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合集下载

考研暑期强化经典教材-马原第五章

考研暑期强化经典教材-马原第五章

第五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内容概要】第五章和第六章论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第五章论述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形成及其本质。

本章共三节。

第一节阐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揭示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说明资本主义是建立在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基础上的,因此,关于商品经济运动规律的理论是人们认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的前提。

第二节阐述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分析说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石。

第三节阐述资本主义的上层建筑,分析说明资本主义政治法律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本质与作用。

【重点难点】重点掌握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理论。

难点在于,第一,如何正确认识商品、货币、价值规律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第二,怎样科学把握马克思关于剩余价值的产生、实现和分配等理论问题。

具体说,难点主要在于正确理解: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劳动力商品的特点、资本有机构成、资本周转、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及实现条件等知识点。

【命题预测】近几年本章内容只考选择题,今后也可以出分析题。

特别要注意掌握近三年没有考查过的知识点,主要有:商品价值量的决定、货币的本质和职能、所有权和所有制、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资本有机构成、资本循环与周转规律发挥作用的制约因素等理论问题。

【考点精解】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1.产生的两个途经14 世纪末15 世纪初在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已有资本主义的萌芽。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有两个途经。

(1)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雇佣关系。

封建社会末期,小生产者之间因激烈的竞争而发生两极分化,一极是竞争中获胜的作坊主成为最早的工业资本家,另一极是竞争中破产的作坊主同帮工、学徒一起沦为雇佣工人。

2009-2013年考研政治真题分类汇编马原(五)(六)解析版

2009-2013年考研政治真题分类汇编马原(五)(六)解析版

就可以计算今年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

首先,根据已知的条件:商品价格总额(24万亿元)和流通需要的货币量(3亿元),可以得知货币的流通速度是:24万亿元/3亿元=8万次。

今年的商品价格总额增长了10%,则总额为:24×(1+10%)=26.4万亿元。

据此,就可以求出今年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即26.4万亿元/8万次=3.3亿元。

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故排除其他选项。

2\(2011年考研3.)【解析】在以货币为媒介交换的过程中,商品--货币--商品,商品生产者只有顺利实现商品到货币的跳跃,把商品换成可以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的货币,商品生产者才能生存下去。

即通过商品交换,使用价值才能转化为价值,具体劳动才能转化为抽象劳动,私人劳动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因此正确答案是选项D。

3\(2012年19.多选)【解析】此题考查价值问题。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价值是商品特有的社会属性。

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按一定比例相交换,就是因为它们都有价值。

商品价值在质的规定性上是相同的,因而彼此可以比较。

商品的价值实体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它本质上体现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社会关系。

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决定商品交换比例的,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价值。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答案】CD4\(2013年3.)【解析】资本论中的表述说裁缝和他的顾客,无论谁穿这个上衣都是一样的,指的就是上衣的使用价值在起作用的时候的无差异性。

A、B两项表述不同,但含义一致,当顾客穿着上衣时,上衣就起着价值的作用,但是如果裁缝穿着上衣时,上衣就没有价值可言了,故A、B都是错误的。

资本主义的产生及其本质

资本主义的产生及其本质

二、资本主义的本质
商品经济、价值规律和资本主义所有制
劳动力成为商品、货币转化为资本
资本的运行和剩余价值的生产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经济危机的爆发
二、资本主义的本质——价值规律
自然经济 自然经济指的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自己 或本经济单位的需 要、不是为了交换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态。 特点:自给自足的经济
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以培训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需要的 劳动力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指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 自身价值的价值的源泉 劳动力的使用能够为它的购买者创造剩余价值,这对剩余价值的生 产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二、资本主义的本质——货币转化为资本
货币产生的历史意义 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表明,货币是商品交换过程发展到一定阶 段的自发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货币的 出现,整个商品世界分成了两极:


一极是各种各样的商品,它们都作为特殊的使用价值存在,要求转化 为价值; 另一极是货币,它直接作为价值的化身而存在,随时可以转化为任何 一种有特殊使用价值的商品。
二、资本主义的本质——货币转化为资本
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率(m )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之 间的比率:
剩余价值(m) 剩余价值率(m)= ────── 可变资本(V)
它反映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雇佣工人的工作日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 分,剩余价值率因而也可以用另一种形式来表示,即:
剩余劳动时间 剩余劳动 无酬劳动 剩余价值率= ────── = ──── = ──── 必要劳动时间 必要劳动 有酬劳动
促使 商品 生产 者优 胜劣 汰

5第五章: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5第五章: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第五章: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第一节: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自然经济含义:以分散、自给自足的家庭生产为基础,生产规模狭小社会分工低下的经济形式。

生产目的:以使用价值为生产目的。

生产为直接满足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需要而不是为交换的经济形式。

发展情况:1.是原奴封社会的基本经济形式。

2.随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逐渐瓦解,并随封向资过渡,主导地位被商品经济代替。

3.即使逐步解体也难完全退历史舞台。

一些发展中国家农村落后地区即使商品经济发展仍广泛存在。

商品经济含义:以交换为目的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

产生条件一是社会分工。

社会分工形成专门生产不同商品的经济单位,产生相互交换产品的要求。

二是私有制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私人占有,想得别人产品满足需要,只能进行交换。

区别第一,各自所适应的生产力水平、社会分工是不一样的。

第二,最大区别在于自以使用价值为目的,商以交换为生产目的,交换体现其本质。

商品二因素和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商品二因素商品:用来交换能满足人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因素或两属性,是二者矛盾统一体。

对立1.使用价值:是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

反映人与自然物质关系(商品自然属性)&一切劳动产品共有的属性,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2.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体现生产者间的一定社会关系(商品社会属性)&质的规定性上相同(因而可以交换,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3.二者相互排斥,不可兼得统一1.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2.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劳动二重性对立具体劳动: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

也称为有用劳动。

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劳动自然属性,抽象劳动: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消耗。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点: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点: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点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知识点1:商品经济1.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1)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存在;(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2.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1)使用价值的含义:一种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求的属性,即物品的有用性。

价值的含义: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所形成的。

(2)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由物品的物理、化学、生物等特性所决定的。

价值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3)相互关系:商品必然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不可能有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而价值则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价值是商品的最本质因素。

3.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1)商品是通过人的劳动生产出来的, 因而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所决定的。

(2)具体劳动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具有特定性质、目的和形式的劳动。

抽象劳动是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3)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生产商品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是生产商品劳动的社会属性。

4.商品的价值量:(1)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由两个条件所决定:①由生产的客观标准条件,②由生产的主观标准条件(2)商品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而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知识点2:货币的本质和职能:(1)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它体现着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2)货币的职能:货币的五种职能是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

知识点3: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及其作用:(1)价值规律的内容P166:①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要求是: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马原第五章

马原第五章
三,交换价值。商品的交换价值是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关系。价值和交换价值 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价值凝结在商品里面,它要表现出来必须借助交换价值这一形式。决定商品交换比例的, 不是使用价值,而是价值。
四,劳动的二重性。
(一),,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所决定的,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生产不同商 品的不同性质和不同形式的劳动;马克思也称之为有用劳动。抽象劳动是撇开了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 的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消耗。
四,商品经济的特征有:以社会分工为基础、存在交换关系、主要采取扩大再生产的形式以及开放。
五,资本主义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资本主义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是由以所有制为基础的小商品经济 发展演化而来的。因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的过程,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密不可 分的关系。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财富通常采取商品的表现形式,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包含着资本主 义一切矛盾的萌芽。因此,剖析商品,剖析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及其运动规律,就成为揭示资 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的历史和逻辑的出发点。
五,价值规律, (一),,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要求是:其一,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其二,商品交 换以价值为基础,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 (二),,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 (三),,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价格根据市场供求状况的变化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即:供大于求时价格低于价 值;供不应求时价格高于价值;供求平衡时价格等于价值。 所以,从较长时间看,商品的平均价格与价值是一致的。 (四),,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 其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其 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其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5),消极后果。其一,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其二,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其三 , 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四),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 一,价值形式就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即交换价值。 (二),,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过四个阶段: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扩大的或总和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 式;货币形式。 二,货币, (一),,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二),,货币的产生,是商品内在矛盾即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推动的结果。 (三),,货币货币的基本职能主要有以下 5 项: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 贮藏手段,世界货币. (四),,货币的产生,使整个商品世界被分化为两极:一极是各种各样的具体商品,它们分别代表不同的使用 价值;一极是货币,它只代表商品的价值。这样就使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发展成为外在的商品和货 币的矛盾。所以,货币的出现,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商品交换;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买卖脱节。所以,马克思把商品 转换成货币,称为“商品的惊险的跳跃”。 (五),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一,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是指劳动的私人属性,即由于生产资料 归私人所有,所以劳动的过程由私人控制,劳动的成果归私人占有。社会劳动是指劳动的社会属性,即由于存在 社会分工,因而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都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是社会总劳动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具体表现在:商品生产者的劳动首先是私人劳动,必须通过交换才能转化为 社会劳动,被社会所承认。由于每个商品生产者不可能确切、完全地知道社会的需要,因而他所生产出来的产品 不能或不能全部销售出去,得到社会的认可。 三, 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只有通过商品交换。 四,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之所以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理由在于:其一,私人劳动和社会 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其二,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 盾的基础。其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在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在资本主义制度, 下,这种矛盾进一步发展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一个严谨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否坚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判断是否坚持马克思主 义基本原理的一个标准。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表现在:其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 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其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 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时代,是工业化初期的蒸汽机时代。现在人类进入了世纪,与马克思所处的时 代相比,社会经济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面对新的情况,必须以与时俱进的眼光,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 识,根据变化了的实践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前进,有所发展。 其一,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种类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作出新的界定。其二,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 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其三,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 造中作用的认识。其四,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购买的是雇佣工人的劳动力而不是劳动。

劳动力商品具有能创造比自身价值大的价值的特点,正因为如此,资 本家才购买劳动力进行资本主义生产。
二、资本主义所有制
资本家之所以能够
购买工人的劳动 力,把工人变成雇 佣上人,其根源在 于资本主义的生产 资料所有制。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 二者不可兼得。 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
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
动,马克思也称之为有用劳动。
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
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生产商品的具 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 价值实体。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教学要点
资本原始积累及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中的作用 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 劳动价值论及其意义 剩余价值论及其意义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表现形式与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的特点和本质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 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
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根据 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以将资本区分为不变 资本与可变资本。



在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 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这种矛盾进一步发展成资本主义 的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和生产的社会化 之间的矛盾

专题十一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专题十一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0
3 4
8
剩余劳动时间5
m' =
5小时
3小时= 167%源自必要劳动时间3由于生产效率的提高,必要劳动时间减少,因 而剩余劳动时间“无形”中延长,因而,生产 的剩余价值也增加了。
相对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
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
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整个
件——资产阶级革命;
• 第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确立的关键
性因素——产业革命。
资产阶级革命 的胜利,建立了资 本主义制度;产业 革命的完成,巩固 了资本主义的生产 方式。
工业 革命 时期 工人 开始 利用 机器 进行 生产
法国同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
生产力和商 品经济发展
封建社会后期
资本主义萌芽
14世纪末15世纪 初地中海沿岸城市
先求工人生产一吨煤可以为资本家带来的
剩余价值量。因为,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
费用和剩余价值两部分构成的,即w=c+v+m,
所以,剩余价值量的计算方法是:m=w-c-v
◆每月的剩余价值量=(22.65元一14.9
元)×1.88元×30=437.10元 ◆再求剩余价值率:m’=m/v=437.10元/ 32.34元×100%=1351.58%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
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必要劳动时间) 另一方面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价值增殖过程。 (剩余劳动时间)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 增值过程的统一。
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即劳动过程的特点
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 其劳动过程是被资方支配的
劳动的成果或产品
• 维护劳动者本身生存所 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 养活劳动者家属生存所 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 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 所支出的费用。

马克思资本主义形成及其本质

马克思资本主义形成及其本质

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
• 在不同的剥削制度下,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不同。 •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而 劳动者一无所有,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 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 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用工人从事劳动,占有雇用工 人的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 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 2.资本的原始积累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 是在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中产生的。后者 的解体使前者的要素得到解放。”资本主 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 成的过程,与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可分的关 系。部析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内在 矛盾及其运动规律,是揭示资本主义生产 方式本质的出发点。
马克思资本主义形成及其本质
马克思
• • 1818 -1883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德国文学家海因里希.伯尔著,《伯尔文论》,三联书店1997年 1月版。
马克思是一个被德国当局驱逐出 境的德国人。流亡国外40年。这 是基于马克思的人生经历。
• 从思想的维度讲,马克思是一个独特的革 命的现代西方思想家。
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及其本质
作为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各种资本阶 级的思想理论和观念是资产阶级在长期的 反封建专制主义和宗教神学的斗争中逐步 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在资本主义国家产生之后,资本主义的意 识形态由通知阶段在以往的资产阶段思想 理论和观念的基础上自觉地建立起来的。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
• 1.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 的观念上层建筑,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 的经济基础服务的。 • 2.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阶级的阶级 意识的集中体现。 • 3.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也是人类文化发展的特 定形式和环节之一。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14世纪末15世纪初)推动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主要途径:1.小商品经济分化产生出资本的萌芽2.由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形成资本的萌芽资本的原始积累定义: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过程。

表现:1.产生大批丧失生产资料的自由人2.大量货币财富集中于少数人手中途径:1.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

(英国圈地运动)2.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等武力征服海外殖民地,掠夺金银财宝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经过17,18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欧美许多国家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最终确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商品:所谓的商品是指用来交换的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

商品经济: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产生的历史条件:1.社会分工的出现。

(体现生产力的水平)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涉及到生产关系)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商品的价值是劳动创造的,其实体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商品交换实际上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商品的价值在本质上体现了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的社会关系。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使用价值是物质财富源于人的具体劳动和生产资料;价值是抽象财富,源于人的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有用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

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

关系:1.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2. 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商品交换实际上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商品的价值在本质上体现了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4、5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4、5章)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一)资本主义的形成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14世纪末和15世纪初地中海沿岸,途径有两个:1、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2、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来资本原始积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

资本原始积累的两个途径:1、暴力剥夺农民土地;2、暴力掠夺货币财富(利用国家政权进行殖民掠夺)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需要两个历史条件:第一,社会分工;第二,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这是商品经济存在的决定性条件)商品——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

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即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的价值。

劳动的二重性——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是一般的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1、统一性表现在二者是同一劳动过程中的两个方面;2、具体劳动反映人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反映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首先,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统一的。

两者统一于商品之中,缺一不可。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无价值,自然也就成不了商品;而价值是使用价值进行量的比较的基础,离开价值的使用价值也不成为商品的使用价值,因为它不是劳动产品。

其次,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对立的。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是指同一个商品对生产者和消费者来说不可能兼得,生产者生产商品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商品的价值,而要获取商品的价值,就必须让渡商品的使用价值。

这就是说,对于一个商品生产者或购买者来说他不可能既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又占有商品的价值,两者只能取其一。

货币——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它的本质就是在商品交换中的一般等价物,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货币的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大基本职能。

考研政治知识点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考研政治知识点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2. 资本积累
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3.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二、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1.商品经济及商品
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一是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属于不同的所有 者
商品: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可 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剩余价值率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 削程度。
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方法: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
价值的差额。
2.资本积累
加快资本周转速度,一是缩短资本周转时间,二是加快流动资本周转速度
社会总资本再生产: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两个基本理论: 一是两大部类,第一大部类是生产生产资料的部类,第二大部类是生产生活 资料的部类;二是社会总产品上从价值上分为 C+V+M 三部分
4.资本主义工资与利润
2.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以 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坐交换的原则进行。
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价值自发波动。
3.货币
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考研政治知识点: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此知识点包含四方面的内容:资本主义的形成、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 经济的矛盾、资本主义经济本质、资本主义政治本质
一、 资本主义的形成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资本论剖析资本主义的本质与演变

资本论剖析资本主义的本质与演变

资本论剖析资本主义的本质与演变资本主义是现代社会最主要的经济形态之一,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深入分析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其演变过程。

本文将对资本论中有关资本主义本质和演变的重要观点进行剖析。

一、资本主义的本质资本主义的本质是通过生产和交换来实现利润最大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通过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市场上进行商品交换,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资本主义由于其基于私有制和市场竞争的特征,造成了剩余价值的产生和资本集中的趋势。

首先,资本主义依赖于雇佣劳动,通过剥削工人阶级来获取剩余价值。

资本家购买工人的劳动力,但工人所创造的价值远远超过他们所得到的工资。

资本家通过掠夺工人的剩余价值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其次,资本主义的市场竞争导致资本的集中和垄断。

在市场竞争的过程中,大资本家能够通过规模经济、技术创新和垄断形成难以逾越的竞争壁垒,从而使少数大资本家垄断市场,拉开与小资本家的距离。

这导致了资本的不平等,进一步加剧了阶级分化。

最后,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带来了资本的积累和循环。

由于资本家不断追求更多的利润,他们会将一部分利润重新投资到新的生产中,形成资本积累。

资本积累的过程不断地创造着新的生产力,推动着生产关系和社会结构的不断变革。

二、资本主义的演变资本主义的演变是一个历史过程,其发展存在着一定的阶段和特征。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了资本主义的起源、发展和灭亡的理论。

首先,资本主义源于自由竞争的阶段。

在这一阶段,个体资本家之间进行自由竞争,市场规模相对较小,资本积累的速度较慢。

然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自由竞争的阶段逐渐被垄断和垄断资本主义取代。

其次,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的高级阶段。

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少数大资本家通过控制市场、垄断技术和资源,实现了对经济的控制和利润的最大化。

这导致了经济的不平衡和资源的浪费,同时也引发了社会不满和阶级矛盾。

最后,垄断资本主义最终会走向帝国主义阶段。

帝国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出现后的新的阶段,其特征是资本输出、殖民扩张和战争。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三、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的绝对规律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
剩余价值的生产、积累、流通、分配 了解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和无产阶级反抗的经济根源
• (一)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 • 1、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 劳动过程三要素: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剩余劳动
剩余劳动时间
剩余价值率 = ────── = ──────
必要劳动
必要劳动时间
?? ? 剥削程度
(二)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1、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在必要劳动时间已定(或不变)的情况下,依
靠绝对延长工作日(提高劳动强度)进行剩余价值 生产的方法。
必要劳动时间 剩余劳动时间
劳动日8小时 ———————————————
资料 会
生活 资料
生 产
生产生产 进入 资料的第 生产 一部类 领域
生产生活 进入 资料的第 消费 二部类 领域
只有两大部类的生产在规模和结构上都保持一定的 比例,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才能正 常实现,社会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
四、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分配
• (一)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2) 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 生活资料的价值;
(3) 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劳动力商品
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 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 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购买的是 雇佣工人的劳动力而不是劳动。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1.什么是资本原始积累?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途径是什么?直接生产者因遭受强制剥夺而与生产资产相分离,社会财富迅速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并转化为资本的过程。

主要途径:2.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商品经济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自然经济:是以自给自足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形势;商品经济:是以直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它的基本特征是以交换为媒介来进行;条件:一、社会分工的出现;二、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3.什么是商品?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是什么关系?商品二因素与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什么关系?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一、使用价值是物品的有用性,即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它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二、价值是商品特有的本质属性,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反映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

三、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是指两者相互依存,统一于商品之中;表现为使用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而价值是使用价值交换进行量的比较基础;两者缺一不可,不然就不称其为商品。

两者的矛盾,是指两者相互排斥,表现为同一个商品对卖者和买者来说,不可能同时兼得。

要实现商品的价值,必须转让商品的使用价值;要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必须支付商品的价值。

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5.商品价值量由什么决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对商品价值量有什么影响?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生产的使用价值即商品的数量越多,生产每件商品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反之,就越大。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6.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一、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随着私有制商品经济的产生而产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贯穿于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全过程;二、两者的矛盾,是商品经济其他一切矛盾的根源;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商品的社会属性 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商品生产者相 互交换劳动的关系,生产关系范畴)价值 Nhomakorabea交换价值
不同商品能够相互交换,说明存在共同的东西, 这就 是交换价值。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 与另一种使 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和比例。 (在货币充当商品流通媒介后,交换价值即体现 为价格) 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价值决定交换价值(价 格),交换价值(价格)反映价值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价值的存在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

英国国王在颁布允许圈地法令的同时,也 限制流浪者,目的是让那些从家园中被赶出来 的农民,去接受工资低廉的工作。凡是有劳动 能力的游民,如果不在规定的时间里找到工作, 一律加以法办。通常,对于那些流浪的农民, 一旦被抓住,就要受到鞭打,然后送回原籍。 如果再次发现他流浪,就要割掉他的半只耳朵。 第三次发现他仍在流浪,就要处以死刑。
(三)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含义:在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 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 的劳动时间。 意义: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 的个别价值就会低于社会价值,商品生产者就能获 得更多的利润。
价值量与劳动复杂程度的关系
思考:为何各行各业存在收入的差距?
简单劳动: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一般劳动者 都能胜任的劳动。
复杂劳动: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文化 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才能从事的劳动 原因 :不同的生产效率→单位时间内创造的价值→不 同的报酬 换算: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简单劳动为尺度,复杂劳 动是多倍的简单劳动。在市场竞争中自发形成的。
注解:马克思给自己出的题目是撕破资本主义剥削的面纱。 理解这一过程的第一步,是研究资本主义交换的基本单 位——商品,也是理解资本增殖的关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一、选择题Ⅰ: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关于经济学上的财富,有各种各样的名称,有人称之为物质财富,有人称之为自然财富,有人称之为人为财富,也有人称之为财富;明确地将经济学上的财富称为社会财富的是马克思,在马克思看来,在一切社会里,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都是由A.金银构成的B.价值构成的C.货币构成的D.使用价值构成的2.“我们从小麦的滋味中尝不出种植小麦的人是俄国的农奴,法国的小农,还是英国的资本家。

使用价值虽然是社会需要的对象,因而处在社会联系之中,但是并不反映任何社会生产关系。

”从马克思的这段话中,我们可以得出A.使用价值是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B.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C.使用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D.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3.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研究商品时,之所以考察商品的使用价值,因为使用价值是A.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B.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条件C.满足人们需要的物质实体D.商品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物质承担者4.马克思指出,“就使用价值说,有意义的只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质;就价值量说,有意义的只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量,不过这种劳动已经转化为没有质的区别的人类劳动。

”这里所说的没有质的区别的人类劳动是指A.具体劳动B.抽象劳动C.个别劳动D.社会劳动5.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商品的二因素是由A.商品的自然属性所决定的B.商品的社会属性所决定的C.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D.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决定的6.商品交换就是商品所有者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相互自愿让渡商品所有权的经济行为。

两种不同的商品可以按照一定比例进行相互交换的原因在于A.两种不同的商品都是具体劳动的产物B.两种不同的商品对人们有相同的效用C.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都凝结了一般人类劳动D.两种不同的商品有不同的使用价值7.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解决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矛盾的关键是A.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B.商品交换的实现C.能充当交换媒介的货币的出现D.价值规律发挥作用8.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它的尺度是A.具体劳动B.复杂劳动C.简单劳动D.个别劳动9.商品的价值不仅有质的规定性,而且还有量的规定性。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它是在A.同类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B.不同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C.商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D.商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10.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经济规律。

价值规律对生产、流通和消费的调节作用的实现形式是通过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运动B.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运动C.价格根据市场供求状况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进而影响各个市场主体的利益D.按照市场供求状况对资源进行有效配置的结果11.在人类历史上,自从出现商品交换以来,商品的价值形式已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有四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依次是A.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B.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货币形式C.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D.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货币形式、一般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12.商品经济的发展经历了简单商品经济和发达商品经济两个阶段。

简单商品经济又称“小商品经济”,以生产资料个体所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的商品经济。

简单商品经济包含着一系列内在矛盾,其中最基本的矛盾是A.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C.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D.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13.马克思认为“一种商品变成货币,首先是作为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

换句话说,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是货币。

”这句话说明了A.货币的本质B.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一回事C.货币的基本职能D.只有货币才能执行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职能14.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在劳动力价值构成上,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决定与其他商品相比还具有一个突出的特点,这就是A.它完全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B.它是由劳动者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决定的C.它包含着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D.它可以还原为劳动者维持自己及其家属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15.马克思指出“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过程;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

”这说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的二重性是指A.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B.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C.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D.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16.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和“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

它必须既在流通中产生又不在流通中产生。

”这句话的意思是A.剩余价值可以在流通中产生,也可以在生产中产生B.剩余价值既不在流通中产生,也不在生产中产生C.剩余价值在生产中产生,但要以流通为条件D.剩余价值在流通中产生,但要以生产为条件17.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劳动力商品所创造的全部价值是劳动力自身价值和资本家获得的剩余价值。

劳动力价值是借助于A.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B.抽象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C.具体劳动实现了价值增殖D.抽象劳动实现了价值增殖18.在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过程中,土地、设备和原材料等生产资料的价值是借助于生产者的A.具体劳动而实现了价值增殖B.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C.抽象劳动而实现了价值增殖D.抽象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19.价值增殖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这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主要方面。

所谓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里的“一定点”指的是在生产过程中A.工人用于转移生产资料价值的时间B.工人用于创造新产品使用价值的时间C.工人用于补偿劳动力自身价值的时间D.工人用于创造新产品全部价值的时间20.某资本家工厂共有资本400万元,其中一次生产耗费不变资本100万元,购买劳动力部分为100万元,生产出商品价值300万元。

该资本的剩余价值率是A.300%B.200%C.150%D.100%21.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马克思在研究政治经济学时,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其根据是资本不同部分A.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B.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不同C.在使用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D.周转速度的不同22.在现实的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方法有多种多样。

其中最基本的两种方法是A.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与超额剩余价值的生产B.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与超额剩余价值的生产C.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与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D.超额剩余价值的生产与垄断市场和价格23.超额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条件。

资本家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是由于各个资本家竞相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而超额剩余价值的获得则是A.个别企业靠延长工作日和增加劳动时间的结果B.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C.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高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结果D.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24.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扩大再生产,这是由资本追逐剩余价值的本性和竞争的外部压力决定的。

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本家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来扩大生产规模,从而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关系是A.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B.扩大再生产是资本积累的源泉C.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结果D.扩大再生产与资本积累没有关系25.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即在把自己的产品作为资本来生产的阶级方面,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

”这句话揭示了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是A.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B.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资本有机构成表现出不断提高的趋势C.资产阶级财富的积累与工人阶级贫困的积累内在地、本质地、必然地联系在一起D.资本积累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过程,就是“机器排斥工人”的过程26.马克思指出“资本的循环,不是当做孤立的行为,而是当做周期性的过程时,叫做资本的周转。

”资本周转是从资本运动的速度方面揭示A.资本周转速度快慢对剩余价值实现的影响B.资本周转速度快慢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C.资本周转速度快慢对平均利润率的影响D.资本周转速度快慢对银行利率的影响27.产业资本可以划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形式,其划分依据是资本各个部分A.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不同B.价值周转方式不同C.存在的物质形态不同D.在循环中的职能不同28.产业资本就是“在总循环过程中采取而又抛弃这些形式在每一个形式中执行相应职能的资本”。

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采取的职能形式有A.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业资本B.生息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C.生息资本、生产资本和商业资本D.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29.社会生产是连续进行的,这种连续不断重复的生产就是再生产。

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A.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补偿问题B.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C.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的实物补偿问题D.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30.社会总产品是指社会各个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在一定的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出来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

马克思把社会总产品的生产划分为第Ⅰ部类和和第Ⅱ部类的依据是A.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形式B.社会总产品的交换形式C.社会总产品的补偿形式D.社会总产品的实物形式31.工资形式对资本主义“具有决定性的重要意义。

这种表现形式掩盖了现实关系,正好显示出它的反面。

”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掩盖了剥削,是由于它A.表现为劳动的价格B.是劳动者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C.是劳动力的价值D.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32.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为了掩盖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工人劳动一段时间后,资本家会支付给工人一定数量的工资。

表面看来,工人好象是出卖劳动,工资是劳动的报酬。

然而,马克思并没有被这一假象所迷惑,他始终强调“工资不是它表面上呈现的那种东西”,在他看来,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A.劳动的价值B.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C.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D.劳动的价格33.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同时剩余价值率也就转化为利润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