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公共舆论的活动规律
舆论各章节主要内容
舆论各章节主要内容(实用版)目录1.引言:简述舆论的定义和作用2.第一章:舆论的形成与传播3.第二章:舆论的影响与作用4.第三章:舆论的控制与引导5.第四章:舆论的演变与未来发展6.结论:总结舆论的重要性和应对策略正文舆论,即公众的观点和意见,是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既可以是民众心声的反映,也可以是政府、媒体等权力机构的工具。
因此,深入研究舆论的形成、传播、影响和控制,以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对于我们理解社会动态和制定应对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舆论的形成与传播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它首先需要有一定的事件或话题作为触发,然后通过各种渠道,如口耳相传、新闻报道、社交媒体等,传播到公众中。
在这个过程中,舆论的形成不仅受到事实本身的影响,还会受到传播者的意图、接受者的情绪、社会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舆论的影响与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正面的舆论可以鼓舞人心,推动社会进步,而负面的舆论则可能引发恐慌、不满甚至暴力。
因此,如何引导和控制舆论,使其发挥正面作用,避免负面影响,是政府、媒体等权力机构需要面对的问题。
在引导和控制舆论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认识到,舆论的控制并不等于舆论的压制。
合理的舆论控制应该是在尊重公众知情权的基础上,通过提供准确的信息、解释事件的真相,引导公众形成正确的观点和意见。
同时,政府、媒体等权力机构也需要自我约束,避免利用舆论来达到不当的目的。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舆论的传播速度和范围都得到了极大的扩大,舆论的演变和未来发展也呈现出新的趋势。
一方面,舆论的传播更加依赖于社交媒体等新兴平台,另一方面,舆论的形成和传播也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
对此,我们需要适应新的形势,调整应对策略,以更好地应对舆论的挑战。
总的来说,舆论是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既可以是民众心声的反映,也可以是政府、媒体等权力机构的工具。
因此,深入研究舆论的形成、传播、影响和控制,以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对于我们理解社会动态和制定应对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舆论的传播规律
舆论的传播规律
一、传播规律
1.传播以及引起共鸣:传播如果有趣有特色,往往会被快速传播,成为人们谈论的焦点;有趣引起共识,印象深刻的传播会在短时间内形成社会舆论的共鸣。
2.层级转发的引流效应:传播的过程中,有层层流转的过程,也就是所谓的“层级转发”,层级转发可以让传播的过程变得更引流,有助于更多的社会舆论参与其中。
3.归类建档:社会舆论的传播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需要以总结的方式,归类建档,建立出传播规律。
4.形成定势:在传播规律下数量较多的同一种类型传播信息,会形成一定的定势,规定社会舆论的走向方向。
5.主题的爆发:传播的规律可以通过主题的爆发现象来反映,一些争议性的话题、新鲜事物往往就能引发大量的讨论,爆发出社会舆论。
二、传播要素
1.内容:传播过程中传播内容是最关键的要素,超越传播平台,有意义、有价值的信息,内容可以有价值可以有趣,才能有社会舆论参与其中。
2.渠道:传播内容发出之后,传播渠道也是很重要的,不同的传播渠道定位不同目标人群,合理的传播渠道,有利于更好的传播效果。
3.受众:社会舆论的传播要达到最好的传播效果,就要有合理的目标受众,设计相应的营销活动,吸引符合要求的目标受众参与其中。
4.效率:传播的效果不只是依靠传播的内容,也在于传播的效率,多样的传播手段,有效分发传播内容能有效提升传播效果平台更有效地影响社会舆论。
5.实时性:如果传播的内容不能及时发布,很难吸引人们去讨论,及时发布有利于更好的传播效果,让传播内容在更短的时间出现在更多受众面前。
新媒体时代的公共舆论形成和控制
新媒体时代的公共舆论形成和控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已经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和交流的重要渠道。
随之而来的是公共舆论的形成和控制,这也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在新媒体时代,公共舆论形成和控制面临着很多挑战和机遇。
首先,新媒体的发展虽然给公众提供了更多的渠道去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但也存在着信息不准确、虚假信息、媒体侵犯个人权利等问题。
这些问题严重威胁着公共舆论的形成和控制,必须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其次,新媒体平台非常容易形成用户群体。
这种群体通常有着相同的价值观、文化背景和兴趣爱好,因此他们的观点和态度很容易被扩大和强化,形成舆论的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舆论的形成和控制就需要更多的理性思考和多元化的声音。
第三,新媒体时代的公共舆论形成和控制还需要借助于政府和媒体的力量。
政府和媒体作为信息传递的主要渠道,必须要有良好的道德操守和公共责任感。
政府和媒体的言论和行为会影响到公众的信任和舆论导向,因此必须谨慎处理,不断加强自身的独立性和专业性。
另外,子女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对于其家庭和社会所处的位置以及未来走向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应该在家庭、学校、社会等多个方面加强教育和引导。
家长要跟孩子沟通、交流,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创造力和独立性,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最后,新媒体时代的公共舆论形成和控制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参与。
每个人都有权利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也有责任传播正能量和正确的信息,共同维护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总之,在新媒体时代的公共舆论形成和控制中,我们需要面对很多的挑战,但也有很多的机遇。
只有在各方面的努力下,才能实现公众信息获取的自由与正确、公正、负责任的传播。
一般的舆情规律
一般的舆情规律摘要:1.舆情规律的概述2.舆情规律的具体表现3.影响舆情规律的因素4.舆情规律的意义和应用正文:1.舆情规律的概述舆情规律,是指在社会舆论的生成、传播和演变过程中所遵循的一种规律性现象。
舆情规律主要包括信息传播的时效性、传播渠道的多样性、舆论议题的社会性等方面。
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舆情规律对于我们理解和引导社会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2.舆情规律的具体表现(1)信息传播的时效性: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信息传播速度不断加快,形成了“即时舆情”的现象。
这种时效性使得舆情在短时间内迅速生成、传播和演变,对社会产生巨大影响。
(2)传播渠道的多样性:随着科技的发展,舆论传播渠道从传统的报纸、电视等媒体扩展到互联网、社交媒体等多种形式。
这种多样性使得舆情传播更加广泛、迅速,也增加了舆论引导的难度。
(3)舆论议题的社会性:舆情议题往往关乎社会热点、民生问题等,具有广泛的社会性。
这种社会性使得舆情更容易引发大众共鸣,形成强大的舆论力量。
3.影响舆情规律的因素(1)社会环境: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环境因素对舆情规律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等有利于舆情规律的正常运行;而政治动荡、经济滞后、文化匮乏等则可能导致舆情规律的失衡。
(2)科技发展:互联网、社交媒体等科技发展对舆情规律产生重要影响。
科技发展使得舆情传播速度加快、渠道增多,从而加剧了舆情规律的复杂性。
(3)舆论引导:政府、媒体等对舆情的引导和干预也会影响舆情规律的运行。
合理的舆论引导能够维护社会稳定、促进舆情规律的正常运行;而过度的干预则可能导致舆情规律失衡,引发社会问题。
4.舆情规律的意义和应用理解舆情规律对于我们引导和应对社会舆论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舆情规律,预测和把握社会舆论的发展趋势,从而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舆论引导。
其次,我们可以运用舆情规律,加强舆论传播渠道的建设和管理,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最后,我们还可以通过舆情规律,研究社会热点问题和民生需求,为政府决策和社会治理提供参考。
公共舆论的观察提纲
公共舆论的观察提纲
公共舆论是一种影响社会变迁的力量,近年来公共舆论的观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公众舆论具有独特的影响力,可以带动社会变化。
有关公众舆论的研究表明,媒体变得越
来越充满活力,公众的参与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因此,公众舆论的发展也已被认可并接受。
公众舆论的观察主要集中在新闻媒体、社交媒体及各种网络上。
这些媒体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价值观以及其他时事等话题,因此,为了能够有效捕捉公众舆论,就必须进行实时、快速的观察。
针对公共舆论的观察,技术的发展已经有了很多的改进和完善。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对公众舆论的观察变得更加快捷、精准。
在此基础上,研究者可以进行更深
入的研究,从而更好地了解公众舆论的变化趋势。
综上所述,公共舆论的观察引起了相应的重视,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公众舆论,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和繁荣。
政府也应该利用这一特性,有效把握公众的需求,为社会做出
更大的贡献。
公共舆论
2013-7-8
第三讲 公共舆论的本质与特征
一、公共舆论的属性 1、本质属性:舆论(含公共舆论)是社会群体意识的表达, 或者说是社会群体的集合意识和社会知觉。 2、表达方式:作为社会集体意识和整体知觉意识的公共舆 论以社会公共意见的形态表现出来。 3、作为社会群体意识的公共意见是一种社会的前沿意识。 4、与个体意识相比较,公共舆论有三个特点: (1)拥有较权威的信息 (2)拥有较全面的认识 (3)拥有较公正的评价
2013-7-8
2、现代心理学纬度
现代心理学侧重于从个体的生理性思维发生、 认识发生角度考察意见的产生,许多心理学 概念被引入解释人们的意见的产生之源,形 成了现代心理学的纬度。 从现代心理学纬度考察舆论,能够较好地说 明个体意见形成的心理要素,有助于理解人 的情绪、意见等外在表达的内在结构,进而 更多的理解舆论的深层结构。
公共舆论学
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
第一讲:公共舆论概念的起源
路易十六的财政部长奎斯内克尔第一次使用public opinion取 代短语I’opinion publique. 广义舆论是人们对一切感兴趣的社会生活领域,尤其是社会 公共事物所产生的一切意见,愿望,评价和想象的欲望,是 持续性,变化性,公共性与个人性的统一。狭义舆论包括既 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的公共舆论和新闻舆论。 舆论的特点: 1.公论 2.一团模糊的社会意见或观点氛围,充满矛盾性和变化性。
2013-7-8
主讲人:新闻系 刘行芳
3
态度与意见的区别 意见始终是舆论研究的核心,是舆论的本体, 舆论传播所着眼的也是意见的流动问题。意 见(opinion)通常通过与态度(attitude)、 信念(belief)和价值(value)尤其是和态 度相比较来界定自身的,社会心理学家们把 意见定义为:对某种态度、信念或者价值的 言语表现,拓展开来,意见可以用行为例如 愤怒地挥拳或者游行等方式表现。
《公共舆论学》课件
大众传媒的传播效果受到媒体 公信力、传播内容、传播方式
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新媒体与公共舆论
新媒体是互联网时代下新兴的传播媒 介,包括网络新闻、博客、论坛、社 交媒体等。
新媒体为公众提供了表达意见和参与 讨论的平台,促进了公共舆论的多元 化和开放性。
新媒体具有信息海量、互动性强、传 播速度快等特点,使得公共舆论的传 播更加广泛和迅速。
新媒体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 虚假信息的传播、网络暴力的出现等 ,需要加强监管和规范。
社交媒体与公共舆论
社交媒体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 一种新媒体形式,如微信、微
博、抖音等。
社交媒体具有即时性、互动性 、个性化等特点,使得公共舆
论的传播更加便捷和高效。
社交媒体成为公众获取信息和 表达意见的重要渠道,对传统 媒体形成了挑战。
积极回应公众关切,开 展线上线下互动,增强
公众参与感。
公共舆论调控的策略与手段
01
02
03
04
议程设置
通过有选择地突出某些问题, 引导公众关注和讨论。
信息筛选
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控制 信息传播的范围和影响。
媒体合作
与各类媒体建立合作关系,共 同引导和调控公共舆论。
数据分析
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 分析公众意见和舆论趋势。
公众在社交媒体、论坛等平台上展开集体 讨论,形成相对一致的观点和立场。
意见领袖
情绪传染
在集体讨论中,一些具有影响力和话语权 的个体或组织成为意见领袖,他们的观点 往往能左右舆论走向。
公众情绪在舆论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情绪传染通过社交媒体等渠道迅速扩散 ,推动舆论发展。
公共舆论的演变规律
议题转移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事件的演变, 公共舆论关注的议题会发生转移 ,新的议题会取代旧议题成为公 众关注的焦点。
舆论引导五大规律
舆论引导五大规律
舆论引导是指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形成公众对待政策、事件、问题的决策态度。
舆论引导有五大规律,即时间规律、中间人规律、载体规律、群体规律、道德规律。
一、时间规律:舆论的发出和传播都要有所限度,及时发出合理的舆论效果才会比较好。
二、中间人规律:渠道的选择和中间人的作用很重要,舆论发挥作用有效地宣传需要从中间人的角度研究。
三、载体规律:没有载体的传播效果就不会很好,因此挑选合适的传播载体至关重要。
四、群体规律:群体思维容易影响个人决策,所以要培养公众独特的群体思维,以为舆论引导起到有效作用。
五、道德规律:舆论引导要是遵守规定、代表公众利益,只有遵守道德规范才能让舆论传播更加有效。
舆情传播特点和规律
舆情传播特点和规律舆情传播是指社会上各种信息、观点、情感等在媒体、网络等渠道中的传播过程。
舆情传播具有以下特点和规律:一、舆情传播具有时效性和紧迫性。
舆情事件往往是突发的,需要及时反应和处理。
舆情传播的速度非常快,信息的传递和扩散速度也非常快,因此需要及时跟进和回应。
二、舆情传播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
舆情事件涉及到的人群、领域、地域等非常广泛,信息传播的渠道也非常多样化,包括传统媒体、社交媒体、微信公众号等。
三、舆情传播具有情感性和互动性。
舆情事件往往涉及到人们的情感和利益,因此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和情感反应。
同时,舆情传播也具有互动性,人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形成舆论场。
四、舆情传播具有影响力和导向性。
舆情事件的传播和扩散会对社会产生影响,引导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因此,舆情传播具有一定的导向性,需要及时引导和干预。
五、舆情传播具有不确定性和复杂性。
舆情事件的发展和结果往往是不确定的,因此需要及时跟进和调整。
同时,舆情事件也具有复杂性,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和处理。
针对以上特点和规律,舆情传播需要采取相应的策略和措施,以应对不同的情况和需求。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扩展:一、加强舆情监测和预警。
舆情监测是指对社会上各种信息、观点、情感等进行收集、分析和评估,以及对可能出现的舆情事件进行预警和预测。
通过舆情监测和预警,可以及时了解社会上的热点、焦点和敏感问题,为舆情应对提供依据和支持。
二、建立舆情应对机制。
舆情应对机制是指针对不同类型的舆情事件,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和措施,以及明确各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和分工。
通过建立舆情应对机制,可以提高应对效率和准确度,避免出现混乱和失误。
三、加强舆情引导和干预。
舆情引导和干预是指通过各种手段和渠道,对舆情事件进行引导和干预,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通过舆情引导和干预,可以调整舆论场的氛围和态势,引导公众的思想和行为,维护社会稳定和和谐。
四、加强舆情分析和研究。
《公众舆论》章节总结
第一章外部世界与我们头脑中的形象本章叙述了“拟态环境”的概念。
即外部世界与在我们头脑中的形象是由所差池的,并不是完全真实客观的呈现。
而作者认为,导致有差池的原因有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两部分。
第二章审查与保密本章论述审查与保密对我们接近外部真实的作用。
作者以世界大战中法军的宣传技巧做例子,前线的参谋部大范围的控制将要被公众看到的东西。
他决定哪些记者能上前线,控制他们在前线的活动,审读他们发自前线的消息,并操纵着无线电广播。
站在军队后面的政府,则利用它所掌握的电缆、护照、邮局、海关及封锁手段加强这种控制。
作者认为这就是“宣传”,如果没有某种形式的审查制度,这个世界就不可能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宣传。
为了进行某种形式的宣传,就必须在公众与事件之间设置某些屏障。
只要这个目的是出于爱国心,那就怎么说都行。
第三章交往与机会因为种种原因形成某种圈子,这种原因包括经济地位,儿女亲家等等。
在圈子与圈子间,处在同一个层次的圈子之间,交往是没有障碍的,每个个人都会迅速被接受,规矩都是现成的,谁也不会尴尬。
但是“上层”与“下层”圈子之间的交往,总是抱有相互间的猜疑,多少有一种不自在,一种疏离感。
由于地位和交往在决定什么能看、能听、能读、能体验以及什么可以允许去看、去听、去读、去了解时发挥着非常重大的作用,也就无怪乎道德判断往往比建设性的思想更常见了。
第四章时间与注意力当我们直接面对看不见的环境的信息是,要想从它那里得到一切最有利的判断,每天用那点时间就太少了。
第五章速度,词语和清晰度从理论上说,如果每一个事实和每一项叙述都有一个独一无二的名称,而且人人都一致同意这种名称,那是有可能消除交流中的误解的。
头脑的清醒以及安静的环境是必要的。
第六章成见多数情况下我们并不是先理解后定义,而是先定义后理解。
我们在看到世界之前就被告知它是什么模样。
我们在亲身经历之前就可以对绝大多数事物进行想象。
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工作在这个地球的一隅,在一个小圈子里活动,只有寥寥无几的知交。
网络舆情的舆论引点与传播规律
网络舆情的舆论引点与传播规律在信息时代的今天,网络舆情已成为人们获取和传播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
舆情引发的事件和话题常常牵动着公众的情绪和关注,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因此,了解网络舆情的舆论引点和传播规律对于有效引导和管理舆情具有重要意义。
一、舆论引点1. 事件和话题的热点引发舆论网络舆情的舆论引点通常与热点事件和话题相关。
当某一事件或话题引起公众广泛讨论、关注和争议时,舆论热度开始上升,网络舆情也随之形成。
热点事件往往与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密切相关,涉及重大利益、道德伦理等议题,激发了公众情绪和舆论争议。
2. 突发事件引发舆论集中突发事件具有突然性和冲击性,往往能够迅速引发舆论的集中。
在网络时代,突发事件往往通过社交媒体、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迅速传播,引发公众的关注和讨论。
舆论引点常常集中于事件发生的原因、责任追究、救援措施、后续处理等方面,公众对事件的看法和态度在网络上迅速形成。
3. 个人、名人和机构的言论引发舆论关注个人、名人和机构的言论往往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可以触发舆论关注。
当某一重要人物或权威机构发表言论,意见和立场受到公众关注时,网络舆论往往会迅速扩散和引发讨论。
这种舆论引点通常与社会热点、政治决策、法律修订等相关,公众对言论的解读和回应成为热门话题。
二、传播规律1. 视觉和情感因素的影响网络舆情的传播规律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视觉和情感因素的影响。
一篇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的稿件往往能够吸引更多的关注和转发,增加传播的效果。
同时,情感因素在网络舆情的传播和引导中起着重要作用。
凡是能够引发公众共鸣、激发情感的内容更容易传播并引发集体行动。
2. 社交媒体平台的传播效应社交媒体平台成为网络舆情传播的重要载体,其传播效应凸显。
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用户可以直接转发他人的内容,形成信息的快速传播链条;用户也可以进行点赞、评论、分享等互动行为,有效增加内容的曝光度和传播力。
社交媒体平台的虚拟社群凝聚了一定的用户群体,这些用户之间的关系网络对于舆情的传播、引导和热度的形成具有决定性影响。
公共关系学知识点整理(00182)
公共关系学第一章公共关系概论公共关系:公共关系是一个组织与其相关公众之间的传播管理,其目的是建立一种与这些公众互相信任的关系。
公共关系状态:是一个组织与其公众环境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关系状况和舆论状况。
公共关系活动:公共关系活动是指运用传播沟通的方法去协调组织的社会关系,影响组织的公众舆论,塑造组织的良好形象,优化组织的运作环境的一系列公共关系工作。
公共关系观念(形象观念、公众观念、传播观念、协调观念、互惠观念、服务观念):是一种影响和制约着组织的政策和行为的经营观念和管理哲学,它不仅指导着公共关系实务工作的健康发展,而且渗透到管理者日常行为的各个方面,成为引导、规范着组织行为的一种价值管理和行为准则。
公共关系具有的五个基本要素:1、公共关系的行为主体是组织机构;2、公共关系的沟通对象是相关公众;3、公共关系的工作手段是传播沟通媒介;4、公共关系的过程是信息的双向交流;5、公共关系的目标是为组织机构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公共关系相关概念:组织——是公共关系的主体;公众——公共关系的对象;传播——公共关系活动的过程和方式;关系——组织与公众之间的联系;舆论——社会上大多数人对组织的态度;形象——组织在公众中的认知和评价;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人群关系——人与人、人与群体的关系;公共关系的历史与发展古代时间——公共关系思想的萌芽,亚力士多德《修辞学》巴纳姆时期——神话与欺骗制造假新闻“清垃圾运动”艾维李(公共关系之父)时期——公共关系职业化爱德华·伯尼斯时期——公共关系科学化《公众舆论的形成》,爱德华·伯尼斯公共关系思想重要特点是“投公众所好”主张公共关系操作中的若干范畴:交际、宣传与新闻、广告、营销推广、公共事务、游说、开发、论题处理、危机管理公共关系的五大功能:收集信息、辅助决策、传播推广、协调沟通、提供服务;公共关系辅助决策功能的主要表现:1、为确立决策目标提供咨询建议;2、为决策提供信息服务;3、协助拟定和选择决策方案;4、评价决策效果;第二章公共关系组织与人员公共关系职能部门的四种基本模式:部门隶属型、部门并列型、高层领导直属型、公共关系委员会公共关系职能部门的特点:○1了解内情、○2 便于协调○3 效率较高○4 成本较低○5 工作受到组织内部因素的制约,难以完全做到客观公正公共关系公司的经营范围:咨询诊断、联络沟通、收集信息、新闻代理、广告代理、推介产品、会议服务、策划活动、礼宾服务、印刷制作、音像制作、培训服务公共关系公司服务特点:1、较为客观公正2、技术全面、专业性强3、较灵活、适应性强4、关系较疏远5、运作成本较高公共关系协会的活动内容:1、联络会员;2、规范本行业的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维护本行业的形象和声誉;3、专业培训;4、普及知识;5、编辑出版刊物;公共关系人员的培养必须遵循的原则:1、科学理论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3、因材施教、因人施教;4、专业知识和综合知识相结合;公共关系人员应具备的基本能力:1、较强的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2、良好的组织能力;3、健全的思维和谋划能力;4、敏锐的观察能力;5、很好的自制自控和灵活应变的能力;6、善于与他人交往的能力;7、掌握政策、理论的能力;全员 PR管理:1、领导的公共关系意识;2、全员的公共关系配合;3、组织的公共关系氛围;第三章公共关系对象公众:是公共关系传播沟通活动的目标对象,是指与公共关系主体利益相关并相互影响和作用的个人、群体或组织的总和。
舆情传播规律
舆情传播规律舆情传播规律是指在社会舆论场中,人们对于某个主题或事件的态度、情感、观点等信息在各种传播渠道中的传递和影响的规律性。
舆情传播规律是舆情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了解社会舆论场的变化趋势、理解公众心理、指导舆情管理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舆情传播规律的形成舆情传播规律的形成有多种因素,其中包括事件本身的影响力、传播渠道的选择、传播方式的变化、受众的特点等。
事件本身的影响力是舆情传播的基础,如果事件本身没有吸引力,就很难引起公众的关注和讨论。
传播渠道的选择和传播方式的变化对于舆情的传播也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不同的传播渠道和传播方式会影响到信息的传递速度、范围、深度和影响力。
受众的特点也是舆情传播规律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的受众群体对于同一事件的反应和情感表达也可能存在差异。
二、舆情传播规律的特点1.速度快: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传播的速度变得越来越快。
一旦某件事件被大规模传播,它的影响范围和传递速度将会指数级增长。
2.范围广: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范围已经不再受到地域和时间的限制。
一条消息可以在瞬间传递到世界各地,形成广泛的影响范围。
3.影响力大:舆情的传播往往会引起公众的关注和讨论,从而形成对于某个主题或事件的共识和认同。
在一定程度上,舆情还可以对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决策产生影响。
4.时效性强:舆情传播具有时效性,它的流行周期一般比较短,因此及时把握舆情动态并进行有效的舆情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舆情传播规律的应用舆情传播规律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舆情监测、舆情分析和舆情管理等方面。
舆情监测可以帮助人们及时了解社会舆论场的变化趋势和公众反应,及时发现和应对突发舆情事件;舆情分析可以帮助人们深入了解舆情的形成和传播规律,为舆情管理提供科学依据;舆情管理则是通过有针对性的策略和手段,控制、引导或维护舆情的发展方向,以达到预期的管理目标。
综上所述,舆情传播规律是社会舆论场变化的重要参考,对舆情管理和应对突发事件具有重要的意义。
公共舆论的概念
公共舆论的概念公共舆论,又称公众舆论,是指一个社会群体对某一事件、政策、行为所表达的意见、情感和态度。
它是社会公众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和评价,是社会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
公共舆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公共舆论的形成公共舆论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问题的提出:社会上出现某一事件、政策或行为,引起公众的关注和讨论。
2. 意见的汇集:公众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经验,对事件、政策或行为提出不同的看法和意见。
3. 信息的传播:公众通过媒体、社交网络等渠道,将意见传播给更多的人,形成舆论场。
4. 共识的形成:在舆论场中,不同的意见相互碰撞、融合,最终形成一种相对统一的意见,即公共舆论。
公共舆论的特点1. 公众性:公共舆论是由广大公众所表达的意见、情感和态度,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参与性。
2. 公开性:公共舆论是在公开场合表达的意见和态度,是公众对公共事务的公开评价。
3. 多样性:公众对同一事件、政策或行为有不同的看法和态度,因此公共舆论具有多样性。
4. 动态性:公共舆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事件的发展而发生变化,具有动态性的特点。
公共舆论的作用1. 监督政府:公共舆论是公民行使监督权的一种方式,它能够对政府的行为进行监督和制约,促进政府依法行政、廉洁从政。
2. 影响政策:公共舆论能够影响政府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促使政府对政策进行调整和改进。
3. 推动社会发展:公共舆论能够激发公众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和参与热情,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4. 维护社会稳定:公共舆论能够平衡社会矛盾和冲突,维护社会稳定和谐。
公共舆论是社会民主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公众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和评价,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般的舆情规律
一般的舆情规律(原创实用版)目录1.舆情规律的定义2.舆情规律的一般特点3.舆情规律的具体表现4.如何应对舆情规律正文舆情规律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公众对某一特定话题或事件的关注程度和情绪反应,通常会经历一个从出现、发酵、高潮到逐渐平息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了解舆情规律的一般特点,分析其具体表现,对于应对舆情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一般来说,舆情规律具有以下特点:1.突发性:舆情事件往往突然发生,让人措手不及。
这要求我们在日常工作中要保持高度警惕,及时发现并关注潜在的舆情热点。
2.传播迅速: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舆情信息传播速度极快,短时间内便可迅速扩散至广大网民。
因此,在应对舆情事件时要迅速作出反应,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引导舆论走向。
3.情绪化:舆情事件往往会引发公众强烈的情感反应,如愤怒、恐慌、悲伤等。
这种情绪化特点要求我们在应对舆情时要关注网民的情感需求,做好舆论安抚工作。
4.敏感性:舆情事件往往涉及敏感话题,如政治、经济、社会道德等。
在处理这类事件时,我们要谨慎对待,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确保舆情处置工作的稳妥进行。
舆情规律的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点:1.舆情发酵周期:一个典型的舆情事件通常会经历一个从发酵、高潮到逐渐平息的过程。
在发酵期,舆情事件开始引起公众关注,相关信息在网络平台上迅速传播;在高潮期,舆情事件的关注度达到顶峰,各种观点和声音交织,形成舆论漩涡;在平息期,随着事件真相逐渐明朗,舆论关注度逐渐降低,舆情事件逐渐淡出公众视野。
2.舆情传播渠道:舆情事件的传播渠道多样,包括新闻网站、社交媒体、论坛、博客等。
在应对舆情事件时,我们要关注各种传播渠道,全面了解舆情信息,确保舆情应对工作的有效性。
3.舆情反转:部分舆情事件在传播过程中会出现反转,即事件真相与最初报道的信息出现较大出入。
在应对这类事件时,我们要保持警惕,及时跟进事件进展,避免因信息不准确而导致的舆情误判。
如何应对舆情规律?1.建立舆情监测机制:通过监测网络舆情,及时发现并关注潜在的舆情热点,确保舆情应对工作的及时性。
媒体传播与公共舆论
媒体传播与公共舆论公共舆论是指社会上对于某一特定事件、问题或话题的共同关注与意见表达的集中体现。
在当代社会中,媒体传播对于塑造与引导公共舆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媒体传播既可以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民主发展的力量,也可能成为误导与煽动的源泉。
因此,正确引导媒体传播,树立良好的公共舆论环境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媒体传播应坚持真实、客观和平衡的原则。
作为信息的发布者,媒体应当始终追求真相,确保报道内容准确、可信。
此外,媒体应遵循客观公正的原则,不加以个人或团体的私利和偏见,呈现事实真相,让公众能够从多个角度全面了解事件的背景和发展,从而形成客观合理的判断与评价。
平衡报道也是媒体传播的重要原则。
媒体应当兼顾不同意见和声音,真实反映社会多元化的观点和利益,避免片面宣传和舆论独断。
其次,媒体传播应注重提高公众的媒体素养。
公众媒体素养的提高有助于提高公众的理性思考能力和辨别信息素质,使其不再盲目相信媒体的报道,而是通过多源信息的对比、分析和验证,形成独立、客观的判断。
在现代社会,信息的获取渠道不再仅限于传统的新闻媒体,通过互联网等新技术的普及,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和接收者。
因此,媒体应承担起引导公众正确使用媒体信息的责任,推动公众媒体素养的提升。
此外,媒体传播应关注社会公益和道德责任。
作为第四权力,媒体既受到法律和道德的制约,也应该具备社会责任感。
媒体应有意识地弘扬社会正能量,关注公共利益,推动社会进步。
媒体应该在报道中倡导公德心和道德规范,尊重他人的隐私和尊严,避免侵犯个人权益。
媒体还应加强对社会问题和公共议题的报道,在揭示社会现象的同时,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为社会发展搭建良好的舆论平台。
最后,媒体传播应尊重受众需求,关注受众反馈。
媒体的存在是为了服务于受众,因此,媒体传播应该贴近受众的需求和关切。
媒体需要时刻关注受众的反馈和意见,不断改进与创新,以满足受众的期待。
尊重受众的需求,意味着媒体传播不应仅仅是简单的满足大众娱乐需求,更应为受众提供高质量的新闻报道、深度分析与独立评论,提高公众对于权力的监督能力,促进社会的公正与和谐。
舆论各章节主要内容
舆论各章节主要内容第一章节:舆论的概念和重要性舆论是指公众对特定话题或事件的意见、评论和讨论。
它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社会中的传播方式,对个人、组织和国家都具有重要影响力。
在这一章节中,我们将介绍舆论的定义、特点和作用。
我们将探讨舆论对社会形象、政治决策和公共舆论导向的影响,以及如何科学研究和管理舆论。
第二章节:舆论的形成与传播舆论的形成和传播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种因素和环节。
本章节将介绍舆论形成的基本模式,包括信息获取、意见形成和社交影响。
我们将讨论舆论传播的途径和渠道,如传统媒体、社交媒体和口碑传播。
同时,我们将探讨舆论的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如信息偏见、谣言传播和舆论操控。
第三章节:舆论监督与管理为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舆论监督与管理是必不可少的。
本章节将介绍舆论监督的重要性以及它在不同社会和政治制度中的运作方式。
我们将讨论国家和政府的舆论管理措施,如宣传部门、法规法律和审查制度。
同时,我们还将讨论公民社会参与舆论监督的方式和途径,如媒体监督、网络舆论参与和公众舆论意见收集。
第四章节:舆论与公共参与舆论对公共参与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章节将介绍舆论在政治决策、社会问题解决和公共权力制约中的作用。
我们将探讨舆论在政府决策中的影响,如政策倾向性、民意调查和公共舆论的反馈机制。
此外,我们还将讨论舆论在社会问题关注和公民抗议中的作用,以及舆论如何促进民主和社会进步。
第五章节:舆论与媒体伦理媒体作为舆论的传播渠道和平台,承担着舆论引导和信息传递的重要责任。
本章节将介绍媒体伦理的概念与原则,以及它在舆论形成和传播中的应用。
我们将讨论媒体的公正性、客观性和真实性要求,以及媒体如何应对虚假新闻、侵犯隐私和误导公众的问题。
同时,我们还将探讨媒体监督与自律机制,以及舆论对媒体的评价和信任建立。
这是根据您所给的任务名称编写的相应文章。
如有需要,可以进一步添加详细内容,并根据您的要求进行调整和修改。
舆论各章节主要内容
舆论各章节主要内容摘要:一、舆论的概念与重要性1.舆论的定义2.舆论对社会的影响3.舆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作用二、舆论的形成与传播1.舆论的形成过程2.舆论的传播途径3.舆论传播中的关键角色三、舆论的引导与控制1.舆论引导的必要性2.舆论控制的方式3.舆论引导与控制的平衡四、我国舆论环境的特点与挑战1.我国舆论环境的发展历程2.我国舆论环境的特点3.我国舆论环境面临的挑战五、应对舆论挑战的策略与建议1.加强舆论引导2.提升舆论素质3.完善舆论法制建设正文:舆论是一种社会现象,指的是公众对于某一特定话题或事件的看法和意见。
舆论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对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产生重要影响。
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舆论都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舆论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通常涉及多个环节。
首先,信息源产生新闻或话题。
随后,媒体将信息传播给公众。
在这个过程中,公众对信息进行接收、理解和讨论,最终形成舆论。
在这个过程中,媒体和公众人物往往扮演着关键角色,他们的言行会对舆论产生重要影响。
舆论的传播途径多种多样,包括传统媒体(如报纸、电视、广播等)和新媒体(如互联网、社交媒体等)。
新媒体的崛起使得舆论传播速度加快,范围更广,舆论的影响力也日益增强。
因此,对舆论传播的引导和控制显得尤为重要。
舆论引导是必要的,因为它可以确保社会舆论的正确导向,促进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舆论引导可以通过宣传、教育、舆论引导等方式实现。
然而,舆论引导也需要在尊重民意、保障言论自由的前提下进行,以实现舆论引导与控制的平衡。
我国的舆论环境具有其特点,如高度关注国家大事、民生问题等。
在发展过程中,我国舆论环境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信息过载、网络谣言、舆论失控等。
公众舆论章节总结
外部世界与我们头脑中的形象第一章的概念。
即外部世界与在我们头脑中的形象是由所差池的,并不是完全真实客“拟态环境”本章叙述了观的呈现。
而作者认为,导致有差池的原因有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两部分。
审查与保密第二章本章论述审查与保密对我们接近外部真实的作用。
他决定前线的参谋部大范围的控制将要被公众看到的东西。
作者以世界大战中法军的宣传技巧做例子,站在军审读他们发自前线的消息,并操纵着无线电广播。
哪些记者能上前线,控制他们在前线的活动,队后面的政府,则利用它所掌握的电缆、护照、邮局、海关及封锁手段加强这种控制。
,如果没有某种形式的审查制度,这个世界就不可能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宣传。
作者认为这就是“宣传”为了进行某种形式的宣传,就必须在公众与事件之间设置某些屏障。
只要这个目的是出于爱国心,那就怎么说都行。
第三章交往与机会处在同一个层因为种种原因形成某种圈子,这种原因包括经济地位,儿女亲家等等。
在圈子与圈子间,次的圈子之间,交往是没有障碍的,每个个人都会迅速被接受,规矩都是现成的,谁也不会尴尬。
但是“上层”圈子之间的交往,总是抱有相互间的猜疑,多少有一种不自在,一种疏离感。
“下层”与由于地位和交往在决定什么能看、能听、能读、能体验以及什么可以允许去看、去听、去读、去了解时发挥着非常重大的作用,也就无怪乎道德判断往往比建设性的思想更常见了。
时间与注意力第四章每天用那点时间就太少当我们直接面对看不见的环境的信息是,要想从它那里得到一切最有利的判断,了。
速度,词语和清晰度第五章从理论上说,如果每一个事实和每一项叙述都有一个独一无二的名称,而且人人都一致同意这种名称,那是有可能消除交流中的误解的。
头脑的清醒以及安静的环境是必要的。
成见第六章.多数情况下我们并不是先理解后定义,而是先定义后理解。
我们在看到世界之前就被告知它是什么模样。
我们在亲身经历之前就可以对绝大多数事物进行想象。
只有寥寥无几的知交。
我们的见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工作在这个地球的一隅,在一个小圈子里活动,解不可避免地涵盖着要比我们的直接观察更为广泛的空间、更为漫长的时间和更为庞杂的事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协
同
• 协同学认为,决定系统行为特点和规律的不是子系 统的性质,而是子系统之间的关联所引起的协同运 动。当系统的关联量小于子系统的独立运动量时, 子系统的独立运动就处于主导地位,系统的整体运 行就无法形成统一的规律性,这是系统的整体运行 便处于无序状态;反之,当系统的关联量大于子系 统的独立运动量时,子系统的运动就受到来自系统 整体力量的约束和调整,从而独立运动变为协同运 动,于是系统出现有序的特征。
• • • •
代表传统性的序参量: (1)计划经济观念; (2)权大于法的人治型政治文化观念; (3)贡献低攀比、报酬高攀比的涣散型劳动 伦理观念; • (4)以地缘宗法、封建人身依附和封闭、保 守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价值标准体系。
相
变
• 相变是指系统从一种存在形态演变为另一种 存在形态的过程。现代社会中的公共舆论时 时处于非平衡态的开放系统之中,因而系统 处于非平衡态时质的变化过程即非平衡质变, 对公共舆论研究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 义。
• 在相干现象的区域里,某一种新的思想、见 解或欲求,都有可能改变全局的状态,一个 非常小的偶然事件也有可能导致局势的改变; • 公公舆论的相干现象是一个自组织过程,当 外部信息的输入所产生的刺激在达到一定程 度时可以使公共舆论系统震荡起来,但如何 震荡则完全是由公共舆论系统的内部结构决 定的,外部环境无法干预。
• 衡量社会变革中舆论系统是否发生了非平衡 相变的根本标志,是系统是否表现出了新的 质——更高形态的质。当以某一文化价值标 准体系为核心的社会心理彻底地失去了与社 会运动的耦合功能时,原来的公共舆论就有 可能被完全废除(或扬弃),并被更高形式 的公共舆论所取代,这时,公共舆论就发生 了突变式的非平衡相变。 • 要注意的是,这一涨落是完全随机的,不能 由人为的控制来实现。
2、公共舆论价值决定规律的含 义
• 舆论的运行传播,按其价值量大小来进行; 舆论有价值,或者价值比较大,则舆论传 播就广,影响就大;舆论没有价值,或者 价值较小,则传播范围就小,其影响也就 比较小。人们对舆论的接受程度和传播热 情,与舆论的价值含量成正比。这就是公 共舆论价值决定规律的含义。
3、公共舆论价值决定规律的作 用
公共舆论的外部环境
• 影响公共舆论的时空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 自然环境指公共舆论所依托的一定时间与空间,包 括地缘范围、光线、位置和方位等各种因素。 • 社会环境主要指公众环境和公众交往环境,这些有 着特定氛围与信息媒介的聚合场所构成了酝酿舆论 的“心理场”。 • 公共舆论的强度与涨落分别与舆论的流量和布量成 正比关系。
• 协同的关联量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各子系统 之间相互关联的程度,二是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结 构。关系结构是我们分析系统有序化的序参量(即 影响系统运行的能力排序)。 • 代表现代性的序参量: • (1)商品经济观念; • (2)依法治国的法治型政治文化观念; • (3)以勤奋和高度成就欲为特征的劳动伦理观念; • (4)以高科技、高知识、高效率为核心的现代文化 价值标准体系;
• 公共舆论是现代社会的产物,作为客观存在的社会 现象,它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价值体系的制约,这就 产生了所谓的公共舆论的价值。 • 公共舆论的价值是指公共舆论满足理性公众及现代 社会各种需要的程度,它来自公共活动的社会价值, 它的内在结构都是以满足人和一定社会需要为核心 的,公共舆论行为的出发点以及舆论目标,都体现 着对需要的追求。 • 马克思:“报纸是作为社会舆论的纸币流通的”。
第三节 公共舆论价值决定规律
• • • • 公共舆论价值的客观性及其表现 公共舆论价值决定规律的含义 公共舆论价值决定规律的作用 公共舆论的价值决定了公共舆论的传播规模与影 响程度 • 公共舆论价值决定规律可以调节社会的精神生产 • 公共舆论价值决定规律造就舆论领袖
1、 公共舆论价值的客观性及其表现
3、公共舆论活动惯性规律与社会变革
如果公共舆论在总体上遵循着惯性运动规律,并且 惯性又意味着人们习惯以成见看待新事物,总以过 去的舆论观点来评价现实中的一切,那么很显然, 公共舆论就不能成为社会变革的加速器,而只能成 为拦路虎。 • 社会变革的舆论动力 • 任何社会变革,都必须以舆论为开路先锋,而这种 舆论一定是对传统观念的突破。否则,任何改革都 无法取得合法性与合理性。 • 公共舆论对社会改革的支持,必须是在社会改革与 公众的心理预期相一致的情况下才会发生,否则, 将会产生反作用。
• 公共舆论巨涨落的形成过程 • 公共舆论的质变过程,也就是意见 的微涨落形成巨涨落并最终成为控 制整个社会意识系统的决定性力量 的过程。它一般要经过如下过程: 首先,微观涨落出现,公共舆论系 统失稳;其次,微观涨落成核,新 质生长点出现以及微观涨落扩散; 最后,形成巨涨落。
• 公共舆论巨涨落的新稳定态 • 要实现公共舆论的巨涨落,就必须不断地耗散旧质, 并不断地吸取新质,使新质的成核机制更为健全, 特别是要尽可能的是新质扩散的动力学方程足够大。 • 从理论上说,公共舆论的巨涨落形成并被稳定,必 然要有这样两个层次上的运动过程:一是有由小范 围内的意见涨落逐渐扩散到全局的过程,二是有由 表层次的(社会情绪)巨涨落逐渐发展到潜层次的 (文化价值、理性认知)巨涨落。
公共舆论的内部放大机制
• 系统一般具有两种形态:线性形态和非线性形态。 • 当公众舆论呈线性形态流动时,它就趋于保持在 原有定态上,导致演化的方向只能是任何差别、 任何特殊性的消灭。 • 当舆论呈非线性形态时,它对外界环境的刺激就 异常敏感,从而形成巨大的波动。 • 非线性过程包括两个环节:一是反应碰撞,产生 新的社会心理要素;二是亲和力的出现,即大型 社会群体之间的心理互动的产生。
• 公共舆论的价值决定了公共舆论的传播规模与影响 程度 • 公共舆论的价值三要素:公共事务的利益相关度、 理性公众的参与强度、舆论意见的评价质量。 • 公共舆论的传播,都要按照这三个因素所规定的价 值大小来运行,包括传播规模、传播时间和影响程 度;更为重要的是,高质量、价值大、先进的舆论 可能在刚开始的时候,会处于一种弱势状态,传播 规模和影响力都比较小,但是随着社会历史进程等 舆论环境的变化及舆论本身的发展与成长,最终会 战胜低质量、价值小、落后的舆论,形成比较大的 传播规模、比较长的传播时间和强的影响力。
公共舆论价值决定规律造就舆论领 袖
• 在公共舆论形成与扩张过程中,有这样一种人 (也可能是一种组织),他们见微知著,高瞻远 瞩,站在社会发展的前列,能够发现公共舆论潜 在的价值,知晓并代表公众利益,表达公众的意 愿与呼声。同时,他们能够把分散的意见集中起 来,并使之系统化、理论化,创造出新的价值, 使得公共舆论价值增值,这种人就是我们常说的 舆论领袖。 • 所谓舆论领袖,是指活跃在舆论传播网络中,经 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 人影响的人物。
2、公共舆论的涨落运动
• 公共舆论的内涨落与外涨落 • 公共舆论系统变迁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社会心理、 社会思潮所导致的舆论波动,这是由社会意识内部 各要素的合规律运动以及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自发性 偏差;二是社会巨系统作为公共舆论的环境或引力 场对公共舆论发生影响而产生的波动,这种有引力 场所导致的偏差对公共舆论的宏观走向有可能产生 重大的、决定性的影响。
第二节 公共舆论活动的涨落规律
• 公共舆论系统是一个动态的实体,在多数情 况下,它总是在主动趋附或完全背离社会大 系统两个极端之间,按照一定的规范而上下 波动,这就是公共舆论的涨落规律。 • 公共舆论系统 • 两种舆论系统 • 公共舆论的外部环境
• • • • • • • •
公共舆论的内部放大机制 公共舆论的涨落运动 公共舆论的内涨落与外涨落 公共舆论巨涨落的形成过程 公共舆论的结构性变化 相干 协同 相变
• 第一,公共舆论价值主要表现在认知世界的 价值。认知价值与舆论价值成正相关关系; • 第二,公共舆论价值还表现为它对公众利益 的关注程度,公共事务与公众利益相关度越 高,就越能引起公众的注意和讨论,公众的 参与强度就越高,人们对事态的期望就越大, 公共舆论的规模、强度就越大,公共舆论的 价值也就越大。公共舆论的价值和它对公众 利益的关注程度呈现一种正向关系。
1、公共舆论活动惯性规律的含义
• 公共舆论活动规律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是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主要表现为惯性 规律、涨落规律和价值规律,它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着人们的行为和社会的进程。 • 公共舆论的惯性规律是传统文化价值观念作用于社 会心理的结果,它使公共舆论活动表现为某种程度 的固定倾向。 • 传统意识为公众的舆论活动提供了向前延伸的轨道, 连接起过去、现在和未来。在传统观念看来,惯性 心理是保持社会稳定所必需的基本条件。
公共舆论价值决定规律 可以调节社会的精神生产
• 公共舆论的价值尺度是调动精神生产的杠 杆。 • 公共舆论的本质是通过形成社会热点和焦 点,提出并规定社会的紧迫任务,吸引人 们予以关注,表达各自的见解、建议和要 求,从而调动起闲散的精神生产力,以集 中应付突发性的社会事务。而精神文明的 生产调节是服从公共舆论的价值规律的, 讲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2、公共舆论活动惯性规律的表现形式
• 轮回复现 • 所谓轮回复现是指相同的舆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 不断再现。这是因为人们面临的问题总是大体相当 的缘故。 • 托古改制 • 指公共舆论不仅可以为守旧的社会势力作为复古卫 道的旗号,有时也以历史的口号为人类社会进程中 某些进步要求制造变革舆论。 • 历史悲剧 • 它是指在人类文明史上,伴随任何伟大创举的东西 更多的是彻底的毁灭和可怕的死亡。惯性是扼杀新 生事物(创造活力)的第• 相干 • 根据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在平衡状态 下,分子基本上是作为独立的实体而动作, 它们互不理睬,互相隔离,互不相干;
• 在进入转型期后,原来封闭的社会系统变为 开放的社会系统,通过正视和非正式传播渠 道流通的大量信息,非正式群体的情绪感染, 谣言的流传与扩散以及带有某种倾向性的舆 论的形成和转移,把原来不可能互通信息的 个体、群体之间的关系沟通了起来,使他们 中的绝大多数都能获得关于整体的信息,公 共舆论出现可相对集中的趋势,形成一个新 的有序结构,这就是所谓相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