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爱》墨子 精讲课件

合集下载

《兼爱》精品课件

《兼爱》精品课件

第四段:故圣人以治天下 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 (第一个,怎么;第二个, 憎恨。鼓励、勉励)爱!故 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 乱。故子墨子(墨子的弟子 对墨子的尊称。第一个“子” 相 当 于 “ 老 师 ” , 第 二 个 兼爱 “子”是对男子的尊称。用 现在的说法就是“我的老师 墨先生”)曰不可以不劝爱 人者,此也。
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之所自起,则弗 能攻。
类比论证、对比论证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 则不能治。
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对比论证 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小结1:第一段纲举目张,领起下文。运用对比论证、类 比论证等手法,让读者更容易理解抽象的观点,即“知 乱之所自起”对于治理天下的重要性。
墨子一生都在为扶危济困的事业而奔忙。他的思想核心是兼爱。 兼爱是墨子人文学说的纲领和精髓,是道义的最高理想,同时也带 有强烈的理想色彩。《兼爱》有上、中、下三篇,课文选的是上篇。
一、走近墨子,初识“兼爱”
他的其他理论主张还包括: 政治:主张“尚贤”与“尚同”。提出了维护和平,反对侵略的 “非攻”的主张。 经济:主张“强本节用”,即重视生产,崇尚节俭,人人参与劳 作并分工合作、各尽所能。主张量功分禄,以劳定赏。 伦理:主张“兼爱”。为官的要“兴万民之利,除万民之害”, 为民的要相亲相爱,交互得利。 教育:主张教育目的是实现救世济民。重视教授生产、军事技能、 自然科学知识和逻辑知识。 军事:主张“有备无患”,反对侵略战争,主张采取防御战术。 主张外交上要“遍礼四邻诸侯”,争取国际上的支持。
《兼爱》
一、走近墨子,初识“兼爱”
墨子,名翟(dí),是春秋末期战国初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科学家、军事家。墨子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 创立了墨家学说。墨子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 的一整套科学理论。在春秋战国时期他和孔子两人被并称为“显学” 大师,有“非儒即墨”之称,成为天下人学习的榜样。《墨子》一 书,是墨子及其弟子以及后期墨家著述的汇编。语言质朴,逻辑严 密,善于运用具体事例说理。

《兼爱》ppt课件17张

《兼爱》ppt课件17张
爱”与“兼爱”,二者皆显出了爱的普遍性,孔子的“泛爱众” 与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都体现了爱的普遍性、广泛性。二者在主张人人相爱,关爱民众,反 对以强凌弱上显然是相通的。2、社会背景和基本目标相同。孔子的“仁爱”思想和墨子的 “兼爱”思想都是产生在春秋战国的社会动乱时期,都怀着安邦定国、终止混乱纷争的理想。
墨 子
学习目标
1.了解墨子的生平及思想;掌握文中重要实 词、虚词、文言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学习本文运用类比和举例说理的写法。 3.理解本文反对战争的观点,探究墨子的 思想。
墨子(约前 468一前 376),名翟(di)。他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 春秋战国之际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 墨家在先秦时期的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
不同之处:1、具体内涵不同。儒家的“仁爱”思想是建立在宗法等级制、血缘关系基础上的有 差别的爱,是有先后等级顺序的,是由“爱亲”到“爱人”,最后才是“泛爱众”。它要求按照宗 法等级秩序,即尊卑、贵贱、亲疏去爱人。墨家的“兼爱”思想是一种超越血缘关系的爱,这 种爱没有尊卑、亲疏、贵贱的差别,即“兼相爱”,借此达到刑人如己、无私利他的“交相利” 的目的。
研读课文
所谓兼爱,其本质是要求人们爱人如 已,彼此之间不要存在血缘与等级差别的 观念。墨子认为,不能“兼相爱”是当时 社会混乱最大的原因,只有人们做到“兼 相爱”,社会才能达到安定的状态。这种 理论具有反抗贵族等级观念的进步意义, 但同时也带有很强的理想色彩。
比较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思想的异同。
2、爱的倾向性不同。儒家的“仁爱”思想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 已欲达而达人”,主张尽心,不言回报,只求尽职尽责,不问自己的权利。墨子的“兼爱”思想则 是站在功利的角度上,提出了对等互报的原则,即“兼相爱,交相利”

《兼爱》ppt课件44张

《兼爱》ppt课件44张

所自起:兴起的原因
好比、就像 治疗
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
治疗
否 定 副 词,相当于“不”
治 乱者何 独不然 ? 必 知 乱 之 所 自 起 , 焉 能 治 之 ; 不 知 乱 之 所 自
何尝 这样
起,则弗能治。
疏通文意(第一段)
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 事务的人,必须知道混乱从哪 里产生,于是能对它进行治理。如果不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就不能 进行治理。
思考探究(第三段)
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 中心论点: 若使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 √ 论证方法:
①假设论证。 运用假设、铺排、反问的句式, 从正面论证了“天下兼相爱”, “则天下治”的 观点。采用铺排的手法,连用“犹有” “谁”引 起的反问句,以反诘 (jí) 的与其坚定而鲜明地 阐述了唯有“兼爱”才可治乱的观点。
这就好像医生给人治病一样,必须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才能进 行医治。如果不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就不能医治。
治理混乱又何尝不是这样,必须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才能进行 治理。如果不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就不能治理。
研读文本
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中心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 治之。 (开门见山) 论证方法: 1、正反对比论证,论证“知乱之所起”对于治理天下的 必要性和重要性。 2、举例、比喻, 以大家熟知的医生治病需要明确病因, 来写圣人治国须知混乱产生的原因。
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
即使是 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

偷窃
以利其室。 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
使……得利 名词, 劫夺财物的人 动词 伤害

《兼爱》ppt课件

《兼爱》ppt课件

观点的阐释过程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人性本善”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兼爱》,你觉得哪一篇的论证更有力?
论点+论据+论证
论点是否正确或最优——与其他观点比较 论据是否契合观点或典型 论证是否能推出论点或丰富
历经千年发展,儒家思想尊为正宗,墨家思想日益衰微,“兼爱” 思想可以说是墨子为当时的乱世开出的药方,它在当时的社会很难实 现,请立足“兼爱”内涵,尝试分析“兼爱”思想在当时社会难以实 现的原因有哪些?
圣人……者也:判断句,圣人 是……的人。 所自起:所兴起的原因。 焉:于是。
譬之如……然:这就像……一样。 攻:坚治疗。 弗能:不能。 何独不然:何尝不是这样?
文意疏通 第二段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cháng)察乱 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 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 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也天下 之所谓乱也。
恶施不孝:怎么做出不孝(的事)呢?恶,相当 于“何”,怎么。施,实行,做出。 亡:同“无”。 有:同“又”。 若此:像这样。
文意疏通 第四段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wū)得不禁恶(wù)而劝爱?故天下兼 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恶得:怎么能够。 禁恶:禁绝仇恨。 劝爱:勉励亲爱。 交相:相互。 子墨子:墨子的弟子对墨子的尊称。
盗贼: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 其室:他自己的家。 异室:别人的家。 贼:动词,伤害。
相乱家:互相侵扰封地。 乱物:纷乱之事。 具此:内全都在这里。
具(完备、齐全)
文意疏通 第三段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 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wū)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 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wú)。犹有盗贼乎?故视人 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yòu)亡。犹有大 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 ,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 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 下治。

《兼爱》精品课件

《兼爱》精品课件

文本探究
【思考1】研读第一段 原文: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 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 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释义:把治理天下作为要务的君主,一定要晓得动乱是怎样产生的,才能治 理得好,不晓得动乱是怎样产生的,就不能治理好。就譬如医生替别人治病 那样,一定要晓得病是怎样引起的才能治好,不晓得病是怎样引起的,就不能 治好。要治平动乱岂不一样?一定要晓得动乱是怎样产生的才能治平,不晓 得动乱是怎样产生的就不能治平。
【思考2】研读第二段
文本探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原文: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
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
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
第 二 章
诵 读 感 悟
预习检查
明确字音。 譬(pì) 弗(fú) 恶施不孝(wù)
诵读指导
(1)划分节奏,明确重音和语调。
例如: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 /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 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 起,则/弗能治。
文本探究
【思考1】研读第一段 原文: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 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 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概括本段内容及作用 明确 提出“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的观点, 为下文引出“兼爱”的乱点做了铺垫。 2.分析这一段的说理特点 明确 运用了对比和譬喻的手法来说理,更加生动形象,语气更强。

《兼爱》PPT课件

《兼爱》PPT课件
开篇指出议论的焦点,提出观点:以治理天下为事业的人 必须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
正反对照论证、比喻论证的手法来说理,更加生动形 象,语气更强。
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 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 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 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 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
层层推动,按照亲疏关系,从父子、兄弟、君臣的 表现来分析,得出结论:亏人自利,皆起不相爱
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 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 皆起不相爱。
论述盗、贼致乱的原因,也是:皆起不相爱
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大夫各爱其家, 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 攻异国以利其国。



爱墨 子
作者简介
墨子(约前468—前376),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教育家、学者,墨家学派的 首创人。名翟,相传原为宋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曾学习儒术,因不满其繁琐的 “礼”,另立新说,聚徒讲学,成为儒家主要的反对派之一。墨子在科技方面颇有 成绩,常被誉为“科圣”。他的军事技术高于其他诸子,在春秋战国时期他和孔子 两人被并称为“显学”大师,成为天下人学习的榜样。他的“非攻”思想体现了当 时人民反对掠夺、战争的意向。他的“非乐”“节用”“节葬”等主张,是对当权 贵族“繁饰礼乐”和享乐奢侈生活的抗议。他提出“尚贤”“尚同”的政治主张, 认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反对贵族的世袭制和儒家的亲亲尊尊,试图用上说 下教的方法,“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乱者得治”。探究了知识和逻 辑等问题,制定了作为认识真理准则的三表,强调善与用,志与功的统一。

《兼爱》精品课件

《兼爱》精品课件

2.《墨子》有言:“爱人者必见爱也,恶人者必见恶 也。”和这句话意思最相近的名句是( )
A.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B.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C.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D.以牙还牙,以眼还眼
答案∶B 解析: A.意思为要懂得感恩。 B.比喻相互赠答,礼尚往来。 C.对待朋友要讲 诚信。 D.指对方使用什么手段,就用什么手段进行回击。强调要勇于回击对 方。只有B项涉及双方关系,故选B。
能慈孝,若此则天下治。
——《兼爱》
墨家强调“兼相爱”,爱己爱人,二者等同,君臣父子兄 弟之间、国家诸侯家庭之间没有区别。而儒家强调“亲亲”, 要“老吾老”后才推及到“人之老”,可见儒家的仁爱思想 是从家庭血缘亲情中引申出来的,习惯于从自我开始层层外 推:我——直系血亲——百姓——万物。也就是先爱自己人, 后爱别人;先爱父母子女,后爱父老乡亲;先爱族人,后爱 世人。甚至同一层面,也有先后,比如先父母后子女,先国 君后国民。总体说来,儒家虽然也强调“爱”,也提倡“泛 爱众”,但是它的“爱”是有差别,有等级,有亲疏远近、 高低贵贱之分,这和墨家明显不同。
—— 余秋雨《黑色的光亮》
二、探究“兼爱”之法
1.先秦时,墨、儒并称“显学”,但先秦以后,儒家一直是中国封 建社会的官方思想,而墨家却慢慢沉落,请选定角度,结合文本谈 谈你的看法。
角度提示: (1)宗法等级观念的影响 (2)中国义利观念的差异 (3)社会生活环境的制约 (4)统治阶级利益的趋向 (5)墨子历史认识的局限 ……
一、解读“兼爱”之意
3.遭逢乱世,百家争鸣,“儒”“墨”并称。墨家的治世药方是“兼 爱”,儒家则强调“仁爱”,比较墨家“兼爱”与儒家“仁爱”的 差异,你认为墨家为何否定儒家主张,提倡“兼爱”?

墨子《兼爱》课件-详细实用

墨子《兼爱》课件-详细实用
墨子认为战争给人类带来无尽的痛苦和灾难,不仅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 损失,还会破坏社会秩序和道德伦理。
“非攻”思想体现了墨子对于人类和平的追求,是墨子兼爱思想的重要组 成部分。
《兼爱》中的“尚同”思想
1
“尚同”思想是墨子对于社会治理的主张,强调 上下一心、统一思想。
2
墨子认为社会混乱的原因在于人们的思想不统一 ,而“尚同”则可以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统一,从 而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墨子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反思,认为儒 家思想不能解决社会现实问题,因此 提出了自己的思想主张。
儒家思想盛行
当时对 待所有人。
《兼爱》的主要思想
A
无差别爱
墨子主张“兼爱”,即无差别地爱所有人,不 分亲疏、贵贱、贫富。
反对攻伐
墨子认为攻伐战争只会给人们带来痛苦和 灾难,因此反对一切攻伐行为。
《节葬》
总结词
主张节俭、薄葬
详细描述
批评厚葬久丧,提倡节俭薄葬,认为葬礼应该简单、实用,不应过于铺张浪费。
《天志》
总结词
强调天道、天志的重要性
详细描述
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天志就是最高的准则和标准,人们应该遵循天志,以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谢谢聆听
B
C
提倡节俭
墨子认为节俭是美德,反对奢侈浪费,主张 人们应该过简朴的生活。
强调实践
墨子认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是最重要的, 因此强调人们应该将理论付诸实践,以实际 行动来践行自己的信仰。
D
03 《兼爱》详细解读
《兼爱》中的“兼爱”思想
01
“兼爱”思想是墨子思想的核心,主张人人无差别地爱 所有人,反对儒家“爱有差等”的观点。
02
墨子认为,社会动乱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们“自利”的行 为,而“兼爱”则可以消除这种自私心理,实现社会的 和谐与安定。

墨子《兼爱》课件ppt

墨子《兼爱》课件ppt

3.多义实词
词语 贼

例句 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
故贼人以利其身 焉能攻之
诸侯之相攻国者 术业有专攻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群起而攻之
释义项(或用法) 劫夺财物 残害 治疗 攻打 研究 磨,雕琢 指责,抨击
恶施不孝 交相恶则乱 恶 物或恶之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何,怎么 :圣人治天下,“必知乱之所自起”
兼爱
分析问题:乱 “皆起不相爱
解决问题:践 行兼爱之道
君臣、父子、兄弟互相损害 盗贼侵夺财物,杀伤性命 (1)_大__夫__、__诸__侯__之__间__争__斗__攻__伐___
爱人若爱其身 视人之室若其室 (2)_视__人__家__国__若__其__家__国___
(第4段)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 鼓励 )爱?故天下 兼相爱则治,交相( 互相 )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二、语言积累与理解
2.积累、区分实词 (1)结合下面的解释,区分“盗”与“贼”的区别。 窃货曰盗。——《荀子·修身》 害良曰贼。——《荀子·修身》
答案 盗:①偷窃;②偷东西的人;③谗佞小人。 贼:①害,祸害,害人的人;②杀,暗杀,杀人的人,作乱、肇祸等危 害国家的人;③强盗;等等。 “盗”的侧重点在偷窃、骗取;“贼”的侧重点在祸害、作乱。“窃国 大盗”一般指通过欺骗而篡夺国家政权的人;“国贼”一般指通过叛乱 夺取国家政权,危害国家或出卖国家主权的败类。
附 积累卡片
1.通假字
词语 当 亡
例句 当察乱何自起 故不孝不慈亡
解析 同“尝”,尝试 同“无”,没有
2.古今异义词 词语
例句

大夫各爱其家
相爱
起不相爱
大夫 虽至大夫之相乱家

《兼爱》教学课件(共18张)

《兼爱》教学课件(共18张)

3.墨子认为怎样才能实现“兼爱”
4、墨子这种看法是否正确?对你有什 么启发?

墨子因不明了社会治乱的根源,从而提出不 分\'王公大人\'与\'万民\'的阶级差别,都要\'兼 爱\'“同利\'的主张。但由于时代的限制,他没有 意识到人民的力量。所以此种主张只是一种善良的 幻想。
结构特点
逻辑推理严密 结构富有层次感
墨子的学说思想 ③尚同尚贤。尚同是要求百
①兼爱非攻。所谓 姓上同于天子。墨子认为,国 “兼爱”是要求君 君是国中贤者,百姓应以君上 臣、父子、兄弟都 之是非为是非。他还认为上面 要兼相爱,“爱人 了解下情也很重要,因为只有 若爱其身”,并认 这样才能赏善罚暴。尚贤是要 为社会上出现强执 求君上任用贤者而废抑不肖者。 弱、富侮贫、贵傲 ④节用。节用是墨家非常强调 贱的现象,是因为 的一种观点,他们抨击君主、 天下人不相爱所致。贵族的奢侈浪费,尤其反对儒 ②天志明鬼。宜扬 家看重的久丧厚葬之欲。认为 天命鬼神的迷信思 君主、贵族都应像古代大禹一 想是墨家的—大特 样,过着极为俭朴的生活。
一词多义
以 以不相爱生(因为) 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用) 人以见于君,出以践于朝(连词,表并列)
之 是以仁者非之(代词\'它”) 此何难之有焉(助词,宾语前置标志) 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助词\'的 \')
qiangyangzhiqiu
恶 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厌恶) 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坏的,不好 的)
墨子Biblioteka 兼爱作者介绍
墨子,名 翟,战国时 鲁国人(或 说宋国人), 墨家学派创 始人。
墨子
(公元前468~公 元前376年 )

《兼爱》ppt课件49张

《兼爱》ppt课件49张

的创始人。他一生都在为扶危济困的事业而
奔忙。他的思想核心是兼爱。
走进墨子
在科技方面颇有成就,常被誉为“科 标圣”。他首先发现了小孔成像的道理,创立 题 解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 读一整套科学理论。
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 “显学” (通常是指与现实联系密切、引 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学问) 。
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 中心论点:若使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
题 解
✓ 论证方法:

①假设论证。运用假设、铺排、反问的句式,
从正面论证了“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的
观点。采用铺排的手法,连用“犹有”“谁”引
起的反问句,以反诘的语气坚定而鲜明地阐述了
唯有“兼爱”才可治乱的观点。
②对比论证。与第2段进行正反对比论证。
写作 特点
③善于运用具体事例来说理。文中列举 了大量君臣父子、盗贼、大夫等事例。
④综合运用,类比法、对比论证、假设 论证等论证手法。
墨子文风: 1、语言的浅显、逻辑的严谨、结构的层次感。 2、反复论说,反复举例,正反论说,务求把意思说得明 白清楚。
1、墨子的美学思想:实用至上,将文章的审美降 到最低。 2、墨子学派的受众:底层平民,文化程度低。
疏通文意(第二段)
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
标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 题下之所谓乱也。 解 父自爱也,不爱子,故 读亏子而自利;
兄自爱也,不爱弟,故 亏弟而自利;
君自爱也,不爱臣,故 亏臣而自利。
是何也?皆起不相爱。
➢ 虽:即使 ➢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 慈:慈爱 ➢ (反过来),即使父亲不慈爱儿子,
疏通文意(第二段)

(原创精品课件)墨子《兼爱》ppt课件(共13张ppt)全国通用

(原创精品课件)墨子《兼爱》ppt课件(共13张ppt)全国通用

兼爱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发展
04
兼爱的现实意义
兼爱思想强调“非攻”、“无为”,反对战争和强制干预,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
促进社会和谐
增强社会信任
提高公共道德水平
兼爱思想强调“明德”、“信”,倡导诚信、仁爱和互助,有助于增强社会信任。
兼爱思想强调“义利两全”,倡导为社会公益事业贡献力量,有助于提高公共道德水平。
兼爱与仁爱区别
兼爱的含义
起源
墨子的兼爱思想源于先秦时期,当时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社会矛盾尖锐,墨子提倡兼爱是为了解决当时的社会矛盾。
意义
兼爱思想是墨子思想的核心,它主张人们之间无差别的爱,这有利于改善当时社会中亲疏、贵贱的分别,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兼爱的起源和意义
异同
墨子的兼爱思想和儒家的仁爱思想都是关注于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问题,但兼爱强调普遍的爱,而仁爱则强调有差别的爱。
03
如何应对现代社会的挑战
02
01
兼爱思想所蕴含的和谐理念,将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缓解社会矛盾和冲突。
促进和谐发展
兼爱思想所强调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将有助于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和进步。
推动全球治理
兼爱思想所倡导的公民责任和义务意识,将有助于培养人们的公民意识和公共精神。
培养公民意识
兼爱思想在未来的发展
近现代以来,西方思想家如罗素、弗洛姆等对爱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爱的本质、类型和作用等重要议题。
中国新文化运动对爱的呼唤
在中国新文化运动时期,一批文化名人如胡适、鲁迅等呼唤人们关注爱与家庭、社会、国家之间的关系,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
兼爱思想在近现代的发展
爱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

《兼爱》ppt课件31张

《兼爱》ppt课件31张

???
就像游戏。游 戏 公司 多 想想 我 的 需求,多满足一下 ,多爱 爱我们,我们是不是也会爱这个游戏公司,那这个公司就会有 盈利,得以发展,玩的人也会开心,,也不至于公司发个消息 就,骂声一片。大家互相兼爱,你好我也好。
有一批修真高手,在凌晨5、6点才倒下,6点半就起 床上学上班。久而久之,他们进入了元姿期、金丹期、 大乘期,最后成了大罗金仙,羽化仙去,猝死在电脑、 手机面前。 针对以上现象,我认为要重振道家思想,让 他们“无为”,放下手机,离开电脑,顺其自然,早睡 早起。
第二单元句式梳理
句式
判断句
例句
此所谓乱也。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 贼其君者也。
宾语前置句 状语后置局 定语后置句
省略句
仁以为己 任 。自知者 明 。自胜者 强 。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何不虑以为大樽……
儒家、道家、墨家,哪一家 的观点更适用于当今社会, 请阐释理由。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解题方向: 1.什么是“己所不欲”
引用孔子原句,解释:自己不喜欢的言行,就不要以那种言行对 待他人。 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不要強加在他人的身上。 自己不 愿承受的事,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 (举例)
2.为什么勿施于人 学会换位思考,拥有共情能力,有同理心,想人所想,理解至上。 懂得换位思考, 方能珍惜拥有;懂得换位思考, 方能理解感恩; 懂得换位思考, 在贏得别人尊重的同时,也尊重了自己。
②相攻: ④乱:
⑥乱物:
相互攻伐 使……乱 纷乱之事
论证方式:假设论证
兼爱的社会意义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 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 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 有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 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 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兼爱》ppt课件24张

《兼爱》ppt课件24张

01
提出问题 治天下者, 必知乱之所
自起。
类比论证
02
分析问题 天下乱——
不相爱
因果论证
03
解决问题 天下治——
兼相爱
假设论证
04
得出结论 天下兼相爱 则治,交相
恶则乱
知识卡片——比喻论证&类比论证
比喻论证
构成 本体和喻体
方式 比喻(不同性质的事物)
要求 本体与喻体性质不同; 只在某一点相似; 喻体可以虚构。
活动一 查阅分享,了解墨家发源 活动二 疏通文言,梳理文脉大意 活动三 研读探讨,领悟兼爱思想
什么是“兼爱”?墨子是否主张爱一切人呢?
兼,本义,一手执两禾,有兼顾、一同、一并之意。
兼爱:即不分亲疏厚薄地互相关爱。这是一种不存在 血缘关系,不分尊卑贵贱,平等无差别的爱。
盗,人也;多盗,非多人也;无盗,非无人也。奚以明之?恶多盗,非恶多人 也;欲无盗,非欲无人也。世相与共是之。若若是,则虽盗,人也;爱盗,非爱人 也;不爱盗,非不爱人也;杀盗,非杀人也,无难矣。
联系现实生活,分享你印象深刻的“兼爱”事件,探讨“兼爱” 的当今时代价值。
人类命运共同体总体目标: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 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兼爱”思想创造地转化自爱自利为相爱相利。“兼爱”的互 利性、互助性、对等性以及爱人若己的方式,使人与人和睦相处、 共存共荣、良性互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与政治、文化的多元 化的矛盾日益突出,能源危机、生态恶化、环境污染、社会失序、 人们的精神失守、道德失范、价值失衡,人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 生存和发展问题。我们学习墨子思想,借鉴其兼爱学说的精华,对 于人类正确认识自身,认识外界,维护世界和平,建设和谐社会, 保护人类共有的地球家园,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兼爱》ppt课件22张

《兼爱》ppt课件22张
提倡人定胜天、事在人为的生存态度,鼓励人们强力从
事、改变现世中的不平等状态。
《墨子》其书
➢墨子弟子根据墨子生平事迹的史料,收集其语录,编成了 《墨子》一书,该书由墨子自著和弟子记述墨子言论两部 分组成。该书提倡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 非命、非乐、节葬、节用,涉及哲学、逻辑学、军事学、 工程学、力学、几何学、光学,先秦的科学技术成就大都 依赖《墨子》以传。现存《墨子》一书,宋朝多散佚。至 清代编《四库全书》时,仅存五十三篇。
➢伦理:主张“兼爱”。为官的要“兴万民之利,除万民之 害”,为民的要相亲相爱,交互得利。
➢教育:主张教育目的是实现救世济民。重视教授生产、 军事技能、自然科学知识和逻辑知识。
➢军事:主张“有备无患”,反对侵略战争,主张采取防 御战术。
➢外交:主张要“遍礼四邻诸侯”,争取国际上的支持。 ➢天志明鬼:宜扬天命鬼神的迷信思想是墨家的—大特点。 ➢非命:针对儒家"天命"思想和贵贱等差观念而提出的,
显学:通常是指与现实联系密切、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学 问。儒家学派、墨家学说、黄老学派、与杨朱学派组成了 中国较早的显学学说学术。二十世纪,中国公认的三大显 学是甲骨学、敦煌学、红学。 隐学:通常是指离现实较远、不那么为世人瞩目的学问。 玄学:玄学一词源自于老子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魏晋时期,道家学说又逐渐成为学术主流,因此“玄学” 专指以《老子》《周易》为核心研究对象的学说。
《兼爱》
天才匠人,孤独侠客
➢墨子,名翟,春秋末期战国初 期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 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家学 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中 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 哲学家。

墨子其人
墨翟 约前476或480年 —前390或420年

《兼爱》ppt课件17张

《兼爱》ppt课件17张

文本探究
为什么会出现“天下之乱”这种局面?用什么方法 可以消除?
文本究
墨子认为天下的一切灾难,人间的一切邪恶,包括偷 窃、杀人、战争、怨仇、嫉恨、诈骗等违法犯罪现象 都是不相爱带来的恶果。而要改变社会,包括调解社 会矛盾和由乱变治等,即要“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 易之”。
文本探究
第三段的中心观点是什么?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中心观点:若使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
兼爱
人称墨子为“天才匠人,孤独侠客”,这种孤独似曾 相识。在那个拒绝崇高的时代,拥有高贵理想的人们, 孔子、庄子、墨子……无一不是孤独的。孔子游说天 下、著书立说,温雅敦厚;庄子超然物外、顺应天理, 逍遥无为;而墨子古道热肠、反战爱民,行侠天下。 他的孤独别有一番豪气和决绝。
背景简介
墨子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那是一个礼制崩坍、王权衰败、 诸侯蜂争的时代,广大民众饱受战乱之苦,极渴望安定太 平的生活环境。 墨子对现实生活给予了积极关注与思考,映现出鲜明的忧 患意识、入世风骨及救世精神。坚决无情地揭发当时战争 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他站在平民立场上为维护民众与弱小 国家的生存,提出了“兼爱”、“非攻”等主张。
文本探究
《兼爱》中,在墨子看来,“天下之乱”有哪些? 是如何产生的?
文本探究
墨子认为,臣子之不孝君父,子亏父而自利,弟亏兄而 自利,臣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父之不慈子,兄之不 慈弟,君之不慈臣,这也是乱;贼人以利其身,是乱; 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是乱。
文本探究
即:诸侯与诸侯相攻,大夫与大夫相篡,人与人相 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 这些乱象产生的原因是“自爱”而不爱人。
感谢观看!
关于作者
墨子(约公元前468---前376年),名翟,春秋战国之际 思想家、教育家、学者,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在科技 方面颇有成就,常被誉为“科圣”。他的军事技术高于其 他诸子,在春秋战国时期他和孔子两人被并称为“显学” 大师,有“非儒即墨”之称,成为天下人学习的榜样。他 一生都在为扶危济困的事业而奔忙。他的思想核心是兼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4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 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 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 者,此也。
3、试比较分析儒家“仁爱”和墨家“兼爱” 的异同。
• (1)儒家讲“仁爱”,墨家讲“兼爱”是古代 人道主义思想的两种主要形态,他们共同的地方 是都提出“爱人”的主张。
• (2)儒家“仁爱”建立在“亲亲”的血缘关系 的基础上,认为只有在爱有差等的前提下,才谈 得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简 者,而且还直接参与社会活动。 墨子又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史上与孔、孟、老、
介 庄齐名的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出身 于平民,一生没有脱离生产劳动。他和他的弟子们 始终过着勤劳俭朴的生活,立足现实,崇尚和平, 以自苦利他为己任。 墨子又是一位伟大的社会实践家,曾周游列国,
广收门徒,施教四方,为了天下劳苦大众的利益呕 心沥血。 墨子与鲁班还是两位同时代的著名的科 学家和发明家。
• 参考二:当今时代呼唤“爱人”的伦理道德,是墨 子“兼爱”思想大放光芒的时候了。
• 人是社会中的人,人人需要爱,人与人之间也需要 爱。但是,在今天高速发展的社会中,经济日益膨 胀,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反而淡化,人情味儿也不浓 了,一事当前先为自己打算,只自爱不爱人,爱物 胜过爱人,拜金主义,金钱至上,损人利己,坑人 骗人等等现象层出不穷。
1、本文得出了怎样的结论?用原文语句
回答。 • ①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 ②不可以不劝爱人。
2、墨子认为天下混乱的根源在哪里? 应怎样治理?
• 天下混乱的根源起于“不相爱”,在于损 人害人的自爱自利。
• 治理天下就要治乱,“天下兼相爱则治”。
•1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 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 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 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 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 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 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 21世纪的我们提倡国家之间和平发展、和平共处、 平等互利,反对霸权行为,这与兼爱思想是相似的, 看来无论在当时还是今天,墨家兼爱思想都是有进 步意义的。
5、本文语言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 ①意质而语显。文章质朴充实,不重文采。文辞 不加修饰,能就近取譬,浅近通俗,重在以理服 人。②逻辑严密,明辨是非。本文先指出议论的 焦点:“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 所自起”;然后从三个方面分别论述“皆起不相 爱”;再通过对比指出,如果“天下兼相爱”, “则天下治”;最后顺理成章得出结论:“天下 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论辩一气呵成,富 于说服力与逻辑力量。《 兼 爱 》 2 Nhomakorabea 2 0
-----《墨子》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的大转型时期。这时周 天子已失去了往日的辉煌,旧的政治经济秩序乃至社会 伦理秩序渐趋崩解,而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和社会伦理秩 序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一切都处在迅速的变更中。到处 充满着大国攻小国、大家篡小家、强凌弱、众暴寡、诈 谋愚、贵傲贱的不合理现象。甚至出现下层人民被迫 “易子而食”的惨状。
就是在这样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里,一位伟大的人 道主义者,一位伟大的哲学家、社会活动家、教育家和 “国际”和平主义的倡导者诞生了——他就是墨子。墨 子亲眼目睹了当时社会的不合理现象,提出了一系列为 广大平民利益而着想的解决社会危机的方针和措施,成 为我们民族精神绵延不绝的源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仁 人志士为着真理和理想而不懈地奋斗和努力。
4、讨论:有人认为墨子“兼相爱”的思 想在战国时期没有被封建统治阶级采纳, 在当代也应该没有什么现实意义。简述一 下你的观点。
• 参考一:墨子“兼相爱”的思想是一种高标准的理想社会的 道德观,在战国时期没被封建统治阶级采纳,是有原因的。 因为它太理想化了,既不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的等级特权思想 的要求,也不符合当时广大社会成员普遍的思想觉悟水平, 脱离了当时的经济基础和客观现实,幻想跨越阶级之间利益 差别而实现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调和,这种道德模式实质上 是一种美好的幻想。因此,“兼相爱”一直沉睡了2000多 年。要重兴“兼爱”思想,必然要等到君王集权彻底粉碎, 人民当家,以人为本的时期。
• 兄弟死了,要求你服丧一年;你兄弟的妻子死了,你可以根本不用 理她。
• 儒家对“礼”的看法是:陌生人踩了你的脚,陌生人要道 歉;那么最贤能的王公大人们踩了你的脚呢?他们却没有 必要道歉——因为王公大人们比你贤能。(儒家主张礼不 下士人)
• 墨家对此予以揭露与批驳:王公大人们不是最贤能的人吗? 他们凭什么不还礼呢?不讲礼难道还是贤能的人?那么儒 家的“礼”也就是有阶级的礼,虚伪的礼、为统治阶级服 务的礼了吧!
是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天下之为盗 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 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身, 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 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 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固乱 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 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 具此而己矣!
•子——父 •弟——兄 •臣——君 •盗、贼 •大夫、诸侯
• 3察此何自起 ?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 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 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 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 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 谁贼?故盗贼有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 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 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 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 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
• 墨家主张的爱是普遍的不分等级、远近、亲疏的 爱。墨家反对儒家“仁爱”理论中的那种分亲疏、 等级、厚薄、由近及远的仁爱思想,认为这正是 造成天下之人不相爱的根本原因所在。
• 举例:
• 墨家认为:大家都是地球上的人,应该互相爱护;爱别人和爱父母 应当是同等的。
• 儒家认为:我是中国人,我更爱中国人;我是雷州人,我更爱中国 人中的雷州人。
• 2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 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 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 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 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 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 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 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 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 自利。
教学目标
1、积累实词、虚词和句式等基础知 识。 2、 体会“兼爱”的思想内涵,进一 步思考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3、归纳墨子的说理方法。
墨子姓墨名翟。他是一位哲学家,是墨家学派
作 的创始人和集大成者。墨家学派不仅是一个思想文 化团体,而且还是一个有组织、有纪律、有纲领的
者 社会团体。墨家集团兴盛时人数多达数百人,他们 不仅是墨子的忠实信徒和墨家学说的传播者和执行
①兼爱非攻。所谓“兼爱”,是包容、平等与博
学 爱的意思,是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 的基础上相互有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
说 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 因为天下人不相爱所致。
思 ②天志明鬼。宜扬天命鬼神的迷信思想是墨家 想 的—大特点。
③尚同尚贤。尚同是要求百姓上同于天子。墨子 认为,国君是国中贤者,百姓应以君上之是非为 是非。他还认为上面了解下情也很重要,因为只 有这样才能赏善罚暴。尚贤是要求君上任用贤者 而废抑不肖者。 ④节用。节用是墨家非常强调的一种观点,他们 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尤其反对儒家看重 的久丧厚葬之欲。认为君主、贵族都应像古代大 禹一样,过着极为俭朴的生活。
• 从历史进程看,儒学早于墨学。墨子曾学习 于儒门,接受过孔子思想的训练,后来深感儒 家厚葬浪费财物而贫民,服丧时间太久伤害身 体而妨碍工作,于是反叛儒家自立门户,墨子 的许多学生也是如此。如曾一度受业于孔子的 大弟子之一子夏,后来师从墨子,并成为墨家 学派的著名人物。由此可见,墨家学派从某种 意义上说是从儒家学派分化出来并与之相对抗 的学术团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