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高二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练习第七单元二子圉见孔子于
人教版语文选修7《先秦诸子选读》第七单元第2课《子圉见孔子于商大宰》同步练习.doc
人教版语文选修7《先秦诸子选读》第七单元第2课《子圉见孔子于商大宰》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 下列加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 子圉(yǔ) 蚤(sāo)虱相(xiànɡ)剑B . 象箸(zhù) 箕(qí)子土簋(ɡuǐ)C . 菽藿(huò) 茅茨(cí) 称(chēnɡ)此以求D . 跣(xiǎn)行被(bèi)发聚嘬(zuō)2. 下列加线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 鲁穆公使众公子或宦于晋,或宦于荆宦:做宦官B . 称此以求,则天下不足矣称:相称,配得上C . 而越人跣行跣:赤脚D . 三虱食彘,相与讼讼:争论3. 下列句子中的“见”字,读音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 )A .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君已见孔子,亦将视子犹蚤虱也B . 匠石归,栎社见梦曰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栎社树C . 仪封人请见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D .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出门如见大宾4. 下列句子中的“亡”字,与例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例:今我已亡之矣A . 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B . 醉足以亡裘乎C . 亡之,命也夫D . 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5. 下列句子中的“其”字,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A . 不变是心也,虽远越,其可以安乎?B . 今晋与荆虽强,而齐近,鲁患其不救乎?C . 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D . 水之以涯,其无水者也。
6. 下列加线的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 . 晋近奚不之晋讼者奚说?B . 必不衣短褐而舍茅茨之下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C . 夫杨,横树之既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D . 富之以涯,其富已足者也称此以求,则天下不足也7. 下列句子中的“穷”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子必穷矣(穷困)B . 死生存亡,穷达贫富(穷困,不富有)C .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穷尽)D . 困百家之知,穷众口之辩(穷尽)8. 下列句子中的“之”字,指代对象不同的一项是( )A . 子胥出走,边候得之候因释之B . 拔剑而示之因为君刺之C . 然使十人树之而一人拔之,则毋生杨矣树之难而去之易也D . 其狗不知而吠之杨布怒,将击之9. 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 天雨,解素衣雨:下雨B . 衣缁衣而反反:回来C . 衣素衣而出出:外出D . 三虱食彘,相与讼讼:责备,埋怨10. 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 . 鳣似蛇,蚕似蠋B . 而亡其富之涯乎C . 讼者奚说D . 彘臞,人乃弗杀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 . 子圉把孔子引见给宋国的太宰,太宰后来问孔子这人怎么样,太宰给孔子很高的评价,希望把孔子引见给国君。
2019_2020年高中语文第7单元第2课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练习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第二课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一、夯实双基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A .鲁穆公使众公子或宦.于晋,或宦于荆 宦:做宦官 B .称.此以求,则天下不足矣 称:相称,配得上 C .而越人跣.行 跣:赤脚 D .三虱食彘,相与讼.讼:争论 【解析】 宦:做官。
2.下列句子中的“其”字,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AC )A .不变是心也,虽远越,其可以安乎?B .今晋与荆虽强,而齐近,鲁患其不救乎?C .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D .水之以涯,其无水者也。
【解析】 AC 都表反问语气,难道;B 表测度语气,大概、恐怕;D 代词“那”。
3.下列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C )A .⎩⎪⎨⎪⎧ 晋近奚.不之晋讼者奚.说?B .⎩⎪⎨⎪⎧必不衣短褐而舍.茅茨之下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C .⎩⎪⎨⎪⎧ 夫杨,横树.之既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D .⎩⎪⎨⎪⎧ 富之以涯,其富已足.者也称此以求,则天下不足.也【解析】 C 项两个“树”字都当“种植”讲,A①为什么,②什么,B①住宿,②筑舍定居,D①满足,②够。
4.下列句子中的“穷”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 .子必穷矣(穷困)B .死生存亡,穷达贫富(穷困,不富有)C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穷尽)D .困百家之知,穷众口之辩(穷尽)【解析】 穷:不得志,不显贵。
5.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子圉和宋国宰相都认识到了孔子了不起,但却都阻止孔子得到国君的赏识和任用。
表明决定人们取舍的往往不是是非判断,而是对私利的算计。
B.“曾从子善相剑”的故事表明为利益所驱使的人是不可信的。
要从基于“义”还是基于“利”的前提对别人的行为动机作清醒分析,准确判断。
C.“毁树容易种树难”的故事说明,一个正直的人不会阿谀奉承别人,是很难干成事业的。
它启示人们,在官场中,为人处世不能太正直了,那样会处处碰壁。
D.“富有涯乎”的故事表明财富不在多少,知足就好,知足常乐。
高中语文 选修先秦诸子选读(人教版)练习第七单元二、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
二、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作为学生,如何面对象牙塔外的世界,如何传承古代文明,如何让中华民族再一次强壮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这就需要明人性的丰富性。
韩非子的寓言揭开了人类脸上覆盖着的温情脉脉的面纱。
或者说基础,在我看来更多的是缺失所谓的“执行力”。
所谓执行力,或许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
如果能做到像商鞅执法一样“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公平、公开、公正地执法,或许企业的执行力自然就有了。
当然,在执行的过程中也得要因地制宜,在不违背原则的前提下讲究执行的艺术性、灵活性,或许身为执行者才不至于落得像商鞅一样“作法自毖”。
【课内挖掘】课内素材韩非子的法治思想早在2 000多年前,中国就曾出现过倡导“依法治国”的伟大思想家,其人就是韩非。
韩非认为,法为君主提供了治理国家的客观尺度,可以避免因统治者个人因素给封建政治造成的损失,并可保证政治的连续性。
同时,成文法律的公布,可以限制统治者个人的私权,以缓和君主与臣民的矛盾,调整上下关系。
另外,法还能够整齐民心,竭尽民能,调动人民的主动性,并提高国家的政治效能。
在韩非看来,实行法治小可以救亡图存,大则可以致霸王之业。
韩非在其法学思想理论中,还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法不阿贵”的思想,主张“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这是对中国法治思想的重大贡献,对于清除贵族特权维护法律尊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的法学思想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为后世人们反抗法外特权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蕴涵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一法治思想的启蒙火花。
运用角度【课外应用】“齐王衣紫”的故事揭示了一个上行下效的道理。
齐王爱穿紫色的衣服,于是齐国上下都爱穿紫色的衣服;而当齐王脱下紫色的衣服,并表示对这种衣服的厌恶后,不用下达禁令,全国的“紫色热”自然就降温了。
这就是“以身作则”的妙用。
孔子曾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如果我们将君子改作上级小人改作下级,这就是说,上级的喜好像风一样,下级的喜好像草一样,风向哪边吹,草就向哪边倒。
人教版选修之先秦诸子选读7.2《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word同步练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燕相受书而说之说:解释B.请许学者而行宛曼于先王请:通“情”,真实,实在C.卜子妻写弊裤也,常也写:仿效D.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智:夸奖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而身为宋国笑厚者为戮,薄者见疑B.因释其耒而守株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C.其子所以出者,倍其所以嫁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D.囊将罪之,今召以为子傅其姑以为多私而出之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明忠而被疑的句子是①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②关其思进言而戮③乐羊食其子之肉,文候赏其功而疑其心④其子因私积聚,其姑以为多私而出之⑤其邻人之父亦云……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⑥卜子妻写弊裤也A.①②⑤B.②③⑤C.②③⑥D.②④⑥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守株待兔这则寓言表现了一种被放大的痴想妄想,形象地暗示了希望以先王之政治理当世的人民,是多么的可笑。
B.关其思再聪明,也没有郑武公聪明,邻居家的老人再机警,也没有富人对穷人的戒备之心厉害。
这两则寓言是说不是想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怎样去迎合统治者,怎样去处理这个问题。
C.卫人嫁其女的寓言,栩栩如生再现了一个不惜葬送女儿幸福也要追逐财富的守财奴形象,巧妙地讽刺了那些在朝为官不为民请命、不讲廉耻却自以为高明的贪官污吏。
D.卜子之妻给丈夫作新裤这则寓言表现了一种放大了的教条主义,表现了对古代先王之法的愚忠不知变通,这说明治理天下要从实际出发,不要一味相信古人。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1)故先王有郢书,而后世多燕说(2)为人妇而出,常也;其成居,幸也(3)厚者为戮,薄者见疑,则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也答案:1、D (以……为智)2、A (被,介词)(B 就,乘着;C ……的,……的凭借;D 以之为,认为)3、B4、B (“穷人”一词属于无中生有)5、(1)所以古代帝王留下的书就像下面说的郢人写的信,而后代的人多半像下面说的燕相解说郢人的信那样来作解说。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散文》7.2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练习
*二、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一、夯基训练1.对以下句子中加点词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 杨子过于宋东之逆旅过:拜见.B. 天雨 解素衣解:脱去, .C.必不衣短褐而舍茅茨之下衣:穿.D.树易生之物 而不胜一人者胜:赛过、超出, .答案: A分析: A 项 ,过,经过。
2.以下句中 ,无通假字的一项为哪一项 ( ) A. 鲁人身善织屦 ,妻善织缟 B.曩者使女狗白而往 C.鳣似蛇D.彘臞 ,人乃弗杀 答案: A分析:B 项,女,通“汝”,你的 ;C 项,鳣,通“鳝”,黄鳝 ;D 项,臞,通“癯”,消瘦。
3.以下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剖析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①奚不之 晋.②树易生之 物.③虽远越 ,其能够安乎.④匹夫失其 身.第1页/共8页A. ①②同样 ,③④不一样B.①②同样 ,③④同样C.①②不一样 ,③④同样D.①②不一样 ,③④不一样答案: D分析:① ,去、往;② 构助 ,的;③句中气 ,表示反 ;④代 ,代老百姓百姓。
4.以下加点的活用与例句同样的一是()(学号50730042)例句 :常酒者,天子失天下.A. 倒之即生.B.子圉恐孔子于君也.C.君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D.仁者安仁 ,知者利仁.答案: A分析: A 与例句加点均是名用作。
B ,形容作 ,得到⋯⋯尊。
C ,使用法 ,使⋯⋯活下来。
D ,意用法 ,⋯⋯有益。
5.以下句子的文言句式与例句同样的一是()例句 :上索我者 ,以我有美珠也A.子圉孔子于商太宰B.失火而取水于海第2页/共8页C. “彝酒”者 ,常酒也D.若又奚患答案: C分析:例句与 C 均判断句。
A 是状后置 ,B 是状后置 ,D是前置。
二、内下边的文字 ,达成第 6~8 。
昧醉寐而亡其裘。
宋君曰 : “醉足以亡裘乎 ?” 曰 : “桀以醉亡天下 ,而《康》曰‘毋彝酒’彝,‘酒’者,常酒也;常酒者,天子失天下,匹夫失其身。
”⋯⋯穆公使众公子或宦于.晋,或宦于。
2018人教版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练习题7.2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版含答案
二、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一、语基落实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注音和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A.桀以醉亡.(失去)天下,而《康诰》曰“毋彝.(yí,常常)酒”,“彝酒”者,常酒也;常酒者,天子失天下,匹夫失其身.(身体)。
B.子虽工.(擅长)自树于王,而欲去.(除去)子者众,子必危矣。
C.杨朱之弟杨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yī,穿着)缁衣而反.(通“返”,回家)。
其狗不知而吠.(fèi,叫)之。
D.于是乃相与聚嘬.(zuō,吮吸、叮咬)其母而食之。
彘臞.(qú,害怕),人乃弗杀。
解析A项,“身”,性命;C项,“衣”应读“yì”;D项,“臞”,同“癯”,消瘦。
答案B2下列句中无通假字的一项是( )A.鲁人身善织屦,妻善织缟B.而亡其富之涯乎C.鳣似蛇D.其子所以反者,倍其所以嫁解析B项,亡,通“忘”,忘记;C项,鳣,通“鳝”,黄鳝;D项,反,通“返”。
答案A3下列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杨子过于.宋东之逆旅A.箕畚运于.渤海之尾B.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C.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D.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解析B项与例句相同,介词,引出动作行为支配对象,不译。
A项,到;C项,对于;D项,和。
答案B4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②圣人见.微以知萌③今晋与荆虽.强,而齐近,鲁患其不救乎④子虽.工自树于王,而欲去子者众,子必危矣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D.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解析见:①动词,引见、介绍;②动词,看见、看到。
虽:③④均为连词,虽然。
答案B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8题。
绍绩昧醉寐而亡.其裘。
宋君曰:“醉足以亡裘乎?”对曰:“桀以醉亡天下,而《康诰》曰‘毋彝酒’,‘彝酒’者,常酒也;常酒者,天子失天下,匹夫失其身。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七单元应用体验之旅第二节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练习
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子圉.(yǔ)蚤.虱(sāo)相.剑(xiànɡ)B.象箸.(zhù) 深邃.(suì) 土簋.(ɡuǐ)C.菽藿.(huò) 茅茨.(cí) 称.此以求(chēnɡ)D.跣.行(xiǎn) 被.发(bèi) 聚嘬.(zuō)解析:A项,蚤:zǎo;C项,称:chèn;D项,被:pī。
答案:B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其恶者贵.(尊贵)B.匹夫失其身.(自身)C.今我已亡.之矣(死亡)D.子虽工.自树于王(擅长)解析:A项,贵:尊重;B项,身:生命;C项,亡:丢失。
答案:D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A.则毋生.杨矣B.子岂能毋怪.哉C.行贤而去自贤.之心D.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解析:A项,生,动词,活、成活;B项,意动用法,以……为怪;C项,意动用法,认为……有才德;D项,意动用法,认为……美丽。
答案:A4.仔细辨析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陈轸贵于魏王②其恶者贵,美者贱③利之所在,皆为贲、诸④于是乃相与聚嘬其母而食之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解析:①②被动句;③④省略句,都省略了主语。
答案:A二、阅读理解(一)课内阅读阅读下文,完成6~9题。
鳣似蛇,蚕似蠋。
人见蛇则惊骇,见蠋则毛起。
渔者持鳣,妇人拾蚕,利之所在,皆为贲、诸。
…………杨朱之弟杨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反。
其狗不知而.吠之。
杨布怒,将击之。
杨朱曰:“子毋击也。
子亦犹是.!曩.者使女狗白而往,黑而来,子岂能毋怪哉!”…………桓公问管仲:“富有涯乎?”答曰:“水之以涯,其无水者也;富之以涯.,其富已足者也。
人不能自止于足,而亡其富之涯乎!”…………三虱食彘,相与讼。
人教版-语文-高二《先秦诸子选读》同步练习7-2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
第7单元 第2课一、夯实双基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子圉.(yǔ) 蚤.(sāo)虱 相.(xiàn ɡ)剑 B .象箸.(zhù) 箕.(qí)子 土簋.(ɡuǐ) C .菽藿.(huò) 茅茨.(cí) 称.(chēnɡ)此以求 D .跣.(xiǎn)行 被.(bèi)发 聚嘬.(zuō) 【答案】 B(A 蚤:zǎo ,C 称:chèn ,D 被:pī)2.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鲁穆公使众公子或宦.于晋,或宦于荆 宦:做宦官B .称.此以求,则天下不足矣 称:相称,配得上 C .而越人跣.行 跣:赤脚 D .三虱食彘,相与讼.讼:争论 【答案】 A(宦:做官)3.下列句子中的“见”字,读音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 )A.⎩⎪⎨⎪⎧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君已见孔子,亦将视子犹蚤虱也 B.⎩⎪⎨⎪⎧ 匠石归,栎社见梦曰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栎社树 C.⎩⎪⎨⎪⎧ 仪封人请见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 D.⎩⎪⎨⎪⎧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出门如见大宾 【答案】 C(两个“见”都读xiàn ,当“引见”讲)4.下列句子中的“亡”字,与例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例:今我已亡之矣A .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B .醉足以亡裘乎C .亡之,命也夫D .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答案】 B(例句和B 都当“丢失”讲,A 逃亡,C 死亡,D 同“无”,没有)5.下列句子中的“其”字,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A .不变是心也,虽远越,其可以安乎?B .今晋与荆虽强,而齐近,鲁患其不救乎?C .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D .水之以涯,其无水者也。
【答案】 AC(都表反问语气,难道;B 表测度语气,大概、恐怕;D 代词“那”)6.下列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晋近奚.不之晋讼者奚.说? B.⎩⎪⎨⎪⎧ 必不衣短褐而舍.茅茨之下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C.⎩⎪⎨⎪⎧ 夫杨,横树.之既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D.⎩⎪⎨⎪⎧富之以涯,其富已足.者也称此以求,则天下不足.也 【答案】 C(两个“树”字都当“种植”讲,A ①为什么,②什么,B ①住宿,②筑舍定居,D ①满足,②够)7.下列句子中的“穷”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子必穷矣(穷困)B .死生存亡,穷达贫富(穷困,不富有)C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穷尽)D .困百家之知,穷众口之辩(穷尽)【答案】 B(穷:不得志,不显贵)8.下列句子中的“之”字,指代对象不同的一项是( )A.⎩⎪⎨⎪⎧子胥出走,边候得之候因释之 B.⎩⎪⎨⎪⎧ 拔剑而示之因为君刺之 C.⎩⎪⎨⎪⎧ 然使十人树之而一人拔之,则毋生杨矣树之难而去之易也 D.⎩⎪⎨⎪⎧其狗不知而吠之杨布怒,将击之 【答案】 D(D ①代杨布,②代狗;A 代子胥,B 代吴王,C 代杨树)二、文本精品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问题。
高中语文 7.2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练习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二、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一、夯基训练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夫杨,横树之即.生即:则B.子虽工.自树于王工:擅长,善于C.其恶.者贵,美者贱恶:凶恶的D.晋近,奚.不之晋奚:何答案:C解析:C项,“恶”的意思是“丑”。
2.下列句中无通假字的一项是( )A.鲁人身善织屦,妻善织缟B.曩者使女狗白而往C.鳣似蛇D.彘臞,人乃弗杀答案:A解析:B项,女,通“汝”,你的;C项,鳣,通“鳝”,黄鳝;D项,臞,通“癯”,消瘦。
3.对下列句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奚不之.晋②树易生之.物③虽远越,其.可以安乎④匹夫失其.身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答案:D解析:①动词,去、往;②结构助词,的;③句中语气词,表示反问;④代词,他的。
4.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上索我者,以我有美珠也A.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B.子圉恐孔子贵于君也C.“彝酒”者,常酒也D.若又奚患答案:C解析:例句与C项均为判断句。
A项是状语后置,B项是被动句,D项是宾语前置。
二、课内阅读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7题。
绍绩昧醉寐而亡其裘。
宋君曰:“醉足以亡裘乎?”对曰:“桀以醉亡天下,而《康诰》曰‘毋彝酒’,‘彝酒’者,常酒也;常酒者,天子失天下,匹夫失其身。
”……鲁穆公使众公子或宦于.晋,或宦于荆。
犁锄曰:“假人于越而救溺子,越人虽善游,子必不生矣。
失火而.取水于海,海水虽多,火必不灭矣,远水不救近火也。
今晋与荆虽强,而齐近,鲁患其不救乎!”……曾从子,善相剑者也。
卫君怨吴王。
曾从子曰:“吴王好剑。
臣相剑者也。
臣请为吴王相剑,拔而示.之,因为君刺之。
”卫君曰:“子之为是也,非缘.义也,为利也。
吴强而.富,卫弱而贫。
子必往,吾恐子为吴王用之于.我也。
”乃逐之。
纣为象箸而箕子怖,以为象箸必不盛羹于土簋,则必将犀玉之杯;玉杯象箸必不盛菽藿,则必旄、象、豹胎;旄、象、豹胎必不衣短褐而舍茅茨之下,则必锦衣九重、高台广室也;称.此以求,则天下不足矣。
【精品提分练习】高中语文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学案:第七单元二、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
二、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释文题“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语出《韩非子·说林上》,说的是子圉向宋国的宰相引见孔子,结果子圉和宋国的宰相都因害怕孔子得到重用,而没有向国君引见孔子的故事。
韩非子借这个故事表明:决定人们取舍的往往不是是非判断,不是公义,而是对私利的算计。
韩非子就是这样,善于把自己对社会人生的洞察和思考,蕴含在自己所营造的故事中,让人们去体味。
人性有其弱点,但往往为纷繁世象所掩盖,韩非子凭借其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洞察和卓越智慧,寥寥数语,便一针见血,给人留下深刻的思考与警醒。
善于运用大量譬喻和寓言故事来论证事理,以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和说服力,是韩非子文章的一大特色。
这些寓言故事,有时使人捧腹,有时使人惊悚,有时使人面红耳赤,有时使人哭笑不得,但都透露了他对社会人生的种种思考。
明主旨本课所录两则选文共14个寓言故事,从不同的方面将韩非子对社会人生的洞察和思考曲折地反映出来。
宋太宰最终没有举荐孔子的故事,表明决定人们取舍的往往不是是非判断,而是对私利的算计;伍子胥凭机智,顷刻间使自己摆脱危险的境地,让人们懂得什么叫“急中生智”;庆封的族人寥寥数语,告诉庆封及世人改变环境不如改变自己;绍绩昧借醉酒丢皮袄这一琐事,传达出对酗酒帝王的响亮警示;犁锄的比喻形象生动,让我们懂得了“远水难救近火,远亲不如近邻”的道理;卫出公的故事,告诉人们不能为利益所迷惑,看人要冷静、理智,要以“义”为标准;箕子的“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让我们懂得要防微杜渐;鲁人夫妇的故事告诉人们只有在合适的环境条件下,人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惠子的言论,表明“人和”至关重要,也让我们知道处世的艰难;杨子的感叹道出了有才德而不以其自居多么重要;“渔者持鳣,妇人拾蚕”的故事,说明了对利益的追逐可以改变人的本性;杨布的故事,提醒我们要学会设身处地地考虑问题;管仲告诫我们要知足常乐;“三虱食彘”的故事,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没有集体利益就没有个人利益,要以集体利益为重。
高中语文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学案:第七单元 二、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 Word版含答案
二、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释文题“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语出《韩非子·说林上》,说的是子圉向宋国的宰相引见孔子,结果子圉和宋国的宰相都因害怕孔子得到重用,而没有向国君引见孔子的故事。
韩非子借这个故事表明:决定人们取舍的往往不是是非判断,不是公义,而是对私利的算计。
韩非子就是这样,善于把自己对社会人生的洞察和思考,蕴含在自己所营造的故事中,让人们去体味。
人性有其弱点,但往往为纷繁世象所掩盖,韩非子凭借其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洞察和卓越智慧,寥寥数语,便一针见血,给人留下深刻的思考与警醒。
善于运用大量譬喻和寓言故事来论证事理,以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和说服力,是韩非子文章的一大特色。
这些寓言故事,有时使人捧腹,有时使人惊悚,有时使人面红耳赤,有时使人哭笑不得,但都透露了他对社会人生的种种思考。
明主旨本课所录两则选文共14个寓言故事,从不同的方面将韩非子对社会人生的洞察和思考曲折地反映出来。
宋太宰最终没有举荐孔子的故事,表明决定人们取舍的往往不是是非判断,而是对私利的算计;伍子胥凭机智,顷刻间使自己摆脱危险的境地,让人们懂得什么叫“急中生智”;庆封的族人寥寥数语,告诉庆封及世人改变环境不如改变自己;绍绩昧借醉酒丢皮袄这一琐事,传达出对酗酒帝王的响亮警示;犁锄的比喻形象生动,让我们懂得了“远水难救近火,远亲不如近邻”的道理;卫出公的故事,告诉人们不能为利益所迷惑,看人要冷静、理智,要以“义”为标准;箕子的“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让我们懂得要防微杜渐;鲁人夫妇的故事告诉人们只有在合适的环境条件下,人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惠子的言论,表明“人和”至关重要,也让我们知道处世的艰难;杨子的感叹道出了有才德而不以其自居多么重要;“渔者持鳣,妇人拾蚕”的故事,说明了对利益的追逐可以改变人的本性;杨布的故事,提醒我们要学会设身处地地考虑问题;管仲告诫我们要知足常乐;“三虱食彘”的故事,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没有集体利益就没有个人利益,要以集体利益为重。
语文同步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练习:第七单元 第二节、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 含答案
应用体验之旅 二、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子圉.(yǔ) 蚤.虱(sāo) 相.剑(xiàn ɡ) B .象箸.(zhù) 深邃.(suì) 土簋.(ɡuǐ) C .菽藿.(huò) 茅茨.(cí) 称.此以求(chēn ɡ) D .跣.行(xiǎn) 被.发(bèi) 聚嘬.(zuō) 解析:A 项,蚤:zǎo ;C 项,称:chèn ;D 项,被:pī。
答案:B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其恶者贵.(尊贵) B .匹夫失其身.(自身) C .今我已亡.之矣 (死亡) D .子虽工.自树于王 (擅长) 解析:A 项,贵:尊重;B 项,身:生命;C 项,亡:丢失。
答案:D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 因.谓太宰曰因.为君刺之 B.⎩⎪⎨⎪⎧ 以.我有美珠桀以.醉亡天下 C.⎩⎪⎨⎪⎧ 奚不之.晋吾今见之.于君 D.⎩⎪⎨⎪⎧皆为.贲、诸为.利也 解析:A 项,于是,就;趁机。
B 项,均为“因为”。
C 项,到;代词,他(孔子)。
D 项,变为;为了。
答案:B4.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A .则毋生.杨矣 B .子岂能毋怪.哉 C .行贤而去自贤.之心 D .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 解析:A 项,生,动词,活、成活;B 项,意动用法,以……为怪;C 项,意动用法,认为……有才德;D 项,意动用法,认为……美丽。
答案:A5.仔细辨析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陈轸贵于魏王②其恶者贵,美者贱③利之所在,皆为贲、诸④于是乃相与聚嘬其母而食之A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C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解析:①②被动句;③④省略句,都省略了主语。
答案:A二、阅读理解(一)课内阅读阅读下文,完成6~9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作为学生,如何面对象牙塔外的世界,如何传承古代文明,如何让中华民族再一次强壮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这就需要明人性的丰富性。
韩非子的寓言揭开了人类脸上覆盖着的温情脉脉的面纱。
美字体轻诺必寡信小人计其功赏美文韩非子告诉我们的管理之道韩非子作为中国古代诸子百家中法家的始祖与集大成者,在管理学上给我们留下了宝贵财富——企业的管理应当要建立成熟的、完善的、可操作性强的管理机制。
很赞同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在解读诸子百家时对法家法治的解释与理解——韩非子所主张的法治即规章制度。
非但如此,法家诸子还倡导法治的“公平、公开、公正”的执行,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此在商鞅变法中有据可考,商鞅依法治了太子的老师的罪。
在中国历史上秦国之所以能灭六国而统一中国,正是运用韩非子所主张的“法治”才获得成功。
“该流程方案需固化,5年内任何人不得擅自改动”(非原话),这是任正非给华为中、高管理层的执行批示。
在中国众多民营企业当中也唯有任正非对韩非子的“法治”理念理解的独到并执行得雷厉风行。
或许,这也正是华为能不断取得成功并跻身国际知名企业行列的经验之一吧。
国人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毫不夸张地说已近乎根深蒂固了,因此在企业管理过程中过分夸大或者说过于依赖“人治”。
孰不知,人却是尘世间最不可靠的了。
所谓的德才兼备只不过是一种理想罢了。
那种企图靠人的“忠诚”来维系企业管理的想法,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在人变得越来越浮躁的今天的确是过去时了。
而韩非子所主张的“法治”,结合企业实际,建立健全一套成熟的、完善的、可操作性强的管理制度,再假以不折不扣的执行力,或许才是当下企业管理迫切需要笃行的真理。
或许当下的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它们也许真的不是缺“法治”的环境或者说基础,在我看来更多的是缺失所谓的“执行力”。
所谓执行力,或许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
如果能做到像商鞅执法一样“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公平、公开、公正地执法,或许企业的执行力自然就有了。
当然,在执行的过程中也得要因地制宜,在不违背原则的前提下讲究执行的艺术性、灵活性,或许身为执行者才不至于落得像商鞅一样“作法自毖”。
【课内挖掘】课内素材韩非子的法治思想早在2 000多年前,中国就曾出现过倡导“依法治国”的伟大思想家,其人就是韩非。
韩非认为,法为君主提供了治理国家的客观尺度,可以避免因统治者个人因素给封建政治造成的损失,并可保证政治的连续性。
同时,成文法律的公布,可以限制统治者个人的私权,以缓和君主与臣民的矛盾,调整上下关系。
另外,法还能够整齐民心,竭尽民能,调动人民的主动性,并提高国家的政治效能。
在韩非看来,实行法治小可以救亡图存,大则可以致霸王之业。
韩非在其法学思想理论中,还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法不阿贵”的思想,主张“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这是对中国法治思想的重大贡献,对于清除贵族特权维护法律尊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的法学思想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为后世人们反抗法外特权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蕴涵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一法治思想的启蒙火花。
运用角度【课外应用】“齐王衣紫”的故事揭示了一个上行下效的道理。
齐王爱穿紫色的衣服,于是齐国上下都爱穿紫色的衣服;而当齐王脱下紫色的衣服,并表示对这种衣服的厌恶后,不用下达禁令,全国的“紫色热”自然就降温了。
这就是“以身作则”的妙用。
孔子曾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如果我们将君子改作上级小人改作下级,这就是说,上级的喜好像风一样,下级的喜好像草一样,风向哪边吹,草就向哪边倒。
这样说是不是贬低了下级呢?没有。
一般而言,上级就是下级的榜样。
上级喜欢乘坐进口小车,下级也就争相效仿,越坐越高档;上级好大喜功,下级就争相吹牛,越吹越玄乎。
要根本改变这些不正之风,关键就在上级自身。
古语说:“其身正,不令而得;其身不正,有令不止。
”这样看来,要倡导一种风气应从上级做起;要改变一种风气,也应从上级做起。
一、基础达标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则毋生.杨矣B.子岂能毋怪.哉C.行贤而去自贤.之心D.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解析:A项,使动用法;B、C、D三项,意动用法。
答案:A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庆封为乱于齐而欲走.越走:逃跑、逃往B.鲁人身.善织屦身:身体C.夫杨,横树.之即生树:栽植D.子虽工.自树于王工:擅长、善于解析:B项,身:自己。
答案:B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因.谓太宰曰因.为君刺之B.⎩⎪⎨⎪⎧以.我有美珠桀以.醉亡天下 C.⎩⎪⎨⎪⎧奚不之.晋吾今见之.于君 D.⎩⎪⎨⎪⎧皆为.贲、诸为.利也 解析:B 项,均为介词,因为。
A 项,连词,于是、就/副词,趁机。
C 项,动词,到/代词,代孔子。
D 项,动词,变为/介词,为了。
答案:B4.对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陈轸贵于魏王 ②其恶者贵,美者贱 ③利之所在,皆为贲、诸 ④于是乃相与聚嘬其母而食之A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C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解析:①②为被动句,③④为省略句,都省略了主语。
答案:A二、阅读鉴赏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晋文公攻原,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
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
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
”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
”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
得原失信,吾不为也。
”遂罢兵而去。
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
卫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
孔子闻而记之,曰:“攻原得卫者,信也。
”文公问箕郑曰:“救饿奈何?”对曰:“信。
”公曰:“安信?”曰:“信名、信事、信义。
信名,则群臣守职,善恶不逾,百事不怠;信事,则不失天时,百姓不逾;信义,则近亲劝勉而远者归之矣。
”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故人曰:“诺。
”令返而待。
吴子曰:“待公而食。
”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
明日早,令人求故人。
故人来,方与之食。
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明日会天疾风左右止文侯不听曰不可以风疾之故而失信吾不为也遂自驱车往犯风而罢虞人。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楚厉王有警,为鼓.以与百姓为戍。
饮酒醉,过而击之也,民大警。
使人止之,曰:“吾醉而与左右戏,过击之也。
”民皆罢。
居数月,有警,击鼓而民不赴。
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
李悝警其两和..曰:“谨警!敌人旦暮且至击汝。
”如是者再三而敌不至。
两和懈怠,不信李悝。
居数月,秦人来袭之,至,几夺其军。
此不信之患也。
卫嗣公使人伪客过关市,关市..呵难之,因事关市以金,关市乃舍之。
嗣公谓关市曰:“某时有客过而予汝金,因遣之。
”关市大恐,以嗣公为明察。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略有改动)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明日/会天疾风/左右止文侯/不听/曰/不可/以风疾之故而失信/吾不为也/遂自驱车往/犯风而罢虞人B.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明日/会天疾风/左右止文侯不听/曰/不可以/风疾之故而失信吾不为也/遂自驱车往/犯风而罢虞人C.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明日会天疾风/左右止/文侯不听曰/不可以风疾之故而失信/吾不为也/遂自驱车/往犯风而罢虞人D.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明日会/天疾风/左右止/文侯不听曰/不可以/风疾之故而失信吾不为也/遂自驱车往/犯风而罢虞人解析:根据文句中的关键词语“明日”“止”“以……故”的意思即可断句。
答案:A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时两军作战时用鼓和金发号施令,“击鼓”则进,“击金”则退。
成语“击鼓鸣金”即源于此。
B.在古代掌管山泽苑囿的官称为“虞人”。
C.“两和”是指古代军队左右营垒中的将士。
D.“关市”本是“关”与“市”的合称,但后来“关市”也指关下所设的市。
汉代文献中的关市多指后者,这是一种设在边境关口从事内地与边疆少数民族及外国的贸易的市场。
解析:选文中加点处的“关市”指的是“掌管边境集市的官吏”。
答案:D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文公用十天时间没有攻下原邑而主动撤兵,由于坚守诚信,晋文公感动了原邑和卫国的人,反而得到了两地。
孔子对此表示赞赏。
B.吴起在“故人至暮不来”时仍坚持不食而等待,魏文侯在“会天疾风”时仍不失信于虞人,体现出了高尚的诚信品格,令人钦佩。
C.楚厉王因醉酒击鼓为戏而失信于民,致使有警而百姓不来;李悝因欺骗将士而失信于军,险致全军覆没。
这两个故事从反面强调了诚信的重要。
D.卫嗣公派人假扮客商通过关口的集市,集市的官吏刁难客商并接受了贿赂。
卫嗣公知道后要罢免这个官吏,他非常害怕,认为卫嗣公能明察秋毫。
解析:“卫嗣公知道后要罢免这个官吏”有误。
答案:D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翻译时注意关键词语:左右、谏、姑、女、顾、反、为。
“女”“反”皆为通假字。
“为”,介词,给,为了。
答案:(1)大臣和左右侍从劝谏说:“原国的粮食已吃光、力量用完了,您姑且等待一下吧!”(2)母亲说:“你先回去,等我回来后给你杀猪。
”参考译文:晋文公攻打原国,携带了十天的干粮,于是与大夫约定以十天为期。
到原国十天了,却攻不下原国,鸣锣退军,撤兵而去。
有一个从原国出来的人说:“原国再有三天就攻下了。
”大臣和左右侍从劝谏说:“原国的粮食已吃光、力量用完了,您姑且等待一下吧!”晋文公说:“我与军士们约定以十天为期,如果不离开,这就失去了我的信用。
夺得原国而失去信用,我不干。
”于是撤兵离开。
原国人听到后说:“有了像那样讲信用的国君(或有国君像那样的讲信用),能不归顺他吗?”于是向晋文公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