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第六单元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6单元综合性学习 身边的文化遗产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6单元综合性学习 身边的文化遗产

综合性学习身边的文化遗产知识与能力了解什么是文化遗产及我们身边有哪些文化遗产。

过程与方法通过搜集身边的文化遗产活动,积极参加有关文化遗产的推荐、评选、撰写申请报告等各项活动,培养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保护我国文化遗产的意义,能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文化的精华,培养自我的“文化自觉”,增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搜集身边的文化遗产活动,积极参加有关文化遗产的推荐、评选、撰写申请报告等各项活动,培养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教学难点认识保护我国文化遗产的意义,增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1课时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文化遗产吗?你们了解我们身边的文化遗产吗?悠悠华夏,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许多历史遗留下来的名胜古迹、民间技艺、艺术形式、民俗活动、节庆礼仪等,都彰显了独特的人文价值,凝聚着共同的历史记忆,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身边的文化遗产”这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之中吧!二、内容解读什么是文化遗产1.历史遗留下来的名胜古迹、民间技艺、艺术形式、民俗活动、节庆礼仪等都彰显出独特的人文价值,凝聚着共同的历史记忆,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2.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3.国务院规定自2006年起,将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六定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

三、活动指导(一)文化遗产推荐与评选1.全班同学分成小组。

(班长分或自由组合)2.小组长协调组员,做好分工,避免重复。

3.组内自由推荐。

(根据文化遗产的定义和入选标准制作资料卡。

)4.小组讨论。

(收集资料卡,选出推荐人数最多,认同度最高的项目作为“申遗”项目。

)(二)实地考察、收集资料、撰写申请报告1.实地考察申报项目。

a.考察前,了解背景;准备笔记本、资料夹、相机、录音笔等工具;了解路线。

b.考察中,详细记录观察所得、访问权威人士,深入了解其独特价值,注意保护环境。

c.考察后,整理资料,分类,汇总资料;讨论分析与评定标准的符合情况。

山东省地方教材小学六年级传统文化优秀教案全册

山东省地方教材小学六年级传统文化优秀教案全册

山东省地方教材小学六年级传统文化优秀教案全册第一单元:经典驿站本单元旨在通过阅读经典文章,让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同时,通过诵读的训练,帮助学生掌握声韵格律,提高语文素养。

第1课《论语》(八则)本课程旨在让学生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教学过程包括经典回放、简介《论语》、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学生练读等环节。

第2课《大学》(二则)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通过教师范读和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训练学生的语音、词汇、修辞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过程包括经典回放、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学生练读等环节。

以上是本单元的教学内容,通过阅读经典文章,让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提高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

本文是一篇课程教学安排,主要介绍了《中庸》和《列子•汤问》两篇经典文章的诵读教学。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诵读技巧和理解文章内容,教师采取了多种教学方法,如学生自读、同桌互读、小组交流、指名读等。

同时,还提供了课外延伸的活动,鼓励学生与家长一起练诵读,并在校内外与老师、同学交流分享心得。

第5课《史记•淮阴侯列传》(节选)一、经典回放:默读课本24—28页原文和文意。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1、学生认真倾听教师的诵读,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包括诗词、成语、典故、历史人物等。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情感。

3.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诗词鉴赏教学内容:赏析《静夜思》、《春晓》、《登鹳雀楼》等经典诗词。

2. 第二单元:成语学习教学内容:学习成语的来源、意义和用法,如“画龙点睛”、“亡羊补牢”等。

3. 第三单元:典故了解教学内容:了解成语背后的历史典故,如“掩耳盗铃”、“守株待兔”等。

4. 第四单元:历史人物教学内容:学习中国古代历史人物的故事,如“孔融让梨”、“诸葛亮草船借箭”等。

5. 第五单元:传统文化习俗教学内容: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习俗,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诗词、成语、典故、历史人物等传统文化内容。

2.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历史人物和典故为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对传统文化内容的理解和看法。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包括发言、讨论等。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包括作文、练习题等。

3.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程度的评价。

五、教学资源1. 教材:《语文》、《历史》等相关教材。

2. 参考资料:相关诗词、成语、典故、历史人物等资料。

3. 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等。

六、教学进程安排1. 第一单元:诗词鉴赏(2课时)第1课时:讲解诗词的基本知识,赏析《静夜思》、《春晓》等诗词。

第2课时:继续赏析《登鹳雀楼》等诗词,进行诗词创作练习。

2. 第二单元:成语学习(3课时)第1课时:讲解成语的来源和意义,学习成语“画龙点睛”、“亡羊补牢”。

第2课时:学习成语“掩耳盗铃”、“守株待兔”,进行成语接龙游戏。

第3课时:总结成语学习,进行成语运用练习。

3. 第三单元:典故了解(2课时)第1课时:讲解成语典故的基本知识,学习典故“掩耳盗铃”、“守株待兔”。

山东版小学三年级《传统文化》全册教案

山东版小学三年级《传统文化》全册教案

小学三年级地方课程教案第一单元经典驿站《人之初》教学目标:1.了解《三字经》相关背景,激发学习兴趣2.浅显讲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及思想家3.通过课程内容学习,理解习惯及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学习的重要性,学习贵在专一和坚持教学重点:激发学习兴趣,解答为什么要学习国学,国学学什么,学了对生活会有什么影教学难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人性的理解。

启发大家思考如何评判哲学思想,如果辩证的看待问题教具准备:三字经有关材料教学过程:一、导入《三字经》是古代小朋友上学的第一本书,是一本启蒙读物。

他一共有1000多个字,但是包含了很多的内容,也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

三字经作为小朋友上学学的第一门课程,学了它,我们就能知道怎么做个好孩子,天上都有什么东西,为什么我们会有辈分,中国最长的河是那条河?在我们没出生以前中国发生了什么事?我们从今天开始也要学习它,通过它我们将会了解很多的东西。

这本《三字经》会回答我们。

接下来,我们来一起学习一下,它是怎么回答我们的二、诵读新句子:请一个学生上台领读,大家一起诵读三、讲解句子,阐释概念:1、人之初,性本善:“初”在这里就是“刚出生的时候”,“性”就是“品性、品格、德行”这句意思是: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在刚出生的时候都是好的,善良的。

[讨论:大家同意这个说法吗?根据同学的回答,进一步启发思考]教师小结:引出,同样的父母,一样的家庭环境,即使是亲兄弟,在天性上也有着极大的差距,如果是天性是先天决定,无法改变,人人一样,那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呢?我们的祖先难当没有发现这个现象吗?接下我们,我们看看三字经是如何解释这个现象的2、性相近,习相远。

“近”接近,类似;“习”习染,长期在某种环境下养成的习惯;这句的意思是:本性本来差别不大,但是因为后天受到环境的影响,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就变得越来越大了。

3、教之道,贵以专。

“教”教育,学习;“贵”重要的,好的方面;“专”专这句地意思是:做任何事都是要以专心为主,这样才能做好每一件事4、讲解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1)提问,我们人生的第一个老师一般是谁?父亲应该对教育孩子负什么责任?在孩子的成长之中,父亲起了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呢?讲了岳飞教育儿子的故事教育当然是父母的职责,但是人终究要走进社会,要离开父母,进入学校去接受更完备的教育。

传统文化教案

传统文化教案

传统文化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传统文化的概念和特点;2. 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和代表性内容;3.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4.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和探索欲望。

三、教学内容1. 传统文化的概念和特点;2. 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内容:包括经典文学、传统艺术、传统节日等;3. 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引导学生回忆、讨论对传统文化的印象和了解程度。

2. 知识讲解(1)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向学生介绍传统文化的概念和特点,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初步认知。

(2)重点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内容,如四大发明、三字经、中国画、京剧、春节等,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兴趣。

3. 深入学习(1)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内容,如通过解读经典文学作品、欣赏传统艺术表演、制作传统手工艺品等活动,加深对传统文化的感知和认同。

(2)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选择一个传统节日进行深入研究,并分组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4. 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1)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受到的挑战和困境,并探讨应该如何保护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2)开展传统文化传承的实践活动,如邀请传统文化艺术家进行讲座、组织传统文化体验活动等。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堂互动、学生作品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对学生的认知水平、技能掌握情况、表达能力等进行评价。

六、教学资源准备1. 多媒体设备和相关教学素材;2. 传统文化经典文学作品、音乐、艺术作品等;3. 传统文化手工艺品制作所需材料;4. 传统文化艺术家参与活动的安排和联系。

七、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传统文化,可推荐相关书籍和网站资源;2. 组织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如参观博物馆、咨询传统文化专家等;3. 鼓励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传播传统文化,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尽一份力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精选13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精选13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精选13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篇1一、活动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让学生了解祖国的灿烂文化,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通过展示有关传统文化资料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诚信教育等,做一个文明、有礼的好学生。

3、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保护祖国传统文化的意识,从而激发对伟大祖国的挚爱之情。

二、活动准备:1、了解有关民族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内容。

2、图片,文字资料。

三、活动人员:全校师生。

四、活动过程:1、宣布主题:“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队会现在开始!2、活动开始:同学们从古到今,中华民族创造了许多让炎黄子孙引以自豪的奇迹。

从古到今,华夏大地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艺术瑰宝。

中国书法、篆刻印章、京戏脸谱、水墨山水画,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另外我国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各种礼仪和习俗??然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是倡导:“富强、民主、文明……”?这24字可以大致概括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意。

3、同学们,我们怎样才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呢?下面我们来看看……(爱国篇、诚信篇、友善篇)。

同学们,从今天起,我们倡议:(1)遵守纪律,文明有礼不破坏校纪、班规,热爱我们的国家。

(2)团结友爱,帮助有需要的同学。

(3)努力学习,积极上进,争取长大以后为国家做贡献。

(4)班干部起好带头榜样作用,认真工作,管理班级;值日的同学认真完成值日任务。

每个人都承担起自己的人物,这就是爱。

在家爱家,在学校爱学校,在班级爱班级,这样,我们都可以做到爱国。

教师总结:也许我们每个人的力量都是都很小,但每个人都拿出一点点爱,汇合起来,就是大大的爱。

六年级传统文化上册全册教案

六年级传统文化上册全册教案

六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本册教材,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的传统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古代诗歌1. 《诗经》中的名篇:《关雎》、《静女》、《氓》等。

2. 唐代诗歌:《春晓》、《登鹳雀楼》、《相思》等。

3. 宋词:《水调歌头》、《卜算子》、《青玉案·元夕》等。

第二单元:古代散文1. 《论语》选篇:《学而》、《为政》、《八佾》等。

2. 唐代散文:《谏太宗十思疏》、《陋室铭》、《岳阳楼记》等。

3. 明清散文:《项脊轩志》、《醉翁亭记》、《沧浪亭记》等。

第三单元:古代小说1. 《三国演义》选篇:《桃园三结义》、《群英会》、《空城计》等。

2. 《水浒传》选篇:《梁山伯与祝英台》、《杨志卖刀》、《智取生辰纲》等。

3. 《西游记》选篇:《三打白骨精》、《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火焰山》等。

第四单元:古代戏曲1. 京剧选段:《空城计》、《四进士》、《贵妃醉酒》等。

2. 昆曲选段:《牡丹亭》、《西厢记》、《长生殿》等。

3. 越剧选段:《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碧玉簪》等。

第五单元:古代寓言1. 孟子寓言:《孟子·告子下》、《孟子·公孙丑下》等。

2. 庄子寓言:《庄子·逍遥游》、《庄子·秋水》等。

3. 韩非子寓言:《韩非子·五蠹》、《韩非子·难一》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每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作者、背景及文学价值。

2. 难点:对古文中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进行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知识点。

2.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3. 案例分析:教师选取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和讲解。

新人教版三年级历史上册第六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三年级历史上册第六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三年级历史上册第六单元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本单元的重点知识,包括古代中国的两大思想流派、儒家和道家,以及他们的主要代表人物和思想观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思辨能力,让学生能够理解、比较和评价不同思想观点,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孔子和他的思想观点。

2. 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老子和他的思想观点。

3. 儒家和道家的比较与评价。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并理解儒家和道家的主要思想观点。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思辩能力,让他们能够进行儒家和道家的比较与评价。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的方式,介绍儒家和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和思想观点。

2.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儒家和道家的思想观点展开小组讨论。

3. 视频展示:通过播放相关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与儒家和道家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并猜测主题,激发学生对古代思想的兴趣。

2. 介绍儒家和道家:通过讲解和举例,介绍儒家和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和思想观点,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两者的不同之处。

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角色,例如孔子或老子,展开讨论,分享各自了解的内容,并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

4. 视频展示:播放与儒家和道家相关的短视频,让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多重感知方式加深对思想内容的理解。

5. 总结与评价:教师带领学生总结儒家和道家的思想观点,并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和评价,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

6. 课堂练:布置一些课堂练题,让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内容,并形成反思。

六、教学评估1. 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小组讨论的质量,评估学生对儒家和道家思想的理解程度。

六年级传统文化上册全册教案

六年级传统文化上册全册教案

六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本册教材,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的传统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传承我国的优秀文化。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中华传统文化概述第1课:走进传统文化教学内容:介绍传统文化的定义、特点和价值,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第2课: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汉字教学内容:介绍汉字的起源、发展过程及其文化内涵,使学生了解汉字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第二单元:传统文学第3课:古代诗歌教学内容:选取代表性的古代诗歌,让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美,体会诗人情感。

第4课:古代散文教学内容:选取经典的古代散文,使学生了解散文的特点和魅力。

第三单元:传统艺术第5课:中国传统绘画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绘画的历史、流派及特点,提高学生对中国画的欣赏能力。

第6课:中国传统音乐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音乐的起源、发展及代表性乐器,培养学生对中国音乐的兴趣。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2. 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知识。

3. 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究传统文化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参与度等,占总评的40%。

2. 单元测试:每个单元结束后进行测试,测试成绩占总评的30%。

3. 期末考试:期末进行传统文化知识考试,考试成绩占总评的30%。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六年级传统文化上册》。

2. 辅助材料:相关传统文化书籍、视频、图片等。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传统文化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4. 教学设备: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等。

六、教学安排第1-2周:中华传统文化概述第3-4周:传统文学第5-6周:传统艺术第7-8周:传统节日第9-10周:传统习俗第11-12周:传统思想七、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掌握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汉字,品味古代诗歌和散文的美,欣赏中国传统绘画和音乐,了解传统节日和习俗,理解传统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教案

中国传统文化教案

中国传统文化教案教案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概述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和内涵。

2. 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及其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3. 能够分析和思考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和内涵。

2.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3.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演变。

4.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作用。

三、教学重点1. 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和内涵。

2. 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四、教学方法1. 听课与讲评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 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思考。

2. 学习: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和内涵,引导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意义。

3. 分析:与学生一起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如尊重长辈、重视家庭、注重礼仪等。

4. 思考:让学生思考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作用,如促进社会和谐、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等。

5. 讨论: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体验。

6. 总结:总结本堂课的学习内容和体会,强调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联系和传承。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表现评价。

2. 学生课后作业和小组讨论成果评价。

七、拓展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传统文化展览或文化古迹,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2. 鼓励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素材的创作,如书法、绘画、剪纸等。

3. 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问题,参与相关社会实践活动。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3.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如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体系,以及传统节日、习俗、艺术、建筑等。

2. 传统文化经典著作:如《论语》、《道德经》、《孝经》等。

3. 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如仁、义、礼、智、信等。

4. 传统文化中的历史人物:如孔子、老子、庄子等。

5. 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经典著作、道德观念等。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历史人物和事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

3.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体会。

4. 实践教学法:组织学生参加传统文化活动,如剪纸、书法、围棋等,增强学生的实际体验。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3. 实践报告:评估学生在传统文化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收获。

4. 期末考试:测试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第二课时:学习传统文化经典著作《论语》选段。

3. 第三课时:探讨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

4. 第四课时:介绍传统文化中的历史人物孔子。

5. 第五课时:讨论如何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六、教学内容6. 传统艺术:介绍中国的书法、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的历史和特点。

7. 传统建筑:探讨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结构和象征意义,如宫殿、庙宇、园林等。

8. 传统节日:详细讲解春节、中秋节、端午节、清明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庆祝方式。

9. 传统习俗:分析中国的婚嫁习俗、丧葬习俗、节气习俗等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

六年级传统文化上册全册教案

六年级传统文化上册全册教案

六年级传统文化上册全册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与目标1.1 课程背景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传统文化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为了让六年级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特制定本册教案,希望通过系统地学习,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1.2 课程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等领域的基本知识。

2. 学习和欣赏古典诗词、散文等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3. 掌握中国传统艺术、民俗等特色文化,培养审美情趣。

4. 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第二章:古典诗词教学2.1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涉及唐诗、宋词、元曲等古典诗词。

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古代诗人的才情与智慧,领略诗词的美妙与韵味。

2.2 教学方法2.2.1 朗读与背诵:引导学生朗读、背诵经典诗词,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2.2.2 解析词义: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典故、修辞等,帮助学生理解诗词内涵。

2.2.3 创作练习:鼓励学生仿写诗词,培养创作能力。

2.3 教学案例案例一:《静夜思》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思乡之情。

教学步骤:1. 朗读与背诵:让学生多次朗读,体会诗句的韵律美。

2. 词义解析: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如“床前明月光”中的“月光”象征着思乡之情。

3. 创作练习:让学生仿写一首表达思乡之情的诗。

案例二:《登鹳雀楼》教学目标:让学生感受古诗中的意境,了解古代建筑与自然景观的和谐。

教学步骤:1. 朗读与背诵:让学生多次朗读,感受诗句的韵律美。

2. 词义解析: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中的“黄河”象征着历史的变迁。

3. 创作练习:让学生仿写一首描述自然景观的诗。

第三章:散文教学3.1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涉及古代散文,如《庄子》、《孟子》等。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古代散文的思想内涵,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3.2 教学方法3.2.1 朗读与背诵:引导学生朗读、背诵经典散文,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2.2 解析词义:分析散文中的观点、论证方法等,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涵。

六年级传统文化上册全册教案

六年级传统文化上册全册教案

六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本册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3. 提升学生的古文素养,为初中学段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本册共十个单元,每单元包括两篇课文和相关的练习。

内容涵盖了古代诗歌、散文、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多种体裁,既有经典名篇,也有脍炙人口的传统故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难点:古文词汇、句式的理解,文化背景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表演等形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3. 对比教学法: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4. 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互相讨论、交流,提高合作意识。

五、教学安排:本册共十个单元,每个单元的教学时间为两课时。

每课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课文阅读,第二部分为练习与讨论。

一、第一单元:古典诗歌【课文1】《静夜思》教学目标:1. 学习并背诵《静夜思》。

2.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和作者。

2.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3. 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解读诗句的含义。

4. 学生自主朗读,体会诗歌的情感。

5.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练习与讨论】1. 学生自主选择一首古典诗歌进行阅读,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 小组讨论,分享各自阅读的心得体会。

二、第二单元:散文选篇【课文1】《背影》教学目标:1. 学习并理解《背影》的主要内容。

2. 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关注散文的题目和作者。

2.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3. 分析散文的结构,解读句段含义。

4. 学生自主朗读,体会作者情感。

5.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练习与讨论】1. 学生自主选择一篇散文进行阅读,理解散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第六单元自强

第六单元自强

四年级中华传统文化教案第六单元第21课时《人必立志》教学目标:1、识记《人必立志》中含义2、找出韵律,熟读《人必立志》并尝试背诵教学过程:一、初读经典诵读:师:欣赏《铁杵磨成针》视频,学生谈感受。

师:一个人有了坚强的意志,无论做什么事,都可以让困难低头,远离失败,取得成功!揭示课题二、字词大闯关赡shàn幹1.自读生字词,读清楚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看教材读3遍课文,标记出难点3.玩小游戏读一读,采用小组竞赛读的方式读一读4.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三、结合课文解析。

志者,学之师也,才者,学之徒也。

学者不患才之不赡,而患志之不立。

是以为之者亿兆,而成之者无几,故君子必立其志。

——汗徐幹《中论治学》翻译:有志者事竟成,无论什么事,只要有志就一定能成功,才者,为学识,有才无志也是等于零。

所以志为师才为徒。

治学的人不必担心才气不足,却要为志向不确立而担忧。

因此,治学的人以亿兆数,而学成的人却没有多少,因而君子必定要立定志向。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徐幹,字伟长,汉代,北海郡(今山东潍坊)人。

简介:东汉官吏、文学家。

仕至司空军谋祭酒掾属,五官将文学。

建安七子之一。

善辞赋,能诗。

有文集。

像取自清代修《浙江姚江徐氏宗谱》。

2、全班交流。

3、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故事链接:了解大禹治水的故事。

六、拓展活动:立志名言七、课外延伸:课下搜集名人名言,并交流。

1.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明·王守仁2.如果没有坚定远大的志向,天底下什么事也做不成。

3.英雄出少年。

—清·吴敬梓4.鼓励少年人要从小立下雄心壮志。

5.丈夫之志,能屈能伸。

—清·程允6.只要还存一口气,就不能让自己的意志稍有松懈。

第22课时《立身自强》教学目标:1、识记《立身自强》中含义2、找出韵律,熟读《立身自强》并尝试背诵教学过程:一、初读经典诵读:师: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视频,学生谈感受。

六年级下学期传统文化教案

六年级下学期传统文化教案

六年级下学期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六年级下学期的传统文化内容,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的传统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传统文化的欲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尊重和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概述第1课: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第2课: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与价值第二单元:中国古典文学第3课:中国古代诗歌第4课:中国古代散文第三单元:中国传统艺术第5课:中国传统绘画第6课:中国传统音乐第四单元:中国传统节日第7课:春节第8课:中秋节第五单元:中国传统习俗第9课:饮食文化第10课:传统服饰第11课:传统礼仪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传统文化知识,阐述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文化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知识。

3.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究传统文化的相关问题。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2. 期中考试:测试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时间安排:本学期共15周,每周一节课,每节课40分钟。

具体安排如下:第1-2周:中国传统文化概述第3-4周:中国古典文学第5-6周:中国传统艺术第7-8周:中国传统节日第9-10周:中国传统习俗第11-12周:复习与巩固第15周:期末总结与评价六、教学资源:1. 教材:六年级下学期传统文化教材。

2. 参考书籍:中国传统文化相关书籍。

3. 网络资源: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网站、博客、论坛等。

4. 视频资源:中国传统文化相关视频资料。

5. 实物资源:中国传统艺术作品、节日用品等。

七、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与传统文化相关的问题或案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讲授知识:讲解本节课的文化知识,阐述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三年级语文上学期第六单元教案:认识中国传统节日

三年级语文上学期第六单元教案:认识中国传统节日

三年级语文上学期第六单元教案:认识中国传统节日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古老国度,因此,我国的传统节日也特别丰富多彩。

在这些节日中,有些是庆祝丰收和快乐的,有些则是为了表达敬意和缅怀先人。

三年级的学生正是学习这些传统节日的黄金时期,了解这些节日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文化底蕴,也可以培养他们的爱国精神和家国情怀。

教学目标:1.学生要能够认识并掌握中国主要的传统节日。

2.学生能够分辨出不同节日的特点和不同庆祝方式。

3.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懂得珍爱和传承自己的文化。

教学内容:1.春节:学生认识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

了解春节的由来和历史意义。

关于春节的传统习俗,如过年吃饺子,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等进行介绍。

2.清明节:了解清明节的由来和历史意义。

关于清明节的习俗,如扫墓、祭祖等。

3.端午节:学生认识端午节。

学习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和历史意义。

讲述粽子、龙舟赛等传统精神和习俗。

4.七夕节:让学生认识七夕节。

学习了解七夕情人节的由来和历史意义。

介绍情人节特别的习俗,如鹊桥相会,送礼物等。

5.中秋节:学生认识中秋节。

了解中秋节的由来和历史意义。

介绍赏月、吃月饼等中秋节的传统习俗。

教学方法:1.使用PPT、图片等多媒体形式介绍传统节日的历史和传说。

2.让学生进行小组研究,搜索相关的信息,然后进行展示和交流。

3.通过观看视频和音乐,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习俗的美好。

4.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仿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和习俗。

教学评价:1.通过编写传统节日的作文,考察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理解和认识。

2.班级组织庆祝传统节日,了解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同和喜爱程度。

家庭作业:1.成为一家人,组织庆祝一个传统节日。

2.通过寻找传统节日的相关信息,整理一份传统节日的介绍资料。

3.观看相关视频,整理自己喜欢的传统节日习俗并写成一篇短文。

结语:通过教学,让孩子们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习俗的美好。

当他们了解了这些传统节日,享受到了庆祝这些节日习俗的过程中,可以让他们对自己的祖国有更深刻的了解和认知,从而不断弘扬自己的家国情怀和爱国精神。

三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全)

三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全)

三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第一部分)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本册教材中的传统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崇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道德品质。

二、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传统节日课文1:《春节》课文2:《元宵节》课文3:《清明节》2. 第二单元:传统习俗课文4:《端午节》课文5:《中秋节》课文6:《重阳节》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每个节日的起源、习俗和传统活动。

2.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并体会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每个节日的来历、习俗和传统活动。

2.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享自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感受。

3.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营造直观的学习氛围。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本节课要学习的节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授新课:详细讲解课文中关于节日的起源、习俗和传统活动。

3. 课堂互动: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感受,进行小组讨论。

4. 情境教学: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

5. 总结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

三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第二部分)六、教学内容:1. 第三单元:传统技艺课文7:《剪纸》课文8:《泥塑》课文9:《书法》2. 第四单元:传统美德课文10:《诚实守信》课文11:《尊老爱幼》课文12:《勤劳节俭》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每种传统技艺的特点和魅力,以及传统美德的含义。

2. 教学难点:让学生深刻理解传统美德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

八、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每种传统技艺的制作过程和特点,以及传统美德的内涵。

2. 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传统美德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分享自己的经历。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3.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如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体系,以及传统节日、习俗等。

2. 传统文化经典著作:如《论语》、《道德经》、《大学》、《中庸》等。

3. 传统艺术:如书法、国画、剪纸、瓷器等。

4. 传统美德:如孝道、礼仪、诚信等。

5.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2. 教学难点:对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和经典著作。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案例。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传统文化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4.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传统艺术和美德。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

2. 第二课时:传统文化经典著作。

3. 第三课时:传统艺术。

4. 第四课时:传统美德。

5. 第五课时: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准确地描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经典著作。

2. 学生能够理解并实践传统文化中的美德和道德观念。

3. 学生能够分析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情况。

4. 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活动,体验和欣赏传统艺术。

5. 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讨论,表达对传统文化的看法和理解。

七、教学资源:1. 教材:《传统文化》教科书。

2. 参考资料:相关书籍、文章、案例等。

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4. 实践活动材料:如剪纸、毛笔、墨水等。

八、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趣味故事或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传统文化教案6篇

传统文化教案6篇

传统文化教案(一):一、班会目标:1、经过观察生活、查阅资料,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习俗等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做生活得有心人,善于发现生活中蕴涵的随处可见的传统文化。

2、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浓厚兴趣和深切的热爱,让学生学会和家人一齐欢乐地过传统节日,增进与家人的情感。

二、班会准备:调查收集有关资料。

三、班会过程:主持人上场:男1、中国的传统文化就像是一座巨大的宝库,而传统节日就犹如其中闪烁的明珠。

女1、今日,就让我们一齐走进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走进我们的传统节日吧!男1、“了解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主题班会(合)此刻开始!女1、请班长宣布班会目的:班会目的:大家都明白,中国传统节日形式多样,资料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我国的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而来,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能够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得精彩画面,可是,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信息技术不断发达的今日,人们忙着工作,几乎慢慢地忽略了这些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节日,就算明白今日是这个节日,却不明白这个节日是干什么或纪念什么的。

例如重阳节,腊八节等传统节日已无人问津,而同学们早早地准备圣诞礼物时,我们,华夏儿女,龙的传人,炎黄子孙,是否该重新拾起那些“压箱底”的传统了呢为了帮忙同学们了解更多的传统节日,我们召开这次班会!主题是了解传统节日,弘扬传统文化。

相信在召开这次班会之后,班里必须会掀起经久不衰的“回归传统”的热潮!男1:同学们,我们刚刚度过了一个团圆美满的传统节日,那就是——女1:合(中秋节)。

女1:是的,除此之外,我国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生: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七夕节、重阳节、腊八节。

男1:按照时间的先后,每年我们迎来的第一个传统节日,也就是最隆重的是农历正月初一——春节,(一个同学走上台挂上春节的灯笼)女1:之后是热热闹闹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

(挂灯笼)男1:春风春雨迎来——清明节。

三年级语文上学期第六单元教案:了解古代文化传统

三年级语文上学期第六单元教案:了解古代文化传统

【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了解古代文化传统在今天的影响和价值。

2.培养学生对于古代文化传统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3.让学生明白珍爱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1.帮助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2.告诉学生古代文化传统在今天的价值和应用。

【教学难点】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过程】一、引入老师在黑板上写下“古代文化传统”,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于这个概念的理解。

鼓励学生大胆表达,积极参与讨论。

二、新课讲授1.介绍古代文化传统的特点和历史地位。

老师讲解古代文化传统的含义、起源、发展和传承,并指出它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2.讲解古代历史文明的代表性物品和事件。

老师介绍中国的五千年文明史、四大发明、周礼、《论语》等知名的历史物品和文化事件,并向学生传达这些历史文明的精髓和内在价值。

3.讲解古代文化传统在今天的影响和价值。

老师讲解古代文化传统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例如艺术、科技、思想、教育、文学等,并讲述中华民族珍爱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4.引导学生了解古代文化传统的各种形式。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古代文化传统,例如民间故事、节日庆祝、古代建筑、书法绘画等,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课堂实践老师引导学生进行相关实践,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了解古代文化传统的各种形式和内涵。

1.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老师可以邀请专业人士或传统工艺家到班级进行文化技艺展示和体验活动,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2.观察和模仿古代文化传统的艺术形式。

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或模仿古代文化传统的艺术形式,如戏曲、民族舞蹈、书法绘画等,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四、课后作业为了巩固所学知识,老师可以布置一些课后作业,例如写一篇感受古代文化传统的文章、制作一份书法作品或模仿古代建筑等。

【教学反思】该教案旨在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传统文化自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单元备课教学内容:本单元将进行六首古诗的教学,分别是《17古诗两首》(《送柴侍御》和《喜见外弟又言别》)、《18古诗两首》(《重别周尚书》和《送友人》)、《19古诗两首》(《送别》、《淮上与友人别》)。

教学目标:1、在诵读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背诵古诗词。

2、能对照“解析”理解诗句的意思。

3、通过诵读了解离别诗的情感表达,体会离别之情,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1、在诵读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背诵古诗词。

2、能对照“解析”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能对照“解析”理解诗句的意思。

通过诵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突破方法:多种形式,反复诵读。

教学时间:3课时第17课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认识《送柴侍御》和《喜见外弟又言别》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

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送柴侍御(唐)王昌龄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喜见外弟又言别(唐)李益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二、简介作者王昌龄,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擅长七言绝句,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

李益以七绝见长,后人往往把他和王昌龄相提并论。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知识链接:了解《送柴侍御》和《喜见外弟又言别》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人的离别之情。

七、拓展活动:比一比把自己读过的友情赠答诗积累起来,比一比看谁积累的多。

八、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送柴侍御(唐)王昌龄流水通波接武冈, 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 明月何曾是两乡。

喜见外弟又言别 (唐)李益十年离乱后, 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 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 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 秋山又几重。

先喜后伤 伤感第18课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认识《重别周尚书》和《送友人》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重别周尚书(北周)庾信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送友人(唐)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篷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二、简介作者。

庾信,字子山,河南南阳人,是南朝梁简文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知识链接:了解《重别周尚书》和《送友人》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人的离别之情。

七、拓展活动:读一读秋风引(唐)刘禹锡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八、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重别周尚书(北周)庾信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送友人(唐)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篷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第19课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认识《送别》和《淮上与友人别》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送别(唐)王之涣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淮上与友人别(唐)郑谷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二、简介王之涣。

王之涣,山西人,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他的诗歌在当时就很有名气,多被乐工制曲歌唱。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知识链接:了解《送别》和《淮上与友人别》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人的离别之情。

七、拓展活动:做一做唐代诗人中,有着许多情谊深厚常常被相提并论的挚友,如李白与杜甫,韩愈与柳宗元,白居易与元稹等,搜集他们之间互写的赠答诗,读一读,把这些诗歌做在贺卡上,赠送给自己的好朋友。

八、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送别(唐)王之涣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淮上与友人别(唐)郑谷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第七单元备课教学内容:本单元将进行六首古诗的教学,分别是《20古诗两首》(《塞下曲(节选)》和《秋望》)、《21古诗两首》(《从军行七首(其五)》和《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22古诗两首》(《塞上听吹笛》、《征人怨》)。

教学目标:1、在诵读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背诵古诗词。

2、能对照“解析”理解诗句的意思。

3、通过诵读了解我国边塞诗的主要内容和豪迈的情感表达,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1、在诵读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背诵古诗词。

2、能对照“解析”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能对照“解析”理解诗句的意思。

通过诵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突破方法:多种形式,反复诵读。

教具、学具:作者资料。

教学时间:3课时。

第20课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认识《塞下曲》(节选)和《秋望》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塞下曲(唐)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斩,直为斩楼兰。

秋望(明)李梦阳黄河水绕汉边墙,河上秋风雁几行。

客子过濠追野马,将军弢箭射天狼。

黄尘古渡迷飞輓,白日横空冷战常。

闻道朔方多勇略,只今谁是郭汾阳。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知识链接:了解《塞下曲》(节选)和《秋望》的写作背景。

六、拓展活动:读一读塞下曲(明)谢榛暝色满西山,将军猎骑还。

隔河见烽火,骄虏夜临关。

七、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塞下曲(唐)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斩,直为斩楼兰。

秋望(明)李梦阳黄河水绕汉边墙,河上秋风雁几行。

客子过濠追野马,将军弢箭射天狼。

黄尘古渡迷飞輓,白日横空冷战常。

闻道朔方多勇略,只今谁是郭汾阳。

第21课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认识《从军行七首》(其五)和《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从军行七首(其五)(唐)王昌龄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唐)岑参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

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故事链接:了解火焰山名字的来历。

六、拓展活动:读一读陇西行陈陶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七、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从军行七首(其五)(唐)王昌龄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唐)岑参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

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

第22课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认识《塞上听吹箫》和《征人怨》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塞上听吹笛(唐)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征人怨(唐)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