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翻译的技巧
从翻译美学视角看汉英散文翻译
从翻译美学视角看汉英散文翻译散文是一种修辞性的写作形式,语言的表达要合乎一定的审美标准。
在翻译散文时,要考虑到语言的美感,因为它是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篇文章从翻译美学的角度分析汉英散文翻译的问题。
一、音律美音律美是指文字的语音和语调的美感。
首先我们可以注意到汉英的句子长度不同,中文句子较长,英文句子较短。
这是由于英文表达时更注重简洁性,而中文则喜欢使用修辞手法来表达强烈的感受。
因此,在翻译时要保持原文的音律美,在结构、长度、韵律等方面要尽量和原文一致。
例如:“北风卷起枯叶,飘向往事的眼眶”,这句话由于使用了短句,体现了汉语的音律美。
如果翻译成英文时,可以使用并列句来表达同样的意思,如“North wind whisks up dry leaves, drifting towards the eyes of the past.”使句子结构简洁并保持英文的语音美。
二、意境美意境美是指通过诗意、意象等手法来表达情感的美感。
在散文翻译中,译者要注意保持原文的意境美。
对于使用成语、比喻等修辞的句子一定要理解其中所表达的情感,然后再选择适当的英文表达方式。
例如:“时光是把杀猪刀,无情地割下我们的青春。
”这句话使用了比喻,表达了青春易逝的主题。
翻译时可以选择使用类似的比喻进行表述,如“Time is a butcher's knife that ruthlessly cuts away our youth.”使原文的意境得以保留。
三、形象美形象美是指很容易让读者形成一定的图像感。
在翻译时,要考虑到原文中的人、物、情境等在读者心中的形象。
对于难以翻译的专业术语或领域内的描述,要尽量保留对应的词汇或者使用同义词进行替换。
例如:“深秋的森林中,芦芭河潺潺流过,太阳一点点收起阳光,以天空为组织者,开头接受瑞雾的敬礼。
”这句话形象地描述了森林景象,其中“芦芭河”这个地方名词在英文中没有对应,可以保留使用拼音,如“Lubahu River”。
张培基散文翻译的归化策略探因——以《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一)》为例
第 31 卷 第 7 期2018 年 7 月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Jiangx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ElectricityVol.31 No.7Jul.2018张培基散文翻译的归化策略探因——以《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一)》为例周娜(长江大学,湖北荆州 434000)摘 要:《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系列丛书自出版以来,在国内翻译界造成了很大影响。
该丛书由我国著名翻译学家张培基先生所撰稿的译文集结出版,受到了英语专业尤其是翻译专业学生的喜爱。
以翻译目的论为理论基础,从意译、增译、减译和替换四个方面探讨了张培基译文(以下简称“张译”)中所使用的归化翻译策略,认为张译中的漏译、误译、增译、改译等现象是译者为了达到某种翻译目的所采用的归化翻译策略的体现,是散文翻译中较好的处理方式。
关键词:散文翻译;归化策略;目的论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097(2018)07-0153-020 引言《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系列丛书不仅为国内学者与专业学生进一步研究翻译理论与技巧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实例,也为国外部分研究中国“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思想状况的学者提供了素材。
多年以来,国内有许多学者与翻译专业学生在研究及学习张培基的翻译思想和翻译作品,尤其是他的散文翻译作品。
如朱曼华(2000)对张培基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系列丛书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该书为国内学者及翻译专业的学生提供了许多丰富的实例,并称其为一本不是教材的好教材。
不过,也有学者及相关专业学生质疑甚至批评张培基在散文英译过程中出现漏译、改译以及增译的现象。
如硕士生唐萍(2015)在其毕业论文中谈到她认为张译的增译没有必要,其采用的增译手段是违背了对原文的“忠实”,是不值得倡导的。
本文以翻译目的论为理论指导,以《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一)》为案例,从增译和减译两个方面探讨张译中使用的归化翻译策略,旨在论证张译中的漏译、误译、增译、改译等现象并不是对原文的“不忠”,而是他为了达到某种翻译目的而采用归化策略的具体体现,应该认同其对翻译策略的选择,肯定归化策略在散文翻译中的优势。
从翻译美学角度看张培基英译散文《故都的秋》
从翻译美学角度看张培基英译散文《故都的秋》一、本文概述翻译美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旨在探讨翻译过程中的审美主体、审美客体以及审美标准,以揭示翻译活动的审美本质和规律。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翻译美学的视角出发,对张培基英译的散文《故都的秋》进行深入分析。
张培基先生作为著名的翻译家,其译文以准确、流畅、优美著称,对原文的韵味和意境有着独到的理解和再现。
通过对其译文的剖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翻译美学在散文翻译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在保持原文韵味的基础上实现跨文化的有效沟通。
《故都的秋》是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郁达夫的一篇代表作,通过对北京秋天景色的细腻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故都的深深眷恋和怀念之情。
张培基的英译本成功地将这种情感传递给了英文读者,展现了翻译美学在再现原作情感和艺术魅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因此,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翻译美学的理论与实践,也对提升我国散文的英译水平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二、翻译美学理论概述翻译美学是一门研究翻译过程中美学现象和美学规律的学科,旨在探索翻译如何在保持原作美学价值的实现目标语读者的审美需求。
翻译美学理论强调,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递和审美的再现。
在这一过程中,译者需要深入理解和把握原作的美学内涵,通过恰当的翻译策略和技巧,将原作的美学价值传递给目标语读者。
翻译美学理论的核心在于“三美”原则,即意美、音美、形美。
意美指的是翻译要传达原作的思想情感和意境韵味,保持原作的精神风貌;音美指的是翻译要注意原作的音韵节奏和韵律美,尽可能在目标语中再现原作的音韵之美;形美则是指翻译要关注原作的句式结构和修辞特点,使目标语的译文在形式上与原作保持一定的相似性。
在翻译实践中,译者需要灵活运用各种翻译策略和技巧,如直译、意译、增译、减译等,以实现“三美”原则。
译者还需要注意目标语的文化背景和读者的审美习惯,以确保译文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
翻译美学理论为翻译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原则和方法论,有助于推动翻译研究的深入发展和翻译实践的不断提高。
从译者主体性看张培基散文集的翻译技巧——以《背影》为例
从译者主体性看张培基散文集的翻译技巧——以《背影》为例聂海娅崔琰摘要: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可以很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动性,自主选择翻译策略。
本文试图从译者的主体性视角来探索散文英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以其译著《背影》为例探讨译者的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影响,研究译者主体性对翻译技巧的影响,从而多角度介绍散文英译基本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
关键词:张培基;译者主体性;《背影》一、调查背景翻译是接触外国文化成果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作为翻译的主体,译者是翻译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但在传统翻译中,译者长期处于隐匿地位。
传统的翻译理论关注作者和源文本,声称将源文本视为最高的权威,并寻求与源文本的最大相似性。
20世纪70年代,西方翻译理论出现了“文化转向”,将翻译研究从语言的角度提升到文化层面,将源文本研究提升到目标文本研究。
译者主体地位得到了应有的重视。
译者也经历了从隐形角色到主体的漫长过程,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也逐渐成为翻译研究的热门话题。
文化转向的出现使译者的主体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认可,译者所代表的文化对译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种观点是有根据的。
二、张培基散文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体现关于翻译内容的决定涉及译者的兴趣、文化背景和语言理解。
而译者的这种初步选择或决定将适当地决定最终的翻译产品,也体现了译者的主观性。
张培基教授旨在向外国人介绍中国的思想和观念。
他的翻译有自己的特点,即他喜欢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做翻译。
他的选择坚持以下特点:译文能向外国人介绍中国的思想和观念;材料中的思想和观念对当今中国人有现实意义;如果可能,他希望他的译文能给后人留下一些思考。
译者有自己的翻译目的,作为一种交际活动,这也是译者主体性的重要体现。
译者的翻译目的可能会对他选择的原文产生影响。
张培基的目的是向外国人介绍中国的思想和观念,他们应该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中国文化遗产。
张教授认为,译者应努力忠于原文的形象,译文中过多的转述是不恰当的,因为如果这样,译者所做的就不是翻译,而是改写了。
翻译美学视角下的散文英汉翻译技巧
翻译美学视角下的散文英汉翻译技巧发表时间:2019-07-19T11:40:02.077Z 来源:《中国教师》2019年9月刊作者:宋燕付瑛群王帅琪王红溪[导读] 散文“Sweet September”以优美的文笔、独特的视角、真挚的情感深受广大读者喜爱,其汉语译文层出不穷。
本文以刘庆荣的译文《甜美的九月》为研究对象,从翻译美学视角对原文理解、修辞方法、文化差异、语序调整、词义选择五方面进行探讨,阐述笔者的翻译思路及译本,旨在提高自身翻译水平。
宋燕付瑛群王帅琪王红溪山东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266590【摘要】散文“Sweet September”以优美的文笔、独特的视角、真挚的情感深受广大读者喜爱,其汉语译文层出不穷。
本文以刘庆荣的译文《甜美的九月》为研究对象,从翻译美学视角对原文理解、修辞方法、文化差异、语序调整、词义选择五方面进行探讨,阐述笔者的翻译思路及译本,旨在提高自身翻译水平。
【关键词】翻译美学;散文翻译;甜美的九月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19)09-075-021.散文翻译与翻译美学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的文学体裁,亦称美文。
“美”不仅体现在意境和情趣,更体现在语言形式方面,包括音韵节奏、遣词造句、修辞手法等。
散文翻译就是通过语言艺术和技巧之美,再现内容、形式、感情、意境、情趣之美,从而传达散文之美(李明,2010)。
赏评散文翻译也就是根据美学原理,通过审美意识与审美体验比较原文和译文的审美要素,评价审美再现效果,探索译者再现原文之美的方法和规律(陈宏薇,2000:62)。
因此,研究散文翻译离不开翻译美学。
“Sweet September”节选自美国作家Hal Borland的经典散文著作《一年十二个月》(Twelve Months of the Year)。
它以优美凝练的语言生动描绘了九月的美好景象,极具想象力和画面感,抒发了作者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之情。
散文翻译技巧教学内容
例2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As far as eye could see, the pool with its winding margin was covered with trim leaves.
----All over the pond with its winding margin what meets the e.ye was a field trim leaves.
例4
连夜雨雪,一点星光都看不见。 It had been snowing all night, not a single star in sight. (译文snowing、single、star、sight用s押头韵,用night和sight 押尾韵,读起来朗朗上口,音律,还要注意保持原作 的感情、韵味、意境和风格。文学作品是一种艺术品, 翻译后还应该是艺术品。
例3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 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And starring these tiers of leaves were white lotus flowers, alluringly open or bashfully in bud, like glimmering pearls, stars in an azure sky, or beauties fresh from the bath.
.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英国散文翻译家Hilaire Belloc 为文学散文翻译制定了6 条. 原则,认为翻译的本质是异地之魂假借本地之躯的复活 (the essence of translating is the resurrection of an alien thing in a native body) ,强调散文的翻译不能拘泥于原文之字句,要 视段落或部分为整体。
大家经典 杨绛:翻译的技巧
大家经典杨绛:翻译的技巧杨绛先生曾被朱光潜先生誉为“中国最好的散文译者”。
这篇文章杨绛先生写于2002年,文章中通过对翻译几道工序的讲解,阐述了自己对翻译技巧的理解并总结了翻译的经验。
在此摘录这篇文章,表达对杨绛先生的崇敬同时也希望能够对从事翻译工作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翻译的技巧——杨绛一九八六年,我写过一篇《失败的经验----试谈翻译》,记不起在什么刊物上发表过。
文章未引起任何反应,我想是不值一看,打算削弃。
钟书说:文章没有空论,却有实用,劝我保留。
这篇文章就收入我的《作品集》了。
如今重读旧文,觉得我没把意思表达清楚,所举例句,也未注明原文出处,所以我稍加修改,并换了题目。
我对自己的翻译,总觉未臻完善。
所以我翻译的作品虽然不多,失败的经验却不少。
由失败的经验试谈翻译,就是从经验中摸索怎样可以更臻完善。
我就把原题改为《翻译的技巧》。
我暂且撇开理论----理论只在下文所谈的经验里逐渐体现。
反正一切翻译理论的指导思想,无非把原作换一种文字,照模照样地表达。
原文说什么,译文就说什么;原文怎么说,译文也怎么说。
这是翻译家一致承认的。
至于如何贯穿这个指导思想,却没有现成的规律;具体问题只能各别解决。
因此谈翻译离不开实例。
可是原作的语种不同,不免限止了对这个问题的共同认识;而实例又东鳞西爪,很难组织成为系统。
我试图不引原文而用半成品为例,并尽量把问题组成系统。
谈失败的经验,不免强调翻译的困难。
至少,这是一项苦差,因为一切得听从主人,不能自作主张。
而且一仆二主,同时伺候着两个主人:一是原著,二是译文的读者。
译者一方面得彻底了解原著;不仅了解字句的意义,还须领会字句之间的含蕴,字句之外的语气声调。
另一方面,译文的读者要求从译文里领略原文。
译者得用读者的语言,把原作的内容按原样表达;内容不可有所增删,语气声调也不可走样。
原文的弦外之音,只从弦上传出;含蕴未吐的意思,也只附着在字句上。
译者只能在译文的字句上用功夫表达,不能插入自己的解释或擅用自己的说法。
散文翻译的特点和难点
散文翻译的特点和难点散文翻译的特点和难点散文翻译是文学翻译的重要分支之一,它不同于小说、诗歌翻译,散文的编排和写作方式要灵活多变,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情感表达方式也给翻译工作带来了多种难点和挑战。
因此,本文将从特点和难点的角度探讨散文翻译的具体问题。
一、散文翻译的特点1.灵活多变散文翻译不同于固定结构的小说和诗歌,它没有固定的韵律和格律,更容易使翻译者在翻译时产生死板的感觉。
因此,散文翻译需要翻译者有较高的语感、文化理解和审美素养,使其真实而自然地传达原文的内容及情感。
2.简洁明了散文翻译在表达上非常简单明了,意义清晰,一般不太使用复杂的词汇句式。
散文的短小精悍、简洁而有力的表述,给翻译带来了相对困难。
3.生动鲜活散文翻译通常具有生动而鲜活的叙述,通常包括多个情感表达,情感夸张,需要翻译者将这种鲜活感表现出来,让读者在外语文本中感受到原文的独特魅力。
4.思想含蓄散文创作通常将社会态度、文化情感表露于文字之中,因此会呈现出一定的思想含蓄。
这就要求翻译者看懂原意,较为深入的领悟,对于表意就不能都躲在字里行间,而需要在翻译的过程中加入足够的思考和感悟,同时根据译文的语言习惯和文化特点,转换文本的语言为读者更易理解和接受的方式。
5.自由控制在一定程度上,散文翻译与小说、诗歌等艺术形式相比,具有更高的自由度。
散文在描述事实之间,更多时候依靠写作者自己的思考和情感反应。
这就要求翻译者深刻了解原文作品,深入表达作者当时的思想,理解并加入自己的感知,自由对译文进行加工,保证译文与原文产生了一定的共通性和关联性。
二、散文翻译的难点1.意译散文是优美的文学形式,其语言表达并非只在内容和语言的准确传递上,而是更加重视语感和美感的表达。
这就要求翻译者在翻译时要有一定的意译能力,选择合适的词汇、翻译方法以及表现出原文的美感,尽可能传达原作的风格、气质和情感。
因此,要想准确、生动地表达原文,就必须深入理解原作,合理运用翻译技巧,既保留原文的文化、情感元素又要适应目标语词语的习惯表达方式。
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修辞手法的翻译策略研究
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修辞手法的翻译策略研究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是张培基的一部经典著作。
文中阐述了英翻中的一些关键策略,并且在涉及到修辞手法的翻译上,提出了诸多有效的翻译方法。
首先,张培基提到了修辞手法对翻译影响。
中国现代散文选中,大量修辞手法被用来加强文字的表达效果,这些修辞手法在英文中未必能得到完美的体现。
因此,翻译时,译者要力求完整地保留原文的修辞效果,以减少原文的形式和内容上的差异。
其次,张培基也强调在修辞手法的翻译过程中,要做到多事、多方,即既要充分表达原作意涵,又要尊重原作特色。
只有结合当时的情景等背景信息,在保留原作风格和氛围的同时,才能增加英文译文词汇和表达方式的多样性。
此外,为了实现更好的效果,张培基强调翻译者多熟悉一段时期的原文精神,弄清一种文字所具有的特定风格,以及该风格下修辞手法的施用方法和律动。
只有熟悉这些,才可以在完全表达原文韵律和修辞效果的同时,进行更自然的翻译,更好地表现中国的美学特色。
最后,张培基提出,翻译时对修辞手法的把握要体现和表达原文的情调,积极把握一定的修辞效果,以使英文译文更加得体、雅致,凝练、质朴。
总而言之,英译中文现代散文要求翻译者无论在表达方面还是语言工具方面,都具有非凡的天赋和高超的技能,使得英文译文精妙绝伦,信达雅。
张培基提出的修辞手法的翻译策略,不仅丰富了翻译的技巧,也为英译中文现代散文的翻译发展提供了可贵的启示。
Zhang Peiji's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Modern Prose Selections is a classic work. The book discloses some key strategies for English translation into Chinese, and also provides numerous effective methods for the translation of rhetorical techniques.Firstly, Zhang Peiji pointed out the influence of rhetorical techniques on translation. In Chinese Modern Prose Selections, numerous rhetorical techniques are used to improve the expressiveness of the words, which may not be perfectly expressed in English. Therefore, when translating, the translator should try to preserve the original rhetorical effect completely to reduce the difference in form and content of the original text.Secondly, Zhang Peiji also emphasized the need to be versatile and multi-talented when translating rhetorical techniques, that is, to fully express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the work and respect its characteristics. Only by combining the background information such as the original context, can the diversity of English vocabulary and expression be increased while retaining the style and atmosphere of the original work.In addition, in order to achieve better results, Zhang Peiji stressed that the translator should be familiar with the spirit of the original text during a certain period, understand the specific style of a text and the method and rhythm of using rhetorical techniques in this style. Only in this way can the original literary rhythm and rhetorical effects be fully expressed while the translator can perform a more natural translation and better demonstrate th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Finally, Zhang Peiji suggested that when translating, the grasp of rhetorical techniques should reflect and express the mood of the original text, grasp certain rhetorical effects actively, so as to make English translation more decent, elegant, concise and unadorned.In conclusio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modern prose requires the translator to have extraordinary talents and superb skills both in expression and language tool, so that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can be exquisite and tasteful.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rhetorical techniques proposed by Zhang Peiji not only enrich the translation skills, but also provide valuable inspir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modern prose.。
巧用翻译技巧, 译出散文风格——冰心散文的英译技巧拾零
巧用翻译技巧,译出散文风格冰心散文的英译技巧拾零戴桂珍(黎明职业大学外语系,福建 泉州 362000)摘 要: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表达习惯不同,张培基在翻译冰心散文时重视对原文进行归化处理,巧妙地运用标点符号的转换、句法结构的调整、得体选词和增减词等翻译技巧,译出了风格,译出了!神韵∀,再现了冰心散文朴素自然、语言清新的风格。
关键词:冰心;散文风格;翻译技巧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765(2005)03-0083-03收稿日期:2005-01-19作者简介:戴桂珍(1971 ),女,福建漳州人,黎明职业大学外语系讲师。
散文不受韵律、情节的约束,是一种灵活随便、轻松自如的文体。
散文作者可无拘无束地直抒胸臆,独抒性灵,因而文如其人。
冰心散文以行云流水似的文字,说心中要说的话,倾诉自己的真情,满蕴着温柔,微带着忧愁,显示出清丽的风致,被称为!冰心体∀散文。
著名作家周作人曾这样评价她的散文:单从文体变迁上讲,冰心女士的散文仿佛是鸭儿梨的样子,流丽轻脆,在白话的基本上加入古文方言欧化种种成分,使引车卖浆之徒的话进而成为一种富有表现力的文章,是很大的一个贡献。
[1]翻译文学作品,光传意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注意保持原作的感情、韵味、意境和风格。
文学作品是一种艺术品,翻译后还应该是艺术品。
要翻译冰心散文,译者必须对她的生活经历、创作背景、艺术观点有深刻的了解,同时还必须深谙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的表达方式。
也就是说,译者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
除此之外,由于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及不同的表达习惯,往往使英语国家的读者误解或不理解原作的意义。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注意体现她的文风。
著名的翻译家严复提出的翻译标准是!信、达、雅∀,是翻译应该遵循的原则,一直受到人们的推崇。
因为!信∀忠于原文,!达∀反映翻译的科学性,!雅∀反映翻译的艺术性和高超的技巧。
根据!信、达、雅∀的标准翻译,可以使译文不但保持原作的形貌,而且译出了原文的风格。
散文中英汉连词对比及汉译英处理方法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评析
代散文选》评析
目录
01 一、英汉连词对比
03 三、张培基《英译中 国现代散文选》评析
02 二、汉译英处理方法 04 参考内容
散文中英汉连词对比及汉译英处理方法——以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 为例
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文学形式,常用于表达思想、情感和描绘生活。在 散文中,连词的使用对于表达文意和情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次演示将通过 对比英汉连词的特点、作用及应用场景,并分析张培基先生在英译中国现代散文 选中的处理方法,探讨其翻译策略和技巧。
总的来说,张培基教授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是一本展现了中国现代散 文之美的英文译本。通过学习他的翻译风格和技巧,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 中国现代散文的魅力,同时也为我们的翻译实践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引言
散文翻译是将一种语言的散文作品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过程,其重要性不言 而喻。由于中英文的语言结构和文化背景存在巨大差异,因此散文翻译的难度较 高。本次演示旨在探讨跨句法在散文翻译中的应用,并通过评析张培基教授的 《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来进一步阐述这一主题。
在情感方面,张教授准确地捕捉到了原文中的情感基调,并通过细腻的笔触 将这种情感传递给读者,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原文的深刻内涵。
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跨句法在散文翻译中具有重要意义。在翻译过 程中,运用跨句法可以有效解决中英文的语言差异问题,使译文更符合目的语的 表达习惯,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原文。张培基教授的《英译中国现代散 文选》充分展现了跨句法在散文翻译中的实际应用效果,为今后的散文翻译研究 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一、英汉连词对比
1、主要特点及区别
英语连词主要分为并列连词和从属连词,如and、but、or以及that、which、 who等。它们在句子中起到连接词与词、句与句的作用,丰富句子的层次结构和 表达方式。而汉语连词则主要包括关联词和副词,如“和”、“可是”、“而 且”、“也”等,其连接作用较为直观,通常表示并列、转折、递进等关系。
考研翻硕:散文翻译技巧
考研翻硕:散文翻译技巧汉语散文,特别是名家散文,因其语言诗话,意象繁多,逻辑结构不清晰,给翻译带来了很大困扰。
的确如此,中文散文的翻译足可见一个人的功底。
在翻译硕士的考试中,也有很多学校喜欢以散文形式出题,考查学生语言功底。
因此,在复习时,应当也必须把散文这种文体翻好。
在应有的翻译基本功(达意、连贯、衔接等)基础上,此法可保译文中规中矩且不乏出彩之处。
简单来说,这种方法可以被称作“白话过渡与精修”,意思很明白,就是先用大白话把诗话的散文过一遍,然后以达意为主要目的粗粗翻译一遍,再在原文基础上进行语言精修。
如冰心《笑》中的选段:“雨声渐渐的住了,窗帘后隐隐地透进清光来。
推开窗户一看,呀!凉云散了,树叶上的残滴,映着月儿,好似萤光千点,闪闪烁烁的动着。
——真没想到苦雨孤灯之后,会有这么一幅清美的图画!”原文极尽诗意,不少人看第一眼就头大。
别着急,我们按步骤慢慢来。
1.用白话汉语说一遍别看冰心奶奶写得好看,其实这段话意思很简单。
我给大家说一遍。
“雨停了,有点光从窗帘后面照进来。
我打开窗户一看,呀,云彩没了,树叶上剩下的雨滴,在月光下,闪烁得像萤火虫。
真没想到在这个孤独的夜晚,下完雨之后,我能看见这么美的一幅画!”2.把上面这段白话文翻成英语。
The rain stopped. There wassome light to come into the room through the curtain. I opened the window andlooked out. Ah, the clouds had disappeared. The raindrops on the leaves, underthe moonlight, glistened like thousands of fireflies. I cannot think I couldsee such a beautiful picture after the miserable rain in a lonely night.到这里,该有人说了,你这翻得什么玩意啊,敢拿去考试吗!别着急,可不要小看这一步,最起码,它实现了翻译最基本的功能——达意。
散文翻译中的美学视角:以《荷塘月色》英译为例
散文翻译中的美学视角:以《荷塘月色》英译为例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散文翻译中的美学视角,并以朱自清的经典散文《荷塘月色》的英译为例进行深入分析。
散文,作为中国文学的重要分支,其独特的语言魅力和审美价值在翻译过程中往往面临诸多挑战。
如何在保持原文美学特色的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传播,成为散文翻译研究的重要课题。
《荷塘月色》以其细腻入微的笔触和独特的审美视角,成为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该文通过对荷塘月色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独特感悟。
在英译过程中,如何将这些美学元素准确传达给英语读者,既考验译者的语言能力,也考验其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理解和处理能力。
本文将从美学视角出发,分析《荷塘月色》英译过程中的语言转换、意象再现以及审美价值的传达等问题。
通过具体案例的剖析,探讨如何在保持原文美学特色的基础上,实现散文翻译的有效性和可接受性。
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散文翻译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散文翻译的美学视角在散文翻译中,美学视角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理论框架。
它要求我们不仅关注语言的转换,更要捕捉到原文中的审美意蕴和艺术风格。
美学视角下的散文翻译,旨在通过语言的再创造,传递出原作的美学价值,使读者在译文中同样能感受到原作的美。
以朱自清的经典散文《荷塘月色》为例,其独特的写景抒情手法和深邃的美学意境,给译者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充分理解并捕捉到原文中的美学元素,如月色的朦胧美、荷塘的静谧美、蛙鸣的生动美等,并通过恰当的译文语言将这些美学元素传达给读者。
美学视角也强调译文的审美再创造。
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直接翻译往往难以完全传达原文的美学意境。
译者需要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创新,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读者的审美习惯。
这种审美再创造不仅体现在词汇的选择上,还体现在句式的构建、修辞的运用等多个方面。
美学视角为散文翻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考框架。
它不仅要求译者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还需要具备敏锐的审美感知和创新能力。
中国当代散文中乡土文化元素的翻译——兼评《陈忠实散文选译》的简洁变通式翻译技巧
中国当代散文中乡土文化元素的翻译——兼评《陈忠实散文选译》的简洁变通式翻译技巧石春让;戴玉霞【摘要】Many Chinese contemporary proses are rich in unique Chinese native culture elements, send-ing out vernacular flavor. Translation of SelectedProseofChenZhongshi has received many favorable com-ments. It is characterized by its artful application of the"succinct accommodation of translation technique". Un-der the guidance, the translator skillfully accommodates words senses, semantic senses, sentence structures, rhythm and style, making the translation not only faithful and coherent, but vivid and interesting.%许多中国当代散文中蕴含着独特的中国乡土文化元素,这些乡土文化元素散发出独特的韵味.《陈忠实散文选译》是成功的当代散文英译本,译本突出的特点之一便是通过简洁的变通翻译技巧,巧妙地译出了中国乡土元素的韵味.译者通过词义变通、语义变通、句法变通、节奏变通和风格变通这五种简洁的翻译技巧使译文既忠实、通顺,又妙趣、生动.【期刊名称】《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44)001【总页数】6页(P80-85)【关键词】简洁;变通;翻译技巧;散文翻译【作者】石春让;戴玉霞【作者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欧美语言文学研究中心,陕西西安 710128;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西安 7100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30陈忠实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以长篇小说《白鹿原》闻名于世,其散文作品也很受读者欢迎。
散文翻译的技巧
散文翻译一、散文的特点散文是文学中常见的体裁,它选材广泛,结构灵活,表现手法多样,如叙事!抒情!议论等,主要特点是:体物写志,行散神聚。
“形散“是指散文运笔如风,不拘形式,清淡自然; “神聚"指意旨明确,紧凑集中,既散得开,又收得拢;既有豪放的特色,又有清幽的特征。
真正的散文是充满诗意的,就像苹果里饱含着果汁一样(巴乌斯托夫斯基语).优美的散文艺术性在于新颖的构思,充沛的感情,丰富的想像,简洁精粹的语言和耐人寻味的意境”散文也常常被比作小而境界深邃的园林.作者运笔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字斟句酌,环环相扣,使读者浮想联翩.文论家刘勰说道: “情动而言行,理发而文见”,由此可见散文贵在以巧取胜,以巧妙的语言、巧的意境来打动读者,给读者以最大审美愉悦.既然散文有丰富的艺术魅力,那么它的审美效果又如何在译文中传达呢?俄国著名翻译家吉加切奇拉泽在《文艺翻译与文学交流》一书中谈到文艺翻译的总的指导原则时认为:“理想的文艺翻译首先是在艺术上,而不是在语言上和原文一致。
即使达不到这一目标,也应全力以求,离目标越近越好".在加氏看来,作家的思想表现在文字形象以及一定的语调和节奏结构上,每个句子由若干语调、意群或若干句素组成,它们的意义合构成句子。
因此,他认为文艺翻译的过程也应当根据上面的模式进行.不过译者不能机械地重复创作过程的所有阶段,译者应努力把通过文字形象表达的原作的思想用另一种语言再现出来,当然同时要有兼顾文学文本所特有的语调、节奏和句构特点,作为文学翻译形式之一的散文翻译,自然也要求译者在传译过程中,不仅要传达出原文的语流!节奏和句子结构等语义信息,更应着重传达原文的艺术神韵,以使目标读者在读译文时可以获得和原文读者读原文时同样的语义和美学的双重享受.二、散文英译以张培基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为例:(一)句子短小精悍,结构简单从理论上说,英语语言与汉语语言相比,英语句子“常常是环扣相嵌,盘根错节,句中有句”,也就是所谓的“楼房建筑法"(architecture style) .而汉语以散句、松句、紧缩句、省略句、流水句等短句居多[4 ](P48 - 49) 。
结合泰特勒三原则初探散文翻译技巧——以张培基英译《养花》为例
引言
散文是各文学体裁中最 自由的文体 ,题材广泛 ,不 同作家 的散文 风 格迥异 。散文素来享有 “ 形散神聚” 的美名 ,其优美的语言、富于变化 的行文风格及深邃悠远的意境给散文翻译带来了不少 的困难 。要将 散文 中的 “ 神” 很好 地传译 出来 ,确非易事。因而译者在翻译散文时,既要 把握好相应 的翻译原则 ,也要掌握相应的散文翻译技巧 。 二.泰特 勒翻译三原则 泰特勒 翻译三原则 在我 国翻译界 享有 重要 的地位 ,这三 个原则 是 “ 译文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 ;译 文的风格 和笔调应与原文 的性质相 同 ; 文应 和原作 同样流畅。 ( 《 译 ” 见 论翻译 的原则》 中国近现代的许 ) 多翻译家及 学者 ,如郑振铎 、罗书肆 、傅雷 、刘重德 、周煦 良等都对这 三个原则进行 过研究 ,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在进行散文翻译时 ,应将这 三个翻译原则作为翻译 的基本准则 。
・
7 ・ 6 适壹 窒
结 合泰 特 勒 三 原则 初探 散 文翻 译 技巧
— —
以张培基英译 《 养花》 为例
周 淑 涵
5 03 ) 16 1
( 南 师范 大 学 外 文 学 院 广 东 广 州 华
摘
技巧。
要 :散 文的 语 言 优 美 富 有 文采 ,其 意 境 深 邃 悠远 。散 文 的 英 译 对 弘扬 与 推 广 汉 语 言 文 化 有 重 要 意 义 。 张 培 基 先 生 的散 文 英 译 本 广
p a t r wi g i u u i n e i mal c u ta d wi e v i l p n s a e ln s g o n n l x r c n my s l o ry r l l a e l te o e p c a l t a ly r u df rt el te e t s a p a g o n o h i l as,S h e v o s ota o t n ol o o t Ot y ha et p r b u i l rr msi — n
夏济安散文翻译技巧之一:巧用话题句
ea r t e t f e l t r d d t i. lbo ae b a v o u o u e ea l n s
1h v e n sr c ,as , t h u e i rt f a e b e t k lo wi t e s p ro i o u h y
语 言 互译 中 , 必须 有 效 把 握 这 两 者 语 言 之 间的 转 换 才 能 体现 原 文 的价 值 。而 夏 济 安 先 生— — 台湾 著 名 翻 译 家 , 英 汉翻 译 中把 转 换 在
技 巧 使 用得 淋 漓 尽 致
[ 键 词 ] 济 安 话 题 句 关 夏
引言
一
、
赵元任 (9 9 5 -6 ) 17 :7 1 指出 :汉语 句子 中主语和谓 语的关系 就是 “ 话题 ( pc) t i 和它的述题(o n ) o cmmet的关系 , 而不是动作者(co) atr和动作 (ci 的关系 。” atn) o 李纳和汤生( 9 64 7 4 9 在其著作《 1 7 :5 — 8 ) 主语 与话题 》 (ujc adT pc S betn o i)一 书 巾 提 出 ,语 言 有 四种 基 本 类 型 : 1 注重 主 语 () ( ujc— rmiet的语 言 ;2 注 重 主 题 ( o i po n n) 语 言 ;3 S betpo nn) () T pc rmie t的 — () 主语和主题都 注重 的语言 ;4) ( 主语 和主题都不注重的语言 。他提 出英 语属于注重主语 的语 言 , 而汉语则属于注重主题的语言。 英语句子通 常 比较严格地遵 守主谓结构 , 于重要地 位的不是主题而是 主语 , 主体 处 而 通常 隐藏 在句子 中 ; 与此不 同的是 , 汉语遵循 着“ ( ) 一说 明( 主 话 题 述 题 )结构的要求 。一位专业 的翻译 大家 是能够准确把握英汉之问 的不 ” 同, 来对 翻译进行运筹帷幄 的, 夏济安就是 其中一个例子。夏济安先生 是台湾著名 的翻译家 , 在他所译 的《 国名 家散 文选读 》 美 一书中 , 夏先生 发挥其优秀 的创造力 , 不仅有效地进行 了主谓 句和话 题句之间的转换 , 而且巧妙地使用 了话题句 。 他挖掘出了原文中所 隐藏的美感 。 篇篇译得 达意传神 。对照原文, 我们感到译者不愧 为一位驾驭语言的能手, 在他 的笔下 , 原文的形美也完完全全化作 了译文 的形美 。 笔者在研读夏先生 译 文 时 , 现 他 的 译 文 特 点 之 一 就 是 善 于 发 挥 汉 语 “ 题 +评 论 ” 构 发 主 结 的优 势, 文不 受原文结构和语序的束缚 , 译 而是按 照汉语的表达 习惯 , 重新排列语序 , 显得 散而不乱 ,又很好地表现 了原文的思想 内容与风 格 。本 文主要从夏先生 的两篇散文译 文“ 西敏大寺 ” 英 国的农村 生 和“ 活” 选例 , 着重分析夏先生是如何巧妙使用话题句 的。 二 、 题 巧 造 : 无 到 有 话 从 原文中本属于主谓句的某个成分 ,翻译时把这些成 分提 前作为一 个话题 , 然后进行描述 。其中包括主语转化成话题 、 宾语或者状语 等其 它成分提前转化成话 题、 创造话题和显化话题等 。
张培基译注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技巧赏析
张培基译注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技巧赏析现代散文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具有独特的语言形式特点。
其中的文笔手法、思想氛围、情感表达十分独特,令读者沉醉其中,聆听到自然的意境及其语言技法的魅力。
随着中国现代文学的繁荣发展,许多光辉照耀的中国作家英译作品也不断涌现。
《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到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及其气质,这是由“张培基译注的”的收藏本,也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文学精品。
《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由张培基编著,包括了近五十篇中国现代作家的经典散文作品。
张培基是外语学者,擅长语言文学理论,并有着多年的英译经验。
他充分把握介绍文学作品特点的技巧,掌握英汉文化差异,把中国现代散文作品特色一一表现出来,从而把这部收藏本写得淋漓尽致、极具价值。
《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所选之作品,大都是反映当下社会及其生活的文学精品,表达的是当代文学的观点与思想感情,把文学文本的生命特性及其艺术魅力充分发挥。
张培基的翻译把散文的神韵充分的体现出来,诸多文艺表现的手法被精准的表达出来,文章的重点与节奏也精确的诠释出来。
由此可见,他的翻译文字不仅仅停留在表达意义的层次,更细致考虑到文体特点,以及把文艺特色以不可替代的调动来体现散文的独特气质。
要使翻译看起来优雅深入,张培基所采取的技术也非常多样。
他采用了“概译原汁法”,即以尊重汉语原意为主,秉持谨慎、多余、少余的技巧,避免过多的意思转移,同时也强调原文的表达文体和文化背景。
张培基翻译为维护原文的特色特性,也使用了“借译”、“双重翻译”、“意译”等方法,还专门编写了译注,以加深对中国文学特质特征的理解。
总之,《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作为张培基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热爱之作,也被看作是中国文学精品的重要一环。
张培基的英译技巧赏析不仅仅是英汉文学特质差异的把握,更是对中国文学表达方式的精确和准确的表达,也为读者开启了文学的新天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散文翻译一、散文的特点散文是文学中常见的体裁,它选材广泛,结构灵活,表现手法多样,如叙事!抒情!议论等,主要特点是:体物写志,行散神聚。
“形散“是指散文运笔如风,不拘形式,清淡自然; “神聚”指意旨明确,紧凑集中,既散得开,又收得拢;既有豪放的特色,又有清幽的特征。
真正的散文是充满诗意的,就像苹果里饱含着果汁一样(巴乌斯托夫斯基语)。
优美的散文艺术性在于新颖的构思,充沛的感情,丰富的想像,简洁精粹的语言和耐人寻味的意境"散文也常常被比作小而境界深邃的园林。
作者运笔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字斟句酌,环环相扣,使读者浮想联翩。
文论家刘勰说道: “情动而言行,理发而文见”,由此可见散文贵在以巧取胜,以巧妙的语言、巧的意境来打动读者,给读者以最大审美愉悦。
既然散文有丰富的艺术魅力,那么它的审美效果又如何在译文中传达呢?俄国著名翻译家吉加切奇拉泽在《文艺翻译与文学交流》一书中谈到文艺翻译的总的指导原则时认为:“理想的文艺翻译首先是在艺术上,而不是在语言上和原文一致。
即使达不到这一目标,也应全力以求,离目标越近越好”。
在加氏看来,作家的思想表现在文字形象以及一定的语调和节奏结构上,每个句子由若干语调、意群或若干句素组成,它们的意义合构成句子。
因此,他认为文艺翻译的过程也应当根据上面的模式进行。
不过译者不能机械地重复创作过程的所有阶段,译者应努力把通过文字形象表达的原作的思想用另一种语言再现出来,当然同时要有兼顾文学文本所特有的语调、节奏和句构特点,作为文学翻译形式之一的散文翻译,自然也要求译者在传译过程中,不仅要传达出原文的语流!节奏和句子结构等语义信息,更应着重传达原文的艺术神韵,以使目标读者在读译文时可以获得和原文读者读原文时同样的语义和美学的双重享受。
二、散文英译以张培基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为例:(一)句子短小精悍,结构简单从理论上说,英语语言与汉语语言相比,英语句子“常常是环扣相嵌,盘根错节,句中有句”,也就是所谓的“楼房建筑法”(architecture style) 。
而汉语以散句、松句、紧缩句、省略句、流水句等短句居多[4 ] (P48 - 49) 。
可见,在汉英翻译中,使用英语长句是理所当然的,也是符合语言规律的。
但在张先生英译的散文中,英语短句却屡见不鲜,正是这些短句的使用,形成了张先生译文“质朴”的风格。
在《差不多先生》( Mr. About - the - Same) 一文中,有这么一段话: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和我差不多。
他有一双眼睛,但看的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得不很分明; 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
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Mr. Cha Buduo has the same physiognomy as you and I. | |He has a pair of eyes ,but doesn’t see clearly. | | He has a pair ofears ,but doesn’t hear well. | | He has a nose and a mouth ,butlacks a keen sense of smell and taste. | | His brain is none toosmall , but he is weak in memory and sloppy inthinking. (P18 - 26)译文句子多为简单句和并列句,译文干净、利落,通俗易懂,给人一种清爽自然之美,而没有盘根错节之迷惑。
(二)用词简单、通俗张培基先生在翻译散文时, 很少使用生僻词( bigwords) ,主要使用普通的形容词、副词和动词等,以达到言简意赅。
例如:1. 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差不多先生传》His brain is none too small ,but he is weak in memory and sloppy in thinking.2.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
??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
———《背影》His hands held onto the upper part of the platform ,his legs huddled up and his corpulent body tipped slightly towards the left , ??In crossing the railway track,he first put the tangerines on the ground ,climbed down slowly and then picked them up again.3.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 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匆匆》If swallows go away ,they will come back again. If willows wither,they will turn green again. If peach blossoms fade,they will flower again. But ,tell me ,you the wise ,why should our days go by never to return ?从以上的摘录我们可以看出,张先生翻译的风格用词方面朴实无华,对保存原文风格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修辞上力求通俗易懂一般说来,散文中修辞格用得相当少。
但张培基先生在翻译中对于这一小部分语言要素也不忽略,认真处理,使译文没有生硬的感觉。
例如:1. 他也说我一天不写文章第二天就没有饭吃。
———《朋友》(借代)He also says that I would have nothing to live on once I should lay down my pen.意译法处理该句符合英语表达习惯,如直译为“have no rice to eat”,一定会引起歧义,让人费解。
2. 弓儿似的新月,挂在树梢。
———《笑》(明喻)The crescent new moon looked as if hanging on the tips of the trees.译文仍然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翻译原文的比喻,但却转移了喻体, “弓儿似的”如果直译成bow - like ,看似形象,但不符合英语对新月的描述习惯,译文将比喻落在了动作上,形象地再现了“新月挂树梢”的样子。
3. 木匠老陈那时不过四十岁光景,脸长得像驴子脸。
———《木匠老陈》Carpenter Lao Chen was then only about forty years old ,with a longish face like that of a donkey ??此句采用直译法,既传达了意愿,又兼顾了译文的习惯。
4. 什么有轮齿的锯子啦,有两个耳朵的刨子啦?———《木匠老陈》(暗喻)such as the saw with toothed blade ,the plane with two ear -like handles.增词法符合英语表达习惯。
以上例句对修辞的处理恰到好处,把原文的修辞意义用朴实地道的语言表现了出来,与散文文体本身的风格是一致的。
(四)逻辑关系清晰英语通常采用形合法连接,而汉语却用意合法连接。
也就是说,英语造句用各种“形式手段”来连接词、语、分句或从句,注重显性接应,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而汉语通过词语或分句的“含义”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
汉译英至关重要的一步就是弄清汉语各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张培基先生在翻译散文时,使用适当的句型表现逻辑关系,译文通俗易懂。
例如:1.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背影》Misfortunes never come singly. In the winter of more than two years ago ,grandma died and father lost his job.原文事实在前,结论在后;译文结论在前,事实在后。
调整结论与事实的顺序,更符合西方人逻辑思维习惯。
2. 世代为地主耕种,家境是贫穷的,和我们来往的朋友也都是老老实实的贫苦农民。
———《母亲的回忆》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they tilled land for landlords only to eke out a bare subsistence.“only to”表明一种结果关系。
3. 可是她的时间大半给家务和耕种占去了,没法照顾孩子,只好让孩子们在地里爬着。
———《母亲的回忆》But she was too busily occupied with household chores and farming to look after the kids so that they were left alone crawling about in the fields.too…to表示一种逻辑上的因果关系, so that 表示结果。
(五)对文化障碍进行增补或诠释文化因素如果处理不当,就会成为理解的障碍。
对于散文来说,任何令人费解的成分都是应该清除的。
张培基先生采用了增词法、意译法等消除了这些障碍。
例如:1. 有时也兼做点农作, 芒种的时节, 便帮人家插秧. ———《为奴隶的母亲》Sometimes he also worked in the fields ;early each summer he turned farm –hand.芒种是中国的24 节气之一,直译法必须加注,否则会让人费解,意译法简洁明了。
2.那真是祖宗三代的楣都要倒尽,那里还有什么“官人请! 娘子请!”的唱随之乐可说呢? ———《谈结婚》With such a terrible misfortune be falling your family , how could you still have wedded bliss to speak of ?“官人请! 娘子请!”是中国文化表达闺房之乐的典型例子,如果直译,西方人一定会茫然不知其意。
用类属词就克服了文化差异。
3. 他姓差,名不多。
———《差不多先生传》His surname is Cha and his given name ,Buduo ,which alt ogether mean“About the Same”.此句用增补法,补充了中文“差不多”的意义,目的语读者就能理解这篇文章的中心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