译前准备对交替传译效果的影响

合集下载

论译前准备对口译质量的影响

论译前准备对口译质量的影响

论译前准备对口译质量的影响作者:王庆张雨绮来源:《散文百家·下旬刊》2016年第11期摘要:由于两种语言存在着截然不同的区别,文化背景、用词习惯等方面的诸多不同,这就需要我们在进行口译前对其做好充分的本准备、环境准备和心理准备。

本文旨在对影响口译的诸多因素进行分析,提出合理有效的译前准备方案,以此达到成功完成口译的目的。

关键词:译前准备;表达说者之意;信息要点随着国际间交往的日益频繁,口译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工作中。

成功口译在能否完成双方共同的既定目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外语的学习也应该越来越重视对这方面的培养,以符合时代社会的需求。

除了我们日常对外语言语、文化的日常积累外,在口译之前有针对性地进行准备工作也是极其重要的。

众所周知,翻译就是把已说出或写出的文字、文章用另一种语言来表达,以此来达到交际的目的。

我们在进行口译时不是单纯地把一种语言的词汇用另一种语言的词汇来套用,文化背景的不同,许多言语的不对等性,随着时代的发展所出现的新词、新意会使得我们的翻译出现偏差,甚至错误,有些时候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所以我们必须做好充分的译前准备。

译前准备指的就是口译任务开始之前,译员为顺利完成任务所进行的准备。

译前准备会帮助我们更快、更准确地表达说者之意,感情倾向,使得翻译表达清晰,准确。

一、充分了解掌握口译时的主题和背景口译涉及的范围和主题很广,既会有经济的、文化的、政治的,还会有医疗、环境方面的,它会涉及到我们生活、工作的各个领域。

在口译之前应该确定主题,对涉及的领域进行了解,除了在词汇方面做好十足的准备外,还应了解翻译的要求,例如是连续翻译还是同声传译,毕竟二者的要求,程序是不一样的。

除了主题之外,翻译所需的背景也是要了解的。

背景不同,所需词汇不同,翻译人的着装不同,是官方的还是民间的,是属于洽谈性的还是属于记者招待会,是属于签订文件还是属于发布公告之类的,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二、精心准备词汇表学习外语,我们不能够什么领域的词汇都掌握,特别是一些专业性极强领域的专业词汇和特殊词汇,所以在准备过程中要掌握好所能涉及的所有词汇。

中国国际广播电视台访谈节目模拟交替传译实践报告以师村妙石访谈录为例

中国国际广播电视台访谈节目模拟交替传译实践报告以师村妙石访谈录为例

六、模拟交替传译实践过程及效 果
六、模拟交替传译实践过程及效果
1、准备阶段:在准备阶段,我们首先对师村妙石的访谈录进行了深入研究, 充分理解了原文的意思和文化背景。同时,我们也查阅了大量的参考资料,以扩 充自己的知识储备。
六、模拟交替传译实践过程及效果
2、模拟交替传译实践过程:在模拟交替传译实践中,我们采用了同传的方式, 即一人负责一部分内容的翻译。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充分运用了之前提到的传译 技巧,力求使译文准确、流畅。同时,我们也注重与搭档的配合,确保翻译的连 贯性和准确性。
二、认知负荷模型与交替传译
二、认知负荷模型与交替传译
认知负荷模型认为,人类在处理复杂任务时,其认知资源有限,因此需要对 任务进行合理分配,以充分利用资源。在交替传译中,认知负荷模型可以帮助我 们理解口译员如何有效地分配注意力,以在短时间内准确翻译出源语言的信息。
三、模拟交替传译实践过程
三、模拟交替传译实践过程
五、结论
五、结论
本次实践报告表明,认知负荷模型可以有效地指导模拟交替传译实践。通过 理解和应用这一模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交替传译过程中的认知现象,并找到 提高翻译质量的方法。然而,本报告仅是一个初步的探索,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 探讨如何在真实的交替传译场景中应用认知负荷模型,以及如何通过培训和实践 来提高口译员应对高认知负荷的能力。
四、翻译难点与对策
四、翻译难点与对策
1、修辞手法丰富:师村妙石在访谈中频繁使用修辞手法,如比喻、象征等, 需要译者准确理解并转化为目标语言。
四、翻译难点与对策
2、文化背景复杂:访谈涉及大量日本传统文化和历史背景,需要译者具备相 关知识并适当解释。
四、翻译难点与对策
3、语言差异处理:日语和汉语在表达方式、句式结构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需要译者充分理解并适当调整。

交替传译在译员训练中的作用

交替传译在译员训练中的作用

The Role of Consecutive in Interpreter Training: A Cognitive ViewBy Daniel GILEFrom AIIC1. IntroductionWhether consecutive interpreting should be taught systematically in all interpreter training programs is a frequently debated question. One argument made forcefully against including CI training is that consecutive is gradually disappearing from the market. This claim is made mostly in Western Europe; in other markets, and in particular in Asia and in Eastern Europe, consecutive seems to be as lively as ever, due to its distinct advantages over simultaneous (less costly, less cumbersome in terms of equipment, more flexible over time and space).A further argument made against CI training is that in programs serving a market where this mode of interpretation is not required, learning consecutive means devoting much time and energy to the acquisition of skills not relevant to the market, time and energy that would be better invested in simultaneous. Some, however, counter this argument by claiming that simultaneous is just an "accelerated consecutive" and that the skills of consecutive are therefore relevant to simultaneous.This paper looks more closely at the nature of consecutive in cognitive terms, and brings this analysis into the debate.2. Is simultaneous an "accelerated consecutive"?In cognitive terms, the most fundamental problem in interpreting is that it is composed of a number of concurrent operations each of which requires processing capacity (PC), and the amount of PC required is often as much as - or even more than - the interpreter has available at the time it is needed.In simultaneous, such operations can be pooled together into "Efforts", such as:•the Listening Effort (listening to and analyzing the source speech);•the Production Effort (producing a target-language version of the speech);• a short-term Memory Effort (storing information just received from the speaker until it can be rendered in the target speech).All three "Efforts" include operations that require processing capacity, as is well known to psycholinguists. Seemingly "effortless" speech production does require attentional resources, as evidenced inter alia by hesitation pauses, which reflect intensive efforts to find an appropriate word and/or an appropriate syntactic structure to start, continue or end a sentence. This is true even in one's native language. Similarly, the seemingly "spontaneous" and "automatic" comprehension effort also requires attentional resources. If these are not invested into listening, words can be heard and forgotten without leaving meaningful traces in the listener's mind, as can be seen in consecutive when too much attention is devoted to note-taking and not enough to listening.In consecutive, during the listening phase, operations can be pooled together into:•the Listening Effort, the same as in simultaneous;•the Production Effort (producing notes, not a target-language version of the speech);• a short-term Memory Effort (storing information just received until it is noted - for that part of the information taken down as notes). During the reformulation phase, we have:• A Note-Reading Effort (some PC is required to understand - and sometimes decipher - the notes);• A long-term Memory Effort for retrieving information stored in long-term memory and reconstructing the content of the speech;• A Production Effort, for producing the target-language speech.On the basis of these "Effort Models", as they are known in the literature, the following differences between simultaneous and consecutive can be pointed out:(1) In simultaneous, two languages are processed at the same time in "working memory" (roughly, the cognitive resources engaged in short-term processing of information just received). This requires devoting some attention to inhibiting the influence of the source language when producing the target speech in order to avoid interference. In consecutive, this constraint is much weaker, or even non-existent, depending on the way the notes are taken (even if notes are taken in the source language, they are generally single words rather than full sentence structures, hence the likelihood of less interference). Moreover, while speaking, the interpreter can devote more attention to monitoring his/her output in consecutive than in simultaneous as part of the Production Effort.(2) In simultaneous, target-speech production occurs under heavier time pressure than in consecutive, where the interpreter can pace him/herself. This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for speech segments with high information density, where the pressure in simultaneous is particularly high. In consecutive, it is also high during the listening phase, and therefore affects Note Production, but loses its urgency during the reformulation phase.These two differences explain and justify the fact that some colleagues are willing to work into their B language in consecutive, but not in simultaneous.(3)In consecutive, while listening, interpreters have to decide what to take down in their notes and how. They also have to devote some attention to the writing process itself. These operations, which require specific know-how, are not found in simultaneous.(4) In consecutive, the slowness of writing and the resulting delay between the moment information is heard and the moment it is noted submits working memory to high pressure in a specific way that is not present in simultaneous, at least in language pairs not requiring extensiveword-order changes. (In language pairs requiring extensive word-order changes, the lag-related cognitive load in simultaneous may be similar to that in consecutive.) Coping with this writing-induced load requires specific strategies and know-how.(5) In consecutive, there is much more involvement of long-term memory (in the range of a few minutes) than in simultaneous.These and other differences mean that it takes time to reach proficiency in the specific skills of consecutive, and that good simultaneous interpreters are not automatically good consecutive interpreters and vice-versa. In particular, there is no reason to assert that good mastery of consecutive should be a pre-requisite for simultaneous.3. Pedagogical considerationsGiven the above, why should it make sense to teach consecutive to students whose market does not require it?The advantages of consecutive are the following:(1) Separation between the listening phase and the reformulation phase in consecutive leaves reformulation free of heavy time constraints. Students can therefore be taught fundamental methodological principlesrelated to "translation" problems (fidelity norms, linguistic norms, reformulation strategies, etc.). In simultaneous, time pressure may make students less receptive to suggestions in this respect, as many object that they do not have time to think of all the solutions proposed by instructors.(2) Separation between the listening phase and the reformulation phase makes it possible to use time more efficiently than in simultaneous for basic instruction in listening and reformulation strategies: in simultaneous, the number of students practicing at the same time is limited by the number of available booths in the classroom; in consecutive, all students in the room are engaged in the listening phase at all times, when listening to the source speech and when listening to its interpretation by a classmate (provided the instructor tells them to listen to the interpretation and comment on it).(3) In consecutive, it is possible for students to focus more easily than in simultaneous on the listening component and see what they missed: indicators of one's comprehension of the source speech are found in the notes, and in the students' ability to reconstruct the speech from their notes while following the target speech of the student who is performing in class. In simultaneous, the students' recollection of their comprehension is more blurred.In-depth analysis has long been recognized as a major quality component of interpreting (and translation). The importance of this advantage of consecutive should not be underestimated.(4) In consecutive, it is easier than in simultaneous to work ontarget-language production, since, as explained above, there is much less interference from the source language and from time pressure. Working on target-language production means working on correctness, on linguistic norms, on flexibility enhancement, and on the eradication of linguistic interference.Incidentally, the separation between the two phases makes it easier in consecutive than in simultaneous to detect weaknesses in the students' mastery of the target language. In simultaneous, language problems in the output may also be linked to processing capacity saturation and/or wrong decision-making, and it is difficult to do an accurate diagnosis.(5) More generally, separation between the two phases also makes it easier to control target-speech fidelity. In simultaneous, correcting for fidelity takes much longer and is more complex, requiring either the useof transcripts or alternately listening to source-speech andtarget-speech recordings.4. ConclusionAs I hope to have demonstrated through this synoptic discussion, on the one hand, consecutive corresponds to a partly distinct set of skills which require time and effort to master, and on the other, it offers distinct advantages in the classroom. What should the proper strategy be, then, in those programs serving markets where there is no (perceived) need for consecutive?My personal opinion is that consecutive is too valuable to dispense with, at least during the first half of a program. I do not believe, however, that perfect mastery of consecutive should necessarily be institutionalized as a mandatory requirement for the conference interpreter's degree. A range of compromise solutions can be contemplated, starting with a minimum solution, which would entail several weeks of training in consecutive on relatively brief and easy speeches (in terms of speed, technicality and logic), enough to work on the listening and production components and to detect and correct major weaknesses in students, but not enough to reach maturity in note-taking and in the processing of difficult speeches in consecutive. Alternatively, consecutive could be taught throughout the training program, but not be tested as a requirement for the degree, except as a special option. The option of keeping full mastery in consecutive as a requirement for the degree is legitimate as well, at least in those markets where consecutive is still present. Decisions should be left to program leaders, depending on the length and status of the program, on the students, and on the markets to be served. The one trap to avoid is a dogmatic attitude, one way or another.5. Bibliographical tipsThis short paper only briefly raises the main issues. Colleagues who wish to gain more insight into ideas, concepts and research on consecutive will find many interesting texts explaining the fundamental ideology of consecutive as the basis of conference interpreting and giving pedagogical advice in writings by authors from ETI, Geneva (Ilg, Rozan) and ESIT, Paris (Lederer, Seleskovitch, Thiéry). The issue of processing capacity and the Effort Models are explained inter alia in texts by Gile.A few recent books on consecutive were written in Italy (Claudia Monacelli, Falbo et al.) and Spain (Catalina Iliescu). Interesting empirical research (experimental and non-experimental) has been and is being carried out inter alia by Cai Xiaohong and other researchers in China,by scholars in Japan, and by Peter Mead and others in Italy. A rather comprehensive bibliography was prepared by Gérard Ilg and published in 1996 in Interpreting1:1 (88-99). For a relatively comprehensive list and some details about more recent studies, consult recent issues of the IRN Bulletin。

学生译员英汉交替传译中的听辨障碍及其应对策略

学生译员英汉交替传译中的听辨障碍及其应对策略

学生译员英汉交替传译中的听辨障碍及其应对策略摘要:通过问卷调查、个人座谈和回放口译录音等方式,考察了38名学生口译员的口译过程。

调查显示:学生译员遇到的听辨障碍主要与词汇量、专业术语、源语发言者的语速及语音语调、译员自身的听力水平、译员的个人状态和心理素质和译员的英语国家社会文化背景知识这几大因素有关。

针对此情况,提出了四项应对策略:有针对性地进行译前准备和主题预测;扩充词汇量和熟悉英语国家社会文化背景知识;进行语音语调的强化训练。

关键词:学生译员;英汉交传;听辨障碍;应对策略一、研究背景听辨能力是口译过程中的一项基础能力,是口译活动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参考指数。

口译中的分析理解过程是与听辨过程同时进行的。

Gile认为,口译的理解,是译员的语言知识和非语言知识相互作用、分析综合的结果。

Seleskovitch 提出的口译三角模式认为,翻译并不是一种语言的转换过程,其核心在于译员对“意义”的理解和表达。

对于口译过程中的听辨能力,国内不少研究者也做过不同程度的研究。

刘和平认为,口译的理解过程就是分析综合的过程,包括语音听辨、语法层次分析、语义和篇章分析、文体修辞分析、文化分析、社会心理分析、意义推断和综合。

杨晓华用心理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的知识分析译员理解时的信息加工过程,并强调言外知识的重要性。

李学兵分析了口译过程中影响口译译员理解的因素。

这些研究对于提高译员的听辨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和启发。

但是,我们也看到,这些研究或多或少都根源于Gile的口译理解模式,同时,缺乏对口译听辨过程的实证研究,一手的数据和观察结果比较缺乏。

口译过程中到底有哪些不同类型的听辨障碍?导致这些障碍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我们可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来应对?本次实证研究尝试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本研究着重考察从英语转换到汉语的交替传译活动,详细描述译员在完成口译任务过程中表现出的听辨障碍及其相关特征,力图揭示这一特定的双语转换活动中存在的一般性策略和方法,为口译实践和口译教学提供更具体的指导。

英语口译交替传译要领

英语口译交替传译要领

英语口译交替传译要领交传, 是译员在讲话人讲完一句、一个意群、一段甚至整篇后译出目标语言的翻译方式。

两会期间举行的新闻发布会采用的都是交传。

和同传比较起来,交传时译员是和听者直接见面的,因而受到的关注比较多,心理压力也相对较大;同时,由于译员有一定的时间对源语言(句、意群、段或篇)的.整体内容进行理解并在组织译文的过程中对结构做出必要的调整,通常大家预期的翻译质量也会比较高。

鉴于这两点,交传的难度相对较大,同时它也更能反映出翻译的水平。

无论在任何场合,如正式谈判、礼节性会见、新闻发布会、参观、游览、宴请、开幕式或电话交谈中,要做好交传都离不开以下工作:1. 大量练习。

有条件的,可采取两人一组的方式,一人充当讲话者,另一人担任翻译。

一个人练习可采用视译的方法,看报读书时,将某些段落做成笔记,随后口译出来。

2. 有效的笔记系统。

关联词的记录应得到特别重视,以确保翻译时,用一根线就能连起一串珠。

3. 心理素质的培养。

大声朗读是一种不错的方法。

还可练习在小型会议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同人交流。

若能通过在一些比较正式的比赛、演出中登台以增强信心,锻练胆量,则更是良策了。

4. 每次活动的认真准备。

对会谈要点、发布会口径、参观将会涉及的技术用语等都要尽可能充分地掌握,以便翻译时成竹在胸,游刃有余。

不同场合的交传则主要表现在处理方式和风格把握上的差异。

正式谈判、新闻发布会和开幕式等都是严肃、庄重的活动,翻译应立场鲜明、沉稳准确、语速适中。

礼节性会见一般不涉及实质性问题,通常以寒暄和互通情况为主,翻译应很好地传递友好的信息,维护宾主双方共同营造的融洽气氛。

宴请除开头或结尾部分的祝酒外,多为随意的攀谈,翻译时可多用口语,使轻松的谈话成为美食的佐餐。

参观、游览时,翻译重在抓住要害,传递信息,视需要可作概括,语速稍快亦可。

电话翻译时由于缺少了一般翻译时的眼神交流(eye contact),听力理解的难度增高,因此应高度专注,以听为主,以记为辅,语速要适当放慢,确保对方准确无误地接收到所发信息。

全国翻译专业二级口译证书(Catti2)备考指南

全国翻译专业二级口译证书(Catti2)备考指南

全国翻译专业二级口译证书(Catti2)备考指南翻译口译专业的学生,最绕不开的考试当属全国翻译专业资格证书(catti)和上海高级口译证书。

2019年,我分别于5月和11月通过了二口和二笔考试,在此分享一下常见备考问题和个人快速备考的经验。

我是翻译专业出身,17年在英国读口译研究生。

回国后的主业虽然和英语相关,但口译实践较少,所以备考以熟悉题型、找到口译临场的状态为主。

本文也比较适合MTI在读生或从事英语相关工作,有一定翻译口译基础的知友们参考。

成绩单如下:一、常见问题1、catti系列考试有啥用?catti考试不仅包括英语,还包括日、韩、法、德等小语种。

catti口、笔译资格证是官方唯一认定的翻译职业资格考试,相比上海高口证书在长三角地区的接受度,这个考试在全国范围内的接受程度更高,也是对考生翻译能力的检验。

在很多翻译类职位的招聘要求中,拥有catti二口及以上的资格证书也是一条硬门槛。

另外,根据人事部相关规定,二级口、笔译证书可以评定企事业单位的中级职称。

2.非英语专业可以报考吗?catti三级和二级报考不限专业,但从19年开始,官网报名需要进行教育部学历认证(学信网),审核时间在24h以内。

我个人不是很清楚其他学历或社会报考的条件。

参加catti一级口笔译考试,需要先获得同类考试的二级证书。

3、通过catti考试是否等于职业译员?catti考试中的实务部分尽可能还原了交替传译的现场,但与实际工作还是有很大差别。

获得catti二级证书只是拿到了一块敲门砖,考生还需要在实践中总结经验,积累人脉,才能成为真正的职业翻译。

4、考试时间和形式?每年两次考试,分别在6月和11月,一般提前2个月左右在官网报名,基本全国的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均有考点。

考试前一周打印准考证。

相关信息可以关注微博@ CATTI考试资料与资讯2020年受疫情影响,上半年6月的考试已确定顺延。

从2018年开始,全国范围内的catti考试改革为机考。

汉英交替传译信息流失的心理因素及应对策略

汉英交替传译信息流失的心理因素及应对策略

知识文库 第16期258汉英交替传译信息流失的心理因素及应对策略李国润译员在进行交替传译时都会产生紧张情绪,作为一名优秀的译员应该能够适时调整情绪, 努力使自己集中精力,排除干扰,从而保质保量地完成口译任务。

口译工作对译员的心理素质要求很高,因此,积极调整心态和善于调节紧张情绪也是译员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一、汉英交替传译信息流失的心理因素 1、外因在汉英交替传译过程中,译员经历真实、紧张的环境,周围会有很多外在的干扰与不利因素影响着译员的翻译质量。

比如:在我国,一些重要的会议和公开场合的演讲发言都在比较大型的会场举行。

场内可以容纳很多观众,但是宽敞的会场大厅也可能产生大量的噪音干扰,译员难免会受其影响,影响翻译质量。

其次,如果源语者来自南方一些省市,他们的发言带有浓厚的地方口音和较多的方言,令人难以听辨,这无疑给译员造成更大的心里压力。

2、内因内因来源于译员的语言基本功、双语转换能力以及自己稳定的心理素质。

译员由于经验不足,产生紧张情绪,或是知识储备欠缺,而前期的准备工作也没有涉及到此类知识,亦或是双语转换能力不强,都会影响到翻译的质量。

此外,有一些译员心理素质较差,到达口译现场后感受到现场的紧张气氛,看到台下众多的观众,可能会产生恐惧心理。

还有一些译员缺乏自信,总是怀疑自己的口译能力,对已经翻译完的内容抱有不确定的心理;或是出现了一次漏译、误译之后就总是无法释然,影响到接下来的翻译内容。

口译工作不是简单地语音听辨,也不是单纯地将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口译是一种将目标语进行“分析、整理、重新表达”的完整过程。

口译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将译员的认知水平和语言处理能力相结合,二者共同参与并相互控制的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

与同声传译相比其难度在于,交传要抓住源语者说话重点,更加注意意思准确、完整,语言通顺易懂,不能拖泥带水,对译文的准确性也要求更高。

译员进行交替传译时要面对观众单独发言,其实质更像是在台上面向观众进行独唱表演,所以交替传译比同声传译更有表演因素,因此译员在传译时要有表演意识。

口译听辨理解能力和译前准备训练对口译学习的影响

口译听辨理解能力和译前准备训练对口译学习的影响

口译听辨理解能力和译前准备训练对口译学习的影响作者:崔翠来源:《职业时空》2015年第08期摘要:以未开展口译学习的英语教育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四次口译实验课。

经过口译能力前测、后测,结合问卷、访谈等进行数据分析,发现口译听辨理解技能训练能有效提高口译学习者的听辨理解水平;对口译学习者的口译质量产生积极影响;译前准备对口译质量的影响非常明显。

关键词:口译听辨理解能力;训练;译前准备;口译学习;实验课一、引言西方著名的翻译理论家、翻译实践家和教育家塞莱斯科维奇在其著作《口译技艺》中指出口译的过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听到带有一定含义的语言声;记住原话所表达的思想内容;用译成语说出新话。

口译也可以分为语言信号的输入、语言信号的处理和语言信号的输出三大环节。

作为一种交际活动,口译中的信息主要是通过听来获取的。

因此,口译过程的第一环节就涉及听辨能力,听懂是口译的关键步骤,译者的听力水平是成功口译的基础。

事实上,在基础口译的教学阶段,学生的听辨理解能力往往是口译学习的一个瓶颈(仲伟合,王斌华2009:Ⅳ)。

在国际口译领域有较大影响力的Gile将口译中的听力分析活动(Listening and Analysis Efforts)定义为“所有与听力理解有关的活动,包括译者辨析语音符号、识别字词的含义到最后决定讲话人所表达的意思”(Gile 1995:162),并提出了经典的口译理解方程式:C(理解)=KL(语言知识)+EKL(非语言知识)+A(分析)。

在国内,刘宓庆教授(2004:87)认为口译听力既包括“听”(接收、理解),也包括“力”(加工、产生),涵盖了从信息的捕捉分解、综合到理解的全过程。

而译前准备既是交替传译的一个“重要環节”,又是译员必备的基本功。

从准备的内容分,译前准备可分为语言知识准备、专业知识准备、职业素养准备和身体素质准备。

具体到一项商务陪同口译的译前准备工作分为:任务信息的准备、行业知识的准备、术语准备、商务礼仪知识的准备、口译工具的准备、口译技能的准备等。

从目的论角度讨论英语电影片名翻译

从目的论角度讨论英语电影片名翻译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中西神话中的创世神话2 译前准备对交替传译效果的影响3 论《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性格的双重性4 从“老人与海”译本比较研究看理解在翻译中的重要性5 从构式视野下对英语图式习语的解读6 中西社交礼仪差异的历史文化原因探析7 中介语石化现象成因及应对策略8 融合与碰撞:李安家庭系列体现的中美文化差异9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

原创Q 805 990 74 910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黛西的人物性格分析11 《嘉莉妹妹》的自然主义解读12 论《女巫》中的成人形象13 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14 《麦琪的礼物》和《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对比研究15 浅析公告标识中出现的中式英语及其纠正16 文化视角下的英汉习语对译(开题报告+论文+)17 译员主体性在歌曲《我有个梦》歌词翻译中的体现18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Pro tagonists’ Growth in Native Son and Invisible Man19 Application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English Reading Class of Senior High School20 《荒原》中的神话溯源21 评《河湾》主人公-萨林姆的非洲观22 试论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跨文化问题及对策23 中国菜单的英译24 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视角分析《他们眼望上苍》25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乔丹•贝克的人物分析26 从合作原则角度解读《成长的烦恼》中的言语幽默27 Oscar Wilde’s Aestheticism on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28 论田纳西•威廉斯戏剧中的象征主义手法—以《玻璃动物园》为例29 《希腊古瓮颂》中的艺术和永恒之美30 忠实与变通策略在科技翻译中的运用31 合作原则在《傲慢与偏见》中的运用32 从《红字》看霍桑对清教主义的批判与妥协33 现代爱情的另类表述—解读《暮光之城》主人公爱德华和贝拉的爱情34 从等效理论视角看汉英外宣翻译35 关联理论在中餐菜单英译中的应用36 成语翻译中的文化缺省与翻译补偿37 从女主人公蓓基的人物塑造看《名利场》的社会意义38 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黛西39 论中美两国的现代中年女性观念之差——以美剧《欲望都市》为例40 美国梦的迷失—解析《了不起的盖茨比》41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电影中隐喻的分析42 商标名的英译汉目的论研究——以洗护用品为例43 高中学生英语课堂口语交际活动的错误分析44 从《京华烟云》探析林语堂的女性观45 英语体育新闻标题的特点及翻译对策46 论《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的悲剧成因47 对《名利场》中女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分析48 试析《啊,拓荒者》中的生态伦理观49 设计中国际主义风格与民族主义风格的平衡50 从翻译角度浅析英语写作中的中式英语问题51 浅谈体态语及其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52 商务英语的语用特点及翻译53 男权制度下的悲剧——论《德伯家的苔丝》54 浅析《汤姆叔叔的小屋》中黑奴的命运55 Coincidences and Images in The Mayor of Casterbridge,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56 Politeness and Its Manifestation in Business Correspondence57 A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Address Terms58 公示语翻译失当分析——以电影票等的顾客分析为例( )59 从原型批评理论角度分析威利•洛曼的悲剧60 虽不起眼,但不可或缺:从《洛丽塔》中的小人物看亨伯特悲剧的必然性61 商标翻译的本土化研究62 美国主流文化形成探析63 从目的论角度比较研究《彼得•潘》两个中文译本64 浅析英汉宗教死亡委婉语的异同65 Culture-oriented Strategies in Publicity Material Translation for Yangzhou City: a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ism66 论中西方零售业企业文化的对比67 On the Pursuit of Ideal Home in Cold Mountain68 《围城》英译本衔接研究69 “邪恶的心灵”——剖析希斯克厉夫复仇的心理动机70 《野性的呼唤》中的人性和野性71 An Analysis of Symbolic Metaphor in To the Lighthouse72 英汉礼貌用语及交际策略的对比分析73 从传播美学分析国内畅销知名化妆品广告中的译文74 An Imitation of the Primitive Society: Evil of Human Nature in Lord of the Flies75 从《麦琪的礼物》看欧亨利的写作手法76 对美国总统就职演说的文体分析77 论国际商务非礼貌言语行为78 浅析《最蓝的眼睛》中的叙事艺术79 [毕业论文](经贸英语系毕业论文)以海尔集团为例浅析售后服务在企业营销中的作用80 从痛苦中顿悟—《麦田里的守望者》成长主题解读81 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英社交称谓82 丘吉尔《就希特勒入侵苏联发表的讲话》的修辞赏析83 《月下独酌》两种英文译本之对比研究84 从合作原则谈影视翻译策略——以《功夫熊猫》为例85 伦敦英语在英语标准化过程中的作用86 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飘》中斯嘉丽•奥哈拉的性格特征87 浅析文化差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88 网络英语交际对会话合作原则的影响89 Problems Occured in the Process of the Chinese Learning English and Its Possible Solution90 美国宗教文化及价值观在其外交政策中的体现91 新课标下初中英语教师角色转变的研究92 从《河东狮吼》与《套礼服》的对比中分析中美婚礼的差异93 论英语小说中俚语的汉译94 The Influence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on Translation95 安吉尔的精神悲剧—分析哈代笔下人物的心理发展过程96 女性主义视角下《白象似的群山》与《莳萝泡菜》中男性形象的对比研究97 浅析爱德华·摩根·福斯特《霍华德庄园》中的语言特色98 从广交会现场洽谈角度论英语委婉语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功能与应用99 论《简爱》中的经济意识100 浅谈英汉人体部位的隐喻101 A comparison of values of money between Scarlett and Gatsby102 从女权主义视角分析《红字》中海斯特白兰的形象103 《人鼠之间》中两主人公乔治和雷尼的对比分析104 The Growth Topic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105 从关联理论看家庭会话冲突106 中美企业并购中的文化整合分析107 春节与圣诞节的对比研究108 从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元素看美国对中国意识观念的转变109 A Tentative Study of Affective Factor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110 从爱伦·坡《黑猫》探讨人性的善良与邪恶111 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浅析《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主要人物112 从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看《红楼梦》中诗词的汉译英113 Passion & Religion —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Scarlet Letter and The Thorn Birds114 汉语句型习惯对英文写作的负迁移作用115 论《天路历程》的批判精神116 动物词在中英文化中的喻义及其翻译117 A Linguistic Analysis o f Barack Obama’s Inauguration Speech118 论密西西比河对马克吐温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影响119 论“看,易,写”方法在旅游翻译中的应用120 从小说人物分析简•奥斯汀的情感智慧121 论自然主义在《野性的呼唤》中的体现122 等效理论框架下的中国菜肴英译研究123 弗吉尼亚•伍尔夫《海浪》的叙事技巧分析124 从跨文化传播角度论中国饮食文化资料的英译125 公示语的功能、语言特点及翻译126 《道连·格雷的画像》中意识与潜意识的对抗与结合127 An Analysis of Feminism in The Scarlet Letter128 从古至今的吸血鬼文化129 中世纪的典雅爱情:本质、渊源和影响130 从弗吉尼亚伍尔夫到多丽丝莱辛:论女性主义的发展——对比两位作家笔下塑造的女性形象131 商标翻译及商标翻译中的文化禁忌132 An Analysis of David’ s Dual Personality in David Copperfield133 中美商务英语信函的对比研究134 The Use of Symbols in A Farewell to Arms135 The Exploration of Black Female Characters in Toni Morrison’s Novels136 英语中源于希腊罗马神话主要神祇姓名词汇的认知探索137 从文化差异角度研究英文新闻标题翻译的策略138 论爱伦坡小说中的哥特式风格139 On the Female Initiation Theme in Little Women140 浅谈中美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141 论《儿子与情人》中保罗的爱情悲剧142 《呼唤》中倒装句汉译策略研究143 浅析广告发展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144 The Application of Corpus in Teaching English Writing145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46 《荆棘鸟》中女性主义及女性意识觉醒的解读147 目的论视角下新闻标题汉译英研究148 英语X-ful词的形态与认知构建149 《到灯塔去》中的两性主义—抵达人类和谐的完美道路150 《三国演义》中带数字的词语翻译研究151 中英植物习语中的文化差异分析152 从女性主义视角看《蝴蝶梦》153 如果不复仇——论呼啸山庄中的爱与恨154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155 高中英语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研究156 分析露丝的觉醒《接骨师之女》157 英语X-ful词的形态与认知构建158 从关联理论角度看英语广告语的修辞159 On Misreading in Reading Comprehens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scourse Analysis160 从跨文化角度论谚语中的比喻与翻译161 论约翰•多恩诗歌中的张力162 中西方饮食文化比较研究163 英语委婉语的语用分析164 论反语的语用功能165 中英花卉隐喻下的情感叙事对比研究166 网上英语聊天的会话结构特征167 叶芝:无望的爱情,多变的风格168 英汉思维方式差异对英译汉结构处理的影响169 从成长小说角度解读《马丁•伊登》170 Pragmatic Failures in Translation of C-E Advertisements171 从跨文化交际层面谈口译译者能力的提高172 交际法在中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应用173 在幻想中回归童年──评析《爱丽丝漫游奇境记》174 《贵妇的画像》的过渡性特征的分析研究175 探究哈利波特的英雄成长之路176 The differences on advertising translations under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177 不做房间里的天使——解读《爱玛》中的女性主体意识178 影响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心理因素分析179 《高级英语》中某些修辞手法赏析180 从十字军东征看中世纪宗教冲突181 从校园流行语看中美学生思维方式的差异182 从文化差异角度看英汉习语的翻译183 从中西婚礼文化看中西方文化差异184 《动物庄园》中的黑色幽默分析185186 《野性的呼唤》中的自然主义187 试析《假如明天来临》的叙事艺术188 从《海狼》看杰克•伦敦的女性观189 The Loneliness in Far From the Madding Crowd190 论《外婆的家什》中的象征意义191 从文化差异角度谈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语言技巧192 A Study of Hawthorne’s Criticism on Puritanism in The Scarlet Letter193 王尔德唯美主义对现代消费文化的启示--以《道林格雷的画像》为例194 Scarlett O'Hara and Feminism195 英语介词的翻译196 合作原则在动画中的应用197 海明威“冰山原理”在《永别了,武器》中的应用及对写作的指导意义198 中医在英语世界的翻译与传播:过去与现在199 英文电影字幕翻译的原则和技巧。

《大连生命奥秘博物馆线上“云参观”汉译英交替传译实践报告》范文

《大连生命奥秘博物馆线上“云参观”汉译英交替传译实践报告》范文

《大连生命奥秘博物馆线上“云参观”汉译英交替传译实践报告》篇一大连生命奥秘博物馆线上“云参观”汉英交替传译实践报告一、引言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线上“云参观”已经成为文化交流和传播的重要方式。

本报告旨在分享我在大连生命奥秘博物馆线上“云参观”的汉英交替传译实践经历,并以此分析这一模式的应用及其所带来的翻译挑战与对策。

二、博物馆概况及云参观概述大连生命奥秘博物馆是一座集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和生物医学等多领域为一体的科普教育机构,通过生动展示和展示生命的奇妙现象吸引大量参观者。

云参观是指借助现代互联网技术,让观众在线上对实体场所进行实时观看或视频参观的一种形式。

通过这一模式,我得以与观众共享这一精彩的展览。

三、交替传译实践过程1. 准备工作:在参与线上“云参观”的交替传译前,我首先进行了大量的前期准备。

包括熟悉展览的主题、背景、展品信息等,并针对可能出现的专业术语进行查阅和整理。

同时,我还对线上交流的设备和平台进行了测试和调试,确保了传译的顺利进行。

2. 传译过程:在传译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了汉英交替的方式进行。

当导览员用汉语介绍时,我进行相应的英语翻译;当导览员用英语介绍时,我则进行相应的汉语翻译。

在此过程中,我努力保持语言的流畅性和准确性,同时确保信息的完整传递。

四、翻译挑战与对策在实践过程中,我遇到了许多翻译挑战。

首先,由于展览涉及多个领域,专业术语较多,我需要不断查阅资料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

其次,线上传译需要更高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临场反应能力,我需要在短时间内理解并翻译出导览员的信息。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我采取了以下对策:一是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二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包括词汇、语法和发音等方面;三是加强临场反应能力的训练,通过模拟演练等方式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

五、实践效果与反思通过这次实践,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翻译能力,还对大连生命奥秘博物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我也认识到了线上“云参观”模式的优势和局限性。

电影《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差异的分析

电影《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差异的分析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On Dynamic Equivalence and Theory of “Three Beauties”—with Xu Y uanchong’s Translation of Tang Poems as an Illustration2 从跨文化角度看文化空缺翻译3 澳大利亚英语词汇和澳大利亚文化4 从毛姆《刀锋》看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知识分子形象5 论乔治•艾略特《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的环境描写6 《格列佛游记》与《镜花缘》的比较7 从小说《百万英镑》中看对当今社会的讽刺意义8 不同英汉颜色词的象征意义及其翻译9 《隐形人》中格里芬的心理剖析10 以“三美论”对比《登高》两个英译版本的“意美”与“音美”11 《支那崽》的后殖民主义解读12 文档所公布各专业原创毕业论文。

原创Q 95 80 35 64013 初中英语教学中开展游戏的积极作用14 《夜访吸血鬼》中克劳迪娅这一人物的悲剧命运分析15 试析与地理环境有关的英语成语及其文化内涵16 从文化角度论动物词汇的比喻与翻译17 英汉诗歌中“月”意象的认知解读18 从“礼貌原则”看中国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以“please”为例19 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实施情感教育的研究20 《京华烟云》中姚木兰和《飘》中斯嘉丽的性格对比21 商务英语中含蓄否定句的研究22 《名利场》中男性与女性形象解析23 从原型批评角度浅析《小伙子古德曼•布朗》24 威廉福克纳与弗兰纳里奥康纳短篇小说女性角色分析25 文化差异对跨国公司在华本土化战略的影响26 网络英语对汉语词汇的影响研究27 论《夜色温柔》中的感伤主义28 A Contrastive Study of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Red” in English and Chinese29 On the Cultural Signification and Translation of Animal Idioms30 初中英语课堂反馈策略教学研究31 浅谈中西体态语的差异32 从《麦琪的礼物》分析欧·亨利的内心世界33 背叛与救赎:从佛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分析《追风筝的人》阿米尔的成长34 中西亲子关系对比性研究35 论新闻英语的语言特点36 交际翻译视角下的公示语汉英翻译37 从台湾问题看中美关系38 公示语汉英翻译研究39 论《动物庄园》的反讽艺术40 视频辅助和背景知识对听力理解的作用41 任务型教学法在高中英语写作中的应用42 “金玉良缘”与“幸福终点”——浅析中西婚姻差异43 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探讨消极情绪的语言表达44 中英征婚广告对比分析研究45 广告英语的语言特征4647 中美婚礼文化的差异48 英汉基本姿势动词(立、坐、躺)的语义实证比较研究49 从功能对等理论角度浅析有关“狗”的汉语四字格成语的英译及方法50 从安利(中国)的成功看直销模式在我国的发展51 浅析MSN交谈中的话语标记语52 女孩与玫瑰—《秘密花园》中生态女性主义解读53 Lin Yutang and his Translation of the Analects54 译前准备对交替传译效果的影响55 从情景喜剧《生活大爆炸》看违反合作原则的言语幽默56 Judy’s Double Character in Daddy-Long-Legs57 跨文化商务活动中的交际与礼仪58 《双城记》中的象征手法分析59 论《白鲸》主角的悲剧实质60 A Discussion of the Gothic Style as Applied in “A Rose for Emily”(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61 唐诗中比喻修辞格的翻译——以许渊冲英译本为例62 高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心理学的研究63 《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意识分析64 《永别了,武器》中海明威和他的爱情观65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66 《本杰明•富兰克林自传》和《嘉莉妹妹》美国梦的对比研究67 从文化角度浅议电影名翻译技巧68 顺应理论视角下公益广告英译中的语用失误分析69 谈英语文学作品名称的汉译70 浅议公示语的语言特点及其翻译策略71 经贸英语中的缩略语现象及其应用72 从文化差异透视女性的不同命运—薛宝钗与韩美兰对比研究73 浅析中美婚礼习俗差异74 海明威的死亡哲学——海明威作品解读75 伍尔夫的《到灯塔去》中的女性主义76 浅析文化语境对翻译的影响77 从跨文化的视角分析美国动画“辛普森一家”中的习语现象78 场独立-场依存性与第二语言习得79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English V ocabulary Teaching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at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Level80 透过美国环境类电影浅析人与自然的关系81 从关联理论看商务信函的礼貌策略82 探析《最蓝的眼睛》中女主人公的悲剧根源83 提高学生说英语的兴趣和能力84 从中英语言中的幽默表达看中西方思维差异85 浅析《格列佛游记》的讽喻特色86 英语中的性别歧视87 苔丝悲剧的原因88 《看不见的人》的象征意义89 [毕业论文](经贸英语系毕业论文)探究数字化时代下的微电影营销90 浅论《黑天鹅》电影的象征手法运用91 跨文化交际背景下英语禁忌语探析92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Two Chinese V ersions of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ida’s Dynamic Equivalence93 国际商务谈判中的文化障碍及策略研究94 从孤独心理学解读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小说中中老年人的心理95 从民族特性看中美高等教育差异96 浅析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元素97 高中英语听力课中的文化教学98 觉醒的灵魂——解读《兔子归来》中的女性主义99 原罪论与赎罪观对西方文化的影响100 The Research of the Idea of Contradiction in Songs of Innocence and Experience101 当诗意邂逅商业---解读中英诗型广告意境之美102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Context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Languages Reflected through Translation103 从谭恩美《喜福会》中审视中西文化冲突104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05 背诵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106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Auspicious Culture in the Wedding Custom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107 外语教学中的关键期108 从跨文化角度对商标名称的研究109 从《纯真年代》中的女性角色看伊迪斯•华顿的女性意识110 The Problem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Trademark Translation and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111 论简•奥斯丁《理智与情感》中两姐妹的成长112113 从《尼克•亚当斯故事》中探析父亲情结对海明威人生观的影响114 《理智与情感》中的婚姻115 基督教及《圣经》对西方文化的影响116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17 人格、环境与命运——以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分析《还乡》中的主要人物命运118 美国宗教文化及价值观在其外交政策中的体现119 中英颜色词的比较120 浅谈英语科技文献汉译时应注意的几个方面121 《哈姆雷特》戏剧中的悲剧因素122 浅析英语新闻标题的语言特征123 精神分析理论观照下的《道林•格雷的画像》124 中西方新闻报道看道德观差异125 文化差异视角下的英语称谓语的翻译策略126 The Research of Chinese and Western Names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127 中西礼仪对比128 英汉饮食习语对比研究129 东西方隐逸文化对比——试比较梭罗与陶渊明的作品130 A Popular Form of Subtitles Translation by Fansub Group on the Internet131 从跨文化视角解析商标名称翻译132 《百万美元宝贝》中麦琪性格男性化形成原因分析133 从《理智与情感》中看人格与性格对婚姻选择的影响134 论奥斯卡王尔德唯美主义童话中的批判精神135 《呼啸山庄》男主角希斯克利夫的性格分析136 大学英语课堂互动的实证研究137 从《男孩们女孩们》看身份问题对艾丽斯•门罗文学创作的影响138 《威尼斯商人》中宗教和法律的冲突139 运用“第三空间”解析《女勇士》中的文化现象140 论科技英语翻译中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和谐统一141 身势语在初中与高中英语课堂中的不同应用142 从跨文化角度论谚语中的比喻与翻译143 The Analysis of the Representative Images in The Waste Land144 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看《老友记》字幕中的幽默翻译145 A Study on Problems and Strategies in Phonetic Teaching of Spoken English in JEFC 146 汉英谚语翻译中的文化异同147 试论《出狱》中“房子”的意象148 从精神分析学角度探究《呼啸山庄》中的希斯克里夫149 从跨文化角度试评央视国际版的语言现象150 不可撤销信用证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151 Coincidences and Images in The Mayor of Casterbridge,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152 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153 An Analysis of the Female Characters in Moment in Peking154 从女性主义视角看珍妮特•温特森《给樱桃以性别》中的英雄主义155 小学生英语学习中情感态度的调查研究156 是什么在作祟?—论保罗爱情失败的原因157 中式思维模式对初中生英语写作的影响158 On Elizabeth’s Rebellious Spirit in Pride and Prejudice159 纽马克交际翻译理论指导下的外宣材料英译160 中欧文化中英雄主义的比较分析——以《三国演义》和《荷马史诗》为例161 分析文化差异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影响162 论尤金奥尼尔后期独幕剧《休伊》中的荒诞主题163 从目的论角度看外宣翻译—以年《政府工作报告》为例164 中美企业招聘广告文化对比分析165 浅析《愤怒的葡萄》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166 论《白鲸》主角的悲剧实质167 商务英语中的冗余现象及语用功能168 论《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的矛盾情感169 从目的论看林语堂《浮生六记》翻译中增译法的运用170 课本剧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171 英语委婉语之初探172 《时时刻刻》中女性自我构建的研究173 A Study of Cultural Influence upon Internet Language174 女性主义翻译视角下《紫色》汉译本对比研究175 On Movie Title Translation from Skopos Theory Perspective176 论女性主义对翻译标准的影响177 英汉颜色词语义对比研究178 美资跨国企业文化中体现的文化冲突及其跨文化管理179 从文化角度浅析中英姓名的异同180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81 《远大前程》的叙事技巧182 论商标名称汉英翻译中的合作原则183 A Brief Analysis of Public Sign Translation184 从任务型教学模式谈英语课堂沉默现象的预防策略185 解析马克•吐温《竞选州长》中的幽默讽刺艺术186 《太阳照常升起》中科恩屡遭排斥的根源分析187 Analysis on Heathcliff's Personality in Wuthering Heights188 Oscar Wilde’s Aestheticism on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189 论《家》和《儿女一箩筐》中的中美家庭文化差异190 《小妇人》中四姐妹的命运191 浅析《汤姆叔叔的小屋》对美国内战爆发的影响192 “逍遥骑士”——浅析年代美国嬉皮士文化193 莫言小说《红高粱》中的转喻194 从儒学与基督教的角度探析中西文化差异195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96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Celebration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Festivals 197 从博奕论分析庞培与凯撒内战爆发的原因198 浅谈中西婚俗的文化差异199 中英称谓语的差异200 论狄更斯《雾都孤儿》中的批判现实主义。

浅析交替传译过程中的口译方法与技巧

浅析交替传译过程中的口译方法与技巧

浅析交替传译过程中的口译方法与技巧交替传译是一项非常复杂的语言活动,要求翻译者集听、写、解、译于一体,因此口译者一定要具备深厚的语言功底,同时掌握良好的翻译技巧,这样才能将译源内容完整、准确地翻译出来。

在交替传译中,由于翻译者和发言者不是在同一时间讲话,这就要求翻译者掌握良好的口译方法和技巧才能顺利完成相关的工作。

标签:交替传译;口译方法;口译技巧引言交替传译是口译者和发言者交替发言,当发言者发言时,口译者不仅要听源语,同时还要将重要信息记录下来,当发言者停顿或结束发言时,口译者再进行翻译,从而让不同语言背景的人能够进行正常交流和沟通。

这就对口译者的技能和能力要求非常高,要求翻译者掌握良好的口译技巧和方法。

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交替传译过程中的口译面临着许多难题。

1.交替传译过程中口译面临的难题交替传译中,翻译者是在发言人停下的间隙中进行口译,从目前交替传译过程中口译的实际情况来看,还存在着一定的难题。

口译者为了完整地将发言者发表的信息记录下来,往往要通过笔记将发言重点内容记录下来。

但是在口译的过程中,很多情况都是不能预料的,如果发言者的发言速度太快,翻译者就不能完全将译源内容记下來[1]。

另外,如果发言者在发言过程中使用了一些结构复杂的语法、修辞手法以及一些典故,那么这对于口译者来说也非常具有挑战性。

交替传译过程中要求翻译者要做好笔记,但是一些翻译者没有掌握记笔记的技巧,记录的内容、词语不能很好地将发言者的发言内容呈现出来,笔记没有中心和重点,也没有完整的框架结构,记录的内容缺乏逻辑性,所有这些因素都会导致译者不能准确全面地译出源语内容。

一些译者过度依赖笔记,但是却并没有对发言者的内容做到心领神会,没有很好地理解和总结译源。

以上所述因素都将导致交替传译过程中的口译不能顺利进行。

因此,口译者一定要攻克这些难题,掌握口译的方法和技巧。

2.交替传译过程中的口译方法和技巧2.1在交替传译中做好笔记。

在交替传译中,有的时候译源比较长,内容比较复杂,对翻译者的记忆要求非常高,为了减轻翻译者的记忆负担,同时也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在发言者发言过程中,要求口译者要做好笔记,在做笔记的过程中,要抓住重点,领会发言者的中心思想和内容[2]。

交替传译课堂中学生译员口译能力的发展之路

交替传译课堂中学生译员口译能力的发展之路
【 日期] O 0 l — 4 收稿 2 1一 2 0
口译技能训练 口译专题训练
口译模拟训练 口译综合实践
【 基金项 目】 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 目“ 陈述性知识 与程序性知识 在交替传译能力发展中的运用 ”编号 :20009 。 ( Y 0980 )
[ 作者简介]  ̄ (94 , , 17 一)女 浙江 舟山人 , 副教授 , 士。 硕
处理 口译中碰到的问题 ; 到了第三阶段~ 自动化阶段 , 译员与源语发布人融为一体 , 译文表达更lJ 畅 、 Jf tl 准 l  ̄ 确 , 入 佳境[ 渐 7 1 。
其相对应 的课程模块, 具体如表 1 所示 。 表 1 学生译 员 口译能 力的发 展之 路及 相应 的课 程模 块 的设 置
块” 包括译员心理素质 ( 出色的记忆力、 如 快速的反应力 、 良好的镇定力等)译员身体素质 ( 、 能进行长时间高
强度脑力工作 的身体素质等 ) 和译员职业素质( 口译设备的操作 、 译工作的态度、 口 责任心和职业道德等 )。 [ 9 1 需要注意的是 , 我们在采用现场 口译视频作为教学素材时 , 选材要有针对性。譬如 , 教师在讲解语言能 力 中的听力能力 的重要性 时, 以挑选如阿拉伯国家等非英语 国家人士 的讲话视频 , 可 让学生 明白识别并理 解各种英语语音变体的重要性 。
介绍在 口 困境时可以采取 的应对策略 ; 跳译 、 译 如: 略译 、鹦鹉学舌” “ 等 介绍作 为职业 口译员所应遵循的职业准则 , 如译前准备和保密等
( ) 助学 生认 知 口译分 能 力 - 帮
在认知 阶段 ,学习者对某一能力 的各项条件以及在这些条件下将要执行的相应行动形成最初的表征 , 而这种表征是 以陈述性知识作为编码 的, 而陈述性知识的主要教学方法是教师讲解和示范。教师通过讲解

浅谈译前准备对提高同声传译中预测能力的作用

浅谈译前准备对提高同声传译中预测能力的作用

浅谈译前准备对提高同声传译中预测能力的作用作者:高大川来源:《新校园·中旬刊》2013年第09期摘要:做好同声传译,译前准备极其重要。

译前准备可分为日常知识的积累、有针对性的准备以及进入箱子后会议前的准备。

在这个过程中,预测能力的提升能更好地保证同传的质量。

本文阐述了同传的过程、译前准备的重要性及对提高同声传译预测能力的作用。

关键词:同声传译;译前准备;预测能力对译员而言,同声传译的译前准备极其重要。

译前准备大致可以分为日常知识的积累、有针对性的准备以及进入箱子后会议前的准备。

同声传译与其他口译形式的最大不同在于源语输入和译语输出是几乎同时进行的,在这个过程中,译员必须一心多用才能完成口译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工作。

预测能力的提升能更好地保证同传的质量。

译前准备分为三部分,即日常知识的积累、有针对性的准备以及进入箱子后会议前的准备。

对日常知识的积累,是一个合格的译员不可或缺的素质,同传要求译员的知识要相当广博,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科学等方面。

但人的脑储量毕竟是有限的,不可能包罗万象容纳所有信息,口译员也不例外。

并且不同的会议,主题和内容都不同,有时候译员接到会议通知后准备的时间非常有限,这就要求译员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高效的准备,有针对性地熟悉相关的词汇、发言人背景资料等,尽可能多地掌握相关会议的信息。

预测是同传中常用的一种技巧,也是很重要的一种策略。

在丹尼尔·吉尔关于同传认知负荷模型理论中,同传(SI)的整个过程实际上分为三个部分:听和分析(listening and analysis effort,L)、短时记忆(short term memory effort,M)和译语表达(speechproduction effort,P)。

此外,由于同传的特殊性,还要涉及到上述三个部分的协调问题。

丹尼尔·吉尔把它称之为“coordination effort(C)”。

这样就得到一个公式:SI=L+P+M+C。

交替传译技巧要点

交替传译技巧要点

交替传译技巧要点交替传译是一种高度要求的语言技巧,通过这种技巧,翻译人员能够几乎实时地将讲话者的原语言转化为目标语言,以便观众或听众能够理解。

在国际会议、演讲或其他多语言活动中,交替传译是必不可少的。

然而,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交替传译人员并不容易,需要具备一定的技巧和经验。

以下是交替传译技巧的要点:1. 准备工作:在进行交替传译之前,细致的准备工作是必不可少的。

了解活动的主题、演讲者的背景、专业术语和概念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提前研究和准备,你可以更好地理解并传达演讲者的意图和信息。

2. 注意力集中:交替传译需要高度的注意力集中和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你必须能够同时听取原语言和翻译为目标语言,以确保准确传达讲话者的信息。

保持专注并避免分心是至关重要的。

3. 感知和分析:好的交替传译人员不仅仅是转换语言的机器,还应该能够感知到在演讲中最重要的思想和信息,并进行分析和解释。

这需要敏锐的观察力和理解力,以便将讲话者的意图传达给听众。

4. 语言流畅度:交替传译要求翻译人员具备目标语言和原语言的高度熟练程度。

你必须具备良好的语言流畅度,以便在短时间内准确地转换和传达信息。

这包括正确的语法、词汇和发音。

5. 记忆与笔记:在交替传译过程中,记忆和笔记是非常有用的工具。

将重要的词汇、术语和关键信息记在脑海中,并随时准备好笔记,这样可以帮助你在需要时回顾和参考。

然而,要注意不要过于依赖笔记,以免错过讲话者的信息。

6. 是忠实传译还是意译:交替传译时,有时需要将讲话者的原意准确传达出去,有时则需要进行适当的意译。

这取决于语境和讲话者的意图。

好的交替传译人员应该能够区分何时进行忠实传译,何时进行意译,并做出正确的决策。

总结回顾:交替传译是一种要求高度专业知识和技巧的语言技能。

通过准备工作、注意力集中、感知和分析、语言流畅度、记忆与笔记以及正确的传译选择,你可以成为一名出色的交替传译人员。

这可以帮助你准确传达讲话者的意图和信息,使观众或听众能够理解和欣赏活动的内容。

浅议留学生课堂教学中的交替传译

浅议留学生课堂教学中的交替传译

浅议留学生课堂教学中的交替传译作者:张永席薛蕾蕾来源:《中国校外教育·高教(下旬)》2013年第03期根据个人在课堂中的交替传译的个人体验,强调交替传译的重要性和评判标准,总结出影响翻译人员的主要客观原因和主观因素,对于如何做好课堂交替传译工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交替传译口音语速专业心理压力我国部分高校的留学生培训项目中有短期的培训类型,这些短期培训在校时间大致为一个学期。

对于这些短期培训来说,各高校不可能安排留学生到中国学生的课堂跟课,因为他们的汉语基础较差或者没有汉语基础。

学校大多会为其单独开班,并用相关外语授课。

部分留学生班的任课教员在其课堂授课过程中不能用英语或法语独自授课,只能用汉语授课,这时课堂教学就需要翻译人员与教员配合,为其做好翻译桥梁工作。

翻译采取的模式主要是交替翻译。

如何做好课堂交替传译工作是直接影响留学生课堂授课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交替传译所谓交替传译是指口译员坐在会议室里,一面听源语讲话,一面记笔记。

当讲者发言结束或停下来等候传译的时候,口译员用清楚、自然的目的语,准确、完整地重新表达源语发言的全部信息内容,就像自己在演讲一样。

会议口译中的交替传译要求口译员能够听取长达五至十分钟连续不断的讲话,并运用良好的演讲技巧,完整、准确地译出其全部内容。

在留学生课堂中,译员的较色仍然是教员,所以不用很正规地坐在讲台旁边,可以站在讲台旁边,或投影幕旁边,形式很灵活。

有学员提问题时,译员为了听清楚,甚至可以靠近该学员。

二、交替传译的评判标准对交替传译的要求是“快、准、顺”。

“快”指的是说话者话音一落,译员就得把他讲话的重要信息传达给对方。

“准”指准确地把最基本的、实质性的内容译出,即说话者的观点、要点,包括数字、日期、地名、人名以及人的职务或职称等等,而不是译出每一个字、每一句话。

“顺”指语言顺畅。

由于交谈双方全靠听译员的话来获取信息,如果译员口译不顺,交谈双方一方听不懂,就会影响交流的效果,增加交流的困难。

译前准备对交替传译效果的影响

译前准备对交替传译效果的影响

译前准备对交替传译效果的影响交替传译是一种特殊的口译形式,其中译员在说话者说完一部分内容后会立即转换语言进行翻译。

这种传译方式可以有效地减少翻译的时间延迟,使得沟通更加迅速和流畅。

在交替传译中,译员需要快速地听取原话并且准确地翻译成目标语言,然后口头传达给听众。

然而,交替传译也有一些对译员能力和翻译效果有挑战的地方,因此在进行交替传译之前的充分准备对于确保翻译的质量和效果非常重要。

首先,为了确保交替传译的效果,译员需要提前熟悉相关领域的专业术语和背景知识。

交替传译常常用于商务会议、学术会议、法庭庭审等场合,会涉及到各种不同的主题和领域。

因此,译员需要提前学习并掌握与会议主题有关的专业术语,了解相关行业的背景知识,以便能够更加准确和流利地进行传译。

其次,译员在进行交替传译之前需要有一定的口译技巧和训练。

交替传译要求译员具备快速的反应能力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译员需要能够迅速捕捉并理解原话的意思,然后以准确和流利的方式将其转换成目标语言。

这需要译员具备良好的听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并且能够在压力下快速做出正确的决策。

另外,译员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交替传译不仅仅是从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还需要跨越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译员需要了解不同文化的语言表达方式、习惯和礼仪规范,以便能够更好地理解原话并进行恰当的翻译。

此外,译员还需要灵活地应对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确保传达的信息能够准确地传达给听众。

最后,准备工作还包括了解会议的具体要求和需求。

不同的会议可能有不同的传译方式和要求,如同声传译、隔间传译、推广传译等。

译员需要提前了解会议的具体要求,确定最适合的传译方式,并做好相应的准备。

例如,如果是同声传译,译员需要熟悉同声传译设备的使用方法,并了解会议的日程安排,以便做好准备并且及时提供翻译服务。

总而言之,交替传译需要译员具备熟悉的专业知识、口译技巧和文化意识,以及对会议的准确理解和应变能力。

《汉英交替传译中的增补策略》范文

《汉英交替传译中的增补策略》范文

《汉英交替传译中的增补策略》篇一一、引言在汉英交替传译中,增补策略是一项至关重要的翻译技巧。

增补,顾名思义,即在翻译过程中根据上下文、文化背景、语境等因素,对原文信息进行补充、扩展或明确化,以使译文更加准确、完整、流畅。

本文将探讨汉英交替传译中增补策略的必要性、常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二、增补策略的必要性1. 文化差异:中英文之间存在较大的文化差异,部分汉语信息在英文中并无直接对应表述。

通过增补策略,可以更好地传达原文含义。

2. 语境明确:汉语中某些表达较为含蓄,需要通过上下文理解。

在英文翻译中,通过增补可以明确语境,使译文更加易于理解。

3. 信息完整:为保证译文信息的完整性,有时需要在译文中增补原文中的省略部分。

三、常用增补方法1. 词汇增补:根据上下文,添加适当的词汇以明确原文含义。

例如,“他很开心”可翻译为“He is very happy and joyful”。

2. 句子结构增补:为使译文更加符合英文表达习惯,可适当增补句子结构。

如将短句增补为长句,或对原文中的省略部分进行补充。

3. 文化背景增补:针对中英文之间的文化差异,可增补相关文化背景信息,以帮助英文听众更好地理解原文含义。

4. 语境明确化增补:通过增补上下文信息,使译文更加明确、易于理解。

例如,“他说要请客”可翻译为“He said he would host a dinner to treat us”。

四、注意事项1. 适度原则:增补策略应适度,避免过度增补导致译文冗长、啰嗦。

应保持原文与译文之间的信息平衡。

2. 保持原意:增补过程中应保持原文的含义不变,确保译文的准确性。

3. 考虑听众:增补的内容应考虑到英文听众的认知习惯,使译文更加易于理解。

4. 文化敏感性:在增补文化背景信息时,应注意中英文之间的文化差异,避免产生误解。

五、结论汉英交替传译中的增补策略是一项重要的翻译技巧。

通过词汇增补、句子结构增补、文化背景增补以及语境明确化增补等方法,可以更好地传达原文信息,使译文更加准确、完整、流畅。

《汉英交替传译中的增补策略》范文

《汉英交替传译中的增补策略》范文

《汉英交替传译中的增补策略》篇一一、引言在汉英交替传译中,增补策略是一种常用的翻译技巧,尤其在处理文化背景、语义隐含以及逻辑关系等方面。

本文将探讨增补策略在汉英交替传译中的重要性、应用场景及实施方法。

二、增补策略的重要性1. 文化背景的填补:汉语和英语在表达上存在差异,尤其在文化背景方面。

增补策略可以帮助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填补这些文化空白,使译文更符合英语表达习惯。

2. 语义隐含的明确:汉语中常含有隐含意义,需要通过增补策略明确表达出来,以避免误解。

3. 逻辑关系的梳理:在汉英交替传译中,有时需要梳理原文的逻辑关系,通过增补策略使译文更加清晰、连贯。

三、增补策略的应用场景1. 处理文化负载词:在翻译具有文化特色的词汇时,增补策略可以帮助译者传达原文的含义和背景。

2. 解释隐喻和习语:汉语中的隐喻和习语往往难以直译,需要通过增补策略进行解释和拓展。

3. 补充逻辑连接词:在翻译过程中,根据需要适时地增补逻辑连接词,使译文更加流畅、易于理解。

四、增补策略的实施方法1. 了解文化背景:译者需要了解中英文化差异,以便在翻译过程中正确运用增补策略。

2. 明确语义隐含: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明确隐含意义,并通过适当的词汇和表达方式进行增补。

3. 梳理逻辑关系:根据原文的逻辑关系,适时地增补连接词、从句等,使译文更加清晰、连贯。

4. 自然流畅的表达:增补策略应适度,避免过度解释或生硬地插入词汇,保持译文的自然流畅。

五、案例分析以一句汉语句子“这本书讲述了中国古老的传说和神话”为例,在翻译成英语时,可以通过增补策略来明确表达文化背景和语义隐含。

翻译为:“This book tells the stories of ancient Chinese legends and myths, which are rich in cultural significance and hold deep meanings for understanding Chinese history and culture.” 通过增补关于文化重要性和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信息,使译文更加完整、准确。

中韩—韩中翻译方法与技巧研究

中韩—韩中翻译方法与技巧研究

中韩—韩中翻译方法与技巧研究摘要:随着国际化时代的到来,各国之间的交流也随之频繁。

不同国家有不同的语言,各国之间的交流不得不借用翻译,翻译得好不好,会在各国之间的交流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现如今,国际贸易各种领域,交替翻译用的较为广泛,其重要程度显得越来越高。

本文在中韩-韩中翻译方面总结多年翻译经验及已有的研究资料,试研究翻译方法与技巧,旨在为学习韩国语的学生提供翻译方法与技巧,将所学知识更好地运用到实践中,从而提高翻译效果。

关键词:翻译方法;技巧;交替翻译自20世纪90年代中韩建立友好关系以来,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科学等方面有了密切的交流。

这样频繁的交流也就需要大量的中韩-韩中翻译人才。

然而相对于其他语种翻译,中韩-韩中翻译的研究相对薄弱。

交替翻译在日常交际、旅游观光、贸易进出口、外事外交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交替翻译者不仅仅传达信息,对文化的传播、合作的达成都起着十分重要。

为了提高交替翻译能力,笔者对自己的交替翻译实践内容做了研究和总结。

实践文本材料来自于笔者的日常学习和工作。

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多为翻译理论、语法及文化方面,很少对交替翻译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

李长增《交替传译的译前准备及临场翻译策略的应用》主要从交替传译的译前准备和译员的临场翻译策略两个口译当中的重要环节的研究来着手交替传译质量的提升。

朴恩淑《中韩语篇对比与翻译研究》作者通过研究提出了以语篇为单位进行翻译的翻译实践模式和翻译策略。

1 交替翻译的概念及特点交替翻译又称交替传译,是口译的一种翻译形式,口译员坐在会议室里,一面听源语讲话,一面记笔记。

讲话者发言结束后,口译员用清楚、自然的目的语,准确、完整地表达源语发言的全部信息内容,就像自己在演讲一样。

会议口译中的交替传译要求口译员能够听取长达五至十分钟连续不断的讲话,并运用良好的技巧与方法,完整、准确地译出其全部内容。

交替传译其目的均在于让使用不同语言的人能够实现清晰、无障碍地即时沟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通过《喧哗与骚动》中三兄弟各自对于凯蒂的叙述分析三人各自性格特征2 An Exploration on Different Cultures in Terms of Flowers3 从跨文化角度论谚语中的比喻与翻译4 浅析唐诗翻译的难点和策略(开题报告+论)5 A Glimpse of Intercultural Marriage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6 An Analysis of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Nature and Civilization in Wuthering Heigh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criticism7 Foreign Publicity Translation8 美国基督新教与中国儒家的伦理道德的比较9 从功能对等的角度论英语习语翻译10 从《洛丽塔》看美国世纪中期的消费文化11 英语政治新闻中委婉语的形式及语用功能研究12 通过苔丝透析托马斯•哈代的现代女性意识13 解析《德伯家的苔丝》中女主人公的反叛精神和懦弱性格14 农村学生英语学习情感障碍分析15 浅谈中西婚俗的文化差异16 “红”、“黄”汉英联想意义对比研究17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18 出人意料的结局和夸张-基于欧亨利的短篇小说《忙碌经纪人的罗曼史》19 英语广告中仿拟的关联分析20 文学翻译中的对等21 浅谈中外记者招待会中口译者的跨文化意识22 浅析科技英语的文体特点23 对夏洛蒂勃朗特《简爱》中简爱的女性主义分析24 伊丽莎白.贝内特与简.爱的婚姻观之比较25 对狄金森诗歌中四个主题的分析26 The Application of Symbolism in The Great Gatsby27 《威尼斯商人》中鲍西亚形象浅析28 《永别了,武器》一书所体现的海明威的写作风格29 A Brief Study of Bilingual Teaching in China--from its Future Developing Prospective30 汉语公示语的英译31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效度32 论奥斯卡•王尔德的矛盾性——从传记角度解读《奥斯卡•王尔德童话集》33 从原型批评的角度透视《野草在歌唱》的人物及意象34 报刊广告英语的文体特色分析35 从《了不起的盖茨比》看美国梦的幻灭36 红色,英汉词汇差异的文化理据37 解读罗伯特•彭斯的爱情观——以《一朵红红的玫瑰》和《约翰•安德生,我的爱人》为例38 简•奥斯汀《诺桑觉寺》中人物对爱情和婚姻的不同态度39 《格列佛游记》中格列佛的人格探析40 归化与异化策略在字幕翻译中的运用41 An Analysis of the Religious Elements in Robinson Crusoe42 英汉动物习语文化内涵对比研究43 协商课程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初探44 从交际方式的角度比较中美课堂差异45 英语学习中的性别差异46 汉英姓氏文化差异47 浅析《傲慢与偏见》中女性人物的认知局限48 悖论式的唯美主义--论王尔德的《道连•格雷的画像》49 《远离尘嚣》中女主角的情感变迁研究50 菲尔丁小说《汤姆•琼斯》中的戏剧因素分析51 浅析初中学生英语阅读理解障碍及解决对策52 “美国梦”的再探讨—以《推销员之死》为例53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Idiomatic Expressions in Translation54 《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与《失乐园》中的撒旦的反叛者形象比较55 对林语堂的《吾国与吾民》几种中译本比较研究56 《简•爱》中的女性主义意识初探57 从语境视角看英译汉字幕翻译——以《梅林传奇》为例58 Study of Themes of George Bernard Shaw’s Social Problem Plays59 浅析《理智与情感》中简奥斯汀的婚姻观60 西方饮食文化给中国餐饮业经营者带来的若干启示61 Hardy’s View of feminism from Sue Bridehead in Jude the Obscure62 浅谈《竞选州长》中的幽默与讽刺63 从中美餐饮礼仪差异谈跨文化交际64 浅谈商务英语信函写作65 从自然主义角度解读《人鼠之间》中的美国梦(开题报告+论文 )66 中西方奢侈品消费文化之比较67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商务合同翻译研究68 传统道德与时代新意识之战―论林语堂在《京华烟云》中的婚恋观69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艺术特色分析70 现代英语新词分析71 高中英语课堂中的文化渗透72 The Gothic Elements in Edgar Allan Poe’s Works73 从文学伦理阐释《榆树下的欲望》母杀子的悲剧74 福克纳《我弥留之际》女主人公艾迪的形象探析75 法律英语的语言特点及其翻译76 英汉汽车广告中常用“滑溜词”的对比分析77 欲望与死亡——对马丁伊登的精神分析78 论英汉翻译过程79 On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from Aesthetic Perspective—Based on the different English versions of “Tian Jing ShaQiu Si”80 On Sentence Division and Combination in C-E Literature Translation81 英语演讲语篇中的parallelism及其汉译策略—以奥巴马就职演说稿为例82 托尼•莫里森《宠儿》的哥特式重读83 以《哈利波特与消失的密室》为例探讨哥特式风格在哈利波特小说系列中的应用84 涉外商函的特点及其翻译85 从关联理论角度看电影台词翻译—电影“小屁孩日记”的个案研究86 从合作原则角度解读《成长的烦恼》中的言语幽默87 浅谈《欲望号街车》所阐述的欲望88 从人际功能和言语行为理论解析《儿子与情人》的对话89 从《红楼梦》和《简爱》看中西方女性主义90 试论英语中的歧义与翻译91 Joy Luck Club:Chinese Tradition under American Appreciation92 房地产广告的英译研究93 中西方传统女权主义思想异同比较——王熙凤与简爱之人物性格对比分析94 中国菜名翻译方法的研究95 基于质量准则的英语修辞分析96 从男性角色解读《简爱》中的女性反抗意识97 浅谈当代大学生炫耀性消费文化98 从童话看中西方儿童教育的差异99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Holden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100 通过会话原则分析手机短信语言101 从“三美”原则看《荷塘月色》的翻译102 The Application of Situational Teaching Approach in the Lead-in of Middle School English Classes103 论《紫色》中的性别暴力104 浅谈文化差异对英语明喻汉译的影响105 浅谈跨文化视角下的英汉习语互译106 小说《飘》中斯嘉丽的人物性格分析107 一个女性的悲剧—从人性角度浅析苔丝的悲剧108 从广交会现场洽谈角度论英语委婉语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功能与应用109 《论语》中“孝”的英译——基于《论语》两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110 Influence of Cross-Cultural Differences on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and English Idioms111 论《呼啸山庄》中两代人之间不同的爱情观112 爱默生超验主义对世纪美国人生观的影响——以《论自助》为例113 The Lost Generation—“Nada” in Hemingway’s “A Clean, Well-Lighted Place”114 The Elementary Stage Translation Teaching Design for Undergraduate English Majors115 埃德加•爱伦•坡短篇小说的语言特色分析116 中西面子观的比较研究117 论法律英语的语言特征及其翻译118 浅谈高中英语练习课教学119 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的逃离与守望120 浅析商务谈判中非言语交际的核心地位121 论英语课堂教学中的非语言交际122 英语词汇的文化内涵及词汇教学123 是受害者还是恶棍?——重新解读夏洛克124 英语意识流小说汉译现状及对策研究125 论林纾翻译小说中的翻译策略126 英语专业学生语音学习中的问题127 从主角与配角之间关系的角度探讨《老人与海》中的生存主题128 The Application of 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 in Senior English Listening Teaching129 论英语口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30 《名利场》中的女主人公性格分析131 中英文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及翻译132 解读奥斯卡•王尔德的《莎乐美》中的女性意识133 中美婚姻观对比研究134 The Analysis of Pearl in The Scarlet Letter135 试析《傲慢与偏见》中的书信136 从《永别了,武器》与《老人与海》浅析海明威的战争观137 论英语被动语态的语篇功能及其翻译策略—以《高级英语》第二册为例138 从《金色笔记》看多丽丝•莱辛的女性意识139 中美电影文化营销的比较研究140 Culture Teaching in College English Listening Classrooms141 对外新闻的导语编译研究142 析《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考尔菲德的性格特征143 旅游景点标志翻译初探144 Application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to English Reading Instruction in Middle School145 浅析中美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冲突146 A New View of Feminism in The Mill on the Floss River147 西方吸血鬼与中国鬼的文学形象比较(开题报告+论)148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看电影片名翻译149 论英语影视作品的字幕翻译技巧150 《天黑前的夏天》中女主人公凯特的自我救赎之路151 《简爱》在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从温和的女性主义视角分析152 《了不起的盖茨比》与美国梦的破灭153 英文歌曲在提高英语专业学生口语能力方面的作用154 从《永别了,武器》与《老人与海》浅析海明威的战争观155 论英文电影字幕翻译及其制约因素——以《别对我说谎》为例156 英汉味觉隐喻的对比研究157 哈利波特的情感分析158 A Probe into the Spiritual Worlds of The Old Man and the Sea159 论《海的女儿》的女性自我价值主题160 《白雪公主》的后现代主义创作技巧161 论石黑一雄《别让我走》中新与旧的世界162 由《红楼梦》中人名的英译看中西文化差异163 从文化角度看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164 浅析美剧台词中幽默的翻译——以《绝望的主妇》为例165 商务英语中的委婉表达及其翻译166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对比167 英语体育新闻标题的特点及其翻译168 从容•重生—解读《肖申克的救赎》中的人物心态169 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看《红楼梦》颜色词的英译170 从等效理论视角看汉英外宣翻译171 概念隐喻视角下看莎士比亚十四行诗172 A Feminist Study of William Shakespeare’s As You Like It173 人性的堕落——解析《蝇王》人性恶的主题174 基本数字词在中西文化中的差异与翻译175 对张爱玲与简•奥斯汀作品的比较性研究176 The Analysis of Teacher Images in English Films And Their Impacts on Young Teachers177 中英爱情隐喻的对比研究178 论《呼啸山庄》中的叙述技巧179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二元主角的运用180181 从功能对等理论来看委婉语翻译182 论欧•亨利的写作风格183 论《阿芒提拉多酒桶》中文学手法的运用及其艺术效果184 分析与比较中美电视新闻的娱乐化,及其未来的发展185 中西方爱情悲剧故事的比较分析——以“梁祝”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186 黑人英语克里奥起源论187 山寨文化的反思——发展与创新188 跨文化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差异及应对技巧189 从《胎记》中阿米那达布的人物分析看人性的原始表达190 A Superficial Analysis of Religious Consciousness of Jane Eyre191 The Inconsistencies between Margaret Mitchell’s Gone with the Wind and Alexandra Ripley’s Scarlett192 高中英语听力课中的文化教学193 论海勒《约塞连幸免于难》的黑色幽默的荒诞与反讽194 英国文化中的非语言交际的研究195 高中英语“后进生”产生的原因以及补差方法研究196 《雾都孤儿》中的童话模式解读197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by AnalyzingBrand Names198 论简·奥斯汀在《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199 译前准备对交替传译效果的影响200 论远大前程中皮普的道德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