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的定义

合集下载

发烧的名词解释

发烧的名词解释

发烧的名词解释
发烧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fā shāo。

在医学术语中,发烧被称为发热,是症状名。

正常人在体温调节中枢的调控下,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经常保持动态平衡。

当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体温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使产热过程增加,而散热不能相应地随之增加或散热减少,体温≥℃称为发热。

发烧的原因有很多,包括感染性发热(如各种病原体如细菌、病毒、肺炎支原体、立克次体、真菌、螺旋体及寄生虫等侵入后引起的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如无菌性坏死组织吸收、变态反应、内分泌与代谢疾病等)。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获取更准确的信息,建议查阅医学书籍或咨询专业医生。

发热的护理计划单

发热的护理计划单

发热的护理计划单摘要:一、发热的定义与原因二、发热的临床表现三、护理计划的目的和原则四、护理计划的具体措施1.观察病情2.保持舒适的环境3.给予适当的药物4.关注患者的饮食与水分摄入5.提高患者的免疫力6.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五、护理计划的实施与评估正文:发热是人体对各种病因的一种防御反应,通常是由感染、炎症、肿瘤等病因引起的。

护理计划旨在减轻患者的症状,提高患者的舒适度,促进患者康复。

一、发热的定义与原因发热是一种生理现象,指人体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

正常体温因个体差异而异,一般为36.3℃~37.2℃。

发热的原因很多,包括感染、炎症、肿瘤等。

二、发热的临床表现发热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体温升高、头痛、乏力、肌肉酸痛、关节疼痛等。

患者的体温可采用口腔、腋窝和肛门等方法进行测量。

三、护理计划的目的和原则护理计划的目的在于减轻患者的症状,提高患者的舒适度,促进患者康复。

护理计划的原则包括:个性化、综合性、连续性、参与性。

四、护理计划的具体措施1.观察病情: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变化,评估发热的原因,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2.保持舒适的环境:为患者创造一个安静、舒适、温湿度适宜的环境,有利于患者的休息。

3.给予适当的药物:根据患者的病情,给予解热镇痛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

4.关注患者的饮食与水分摄入:保证患者摄入足够的营养和水分,以维持体力。

5.提高患者的免疫力:鼓励患者进行适量的运动,保持良好的作息,增强身体抵抗力。

6.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关心患者的心理需求,提供心理支持,帮助患者树立信心。

五、护理计划的实施与评估护理计划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适时调整护理措施。

护理人员应定期评估护理效果,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总之,发热护理计划的目标是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减轻症状,促进康复。

发热的定义及分度

发热的定义及分度

发热的定义及分度【原创实用版】目录1.发热的定义2.发热的分度3.常见发热原因4.发热的处理方法正文【发热的定义】发热,指的是人体内部的温度超过正常范围,通常以口腔、腋窝或直肠的温度为衡量标准。

正常人的口腔温度范围在 36.3℃至 37.2℃,腋窝温度范围在 36.0℃至 37.0℃,直肠温度范围在 36.5℃至 37.5℃。

当体温超过正常范围时,即可判断为发热。

【发热的分度】发热根据体温升高的程度,可以分为以下三个等级:1.低热:口腔温度在 37.3℃至 38.0℃,腋窝温度在 36.5℃至37.5℃,直肠温度在 37.0℃至 38.0℃。

2.高热:口腔温度在 38.1℃至 40.0℃,腋窝温度在 37.6℃至38.5℃,直肠温度在 38.1℃至 39.5℃。

3.超高热:口腔温度在 40.1℃以上,腋窝温度在 38.6℃以上,直肠温度在 39.6℃以上。

【常见发热原因】发热是一种身体自我防御的反应,通常由感染、炎症、肿瘤等原因引起。

常见的发热原因包括:1.感染:如感冒、流感、肺炎、结核等。

2.炎症:如关节炎、胃炎、肠炎等。

3.肿瘤:如恶性肿瘤、淋巴瘤等。

4.代谢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5.物理因素:如中暑、高温环境等。

6.疫苗反应:如接种疫苗后产生的发热反应。

【发热的处理方法】发热的处理方法应根据病因进行,以下是一些建议:1.对症治疗:如感冒、流感等病毒性发热,可以采用解热镇痛药物,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

2.抗感染治疗:对于细菌性感染引起的发热,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3.抗炎治疗:对于关节炎、胃炎等炎症性发热,可以采用非甾体抗炎药物或激素类药物进行治疗。

4.物理降温:在发热时,可以采用物理降温方法,如用温水擦拭身体、保持室内适宜的温度等。

需要注意的是,发热是一种症状,不是独立的疾病。

在出现发热时,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

发热名词解释

发热名词解释

发热名词解释发热(Pyrexia)是指人体体温增高,超过正常范围的一种生理现象。

它是机体对于外界刺激或内部病理因素的一种自我保护反应。

以下是对发热相关术语做一些解释:1. 发热定义:通常将体温超过正常范围38℃(腋下测量)或37.8℃(口腔测量)定义为发热。

2. 发热原因:发热通常是由病原体感染、炎症反应、药物反应、免疫系统异常或其他疾病引起的。

3. 发热的程度:发热程度可以根据体温的高低分为轻、中、重度。

轻度发热是指体温38℃-39℃之间,中度发热是指体温39℃-40℃之间,重度发热是指体温超过40℃。

4. 低热(Low-grade fever):低热是指体温持续在37.5℃-38℃之间,较轻且持续时间较长,常见于慢性炎症性疾病或潜伏期疾病。

5. 高热(High-grade fever):高热是指体温超过39℃,短时间内迅速上升,常见于感染性疾病。

6. 间歇热(Intermittent fever):间歇热是指发热和退热交替出现,体温波动范围大,即时段内的体温差异明显。

7. 不规则热(Remittent fever):不规则热是指发热和退热交替出现,但体温波动范围不大,即时段内的体温差异不明显。

8. 药物热(Drug fever):药物热是由于用药引起的发热,多见于对药物过敏或药物代谢异常引起。

9. 敏感性发热(Febrile response):敏感性发热是指在局部感染或急性炎症反应发生时,机体以全身性增高体温作为一种普遍的生理反应。

10. 退热(Defervescence):退热是指体温从发热状态恢复到正常范围的过程。

正常体温范围通常为36.5℃-37.5℃。

11. 发热寒战(Chills):发热时,机体产生的热量导致血管收缩和肌肉抖动而产生的寒冷感。

12. 平热(Normothermia):平热是指体温在正常范围内变化,不出现发热或发冷的状态。

总结起来,发热是由于机体受到刺激或病理因素时,通过改变体温调节中枢的设置点,使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的一种生理现象。

发热患者的健康教育

发热患者的健康教育

发热患者的健康教育引言概述:发热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能是身体在应对感染或其他疾病时的自然反应。

对于发热患者,正确的健康教育至关重要,可以帮助他们了解如何正确处理发热,以及何时需要寻求医疗帮助。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阐述发热患者的健康教育。

正文内容:1. 发热的定义和原因1.1 发热的定义:体温超过正常范围(37℃-38℃)被定义为发热。

1.2 发热的原因:发热可能是由感染、炎症、药物反应、免疫系统失调或其他疾病引起的。

2. 如何正确测量体温2.1 使用正确的体温计:建议使用电子体温计或数字体温计,而不是水银体温计。

2.2 测量体温的正确方法:将体温计放在舌下或腋下,保持几分钟,直到体温计发出信号。

2.3 测量时间和频率:建议每天测量体温两次,早上和晚上,以便及时监测体温变化。

3. 如何处理发热3.1 补充足够的水分:发热时身体容易脱水,因此应该多喝水或其他无咖啡因、无酒精的液体。

3.2 保持休息:发热时,身体需要休息以应对感染或疾病,因此应该避免过度劳累。

3.3 适当降温:如果体温过高,可以使用温水擦浴或冷敷来降低体温。

但要避免使用冰水或冰块直接接触皮肤,以免引起低体温或其他不适。

3.4 注意饮食:发热时,食欲可能减退,但仍需要摄取足够的营养。

可以选择易于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蔬菜汤等。

3.5 避免传染他人:发热可能是传染性疾病的症状,应该采取措施避免传染他人,如佩戴口罩、勤洗手等。

4. 何时需要就医4.1 持续高热:如果体温持续超过38.5℃,或持续数天不退热,应该尽快就医。

4.2 出现其他症状:如果发热伴有呼吸困难、严重头痛、意识模糊、持续呕吐等其他症状,应该立即就医。

4.3 慢性疾病患者:对于患有慢性疾病(如心脏病、糖尿病等)的发热患者,应该及时就医,以避免病情恶化。

5. 健康教育的重要性5.1 帮助患者了解病情:通过健康教育,患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发热的原因和处理方法,避免不必要的恐慌。

5.2 鼓励正确的自我管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患者学会正确测量体温、处理发热,并在必要时寻求医疗帮助。

发热的定义

发热的定义

发热的定义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发热的定义:当感染性或非感染性因素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出现功能障碍而使体温超出正常范围,称为发热。

发热的过程:上升期(产热﹥散热):由于皮肤血管收缩,皮温下降表现皮肤苍白,无汗,畏寒;高热持续期(产热=散热):皮肤潮红而灼热,呼吸及心率加快;退热期(产热﹤散热):大量出汗,皮肤温度降低。

发热程度可分为(以口温为标准):1.低热: ~℃,多见于活动性肺结核、风湿热;2.中等热: ~ ℃,多见于急性感染;3.高热: ~℃,见急性感染;4.过高热: 41℃以上,如中暑。

据体温变化常见热型分为:1、稽留热:体温高达39℃以上,波动幅度<1℃。

见于伤寒、肺炎。

2、间歇热:体温骤升至39℃以上,而后降至正常以下,经一个间歇后,再规律地交叉出现,见疟疾。

3、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于2~3℃,而最低温度始终高于正常。

见败血症。

4、不规则热:一日间体温变化极不规则,且持续时间不定。

见于流感、肿瘤病人发热。

人体最高耐受热约~℃,高达43℃则极少存活。

护士对发热病人应采取的护理措施:(一)观察:应注意对高热病人体温的监测,同时密切观察其他生命体征,如有异常情况,应二)降温:(1)物理降温:1、擦浴法(温水擦浴或酒精擦浴);2、冷袋和冰帽降温法;3、冷盐水灌肠法;5、医用冰毯降温法;(注意事项:对有出血倾向皮疹、皮下出血点及伴有皮肤性损害的病人禁用酒精擦浴,特别是白血病患者,以免加重出血症状。

采取降温措施30分后测量体温,同时要密切观察病人血压、脉搏、呼吸及神态变化。

使用冰块降温的病人要经常更换部位,防止冻伤。

应用医用冰毯降温的病人,体温探头应放在直肠或腋中线与腋后线中间为宜。

)(2)针灸降温:可针刺大椎、合谷、曲池、尺泽、外关节等穴位;(3)药物降温:如吲哚美辛;立即通知(三)口腔护理:长期发热病人,唾液分泌减少,口腔内食物残渣易于发酵、促进细菌繁殖,同时由于机体抵抗力低下及维生素缺乏,易于引起口腔溃疡,应加强口腔护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发热的机理教学课件PPT

发热的机理教学课件PPT

长期低热
长期低热者如伴有血沉明显增快,一 般不能用功能性疾病解释,而应考虑结 核、肿瘤或结缔组织病等可能。
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寒战与输液反应相鉴别:
•输液后不久即开始
输 •输液前无反复发作的病史
液 •颤抖更剧烈,而无明显的乏力、纳差、萎

靡等全身毒血症表现
应 •停止补液并给予糖皮质激素等处理后,
10~
常见的热型
• 间歇热: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 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间歇期可持续1天或 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
• 波状热:体温逐渐上升达39℃或以上,数 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 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常见于布鲁 菌病。
发热的机理
•发热可作为临床许多类疾病的共同表现
旋体、细菌及其毒素、真菌、原虫、抗原-抗体复合物、等。
内源性致热原:IL-1、IL-6、IFN-α、IFN-β、TNF等
(白细胞介素 肿瘤坏死因子)
正常人的体温一般为36~37℃左右, 正常体温在不同个体之间略有差异,且常 受机体内、外因素的影响略有波动。在24 小时内下午体温较早晨稍高,剧烈运动、
当 41
日 40
最 39
高 38
体 37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温 治疗时间(天)

提示:① 用药剂量不足或出现耐药菌株;② 可能 出现真菌等二重感染,尤其是应用广谱抗菌药物时
情况3
当 41
日 40
最 39
高 38
体 37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药热的临床特征:
药物热
•一般于用药后7~10天出现,短者仅48~72小时 •起病常为原发疾病所致发热掩盖 •热型无特殊 •可伴有药物疹、关节肌肉疼痛等表现

发热健康教育

发热健康教育

发热健康教育在当前全球新冠疫情的背景下,发热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

为了匡助公众更好地了解发热的相关知识和应对方法,本文将详细介绍发热的定义、病因、症状、处理方法以及预防措施。

一、发热的定义发热是指体温超过正常范围的生理现象。

正常体温范围在36.5℃至37.5℃之间,超过这个范围即为发热。

发热通常是机体对病原体或者其他刺激的一种正常反应,有助于免疫系统的激活和疾病的早期识别。

二、发热的病因发热的病因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感染性疾病(如感冒、流感、肺炎等)、炎症性疾病(如风湿病、结缔组织病等)、药物反应、过敏反应、肿瘤等。

不同的病因会导致不同的发热症状和处理方法,因此及时准确地确定发热的原因非常重要。

三、发热的症状发热的症状主要包括体温升高、头痛、乏力、肌肉酸痛、寒颤、出汗等。

症状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取决于发热的原因和个体差异。

有些患者可能还伴有其他症状,如咳嗽、喉咙痛、呕吐、腹泻等。

如果发热伴有严重的症状或者持续时间较长,建议及时就医。

四、处理发热的方法1. 歇息:发热时,身体需要歇息来恢复体力和增强免疫力。

保持充足的睡眠和歇息时间,有助于加快康复。

2. 补充水分:发热时,身体容易失水,因此要多喝水以补充体液。

适量饮用温开水、果汁、汤类食品等,避免饮用含咖啡因或者酒精的饮料。

3. 退热药物:如果体温超过38.5℃且伴有不适症状,可以考虑服用退热药物。

常用的退热药物包括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但请务必按照医生或者药品说明书的建议使用。

4. 适当降温:如果发热过高(超过39℃),可采取一些物理降温方法,如用温水擦身、冷敷等。

但要注意避免过度降温,以免引起其他问题。

5. 密切观察:发热期间要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和症状的变化。

如果症状加重或者持续时间过长,应及时就医。

五、预防发热的措施1.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保持室内清洁、避免接触病原体等,可以有效预防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发热。

2. 预防接种:及时接种疫苗是预防某些疾病的重要措施。

发热诊断与治疗PPT

发热诊断与治疗PPT

汇报人:
体格检查:测量体温、观 察患者的精神状态、皮肤 颜色等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 常规、生化全套等
影像学检查:X线、CT、 MRI等
病原学检查:病毒、细菌、 真菌等病原体检查
诊断结果:根据检查结果, 综合分析,得出诊断结论
体温测量:使用体温计测量体温,判断是否发 热
血常规检查:通过血常规检查,了解白细胞、 红细胞、血小板等指标,判断发热原因
保持室内温度适宜,避免过热或过冷 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避免脱水
避免接触可能引起感染的物品,如公共 物品、宠物等
定期监测体温,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保持良好的休息和睡眠,避免过度劳累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焦虑和紧张
保持室内温度适宜,避免过热或过冷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空气污染 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避免脱水 保持良好的休息和睡眠,避免过度疲劳 避免接触可能引起感染的物品,如宠物、公共物品等 定期测量体温,观察病情变化,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发热的原因:不同原因引起的 发热,预后不同
治疗效果:治疗效果越好,预 后越好
及时就医:出现发热症状时,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遵医嘱:遵循医生的建议,按时服药,定期复查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作息,饮食均衡,适当运动,增强免疫力 避免感染: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接触传染源,降低感染风险 保持良好的心态: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有助于提高预后效果
尿常规检查:通过尿常规检查,了解尿液中的 蛋白质、糖分、红细胞等指标,判断发热原因
影像学检查:通过X光、CT、MRI等影像学检查,了解 器官、组织、骨骼等病变情况,判断发热原因
病原学检查:通过病原学检查,了解病毒、细 菌、真菌等病原体感染情况,判断发热原因
免疫学检查:通过免疫学检查,了解免疫系统 功能,判断发热原因

发热健康教育

发热健康教育

发热健康教育一、引言发热是人体的一种正常生理反应,通常是由于感染、炎症或其他疾病引起的。

针对发热病人,进行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他们正确理解发热的原因和处理方法,避免不必要的恐慌和误解。

本文将详细介绍发热的定义、常见原因、应对措施以及寻求医疗帮助的指导,旨在提供全面的发热健康教育。

二、发热的定义发热是指体温超过正常范围的状态,一般指体温超过37.5℃。

正常体温范围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但一般在36.5℃-37.2℃之间。

当体温超过37.5℃时,可能是身体正在应对感染或其他疾病的表现。

三、常见原因1. 感染:最常见的原因是感染,如感冒、流感、细菌感染等。

感染会引起免疫系统的反应,导致体温升高。

2. 炎症:炎症反应也是导致发热的常见原因,如关节炎、皮肤感染等。

3. 药物反应:某些药物可能引起发热作为副作用,如抗生素、抗癫痫药物等。

4. 其他疾病:一些疾病也可能导致发热,如甲状腺功能亢进、肿瘤等。

四、应对措施1. 休息:发热时,身体需要更多的休息来应对感染或疾病。

保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可以加快康复过程。

2. 补充水分:发热时身体容易失水,因此要适量补充水分,保持水分平衡。

3. 适当降温:如果体温超过38.5℃,可以采取适当的降温措施,如用温水擦身、敷湿毛巾等。

但不推荐使用退烧药物,除非医生建议。

4. 避免过度包裹:发热时,身体需要散热,因此不宜过度包裹,以免影响散热效果。

5. 饮食调理:适当调整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有助于增强免疫力。

五、寻求医疗帮助的指导1. 体温持续升高:如果体温持续升高,超过38.5℃,并伴有其他症状如咳嗽、呕吐等,应尽快就医。

2. 高热伴有意识丧失:如果发热伴有意识丧失、抽搐等严重症状,应立即就医。

3. 特殊人群:对于婴幼儿、老年人、孕妇等特殊人群,发热时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六、结语发热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但并不总是表示严重疾病。

通过正确的健康教育,我们可以帮助人们正确理解发热的原因和处理方法,避免不必要的恐慌和误解。

发热

发热

发热科技名词定义中文名称:发热英文名称:fever定义:(1)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2)虽体温正常,但自觉身热不适的表现。

应用学科:中医药学(一级学科);诊断学(二级学科);诊法(三级学科)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求助编辑百科名片医学术语,又称发烧。

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0.5℃),称为发热。

每个人的正常体温略有不同,而且受许多因素(时间、季节、环境、月经等)的影响。

因此判定是否发热,最好是和自己平时同样条件下的体温相比较。

如不知自己原来的体温,则腋窝体温(检测10分钟)超过37.4℃可定为发热。

目录简介热型及临床意义原因发生机制1.致热源性发热致热源2.非致热源性发热临床分类急性发热长期高热长期低热反复发热超高热发烧对人体的一些益处诊断发热标准病情诊断诊断步骤临床分期区别诊断感染性发热非感染性发热实验室和辅助检查实验室检查项目及判定退烧方法无需惊慌物理降温药物使用饮食注意常备药品家庭治疗措施不要急于降温冷敷热敷擦拭身体泡澡补充液体适当服用止痛药切勿让孩子服用阿司匹林注意穿衣适量小儿发热食疗食疗注意事项简介热型及临床意义原因发生机制1.致热源性发热致热源2.非致热源性发热临床分类急性发热长期高热长期低热反复发热超高热发烧对人体的一些益处诊断发热标准病情诊断诊断步骤临床分期区别诊断感染性发热非感染性发热实验室和辅助检查实验室检查项目及判定退烧方法无需惊慌物理降温药物使用饮食注意常备药品家庭治疗措施不要急于降温冷敷热敷擦拭身体泡澡补充液体适当服用止痛药切勿让孩子服用阿司匹林注意穿衣适量小儿发热食疗食疗注意事项展开编辑本段简介引起发热的原因很多,最常见的是感染(包括各种传染病),其次是结缔组织病(胶原病)、恶性肿瘤等。

发热对人体有利也有害。

发热时人体免疫功能明显增强,这有利于清除病原体和促进疾病的痊愈?而且发热也是疾病的一个标志,因此,体温不太高时不必用退热药。

发热

发热

发热发热的概念定义发热(fever)是指恒温动物在致热原的作用下,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并伴有机体各系统器官的功能和代谢改变。

发热不是独立的疾病,而是大多数疾病,特别是感染、炎症及伴有组织损伤性疾病所共有的一种病理过程和常见的临床症状。

发热表明机体患有某种显见的或潜在的疾病。

有些疾病发热时有其特殊的变化规律(热型),可为疾病的诊断提供一定依据。

发热的原因和机理一致热原和激活物的概念传统上把能够引起恒温动物发热的所有物质,统称为致热原(pyrogen)。

致热原应是指具有致热性或含致热成分且能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的物质。

可是,有些物质并不含有或未经验证含有致热成分,但能引起动物机体发热。

因此,致热原的概念有待进一步完善。

根据来源不同,致热原可分为外致热原和内致热原两种。

目前已知,并非所有致热原都能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发热。

大多数外致热原(感染原)和体内某些产物,主要是激活产内生性致热原细胞,使其产生和释放内生性致热原,后者再通过某种方式引起发热。

因而认为,凡作用于动物机体直接或间接激活产内生性致热原细胞,使其产生和释放内生性致热原(endogenous pyrogen,EP)的各种物质,称为激活物(activator)或发热激活物(fever activator)。

二发热激活物的种类和性质1.微生物(1)细菌及其产物①革兰氏阴性细菌与内毒素革兰氏阴性细菌菌壁含有内毒素(endotoxin,ET),其活性成分是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是具代表性的细菌致热原,给动物静脉、第三脑室或下丘脑前部注入微量ET可引起剂量依赖性发热。

给家兔静脉注入ET,低剂量引起单相热,较大剂量能引起双相热,即在注射后1和3小时出现两个热峰,反复注射,动物可产生耐受性。

LPS由O-特异侧链、核心多糖和脂质A(lipid A)三部分组成,其中脂质A是决定致热性的主要成分。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发热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发热

对胎儿的影响
孕妇发热可能对胎儿造成不良影 响,如胎儿发育障碍、早产等。
03
CATALOGUE
发热的诊断与治疗
发热的诊断
确定发热
在排除寒战、药物等非感染性 因素后,连续两次以上测量体 温均高于正常值(37.3℃),
可诊断为发热。
鉴别诊断
需与其他导致体温升高的疾病进行 鉴别,如甲亢、内分泌失调等。
病因诊断
05
CATALOGUE
发热的临床表现及病例分析
发热的临床表现
体温升高
发热时,人体体温升高,通常超过 37.2℃。
寒战与畏寒
发热时,患者可能会出现寒战和畏寒 等表现,这是人体对体温升高的自我 调节反应。
皮肤苍白
发热时,人体血管收缩,导致皮肤血 流量减少,从而皮肤颜色变得苍白。
乏力、肌肉酸痛
发热时,患者可能会出现乏力、肌肉 酸痛等全身不适症状。
病因鉴别
对于发热患者,需要明确病因,如肺炎链球菌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不同的病因会导致不同的临床表现。
06
CATALOGUE
发热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发热的基础研究进展
发热的细胞信号转导研究
揭示了发热激活的细胞信号转导通路,如cAMP-PKA、Ca²⁺-PKC 等,为理解发热机制提供了深入的认识。
发热与免疫系统的关系
物理降温
物理降温方法如冰敷、酒精擦浴等在临床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 能够迅速降低体温,缓解症状。
综合治疗
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包括抗感染、抗炎等综合治疗方法,有效提 高了发热的治疗效果。
未来研究展望与挑战
发热机制的深入研究
尽管我们对发热的机制有了深入的认识,但仍有许多未知领域等待 探索,如细胞信号转导网络的精细调控机制等。

发热 健康教育

发热 健康教育

发热健康教育
发热是指人体体温超过正常范围的症状。

正常体温范围为
36.5℃~37.2℃,超过37.2℃即被认为是发热。

发热通常是身体抵抗感染的一种常见反应。

感染可以是由细菌、病毒、真菌或其他病原体引起的。

当这些病原体侵入人体后,身体的免疫系统会启动防御机制,其中之一就是提高体温。

发热可能伴有其他症状,如头痛、肌肉疼痛、乏力、畏寒、咳嗽、喉咙痛等,这取决于感染的种类和病情的严重程度。

在大多数情况下,发热是良性的,会在数天到数周内自行缓解。

然而,某些情况下,发热可能是一种严重的病症的症状,需要及时就医。

例如,高热伴有持续呕吐、剧烈头痛、意识模糊、呼吸困难等症状时,可能是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或其他严重疾病的表现。

在发热时,应采取以下措施:
1. 休息:适当休息可以帮助身体恢复,减轻不适感。

2. 补充水分:发热时,身体会出现水分流失,要多喝水,以防脱水。

3. 控制室温:保持室内适宜的温度,避免过度受热或着凉。

4. 着宽松衣物:穿着松散的衣物有助于散热。

5. 使用退烧药物:如果温度超过38.5℃,可使用退烧药物,但在使用前最好咨询医生。

6. 充分休息:发热期间要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给身体充分休息的时间。

7. 饮食调理:选择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增加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摄入,帮助身体抵抗感染。

发热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伴随着严重的疾病。

如果发热持续时间长或症状严重,应及时就医咨询医生的意见。

自我护理和合理治疗可以加快康复过程,但正确的诊断和治疗仍然是关键。

发热

发热

Question?
1.试分析上述患儿发热的激活物和体温升 高的机制。 2.该患儿的体温变化表现出哪几个期?各 期有何临床症状? 3.假若患儿不入院治疗,体温是否继续升 高?为什么? 4.患儿的治疗措施是否正确?假如你接诊 该患儿,又如何处理?
正常体温(temperature)? 体温的测量方法? 体温测量的标准? 发热的临床分度?
发热机制

下丘脑是体温中枢的高级部分,次级部 分是延脑、桥脑、中脑和脊髓等。至于 致热原的作用部位,迄今尚难确定。
1、致热源性发热 (多数患者的发热是由于致热源
引起)
常见的发热热型及临床意义
• 将病人的体温按一定时间记录,绘制成 曲线图即所谓热型。 • 了解热型,有助于鉴别诊断。 • 影响热型的因素
指体温明显升高 在39℃~40℃及 以上,24小时内 体温波动相差不 超过1℃。
大叶肺炎,伤寒高热期
指24小时内体温波 动相差超过2℃,但 最低点未达正常水 平的体温曲线型。
败血症,风湿热,化脓感染,结核
体温骤然升达高峰, 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 至正常水平,无热期可 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 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 出现。
疟疾,肾盂炎
指体温逐渐 上升达39℃或以 上,发热数日后 逐渐下降,数日 后又再发热数日 的热型。
布鲁菌感染
指急升型高 热持续数日后自 行骤降,但数日 后又再出现的体 温曲线类型。
指发热病人体 温曲线无一定规 律的热型。
伴 随 症 状
寒战:常见于大叶性肺炎、败血症、疟疾等急性感染 性疾病;药物热、输液或输血反应等。 淋巴结肿大:常见于传单、风疹、淋巴结结核、白血 病、淋巴瘤、丝虫病等。
肝脾肿大:常见于传单、病毒性肝炎、疟疾、 结缔组织病、白血病、淋巴瘤、黑热病、布氏 杆菌病等。 昏迷:先发热后昏迷常见于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中毒性菌痢中暑等;先昏 迷后发热者见于脑出血、巴比妥类药物中毒。

2024版急诊医学发热

2024版急诊医学发热

目录•发热基本概念与分类•急诊医学中发热患者评估与处理流程•常见引起发热疾病诊断与治疗策略•特殊情况下发热患者处理原则和方法目录•急诊医学中发热患者药物治疗方案选择及注意事项•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急诊医学在发热领域发展趋势发热基本概念与分类正常体温范围正常体温因测量部位和年龄等因素而异,一般腋下温度正常范围为36.0-37.0℃,口腔温度正常范围为36.3-37.2℃,直肠温度正常范围为36.5-37.7℃。

发热定义发热是指人体体温高于正常范围的生理或病理状态,通常是疾病的一种表现。

发热定义及正常体温范围发热原因与分类方法发热原因发热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感染、炎症、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其中,感染是最常见的发热原因。

分类方法根据发热原因和持续时间等因素,发热可分为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两大类。

感染性发热由病原体引起,非感染性发热则可能由其他原因如药物反应、中暑等引起。

低热体温在37.3-38.0℃之间,常见于轻度感染、慢性炎症等。

高热体温在39.1-41.0℃之间,常见于重度感染、急性炎症、中暑等。

中等度热体温在38.1-39.0℃之间,常见于中度感染、急性炎症等。

超高热体温超过41.0℃,病情危重,需紧急处理。

常见发热类型及其特点处理流程接诊时初步评估与筛查01详细询问病史包括发热起始时间、热型、伴随症状等。

02全面体格检查注意皮肤、黏膜、淋巴结等异常表现。

03初步判断病情严重程度根据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等进行评估。

针对性检查项目选择依据常规检查0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等。

根据病情选择针对性检查02如血培养、胸片、CT等。

特殊检查03如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抗体检测等。

01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分析发热原因。

02注意鉴别感染性发热与非感染性发热。

03对于不明原因发热,需考虑罕见疾病的可能性,并进行相应检查以明确诊断。

诊断思路建立及鉴别诊断要点疗策略01诊断策略02详细询问病史,包括症状出现时间、伴随症状等。

发热试题及答案

发热试题及答案

发热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10分)1. 发热的定义是体温超过正常范围的上限,通常是指体温超过多少度?A. 36.5℃B. 37.0℃C. 37.5℃D. 38.0℃2. 以下哪种情况不属于发热?A. 体温升高B. 感觉寒冷C. 出汗过多D. 心跳加快3. 发热时,以下哪种症状最常见?A. 头痛B. 咳嗽C. 腹痛D. 腹泻4. 发热时,以下哪种做法是错误的?A. 多饮水B. 服用退烧药C. 用冰袋敷额头D. 穿厚衣服5. 以下哪种药物是治疗发热的常用药物?A. 阿司匹林B. 布洛芬C. 胰岛素D. 抗生素6. 发热时,以下哪种情况需要立即就医?A. 发热持续超过24小时B. 发热伴有皮疹C. 发热伴有呼吸困难D. 所有以上情况7. 发热时,以下哪种食物最适宜?A. 辛辣食物B. 油腻食物C. 清淡易消化食物D. 含糖量高的食物8. 发热时,以下哪种饮料最适宜?A. 咖啡B. 浓茶C. 果汁D. 碳酸饮料9. 发热时,以下哪种情况可以自行处理?A. 轻微发热,无其他症状B. 发热伴有剧烈头痛C. 发热伴有意识模糊D. 发热伴有严重脱水10. 发热时,以下哪种行为有助于降低体温?A. 增加衣物B. 减少衣物C. 增加室内温度D. 减少室内温度二、多选题(每题2分,共10分)1. 发热时,以下哪些症状可能伴随出现?A. 出汗B. 寒战C. 皮疹D. 腹泻2. 发热时,以下哪些措施有助于缓解症状?A. 保持室内通风B. 服用退烧药C. 保持安静休息D. 进行剧烈运动3. 发热时,以下哪些药物可能需要医生处方?A. 阿司匹林B. 布洛芬C. 抗生素D. 维生素C4. 发热时,以下哪些情况需要特别注意?A. 发热伴有意识模糊B. 发热伴有严重脱水C. 发热伴有皮疹D. 发热伴有呼吸困难5. 发热时,以下哪些食物应该避免?A. 辛辣食物B. 油腻食物C. 清淡易消化食物D. 含糖量高的食物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 发热时,应该穿厚衣服保暖。

发热的定义名词解释

发热的定义名词解释

发热的定义名词解释发热是指人体体温明显高于正常范围的生理现象。

一般来说,成年人的正常体温范围为36℃~37℃,而婴儿和小孩的正常体温略高于成年人。

当人体体温升高到超过正常范围时,我们就说这个人发热了。

发热是人体自身抵抗疾病的一种生理反应,也是一种重要的指标,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疾病的性质和严重程度。

发热通常被视为机体对感染、炎症、自身免疫等疾病的一种防御反应。

当机体遭受到外界病原体的攻击或内部出现炎症时,人体免疫系统会对抗和清除病原体,同时释放一些生物活性物质,如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这些物质在大脑中的下丘脑与体温调节中枢产生作用,从而导致体温升高。

发热有时也可能是机体免疫系统异常激活或扰乱的结果,比如自身免疫性疾病。

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机体的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组织,导致炎症和组织损伤,同时也引起了体温升高的反应。

根据体温升高的程度和持续时间,发热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轻度发热是指体温升高到37.5℃~38.3℃之间,中度发热是指体温升高到38.3℃~39.4℃之间,高度发热是指体温升高到39.4℃以上。

此外,发热还可以分为急性发热和慢性发热。

急性发热是指体温迅速升高,通常与感染有关,如感冒、流感等;慢性发热是指体温持续升高时间较长,可能由感染、肿瘤、风湿病等引起。

发热常常伴随着一系列症状,如乏力、头痛、食欲不振、肌肉痛等。

这些症状与发热的发生机制密切相关。

发热时,机体的代谢率增加,体内能量消耗加剧,导致乏力;发热还会引起血管扩张和增加心脏负担,从而引起头痛;发热也会导致食欲下降,加重营养摄入不足;此外,发热还导致肌肉代谢产物的积累,引起肌肉痛。

要发现和确定发热的原因,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常见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检查、尿液检查、X光检查等。

血液检查可以帮助医生检测白细胞计数、血沉率等指标,进一步确定是否存在感染或炎症;尿液检查可以排除泌尿系统感染等原因;X光检查可以帮助排除肺部感染或其他结构异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热的定义:当感染性或非感染性因素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出现功能障碍而使体温超出正常范围,称为发热。

发热的过程:上升期(产热﹥散热):由于皮肤血管收缩,皮温下降表现皮肤苍白,无汗,畏寒;高热持续期(产热=散热):皮肤潮红而灼热,呼吸及心率加快;退热期(产热﹤散热):大量出汗,皮肤温度降低。

发热程度可分为(以口温为标准):
1.低热:37.3~38.0℃,多见于活动性肺结核、风湿热;
2.中等热:38.1~39.0 ℃,多见于急性感染;
3.高热:39.1~41.0℃,见急性感染;
4.过高热:41℃以上,如中暑。

据体温变化常见热型分为:
1、稽留热:体温高达39℃以上,波动幅度<1℃。

见于伤寒、肺炎。

2、间歇热:体温骤升至39℃以上,而后降至正常以下,经一个间歇后,再规律地交叉出现,见疟疾。

3、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于2~3℃,而最低温度始终高于正常。

见败血症。

4、不规则热:一日间体温变化极不规则,且持续时间不定。

见于流感、肿瘤病人发热。

人体最高耐受热约40.6~41.4℃,高达43℃则极少存活。

护士对发热病人应采取的护理措施:
(一)观察:应注意对高热病人体温的监测,同时密切观察其他生命体征,如有异常情况,应二)降温:
(1)物理降温:
1、擦浴法(温水擦浴或酒精擦浴);
2、冷袋和冰帽降温法;
3、冷盐水灌肠法;
5、医用冰毯降温法;
(注意事项:对有出血倾向皮疹、皮下出血点及伴有皮肤性损害的病人禁用酒精擦浴,特别是白血病患者,以免加重出血症状。

采取降温措施30分后测量体温,同时要密切观察病人血压、脉搏、呼吸及神态变化。

使用冰块降温的病人要经常更换部位,防止冻伤。

应用医用冰毯降温的病人,体温探头应放在直肠或腋中线与腋后线中间为宜。

)(2)针灸降温:可针刺大椎、合谷、曲池、尺泽、外关节等穴位;
(3)药物降温:如吲哚美辛;
立即通知(三)口腔护理:长期发热病人,唾液分泌减少,口腔内食物残渣易于发酵、促进细菌繁殖,同时由于机体抵抗力低下及维生素缺乏,易于引起口腔溃疡,应加强口腔护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四)皮肤护理:高热病人由于新陈代谢率增快,消耗大而进食少,体质虚弱,应卧床体息减少活动。

在退热过程中往往大量出汗,及时擦干汗液并更衣以防感冒。

应勤换内衣裤,加强皮肤护理,防褥疮发生。

(五)高热病人体温骤降时,常伴有大量出汗,以致造成体液大量丢失,年老体弱及心血管病人极易出现血压下降、脉搏细速,四肢冰冷等虚脱或体克表现,应密切观察,注意保暖,一旦出现上述情况,应立即配合医生及时处理,不恰当地使用退热剂,可出现类似情况,应慎用。

(六)高热出现谵亡,应及时用床档防坠床,出现昏迷时,按昏迷病人护理常规护理医生。

(三)口腔护理:长期发热病人,唾液分泌减少,口腔内食物残渣易于发酵、促进细菌繁殖,同时由于机体抵抗力低下及维生素缺乏,易于引起口腔溃疡,应加强口腔护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四)皮肤护理:高热病人由于新陈代谢率增快,消耗大而进食少,体质虚弱,应卧床体息减少活动。

在退热过程中往往大量出汗,及时擦干汗液并更衣以防感冒。

应勤换内衣裤,加强皮肤护理,防褥疮发生。

(五)高热病人体温骤降时,常伴有大量出汗,以致造成体液大量丢失,年老体弱及心血管病人极易出现血压下降、脉搏细速,四肢冰冷等虚脱或体克表现,应密切观察,注意保暖,一旦出现上述情况,应立即配合医生及时处理,不恰当地使用退热剂,可出现类似情况,应慎用。

(七)发热过程的心理护理:发热期病人心情恐惧、紧张、不安、烦躁;对发热毫无思想准备,会有一种害怕心理。

此期的心理护理要点下:
1.安抚病人;
2.满足病人的需要;
3.解除病人痛苦:如病人感口干口渴,护士应尽量提供含糖盐水,并鼓励多饮,补足大量水与电解质,以防发热大量出汗后的虚脱,并可解除病人的烦渴。

4.常去看望病人;
5.向病人做解释工作,教会病人自测体温;
6. 设法增加病人的舒适;
(八)特殊照护:对于躁动、幻觉的病人,护士应从旁守护照料或允许亲人陪护,防止发生意外。

由于发热引起的精神症状,除降温外,遵医嘱给予适量的镇静剂。

(六)高热出现谵亡,应及时用床档防坠床,出现昏迷时,按昏迷病人护理常规护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