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世纪老人的故事
老人聊天经典语录
老人聊天经典语录1、做人,要有一种心理准备:历史上见,时间上见,不能总是当下见。
2、正所谓,说了也白说,但不说白不说。
3、从来没有一份说明书上写着,第一乐章转折到哪儿,它代表了什么,而我在那些八十多岁老人的故事中,在整整一个世纪的脉络里沉浸了很久,那一瞬间的音乐忽然让我感觉,所有的老人都回到了他们的青年时代,也曾春光灿烂、朝气蓬勃,那种极其美好的回忆在微弱的乐声中慢慢慢慢呈现出来。
4、面对误解甚至有时是曲解,也总得努力去理解。
5、对于年轻人,我并不很关心你们得过多少表扬,有过多少成就,我只担心你们几乎没经历过像样的挫折。
6、我相信,无论谁,不平静,都不会幸福。
7、理智开始迟到地出现,莫非善良有时也是一种错误?8、复杂久了,想回到简单的快乐,比我们想象的要难。
9、昨天推火车的人,今天成了拦火车的人,回头看中国的历史,到处如此,今天也不会不是这样,甚至有的时候会更多。
10、世界有种永不落俗的风尚,叫明辨黑白。
11、读书有的时候就是这样,你以为很多细枝末节你都忘了,你就没看过这本书,不对,它已经牢牢的塑造了你。
12、这个时候我已疲惫极了,但挣扎总算有了结果。
看来无论怎样的危局,人们只要不首先在内心投降,局面总会有转机。
13、你要是考上了北京最好的高中,我跟你急,你要是考了第一,就跟你断绝父子关系。
14、很多人回答问题时,习惯于先说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很安全很平衡的“标准答案”。
其后接着说的,往往才是他的个人想法。
所以对于采访者,也要寻找第二个答案。
15、塞尔维亚,大家都认为德约科维奇会是旗手,但上届奥运会他当过旗手了,所以他不好意思再当,让给了其他运动员。
您不觉得,塞尔维亚的服装也很好看吗?16、这个时代,误解传遍天下,理解寂静无声。
即便你的整体节目本是为他们说话,但其中的一两句话没按他们期待的说,责难照样送上。
18、因为目的只要善良就不顾及手段是否恶劣是我们过去几十年中的思维定式,多少悲苦的后果不都是因为最初的善良愿望吗?19、我做节目的特点是,别人的工作结束时,我们的工作才刚开始—要在别人提供的资讯基础上做出评论。
严寒老人故事
严寒老人故事严寒老人,又称严寒祖父,是俄罗斯民间传说中的重要角色。
他与圣诞老人相似,都是冬季节日里的送礼使者,给孩子们带来欢乐和祝福。
然而,严寒老人并非起源于西方的圣诞老人,而是具有深厚的俄罗斯民族文化内涵。
严寒老人的故事可以追溯到15世纪,当时俄罗斯民间流传着一位名叫严寒的老者,他拥有神奇的力量,能在寒冷的冬季给人们带来温暖和欢乐。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位老者逐渐演变成了一个象征冬天、祝福和慷慨的神秘角色。
在俄罗斯传统文化中,严寒老人总是穿着一身厚重的皮袄,佩戴着皮帽和长胡子,形象慈祥而庄严。
他的形象不仅代表了冬季的严寒,还蕴含着俄罗斯民族对老年人的尊重和敬仰。
严寒老人与圣诞老人的关系颇为有趣。
在19世纪,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俄罗斯社会开始将西方的圣诞节与严寒老人相结合。
于是,严寒老人逐渐演变成为俄罗斯版本的圣诞老人,负责在圣诞节和新年期间给孩子们分发礼物。
在这段时间,孩子们会认真遵守纪律,期待着严寒老人的到来。
而家长们则会用严寒老人的形象来教育孩子们要善良、勇敢和诚实。
在俄罗斯,严寒老人传统节日习俗丰富多彩。
每逢节日,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如举办严寒老人宴会、装扮严寒老人形象、互赠礼物等。
在这些活动中,严寒老人的形象象征着关爱、友善和祝福。
直到今天,俄罗斯人民仍然保持着这一传统,让严寒老人成为冬季节日里最受欢迎的角色。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严寒老人的形象也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这一独特的俄罗斯文化符号,许多国家开始引入严寒老人元素,如举办严寒老人主题的活动、发行相关纪念品等。
这使得严寒老人成为了一个国际性的文化符号,象征着冬季的温暖和祝福。
总之,严寒老人故事是俄罗斯民间传说中的瑰宝,代表了冬季、祝福和关爱。
从15世纪的传说角色到现代的节日象征,严寒老人形象历经演变,始终承载着俄罗斯民族的精神内涵。
成功人士励志故事:王永庆卖米
成功人士励志故事:王永庆卖米成功人士励志故事:王永庆卖米励志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奋志,集中心思致力于某种事业。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成功人士励志故事:王永庆卖米,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王永庆卖米如今王永庆的中国台塑集团拥有1500多家子公司,资产超过百亿美元,他和中国香港的李嘉诚、马来西亚的陈必新一样,被称为世界最著名的华人巨商,可是却有许多人不知道王永庆的成功是靠着200元钱的大米生意开始的。
小编整理了王永庆卖米故事,欢迎欣赏与借鉴。
1932年,16岁的王永庆在台湾嘉义开了一家米店,从此踏上了艰难的创业之旅。
王永庆早年因家贫读不起书,只好去做买卖。
16岁的王永庆从老家来到嘉义开一家米店。
那时,小小的嘉义已有米店近30家,竞争非常激烈。
当时仅有200元资金的王永庆,只能在一条偏僻的巷子里承租一个很小的铺面。
他的米店开办最晚,规模最小,更谈不上知名度了,没有任何优势。
在新开张的那段日子里,生意冷冷清清,门可罗雀。
怎么打开销路呢?王永庆想起父亲常说的一句古训:“不惜钱者有人爱,不惜力者有人敬。
”他没钱,惟一能做的是不吝惜时间和力气。
刚开始,王永庆曾背着米挨家挨户去推销,一天下来,人不仅累得够呛,效果也不太好。
谁会去买一个小商贩上门推销的米呢?可怎样才能打开销路呢?王永庆决定从每一粒米上打开突破口。
那时候的台湾,农民还处在手工作业状态,由于稻谷收割与加工的技术落后,很多小石子之类的杂物很容易掺杂在米里。
人们在做饭之前,都要淘好几次米,很不方便。
但大家都已见怪不怪,习以为常。
王永庆却从这司空见惯中找到了切入点。
他和两个弟弟一起动手,一点一点地将夹杂在米里的秕糠、砂石之类的杂物捡出来,然后再卖。
一时间,小镇上的主妇们都说,王永庆卖的米质量好,省去了淘米的麻烦。
这样,一传十,十传百,米店的生意日渐红火起来。
王永庆并没有就此满足。
他还要在米上下大功夫。
那时候,顾客都是上门买米,自己运送回家。
这对年轻人来说不算什么,但对一些上了年纪的人,就是一个大大的不便了。
百岁老人的一生标题
以下是一些关于百岁老人一生的标题:
1. 百岁人生:穿越世纪的旅程
2. 百年风华:百岁老人的生命故事
3. 世纪人生:百岁老人的生活智慧
4. 时间的见证者:百岁老人的故事
5. 百岁传奇:跨越世纪的精彩人生
6. 人生百年:百岁老人的经历与感悟
7. 岁月留痕:百岁老人的生活记忆
8. 百岁人生:历史的见证与个人记忆
9. 生命的礼赞:百岁老人的故事
10. 时光的重量:百岁老人的生活历程
11. 百岁老人:人生的智慧与勇气
12. 世纪见证者:百岁老人的故事
13. 百岁人生:生活与生命的思考
14. 时间的旅人:百岁老人的故事
15. 生命的旋律:百岁老人的生活故事
16. 百年人生:百岁老人的经历与故事
17. 岁月的宝藏:百岁老人的生活记忆
18. 生命的赞歌:百岁老人的故事
19. 百岁人生:生活的历程与感悟
20. 世纪人生:百岁老人的故事与智慧
这些标题都可以用来描述百岁老人的一生,他们的经历、故事和
智慧。
写给百岁祖母悼词范文
写给百岁祖母悼词范文亲爱的各位亲朋好友:今天,我们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来送别我的祖母,一位跨越了一个世纪的传奇老人。
祖母啊,您在这个世界上走了整整一百岁。
这一百年的光阴,就像一部厚厚的大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
我还记得小时候,总是缠着您给我讲过去的事情。
您说那时候啊,日子可苦了,但是您脸上总是带着笑。
您说您年轻的时候,干活可麻利了,就像一阵风似的,家里家外的活都被您安排得井井有条。
您还说啊,您见过打仗的,那时候可害怕了,但是您也很勇敢,带着一家人躲躲藏藏,总算是熬过来了。
您这一辈子,可真是个“老顽童”呢。
年纪那么大了,还总是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
有一次,我拿着个手机在您面前晃悠,给您看那些新奇的小视频,您看得眼睛都直了,还一个劲儿地问我这是啥魔法盒子。
后来啊,您也学会了用手机听戏,每天都听得津津有味,那模样就像个小孩得到了心爱的玩具。
您对我们这些晚辈,那是疼到了骨子里。
每次我们去看您,您总是把家里最好的东西拿出来给我们吃。
那些自己都舍不得吃的小点心,都堆在我们面前。
您还总是叮嘱我们要好好学习,好好工作,做个好人。
您的那些唠叨啊,现在想起来,就像世界上最温暖的歌谣。
祖母,您就像一棵大树,我们这些子孙就像在树下乘凉的小鸟。
在您的庇护下,我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可是现在,这棵大树倒下了,我们心里空落落的。
我知道您这一辈子活得很值。
您看遍了世间的风风雨雨,也享尽了天伦之乐。
您走的时候啊,一定是带着满满的幸福和回忆的。
我想对祖母说,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我们永远爱您。
愿您一路走好。
谢谢大家来送祖母最后一程。
孔繁森事迹5则-短故事完整版
孔繁森事迹5则-短故事完整版《孔繁森事迹》孔繁森事迹(一):一个为党和人民奉献一切的人1979年,孔繁森第一次进藏,担任日喀则地区岗巴县委副书记。
家中年近八旬的老母亲、三个幼小的孩子和体弱多病的妻子都让他牵肠挂肚。
但是孔繁森想着党和人民需要自己,总要有人去,于是他坚定了自己的信念,期盼能为藏族人民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在岗巴工作三年,全县的乡村、牧区都留下了他的身影,他与当地的藏族人民也培养了深厚的感情。
1988年,孔繁森第二次进藏,担任拉萨市副市长,分管文教、卫生和民政工作。
任职期间,他为了发展少数民族的教育事业将全市8个县区的所有公办学校和一半以上乡办、村办小学都跑遍了。
在他和全市教育者的不懈努力下,拉萨的适龄儿童入学率从45提高到80。
1992年7月,拉萨市墨竹工卡等县发生了里氏6.5级地震,孔繁森率工作组在羊日岗乡地震废墟上发现了三个失去父母的孤儿,他们是12岁的曲尼、7岁的曲印和只有5岁的贡桑。
他向乡干部提出抚养要求,并把孩子带回拉萨。
看到他实在忙但是来,另一个藏族干部收养了大一点的曲尼。
上个世纪90年代,孔繁森每月工资收入也就一千多元,其中在老家聊城的是四百多元,在领的补贴是六百元。
但是他在那里收养了孤儿,生活一下就更加拮据了,但他从没向组织上伸过手。
每月发工资都是先拿出三个信封,分出曲印、贡桑的(他收养的孤儿),两个孤寡老人的,然后才是自己的生活费。
援藏十年,孔繁森总是把自己的钱用来接济别人,搭上工资还不够,甚至把家属在农村卖棉花、卖粮食的钱,都花在藏族老人、孩子身上。
往往刚过半个月,工资就已经所剩无几,有时连向食堂交伙食费的钱都不够,自己经常白饭就榨菜,开水泡方便面。
花七十六块钱买的西装,从内地穿到,始终舍不得丢。
时任国防部长的迟浩田将军到他宿舍,竟然找不到一块香皂。
孔繁森事迹(二):一位平凡而伟大的人1944年7月,孔繁森出生于山东聊城市堂邑镇五里墩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1961年,孔繁森17岁,他选取了光荣参军。
圣尼古拉斯的故事
圣尼古拉斯的故事
圣尼古拉斯,又称圣诞老人,是一个传说中的圣人。
据说他生活在公元4世纪的小亚细亚地区,是一位极其慷慨的人。
有一次,圣尼古拉斯听说镇上有三个贫困的姐妹,因为家里太穷,无法为她们准备嫁妆。
于是,圣尼古拉斯在深夜偷偷地将三个袋子装满金子放在她们家门口,然后匆匆离去。
这个故事渐渐成为了圣诞节的传统故事之一,也成为了圣尼古拉斯慷慨和仁慈的象征。
除了这个故事,圣尼古拉斯还有许多其他的传说。
他曾经拯救了一艘遇险的船只,还帮助了一位被错判的囚犯。
圣尼古拉斯的故事在世界各地都有所传颂。
在欧洲,人们通常将他描绘成一个白胡子老人,穿着红色的外套和白色的长袍,驾着一辆装满礼物的驯鹿车,在圣诞节前夕来到孩子们的家中,为他们带来礼物和快乐。
无论是在故事中还是现实生活中,圣尼古拉斯都是一个充满爱心和善良的人,他的好处和影响力会一直存在下去。
- 1 -。
爱的阶梯
“爱的阶梯”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在深山老林中,住这一对幸福的老人。
他们因为爱不顾一切来到这里,在这里相伴一生!以为只有在电视中才有这种因为彼此相爱而不顾世俗,不顾一切人反对在一起私定终身的人。
没想到,走过半个多世纪,他们的故事,竟被人们视为一段美丽的佳话。
男主人公名叫刘国江,在这个穷山僻壤里,村里最漂亮的她16岁时给人做了媳妇。
而那时,他才10岁。
过了十年,她成了寡妇,自己带着四个孩子艰难的生活。
虽然才26岁,可岁月的痕迹还是在她脸上显露出来。
大家都知道,一个女人带着四个孩子生活,是多么的不容易。
可是谁,又愿意挑起这个重担建房屋,生活至今。
刚上山时,他们只带了一些必要的工具和一些种子,住在山洞里。
为了给爱人一个温暖的家,他用两年的时间烧瓦,盖成了现在的屋子。
自己种地,为了不让山上的猛兽来糟蹋自己的心血,两人相互替换着看守。
山上的露水重,怕她身体吃不消,于是自己盯着后半夜,让她盯前半夜。
转眼几年过去了,他们生活的虽然艰苦,但也幸福。
每天都只是粗茶淡饭,却也过得逍遥自在。
可最麻烦的事情随之而来。
以前,女人下山买油盐,他都呢?又过了四个春秋。
他们,最终还是不顾一切的相爱了,他们一起许下海誓山盟,今生今世都要在一起。
可是,世俗的人们怎么能容忍一个20岁的小伙子娶一个比他大10岁的寡妇呢!小伙子这么年轻,娶个什么样的媳妇没有啊,为什么偏要是她呢?人们不知道他们之间的感情,更不能理解。
几个月后的一个早晨,刘国江和女人连同女人的四个孩子都一起在人间蒸发了。
没有人知道他们去了哪里,也没有人能找到他们。
时隔半个多世纪,当第一个人在海拔1500米上的深山中发现他们时,陆陆续续的,他们的故事就广为流传了。
刘国江老人当初为了不让自己心爱的人承受流言蜚语的痛苦,人们眼神里的不满,悄悄地带着孩子和女人上了山,在山上开垦种地,搭要亲自送下山。
可如今两人都年岁高了,女人腿脚也不是很好,下山太不方便了。
很快老人就有了念想,每到不是农忙的时候,他就带着干粮和工具,凿石阶,这一干就是半辈子,为心爱的人凿出了六千多阶的石梯,这样他就不用再担心她下山了。
圣诞节圣诞老人的由来与传说
圣诞节圣诞老人的由来与传说圣诞节是西方世界最受欢迎的传统节日之一,而圣诞老人则是圣诞节最具代表性的角色之一。
他身穿红色衣物,驾驶着雪橇,给乖孩子送上礼物和祝福。
那么,圣诞老人是如何出现在我们的文化中的呢?他的由来与传说有着怎样的故事呢?关于圣诞老人的起源,有许多不同的说法和传说,以下是其中几个较为有名的版本:传说一:圣尼古拉斯的故事圣诞老人的形象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四世纪的圣尼古拉斯,他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出生在现在的土耳其地区。
圣尼古拉斯是一个慈善家,喜欢帮助贫困的人们。
传说他会偷偷地放礼物在有困难的家庭的窗户或烟囱上。
随着时间的推移,圣尼古拉斯的事迹被赞颂并传播到世界各地,他也成为了圣诞节中赐予礼物的象征。
传说二:北欧神话中的诺尔斯神第二个版本的由来与传说来自于北欧神话。
在北欧地区,人们崇拜一个名叫奥丁的主神。
在冬季,奥丁会骑着一辆由驯鹿拉着的雪橇,飞行穿越大地,给人们带来温暖与希望。
这个形象可以说是圣诞老人形象的前身,后来与圣尼古拉斯的故事相结合,演变成了现代圣诞老人的形象。
传说三:验明正身的传说有一种说法认为,圣诞老人的形象是通过一个广告形象被塑造出来的。
在19世纪末,可口可乐公司的广告画家画了一个圣诞老人的形象,也就是我们熟知的穿红衣服、长白胡子的圣诞老人。
这个形象在媒体上广泛传播,逐渐成为了大众所接受的圣诞老人形象。
无论是哪个版本的传说,圣诞老人始终代表着温暖、慈爱和慷慨。
他是孩子们在圣诞季节最喜爱的角色之一,因为他带来了礼物和快乐。
如今,圣诞老人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了圣诞节文化的一部分。
每年的圣诞节,人们会穿上圣诞老人服装,扮演圣诞老人,参加各种庆祝活动。
在商场、街头巷尾,你都可以看到圣诞老人的身影。
总结:圣诞节圣诞老人的由来与传说虽然有不同的版本,但他始终代表着慈爱与快乐的象征。
无论是圣尼古拉斯的故事,北欧神话中的诺尔斯神,还是广告形象的塑造,都为我们揭示了圣诞老人形象的来源和演变过程。
钱学森爱国的小故事,优秀作文素材
钱学森爱国的小故事,优秀作文素材1、钱学森老人97岁的高龄,经历了一个世纪的洗礼,岁月可以在他的脸上刻下痕迹,但是智慧和果敢让他的生命之树常青。
正如“感动中国”中他的颁奖词所说“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
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
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劈荆斩棘,把智慧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这就是2007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钱学森一生的光荣写照。
2、50多年前,27岁时钱学森的获得了博士学位,但他放弃了美国优越的待遇,冒着重重危险回到了祖国的拥抱中。
他说了一句话:“我很高兴能回到自己的国家,今后我将竭尽努力和中国人们一道建设自己的国家,使我的同胞能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
”短短五十字,却在字里行间中溢出一种无比强烈的爱国之心。
3、当钱学森得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后,这个每时每刻都在想念祖国的科学家,顿时沉浸在极大的喜悦之中。
钱学森在美国已经生活了10多年,又被誉为是“在美国处于领导地位的第一位火箭专家”,金钱、地位、声誉都有了。
可他想:我是中国人,我的根在中国。
我可以放弃在美国的一切,但不能放弃祖国。
我应该早日回到祖国去,为建设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他还对中国留学生说:“祖国已经解放了,国家急需建设人才,我们要赶快把学到的知识用到祖国的建设中去。
”4、钱学森准备返回中国的决定,引起美国有关方面的恐慌。
他们认为:钱学森的专业技术如果带回去,中国的科学技术将高速度前进。
美国海军的一位领导人曾对美国负责出境的官员说:“我宁可把钱学森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钱学森至少值5个师的兵力”。
5、冲破重重阻拦而回国的钱学森,一头扎在了军事科学的研究中。
他倾其所学,又紧密关注国外的科学动态,不断推出科研新成果,为祖国的国防事业竭思尽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被誉为“导弹之父”,国务院授予他为“全国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
钱学森回国后学以致用,用他的知识研究出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使六、他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成为“主持研制中国洲际导弹的智囊人物。
袁隆平的主要事迹300字(10篇)
袁隆平的主要事迹300字(10篇)袁隆平的主要事迹300字【篇1】1942年初秋,袁隆平从重庆市龙门浩小学毕业,进入复兴初级中学。
在学习中,袁隆平有个特点,就是喜欢思索,爱提问。
一节数学课上,讲“有理数”这一章。
老师讲了一条乘法的重要法则:同号相乘的数取“+”号,并把绝对值相乘。
老师进一步解释说:“这就是说,正数乘正数得正数,负数乘负数也得正数。
”袁隆平边听边想,正数乘正数得正数,这好理解;负数乘负数也得正数,这是为什么呢?于是就发问:“老师,负数乘负数,为什么得正数?”袁隆平尽管没有从老师的回答中得到满意的答案,但却使他对这些抽象难懂的概念产生了兴趣,增强了逻辑思维能力。
有一次,老师讲到一个世界难题:一角不能三等分。
袁隆平觉得不好理解,他认为一个角应该可以三等分,比如一个90度的直角,分成各30度,不是分得规规矩矩的吗?但是老师说,这样分不对,就是不能三等分。
为什么一角不能三等分呢?袁隆平感到里面肯定有道理可讲。
他自己想不出来,老师又没有把其中的道理讲清楚,他的心中留下了一个大疙瘩。
这些留在心中的疑惑,实际上是袁隆平思维发展和心灵成长的标志。
他开始对抽象的概念发生兴趣,开动脑筋进行思索,强烈的求知欲,使他学到了不少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袁隆平的主要事迹300字【篇2】2004年10月的一天下午,袁隆平应邀为依阿华州大学师生做了题为“中国超级杂交稻研究进展”的报告。
经久不息的掌声过后,依阿华州大学校长请学生们提问。
有一位中国留学生问道:“我们虽然身在国外,但经常关心国内的新闻,早就欣闻您为国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也知道您的一些背景材料。
我们想知道,您从小就喜欢农业吗?”袁隆平笑吟吟地答道:“小时候,我很贪玩,有很多兴趣爱好。
我读书,对感兴趣的课程,就认真听讲,而且考试得高分;对不感兴趣的课程,只求三分好,能及格就行了。
大学毕业的时候,同学给我的鉴定是——爱好:自由;特长:散慢。
自由散慢,我就这么一个人。
年级作文老人与海故事梗概六年级
年级作文老人与海故事梗概六年级
《老人与海》故事的背景是在20世纪中叶的古巴,主角是一位圣地亚哥老人。
他独自摇着小船在墨西哥湾的暖流里打鱼。
已经八十四天了,他什么也没打到。
前四十天里,有个男孩子跟他在一起,当他的帮手。
可是过了四十天后,他们天天空着手回来,孩子的父母便不让男孩与老人一起出海了。
为了捕到大鱼,老人决定去深海区尝试。
八十四天!漫长的八十四天!老人独自在大海中漂泊着,孤苦伶仃,一无所获。
终于,有一天,一条大鱼在穿着钩尖的沙丁鱼周围游走着,它对鱼钩上的食物蠢蠢欲动,可怎么样就是不下嘴。
过了一会儿,大鱼终于抵不住诱惑,一口咬去,老人双手猛拉钩绳,收进了一码。
可两者力量相差较大,大鱼便拖着老人在海面游走……经过一番搏斗,老人终于刺死了大鱼。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大鱼散发出的血腥气味引来了数只鲨鱼,鲨鱼大口地撕咬着那条大鱼的肉,老人不顾身体疼痛,与鲨鱼殊死搏斗,最终打跑鲨鱼……老人捕获的大鱼到岸后却只剩下了骨架残骸。
老人失去了大鱼,但却是在艰苦环境中与残酷命运战斗的胜利者,展示了一种“硬汉”形象。
大家赶快打开这本有趣的书,让我们一起开启阅读之旅吧!你马上就会和老人一起来欣赏大海的美丽,体验惊险的捕鱼过程,开始一段奇妙的海上旅行吧!。
袁隆平的事迹作文
袁隆平的事迹作文袁隆平的事迹作文范文(精选12篇)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作文是人们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
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作文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袁隆平的事迹作文范文(精选12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袁隆平的事迹作文篇1温馨的餐桌上,我们吃着香喷喷的大米饭;广阔的稻田里,一位耄耋老人辛勤工作。
在阳光下,他显得很年轻,只是背有点弯,脸上有几道皱纹而已,没错,他就是我们所熟知的袁隆平爷爷。
他作为杂交水稻之父,一辈子有两个理想:一是“禾下乘凉梦”。
二是让全世界人民都吃饱饭,可这又是何其的困难,但是袁隆平爷爷他真的做到了。
八年时间,只为调配杂交种;炎炎夏日,14天的奔波,只求一株雄性不育种;身患胃病,他一只手捧着肚子,另一支手扶着稻穗。
没错,这就是我们所崇敬的袁隆平爷爷!终于,新一代杂交水稻横空出世,平均每年解决3500万人温饱问题,累计推广种植杂交水稻35亿多亩,而且杂交水稻还有着巨大的潜力,还可以继续研究,这极大解决了一个有14亿人口大国的粮食问题。
饱饭人应当忆袁公。
20多年来,他带领团队开展超级杂交稻攻关,分别于2000年、2004年、2011年、2014年实现了大面积示范,每公倾10.5吨、12吨、13.5吨、15吨的目标。
而最新育成的第三代杂交稻叁优一号。
在2020年作双季晚稻种植,平均亩产911公斤,加上第二代杂交旱稻亩产619公斤,真正实现了每年亩产稻谷3000斤的公关目标。
他勤于科研,身材瘦小,风吹日晒皮肤黑,像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他奖项很多,却为人低调,可他从不在意,攻艰克难,一丝不苟。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给母亲写的那封信,他为了人民不再挨饿,却给自己留下了永远的遗憾,母亲即将过世,自己却因开会没能见到母亲最后一面,多少的悔与盼都成了老人的惦念。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希望每位坐在餐桌前的同学都能忆起那位国士无双——袁隆平。
历史有趣的老人故事
历史有趣的老人故事
1. 雅典的哲学家老人: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他以其独特的哲学思想和探究真理的方法而获得了众多追随者。
然而,在雅典的民主制度下,他被指控煽动青年对体制的不满,最终被迫喝下毒药而亡。
2. 游击战士老人:纳普莱昂·鲁比卡是古巴革命英雄,他参与了古巴革命,战胜了巴蒂斯塔政权,建立了一个以社会主义为基础的国家。
虽然年过半百,但他依然活跃在战场上,并成为古巴军队的高级指挥官。
3. 生于中世纪的探险家老人:麦哲伦是葡萄牙的探险家,他率领船队绕过了南美洲,首次证明地球是球状的,而不是平的。
这次航行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航海探险之一。
尽管他在旅途中丧生,但他的贡献被后人铭记。
4. 和平倡导者老人:尼尔森·曼德拉是南非反种族隔离的领导人,也是第一位黑人总统。
他因坚持非暴力抵抗而被监禁长达27年。
在获释后,他致力于实现种族和解和平共处,并成为世界上最受尊敬的政治家之一。
5. 艺术家老人:毕加索是20世纪最著名的艺术家之一,他对现代艺
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尽管年事已高,但他的创作热情依然如火。
毕加索用他独特的风格和创意重新塑造了艺术界的潮流,并留下了众多珍贵的艺术作品。
6. 发明家老人:托马斯·爱迪生是美国发明家和商人,他的发明包括电灯、电话等,对现代科技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尽管年事已高,他依然努力探索新的创新和发明,成为发明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这些老人物品了世界各个领域,他们的故事不仅展示了超越年龄的力量和勇气,还向我们展示了历史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袁隆平人物事迹介绍(6篇)
袁隆平人物事迹介绍(6篇)袁隆平人物事迹介绍篇1新中国成立前,袁隆平亲眼见到倒伏在路边的饿殍,立志学农,躬耕田野,解决中国人的温饱问题。
民以食为天,“一粒粮食能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粮食安全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柱。
多年以来,袁隆平始终没有放弃对杂交稻的研究,哪怕耄耋之年,仍然锲而不舍在稻田里搞研究。
为了让人民远离饥荒,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袁隆平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的工作,孜孜不倦、一以贯之的坚守,把一生浸在稻田里,源于坚定的信仰,源于福谋天下的情怀。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新时代的广大党员、干部和科技工作者,要厚植殷殷爱国情,培育拳拳赤子心,以信念为笔,初心不改,担当作为,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书写不平凡的人生。
没有任何一项科学技术能够随随便便成功,丰硕的“幸福果”必然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
从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株”算起,袁隆平和助手们整整花了6年时间,先后用1000多个品种,做了3000多个杂交组合,仍然没有培育出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达到100%的不育系来。
从湖南、云南到海南,他跑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哪里有希望就去哪里。
如同大海捞针一样,袁隆平奔走在田野,埋头于实验室,靠着吃苦耐劳、不断探索的精神坚持、靠着矢志不渝、奋斗以成的无私奉献。
即使鲐背之年,袁隆平依然谈笑风生称自己是“90后”,他说,“退休对我来讲是不存在的。
”新时代的广大党员、干部和科技工作者,要涵养有“十年磨一剑”、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担当精神,经得起挫折、耐得住辛苦、忍得受寂寞,坚忍不拔、拼搏进取、勇挑重担,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高产、再高产、更高产、超高产!”这是袁隆平毕生所求的梦想,更是支撑他敢于创新的信念。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
全世界从事杂交水稻研究的学者数不胜数,但大多数人都在攻坚过程中被固有思维局限,导致失败放弃,错失了发展机遇。
而袁隆平院士却一直甘于当好开拓创新的“有心人”,依靠科学理论、发扬创新精神,他不畏艰辛、执着追求,在采集过程中发现了新机遇,找到了雄性不育野生稻,为杂交水稻开辟了“新品种”,为中国粮食安全、农业科技创新、世界粮食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关于袁隆平的事迹故事7篇
关于袁隆平的事迹故事7篇关于袁隆平的事迹故事7篇关于袁隆平的事迹故事袁隆平6岁那一年的初秋季节,他随母亲到汉口郊区一家果园去游玩。
对于在城市里住惯了、从没见识过农村果园的袁隆平来讲,那简直是一次神奇美妙的大自然之旅。
母亲牵着他的手,蹦跳着走在繁茂稠密的果林里。
红红的桃子灿烂地挂在树梢、绿绿的葡萄像一串串碧玉,果树之间的空地上,间种着在那个年代还稀有的西红柿。
毛茸茸的枝杈上,结着红、白、黄、绿几种颜色的果实,真是美极了。
还有那绿葱葱的片片竹林。
幼年的袁隆平爱上了这美丽的果园,爱上了这绿色的世界,他实在不愿离开这里。
正如袁隆平后来所说:“从此,每到桃子成熟的季节,我记忆中那个美丽的果园便飘进我的心灵,满园里郁郁葱葱,到处是芬芳的花草和一串串鲜艳的果实。
我觉得那一切实在是太美丽了!美得我当时就想,将来我一定要去学农。
”记忆,成了袁隆平心中永远挥之不去的情结与梦幻。
巨人的诞生总是需要机缘巧合的。
正如牛顿童年那个砸在头上的苹果引领他发现了万有引力,爱因斯坦5岁时遇到了他钟爱的罗盘,最终成为物理学界世界级的泰斗一样,这次美丽的游园惊梦,正是带领袁隆平一步步走向农业科学巨人之路的那只闪亮的萤火虫。
时隔60多年的漫长岁月,袁隆平忆及当年的感受,仍不免双眼灼灼,神采焕发。
那片花果鲜艳的园艺场,在风雨飘摇、国事艰难的年代,曾是那么深刻地打动了一个孩子纯真的心。
就是这次郊游,奠定了袁隆平一生理想的基础,使他从此与“农”结下了不解之缘。
也正是这片美丽的果园,最终改变了袁隆平一生的命运,进而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13亿中国人的命运。
关于袁隆平的事迹故事又是一年丰收的季节,夏季粮食的丰收时节。
粮食的大丰收让祖国的粮仓爆满,让我们的祖国更加的繁荣,让人明更加安康。
但是为我国甚至全球粮食曾收层产的袁隆平院士却离开了我们。
粮食的丰收意味着国民能吃饱饭,意味着国家的国泰民安。
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拥有近14亿人口,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国家而言,粮食不仅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条件,而且是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保障,也是确保国家安全的战略基础。
关于袁隆平的事迹介绍
关于袁隆平的事迹介绍关于袁隆平的事迹介绍(精选篇1)《我有一个梦》这首歌词是一位老人抒发内心呈现,他有着伟大梦想,并通过自己不懈努力给全世界交出了漂亮成绩!这位老人他有一种不服输劲头,越挫越勇;不因失败而气馁,不因成功而自负,不断制定目标,不断进取,不断超越自己!这位老人他很朴实无华,他就是一颗定海神针,能带给所有人安心!他就是袁隆平爷爷,一位非常慈爱老人,我曾经看过老人1篇采访,其中他说“在上个世纪60年代啊,饥荒时候饿死人啊,我亲眼见过”主持人接着问“您是不是害怕这样场景再次出现”老人连说“不可能了,不可能了,一粒粮食能够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可知粮食重要性!”回想老人在采访中神情,大有忧天下之忧而后天下之乐而乐胸怀!为了让人民不再像他看到那样食不果腹,他带领着团队开始了漫长攻坚之路!他瘦瘦小小一个人,风吹日晒皮肤黑黝黝,像个地地道道农民;他为人低调,他奖项非常多,但是他从不在意这些,攻坚克难,一丝不苟!还记得老人给自己母亲写那封信,他为了人民不再饿肚子,却给自己留下了永远遗憾,自己母亲最后一面都没有见到,积攒了多少想对母亲说话,多少悔,多少盼,这已成为老人永远惦念了!这位老人永远离开了我们,在他离开时候有那么多人主动去送老人,为老人留下想念泪水;他一次次向人民交出了漂亮成绩,他实现了自己梦,他终于放心离开了。
袁隆平爷爷对您我们有太多不舍,您一路走好!关于袁隆平的事迹介绍(精选篇2)时光如白驹过隙,一转眼,90年过去,我成了正儿八经的“90后”。
我大半辈子都在与水稻打交道,至今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工作已有55个年头。
我最关心的,就是与水稻和粮食相关的事。
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华大地上到处灾荒战乱,人民生活颠沛流离,少年时我就被迫从一个城市辗转到另一个城市,虽然少不更事,但每当看到沿路举家逃难、面如菜色的同胞,看到荒芜的田野和满目疮痍的土地,我的内心总会泛起一阵阵痛楚。
报考大学时,我就对父母说,我要学农。
那一夜,他见证了光明的“第一枪”——徐先兆的百年传奇
创作评谭一93年前(1918年)的那个春天,来得稍稍有些晚。
春寒料峭,大地玄黄,四野苍凉。
没有曳曳返青的小草,没有恣意绽放的野花,只有远处静默的山峦,蜿蜒起伏,连绵不绝。
此时,地处江南的赣东北信水河畔,鹅湖一隅,灵山脚下,一条辛弃疾曾经走过的黄沙大道上,一个瘦削的身影正背负行囊,穿行在晨光与薄雾之中,向着远方那个理想升腾的地方,义无反顾地行进。
这一年,这个急着赶路的少年刚刚15岁。
他是谁?他去往何方?84年前(1927年)的那个夏天,山雨欲来风满楼。
风云变幻、阴霾笼罩;宁汉分裂、革命夭折;屠刀祭起,烈士捐躯。
战乱之下的南昌城,血雨腥风、赣江横流。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一年的这个夏天,这个夏天一个极其闷热的夜晚,注定有一声惊雷,会霹雳炸响。
这天(8月1日)凌晨,夜色中的南昌东湖畔一间阁楼里,一个面色清俊的青年,正在静静地等待着、等待着,在夜色如洗的清寂中,他用一颗跳跃不息的心,默默又急不可待地聆听着一个大事件的发生、一声名叫“光明”的“第一枪”的到来。
这一年,这个心怀天下、豪情万丈的热血青年正好24岁。
他是谁?他在期冀着什么?54年前(1957年)的那个秋天,秋风乍起,寒凉入心。
这一年的秋天,那个面色清俊的青年已经不再年轻,54岁的他———省人民代表、大学副教授,被历史推到了人民的对立面,他成了可恶的右派分子、“牛鬼蛇神”。
残酷的批斗、心灵的摧残、尊严的辱没,一顶右派的帽子,他一戴就是22年。
命运起起伏伏,人生坦坦荡荡。
直到文革后的1979年,他才获得彻底平反,而此时,他已是一个76岁的老人了。
他是谁?他在坚守着什么?8年前(2003年)的那个冬天,空气中还洋溢着秋的气息。
窗外,丹桂花散发着恋恋不舍的幽香,而狮子菊正尽情地绽放。
岁月不居,世纪轮替,回眸百年,沧海桑田。
———徐先兆的百年传奇走进红色岁月. All Rights Reserved.谁能想到,那个我前面记叙的急着赶路的15岁少年,那个在1927年8月1日凌晨聆听着光明的“第一枪”的热血青年,那个右派的帽子一戴就是22年的老者,他就像一株黄山不老松,依然坚韧不拔、淡定从容地安度着晚年。
袁隆平人物事迹和精神450字7篇1秘书
袁隆平人物事迹和精神450字7篇袁隆平人物事迹和精神450字篇1袁隆平(1930年9月7日-2023年5月22日),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无党派人士的杰出代表,“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再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袁隆平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为中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杰出贡献。
[2]先后获得“国家特等发明奖”、“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联合国“科学奖”、“沃尔夫奖”、“世界粮食奖”等奖项。
2023年5月22日13时07分,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1人物简介袁隆平,男,汉族,江西省德安县人,无党派人士。
1930年出生,现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中心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
著名农业科学家。
袁隆平是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
他50多年如一日,全身心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先后成功研发出“三系法”杂交水稻、“两系法”杂交水稻、超级杂交稻一期、二期,使水稻产量从平均亩产300公斤左右先后提高到500公斤、700公斤、800公斤。
现在,他领导研究的超级杂交稻项目正朝着亩产900公斤的第三期目标顺利推进。
与此同时,袁隆平提出并实施“种三产四丰产工程”,运用超级杂交稻的技术成果,用3亩地产出4亩地粮食,大幅度提高现有水稻单产和总产。
20多年来,我国累计推广种植杂交稻56亿多亩,每年增产的稻谷可以养活7000多万人口,相当于全世界每年新出生人口的总和。
杂交水稻还被推广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种植面积达3000多万亩,他因此被海内外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荣获国家特等发明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奖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个世纪老人的故事》讲稿大家好:今天很高兴能够有这个机会和大家交流一下民主方面的话题。
我今天要讲的是一位老人的故事,他的名字我想大家都很熟悉,叫德先生。
我将从四个方面展开,首先是挨打时代的德先生;其次是挨饿时代的德先生;再者是挨骂时代的德先生;最好算是一段总结与展望的结束语。
希望大家能够给予指导。
德先生是谁?“德先生”:即“Democracy”,德莫克拉西(音译)——意为:“民主”。
所谓“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1919年1月15日,中国人迎来了两位陌生人:德先生和赛先生。
这两位来自西洋的先生成为中国启蒙运动最深入人心的形象,他们对未来中国带来的影响极其深远,几乎成了新文明理想的代名词。
最先为国人介绍这两位先生的是陈独秀,他作为《新青年》的创始人,代表杂志慷慨激昂地宣誓,德先生和赛先生是新思潮的两大理想,是现代文明的两大目标。
当时中国的知识精英和政治精英们,确信这两位可爱的外国先生可以救中国。
在德先生和赛先生的深情召唤下,一些青年逐渐地生出了叛逆的种子,以至于突然打碎了身上的枷锁,歌唱着冲出了旧道德、旧文学的堡垒。
不久寻求民族解放和富国之路的一次壮举———五四运动如浩然江河奔腾而出。
《新青年》从创刊到1919年初时,逐渐像春雷初动般惊醒了整个时代的青年,影响如日中天,以至于每期新刊一出版,在青年中就不胫而走,大家争相传阅、一睹为快。
陈独秀器宇轩昂地声辩道,要拥护德先生,必须反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
当然,德先生、赛先生在西洋也不是一开始就享尽荣贵,“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的世界。
”陈独秀所说为迎接两位先生而流血闹事的,更多是指的法国大革命。
因为陈氏崇尚法兰西文明,当初创办《新青年》就特以中法双语冠名,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法兰西人与近世文明》,以法国为榜样反对君主专制和军阀独裁,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
他坦言,吾国欲图世界的生存,必弃数千年相传之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而易以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
“我们物质生活上需要科学,自不待言;就是精神生活离开科学也很危险。
”胡适对德先生与赛先生的热情不亚于陈独秀,他在两位先生的家乡美国度过了多年的留学生涯,和两位先生有过亲密接触。
他对德先生的理解与陈独秀同中有异,在他看来,“‘民主’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习惯性的行为。
他理想中的德先生是温和渐进的改良,而非疾风骤雨的革命。
《新青年》同人的思维方式基本仍是中国式的,他们个个旧学功底深厚。
要知道中国知识分子从一出现在历史舞台那刻,就被灌输了近乎宗教信仰的理想主义色彩,《新青年》同人当然也不例外。
所以,他们又有中国传统士大夫的处江湖之远,却怀庙堂之忧的精神。
以传统士大夫思想之“格”民主与科学,以致于同人们把德先生、赛先生当成救亡图存、富国强兵的工具。
《新青年》高举德、赛两先生的旗帜,深挖造成中国两千多年缓慢甚至停滞发展的根源,在历史的记忆中翻箱倒柜,对封建专制、宗法制度、三纲五常、文言旧学予以毫不留情地批驳与痛斥,态度激烈如陈独秀、痛切如鲁迅、中立如蔡元培、温雅如胡适……他们批判的精神一直贯彻始终,在科学与民主的坚守上一致不二。
他们寄望于德先生与赛先生解决中国一切的问题,以至于这两位先生被人称之“德菩萨”与“赛菩萨”。
但是我们要认识到,任何好的东西,一旦被“神”话,其结果必然是僵化,现在很多人热衷于谈先秦诸子,我们指导孔子的思想还是比较开放的,但是到了宋代,孔子被穿上了黄袍,坐在了高高的殿堂之上的时候,那时候儒家思想就已经没了。
《新青年》在1918年9月发表了陈独秀《质问<东方杂志>记者——<东方杂志>与复辟问题》一文,质疑当时流行文化大刊。
态度刚愎、议论激昂,根本容不得他人辩论的余地。
1918年3月《新青年》上,钱玄同化名王敬轩,模仿旧文人的口吻写信,历数白话文的种种可笑、可鄙之处。
而刘半农则以记者的身份,回信登在同期杂志上,用各种俏皮话把他挖苦一通。
炮轰“王敬轩”这个虚拟的箭靶子之后,给当时思想文化界极大的震动,真的引来了双方拥趸者,其中最著名当属后来林纾的反对。
但《新青年》却对反对者态度近于咒骂,缺少了德先生的风度。
《新青年》这种没有点德先生的风度行为,引起了以维护固有文化为宗旨的《学衡》诸君不满,梅光迪指责“彼等不容纳他人,故上下古今,唯我独尊之概。
其论学也,未尝平心静气,使反对者毕其词,又不问反对者所持之理由,即肆行谩骂,令人难堪。
”这就是批评《新青年》不民主、科学的做派。
五四后期,陈独秀的思想逐渐转向马克思主义,这位新文化运动的启蒙先驱和民主旗手,终于与他曾经无限崇尚的德先生说拜拜了。
他不仅仅告别了德先生,而且开始猛烈批评自由主义与民主主义。
在1920年《新青年》第8卷1号上,陈独秀态度来了一个大转弯,以马克思主义观点重新阐述自由民主问题,并且批判西方资本主义的自由民主制度。
德先生此时在他眼里已经变成了资产阶级的专有物,是资产阶级把持政权以压制广大劳动阶级的利器。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观点,让他不再相信德先生的普世价值性。
此后德先生命运更加不济了。
其在中国的地位仍是个疑问:“现在执政者不肯欢迎真正的‘德先生’,一般人民正在用怀疑的目光去注视‘德先生’,有许多人正大声疾呼的反对‘德先生’。
”“九一八”事变后,连《独立评论》这个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群体都对德先生产生怀疑,丁文江、蒋廷黻与胡适关于“民主与独裁”产生了分歧,反对派说国难当头的当下不适合搞民主。
当民主又遭遇国情论,还是独裁来的适用。
因为,从历史渊源上来看,当民主论遭遇国情论,它的命运定会发生变异性偏移。
譬如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专制王朝,但并没有建立民主共和体制。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后,不断鼓吹中国国情特殊论,直至自己当上皇帝。
紧接着张勋复辟,法统被废,南北对峙,省宪自治,曹鲲贿选,更是丑态迭出,对于所谓的民主,民众只能以闹剧对视,而革命者解释则多以“国情特殊”论之。
在挨打的时代,德先生的命运不是那么顺利。
我们来简单讨论一下其原因,第一:德先生从头到脚都散发着一股子“洋味”,最初,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五四运动前后“德菩萨”德先生好像始终不会讲汉语,没有真正融入中国人的精神。
其次,中国社会是一个精英式社会,《论语·子张》里曾经说:“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更有所谓: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论调。
社会的治理者只能是小部分有能力的人。
我们再来看看挨饿时代的德先生,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年代创造的民主观念,意味着各阶层人民联合起来,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来过一种更高级的民主生活。
这幅图大家应该再熟悉不过了,开国大典上,毛主席致辞的场景。
当时毛泽东被推选为主席,副主席为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其中三个是党外人士,三个是党内人士。
张澜民盟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民盟第一届中央委员会主席。
宋庆龄……李济深中国国民党革命党在香港成立,宋庆龄被推选为名誉主席,李济深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和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高岗,1953年调到中央工作后,阴谋篡夺党和国家的最高权力。
其反党阴谋被中共中央察觉,他于1954年2月七届四中全会上受到揭露和批判。
8月17日自杀身亡。
1955年3月,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代表会议通过决议,开除他的党籍。
作为曾经对党和国家做过突出贡献的人,虽然犯了错误,但是也值得我们认识。
当然这只是我们介绍内容的一个小插曲。
《共产党宣言》里说,“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
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
所有者当然是无产阶级。
因此“所有者民主”就是无产阶级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
但在实际的革命过程中,大量的非无产阶级.尤其是农民阶级参与进来。
因此.“无产阶级民主”就会给人排斥其他阶级的感觉。
到了列宁那里,便发明了“苏维埃民主”,将工人、农民、士兵都视为民主之主人。
然而,这些所有者如何来管理国家和社会的生活呢?列宁认为,“资产阶级的共和制、议会制和普选制,所有这一切,从全世界社会发展来看,是一大进步。
”在此基础上.他又指出了无产阶级民主与资产阶级民主的继承关系,认为“如果没有代表机构,我们不可能想象什么民主,即使是无产阶级民主”。
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这里的“民主”与《共产党宣言》中“争得民主”的“民主”的含义是不一样的。
一个是人民作为所有者的民主,一个是人民作为治理者的民主。
列宁尽管认识到这一点。
但他的“治理者民主”并没有取得持久性的成果。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在无产阶级性质问题上处理起来更加棘手。
中国革命事实上是一场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在这场革命中。
没有多少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可供剥夺。
这就迫使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创造新的理论,为现实的革命提供有说服力的解释和指导。
毛泽东的“人民民主”理论就满足了这个需要。
中国共产党在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便提出中国革命要两步走.一为民主革命,一为社会主义革命。
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为工人和贫农的目前利益计。
引导工人们帮助民主主义的革命运动,使工人和贫农与小资产阶级建立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
”这里面的“民主”是“所有者民主”。
不过仍然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所有者民主。
毛泽东为了将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区别开来。
便名之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它所建立的政权“既不是资产阶级一个阶级的专政.也不是无产阶级一个阶级的专政.而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的专政”这种专政。
毛泽东名之为“人民民主专政”,这里的人民,不仅包括工人、农民,还包括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民主共和国.是一种无产阶级领导的带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共和国“人到老年就要死亡,党也是这样。
阶级消灭了,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的一切东西。
政党和国家机器.将因其丧失作用。
没有需要,逐步地衰亡下去。
完结自己的历史使命,而走到更高级的人类社会。
毛泽东说:“我们已经找到新路。
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
这条新路就是民主。
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
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西方狭义民主论的代表人物熊彼特宣称.“人民实际上从未统治过,但他们总能被定义弄得像在进行统治”。
将千千万万条不同的意见转换成一种意见是非常困难的,这是民主的共性问题。
对于这种问题,新中国的政治领袖们没有找到一种好的办法。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本来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种办法.但如果按理论上的设想运转起来.会是一个特别麻烦的过程。
无论如何进行语言和概念上的变换,都改变不了中国共产党是当代中国的治理者这个事实如果“中国式民主”指的是已经存在的而不是应该存在的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