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复习资料(三)

合集下载

古 代 汉 语三、四单元 复 习 提 纲

古 代 汉 语三、四单元 复 习 提 纲

古代汉语复习要点第三单元通论知识要点(七)判断句,也字一、看懂什么是判断句(注意:是以名词性词语做谓语),能从语句中找出判断句。

二、说明与这种句式有关的两个字的词性和作用:者(语气词,表示提顿语气)、也(语气词,表示肯定确认的语气)。

三、注意“是”字的词性和作什么成分(代词,经常做判断句的主语、谓语)。

四、注意判断句的省略(往往省略主语,见246页)。

五、注意否定判断句,其中的“非”字。

247页六、注意“为”字的词性(是一般动词,不是判断动词)。

247页下七、注意判断句的活用:1、内容压缩了的判断句,如:夫战,勇气也;2、用判断句的形式来解释原因。

如: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3、用判断句的形式来表示比喻,如:君者,舟也。

八、两种“也”的词性和用法:煞句的,语气词,表达肯定的语气;句中的,也是语气词,表达停顿的语气。

(八)叙述句,矣字,焉字一、注意253页举例中的双宾语句,尤其是中间的一组例句。

要求是能看出是双宾语。

二、253页下,提到了第一种宾语前置的情况,即为了强调,把宾语提前,并在提前了的宾语的后面用“之”、“是”、“实”字复指。

一定要把254页上的那些例句看明白。

做到:能找出前置的宾语,能说明是哪种前置(为了强调,把宾语提前,并在提前了的宾语的后面用“之”、“是”、“实”字复指),能对其中的“之”、“是”、“实”的词性和语法作用(代词,复指前置宾语)。

三、古汉语表示行为数量的句法,能举例说明第一,一般式把数词直接放在动词的前面,而不用表示动量的量词。

如:“三过其门而不入”,“三”就直接放在动词的前面,不用表示动量的量词。

这样的数词是作状语。

第二,假如说话人要强调某一行为的数量,可以把数词从动词前移至句尾,并在这个数词的前面用“者”字隔开前面的词语,这样,“者”字前面的词语就充当了全句的主语,移至句尾的数词就上升为全句的谓语。

如:“鲁仲连辞让者三”。

一般说成“鲁仲连三辞让”。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大全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大全

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汉字结构六书的内容(1)象形许慎对象形的解释是:“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意思是:随着物体的轮廓弯转曲折,画出它的形象。

例如日月二字的写法:甲骨文:日月金文:日月小篆:日月* 象形字举例:斤:甲骨文:斤;金文:斤;小篆:斤。

《说文》:“斫木也。

”《庄子·徐无鬼》:“运斤成见。

”。

本义:斧子一类的工具。

行:甲骨文:行;金文:行;小篆:行。

《说文》:“人之步趋也。

”按:据甲文字形,“行”象四通八达的道路。

《诗经·周南·卷耳》:“嗟我怀人,置彼周行。

”本义: :道路。

文:金文:文;小篆:文。

《说文》:“错画也,象交文。

”本义:花纹;纹理。

而:金文:而;小篆:而。

《说文》:“颊毛也,象毛之形。

”干:金文:干;小篆:干。

《说文》:“犯也。

从反入,从一。

” 按:据甲文字形,干象盾牌。

本义:盾牌。

(2)指事许慎对指事的解释是:“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看了就能认识,仔细体察就能领会其中的含义,例如上下二字。

上下二字甲骨文作上下。

弧线表示标准线,“—”表示在上方或下方。

篆文将弧线变成了直线,将弧线上下的“—”变成了竖线“ |”。

指事字可以分为以下两大类:a、纯粹符号性质的指事字,例如:一:甲骨文:一;金文:一;小篆:一。

《说文》:“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

凡一之属皆从一。

”二:金文:二;小篆:二。

《说文》:“地之数也。

从偶一。

”三:金文:三;小篆:三。

《说文》:“天地人之道也。

从三数。

”四:金文:四;小篆:四。

《说文》:“阴数也。

象四分之形。

”b、在象形字的基础上添加指示符号的指示字,例如:刃:金文:刃;小篆:刃。

《说文》:“刀坚也。

象刀有刃之形。

”本:金文:本;小篆:本。

《说文》:“木下曰本。

从木,一在其下。

”末:金文:末;小篆:末。

《说文》:“木上曰末。

从木,一在其上。

”亦:金文:亦;小篆:亦。

“亦”是“腋”的古字。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古代汉语复习资料一,“三字”(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问题(尤其是讲过的课文里出现过的)、词的本义与引申义(注意常用词部分)、辞赋的基本知识。

以上这些将会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

古注要重点掌握,将会出一道大的分析题。

二,上古音、中古音、诗律是重点。

上古音主要掌握三十韵部及三十三声纽、弄清旁转、对转、准双声、旁纽等概念的含义。

中古音主要掌握中古音声母、声调向现代音转化的规律。

诗律会出一道大的分析题,分析律诗的平仄格式及拗救。

三,标点翻译(有可能从我们上过的课文中出,也有可能从课外读物中出)及文段的语法分析(词类活用、宾语前置、被动句、判断句等)。

第一题、客观题一、古今字(子路曾)鼓瑟希:希(希疏)—稀莫春者:莫(暮的本字)—暮(子路)使子路反见之:反—返(古今异义词:丈人古义老人今义岳父明日古义第二天今义今天下去的一天(氓)古今异义:至于,古义:到;今义:达到某种高度。

以为,古义:把……当作;今义:认为。

泣涕,古义:低声哭泣落泪;今义:眼泪和鼻涕。

贿,古义:财物;今义:用财物贿赂。

)(逍遥游)其翼若垂天之云垂:本义为象草木花叶下垂的样子引申远边之义此为本义垂—陲志怪者也志—识“鹏之徙与南冥冥—溟而后乃今将图南图—小知不及大知知—智(秋水)不知何时已而不虚古今字:虚(河水流进)与墟(许行)古今字:禽兽偪人。

偪与畐、则贾相若贾与价圣人有忧之有与又(天伦)臧与藏臧本义奴隶。

申出“收藏”之义此为引申夭与妖(在“妖怪”这一义上)、北与背、臧与藏(后起区别文)、队与坠(历山)古今字:畝与(登大雷)古今字:景与影、泻为写、与派(静女)释”、“怿”也是古今字的关系。

二、通假字(秋水)舟车之所通卒,通萃,聚集卒”本义为在官府中服务的杂役所穿的衣服,后代指杂役。

“萃”本义为草的样子,草茂为众草聚集,可引申为“聚集”义(天伦)是无世而不常有之常通尝通假字:党与倘、常与尝、睹与(登大雷)通假字:澱与淀、陇与拢(情采)通假字:谟与模静女)“归”通“馈(氓)匪:通“非”,不是。

古汉复习资料

古汉复习资料

古汉复习资料古汉复习资料一、填空(每空1分,计10分)二、术语解释(每题4分,16分)1、笺——“笺”是表识的意思。

特点是对前人注释的阐明、补充、订正。

以郑玄为《毛诗》作笺为代表。

2、疏、正义——是六朝之后古人给注作的注。

其特点是不仅要注释经文,还要注解古注,因此往往是旁征博引,文字繁琐冗杂。

3、音义——音义是兼释字音和字义的一种古注,以注音为主。

其代表为《毛诗音义》《周易音义》《尚书音义》等。

4、指事字——“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

上、下是也。

”指事字是一种抽象的造字方法,指出一些不能用象形表示的抽象的概念。

如“上”“下”。

5、象形字——“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

日月是也。

”象形字就是早期的图画文字,是从图画脱胎出来的。

它运用简单的线条勾勒出事物大体的轮廓或某些特征。

如“日”“月”。

6、判断句——指以名词或名词性结构作谓语、表示判断的句子。

7、会意字——“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挥。

武信是也。

”会意字是并列字类即两个以上的字,会合它们的意义,表示出一个新的意义。

8、形声字——“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形声字,是根据所要表示的事物,取一个字作为意符,再找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作为声符,从而构成一个新字。

9、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转注字有同一的部首,且字义相同或相近,可以互相注释。

10、古今字——古今字,是一种纵向历时的同词异字现象,即记录同一个词,不同时代社会用字有不同。

前一个时代所用的字叫古字,后一个时代所用的字叫今字。

11、异体字——异体字是指音义完全相同、记词职能也一样,而只是形体不同的字。

10、繁简字——简化字与被简化的繁体字合称为繁简字。

11、词的本义——指造词之初所表示的意义,即词的原始义。

而通常所说的词的本义,指造字之初所记录的词的意义,即文字形体结构所反映的且有文献材料印证的意义。

12、词的引申义——从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就是引申义。

古代汉语重点复习资料(最新)

古代汉语重点复习资料(最新)

古代汉语重点复习资料一、古汉重点——名词解释1.反切法:用两个汉字来给一个汉字注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与声调。

2.叶音法:为读诗歌押韵临时改变一个字的读音注音,如“筹”。

3.同义副词:有两个意义相关或相近语素组成的合成词,例如“恭敬”。

4.偏义复词:有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语素组成词语,只偏于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另一语素只作为陪衬,他的此意究竟偏落哪个词素只有联系上下文意进行分析才能做出正确判断,例如“得失”。

5.同义词: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有一个或几个意义相同,但在其他意义风格特征,感情色彩以及用法上存在着细微的差别,例如“颈”和“项”。

6.词的本义:简单说就是指词本来的意义,即词的基本的最早产生的意义,我们现在所谈史前所见到的最早的古代书面语所体现出来的`词的本来意义。

7.四体二用:清代语言学家戴震分析汉字“六书”得出的结论,认为汉字六书中,象形,会意,指事,形声四种为造字法,转注,假借两种为用字法,这叫做“四体二用”。

8.古今字:指某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先后所使用的形体不同的字,先出者为古字,后出者为今字。

9.异体字:指通行于同一时代的音同义同而形不同的字。

10.同音替代的繁简字:有些简化字与繁体字之间本来在意义上毫不相干或显然有别,只因音同而合并,例如“云”和“雲”。

11.古今同形词:有些简化字典古书中某个字字型相同,但读音和意义都不相同,简化字仅与它同形。

二、古汉重点——简答1.古今词义的演变①古用今废词,是指在汉语历史上被淘汰,已经失了交集作用,随旧事物的消亡而消失的词。

②古今义用词,多为基本词汇,古今意义和用法基本相同,如马,牛,山,水等,但个别词义所指仍有细微差别,如“坐、雷”。

③古今异义词,有的词义完全不同,如“抢”古义“撞”,今义“争夺”,有的同中有异,如“劝”古义“鼓励”,今义“劝说”。

2.古今词义的差异⑴古今词义范围的差异①词义范围扩大。

如“菜”,古义专指蔬菜,今义兼指肉类。

古代汉语复习总结资料

古代汉语复习总结资料

一、汉语工具书的编排方式、注音与释义1.编排方式:按部首和笔画、音序、号码编排按音序编排:《词诠》按照注音字母的顺序排列。

《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按照汉语拼音方案字母顺序排列。

按照号码编排。

通常是按照四角号码排列。

如《四角号码新词典》。

2、汉语工具书的注音方式:三种:直音法、反切法、拼音字母注音法直音法:用同音字注音。

《康熙字典》:“屯,音肫。

””“尨,音茫。

”反切法:是用两个字来拼合被切字的读音方法,注音时反切上字取声母,反切下字取韵母和声调。

《广韵·麻韵》:“誇,苦瓜切”。

《唐韵》“奔,博昆切。

”拼音字母注音法: 1958年我国公布推行汉语拼音方案,使用拼音字母为汉字注音。

3、古汉语工具书的释义方式:直训、描写、义界直训: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词。

如《说文·一部》:“元,始也。

”描写:对所释对象的特征、形状、位置、作用等都给予解释。

《说文·缶部》:“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

”义界:也称为定义式。

如《说文·斗部》:“斗,十升也。

”二、古汉语常用工具书介绍(一)字典1、《说文解字》我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东汉许慎撰。

共收字9353个,重文1163个。

首创部首编字法:将所收字分为540部,以部首字统辖所属字。

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

文字学部首。

体例:先列出小篆形体,然后说解字义,再分析字形结构。

2、《康熙字典》我国第一部以“字典”命名的工具书。

始编于康熙四十九年,成书于康熙五十五年。

主编张玉书和陈廷敬。

收单字47035个。

使用部首检字法,共214个部首。

体例:每个字先注音。

其次释义并引书证,最后注叶音。

3、《汉语大字典》我国目前最为详备的一部汉语字典。

以解释汉字形、音、义为主要任务的大型语文工具书。

收单字56000个左右。

使用部首检字法,共200个部首。

4、《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常用字3700多个,酌收少量的双音词,约 2000多个。

古代汉语三 考试复习总结

古代汉语三 考试复习总结

一、填空1.《十三经注疏》:孔颖达《五经正义》—《易》《书》《诗》《礼》《左》(五经)贾公彦《周礼疏》、《仪礼疏》;徐彦《春秋公羊传疏》;杨士勋《春秋谷梁传疏》;(九经)邢昺《论语疏》、《孝经疏》、《尔雅疏》孙奭《孟子疏》(十三经)2.修辞手法两汉时期赋、比、兴;引用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

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王勃《滕王阁序》譬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代称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夸饰谁谓河广,曾不容刀。

《诗经·卫风·河广》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李白《夜宿山寺》并提(合叙或分承)耳目聪明。

《后汉书·华佗传》夫种、蠡无一罪,身死亡。

(《史记·韩信卢绾列传》互文(互文见义、互见)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白居易《琵琶行》倒置,又称“错综”“颠倒”“倒文”附枝大者贼本心,私家盛者公室危。

《汉书·萧望之传》委婉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省略明日,子路行,以()告()。

(《论语·子路从而后》3.古代注音方法反切(最重要);譬况;直音;读若;4.声调变化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去仍为去;入派三声。

5.研究上古音依据材料谐声偏旁;异文(异文是同一种语言材料而文字写法不同的情况);反切;读若;声训(“同声为训”,用来解释的字和被解释的字读音相同或相近);现代方言;韵书(王力《汉语音韵》);中外对音。

6.李善为萧统的《文选》做了注,叫做《文选注》,解决了什么问题:古书的文义不易懂,必须注释才能明白,就好像水路不通,必须灌注然后畅达。

注解古书,使人诵读。

7.发音方法8.阴、阳、入声韵阴声韵(简称阴声):没有韵尾和以元音[-u][-I]收尾的韵玛ma 瑙nao阳声韵(简称阳声):以鼻辅音[-n][ ][-m]收尾的韵坚jian 强qiang入声韵(简称入声):以轻塞音[-p][-t][-k]收尾的韵八bad 十shib平水韵106韵二、单选(10×1’)古书注解类清代《说文》四大家: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桂馥《说文解字义证》; 王筠《说文解字句读》两汉:毛亨《毛诗故训传》魏晋至隋唐:王弼《老子注》郭象《庄子注》韦昭《春秋外传国语注》陆德明《经典释文》颜师古《汉书集注》李善《文选注》《史记》三家注:张守节《史记正义》;司马贞《史记索隐》;裴骃《史记集解》朱熹《四书集注》:《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读书杂记类:王念孙《读书杂志》王引之《经义述闻》小学类:王念孙《广雅疏证》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三、解释加点词(8’)【语法功能、词类活用】虚词何陋之有?代词,复指宾语四、解释加点词实词何厌之有?满足五、名词解释(5个,22’)谓之:是用来解释词义的术语,可以译为“叫”、“叫做”,其训释格式为:“训释语+术语+被训释语”,是强调被释词的特点,能用来辨析近义词、同义词。

古代汉语基础必学知识点

古代汉语基础必学知识点

古代汉语基础必学知识点
1.古代汉字:掌握古代汉字的基本结构和发展过程,了解古代汉字的
构造原理和基本字形。

2.古代汉语的发音:掌握古代汉语的音韵体系,了解古代汉语的声母、韵母等发音规则。

3.古代汉语的词汇:学习古代汉语的常用词汇和词义,了解古代汉语
的词法特点。

4.古代汉语的语法:掌握古代汉语的基本语法结构和句式,了解古代
汉语的六艺、八股等句法体系。

5.古代汉语的文体:学习古代汉语的各种文体,包括骈文、楚辞、诗
经等,了解古代汉语的文学风格和特点。

6.古代汉语的修辞:了解古代汉语的修辞方法和手法,包括比喻、夸张、反问等,掌握古代汉语的修辞技巧。

7.古代汉语的典籍:熟悉古代汉语的各类典籍,包括《论语》、《史记》、《诗经》等,了解古代汉语的思想和文化。

8.古代汉语的句读:掌握古代汉语的句读方法和节奏,了解古代汉语
的韵律和韵律调式。

9.古代汉语的语言变化:了解古代汉语的语音、词汇、句法等方面的
变化,掌握古代汉语演变的规律和特点。

10.古代汉语的语用:了解古代汉语的语用学原理和方法,包括语体、语用、语境等,掌握古代汉语的语用特点和应用技巧。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一、判断句、被动句和句法成分的省略(一)汉语判断句的基本句式:1、用“者”、“也”表示判断。

(1)主语+谓语+也:制,岩邑也。

(2)主语+者+谓语+也:兵者,凶器也。

(3)主语+者+谓语:虎者,戾虫。

(4)主语+谓语:农,天下之本。

2、主语+副词+谓语+也: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

3、用系词的判断句。

(1)用“为”做系词的判断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用“是”的判断句韩是魏之县。

(3)“惟”做系词的判断句:万邦黎献,共惟帝臣。

4否定性系词“非”子非吾友也。

*判断句的表达功能:(1)表示类属关系:陈胜者,阳城人也。

(2)表示等同关系:梁父即楚将项燕。

(3)表示比喻:曹公,豺虎也。

(4)表达造成某种结果的原因。

(二)被动句:1、语义上表被动:谓语动词如果是表示人的动作,而主语是一个非指人的名词:蔓草犹不可除。

2、谓语是及物动词:文王拘,屈原放逐。

3、被动句的类型:(1)“于”字句:及物动词+于+名词(施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乎”与于语法结构相同:志乎古,必遗乎今。

(2)“为”字句:①为+动词:父母宗族,皆为被戮。

②为+施事+动词:身死人手,为天下笑着,何也?③为+施事+所+动词:先发制人,后发为人所制。

(3)“见”字句:①见+及物动词:人皆以见侮为辱。

②见+及物动词+于+名词(施事)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③见的用法:慈父见背:离我而去。

见还:还我;见录:记挂我;见用:举荐我;见恕:恕我。

(4)“被”字句:①被:遭受,蒙受,覆着:下施万民,万民被其利。

②被后出现及物动词有虚化可能。

③被+及物动词: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④被介绍实施者成了介词,被+施事+动词:弥衡被魏武谪为鼓吏。

(三)宾语前置(宾语放在动词前):1、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动词前:吾谁欺,欺天乎。

2、疑问代词作介词也要宾语前置:谚曰:“谁为为之,孰念听之”3、“为、以、与”都是介词,它们的宾语都是疑问代词,宾语都要前置。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语言,它是现代汉语的前身。

在古代,汉族常用汉语进行交流和表达情感。

以下是古代汉语的一些基本内容。

1. 关于古代汉字
古代汉字主要有两个来源:甲骨文和金文。

甲骨文是刻在龟壳或兽骨上的文字,而金文是刻在铜器上的文字。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不断演变,形成了现代汉字。

2. 古代汉语的语法
古代汉语的语法与现代汉语有很多不同之处。

其中一个重要的区别是,古代汉语的主谓结构不如现代汉语那么严格。

在古代汉语中,有时候并没有固定的主语和谓语,而是由上下文来决定。

3. 古代汉语中的文言文和白话文
古代汉语分为文言文和白话文两种形式。

文言文是古代文学、历史书籍等正式场合所使用的语言,语法结构精细、措辞高妙,往往需要较高的文化素养才能理解。

白话文则是口语化、表达直白的汉语,适用于非正式场合和日常生活交流。

4. 古代汉语的成语和俗语
古代汉语的成语和俗语丰富多彩,其中一些还在现代汉语中广泛使用。

例如,“一马当先”、“画龙点睛”、“井底之蛙”等等。

5. 古代汉语的发音
古代汉语的发音与现代汉语也有所不同。

在古代汉语中,有一些音节是现在已经不存在的。

例如,“儿”字的发音是“兒”、“那”字的发音是“乸”。

总之,理解古代汉语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虽然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但是通过学习和复习,我们仍然可以获得丰富的知识和启示。

古代汉语考试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考试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考试复习资料古代汉语考试复习资料古代汉语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人民的宝贵文化遗产。

学习古代汉语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古代文化,还可以提高我们对现代汉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为了更好地复习古代汉语,以下是一些复习资料供大家参考。

一、基础知识复习1. 语法规则:古代汉语的语法规则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

例如,古代汉语的语序比较灵活,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此外,古代汉语还有一些特殊的语法现象,例如“兼语”、“动宾结构”等。

复习时可以结合语法书籍进行学习,同时多做一些语法题目进行巩固。

2. 词汇积累:古代汉语的词汇较为繁杂,包括了很多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再使用的词汇。

复习时可以结合古代文献进行词汇积累,同时注意掌握一些常用的古代词汇,例如“吾”、“尔”、“乃”等。

3. 字形认读:古代汉语的字形与现代汉字有所不同,有些字在形状上有较大的差异。

复习时可以通过查阅字典、阅读古代文献等方式进行字形认读的练习,提高对古代汉字的识别能力。

二、文献阅读古代汉语的复习不仅仅是对语法、词汇的掌握,还需要通过阅读古代文献来了解古代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以下是一些可以参考的古代文献:1. 《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内容涵盖了从夏朝到汉朝的历史。

通过阅读《史记》,可以了解古代历史事件、人物等方面的知识。

2. 《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包括了风、雅、颂等不同的篇章。

通过阅读《诗经》,可以了解古代社会风貌、人情世故等方面的知识。

3. 《论语》:《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是我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之一。

通过阅读《论语》,可以了解古代儒家思想、礼仪制度等方面的知识。

三、练习题目在复习古代汉语的过程中,做一些练习题目可以帮助巩固所学知识。

以下是一些可以参考的练习题目:1. 古代汉语中的“兼语”是指什么?举例说明。

2. 解释古代汉语中的“动宾结构”。

3. 阅读一段古代文献,尝试理解其中的句子结构和词义。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第一章文选《郑伯克段于鄢》《春秋》《春秋》“三传”:《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左丘明《春秋公羊传》,简称《公羊传》。

公羊高《春秋谷梁传》,简称《谷梁传》。

谷梁赤制,巌邑也:判断句。

虢叔死焉:焉:兼词,兼有指示代词和语气词的作用。

可译为“于此”、“于之”等。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三句话换了三个主语,且都省略不说。

请京,主语是姜氏。

使居之,主语是郑庄公。

谓之……,逻辑主语是社会的人们,但通常不说。

“谓之”式是《左传》中常见的句式,指社会上人们这么称说、这么认为。

唐孔颖达对这句话的注释是:“以宠禄过度,时呼为大叔。

”今京不度:度,名词,法度,制度。

不度,不合法度。

度,名词用作动词。

副词一般不修饰名词,副词后面的名词常常活用作动词。

姜氏何厌之有:何……之有,是一个宾语前置的固定格式。

“之”是代词,复指动词“有”前置的宾语“何……”。

也有研究者把“之”看作是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不如早为之所:为之所,双宾语结构。

为,在这里是“安排”的意思。

之,指共叔段,作“为”的间接宾语。

所,处所,“为”的直接宾语。

多行不义,必自毙:义:指道德、行为或道理合理、适宜。

不义:指不合理、不适宜的事情。

毙:倒下去。

【偃僵仆毙跌】“偃”、“僵”是向后倒,“仆”是向前倒。

“毙”是倒下去(包括“偃”、“僵”和“仆”),“跌”是失足跌倒。

君将若之何:若之何:是一个表示处置的凝固结构,意思是:对它怎么办(处置)。

无生民心:无,通“毋”,不要。

生民心,“生”是动词的使动用法,“生民心”就是使民生心,就是使人民(由于有两个君主)而产生二心。

无庸,将自及。

“无庸”:“庸”通“用”,“庸”的这种通用,一般出现在否定式里,如“不庸”、“勿庸”等。

及:赶上。

在《左传》里这个动词的宾语常省略不说,而“及”的对象一般指不好的,如“祸”、“难”等。

如《左传·桓公十八年》:“周公弗从,故及。

”杜预注:“及于难也。

”因此这里的“自及”意为自己赶上(灾祸),即自取灭亡。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古代汉语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和填空(一)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佶诎,日月是也。

指很明显地把事物的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的一种造字法。

(二)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指一种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法。

(三)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捣,武信是也。

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他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让人们看了可以体会出来的造字法。

(四)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去譬相成,江河是也。

指由意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以意符表示意义范畴,以声符表示读音类别的造字法。

(五)六书:六书是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这六种汉字形体结构及使用情况的字体分类。

(六)《山海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地理志,成书在战国时代,作者不可考。

(七)《淮南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与他的门客攥写的一部著作。

(八)《水经》:是由郦道元所著,是我国古代一部记载全国水道的地理著作,记载大小河流137条,内容简略。

(九)《助字辨略》:清代刘淇著,共收字470多个,全书分四卷,依韵排列。

(十)《经傅释词》:清代王引著,共收字160个,全书分十卷,按古声母排列。

(十一)《左传》:左丘明著,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略的编年体历史著作。

它是研究我国古代社会特别是春秋时期社会变革的重要历史文献。

(十二)《战国策》:是一部历史文献,为研究战国时代的社会斗争提供了资料。

(十三)《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我国从远古直到汉武帝时的历史。

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

(十四)词类的活用: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这就是词类的活用。

(十五)《艺文志》:是《汉书》十志中的一志,是关于书籍的记载。

(十六)《典论》:是曹丕在未称帝是所作,分五卷,是我国最早的论文的专篇。

(十七)说文解字:东汉许慎所编,是我国第一部系统比较完备的字典,共收字9353个,另有重文1163个。

2018级成考专本连读汉语言文学专业12月份考试资料语言学概论复习资料

2018级成考专本连读汉语言文学专业12月份考试资料语言学概论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一)一、填空题1.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又被称作“”,包含文字、音韵、训诂三大分支。

2.语言符号的和线条性,是被作为语言符号的基本性质提出的。

3.语言符号系统是一种分层装置,这种装置靠和替换来运转。

4.汉语中,“妈”“麻”“马”“骂”的元音辅音和它们组合的顺序一样,意义不同的原因在于非音质音位成员中的差异。

5. 是音位和音位组合起来构成的最小的语音结构单位。

6.词义的差异会体现在词的色彩义方面,如“勉励/怂恿”所体现出的感情色彩不同;“身躯/身子骨”所体现出的色彩不同。

7.在言语交际中,发话人故意留下一些意思上的空白让听话人自己去补充、理解,这种现象可以概括为“”。

8.根据语言是否来自同一语言的分化及分化的辈分等级而对语言做出的分类,叫做语言的“”。

9.语言的接触可以分为如下五种主要的类型:、语言(区域)联盟与系统感染、语言替换与底层残留、通用书面语、民族共同语进入方言或民族语的层次、洋泾浜和混合语。

10.语法的演变从演变方式和途径看,主要有、结构的重新分析与语法化等。

二、名词解释1. 语言结构的二层性2.语法单位3.语义场4.语境三、简答题1.怎样认识理解划分音位的原则?2.词的词汇意义是由哪些成分构成的?3.语言演变的特点是什么?古代汉语--复习资料(一)答案一、填空题1、小学2、任意性3、组合4、调位5、音节6、语体色彩7、言内意外8、谱系分类9、不成系统的词汇借用 10、类推二、名词解释1. 语言结构的二层性语言是一种分层装置。

语言结构要素的各个单位,在语言结构中,并非处在同一个平面上,而是分为不同的层和级。

语言的底层是一套音位,即音与义相结合而划分出来的音的结构成分。

音位经组合而与某种意义相结合就能构成语言的符号和符号的序列,这是语言的上层。

这一层又可以分若干级:第一级是语素,这是语言中音义结合的最小结构单位,是构词材料;第二级是由语素的组合构成的词,是造句材料,是交际的基本单位;第三级是由词构成的句子;词和句子都是符号的序列。

海南专升本-大学语文复习资料3

海南专升本-大学语文复习资料3

海南专升本-大学语文复习资料3奥赛培训:二、古代汉语(一)判断句:1、是社稷之臣也(这是鲁国的臣属国啊。

)2、是谁之过与(这是谁的过错呢?)3、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这不是用来统一天下、制服诸侯的方略啊!)4、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这就是三王五帝无敌于天下的原因)5、此所谓“籍寇兵而赍盗粮者”也(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借给敌人武器,送给强盗粮食”的行为啊)6、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这是大自然赐与的无穷无尽的宝藏啊!)(三)倒序句宾语前置: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不己知——不知己(不了解我)肯定句中“是”、“之”指代宾语时,宾语前置。

如:我之谓也。

唯你是问、唯利是图。

1、无乃尔是过与(恐怕应该责备你们吧?)2、何以伐为(为什么要攻打它呢?)3、而今安在哉(但是他们现在在何处呢?)4、(多歧路)今安在(现在在什么地方)状语后置:1、(其后用兵)盛以锦囊(用织锦袋子装着)2、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时)(三)使动用法:1、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远方之人不归服,就完善文教德化使他们来归服;他们已经归服了,就要使他们安居乐业)2、却宾客以业诸侯(拒绝宾客来使诸侯成就功业)3、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君王不拒绝众多的姓所以能使他的功德显明昭著)4、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忧虑辛劳可以由此而使国家兴旺起来,安逸享乐可以由此而把自己毁掉)5、城陷,贼以刃胁降巡(睢阳城陷落后,敌人用刀威胁张巡要他投降)6、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使深渊里的蛟龙为之起舞,使孤舟上的寡妇为之痛哭)(四)意动用法:1、侣鱼虾而友麋鹿(以鱼虾为伴,以麋鹿为友)2、驼业种树。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3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3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三)第十一节代词1 疑问代词:根据疑问代词指代的询问对象,古汉语疑问代词可分三类。

(1 )指人的。

有“谁、孰”。

a “谁”用于一般问句,可作主、宾、定、语及判断句的谓语。

b “孰”用于选择问句,一般有先行词。

如:“吾与徐公孰美?”译为“哪一个”,一般只作主语。

它还可指物、处所。

“孰与介”表比较:如“吾孰与徐公美?”;用于反问句中,表肯定:“惟坐待亡,孰与伐之。

”有“哪里比得上”的意思。

(2 )指物的。

有“何、胡、奚、曷”等。

“何”:作主、宾、定、判谓,a 常用来询问原因或方法,如:“许子何不为陶冶?”译为“什么”“为什么”;b 询问处所,如“子欲何之?”译为“哪里”。

“胡、奚、曷”经常a 作状语,用来询问原因,相当于“为什么”或“怎么”,如“子奚乘是车也?”;b 它们也经常作介词的宾语前置,如“胡为”“曷为”,询问原因。

c “奚以”询问方法。

(3 )指处所。

有“安、恶、焉”。

a 它们主要作状语,询问处所。

相当于现代的“在哪里”。

如“焉置土石?”;b 也可作前置宾语,用来询问处所。

如“沛公安在?”c还可以用于反问句,作状语,加强反问语气。

类似于“哪里”。

d “焉”用于反问句后虚化了,不再实指处所。

如“今弗爱其子,安能爱君?”2 、指示代词:(1 )“之、兹、其”,表泛指和特指。

a “其”特指代词只作定语。

b “之、兹”泛指,c “之”作定、宾。

(2 )“此、是、斯”近指。

a 表示“这”义。

b 作主、定、宾语。

c “此、是”可作判断谓语。

d此和彼对应。

(3 )“彼、夫”远指。

a 表“那”义。

b “彼”指代性强,可作主、定宾语。

c “夫”指示性较弱,多作定语。

(4 )“尔、若、然”,谓词性。

a 表“如此”“象这(那)样”义。

b 在先秦,“尔”作定、宾语。

c “若”只作定语。

d “然”多作谓语。

(5 )“焉、诸”特殊的指示代词。

a “焉”相当“于此(之)”,常作补语。

如“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古代汉语3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3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3复习资料古代汉语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思维方式。

对于学习古代汉语的人来说,掌握一些复习资料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些关于古代汉语的复习资料,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古代汉语。

一、古代汉语的基本特点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相比,有着一些独特的特点。

首先,古代汉语的语法结构相对简单,注重词序和语气的变化。

其次,古代汉语的词汇量较少,但词义丰富,常常通过上下文来理解。

另外,古代汉语中有很多文言虚词和古汉字,需要通过学习和积累来掌握。

二、古代汉语的基础词汇学习古代汉语的第一步是掌握一些基础词汇。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古代汉语词汇:1. 吾(我):表示第一人称,常用于古代文献中。

2. 予(我):与“吾”同义,常用于古代诗歌和文学作品中。

3. 何(什么):表示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什么”。

4. 者(人):表示人的意思,常用于古代文献中。

5. 之(的):表示所属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

6. 乃(就是):表示确定的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就是”。

7. 于(在):表示位置,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在”。

三、古代汉语的常用句式古代汉语中有一些常用的句式,掌握这些句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和作品。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句式:1. 主谓结构:古代汉语中的主谓结构较为简单,通常是主语+谓语的形式,例如:“吾行”(我走)。

2. 动宾结构:古代汉语中的动宾结构也比较常见,通常是动词+宾语的形式,例如:“见人”(见到人)。

3. 并列句:古代汉语中的并列句较为常见,通常是两个或多个句子并列在一起,例如:“吾行于山,见人于林”(我在山上行走,见到人在林中)。

4. 选择疑问句:古代汉语中的选择疑问句常用于表达选择或询问的意思,例如:“行与止,孰为上”(行还是止,哪个更好)。

四、古代汉语的修辞手法古代汉语中有很多独特的修辞手法,这些手法使得古代文献和作品更加生动和有趣。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1. 比喻:通过比较来表达某种意义,例如:“明月照大江,星光照洞庭”(形容月亮和星光的明亮)。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三)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三)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三)古代汉语复习资料(三)第十四节、几种修辞表达方式1、用典:引用古人的历史事迹或古代典籍中的言语词句,来证明自己的论点或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就叫用典。

如“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这种用法的好处是含蓄,增强表现力。

缺点是时间过久,后人难于理解;有时随意割裂拼凑,以至形成一种生造的畸形词语。

2、委婉:不把表述的内容直截了当地说出来,而是有意地把话说得婉转曲折,含蓄有致,这就是委婉。

古书中常见的委婉手法有:(1 )使用谦敬语。

如对己表谦的有“仆、愚﹑妾﹑奴﹑小人﹑下走﹑下臣﹑不谷﹑寡人”等谦称来代替第一人称。

对人(特别是皇上)用“左右﹑足下﹑先生﹑执事﹑陛下”来代替第二人称。

(2 )避讳语。

就是对要说的事加以回避掩盖或装饰美化。

如“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奈社稷何?”(3 )迂回语。

本来想说甲事,却偏要说乙事,转弯抹角,话中有话。

这就是迂回语。

在外交辞令上多使用。

3、分承:在遣词造句中,把本来应写成两个短语或句子的话,合为形式上的一个短语或句子,把相同的语句成分放在一起并提,但在表意上却仍然必须按照两个短语或句子的组合关系来分别相承,这种修辞方式就是分承,或者叫做并提。

如“普施行之,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整。

”,句中“耳目聪明”形式上是一个主谓结构,其实是“耳聪”“目明”两个主谓结构分承而来。

这种方式可以使行文紧凑,但在内容表达上却容易使人产生误解。

4、共用:在行文中,两个相连接的词或词组共用某一个或必个词语,换言之,同一个或几个词语在组合搭配的关系上是兼管着两个相连的词或词组。

这种修辞方式就是共用。

如:“今君有区区之辞,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

”中“拊爱”和“子”这两个动词共用“民”这个宾语。

5、复合偏义:把两个意义相对相反的词组合在一起,但在表义上只睛一个词起作用,另一个词并不表义,仅仅是一种陪衬,这种修辞表达方式就是复合偏义。

如“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三)第十四节、几种修辞表达方式1、用典:引用古人的历史事迹或古代典籍中的言语词句,来证明自己的论点或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就叫用典。

如“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这种用法的好处是含蓄,增强表现力。

缺点是时间过久,后人难于理解;有时随意割裂拼凑,以至形成一种生造的畸形词语。

2、委婉:不把表述的内容直截了当地说出来,而是有意地把话说得婉转曲折,含蓄有致,这就是委婉。

古书中常见的委婉手法有:(1 )使用谦敬语。

如对己表谦的有“仆、愚﹑妾﹑奴﹑小人﹑下走﹑下臣﹑不谷﹑寡人”等谦称来代替第一人称。

对人(特别是皇上)用“左右﹑足下﹑先生﹑执事﹑陛下”来代替第二人称。

(2 )避讳语。

就是对要说的事加以回避掩盖或装饰美化。

如“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奈社稷何?”(3 )迂回语。

本来想说甲事,却偏要说乙事,转弯抹角,话中有话。

这就是迂回语。

在外交辞令上多使用。

3、分承:在遣词造句中,把本来应写成两个短语或句子的话,合为形式上的一个短语或句子,把相同的语句成分放在一起并提,但在表意上却仍然必须按照两个短语或句子的组合关系来分别相承,这种修辞方式就是分承,或者叫做并提。

如“普施行之,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整。

”,句中“耳目聪明”形式上是一个主谓结构,其实是“耳聪”“目明”两个主谓结构分承而来。

这种方式可以使行文紧凑,但在内容表达上却容易使人产生误解。

4、共用:在行文中,两个相连接的词或词组共用某一个或必个词语,换言之,同一个或几个词语在组合搭配的关系上是兼管着两个相连的词或词组。

这种修辞方式就是共用。

如:“今君有区区之辞,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

”中“拊爱”和“子”这两个动词共用“民”这个宾语。

5、复合偏义:把两个意义相对相反的词组合在一起,但在表义上只睛一个词起作用,另一个词并不表义,仅仅是一种陪衬,这种修辞表达方式就是复合偏义。

如“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异同”只有“异”义,“同”不表义。

6、互文见义:为了避免行文的单调平板,或适应文体表达的某些要求,把一个意思比较复杂的语句有意识地分成两个或三个形式相同(或大致相同)﹑用词交错有致的语句,使用权这两个(或三个)语句的意义内容具有彼此隐含,彼此渗透,相互呼应,相互补充的关系,这种修辞方法叫做互文见义,(简称互文、互言﹑互备﹑互体﹑参互)如“秦时明月汉时关”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和关塞。

如“烟笼寒水月笼沙”意思是:烟雾和月色笼罩着寒凉的江水和沙滩。

第十五节、古书的注解1、古书的基本体例:有传﹑注﹑笺﹑诂﹑解﹑章句﹑音义﹑正义﹑补注、集注﹑集解﹑集释等。

大致类型有:(1)传注体:用以解释古书正文,(2)义疏体:既解释古书正文,又解释前人注文。

(3)集解(集注﹑集释)体:在同一本古书下洪各家注释。

2、《十三经注疏》本中,《诗经》注疏包括的四家的注解,即西汉毛亨的《毛诗故训传》,东汉郑玄的《毛诗笺》,唐陆德明的《毛诗音义》(又叫《释文》),唐孔颖达的《毛诗正义》(又叫《疏》)。

3、古书注解的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1)解释词义(2)串讲文意(3)分析句读(4)提示语法(5)说明修辞表达方式(6)诠释典故成语(7)校勘文字。

4、古注中的“章句”体,着重于串讲和提示文意。

不仅串讲文句大意,还往往把文章的段落大意归纳出来。

“集注体”的古注有时也这样做。

5、古注的常用术语:(1)“曰﹑为﹑谓之”:用来辨析意义相同相类的词语间的细微差别。

用法是“解释语+ …曰﹑为﹑谓之‟→被解释语”。

如“豕一岁曰豵”,“豵”是被解释语。

(2)“谓”:以狭义释广义,以具体释抽象,以分名释总名。

偶尔有用“谓”辨析相关相类的词语的意义差别。

如“有谓富也,亡谓贫也”。

(3)“犹”:被释语在前,解释语在后。

使用这个术语大致有四种性质:用同义(包括近义)词来解释。

如“同犹俱也。

”用远引申义来解释。

如“老犹敬也,幼犹爱也”。

以今语释古语。

“谁为,犹为谁也。

”以常用字释非常用字。

如“直犹但也。

”(4)“貌,之貌”:都用来解释表示某种性质﹑状态的形容词,相当于“……的样子”。

如“莞尔,小笑貌”。

(5)“辞(词)也﹑语词也﹑语助也﹑发声”:古注中使用这些术语,大都是用来说明某字是虚词(主要是指语气词)。

如《诗经》:“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毛传:“思,辞也。

”意思指“思”是虚词。

(6)“之言﹑之为言”:一般都是声训,即用被解释的词的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来进行解释,目的在于探求事物的命名之义或同源词,并不是解释这个词在句中的具体表达义。

如《礼记》:“古者公田藉而不税。

”郑玄注:“藉之言借也。

”古注中也有用“之言”来解释用字通假现象的。

如《诗经》:“既敬既戒,惠此南国。

”郑笺:“敬之言警也。

”(7)“言”:是用来点明词语或文句的言外之意,即含意,包括用来串讲正文。

如《诗经》:“黽勉同心,不宜有怒。

”毛传:“言黽勉者,思与君子同心也。

”(8)“读为﹑读曰”:这两个术语主要是用来说明通假,即用本字来说明正文中的假借字及古今通用字。

如:“信,读为伸”,“巨,读曰讵。

”,“倍读曰背”。

(9)“读若﹑读如”:主要用于注音,起标明音读的作用。

如“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

”(10)“如字”:用于注音,表示被注的字按它通常的读音来读。

如:《礼记》:“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

”陆德明《音义》:“恶恶,上乌路反,下如字。

……好好,上呼报反,下如字。

”意思是“前面的…恶‟字反切音是乌路,(即取…乌‟的声母路的韵母,读。

)。

后面的…恶‟,读它通常的音。

……前面的…好‟,读…呼报‟反切出来的音,后面的…好‟读它通常的音。

”(11)“当为﹑当作”:用来改正古书中的误字。

如《周礼》:“诵四方之传道”。

郑玄注:“故书…传‟作…傅‟,杜子春云:”傅当作传…“。

(12)“衍﹑脱”:“衍”是用来说明古书中多出了文字的现象,“脱”是用来说明古书中脱落了文字的现象。

6、怎样利用古注:(1)批判吸收,(2)正确取舍,(3)联系正文,(4)融会贯通。

第十六节、古书的标点1、古人读书时要自己断句,用“。

”和“、”作为句子结束和句间停顿的标记,叫做“句读()”。

刻书附有句读,是从宋代开始的。

2、古书标点的注意事项:(1)注意正确地点断句子。

所断开的每个句子必须各自成立。

句句可以讲通。

必须符合事物的情理和作者的原意。

(2)注意引语的有无和起迄,注意使用引号。

(3)注意句子的结构层次。

3、古书标点致误原因:(1)词汇方面,(2)语法方面(3)音韵方面(4)古代文化常识方面。

第十七节、古文今译1、近代学者严复概括归纳了三项翻译原则:“信﹑达﹑雅”。

“信”指译文要忠实于原文的意思,要准确:“达”指译文的表达要通顺﹑晓畅。

“雅”指译文的语言要典雅,能反映原文的语言风格。

2、今译的具体要求和方法:(1)每个句子中的各个词都必须力求在译文中得到落实,能对译的应做到一一对译。

(2)在句法结构和词序方面,应尽可能对照原文进行直译。

凡古今不同的语法形式如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特殊词序﹑特殊的词组结构及习惯格式,则应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予以转换。

(3)对古文中所用修辞手段和古代文化专有名词,今译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处理。

(4)译文忠实反映原作品的语气和感情色彩。

第十八节、古今语音的异同1、语言是不断变化的,语言的三要素(语音﹑语法﹑词汇)都在变化。

与词汇相比,语音的变化相对要慢一些。

但古今对比还是有较大的差别。

古今语音每个音节都可分成声韵调三部分。

2、古韵和今韵的不同:(1)从诗歌的韵脚看古今韵的不同。

(2)从联绵词的读音来看,古今韵不同。

古代的叠韵联绵词用今音念,仍然是叠韵的情况居多。

但是也有一些叠韵联绵词,用今音念,已经不成叠韵了,这正是反映了语音起了变化,古韵和今韵是不同的。

3、联绵词:是两个音节合成的单纯词,又称联绵字。

特点是两个音节,一个词素连缀成义而不能拆开。

拆开后各个部分没有意义。

如:匍匐﹑滂沱﹑囫囵﹑蟋蟀。

联绵词的两个音节又大都具有双声和叠韵的关系。

双声:即声母相同。

叠韵即韵母相同。

4、古今声母的不同:也可由联绵词反映出来。

古双声的联绵词在今音读来还是双声的占多数,但是也有小部分却因字音的变化而不再构成双声关系了。

5、古今声调的变化:中古的声调是平上去入四类。

从元代以后,北方话中不仅入声韵消失了,而且入声调也转入了其他的声调。

6、明末杰出的古音学家陈第说过一句至理名言:“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

”第十九节、古音通假1、古音通假:人们在使用汉字时,由于各种情况,应该使用甲字,却使用了同音或近音的乙字,发生了张冠李戴的现象,这就是用了通假字。

从语音的角度来看,就叫做古音通假。

严格说来,通假实质上是汉字使用了别字的问题。

后来得到了公认,被称做通假。

2、按借字和本字语音关系的不同情况,分类列举如下:(1)同音通假:即借字和本字的声韵都相同而构成的通假。

如:蚤~ 早,畔~ 叛,无~ 毋等(2)音近通假:双声通假:借字和本字声母相同(还须韵母相近)。

如:惠~ 慧。

叠韵通假:借字和本字的韵部相同(还须声母的发音部位相同),如:信~伸,详~ 佯。

声韵相邻通假:借字和本字的声母和韵母都不相同,但都相近。

如归~ 馈,阙~ 掘。

第二十节、诗律1、律诗最终完成于初唐的沈佺期、宋之问之手。

2、古体诗:只要求押韵和句式大致整齐(五言或七言)就叫古体诗。

3、今体诗:严格按律诗的格律要求写作,就叫今体诗(或近体诗)。

4、近体诗的形式特点:在句数﹑押韵﹑平仄和对仗四个方面都有许多讲究。

(1 )句数:是固定的,规定律诗是八句,绝句是四句。

还一种长律,又称“排律”,以五言为常,一般限制在十二句,也有超出此数的。

这种排律是律诗的重复扩展,只能看作是律诗的变体。

(2)押韵:近体诗对押韵的要求非常严格。

A 位置:a 每联对句的尾字;b 第一句可入韵可不入韵。

偶句一定要用韵。

B 特点:a 用“平水韵”的106 部为用韵标准;b 一般押平声韵;c 韵脚只能取同一韵部的字,即不能出韵;d 不能转韵。

(3)讲究平仄:是近体诗的最主要的特点。

平仄是对四声的分类,“平”指平声(阴平、阳平):“仄”即不平,指的是上、去、入三声。

对现代汉语来说,“平”也是指阴平﹑阳平:“仄”指上声﹑去声。

古代的入声字已经分到现代汉语的“四声”里去了。

(4)讲究对仗:诗词创作中的对偶叫对仗。

a 律诗的首尾联可对可不对,颔、颈二联必须对仗。

b词义的对待是对仗的形式要求。

c 绝句不要求对仗,使用对仗时,大多数在前面一联。

d 对仗原则:平仄相对;词性相同;词义(内容)相对。

5、绝句:“绝”是断绝的意思,绝句即截取律诗任何相邻的两联而成。

6、近体诗的四种平仄格式:五言诗:A 仄仄- 平平- 仄B平平- 仄仄- 平C 平平- 平- 仄仄D仄仄- 仄- 平平;七言诗的句式:A 平平- 仄仄- 平平- 仄B仄仄- 平平- 仄仄- 平C 仄仄- 平平平- 仄仄D平平- 仄仄仄- 平平7、律诗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