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灾害管理天基技术灾害风险国际会议——灾害风险识别、评估与监测”在京开幕

合集下载

遥感科学与技术在灾害风险评估中的作用

遥感科学与技术在灾害风险评估中的作用

遥感科学与技术在灾害风险评估中的作用在当今这个充满不确定性和挑战的世界里,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影响程度日益加剧,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威胁。

从地震、洪水到台风、火灾,每一次灾害的降临都可能导致生命的消逝、财产的损失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些灾害,降低其带来的风险,遥感科学与技术应运而生,并在灾害风险评估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遥感科学与技术,简单来说,就是通过非接触式的手段获取远距离目标的信息。

它借助卫星、飞机等搭载的传感器,收集地球表面的各种数据,如地形、植被、水体等,然后通过复杂的算法和图像处理技术,将这些数据转化为有用的信息。

在灾害风险评估中,遥感技术就像是一双“千里眼”,能够在灾害发生前、发生时和发生后,为我们提供全面、及时、准确的信息,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灾害的特征和趋势,从而制定出更加有效的应对措施。

在灾害发生前,遥感技术可以用于灾害风险的预测和评估。

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和对当前环境条件的监测,遥感技术能够帮助我们识别出那些容易受到灾害影响的区域,比如地势低洼的地区容易发生洪水,地震活跃带容易发生地震等。

同时,遥感技术还可以监测到一些潜在的危险因素,如地质结构的变化、山体的滑坡迹象等。

利用这些信息,我们可以提前采取防范措施,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制定应急预案等,从而降低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

例如,在地震风险评估中,遥感技术可以通过测量地壳的变形来预测地震的可能发生区域。

利用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InSAR),可以精确地监测到地表微小的形变,从而为地震研究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在洪水风险评估方面,遥感技术可以获取河流的水位、流量、流域的地形和土地利用情况等信息,结合气象数据,建立洪水预测模型,提前预报洪水的发生范围和程度,为疏散和防范工作提供依据。

在灾害发生时,遥感技术能够实现实时监测,为救援工作提供关键的决策支持。

卫星和飞机可以迅速获取受灾地区的图像和数据,让我们能够及时了解灾害的范围、强度和发展趋势。

往届全球减灾平台大会概览

往届全球减灾平台大会概览
并推进《兵库行动框架》和后续的 《2015—2030 年仙台减轻灾害风险框架》 (以下简称《仙台框架》)等全球减轻风险议
7 月上·2019 ·中国减灾 31
独家策划
抗灾力红利 : 迈向可持续性和包容性社会 ——记第六届全球减灾平台大会
程相关决议的执行进度,关注引领减灾最新发 展趋势,为全球各国政府和利益攸关方提供成 功减灾实践经验,缩小各国和区域间减 灾鸿沟差距,提供适宜各国推行的 可行化建议。
发布主席总结报告 预期成果: 1. 增加对减轻灾害风险的投资 2. 减轻气候变化的灾害风险 3. 加强社区御灾和生计保护 4. 《兵库框架》中期评估
第三届 GP2011
2011年5月8—13日 瑞士日内瓦
投资今天为了更安全 的明天——增加对 地方行动的投入
1. 投资今天,为了更安全的明天——增加 对地方行动投入
期成果,为世界各国减灾规划了国际蓝图和 减灾行动计划框架,第一届世界减灾大会成 为国际减灾领域的重要里程碑。世界减灾大 会每十年举办一次,2005 年 1 月 18—22 日, 联合国在日本兵库县神户市举办了第二届世 界减灾大会,通过了《兵库宣言》和《2005— 2015 兵库行动框架:加强国家和社区的抗灾 能力》(以下简称《兵库行动框架》)两项重
独家策划
抗灾力红利 : 迈向可持续性和包容性社会 ——记第六届全球减灾平台大会
往届全球减灾平台大会概览
■ 顾林生 崔西孟
致力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威胁,并提供战略建议、促进协调合作的全球减灾平台大会,到 如今为止,已经举办了六届,除 2015 年举办了联合国世界减灾大会而没有举办之外,该平台大会分 别于 2007、2009、2011、2013、2017、2019 年在瑞士日内瓦和墨西哥坎昆成功举行。本文将介 绍全球减灾平台的成立历程,并盘点往届平台大会的概况、议题以及所形成的成果共识。

将灾害风险威胁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机遇——2010年达沃斯国际灾害风险大会

将灾害风险威胁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机遇——2010年达沃斯国际灾害风险大会

城市与减灾Information Channel灾害事故,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这些灾难使人类意识到我们的社会仍然是脆弱的,人类抵御灾害风险的能力依旧是有限的。

为此,国际社会越来越意识到人类应该摆脱旧有的恐惧和躲避灾害的传统思想,转而更加理性地了解灾害,进而有效地管理灾害,学会与灾害共生共存。

因此,国际社会亟待建立新的抵御突发灾害的规则、政策和战略,不断创新应对各种灾害风险的体制、机制和法制,用更加综合的灾害风险管理理论和措施,积极应对人类社会所面临的不断变化的灾害风险。

正是基于上述背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 )、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UNISDR )、联合国环境署(UNEP )和联合国发展署(U NDP )等多家国际组织支持下,由达沃斯全球风险论坛(GR F )主办了这次重要的国际会议,为推进全世界的防灾减灾事业,最大限度地减轻人类社会面临的复杂的灾害,打造了全球灾害风险管理领域学界与政府、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社会与公众对话的战略平台。

大会概况2010年达沃斯国际灾害风险大会的主题是“灾害、风险、危机和全球变化——将威胁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机遇”,其总体目标是为社会部门和个人之间搭建桥梁,共同商讨灾害风险领域内各自所扮演的角色及如何更加紧密的合作。

本次大会基于2006年和2008年达沃斯国际灾害风险大会的议题,为与会者提供了更加宽广的主题讨论范围,同时以一种更加创新的模式为其组织结构,即以综合视角审视风险、安全、可持续发展以及全球气候变化。

2010年达沃斯国际灾害风险大会继续致力于推进兵库行动框架(Hyogo Fr amew ork for Act ion )的实施,积极地推进国际风险治理。

为此,会议期间大会组委会组织了场主题不同的全体会议,3场平行会议,将灾害风险威胁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机遇——2010年达沃斯国际灾害风险大会哈尔滨工业大学王绍玉金书淼Turning the risk and threaten of disasters in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pportunity为推进国际社会的防灾减灾事业,最大限度地减轻人类社会面临的复杂的灾害风险威胁,2010年5月30日至6月3日,国际灾害风险大会(IDRC )在闻名遐迩的瑞士名城达沃斯隆重召开。

202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数理学部应急管理项目

202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数理学部应急管理项目

202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数理学部应急管理项目202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数理学部应急管理项目序自然科学基金数理学部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设立的一个重要部门,旨在支持数学、物理、化学等数理学科的基础研究与创新发展。

作为该领域的一个重要项目,202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数理学部应急管理项目备受瞩目。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该项目进行全面评估,并深入探讨其价值和意义。

一、项目概述202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数理学部应急管理项目是针对数理学科领域中突发性事件的研究与应对措施。

该项目旨在通过数理学方法和理论,提供针对突发性事件的全面、深入的分析和解决方案,为国家、社会和个人应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危机、环境污染等问题提供科学支持。

二、项目重要性1. 科学支持的重要性突发性事件往往情况复杂、变化快速,需要科学的分析和预测来制定合理的应对方案。

数理学科具有严谨的逻辑思维和数学模型的建立能力,可以为应急管理提供科学的支持。

2. 社会影响力突发性事件对社会稳定和个人生命财产安全都会造成巨大影响,而科学的应急管理方案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3. 科研价值该项目的开展将对数理学科研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提高我国在数理学领域的创新和技术实力,推动学科的发展和交叉融合。

三、项目内容该项目主要包括突发性事件发生机理的研究、事件预测与监测技术、灾害应急管理方法与技术等多个方面。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数学模型的建立、数据分析与挖掘、应急资源的调配与管理等。

四、个人观点我认为202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数理学部应急管理项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力。

作为一项重要的数理学项目,它将对我国的科学研究和社会应急管理体系都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我期待看到该项目的进一步展开和成果的取得。

总结202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数理学部应急管理项目是当前重要的科学研究项目之一,它对于提高我国的应急管理水平,推动数理学科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联合国利用天基技术进行灾害风险管理国际会议—理解灾害风险”在京开幕

“联合国利用天基技术进行灾害风险管理国际会议—理解灾害风险”在京开幕

“联合国利用天基技术进行灾害风险管理国际会议—理解灾
害风险”在京开幕
佚名
【期刊名称】《中国减灾》
【年(卷),期】2016(0)10
【摘要】9月19日,由民政部与联合国外空司共同主办的“联合国利用天基技术进行灾害风险管理国际会议-理解灾害风险”在京开幕。

来自中国、美国、英国等20个国家、13个国际与区域组织的近百名代表和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

【总页数】1页(P34-34)
【关键词】灾害风险;国际会议;风险管理;联合国;技术;天基;利用;专家学者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4
【相关文献】
1."联合国利用天基技术进行灾害管理—推动落实2015-2030年仙台减灾框架国际会议"在京开幕 [J],
2.联合国利用天基技术减轻灾害风险国际会议在北京召开 [J],
3.“联合国利用天基技术进行灾害风险管理国际会议-通过综合应用增强韧性”在京开幕 [J], 刘明
4.“联合国利用天基技术进行灾害管理—推动落实2015—2030年仙台减灾框架国际会议”在京开幕 [J],
5.“联合国灾害管理天基技术灾害风险国际会议—灾害风险识别、评估与监测”在京开幕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郑国光出席联合国利用天基技术进行灾害风险管理国际会议开幕式

郑国光出席联合国利用天基技术进行灾害风险管理国际会议开幕式

郑国光出席联合国利用天基技术进行灾害风险管理国际会
议开幕式
10月24日,由应急管理部与联合国外空司共同主办的“联合国利用天基技术进行灾害风险管理——加强备灾有效应急
???????郑国光强调,灾害风险是各国面对的共同挑战,中国政府愿与各国一道,进一步推进天基技术减灾应用与合作,
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贡献。

郑国光还就提高卫星应急监测服务能力和效率、加强灾害风险监测、利用天基技术为各国减灾目标监测提供解决方案等3个方面提出建议。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灾害评估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灾害评估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灾害评估中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是一种将地理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和展示的技术系统。

它的应用范围广泛,其中之一就是在灾害评估中的应用。

灾害评估是对灾害发生后的损失进行评估和分析,以便为灾害管理和应急响应提供科学依据。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介绍GIS技术在灾害评估中的应用。

一、灾害风险评估灾害风险评估是在灾害发生前,通过对灾害风险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评估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和影响程度,为灾害管理和减灾工作提供决策支持。

GIS技术在灾害风险评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收集和整合地理空间数据,如地形、土地利用、气象、水文等数据,可以建立灾害风险评估模型。

利用GIS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可以对不同因素进行权重分配和叠加分析,得出灾害风险区划图和风险等级评估结果,为灾害管理者提供科学依据。

二、灾害损失评估灾害损失评估是在灾害发生后,对灾害所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生态环境破坏等进行评估和统计,为灾害恢复和重建提供决策依据。

GIS技术在灾害损失评估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数据收集和整合:通过GIS技术,可以快速收集和整合灾害发生地的各类数据,如人口分布、建筑物分布、道路网络、水资源等,为灾害损失评估提供基础数据。

2. 空间分析和模拟:利用GIS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可以对灾害损失进行模拟和预测。

例如,在地震灾害中,可以通过建立地震烈度与建筑物破坏程度的关系模型,预测不同地区的建筑物损失情况。

3. 可视化展示:通过GIS技术,可以将灾害损失评估结果以地图、图表等形式进行可视化展示,使决策者更直观地了解灾害的影响范围和程度,从而做出相应的决策。

三、灾害应急响应灾害发生后,及时、有效的应急响应是减少灾害损失和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关键。

GIS技术在灾害应急响应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空间数据管理:通过GIS技术,可以对灾害应急响应所需的各类空间数据进行管理和共享,如灾害发生地的地形图、卫星影像、道路网络等。

灾害风险的脆弱性评估.ppt

灾害风险的脆弱性评估.ppt
第八章 灾害风险的脆弱性评估
防灾科技学院 于汐
第八章 灾害风险的脆弱性评估
引言
第一节 脆弱性概述
1.国际减灾战略2004年提出的脆弱性的定义: 由物质、社会、经济和环境因素或进程所决定
的状态,这一状态提高社区对致灾因子影响的 敏感性。 2.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给出关于人类 脆弱性的概念 决定人们受到特定致灾因子影响的可能性和范 围,由物质、社会、经济和环境因素所形成的 人类处境和过程。
第二节 脆弱性评估指标
二、灾害敏感性(Vs)评估 (3)突发性灾害应急能力
●县(区)尺度
一般以一个社会经济统计单元与评估要求有关的空 间
规则格网。 方法:同理采用人口体能指数和家庭自救技术指数 注意:可以采用统计单元或格网统计数据,主要来
自人口普查或抽查
第二节 脆弱性评估指标
二、灾害敏感性(Vs)评估
政府对救灾物资调配水平和应急预案有效实施能力可以采用层次分析法专家打分第二节脆弱性评估指标三区域灾害应对能力评估vd一基础应对灾害能力2财力指数fin政府财政支付能力和居民经济实力指标来主要反映应对能力的财力1村社区尺度家庭为单位采用纯收入社会调查数据2县区尺度人均财政收入城乡居民纯收入人均gdp各种报告及统计资料第二节脆弱性评估指标三区域灾害应对能力评估vd一基础应对灾害能力3物力指数mch主要反映应急抢险能力或灾害信息预警发布能力
降低脆弱性的人力状况,通常仅用于县区及 其以上空间尺度的评估。
Hum dct Dct Frm mrg Mrg
Dct:每百人医生数 Frm:每百人消防人数 Mrg:政府对救灾物资调配水平和应急预案有效实施能力
dct、 frm、mrg 可以采用层次分析法(AHP)专家打分
第二节 脆弱性评估指标

防灾减灾科技创新的国际合作案例

防灾减灾科技创新的国际合作案例

防灾减灾科技创新的国际合作案例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面对自然灾害的威胁,各国越来越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

通过共享资源、知识和技术,国际合作在防灾减灾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以下为大家介绍几个具有代表性的防灾减灾科技创新国际合作案例。

一、地震预警系统的跨国合作日本和美国在地震预警系统方面展开了深入合作。

日本由于地处地震多发带,在地震监测和预警技术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而美国在信息技术和数据分析方面具有强大的实力。

两国的科研人员共同研发了一套先进的地震预警算法。

通过整合日本密集的地震监测网络所收集的数据,以及美国先进的数据分析技术,该算法能够在地震发生后的极短时间内准确预测地震的强度和可能影响的区域,为民众争取到宝贵的逃生时间。

在实际应用中,这套地震预警系统在多次地震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例如,在一次发生在日本的强震中,预警系统提前数秒发出警报,使得铁路系统及时制动,避免了列车脱轨等重大事故的发生;在美国的一些地区,该系统也成功帮助学校和企业组织人员疏散,减少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二、洪水预测与应对的国际协作欧洲的一些国家,如荷兰、德国和法国,共同开展了针对洪水的预测和应对合作项目。

荷兰在水利工程和洪水管理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卓越的技术。

德国则在气象预测和建模方面表现出色。

法国在地理信息系统和城市规划方面具备优势。

三国的专家联合起来,建立了一个综合的洪水预测模型。

该模型整合了气象数据、地形信息、河流水文数据等多源数据,能够对可能发生的洪水进行高精度的预测。

基于这一模型,各国能够提前做好防洪准备。

比如,在洪水来临前,荷兰可以提前调整堤坝的高度和排水系统;德国可以及时发布气象预警,指导民众做好防范;法国能够优化城市的排水规划,减少内涝的影响。

这种跨国合作不仅提高了各国自身的防洪能力,还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三、森林火灾防控的国际合作创新澳大利亚、加拿大和美国在森林火灾防控领域展开了合作。

澳大利亚由于其独特的气候和地理条件,在森林火灾监测和扑救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

全球地震危险性评估计划

全球地震危险性评估计划

全球地震危险性评估计划
贾尔迪尼;马丽
【期刊名称】《国际地震动态》
【年(卷),期】1993(000)007
【摘要】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UN/IDNDR)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已批准了作为国际示范项目的全球地震危险性评估计划(GSHAP),该计划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科学联合会理事会(ICSU)提供全部资助。

GSHAP的主要目标是,保证国家机构能够以区域协调的方式和使用先进的方法来评估地震危险。

GSHAP将填补许多国家为执行减少危险性的战略而对其领土的地震危险性进行适当的评估时所缺少的重要空白。

GSHAP是由国际岩石圈计划(ILP)
【总页数】2页(P32-33)
【作者】贾尔迪尼;马丽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15.63
【相关文献】
1.全球地震模型(GEM)行动计划 [J], 赵纪东;李旭东
2.全球地震危险性评估计划(GSHAP)的全球地震危险性图 [J], 谢德洛克;贾尔迪尼;格林塔尔;张培震;杜桂香;李学勤;李怀英;孙振凯
3.一项全球性的国际合作计划:国际地震观测期计划 [J], 陈培善
4.全球CMT计划2004-2010:13017个地震的矩心矩张量 [J],
G.Ekstrom;M.Nettles;A.M.Dziewonski;赵仲和(译);吕春来(校); 5.全球地震危险性评估计划(GSHAP) [J], 陈达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卫星遥感在我国重大地震灾害应急监测中的应用

卫星遥感在我国重大地震灾害应急监测中的应用

7CITY AND DISASTER REDUCTION我国是世界上地震活动最强烈和地震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重大地震灾害往往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巨大财产损失和深远社会影响。

近十年来,国家启动三级或以上救灾应急响应的重大地震灾害有6次,具体包括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2013年四川芦山地震、2014年云南鲁甸地震、2015年尼泊尔地震波及西藏灾区和2017年四川九寨沟地震。

地震之后及时准确掌握人口、房屋、基础设施等受灾信息和滑坡、堰塞湖等次生灾害发生情况是开展应急救援、救助和综合评估的基础和依据。

重大地震灾害具有影响面广、破坏力强、灾情复杂等特点,道路中断情况时有发生,单靠地面人员调查往往难以在短时间内全面获取灾情信息。

卫星遥感具有对地震灾区进行大范围、多尺度、动态综合观测且不受地面条件限制等优势,已经成为国内外重大地震灾害应急监测的重要支撑技术手段之一。

利用不同时相的卫星影像可对震前和震后几小时到几天甚至几周内的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卫星影像的空间分辨率和波段设置不同对灾区范围和要素的识别监测能力也不同。

通过多种卫星的协同观测和综合应用可实现对重大地震灾区主要损毁要素、次生灾害和安置帐篷等时空分布信息的动态监测,进一步将遥感监测与卫星遥感在我国重大地震灾害应急监测中的应用李素菊 刘明李素菊,应急管理部国家减灾中心研究员,空间与重大灾害国际宪章项目经理,卫星应急制图国际工作组成员,曾任联合国灾害管理与应急反应天基信息平台北京办公室高级专家和世界粮食计划署项目官员。

2003年获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理学博士学位,现主要从事防灾减灾卫星论证、应用、科研与国际合作工作。

先后主持民用高分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或课题5项,目前正在负责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星机地协同的大地震灾后灾情快速调查关键技术研究”课题研究。

作为技术骨干参与民用空间基础设施10 多颗卫星的论证与在轨测试工作。

联合国灾害评估与协调队(UNDAC)的工作体系及培训方法

联合国灾害评估与协调队(UNDAC)的工作体系及培训方法

57CHINA EMERGENCY RESCUE 联合国灾害评估与协调队(UNDAC/United Nations Disaster Assessment Coordination),是由联合国人道主义事物协调办公室(UN OCHA/Office for the Coordination of Humanitarian Affairs)负责选拔、培训、派遣和监管的一支专业力量。

队员由世界各国具有灾害应急管理、处置和协调等专业背景,并通过UNDAC 入职培训,完成了相关行政手续注册的专家组成。

当受灾国向联合国发出援助请求时,联合国人道主义事物协调办公室将根据灾害情况,在能够并且自愿的队员中选出合适的队员,并任命队长与副队长以组成一支符合任务需求的UNDAC 队伍前往受灾国执行人道主义支援。

本文针对UNDAC 队伍的工作理念、体系以及培训进行了简要阐述,希望对我国灾害应对与处置工作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 人道主义 灾害 评估 协调 培训李立联合国灾害评估与协调队(UNDAC)的工作体系及培训方法联合国灾害评估与协调队(UNDAC)成立于1993年,是联合国面向全球灾害实施人道主义支援,发挥灾害信息管理、评估与人道主义事务协调的主要力量之一。

截至2015年12月,UNDAC 已在全球范围内执行了人道主义支援任务255次,1378人次的UNADC 队员派往了超过100个国家。

1. UNDAC 的工作理念及工作体系UNDAC 的主要工作体系和方法构建于“核心价值观(Core Value)、灾害管理(Disaster Management)、人道主义原则(Humanitarian Principle)、领导能力(Leadership)”四大基础之上。

其中,核心价值观包括:平等的、承担义务的、胜任的、灵活的、包容的、实操的和支援的;灾害管理是指植根于灾害管理,但同时受到人道主义协调的影响,并连接这些渠道;人道主义原则包括:人道、中立、公正、独立,这些是UNDAC 体系的基本原则;领导能力是指UNDAC 在实操和战术层面提供或支持领导能力,同时在战略层面提供领导能力支持。

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对气候变化风险及风险管理的新认知

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对气候变化风险及风险管理的新认知

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对气候变化风险及风险管理的新认知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对气候变化风险及风险管理的新认知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问题日益引起关注,被视为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为了评估和了解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国际上成立了持续研究的机构——联合国的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

根据IPCC的最新报告,第五次评估报告,我们对气候变化风险以及风险管理的认知有了新的突破。

首先,该报告指出气候变化对地球的许多方面都带来了直接和间接的风险。

在不久的将来,相对于目前,极端天气事件会更加频繁和严重。

这些极端天气事件,如风暴、洪水和干旱,对人类社会和经济造成的损失将会更加巨大,并增加人类生活的不确定性。

目前,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些极端天气事件在全球范围内造成的灾难,比如近年来频发的自然灾害和洪水。

因此,我们需要认识到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是现实且迫在眉睫的。

其次,该报告还指出,气候变化风险不仅仅是环境问题,还直接涉及到社会、经济和政治问题。

气候变化对各个国家的社会发展和经济状况都会产生影响。

食品安全、淡水资源、能源供应、生态系统和城市规划等都与气候变化风险密切相关。

未来几十年,面临气候变化风险的国家可能会面临经济危机、社会动荡和政治不稳定等问题。

因此,我们必须采取积极的行动,控制和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以保护社会稳定和人类的生存。

第三,该报告还提供了一些新的认知,关于如何管理气候变化风险。

报告指出,风险管理是管理气候变化风险的重要方法之一。

风险管理需要采取全方位的措施,包括降低排放、适应和加强管理能力等方面。

降低排放是指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以减缓气候变化的速度。

适应是指通过改变社会和经济系统,以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

加强管理能力包括提高能源效率、保护自然资源和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等。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减少气候变化风险所带来的影响和损失。

此外,报告还强调了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面对全球性的气候变化问题,各个国家应该共同努力,加强合作,制定共同的目标和行动方案。

国际滑坡专门组织和专门期刊评介

国际滑坡专门组织和专门期刊评介

国际滑坡专门组织和专门期刊评介郑秋红【期刊名称】《气象科技进展》【年(卷),期】2013(000)0z1【总页数】7页(P81-87)【作者】郑秋红【作者单位】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正文语种】中文ICL共有正式会员54个,其中,位于东亚的中国、日本、韩国等是世界上受滑坡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区域之一,也是ICL最积极活跃的参与者。

1. 国际滑坡协会(ICL)(1)ICL的成立背景及组织目标国际滑坡协会(International Consortium on Landslides,ICL)于2002年1月在日本京都举行的“滑坡风险减缓和保护自然文化遗产” 国际会议期间成立(链接1)。

先后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世界气象组织(WMO)、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联合国国际减灾署(UNISDR)、联合国大学(UNU)、国际科学理事会(ICSU)、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WFEO)、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IUGS),以及日本文部科学省(MEXT)、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等各国政府部门的支持。

2002年8月,ICL在日本京都府依当地法律注册为非盈利性组织(NPO,No.1300-05-005237),京都是ICL的发源地,也是其秘书处所在地。

ICL的官方语言为英语和日语。

ICL作为滑坡减灾的一个平台,其具体目标为:(1)为了社会和环境利益,加强教育等能力建设(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促进滑坡研究;(2)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整合地球科学和技术,评估城乡及脆弱地区的滑坡风险,包括自然和社会文化遗产,以助于自然环境和高社会价值遗址的保护;(3)组织协调国际滑坡风险评估和减灾研究的专家,参与各种相关的国际和国家项目;(4)促进形成全球性、多学科的滑坡计划。

链接1 国际滑坡协会(ICL)的成立具体来讲,国际滑坡领域的专家发起的一系列行动和倡议促成了ICL的成立,包括:(1)日本滑坡协会的国际简讯Landslide News从1986年就已开始出版,并向世界上从事滑坡研究的人员和机构寄送。

关于国际灾害风险大会(IDRC)筹备情况的报告(doc 8页)(正式版)

关于国际灾害风险大会(IDRC)筹备情况的报告(doc 8页)(正式版)

关于国际灾害风险大会(IDRC)筹备情况的报告理事会:遵照理事会要求,经与有关方面协商和共同努力,国际灾害风险大会筹备工作有了新的进展,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进一步明确了会议召开的背景和依据国际灾害风险大会(IDRC)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秘书处(UN/ISDR)等多个国际组织的支持下,由达沃斯世界风险论坛(GRF)创办的,本届大会是自2006年8月在瑞士达沃斯召开第一届大会以来的第四届。

在2008年的第三届大会上,针对我国发生汶川特大地震的实际情况,由中方专家提出,经达沃斯世界风险论坛和2008年大会组委会同意,决定2009年国际灾害风险大会(IDRC)在我国四川成都举行。

在第六次考察四川地震灾区期间,温家宝总理曾做出“办好风险大会”的指示,四川省政府也对会议的召开表示支持。

2009年3月19日,国家工业与信息部正式批复了由哈尔滨工业大学提交的《关于举办2009年中国成都国际灾害风险大会的请示》(工信部外函(2009)134号,附件1),同意本次会议于2009年7月13日至15日在四川省成都市举行。

基于中心在紧急救援领域的影响和地位,达沃斯世界风险论坛亚洲研究中心邀请我们作为发起单位参与会议的组织工作,相关情况已报经理事会和春云首长批示同意。

到目前为止,哈尔滨工业大学、民盟中央灾害与社会管理专家论坛、水利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四川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等多家单位也已接受邀请,同意作为发起单位参与会议组织工作。

二、进一步明确了会议的主题和相关议程1、会议主题:“应对突发灾害能力建设”;2、会议时间:2009年7月13日至15日,会期3天;3、会议地点:四川省成都市(具体地点待定);4、会议组织发起单位(按参与发起时间排序):①达沃斯世界风险论坛(GRF)②哈尔滨工业大学③民盟中央灾害与社会管理专家论坛④水利部科学技术委员会⑤四川大学⑥民政部紧急救援促进中心⑦北京师范大学除以上发起组织单位外,组委会还将邀请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中国地震局、哈尔滨市人民政府等单位参与组织发起工作;5、承办单位:达沃斯世界风险论坛亚洲研究中心;6、会议组织委员会成员:蒋树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沃尔特·安曼博士达沃斯世界风险论坛主席王树国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教授索利生民盟中央副主席胡四一水利部副部长王彦峰民政部紧急救援促进中心理事长谢和平四川大学校长、院士史培军北京师范大学常务副校长、教授王绍玉达沃斯世界风险论坛亚洲研究中心主任、国际灾害风险大会IDRC执行主席、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博导7、主要内容:国际灾害风险大会将由三个全体会议(3个半天)和20-30个专题会组成,三个全体会的主题分别是:“汶川地震成功应对与恢复重建的挑战与启示”、“构建和谐世界与综合灾害风险管理”、“汶川地震与社会化紧急救援发展战略”(附件2)。

空间减灾国际合作机制(三) 联合国灾害管理与应急反应天基信息平台机制介绍

空间减灾国际合作机制(三) 联合国灾害管理与应急反应天基信息平台机制介绍

中国减灾·2018·7环球GLOBAL空间减灾国际合作机制(三)联合国灾害管理与应急反应天基信息平台机制介绍■ 李素菊56中国减灾·2018·7月上空间技术具有对自然灾害进行大范围动态监测的优势,有助于提供更多更快的灾情信息,进而支持各国减轻自然灾害风险。

然而,世界上拥有空间资源的国家仍占少数,依靠单一国家的空间资源难以满足重大灾害监测的需要,通过国际合作开展重大灾害监测已经成为空间技术应用最为突出的领域之一,目前世界范围内空间减灾国际合作机制呈现不断产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趋势。

本刊《环球》栏目推出空间减灾国际合作机制系列文章,介绍相关机制的产生背景、运行规则、合作资源和应用情景等内容。

本期介绍的是联合国灾害管理与应急反应天基信息平台机制。

联合国灾害管理与应急反应天基信息平台(以下简称“天基信息平台”)是联合国大会在2006年12月14日第61/110号决议中决定在联合国内部设立的一个方案,旨在作为空间信息用于灾害管理支持帮助的手段,充当灾害管理界与空间界联系的桥梁并作为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能力建设和加强机构工作的促进者,向所有国家、所有相关国际和区域组织全面提供与灾害管理有关的所有类型的天基信息和服务,以支持灾害管理整个周期的工作。

根据决议,该方案拟在北京和波恩分别设立办事处,并在日内瓦设立联络办事处。

天基信息平台北京办公室于2010年11月10日正式成立并开始运行。

产生背景天基信息平台从最初的提出倡议到其北京办公室成立,经历了20余年时间。

与空间与重大灾害国际宪章机制一样,联合国天基平台机制也是起源于1999年7月维也纳举行的第三次联合国探索及和平利用外层空间会议上通过的“空间千年:关于空间和人的发展的维也纳宣言”决议。

该决议建议采取33项具体行动以使空间技术能够有助于解决新千年所面临的全球挑战,其中的一个行动是特别通过国际合作建立一个综合性的全球系统,以便通过对地观测、通信和其他天基服务来管理尤其是具有国际性质的防灾、减灾和救灾工作,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能力并填补全球卫星覆盖的空白。

联合国世界减灾10年(横滨)会议

联合国世界减灾10年(横滨)会议

1994年5月23日,世界减灾大会开幕(5月27日闭幕)。

出席会议的约有130个国家的政府机构代表和2000余名防灾专家。

这次“联合国世界减灾10年(横滨)会议”呼吁各国加强协作,共同对付危及人类生命和财产的自然灾害。

在27日通过的《横滨声明》和《减灾行动计划》中指出,世界已进入日益相互依存的时代,各国应该在新的伙伴关系下对自然灾害采取行动,为了人类的共同利益建立起更安全的生存环境。

声明说,各国应通过技术转让、信息交流等,进一步加强区域和国际间的合作。

特别是发达国家应该向发展中国家免费和及时提供有关防灾和减灾的技术以及有关数据。

声明还强调各国要保护自然环境,并且协助寻找有效的手段来减少灾害的影响。

这次会议通过的《减灾行动计划》规定了“减灾10年”剩余5年的任务和规划。

它还规定,每个国家在保护其公民免受自然灾害方面有主权责任,国际社会应优先对发展中国家中的最不发达国家、内陆国家和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在防灾与减灾方面提供合作。

《横滨战略及其行动计划》《建立更安全的世界的横滨战略》作为国际减少自然灾害十年(减灾十年)中期审查的主要成果,在减少自然灾害国际会议(1994年5月,日本横滨)上通过。

横滨战略的原则1. 风险评估是采取充分、成功的减灾政策和措施的必要步骤。

2. 灾害预防和防备对于降低救灾赈济的需要是至关重要的。

3. 灾害预防和防备应该被看作是国家、区域、双边、多边和国际各级发展政策和发展规划的组成部分。

4. 发展和加强预防、减少和减轻灾害的能力是当务之急。

5. 即将发生的灾害的早期预警,以及利用包括广播服务在内的电信手段有效地传播预警,是灾害预防和防备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6. 只有在地方社区、国家政府、区域和国际各级参与的情况下,预防性措施才会取得最大效果。

7. 通过对整个社区进行适当教育和培训,采用侧重目标群体的适当发展设计和发展格局,才能降低脆弱程度。

8. 国际社会接受共享预防、减少或减轻灾害所需技术的必要性;应作为技术合作的组成部分,免费、及时地提供这些技术。

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

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

来源:民政部规划财务司时间: 2011-02-01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着眼国家防灾减灾全局,立足解决防灾减灾综合问题,重点加强防灾减灾多灾种综合、各部门协同、跨区域合作的能力建设,统筹防御各类自然灾害,统筹考虑防灾减灾工作各个阶段,统筹利用各方面资源,统筹运用法律、行政、市场和科技等多种手段,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损失,切实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本规划是未来五年我国综合防灾减灾工作发展的蓝图,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指导防灾减灾工作,利用公共财政资源,制定防灾减灾政策的重要依据。

一、综合防灾减灾现状与面临的形势〔一〕现状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把综合防灾减灾工作作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和国家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

《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颁布实施以来,综合防灾减灾工作成效显著。

——国家防灾减灾管理体制机制和法律法规不断完善。

27个省〔区、市、兵团〕成立了减灾委员会或救灾综合协调机构,充分发挥了防灾减灾的综合协调职能。

修订、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自然灾害救助条例》、《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抗旱条例》等法律法规。

——自然灾害立体监测预警体系基本形成。

气象、地震、水文、地质、海洋、环境、农业、林业等各类自然灾害监测站网和预警预报系统进一步完善。

天气和自动气象观测系统建设初具规模,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进一步完善,台风等自然灾害早期预警水平得到提高,农林病虫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的监测预警能力进一步加强,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A、B星和风云三号A星、风云二号E星成功发射,卫星减灾应用业务系统初步建立。

——自然灾害工程防御能力稳步提升。

实施了防汛抗旱、危房改造、饮水安全等重大工程,大江大河重点防洪保护区基本到达规定的防洪标准、防洪能力进一步提高,人口密集区、大中城市及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区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得到初步治理,创建了1562个综合减灾示范社区,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全面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逐步推进。

《2024年基于UMAP与HDBSCAN的北京市极端暴雨时空动态分布规律研究》范文

《2024年基于UMAP与HDBSCAN的北京市极端暴雨时空动态分布规律研究》范文

《基于UMAP与HDBSCAN的北京市极端暴雨时空动态分布规律研究》篇一一、引言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极端天气事件如暴雨等频繁发生,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北京市作为我国的重要城市之一,其极端暴雨事件频发,对城市交通、环境、经济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对北京市极端暴雨的时空动态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对于提高城市防洪减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采用UMAP与HDBSCAN两种方法,对北京市极端暴雨的时空动态分布规律进行研究。

二、研究方法1. UMAP降维技术UMAP(Uniform Manifold Approximation and Projection)是一种用于降维和可视化高维数据的机器学习方法。

通过UMAP技术,可以将极端暴雨的多维数据降维至二维或三维空间,便于观察和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

2. HDBSCAN聚类算法HDBSCAN(Hierarchical Density-Based Spatial Clustering of Applications with Noise)是一种基于密度的聚类算法。

通过HDBSCAN算法,可以对降维后的数据进行聚类分析,识别出不同类型极端暴雨的空间分布特征。

三、数据来源与处理本研究采用北京市近十年的极端暴雨数据,包括降雨量、降雨时间、地理位置等信息。

首先对数据进行清洗和整理,然后利用UMAP技术进行降维处理,最后采用HDBSCAN算法进行聚类分析。

四、研究结果1. 降维结果分析通过UMAP技术对极端暴雨数据进行降维处理,得到了二维空间中的分布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不同类型极端暴雨在空间上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差异。

例如,某些区域的暴雨事件较为集中,而另一些区域则相对较少。

此外,不同季节和时间的暴雨事件在空间分布上也有所不同。

2. 聚类结果分析采用HDBSCAN算法对降维后的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得到了不同类型极端暴雨的聚类结果。

通过对聚类结果的分析,可以识别出不同类型极端暴雨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发生规律。

遥感大数据时代迎来产业发展新机遇——访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主任岳涛

遥感大数据时代迎来产业发展新机遇——访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主任岳涛
作为空间与重大灾害国际宪章的正式成员,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积极参与国际遥感领域的国际组织, 及时监测和评估灾害情况;同时,向受到灾害的其他成员国无偿提供包括高分系列卫星和中巴地球资源卫 星等在内的卫星数据。迄今为止,为全球多个国家的灾害提供卫星数据服务千余次,进一步彰显航天大国 的责任担当。
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积极参与地球观测组织(GEO)、亚太空间合作组织等有关机构的工作,建立 数据共享与服务平台,进行技术合作和交流。先后开展了全球对地观测基础设施建设、中国高分辨率卫星 数据全球共享、亚洲大洋洲综合地球观测系统建设、湄公河流域生态系统监测、东盟国家遥感卫星数据共 享与应用等项目,提供遥感卫星数据产品,服务全球可持续发展。
1 0 卫星应用 2021 年第 10 期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本刊特稿 Special Reports
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积极利用政府间国际合作的有利条件,在海外建立中国遥感卫星数据接收处理 分发系统,直接在当地接收、处理、分发中国的遥感卫星数据,大大提高了数据分发服务的效率。从 2007 年至今,先后在南非、新加坡开展项目建设,将中巴地球资源卫星数据直接在南部非洲和东盟地区分发。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本刊特稿 Special Reports
划的实施,我国高分辨率陆地观测卫星密集发射,遥感卫星及地面系统的各项性能指标也得到大幅提升。 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成立于 1991 年,是我国唯一的陆地观测卫星数据集中处理中心、统一存档中心、
业为主要目标,逐步转变为以市场化为导向的产业化发展模式,面向国民经济各行各业的业务化服务不断 深化,市场活力不断增强。面对市场化的需求,陆地观测卫星的应用模式也随之发生变化,从传统的“数 据 - 分析服务”,逐步转变为“基础数据 - 增值产品 - 信息产品 - 解决方案”的全流程供应链。整个服务 体系可面向专业类用户提供高分辨率、高重访周期、多模态的数据产品;可面向更广的用户群体提供包括 正射融合、区域镶嵌、地表反射率等增值产品;可面向行业应用,提取与挖掘多样化的信息产品满足业务 化需求;可面向行业市场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形成完整的服务体系闭环,依托多类型、高质量、稳定可靠、 规模化的空间信息综合服务能力,更好地支撑各行业的综合应用,促进卫星应用产业可持续发展,提升新 型信息化技术应用水平。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