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任安书》教案讲解
《报任安书》教案
《报任安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能够理解文中的实词、虚词,掌握其意义和用法;(2)能够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理解其寓意;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3)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文中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2)培养学生坚定的信念,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精神;(3)培养学生诚实守信、敢于担当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
1. 文中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 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的分析和理解;
三、教学难点
1. 文言文的断句和翻译;
2. 对文中观点的批判性思维和评价。
四、教学准备
1. 教材:《报任安书》;
2. 参考资料:相关注释、译文、解析等;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1)简要介绍《报任安书》的作者、背景及文学价值;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
(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
3. 合作探讨
(1)分组讨论,让学生深入解读文本;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班级交流。
4. 要点讲解
(1)讲解文中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分析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解读寓意;
5. 评价与反思
(1)让学生对文中观点进行批判性思维和评价;
(2)引导学生从中汲取营养,提升自身品质。
6. 课堂小结
7. 课后作业
(1)熟读课文,加强文言文阅读能力;
(2)根据课堂学习,完成相关练习题。
《报任安书》教案
《报任安书》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报任安书》的作者、背景、主要内容以及文学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对古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
1. 《报任安书》的作者、背景及文学特点。
2. 文中关键字词的解释和句子的翻译。
三、教学难点:
1. 文中涉及到的古代官职、礼仪等方面的知识。
2. 对文中抒发情感的理解和把握。
四、教学方法:
1. 朗读法:让学生反复朗读,感受古文的韵律美。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3. 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关键字词、句式、修辞等。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简要介绍《报任安书》的作者司马迁及其作品《史记》。
2. 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其韵律美。
3. 自学:让学生自主学习,解决字词、句式等问题。
4. 讨论:分组讨论,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5. 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关键字词、句式、修辞等,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6. 翻译:翻译文中的重要句子,理解文章大意。
7. 拓展:介绍《史记》的其他篇章,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9. 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价
1. 评价内容:学生对《报任安书》的作者、背景、主要内容以及文学特点的掌握程度。
2. 评价方式:课堂问答、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参与度等。
3. 评价标准:能正确回答相关问题,对文中关键字词、句式、修辞等有深入理解,能够流畅翻译文中的句子,对作者的情感表达有准确的理解。
七、教学资源
报任安书教案
报任安书教案
报任安书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语文教案-《报任安书》教案。
2、理解本文的确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3、学习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方法。
4、掌握更多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本文的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2、掌握更多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设想:
本文词句难度较大,学生很难弄清句意,需要教师在这方面多作指导。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和内容
第一课时
一、背景介绍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前学习提示1、2节,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把握文章的主题和写作特色。
二、全文把握
全文共分6段。
第1段,先说明任安来信的内容,再就答复迟表示歉意。“推贤进士”是任安要求作者“说情”的婉转说法,“仆非敢如此也”是本段的核心,由此引出自陈己志。
第2段,主要申述自己遭受极辱而不自杀的原因。可分为二层。
第1层,从“仆之先”至“素所自树立使然也”。先说祖先的职务不为天子所重,且为世俗所轻,再说自己假如不选择受腐刑,而是“伏法受诛”,在周围人眼里,自己是罪有应得,并不能显示出自己有什么气节。
第2层,从“人固有一死”至“殆为此也”。“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承上(死得有没有价值)启下(辱与不辱的区别)。然后列举不辱、受辱的不同等次,说明自己受到了极辱。接着用比喻、对比来说明人的志气在困辱的境地中会逐渐衰微的,再举王侯将相受辱后不能自杀的例子,用来反复说明“士节”不可以稍加折辱,自己若要死节的话,在受刑之前就应该自杀。
《报任安书》教案
《报任安书》教案
1.1 背景介绍:《报任安书》是西汉文学家司马迁在遭受宫刑后,写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回信。
1.1.1 司马迁是《史记》的作者,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1.1.2 司马迁因为为李陵辩护,触怒了汉武帝,被处以宫刑,这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极其残忍的刑罚,对人的身心都有极大的伤害。
1.1.3 在这封信中,司马迁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看法,以及面对困境时的坚韧和不屈。
二、知识点讲解
2.1 《报任安书》的文学价值
2.1.1 信中的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是西汉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2.1.2 司马迁在信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设问等,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2.1.3 信中的思想内涵丰富,提出了“文死谏,武死战”的著名观点,体现了作者对忠诚、勇敢的崇敬。
三、教学内容
3.1 课文朗读
3.1.1 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韵律美。
3.1.2 引导学生注意课文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读音。
3.1.3 组织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2 课文解析
3.2.1 分析课文结构,让学生了解文章的起承转合。
3.2.2 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2.3 探讨课文中的文化内涵,让学生了解古代士人的价值观。
3.3 拓展阅读
3.3.1 推荐学生阅读《史记》其他篇章,了解司马迁的史学思想。
3.3.2 让学生阅读其他古代文人受辱后的文学作品,对比分析其情感表达。3.3.3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比较《报任安书》与其他文学作品的不同之处。
四、教学目标
报任安书教案3篇
报任安书教案3篇
报任安书教案
第一篇:《报任安书教案:了解历史背景与意义》
【引言】
本文将为您介绍《报任安书》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一历史
文献的重要性。
【正文】
一、历史背景
《报任安书》是明代末年的一份重要文献,发生在明朝灭亡之前的崇祯年间。
当时,明朝已经陷入了内忧外患的困境,国家政权的基础岌岌可危。在这个背景下,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崇祯帝,写下了这封《报任安书》。
二、《报任安书》的意义
1. 保卫国家
《报任安书》是崇祯帝写给他的内阁首辅报任安的信函。这封信函表达了崇祯
帝对于国家政权的担忧和对于国家未来的期望。通过这封信函,崇祯帝希望能够稳定国家政权,保卫国家免受外敌侵略。
2. 表达决心
《报任安书》中,崇祯帝表达了他对于国家的责任感和决心。他表示愿意尽自
己最大的努力,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这封信函体现了崇祯帝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展示了他作为国家元首的决心和承诺。
3. 反思历史
《报任安书》还反映了崇祯帝对明朝灭亡的深刻反思。他在信中提到了明朝的兴衰历史,对于明朝的衰落感到痛心。这封信函不仅是崇祯帝的一种自责,也是对于历史的一种反思,希望后人能够从中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4. 传承文化
《报任安书》作为一份历史文献,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价值。它记录了明朝末年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们的思想。通过研读《报任安书》,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明朝末年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现象,传承历史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结论】
通过了解《报任安书》的历史背景和意义,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一历史文献的重要性。它不仅是一份保卫国家的呼声,更是对于历史的反思和对于文化传承的重要贡献。研读《报任安书》有助于我们认识历史、了解文化,并从中汲取智慧,为我们的现实生活提供借鉴和启示。
报任安书教案(精选3篇)
报任安书教案(精选3篇)
报任安书教案篇一
学习要求:
1、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理解本文的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3、学习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方法。
4、掌握更多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学习过程:
一。背景介绍
本篇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处以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实则近于宦官,为士大夫所轻贱。任安此时曾写信给他,希望他能“推贤进士”。司马迁由于自己的遭遇和处境,感到很为难,所以一直未能复信。后任安因罪下狱,被判死刑,司马迁才给他写了这封回信。
司马迁在此信中以无比激愤的心情,向朋友、也是向世人诉说了自己因李陵之祸所受的奇耻大辱,倾吐了内心郁积已久的痛苦与愤懑,大胆揭露了朝廷大臣的自私,甚至还不加掩饰地流露了对汉武帝是非不辨、刻薄寡恩的不满。信中还委婉述说了他受刑后“隐忍苟活”的一片苦衷。为了完成《史记》的著述,司马迁所忍受的屈辱和耻笑,绝非常人所能想象。但他有一条非常坚定的信念,死要死得有价值,要“重于泰山”,所以,不完成《史记》的写作,绝不能轻易去死,即使一时被人误解也在所不惜。就是这样的信念支持他在“肠一日而九回”的痛苦挣扎中顽强地活了下来,忍辱负重,坚忍不拔,终于实现了他的夙愿,完成了他的大业。今天我们读着这部不朽的巨著,遥想司马迁当年写作时的艰辛与坚毅,怎能不对他的崇高精神无比敬佩呢!
本篇不仅对我们研究司马迁的思想以及《史记》的写作动机和完成过程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并且在文学史上是不可多得的散文杰作,古人早就把它视为天下奇文,可与《离骚》媲美。此文之奇,首先表现为气势的磅礴。作者长久郁积心中的悲愤,借此文喷薄而出,有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其气势之壮阔,令人惊叹。此文之奇,更在于他的纵横开阖、起伏迭岩。作者是坦率的,但内心的矛盾与痛苦又是极其复杂的,他无意矫饰,但三言两语又无法说清,所以他就一一地如实道来。时而慷慨激昂,时而如泣如诉;时而旁征博引,时而欲言又止。曲折反复,一波三折,充分表现出笔力的雄健。此外,行文的流畅,语言的生动,骈句、散句自然错落,排句、叠句时有穿插,使本篇在散文形式上也具有独具一格的艺术魅力。
《报任安书》教学教案设计
《报任安书》教学教案设计
第一章:教案简介
1.1 课程背景
《报任安书》是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在遭受宫刑后,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回信。在这封信中,司马迁表达了自己坚守信念、不屈服于命运的决心,展现了他坚定的意志和崇高的品质。本章将引导学生了解《报任安书》的背景,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1.2 教学目标
1.2.1 知识与技能:了解《报任安书》的写作背景,掌握信中的主要内容,理解司马迁坚守信念的精神品质。
1.2.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信中的重点句子,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习司马迁坚守信念、不屈服于命运的精神,培养面对困境的勇气。
第二章:作者简介
2.1 司马迁简介
2.1.1 生平事迹:简要介绍司马迁的生平事迹,突出其在史学、文学方面的成就。
2.1.2 作品特点:分析司马迁作品的风格特点,如真实、生动、严谨等。
2.2 司马迁与《史记》
2.2.1 《史记》简介:介绍《史记》的地位、内容、特点等。
2.2.2 司马迁与《史记》的关系:阐述司马迁编撰《史记》的动机、过程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第三章:文本解读
3.1 信件结构分析
3.1.1 信件开头:分析司马迁在信开头表达的对任安的感激之情。
3.1.2 信件主体:分析司马迁在信中陈述自己遭受宫刑的经历,展现其坚韧的品质。
3.1.3 信件结尾:解读司马迁在信结尾表达的对未来的信心和期望。
3.2 重点句子解析
3.2.1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阐述这句话的含义,分析其对后世的影响。
报任安书教案4篇
报任安书教案4篇
报任安书教案篇1
报任安书【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__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报任安书》教案
了解《史记》的写作过程和成书原因。
积累文言词语与句式。
2、过程与方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探究__的思想内涵鉴赏__叙事、说理、抒情融于一炉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略司马迁逆境中发愤有为的高尚人格和他的生死观。
【教学重、难点】1、积累重要实词、虚词与句式。
2、感受司马迁逆境中发愤的高尚人格和他的生死观。
【教材分析与教学设想】__是研究司马迁的思想以及他创作《史记》动机的重要文献。
首先了解司马迁其人其事。
在学习__前,可安排学生观看了央视《百家讲坛》关于武汉大学教授李敬一讲《司马迁》或《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37:绝笔之作》的影像资料,增强学生对__创作背景的理解。
__词句难度较大,学生很难懂清句意,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指导,并应注意检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
【教学方法】讲授法、探究法、归纳法【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整体感知全文。
2、研习第1节。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开始了关于生与死的思考。
而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已经做出了响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不仅如此,他也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下面,我们就通过《报任安书》来走近司马迁,走入司马迁的内心世界。
(解说:这样设计有两个好处,一是直奔__主题,为阅读指向;二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二、解说文题,整体感知1、体裁解说:“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
《报任安书》实用的教案
《报任安书》实用的教案
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简介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理解《报任安书》的背景和作者司马迁的经历。
2. 让学生掌握《报任安书》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3. 培养学生对古代散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4. 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爱国情怀和坚定信念。
二、教学内容简介
《报任安书》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遭受宫刑后,写给好友任安的一封回信。信中司马迁抒发了自己对国家的忠诚、对历史的执着追求,以及不屈服于命运的精神。本章主要通过分析信中的重点语句,探讨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二章:作者与背景介绍
一、作者介绍
1. 介绍司马迁的生平和主要成就。
2. 强调司马迁在史学领域的地位和影响。
二、背景介绍
1. 讲述《报任安书》的成书背景。
2. 分析当时社会环境对作者思想观念的影响。
第三章:文本分析与解读
一、文本分析
1. 分析信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2. 梳理文章的结构和层次。
二、内容解读
1. 解读信中表达的作者对国家的忠诚。
2. 探讨作者在面对困境时所展现出的坚定信念。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策略
一、教学方法
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
3. 采用小组讨论法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
二、教学策略
1. 以情促知:通过情感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将《报任安书》与其他散文进行对比,提高鉴赏能力。第五章:教学评价与拓展
一、教学评价
1. 学生对《报任安书》的内容理解和分析能力。
2. 学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和领悟。
3. 学生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满意度。
语文教案《报任安书》教案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报任安书》的背景和作者司马迁的生平。这篇文章是司马迁写给友人任安的一封信,表达了他身处困境仍坚持完成《史记》的决心。这篇文章展示了忠诚、勇敢、担当等品质的重要性。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文章中的具体内容。通过分析司马迁的用词、句式和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和情感力量。
五、教学反思
在上完《报任安书》这一课后,我进行了深入的思考。首先,我觉得在导入环节提出的问题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去思考司马迁在困境中的选择和品质。这样的设计有助于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他们对文章产生共鸣。
在新课讲授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文章的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掌握得还不错,但在理解文言文词汇和句子方面存在一定难度。针对这一点,我尝试通过举例和对比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文言文阅读技巧的传授,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章结构、修辞手法和司马迁的品质这三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实例和对比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文章品质相关的问题,如“如何在生活中体现忠诚、勇敢、担当?”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角色扮演活动,模拟司马迁与任安的对话,体验文中情感。
《报任安书》教案设计
《报任安书》教案设计
第一章:教案简介
1.1 课程背景
《报任安书》是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在遭受宫刑后,写给好友任安的一封回信。在这封信中,司马迁表达了自己对命运的不屈、对理想的执着,以及对友情的高度珍视。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报任安书》的思想内涵、文学价值和历史背景,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
1.2 教学目标
(1)理解《报任安书》的文学背景和历史价值。
(2)掌握信中的主要内容和司马迁的思想感情。
(3)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4)培养学生对友情、理想和命运的深入思考。
第二章:教学内容与步骤
2.1 教学内容
(1)介绍司马迁和《报任安书》的基本情况。
(2)分析信中的主要观点和司马迁的思想感情。
(3)讨论《报任安书》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4)通过实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理解能力。
2.2 教学步骤
(1)引导学生在课前预习,了解司马迁和《报任安书》的基本情况。
(2)课堂上,教师简要介绍信件的背景,引导学生分段阅读,理解信中的主要内容。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信件的理解和感悟。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
3.1 教学方法
(1)讲授法:教师介绍信件背景、分析信件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司马迁的思想感情。
(2)互动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信件的理解和感悟。(3)案例分析法:通过实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理解能力。
3.2 教学手段
(1)多媒体课件:展示信件原文、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丰富教学内容。(2)网络资源:利用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和交流机会。
报任安书教案
报任安书教案
【报任安书教案】
一、教案概述
本教案是针对《报任安书》这篇古代文学作品的教学设计。通过本教案的实施,旨在匡助学生深入理解《报任安书》的情节、主题和意义,培养学生的文学素质和批评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 理解《报任安书》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 分析《报任安书》的主题和意义。
2. 能力目标:
-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水平;
- 培养学生的批评思维能力,学会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和思量。
3. 情感目标:
-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 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感受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和哲理。
三、教学内容
1. 《报任安书》的背景介绍和作者简介;
2. 《报任安书》的主要情节梗概;
3. 《报任安书》的主题和意义分析;
4. 《报任安书》的文学鉴赏。
四、教学步骤
第一步:导入
1. 引导学生回顾古代文学的特点和意义,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对《报任安书》这篇作品有了解吗?它是属于哪个时期的作品?”
第二步:背景介绍和作者简介
1. 通过PPT或者黑板,向学生介绍《报任安书》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2. 分析《报任安书》的创作背景,匡助学生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第三步:主要情节梗概
1. 通过阅读文本或者课堂讲解,向学生讲述《报任安书》的主要情节梗概;
2. 引导学生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第四步:主题和意义分析
1. 引导学生思量《报任安书》的主题和意义;
2. 分组讨论,让学生就主题和意义展开深入的思量和交流;
3. 整理学生的观点和思量,形成共识。
报任安书教案3篇
报任安书教案3篇
报任安书教案1:中国古代文学与历史的融合
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之一,它不仅是文化的载体,也是历史的见证。《报任安书》是唐代文学家杜牧创作的一篇诗文,通过对自己的生活感慨和对时局的思量,展现了古代文人士大夫的情怀和追求。本教案旨在通过分析《报任安书》这篇作品,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与历史的融合,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历史意识。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报任安书》的作者杜牧及其时代背景;
2. 理解《报任安书》的主题和意义;
3. 掌握《报任安书》的基本词汇和句型;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历史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了解《报任安书》的作者杜牧及其时代背景;
2. 理解《报任安书》的主题和意义。
三、教学准备
1. 课文《报任安书》的复印件;
2. PPT或者黑板、粉笔。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幅唐代文人的画像,引导学生讨论古代文人的形象和他们的追求。
2. 课文阅读(15分钟)
学生阅读课文《报任安书》,并回答以下问题:
a. 诗文的标题是什么?作者是谁?
b. 诗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c. 诗文表达了什么情感和思量?
3. 分组讨论(1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交流自己对《报任安书》的理解和感受,并记录
下自己的观点。
4. 全班分享(10分钟)
每一个小组派一位代表,分享他们小组的讨论结果。其他学生可以提问或者补充。
5. 课文分析(15分钟)
通过PPT或者黑板,对《报任安书》进行分析,包括作者的生平背景、时代背景、主题和意义等方面的内容。
6. 词汇和句型练习(15分钟)
《报任安书》教案(通用13篇)
《报任安书》教案(通用13篇)
《报任安书》教案篇1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本单元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以及四篇传记文学的学习,了解司马迁百折不挠、发愤著书的精神,了解《史记》“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的文学性及史学性,《报任安书》教案设计2。
2、《报任安书》重在引导同学了解课文所涉及的有关文学常识,写法上融记叙、抒情、谈论为一体,行文反复曲折,跌宕生姿的特点,思想上深刻的内涵。多诵读多领悟。
3、《廉颇蔺相如列传》重在引导同学通过三个故事,体会文章结构和人物刻画的精妙之处。
4、《屈原列传》重在引导同学与所学过的屈原的作品进行对比阅读,以领悟屈原的精神及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还有屈原的遭受与的相通之处。
5、《信陵君窃符救赵》重在引导同学列出结构提纲,举出集中表现信陵君、侯嬴性格的言论和行动,进一步了解《史记》纪传作品的主要特点。
二、教学重点:
通过本单元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以及四篇传记文学的学习,了解司马迁百折不挠、发愤著书的精神,了解《史记》“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的文学性及史学性。
三、教学难点:
《报任安书》的阅读理解。
四、教学设想:
本单元的教学是新教材的支配体例,将司马迁的作品编排在一起集中学习,并且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将学校、高一、高二所学过的司马迁的作品沟连到了一起,连同《读本》共13篇作品。
将《报任安书》放到本单元的第一篇进行阅读,有利于了解司马迁的精神,调动同学学习的乐观性,然后将学校、高一、高二学过的作品进行回顾,
重在了解《史记》写人物的特点。然后引导同学学习课本中的一篇学问短文,重在概括了司马迁《史记》的史学性与文学性。其他三篇的传记文学重在诵读,并引导同学领悟司马迁传记文学的特点。
报任安书教案
报任安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报任安书的作者和背景。
2.分析《报任安书》的故事情节和主题。
3.理解文中描述的个人成长和自我救赎的意义。
4.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
1.《报任安书》的作者和背景。
2.故事情节和主题的分析。
3.个人成长和自我救赎的意义。
4.阅读理解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步骤:
第一步:导入新课
教师介绍《报任安书》的背景和作者简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第二步:整体阅读
1.学生阅读《报任安书》全文,理解故事情节。
2.学生讨论故事中描述的主题和人物形象。
第三步:情节分析
1.学生利用课堂讨论或小组活动,分析《报任安书》
的情节发展。
2.学生归纳故事中的转折点和高潮部分。
第四步:主题探究
1.学生讨论《报任安书》所揭示的主题和思想。
2.学生分析故事中人物的成长和自我救赎的意义。
第五步:阅读理解
1.学生回答关于《报任安书》的细节和推理题目。
2.学生通过阅读理解题目的讨论,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和思考。
第六步:创造性思维
1.学生以《报任安书》为蓝本,自行构思一个故事的
梗概。
2.学生将故事梗概写成短文,并与同学分享。
第七步:课堂总结
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回顾学生在阅读、分析和思考方
面的表现,鼓励学生继续阅读和思考。
四、教学评估:
1.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
2.学生对《报任安书》主题和故事情节的理解程度。
3.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情况。
五、教学延伸:
1.学生可阅读其他文学作品,比较不同作品的主题和
情节发展。
2.学生可尝试写作短篇小说或故事,体验创作的乐趣。
报任安书教案3篇
报任安书教案3篇
报任安书教案篇1
【学习目标】
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的有关背景资料,特别是对他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深刻影响的事件。
2、积累文言知识:重点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
3、认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人一生的重要影响。
【学习重点】
1、借助工具书和课本中的注释读懂__的内容,结合上下文准确把握文言词语的意义。
2、积累文言知识:重点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
【学习难点】
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曲折丰富的情感,理解作者的生死观、价值观。
【学习过程】
一、关于司马迁的对联:
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
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一代君权痛蚕室,千秋史笔溯龙门。
思考:从这两幅对联中,我们读出了有关司马迁的哪些信息?
二、司马迁的有关资料
1、家世和家庭。司马迁的先代“世典周史”,其父司马谈在任太史令时就曾想到利用做官的便利条件,修著一部记述“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的史书,但未能如愿。临终时,他把这一理想和愿望留给了司马迁,希望司马迁做太史,不要忘记他所欲论著的心愿,并认为一个人事亲、事君的最后目的在于自立,扬名后世,以显父母,这是最大的孝道。父亲的话对司马迁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司马迁流着泪向父亲承诺:“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
2、遭遇李陵之祸,接受宫刑。这对司马迁影响极大,经历此事,他对封建统治者的残酷性和上层社会的世态炎凉有了很痛苦、很深切的感受,直接影响了他的人生观、生死观、价值观,也影响了他对《史记》一书的创作。司马迁之所以在为名节自杀和为事业隐忍苟活之间选择后者,全是因为《史记》未成。他发愤著书,以十分刚毅的精神完成《史记》的写作,并通过《史记》一书来鞭挞黑暗,表彰正义,寄托自己的理想和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