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人性化的后现代文化境遇与觉解
后现代德育思维对我国高校德育现代化转型的启示
后现代德育思维对我国高校德育现代化转型的启示摘要:后现代德育思维强调有机论和整体论,倡导“隐喻”和“对话”等多元方式,主张平等互动和开放性,对新时期高校德育的目的、内容和方法、课程的设置等方面提供了诸多启示,为创建高校德育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后现代思维;高校德育;启示一、后现代德育思维的主要内容在道德教育目的上,后现代对现代学校德育中的理性主义提出质疑,批判了现代教育“不言自明”的道德教育目的,认为道德教育对理性的过分强调从根本上否定了道德教育中的情感因素,这显然是对于道德本质的背弃。
主张重新阐释新的目标追求,在他们看来,“道德现象在本质上是‘非理性’的,因为只有当它们优先于目的的考虑和得失的计算时,它们才是道德的。
”后现代主义旨在重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转变人们思想中根深蒂固的“人是自然的主宰”的传统思维方式,消除现代性所设置的人与世界之间的二元对立。
与现代机械论世界观相反,后现代主义信奉有机论和整体论的世界观,把人和自然看作一个有机和谐的整体,强调个人与他人、个人与他物的关系是内在的、本质的、构成性的。
这一点与我国传统的整体性德育思维有异曲同工之处。
在道德教育方式上,摈弃传统的道德灌输和道德说教的方式,倡导具有后现代特征的“对话”和“隐喻”等多元方式的运用。
在价值多元化的时代,不仅道德价值规范是多元的,人的需求也是多元的,仍采用传统的方法单一地灌输,极易引起受教育者道德主体性的泯灭及逆反,只有在充分地尊重个体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在对自我和他人的理解上,自发、主动地关心他人基础上,采用具有互动性的德育方式才能真正符合受教育者自身的内在要求。
隐喻是阐释性的、生产性的、开放性的和启发性的,它能为受教育者提供一个结合自身体验的反思平台,有助于解除话语霸权式的说辞强加于人的思想禁锢,使受教育者参与到道德教育的对话中,获得新的、更深层次的认识和感悟。
在德育课程设置上,主张设置开放性的课程,要求从每个受教育者个体发展的独特性出发,注重所有道德经验之间的联系,强调要把事实和价值紧密结合起来,反对在课堂上传授普遍主义的“真理”,强调道德学习必须跟一般的学习整合起来,彻底粉碎现代性支配下的道德和道德教育所追求的确定性、秩序性和统一性,使德育内容具有恰当的不确定性、批判性和边缘性。
对高校德育过程中“人性化”的哲学思考
04
高校德育过程中“人性化”的实现路径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在德育过程中,应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选择,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自我决策能力。
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除了知识传授,还应关注学生的情感、心理、社交等方面的发展,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
个性化培养方案的实施
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制定 个性化培养方案
高校德育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根据学生的兴趣 、特长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教育和服务。
培养学生的情感和社交能力
高校德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和社交能力,包括关爱他人、 团队合作、沟通交流等方面的能力。
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高校德育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参与教育过程,发 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本研究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 但问卷调查可能存在受访者回答不真 实的情况,未来研究可以结合其他研 究方法,如访谈、观察等,以获得更 准确的研究结果。
要点三
德育人性的深化研究
虽然本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对于德育人性的深入研究和探讨还 有待加强。未来可以进一步从哲学、 社会学、心理学等多角度研究德育人 性化的相关问题,为高校德育工作提 供更有价值的理论指导。
推动教育改革创新
通过“人性化”的德育方式,可以推动高校教育改革创 新,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方法,提高教育质量,培养 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03
高校德育过程中“人性化”的哲学思考
哲学视角下“人性化”的解读
“人性化”是指以人的本质和价值为出发点,强调人的主体性、尊严和自由,充分挖掘和发挥个体的潜能和创造力,促进个体 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
国外教育背景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作者:张鸣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7年第09期一.后现代、后现代主义概述“后现代”这个词最早出现在绘画领域中,据考证,它是用来指称一些比较前卫的绘画作品而早期使用这个词。
比较有影响力的人物首推汤因比,他将“后现代”看做是一个历史时期,认为后现代是一个启蒙精神信仰发生强烈崩塌的时代。
从语词结构上看,“后现代”(Postmodern)是“现代”(Modern)之后的意思,可以指称在现代之后的崭新时代,尽管可以在时代概念的意义上这样使用“后现代”,但不论是现代主义的捍卫者诸如哈贝马斯等人抑或者是被归入为“后现代主义”阵营的福柯等人,都从不承认我们已经进入到“后现代”时代之中。
陈嘉明教授在谈论到“后现代主义”的概念混乱时指出原因,他认为最关键在于区分清楚几种不同的概念:一是作为历史意义上的…时代‟概念的…现代‟与后现代‟(历史分期);二是作为文化艺术意义上的…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文化艺术表现形式);三是作为时代精神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思想观念、行为方式)。
”而于伟教授也认为“后现代主义”有多种不同视域之下的阐释,“…后现代‟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加以界定,即社会经济的、文化的和艺术的。
在社会经济方面,…后现代‟指的是一个以信息、传媒等为主导的新时代……在文化方面,…后现代‟指的是一种反理性主义、反中心、反主体性的思潮……至于艺术上的…后现代‟,主要是指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的新前卫艺术运动……”二.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1.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论的影响后现代主义思潮在对教育研究方法论作了大颠覆的同时,也对作为教育精神价值的代言人——教育目的进行了“哥白尼革命”。
传统的现代教育目的同样是建立在启蒙运动的理性和自由基础上的产物,其旨培养一种“完人”,它不仅关注人的职业技能,而且将解放人类的宏伟目标纳入到其视域之中。
浅析道德教育与人性
浅析道德教育与人性作者:徐娜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0年第08期摘要:道德教育以人为对象,旨在促成人的德性往道德教育理论的应然取向发展,而道德理论以人性论为基础。
本文从道德理论与道德实践两个维度来分析道德教育与人性的深刻关联,并通过对“以人为本”的当代德育基本理论的简略分析来理解当代德育应如何处理与人性的关系。
关键词:德育道德人性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1578(2010)08-0186-02研究德育,不管是德育理论的构建,还是德育实践的组织,要想使德育活动发挥应有的作用。
达成其预想的目标。
都必须首先研究德育之对象——人。
而人之所以为人,即人具有人性,我们通常在两个不同的层次上来使用人性概念。
广义上的人性是泛指人所具有的各种属性的总和,这里便包括人的自然属性,如“食色性也”。
狭义上的人性是指“人之区别于动物的各种特性或属性的总和与概括。
”1道德教育理论蕴含人性原理道德教育理论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众多流派,而这些理论都存在一个共性,即都蕴含某些人性原理。
如个人主义的道德哲学,它强调每个人的行为以个人利益为依据,能满足个人利益的行为是道德行为,反之是不好的行为。
从个人主义者的角度看,人必须道德,为此可获大利、避大害。
如不道德,虽暂时可获利,但长远必致大害。
个人主义的道德观最易被认同。
一是每个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二是人类经验的证明。
故一些自私的人也会遵守道德规则,不是出自喜爱,而是担心自身受惩罚或利益受损害。
这种理论依据是自然的人性反应。
契约说道德理论其人性基础仍然是维护个人利益的。
契约说不依据自然的人性反应,而依据人与人之间的契约。
正如买卖双方。
订一个契约,使双方的利益都得到保证。
所以它的人性基础即认为人是不可靠的。
有恶的可能,需要外在的规范来约束。
实现本质说的道德理论,由亚里士多德创建。
它的特点是将人性分为本质之性和非本质之性。
本质之性是人之所以为人之性,凡实现本质之性的行为即是德行,违背本质之性的行为即是恶行。
校园德育工作如何应对后现代文化
。
在这个过程中 , 驯服与抵制 、 隐忍与释放等矛盾情绪始
终存在于受教育 的青少年群体 中。后现代主义文化通过 网 络、 电视 、 电影 、 动漫等具有 强大传播 能力的媒 介为青少年 们提供 了一个解决矛盾情绪的方式 , 但对青少年们也带来
拆解、 拼贴等手段 , 被颠覆 了原有 的文本结构 、 意义与 阐释
一
下, 不再信任社会体制 、 道德规 范、 法律规章等 主流意识 形
态, 继而无法在认 知结 构 中容 纳主流 的价值观 , 这在社 会
化的过程中成为一种 阻力 , 致青 少年群体的疏离感 、 导 孤
独感 、 无力感 , 社会责任 意识淡漠 。 2 . 思想游戏化 。 在经济利益成 为全社会追求 的 目标时 , 消费 主义 为后 现代文化 推波助澜 ,娱乐成 为一种 生活态 度, 缺少 辨识 能力 的青少年在这样 的氛围中, 思想游戏化 ,
【 中图分类号】 G 1 【 0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10—0621)204—2 09 33(0 11— 160
后现代 主义( ot oe s) P s dmi 最早产生 于上世纪 2 、O m e 03 年代 ,0 8 7 、0年代在西方 盛行开来 。后 现代 主义 自产 生之
力方式 , 们在后现代 文化 中体验 到“ 他 对那种陈腐 、 虚伪 、 假正经 、 假清高 、 假清纯的主流斩钉截铁 的拒 绝和蔑视 , 那 种恣意地对秩序和正统的破坏”嘴 来的快感。 f 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生俱来 的缺憾 , 是其无 中心意识 和 价值多元化取 向 , 导致 了价值相对 主义 、 怀疑 主义和虚 无 主义 , 这对于青少年的成长极具负面的影响作用。 1 . 价值观疏离 。青少年群体在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影响
道德教育的灵魂-情感参与 基于后现代主义的思考
道德教育的灵魂-情感参与基于后现代主义的思考摘要:回顾我国学校的道德教育,可以概括为四个字:“灌输说教”。
这种教育方式缺乏对学生的正确认识,从而忽视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更不能触及道德结构的核心—道德信念,以至于造成学生道德行为的不稳定。
基于此,笔者站在后现代哲学的角度,对学校德育方式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本文将从后现代德育方式、情感参与的道德教育以及情感参与式德育给我们的启示三个方面来阐释。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情感参与德育后现代主义是后现代社会的产物,20世纪后期风靡全球。
后现代思潮不可避免地冲击着现代教育理论的构建与教育实践的运行,它“通过揭露现代教育中形而上学、认识论方面原先预设观点的脆弱性,揭露教育中存在的偏见,从根本上威胁现在教育的可能性”。
[1]当然,后现代主义也不可避免地影响着我国现行教育,也毫无例外地冲击着我国现代学校德育。
一、后现代主义德育方式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核心是以反思现代性、多元化思维和非理性思维为特征的后现代思维方式。
后现代教育思维具有重视个人选择和参与,崇尚创造性、差异性、多样性、复杂性、不确定性和建构性等特征,它不可避免地冲击了建立在现代性基础上的现代教育,并进而与学校德育发生的激烈的碰撞,这种碰撞也直接体现在对现代学校的德育方式提出的批评和责难。
后现代主义教育家,比较偏爱道德多元化,他们极力反对从单一理念出发进行道德教育、解释道德教育的做法,认为没有千古不变的教条,所有的方法都有自己的局限性,主张允许任何方法,容纳一切思想,摆脱形式理性,从个体的差异性出发建立一个开放的、多元的道德教育。
后现代主义强调德育方式应该基于日常的人类情感和动机,以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生能以不同方式,最大限度地接受道德教育。
这种新的德育方式的基础是尊重他人,主张“关怀伦理学”,也就是说如何接受关心,付出关怀。
更确切地说,道德教育不在于运用道德教化或说教的方式,而注重在对自我和他人的理解上,自发、主动地关心他人的新的教育方式。
后现代书院德育模式解析
后现代书院德育模式解析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成长路径,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教育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后现代书院德育模式应运而生。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解析这种新型的教育方式。
一、后现代书院德育模式的定义所谓后现代书院德育模式,是指在传统的教育模式基础上,加入创新和多元化的元素,强调学生个性发展,注重道德修养和素质提升等方面的教育方式。
它将教育视为一种互动式和开放式学习,重点注重学生主动学习,强调实践和创新。
二、后现代书院德育模式的核心思想后现代书院德育模式的核心思想是“教育与人性的全面发展”。
1.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后现代书院德育模式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
学生的个性是天生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天赋。
教育者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要,为他们提供适宜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让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2.强调道德修养后现代书院德育模式强调道德修养。
它注重教育学生性情中的仁、义、礼、智等品质,强调德育与智育的平衡发展,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高尚道德情操,以为社会建设提供一支拥有高度道德素质的人才。
3.注重素质提升素质是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后现代书院德育模式注重素质的提升。
这里素质不仅指知识、技能和能力等方面的素质,而更是包括人文素质、道德素质、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素质。
这种素质是与人类的充实和幸福生活紧密相关的。
三、后现代书院德育模式的实践1.提供全方位的培养后现代书院德育模式的实践中,学校提供全方位的培养。
学校从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入手,提供科学、全面、多样的教学,让学生能够从中获得知识和技能。
同时,学校还注重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培养,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发展自我,提高自己的素质。
2.注重以人为本的教育后现代书院德育模式的实践中,注重以人为本的教育。
学校致力于提高教育服务水平,在人文关怀、心理疏导等方面加强投入,让学生能够在教育过程中得到充分关注和关怀,在学习之外也能充分体验到人生的美好。
对高校德育过程中“人性化”的哲学思考
对高校德育过程中“人性化”的哲学思考面对高校德育效果始终不明显的客现实际,文章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指出传统德育过程中的“人性化”缺失现象十分严重,并认为高校德育走出困境的基点在于引导并突出过程中的“人性化”。
[标签]德育德育过程“人性化”正作者简介]简世德,南华大学高教所办公室主任、副教授,邹树梁,南华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湖南衡阳421001)透过德育过程的表象,我们不难发现,德育本质上是个体人格和品德的建构过程,是学生个性与社会道德规范的对话过程。
然而,现实中的德育却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人格和品德的改造过程。
要改变这一状况,就应顺乎受教育者的接受机理和内在需要,着力贯彻人本原则的精神,切实推动德育过程人性化。
一、传统德育过程中“人性化”的缺失什么是德育?长期以来,许多传统德育定义都认为德育只是一种由外而内对学生施加影响的过程,认为思想品德、人格等纯粹是从外部转化进学生的头脑的。
比较典型的如《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就认为:“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这一定义突出了教育者在转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成为凌驾于个人之上的外在统治力量。
建立在这种德育观下的德育过程,体现为一种行为约束和管制,从而有意或无意地遏制个人的思想与行为。
这种德育从根本上是一种无“人”的德育,德育过程也就沦为“工具论”的德育过程,其主要表现不外以下几个方面:德育目标过于理想化。
我国现行的德育取向,在教育具有超前性的目的理念支配下,德育目标始终定位于培养理想的人格,推崇“圣人道德人格”和“英雄道德人格”,完全忽略了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水平,养成了受教育者在应付考试或在公共场合表达的思想与其内心的价值取向大相径庭,形成了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双重人格。
在我国,小学生的德育重点是爱祖国、爱人民、爱党、爱集体,而大学生这些天之骄子却要重复强调讲文明、讲礼貌等日常行为规范。
后现代道德教育观及其启示
2002年3月第4卷第2期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Jour na l o f Hebei N o rmal U niv ersity(Educatio na l Science Editio n)M ar.2002V o l.4N o.2【德育研究】后现代道德教育观及其启示崔景贵(常州技术师范学院,江苏常州 213001)摘 要:后现代思潮是20世纪后半叶西方社会最具影响力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
后现代道德教育观有关教育目的、教育方式、教育内容、教育关系、教育研究等方面的基本主张,向现代人类社会所因袭的道德教育传统提出了严峻挑战,其中的合理成分,对加强和改进我国的道德教育工作富有启迪意义。
关键词:后现代思潮;后现代教育;后现代道德教育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13X(2002)02-0073-04 后现代思潮是20世纪后半叶在西方社会最为流行、最具影响力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后现代教育则是这一思潮在教育领域影响的产物。
尽管后现代教育表现形态各异,甚至没有明确一致的说法,但在否定、突破和超越现代教育这一特征上却是一致的。
它“通过揭露教育中形而上学认识论方面原先预设观点的脆弱性,揭露教育中存在的偏见,从根本上威胁现代教育的可能性,这在西方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1]作为后现代教育思潮主要表现之一的后现代道德教育观向现代人类社会所因袭的道德教育传统提出了严峻挑战,引发了现代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的广泛变革,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
一由于后现代思潮本身具有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和多元性,也由于道德教育对后现代思潮的回应相对滞后和迟缓,后现代道德教育观尚未形成明晰、系统的理论观点,要全面介绍其道德教育思想暂时还无法做到,但透过后现代主义思想家、教育家散见在哲学、文学、艺术、社会学、伦理学等领域的论述,我们还是可以明确其基本的道德教育主张。
(一)道德教育目的:主张异质性,强调宽容性和社会性由于后现代主义崇尚差异性、偶然性以及文化多元主义,所以其道德教育目的观也有其特点。
最新-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大学德育探讨 精品
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大学德育探讨后现代主义并没有形成一个严谨的思想体系和学术流派,它只是一个基于思想取向大致相近的思想潮流的汇聚。
总体而言,后现代主义从思想、规制、影响等维度对现代西方文明进行全方位的批判性反思,意图撼动现代西方文明的基础。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发展迅速,后现代主义思潮通过各种渠道向思想文化领域不断扩展,并在大学生中风靡开来,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
一、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积极影响第一,后现代主义极其推崇个体的主体地位,并由此确立个体的独立、自由、价值和尊严。
它倡导多元化视角,重视个体和局部独立性,有利于激发个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多元文化的发展。
后现代主义认为,思想、知识和真理是人们走向自由和解放过程的共享资源,反权威主义可以使人把自己的思想触角和生命体验自由地伸向所有渴求的陌生领域。
这种思潮活跃了人们的思想观念,繁荣了人类的精神文化,促进了社会思潮的多元化发展,有利于当代大学生树立自信、活跃思想、张扬个性、独立思考。
第二,后现代主义思潮对现代文明发展进行了全方位的批判性反思,这种批判性反思有助于社会的新旧更迭,发展人类的创新思维。
同时,后现代主义对现实持冷静清醒的态度,以一种颠覆性的思维方式批判、冲击着现代文明对个性的束缚、对等级制度的沉迷,它所具有的批判性和开放性意识,能够促进大学生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敏锐地剖析社会问题,揭示社会的负面现象。
此外,后现代主义张扬个性,突出人本位观念,其对科学和理性的自我反思,有助于大学生关注人类自身命运以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二、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消极影响一行为观随意,社会责任感缺失后现代主义思潮过分强调自我,追求个性,提倡多元化和差异化,加剧了大学生的反权威意识和叛逆意识,导致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淡化,虚无主义乘虚而入。
从尼采开始,…经海德格尔再到后现代主义,…都包含着一种恢复传统的努力,…但在反讽性的后现代文化氛围中,恢复传统的努力终究还是沦为社会批判与实践改造效应的精神自娱。
对后现代的人性解读
对后现代的人性解读后现代已经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概念之一。
它提出了一个新的人性观,不同于传统观念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孤立个性。
后现代主义认为,新一代社会中的人们不仅有自己的个性,而且有自己的交换和共同体行为。
他们可以从这种行为中获得社会上的价值和力量,以及满足自己的全部需求。
后现代的人性解读指的是以新的形式表达人类的社会本质,以及所有人在一起的多元性。
同时,它也体现出人们彼此间互动的复杂性,表明不同个体之间共存着多样化的关系,即个体以某种方式相融合和相互影响。
人们不仅受社会的影响,而且也能够影响社会的发展,这就是后现代人性解读的核心思想。
后现代的人性解读认为,一个人的个性是一个游离于社会环境中的张力点,这种张力又通过与社会的关系来推动,它会影响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以及人们的行为。
当人们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产生张力时,他们可以学会如何把自己的特质融入到社会之中,以达到自身的目标和实现自己的价值观。
从后现代的人性解读来看,人们不仅是独立的个体,而且也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群体。
人的行为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并反过来也影响着社会环境。
人们不仅要关注自身的目标,而且要考虑和实践社会的价值观,从而形成一个共同体。
在这种共同体中,每个人都能把自己的需求实现,彼此之间也能建立起完善的关系。
后现代的人性解读更加强调人们在社会环境中高效正向地互动,比如对个人信念和道德观念的尊重、对特定社会价值观的遵守,以及对地方文化的尊重等。
社会环境也要积极地帮助人们提升自身的价值观,在这种背景下,人们才能真正地实现自身的价值,共同参与社会的发展。
综上所述,后现代的人性解读重新定义了传统观念中的人性,认为人们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一个多元化的整体,人们应该通过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实现自身价值,共同参与社会的发展。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与对策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与对策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后现代主义、全球主义与消费主义等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对我国大学生思想道德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作为消除这种影响的应对之策,澄清理论是前提、思想教育与文化熏陶是保障,社会实践是根本。
标签:西方社会思潮;后现代主义;消费主义;社会实践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当代西方社会思潮通过网络、媒体和人员往来等方式在我国迅速传播并对青年大学生产生巨大负面影响。
本文将以后现代主义思潮为例,对当代西方社会思潮与大学生思想道德影响做一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
1.后现代主义的简介后现代主义是一个从理论上难以精准下定论的一种概念,因为后现代主要理论家,均反对以各种约定成俗的形式,来界定或者规范其主义。
后现代主义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后被神学家和社会学家开始经常使用的一个词。
起初出现于二、三十年代,用于表达要有必要意识到思想和行动需超越启蒙时代范畴。
而现在成了:一切都是凌乱的,没有中心。
一些人认为后现代主义是基督教世界的终结。
从形式上讲,后现代主义是一股源自现代主义但又反叛现代主义的思潮,它与现代主义之间是一种既继承又反叛的关系;从内容上看,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源于工业文明、对工业文明的负面效应的思考与回答,是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剥夺人的主体性、感觉丰富性的死板僵化、机械划一的整体性、中心、同一性等的批判与解构,也是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本质主义、基础主义、“形而上学的在场”、“罗各斯中心主义”等的批判与解构;从实质上说,后现代主义是对西方传统哲学和西方现代社会的纠正与反叛,是一种在批判与反叛中又未免会走向另一极端——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的“过正”的“矫枉”。
2.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影响的三大挑战2.1后现代主义思潮引发思想道德教育的国际化。
大多数专家学者们认为,在西方社会思潮中,经济、政治、文化的全球化、必然导致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这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
西方道德教育历程的现代与后现代
西方道德教育历程的现代与后现代汇报人:日期:•现代西方道德教育•后现代西方道德教育•现代与后现代西方道德教育的比较•现代与后现代西方道德教育的启示•后现代西方道德教育的未来发展目录01现代西方道德教育理性主义道德教育强调理性思考和逻辑推理在道德决策中的重要性,认为通过推理可以发现普遍的道德原则。
代表人物有康德和笛卡尔,他们主张通过理性和思辨来探究道德的本质,并认为道德原则是可以通过逻辑推理得出的。
这种道德教育思想在西方教育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对现代道德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3这种道德教育思想强调了学生的主观感受和情感表达,为现代道德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情感主义道德教育01强调情感和感性认识在道德决策中的重要性,认为情感体验是道德行为的基础。
02代表人物有卢梭和赫尔巴特,他们认为情感是人类行为的驱动力,道德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感受。
1实用主义道德教育23强调实际效果和实践经验在道德决策中的重要性,认为道德原则应该根据实际效果进行调整。
代表人物有杜威和皮亚杰,他们主张通过实践和经验来探究道德的本质,并认为道德原则应该根据实际效果进行调整。
这种道德教育思想强调了实践和应用在道德教育中的重要性,为现代道德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02后现代西方道德教育批判理论道德教育代表人物法兰克福学派等。
核心观点认为现代西方社会的道德教育是工具化的,缺乏真正的自由和独立思考。
教育方法提倡通过批判理论和批判性思维教育,培养个体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福柯主义道德教育核心观点认为现代西方社会的道德教育是权力机制的一部分,个体需要摆脱这种权力机制,寻求真正的自由和自我实现。
教育方法提倡通过解构主义的方法,揭示现代社会中的权力机制和意识形态,帮助个体获得自由和自我实现。
代表人物米歇尔·福柯。
解构主义道德教育代表人物雅克·德里达等。
核心观点认为现代西方社会的道德教育是建立在某种中心主义之上的,这种中心主义限制了人们的思维和行动。
浅析鲍曼的后现代思想下的道德观对道德教育的影响
浅析鲍曼的后现代思想下的道德观对道德教育的影响1. 引言1.1 介绍鲍曼的后现代思想鲍曼被认为是后现代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观点深刻影响了当代道德观念的发展。
后现代思想主张拒绝一切形式的绝对真理和道德规范,认为现代社会越来越多地受到经济利益、权力关系和文化惯性的控制,导致传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体系逐渐瓦解。
鲍曼强调了后现代社会的不稳定性和多样性,认为人们在这样一个多元化和快速变化的社会中很难找到持久的道德准则。
他认为个人应该承担起对道德价值的负责,而不是依赖于外部的道德规范和权威。
鲍曼的后现代思想对于传统的道德观念提出了挑战,同时也给道德教育带来了新的思考和启发。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需要重新审视道德教育的意义和方法,以适应后现代社会复杂多变的道德需求。
1.2 道德教育的重要性道德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的过程,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道德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通过道德教育,学生可以了解并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使其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行为准则。
道德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诚实守信、友爱互助等美德,使其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情怀的新时代公民。
道德教育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
当社会成员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时,能够减少犯罪行为和社会不良现象的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通过道德教育,可以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素质和道德水平,推动社会的良性发展。
道德教育是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
道德素养不仅关乎个体的行为举止,更关系到个体的心灵世界和思想观念。
通过道德教育,可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健全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的目标。
道德教育在当今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2. 正文2.1 鲍曼的后现代思想下的道德观2000字内容较长,请耐心阅读:在鲍曼的后现代思想中,道德观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部分。
后现代文化视野中的道德教育之审美维度
在 教 学 内容 上 应 不 局 限 于 只讲 形 式 逻 辑 ( 普 通 或
逻辑) ,而是 要 在形 式 逻辑 的基 础 上进 一步 拓宽 教 学 内 容 。据 有 关 资 料 表 明 ,美 国 的 一 些 大 学 哲 学 系 开 设 的 逻 辑课 程有 :一 阶 逻 辑 ( 含歌 德 尔 不完 全定理 )、集 合
成 长 进 而 获得 幸福 人 生 的 决 定性 因素 ,倘 若缺 失 了德 性 的 生 长 , 那 么人 的 生命 的 其 他 部 分 的 发展 都 会 受到 限制 。
可见 ,教 育 中人 的 生命 的 完 整性 规 定 了道 德 教 育的 统 摄性 。 当代 道德 教 育的 唯 一 出路 ,便 是 从 审 美 的 维度 ,也 就 是 以 “ ” 为本 体 , “ 是道 德 的形 而上 学而是 审美 形 而上 学 ,才是 今 日改弦 更 张的 方 向 ” 情 不 。 『 关键 词1后 现代 道德 教 育 审美 纬度 不 仅 影 响到 人 们 的 生 活 方 式 ,而且 也 影 响 到人 们 的 思 维 方 式 和 价 值 观 念 。 人 们 已经 不再 以 个 性 、创 造 性 、 批 判性 、超 越 性 或 者 如 本 杰 明 ( B na i)所 谓 的 W.ejmn
紧紧联 系在一 起 的 。 ”无 论 是政 治 生 活 、经 济 生 活 ,或 是 文化 生 活 都渗 透着 资 本 和 资 本 的逻 辑 ,商 品 化 的 形 式 在 文 化 、艺 术 、无意 识 等领 域 无 处 不 在 。于 是 文 化
“ 韵味” ( r aa u )这样 的概念来评价 和要求 文化 ,而是
度 —— 叉和 利都 无视 人 的 心灵 生 活 ,遮 蔽 了人 的真 正 的 “ 自我” “ , 义” 教人 奉 献 , “ ”诱 人 占有 ,前 者 把 人 生 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人性化原则的基 础上 , 入剖 析后 现代文 化背景 下 的人 深 性 变 迁 , 确 认 识 道 德 教 育人 性 化 的 后 现 代 文 化 境 遇 , 科 学 正 为 开展后现代文化时代的人性化道德教育提供认知前提 。
一
主体具 备德性的力量 , 实现道德 的现实社 会价值和个体 价值 。
在社会综合因素的作 用下不 断 变化 的 , 其是 特定 的社会 文 尤 化思潮总会使人性发展出现新 的趋 向。后现代 文化 思潮作 为 当今世界最 具影 响力 的社 会文化思潮 已经深入渗透 到现代人
的 思 想 意识 中 , 经 促 使 道 德 教 育 的 重 点 群 体— — 青 少 年 的 已 人性 发 展呈 现 出后 现 代趋 势 。 如 果 没 有 对 道 德 教 育 人 性 化 原 则 的科 学 认 知 , 别 是 没 有 对 后 现 代 文 化 时 代 的 人 性 变 迁 的 特 关 注 和 思 考 , 德教 育 的 动 态 性 人 性 根 基 就 会 被 漠 视 , 而 难 道 进
后现代 文化 时代 的人性发展倾 向, 也使得 道德 和道 德教育的社会性价值 目标 的实现变得 更加艰难 。道德教育必须
找 到道 德 与后 现 代 人 性 的 结 合 点 , 寻求 一 种 既 融合 内 化 又 相 异 互 促 的人 类 文 明发 展 态 势 。 关键 词 : 德 教 育 ; 现 代 文 化 ; 性 化 道 后 人 中 图分 类 号 : 8 D2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2— 5 9 2 1 )2—0 1 一 3 10 0 1 (0 1 O 1 l 0
2 1 年 4月 01
中 央 社 会 主 义 学 院 学 报
J OURNAL OF THE CENTRAL NS TUTE I TI OF SOCI ALI M S
Ap 2 r, 01 1
第 2期 ( 第 10期 ) 总 7
NO. Ge. 7 2( 1 1 0)
以在 实 践 中取 得 预 期 成 效 。 因 此 , 们 需 要 在 科 学 理 解 道 德 我
范作用 , 它没有任何外在的强制力 , 完全依 靠主体 自为的 自觉
性 。 “ 果 道 德 是 基 于人 性 、 合 人 性 的话 , 么 , 们 对 道 德 如 符 那 人 的遵 守 , 不应 该 成为 一种 负担 和 痛苦 , 是一 种享 受和快 就 而 乐 。 因此 , 德 只 有 以 道 德 主 体 — — 人 的 属 性 即 人 性 为 基 ” 道 础 融 合 于 人 性 之 中 , 能 成 为人 自我 成 长 的 内 在 需 要 , 道 德 才 使
道 德 教 育 人 性
葛巧 玉
( 阳 工 学 院 , 河 南 安 阳 安 45 0 ) 5 00
摘
要 : 德 与人 性 是 一 种 既 契 合 又 冲突 的关 系 。道 德 教 育 应 以 认 知 和 尊 重 人 性 为 基 础 , 人 性 的合 理 超 越 和 培 道 以
养 为 目标 。 后 现 代 文 化 思 潮 崇 尚 多元 、 权威 以 及 重 物 质 的 价 值 观 念 , 进 现 实 人 性 后 现 代 化 。 后 现 代 文 化 背 景 反 促 下 的 道 德教 育 必 须 以 凸 显 主 体 问性 、 体性 、 实 性 、 新 性 的 后 现 代 人 性 为 基 础 , 加 关 注 人 的本 真 需 要 。 同时 , 个 现 创 更
道德 与人 的 本 体 性 关 联 使 得 道 德 教 育 人 性 化 观 念 日益 成 为 道 德教 育理 论 界 和 实 践 工 作 人 士 的 共 识 。人 性 理 念 的 回 归将 为 道 德 教 育 寻求 到 新 的 发 展 点 , 而 促 进 道 德 教 育 体 系 进 的整 体 改 革 。这 是 道 德 教 育 领 域 的 一 大 进 步 。 目前 , 们 对 人 于 道 德 教 育 人 性 化 的 认 识 只 停 留 在 静 态 层 面 , 乏 动 态 层 面 缺 的思 考 。而 作 为 道 德 教 育 人 性 化 改 革 的 根 基 — — 人 性— — 是
3 道 德 教 育 是 人 们 发 展 道 德 、 善 人 性 的 自觉 活 动 . 完 人 们 依 靠 道 德这 一 意 识 形 态 因 素 来 调 节 人 性 二 重 性 的 非 均 衡 状 态 。但 是 , 德 并 不 会 自动 起 作 用 , 须 通 过 影 响 人 的 道 必 思 想 认 识 , 变人 的道 德 观 念 , 升 人 的道 德 觉 悟 的 社 会 实践 转 提 活 动 才 能 逐 步 实 现 。 因此 , 德 教 育 就 成 为 人 们 完 善 人 性 、 道 提
地 面 对 和 处 理 人 与 自身 、 与 人 、 与 自然 以 及 人 与 社 会 之 间 人 人
的关系 。但是 , 在很多情 况 下 , 性 的二重性 是 非均衡 的 , 人 处
于 此 消 彼 长 的状 态 。这 就 需 要 依 靠 群 体 的 理 性 — — 道 德 的 力 量 去 限 制 或 调 节 , 人 过 上 有 道 德 的生 活 , 使 为人 的 自我 发 展 创 造 可 能 性 。因 此 , 以说 , 德 是 人 性 自我 健 康 发 展 的 一 种 方 可 道 式 , 人 性 理 性 化 发 展 的需 要 。 是 2 根 源 于 人 性 的道 德 才 具 备 真 正 的力 量 . 人 性 作 为 人 的 基 本 特 性 的 综 合 , 在 地 促 动 着 人 的 思 想 内 和行 为 意 向 。道 德 作 为 人 的 一 种 意 识 形 态 , 够 调 节 人 的 行 能 为 意 向 。但 是 , 德 对 人 的行 为 的 规 范 作 用 不 同 于 法 律 的 规 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