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的定义

合集下载

发热及其鉴别诊断

发热及其鉴别诊断
6、双向热:第二次热程持续数天,然后经 一至数天的解热,又突然发生第二次热程, 持续数天而完全解热,见于某些病毒感染, 如麻疹、病毒性肝炎等。
5、波状热:体温在数日内逐渐上升至高峰,
然后逐渐下降至常温或微热状态,不久又再 发,呈波浪式起伏可见于布氏杆菌病、恶性 淋巴瘤等。
6、双向热:第二次热程持续数天,然后经 一至数天的解热,又突然发生第二次热程, 持续数天而完全解热,见于某些病毒感染, 如麻疹、病毒性肝炎等。
功能性:夏季低热、感染后发热、 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等。
11 、 发 热 伴 皮 疹 的 常 见 疾 病 : 猩 红 热、伤寒
六、发热病因诊断的几点体会: 1、主动学习提高,善于实践总结。 2、对疑难、复杂病例,思路要广, 辅助检查要全面。 3、开展疑难病例讨论,请求会诊等。
谢谢!
发热及其鉴别诊断
一、发热的定义 二、热型 三、发热的临床分组
(一)急性发热 (二)急性发疹性发热 (三)伴有肺部病征的急性发热 (四) 周期性发热
(五)长期发热 (六)慢性微热
四、发热疾病诊断的几个重要环节
(一)病史 (二)症状和体征 (三)实验室检查与辅助检查
五、发热的鉴别诊断 六、发热病因诊断的几点体会
1、稽留热:体温持续39-40℃;达数天或数 周,24小时波动不超过1℃。见于大叶性肺炎、 伤寒、副伤寒等。
2、弛张热:体温在24小时内波动达2℃或更 多,可见于结核病、败血症、局灶性化脓性 感染、渗出性胸膜炎、风湿热、急性细菌性 心内膜炎等。

发热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发热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嗜异凝集反应、肥达反应、外斐试验、结核菌素试验等;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C反应蛋白;咽拭子、痰、尿、 粪涂片查真菌;痰、粪涂片查寄生虫卵;影像学检查感染 病灶等
结缔组 织病 恶 性 肿 瘤
提示:① 细菌感染的诊断是否正确;② 感染菌可 能对所用抗菌药物耐药;③ 是否出现药物热


许多病人常常在病程中曾经使用过不止 一种抗菌素,此时详细了解用药时间与体温 曲线变化情况可能会发现重要的诊断线索。


• 1.临床上热型由于受很多因素的影响而不具有典型性。 • 2.分析热型时还应注意到两种或两种以上热型同时存 在或先后出现的现象。 • 3.也有学者将波状热与再发热归为反复发热。 • 4.后发热:此型与双相热较难区分一般是指某些感染 性疾病在退热后一至数天后再次出现发热。有学者提 出分析后发热与第二次发热时应该考虑到以下几种情 况:①其他感染性疾病经治疗好转,但不彻底,停药 复发。②细菌感染疾病抗菌显效,但病原菌并未完全 消灭而转为L型细菌再次发热。③在原发病用药控制 退热后,一直未停药,随后再发热应想到药物热。④ 反复发热疾病的第二次发热。⑤在原发病已经好转、 控制的情况下,并发有关或无关的新并发症。
淋巴结受累;
•有些病例肿大的淋巴结甚至可以一过性自行缩小,
易误诊;
•浅表淋巴结肿大的程度与发热的高低不一定呈正比。
5. 其他体征

发热讲稿

发热讲稿

发热(fever)

一、发热定义(人和课件)

正常体温的调控

正常人体温受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使产热和散热过程呈动态平衡,保持体温在相对恒定的范围内。当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即为发热。

发热定义:任何原因使机体产热和散热失衡,导致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称为发热

体温是指机体内部的温度,但在临床实践中,常通过测量体表温度来观察体温的变化,19世纪,德国的一位医生给25000人进行了100万次的腋窝温度的测量,发现,大部分人腋窝温度在36.2—37.2之间,平均37℃,并且,体温受个体差异和体内外因素影响略有波动,24小时之内,早6点最低,下午4到6点最高,剧烈运动及进餐后也轻微升高,但波动一般不超过1℃,在这个研究之上,现代医学一般认为人的腋窝温度在36-37℃。

妇女月经前及妊娠期体温稍高于正常

老年人代谢率较低,体温相对低于青壮年

孩子由于高级神经元尚未发育完善,对体温的调节能力较差,因此体温波动范围比较大

在高温环境下体温也可轻微升高

腋温: 36--37℃24小时波动<1℃

口温36.3℃~37.2℃

肛温36.5℃~37.7℃

病例(课件)

男性,22岁,打篮球后淋雨,晚上突然寒战,高热,自觉全身肌肉酸痛,右胸疼痛,深呼吸加重,吐少量铁锈色痰,患者面色潮红,兴奋不安,鼻翼扇动,口唇疱疹,表情痛苦。

查体:T39℃,P98次/分,右肺触觉语颤增强,叩诊呈浊音,可闻及支气管呼吸音,

实验室检查:WBC25×109/L,中性粒细胞0.90,有核左移。

初步诊断:大叶性肺炎(肺炎球菌性肺炎)

高热患者的护理_查房

高热患者的护理_查房

二.成人体温的正常范围
口腔温度 36.3℃~37.2℃(平均37.0℃) 腋窝温度 36.0℃~37.0℃(平均36.5℃) 直肠温度 36.5℃~37.7℃(平均37.5℃)
体温可随昼夜,年龄,性别,活动,药物等出现生
生理变化: 理性变化,但其变化的范围很小,一般不超过
0.5~1.0℃
昼夜:
01 正常人体温在24h内呈周期性波动,清晨2~4h最低,午后1~6h最低,
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 体温调节过程障碍→产热 大于散热→发热
四.发热的原因:
感染性发热 A 非感染性发热
各种病原体:
常见于:
病毒
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
细菌 真菌 支原体 立克次体 寄生虫
抗原-抗体反应
B
内分泌与代谢障碍
皮肤散热障碍
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五.发热的临床表现
1 发热的临床分度 以口腔温度为标准
体温测量注意事项:
Ⅰ 精神异常 昏迷 不合作 口鼻手术或呼吸困难者,不可自口腔 测温。进食 吸烟 面颊部做热冷敷着,应推迟30分钟后方可测口 腔温度。
Ⅱ 腹泻 直肠 肛门手术者 心肌梗死及某些心脏病病人(刺激肛 门后迷走神经兴奋,引起心律不齐)不可由直肠测温。坐浴灌肠 后需推迟30分钟后,测直肠温度。
2 风湿生化改变:值得注意的是老年人、非结缔组织病人

诊断学发热

诊断学发热
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
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
称为发热. 腋温:36~37℃ 口温:36.3~37.2℃ 肛温:36.5~37.7℃
致热原
体温调节中枢 调定点上移
调节性体温升 高(>0.5 C)
发热的分度:
低 热 中等度热 高 热 超 高 热
37.3-38℃ 38.1-39 ℃ 39.1-41 ℃ 41 ℃以上
直肠温度 36.5-37.7 ℃ 腋下温度 36-37℃
正常体温的生理变异
※ 一天之中下午较上午稍高 ※ 剧烈运动和进餐后等体温略有升高
但24小时内体温波动<1℃ ※老年人体温偏低 ※女性月经期前和妊娠期体温稍升高
发热 (Fever)
发热----测体温
一、发热定义 (Fever)
当机体在致热源(pyrogen) 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
发热常见症状和体征(一)
5、发热伴有黄疸见于急性肝炎,如同时伴有腹痛考虑急性胆囊 炎,伴有贫血考虑急性溶血性贫血。
发热常见症状和体征(二)
6、发热伴有皮疹,常见于: (1)、发疹性传染病:发热1日后出现皮疹,见于水痘,2日
后出现皮疹,见于猩红热,3日后出现皮疹见于天花,4日后出 现皮疹,见于麻疹,5日后出现皮疹,见于斑疹伤寒,6日后出 现皮疹,见于伤寒。 (2)、其它内科疾病: A、发热伴环行红斑、结节性红斑、游走性关节痛、心脏杂音、 肾脏损害等见于风湿热。 B、发热于用药后一周左右发生,用药后感染控制体温正常,但 再次出现发热伴有对称性皮疹、瘙痒、关节肌肉酸痛应考虑药物 热,此时白细胞计数正常但嗜酸性细胞数目增多。 C、不规则热型伴有面部蝶型红斑、多型性红斑、关节肌肉痛、 多脏器损害支持系统性红斑狼疮,可有相应免疫系统检查异常如 ANA阳性等。 D、败血症:常见于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皮疹特点为出血性 丘疹,顶端有脓疮,压破涂片可找到金黄色葡萄球菌。

发热

发热

四、临床表现 (一)正常体温 口温:36.3-37.2℃ 腋温:36~37℃ 肛温:36.5-37.7℃ (二)发热的分度 ◆低热37.3—38℃ ◆中等度热38.1—39℃ ◆高热39.1—41℃ ◆超高热41℃以上:不包括41℃
(三)发热的临床过程及特点 1.体温上升期 ◆骤升型:几个小时内达39-40℃,常伴寒战 例如:疟疾,大叶性肺炎、流感
◆缓升型:数日内达高峰,多不伴寒战 例如:伤寒、结核等
2.高热期 是指体温上升达高峰之后保持一定时间 ◆疟疾:数小时 ◆大叶性肺炎:数天 ◆伤寒:数周 表现:无寒战、皮肤发红、灼热、R增快、 出汗
3.体温下降期 下降形式: 骤降:数小时内降至正常,急性肾盂肾炎 渐降:数天内降至正常,伤寒 表现: ◆出wenku.baidu.com多 ◆皮肤潮湿
3.驰张热定义 指体温在39℃以上, 波动幅度大,24小时波动 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去。
4.间歇热定义 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 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一天至数天, 如此高热期与无热反复交替出现。
三、填空题 1.发热的分度是:低热( );中等度热 ( );高热( );超高热( )。 2.引起发热的病因甚多,临床上可分为( )、 ( )两大类,而以( )为多见。 3.多数患者的发热是由致热源所致,致热源包 括( )和( )两大类。 1.37.3—38℃ 38.1—39℃ 39.1—41℃ 41.1℃以上 2.感染性与非感染性 前者 3.外源性 内源性

发热诊断与护理

发热诊断与护理

第一章发热(Fever)

第一节定义机制

一.定义:

大多数有机体能生存的体温不超过45℃,而人体温度又常被调控于此体温以下,即35~42℃之间,体温上升,也常限于42℃以下,很少突破。这是由于在进化过程中形成和发展了比较完善的体温调节机构,其对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起着重要的保证作用。

发热是机体对致病因子的一种防御反应,它是机体在致热原的作用下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一般而言,腋下温度在37℃以上,口腔温度在37.3℃以上,直肠温度在37.6℃以上,一昼夜体温波动在1℃以上,可称为发热。过热可因机体产热过多,散热过少或因体温调节中枢受损和体温调节功能障碍所致,由于此种体温升高既无致热原的作用,亦无体温调定点水平的上移,因而与发热有本质的区别,另外,生理因素引起的体温升高,也不能称为发热。

二.机制:

发热激活物是指外致热原和体内某些产物能够激活产内生致热原细胞,而使其产生并释放白细胞致热原。其中外致热原细胞包括细菌、病毒、抗原一抗体复合物、类固醇物质等。内生致热原是由产内生致热原细胞被发热激活物激活后,产生并释放的致热物质。许多实验资料表明,传染原和致炎物质,它们的作用就主要是激活产内生致热原细胞,如单核球、血管内皮细胞以及其他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现在已知的内生致热原有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第一介的质、第六介的质等。当这些内生致热原经由血液循环到达下丘脑时,可使该细胞释放前列腺素,这时,体温调节中枢通过外周介质的介导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于是患者便会感到目前体温“太低”,因此,一方面通过交感神经系统活性加强,使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而造成肢端发冷、起鸡皮疙瘩,汗腺分泌功能降低,出汗减少,甚至停止,此时,患者会盖大棉被而使散热减少;另一方面通过运动神经作用,引起骨骼肌紧张或寒颤,使产热增加,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致代谢增加,也使产热增多,结果,产热大于散热,如此一来,体温便上升了。

发热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发热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 发热(调节性体温升高,与SP相适应) • 过热(被动性体温升高,超过SP水平)
2021/5/4
9
三、常见引起发热的疾病总体分类
发热性质
病因
疾病
各种病原体(细菌、病毒、 急性、源自文库性全身或局灶感染
感染性 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
发热 立克次体、寄生虫、原虫等)
血液病
淋巴瘤、恶组、噬血细胞综合征、 白血病等
2021/5/4
11
第二部分 诊断步骤
2021/5/4
12
一、采集病史与体格检查
有的放矢的原则




“重复”原则
2021/5/4
13
Ⅰ. 有的放矢的原则
采集病史与体格检查
•询问病史和查体时,也要带有这样明确的目的性。 “我希望发现什么?那里可能有什么线索会帮助我 明确诊断?”
2021/5/4
2021/5/4
38
(五)体征
1.面 容
伤寒面容、酒醉貌、蝶形红斑、口围苍白等
口 •多见于:大叶性肺炎、间日疟、流行

性脑膜炎等

疹 •一般不见于:小叶性肺炎、干酪性肺
炎、恶性疟和结核性脑膜炎
2021/5/4
39
3.皮疹、粘膜疹
玫瑰疹、巴氏线、柯氏斑、搔抓状出血点、恢复 期袖套样脱皮等

发热待查诊疗指南

发热待查诊疗指南

发热待查诊疗指南

【概述】

发热的定义:

发热(fever,pyrexia):是指病理性体温升高,使人体对于致病因子的一种全身性反应。当晨起休息时体温超过正常体温范围或一日之间体温相差在1℃以上时称为发热。正常人体温范围:口腔温度(舌下测量)36.3~37.21℃,直肠温度(肛门测量)36.5~37.71℃,腋下温度(腋窝测量)36.0~37.01℃。

按发热时间长短,发热可分为4类:①短期发热指发热<2周,多伴有局部症状及体征;②长期发热指发热时间≥2周,有的可无明显症状、体征,需实验室检查帮助诊断;③原因不明发热( FUO) 指发热持续或间歇超过3周,经体检、常规辅助检查不能确诊者;④慢性低热指低热持续1个月以上。

发热待查的定义:

发热待查又称未明热或不明原因发热(Fever of Unknown

Origin,FUO)。

(1)发热持续2~3周以上;

(2)体温数次超过38.5℃;

(3)经完整的病史询问、体检和常规实验室检查不能确诊(1周内)。

【发热的病因:】

1病因分类:

根据致病原因不同可分为两大类: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

2感染性疾病:

包括病毒、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感染。

3非感染性疾病:

肿瘤性疾病:血液系统肿瘤如:恶性组织细胞病、恶性淋巴瘤、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等;实体性肿瘤如:原发性肝癌、肺癌、肾癌、结肠癌、胃癌、胰腺癌等。

1)血管-结缔组织疾病:常见的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成

人Still病、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混合性结缔组织病;少见的有:皮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Wegener 肉芽肿等。

发热-健康评估症状

发热-健康评估症状

达标检测
1.高热持续在39℃左右,达数天或数周,一日波 动范围不超过1℃,称为: A弛张热 B稽留热
C间歇热
D不规则热 E波状热
达标检测
2.败血症常见的热型为
wk.baidu.comA弛张热
B稽留热 C间歇热 D不规则热 E波状热
达标检测
3.发热最常见的病因是:
A各种致病微生物的感染
B无菌坏死组织的吸收 C抗原-抗体反应 D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调 E产热过多
5
10
15天
(6)不规则热
• 发热无任何规律 • 见于结核病、支气管肺炎、风湿热 渗出性胸膜炎、癌 性发热等
5
10
15天
二、评估要点
(一)健康史 (二)临床特点 (三)身心反应 (四)伴随症状
(三)身心反应
1. 身体反应 2. 心理反应 上升期:疲乏无力,肌肉酸痛,皮肤 苍白,畏寒 高热持续期:皮肤发红灼热,呼吸加 快,开始出汗 下降期:大量出汗,易失水
内源性致热源
通过 血脑屏障
(不能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
白细胞致热源:白介素、肿 瘤坏死因子、干扰素
体温调节中枢
散热减少 产热增加


二、评估要点
二、评估要点
(一)健康史 (二)临床特点 (三)身心反应 (四)伴随症状
(一)健康史
1. 一般资料:年龄,性别,职业,居住地等 2. 诱发因素 有无受凉,受寒,过度劳累,饮食不洁,高 温环境等,有无服用某些药物,如:抗肿瘤药, 免疫抑制剂,抗生素等

发热名词解释

发热名词解释

发热名词解释

发热(Pyrexia)是指人体体温增高,超过正常范围的一种生

理现象。它是机体对于外界刺激或内部病理因素的一种自我保护反应。以下是对发热相关术语做一些解释:

1. 发热定义:通常将体温超过正常范围38℃(腋下测量)或37.8℃(口腔测量)定义为发热。

2. 发热原因:发热通常是由病原体感染、炎症反应、药物反应、免疫系统异常或其他疾病引起的。

3. 发热的程度:发热程度可以根据体温的高低分为轻、中、重度。轻度发热是指体温38℃-39℃之间,中度发热是指体温39℃-40℃之间,重度发热是指体温超过40℃。

4. 低热(Low-grade fever):低热是指体温持续在37.5℃-38℃之间,较轻且持续时间较长,常见于慢性炎症性疾病或潜伏期疾病。

5. 高热(High-grade fever):高热是指体温超过39℃,短时

间内迅速上升,常见于感染性疾病。

6. 间歇热(Intermittent fever):间歇热是指发热和退热交替

出现,体温波动范围大,即时段内的体温差异明显。

7. 不规则热(Remittent fever):不规则热是指发热和退热交

替出现,但体温波动范围不大,即时段内的体温差异不明显。

8. 药物热(Drug fever):药物热是由于用药引起的发热,多

见于对药物过敏或药物代谢异常引起。

9. 敏感性发热(Febrile response):敏感性发热是指在局部感

染或急性炎症反应发生时,机体以全身性增高体温作为一种普遍的生理反应。

10. 退热(Defervescence):退热是指体温从发热状态恢复到

全面解析发热

全面解析发热

全面解析发热

全面解析发热(上)

文章来源:医学参考点击数:8 发布时间:2009-4-17

14:19:47

1 发热定义

发热是临床常见的疾病症状之一,也是许多疾病所共有的病理过程。临床上常把体温上升超过正常值的0.5℃通称为发热,这种概念不够精确。许多情况可使体温超出正常0.5℃,但其本质并非发热。根据体温调节调定点的理论,发热是在致热原的作用下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多数病理性体温升高(如传染性或炎症性发热)均属这样。但少数病理性体温升高是因体温调节功能失调或调节障碍而产生,其本质不同于发热,应称之为过热。如皮肤有广泛鱼鳞癣或是先天性汗腺缺陷,因散热障碍,夏季可出现体温升高;甲状腺机能亢进造成异常产热而致体温升高,以及环境高温(中暑)引起的体温升高,均属此类。

此外,在剧烈运动时、妇女月经前期、妊娠期等体温也可上升,高于正常体温0.5℃,但它们属于生理性体温升高,也不宜称为发热。

2 发热的机制

2.1 正常体温的调节

人和恒温动物的体温维持在一恒定范围,这是机体进行新陈代谢和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经测定我国正常人腋窝温度为36.0℃~37.4℃,舌下温度为36.7℃~37.7℃,直肠温度为36.9℃~37.9℃。

体温能维持恒定,是在体温调节系统的调节下完成的。这个系统包括温度信息传导、体温调节中枢和效应器三部分。效应器有产热和散热两个方而:散热主要是通过皮肤血流量和汗腺;产热通过骨骼肌寒战产热和非寒战产热(代谢)。

体温调节中枢主要在下丘脑。一方面感受来自外周温度刺激和中枢温敏神经元的温度信息;另一方面整合信息,然后发放相应指令控制产热和散热平衡,维持体温恒定。

发热

发热

但少数的病理性体温升高是非调节性的体温 升高,是调定点并未发生移动,而是由于体温 调节障碍(体温调节中枢损伤)或散热障碍 (皮肤鱼鳞病和中暑等)及产热器官功能异常 甲状腺功能亢进)等,体温调节中枢不能将体 温控制在与调定点相适应的水平上,是被动性 的体温升高,称为过热(hyperthermia)。 发热不是独立的疾病,而是一种病理过程。 发热常出现于许多疾病的早期,先被病人察觉, 因此我们把发热看作是疾病的信号和重要的临 床表现。
问诊要点
1、起病时的情况; 2、有无伴随症状,如畏寒、盗汗等; 3、包括多系统询问; 4、患病以来的一般情况; 5、诊治经过(药物、剂量、疗效); 6、传染病接触史、疫水接触史、手术史、 流产史、服药史、职业特点等。
败血症
是一种严重的全身性感染。在机体抵抗力 减弱或致病菌毒性过强的情况下,致病菌通过 外因作用(如轻微的损伤、器械操作、暴力作 用),经由皮肤、粘膜或体内的病灶进入血流 而布及全身,产生一系列的全身性脓毒血症症 状。一般都有原发感染病灶的存在和全身感染 的表现。若原因不明的急性高热,伴有恶寒或 寒战、出汗、全身中毒症状较重,血象中性粒 细胞增多,血中无寄生虫发现,也无特殊症状 和体征提示为传染病时,应考虑败血症。
发病机制
体温调节中枢的高 可分为: 级部分是视前区-下 ⒈致热源性发热 丘脑前部(POAH), 次级部分是延脑、桥 脑、中脑和脊髓等。 ⒉非致热源性发热 体温调节中枢 产热——————散热

发热查因和常见病症举例分析

发热查因和常见病症举例分析

10~
15分钟内寒战即可终止。
2.面 容
伤寒面容、酒醉貌、蝶形红斑、口围苍白等
口 •多见于:大叶性肺炎、间日疟、流行

性脑膜炎等

疹 •一般不见于:小叶性肺炎、干酪性肺
炎、恶性疟和结核性脑膜炎
3.皮疹、粘膜疹
玫瑰疹、巴氏线、柯氏斑、搔抓状出血点、恢复 期袖套样脱皮等
认识几种特征性皮疹:
皮疹与传染病
治疗时间(天) (
提示:治疗得当,病情恢复
情况2
当 41
日 40
最 39
高 38
体 37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温 治疗时间(天)

提示:① 用药剂量不足或出现耐药菌株;② 可能出 现真菌等二重感染,尤其是应用广谱抗菌药物时
情况3
当 41
日 40
最 39
高 38
体 37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体温调节中枢
调定点学说
发热的机理
•人体的大部分发热均可能与致热原(pyrogene)作 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有关
外源性致热原:LPS、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
螺旋体、细菌及其毒素、真菌、原虫、抗原-抗体复合物、 致热类固醇(如尿睾酮)、尿酸结晶等
内源性致热原:IL-1、IL-6、IFN-α、IFN-β、TNF等

发热查因

发热查因
8
理化损伤
神经源性发热 其 他
分析举例
反复出现一过性畏寒、 寒战,继之高热
脓毒血症
询问、寻找“定位”线索
局部感染灶
如牙龈红肿、溢脓、皮肤疖肿;心脏杂音、 肺部呼吸音改变及罗音、腹部压痛等
9

重肝患者,每日午后 高热,伴脓毒血症表 现,血像明显升高

有局灶感染
未发现病灶
两次 B 超检查
腹腔感染可能性大
萄球菌或大肠杆菌及其它革兰阴性杆菌。
21
3、病毒性疾病
畏寒、寒战等症状常较轻或无 • 血白细胞升高不明显(乙型脑炎、肾综合征出 血热及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除外) • 一般病程自限,不超过2周。EB病毒和巨细胞 病毒感染可作为FUO的病因,AIDS患者并发 机会感染时也可表现为FUO,重视病史并检测 HIV抗体有助诊断。 • 临床确诊仍依赖血清学检测或病原体分离
发热查因
16F病房
一、发热的定义
● 人体正常体温范围
平均体温37.0 ℃,波动范围36.2~37.5℃ 早晨6点最低,午后4~6点最高。
● 发热的定义
由于致热源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 0.5℃),称为发热。口温高于37.3℃,肛温高于37.6℃,腋窝体温(检 测10分钟)超过37.4℃,或一日体温变动超过1.2 ℃。
诊断性治疗

发热的诊断思路

发热的诊断思路

发热的机理
•发热可作为临床许多类疾病的共同表现
•发热的目的:
增加炎性反应、抑制细菌生长、创造一个不利 于感染或其他疾病发生的病理生理环境。
三、常见引起发热的疾病总体分类
发热性质
病因
疾病
各种病原体(细菌、病毒、 急性、慢性全身或局灶感染
感染性 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
发热 立克次体和寄生虫等)
血液病
淋巴结受累 •有些病例肿大的淋巴结甚至可以一过性自行缩小,
易误诊 •浅表淋巴结肿大的程度与发热的高低不一定呈正比。
5. 其他伴随症状和体征
•对疑诊结缔组织病者,应特别注意了解皮 肤、关节、肌肉等部位的表现。
二、辅助检查及化验
常规 感染病
结缔组 织病 恶性 肿瘤
血、尿、粪常规,胸片、B 超、血沉等
医生遗漏或忽视
病人遗忘、忽视,甚至隐瞒 •疾病的发展有其自身的时间规律,有些症状、体征是逐步显 现出来的
(一)起病姿态
采集病史与体格检查
•一般感染性疾病起病较急,尤其是细菌、病毒感染 伤寒、结核等除外
•非感染性疾病发病相对较慢 恶组、淋巴瘤、噬血细胞综合征等血液系统疾 病,可以表现为急骤起病,且病情凶险
体温调节中枢
调定点学说
发热的机理
•人体的大部分发热均可能与致热原(pyrogene)作 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有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热的定义:当感染性或非感染性因素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出现功能障碍而使体温超出正常范围,称为发热。

发热的过程:上升期(产热﹥散热):由于皮肤血管收缩,皮温下降表现皮肤苍白,无汗,畏寒;高热持续期(产热=散热):皮肤潮红而灼热,呼吸及心率加快;退热期(产热﹤散热):大量出汗,皮肤温度降低。

发热程度可分为(以口温为标准):

1.低热:37.3~38.0℃,多见于活动性肺结核、风湿热;

2.中等热:38.1~39.0 ℃,多见于急性感染;

3.高热:39.1~41.0℃,见急性感染;

4.过高热:41℃以上,如中暑。

据体温变化常见热型分为:

1、稽留热:体温高达39℃以上,波动幅度<1℃。见于伤寒、肺炎。

2、间歇热:体温骤升至39℃以上,而后降至正常以下,经一个间歇后,再规律地交叉出现,见疟疾。

3、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于2~3℃,而最低温度始终高于正常。见败血症。

4、不规则热:一日间体温变化极不规则,且持续时间不定。见于流感、肿瘤病人发热。人体最高耐受热约40.6~41.4℃,高达43℃则极少存活。

护士对发热病人应采取的护理措施:

(一)观察:应注意对高热病人体温的监测,同时密切观察其他生命体征,如有异常情况,应二)降温:

(1)物理降温:

1、擦浴法(温水擦浴或酒精擦浴);

2、冷袋和冰帽降温法;

3、冷盐水灌肠法;

5、医用冰毯降温法;

(注意事项:对有出血倾向皮疹、皮下出血点及伴有皮肤性损害的病人禁用酒精擦浴,特别是白血病患者,以免加重出血症状。采取降温措施30分后测量体温,同时要密切观察病人血压、脉搏、呼吸及神态变化。使用冰块降温的病人要经常更换部位,防止冻伤。应用医用冰毯降温的病人,体温探头应放在直肠或腋中线与腋后线中间为宜。)(2)针灸降温:可针刺大椎、合谷、曲池、尺泽、外关节等穴位;

(3)药物降温:如吲哚美辛;

立即通知(三)口腔护理:长期发热病人,唾液分泌减少,口腔内食物残渣易于发酵、促进细菌繁殖,同时由于机体抵抗力低下及维生素缺乏,易于引起口腔溃疡,应加强口腔护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四)皮肤护理:高热病人由于新陈代谢率增快,消耗大而进食少,体质虚弱,应卧床体息减少活动。在退热过程中往往大量出汗,及时擦干汗液并更衣以防感冒。应勤换内衣裤,加强皮肤护理,防褥疮发生。

(五)高热病人体温骤降时,常伴有大量出汗,以致造成体液大量丢失,年老体弱及心血管病人极易出现血压下降、脉搏细速,四肢冰冷等虚脱或体克表现,应密切观察,注意保暖,一旦出现上述情况,应立即配合医生及时处理,不恰当地使用退热剂,可出现类似情况,应慎用。

(六)高热出现谵亡,应及时用床档防坠床,出现昏迷时,按昏迷病人护理常规护理医生。(三)口腔护理:长期发热病人,唾液分泌减少,口腔内食物残渣易于发酵、促进细菌繁殖,同时由于机体抵抗力低下及维生素缺乏,易于引起口腔溃疡,应加强口腔护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四)皮肤护理:高热病人由于新陈代谢率增快,消耗大而进食少,体质虚弱,应卧床体息减少活动。在退热过程中往往大量出汗,及时擦干汗液并更衣以防感冒。应勤换内衣裤,加强皮肤护理,防褥疮发生。

(五)高热病人体温骤降时,常伴有大量出汗,以致造成体液大量丢失,年老体弱及心血管病人极易出现血压下降、脉搏细速,四肢冰冷等虚脱或体克表现,应密切观察,注意保暖,一旦出现上述情况,应立即配合医生及时处理,不恰当地使用退热剂,可出现类似情况,应慎用。

(七)发热过程的心理护理:发热期病人心情恐惧、紧张、不安、烦躁;对发热毫无思想准备,会有一种害怕心理。此期的心理护理要点下:

1.安抚病人;

2.满足病人的需要;

3.解除病人痛苦:如病人感口干口渴,护士应尽量提供含糖盐水,并鼓励多饮,补足大量水与电解质,以防发热大量出汗后的虚脱,并可解除病人的烦渴。

4.常去看望病人;

5.向病人做解释工作,教会病人自测体温;

6. 设法增加病人的舒适;

(八)特殊照护:对于躁动、幻觉的病人,护士应从旁守护照料或允许亲人陪护,防止发生意外。由于发热引起的精神症状,除降温外,遵医嘱给予适量的镇静剂。

(六)高热出现谵亡,应及时用床档防坠床,出现昏迷时,按昏迷病人护理常规护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