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高二期末语文解析版试卷精选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

合集下载

河南省焦作市普通高中2022-2023学年(下)高二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河南省焦作市普通高中2022-2023学年(下)高二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河南省焦作市普通高中2022-2023学年(下)高二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鲁迅后期启蒙思想的深化和拓展,不仅体现在对落后的国民性和封建的传统文化的持续性批判中,而且还包含着对新思想、新文化的反思和批判。

他对知识者、启蒙者以自我为本位,向大众灌输新思想的方式有所反思,开始探索新的启蒙路径。

启蒙不仅是一种思想,而且是一种知识系统,一旦被固化,就会阻碍启蒙本身的价值。

有的学者认为:“人类的任何知识都是人为创造出来的,它们是经过人们一系列的观察、定性、检验、认证、描述和阐释过程而形成的体系,所以真实的现存的知识体系并不是绝对真理,而只是一种符合特定社会需要和平衡规则的、能够介入社会实践的话语体系。

正因为如此,知识的存在并非一定与真理相关,而是依存于某种特殊的话语体系”中国“五四”时期的启蒙者,包括早期的鲁迅,都是在接受西方思想包括西方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启蒙的,所基本遵循也是西方的科学、民主、自由、平等等思想观念;这就有可能忽视这些启蒙思想与中国本土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差距。

在此,如果回溯一下西方近代文化的起源就会发现,西方启蒙思想之生发和发展,有两个重要前提和特点。

其一,人文精神在西方文化中有着悠久和坚实的文化传统,尤其在启蒙运动发生之前,西方就经历了长达数个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其为打破神学枷锁、解放人们的思想张扬个性自由和理性精神奠定了基础。

西方的启蒙思想是特定的社会语境下的产物,其产生、生发都有其特定的“话语体系”。

其二,西方的启蒙知识系统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其启蒙理念也在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和更新。

也就是说,一种思想体系或知识系统,既不断地被神话被固化,也不断地被质疑被批判和被重构。

这种启蒙思想最初是作为一种进步思想引入中国的,在与中国具体的现实社会发生碰撞时,会发生种种变异,进入另一种被融合、被重塑,也可能被固化的状态,与中国本土传统文化系统之间产生了某种对抗、博弈和促进的特殊关系。

【最新】河南省郑州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图片版)

【最新】河南省郑州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图片版)

郑州市2017—2018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1.D(颠倒因果,“中国古典诗歌具有多义性的特征”是因,“人们读诗时会有自己不同的体会和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果。

)2.D(“并论及二者的高下和优劣”理解错误,本文并未论及二者的高下和优劣。

)3.C(A项推论不当,原文说“不等于诗歌艺术的研究”并不代表这不是一个研究的角度。

B 项偷换概念,由原文中“歧义是一般情况下使用语言时需要特别避免的毛病”一句可知,歧义是一种语病,所以诗歌的语言应该是多义,而不是有歧义。

D项说法绝对,原文说“这句话倒也不无道理”,与“不无道理”相比,“完全正确”说法绝对。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4.B(B项中“正是因为这些贬官们的创作,我们的历史、文化和传统才得以继承”说法绝对,原文说“我们的历史、文化,包括传统,似乎是因贬官们的创造才得以继承”,是为强调贬官创造的意义重大,并非确切、唯一原因。

)5.①史载首修岳阳楼的鲁肃,他修缮岳阳楼,是因战事所需,用以检阅和训练水军,故不为享乐,不为王权,自有一番沉郁之气。

②唐朝修缮岳阳楼的张说,本是被贬之人,心中自有沉郁之气,加之岳阳楼有悠久而厚重的历史,张说修缮时同样会以沉郁为底色。

③岳阳楼成为唐以后诗人墨客的心灵栖息地,这些诗人大都心怀沉郁之气,或饱尝家国悲愤,凭楼抒忧国济世之怀,更增添了岳阳楼的沉郁之气。

(共5分;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三点全部答出给5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6.①岳阳楼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承载着我们民族的忧乐意识。

(1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观成为许多士大夫的精神信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从容,将个人荣辱得失置之事外,同样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

(2分,分号前后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②岳阳楼因杜甫的《登岳阳楼》而承载了文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河南高二高中语文期末考试带答案解析

河南高二高中语文期末考试带答案解析

河南高二高中语文期末考试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云何尝能飞?泉何尝能跃?我们却常说云飞泉跃;山何尝能鸣?谷何尝能应?我们却常说山鸣谷应。

在说云飞泉跃、山鸣谷应时,我们比说花红石头重,又更进一层了。

原来我们只把在我的感觉误认为在杨的属性,现在我们却把无生气的东西看成有生气的东西,把它们看作我们的同类,觉得它们也有性格,也有情感,也能话动。

这两种说话的方法虽不同,道理却是一样,都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了解外物。

这种心理活动通常叫做“移情作用”。

“移情作用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去,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

这是一个极普遍的经验。

比如自己欢喜时,大地山河都在杨眉带笑;自己悲伤时,风云花鸟都在叹气凝愁。

掩别时蜡炔可以垂泪,兴到时青山亦觉点头。

柳絮有时“轻狂”,晚峰有时“清苦”。

陶渊明何以爱菊?因为他在傲霜残枝中见出孤臣的劲节;林和靖何以爱梅?因为他在暗番疏影中见出输来的高标。

从这几个实例,我们可以看出移情作用是和美感经验有密切关系的。

移情作用不一定就是美感经验,而美感经验却常含有移情作用。

美感经验中的移情作用不单是由我及物的,同时也是由物及我的;它不仅把我的性格和情感移注于物,同时也把物的姿态吸收于我。

所谓美感经证,其实不过是在,聚精会神之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而已。

移情作用往往带有无意的模仿。

我在看颜鲁公的字时,仿佛对着巍峨的高峰,不知不觉地烽肩聚眉,全身的筋肉都紧张起来,模仿它的严肃;我在看赵孟頫的字时,仿佛对着临风荡漾的柳条,不知不觉地展颈摆腰,全身的筋肉都松懈起来,模仿它的秀媚。

从心理学着,这本来不是奇事。

凡是观念都有实现于运动的倾向。

念到跳舞时脚往往不自主地跳动,念到“山”字时口舌往往不由自主地说出“山”字。

通常观念不能实现于动作者,是由于同时有反对的观念阻止它。

同时念到打球又念到泅水,则既不能打球,又不能泅水。

河南省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河南省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河南省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力行,《中庸》记载:“力行近乎仁。

”其大意为努力实行,竭尽全力去做事就接近仁了。

原文是:“子曰:‘好学近乎知。

力行近乎仁。

知耻近乎勇。

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

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

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努力行事之仁与好学之智、知耻之勇一并成为儒者必修的三个功夫。

儒家尊奉“中庸”为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主张不偏不倚、过犹不及,但是中庸并不意味着不思进取、不求突破、迂腐保守、不作为。

细读《中庸》,其通篇都在告诫我们要至诚至性,率性而为,行乎当行,止乎当止,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等很多力行、重行思想,将力行作为君子之大德。

那么,力行何以成为君子之仁德?首先,中国传统思想历来重行,并且深知“行之难”。

《尚书·说命中》曰:“非知之艰,行之惟艰。

”懂得道理很容易,难的是付诸行动,孔子主张“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也正是由于做到很难,才更凸显力行者的道德品质和人生境界。

其次,德性最终要通过“行”展现出来。

“内圣外王”是传统儒家的基本主张,也是历代儒者的不懈追求。

圣人之道就是要以上率下,真诚地展现自己的治世之德和经世之能,殚精竭虑地谋事成事,化育万物,感动他人。

到宋明时期,力行思想得到空前发展。

北宋张载先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横渠四句”将力行的人格境界提升到新的高度。

这一时期,陈亮的事功学说、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尽管在知与行上各有侧重,但是在强调力行的重要性上却是一致的。

陈亮主张“重实事”“讲实学”,致力于“济时、救国、经世、致用”。

《朱子语录》记栽朱熹的观点:“论先后,当以致知为先;论轻重,当以力行为重。

河南高二高中语文期末考试带答案解析

河南高二高中语文期末考试带答案解析

河南高二高中语文期末考试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和位育”伦理观所内在涵具的“时中”“权变”原则,无论对于我们正确处理政治关系、经济关系、人际关系,还是我们个人的立身处世,都不啻是一种极好的价值抉择。

它强调灵活变通,又不失准则,不违背规律,强调因时因地因物的变化,合宜适度地处理问题。

儒家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随着时间的运行而不断发展变化,因而人的行为也必须适应这发展变化。

合乎这一规律的,则谓之“时中”。

《中庸》云:“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时中”,就是按照事物与时发展的实际情况去把握与之相应的适中之道;“无忌惮”,则是不管事物与时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单凭自己主观之愿,无原则地肆意妄行,无所顾忌,如此也必难免陷入“过”与“不及”之错误两端。

故《易·艮彖》云:“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

”孔、孟都非常强调“时”的观念,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其相适应的时间。

如果离开这一规律,就无法掌握中和之道。

如在发展农业生产方面,孔子主张“使民以时”,孟子也认为:“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在时代发展的观念上,孔子认为夏、商、周三代由于时代不同,故其“礼”也必须有所因革损益。

这正如《易》所谓:“变通者,趋时也。

”“权变”是从另一个角度诠释“时中”的思想。

儒家认为,事物在按照常规不断变化的同时,还可能出现某些意想不到的反常情况,因此需要在“执中”的前提下,做到灵活变通。

儒家把这种应变的灵活性称作为“权”。

孟子说:“执中无权,犹执一也。

”“执一”,就是一种以片面、孤立、静止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只有“执中用权”才合乎辩证法的观点。

河南省名校联盟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河南省名校联盟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河南省名校联盟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著名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在《文化与承诺》中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后喻文化”。

“前喻文化”时代,知识由长辈向晚辈传授;“并喻文化”时代,知识在同辈人之间传播;而在“后喻文化”时代,知识的流动与生长突破了时空限制,长辈往往需要反过来向晚辈学习。

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重塑了知识生产、信息分发与文化传播全过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特征越来越显现。

如何使“后喻文化”时代的师生关系避免空洞化、符号化?要关注教什么的问题,推动课堂内核实现从“知识”向“智识”的拓展。

“后喻文化”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呈几何级数增长,“百科全书式”的教师不复存在,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新知,如“慕课大学”、视频网站以及知识付费软件等。

实践中,所谓“上课认认真真不如课后‘哔哩哔哩”’的说法就是有力证明。

但值得注意的是,知识获取的便捷并不意味着知识内化的轻松,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系统思维、专业逻辑、抽象能力的针对性训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位优秀教师绝不仅仅是知识的“搬运工”,而应将课堂教法升华为“内功心法”,使自身积累多年的经验方法与审美意趣融入其中,让学生把“舶来”的知识转化为内生的智识。

因此,“后喻文化”时代的教师要增强终身学习的意识,通过长时间的观察与实践、阅读与思考、训练与积累,用具有个人“气味”的教学体系,构筑“后喻文化”时代的职业护城河。

要关注怎么教的问题,推动育人姿态实现从“漫灌”向“滴灌”的转变。

“后喻文化”时代,教师的知识权威消解、身份光环褪色,学生越来越有主见,敢于质疑教学内容,反感居高临下的“知识灌输”。

适应这一变化,已不仅仅是教师需要为“一碗水”的课堂准备。

一桶水”还是“一潭水”的问题,而应从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角度推动育人姿态的调整。

2021-2022学年河南省平顶山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2021-2022学年河南省平顶山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河南省平顶山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老的经学,目前在正式学科建制之外,此种现象已经存在了一个多世纪,而且有可能会延续更长的时间。

身处其中的经学研究者在饱受煎熬的同时,也不得不适应伴随这一窘境而来的研究方法上的改变,并有责任直面这种改变所带来的成功或失败。

经学在传统中国的地位本如《四库全书总目•经部总序》所言——“经禀圣裁,垂型万世”,历代学者“无所容其赞述”,论次诂经之说而已。

尽管如此,秦汉直至明清的经学研究方法与特色绝非一成不变,经学家通过诠释赋予经文以时代及个人特色,《四库全书总目》即承认“自汉京以后,垂二千年,儒者沿波,学凡六变”。

透过现代人的后设视角观察,二千年中有此六变,不过如同杜牧那个著名的比喻一样,是“丸之走盘,横斜圆直……不能出于盘也”,但任何一次学风转变对彼时彼地的影响都不可小觑。

只是近代中国不幸遭遇西学东渐甚至东侵、东占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传统学术呈现完全解体的颓势,经学的衰落已非方法的改变所能概括。

20世纪学科设置完全西方化,而且是近代西方化,不但经学在新的学科体系中无处安放,而且由清儒张之洞总结并提倡的从小学入经学、再入史学理学乃至词章经济而期以远大成就的为学次第,最终成为了传统学术方法的挽歌,在后起研究模式下应者寥寥。

虽然传统的经学研究没有能够跻身中国20世纪的学科建制之列,但是,一方面仍有少量继承传统研究方法的学人在新的高等教育、科研体制中谋得一席之地,讲学传道;另一方面,使用新的模式、方法来研究经典文献,这种努力并非没有学人尝试过。

因此,这一时段的经学仍是不绝若线。

以五经之中的礼学为例。

1931年,李安宅出版《<仪礼>与<礼记>之社会学的研究》,结合并改造19世纪以来兴起的社会学理论,对《仪礼》与《礼记》这两部经典所记载的上古文化加以研究,试图解释中国文明的特质。

河南省郑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解析版)

河南省郑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解析版)
边巴次仁说,目前仅西藏自治区图书馆馆藏藏文古籍文献就有15000余函,其中可先行数字化的善本达3000余函,因此未来“云共享”空间依然很大。“这一平台的开放,将对我国目前藏文古籍标准数字化在线共享起到引领示范作用。”他说。
(摘编自《2万余叶珍贵古籍文献带你“云”看西藏的前世今生》,新华网,2021年4月23日)
6. 如何加强古籍保护利用,更好地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
【答案】4. A 5. D
6. ①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古籍普查工作,摸清古籍现状;②创新古籍传播形式,促进古籍大众化传播,挖掘古籍时代价值;③推动古籍保护利用数字化,解决“重藏轻用”矛盾,拉近古籍与读者间距离;④举办各类古籍培训班,解决专业人才短缺问题,培养古籍普查骨干;⑤多途径宣传古籍普查保护工作,呼吁民间藏家参与普查。
数据还反映出诗人影响力与作品量的关系。杜甫、李白的诗作量名列前茅,辛弃疾、苏轼的词作量也是第一、第二。由此可以说,影响力大的诗人,其作品量往往也很大,但不能说作品量大的诗人就一定影响力大,比如前文提到的白居易。由此可见,精品名作多才是成为影响力大的诗人的决定性因素。
虽然数据能在一定程度上描述显示文学史的发展面貌和进程,揭示隐藏在历史背后的真相与意义,但数据也有明显的局限性。一是效度有限,只能说明文学史的部分问题,而无法有效解决所有问题。二是信度受限,无论是人工挖掘还是机器自动提取,受人的认识水平和技术水平的制约,数据的信度会有优劣高下的差异。由于指标种类少,目前衡量名篇名家的数据还不充分完备,尤其缺少内质型数据,因此需要持续不断地挖掘和充实。挖掘数据的难度,不仅在于到哪里找数据,更在于要找哪些数据。文学史上从来没有数据意识和数据存量,什么样的数据对衡量一个时代或一个时期的文学繁荣程度、评价作家作品的优劣高低有用有效,这既是实践操作问题,也是理论认识问题。

河南高二高中语文期末考试带答案解析

河南高二高中语文期末考试带答案解析

河南高二高中语文期末考试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手机或许不是人的一个单纯用具。

实际上,它已经变成了人的一个器官。

手机似乎长在人们的身体上面。

它长在人们的手上,就如同手是长在人们的身体上面一样。

手机是另一个说话器官,是一个针对着远距离的人而说话的器官,因为有了手机,人的语言能力增强了,人们可以将语言传送到非常遥远的地方。

同样,人们的听觉也增强了,耳朵居然能神奇般地听到千里之外的声音。

我们看到了人体身上的新的四位一体:手、嘴巴、耳朵和一个金属铁盒——手机。

它们共同组成了身体上的一个新的说话机器。

手机深深地植根于人体,并成为人体的一个重要部分。

离开了人体,离开了手,它就找不到自己的意义。

正如人们对它的称呼“手机”那样,它只有依附于手,才能获得它的存在性。

手机能够在任何时间和任何空间同另一个人进行交流。

手机这一最基本的无限延展的交流能力,能使人轻而易举地克服时空间距离而超越孤立的状态。

这是人们使用手机的最根本和最初的原因。

一个危机时刻的人,如果有手机相伴,就可能会迅速地解除这种危机。

手机的沉默,在某种意义上,也意味着这个人可能处在一种特殊的状态。

事实上,如果一个人从来不用手机,他发现不了手机的意义和功能,但是,一旦他使用了手机,他会发现,没有手机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情。

也就是说,人已经进化到手机人的状态。

社会越是被手机所充斥,手机越是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

这从另一个方面要求了手机的普及化。

事实是,手机确实越来越普及了。

手机在多大程度上解放了人们,也在多大程度上抑制了人们。

手机抑制了人体的某些官能:它抑制了行动能力,人们尽可能减少身体运动;抑制了书写能力,人们越来越借助机器通话;抑制了记忆能力,人们越来越依赖手机储存消息。

有时候,手会无意识地去寻找手机,去摸索手机,去把玩手机。

人们偶然丢失了手机,他就会变得烦躁不安。

2021-2022学年河南省南阳市六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2021-2022学年河南省南阳市六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河南省南阳市六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史学与时代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科学认识两者的关系,对于今天史学的发展,无疑有着重大意义。

史学与时代的关系,从本质上说是社会思想与社会存在关系的一种表现。

对史学、时代、史学传统作整体上的辩证认识,有助于揭示我国史学生成和发展的特点,有助于当今史学更好地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

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史学是对客观存在历史的记录。

史书是史学家撰写的,但从根本上说是时代孕育的。

西周至春秋时期,《诗》不仅与政事有关,而且是周王室与诸侯国之间传递思想的工具。

正因为《诗》有如此重要的分量,在“《诗》亡”的时代背景下,孔子作《春秋》。

《春秋》与时代的这种关系,反映了史学发展的基本规律:时代的变动及其特点,影响着史学家,促使他们撰写出各具特色的历史著作。

司马迁撰成《史记》一书,虽有多方面原因,而“汉兴,海内一统”当是最重要条件。

同样的道理,从班固的《两都赋》中,可以看到西汉王朝的盛大气象以及东汉兴起后建武、永平间的“中兴之治”是如何激发起他写《汉书》时的那种虔诚和热情的。

时代所孕育的史学必定是时代所需要的,史学对时代有滋养作用。

三千多年前,周公指出:“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

”这是中国最早的历史借鉴思想。

学习历史的目的是以史为鉴,这是史学最重要的社会功用。

司马光在《进书表》中写道:修撰《资治通鉴》,是“专取关国家盛衰……恶可为戒者”入史。

中国史书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写出了不同时代的人。

阅读他们的人生,读者可以从中悟出做人的道理。

司马迁是最早为众多历史人物立传的史学家,文武大臣、市井小民等在他笔下都栩栩如生。

诚如唐代史学家刘知几所说:“用使后之学者,坐披囊箧,而神交万古,不出户庭,而穷览千载,见贤而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

”这是史学对于时代的重要价值所在。

河南省部分地区2020-2021学年下学期高二语文期末解析版试卷分类汇编:语言文字运用专题(含解析)

河南省部分地区2020-2021学年下学期高二语文期末解析版试卷分类汇编:语言文字运用专题(含解析)

语言文字运用专题河南省焦作市普通高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联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20年新疆棉花播种面积为2501.9千公顷,较2019年的2540.5千公顷同比下降1.52%①2020年新疆棉花产量为516.2万吨,较2019年的500.2万吨同比增长3.20%。

新疆棉花种植面积虽然下降,产量却能增加②这主要得益于科技手段的支撑。

近年来,新疆在棉花产业上不断加强农机作业现代化、智能化、信息化水平,无人驾驶拖拉机等高科技技术,为农民提供全程机械化技术服务目的。

植保无人机、打包采棉机、残膜回收机、智能深翻犁……这些智能机器,受到越来越多新疆棉农的青睐。

数据显示,新疆农业机械化水平逐年提升,棉花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80%。

为实现棉花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新疆推动植棉县市采用“一主两辅”用种模式③以1个主栽品种、2个搭配品种开展棉花种植,同时鼓励因地制宜发展一县一品④多县一品,有效解决棉花品种多且杂乱的问题,从源头上提高棉花品质。

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新疆在棉花产业上不断提升农机作业现代化、智能化、信息化水平,无人驾驶拖拉机等高科技技术,为农民提供全程机械化技术服务。

B. 新疆在棉花产业上不断提升农机作业现代化、智能化、信息化水平,引进无人驾驶拖拉机等高科技技术,为农民提供全程机械化技术服务目的。

C. 新疆在棉花产业上不断加强农机作业现代化、智能化、信息化水平,引进无人驾驶拖拉机等高科技技术,为农民提供全程机械化技术服务目的。

D. 新疆在棉花产业上不断提升农机作业现代化、智能化、信息化水平,引进无人驾驶拖拉机等高科技技术,为农民提供全程机械化技术服务。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 新疆通过科技兴棉手段,不断提升棉花产业竞争力B. 新疆不断提高棉花品质,布局发展高产优势棉区C. 新疆除了提高机械化水平外,还优化棉花品种D. 新疆大力推广棉花优质品种和高产高效经验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标点符号,全都恰当的一项是()① ② ③ ④A. ;,——、B. ,?:,C. ;?——,D. ,,:、河南省开封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7.(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河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测试卷(解析版)

河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测试卷(解析版)
(摘自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
材料二:
在烽火连天的革命战争年代,党的新闻事业紧紧围绕民众。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不仅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更是中国新闻事业的里程碑,使中国的新闻事业面貌焕然一新。从那时起,视党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革命新闻工作者与革命报刊站立潮头,激扬文字,引领着中国新闻事业的前进方向。从百年前《新青年》自觉深入工农群众,激发民众救亡图存的革命热情,到延安整风运动时期,《解放日报》改版对践行“群众路线”的价值诉求,再到邹韬奋、范长江等新闻工作者“以犀利之笔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奋斗理想……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动员群众投身革命。
报纸工作人员为了教育群众,首先要向群众学习。同志们都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往往不懂事,对于实际事物往往没有经历,或者经历很少。你们对于一九三三年制订的《怎样分析农村阶级》的小册子,就看不大懂;这一点、农民比你们强,只要给他们一说就都懂得了。崞县两个区的农民一百八十多人,开了五天会,解决了分配土地中的许多问题。假如你们的编辑部来讨论那些问题,恐怕两个星期也解决不了。原因很简单,那些问题你们不懂得。要使不懂得变成懂得,就要去做去看,这就是学习。报社的同志应当轮流出去参加一个时期的群众工作,参加一个时期的土地改革工作,这是很必要的,在没有出去参加群众工作的时候,也应当多听多看关于群众运动的材料,并且下工夫研究这些材料。我们练兵的口号是:“官教兵,兵教官,兵教兵。”战士们有很多打仗的实际经验。当官的要向战士学习,把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他的本领就大了。报社的同志也要经常向下边反映上来的材料学习,慢慢地使自己的实际知识丰富起来,使自己成为有经验的人。这样,你们的工作才能够做好,你们才能担负起教育群众的任务。
2023—2024学年下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
语文

高考语文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专题03论述类文本阅读

高考语文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专题03论述类文本阅读

专题03:论述类文本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2022·全国甲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金银器》是第一部中国古代金银器通史,囊括了器皿与首饰,着眼于造型与纹饰,究心于美术与工艺、审美与生活的关系。

本书的研究旨趣,不在金银器的科学技术发展史,而在与社会生活史密切相关的造型、纹饰、风格的演变史,也可以说,它不是穷尽式的历史资料汇编,也不是用考古学的方法对器物分型、分式以划分时代,而是以目验实物为前提,从名物学入手,通过定名,以器物描述的方法,来展示工艺美术史与社会生活史中的金银器。

中国古代金银器研究,是伴随现代考古学而生的一门新兴学问。

传世文献展示的金银器史和出土文物呈现出来的金银器史,是不一样的。

前者显示了数量颇多的名目和使用甚巨的数目,但提供具体形象的材料很少。

考古发现的实物,就名目和数量而言,虽只是载籍的冰山一角,却是以形象示人;对于工艺美术要讨论的核心问题,即造型与纹饰,它提供了最为直观的实例。

金银器兼具富与丽的双重品质。

首先它是财富,其次它是一种艺术形态,然而通过销溶的办法又可使之反复改变样态以跟从时代风尚。

相对于可入鉴藏的书画、金石、玉器、瓷器之雅,金银器可谓一俗到骨。

它以它的俗,传播时代风尚。

与其他门类相比,金银器皿和首饰的制作工艺都算不得复杂,这里便格外显示出设计的重要。

从造型设计的角度来看,工艺美术是共性多、个性少、最为贴近生活的艺术。

无论哪朝哪代,祈福与怡情都是纹样设计的两大主旨,当然,不同时代表现的形式多有不同,亦即选择与创造的艺术形象不同,这也正是工艺美术史所要展示的一个主要内容。

这里“史”的概念是指以贴近设计者和制作者装饰用心的感知,展示没有文字或鲜有文字却只是以成品来显示的设计史脉络,而不是贴着历史编年来勾画发展的线索。

小说家说:“语言是我们的思维方式,是我们最基础、最直接的表达方式。

语言也是一种建筑材料,许多意想不到的建筑物都是靠了语言一砖一瓦地搭建起来的。

河南省郑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河南省郑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郑州市2023—2024学年下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题卷注意事项: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考生应首先阅读答题卡上的文字信息,然后在答题卡上作答。

在本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一个新的理论正动摇现代物理学的基础,它迅速地用美丽优雅且具有突破性的新数学颠覆我们珍视的和过时的宇宙观。

尽管关于这个理论尚存在一些未解决的问题,但我们仍能感受到物理学家们的兴奋:世界各地的顶尖物理学家都宣称——我们正在见证一种新物理学的起源。

这个理论被称为“超弦理论”。

过去10年,物理学的一系列惊人突破促使超弦理论发展至高潮,它表明我们也许无限接近了统一场论:一个全面的联合宇宙中所有已知力的数学框架。

尽管物理学家在对待新思想时通常很小心,但普林斯顿大学物理学家爱德华·威滕却声称,超弦理论将在未来50年主导物理学世界。

他最近说:“超弦理论是一个奇迹,一个贯穿始终的理论。

”在一次物理会议上,他的言论震惊了听众,他宣称我们或许正在见证一场像量子理论诞生那样伟大的物理学革命。

他继续补充:“超弦理论可能引起我们对空间和时间的新理解,是自广义相对论以来物理学最具戏剧性的理解。

”该理论的两位创造者,加州理工学院的约翰·施瓦茨和伦敦玛丽女王学院的迈克尔·格林有点武断地将其称为一种万物理论。

这种兴奋的核心是,他们认识到超弦理论可以提供一个全面的理论以解释所有已知的物理现象——从星系的运动到原子核内的动力学。

该理论甚至对宇宙的起源、时间的开始、多维宇宙的存在做出了惊人的预测。

物理学家对超弦理论特别兴奋,因为它迫使我们改变对物质性质的理解。

科学家们一直认为宇宙是由微小的点粒子组成的。

然而,超弦理论假设,自然界最终的建筑块皆是由微小的振动弦组成。

如果它是正确的,意味着所有物质中的质子和中子,从我们的身体到最远的恒星,皆由弦组成。

精品解析:河南省郑州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精品解析:河南省郑州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2020-2021学年上期期末考试
高二语文试题卷
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考生应首先阅读答题卡上的文字信息,然后在答题卡上作答,在本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先秦诸子对色彩的解读,体现出他们的哲思和对宇宙人生的把握。作为道家代表人物的庄子,更是集中地在作品中用色彩来诠释自己的哲学理念,梳理《庄子》一书中的颜色词并进行“五色”的归类,五类颜色词在《庄子》中出现的次数,分别为青11次、赤5次、黄10次、白22次、黑13次。足见,白色是庄子偏爱的颜色。我们可从道家的哲学思想、“殷人尚白”的社会习俗和崇尚自然的价值选择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故选A。
【3题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A.“说明他对宇宙人生的哲学思考与偏爱白色的庄子截然不同”理解有误,“先秦诸子对色彩的解读,体现出他们的哲思和对宇宙人生的把握”,但这并不能说明他们的哲学理念截然不同;
C.“也强调色彩的社会功能”混淆是非,庄子反对将色彩礼制化、工具化,不强调色彩的社会功能;
D.“可见儒家礼制思想并不可取”于文无据,原文只是阐释孔子与庄子对色彩的阐释不同,没有对儒家礼制思想的评判。
故选B。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首先,从思想体系看,庄子认同老子“五色令人乱目”的观点。庄子承袭老子对五色的观点,在《天下》篇云“五色乱目,使目不明”,认为五色会扰乱人的视觉,使眼睛看不清楚,失去自然本性。庄子规避繁缛交织的色移,旨趣趋向自然、本真的“白色”。
其次,“殷人尚白”的社会风尚,是庄子偏爱白色的民俗原因。殷人以白色为贵,在殷墟甲骨卜辞中,关于白色动植物的记载,远超过其他颜色。殷人祭祀多用白色动物,据《礼记·檀弓上》载:“殷人尚白,大事敛用日中,戎事乘翰,牲用白。”在祭祀祖先或神灵时,殷人使用白色的祭牲、穿着白色的祭服,以纯洁、朴质的虔诚,表达心中的信仰。庄子出生、成长于殷商旧族所在地的宋国蒙城,身受殷商文化的熏陶,行文中不自觉地体现出“殷人尚白”的社会习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郑州(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网络文学具有商品属性、文学属性与网络属性。

传统文学亦具有商品与文学的属性,而网络文学的网络属性,除了网生性特质之外,也影响了文学的商品属性与文学属性。

在文学属性上,中国网络文学一方面表现为对“广义文化传统”的继承,另一方面也表现为对审美愉悦,特别是通俗类型文学叙事艺术的故事性、幻想性、虚构性与代入性的重视。

就此而言,中国网络文学,不是对“传统文学”的终结,而是网络时代文学对中国传统文学的继承和发展。

这里既有媒介转换带来的革命性变化,也有与中国文化传统的内在联系性。

这里说的“文学传统”,并非仅为“古典文学”,而是广义影响网络文学发展的“文学传统”。

具体来说,就是以儒道释体系为思维特征的中国古典传统文学,既包含唐诗宋词与优秀的古文传统,也包含上古神话、民俗学等古典传统;还有就是通俗文学传统,主要指起源于明清时期及清末民初之后大盛的言情、武侠、侦探等类型文学;另外还有发轫于五四,目前成为主流的“新文学”主潮。

这三类文学传统中,古典文学与通俗文学对网络文学的影响最深,新文学的影响则主要体现在“自我实现”的现代性价值观,以及现实主义题材的网络小说创作。

从古典文学传统来看,纵观中国网络文学优秀作品,儒家仁爱思想、道家浪漫想象,都表现于历史穿越文、玄幻奇幻文等很多门类的创作中。

以唐诗宋词与历代散文为代表的诗文传统,影响了言情、历史等类型文体表现风格。

比如,传统诗文艺术想象与华美意境,影响了蒋胜男、顾漫等一大批女性网络作家的写作。

洪荒神话、人物传说、典章制度,更影响了奇幻、悬疑、历史等诸多类型。

阿菩的《山海经密码》源自《山海经》,将故事背景设置为夏商朝代交替之际,以一个少年的大荒游历,再现历史与神话的奇绝想象。

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典章制度、社会风貌,也较好地展现在网文之中,其中一些优秀作品历史现场感强,散发着醇厚、深沉的传统文化味道。

从文学类型与文类笔法上看,中国网络文学也较好地继承了中国通俗文学传统。

通俗文学研究专家范伯群教授认为,从冯梦龙到当代网络小说,存在一条市民通俗文学“古今联系链”。

一般来说,中国通俗文学传统主要包括《封神榜》《西游记》等构建的神话体系,以《红楼梦》为经典的情感与世俗生活体系,以《水浒》为特征的底层社会小说体系,以《三国演义》为特征的历史叙事体系等。

进而言之,还有以金庸、古龙为代表的现代武侠小说体系,以还珠楼主为代表的奇幻武侠体系等。

而《史记》《左传》等史传传统,在战争描写、人性刻画与历史想象上,也影响了一大批网络作家。

从新文学传统来看,早期网络文学更多表现为对中国古代文化、通俗文学、民间文学的呼应,同时也表现出对新文学传统的疏离。

但随着网络文学不断发育,特别是网络现实主义兴起,新文学的影响也日渐加深。

很多网络现实小说“自我奋斗”的成长故事原型,能看到作家路遥的影响,也是新文学“个体自我”价值观的投射。

很多网络穿越历史小说,都设置普通现代中国人,穿越民族历史节点,改变民族国家命运,实现自我价值的“逆袭”模式。

(摘编自房伟《网络文学是文学传统的延续与新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相比于传统文学,网络属性是网络文学独有的特性,它影响和制约着网络文学的商品属性和文学属性。

B.广义上影响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的“文学传统”,指的是传统经典古文、通俗文学和新文学。

C.对中国网络文学产生影响的古典文学传统,既包括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也包括神话传说、典章制度等。

D.早期网络文学对新文学传统比较疏远,网络现实主义兴起之后,新文学传统对其影响才开始逐渐加深。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主体采用先总论后分论的结构,论述了中国古典文学、通俗文学和新文学对我国网络文学的影响。

B.承认网络文学具有文学属性,是论证中国网络文学是对中国传统文学的继承和发展这一观点的前提。

C.文章第三、四段从古典文学传统、文学类型与文类笔法两个方面,论述中国网络文学对中国古典传统文学与通俗文学传统的继承。

D.文章第四段所列举的例子,是为了证明中国古代通俗文学传统与中国网络文学之间存在市民通俗文学“古今联系链”。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网络文学雅俗兼容,题材丰富,手法多样,展现出对中国“文学传统”的积极传承和发展。

B.中国网络文学虽然有其自身独特的发展逻辑,但中国传统文学为它的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

C.中国古典文学与通俗文学对中国网络文学的影响最深,应该与它们有着更为丰富的可借鉴资源有关。

D.与网络穿越历史小说相比,网络现实小说更能体现新文学的“个体自我”价值观。

【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找出原文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

(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作答时注意把握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等。

(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

【解答】(1)A.“制约着网络文学的商品属性和文学属性”于文无据;B.偷换概念,应是“中国古典传统文学”而非“传统经典古文”,见原文第二段“具体来说,就是以儒道释体系为思维特征的中国古典传统文学”;D.理解有误,原文最后一段是“随着网络文学不断发育,特别是网络现实主义兴起,新文学的影响也日渐加深”,说明新文学传统的影响并非随着网络现实主义的兴起才开始逐渐加深的。

(2)D.文章第四段所列举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中国网络文学在文学类型和文类笔法两个方面较好地继承了中国通俗文学传统。

(3)D.“更能体现新文学的‘个体自我’价值观”于文无据。

文中并未就二者体现五四新文学的“个体自我”价值观进行比较。

答案:(1)C(2)D(3)D【点评】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③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

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洛阳(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是在荆楚地区仅次于春节的隆重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岁时节日。

今天端午节的形式与文化内涵,是历史演变过程中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时间的多种文化因子相复合的产物。

它的起源和流变过程,较之其它任何一个节日都要复杂。

代表端午节文化意义的传统故事有多种,但以现代大众对端午节所熟知的意义而论,人们大多认为是为了纪念屈原,而我们感兴趣的并不是对端午节的源流作出考辨,而是考察这种选择是如何发生、演变、归一的。

在关于端午节纪念人物的说法中,牵涉到五个被纪念对象:屈原、勾践、伍子胥、曹娥、介之推。

当我们考察这五个人物的传说故事时,可以发现:其一,他们都是悲剧性人物,都带有或强或弱的悲剧色彩,最典型而悲剧性最强烈的是屈原。

选择悲剧性人物作为端午节的纪念对象,暗示着民众的集体无意识选择。

其二,由于人物的悲剧性品格中加注了新的社会文化内涵,这种文化内涵在历史嬗变中演化为相对稳固的价值观念形态,而他们正是这些价值观念形态的现实载体。

在民众心中,人物成为某种价值观念的同位语。

人物所固有的可感性和形象性有利于普通民众的理解和接受,这就使端午节文化意义的转换与选择非常顺利。

然而,当这种转换过程完成之后,它不可能容纳形形色色的传说故事,文化意义的归一化趋势必然出现。

既然上述人物都象征着某种文化精神,那么,它必然最大限度地融汇各个时代对此种价值观念新的理解和看法,为适应归一化的趋势,每个与端午节相联系的人物之间,也必然产生其所象征的文化意义的竞争、淘汰与选择。

屈原最突出的精神品格是爱国忧民。

这种精神品格是建立在广泛而坚实的民族性基础之上的。

上自以帝王将相为代表的统治阶层,出于维护自身统治的需要,自然地接受了屈原并加以褒扬,占统治地位的权力话语,对于加强和巩固屈原在端午节文化意义中的地位,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下至庶民百姓同情屈原的不幸遭遇,充分接受并赞扬屈原,是因为他代表了民众内心深处对自己所属民族的依恋与热爱,以及彼此之间的信赖和帮助,屈原爱国忧民的精神在中国历史上成为唤醒民众对这类情感体验的催化剂。

伍子胥最突出的精神品格是忠,但是,这种忠是建立在对封建君主的愚忠之上的。

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对忠的选择并不盲目的,如果君王不仁或昏庸,那么,忠就失去了价值依附,他的忠便不能在民众中得到多大的响应。

勾践卧薪尝胆乃是受一种强烈的复仇意识所驱动,而不是把人民放在首位的。

曹娥的孝代表的是一种对血缘亲情的注重,文化意义指向显得太单一化。

至于介之推所代表的义的精神品格,除了意义的单一性外,他死于火的事实,使他不可能与端午节的水性文化特征顺利融合。

我们不难看出:人物精神品格的差异性决定了他所代表的文化意义的宽、狭或丰厚、单薄之分。

无论伍子胥的忠、介之推的义、曹娥的孝,还是越王勾践的复仇意志,所含蕴的文化意义都缺乏民族整体文化价值取向的支撑,也就难以与屈原所代表的文化意义相媲美了。

(摘编自孟修祥《端午节文化意义的淘汰与选择》)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中华民族有许多重要的岁时节日,其中端午节的隆重程度是仅次于春节的。

B.与端午节有关的人物故事有很多,但除了屈原,其他的渊源和关联已不为大众熟知。

C.端午节的文化意义顺利转到屈原的价值取向上,他本人的形象也就被认可了。

D.如果介之推的最终结局与水有关,他或许是最有条件和屈原一争高下的人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篇文章前两段提出论题:端午节文化意义的选择是如何发生、演变、归一的。

B.这篇文章通过分类别、作比较,透彻分析了端午节文化意义是如何最终定型的。

C.作者用伍子肖等人的单一性文化意义衬托出了屈原所代表的民族整体文化价值。

D.本文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顺序安排结构,符合常规的论述文范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们纪念悲剧性人物是因为在这些人物身上,至少有某种品质曾比较稳固地承载着人们认同的价值观念形态。

B.一种年节习俗如果逐渐失去原有的文化意义,又没有新的文化意义注入,那么这种年节习俗就会在时间中消亡。

C.介之推虽然在端午节后来的文化记忆中逐渐淡去,但因其死于火,最终成为禁止烟火的“寒食节”的纪念对象。

D.一种文化精神获得了统治阶层的褒扬和下层普通民众的认同,才有可能发展为像端午节这样的体现全民文化价值取向的节庆。

【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找出原文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