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侦探》荒野诗人

合集下载

2666_一篇书评_孔亚雷

2666_一篇书评_孔亚雷

008 E- mail:ccwriter@
作家走廊
2666:一篇书评 为了表达对罗贝托·波拉尼奥(Roberto Bolano)的无上
崇敬及热爱,我决定按《2666》的小说结构(甚至风格)来写
孔亚雷
这篇书评。《2666》共分成五部分:1.关于评论家的部分;2.关于阿玛尔菲塔诺
小说家。他出版过一部小说(反响和 次驾车旅行。关于他母亲的职业他 他们的第一个孩子 (儿子,叫劳塔
销量都很一般)。也翻译过一部美国 没写过什么。
罗,名字取自一位反抗西班牙人入
小说(比一般好一点儿)。也许可以
波拉尼奥 1953 年—— —用他自 侵智利的马普切族酋长)出生时,他
这样说—— —我想 K 会同 意 这 种 说 己的话说,“就是斯大林和迪伦·托 意识到,无论作为小贩还是诗人自
正如上面这个小故事所暗示的,组成《2666》的五部分相对独立,独 立到你甚至可以把它们看成五部单独的小说。但是,就像南美秘鲁纳斯 卡平原上的史前神秘巨画,当身处其中的时候,你只能看到一些独立的, 似乎没有关联的雕刻;而当你翱翔在高高的天空中向下俯瞰,你会发现: 它们构成了一幅巨大完整的图案。《2666》也是一样。我们只有飞到足够 高的空中去俯视整部小说(也就是说,要读完一遍甚至两遍),才会发现, 那些百科全书词条般,那些无限星光般,那些仿佛随心所欲天女散花般 的无数故事、情节和插曲,组成了一幅巨大而清晰的图案。
有些事你只有在结束之后才能做出判断。比如做爱质量和小说结构(虽 然事先会有预感)。K 惊喜地发现,《荒野侦探》的结构跟它的语言一样骇世 惊俗。这部厚达 672 页的小说里,没有正常意义上的主人公,没有线性的叙 事线索,甚至没有开头和结尾。它由一个 17 岁诗人的长篇日记(其中弥漫着 荷尔蒙、性爱、大麻,当然,还有诗歌的气味)和上百段随心所欲的第一人称 访谈(从作家到妓女到律师到乞丐到杀手,无所不包)组成。而这群庞杂零碎 的材料之间只有一个松散的连接点,那就是贝拉诺和利马—— —两个神秘诗 人,两个“本能现实主义”诗歌运动的发起人。整部小说就像一面天空那么大 的镜子被砸成了无数碎片:一阵美丽(并且性感)的混乱;一座宏伟的虚无; 一种葬礼式的狂欢。

早野诗的作品

早野诗的作品

早野诗的作品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早野诗是一位备受瞩目的现代诗人,其作品以独特的视角和感悟闻名于世。

早野诗虽然在文坛上并不是特别知名,但其诗歌却深深地打动了许多读者的心灵,让人感受到了那份深刻的思考和内心的强烈冲击。

早野诗的作品以其丰富的意象和内涵而著称。

她笔下的诗歌往往带有一种深邃的哲理和思考,让人感到如沉浸在梦境之中般的意境。

她善于运用诗歌中的语言和意象,刻画出内心深处的无尽迷茫和对世界的探索。

在早野诗的作品中,读者可以感受到一种深藏在内心深处的孤独和迷惘,仿佛在黑暗的海洋中漂泊,寻找着一丝光明。

早野诗的作品所蕴含的情感也是非常丰富和复杂的。

她往往以一种深情而又悲伤的语言,表达出对生活的理解和对人性的思考。

在她的诗歌中,常常可以看到诸如爱、恨、忧伤、欢乐等情感的交织和表达,让人感到悲悯和共鸣。

对于早野诗来说,诗歌是一种表达情感和内心世界的方式,是她面对生活和世界所做出的一种独特的抒发。

早野诗的作品中还充满了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和探索。

她常常以一个冷静而深刻的目光,观照着周围的一草一木,一花一叶,感受着自然的美丽和神秘。

在她的诗歌中,读者可以看到一种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和热爱,一种返璞归真的向往和追求。

早野诗的诗歌往往给人以一种清新和纯净的感觉,让人仿佛置身于一片洁净无尘的世界之中。

早野诗的作品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深邃而又丰富的内在世界的展示。

在她的诗歌中,读者可以感受到一种内心深处的孤独和迷茫,一种对生活和世界的思考和探索。

早野诗的作品往往以一种凝练而又深刻的语言,表达出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和追求,让人感到一种回归和纯净的力量。

【接下来我们将为您精选一些早野诗的著名作品,以供品味和欣赏。

】1.《孤独的星辰》漫无目的地漂泊在黑暗的夜空中凝望着远方的光芒追寻着一抹微弱的希望2.《独处的荒野》狂风呼啸黑云压顶我却感到一种平静在荒野的沉寂之中3.《迷失的羔羊》在茫茫的大草原上漫步寻找着一丝温暖和安宁却只能看到迷蒙的天空4.《沉睡的花朵》在清晨的露珠中醒来绽放出一种独特的美丽却又注定要在黄昏的时候凋零5.《悲伤的涟漪》在心湖上荡漾悠悠地散开激起心灵的涟漪以上是我们为您精选的几篇早野诗的著名作品,希望可以给您带来一些启发和感悟。

《2666》:人性之恶的深邃思考,新世纪全人类的警钟已经敲响

《2666》:人性之恶的深邃思考,新世纪全人类的警钟已经敲响

《2666》:人性之恶的深邃思考,新世纪全人类的警钟已经敲响原文标题 | 波拉尼奥与《2666》原载于《光明日报》2011年2月15日第014版国际文化文| 赵德明著名西班牙语言文学研究者和翻译家,翻译的西班牙语作品达 40 多种,《2666》译者。

罗伯特·波拉尼奥一个从诗人到小说家的天才作者罗伯特·波拉尼奥,智利人,1953 年出生在首都圣地亚哥,1968 年全家迁居墨西哥。

他 1973年曾经参加支持阿连德政府的活动和反对皮诺切特军事政变的斗争,1977 年前往欧洲,开始文学创作。

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他写了十部长篇小说、四部短篇小说和三部诗集,代表作是《荒野侦探》和《2666》。

2003 年波拉尼奥在巴塞罗那去世,年仅五十岁。

他过世后,作品陆续被发掘出版,获得高度赞扬:荣获拉丁美洲最高文学奖——罗慕洛·加列戈斯国际小说奖、2009 年美国书评人协会小说奖等,世界西班牙语大会评选25 年来100 部最佳小说,在前四名中,他的《荒野侦探》和《2666》占了两名。

西班牙、拉丁美洲一些文学评论家纷纷撰文称赞这两部大作。

评论家莫索里维尔·罗德那斯称赞《荒野侦探》是“作者同代人中伟大的墨西哥小说,是拉丁美洲人对离乡背井之苦的文学表现”。

恩里克·维亚·玛塔说“是对文学爆炸大作的历史和天才的终结,从此掀开了新千年文学新潮的环流”。

而《2666》获得的评价则更高。

西班牙著名女作家阿娜·玛利亚·莫伊斯在西班牙国家报上说“《2666》毫无疑问是一座丰碑,是波拉尼奥全部创作最佳之作”。

评论家罗德里戈·富雷桑说:“《2666》是全景小说,它不仅是封顶之作,而且是给长篇小说重新定性的作品,同时它把长篇小说提高到一个令人感到眩晕的全新高度。

”伊格纳西奥·埃切维里亚说:“《2666》是波拉尼奥的代表作。

它是一部滔滔大河般的巨著,作为全景小说,它的能力是既连结和统一起以前的全部作品又大大超越前辈”。

波拉尼奥-拉美文学里的荒野作家

波拉尼奥-拉美文学里的荒野作家

波拉尼奥:拉美文学里的荒野作家波拉尼奥:拉美文学里的荒野作家人们都在谈论《2666》——那个写过《荒野侦探》的作家留下的书名,或这组数字。

人们开始四处寻找作者罗贝托·波拉尼奥——就像这部《2666》中,欧洲四国的文学评论家,不厌其烦地寻找那个神秘的隐居作家阿琴波尔迪。

中国的读者面对拉美文学时瞳孔重新放大——最近还有两次:2010年,智利作家巴尔加斯·略萨摘得诺贝尔文学奖,并随即访问中国;2011年,在中国身份上可疑了40余年的《百年孤独》终获马尔克斯授权正式入华。

而这一次,是早该在中国露面的《2666》。

2011年年底,西语版1125页的《2666》到了中国,成为一部厚达868页的足以挑战你的文学智识和阅读耐性的大部头小说。

波拉尼奥用了5年时间,带病写完后躺在床上,死了。

目前能找到的他生前最后一次访谈是2003年3月2日(距他去世4个月13天)接受智利《水星报》文化副刊的专访。

这让人不禁想起《2666》中,悬念叠加悬念,直到最后才出场的核心人物阿琴波尔迪,俨然就是波拉尼奥的化身——女男爵对他说:如今你是名人了,应该做个新闻发布会。

也许你觉得发布会太过分,但和有声望的文化记者来一场独家采访总是可以的吧。

隐居的阿琴波尔迪回答:这种事情只能在我最坏的噩梦里发生。

《2666》成为波拉尼奥的遗作。

他和他喜欢的普鲁斯特一样,在病床上结束了最后的写作岁月,只是寿命比普鲁斯特还要短两年,死时不到50岁。

他死后,他那陌生的名字和书名,一起登上了欧美文学奖的名单。

来自评论界的高度赞誉,却没能赶在他在世时及时给出:《2666》是全景小说,它不仅是作者的封顶之作,而且是给长篇小说重新定性的作品,它把长篇小说提高到一个令人眩晕的全新高度。

也是在他死后,他那些被遗忘太久的作品,开始被批量译往拉美以外的各个国家,包括中国。

“我的名声在死后”。

波拉尼奥是最了解波拉尼奥的作家。

正是因为波拉尼奥,更多的人开始回头或转向,钻到拉美文学里来。

可以与两位作者相媲美的文章

可以与两位作者相媲美的文章

可以与两位作者相媲美的文章1982年,马尔克斯凭借在《百年孤独》而被授予了诺贝尔文学奖。

《百年孤独》几乎成为了文学青年的标签,这部作品也因此长期位居各大图书电商网站销售量的前列。

可是,如果有一部作品在拉美文学中的地位,已经超越了《百年孤独》,这就是《2666》。

《2666》的作者波拉尼奥出生于智利,是个地道的南美作家。

波拉尼奥一生的精彩程度丝毫不比小说中的人物逊色。

他参加过军事政变、遭受过流亡,除了祖国智利外,他还在墨西哥、德国、西班牙等国家长期生活过,从事过仿真珠宝店的店员、露营地守夜人、酒吧服务生、洗碗工等工作,对拉美和欧洲国家的历史、社会状况和人物性格了解之透彻,都可以从他的这部遗作《2666》中展现出来。

他本人也因此成为了20世纪末拉美作家的代表人物,其最知名的两部作品《荒野侦探》和《2666》常常被用来,与两位在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拉美作家,博尔赫斯和马尔克斯相媲美。

01、《2666》的五部分讲述了五个独立又彼此呼应的故事。

第一部分《文学评论家》讲述四个来自欧洲不同地区(英法西意)的文学评论家,因为共同喜欢及研究一位德国作家阿琴波尔迪而成为朋友进而成为情人的故事,有很强的梦幻色彩。

第二部分《阿玛尔菲塔诺》是举家迁居到墨西哥的智利教授的故事。

这位日渐迷幻的教授,他不只能听到死人对自己说话,更是在某天效法杜尚,把一本偶然发现的几何学著作挂在自家的晾衣绳上,看风吹动书页,气氛压抑诡谲。

第三部分《法特》,一位纽约《黑色黎明》杂志的黑人记者,因同刊的拳击口记者遇害身亡,接替那人来到墨西哥报道一场拳击赛。

在这里,他结识了一批各地媒体同僚,还遇到阿玛尔菲塔诺的女儿。

他逐渐地了解到在这个墨西哥北方城市圣特莱莎发生了多起杀害妇女的案件,手段残忍,抛尸荒野,他想进行报道,但困难重重。

第四部分《罪行》可说是全书的高潮部分。

这部分看似警方档案,因为按时间顺序记录了自1993年1月到1997年12月,每月甚至每周发生的一起或多起杀害妇女案件,简明扼要,某时某地某人被谁谁发现,死状如何,衣物怎样,周遭环境,死者有否确认身份,法医学检测死因是何,有否嫌犯,警方又是怎样处理的。

《2666》初探

《2666》初探

行 , 是 纷纷 “ 情合 理 ”地 开 了小 差 。英 国人 飞 而 合 回 了伦 敦 ; 大利 人 根本 没敢 露 面 ; 国人 整天 埋 意 法 头读书; 西班 牙 人带 着 墨 西哥 小姑 娘 跳 舞 和做 爱 。
事 件 有 : 次世 界 大 战 、 联 和东 欧社 会 主义 国家 两 苏 解 体 、 西 哥贩 毒 问题 和 移 民 潮 以及 社 会 治 安 问 墨 题 等 。 牵扯 到 的学 术 领 域 至 少 有 : 史 、 学 、 历 哲 社 会 学 、 理 学 、 洋 植 物 学 、 学 等 等 。 经本 人 初 心 海 数 步研 究 , 得思 考 的至少 有几 点 : 值
作者简介 :赵德 明 ( 9 9 13 -),男 ,北京人 ,北京 大学西语 系 教授 、博士生导师 ,资深翻译 家,青 岛大学特 聘专家 ,主要 从事西语文化
研究。
① 罗伯特 ・ 波拉尼奥 《 6 6 赵德 明译 ,上海译 文出版社将 "2 1年 1 月出版。 26 》,  ̄ 01 0 -
的体会 奉献 给 大家 。
了新 千 年文 学新 潮 的环流 ” 。伊格 纳 西 奥 ・ 埃切 维
里亚在西班牙 国家报上发表文章说 :《 ‘荒野侦探 》 是博尔赫斯那样 的文学大师才会 同意写 的作品。 因为 这是 一 种有 创 意 、 字美 、 动 有趣 的力作 。 文 生 ” 而对 《 6 6 的评价则 更高 , 为是 “ 26 》 认 超越 了《 百 年孤独 》 的惊世之作” 。西班牙著名女作家阿娜 ・ 玛利亚 ・ 莫伊斯在西班牙国家报上说 :' 6 6 是 ‘26 》 ( ( 小 说 中 的 长篇 小 说 , 无 疑 问 , 一 座 丰 碑 , 波 毫 是 是 拉尼奥全部创作最佳之作。 评论家罗德里戈・ ” 富

美国文学选读作家-作品

美国文学选读作家-作品

美国文学选读作家-作品UNIT【1-10】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1706—1790)1732年,他用笔名发表了《格言历书》(Poor Richard's Almanac),内容除历书之外还附有谚语,格言、警句,非常畅销,后作为系列出版物发行25年。

《自传》(The Autobiography)著于1771年至1790年,较为全面、生动而深刻地记载了他个人的生活经历,历来被公认为美国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1809—1849)《帖木尔》(Tamerlane and Other Poems),诗集《艾尔·阿拉夫》(Al Araaf, 1829)《诗集》(Poems, 1831)和《乌鸦及其他诗篇》(The Raven and Other Poems, 1845) ,短篇小说方面的成就更为显著,尤其长于创作哥特式的小说和侦探小说《述异集》(Tales of the Grotesque and Arabesque, 1840)《故事集》(Tales, 1845)《厄舍古厦的倒塌》(“ T he Fall of the House of Usher”)、《红色死亡假面舞会》(“ The Masque of the Red Death”)、《莉盖亚》(“Ligeia”)、《黑猫》(“ The Black Cat”)、《阿芒提拉多的酒桶》(“ The Cask of Amontillado”)、《莫格街谋杀案》(“ Murders in the Rue Morgue”)、《被窃的信件》(“ The Purloined Letter”)和《金甲虫》(“ The Gold Bug”)。

他的侦探小说情节常跌宕起伏, 诡谲多变,结局常常是在情理之中而又在意料之外,人物城府深邃,个性分明,历来为人称道,一般认为他是西方侦探小说的开山鼻祖。

人一生必读的书籍有哪些

人一生必读的书籍有哪些

【英】罗伯特middot;斯基德尔斯基出版社:三联书店斯基德尔斯基的这部《凯恩斯传》是经济学家传记中的经典。

它的特色在于不仅介绍了凯恩斯对经济学理论的贡献,更详细披露了这位伟人私人生活的许多细节。

这部作品并不是新作,而是老书新版。

20年,三联书店就已经引进出版了这部作品。

但在刚刚经历一轮"股灾"而与危机擦肩而过的当下中国,三联书店再度推出这部经典传记的新版,就有了一种别样的意味。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斯基德尔斯基与中国渊源甚深。

1934年,斯基德尔斯基出生于中国哈尔滨。

婴儿时,他又随父母被日本关东军拘押到了日本。

斯基德尔斯基家族在哈尔滨曾拥有巨大的家产,但战后却无法拿回,这迫使作者全家移居英国。

直到20年到中国讲学,作者才得以重新踏上了他的"故乡"。

2《天堂来的第一个》【美】米奇middot;阿尔博姆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美国作家米奇middot;阿尔博姆的《相约星期二》,在上个世纪末曾刮起过一阵风暴,并成为话剧界最爱改编的作品之一。

直到最近,国内话剧界仍然在将这个故事搬上舞台。

阿尔博姆的新作《天堂来的第一个》则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某天,小镇科德沃特的居民们突然开始接到过世者打来的。

神秘的"未知"来电打破了科德沃特的宁静,使这里成了全世界关注的焦点。

这究竟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奇迹,还是一场大规模的骗局随着消息的传播,整个世界都陷入了对"奇迹"的狂热追求。

与前作类似,阿尔博姆的新故事依旧充满温情,但又加入了悬疑的新元素。

而据了解,根据这本作品改编的好莱坞电影也即将开始拍摄。

从情节上来看,"治愈系鼻祖"阿尔博姆的这部新作,故事类似于美剧《亡者归来》,而作者能够从中演绎出怎样的新意则值得期待。

3《偶遇者》、《生活在希望和历史中》纳丁middot;戈迪默出版社:漓江出版社这两部作品,均是199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戈迪默近年作品。

侦探推理小说发展史

侦探推理小说发展史

• 虽然爱伦‧坡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但在美国 ﹐直到几十年後安娜‧凯瑟琳‧格林(1846~ 1935)发表《利文沃兹案》(1878)以後﹐侦 探小说才开始流行。《利文沃兹案》被认
为是第一部由妇女写的侦探小说。
• 欧洲
• 欧洲的情况大不相同。法国人很快意识到侦探小 说有可能广泛流行。1863年﹐埃米尔‧加博里奥 (1835~1873)发表了他的第一篇侦探小说《血案》 ﹐塑造了警察侦探勒考克先生的形像。勒考克是 一个小人物﹐一个改邪归正的罪犯。故事虽然耸 人听闻﹐但对警察和法国法律制度的描写却颇为 真实。加博里奥的作品在法国国内外都非常流行 ﹐他对侦探小说在法国的发展和流行起了很大的 促进作用。在他之後﹐相继出现了不少侦探小说 作家。
• 在英国﹐侦探小说赢得了广泛的读者。威 尔基‧科林斯(1824~1889)继《白衣女人》 (1859~1860)成功之后﹐1868年发表了 《月亮宝石》﹐以其曲折动人的情节和深 刻的人物描写﹐被认为是第一部真正的长 篇侦探小说。科林斯的朋友查尔斯‧狄更斯 也涉足这一领域﹐他的未完成的《艾德温‧ 德鲁德之谜》就是一部侦察小说。
• 与此同时﹐英国出现了一大批侦探小说作家。最有名的是 阿加莎‧克里斯蒂(1891~1976)﹐她被誉为“推理小说女 王”,是“黄金时代”最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正是她的 处女作《斯泰尔斯庄园奇案》和弗里曼·克劳夫兹的《桶 子》这两本书把侦探推理小说带进黄金时期。善於利用扑 朔迷离的布局﹑充满疑窦的人物﹐创造许多假象﹐最後提 出令人惊奇的结局。她一生写了近70部侦探小说﹐塑造了 波洛和马普尔小姐两个侦探的形像。她的许多小说如《东 方快车谋杀案》﹑《尼罗河惨案》等都拍成了电影。英国 其他著名侦探小说作家包括﹕弗里曼‧威尔斯‧克罗夫茨 (1879~1957)﹐塑造了侦探弗伦奇﹔H.C.贝利(1929~ ) ﹐塑造了侦探雷金纳德‧福岑﹔安东尼‧伯克利﹐塑造了侦 探罗杰‧谢林汉姆﹔美国出生的约翰‧狄克森‧卡尔 (1906~ )﹐塑造了侦探费尔和亨利‧梅里维尔﹔多萝西‧塞 耶斯(1893~1957)﹐塑造了侦探皮特﹑维姆两勋爵。

拉美优秀作家作品一览

拉美优秀作家作品一览

1.加夫列拉﹒米斯特拉尔,(Gabriela Mistral,1889年4月7日—1957年1月10日),智利诗人,194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代表作《绝望》她是拉美第一个得到诺奖的诗人,也是至今唯一的拉丁美洲诺贝尔文学奖女性得主。

她自学成才,没上过大学。

她的获奖作品是三首《死的十四行诗》。

她的诗作并不多,一共只有四本诗集。

《绝望》写于已和她分手的未婚夫自杀之后。

这场经历使她如痴如狂达10年之久。

据说未婚夫自杀时,口袋里还装着她写给他的明信片。

之后她又出版了诗集《柔情》、《塔拉》和《葡萄压榨机》。

2.巴勃鲁﹒聂鲁达,(Pablo Neruda,1904年7月12日—1973年9月23日)智利诗人,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代表作《慢歌》不管你喜不喜欢聂鲁达,都不能否认他是一个伟大的天才诗人。

他很多产,写了几十部诗集。

《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是他的成名作,里面描写少男少女的纯真爱情。

《慢歌》是他政治抒情诗的代表作,洋洋洒洒,从古印第安美洲写到自己写这部诗作的时候,甚至写了自己的遗嘱。

他也有一些描写日常事物的诗作,如《元素的颂歌》,写得很精彩,如《钟表的颂歌》、《袜子的赞歌》等。

在《慢歌》中,《马丘比丘之巅》和《让那伐木者醒来》是其中的上品。

3.奥克塔维奥﹒帕斯,(Octavio Paz,1914年3月31日—1998年4月19日),墨西哥诗人,199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代表作《太阳石》帕斯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作家。

他在杂文、散文、文论诸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在诗歌创作方面,他的短诗写得很有哲理性,但他的代表作却是长诗《太阳石》。

这首诗的创作灵感源自古印第安的一块石历。

在诗中,帕斯把神话传说、人类历史和本人经历融为一体。

意识与潜意识在时间与空间中漫游,抒情、叙事和议论交叉在字里行间,颇耐人寻味。

4.米格尔·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罗萨莱斯(Miguel Ángel Asturias Rosales,1899年10月19日-1974年6月9日),危地马拉诗人,196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代表作《总统先生》阿斯图里亚斯得诺奖的作品《总统先生》,在《总统先生》里,作者用漫画手法、荒诞夸张的语言,勾勒出独裁者的形象。

适合在地铁上看的20本励志书籍

适合在地铁上看的20本励志书籍

适合在地铁上看的20本励志书籍其实,除了看手机,我们也可以选择看书来打发这样的碎片时间。

比起那些大部头的著作,轻巧方便携带的书更适合在地铁上看,在嘈杂的环境下,小说比起散文诗歌类,更容易被带入书中的情节。

以下20本小说推荐给需要经常坐地铁的朋友们。

-1-《局外人》作者:加缪内容简介:《局外人》以一种客观记录式的“零度风格”,粗线条地描述了主人公默尔索在荒谬的世界中经历的种种荒谬的事,以及自身的荒诞体验。

推荐理由:《局外人》是加缪小说的成名作和代表作之一,堪称20世纪整个西方文坛最具有划时代意义最著名小说之一,“局外人”也由此成为整个西方文学-哲学中最经典的人物形象和最重要的关键词之一。

莫索尔的种种行为看似荒谬,不近人情,实则正是他用来抗击这个荒谬世界的武器。

-2-《鼠疫》作者:加缪内容简介:《鼠疫》是加缪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写北非一个叫奥兰的城市在突发鼠疫后,以主人公里厄医生为代表的一大批人面对瘟疫奋力抗争的故事。

推荐理由:这是一个人类面对瘟疫奋力抗争的伟大故事,作者为我们生动地记录了瘟疫横行无忌之时人们的心理反应:“全国人民在忍受着一种处于绝望之中的沉默的生活,可是仍然生活在期待与抗争之中”。

-3-《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作者:马尔克斯内容简介:作品写一位70多岁的老上校盼望养老金而不得的复杂心情及因此而生的窘迫生活。

推荐理由:《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是加西亚·马尔克斯最负盛名的中篇小说,在世界文学史上与海明威的《老人与海》齐名。

这位著名的“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被誉为“20世纪小说中最难忘的人物”,小说结尾也被誉为“所有文学作品中最完美的一段”。

-4-《一庄事先张扬的凶手案》作者:马尔克斯内容简介:《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是一本内容由真实事件改编而来的小说,作者通过讲述一个无辜的年轻人在镇上所有人都得知有人要杀害他但他却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被残忍杀害的故事,揭示了命运本身的神秘性以及由于人民群众对罪恶行为的看客心态所导致的悲剧的酿成。

后拉美文学爆炸的互文性叙事波拉尼奥及其作品研究

后拉美文学爆炸的互文性叙事波拉尼奥及其作品研究
克里斯蒂娃将文本分为两个层面,“一种叫生成文本 ( Geno-text) ,即处于生产、生成层次的文本,另一种叫现 象文本( Pheno-text) ,即完成文本”( 塔迪埃 1998: 248 ) 。 两种文本层次交织关联,不可分割,自我型互文性是生产 文本和现象 文 本 的 合 一。 将 文 本 概 念 放 大 一 个 层 级,即 把波拉尼奥小 说 整 体 视 为 文 本,生 产 文 本 和 现 象 文 本 也 是互相依存 的 统 一 体,具 有 自 我 型 互 文 特 征。 波 拉 尼 奥 小说集中创作于 20 世纪 90 年代到 21 世纪初的十余年 间,作品出版虽有先后,但构思、成文和改稿却不是按线 性时间顺序依次完成的,因此互为生产文本和现象文本, 作品在主题和人物方面必然具有互文性。
中图分类号: I106. 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 0100( 2016) 03 - 0171 - 4
DOI 编码: 10. 16263 / j. cnki. 23 - 1071 / h. 2016. 03. 035
The Intertextual Narrating in the Post “Literary Explosion”Era: Research on Bolao and His Works
文学文本的互文性分为自我型互文性和外向型互文 性。前者研究一个创作主体内多个文本之间的互文性, 论证多文本在题材、主题、人物创造和文体等方面影响与 被影响的关系; 后者研究一个创作主体的文本与先前及 周围的文化文 本 之 间 的 互 文 性,二 者 都 没 有 超 越 克 里 斯 蒂娃的广义互文性。本文采用整体把握和系统分析的方
首先,波拉尼奥多部作品在主题上互为补充和映衬, 反映拉美文 人 对 文 学 圈 的 批 判、对 政 治 动 荡 的 反 感。 迷 失和寻找主题 在 其 多 本 小 说 文 本 中 非 主 线 即 副 线 ,从 主 题上体现波拉尼奥小说的自我型互文。他钟情于文学青 年在政治中迷失的主题。《美洲纳粹文学》虚构几十名拉 丁美洲文学家,政 治 事 件 的 发 生 和 与 政 治 人 物 的 交 识 总 是影响他们 的 生 活、思 想 和 文 学 创 作。 因 为 出 生 或 生 活 在政治动荡的拉丁美洲,所以他们逃不开政治,常迷失于 矛盾的政治和文学派别的选择,有的放逐自我成为恶棍, 有的迷失于感 官 追 求 而 变 态,有 的 沉 迷 于 心 灵 世 界 成 为 妄想狂,仿佛文学家就是迷失于政治的待宰羔羊。《荒野 侦探》第一部分用“迷失于墨西哥的墨西哥人”为标题,明 示波拉尼奥小说一贯的迷失主题; 后面两部分分别以“荒 野”和“沙漠”做标题关键词暗示无望和迷途,凸显侦探似 的找寻源于最初的迷惘,找寻中又不断迷失。《先锋报》 评论《荒野侦探》是波拉尼奥那一代青年对成人世界美好 幻想的破灭。而《2666》中的知识分子找不到学术研究上 的突破,找不到改变社会暴力的方向,大学教授无法确认 自己的学术研 究 价 值 和 情 感 寄 托 等,都 反 映 青 年 知 识 分 子迷失于拉丁美洲政治动荡的主题。

探究《金瓶梅》版本的历史流变

探究《金瓶梅》版本的历史流变

说句实话,我没有看过《金瓶梅》。

我会觉得读一本不全的节本有心理障碍,读不全就不想读,因此就没有特别主动找这本书,而且这本书又不是特别容易碰到。

要是特别容易碰到,我也就买一本了。

这本书给人的感觉是讳莫如深,所以到现在我也没有读过这本书,但是听说过这本书的很多事情。

我要讲的主要有两点。

第一,我要用“神奇”这个词来概括我的感受。

一是《金瓶梅版本图鉴》这本书是一本神奇的书,再一个是作家华栋本身是一个非常神奇的人物。

尤其是对《金瓶梅》的收藏和研究,更增添了他身上博学的、无所不通的现代性。

就我们中国作家来讲,能体现出充分的现代性的作家非常少,特别是五六十年代的作家,身上的现代性不是特别丰富,他们在某一方面非常深入,是个天才,这都没有问题,但是他的整个精神背景、兴趣范围一直都没有达到现代作家的层面。

第一个“神奇”是关于《金瓶梅版本图鉴》这本书,我从来没有看过这样的书。

它是关于《金瓶梅》的,又是关于《金瓶梅》版本的历史流变的。

当我打开这本书的时候,首先看到的是它的整体构架、思想和内容。

文字不多,大部分是封面,各种年代的封面,不同的版本,据说有四百多种,得有几千个封面,很厚重。

这样一本书对我来讲真的是前所未见,这种陌生感、冲击力,打开了我的知识面,让我了解了那四百年的历史,我觉得它是一个非常另类的历史。

从版本学,或者说从《金瓶梅》这样一部作品的角度切入历史,它所展现出的历史的缝隙里面的精神性的东西、信息性的东西,真的让我一下子进入了一个虽然很碎片,很斑驳,但是却蔓延了整个四百年的空间。

【博雅讲堂·《金瓶梅》版本探究 】探究《金瓶梅》版本的历史流变宁 肯《马小娟画金瓶梅百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这是第一个神奇的感受,给了我全新的刺激。

整本书有很完整的体系,分了五个层次,比如最早的词话本、崇祯本,然后是第一奇书本,张竹坡点评的,再后来是图像本。

最后是更增加了本书神奇性的翻译本。

从不同的时间、空间角度来阐释,相当于某种涉及中外的四百年的文化路线图,并通过图片及部分解释,通过这种“链条”,形成了类似于百科全书式的历史线索。

tam o‘shanter译文

tam o‘shanter译文

"Tam O'Shanter"的译文"Tam O'Shanter"是苏格兰诗人罗伯特·彭斯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其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这首诗以苏格兰传统民间故事为背景,描绘了一个酒后狂欢的农夫Tam O'Shanter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骑马回家的经历。

这首诗以其动人的诗意描绘和生动的语言表达著名,被誉为彭斯诗歌的代表作之一。

在我国,"Tam O'Shanter"的译文一直备受瞩目。

由于彭斯的诗歌语言独特,含蓄而富有表现力,因此对其进行翻译更需要译者有深厚的语言功底和丰富的文学修养。

目前已经有不少译者着手翻译这部诗歌,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Tam O'Shanter"中文译文,并对其进行简要的评析。

1.《汤姆·奥·尚特》这个译名是按照《Tam O'Shanter》的音译,在我国的一些出版物中能够见到。

这个译名的优点是忠实于原文的音韵,使读者一眼就能够联想到原作的名称。

然而,这样的翻译也丧失了对原文背景和文化内涵的解释,可能会给读者造成困惑。

而且,这样的译名在标准汉语中并不具有直接的意义,可能需要额外的解释和引导才能让读者明白这个诗歌的主题和内容。

2.《苏格兰故事:汤姆·奥香特》这个译名试图在名称中加入对原文背景和故事情节的解释,让读者能够更清楚地了解这首诗歌的来源和基本情节。

这样的译名相对来说更具有信息量,能够起到更好的导读作用。

然而,这样的译名也更加远离了原作名称的音韵和形式,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读者对原文的直接联想和感受。

3.《汤姆的骑马夜行》这个译名是根据诗歌的基本情节和主题进行的意译,试图在名称中融入对原文情节的概括和诠释。

这样的译名相对更为通俗和直观,能够直接让读者了解这首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然而,这样的译名也丧失了对原文名称的忠实,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对原作的尊重和传承。

谁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侦探?

谁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侦探?

谁是世界上最伟⼤的侦探?就像中国学者⼀度在⽂学史上排斥武侠⼩说,侦探推理⼩说在过去也不招西⽅批评家们待见。

然⽽发展⾄今,这⼀缘起于 19 世纪中期的⼩说类型已经俘获了众多读者。

今天介绍的这些侦探⼩说家,你最喜欢的是哪⼀位?埃德加·爱伦·坡( Edgar Allan Poe,1809 - 1849 )美国诗⼈、作家,推理⼩说⿐祖,作品《莫尔格街凶杀案》被公认为世界第⼀篇推理⼩说。

此作与其他四篇作品《⾦甲⾍》、《失窃的信》、《玛丽罗杰疑案》、《你就是凶⼿》奠定了推理⼩说基本的诡计与写作⽅式,⾄今⽆⼈能出其左右。

在《莫尔格街凶杀案》中,爱伦·坡塑造了世界上第⼀个侦探形象奥基斯特·杜宾。

阿瑟·柯南·道尔( Sir Arthur Conan Doyle , 1859 - 1930 )英国作家,笔下的名探歇洛克·福尔摩斯⼴受全球推理迷喜爱,⾄今不歇。

道尔⼀⽣⼀共写了 56 篇短篇侦探⼩说以及 4 部中篇侦探⼩说,全部以福尔摩斯为主⾓。

阿加莎·克⾥斯蒂( Agatha Christie , 1890 - 1976 )英国⼈,被誉为“推理⼩说⼥王”,黄⾦时期三巨头之⼀,毕⽣创造⼤量长篇⼩说,她笔下的两个侦探赫尔克⾥·波洛和马普尔夫⼈分别代表她内⼼的两种东西——强⼤的思考能⼒和对社会的细腻关怀。

她所塑造的赫尔克⾥·波洛是和福尔摩斯齐名的伟⼤侦探。

其四⼤名著《东⽅快车谋杀案》、《尼罗河上的惨案》、《阳光下的罪恶》及《蓝⾊列车之谜》屡屡被搬上荧幕,并全部成为电影史上不朽的经典之作。

约翰·克瑞希( John Creasey , 1908 - 1973 )英国作家,推理⼩说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发表了⼤约600部作品。

作品常⽤不同笔名发表并得奖。

笔下主⾓以神探基甸(George Gideon)最为著名。

埃勒⾥·奎因( Ellery Queen )埃勒⾥·奎因是曼弗雷德·B·李( 1905 - 1971)和弗雷德⾥克·丹奈(1905 - 1982)这对表兄弟合⽤的笔名,开创了合作撰写推理⼩说的成功先例,黄⾦时期三巨头之⼀。

威廉·柯珀的诗

威廉·柯珀的诗

威廉·柯珀的诗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威廉·柯珀(William Cowper,1731-1800)是英国著名的诗人,他以清新朴实的诗风和深刻的思想而闻名。

他的诗作涉及信仰、自然、人生等多个主题,深受读者喜爱。

本文将介绍威廉·柯珀的生平及代表作,并分析他的诗歌风格和主题。

威廉·柯珀出生于英国汉普郡的伯革罗夫(Berkhamsted),在伦敦学习法律。

他并不喜欢法律工作,于是转而投身文学创作。

他的第一部诗集《桌络颂》(Table Talk)于1782年出版,得到了很好的反响。

随后他创作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诗歌,包括《獐庭诗集》(The Task)和《乘鸽诗集》(The Dove)等。

威廉·柯珀的诗歌风格清新朴实,语言简洁明了。

他擅长运用富有节奏感的韵律,抒发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

在他的诗作中,常常能感受到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他通过对自然景色和人类生活的描绘,传达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人生意义的探索。

威廉·柯珀的代表作之一是《乘鸽诗集》,这部长诗描绘了一个平凡人的日常生活,以及他对自然、神秘和信仰的思考。

在这部诗中,柯珀展现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信仰的坚定,表达了对世界的独特见解和对人生的深刻反思。

威廉·柯珀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作品深受读者喜爱。

他以清新朴实的诗风和深刻的思想而著称,对信仰、自然、人生等多个主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美学价值,更具有人文关怀和启示意义。

威廉·柯珀的诗歌将继续影响后人,为我们提供了珍贵的文学遗产。

第二篇示例:威廉·柯珀(William Cowper),英国著名的诗人和散文家,他的作品兼具深刻的思想、感人的情感和优美的语言。

他的诗歌表现出对自然、人性和信仰的独特观察,被誉为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先驱之一。

在他的作品中,抒发了对现实生活的感慨,对虚幻世界的幻想,以及对内心世界的探索。

[资料]T.S艾略特与《荒野》

[资料]T.S艾略特与《荒野》

T·S·艾略特和《荒原》一、生平、创作和文艺思想艾略特于1888年9月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的一个清教徒家庭。

其祖父创办了华盛顿大学,父亲是成功的商人,母亲出身名门,爱好文学。

其家庭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

1906年入哈佛求学,攻读哲学和英法文学,受业于新人文主义者欧文〃白碧德。

1909年大学毕业入研究院继续研究哲学。

1910年获哈佛大学硕士学位。

后曾在牛津读书,亦在法国和德国求过学。

但时间不长,主要学习哲学。

1914年艾略特去伦敦,并长期定居英国,1927年加入英国籍。

因此原因,文学史上对他究竟算是英国人还是美国人说法不一。

移居伦敦后,艾略特与美国意象派诗人庞德结识,一起从事诗歌创作活动。

庞德给予艾略特很大帮助。

艾略特对现实是敏感的,尤其是对文化和人的精神状态。

他清醒的看出了一次大战前后欧洲遭遇的文明危机,这种危机不仅体现在现实生活里,而且反映在人的灵魂中。

1915年发表的《阿尔弗雷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就是这样一种描述危机感的长诗。

它以当代一个资产阶级中年男子在求爱途中错综复杂的心理,表现了当代西方人对现代文明、对人生所感到的幻灭和迷惘的心情。

1922年,艾略特在《标准》季刊创刊号上发表了著名长诗《荒原》,轰动英美文坛。

1922-1939年艾略特一直担任《标准》杂志主编。

1939年后曾投身银行界。

艾略特的政治思想和文化思想有不少消极因素,这与他的宗教观有很大关系。

1927年入英国籍后继而入英国国教。

他曾在一序言上写道:他是个“文学上的古典主义者,政治上的保皇党,宗教上的英国天主徒”。

这种思想明显地流露在其创作中。

在他后期的创作中,他的这些倾向表现的更为清楚。

1943年出版的长诗《四个四重奏》是其后期创作的最重要的作品,以宗教为题材,宣扬“原罪论”,要人们忍辱负重,受苦受难,才能在赎罪的净火中获得拯救。

自三十年代后期,艾略特的创作转向戏剧,但内容则主要是宗教剧。

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大教堂凶杀案》、《一家团圆》、《鸡尾酒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荒野侦探》:荒野诗人2014-04-19 00:24 1992年,一位住在西班牙的智利作家得知自己的肝病已经日趋恶化。

考虑到所剩时日不多,这位已经四十岁但仍然默默无闻、一直以写诗为主的作家决定开始集中精力写小说,希望出版小说挣的钱能够改善经济拮据的家庭状况,并给孩子留下一笔遗产。

于是他把自己关在巴塞罗那附近的一间屋子里,整天足不出户地写作。

这位作家于2003年去世,死前他写了几百万字的小说,其中既有短小精悍之作,也有近千页的大部头。

也许他事先没有想到,自己的小说会在拉丁美洲文坛掀起一阵热浪,人们会把他和马尔克斯、略萨、科塔萨尔等文学大师相提并论,并把他称为“当今拉美文坛最重要的作家”。

而在他死后,随着英译本的出版,这位作家更是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的重视和推崇,他的《荒野侦探》、《2666》等小说在欧美大受欢迎,读者和评论界喝彩声不断。

据说,自从四十年前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横空出世以来,再也没有哪一位拉美作家能够折腾出如此之大的动静。

这位五十岁便离开人世的作家名叫罗贝托·波拉尼奥(Roberto Bola?o)。

随着长篇小说《荒野侦探》中译本的出版,中国读者也将开始熟悉这个名字。

《荒野侦探》(Los Detectives Salvajes)并不是一部侦探小说。

在五百多页厚的中译本中,“侦探”一词除了标题以外几乎难以找到。

误把此书当作一部刺激的通俗侦探小说来阅读的读者可能会被书中大量关于诗人、诗歌、作家和文学的内容搞没了兴趣(当然他也可能会惊喜地发现这本书里竟然有不少火辣赤裸的性描写)。

《荒野侦探》写的其实是诗人和诗人的生活。

小说的主人公是两位混迹墨西哥、后来又辗转于世界各地、过着流浪生活的落魄诗人。

这两位诗人曾经像侦探一样寻找过一位已经销声匿迹多年的前辈诗人,而小说中间部分独特的叙事方式又会让人感觉似乎存在着一位隐形的侦探,多年以来一直在世界各地的角落里监视着这两位诗人漂泊不定的行踪。

罗贝托·波拉尼奥本人正是一位曾经漂泊不定的诗人。

他于1953年生于南美的智利,1968年随父母搬家到墨西哥。

波拉尼奥在青少年时期便已辍学,他迷上了文学,常从书店里偷书来读,还对左翼政治活动产生了兴趣。

1975年波拉尼奥和好友桑迪耶戈在墨西哥发起了一个叫做“现实以下主义”(Infrarrealismo)的地下诗歌运动,在艺术上追求“法国超现实主义与带有墨西哥风格的达达主义的结合”,这个小团体中的诗人不但写诗、出版自己的杂志,还经常跑到他们不喜欢的作家的文学集会上去捣乱。

被他们视为“敌人”的作家中包括后来的诺贝尔奖得主、诗人奥克塔维奥·帕斯(Octavio Paz)以及女作家卡门·波略萨(Carmen Boullosa)。

1977年,波拉尼奥离开墨西哥,独自到国外漂流。

他花了一年时间在法国、西班牙和北非旅行,其间在巴塞罗那短暂地定居过一段时间,此后他又到地中海沿岸的各地周游,靠打零工挣钱,洗过盘子、摘过葡萄、拾过垃圾、看管过露营地、干过码头工、还经营过小店。

他利用空闲时间写诗,他的名片上写的是:“罗贝托·波拉尼奥,诗人、流浪汉”。

波拉尼奥于八十年代结婚,并在一座西班牙小城定居,夫妇二人生有一子一女。

决定靠写小说养家之后,波拉尼奥开始了勤奋的写作。

1996年,他的小说《美洲纳粹文学》(Literatura nazi en América)得以出版。

在这部伪百科全书式的作品里,波拉尼奥虚构了一批并不存在的作家和他们的作品。

随后出版的小说《远方星辰》(Estrella distante)是《美洲纳粹文学》最后一章的扩写,主人公是一位纳粹诗人。

1998年,《荒野侦探》的出版使波拉尼奥成为一位备受关注的作家,这部作品获得了西班牙语文学最重要的大奖“罗慕洛·加列戈斯国际小说奖”。

此时波拉尼奥的身体状况已经更加恶化,但他坚持每天花大量的时间写作,陪伴他的只有香烟和茶,他曾连续写作四十多个小时,还曾因为写小说忘记去医院接受医疗检查。

他又于1999年出版了小说《护身符》(Amuleto),其主人公是在《荒野侦探》中出现过的一位自称“墨西哥诗歌之母”的女性。

2000年出版的小说《智利之夜》(Nocturno de Chile)写的是一位智利的神父兼文学评论家,他做过皮诺切特政府的帮凶,但他坚信自己毫无罪责。

在被肝病夺去生命以前,波拉尼奥一直在写一部名为《2666》的长篇小说,这部鸿篇巨制最终并没有完成,但此书于2004年(作者去世后一年)出版后再次引起轰动。

该书的西班牙语版厚达一千一百多页,小说分成五个部分,最后一部尚未写完。

这部小说围绕几位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学爱好者寻找一位失踪多年的作家的故事,将读者带到了一座杀人案不断发生的墨西哥小城。

2009年,该书的英译本获得了美国“国家图书批评家奖”。

“他们盛情邀我加入本能现实主义派。

我欣然接受了。

没有举行任何入会仪式。

这样反倒更好。

”翻开《荒野侦探》,读者读到的是一位名叫胡安·加西亚·马德罗的十七岁少年的日记。

《荒野侦探》分为三个部分。

在小说的第一部分(题为“迷失在墨西哥的墨西哥人”),读者随这位少年诗人来到1975年的墨西哥,游荡于大学校园里的诗歌研讨班、醉鬼和诗人出没的酒吧、黄昏时灯光暗淡的街道、时常有诗人来偷书的小书店、楼上窗帘后面似乎隐藏着陌生人的大宅子……在这里,叙事者结识了一批自称“本能现实主义者”的年轻诗人,并很快成为其中一员(虽然他“其实还拿不准什么是本能现实主义”)。

不难猜出,“本能现实主义”正是波拉尼奥当年创立的“现实以下主义”的化身,而这个诗歌团体的两位创始人——乌里塞斯·利马和阿图罗·贝拉诺——分别对应于波拉尼奥的好友桑迪耶戈和波拉尼奥本人。

小说的这一部分弥漫着一种梦幻般的迷人气氛。

虽然《荒野侦探》并非魔幻现实主义小说(波拉尼奥曾经强烈抨击魔幻现实主义及其代表作家马尔克斯),但和其他拉美作家一样,波拉尼奥善于使用平静的语言、讲故事一般的叙事方式,不动声色地给笔下的人物和事件涂抹上一层神秘感和梦幻色彩。

这种梦幻气氛既来自于墨西哥本身的神奇魅力(叙事者曾写诗描绘过墨西哥“无尽的地平线”、“废弃的教堂”和“通向边界的公路上方的海市蜃楼”),也来自于少年的迷茫、躁动和奇遇(十七岁的叙事者不但遇到了行为古怪的诗人,成为某个文学团体的一员,还邂逅了“墨西哥城最放荡的女孩”,失去了处子身,从此诗歌和性成为他青春期生活的两个重要主题),这种迷人气氛更和书中描绘的活跃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那些文学青年的生活方式有关(墨西哥城“每周像鲜花般盛开着数百个作家班”,年轻的诗人们在诗歌课堂上为诗歌争论不休,然后“又走进位于布卡雷利大街上的一家酒吧,在那里畅谈诗歌,坐到很晚才分手”)。

和他仰慕的作家博尔赫斯一样,罗贝托·波拉尼奥从不掩饰自己对通俗小说的喜爱。

在《荒野侦探》的第一部分,作者对色情小说的兴趣自然是一目了然,而这一部分的故事在结尾处又明显带有好莱坞动作片的特征:为了保护一位名叫鲁佩的年轻妓女,叙事者和“本能现实主义”的两位创始人——乌里塞斯·利马和阿图罗·贝拉诺——一起,在1976年的第一个凌晨,驾驶着一辆汽车带着那位妓女向墨西哥城的北方狂奔而去,在他们身后,妓女的皮条客和他的手下驾驶着另一辆车紧追不舍……小说的第一部分写至此处戛然而止。

令人惊奇的是,在《荒野侦探》的第二部分(题为“荒野侦探”),波拉尼奥突然笔锋一转,将前一部分讲了一半、悬在半空的故事搁置不顾,固执地另起炉灶,开始了一番截然不同的叙事。

小说长长的第二部分读起来几乎不像小说,反倒更像几百页的采访记录。

似乎有一位(或多位)始终身份不明的采访者(或侦探?),从1976年至1996年,花了长达二十年的时间,采访了世界各地几十位与诗人乌里塞斯·利马及阿图罗·贝拉诺有过交往的各色人士,这些受访者的谈话记录构成了小说的这一部分。

这些谈话者当中既有墨西哥的老诗人、诗人的往日情人、文学杂志的编辑、“本能现实主义”的成员和他们的朋友,也有巴黎的落魄诗人、来自伦敦的漂泊者、法国的渔民、维也纳的抢劫犯、罗马的律师... ...从这些人各说各话、有时口径统一、有时相互矛盾的讲述当中,读者大致可以拼凑出这两位诗人从七十年代后期到九十年代中期的行踪——出于某种不详的原因,他们远离墨西哥,在异国他乡过着波西米亚式的流浪生活。

他们各自辗转于法国、西班牙、以色列等国,经常靠打零工过活,时常居无定所,始终飘零落魄,随着青春的消逝,他们与诗歌渐行渐远。

热衷于看故事的读者可能会抱怨小说的这一部分缺少情节、琐碎乏味。

可是,耐心读完之后,你不得不佩服波拉尼奥可以变换出如此众多声音的能力。

而且,在这些碎片式的讲述中,读者不难发现离奇、有趣、感人,甚至幽默的故事(最滑稽的一段可能是贝拉诺找一位西班牙评论家决斗的故事:贝拉诺坚信这位文学评论家将会批评他还未上市的新作,虽然对方当时还不知道那本书的存在,他还是愤怒地要求和评论家决斗)。

然而,小说第二部分给人的整体感觉是哀伤的。

如果说本书第一部分描写的是一群年轻诗人在诗歌梦中的纵情狂欢,那么第二部分写的就是梦的逐渐褪色和青春的最终老去。

而这个变化过程是缓慢而不知不觉的。

几百张书页被翻过之后,读者发现当年的诗人们已经锐气全无,“本能现实主义”也已几乎被人遗忘。

波拉尼奥曾经说过:“《荒野侦探》是写给我那一代人的一封情书。

”小说第二部分的谈话记录基本上按时间顺序排列,从1976年直至1996年。

其中唯一的例外是一段发生于1976年的访谈,小说不断地回到这段长长的访谈中来。

从这段回忆中读者得知:在1975年左右,乌里塞斯·利马和阿图罗·贝拉诺一直像侦探一样在寻找一位失踪多年、名叫塞萨雷亚·蒂纳赫罗、被认为是“本能现实主义者之母”的前辈女诗人。

奇怪的是,几乎没有人读过这位女诗人写的诗。

当他们终于从一本早期文学刊物中读到她留下的唯一作品时,他们发现那首诗竟然没有文字,完全由几幅图画构成。

利马和贝拉诺最终打探出蒂纳赫罗可能隐居在索诺拉沙漠,于是他们计划去沙漠中寻找那位女诗人。

这时读者可以明白:在小说第一部分的结尾,那辆载着诗人和妓女的汽车正是向索诺拉沙漠开去。

在被搁置了厚厚的数百页之后,《荒野侦探》第一部分没有讲完的故事终于在题为“索诺拉沙漠”的第三部分得以继续讲述。

故事重返1976年,小说的叙事形式又回到了十七岁诗人胡安·加西亚·马德罗的日记。

小说这一部分的情节发展迅速:诗人马德罗、利马、贝拉诺和妓女鲁佩在索诺拉沙漠躲避皮条客的追踪,同时寻找隐居的前辈女诗人蒂纳赫罗。

女诗人终于被找到,但追踪者也尾随而至,于是一场枪战在所难免,而故事的结局充满荒诞色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