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知识观及其对我国学前教育评价的启示
建构主义知识观对中国现代教育的启示
建构主义知识观对中国现代教育的启示建构主义知识观对中国现代教育的启示中国的现代教育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了它自身独特的发展历程。
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传统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方式一直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认识到传统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方式不能完全满足当今高等教育的需求,因此,建构主义知识观作为新兴学习理论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建构主义知识观作为新兴学习理论,其对于中国现代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
首先,建构主义知识观强调学习者主体性,即学习者应该由内而外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
因此,建构主义知识观告诉我们,中国现代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不是只依赖于传统的教学方法。
此外,建构主义知识观还强调学习者的积极参与,并通过互动的方式建立学习者之间的联系。
因此,中国现代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使学生能够融入到社会中,培养出具有团队意识的学生。
其次,建构主义知识观还强调学习者的多元化发展。
即学习者应该具有多面的发展能力,而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学习。
因此,中国现代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多元化发展,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思想、情感、道德等能力。
此外,建构主义知识观还强调学习者的自主性和自我调节能力。
因此,中国现代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自我调节能力,使学生能够在自己的领域中进行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和学习策略,并能在遇到困难时能够自行调节。
最后,建构主义知识观还强调学习者的创新能力,即学习者应该具有创新的能力,而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学习。
因此,中国现代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善于创新,从而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
以上就是建构主义知识观对当今中国现代教育的启示。
建构主义知识观的出现,为中国现代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方式,使中国现代教育更加贴近社会,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创新性和自主性。
建构主义知识观将是中国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动力,也将成为中国现代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育的启示
1、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告诉我们,知识并不是绝对的真理。
故而,教师在尊重书本知识的同时,不能用知识的权威性来压制学生的创造性,要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敢于向知识质疑、挑战;
2、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告诉我们,学习具有建构性、社会互动性、情境性。
这要求教师做到:
首先,认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教师应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
其次,注意学生共同体在学习中的作用,运用合作学习等方式帮助学生建构认知结构;
最后,注意理论联系实践,积极开展实践活动课,在实践活动中帮助学生合理运用和领会知识;
3、建构主义的学生观告诉我们,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入教室的。
教师要对学生学习模式、有观的先前知识和对教材的新任状况有所了解,以引导学生对学习材料获得新意义,修正以往的概念。
[精编]剖析建构主义理论对幼儿教育的启发
[精编]剖析建构主义理论对幼儿教育的启发建构主义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出现的一种新的教育理论,提出了以学习者为中心、主动参与、自主学习的理念。
它强调学习是一个建构新知识的过程,是环境和个体之间的互动,认为人的认知活动是一种不断适应动态环境的建构过程。
对于幼儿教育,建构主义理论提供了以下的启示。
首先,幼儿教育应该是以孩子为中心,根据孩子的发展和兴趣制定教育计划。
建构主义认为,孩子是有能力主动探索和学习的,只要我们为他们提供一个实现这种探究的机会和情境,让他们主动参与,发现问题和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就会产生积极的学习效果。
因此,幼儿教育者应该针对孩子的发展和兴趣,构建一个适合孩子的学习环境,提供多种多样的学习材料和情境,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其次,幼儿教育应该注重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通过主动地探究、发现、尝试与错误的过程中建构出知识。
因此,幼儿教育者应该给予幼儿足够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
让幼儿在学习过程中有主动选择和判断的权利,给予他们反思和矫正自己的错误的机会,帮助他们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再次,幼儿教育应该注重幼儿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建构主义认为,人是通过与他人交流、共同合作来建构自己的知识的。
因此,幼儿教育者应该营造一个富有合作氛围的学习环境,让幼儿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与其他孩子以及教育者一起合作探究问题,分享自己的思考和发现,以加深自己的理解和学习效果。
最后,幼儿教育应该注重对幼儿思维的发展与推动。
建构主义认为,人的认知能力是不断发展的,需要教育者和环境的引导。
因此,幼儿教育者应该通过各种情境和活动,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
例如,通过让幼儿进行问题解决、调查研究等活动,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
总之,建构主义理论对幼儿教育提供了很多新思想和启示。
幼儿教育者应该注重幼儿的主动学习和自主发展,促进幼儿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不断创造适合幼儿认知发展的环境和条件。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启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启示
自20世纪60年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儿童构建知识”的一种理论模式,受到
了世界范围内教育领域的广泛关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以孩子自身经验及观察结果
为前提,以鼓励孩子自主思考,自行发现规律,对问题进行多方面分析,勇于进行尝试性
探究及探索式学习为主要手段,使孩子掌握知识体系及科学思维方法。
因此,建构主义学
习理论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首先,建构主义教育认为,孩子是有一定的认知建构能力的,即通过主动观察、探究、寻找关联的形式,把外部的观察资料加以分析和整合,最终形成独立的知识经验体系,这
明显地要求学前儿童科学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发现学习材料其中的规律,而不
是只简单地传授一些学习知识或要求把信息记住。
其次,建构主义教育强调以尝试性探究与实践活动来学习,引导学生在自己的兴趣导
向下,从实际的探究中发现科学知识,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有效调动孩子的实际活动能力,
培养学前儿童的创新精神,激发学习的兴趣与兴奋。
此外,建构主义教学强调注重孩子自身发展,充分尊重孩子的观点和意见,不断提问,给予及时正确的反馈,从而建立起孩子对科学世界的深度了解,激发孩子的自信心。
综上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明确指出学前儿童的科学教育的方式,从引导孩子进行
自主思考、进行尝试性探究及实践中发现科学规律,及尊重孩子知识体系、给予及时正确
反馈,等多方面提出启示,为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指明了发展策略,是包括学前儿童科学教
育在内的课堂教学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对教学指导的启发
精心整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对教学的启示建构主义教学的目的是培养新世纪善于学习的终身学习者,使他们能够自我控制学习过程,具有自我分析和评价能力;反思与批判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给我们提出了新的知识观,也给传统教学带来了一场革命。
使教学的中心由教师向学生转移,这就要求我们彻底地改变传统的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学生观和教师观。
1在234由,12的,从而使学习者在面临新的情境时,能够灵活地建构起用于指导活动的图式。
3.任何学习都要涉及到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学习者总是以其自身的经验,包括正规学习前的非正规学习和科学概念学习前的日常概念,来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和信息。
即学习是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
应该注意的是就外部信息本身而言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意义是学习者通过在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而建构成的。
因此,学习不像行为主义所描述的“刺激—反应”那样。
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进行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
所以,建构主义者关注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
建构主义的学生观:1.建构主义教学要求学生在复杂的真实情境中完成任务。
传统的教学,学生通常选择缺乏“认知冲突”的学习道路,也就是说学生倾向于选择对他们没有难度的任务。
而在建构主义教学中,学生需要面对要求体现认知复杂性的真实世界的情境,这对他们无疑是个挑战。
因而,学生需要采取一种新的学习风格,需要采取新的认知加工策略,需要形成自己是知识与理解的建构者的心理模式。
2.建构主义教学比传统教学要求学生承担更多的学习管理任务。
显然,如果学生缺乏管理自己学习的机会,他们就不可能成为自主的思考者和学习者。
但建构主义教学也不能一下子完全让学生管理自己的学习任务,因为,高度认知复杂性的学习环境可能让学生感到不知所措。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幼幼师学前教育专业“教法课”的启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幼师学前教育专业“教法课”的启示摘要: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个体在其经验基础上进行积极建构的结果;知识的获得是个体与情境相互作用的互动过程;学习在本质上是情境的,情境决定了学习的内容与性质;知识建构的关键是个体参与实践。
结合学前教育专业教法课课程特点和任务,幼师学前教育专业教法课可以在教学中留“空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育教学应尽可能接近真实的职业环境,以“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教课法”教育教学应有一定弹性;需要密切联系幼儿园实际,经常上模拟课、下园见习、评课等。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前教育专业;教法课教法课是幼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课程,我所任教的学校根据幼儿园五大活动领域来对应开设一门教法课程,其中艺术领域分别开始美术和音乐两门教法课,一共有6门教法课。
教法课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法则、规律、原理以及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理念,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
结合教法课的内容和学科特征,学前教育专业教法课中要特别注重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分析与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实践与反思能力。
教学模式要真正走出技能训练和知识灌输的二元论困境,探索一种把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并真正把学生视为主动的“工作者”的教学模式,已成为幼师学校“教学法”教学的当务之急。
在这方面,情境建构主义理论可以带来很多启示。
一、建构主义理论及其主要观点建构主义是勃兴于世纪年代的一种植根于哲学和心理学的学习理论,如今已经成为教育心理学界最具影响力的理论之一。
建构主义的核心理念是学习者从经验中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及其意义。
认知建构主义认为,“个体通过理解重复发生的事件自己建构知识,”知识不是客观的,而是个体的和适应性的,也就是说,知识获得是一个适应过程,并且它是学习者积极认知的结果。
建构主义关于学习理论的核心观点主要有四个:第一,知识不是独立于个体经验之外的客观的东西,知识的获得不是一个被动积累的过程,而是个体在其经验基础上积极建构的结果;第二,认知是个体适应社会的过程,它的根本目的是使个体能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更好地生存、更好地生活;第三,认知对个体的经验来讲只是起到组织或建构作用,并赋予其特定的意义,而不是一个精确地表征现实的过程;第四,认知既有生物的、神经的结构基础,并且又来源于社会的、文化的和以语言为手段的相互作用。
探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探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幼儿教育的启示文章摘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学习是学习者主动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幼儿教育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作用. 对于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索能力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建构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新的认知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积极主动的参与、自主学习和主动构建的非常重要性. 以及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的作用。
建构主义这一理论对幼儿教育具有非常重要指导作用. 为培养幼儿的独立性、自主性. 促进幼儿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提供了理论支撑。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不是某个心理学家或教育学家个人的理论成果. 而是众多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关于建构主义知识、理论与实践进行探索和总结的成果. 他们主要包括杜威、维果茨基、加德纳. 形成了众多建构主义理论流派. 如个人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激进建构主义、信息加工建构主义等。
尽管不同的建构主义流派有各自的主张. 但他们在学习理论上却有着共同的观点. 即建构主义者都认为学习者是主动地建构他们的认知世界. 提高认知功能. 而不是通过单向传授被动地接受知识。
(一)建构主义知识观知识观. 是指对知识的认识、看法以及与此有关的观念的综合。
它涉及到的一些基本问题有:什么是知识. 知识有哪些形态. 知识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
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是客观的. 但他们更强调. 知识主要是由个人主动地建构而获得的。
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仅是主体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 而不是绝对的真理. 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 不同的个体会依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相同的命题进行不同的建构. 学生对知识的获得只有通过主动建构来完成。
建构主义知识观引起了教学内容、方式和方法的一系列变革. 这一理论使幼儿教育工作者重新考虑如何帮助幼儿主动建构知识. 如何更好地引导幼儿质疑、探究. 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环境中. 进行建构意义的学习。
建构主义知识观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结 构 主义 模式 , 为 法 国人类 学 家莱 维 ・ 后 斯特 劳斯 继承 与发展 , 出结构人 类学 , 提 并正式 使用 了结 构 主义这一 哲学 名词 。后来结 构 主义渗透
到社 会学 、 精神 分析学 、 心理 学等诸 多领域 。
关世 界 的 知识 是可 靠 的 , 因此 教 学 的 目的就 是
建 构主义作 为一 种哲 学 思 潮 , 经 过 哲 学 是 家长 时间 的思想 积 淀凝结 而成 的。建构 主义 的
使学生通过教学获得这样 的现实映像 。这种知 .
识观最 大 的问题 在于它 忽略 了世界 的复杂性 以
先驱是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 他提 出了语言的
2 1 4月 0 0年
纺织教育
T x l u a o e t e Ed c t n i i
Ap . 2 1 r ,0 0 VO . 5 No 2 12 .
第2 5卷第 2期
建构 主 义 知 识 观 及 其对 教 育 的启 示
吕建 强
( 门大学 教育研 究 院 , 厦 福建 厦 门 3 10 ) 60 5
摘 要 :建构主 义是行 为主 义发展 到认知 主 义之后 学 习理论 的进 一步发展 。 它指 出
知识 不是客 观 不变的 , 而是一 种假设 , 着人 对世 界认 识 的深 化 而不 断 改 变。它 强调 “ 随 学 习是 知识 的建构 ” 提倡 学生主 动 学 习, 构建 自己的知 识 体 系。它反 对 以教 师讲 授 、 , 并 以 教材 为 中心的传 统教 学观 。这 种 思想具有很 大的 进 步性 , 利 于教 育 更加 科 学和 学 生的 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对我们教学的启示是什么
建构主义学习观、教学观给我的教学启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的过程,不可由他人替代。
学习是主动的,知识或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学习不是简单的积累。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观认为:教学不能无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能力,应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
教师要和学生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此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共同促进学习过程的进展。
这两个观点对“学”与“教”都有了阐述凡事都有个过程。
从行为学习理论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理念转变有难度,实践操作层面更有难度。
我从事视障教育多年,深知老师难“讲”,学生更难“学”。
近几年来,随着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设施的完善,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在悄悄地发生变化。
我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做过一些课堂教学试验,也通过测评,访谈等方式向学生做过了解,他们从内心来说喜欢以上理论阐述的“自由、民主”的课,希望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
但他们因为视力有限,可供盲人阅读的材料有限,书本东西不多,可以供学生挖掘的知识宝藏“深藏不露”。
加上老师在学法上的指导不够,有些盲生就云里雾里,不知道要怎么“学”,,也不知道“学”什么,一节课下来,觉得学到的东西不如过去老师讲课时学得多。
出现这样的情况不奇怪。
一方面说明我们的老师没有真正会上这种课,另一方面学校也还不具备可以供给学生优质教学资源的条件。
比方说:上网阅读,既做不到人手一机,也做不到有相应的阅读软件,影视资料也没法解读,学生查阅资料就没有或很少,充其量只是个“形”似;还有一方面说明我们的学生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也没进入自主学习的主人翁状态,在“自主学习”的圈外转。
教师要重视指导学生的“学”。
对教学设施暂时无法完善,老师不能心存依赖,只能做足“内功”,在如何指导学生“学”好上下功夫。
建构主义对学前教育教学的启示
建构主义是一种教育理论,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和知识的建构。
它对学前教育教学提供了以下启示:1.学生的主动参与: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他们通过积极的参与和探索来建立自己的理解。
在学前教育中,教师应该提供丰富的学习环境和材料,鼓励学生亲身体验和探索,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发现和构建知识。
2.基于学生的先前知识: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是基于他们先前的知识和经验的。
在学前教育中,教师应该了解每个学生的背景和兴趣,并结合他们已有的知识来引导学习。
通过与学生的对话和观察,教师可以建立起与学生的连接,根据学生的先前知识和经验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机会。
3.合作学习:建构主义强调合作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学生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来共同建构知识。
在学前教育中,教师可以组织小组活动或合作项目,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和合作,分享彼此的想法和理解。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通过互相讨论和解决问题来构建知识。
4.建立真实情境:建构主义主张将学习置于真实的情境中,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在学前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模拟活动、角色扮演和实地考察等方式,为学生创造真实的学习环境。
这样的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学习。
5.反思和评估: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学生应该被鼓励不断地反思和评估自己的学习。
在学前教育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他们的学习过程和成果,帮助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提供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总的来说,建构主义对学前教育的启示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知识的建构。
教师应该充当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机会和支持,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视野下的学前教育启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视野下的学前教育启示作者:杨虎民来源:《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第9期杨虎民(阜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安徽阜阳 236037)摘要:建构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末在西方兴起的一种超越现代主义与后现代思想的认知理论,这种思潮是由后现代社会理论、哲学思潮、科学知识社会学和第二次认知革命综合的结果.本文主要介绍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以及对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的启示.关键词:建构主义;认知结构;学前教育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4)05-0274-021 问题提出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是20世纪80年代末在西方兴起的一种重要思潮,它是一种超越现代主义与后现代思想的认知理论.这种思潮是由后现代社会理论、哲学思潮、科学知识社会学和第二次认知革命思潮综合的结果.建构主义是由皮亚杰、维果茨基和加德纳等心理学家关于认知的研究成果,包括着个人建构主义(personal constructivism)、社会建构主义论(social constructivism)、激进建构主义(radical constructivism)、批判建构主义(critical constructivism)、信息加工建构主义(information processing constructivism).和语境建构主义(contextual constructivism)等众多流派.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均强调,学习者是在一定情境中主动的建构他们的知识以及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这种观点教育为学前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本文在阐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基础上,深刻探讨了该理论对学前教育的启示.2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2.1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所谓知识观是指人们对知识的一般认识、看法和观念的总和.关于知识的获取,传统的客观主义知识观与建构主义知识观是针锋相对的,客观主义知识观认为个体通过理性思维就能获取对事物的真理,教学的目的就是使学生通过教学获得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1]而建构主义知识观则持反对态度,建构主义知识观主张学习者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客观主义知识观与建构主义知识观的针锋相对具体表现为客观性对建构性、普遍性对具体性、绝对性对相对性、明确性对默会性.显然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对现实准确的表征,而仅仅是解释和假设;知识具有情境性;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以自己已有的经验背景来理解.在建构主义知识观的视野下,能引起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组织的积极变革,最终使儿童获得真正有意义的学习.2.2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不同心理学流派对儿童学习发生发展的观点均有差异,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通过强化导致的刺激和反应的联结,信息加工理论者用计算机来模拟人大脑的学习过程,把学习看作为大脑对刺激信息输入、加工、贮存和提取的过程.建构主义者特别强调学习的建构性,建构是指主体通过动作与客体在相互作用中,通过同化和顺应达到新的平衡[2].认为儿童学习的本质是并非被动的获取知识,而是采用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去主动建构对事物的真正理解,最终形成个体独特的认知结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括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总之,建构主义学习观特别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构建性和学习的社会互动性.2.3 建构主义的学生观建构主义强调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具有巨大的潜能.儿童通过学习形成了异常丰富的经验世界,他们对周围的事物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和基本观点.建构主义强调儿童经验世界的差异性,强调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主体性,反对从外部对儿童学习进行满堂灌式的知识学习.极力主张儿童在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形成了自己的认知结构,在面对具体问题时,每个儿童从自己的知识角度出发来理解和表征事物,因此,面对同一问题,不同而同的解释就具有很大的差异性.总之,建构主义学生观特别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经验世界的差异性.2.4 建构主义的教师观建构主义强调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并非否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的主导作用.建构主义教师观与传统的教师观则是完全相反,主张教师创设条件,不是通过灌输式而是通过启发式让学生获取一定的知识,在学生知识的建构上提供支持与服务;教师在学生知识建构上,并不是扮演学生学习的权威者和控制者的支配角色,而是努力扮演好学生知识建构的引导者与合作者的伙伴角色.除此之外,建构主义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正确处理好角色互换关系,确立的培养目标要符合建构主义的基本理念等.总之,建构主义教师观特别强调教师是主导,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学前教育的启示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内容丰富多彩,它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在知识的探究过程中能够进行主动学习、主动发现和主动对知识意义的建构,最终能有效提高其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显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不仅强调和尤为关注学习个体的主体性,而且为教学过程中构建良好的师生互动,提供了认识论方面的科学依据.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笔者认为它对学前教育的启示有以下五个方面.3.1 通过活动让幼儿积极的获取知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动作是知识的源泉,正如皮亚杰所说的智慧是主体通过动作对环境的适应.因此,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要善于给幼儿创设一定的环境,让其在一定的的活动中去操作并探究周围世界,进而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教师能为幼儿提供的最好的活动则是游戏,因为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在游戏活动中,幼儿能自由的拆、拼、装或分类、组合某个物体或其他形式的活动,更好的促进其身体、智力、情感、美感和社会化的良好发展.当然,在幼儿游戏活动中,教师既要为游戏活动做好设定游戏时间、设置游戏空间、提供游戏材料、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做好准备,也要为幼儿不同类型的游行提供指导,以便更好地促进幼儿认知发展.3.2 幼儿学习要与认知发展水平相一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对知识的建构是以原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因此,人为的提高幼儿学习的起跑线,实施幼儿教育小学化,不仅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发展,反而在更大程度上阻碍了幼儿的健康成长.正如单中惠所说的,教师的任务只在于发现符合每个阶段并用有关阶段的心理结构所能同化的方式教给学生[3].如果幼儿学习的内容太复杂,超出其认知水平,幼儿难以把握与理解,则不愿意去学习;如果幼儿学习的内容太简单,已经包括在其认知水平之内,幼儿则不感兴趣去学习.3.3 创造适宜的认知冲突引发幼儿学习皮亚杰认为,如果儿童已有认知结构与新情景之间产生了不平衡,就会导致儿童积极探究周围世界.因此,幼儿园教师要善于利用幼儿认知冲突,积极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当然,教师在给幼儿提出一定问题或呈现一定游戏活动时,既要与儿童已有的认知水平有关联,又要有一定的新颖性,这种合理认知的冲突才能有效引发儿童对事物的关注与探究.反之,过低和过高的认知冲突并不能引发幼儿积极主动的学习.建构主义者使用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的思想,使用建筑行业中的“脚手架”比喻给儿童适宜的帮助.教师给儿童提供这种有效教学支持的关键则是观察并抓住儿童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冲突, 提供恰当的帮助.3.4 构建全新的学前教育评价体系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的主体性、情境性等,因此,对幼儿学习的评价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首先,对幼儿的评价是独特的.依据加德纳的观点,每个幼儿的智力是独特的,是由有不同的智力强项和智力弱项组成,评价应体现出发展的独特性.其次,对幼儿进行多元化评价.在评价方式上,既要把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结合起来,又要把口头评价和档案袋评价结合起来;在评价内容上,对幼儿的生活与学习进行广泛的评价;在评价的主体上,把幼儿、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结合起来进行评价.第三,对幼儿进行情境化的评价.在实际生活中通过观察、档案袋评价、日常记录、检核表和交谈等对幼儿进行情景化的评价.最后,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加德纳认为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给孩子排序和贴标签,而是要通过评价为孩子今后的发展提供建议,从而促进他们的发展[4].3.5 注重通过协作互动来促进幼儿的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知识观主张,知识是个体与他人经由对话、磋商并达成一致的社会建构.建构主义学生观主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需要共同针对某些问题需要进行探索,并在探索的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因此,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应多组织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的协作活动,通过交谈、对话、质疑、辩论的方式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学习.参考文献:〔1〕〔5〕魏明霞.建构主义学习观对学前教育的启示[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4(3):140-143.〔2〕华爱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66.〔3〕单中惠.西方教育思想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26.〔4〕邢少颖,杨虎民.自我效能与多元智能评价观整合下的学生发展[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109-11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对教学的启发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对教学的启示建构主义教学的目的是培养新世纪善于学习的终身学习者;使他们能够自我控制学习过程;具有自我分析和评价能力;反思与批判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给我们提出了新的知识观;也给传统教学带来了一场革命..使教学的中心由教师向学生转移;这就要求我们彻底地改变传统的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学生观和教师观..建构主义的知识观:1.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任何一种传载知识的符号系统也不是绝对真实的表征..它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是他对客观世界的心理体验;它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必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变革、升华和改写;随之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 知识并不能绝对准确无误地概括自然与社会的法则;提供对任何活动或问题都适用的解决方法..在具体的问题解决中;是需要针对具体问题的情境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的..2.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尽管通过语言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且获得了较为普遍的认同;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对这种知识有同样的理解..真正的理解只能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活动过程..否则;就不叫理解;而是被动的复制式的学习;学生掌握的所谓“知识”只是一些抽象的、无意义的符号..3.课本知识;只是一种关于某种现象的较为可靠的解释或假设;并不是解释现实世界的“绝对参照”..某一社会发展阶段的科学知识固然包含真理;但并不意味着终极答案;随着社会的发展;将会有更真实的解释..4.任何知识在为个体接收之前;对个体来说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也无权威性可言..所以;教学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了的东西教给学生;不要以我们对知识的理解方式作为让学生接收的理由;用社会性的权威去压服学生..学生对知识的接收;只能由他自己来建构完成;应以他们自己的经验为背景;来分析、判断知识的合理性..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理解新知识;同时也对新知识进行分析、检验和批判..建构主义的学习观:1.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2.学习的过程应该同时包含两方面的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含着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这与皮亚杰通过同化与顺应而实现的双向建构的过程是一致的..只是当今建构主义者更重视后一种建构;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并不是发展起一种仅供日后提取出来以指导活动的图式或命题网络;恰恰相反;他们所形成的对概念的理解应该是丰富的、是有着经验背景的;从而使学习者在面临新的情境时;能够灵活地建构起用于指导活动的图式..3.任何学习都要涉及到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学习者总是以其自身的经验;包括正规学习前的非正规学习和科学概念学习前的日常概念;来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和信息..即学习是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应该注意的是就外部信息本身而言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意义是学习者通过在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而建构成的..因此;学习不像行为主义所描述的“刺激—反应”那样..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进行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所以;建构主义者关注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建构主义的学生观:1.建构主义教学要求学生在复杂的真实情境中完成任务..传统的教学;学生通常选择缺乏“认知冲突”的学习道路;也就是说学生倾向于选择对他们没有难度的任务..而在建构主义教学中;学生需要面对要求体现认知复杂性的真实世界的情境;这对他们无疑是个挑战..因而;学生需要采取一种新的学习风格;需要采取新的认知加工策略;需要形成自己是知识与理解的建构者的心理模式..2.建构主义教学比传统教学要求学生承担更多的学习管理任务..显然;如果学生缺乏管理自己学习的机会;他们就不可能成为自主的思考者和学习者..但建构主义教学也不能一下子完全让学生管理自己的学习任务;因为;高度认知复杂性的学习环境可能让学生感到不知所措..所以;在建构主义教学中;教师应该时刻注意让学习任务始终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提供一定的“支架”和辅导..同时“支架”应该随着学生理解的深入而逐步拆减或重新组合..学生应该在教师的帮助下;发展自己控制学习过程的能力..3.学生应该认识到成为一个自我控制的学习者的重要性;并且努力学习一些自我控制的技能和习惯..学生应该积极地融入到建构主义教学日程中;积极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方式中..建构主义的教学观:1.由于事物的意义并非完全独立于我们而存在;而是源于我们的建构;每个人都是以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事物的某些方面;因而教学要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使学生看到那些与他观点不同观点的基础..因此;合作学习受到了建构主义的广泛重视..这些思想是与维果斯基对于重视社会交往在儿童心理发展中作用的思想是相一致的..2.学习者是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因而不同的人看到的可能是事物的不同的方面;所以;并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理解..教学应该通过学习者的合作使理解变的更加丰富和全面.. 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强硬地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这一思想与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的思想是一致的..3.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 建构主义提倡情境性教学..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 因此;教学应使学习在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4.在教学过程中学习内容要选择真实性的任务;不能对其做过于简单化的处理;使其远离现实的问题情境..由于具体问题往往都同时与多个概念理论相关;所以;它们主张弱化学科界限;强调学科的交叉与综合..由于这种教学过程与现实问题的解决过程相类似;所需要的工具往往隐含于情境当中;因而在教学中要求教师并不是将已准备好的内容教给学生;而是在课堂上展示出与现实中专家解决问题相类似的探索过程甚至有人主张教师不要备课;提供解决问题的原型;并指导学生的探索..建构主义主张;一方面要提供建构理解所需的基础;同时又要留给学生广阔的建构空间;让他们针对具体情境采用适当的策略..5.在教学进程的设计上;建构主义者提出要呈现整体性的任务;让学生尝试进行问题的解决;在此过程中学生要自己发现完成整体任务所需完成的子任务;以及完成各级任务所需的各级知识技能..因为知识是由围绕着关键概念的网络结构所组成;它包括事实、概念、概括化以及有关的价值、意向、过程知识、条件知识等..所以;教学活动不必非要组成严格的直线型层级..学生可以从知识结构网络的任何部分进入或开始..即教师既可以从要求学生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开始教学;也可以从给一个规则入手..在教学中;首先要选择与学习者经验有关的问题这种问题并不是被过于简单化的;同时提供用于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的工具..而后让学生单个地或在小组中进行探索;发现解决问题所需的基本知识技能;在掌握这些知识技能的基础上;最终使问题得以解决..建构主义的教师观:1.教师的作用应从传统的向学生传递知识的权威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合作者..在建构主义学习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呈现者和知识权威的象征;而是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教学应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学习者的主体作用;教师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时下的看法;思考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解释..2.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和灌输者..学生是学习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动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在建构主义学习中教师必须认识到教学目标不仅包括认知目标;也包括情感目标..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情感领域;使教学与学习者个人相关联..教学要逐渐减少外部控制;逐渐增加学生自我控制学习的过程..教师不仅需要在学习内容方面辅导学生;而且更需要在新的学习技能和技术方面指导学生;并将监控学习和探索的责任也由教师为主转向学生为主;最终要使学生达到独立学习的程度..3.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教师必须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及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让学生在其中可以通过实验、独立探究、合作等方式进行学习;以引导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引导的方法包括:1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2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3要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4.教师必须为学生设置真实、复杂的问题..因而;他们不仅必须开发或发现这些问题;而且必须愿意放弃这种“知道条件严密的问题的确切答案”的观点..教师必须认识到真实世界的复杂问题可能有多种答案;鼓励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多种观点..当然这就需要改变传统的评价策略;为此;教师应该向提供学生元认知工具和心理测量工具;培养学生联系的、批判的认知加工策略;以及自己建构知识和理解的心理模式..因为这样的观点;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收集、分析有关信息和资料;主动构建知识概念和意义..这正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可以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指导..一建构课堂教学新模式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和传统教学相比已发生很大变化..因而首先教师必须改变陈旧的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以现代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为指导;利用现代人工信息技术和媒体技术的优势;探索最优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中应进一步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去;做到:教学思路要清晰;过程流畅、自然;问题设计恰当可行;切合学生实际;提问要有技巧;因人设疑;灵活多变;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二不断诱导学生建立新的学习目标因为只有学生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目标并形成与希望的成果相应的预期目标时;学习才可能成功..但这一目标;它形成于学习过程;由学生自己设定..应鼓励学生确立自己的目标;通过不同的途径达到目标;并评定自己在此过程中获得的进步..同时也应诱导学生形成新的目标;应贯穿于教学过程的每一环节..课堂教学中应做到:1课题引入——设置悬念情景;2概念形成——设置判断情景;3难点化解——设置阶梯情景;4规律获得——设置探究情景;5知识深化——设置应用情景..这样使学生在每个教学环节中都有新目标;使之成为主动的建构者..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各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都强调了学习者在建构性学习中的积极作用;这就要求课堂教学中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教学中应根据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适当的教学手段;引起悬念;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特别注意的是;教师的教学语言也要准确生动形象;善于设疑;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四促进新、旧知识的交互作用建构主义学习认为;一切新的学习都是建立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或在某种程度上利用以前的学习..例如;在解决问题的学习中;总要有一个原有的知识激活阶段;然后通过同化或顺应过程重建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结构之间的联系;使认知从一个平衡状态进入另一个更高的发展平衡状态..但这不是知识的简单量变;而是对原有知识的深化、突破、超越或质变..这就要求在教学中;促进新、旧知识交互作用;这对于完善认识结构;使认识结构综合化、整体化、系统化;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地把新概念或规律与自己认识结构中原有的适当概念相联系;把新概念、规律与原有的有关概念、规律进一步分化和融会贯通;形成一个整体结构..要引导学生积极地唤起头脑中已有的有关概念;与新感知的概念一起;进行进一步的概括和深化;总结出共同因素;上升到更高的层次..。
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对我们教学的启示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建构主义观点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于1966年提出的,他创立的学派被称为“皮亚杰派”,是认知发展领域中最有影响的学派。
现代建构主义的直接先驱是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的智力发展理论。
(一)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建构土义者认为,知识既不是客观的东西,也不是主观的东西,而是个体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假设、一种解释,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而更新。
知识并不能绝对准确无误地概括世界的法则、提供对任何活动或问题解决都适用的方法。
在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知识是不可能一用就准、一用就灵的,而是需要针对具体问题的情境,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
知识是一种意义的建构,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它不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
知识也是一种个体社会建构的产物,学习者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认识世界,又在这种交往中不断调整与修证白己的认识,达到对世界更全面、更透彻认识的目的。
(二)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
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
强调学习者的自主性、能动性,强调学习者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收集、分析、梳理有关资料,主动进行意义的建构。
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
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
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包含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
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也就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
与以往的学习理论相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体现出来三个重要倾向,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幼儿教育的启示建构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新的认知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积极主动的参与、自主学习和主动构建的重要性,以及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的作用。
建构主义这一理论对幼儿教育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为培养幼儿的独立性、自主性,促进幼儿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提供了理论支撑。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不是某个心理学家或教育学家个人的理论成果,而是众多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关于建构主义知识、理论与实践进行探索和总结的成果,他们主要包括杜威、维果茨基、加德纳,形成了众多建构主义理论流派,如个人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激进建构主义、信息加工建构主义等。
尽管不同的建构主义流派有各自的主张,但他们在学习理论上却有着共同的观点,即建构主义者都认为学习者是主动地建构他们的认知世界,提高认知功能,而不是通过单向传授被动地接受知识。
(一)建构主义知识观知识观,是指对知识的认识、看法以及与此有关的观念的综合。
它涉及到的一些基本问题有:什么是知识,知识有哪些形态,知识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
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是客观的,但他们更强调,知识主要是由个人主动地建构而获得的。
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仅是主体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而不是绝对的真理,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不同的个体会依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相同的命题进行不同的建构,学生对知识的获得只有通过主动建构来完成。
建构主义知识观引起了教学内容、方式和方法的一系列变革,这一理论使幼儿教育工作者重新考虑如何帮助幼儿主动建构知识,如何更好地引导幼儿质疑、探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环境中,进行建构意义的学习。
(二)建构主义学习观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一定的刺激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信息加工理论者把人脑当成计算机,把学习看成信息的登陆、存贮、提取的过程;而建构主义者则认为学习是一个交互用的过程,是在一定的情境中,新知识与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的交互作用,即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积极主动地建构,从而获得的对客观世界的意义建构的过程。
建构主义观点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启示
建构主义观点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启示在讨论建构主义观点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启示时,咱们得先聊聊什么是建构主义。
简单说,就是一种认为孩子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和探索来构建知识的理论。
想象一下,孩子们就像小小的科学家,手里拿着放大镜,四处探险,发现世界的奥秘。
嘿,听起来是不是特别有趣?孩子们不再是知识的接收器,而是知识的建造者。
这种学习方式,既让他们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又让他们在玩中学,学中玩,真是一举两得!想必你会想到孩子们在科学教育中的表现。
比如,小朋友们在课堂上看到植物的生长,听到水循环的故事,或者在户外观察小虫子。
他们那一双双亮晶晶的眼睛,仿佛在说:“哇!这太神奇了!”这就是建构主义的魅力所在。
教育者不再只是简单地告诉孩子们:“看,这就是植物。
”而是鼓励他们去问:“为什么植物会长得这么高?雨水从哪里来?”这样的问题就像是打开了宝藏的钥匙,让孩子们在探索中不断发现新世界。
想象一下,孩子们在实验室里,满脸兴奋地搅拌各种颜色的液体,最后得到了奇妙的变化。
那一刻,谁还会说学习是枯燥无味的呢?他们用自己的小手去操作,用自己的小脑袋去思考,这种亲身体验,绝对比单纯的书本知识来得更深刻。
就像古话说的,“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亲身经历才是最真实的感受啊。
建构主义特别强调互动。
孩子们在一起玩耍、讨论,这种氛围就像一锅热汤,大家在里边翻腾,互相影响、互相启发。
小明说:“我昨天在家里做了一个火山爆发!”小红听了,立刻眼睛一亮:“哇!我也想试试!”于是,孩子们开始了自己的科学探险。
多么有趣呀!他们不再是孤单的学习者,而是一个团队,共同探索,共同进步。
这种合作的精神,不仅让学习变得有趣,也培养了他们的社交能力。
作为教育者,咱们也得打好辅助的角色。
不是一味地灌输知识,而是提供各种各样的材料和资源,让孩子们自由发挥。
就像厨师备好食材,让孩子们去创造他们自己的美味佳肴。
教师可以设定一些有趣的问题,引导孩子们思考,同时给予他们自由的空间去探索。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对教学的启发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对教学的启发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对教学的启示建构主义教学的目的是培养新世纪善于学习的终身学习者,使他们能够自我控制学习过程,具有自我分析和评价能力;反思与批判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给我们提出了新的知识观,也给传统教学带来了一场革命。
使教学的中心由教师向学生转移,这就要求我们彻底地改变传统的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学生观和教师观。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1.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任何一种传载知识的符号系统也不是绝对真实的表征。
它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是他对客观世界的心理体验,它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必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变革、升华和改写,随之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
知识并不能绝对准确无误地概括自然与社会的法则,提供对任何活动或问题都适用的解决方法。
在具体的问题解决中,是需要针对具体问题的情境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的。
2.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尽管通过语言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且获得了较为普遍的认同,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对这种知识有同样的理解。
真正的理解只能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活动过程。
否则,就不叫理解,而是被动的复制式的学习,学生掌握的所谓“知识”只是一些抽象的、无意义的符号。
3.课本知识,只是一种关于某种现象的较为可靠的解释或假设,并不是解释现实世界的“绝对参照”。
某一社会发展阶段的科学知识固然包含真理,但并不意味着终极答案,随着社会的发展,将会有更真实的解释。
4.任何知识在为个体接收之前,对个体来说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也无权威性可言。
所以,教学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了的东西教给学生,不要以我们对知识的理解方式作为让学生接收的理由,用社会性的权威去压服学生。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幼儿教育的启示-精品文档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幼儿教育的启示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不是某个心理学家或教育学家个人的理论成果,而是众多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关于建构主义知识、理论与实践进行探索和总结的成果,他们主要包括杜威、维果茨基、加德纳,形成了众多建构主义理论流派,如个人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信息加工建构主义等。
尽管不同的建构主义流派有各自的主张,但他们在学习理论上有共同的观点,即建构主义者都认为学习者是主动建构他们的认知世界,提高认知功能,而不是通过单向传授被动地接受知识。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幼儿教育的启示学习要配合幼儿的认知水平;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不是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与主体之外,而是主观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
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认知结构。
儿童是通过同化或顺应获得新知识的。
同化是通过经验或认知结构实现对感觉资料的吸收。
儿童积极主动地同化必须以已有的经验背景和认知结构为基础,因而在学前教育教学中教师必须了解幼儿已有的经验背景和认知发展水平,教师为幼儿呈现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要有利于幼儿积极主动地同化新知识。
顺应是儿童借助与新知识或观念的接触,促进已有结构、图式发生变化的过程,或创立足以容纳新接触实物的图,或修正原有结构以容纳新事物的过程。
调节是主体在新知识与已有认知水平发生冲突的情境中做出的对原有认知结构的调节。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认知冲突有助于幼儿认知水平的发展。
同时,我们可以看出,幼儿教师要利用好认知冲突,推动幼儿认知的发展,一方面要了解幼儿已有认知水平,为幼儿提供的教学、游戏等活动要能引起幼儿的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幼儿主动探索和求知的兴趣;另一方面,认知冲突在幼儿教学中的运用要符合适度原则,远高于幼儿认知水平的教学和游戏等活动,太难或非幼儿能力所能达到的任务或游戏,会使幼儿对活动失去兴趣,不利于幼儿主动探究的精神。
因而,在幼儿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幼儿已有的认知水平,为幼儿提供最适宜的认知冲突,促进幼儿积极主动的建构新的认知水平。
简述建构主义对学前儿科学教育的启示
简述建构主义对学前儿科学教育的启示建构主义是一种教育理论,它强调学习者对知识的建构过程,并认为知识的获取是基于个体与环境的互动所产生的。
在学前儿科学教育中,建构主义的理念对于幼儿的认知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启示,具体如下:一、幼儿的行为是知识获取的过程建构主义认为,幼儿通过行为与环境的互动来获取知识,因此教育者应该创造一个充满探索和发现的环境,让幼儿通过实践来积累知识和经验。
在学前儿科学教育中,教育者应该尊重幼儿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学习,通过观察、探索、操作等方式来获取知识。
二、幼儿的知识是与环境紧密相关的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通过个体与环境的互动而建构出来的,因此教育者应该创造一个富有挑战性和激励性的环境,让幼儿在不断的实践中获取知识和经验。
在学前儿科学教育中,教育者应该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设计各种各样的学习活动,引导幼儿主动参与,从而使他们对环境有更深入的认识。
三、幼儿的知识是主动建构的过程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获取是建立在个体的行为主动性和认知活动上的。
在学前儿科学教育中,教育者应该注重幼儿的自主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建立自己的认知结构,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四、幼儿的学习是社会化的过程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建构是通过个体与社会的互动来完成的,因此教育者应该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化环境,让幼儿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建立社会关系,获取知识和经验。
在学前儿科学教育中,教育者应该注重幼儿之间的交往和合作,鼓励他们互相学习和支持,从而使他们更好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
五、幼儿的学习是情境化的过程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获取是建立在情境的基础上的,因此教育者应该创造一个富有情境的学习环境,让幼儿在情境中发现和建构知识。
在学前儿科学教育中,教育者应该注重情境的设计和创造,让幼儿在情境中积累知识和经验,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
在学前儿科学教育中,建构主义的理念为教育者提供了丰富的启示。
建构主义学习观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建构主义学习观对幼儿教育的启示[摘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被誉为当代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
它关注儿童已有认知水平,重视儿童新概念和新经验的建构,重视将活动置于真实的情境中,重视合作和交流;重视以日常生活相联系的学习内容作为数学学习内容;注重知识建构的互动中支架的支持作用。
我们需重新审视与反思我国幼儿园数学教育实践中关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应用问题。
[关键词]建构主义幼儿数学活动[活动案例]案例——奇妙的图形世界几何图形在日常生活的应用性很广,生活中处处可见各种各样的几何图形,如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等。
这是一个数学领域的操作活动,活动内容“动脑拼奇妙图形”,是在大班幼儿已经知道基本几何图形特征的基础上设计的,教师给幼儿提供了各种大小、颜色不同的图形,要求孩子按照老师给出的主题,开动脑筋,利用几何图形去拼出各种各样的图案。
在操作活动中,教师为儿童提供了一个互动、交流与合作的情景,孩子们兴趣很浓,非常投入,也能积极思考,按主题的要求去拼。
拼好后,教师请幼儿说一说是怎么拼的,每种图案都用了什么图形。
下面是整个教学活动的记录。
教师展示“奇妙的图形王国”的课件,为幼儿创造多采的教学环境。
其中有各种各样生活中常见_的图案模式,引起学生对各种图形和图案的注意。
教师提问:“看看这里都有哪些你们已经认识的图形?这些图形都是什么样子?”这时班上一位小朋友回忆了以前讲过的各种图形的特征,教师再次重复,以加深印象:“这些图形都是我们的好朋友,现在我们来比比哪组小朋友找的‘朋友’又对又快。
”教师先把幼儿分成几个小组,准备好各种大小和颜色的图形放在篮子里,让幼儿进入以下的活动环节。
1找图形(把各种颜色、形状不同、大小不同的图形片放在一起)请每组幼儿分别拿6个红圆,5个黄正方形,4个蓝三角,7个红半圆,让每组一个幼儿在按要求拿的时候,其他幼儿在该幼儿拿好后要帮他数一数,看他拿得对不对,看看哪组拿得又对又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9卷(2009年)第10期第57-59页Vol.29(2009)No.10P 57-P 59教育理论与实践Theory and Practice of Education作者简介:1.李贵希(1970-),男,河南人,遵义师范学院初等教育系讲师,主要从事学前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研究;2.刘花雨(1980-),女,湖南人,深圳元平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主要从事学前教育基本理论研究。
■李贵希1,刘花雨2建构主义知识观及其对我国学前教育评价的启示摘要:建构主义知识观认为,知识的本质是解释和假设,知识建构具有一定的情境性,是个体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是个体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完成的。
这些观点为评价儿童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内涵。
由此,学前教育评价应注重评价标准的多元化、评价目标和内容的多维性、评价过程的动态化,同时,评价方法要以质性为主,注重评价的真实性、情境性。
关键词:建构主义知识观;学前教育评价;启示中图分类号:G 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33X(2009)10-0057-03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 )作为20世纪80年代末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全新的学习理论,从哲学角度讲,它是后结构主义的一个分支,尔后汇入后现代主义。
在当代,建构主义思想渊源于库思·拉卡托斯和费耶阿本德等人的科学哲学理论以及美国哲学与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等。
他们反对结构主义所崇尚的理性主义,试图恢复被结构主义所忽略的非理性事物,注重主体的能动性和实践性。
从心理学角度讲,它是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之后的进一步发展。
教育心理学在追求自身科学化的过程中,经历了从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再到建构主义的发展轨迹。
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心理学也在不断反思和调整,主要表现为对心理因素的重新关注,对学习机制的认识从学习是被动的反应发展到学习是主动的认知,再到学习是积极的建构。
建构主义对教育的影响集中体现在它对传统知识观、传统教育观的反思以及对现代知识观、现代学习观和教学观的倡导上。
建构主义相对于传统的知识观十分关注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它大胆而新颖的观点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看待知识的新视角,从而也引起我们对知识的获得方式、掌握知识途径的科学性作出反思,对评价儿童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内涵、赋予了全新的意义。
一、建构主义知识观所谓知识观,是对于知识的认识、看法以及与此有关的一系列观念的总和[1]。
传统知识观认为,知识是客观世界的本质反映,是对客观事物的准确表征,知识是现存的、独立于认识者之外的。
知识只有在正确地反映外部世界的情况下才被认为是正确的。
客观知识就是真理。
在这种认识论思想中,科学概念是与各种事物相对应的,科学命题、原理、定理等是唯一正确的、真实的解释。
科学知识具有逻辑性、系统性和精确性,并且必须是能够用一套客观的方法加以验证的才算是真正科学的知识。
对于一个人来讲,只要掌握了这种知识,便掌握了这个世界的运转法则,从而具有了支配世界的力量。
知识是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学习的重要结果。
建构主义理论与这种机械的反映论是相对立的。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客观存在的被人发现的东西,而是人在实践活动中面对新事物、新现象、新信息、新问题所作出的暂定性的解释和假设而已。
建构主义知识观的核心内容有以下几点:(一)知识的本质是解释和假设长期以来,占主导地位的客观主义知识观认为,知识是客观世界的本质反映,是对客观事物的准确表征。
建构主义却认为,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客观反映和准确表征,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我们并不是拿来便用、一用就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景进行再创造。
知识只不过是人们借助于符号系统对客观现实作出的一种“解释”、“假设”〔2〕。
虽然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人们如何理解客观世界以及赋予它什么样的意义,却是由个人自己决定的,每个人都是在已有经验基础之上来建构现实以形成自己的观点。
由于每个人的已有经验以及价值观不同,所以每个人在解释外部世界时会形成各自不同的观点。
也就是说,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较普遍的认可,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会对这些命题有同样的理解。
知识不是客观的,它也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和唯一解释,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在目前来说对现实世界较为可靠的假设,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和更新。
基于这种观念,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在被个体接受之前,它对于个体来说毫无权威可言,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了的东西教给学生,不能以权威为理由来压服学生接受这些知识。
(二)知识建构是个体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并非被动地接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年58受所传递的信息科学知识虽包含有真理性,但不是绝对正确的最终答案。
面对新信息、新概念、新现象或新问题,学习者必须充分激活头脑中的先前知识经验,通过高层次思维活动,即需要有目的、有意识、连贯性地对知识进行分析、综合、应用、反思和评价的认知活动。
学习者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承担着学习的责任,同时也在积极地对学习活动进行着自主的自我管理和调节。
因而,个体对知识的理解只能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来建构,通过他们自己的分析、鉴别、评价、假设或见解,形成自己的理解,建构起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
心理学家维特罗克的生成学习模式就较好地说明了这种建构过程。
他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大脑并不是被动地学习和记录输入的信息,而是主动地对信息进行建构。
学习者以长时记忆的内容和倾向为依据,对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并进行推断。
学习者借助于贮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事件和信息加工策略,结合已有的经验对事物的意义进行理解。
(三)知识建构是个体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完成的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在进行知识建构时,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建构,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
在个体进行经验建构的过程中,个体的图式会随着不断扩展的经验而不断进化,所有的知识都是在这种个体与经验世界的对话过程中建构起来的,而这是以个体认知过程为基础的〔3〕。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他们在日常生活和以往的学习中就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他们对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看法。
即使有些问题他们还没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问题出现在面前时,他们往往也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从而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唯一的标准和解释〔4〕。
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学习者的合作使得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
(四)知识建构具有一定的情境性传统知识观认为,概括化的知识是学习的核心内容,这些知识可以从具体的情境中抽象出来,让学生脱离具体物理情境和社会实践情境进行学习。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离不开一定的情境,知识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才有意义。
他们反对传统教学将知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为概括性的概念、规则和原则,反对让学习者脱离现场情境进行学习,因为这种抽象出来的知识的学习结果不能自然而然地迁移到各种真实情境中去。
建构主义认为,只有把学习者置于真实、复杂的情境中,并尽可能在实际任务中获取经验和建构知识,才能使学习者适应不同的问题情境,在实际生活中才能有更广泛的迁移。
因此,建构主义者致力于“实习场”的创设,将学生与完整的经验回归到融合的状态,并将“实践共同体”作为一个能整合到学校实践中去的学习舞台。
情境化的教学淡化了无形知识的内容,使知识变得生动、有形,这也解决了学生缺乏对知识感性认识的难题,弥补了学生没有经历的缺憾。
二、建构主义知识观对学前教育评价的启示建构主义对传统的知识观提出的质疑和驳斥,对儿童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及对于我国学前教育的评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建构主义知识观表明,传统的目标驱动和“标准参照”的评价方法已不适用于评价建构主义环境中的学习。
在建构主义看来,教育评价应在与探索真实学习任务相关的真实世界的背景中,评价能表现出多种观点和看法的知识建构。
根据建构主义知识观所提供给我们的新视野,学前教育评价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一些借鉴参考。
(一)评价标准的多元化传统知识观认为知识是客观的,强调个体被动地接受知识、完全再现知识。
在这种知识观的指导下,学前教育评价标准就是幼儿对教师传授知识的接受数量、掌握的精确程度等。
同时,“为了能有效地预测和控制教育现象,往往把被评价对象置于一个共同的标准常模之下,用评价者认为的某一种价值观要求被评对象”[5]。
在这种评价功能的导向下,国家必然用统一的标准来要求各个不同的地区,教育行政部门用统一的标准来要求学生,这样,学生的个性必然被扼杀。
建构主义强调知识的本质是解释和假设,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和唯一解释,每个人都有自己对外部世界不同的解释和观点。
这就说明,价值是多元的,标准也是多元的,评价标准也应该是多元的。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反对用统一死板的标准来衡量幼儿,鼓励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强调针对每个幼儿的特殊情况,确立不同的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的多元化,能够切实地关注个体的处境和需要,激发每个个体的主体精神,促使每个幼儿最大可能地实现其自身价值。
(二)评价目标和内容的多维性传统的学前教育评价的内容主要在幼儿知识技能方面,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发展,如情感、意志。
在研究教学规律时,常常将认知从情、意中抽取出来,将真与善、美相割裂,使学前教育实践走上一条“唯理性主义教育”的偏狭之路。
在传统学前教育评价中,并没有把情感教育作为实现理想教育目标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此,陶冶幼儿的情操、塑造幼儿的品格、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等并没有被列入学前教育评价的目标体系,这也使得幼儿情感的发展与培养没有得到教育者的足够重视,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忽视和损害。
笔者认为,幼儿的发展不仅包括认知,还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个性的发展。
只有各方面全面协调地发展,幼儿才能健康地成长。
建构主义强调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下进行建构,重视建构者之间的相互协作,重视建构者的情感体验、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因此,学前教育评价的目标和内容应该是全面的、多维的,是认知与非认知的统一,不仅应充分关注幼儿发展的各个方面,还要评价幼儿园的发展状况、整个教育过程和各个教育环节。
(三)评价过程的动态化传统学前教育评价主要是总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较少,重视学习活动的结果,而忽视活动的过程。
缺少对活动或思维过程的评价,这会导致幼儿只重视探究的结果,而忽视探究的过程,易于形成一些似是而非的认识习惯,不利于幼儿探究习惯和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限制了其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建构主义教育评价强调动态评价,认为教育评价应该重视知识的建构过程,包括如何寻找知识、认知策略和自我监控、认知卷入以及知识建构中的探究与创新能力、对合作的体验、成功的愉悦、教育活动中幼儿的兴趣、态度等;主张从多维度、多层次的角度评价学习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