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繇《宣示表》高清单字放大版(每页有简体对照)
钟繇书法《宣示表》等原文
《宣示表》释文:尚书宣示,孙权所求,诏令所报,所以博示,逮于卿佐。
必冀良方出于阿是,刍荛之言可择廊庙。
况繇始以疏贱,得为前恩。
横所贮睨,公私见异,爱同骨肉,殊遇厚宠,以至今日。
再世荣名,同国休戚,敢不自量。
窃致愚虑,仍日达晨,坐以待旦。
退思鄙浅,圣意所弃,则又割意,不敢献闻。
深念天下,今为已平,权之委质,外震神武。
度其拳拳,无有二计。
高尚自疏,况未见信。
今推款诚,欲求见信,实怀不自信之心,亦宜待之以信,而当护其未自信也。
其所求者,不可不许,许之而反,不必可与;求之而不许,势必自绝,许而不与,其曲在己。
里语曰:何以罚?与以夺;何以怒?许不与。
思省所示报权疏,曲折得宜,宜神圣之虑,非今臣下所能有增益。
昔与文若奉事先帝,事有数者,有似于此。
粗表二事,以为今者事势,尚当有所依违,愿君思省。
若以在所虑可,不须复貌。
节度唯君,恐不可采,故不自拜表。
《力命表》释文:臣繇言:臣力命之用,以无所立,帷幄之谋,而又愚耄。
圣恩低徊(回味;留恋地回顾),待以殊礼。
天下始定,帅土欣戴。
唯有江东,当少留思;既与上公,同见访问。
昨宴见复蒙逮及,虽缘诏令,陈其愚心,而臣所怀造膝(犹促膝)之事,昔先帝尝以事及。
臣遣待中王粲、杜袭就问臣。
臣所怀未尽,冀益丝发,乞使侍中与臣议之,臣不胜愚,款慺慺(lóu,恭谨)之情,谨表以闻。
臣繇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还示帖》释文:繇白:昨疏还示,知忧虞复深,遂积疾苦,何乃尔耶。
盖张乐于洞庭之野鸟,值而高翔,鱼闻而深潜,豈丝磬之响,云英之奏,非耶?此所爱有殊,所乐乃异,君能审已,而恕物则常,无所结。
《墓田丙舍帖》释文:墓田丙舍,欲使一孙于城西,一孙于都尉府。
此繇家之嫡正(正房夫人或正室之子)之良老也。
兄弟共哀,异之哀怀,伤切都尉,文岱自取,祸痛贤兄,慈笃情无有,已一门同恤,助以悽怆,如何如何?《荐季直表》释文:臣繇言:臣自遭遇先帝,忝列腹心,爰自建安之初,王师破贼关东。
时年荒榖贵,郡县残毁,三军馈馕,朝不及夕。
钟繇《宣示表》释文及译文
钟繇《宣示表》释文及译文尚书宣示孙权所求,诏令所报,所以博示。
逮于卿佐,必冀良方出于阿是。
刍荛之言可择廊庙,况繇始以疏贱,得为前恩。
横所盱睨,公私见异,爱同骨肉,殊遇厚宠,以至今日。
再世荣名,同国休戚,敢不自量。
窃致愚虑,仍日达晨,坐以待旦,退思鄙浅。
圣意所弃,则又割意,不敢献闻。
深念天下,今为已平,权之委质,外震神武。
度其拳拳,无有二计。
高尚自疏,况未见信。
今推款诚,欲求见信,实怀不自信之心,亦宜待之以信,而当护其未自信也。
其所求者,不可不许,许之而反,不必可与,求之而不许,势必自绝,许而不与,其曲在己。
里语曰:何以罚?与之夺;何以怒?许不与。
思省所示报权疏,曲折得宜,宜神圣之虑。
非今臣下所能有增益,昔与文若奉事先帝,事有数者,有似于此。
粗表二事,以为今者事势,尚当有所依违愿君思省。
若以在所虑可,不须复貌。
节度唯君,恐不可采,故不自拜表。
宣示表是钟繇写给魏文帝曹丕的一个奏文,内容是劝曹丕接受孙权的归附请求。
可能是钟繇在曹操死后不像以前那么招待见了,唯恐国君不高兴,所以写得十分谨慎谦恭,一个忧国勤君,患得患失的老臣的形象呼之欲出。
原文大意如下(如需精准译文,恐非一时之功):尚书在朝廷上宣读了孙权的请求,只所以公文通告,就是为了让大家都知道。
下传给群臣,想必是让臣子们献计献策。
古代贤君治国,朝廷也可采纳粗野之民的建议。
而钟繇我最初是贫贱之人,与先帝也没有什么亲情或交情,但却受到不少恩惠。
意外地受到宠爱,于公于私都颇得重视,这种优厚的待遇一直至今。
钟家两世荣华,蒙受国恩,我岂会不自思量。
我常常夜不能眠,想到自己粗鄙疏浅,不能报国。
皇帝似乎对孙权的投降的请求不以为然,想到这里我又犹豫了,不敢再申述自己的意见。
但又想到,如今的天下,大部分已为我魏国平定,孙权之所以来献礼投诚,想必是震慑于陛下的天威。
估计他是有诚意的,因为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高高在上者本来就容易与人疏远,况且我们也没有让他们见到我们的诚意。
钟繇宣示表原文及现代白话译文
钟繇宣示表原文及现代白话译文尚书宣示孙权所求,诏令所报,所以博示。
逮于卿佐,必冀良方出于阿是。
刍荛之言可择廊庙,况繇始以疏贱,得为前恩。
横所盱睨,公私见异,爱同骨肉,殊遇厚宠,以至今日。
再世荣名,同国休戚,敢不自量。
窃致愚虑,仍日达晨,坐以待旦,退思鄙浅。
圣意所弃,则又割意,不敢献闻。
深念天下,今为已平,权之委质,外震神武。
度其拳拳,无有二计。
高尚自疏,况未见信。
今推款诚,欲求见信,实怀不自信之心,亦宜待之以信,而当护其未自信也。
其所求者,不可不许,许之而反,不必可与,求之而不许,势必自绝,许而不与,其曲在己。
里语曰:何以罚?与之夺;何以怒?许不与。
思省所示报权疏,曲折得宜,宜神圣之虑。
非今臣下所能有增益,昔与文若奉事先帝,事有数者,有似于此。
粗表二事,以为今者事势,尚当有所依违愿君思省。
若以在所虑可,不须复貌。
节度唯君,恐不可采,故不自拜表。
宣示表是钟繇写给魏文帝曹丕的一个奏文,内容是劝曹丕接受孙权的归附请求。
(依孙权的心计个性,这应该是个缓兵之计。
-注)可能是钟繇在曹操死后不像以前那么招待见了,唯恐国君不高兴,所以写得十分谨慎谦恭,一个忧国勤君,患得患失的老臣的形象呼之欲出。
原文大意如下(如需精准译文,恐非一时之功):尚书在朝廷上宣读了孙权的请求,只所以公文通告,就是为了让大家都知道。
下传给群臣,想必是让臣子们献计献策。
古代贤君治国,朝廷也可采纳粗野之民的建议。
而钟繇我最初是贫贱之人,与先帝也没有什么亲情或交情,但却受到不少恩惠。
意外地受到宠爱,于公于私都颇得重视,这种优厚的待遇一直至今。
钟家两世荣华,蒙受国恩,我岂会不自思量。
我常常夜不能眠,想到自己粗鄙疏浅,不能报国。
皇帝似乎对孙权的投降的请求不以为然,想到这里我又犹豫了,不敢再申述自己的意见。
但又想到,如今的天下,大部分已为我魏国平定,孙权之所以来献礼投诚,想必是震慑于陛下的天威。
估计他是有诚意的,因为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高高在上者本来就容易与人疏远,况且我们也没有让他们见到我们的诚意。
钟繇《宣示表》故宫藏本字库1.0版
钟繇《宣示表》故宫藏本字库1.0版《宣示表》有钟繇原书、王羲之临写、贾似道刻石共3个版本。
但由于年代久远,钟、王这两个版本都已无存。
如今尚存于世的,是南宋贾似道以王羲之临本为参照,请人摹刻的刻石。
《宣示表》遒劲朴茂,雍容浑厚,直接影响了王羲之和王献之小楷艺术风格的形成,是楷书发展史上承上启下的一个里程碑,被后世奉为楷书法宗。
日本艺术新闻社曾在钟繇小楷合集中首选了“贾似道”本。
后2009年在瀚海秋拍中出现此本原石,首都博物馆斥资两千余万元收入馆藏。
【始】【1】尚书宣示孙权所求,诏【2】令所报,所以博示。
逮于卿【3】佐,必冀良方出于阿是。
【4】刍荛之言可择廊庙,况【5】繇始以疏贱,得为前恩。
横【6】所盱睨,公私见异,爱同骨肉,【7】殊遇厚宠,以至今日。
再世【8】荣名,同国休戚,敢不自量。
【9】窃致愚虑,仍日达晨,坐以【10】待旦,退思鄙浅。
圣意所【11】弃,则又割意,不敢献闻。
深【12】念天下,今为已平,权之委质,【13】外震神武。
度其拳拳,无有【14】二计。
高尚自疏,况未见信。
【15】今推款诚,欲求见信,实怀【16】不自信之心,亦宜待之以信,而【17】当护其未自信也。
其所求【18】者,不可不许,许之而反,不必可【19】与,求之而不许,势必自绝,【20】许而不与,其曲在己。
里语【21】曰:何以罚?与之夺;何以怒?许【22】不与。
思省所示报权疏,曲【23】折得宜,宜神圣之虑。
非今【24】臣下所能有增益,昔与文【25】若奉事先帝,事有数【26】者,有似于此。
粗表二事,以【27】为今者事势,尚当有所【28】依违,愿君思省。
若以在所【29】虑可,不须复貌。
节度唯君,【30】恐不可采,故不自拜表。
【终】书法字帖·书法字典。
钟繇《宣示表》(绛帖)
钟繇《宣示表》(绛帖)
钟繇宣示表(绛帖)
纸本大小29.67x67.73cm
钟繇(151—230),字元常,世称“钟太傅”,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人),三国魏著名书法家。
他所处的正是隶楷错变的时代,正如元袁裒《总论书家》所谓:“汉魏以降,书虽不同,大抵皆有分隶余风,故其体质高古。
”因此在他的真书中也带有浓厚的隶意。
他的小楷体势微扁,行间茂密,点画厚重,笔法清劲,醇古简静,富有一种自然质朴的意味。
唐朝张怀瓘《书断》评曰:“真书古雅,道合神明,则元常第一。
”又云:“元常真书绝妙,乃过于师,刚柔备焉。
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余,秦汉以来一人而已。
”钟繇在书法上是下过苦功的,尝自称:“吾精思书学三十年,坐与入语,以指就座边数步之地书之,卧则书于寝具,具为之穿。
”可见其矢志专一的学习态度。
有一次,他在当时一个著名书家韦诞家中看见一篇蔡邕论笔法的文章,苦求不得,至于捶胸吐血,曹操即以五灵丹救之。
及诞死后,繇阴发其冢,始得之,书遂大进,可见他对艺术的执著追求。
其传世书作《贺捷表》、《宣示表》、《荐季直表》、《力命表》等,都是早期楷书的杰出代表。
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宣示表》只有刻本,一般论者部认为是根据王羲之临本摹刻,始见于宋《淳化阁帖》,共18行。
后世阁帖、
单本多有翻刻,应以宋刻宋拓本为佳。
此帖较钟繇其他作品,无论在笔法或结体上,都更显出一种较为成熟的楷书体态和气息,点画遒劲而显朴茂,字体宽博而多扁方,充分表现了魏晋时代正走向成熟的楷书的艺术特征。
此帖风格直接影响了二王小楷面貌的形成。
史册典藏|《宣示表》最佳刻本(高清原石)
史册典藏|《宣示表》最佳刻本(高清原石)•宣示表“传世刻本中最早者为宋代《淳化阁帖》中的刻本;最佳者为南宋贾似道嘱廖莹中摹刻本,即《半闲堂本》。
”——《简述馆藏贾似道刻本原石〈宣示表〉》•相传王导东渡时将此表缝入衣带携走,后来传给逸少,逸少又将之传给王修,王修便带着它入土为安,从此不见天日。
现在所能见到的《宣示表》只有刻本,一般论者认为是根据王羲之临本摹刻,始见于宋《淳化阁帖》,共18行。
后世阁帖、单本多有翻刻,应以宋刻宋拓本为佳。
•日本艺术新闻社曾在钟繇小楷合集中首选了“贾似道”本(也就是下诸图的拓本)。
后2009年在瀚海秋拍中出现此本原石,首都博物馆斥资两千余万元收入馆藏。
宣示表“传世刻本中最早者为宋代《淳化阁帖》中的刻本;最佳者为南宋贾似道嘱廖莹中摹刻本,即《半闲堂本》。
”——《简述馆藏贾似道刻本原石〈宣示表〉》马英豪相传王导东渡时将此表缝入衣带携走,后来传给逸少,逸少又将之传给王修,王修便带着它入土为安,从此不见天日。
现在所能见到的《宣示表》只有刻本,一般论者认为是根据王羲之临本摹刻,始见于宋《淳化阁帖》,共18行。
后世阁帖、单本多有翻刻,应以宋刻宋拓本为佳。
日本艺术新闻社曾在钟繇小楷合集中首选了“贾似道”本(也就是下诸图的拓本)。
后2009年在瀚海秋拍中出现此本原石,首都博物馆斥资两千余万元收入馆藏。
下面就将原石与刻本放在一起进行对比,以飨同好。
《宣示表》遒劲朴茂,雍容浑厚,直接影响了王羲之和王献之小楷艺术风格的形成,是楷书发展史上承上启下的一个里程碑,被后世奉为楷书法宗。
《宣示表》有钟繇原书、王羲之临写、贾似道刻石共3个版本。
但由于年代久远,钟、王这两个版本都已无存。
如今尚存于世的,是南宋贾似道以王羲之临本为参照,请人摹刻的刻石。
《宣示表》书法的作者钟繇生前曾留下“五表”“六帖”“三碑”等书法代表作,《宣示表》即是“五表”中的一件。
据史书记载,钟繇的这件真迹曾被东晋丞相王导所珍藏,王导后来又将《宣示表》送给了侄子王羲之。
钟繇《宣示表》(高清及单字)
钟繇《宣示表》(高清及单字)
钟繇《宣示表》宋拓版
《宣示表》,故宫博物院藏,著名小楷法帖,原为三国时魏国钟繇所书,真迹不传于世,只有刻本,一般认为是根据王羲之临本摹刻,始见于宋《淳化阁帖》,共18行。
后世阁帖、单本多有翻刻,应以宋刻宋拓本为佳。
唐张怀瓘评《宣示表》曰:“元常真书绝世,刚柔兼备,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深幽无际,古雅有余,秦汉以来,一人而已。
”
现存宋刻《宣示表》原石
清人张廷济在《清仪阁题跋》中则直接称赞其:“清瘦如玉,姿趣横生。
”
《宣示表》与钟繇其他的小楷作品相比较,无论在笔法还是结体上,都更显示出一种较为成熟的楷书体态和气息,充分表现了魏晋时代正走向成熟的楷书的艺术特征。
点画遒劲朴茂,刚柔相济;结体略呈扁形,宽博高古;章法自然错落,颓然天放。
通篇充盈着浑厚醇古、雍容端庄的典雅之美,常有人以“神妙”二字来形容它的仪态,是非常恰切的,《宣示表》也的确当得起“神妙”二字。
它的点画法则、结体规律影响和促进了楷书艺术高峰——唐楷的到来,故有人视其为楷书艺术的鼻祖,还是颇有道理的。
遗憾的是,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宣示表》的各种刻帖,都不是钟繇所书原迹,论者普遍认为是根据王羲之临本所摹刻的。
那钟繇所书的《宣示表》原迹究竟哪里去了呢?就此历来坊间有许多的传说,最令人信服而信者众的传说认为,《宣示表》与王羲之《兰亭序》的命运一样,被当作了陪葬品而入土,葬入了东晋时期曾任著作郎的王修(字敬仁)墓中。
字帖钟繇《宣示表》字库版
字帖钟繇《宣示表》字库版《宣示表》故宫博物院藏,梁武帝萧衍誉道“势巧形密,胜于自运”。
笔法质朴浑厚,雍容自然。
王导东渡时将此表缝入衣带携走,后来传给逸少,逸少又将之传给王修,王修便带着它入土为安,从此不见天日。
现在所能见到的《宣示表》只有刻本,一般论者部认为是根据王羲之临本摹刻,始见于宋《淳化阁帖》,共18行。
后世阁帖、单本多有翻刻,应以宋刻宋拓本为佳。
此帖较钟繇其他作品,无论在笔法或结体上,都更显出一种较为成熟的楷书体态和气息,点画遒劲而显朴茂,字体宽博而多扁方,充分表现了魏晋时代正走向成熟的楷书的艺术特征。
更具历史意义的是,此帖所具备的点画法则、结体规律等影响和促进了楷书高峰——唐楷的到来。
因此,钟繇《宣示表》可以说是楷书艺术的鼻祖。
【始】【1】尚书宣示孙权所求,诏令所报,所以博示。
逮于卿佐,必冀良方出于阿是。
刍荛之言可择廊庙,况繇始以疏贱,得为前恩。
横所盱睨,公私见异,爱同骨肉,殊遇厚宠,以至【2】今日。
再世荣名,同国休戚,敢不自量。
窃致愚虑,仍日达晨,坐以待旦,退思鄙浅。
圣意所弃,则又割意,不敢献闻。
深念天下,今为已平,权之委质,外震神武。
度其拳拳,无有二计。
高【3】尚自疏,况未见信。
今推款诚,欲求见信,实怀不自信之心,亦宜待之以信,而当护其未自信也。
其所求者,不可不许,许之而反,不必可与,求之而不许,势必自绝,许而不与,其曲在己。
里语【4】曰:何以罚?与之夺;何以怒?许不与。
思省所示报权疏,曲折得宜,宜神圣之虑。
非今臣下所能有增益,昔与文若奉事先帝,事有数者,有似于此。
粗表二事,以为今者事势,尚当有【5】所依违愿君思省。
若以在所虑可,不须复貌。
节度唯君,恐不可采,故不自拜表。
【终】书法字帖·书法字典。
钟繇小楷《宣示表》单字分析(五)
钟繇⼩楷《宣⽰表》单字分析(五)根据个⼈学习书法的体会,现将对《宣⽰表》(王羲之临本)逐⼀进⾏单字分析,帮助初学者提供⼀个更为直观的读帖⼊门⽅法。
需要说明的是,学习书法是⼀个系统的⼯作。
我只是针对单字分析,旨在起到抛砖引⽟的效果。
所有观点只是个⼈学习体会,不到之处敬请⼤家批评指正。
这两⾏字的最⼤的特点有⼆:⼀是好⼏个字是把笔画省写了。
⽐较“疏、况、亦、宜、以、当”都有不同程度的笔画的省写,楷书笔画的省写,把长画变成短画,省掉某些笔画,都是从其他书体来借鉴过来的,并不是⾃⼰⾃创的,⽬的,个⼈认为是古⼈在书写时,是为了书写的更快些,另外,从书法的⾓度来说,也是为了变化,避免与其他部⾸旁边之间的雷同,更具有艺术性。
字的笔画的省写,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想当然怎么省就怎么省,都是有出处的,在创作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这⼀点,不要⾃以为是,搞⾃我创新。
因为这些省写的字,经过历史的传承,已经形成了共识,⼏乎⼤家都知道,如果⾃创,肯定算是错字。
今年中国书协举办的第⼗⼆届国展,对⽂字的审查⼗分严格,不容有错字,别字,写⼩字的,⼀幅作品写了来就是上千字,要不错⼀个字,这对我们的要求⽐较⾼,不光是不能抄错,还不能写错字,别字。
这两⾏的第⼆个特点,相同的字的处理,这两⾏“⾃、信”就出现了⼏次,在创作中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可以肯定的是不能写成⼀模⼀样的,因为书法创作不是电脑打印,就是要求要有变化,不能雷同。
楷书的变化⼜不像⾏草书变化那个⼤,只能是在整体不变的情况下,略有变化,如结构的形状,内部的空间,点画的长短,字的⼤⼩,上下左右的错位等,也可以借鉴⼀下其他书体的写法,但是整体风格要统⼀。
⼩楷就只有这么⼤⼀点点,这就要求我们只有在细节上做⽂章,在变与不变之间寻找平衡点,把握好度。
终于看到《宣示表》高清原石了!!
终于看到《宣示表》高清原石了!!宣示表“传世刻本中最早者为宋代《淳化阁帖》中的刻本;最佳者为南宋贾似道嘱廖莹中摹刻本,即《半闲堂本》。
”——《简述馆藏贾似道刻本原石〈宣示表〉》马英豪相传王导东渡时将此表缝入衣带携走,后来传给逸少,逸少又将之传给王修,王修便带着它入土为安,从此不见天日。
现在所能见到的《宣示表》只有刻本,一般论者认为是根据王羲之临本摹刻,始见于宋《淳化阁帖》,共18行。
后世阁帖、单本多有翻刻,应以宋刻宋拓本为佳。
日本艺术新闻社曾在钟繇小楷合集中首选了“贾似道”本(也就是下诸图的拓本)。
后2009年在瀚海秋拍中出现此本原石,首都博物馆斥资两千余万元收入馆藏。
下面就将原石与刻本放在一起进行对比,以飨同好。
《宣示表》遒劲朴茂,雍容浑厚,直接影响了王羲之和王献之小楷艺术风格的形成,是楷书发展史上承上启下的一个里程碑,被后世奉为楷书法宗。
仿绢蝉翼毛边纸纸质细腻,帘纹清晰,书写不洇墨点图下单▼《宣示表》有钟繇原书、王羲之临写、贾似道刻石共3个版本。
但由于年代久远,钟、王这两个版本都已无存。
如今尚存于世的,是南宋贾似道以王羲之临本为参照,请人摹刻的刻石。
《宣示表》书法的作者钟繇生前曾留下“五表”“六帖”“三碑”等书法代表作,《宣示表》即是“五表”中的一件。
据史书记载,钟繇的这件真迹曾被东晋丞相王导所珍藏,王导后来又将《宣示表》送给了侄子王羲之。
王羲之临写后,又将原件借给好友王修。
王修得到后,视之如命,王修死后其家人将《宣示表》作为陪葬品,埋入墓中。
从此,钟繇原书的《宣示表》就长眠地下,于世无觅了。
好在王羲之还曾临写了一件《宣示表》,并一直流传到南宋,被当时的权相贾似道从内府中强取豪夺,据为己有。
据说,贾似道得到《宣示表》后为了炫耀,遂请来高手匠人,将其勒刻于石。
贾似道死后,王羲之临写的《宣示表》不知下落,但宋代刻帖原石却被深埋于杭州贾氏旧宅的地下,得以保存。
明代晚期,有人从杭州贾氏旧宅的地下,将这方珍贵的宋代刻帖原石挖出。
钟繇最出名的作品《宣示表》㈠,书圣王羲之所临,单字12cm
钟繇最出名的作品《宣示表》㈠,书圣王羲之所临,单字12cm钟繇的《宣示表》较其他作品,无论在笔法或结体上,都更显出一种较为成熟的楷书体态和气息,字体端整古雅,宽博而多扁方,点画遒劲而显朴茂,充分表现了魏晋时代正走向成熟的楷书的艺术特征。
本帖为王导所爱,丧乱东渡时将《宣示表》缝入衣带过江,后来他传给了王羲之,王羲之后来又将它传给王修,王修死后,他的母亲以其为子平生所爱,便让它入土为安,从此不见天日。
之后传下来的是王羲之的临摹本。
原文尚书宣示孙权所求,诏令所报,所以博示。
逮于卿佐,必冀良方出于阿是。
刍荛之言可择廊庙,况繇始以疏贱,得为前恩。
横所盱睨,公私见异,爱同骨肉,殊遇厚宠,以至今日。
再世荣名,同国休戚,敢不自量。
窃致愚虑,仍日达晨,坐以待旦,退思鄙浅。
圣意所弃,则又割意,不敢献闻。
深念天下,今为已平,权之委质,外震神武。
度其拳拳,无有二计。
高尚自疏,况未见信。
今推款诚,欲求见信,实怀不自信之心,亦宜待之以信,而当护其未自信也。
其所求者,不可不许,许之而反,不必可与,求之而不许,势必自绝,许而不与,其曲在己。
里语曰:何以罚?与之夺;何以怒?许不与。
思省所示报权疏,曲折得宜,宜神圣之虑。
非今臣下所能有增益,昔与文若奉事先帝,事有数者,有似于此。
粗表二事,以为今者事势,尚当有所依违愿君思省。
若以在所虑可,不须复貌。
节度唯君,恐不可采,故不自拜表。
宣示表单字高清版己经发布,喜欢的朋友可以私信免费获取了。
钟繇《宣示表》高清单字放大版(每页有简体对照)
所求,诏令所报
所以博示。
逮于
卿佐,必冀良方
出于阿是。
刍荛
之言可择廊庙
况繇始以疏贱
得为前恩。
横所
盱睨,公私见异
爱同骨肉,殊遇
厚宠,以至今日
再世荣名,同国
休戚,敢不自量
窃致愚虑,仍日
达晨,坐以待旦
退思鄙浅。
圣意
所弃,则又割意
不敢献闻。
深念
天下,今为已平
权之委质,外震
神武。
度其拳拳
无有二计。
高尚
自疏,况未见信
今推款诚,欲求
见信,实怀不自
信之心,亦宜待
之以信,而当护
其未自信也。
其
所求者,不可不
许,许之而反,不
必可与,求之而
不许,势必自绝
许而不与,其曲
在己。
里语曰:何。
钟繇楷书《宣示表》
钟繇楷书《宣示表》钟繇楷书《宣示表》(局部)南朝齐王僧虔《论书》记载:钟繇《宣示表》墨迹流传到晋王导家。
王导(276-339),东晋开国大臣,官至丞相,擅长书法,本是琅琊(今山东临沂)人。
西晋末年举家迁到江南,王导十分喜爱这本字帖。
西晋末年,中原大乱;在兵荒马乱中,王导把钟繇《宣示表》这一墨迹藏在衣袖中,从江北渡江到江南避乱。
后来,王导知道侄儿王羲之必成大器,就将《宣示表》墨迹送给王羲之,嘱咐他认真临习把玩。
后来王羲之把《宣示表》借给好友王修。
王修死后,他母亲知道儿子最爱这本字帖,于是就把《宣示表》墨迹放到王修棺中陪葬。
从此,《宣示表》墨迹就从人间消失了。
《宣示表》,共18行,295个字故宫博物院藏释文:尚书宣示孙权所求,诏令所报,所以博示。
逮于卿佐,必冀良方出于阿是。
刍荛之言可择廊庙,况繇始以疏贱,得为前恩。
横所盱睨,公私见异,爱同骨肉,殊遇厚宠,以至今日。
再世荣名,同国休戚,敢不自量。
窃致愚虑,仍日达晨,坐以待旦,退思鄙浅。
圣意所弃,则又割意,不敢献闻。
深念天下,今为已平,权之委质,外震神武。
度其拳拳,无有二计。
高尚自疏,况未见信。
今推款诚,欲求见信,实怀不自信之心,亦宜待之以信,而当护其未自信也。
其所求者,不可不许,许之而反,不必可与,求之而不许,势必自绝,许而不与,其曲在己。
里语曰:何以罚?与之夺;何以怒?许不与。
思省所示报权疏,曲折得宜,宜神圣之虑。
非今臣下所能有增益,昔与文若奉事先帝,事有数者,有似于此。
粗表二事,以为今者事势,尚当有所依违,愿君思省。
若以在所虑可,不须复貌。
节度唯君,恐不可采,故不自拜表。
现在所能见到的《宣示表》只有刻本,一般论者都认为是根据王羲之临本摹刻,始见于宋《淳化阁帖》。
后世阁帖、单本多有翻刻,应以宋刻宋拓本为佳。
此帖较钟繇其他作品,无论在笔法或结体上,都更显出一种较为成熟的楷书体态和气息,点画遒劲而显朴茂,字体宽博扁方,充分表现了魏晋时代正走向成熟的楷书的艺术特征。
中国书法(5)三国钟繇《宣示表》全文——释文和释义
中国书法(5)三国钟繇《宣示表》全文——释文和释义【(约写于公元221年之后)小楷共299字】【简介】宣示表是钟繇写给魏文帝曹丕的一个奏文,内容是劝曹丕接受孙权的归附请求。
(依孙权的心计个性,这应该是个缓兵之计。
——注)可能是钟繇在曹操死后不像以前那么招待见了,唯恐国君不高兴,所以写得十分谨慎谦恭,一个忧国勤君,患得患失的老臣的形象呼之欲出。
【釋文】尚書宣示孫權所求,詔令所報,所以博示。
逯(lù同“逮”)於卿佐,必冀良方出於阿是。
茤(jì同“芻”)蕘之言可擇郎(同“廊”)廟,況繇始以疏賤,得為前恩。
橫所眄睨(miǎn nì),公私見異,愛同骨肉,殊遇厚寵,以至今日。
再世榮名,同國休戚,敢不自量。
竊致愚慮,仍日達晨,坐以待旦,退思鄙淺。
聖意所棄,則又割意,不敢獻聞。
深念天下,今為已平,權之委質,外震神武。
度其拳拳,無有二計。
高尚自疏,況未見信。
今推款誠,欲求見信,實懷不自信之心,亦宜待之以信,而當護其未自信也。
其所求者,不可不許,許之而反,不必可與,求之而不許,勢必自絕,許而不與,其曲在已。
里語曰:何以罰?與之奪;何以怒?許不與。
思省所示報權疏,曲折得宜,宜神聖之慮。
非今臣下所能有增益,昔與文若奉事先帝,事有數者,有似於此。
粗表二事,以為今者事勢,尚當有所依違,願君思省。
若以(同“已”)在所慮可,不須複皃(同“貌”)。
節度唯君,恐不可采,故不自拜表。
【释义】尚书在朝廷上宣读了孙权的请求,只所以公文通告,就是为了让大家都知道。
下传给群臣,想必是让臣子们献计献策。
古代贤君治国,朝廷也可采纳粗野之民的建议。
而钟繇我最初是贫贱之人,与先帝也没有什么亲情或交情,但却受到不少恩惠。
意外地受到宠爱,于公于私都颇得重视,这种优厚的待遇一直至今。
钟家两世荣华,蒙受国恩,我岂会不自思量。
我常常夜不能眠,想到自己粗鄙疏浅,不能报国。
皇帝似乎对孙权投降的请求不以为然,想到这里我又犹豫了,不敢再申述自己的意见。
《宣示表》原石与拓本!高清!
《宣示表》原石与拓本!高清!
钟繇(151年-230年),字元常,豫州颍川郡长社县(今河南许昌长葛东)人,汉末至三国曹魏时著名书法家、政治家。
钟繇生前曾留下“五表”“六帖”“三碑”等代表作,《宣示表》即是“五表”中的一件。
据记载,钟繇的这件真迹曾被东晋丞相王导所珍藏,王导后来又将《宣示表》送给了侄子王羲之。
王羲之临写后,又将原件借给好友王修。
王修得到后,视之如命,在王修死后,其家人将《宣示表》作为陪葬品,埋入墓中。
从此,钟繇原书《宣示表》就长眠地下了,好在王羲之还曾临写了一件,并一直流传到南宋,被当时的权相贾似道从内府中强取豪夺,据为己有。
据说,贾似道得到《宣示表》后为了炫耀,遂请来高手匠人将其勒刻于石。
贾似道死后,王羲之临写的《宣示表》也不知下落,但宋代刻帖原石却被深埋于杭州贾氏旧宅的地下,得以保存。
到了明代晚期,有人从杭州贾氏旧宅的地下将这方珍贵的宋代刻帖原石挖出。
此后,从清代自民国,它曾先后辗转于多人之手。
如果从贾似道将其摹刻于石算起,它已流落民间近800年。
《宣示表》遒劲朴茂,雍容浑厚,直接影响了王羲之和王献之小楷艺术风格的形成,是楷书发展史上承上启下的一个里程碑,被后世奉为楷书法宗。
贾似道本《宣示表》原石,现藏首都博物馆。
出自:竹音阁书法艺术院。
钟繇宣示表原文及现代白话译文
钟繇宣示表原文及现代白话译文尚书宣示孙权所求,诏令所报,所以博示。
逮于卿佐,必冀良方出于阿是。
刍荛之言可择廊庙,况繇始以疏贱,得为前恩。
横所盱睨,公私见异,爱同骨肉,殊遇厚宠,以至今日。
再世荣名,同国休戚,敢不自量。
窃致愚虑,仍日达晨,坐以待旦,退思鄙浅。
圣意所弃,则又割意,不敢献闻。
深念天下,今为已平,权之委质,外震神武。
度其拳拳,无有二计。
高尚自疏,况未见信。
今推款诚,欲求见信,实怀不自信之心,亦宜待之以信,而当护其未自信也。
其所求者,不可不许,许之而反,不必可与,求之而不许,势必自绝,许而不与,其曲在己。
里语曰:何以罚?与之夺;何以怒?许不与。
思省所示报权疏,曲折得宜,宜神圣之虑。
非今臣下所能有增益,昔与文若奉事先帝,事有数者,有似于此。
粗表二事,以为今者事势,尚当有所依违愿君思省。
若以在所虑可,不须复貌。
节度唯君,恐不可采,故不自拜表。
宣示表是钟繇写给魏文帝曹丕的一个奏文,内容是劝曹丕接受孙权的归附请求。
(依孙权的心计个性,这应该是个缓兵之计。
-注)可能是钟繇在曹操死后不像以前那么招待见了,唯恐国君不高兴,所以写得十分谨慎谦恭,一个忧国勤君,患得患失的老臣的形象呼之欲出。
原文大意如下(如需精准译文,恐非一时之功):尚书在朝廷上宣读了孙权的请求,只所以公文通告,就是为了让大家都知道。
下传给群臣,想必是让臣子们献计献策。
古代贤君治国,朝廷也可采纳粗野之民的建议。
而钟繇我最初是贫贱之人,与先帝也没有什么亲情或交情,但却受到不少恩惠。
意外地受到宠爱,于公于私都颇得重视,这种优厚的待遇一直至今。
钟家两世荣华,蒙受国恩,我岂会不自思量。
我常常夜不能眠,想到自己粗鄙疏浅,不能报国。
皇帝似乎对孙权的投降的请求不以为然,想到这里我又犹豫了,不敢再申述自己的意见。
但又想到,如今的天下,大部分已为我魏国平定,孙权之所以来献礼投诚,想必是震慑于陛下的天威。
估计他是有诚意的,因为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高高在上者本来就容易与人疏远,况且我们也没有让他们见到我们的诚意。
楷书艺术的鼻祖:钟繇《宣示表》(高清手机版)
楷书艺术的鼻祖:钟繇《宣示表》(高清手机版)
《宣示表》,是钟繇写给魏文帝曹丕的一个奏章,内容是劝曹丕接受孙权的归附请求。
钟繇当时是位列三公,权力很大。
此奏章后来流传到东晋王导→王羲之→王修,据说王羲之的好友王修24岁就死了,而且把钟繇写的《宣示表》带进了坟墓里。
好在这不是最致命的,王羲之曾临摹过它,王羲之的临本一直传啊,最后传到了宋徽宗→南宋末年贾似道手里。
致命的是:老贾叫人刻了石,埋藏自家院里。
老贾死后,王羲之临本就不知所踪了。
由此,钟繇《宣示表》从真迹,变成王羲之临本,再变成石刻,但依旧是宝贝。
明代有人从老贾家把石刻挖出来,再经几百年数人之
手,最后出现在2009年北京翰海国际拍卖秋拍会之前:深藏民间800百年的《贾刻本宣示表》原石正在进行拍卖前预展!北京市政府说这是宝贝哇,不能拍,拨两千余万巨资买下来了,并且收藏在了首都博物馆。
《贾刻本宣示表》原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尚书宣示孙权
所求,诏令所报
所以博示。
逮于
卿佐,必冀良方
出于阿是。
刍荛
之言可择廊庙
况繇始以疏贱
得为前恩。
横所
盱睨,公私见异
爱同骨肉,殊遇
厚宠,以至今日
再世荣名,同国
休戚,敢不自量
窃致愚虑,仍日
达晨,坐以待旦
退思鄙浅。
圣意
所弃,则又割意
不敢献闻。
深念
天下,今为已平
权之委质,外震
神武。
度其拳拳
无有二计。
高尚
自疏,况未见信
今推款诚,欲求
见信,实怀不自
信之心,亦宜待
之以信,而当护
其未自信也。
其
所求者,不可不
许,许之而反,不
必可与,求之而
不许,势必自绝
许而不与,其曲
在己。
里语曰:何
以罚与之夺;何
以怒许不与。
思
省所示报权疏
曲折得宜,宜神
圣之虑。
非今臣
下所能有增益
昔与文若奉事
先帝,事有数者
有似于此。
粗表
二事,以为今者
事势,尚当有所
依违愿君(思)省。
若
以在所虑可,不
须复貌。
节度唯
君,恐不可采,故
尚书宣示孙权所求,诏令所报,所以博示。
逮于卿佐,
必冀良方出于阿是。
刍荛之言可择廊庙,况繇始以疏贱,
得为前恩。
横所盱睨,公私见异,爱同骨肉,殊遇厚宠,
以至今日。
再世荣名,同国休戚,敢不自量。
窃致愚虑,
仍日达晨,坐以待旦,退思鄙浅。
圣意所弃,则又割意,
不敢献闻。
深念天下,今为已平,权之委质,外震神武。
度其拳拳,无有二计。
高尚自疏,况未见信。
今推款诚,
欲求见信,实怀不自信之心,亦宜待之以信,而当护其
未自信也。
其所求者,不可不许,许之而反,不必可与,
求之而不许,势必自绝,许而不与,其曲在己。
里语曰:
何以罚与之夺;何以怒许不与。
思省所示报权疏,曲折
得宜,宜神圣之虑。
非今臣下所能有增益,昔与文若奉
事先帝,事有数者,有似于此。
粗表二事,以为今者事
势,尚当有所依违愿君思省。
若以在所虑可,不须复貌。
节度唯君,恐不可采,故不自拜表。
不自拜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