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数据的集成与模型同化

合集下载

气象预报模型的数据同化技术与工程

气象预报模型的数据同化技术与工程

气象预报模型的数据同化技术与工程气象预报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农业生产、交通运输以及防灾减灾等诸多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气象预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也在逐步提高,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数据同化技术在气象预报模型中的应用。

数据同化技术是一种将观测数据与数值模型相结合,以获得更准确、更可靠的预测结果的方法。

简单来说,它就像是一个“桥梁”,将实际观测到的气象信息与模型计算的结果进行融合和协调,从而使得模型的预测更加接近真实的大气状况。

在气象领域,观测数据的来源非常广泛。

这包括地面气象站的测量数据、气象卫星的遥感数据、雷达的监测数据等等。

这些数据反映了大气在不同时刻、不同地点的状态,但它们往往是离散的、不连续的。

而气象预报模型则是基于物理定律和数学方程,对大气的演变进行模拟和预测。

然而,由于模型的简化和不确定性,单纯依靠模型计算往往会存在一定的误差。

数据同化技术的关键在于如何巧妙地将这些观测数据融入到模型中,以改进模型的初始状态和参数估计。

一种常见的数据同化方法是最优插值法。

这种方法通过计算观测值与模型预测值之间的差异,并根据一定的权重分配原则,对模型的初始场进行修正。

另一种常用的方法是卡尔曼滤波法,它能够根据观测数据不断更新模型的状态估计,并考虑到观测误差和模型误差的统计特性。

除了上述方法,还有集合卡尔曼滤波、变分法等更先进的数据同化技术。

集合卡尔曼滤波通过构建多个模型集合成员,来更好地捕捉不确定性;变分法则通过求解一个优化问题,使得模型模拟结果与观测数据之间的差异最小化。

在实际应用中,数据同化技术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是观测数据的质量和时空分辨率问题。

有些观测数据可能存在误差或缺失,这就需要对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和预处理。

其次,模型的复杂性和计算效率也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先进的数据同化技术往往需要大量的计算资源,如何在保证准确性的前提下提高计算效率,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此外,不同类型的观测数据如何有效地融合也是一个难题。

遥感技术在区域气候变化研究中的应用考核试卷

遥感技术在区域气候变化研究中的应用考核试卷
二、多选题
1. ABC
2. ABCD
3. AB
4. ABC
5. B
6. ABCD
7. ABCD
8. ABCD
9. ABC
10. ABD
11. ABC
12. ABCD
13. ABC
14. ABC
15. ABCD
16. ABCD
17. ABC
18. ABC
19. ABCD
20. ABCD
三、填空题
1.传感器
2.绿色波段
3.热红外波段
4.时间分辨率
5. NDVI
6.趋势线
7.温室气体浓度
8.大气校正
9. VCI
10.卫星遥感
四、判断题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五、主观题(参考)
1.遥感技术在区域气候变化研究中用于监测植被变化、地表温度、冰川退缩等。遥感产品如MODIS数据、Landsat数据、AVHRR数据等,分别用于估算植被指数、地表温度和长时间序列的气候变化趋势分析。
A. NDVI
B. EVI
C. SAVI
D. VCI
10.以下哪些遥感技术可以用于洪水监测?()
A.雷达遥感
B.光学遥感
C.红外遥感
D.激光雷达
11.在区域气候变化研究中,以下哪些遥感数据可以用于土壤水分监测?()
A.光学遥感数据
B.雷达遥感数据
C.热红外遥感数据
D.激光雷达数据
12.以下哪些因素会影响遥感数据在气候变化研究中的应用效果?()
1.遥感技术在区域气候变化研究中可以提供以下哪些信息?()

利用卫星遥感数据监测大气污染物浓度的研究

利用卫星遥感数据监测大气污染物浓度的研究

利用卫星遥感数据监测大气污染物浓度的研究近年来,全球环境问题日益加剧,其中大气污染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大气污染不仅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还对生态系统、气候变化等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了解大气污染物的浓度和分布情况对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实现高效、精准的大气污染监测,许多科学家和研究机构开始利用卫星遥感数据来获取相关信息。

卫星遥感是一种通过测量地球表面的电磁波辐射来获取信息的技术。

利用遥感数据可以监测地表温度、植被覆盖、气候变化等。

最近,科学家们开始将卫星遥感技术应用于大气污染物浓度的监测中。

通过卫星遥感,我们可以远程获取空气中各种污染物的浓度分布,例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颗粒物等。

这为我们研究大气污染物的传输机制和区域分布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卫星遥感数据的可靠性是利用该技术监测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关键。

为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科学家们采取了多种方法来验证卫星遥感数据的可信度。

其中之一是通过地面监测站点获取实际测量值,并与卫星遥感数据进行比较。

如果两者的结果相符,那么可以初步确认卫星遥感数据的准确性。

此外,为了进一步提高数据的精确度,科学家们还采用了数据同化的方法,将不同来源的数据进行融合,并运用数学模型进行校正。

这种综合利用多种数据源的方法大大提高了监测的可靠性和精度。

利用卫星遥感数据监测大气污染物浓度的优势不仅在于其遥感技术的独特性,也在于其可以提供的广泛覆盖范围。

相比于传统的地面监测方法,卫星遥感技术可以覆盖更广阔的地域范围,并且可以获取高空中的数据。

这使得我们可以获得全球不同地区大气污染物浓度的时空分布情况,有助于研究大气污染物的全球传播和影响。

但需要注意的是,利用卫星遥感数据监测大气污染物浓度的技术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局限性。

首先,卫星遥感数据的分辨率相对较低,无法提供精确到街道或小区级别的浓度分布信息。

其次,卫星遥感数据受到云层和大气干扰的影响,无法实时获取数据。

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地理信息科学B考试题库以及答案

地理信息科学B考试题库以及答案

1.什么是空间插值?空间插值就是利用离散点构建一个连续的曲面。

它的目的是使用有限的观测值,通过估计值对无数据的点进行填补。

(推论1)当只有内蕴量信息时,可通过地统计分析,弥补外蕴量信息缺口,运用HASM 构建高精度曲面。

空间插值常用于将离散点的测量数据转换为连续的数据曲面,以便与其它空间现象的分布模式进行比较,它包括了空间内插和外推两种算法。

(百科)尺度转换是指利用某一尺度上所获得的信息和知识来推测其它尺度的现象,包括升尺度和降尺度。

2.什么是空间降尺度?降尺度转换是指将粗分辨率数据向细分辨率转换。

(推论2)当粗分辨率宏观数据可用时,应补充地面观测信息,并运用HASM对此粗粉辨率数据进行降尺度处理,可获取更高精度的高分辨率曲面。

许多模型和数据由于空间分辨率太粗而无法用于分析区域尺度和局地尺度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研发降尺度方法,将粗分辨模型输出结果和粗分辨率数据降尺度为高空间分辨率数据。

3.什么是空间升尺度?升尺度是指将细分辨率数据向粗分辨率转换。

在许多情况下,为了节约计算成本,需要将细分辨率数据转换为粗分辨率数据,此过程称之为升尺度。

推论3(升尺度):当运用HASM将细分变率曲面转化为较粗分辨率曲面时,引入地面细节数据可提高升尺度结果的精度。

4.什么是数据融合?数据融合是将表达同一现实对象的多源、多尺度数据和知识集成成为一个一致的有用形式,其主要目的是提高信息的质量,使融合结果比单独使用任何一个数据源都有更高精度。

推论4(数据融合):卫星遥感信息可用时,必须补充来自地面观测信息,尚可运用HASM构建地球表层及其环境要素高精度曲面,得到较遥感信息更高精度的结果。

推论5(数据融合):卫星遥感信息和地面观测信息可用时,可运用HASM构建地球表层及其环境要素高精度曲面,获得较卫星遥感信息和地面观测信息精度都高的结果。

5.什么是数据同化?数据同化就是将地面观测数据并入系统模型的过程,其目的是提高系统模型的精度。

统一基准的多源遥感数据标准化应用技术

统一基准的多源遥感数据标准化应用技术

统一基准的多源遥感数据标准化应用技术
“统一基准的多源遥感数据标准化应用技术”是一种将不同来源的遥感数据进行统一基准处理,以实现标准化应用的技术。

以下是该技术的一些主要方面:
1. 数据预处理:对多源遥感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辐射校正、几何校正、大气校正等,以确保数据的质量和一致性。

2. 统一基准:确定一个统一的基准,例如空间基准、时间基准、光谱基准等。

这可以通过坐标转换、时间对齐、光谱归一化等方法实现。

3. 数据融合:将不同来源的遥感数据进行融合,以获取更全面和准确的信息。

这可以通过数据同化、图像融合等技术来完成。

4. 特征提取:从标准化后的遥感数据中提取有意义的特征,如光谱特征、纹理特征、形状特征等,以便于进一步的分析和应用。

5. 模型构建:利用提取的特征构建相关的模型,如分类模型、预测模型等,以支持各种应用,如土地利用分类、环境监测、灾害预警等。

6. 应用开发:根据具体的应用需求,开发相应的软件或工具,将标准化后的遥感数据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通过统一基准的多源遥感数据标准化应用技术,可以提高数据的可比性和通用性,更好地发挥遥感数据的价值,为各种领域的研究和决策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持。

同时,这也有助于推动遥感技术的广泛应用和
发展。

具体的实现方法和技术细节会根据不同的遥感数据和应用场景而有所差异,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优化。

对地观测传感网一体化数据融合与同化方法2011-2013年度报告

对地观测传感网一体化数据融合与同化方法2011-2013年度报告

科技资讯2016 NO.15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科技报告导读181 科技资讯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Key Words :Schizophrenia;Brainnetome Center;Magnetic resonance 阅读全文链接(需实名注册):/xiangxiBG.aspx?id=48973&flag=1对地观测传感网一体化数据融合与同化方法2011-2013年度报告黎夏 刘小平 盛艳玲 姚尧(中山大学)摘 要:为了综合有效地利用对地观测传感网环境下的空天地多源海量观测数据,融合互补信息并消除数据冗余,需要实现对多源传感器数据在时间、空间和光谱域的高精度同化,发展对地观测传感网数据与陆面模式的多参数联合同化方法,充分研究多源数据智能化处理与分析模型,并进行多层次信息融合。

重点研究内容包括:离群点分布模型与高精度亚像素配准方法、多时-空-谱影像序列的一体化融合方法、传感网环境下空天地观测数据的同化方法、传感网数据与陆面模式的多参数联合同化方法四个方向开展研究。

根据2010年制定的计划任务书,该研究在2011—2013年度收集大量航空航天遥感影像数据、基础地理数据和气象观测数据和地面数据,重点从自动化配准、遥感影像融合、数据同化等方面的理论方法研究。

研究工作按计划有条不紊的进行,在观测数据收集与分析、理论与方法研究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

关键词:影像配准 影像融合 时空融合 地理模拟 数据同化 遥感应用2011 to 2013 Periodical Result Report on the Integrated Fusion and Assimilation of Earth Observation Sensor Network DataLi Xia Liu Xiaoping Sheng Yanling Yao Yao(Sun Yat-sen University)Abstract :We precisely assimilate multiple-source sensor data in the time, space, and spectral domains and develop a multi-parameter method to jointly assimilate Earth sensor network observation data and a land model. We also fully investigate a multiple-source, intelligent data treatment and analysis model and combine multi-level information to comprehensively and effectively obtain multi-source, mass observation data from space and from Earth via the sensor network, integrate complementary information, and eliminate redundancy.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four following research methods: The off-group, point distribution model and high-precision, sub-pixel registration method, the integrated, multiple time-space image-sequence fusion method, the method to assimilate observation data obtained from space and from Earth via the sensor network, and the multi-parameter method to jointly assimilate sensor network observation data and a land model. The research group obtained much aerospace remote-sensing, basic geographic,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and ground data from 2011 to 2013 and mainly examined automatic registration, remote-image fusion, and data assimilation based on the Preliminary 973Program Plan implemented in 2010. The research tasks undertaken by this group, which included the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of observation data and investigations into theory and methodology, were conducted according to plan. The research group published one monograph and 44 research papers from 2011 to 2013; 34 papers were published in the Science Citation Index journal and five were published in Earth Interaction. The members of this research group lectured 13 times in both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academic conferences. Eight PhD and eight Masters graduate students have been trained. Professor Liu Xiaoping, who is the head of this research group, has been awarded the 2011 National Excellent Doctoral Dissertation Award.Key Words :Image registration; Image fusion; Spatio-temporal fusion; Geographic simulation; Data assimilation; Remote sensing application阅读全文链接(需实名注册):/xiangxiBG.aspx?id=49050&flag=1. All Rights Reserved.。

多源遥感数据融合理论与方法

多源遥感数据融合理论与方法
多源遥感数据融合理论与 方法
• 引言 • 多源遥感数据融合理论 • 多源遥感数据预处理 • 多源遥感数据融合方法 • 多源遥感数据融合应用案例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背景与意义
背景
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多源遥感数据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由 于不同来源的遥感数据具有不同的空间、时间和光谱分辨率,如何将这些数据融 合起来,以获得更准确、更全面的信息,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意义
多源遥感数据融合不仅可以提高遥感数据的精度和可靠性,还可以扩展遥感数据 的时空覆盖范围,为地理信息系统、环境监测、城市规划等领域提供更为精准的 信息支持。
研究现状与问题
研究现状
目前,多源遥感数据融合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 要涉及像素级融合、特征级融合和决策级融合等方法。然而 ,现有的融合方法在处理复杂场景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如信息丢失、噪声干扰等问题。
将单波段数据转换为多波段数据,或 反之。
数据格式转换与标准化
数据重采样
01
调整数据的分辨率或大小,以匹配目标要求。
数据裁剪
02
根据应用需求,裁剪掉多余的数据部分。
数据格式转换
03
将数据从一种格式转换为另一种格式,如GeoTIFF、ENVI等。
04
多源遥感数据融合方法
基于像素级的融合方法
像素级融合
信息。
详细描述
数据融合可以分为像素级融合、特征级融合和决策级融合。像素级融合是将多源图像的 像素级信息进行融合,以获得更为准确的空间信息;特征级融合是在像素级融合的基础 上,提取图像的特征信息进行融合,以提高图像的识别和分类精度;决策级融合则是将
来自不同图像的特征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得出更为准确的分类和识别结果。

遥感数据融合

遥感数据融合
特征级融合
特征级融合是在提取 图像的特征后进行融 合,其主要是为了提 高图像的分类精度和 特征提取的自动化程 度。常用的特征级融 合方法有:基于PCA 的特征融合法、基于 ICA的特征融合法等
遥感数据融合的方法和技术
决策级融合
决策级融合是在分类或模式识别 之后进行融合,其主要目的是提 高分类或模式识别的精度和可靠 性。常用的决策级融合方法有: 基于贝叶斯定理的决策级融合法 、基于D-S证据理论的决策级融 合法等
20XX
遥感数据融合
-
遥感数据融合
PART 1
遥感数据融合的基本概念
1
遥感数据融合的基本概念
1 遥感数据融合是一种多层次的处理过程,它 将不同来源、不同类型、不同时间分辨率的 遥感数据进行综合处理,以提取更多有用的 信息,提高遥感图像的空间分辨率、时间分 辨率、光谱分辨率和辐射分辨率
2 遥感数据融合可以分为像素级融合、特征级 融合和决策级融合三种类型
数据支持
常用的遥感数据融合方法有 像素级融合、特征级融合和 决策级融合三种类型,每一 种类型都有其特定的应用场
景和优势
未来,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 发展,遥感数据融合技术也 将不断改进和完善,为更多 的领域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
致谢词
感谢XXX提供的学习与实践的机会 感谢团队,特别感谢XXX给予的耐心指导
5
PART 2
遥感数据融合的方法和技术
2
遥感数据融合的方法和技术
像素级融合
像素级融合是直接在 原始图像上进行融合 ,其主要目的是改善 图像的空间分辨率和 光谱分辨率。常用的 像素级融合方法有: 拉普拉斯金字塔融合 法、多波段融合法、 主成分分析法(PCA) 、独立成分分析法 (ICA)等

浅谈对遥感科学与技术的认识

浅谈对遥感科学与技术的认识

浅谈对遥感科学与技术的认识【摘要】本文主要是对遥感科学与技术做了简单介绍,分别讲述了什么是遥感科学,以及它的主要内容和原理和它的分类。

另外是对遥感技术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综述,并在其中介绍了遥感技术的主要应用。

最后谈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遥感科学与技术发展现状发展趋势应用及认识引言遥感科学与技术是在测绘科学、空间科学、电子科学、地球科学、计算机科学以及其它学科交叉渗透、相互融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

它是泛指通过非接触传感器遥测物体的几何与物理特性的技术。

了解本学科是从高中地理课开始,最开始是老师介绍到3S技术,并且提到这是以后地学的主要发展方向,喜欢地理的我,立马就对3S技术中的遥感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希望进入大学后能学习相关专业。

于是高考报志愿我选择了测绘工程专业,第一是因为本专业和地理有很大关系,第二是本专业中包含遥感科学与技术,刚好符合我的期望。

1.遥感技术的主要内容和分类1.1 遥感科学与技术的主要内容遥感可以在距离地物几千米甚至上千千米的飞机、飞船、卫星上,使用光学或电子光学仪器接受地面物体反射或发射的电磁波信号,并以图像胶片或数据磁带记录下来,传送到地面,经过信息处理、判读分析和野外实地验证,最终服务于资源勘探、动态监测和有关部门的规划决策。

通常把这一接受、传输、处理、分析判读和应用遥感数据的全过程称为遥感技术。

遥感之所以能够根据收集到的电磁波数据来判读地面目标物和有关现象,是因为一切物体,由于其种类、特征和环境条件不同,而具有完全不同的电磁波的反射或发射辐射特征。

因此,遥感技术主要建立在物体反射或发射电磁波的原理基础之上。

遥感技术的分类方法很多。

可以按照电磁波波段的工作区域分,也可以按照被探测的目标对象领域不同分,还可以按照传感器的运载工具不同分类。

但目前,一般采用的遥感技术分类是:首先按传感器记录方式的不同,把遥感技术分为图像方式和非图像方式两大类,见图1;再根据传感器工作方式的不同,把图像方式和非图像方式分为被动方式和主动方式两类。

基于LAI的吉林春玉米作物模型与遥感的同化及灌溉模拟

基于LAI的吉林春玉米作物模型与遥感的同化及灌溉模拟

作物模型输入的部分数据由于不能直接测量所以需要进行前期 准备工作,随后采用初始变量扰动法确定WOFOST模型中的参数敏 感度,根据敏感性分析结果并参考相关文献对参数进行调整,以 确定WOFOST模型的品种和土壤参数值;以榆树和白城站的20022011年作物发育期资料、叶面积指数资料和产量资料对模型结 果进行验证,据此确定适用于吉林省站点的WOFOST模型参数。(2) 遥感数据的处理。
吉林省春玉米种植主要受当地水资源制约,因此玉米的需水规律 和灌溉研究对当地粮食的稳产高产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计算春 玉米各生育期的需水量和有效降水量得到全生育期的灌溉需求 指数,以确定关键灌溉期;计算不同降水年型下生育期的灌溉量 来设定灌溉模拟方案,利用WOFOST-EnKF嵌套模型实现灌溉模拟 方案得到春玉米模拟产量,结果表明吉林省中西部春玉米乳熟成熟期灌溉效率最高,其次为播种-出苗期,可根据条件增加乳熟 -成熟期灌溉和关键生育期的灌产品,遥感数据通常会受天气、气 溶胶等未知因素影响,使得遥感值容易出现异常值,所以选取 Savitzky-Golay滤波方法处理MODIS遥感产品的时间序列曲线, 实现数据平滑和去除异常值的目的,同时结合研究区域叶面积实 测值和Logistic方程对平滑后的数据进行修正,得到与实际生育 期内生长发育情况更为接近的春玉米叶面积指数连续时间序列 曲线,为后面数据同化做好准备。(3)构建WOFOST-EnKF同化。
利用集合卡尔曼滤波算法,以8d时间序列的MOD 15叶面积指数作 为外部同化数据进行同化模拟,在榆树进行单点研究,并对比同 化后模拟产量与WOFOST模型的模拟产量,结果表明基于同化方法 构建的模型模拟产量值较同化前模型模拟产量值与实测值相差 小。(4)吉林省春玉米主要种植区灌溉方案的设定及作物模型模 拟研究。

湖库水质遥感和水动力水质模型数据同化理论方法

湖库水质遥感和水动力水质模型数据同化理论方法
湖库水质遥感和水动力水质模型数 据同化理论方法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引言 • 湖库水质遥感技术 • 水动力水质模型 • 数据同化理论和方法 • 湖库水质遥感和水动力水质模型数据同化
的实践应用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研究背景和意义
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湖库水质监测和保护成为重要课题。
遥感和模型数据同化技术为解决这一 问题提供了有效手段。
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遥感技术在水质监测领域的应用已得到广泛认可,但受限于光谱分辨率和大气干 扰等因素。
水动力水质模型数据同化技术结合了物理机制和统计分析,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 了新思路。
02
湖库水质遥感技术
遥感技术的原理和应用范围
遥感技术原理
遥感技术利用电磁波探测目标物体, 通过遥感器收集和处理反射或辐射的 电磁波,以获取目标物体的信息。
水质遥感数据的质量控制和不确定性分析
质量控制
水质遥感数据的质量控制包括数据预处理、消除误差、验证精度等步骤,以确 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不确定性分析
不确定性分析包括对遥感数据的误差分析、模型不确定性和环境不确定性分析 ,以评估水质遥感数据的可靠性和精度。
03
水动力水质模型
水动力模型的原理和构建方法
某地区水动力水质模型数据同化的应用案例
水动力水质模型建立
根据某地区实际情况,建立水动力水质模型,模拟水体的流动、混合和污染物扩散等情况。
数据同化方法选择
根据模型需要和遥感监测数据的特性,选择适合的数据同化方法,例如卡尔曼滤波、4D-Var等。
数据同化实施
将遥感监测数据与模型数据进行融合,提高模型对实际水体状况的模拟精度和预测能力。

大气科学中的气象观测与数据分析方法

大气科学中的气象观测与数据分析方法

大气科学中的气象观测与数据分析方法在大气科学中,气象观测与数据分析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气象预测、气候研究以及天气灾害监测等领域。

通过精确的气象观测和科学的数据分析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大气现象、预测天气变化以及改善对气候变化的认知。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气象观测方法和数据分析技术。

一、气象观测方法1. 实况观测实况观测是指人们对天气现象和气象元素的直接测量。

常见的实况观测包括气温、湿度、风速、降水量等。

观测站点通常会安装各种仪器和传感器,以获取气象数据。

这些观测站点分布在全球各地,并与国际气象组织建立联系,以实现全球气象数据共享。

2. 遥感观测遥感观测是通过卫星、飞机或无人机等远距离手段获取大范围气象信息的方法。

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大气温度、湿度、云量等数据,同时还可以获得海洋表面温度、海洋风场等海洋要素数据。

遥感观测具有广覆盖、高时空分辨率、实时性强等特点,为气象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3. 仪器观测仪器观测是指利用各种精密的气象仪器进行深入研究和观测的方法。

例如,雷达可以用于探测降水、云层结构以及强风等现象;探空气球可以带着各种气象探测仪器升入大气层,在不同高度获取气象数据。

通过仪器观测,我们可以获取更为详细和准确的气象数据,以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大气现象。

二、数据分析方法1. 统计分析统计分析是气象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之一。

通过对气象数据进行统计处理,我们可以揭示数据的分布特点、趋势变化以及相关性等。

常见的统计分析方法包括平均值、标准差、相关性分析等。

统计分析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总结气象数据背后的规律,为其他研究提供基础。

2. 数值模拟和预报数值模拟和预报是一种通过数学模型模拟大气物理过程,进而预测天气变化的方法。

数值模拟依赖于大量的观测数据和气象知识,将大气系统分为一系列网格,并通过求解数学方程组来模拟大气运动和能量传递等过程。

数值模拟在天气预报和气候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 数据同化数据同化是将观测数据与数值模型结合,通过优化算法来提高模型的预报能力。

遥感数据同化方法

遥感数据同化方法

遥感数据同化方法近年来,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资源管理、城市规划、农业生产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遥感数据同化作为一种有效的数据处理方法,已经成为了遥感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遥感数据同化是指将来自不同传感器或传感器组合的观测数据、模型模拟数据以及先验信息结合起来,以获得对地表或大气等目标更准确、更全面的描述。

遥感数据同化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利用遥感数据,实现对地球系统和环境变化的精确监测和预测。

本文将从遥感数据同化的基本原理、常见方法和应用案例等方面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遥感数据同化的基本原理遥感数据同化的基本原理是利用不同来源的数据对同一地物或环境进行观测和描述,从而提高观测数据的精度和可靠性。

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 数据融合:将来自不同传感器或不同平台的遥感数据进行融合,以获得更全面、更综合的地表信息。

将光学遥感数据和雷达遥感数据进行融合,可以获得更丰富的地表信息。

2. 模型模拟:利用数值模型对地表或大气等目标进行模拟,生成模拟数据。

通过与观测数据进行对比和校正,可以改进模型的精度和可靠性。

3. 先验信息:运用已有的地面观测数据、历史资料、统计信息等先验信息,对遥感观测数据进行修正和优化,以提高数据的精确度。

4. 更新算法:通过数学统计方法和优化算法,将不同来源的数据进行有效的融合和更新,以获得更精确、更可信的地表描述。

二、遥感数据同化的常见方法在实际应用中,遥感数据同化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处理和分析。

常见的遥感数据同化方法包括:1. 基于卡尔曼滤波的数据同化方法:卡尔曼滤波是一种递归的状态估计算法,广泛应用于数据同化领域。

它能够有效地融合多源数据,并在动态系统的状态估计中提供一种优化的方式。

2. 变分同化方法:变分同化方法是一种基于贝叶斯理论的数据融合技术,它能够利用先验信息和观测数据对地表或大气的状态进行估计。

通过最大化后验概率分布,可以得到对目标状态的最优估计。

3. 4D 变分同化方法:4D 变分同化方法是变分同化方法的一种延伸,主要应用于时空动态系统的同化处理。

同化理论的发展及其在遥感方面的应用

同化理论的发展及其在遥感方面的应用

同化理论发展及其在遥感方面的应用摘要:在为数值预报模式提供准确、合理初值问题上,资料同化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其基本含义是根据一定的优化标准和方法,将不同空间、不同时间、采用不同观测手段获得的观测数据与数学模型有机结合,纳入统一的分析与预报系统,建立模型与数据相互协调的优化关系,使分析结果的误差达到最小。

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同化方法是变分法和卡尔曼滤波法。

另外遥感信息与作物生长模型结合来进行作物监测和产量预测,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接受度较大、应用较为广泛的方法之一。

关键字:同化 变分 卡尔曼滤波 遥感1.同化的概念在为数值预报模式提供准确、合理初值问题上,资料同化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1]。

它是由早期气象学中的分析技术发展起来的[2-3]。

其基本含义是根据一定的优化标准和方法,将不同空间、不同时间、采用不同观测手段获得的观测数据与数学模型有机结合,纳入统一的分析与预报系统,建立模型与数据相互协调的优化关系,使分析结果的误差达到最小。

一般一个资料同化系统包括观测数据集、动力模型和数据同化方案三部分。

以模式的一种初估状态或其他一些不重要的状态为初始场,由模式得到的解常称之为背景场;结合观测数据集,通过同化过程产生能够相对准确反映真实状态的一种最优估计,称之为分析场。

一般而言,分析场是背景场和观测场的加权平均,其方差始终比观测场和背景场的方差小。

2.同化方法的发展2.1逐步订正法1954年,Gilchrist 等提出了理想的逐步订正法。

其原理是从每一个观测中减去背景场得到观测增量,通过分析观测增量得到分析增量,然后将分析增量加到背景场上得到最终的分析场。

每一个分析格点上的分析增量通过其周围影响区域内观测增量的线性组合而加权,观测权重与观测位置和格点之间的距离成反比。

该方法的表达式可写为:11(,)[()()]()()(,)n b i a b n i w i j y i X i X j X j w i j ==-=+∑∑()b X i 为插值到观测点i 上的背景场信息;y(i)为相应的观测值;()a X i 为格点j 的订正值;权函数22,22,(,)max 0,i j i j R d w i j R d ⎛⎫-= ⎪ ⎪+⎝⎭,其中,i j d 为格点i ,j 之间的距离,R 是给定的影响半径,w(i,j)随距离的增加而递减,即分析场是观测场和背景场加权平均的结果。

多源遥感影像数据集成与处理技术研究

多源遥感影像数据集成与处理技术研究

多源遥感影像数据集成与处理技术研究现代遥感技术可以提供很多种类的遥感影像数据,以帮助我们获取、分析和管理地球环境。

然而,由于不同遥感数据源记录的是不同的空间信息和波谱特征,单一数据通常不能完全反映出地球表面的复杂变化。

因此,多源遥感影像数据集成与处理技术是实现遥感应用的重要手段之一。

多源遥感影像数据集成技术的目标是将来自不同传感器、不同时间、不同分辨率或不同数据格式的遥感影像数据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多源数据集。

这样的多源数据集可以最大化利用各种地球监测传感器的数据资源,增强遥感数据的信息量,提高反演精度和分类准确度。

同时,多源数据集成也可以解决遥感影像数据存在的不完善问题,使得融合后的数据能够在更广阔的应用范围内得到有效利用。

多源遥感影像数据处理技术是在多源数据集成的基础上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的技术。

该技术包括影像配准、数据替代、特征提取和数据融合,而这些处理过程的目的都是为了更好的获取和理解地球表面的信息。

影像配准是遥感数据处理的首要步骤之一。

由于不同遥感传感器产生的遥感影像具有不同的光谱、时间、分辨率和投影坐标系等特点,因此,需要对不同源影像进行配准,使其达到相同的坐标空间和角度空间参考。

常用的配准方法包括基于空间变换模型的配准和基于模板的配准。

基于模板的配准主要是通过使用某些已知的地物特征来对遥感影像进行配准,例如建筑物、水体、公路、林地和城市绿地等。

而基于空间变换模型的配准主要是根据已知参考数据或者点对来进行计算,以实现影像的空间匹配。

数据替代是一种用一组遥感数据集来代替另一组遥感数据集的技术。

这种替代可以通过重采样、插值和放大等方法来实现。

常见的数据替代方案包括降尺度数据替代和升尺度数据替代。

降尺度数据替代是将高分辨率遥感影像通过降采样算法变为低分辨率影像,从而减少像素数据量和冗余信息,为后续影像处理提供更有效的数据。

升尺度数据替代则是增加影像分辨率,以便深入探测地球表面的细节和结构。

多源数据集融合技术在卫星气象中的应用探索

多源数据集融合技术在卫星气象中的应用探索

多源数据集融合技术在卫星气象中的应用探索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卫星遥感技术的成熟,卫星气象已经成为了现代气象预报和监测的重要手段。

然而,单一卫星数据的精度和覆盖范围有限,为了获取更准确和全面的气象数据,多源数据集融合技术在卫星气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探讨多源数据集融合技术在卫星气象中的应用,分析其优势和挑战,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多源数据集融合技术是指将来自不同传感器、不同平台、不同时间和空间分辨率的数据集融合在一起,以提高数据的精度和可靠性。

在卫星气象中,这种技术可以将来自不同卫星的数据集融合在一起,形成高质量的气象数据集。

多源数据集融合技术的主要应用包括数据同化、气象预报和气候研究。

首先,多源数据集融合技术在数据同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数据同化是指将观测数据与数值模型进行有效地结合,以获得更准确和可靠的分析和预报结果。

卫星气象数据作为观测数据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多源数据集融合技术可以将来自不同卫星传感器的数据进行优化融合,提供更准确的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从而改善数值模型的预报精度。

其次,多源数据集融合技术在气象预报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传统的气象预报主要依靠单一卫星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报,然而由于传感器的限制和仪器的老化,单一卫星数据无法满足对气象要素的精确测量和定量分析的需求。

而通过多源数据集融合技术,可以将来自不同卫星的数据进行整合和校正,提高气象要素的观测精度,从而提高气象预报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此外,多源数据集融合技术对于气候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而准确的气象数据对于研究气候变化趋势和制定应对策略至关重要。

通过将来自不同卫星传感器的气象数据集融合在一起,可以获得更全面和准确的气象数据,为气候变化的监测和研究提供可靠的基础。

然而,多源数据集融合技术在卫星气象中的应用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不同卫星传感器的数据具有不同的分辨率、观测范围和误差特性,如何有效地进行数据配准和校正仍然是一个难题。

多模态遥感数据融合分类技术研究

多模态遥感数据融合分类技术研究

多模态遥感数据融合分类技术研究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多模态遥感数据融合分类技术逐渐成为当前遥感分类领域的热门研究方向。

多模态遥感数据指的是通过不同波段(如可见光、红外线、微波等)的遥感传感器所获取的、反映地物不同特征的遥感数据。

这些数据信息一般具有互补性和补充性,其综合利用可以有效地提高遥感分类的准确性和精度。

因此,多模态遥感数据融合分类技术也逐渐成为各国遥感领域科学家的关注和研究重点。

本文将从多模态遥感数据的概念、融合分类技术的原理及其应用等方面进行阐述和探讨。

一、多模态遥感数据的概念和特点多模态遥感数据是指通过不同波段或不同传感器获取的、具有不同空间、光谱和时间分辨率的遥感影像数据。

这些数据的特点是具有互补性和补充性,即不同数据源所获得的信息彼此之间相对独立,而且能够相互补充和互相弥补。

比如,在地物分类方面,可见光影像主要反映地物表面的空间分布信息和形状特征;而红外线影像则可以更好地识别植被、水体等地物类型。

因此,多模态遥感数据具有非常大的潜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单一传感器所带来的数据不足和不全面的缺点,提高遥感分类的准确性和精度。

二、多模态遥感数据融合分类技术的原理与方法多模态遥感数据融合分类技术是指将不同波段或不同传感器获得的多源遥感图像数据进行综合、整合与优化处理,以获得更为准确、全面的地物分类信息的一种遥感图像处理方法。

从应用层面来看,多模态遥感数据融合分类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四种方法:1. 基于像素融合的方法基于像素的多模态遥感数据融合分类技术是指将多个波段的遥感数据进行几何、辐射校正等预处理,然后将其进行像素级别的融合,得到一幅融合图像。

融合图像中的每个像素值,是由不同波段对应像素的信息融合而得到的。

这种方法的缺点是容易受到噪声的干扰,需要进行相应的滤波处理。

2. 基于特征融合的方法基于特征的多模态遥感数据融合分类技术是指先从不同波段的遥感数据中提取出一系列特征向量,再将提取出来的特征向量进行融合的一种方法。

生态与环境管理中的数据同化和模型融合

生态与环境管理中的数据同化和模型融合

生态与环境管理中的数据同化和模型融合在当今这个数字时代,数据已经成为了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撑。

尤其是在生态与环境管理领域,数据的收集、整合、分析和应用已经成为了重要的手段,它可以帮助决策者更准确地判断环境变化的趋势,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政策,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然而,如何实现数据的同化和模型的融合,成为了这一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1. 数据同化的意义数据同化是指将不同来源的数据进行整合,使其达到一定的统一标准,便于更加精确地反映实际情况。

在生态和环境领域,数据同化的意义尤为重要。

首先,环境与生态数据的来源多样,有卫星遥感数据、气象观测数据、环境监测数据等众多数据渠道,同时不同数据渠道的数据格式也不一样。

而数据同化能够将这些不同渠道、不同格式、不同类型的数据有效融合,并得到更为精确的结果。

其次,环境与生态数据的精度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环境的复杂性、数据的误差等。

因此,仅仅依靠单一来源的数据难以得出准确的结果,数据同化则可以通过对不同来源的数据进行对比、校正和优化来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精度。

最后,数据同化能够使决策者更清晰地了解环境和生态系统的整体情况,更准确地了解环境变化的趋势,以便于采取更为有针对性、科学的管理措施。

2. 模型融合的意义模型融合则与数据同化密切相关,是指将不同的生态与环境模型进行融合,以便于更加全面地反映环境与生态系统运行的状态。

在生态环境管理中,模型融合的重要性同样不容忽视。

首先,生态环境管理通常需要对环境和生态系统未来的趋势进行预测和模拟。

而不同的模型往往具有不同的建模基础和建模方法,模型融合则可以有利于提高模型的逼真度和准确性。

其次,不同的模型涵盖的信息不同,模型融合可以帮助决策者更全面地了解环境和生态系统的运行状态。

同时,模型融合也能够在模拟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多个方面时更加全面,更具可信度。

最后,模型融合是一种多学科协同的方法,它要求生态学、环境科学、计算机科学、数学等众多学科对于生态环境管理提供不同的视角和技术支持,在实践中有利于进一步整合不同领域和学科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遥感图像多尺度数据融合技术的研究与进展

遥感图像多尺度数据融合技术的研究与进展

遥感图像多尺度数据融合技术的研究与进展在遥感技术领域,多尺度数据融合技术是提高图像分析精度和效率的关键技术之一。

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获取的图像数据量日益庞大,如何有效地处理和分析这些数据成为研究的热点。

本文将探讨遥感图像多尺度数据融合技术的研究与进展。

一、遥感图像多尺度数据融合技术概述遥感图像多尺度数据融合技术是指将不同分辨率、不同传感器或不同时间获取的遥感图像数据进行处理,以获得更丰富、更精确的信息。

这种技术可以提高图像的空间、光谱和时间分辨率,增强图像的可解释性和应用价值。

1.1 多尺度数据融合技术的核心特性多尺度数据融合技术的核心特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分辨率增强:通过融合不同分辨率的图像,提高图像的空间分辨率,使得细节特征更加清晰。

- 光谱增强:结合不同传感器获取的图像,可以扩展图像的光谱范围,提高光谱分辨率,从而获得更丰富的光谱信息。

- 时间序列分析:通过融合不同时间获取的图像,可以进行时间序列分析,监测地表变化和动态过程。

- 信息互补:不同传感器或不同时间的图像可能包含不同的信息,融合这些图像可以实现信息的互补,提高分析的准确性。

1.2 多尺度数据融合技术的应用场景多尺度数据融合技术在遥感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土地覆盖分类:通过融合不同尺度的图像,可以提高土地覆盖分类的精度。

- 环境监测:融合多时相的图像,可以监测环境变化,如植被生长、水体变化等。

- 灾害评估:在自然灾害发生后,融合多尺度图像可以快速评估灾害影响范围和程度。

- 城市规划:利用多尺度数据融合技术,可以为城市规划提供更详细的地表信息。

二、遥感图像多尺度数据融合技术的研究进展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进步,多尺度数据融合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目前,研究者们已经提出了多种数据融合方法,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显著效果。

2.1 常见的多尺度数据融合方法常见的多尺度数据融合方法包括:- 金字塔方法:通过构建图像的多尺度金字塔,实现不同尺度图像的融合。

数据同化与数据融合之间的关系

数据同化与数据融合之间的关系

数据同化与数据融合之间的关系数据同化与数据融合是两个在数据处理领域中常常提到的概念,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又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作用。

在信息化时代,数据处理已经成为各行各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数据同化和数据融合则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和分析这些海量数据而提出的有效方法。

我们来看看数据同化。

数据同化是指将不同来源、不同类型的数据进行整合和处理,使得这些数据可以在同一个平台上进行统一的分析和应用。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所接触到的数据通常来自于各种不同的渠道,比如传感器、卫星遥感、气象站等,这些数据可能存在着不同的格式、精度和时间分辨率,要想将这些数据有效地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就需要进行数据同化处理。

数据同化的目的是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和整合,消除数据之间的差异性,提高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为后续的分析和预测提供更加准确的基础。

而数据融合则是在数据同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来的概念。

数据融合是指将数据同化处理过程中得到的不同来源、不同类型的数据融合在一起,得到更加全面和综合的信息。

通过数据融合,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数据源的优势,弥补各种数据的不足,从而提高数据的应用价值和效果。

数据融合可以将不同类型的数据进行有机结合,形成更加完整和丰富的信息,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数据所反映的现实情况。

数据同化与数据融合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比喻来解释。

数据同化就好比是将不同种类的食材进行混合搅拌,制作成一道美味的菜肴;而数据融合则像是将这道菜与其他菜肴搭配在一起,形成一顿丰盛的大餐。

数据同化是对数据进行处理和整合的过程,而数据融合则是将处理过的数据进行进一步整合,得到更加丰富和全面的信息。

在实际应用中,数据同化和数据融合常常相互结合,共同发挥作用。

通过数据同化,可以将不同来源的数据进行处理和整合,消除数据之间的差异性,提高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而通过数据融合,可以将处理过的数据进行进一步整合,得到更加全面和综合的信息,提高数据的应用价值和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固定生态系统监测网络
象气象站一样,但分布在 野外的生态监测网,至 少配备 • 气象 • 涡度相关仪 • 土壤湿度 • 流量 • 冰雪信息 • 光谱信息 • 环境质量信息 • 无线数据传输
多源航空和卫星遥感数据
例如,Google影像库 再如,近年来,美国不断利 用Terra和Aqua卫星上的 MODIS数据生产全球陆地 数据产品其中包括: • 全球土地覆盖 • 植被指数 • 植被叶面积指数 • 光合作用有效辐射比例 (fPAR) • 地表温度(LST), • 雪盖和雪深 • 地表反照度 还利用Aqua和日本ADEOS- II上的高级微波扫描仪 (AMSR)生产 • 雪水当量 • 土壤湿度
Level L1A L1B L1 L2 L2 L2 L2 L3 L2, L2G, L3 L2, L2G, L3 L2, L3
辐射DN数据 辐射定标数据产品 地理定位信息产品 气溶胶产品 总可降水量产品 云产品 大气廓线产品 栅格化的大气产品 地表反射率 雪产品 地表温度/发射率 地表覆盖产品 植被指数
The fraction of the annual anthropogenic emissions that remains in the atmosphere
Ocean removes _ 24%
55% were removed by natural sinks
Land removes _ 30%

• • • •

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和薄弱环节及近期研 究方向和重点; 跨学科研究的组织方式和新机制; 近期(到2010年)目标和中长期(到2020 年)的发展目标
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态系统都受到 人类活动的干扰并发生变化
地球上的人类足迹。人类的影响力被表示为人类影响相对于各生物群落最高影响记录的百 分比。数据包括人口密度,土地转化(包括全球土地覆盖,道路和城市),电力基础设施 (NOAA夜间灯光数据),并获得(经道路,通航河流和海岸线)的土地。地图的数据下 载自/wild_areas,这是在哥伦比亚大学和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的国 际地球科学信息网中心(CIESIN)产生的人类足迹数据集。
全球变化
环境变化 • 大气组成 • 气候 • 土地利用 • 生物入侵 疾病流行
直接影响(需要解决的问题)
• 碳平衡 • 水量和水质 • 粮食安全 • 公共健康
全球变化的人为驱动力与后果
驱动力 • 人口 • 收入-GDP • 社会、政治、文化和 宗教 • 气候变化 • 施肥 • 土地转化 • 生物入侵 后果 • 淡水短缺、污染 • 森林砍伐、沙漠化 • 海面上升、冰盖退缩 • 城市化 • 土壤侵蚀、污染 • 毒性垃圾增多 • 富营养化 • 疾病流行 • 生物多样性减少
Partition of Anthropogenic Carbon Emissions into Sinks
[2000-2006]
45% of all CO2 emissions accumulated in the atmosphere
Atmosphere
The Airborne Fraction
Summer 1982-1991
NDVI Anomaly 1982-2004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Summer 1994-2002/04
Angert et al. 2005, PNAS; Buermann et al. 2007, PNAS; Ciais et al. 2005, Science
陆地生态系统是全球变化研究中的 一个主要的不确定性源
• 人们还不清楚到底北半球中纬度地区陆地 生态系统如何将巨大的CO2吸收掉? • 对陆地生态系统吸收和排放CO2的过程还不 十分了解。 • 监测网络也不完善。 • 还不能准确刻化生态系统的详细空间布 局。 • 由于《京都议定书》的制定,各国需要准 确估算本土范围内的碳收支情况。
Carbon intensity (KgC/US$)
1960
Photo: CSIRO
1970
1980
1990
2000
2006
Canadell et al. 2007, PNAS
人类碳排放的驱动力
1.5 1.4
World
1.5 1.4 1.3 1.2 1.1 1 0.9
Factor (relative to 1990)
Jaso n
ICESat
Aura
美国仅MODIS就生产了许多数据产品, 提高了遥感应用水平,大大改善了数据 共享能力,得到许多新的科学认识,但 是他们的数据也有许多误差,特别是在 美国以外的地区,情况更严重
MODIS数据产品清单
产品 MOD 01 MOD 02 MOD 03 MOD 04 MOD 05 MOD 06 MOD 07 MOD 08 MOD 09 MOD 10 MOD 11 说明 Level-1A Radiance Counts Level-1B Calibrated Geolocated Radiances Geolocation Data Set Aerosol Product Total Precipitable Water (Water Vapor) Cloud Product Atmospheric Profiles Gridded Atmospheric Product Surface Reflectance Snow Cover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 Emissivity
Emissions
1990 - 1999: 1.3% y-1 2000 - 2006: 3.3% y-1
Raupach et al. 2007, PNAS; Canadell et al 2007, PNAS
人类土地利用变化造成的碳排放
Carbon Emissions from Tropical Deforestation
1.3 1.2 1.1 1 0.9 0.8 0.7 0.6 0.5 1980 1985
Emissions F (emissions) Population P (population) Wealth g = G/P= per capita GDP Carbon h = F/Gintensity of GDP
外来物种入侵对人类及环境安全 的影响研究与防御性对策
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 环境科学、政策与管理学系及地理学系教授 森林与环境资源监测评价中心主任 南京大学国际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所所长 宫 鹏 2003年11月13日 北京、人民大会堂
遥感科学与技术
建议采纳一个广义的定义 • 遥感是关于地球观测的科学与技术 • 既包括空中和太空对地观测 • 又包括野外监测技术 • 其核心科学内容是理解不同尺度地球观测 值的形成及不同尺度观测值之间的关系 • 其技术包括各种对地球的量测和成像技术 以及观测数据处理和信息提取技术
Canadell et al. 2007, PNAS
陆地区域碳汇机制最不清楚
自然系统碳汇状况: 陆地和海洋部分
陆地
海洋
Canadell et al. 2007, PNAS
干旱减弱北半球中纬度地区 碳汇
A number of major droughts in mid-latitudes have contributed to the weakening of the growth rate of terrestrial carbon sinks in these regions.
陆地生态系统是全球变化研究中的 一个主要的不确定性源
• 地球上的植物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 体。是全球变化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 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栖息地。但是她的可 居性随着人口增长压力正日趋恶化。衡量 可居性的一个直接指标正是植被覆盖以及 为人类提供食物、纤维、和燃料的初级生 产力。 • 两个部分-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
说明
Science Team Member V. Salomonson V. Salomonson V. Salomonson Y. Kaufman, D. Tanré B. Gao,Y. Kaufman D. Tanré, P. Menzel P. Menzel, M. King P. Menzel M. King E. Vermote
过去十万年以来
人口总量 全球生产总值 土地类型比例 温度异常 用水量 大气CO2含量 大气CH4甲烷含量 东南亚季风 这些全球事件之间 的因果关系不清楚 区域的社会文明与 生态状况间(如旱涝) 的关系也不清楚
地球系统科学 与
人类活动及全球化 • 跨国企业 • 贸易 • 移民和旅游 • 网络化 • 信息化 自然因素 • 太阳辐射 • 地质作用
陆地生态系统在全球变化中的重要地位
• • • • 科学性 人类直接的栖息环境 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国际政治外交等的迫切需要
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和薄弱环节及 近期研究方向和重点
陆地生态系统健康及其生产力是 全球变化研究的一个核心内容
定量估算陆地生物圈的变化轨迹和潜在退化程度十 分必要。这些科学和管理问题要求: • 建立对生态系统监测的固定观测网络,为生态系 统监测和模型验证服务 • 用遥感实现陆地生物圈空间异质性的定量监测 • 用模型模拟无法测量的生态系统过程,实现对生 物圈的时空连续监测,并形成预测能力。
人类燃烧化石燃料的碳排放
2006 Fossil Fuel: 8.4 Pg C
[2006-Total Anthrop. Emissions:8.4+1.5 = 9.9 Pg]
Fossil Fuel Emission (GtC/y 9 8 7 6 5 4 3 2 1 0
1850 1870 1890 1910 1930 1950 1970 1990 20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