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中氮和磷的存在形态和特点

合集下载

土壤中氮和磷的形态提取方案

土壤中氮和磷的形态提取方案

土壤中氮和磷的形态提取方案

土壤中的氮和磷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重要元素,它们的形态分布对土

壤肥力和环境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科学合理地提取土壤中的氮和

磷形态,对研究土壤养分循环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

的土壤中氮和磷形态提取方案。

一、土壤氮形态提取

1.水热提取法

这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提取方法。将土壤样品与一定体积的去离子水或0.01 mol/L的氢氧化钾(KOH)混合,放置在水槽中进行水热提取。一般

提取时间为1-2小时。提取完毕后

离心沉淀,将上清液收集并用适当的仪器进行分析。

水热提取法适用于提取土壤中的无机氮和有机氮形态,如铵态氮

(NH4-N)、硝态氮(NO3-N)、游离氨态氮(FAA-N)等。

2.吸附膜提取法

该方法采用多孔性膜过滤土壤水解液,通过吸附膜上的无机氮化合物,来提取土壤中的无机氮形态。该方法在提取过程中避免了液固分离的步骤,避免了溶液中微量的无机氮流失。吸附膜提取法适用于研究土壤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固氮作用等。

3.酸提取法

酸提取法是将土壤样品与适量的酸(如盐酸、硫酸等)混合,进行提取。酸提取法可以提取土壤中的无机氮和有机氮形态,如全氮(TN)、容

易水解氮(EH-N)、难水解氮(NH-N)等。这种方法操作简单,但有一定

的局限性。酸提取法提取的氮形态可能不够准确,因为部分有机氮可能会

转变成其他形态,从而造成损失。

二、土壤磷形态提取

1.酸提取法

酸提取法是将土壤样品与适量的酸(如盐酸、硫酸等)混合,进行提取。酸提取法可以提取土壤中的无机磷和有机磷形态,如全磷(TP)、有

第8章-土壤氮、磷循环与环境效应-环境土壤学

第8章-土壤氮、磷循环与环境效应-环境土壤学
根据这种方法,土壤磷分为磷酸钙镁类化合物、磷酸 铁铝类化合物和闭蓄态的磷。实际上,各组分中或多或少 有一些其他组分的磷混杂在一起,包括有机磷化合物。
这种磷形态分级方法存在的问题:
1) 由于土壤的非均质性,浸提过程中释放的磷可能被其他组 分所吸附或者与阳离子反应形成难溶性的含磷化合物;
2) 肥料磷与土壤反应的中间产物有很多,而且其溶解性能尚 不清楚;
2021/1/20
25
第二节 土壤磷素的转化 与环境质量
本章重要知识点:
• 一、土壤磷的形态及分级 • 二、土壤磷的吸附机理及其影响因素 • 三、土壤磷的生物转化及其影响因素 • 四、土壤供磷能力及其影响因素 • 五、土壤磷素循环
磷是植物必需的大量营养元素,但与其它 大量元素相比,土壤磷的含量相对较低,分布 变异也较大。
• 其他,氨态氮、氮气及气态氮氧化合物。
2021/1/20
8
几个概念
全氮:土壤中氮素的总量。
有效氮:能被当季作物利用的
氮素,包括无机氮(<2%)和易分 解的有机氮
碱解氮:测得的有效氮。
速效氮:土壤溶液中的铵、交
换性铵和硝态氮因能直接被植物 根系所吸收,常被称为速效态氮。



效 氮



2021/1/20
9
中国不同地区耕层土壤的全氮含量

第三章-土壤氮素与环境

第三章-土壤氮素与环境
(2)虽然反硝化作用可以在较宽的温度范围内进行,但温度过高或过低 都不利于反硝化的进行;
(3)反硝化微生物需要有机物质作为电子供体和细胞能源,因此土壤中 的生物有效性直接影响反硝化速率;
(4)研究发现,免耕能促进反硝化作用,主要是与免耕时作物残茬的覆 盖有利于土壤保持较多的水分和提供能源物质有关;
环境科学等多个研究领域密切关注的问题。
土壤氮素由有机态氮和无机态氮组 成。前者为与碳结合的含氮物质.后者 为未与碳结合的含氮物质
在表层土中,有机态氮占土壤全氮的 90%左右,随看土层深度的加深.这一 比率迅速降低。
土壤无机态氮
土壤无机态氮包括铵态氮、硝态氮、亚硝态氮、氮氧化物、氮气 等。铵态氮可分为土壤溶液中的铵,交换性铵和粘土矿物固定态 铵.固定态铵存在于2:l粘土矿物晶层间.其含量主要决定于土 壤的粘土矿物类型和土壤质地。对具有固定铵能力的土壤来说, 它是土壤中无机态氮的主体。硝态氮和亚硝态氮一般存在于土壤 溶液中,在一般土壤中亚硝态氮含量极低。
(5)通常植物根系对硝化作用有抑制作用,这是由于根系分泌的 酚类物质和有机酸所致。
此外,土壤质地、温度、氧化还原电位、等也都会影响硝化作用。
反硝化作用
反硝化作用是指把硝酸盐等较复杂的含氮 化合物转化为N2、NO、N2O的过程
反硝化作用的影响因素
(1)反硝化作用是在嫌气条件下进行的微生物过程,因而受到土壤水分 和通气状况的影响。降雨、灌溉后一定时间后反硝化作用会达到最高峰, 这取决于土壤的类型;

沉积物中氮磷元素的形态分析与去除技术

沉积物中氮磷元素的形态分析与去除技术

沉积物中氮磷元素的形态分析与去除技术

近年来,国内外的许多水体中都出现了氮磷污染问题。因为氮磷元素是植物生

长的必需元素,而过多的氮磷元素则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细菌滋生、藻类水华等现象,不仅让水体变得混浊臭臭的,还会对水生生物造成极大的危害。为了避免水体受到氮磷污染,许多科学家和研究人员投入了大量的研究力量,在沉积物中的氮磷元素形态分析与去除技术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

首先,我们来谈一谈沉积物中氮磷元素存在的形态。氮和磷元素在水体中主要

以有机形态(如蛋白质、核酸等)和无机形态(如硝酸盐、亚硝酸盐等)存在。其中,无机氮和无机磷在水体中的占比较大,而有机氮和有机磷则主要存在于沉积物中。在沉积物中,氮磷元素的形态主要有三种类型:可交换态、还原态和稳定态。

可交换态是指氮磷元素与沉积物颗粒表面吸附作用较弱,可以与外界环境交换

的形态。可交换态氮主要存在于铵态和硝态两种形式。当外界环境中含有丰富的氮源时,可交换态氮会迅速释放到水体中,使水质变得混浊浑浊。有时,这种现象甚至会引起藻类的大量繁殖,从而形成水华。可交换态磷主要存在于磷酸盐的形式,它与水体中其他物质相比,较容易被吸附到颗粒表面上。

还原态是指氮磷元素处于低价态或还原化合物中的形态。它们与可交换态相比,吸附能力更强,难以被外界环境所影响。还原态氮主要以氨态和有机氮的形式存在。由于还原态氮并不容易被微生物降解,因此难以转化为其他形态,对水体污染的影响也非常大。还原态磷则主要以微生物耗氧作用产生的铁锰磷酸盐形式存在。

稳定态是指氮磷元素与沉积物颗粒结合较为牢固的形态。它们与可交换态和还

土壤微生物固定氮和溶解磷的分子调控机理

土壤微生物固定氮和溶解磷的分子调控机理

土壤微生物固定氮和溶解磷的分子调控机理

土壤中有丰富的微生物资源,其中包括了许多能够影响植物、土壤等方面的生物。其中,土壤微生物的固定氮和溶解磷两种作用在农业生产和自然生态系统中都拥有特殊的重要性。这些作用均受到一些分子机理的调节和控制,下面就分别来讨论这些机理。

1. 土壤微生物固定氮的分子调控机理

生物固氮作为一种重要的氮素来源,对于土壤中的植物生长发育以及生态系统

的健康维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土壤中的微生物中有一些产生固氮酶(nitrogenase)的生物,这种酶能够将氮气分子转化为氨,从而被土壤中的植物吸

收利用。

在土壤中,产生固氮酶的微生物有许多,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根瘤菌(Rhizobia)和自由生活的氮固氮菌。这些微生物内部存在一些分子调节机制,能够对固氮进行调控,表现出一定的启动和抑制作用。

例如,当土壤中存在大量氨或矿质氮素的时候,这些微生物就可以通过第一信

使的形式促进酶的抑制,以降低氟和邻氮对于菌株生长的负面影响。此外,对于根瘤菌,它还可以通过一些类似于细胞内信号传递的分子机制来调节固氮,比如自分泌的短端信号分子。

2. 土壤微生物溶解磷的分子调控机理

除了固氮以外,溶解磷同样是土壤中微生物的另一项重要作用。溶解磷可以释

放许多磷元素,这样就能够为土壤中的植物生长提供帮助。微生物中通过溶解磷酶来促进溶解磷的成分,其中微生物中的产生溶解磷酶的微生物最为常见。

在溶解磷的分子调控机理中,也有类似于固氮的一些分子机制。例如,一些生

产溶解磷酶的菌株可以通过糖类等第一信使启动的方式来促进这种酶的合成,提高

土壤中氮和磷的形态提取方案

土壤中氮和磷的形态提取方案

土壤中氮和磷的形态提取方案

一、磷

磷以无机磷和有机磷两大类形式存在,其中无机磷的存在形式可以进一步分为易交换态磷或弱吸附态磷、铝结合磷、铁结合磷、闭蓄态磷、钙结合磷、原生碎屑磷。也有学者将无机磷分为可溶性磷、铁结合态磷、铝结合态磷、钙结合态磷、闭蓄态磷。由于有机磷分离和鉴定困难,因此许多学者将有机磷看作一个形态。

1、砂质土壤中水溶性磷提取方法的比较

目前,水溶性磷的提取方法和条件还没有统一,常用的提取剂除去离子水外,还有0.01 mol·l-1CaCl的中性盐。用去离子水直接提取时,因电介质浓度太低,提取物经离心后仍可保留较多的细胶体,这些细胶体不能通过普通滤纸过滤而消除,必须采取0.45μm微孔膜过滤才能有效地去除胶体物质,因此,许多研究采用稀溶液来替代去离子水来提取水溶性磷。但当土壤溶液中引入高浓度的钙离子时,溶液中的正磷酸根可与Ca离子作用形成溶解度较低的化合物,这可能会影响土壤水溶性磷的提取效果,而采用稀KCl可能避免这一问题。

用0.02 mol·l-1KCl提取水溶性磷操作方便,提取量与用去离子水提取0.451μm微孔膜过滤的磷接近,是砂质土壤水溶性磷较为理想的提取方法。而用去离子水提取仅过普通滤纸因滤液中残留胶体可使水溶性磷提取量偏高,用0.01 mol·1-1CaCl2提取,因ca2+浓度较高,可抑制土壤磷素的释放,使水溶性磷提取量偏低。

2、磷形态顺序提取分析方法

许多磷形态化学顺序提取法得到了运用。它的原理是利用不同化学浸提剂的特性,将沉积物中各种形态的无机磷加以逐级分离。它的原理是利用不同化学浸提剂的特性,将沉积物中各种形态的无机磷加以逐级分离。是在Tessier等研究结果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顺序提取方法——BCR顺序提取方法。欧共体标准物质局(BCR,现名欧共体标准测量与检测局)为解决由于不同的学者使用的流程各异、缺乏一致的实验步骤和相关标准物质、世界各地实验室的数据缺乏可比性等问题,欧盟委员会通过建立标准,测量和测试框架发起了一个综合性项目,主要目的是:①设计一个合理的顺序提取流程;②测试内部试验研究中所选用的流程;③鉴

第四章 土壤氮的分析

第四章  土壤氮的分析

第四章土壤氮的分析

4.1概述

土壤中氮素绝大多数为有机质的结合形态。无机形态的氮一般占全氮的1~5%。土壤有机质和氮素的消长,主要决定于生物积累和分解作用的相对强弱、气候、植被、耕作制度诸因素,特别是水热条件,对土壤有机质和氮素含量有显著的影响。从自然植被下主要土类表层有机质和氮素含量来看,以东北的黑土为最高(N,2.56~6.95 g·kg-1)。由黑土向西,经黑钙土、栗钙土、灰钙土,有机质和氮素的含量依次降低。灰钙土的氮素含量只有(N,0.4~1.05g·kg-1)。我国由北向南,各土类之间表土0~20cm中氮素含量大致有下列的变化趋势:由暗棕壤(N,1.68~3.64g·kg-1)经棕壤、褐土到黄棕壤(N,0.6~1.48g·kg-1),含量明显降低,再向南到红壤、砖红壤(N,0.90~3.05g·kg-1),含量又有升高。耕种促进有机质分解,减少有机质积累。因此,耕种土壤有机质和氮素含量比未耕种的土壤低得多,但变化趋势大体上与自然土壤的情况一致。东北黑土地区耕种土壤的氮素含量最高(N,1.5~3.48g·kg-1),其次是华南、西南和青藏地区,而以黄、淮、海地区和黄土高原地区为最低(N,0.3~0.99g·kg-1)。对大多数耕种土壤来说,土壤培肥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提高土壤有机质和氮素含量。总的来讲,我国耕种土壤的有机质的氮素含量不高,全氮量(N)一般为1.0~2.09g·kg-1。特别是西北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的土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逐渐提高土壤有机质的氮素含量。

土壤中有机态氮可以半分解的有机质、微生物躯体和腐殖质,而主要是腐殖质。有机形态的氮大部分必须经过土壤微生物的转化作用,变成无机形态的氮,才能为植物吸收利用。有机态氮的矿化作用随季节而变化。一般来讲,由于土壤质地的不同,一年中约有1~3%的N释放出来供植物吸收利用。

长白山地土壤碳,氮,磷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垂直特征

长白山地土壤碳,氮,磷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垂直特征

长白山地土壤碳,氮,磷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垂直特征

本研究通过采集长白山地不同海拔高度和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样品,测定了其中的碳、氮、磷含量,并分析了它们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结果显示,随着海拔的升高,土壤碳、氮、磷含量均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其中碳含量下降最为明显,而磷含量则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碳、氮、磷含量也有所不同,其中针叶林土壤的碳、氮、磷含量均高于阔叶林土壤。此外,生态化学计量比值(C:N、C:P和N:P)也表现出不同的垂直特征,其中C:N和C:P比值随着海拔升高而逐渐增加,而N:P比值则呈现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本研究结果对长白山地土壤养分循环和生态系统健康管理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 1 -

土壤指标(全氮、全磷、全钾、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解性氮、PH)

土壤指标(全氮、全磷、全钾、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解性氮、PH)

全氮、全磷、全钾、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解性氮、PH

一、土壤全氮的测定—凯氏定氮法

一、目的

1、掌握土壤中全氮含量测定的方法。

2、了解测定土壤全氮的原理

二、原理

土壤中的氮大部分以有机态(蛋白质、氨基酸、腐殖质、酰胺等)存在,无机态(NH

4

+ 、

NO

3 - 、NO

2

- )含量极少,全氮量的多少决定于土壤腐殖质的含量。

土壤中含氮有机化合物在还原性催化剂的作用下,用浓硫酸消化分解,使其中所含的

氮转化为氨,并与硫酸结合为硫酸铵。

给消化液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使铵盐分解蒸馏出氨,吸收在硼酸溶液中,最后以甲基红-溴甲酚绿为指示剂,用标准盐酸滴定至粉红色为终点,根据标准盐酸的用量,求出分析样品中的含氮全量。

三、试剂:

1、混合催化剂:称取硫酸钾100g、五水硫酸铜10g、硒粉1g。均匀混合后研细。贮于瓶中。

2、比重1.84浓硫酸。

3、40%氢氧化钠:称400g氢氧化钠于烧杯中,加蒸馏水600ml,搅拌使之全部溶解。

4、2%硼酸溶液:称20g硼酸溶于1000ml水中,再加入2.5ml混合指示剂。(按体积比100:0.25加入混合指示剂)

5、混合指示剂:称取溴甲酚绿0.5g和甲基红0.1克,溶解在100ml95%的乙醇中,用稀氢氧化钠或盐酸调节使之呈淡紫色,此溶液pH应为4.5。

6、0.01的盐酸标准溶液:取比重1.19的浓盐酸0.84ml,用蒸馏水稀释至1000ml,用基准物质标定之。

四、操作步骤

1、消煮:在分析天平上准确称取通过60号筛的风干土0.5000g左右,移入干燥的凯氏瓶中,加入1.5g的还原性混合催化剂。用注射器加入4ml浓硫酸,放到通风柜内的消煮器上消煮

土壤学 第九章---第十一章

土壤学 第九章---第十一章

第九章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过程

一、名词解释:

1、土壤活性酸:土壤溶液中游离的H+所表现的酸度。

2、土壤潜性酸:指土壤胶体上吸附的H+和Al3+所引起的酸度。

3、土壤缓冲性:狭义:土壤抵抗酸碱物质,减缓pH变化的能力。

广义:土壤是一个巨大的缓冲体系,包括对氧化还原、污染

物质、养分等。指抗衡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

4、碱化度:指土壤胶体吸附的交换性钠离子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率

二、土壤酸碱性对土壤肥力和植物生长的影响如何?

1.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1)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土壤细菌和放线菌适宜于中性和微碱性环境;在强酸性土壤中真菌则占优势。

2)对土壤胶体带电性影响

土壤环境pH 值高时,土壤胶体负电荷数量增多,相应于阳离子交换量也增加,土壤保肥性、供肥性增强。

3)对土壤养分有效性影响

●在pH6.5附近,大多数营养元素的有效性都较高。

●N、K 、 S元素在微酸性、中性、碱性土壤中都较高。

●P元素在中性土壤中有效性最高, pH<5和pH>7时有效性降低。

●Ca和Mg在pH6.5-8.5有效性大,在强酸性和强碱性土壤中有效性较低。

●Fe、Mn、Cu、Zn等微量元素有效性在酸性和强酸性高。

●Mo在酸性土壤中有效性较低,pH>6时有效性增加。

2.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不同植物对土壤酸碱反应的要求是不同的,各有一定的适应范围。有些植物能适应较宽的pH值范围,有些植物却对土壤pH值非常敏感,这是各种植物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中形成的。大多数植物均适于在pH值4-9环境中生长。

三、简述酸性土、碱性土的改良。

1. 土壤酸性的调节:

土壤磷、氮与水体富营养化

土壤磷、氮与水体富营养化

2020.01

“富营养化”问题成为当前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它是一种由于磷、氮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主要表现为水中的营养物质氮、磷超过湖体的自净能力,进而引起藻类过量生长、繁殖。1 水体富营养化

水体富营养化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天然富营养化,二是

人为富营养化。天然富营养化是湖泊水体生长、发育、消亡整个生命史中必经的天然过程,这个过程极其漫长。人为富营养化演变的速度非常快,可以在短期内使水体由贫营养化状态变为高营养状态。

随着工农业生产大规模的迅速发展,人为富营养化越来越严重。人口密集的城市排放出大量含磷、氮营养物质的生活污水排人湖泊、河流、水库,增加了这些水体的营养物质的负荷量,同时,在农村,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施用的化学肥料和牲畜类便逐年增加,经过雨水冲刷和渗透,以面源的形式使一定数量的植物营养物质最终输送到水体中。

氮和磷是富营养化水体中的特征污染物,是植物和微生物的主要营养元素。国际上一致认为湖水中总磷浓度0.02mg(P)/L、总氮浓度0.2mg(N)/L是水体富营养化的发生浓度。由于水体中所含氮磷的影响,特别是封闭水体中的氮磷,导致水体中的藻类大量繁,藻类的繁殖又会吸收水体中部分的氮和磷,藻类的死亡和解体又将所吸收的氮和磷释放到水体中去,造成水体中藻类的恶性繁殖。一方面影响水体的水质,会造成水的透明度降低,使得阳光难以穿透水层,从而影响水中植物的光合作用,可能造成溶解氧的过饱和状态。溶解氧的过饱和以及水中溶解氧少,都对水生动物有害,造成鱼虾大量死亡。同时,藻类本身有藻腥味会引起水质恶化产生腥臭难闻的气味。另一方面富营养化水体中所含的硝酸盐和亚硝酸数以及藻类所含的蛋白质毒素会富集在水产物体内,人畜长期饮用这些物质含量超过一定标准的水,也会中毒致病。2 土壤磷素与水体中的含磷化合物

土壤中氮和磷的存在形态和特点

土壤中氮和磷的存在形态和特点

土壤中氮和磷的存在形态和特点

氮是植物生命活动中必需的元素,直接关系到植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在土壤中,氮存在于有机态和无机态两种形式。

1.有机氮

有机氮是指存在于土壤有机质中的氮形式。有机质中的氮主要来自植物、动物及微生物的残体和排泄物,并通过这些有机质的分解释放为氨基酸、蛋白质等有机氮化合物。有机氮质地稳定,不易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它需要经过微生物的作用分解为无机氮,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

2.无机氮

无机氮是指存在于土壤中以无机形式存在的氮。主要有铵态氮、硝态

氮和硝酸态氮三种形式。

(1)铵态氮:土壤中的氨和氨基酸等有机物经过微生物的作用,可

以转化为铵态氮(NH4+)。铵态氮不稳定,容易被微生物转化为硝态氮。

(2)硝态氮:铵态氮经过硝化作用,被硝化细菌转化为硝态氮

(NO3-)。硝态氮较为稳定,是植物吸收氮的主要形式。

(3)硝酸态氮:硝酸态氮是硝态氮在土壤中反应的一种产物,多存

在于氮素充足、酸性较大的土壤中。硝酸态氮作为土壤中的一种形态,植

物不能直接吸收。

磷是植物生长发育的限制性因素之一,在土壤中以无机磷、有机磷和

矿物磷三种形式存在。

1.无机磷

无机磷是指存在于土壤中以无机形式存在的磷。包括三价磷酸盐(HPO42-)和二价磷酸盐(H2PO4-)。土壤中的无机磷主要来自于磷肥的施用和磷矿石的分解。

(1)吸附态磷:土壤中的无机磷会与土壤颗粒表面的铁铝氧化物结合形成吸附态磷。吸附态磷不能被植物直接吸收,需要通过植物根际微生物的作用,转化为可溶性磷。

(2)可溶性磷:随着土壤水分的增加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吸附态磷会逐渐释放为可溶性磷,植物可以通过根系吸收利用。

土壤中氮磷钾的存在形式以及植物吸收形态

土壤中氮磷钾的存在形式以及植物吸收形态

土壤中氮磷钾的存在形式以及植物吸收形态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

第五章 土壤胶体化学性质

第五章 土壤胶体化学性质

第二节 土壤胶体的吸附性能 与离子的吸附交换反应
一、离子吸附的一般概念
根据物理化学的反应,溶质在溶剂 中呈不均一的分布状态,溶剂表面层中 的浓度与溶液内部不同的现象称为吸
附作用**。
凡使液体表面层中溶质的浓度大 于液体内部浓度的作用称为正吸附, 反之则称为负吸附.
一、离子吸附的一般概念
离子吸附的类型
表8-3 不同类型土壤胶体的阳离子交换量
土壤胶体 CEC[cmol(+).kg-1]
腐殖质 蛭 石 蒙脱石 伊利石 高岭石 三氧化物
200 100-150 70-95 10-40 3-15 2-4
(三)盐基离子与盐基饱和度
1、盐基离子与致酸离子***
在土壤里,被胶体吸附着的阳离 子,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氢离子和铝离子,它们 是致酸离子,与土壤的酸度有密切关 系。 第二类是其他的一些离子,如 Ca+2、Mg+2、K+、NH4+……等,在古典 化学上,它们都称为盐基离子。
一 般 把 土 壤 含 氮 量 > 0.2% 者 为 “ 高 ” ; 0.2%~0.1% 之间者为“中”; 0.1%~0.05% 者为 “低”, < 0.05%者为“极低”。一般把作物在 不施氮区的全年生长期所吸收的氮量为土壤供氮 能力的良好指标。
二) 土壤氮素的存在形态
1.有机态氮 占全氮的绝大部分,92~98%。有机氮的矿化 率只有3~6%。

太白山不同海拔土壤碳、氮、磷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太白山不同海拔土壤碳、氮、磷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太白山不同海拔土壤碳、氮、磷含量及生态化学计

量特征

一、本文概述

太白山位于中国陕西省中部,作为秦岭山脉的一部分,其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太白山的海拔高度差异显著,从山脚到山顶的生态环境呈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这为研究不同海拔下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提供了理想的天然实验室。

本文旨在探究太白山不同海拔梯度下土壤碳、氮、磷含量的变化,并分析这些变化如何影响土壤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通过采集太白山不同海拔高度的土壤样品,分析其碳、氮、磷元素的含量,并结合生态化学计量学的理论和方法,揭示太白山土壤碳、氮、磷元素随海拔变化的规律,以及这些变化对土壤生态功能的影响。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太白山土壤生态系统的结构和

功能,而且可以为其他类似地区的生态学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于太白山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恢复和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二、文献综述

太白山,作为中国西部的重要山脉,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生态条件为土壤碳、氮、磷元素的分布和循环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背景。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于太白山土壤碳、氮、磷的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进行了大量研究,旨在揭示这一关键生态系统中的元素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

在土壤碳的研究方面,早期研究主要关注于太白山不同海拔土壤中有机碳和全碳的含量变化。这些研究发现,随着海拔的升高,土壤有机碳和全碳含量呈现出一定的变化趋势,这可能与不同海拔的气候、植被类型以及土壤质地等因素有关。近年来对于土壤碳稳定性的研究也逐渐增多,尤其是关于土壤团聚体对碳的固定和保护作用。

土壤中氮磷钾的标准

土壤中氮磷钾的标准

土壤中氮、磷、钾的标准含量是一个复杂的话题,因为其含量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气候、土壤类型、地理位置等。然而,一般来说,土壤中的氮、磷、钾的含量范围可以参考以下数据:

1、氮:通常在0.5%-2.5%之间,较高的含量可能有助于植物的生长。

2、磷:0.1%-0.2%之间,磷是植物生长的重要元素,但过量的磷也可能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3、钾:0.3%-2.0%之间,钾有助于植物的抗逆性,提高产量。

然而,这些数据只是大致的参考范围,实际的土壤中氮、磷、钾的含量可能会因具体情况而有所不同。为了获得更准确的土壤养分含量数据,建议向当地的农业部门或专业的土壤测试机构进行咨询,并定期进行土壤检测以确保土壤养分的平衡。

除了氮、磷、钾外,土壤中的其他微量元素也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起着重要作用。例如,钙、镁、硫、铁、硼、锌等也是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因此,保持土壤中各种养分的平衡是至关重要的。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土壤中的养分含量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壤的养分含量可能会发生变化。例如,在长期种植同一种作物的情况下,可能会导致土壤中某种养分的过度消耗。因此,需要定期进行土壤检测,了解土壤中各种养分的含量,并根据需要进行补充,以确保土壤的健康和植物的正常生长。

总之,了解土壤中氮、磷、钾的标准含量对于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至关重要。通过定期的土壤检测和养分平衡管理,可以确保土壤的健康和植物的正常生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养分含量以及存在形态和特点

土壤形态

一、根据在土壤中存在的化学形态分为

(1)水溶态养分:土壤溶液中溶解的离子和少量的低分子有机化合物。

(2)代换态养分:是水溶态养分的来源之一。

(3)矿物态养分:大多数是难溶性养分,有少量是弱酸溶性的(对植物有效)。

(4)有机态养分:矿质化过程的难易强度不同。

二、氮的形态与转化

1、氮的形态:(全氮含量0.02%——0.3%)

(1)无机态氮:铵离子和硝酸根离子,在土壤中的数量变化很大,1—50mg/kg (2)有机态氮:A、腐殖质和核蛋白,大约占全氮的90%,植物不能利用;

B、简单的蛋白质,容易发生矿质化过程;

C、氨基酸和酰胺类,是无机态氮的主要来源。

(3)气态氮:

2、氮的转化:

有机态氮的矿质化过程: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

铵的固定:包括2:1型的粘土矿物(依利石、蒙脱石等)对铵离子的吸附;和

微生物吸收、同化为有机态氮两种形式。

土壤是作物氮素营养的主要来源,土壤中的氮素包括无机态氮和有机态氮两大类,其中95%以上为有机态氮,主要包括腐殖质、蛋白质、氨基酸等。小分

子的氨基酸可直接被植物吸收,有机态氮必须经过矿化作用转化为铵,才能被作物吸收,属于缓效氮。

土壤全氮中无机态氮含量不到 5%,主要是铵和硝酸盐,亚硝酸盐、氨、氮气和氮氧化物等很少。大部分铵态氮和硝态氮容易被作物直接吸收利用,属于速效氮。无机态氮包括存在于土壤溶液中的硝酸根和吸附在土壤颗粒上的铵离子,作物都能直接吸收。土壤对硝酸根的吸附很弱,所以硝酸根非常容易随水流失。在还原条件下,硝酸根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可以还原为气态氮而逸出土壤,即反硝化脱氮。部分铵离子可以被粘土矿物固定而难以被作物吸收,而在碱性土壤中非常容易以氨的形式挥发掉。土壤腐殖质的合成过程中,也会利用大量无机氮素,由于腐殖质分解很慢,这些氮素的有效性很低。

三、磷的形态与转化

1、形态(土壤全磷0.01%——0.2%)

(1)有机态磷:核蛋白、卵磷脂和植酸盐等,占全磷总量的15%——80%;

(2)无机磷:(占全磷20%—85%)

根据溶解度分为三类

A、水溶性磷:

一般是碱金属的各种磷酸盐和碱土金属一代磷酸盐,数量仅为0.01——

1mg/kg。在土壤中不稳定,易被植物吸收或变成难溶态。

B、弱酸溶性磷:

主要是碱土金属的二代磷酸盐即CaHPO4和MgHPO4,存在于中性和微酸性土壤中。不溶于水而溶于弱酸溶液中,植物可吸收利用;数量为几十mg/kg。水溶性和弱酸溶性磷为速效磷。

C、难溶性的无机磷化合物,占无机磷的绝大部分。植物很难利用。在中性和碱性土壤(石灰性土壤)以磷酸钙、磷酸镁、磷酸八钙、磷灰石等形式存在;在酸性土壤中,以磷酸铁、磷酸铝、磷铁矿和磷铝石等形式存在。

土壤养分含量

养分含量因土而异,变化极大,主要取决于成土母质类型、有机质含量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中国耕作土壤的主要养分含量为:氮0.03~0.35%;磷

(P

2O

5

)0.04~0.25%;钾(K

2

O)0.1~ 3%;其他养分的含量通常分别在百万分之

几或十万分之几左右。土壤养分的总贮量中,有很小一部分能为当季作物根系迅速吸收同化的养分称有效养分;其余绝大部分必须经过生物的或化学的转化作用方能为植物所吸收的养分称潜在养分。一般而言,土壤有效养分含量约占土壤养分总贮量的百分之几至千分之几或更少。故在农业生产中,作物经常出现因某些有效养分供应不足而发生缺素症的现象(见植物缺素症)。据统计,中国耕地几乎普遍缺乏有效氮素,近2/3的耕地缺乏有效磷素,有1/3的耕地缺乏有效钾,必须借助肥料以弥补其不足。

附表:土壤养分分级表

土壤养分分级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