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股沟疝治疗指南

合集下载

腹股沟疝(单侧腹股沟疝修补术)临床路径

腹股沟疝(单侧腹股沟疝修补术)临床路径

腹股沟疝(单侧腹股沟疝修补术)

临床路径

一、腹股沟疝(单侧腹股沟疝修补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腹股沟疝(ICD-10:K40)

行单侧腹股沟疝修补术(ICD-9-CM-3:

53.00004/53.01001/53.020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年)

1.症状: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可伴有局部坠胀感、消化不良和便秘症状。

2.体征:病人站立时,可见腹股沟区肿块,可回纳或部分不能回纳。

3.鉴别诊断:阴囊鞘膜积液,交通性鞘膜积液,精索鞘膜积液,睾丸下降不全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年)

1.非手术治疗:1周岁以内的婴儿可暂不手术,可用棉织束带捆绑法堵压腹股沟管内环;年老体弱或其他原因而禁

忌手术者,可使用医用疝带。

2.手术治疗:

(1)疝囊高位结扎。

(2)疝修补术。

(3)疝成形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40腹股沟疝疾病代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1-2天(指工作日)。

1.所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粪便常规;

腹股沟疝诊疗指南

腹股沟疝诊疗指南

腹股沟疝

【诊断】

一、临床表现

1.症状: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经腹股沟管突出,可进入阴囊者,为腹股沟斜疝;经直疝三角突出者为腹股沟直疝;经股管向卵圆窝突出的疝为股疝。

2.体征:斜疝外形为椭圆或梨形,上部呈带蒂柄状,回纳疝块后压住深环疝块不再突出;直疝呈半球形、基底较宽,回纳疝块后压住深环仍可突出;股疝表现为腹股沟韧带下方卵圆窝处半球形突起,平卧回纳疝内容物后,疝块通常并不完全消失。

二、辅助检查鉴别诊断困难时,可采用,疝囊造影,阳性率约95%。

三、鉴别诊断要点:嵌顿疝可伴发急性肠梗阻,因此在肠梗阻的病因学诊断上应考虑到腹外疝的可能。此外还应与鞘膜积液、隐睾、睾丸扭转、腹股沟区肿大的淋巴结、脂肪瘤、脓肿等鉴别。

【治疗】

1.6个月内的小儿疝能自愈,需临床观察。其余的腹股沟疝均需要手术治疗。不主张用疝带治疗,但无手术条件时可短期应用。如有慢性咳嗽、排尿困难、便秘、腹水、妊娠、糖尿病等存在时,手术前应先予治疗。嵌顿性疝嵌顿时间在3~4小时以内;婴幼儿或老年体弱或伴有较严重疾病估计肠袢尚未绞窄坏死者,可先试行手法复位。病人取头低脚高位,注射哌替啶,托起阴囊,左手轻轻按摩浅环和深环,右手持续缓慢地将疝块推向腹腔复位。

2.术前准备及术后处理:术前准备同一般腹部外科手术,绞窄性疝手术前准备同机械性肠梗阻。手术前30分钟备皮,静脉注射预防性抗生素一次,术后不再适用抗生素。术后平卧6小时,托起阴囊,必要时用约1斤重沙袋压伤口。传统的疝修补术后,应卧床1周,术后7天拆线,三个月内避免重体力劳动。无张力疝术后即可下床活动,三个月内避免重体力劳动。

腹股沟疝临床路径精编版

腹股沟疝临床路径精编版

腹股沟疝临床路径

一、腹股沟疝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腹股沟疝(ICD-10:K40.2,K40.9)

行择期手术治疗(ICD-9-CM-3:53.0-53.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年)。

1.症状: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可伴有局部坠胀感、消化不良和便秘症状。

2.体征:病人站立时,可见腹股沟区肿块,可回纳或部分不能回纳。

3.鉴别诊断:阴囊鞘膜积液,交通性鞘膜积液,精索鞘膜积液,睾丸下降不全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年)。

1.非手术治疗:1周岁以内的婴儿可暂不手术,可用棉织束带捆绑法堵压腹股沟管内环;年老体弱或其他原因而禁忌手术者,可使用医用疝带。

2.手术治疗:

(1)疝囊高位结扎;

(2)疝修补术;

(3)疝成形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40.2,K40.9腹股沟疝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1-2天(指工作日)。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

(2)肝功能一、肾功能一、凝血四项、输血前查体;

(3)心电图及正位胸片。

腹股沟疝诊疗指南

腹股沟疝诊疗指南

腹股沟疝诊疗指南

腹股沟疝是一种常见的腹壁疾病,主要特征是腹部脂肪和肠管脱垂通过腹股沟管进入阴囊或阴唇。这种疾病主要发生在男性,但也可能在女性中出现。腹股沟疝可能引起不适和疼痛,并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因此,对于腹股沟疝的诊断和治疗,我们制定了以下指南,以便医生和患者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

一、诊断腹股沟疝的方法

1. 病史询问:医生应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疝的持续时间、疼痛程度和触发因素等。

2. 体格检查:医生会在患者的腹股沟区域进行仔细的触诊,以寻找肿块和腹股沟区域的膨胀。

3. 影像学检查: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超声波检查,以帮助确定疝的类型和确定脱垂的组织。

二、腹股沟疝的治疗方法

1. 保守治疗:对于小型、无症状或轻度不适的腹股沟疝,可以选择保守治疗。这包括限制重物的搬运、避免用力和腹压的活动,并穿戴特制的疝托带。

2. 手术治疗:对于大型、引起疼痛或不适的腹股沟疝,手术是常规的治疗方法。手术可通过传统开放手术或腹腔镜手术进行。

a) 传统开放手术:传统开放手术需要进行较大的麻醉和切口,手术风险较高,但适用于大多数患者。

b) 腹腔镜手术:腹腔镜手术利用小切口和摄像头进行操作,手术创伤较小,术后恢复较快,但并非适用于所有患者。

c) 等级依据:对于患者的手术选择,应根据腹股沟疝的大小、症状的严重程度、患者的年龄和其他相关因素进行评估和决策。

三、术后管理和复发预防

1. 术后的护理:术后需要进行规范的护理,包括休息、伤口的清洁和换药、避免剧烈运动和重负荷搬运等。医生将根据患者的具体

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术后管理计划。

疝气临床路径表格的临床路径

疝气临床路径表格的临床路径

永春县中医院

腹股沟疝临床路径

一、腹股沟疝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腹股沟疝(ICD-10:K40.2,K40.9)

行择期手术治疗(ICD-9-CM-3:53.0-53.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年)。

1.症状: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可伴有局部坠胀感、消化不良和便秘症状。

2.体征:病人站立时,可见腹股沟区肿块,可回纳或部分不能回纳。

3.鉴别诊断:阴囊鞘膜积液,交通性鞘膜积液,精索鞘膜积液,睾丸下降不全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年)。

1.非手术治疗:1周岁以内的婴儿可暂不手术,可用棉织束带捆绑法堵压腹股沟管内环;年老体弱或其他原因而禁忌手术者,可使用医用疝带。

2.手术治疗:

(1)疝囊高位结扎;

(2)疝修补术;

(3)疝成形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40.2,K40.9腹股沟疝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1-2天(指工作日)。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血糖、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

县级医院版临床路径腹股沟疝临床路径

县级医院版临床路径腹股沟疝临床路径

县级医院版临床路径腹股沟疝临床路径

一、腹股沟疝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腹股沟疝(ICD-10:K40.2,K40.9)

行择期手术治疗(ICD-9-CM-3:53.0-53.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年)。

1.症状: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可伴有局部坠胀感、消化不良和便秘症状。

2.体征:病人站立时,可见腹股沟区肿块,可回纳或部分不能回纳。

3.鉴别诊断:阴囊鞘膜积液,交通性鞘膜积液,精索鞘膜积液,睾丸下降不全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年)。

1.非手术治疗:1周岁以内的婴儿可暂不手术,可用棉织束带捆绑法堵压腹股沟管内环;年老体弱或其他原因而禁忌手术者,可使用

医用疝带。

2.手术治疗:

(1)疝囊高位结扎;

(2)疝修补术;

(3)疝成形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40.2,K40.9腹股沟疝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1-2天(指工作日)。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血糖、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

腹股沟疝临床路径(普外科)

腹股沟疝临床路径(普外科)

腹股沟疝临床路径

(2009年版)

一、腹股沟疝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腹股沟疝(ICD-10:K40.2,K40.9)

行择期手术治疗(ICD-9-CM-3:53.0-53.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年)

1.症状: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可伴有局部坠胀感、消化不良和便秘症状。

2.体征:病人站立时,可见腹股沟区肿块,可回纳或部分不能回纳。

3.鉴别诊断:阴囊鞘膜积液,交通性鞘膜积液,精索鞘膜积液,睾丸下降不全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年)

1.非手术治疗:1周岁以内的婴儿可暂不手术,可用棉织束带捆绑法堵压腹股沟管内环;年老体弱或其他原因而禁

忌手术者,可使用医用疝带。

2.手术治疗:

(1)疝囊高位结扎。

(2)疝修补术。

(3)疝成形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40.2,K40.9腹股沟疝疾病代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1-2天(指工作日)。

1.所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型、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

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

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

围手术期处理
1 一般处理 (1)术前除常规的术前检查外,对老年病人还需 了解并检查心、肺、肾功能和血糖水平。 (2)伴有慢性内科疾病的老年病人,应该在手术 前对其危险性加以评估,尤其对呼吸和循环系统 疾病人,需治疗和处理后再进行手术。
2 关于抗生素的使用 腹股沟疝手术是否常规预 防性应用抗生素目前尚有争论。有证据表明,对 高危人群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可降低感染发生率。
1.2 按疝内容物进入疝囊的状况分类 可分为: (1)易复性疝。疝常在站立或活动时出现,平卧 休息后或用手推送后可回纳腹腔。 (2)难复性疝。疝不能完全回纳,但疝内容物未 发生器质性病理改变。滑动性疝属难复性疝的一种 类型,因其有部分疝囊是由腹腔内脏(如盲肠)所 构成。 (3)嵌顿性疝。疝内容物在疝环处受压,不能还 纳,可有某些临床症状(如,腹痛和消化道梗阻的 表现)但尚未发生血运障碍。 (4)绞窄性疝。嵌顿疝病程的延续,疝内容物出 现了血运障碍,若不及时处理可发生严重的并发症, 甚至因肠穿孔、腹膜炎而危及生命
(1)高危因素包括:高龄、糖尿病、肥胖、消 瘦、多次复发疝、化疗或放疗后和其他免疫功能 低下状况等。
(2)关于预防性抗生素应用时机,推荐在切开 皮肤前30 min至1 h开始静脉给药。
并发症
1 早期并发症 包括手术部位的血肿和血清肿、阴 囊血肿、阴囊积液、膀胱损伤、输精管损伤、尿潴 留、早期伤口疼痛、切口感染伤等。 2 晚期并发症 包括慢性疼痛、精索和睾丸并发症 (缺血性睾丸炎,睾丸萎缩等)、迟发性补片感染、 补片移位等。

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2020年版)

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2020年版)

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2020年版)

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2014年版)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医师委员会

为提高我国疝和腹壁外科的诊疗水平,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与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医师委员会互相协作,从2013年着手准备,于2014年初组织修订,反复讨论,最终完成《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2014年版)》(以下简称为“指南”)。本“指南”的前身为《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2012版)》[1],本次修订依据国内外近年有关学科的进展和我国的国情,增添了一些条款,还增加了“指南”中的部分附件(腹股沟疝的常规修补方法和腔镜修补方法),目的在于强调腹股沟疝外科治疗的专业化和规范化,进一步提高我国疝外科的治疗水平。

1 定义

腹股沟疝是指发生在腹股沟区域的腹外疝,即在腹股沟区域腹壁存在缺损,有突向体表的疝囊结构,腹腔内的器官或组织可通过先天的或后天形成的腹壁缺损进入疝囊。典型的腹股沟疝具有疝环、疝囊、疝内容物和疝被盖等结构。依据解剖学上的“肌耻骨孔”概念,腹股沟疝包括斜疝、直疝、股疝及较为罕见的股血管前、外侧疝等。

2 病因和病理生理

2.1 病因(1)鞘状突未闭。是腹股沟疝发生的先天性因素。(2)腹腔内压力。腹内压和瞬间的腹内压变化是产生腹外疝的动力。(3)腹壁局部薄弱。各种引起腹股沟区域腹壁的组织胶原代谢或成份改变所致的腹壁薄弱与腹股沟疝的发病有关。(4)其他。遗传因素、长期吸烟、肥胖、下腹部低位切口等可能与腹股沟疝的发生有关。

腹股沟疝的治疗进展

腹股沟疝的治疗进展

腹股沟疝的治疗进展

腹股沟疝是一古老的外科疾病,是普外科的常见病。本文详细分析了腹股沟的解剖学基础和腹股沟疝的分型,并且对当前各种腹股沟修补术治疗手段的优点和缺点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分析。腹股沟治疗可以因人而异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在深入了解解剖结构的基础上,当前采用无张力疝修补术要优于传统的张力修补,无张力疝修补术具有疼痛轻,复发率低和并发症少优势。腹腔镜手术方法又要优于无张力疝修补术,目前也被临床大量采用,具有手术时间段,微创伤、术后恢复快的特点。

标签:腹股沟疝;疝修补术;无张力修补术;腹腔镜修补术

腹股沟疝是指在腹股沟区发生的腹外疝,约占腹外疝的90%,是普外科的多发病、常见病,在欧美国家统计的发病率约为1%。-5%。,多发于婴幼儿,久病体质虚弱者及老年人,男女患者比例约为15:1[1]。腹股沟疝通常可以分为腹股沟斜疝、腹股沟直疝和股疝,其中斜疝最为常见,约占腹股沟疝的95%,而股疝患者中女性居多。腹股沟疝治疗方法的建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16世纪,疝的手术开始在刚刚建立起来的现代解剖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19世纪末现代腹股沟疝的外科治疗开始真正建立。腹股沟疝修补术是外科医疗中最古老和最常见的手术之一,也是迄今为止治疗腹股沟疝的最有效方法,以下针对目前国内外有关腹股沟疝治疗的进展进行综述。

一、腹股沟区解剖

Nyhus的观点是腹股沟韧带与真正的韧带具有很大的差异,无法用其做进一步修补[2];Condon认为腹股沟存在腹横肌腱膜弓,腹横肌的弓状下缘能够被用来作为腹股沟疝修补组织,腹股沟疝的发生和该肌的缺损具有很大关系;Shandalakis和Mv-Vay解剖后认为,95%的人体中腹横肌没有与腹内斜肌下缘的肌肉组织融合在一起。腹横肌腱膜、腹直肌鞘的外侧和腹内斜肌腱膜都可以用来修补腹股沟疝;腹横筋膜是腹外疝的第一道屏障,大部分为一较薄的结缔组织层,修复腹横筋膜层是疝修补的关键[3];1956年,Fruchaud认为髂耻束和腹股沟韧带将耻骨肌孑L(myopectineal orifice,MPO)分隔为上下两个区域,上面是内环和直疝三角,该部位的缺陷会导致腹股沟直疝和斜疝发生;下面区域有股血管和神经穿过,该部位缺陷能够导致股疝发生。

腹股沟疝

腹股沟疝

kugel式修补术材料
kugel式修补术 (优点)
优点: ①设计最科学,符合生理结构;②同时修补三
个簿弱区,防止复发与再发;③消除张 力,充分利用生理性静压力;④免缝合,术后
疼痛轻,恢复快;⑸补材位于腹膜前间隙, 术后异物感轻。该术式体现了无张力,微创,
免缝合,完整修补耻骨肌孔的现代疝修补理念。
续缝合
无张力疝修补
无张力疝修补术有加强腹股沟后壁的:如单纯 平片修补(Lichtenstein、Trabucco 等)术式 和网塞-平片修补(如Rutkow、Millikan 等) 术式,以及针对“肌耻骨孔”的腹膜前间隙的 无张力疝修补:如Kugel、Gilbert、Stoppa 等 修补术式。
3、对因年老体弱等原因不能耐受手术者,也可选择疝托 进行保守治疗。
4、有症状的腹股沟疝,应择期手术。 5、嵌顿性及绞窄性疝应行急诊手术。 6、复发疝的手术治疗避开前次手术创伤所造成的解剖困
难,是需要考虑的选择。(如前次手术为常规开放手 术,复发后再次手术采用后入或腹腔镜手术修补)。
治疗原则
远端疝囊若较小,可以剥除;若较大,不必剥 离,敞开不缝合,如有渗液,皮下组织可 以 吸收
手术方式的选择
病人情况
手术方法和操作特点
婴幼儿先天性斜疝
经腹腔疝囊高位离断术
儿童、青少年小型斜疝,腹肌无明显缺损 经腹股沟疝囊高位结扎术

中国疝和腹壁外科诊疗指南

中国疝和腹壁外科诊疗指南

中国疝和腹壁外科诊疗指南(2012 年版)

发表者:丁印鲁(访问人次:29)

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

前言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分别于 2001 年和 2003 年组织有关专家编写和修订了《成人腹股沟疝、股疝手术治疗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对推)动我国疝和腹壁外科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手术技术的进步、材料学的发展以及循证医学的深入,疝和腹壁外科的临床证据也在不断的积累,目前诊治原则及方法趋于达成共识。为此,学组在 2011 年就以上的“方案”进行反复的专题讨论,今年 5 月完成全面修订,并更名

为《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现公布如下:

1、定义

腹股沟疝是指发生在腹股沟区域的腹外疝,即在腹股沟区域有向体表突出的疝囊结构存在,腹腔内器官或组织可通过先天的或后天形成的腹壁缺损进入疝囊。典型的腹股沟疝具有疝环、疝囊、疝内容物和疝被盖等结构。依据解剖学“耻骨肌孔”的概念,腹股沟疝包括斜疝、直疝、股疝及较为罕见的股血管前、外侧疝等。

2、病因和病理生理

2.1 病因

2.1.1 鞘状突未闭是腹股沟疝发生的先天性因素。

2.1.2 腹腔内压力腹内压和瞬间的腹内压变化是产生腹外疝的动力。

2.1.3 腹壁薄弱各种引起组织胶原代谢及成份改变所致的腹壁薄弱如老年人的组织胶原成

分改变和腹壁肌肉萎缩与腹股沟疝的发病有关。

2.1.4 其它遗传因素,吸烟,肥胖,下腹部低位切口等可能与疝发生有关。

2.2 病理生理

当腹腔内器官或组织进入疝囊后,由于疝环的存在,可压迫疝内容物,形成嵌顿疝。若为肠道时,可造成肠道的机械性梗阻而产生一系列临床表现和病理生理变化。随着受压时间延长,肠道出现水肿、渗出和血运障碍,尚未及时治疗,可导致疝内容物坏死,穿孔,产生严重的

小儿腹股沟斜疝临床路径

小儿腹股沟斜疝临床路径

小儿腹股沟斜疝临床路径

(2016年版)

一、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腹股沟斜疝(ICD-10:K40.2,K40.9),行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ICD-9-CM-3:53.0-53.1)。除外嵌顿疝及复发腹股沟斜疝。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

1.病史:腹股沟可复肿块。

2.体征:一侧或双侧腹股沟肿块,可还纳,透光试验(-)。

3.辅助检查:腹股沟、阴囊B超。

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

(三)标准住院日。

1-4日

(四)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生化全套、凝血功能、感筛腹股沟及阴囊B超、胸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的检查项目

心脏彩超

泌尿系B超

肝胆胰脾B超

(五)治疗方案的选择。

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

(六)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目前无需应用抗生素,根据病情使用.

(七)手术日。

手术日一般在入院1-3天。

1.麻醉方式:全身麻醉。

2.术中用药:麻醉常规用药。

(八)术后恢复。

术后住院恢复≤3天。

基本对症治疗方案。如出现术后感染,可结合药敏结果选择抗菌药物。

(九)出院标准。

体温正常,切口无红肿,无渗出。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存在相关并发症,需要处理干预。

2.患儿入院后,在术前发生不适宜手术的情况,如发热,腹泻等,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增加住院费用等。

二、小儿腹股沟斜疝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腹股沟斜疝(ICD-10:K40.2,K40.9)

行疝囊高位结扎术((ICD-9-CM-3:53.0-53.1)

2021年腹股沟疝临床路径及表

2021年腹股沟疝临床路径及表

2021年腹股沟疝临床路径及表

腹股沟疝临床路径

欧阳光明(2021.03.07)

一、腹股沟疝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腹股沟疝(ICD-10:K40.2,K40.9)

行择期手术治疗(ICD-9-CM-3:53.0-53.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年)。

1.症状: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可伴有局部坠胀感、消化不良和便秘症状。

2.体征:病人站立时,可见腹股沟区肿块,可回纳或部分不能回纳。

3.鉴别诊断:阴囊鞘膜积液,交通性鞘膜积液,精索鞘膜积液,睾丸下降不全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年)。

1.非手术治疗:1周岁以内的婴儿可暂不手术,可用棉织束带捆绑法堵压腹股沟管内环;年老体弱或其他原因而禁忌手术者,可使用医用疝带。

2.手术治疗:

(1)疝囊高位结扎;

(2)疝修补术;

(3)疝成形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40.2,K40.9腹股沟疝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1-2天(指工作日)。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腹股沟斜疝病程记录

腹股沟斜疝病程记录

腹股沟斜疝病程记录

腹股沟斜疝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其临床表现与病程是我们了解该

疾病的重要指南。下面将为您介绍腹股沟斜疝的全面信息,以帮助您

更好地了解它。

腹股沟斜疝是指腹股沟区域内腹腔内脏器或腹腔膜组织脱垂通过

腹股沟管向腹股沟区域外突出形成的一种疾病。多见于男性,尤其是

中年人,且其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

早期,腹股沟斜疝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常被患者忽视。随着疾

病的进展,患者可能会出现以下症状:腹股沟区域的隆起或突出,咳嗽、打喷嚏或用力排尿时突出物可增大;活动时可能出现牵拉感、疼

痛或不适;在受压或体位改变时,患者可能会感觉到疼痛加剧等症状。这些症状的出现对于引起患者的重视和及时就医至关重要。

对于腹股沟斜疝的诊断,医生需要仔细询问患者的病史、观察疝

块的特征、进行体格检查以及辅助检查。在体格检查中,医生会观察

疝块的大小、形态和可触性,以确定其是否为腹股沟斜疝。此外,医

生还可以进行触诊、叩诊、听诊等检查来进一步了解疝块的性质。

在确定腹股沟斜疝的诊断后,治疗是必不可少的。目前,手术是

治疗腹股沟斜疝的主要方法。手术可以通过腹腔镜或传统开放手术进行。具体采取哪种手术方式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决定。手术的

目的是修复腹股沟区域的缺损,以防止腹腔内器官再次脱垂。

术后,患者需要注意伤口护理和康复。及早活动可以促进术后康复和恢复,尽量避免剧烈运动或负重。此外,患者还需要定期复查,以确保手术效果和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总之,腹股沟斜疝是一种常见的疾病,早期症状可能不明显,但随着疾病的进展,症状会逐渐加重。及时就医和正确治疗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通过手术修复腹股沟区域的缺损可以有效预防再发和并发症的发生。希望本文的内容对于大家更好地了解腹股沟斜疝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有所帮助。

腹股沟斜疝临床路径说明

腹股沟斜疝临床路径说明

K40.901腹股沟斜疝行53.02001单侧腹股沟斜疝修补术临

床路径

一、K40.901腹股沟斜疝行53.02001单侧腹股沟斜疝修补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K40.901腹股沟斜疝行53.02001单侧腹股沟斜疝修补术。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年)。

1.症状: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可伴有局部坠胀感、消化不良和便秘症状。

2.体征:病人站立时,可见腹股沟区肿块,可回纳或部分不能回纳。

3.鉴别诊断:阴囊鞘膜积液,交通性鞘膜积液,精索鞘膜积液,睾丸下降不全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年)。

手术治疗:疝修补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K40.901腹股沟斜疝,行53.02001单侧腹股沟斜疝修补术。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1-2天(指工作日)。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血糖、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

(3)心电图及正位胸片。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检查项目:立位阴囊和腹股沟超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选课件
7
腹股沟疝鉴别诊断
腹股沟复发疝 股疝 切口疝 淋巴结肿大 静脉曲张 子宫内膜异位征
etc
精选课件
8
腹股沟疝治疗
有张力修补:Bassini,Marcy,Shouldice☆ 无张力修补:Lichtenstein 腹腔镜下修补:TAPP,TEP
腹腔镜下修补优点:切口感染↓,血肿形成↓ , 慢性疼痛↓,适用于双侧 腹腔镜下修补缺点:手术时间↑,血清肿↑
晚期:复发、慢性疼痛 极少致命的并发症 睾丸并发症(缺血性睾丸炎、睾丸萎缩。
输精管损伤)
精选课件
24
总结
腹股沟疝的治疗的适应症(有症状) 腹股沟疝治疗的最佳方法(腹腔镜),补
片的选择(轻质) 治疗并发症及其处理(疼痛治疗) 麻醉方式的选择(局麻或全麻) 日间手术的可行性(YES) 抗生素使用是否必须(NO)
精选课件
25
感谢亲观看此幻灯片,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配合!
Baidu Nhomakorabea
精选课件
9
TAPP VS TEP
TEP为佳,TAPP的戳孔处疝发生率↑,内脏 损伤率↑
精选课件
10
补片选择(腹腔镜)
补片若面积过小,复发率↑ ↑ ↑(推荐补片 至少15*10cm)
轻量补片
术区异物感↓ ,长期不适感↓
复发率↑
精选课件
11
补片选择(开放手术)
开放手术适用于单侧初发疝 Lichtenstein与PHS,Kugel,Trabucco复发
× NO 不适用范围:焦虑症,病理性肥 胖,急诊嵌疝手术 换用全麻或区域阻滞麻醉
精选课件
19
术后康复
恢复时间比较
开放式补片 VS 传统有张力修补 4 days less
腹腔镜修补 VS 开放式补片
7 days less
术后无需严格限制活动(无张力修补)
原则:做自己感觉可以做的事情
精选课件
20
术中使用局麻药沿切口浸润 辨认并保护腹股沟区神经 疼痛治疗宜多学科联合(外科范畴包括:
去除补片,切断包裹的神经,去除缝线或 线头,去除固定钉等) 轻质补片(推荐) 腹腔镜修补(推荐)
精选课件
23
术后并发症
早期:血肿(5.6%-16% VS 4.2%13.1%)、血清肿(0.5%-12.2%)、尿储 留(0.37%,2.42%,3.00%)、早期疼痛
欧洲疝学会《成人腹股沟疝治疗指南》
精选课件
1
《指南》形成过程
2003 荷兰外科协会制定
2005 荷兰疝外科协会修改,并提交给欧 洲疝学会(EHS,European Heinia Society)
2009 第四期《HENIA》杂志刊出
*全球唯一洲际性,十余个国家遵照执行的指南
*初版有效期至01/01/2012 *每年更新
精选课件
2
《指南》探讨的问题
腹股沟疝的治疗的适应症 腹股沟疝治疗的最佳方法,补片的选择 治疗并发症及其处理 麻醉方式的选择 日间手术的可行性 抗生素使用是否必须
精选课件
3
治疗指征
发病率:male 27% ,female 2% 成人腹股沟疝无法自愈,手术目的在于预
防和减少急性并发症 *嵌顿疝发病率0.3%-3%
率相当(短期随访结果) 选用不可吸收补片(或含有不可吸收成分
的符合补片)
精选课件
12
手术方式(手术入路)
复发疝 前入路术后复发:后入路 后入路术后复发:前入路 复杂性(巨大、双侧、复发):Stoppa 腹 膜前大张补片
精选课件
13
手术方式(手术入路)
女性(特点:a复发率↑,b股疝比例↑再发 40%为股疝) 推荐:腹膜前路径修补
术后疼痛的预防和治疗
影响恢复的最主要因素为:疼痛 疼痛程度:
腹腔镜<开放补片修补<传统有张力修补
中-重度疼痛发生率:10%-12%
精选课件
21
术后疼痛的预防和治疗
术后早期疼痛↑ --慢性疼痛↑
术前疼痛↑ --慢性疼痛↑
年龄↑
--慢性疼痛↓
女性
--慢性疼痛↑
精选课件
22
术后疼痛的预防和治疗
精选课件
14
日间手术
1955 Farqueharson提出腹股沟疝日间手术
2000-2004 Pays-Bas 35%
Spain 33%
精选课件
15
日间手术
优点: a手术费用↓ 56% off b安全可靠 适用于有自主生活能力 c住院时间短
精选课件
16
预防性抗生素使用
腹股沟疝术后感染总体发生率:0%-14.4% a传统有张力修补手术:4.3% b开放无张力修补手术:2.4%
▲以下情况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不能明显降低 切口感染率:
A传统有张力修补手术 B低危患者开放网片修补修补 C腹腔镜下修补
精选课件
17
预防性抗生素使用
以下情况推荐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a高危因素存在(复发疝、老年患者、糖尿 病、使用免疫抑制剂) b外科因素(手术时间长,引流管)
精选课件
18
麻醉
√ YES 局部麻醉(推荐):适用于一般性 前入路术式,即初发单侧可复性腹股沟疝
精选课件
4
治疗推荐
a.对于男性无症状或轻微症状的腹股沟疝,随 访观察;
b.有症状的腹股沟疝,尤其是有合并症的老 年患者,手术治疗;
c.绞窄性腹股沟疝,急诊手术
精选课件
5
精选课件
6
腹股沟疝的诊断
尚无金标准 体检 敏感性74.5%-92%,特异性93%
症状典型,体检即可诊断 腹股沟区疼痛模糊或不明原因肿胀需要辅 助检查手段:CT,MR,疝囊造影,超声 顺序:超声→MR →疝囊造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