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钱币发展介绍

合集下载

唐朝货币制度

唐朝货币制度

唐朝货币制度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其货币制度也是十分发达的。

唐朝的货币制度在国内外交往、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稳定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唐朝时期,最常见的货币是铜钱。

铜钱有不同的面值和重量,分为文钱和质钱。

文钱通常是方孔圆钱,多为九品贝,上面镌刻着君主的姓名和年号;质钱通常是有重石和轻石之分,以重石为主。

铜钱的使用非常广泛,除了用于交换货物,还被用于支付军队、赏赐官员、缴纳税费等。

由于唐朝国内经济繁荣,对铜钱的需求量大,因此大量的铜钱被铸造出来。

除了铜钱,唐朝还流通着一些贵重的金银货币。

银盆钱是最早的银币形式之一,外形类似于盘子,有一个圆形凹陷的中心。

金银元宝则是一种贴补铜钱流通的货币,通常以百两或千两为单位。

这些金银贵重货币主要用于高价值货物的交易,如奢侈品、珍宝等。

在唐朝时期,货币的发行和管理由中央政府负责。

太宗时期,设立了专门负责货币制度的机构“度支”。

度支设有专门的官员,负责制定货币政策、铸币和管理货币流通。

这些官员对货币的制造、设计以及流通进行严格的管理和监督,以确保货币的质量和稳定性。

在贸易和外交往来方面,唐朝的货币制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唐朝与周边国家和西方的交往频繁,货币的统一和流通便利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唐朝还开辟了一条丝绸之路,与中亚、西亚和欧洲进行商品交换。

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货币与唐朝的铜钱和金银货币一起流通,促进了贸易的繁荣和相互交流。

唐朝的货币制度在社会稳定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货币的广泛流通和使用改变了以物换物的交换方式,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交易效率,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统一。

同时,由于铜钱流通广泛,军队和官员的工资、税收的征收和赎回等行为都依赖于货币,这也使得社会秩序的维护更加有序和稳定。

总的来说,唐朝的货币制度在国内外交往、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货币的广泛流通和使用推动了贸易的繁荣和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统一。

唐朝的货币制度成为后来中国货币制度发展的重要基础,对我国货币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隋唐以前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

隋唐以前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

隋唐以前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使用货币的历史长达五千年之久。

中国古代货币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多种多样的货币,在不同的朝代,不同的时期,中国古代的货币一直在不断的演变,下面,我就简单的说一下我对隋唐以前的中国古代货币的发展的认识和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夏商时期的货币贝币是早期中国实物货币之一,早在夏代末年,贝就可能成为交换媒介。

商代常见的是一种齿贝,背面往往磨平,或钻一穿孔,以便于携带,其学名为“货贝”。

由于真贝的数量不够,又用仿制贝代替,有石贝、蚌制贝、骨贝、铜贝等。

铜贝是金属铸币的滥觞。

中华大地上最早的有记载的货币是贝币,据考古出土的文物证明,远在夏代,人们就从遥远的沿海地区采来咸水贝携至内地作为珍贵的首饰,同时也用来换物。

由于贝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使用,逐渐形成原始货币的雏形。

贝币广泛地在人们生活中流通使用是在商代。

据有关史料的记载和出土文物可以发现,在商代,贝壳已经不再作为装饰品,而是纯粹意义上的货币了。

在商代中期以前贝币价值很高,臣下若能获得商王用贝币的赏赐那可真是极大的荣耀。

随着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天然贝币渐渐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故在当时又出现了许多仿制贝币,有石贝、骨贝、蚌贝、绿松贝等,这类贝币形体都较小,其长度约1.2厘米至2.4厘米左右。

在商代晚期又出现了铜质货币,形制也仿海贝形式。

铜贝出土于河南安阳和山西保德等地的商代晚期墓葬中,年代约为公元前14至前11世纪,铜贝堪称是我国最早的金属货币了,其中有一种表面包金的铜币是作为大额货币使用的,现存世量极少。

蚌贝因一出土就容易损坏,现保存完好的不多。

商代晚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交易范围不断的扩大,中国北方因不易获得数量众多的南方海贝,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这时,人们又想出了以其他材料防制贝形货币的方法,如陶、石、骨、玉、铜、金等,其中铜仿贝的发明是中国金属铸币的开始。

西周中期,由于货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用金属制作的贝币开始流行。

中国货币的发展历程

中国货币的发展历程

中国货币的发展历程
中国货币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

下面是中国货币发展的主要阶段:
1. 古代货币:古代中国货币发展可以追溯到商朝时期(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

在这个时期,人们使用的主要货
币是贝壳、铜制品和布帛等实物货币。

2. 金银货币:春秋时期(公元前771年至公元前476年)至秦朝时期(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中国开始使用金银货币。

这些货币的使用主要源于对金属的认可和接受。

3. 铸币制度的建立:汉朝(公元前202年至公元220年)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官方铸币制度。

汉朝采用铜作为主要的货币材料,铸造了大量铜钱。

4. 纸币的出现:唐朝(618年至907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
使用纸币的朝代。

唐朝发行了大量的纸币,方便了交易和贸易。

5. 表记货币:从宋朝(960年至1279年)开始,中国开始使
用银锭和铜锭等表记货币。

这些货币通常以一定重量的银和铜为基准,用于计算和结算交易。

6. 元朝(1271年至1368年)发行的大额铜钱:元朝以大额铜
钱的发行来促进贸易和经济发展。

这些大额铜钱通常有较高的含铜量。

7. 近代纸币的发行:清朝(1644年至1912年)时期,中国开始大规模发行纸币。

随着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纸币逐渐取代了铸币成为主要的货币形式。

8. 现代金融体系的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建立了现代金融体系,并发行了人民币作为法定货币。

人民币的发展经历了一系列改革和创新,包括货币改革、外汇制度改革和金融市场改革等。

以上是中国货币的主要发展历程,展示了中国货币从古代到现代的演变。

中国钱币发展历史演变

中国钱币发展历史演变

中国钱币发展史(带图解说)先秦钱币(一) 先秦时期经济在我国夏商西周奴隶社会时期,经济以农业为主,土地归天子所有。

夏朝时,农业知识就比原始社会有所提高,发明了节气和干支记日法,商朝时,农业生产已不是石头制品,而是金属工具,今河南境内曾出土有商代铜铲等物。

西周时,已实行井田制度,天子每年都要让一万人到公田服役,每家出一人到公田耕作,不到公田耕作的,就要纳税,农业生产工具方面主要是铜制农器。

从这时起,畜牧业已与农业分开,在夏朝遗址中发现有大量的猪、狗、牛、马等兽骨,可以想见当时的畜牧业在生产中已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夏朝和西周时畜牧业已发展到较高的阶段,传到后世的家畜,在当时就已经全有了。

遗址中发现的家畜多达数百头。

手工业已逐渐发达,大批的奴隶被送入手工作坊,分门别类,进行手工生产,当时比较重要的是青铜业制作。

那时的商业也开始兴起,东面沿海和新疆青海等地的玉,已被当作贵重物品贩卖了。

在西周时已准许人们到远方贩卖货物,并有一部分人靠经商谋生。

当时商人的地位也已提高,可分享regime,经济文化交流已日渐繁荣起来。

到了春秋时期农业进一步发展,齐国实行了“相地衰征”的土地制度,实行了“均地分民”与“民民分货”,的政策,极大的激发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大大提高了。

这时的手工业也得到了发展,一切器物都变得精巧玲珑、体积轻便,形制新颖了。

随着农业生产的提高,中下等贵族和自由农民竞相开垦荒地,私田不断增加,生产率高于奴隶主的公田。

由于生产工具和技术的进步,以及交通的发展,使商业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郑国的商人可到楚买丝,到周卖皮革等等。

到了战国时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景象。

随着人口的大量增加,农业、手工业都有相当大的发展,商业也更加兴盛,官府商业和私人商业都得到了发展,《周易》上说“日中作市,召集天下人民,即天下的货物,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指的就是当时典型的集市商业。

总之先秦时期的经济发展有了飞速的提高,较远古时代大为进步,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之间交易的需要,各种形式的货币也就出现了。

隋唐钱币发展介绍

隋唐钱币发展介绍
隋唐钱币简介
隋唐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和综合 国力的高峰期,其钱币在中国钱币史上具有 重要的作用,不仅见证了中国钱币的发展而 且反应了当时经济的变化,对于后世钱币的 发展起到了规范化的作用,其开创的“通 宝”、“元宝”等钱币形式成为此后一千多 年的主流。
一、隋代钱币

1、历史 五铢钱是中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钱币,也是一种以重 量为钱文和名称的钱币,在中国钱币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 意义。五铢钱自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始铸,到魏 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林立,社会混乱钱币繁多。

开元通宝钱的铸行,对我国的产生了重大影响。开元钱每 十文重一两,每文铜币称为一个钱,我国以十进位的一两 十钱的制度就此而来,原来实行的铢、垒等计量单位停止 使用。

开元通宝还是中国货币史上明确规定铜钱成色并作为一 种制度的钱币。据史书记载玄宗天宝年间规定开元钱各种 成分比例为:铜83.32%、白镴14.5%、黑锡2.12%。由于铜 钱橙色遵从立法规定,从而保证钱的质量,铜钱成色制度 由此臻于完善。


2、隋五铢
开皇元年隋文帝建立隋朝。同时,‚高祖既受周禅,以天 下钱货轻重不等,乃更铸新钱。背面肉好,皆有周郭,文 曰‘五铢’,而重如其文。每钱一千重四斤二 两。‛ [ 《隋书 食货志》中华书局, 2008 年版。 ] 俗称 ‚开皇五铢‛或‚置样五铢‛,重如其文。


3、特点

五 开皇五铢制造精良,背面肉好周廓均备,面文‚五铢‛横 铢 读,‚五‛字交笔多斜直,与内廓相连,仿佛一个‚区‛ 白 字。五铢钱的轻重不一,标准直径2.5厘米,中 3克,减重 钱 者一般直径2.3厘米,中2.3克。

2、乾元元年,御史中丞第五琦奏请改钱,以一当十,别 为新铸,不废旧钱,冀实三官之资,用收十倍之利。于是 别铸一钱当十钱,文曰‚乾元重宝‛。其开元通宝者依旧 行用。乾元二年三月,第五琦入为相,又请更铸重轮乾元 钱,一当五十,于是三种钱并行。造成了眼中的后果, 《旧唐书 食货志》记载‚寻而谷价腾贵,米斗至七千, 饿死者相枕于道。‛以后数次改革,乾元重宝和重轮乾元 重宝的价值不断下调,最终将三种钱统一为同等的价值。 而乾元重宝也逐渐退出。

钱币学-隋唐及五代十国时期

钱币学-隋唐及五代十国时期

钱币学-隋唐及五代十国时期(一)隋唐及五代十国时期的社会经济与货币流通隋朝统一中国后,在经济上采取了一些措施。

在农业生产上实行了均田法与租调徭役,从而解放了农业生产力。

农业丰收后,又采取置仓积谷,预防荒年。

当时仓有两类,一类是官仓,另一类是义仓。

官仓防大灾,义仓可防小灾,这种积谷防灾法起到一定作用。

手工业生产技术有进一步提高,造桥术和造船术发展很快,赵州氵交河上的安济桥“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当时造船高45尺,长200尺,起楼4层,船体坚固,能载重,说明当时有一种特殊的技术。

当时商业南方比北方发达,各地需要的商品,都可供应,可见当时商人囤积的货物之多。

到了唐朝,农业生产比较兴盛,这主要与均田变为庄田以及租庸调变为“两税”是有关系的。

当时受田的农民,一个丁缴一份租赋,服一份徭役,每丁每年纳粟2石(担),叫做租;纳绢2丈,另外加绵3两或麻3斤,叫做调;每年无偿劳动20天,不需要劳役时,每天收绢3尺,叫做庸;如果需要增加服役日数,加15天免调,加30天租调全免。

唐朝的手工业,有官营、私营两种,官营手工业产品供朝廷使用,私营手工业产供商贾买卖。

当时纺织业比较发达,织制品有缭绫、轻容、轻绢、红线毯;染色业、采矿业、造船业都很发达;制瓷业已进入由陶到瓷的完成阶段,我国最优良的瓷器产地江西景德镇,当时叫新昌县,磨面业的磨坊,一般用马牵石岂,有水利的地方,设水磨;唐朝的印刷业,已有印刷品的出现,印刷技术已达到较高的水平;造纸技术的提高,已能用纸写字印字,还有糊窗的纸,包茶叶纸,和做纸钱的纸;当时扬州送上甘蔗,榨取蔗液,可以制成糖块。

唐朝商业对交易有无,加强经济联系,以及与四邻各国的贸易,都有积极作用。

当时全国最大的商市,是西京、东京两市;州县市也是较大的市;离州县城较远,在交通便利的地方自然形成的市称为草市;还有行市、墟市、亥市、集、庙会。

唐朝国内水陆交通畅达,陆路交通,以长安为中心,分为东路、南路、西路、北路四条干线;水路交通以扬州为中心,通济渠是南北交通的总干线;唐朝对外海上交通,仍保持大国声望,中外交通主要是海上交通、畅达无阻;唐朝对外贸易也很发达,但史书记载“锦绫、罗彀、绸绢、绵布、牦牛尾、珍珠、金、银、钱、铁,并不得度西北边诸关”,从南方海路上来通商的各国,都是较远的国家,禁令稀疏,贸易往来,完全自由。

中国古代钱币简介(五)

中国古代钱币简介(五)

中国古代钱币简介(五)中国的钱币不仅历史悠久而且种类繁多,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钱币文化。

先秦时期的钱币,各诸侯国实行不同的钱币制度,在不同地区使用形制各异的刀币、布币、环钱等。

秦统一中国后,中国的钱币以环钱为主要形制,一直持续到清代。

北宋时,中国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到了明代,白银则成了中国最主要的流通钱币。

隋唐五代十国钱币1、隋朝钱币公元581年杨坚代北周称帝,国号隋。

隋朝的建立,使中国混乱的钱币趋向于统一。

隋王朝为加强中央集权,确保社会安定,促进生产力发展,在政治、经济诸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措施。

铸行统一钱币即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项。

隋朝在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上,清除了北齐、北周和梁、陈货币的弊端,并实行通货紧缩的政策,建立稳定的货币形制。

隋文帝开皇三年(癸卯,583)铸行了一种合乎标准的五铢钱,称作开皇五铢,又叫置样五铢。

钱币的文字是篆书,外郭较宽于内郭,唯五字左侧多一竖划,直径2.4CM,重3克上下。

隋朝的法定制钱一千文重四斤二两,隋文帝下令禁止以前的钱币和私人铸造的钱币在国内流通。

此外隋币还有隋铸五铢大样、隋铸五铢小平、五铢异品小平、五五铢铢传形复式、五铢小平直读、五铢铁质四出、五铢小平传形、五铢小平普品等。

【隋文帝五铢钱】【隋文帝开皇五铢】2、唐朝钱币唐代沿袭南北朝以來的传统,绢帛作为法定货币与铜钱并行。

由于流通中的铜钱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民间普遍使用绢帛,其数量比铜钱还要多些。

唐代前期处于繁荣阶段,国力强盛,经济发达,文化辉煌灿烂。

钱币文化,作为唐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特征显著,高度发展,成绩突出。

唐初沿用隋五铢钱和其他古钱。

髙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废罢五铢钱,行用开元通宝钱。

开元通宝钱是一种新的钱币体制,在中国钱币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中国钱币发展史上标志着五铢钱制的结束,通宝钱制的开始。

通宝钱的独特之处不在于形制,而在于钱名,也即钱币上的文字。

钱文内容由“开元”与“通宝”两部分构成,前者昭示开始新纪元,后者表示通行宝货。

走进大唐“唐钱币”

走进大唐“唐钱币”

走进大唐“唐钱币”大业十四年(618年)李渊于长安建立唐朝。

唐钱币,唐朝时国家法定的通货。

武德四年(621年),唐高祖废隋五铢钱,铸“开元通宝”,钱径八分,重二铢四丝,每十文重六斤四两。

字为欧阳询所书。

自此以后,“钱”成为“两”以下一级的重量单位。

中国钱币由此改称通宝、元宝或重宝,不再以重量为名称,钱文也由篆书改为楷书为主。

“开元通宝”轻重大小比较适中,便于流通。

一开元通宝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发行“开元通宝”,由书法家欧阳询题写,文字庄重、隽秀、挺拔,时称其工。

其字在篆隶之间,其词先上后下,次右左读之(即直读,读作开元通宝)。

自上及右回环读之(即旋读,读作开通元宝),其义亦通,流俗谓之开通元宝钱。

”形制仍沿用秦方孔圆钱,每十文重一两,渐而成为我国的重要单位。

其钱直径为八分,和24毫米,和汉五铢钱较为相近,重二铢,和4克左右。

“开元通宝”种类达百余种。

初唐开元通宝光背无文,中唐起钱背开始有星、月及其他纹饰,晚唐会昌开元则在钱背面加上钱局所在地名。

在规格上,开元通宝基本是小平钱,但唐代也铸有少量“开元通宝”折十大钱,属开炉纪念性质,后代也有伪造。

“元”字第二笔有左挑、右挑、双挑区分,其中又以后两者较少见。

除铜质开元通宝外,唐朝也铸造过金、银质开元通宝。

(另外还有玳瑁、铁、铅等材质)这两种贵重金属币仅限皇家赏赐,供显贵玩赏,并不投入流通,因此存世量极小,尤其是金开元,更弥足珍贵。

金开元通宝是仿铜开元通宝铸造,并不作为流通货币使用,为宫廷赏赐钱。

唐朝始终通行“开元通宝”,公元907年大唐终结,但“开元通宝”并未随之退出历史舞台。

五代十国时期的后梁、后晋、闽、南汉、南唐、吴越等政权皆铸造和流通“开元通宝”,甚至在形制方面有所发展,如闽国王审知所铸“开元通宝”,比之唐代开元字体更为雄劲豪迈;南唐还铸出“开元通宝”对钱(即两枚钱币除书体不同外,在材质、大小、穿孔等方面完全一致,成双配对)分隶、篆两种钱文,是为中国对钱鼻祖;而吴越则铸出馏金“开元通宝”。

隋朝经济 统一币制改铸“五铢钱”

隋朝经济 统一币制改铸“五铢钱”

隋朝经济统一币制改铸“五铢钱”农业参见:租庸调制、均田制领均田令隋朝推行均田制,整顿户籍。

实行了“大索貌阅法”要求官吏经常检查人口,根据相貌来检查户口,使编户大增。

和实行“输籍定样”在第一个的基础上确定户口数,编制“定簿”,以此为依据来收取赋税。

改革货币隋朝统一币制,废除其他比较混乱的古币以及私人铸造的钱币,改铸五铢钱,世称“隋五铢”。

“隋五铢”背面肉好,皆有周郭,重如其文,每钱一千重四斤二两。

“车书混一,甲兵方息。

”度量衡在隋文帝时重新统一。

“隋氏混一南北,凡齐、周之故老,梁、陈之旧臣,咸荟粹一朝,成文章之总汇。

”除此之外,杨坚还曾颁布“人年五十,免役收庸”、“战亡之家,给复一年”等仁政措施。

设置粮仓隋朝在各地都修建了许多粮仓,其中著名的有兴洛仓,回洛仓,常平仓,黎阳仓、广通仓等。

存储粮食皆在百万石以上。

唐朝初年监察御史马周对唐太宗说:“隋家储洛口,而李密因之;西京府库,亦为国家之用,至今未尽。

”隋朝已灭亡了20年,隋文帝已经死了33年,可那时的粮食布帛还未用完。

1969年在洛阳发现了一座隋朝粮仓——含嘉仓遗址。

面积达45万多平方米,内探出259个粮窖。

其中还有一个粮窖还留有已经炭化的谷子50万斤。

由此可见的隋朝的富裕与强盛。

手工业隋代是中国瓷器生产技术的重要发展阶段。

其突出的表现是,在河南安阳、陕西西安的墓葬中出土了一批白釉瓷。

沼帔白瓷,胎质坚硬,色泽晶莹,造型生动美观,这是中国较早出现的白瓷。

隋代青釉瓷器的生产则更广泛,在河北、河南、陕西、安徽以及江南各地皆有青瓷出土,并发现了多处隋代窑址,江南为手工业发达地区。

隋朝瓷器的发展也带动了当时经济的发展。

商贸长安和洛阳,不仅是全国政治经济中心,也是国际上的重要城市。

长安有都会、利人两市;洛阳有丰都、大同和通远三市。

通远市临通济渠,周围六里,二十门分路入市,商旅云集,停泊在渠内的舟船,数以万计。

丰都市周围八里,通十二门,其中有一百二十行,三千余肆。

唐朝货币种类有哪些?且看唐朝货币的变迁史

唐朝货币种类有哪些?且看唐朝货币的变迁史

唐朝货币种类有哪些?且看唐朝货币的变迁史隋朝末年,人们再也无法忍受统治阶级的剥削压迫了,各地人民纷纷起义,把斗争的矛头直指统治者。

这时候隋朝的大官僚唐国公李渊,借助农民起义的力量夺取了全国政权。

这个政权就是后来的唐朝,李渊也就是后世称之为的唐高祖。

李渊初入长安时,民间使用的是隋代的轻钱,积八九万枚才满米斛,乃于武德四年,一改历代以“ 铢”“两”为钱名的货币制度,铸行成为“通宝”的钱币,取名为“开元通宝”,也有读作“开通元宝”的,但按照开创富熙安定完美生活和开辟新纪元的意思来读“开元通宝”较合适。

“通宝”也就是通行的货币。

开元通宝的钱文由当时著名的书法大家欧阳询所书,有八分及篆隶三体,这也是钱文有书人姓名在史书上的第一次纪录。

这说明唐初铸开元通宝是一件大事。

“开元通宝”四字笔力苍劲,意态精密,端庄俊雅,凝重雄浑。

开元通宝钱直径八分,重二铢,积十钱为一两,千钱重六斤四两。

因为唐代一斤比西汉一斤重一倍多,故开元通宝比西汉五铢钱略重。

开元通宝钱的创制与秦半两、汉五铢钱一样,是我国货币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

至此,我国的金属铸币正式脱离了以重量为钱币名称的体系,而称之为“通宝”、“元宝”。

而从这时开始,我国的衡法两以下不再以铢为计算单位(唐以前是用铢,二十四铢为一两,是二十四进位),而是改用两、钱、分、厘的十进位法,其中一钱为3.73克,即指开元通宝一枚钱的重量,十钱开元通宝等于一两。

开元通宝还以其大小轻重适中、名称形制合宜等,而对我国币制的革新有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是整个唐代的主要流通币,而且成为唐代以后一千多年的铜钱楷模。

明清两朝均采用其形制,五代的南唐和闽当时也曾铸造过开元通宝。

唐朝的开元通宝有金、银、铜、铅各种币材和大中小各种版式不下百种。

唐代铸钱炉最多时的天宝年间有49处,当时规定铜钱的成份是铜83.32%,白蜡14.56%,黑铅2.12%,每年使用铜料21200斤,白蜡31700斤,锡500斤。

唐朝货币制度范文

唐朝货币制度范文

唐朝货币制度范文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其货币制度也是十分完善和发达的。

唐朝货币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不仅促进了国家经济的繁荣,也促进了社会文化的发展。

以下是对唐朝货币制度的具体介绍。

首先,唐朝的货币主要是铜钱。

唐代的铜钱主要有五种,分别是泉官钱、出洛钱、宣宗大造钱、搏豆、穆宗年号钱。

其中泉官钱是最早的唐朝铜钱,又称为“泉头钱”。

出洛钱又称“小平钱”,精小细薄,制作工艺较精细。

宣宗大造钱是唐代的最大面值铜钱,铸有“当”字的大钱,十文一枚。

搏豆则是一种特殊的铜钱,是在穆宗年间临时制作的用来应对金马悬壶之需的钱币。

穆宗年号钱是穆宗时期发行的钱币,主要采用金银铜材质铸造,具有极高的价值。

除了铜钱,唐朝还使用了银币和纸币。

唐代的银币主要是“刀币”,即用银条铸造而成的长方形银币。

刀币的制作是在银条上刻上印记,以示面值。

唐代的纸币又称“锦契”,是在上面印有国家名称、面值和监制单位等信息的一种纸质钱币。

锦契的使用也促进了唐代经济的发展和便利。

唐朝的货币制度在当时是十分完善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唐朝的货币系统十分严谨。

唐代官方设有专门的三司铸币局来管理货币的铸造和流通,在整个货币系统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铸币局的设立使得唐代的货币系统更加有序和规范,避免了私铸伪造币的情况的发生,保障了货币的质量和稳定。

其次,唐朝的货币系统还具有较大的包容性。

除了官方铸造的货币外,唐代还允许私人交易使用其他形式的货币,比如背离铜面值的“铁钱”、“鎏金钱”、“快雪铜”等。

这种灵活性和包容性使唐代的货币系统更加丰富多样,有利于促进商业贸易和货币的流通。

再次,唐朝的货币系统还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通过严格的管理和监督,唐代货币系统的稳定性得到了保障,货币的价值相对稳定,有利于商品的交换和财富的积累。

这种稳定性也有助于唐代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和谐。

总之,唐朝的货币制度在当时是非常完善和先进的,为唐代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第四章隋唐五代时期的金融

第四章隋唐五代时期的金融
(1)唐代私人抵押放款的规模超过了 南北朝时期。抵押品从动产扩展到了 房地产等不动产。
(2)唐代的政府放款沿袭了隋代公廨钱 放款生息的办法,并将该办法变成经 常性的制度以满足财政的需要。
(3)唐代办理抵押放款的民间信用机构 是质库,它源于南北朝的典质,但已 经独立于寺庙而由世俗商人和官吏经 营。
2、唐代的存贷款业务继续发展。
2、五代十国时期的货币,总结起来有两大特 点:
一是大额钱币盛行。唐朝除了在短期 内发行过大额钱币外,一直使用的都是小 平钱。而五代十国的钱币多为当十、当百 或是当千的大钱。
二是这个时期的铸币大部分采用的是 “铁”这种最为普通的金属,因此铁钱的 流通量比较大,同时这个时期铸币的质量 也不是很高。
总之,五代十国的币制和货币形 态没有什么发展,货币本位不统 一,价值尺度混乱。
2唐代金银具有货币性二者之间存在比价专门制作金银首饰器皿的唐代金银具有货币性二者之间存在比价专门制作金银首饰器皿的金银铺金银铺开始经营货币兑换业务向信用机构演进并成为钱庄出现前中国古开始经营货币兑换业务向信用机构演进并成为钱庄出现前中国古货
第四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金融
第一节 隋唐五代时期的货币
一、隋朝货币的统一与流通
本章作业
一、名词解释 寄附铺 柜坊 书帖 飞钱
二、问答题 1、唐朝货币制度有何特点?其形成的
原因是什么? 2、唐朝有哪些信用形式和信用机构?
◇结束了以货币金属的重量来命名钱币的 历史,开辟了年号钱的新时代。避免了 钱名重量与货币金属实际重量悬殊时带 来的麻烦,通宝钱铸有相关朝代皇帝的 年号,成为后世研究某个历史时期社会 经济文化发展的资料。
◇规定通宝钱每10文重1两,每一文重量 称为一钱,1两等于10钱,这开创了后 世“两”以下十进位衡法使用的先河, 废除了铢、累等称量货币单位。

唐朝隋唐货币系统

唐朝隋唐货币系统

唐朝隋唐货币系统唐朝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之一,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在唐朝时期,国家的经济文化繁荣,货币流通也非常发达。

唐朝货币系统的发展经历了隋唐时期的演变,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货币形态,并且对后来的中国货币体系有着重大影响和借鉴作用。

隋唐货币系统的形成历程在隋唐时期,货币制度经历了很多的演变。

早期的隋朝时期,国家发行的主要货币是布币和铜钱,其中布币是由绢或棉布裁成,大小不一,重量也不同,其面值可以与铜钱媲美。

而铜钱则是由铜制成,大小相同,形态也相对统一,面值分为五文、十文和二十文几种。

到了唐朝时期,布币渐渐退出了市场,成为了玩具或者礼品。

而铜钱则逐渐成为了主要的货币形式,其中最重要的是钱宋和钱镜。

钱宋是唐朝时期的正式货币,面值分为五文、十文和二十文三种,钱镜则是作为小额零钱流通的货币形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零钱。

在唐朝时期,银子也逐渐成为了一种重要的交换货币。

银子在唐代并没有被铸成硬币,而是以条形的方式进行认可和流通。

银子的交换率以当时的两居多为标准,再经过银的成色、重量、及议价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定。

此外,唐代还流通有一种名为贝的硬币,作为大额货币形式发行,面值相当于千文钱。

不过,贝并不普遍流通,只有特定的城市和商业场所才能使用。

在唐朝时期,还存在着一些非官方货币,也就是由一些商人或手工艺人发行的货币形式,包括了鹤子和悬钩子等。

唐代货币的特点和影响唐代货币的发展,具有一些非常明显的特点。

首先,唐代货币逐渐实行国家垄断的发行体制,特别是在唐朝中期,各种非法私铸的钱币被严格禁止。

这种垄断的货币制度,为后来的中国货币体系奠定了基础。

其次,唐代货币的铸造工艺越来越精细,铜钱的制作过程变得更加规范化、高效化,而且在制作铜钱的过程中,加入了一些金属材质,以提高钱币的硬度和质量。

这种工艺水平,为后来的中国钱币铸造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和技术支持。

另外,唐代货币的流通范围极为广泛,几乎涵盖了整个东亚地区,被当时的各个国家作为正式货币在市场流通。

隋唐五代十国时期的钱币

隋唐五代十国时期的钱币

隋唐五代十国时期的钱币隋朝一统长久以来南北分裂的中国,北讨突厥,南征林邑,扬威国外,结束了数百年的分裂状态。

隋文帝统一中原后,废除北周六官制度,重视农业,重建强大的统一王朝。

唐朝前期,巩固统一,政局稳定,社会繁荣,人民安居乐业,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鼎盛局面。

一、隋朝钱币据史书记载,隋初时期货币极为混乱,前朝钱币均能使用。

如北齐的“常平五铢”、北周的“五行大布”“永通万国”、南朝的陈“五铢”“太货六铢”、刘宋的“鹅眼钱”、萧梁的“剪边钱”等都在使用。

由于这些钱币大小轻重不一,使用不便,为满足商品交换需要,隋文帝下令整顿货币,改铸统一标准的“五铢”钱。

隋五铢共有两种:一种是“开皇五铢”,又称“置样五铢”。

另一种是“五铢白钱”。

“开皇五铢”铸造于“隋文帝”开皇年间(581-600年),每千钱重约四两二斤。

“开皇五铢”大钱尺寸为2.5厘米,重3克-3.4克,小钱直径为2.3厘米,重2.25克-2.3克。

“五铢”两字为篆文,横读,“五”字交笔斜直(也有稍弯曲的),穿孔右边铸有一竖线。

背面皆有廓,边廓且较阔。

“五铢白钱”铸造于隋炀帝“杨广”大业年间(605-616年)。

因铸币原料含锡、铅等金属,使得钱色发白,故称“白钱”。

隋五铢的“五”字左边大多有一竖线,旋转过来看像“凶”字,于是人们借机发泄说:“此钱为凶钱,杨广凶多吉少,注定没有好下场”。

所以,历朝历代在钱币铸造上,始终未能摆脱封建迷信色彩。

二、唐朝钱币的形制与流通唐朝在中国历史上经济繁荣,商业发达,对外贸易密切。

因此,唐朝是铸造货币最规整,铸量较多的朝代。

据史书记载,唐朝和东南亚各国在经济、文化上的联系非常密切。

随着商业往来,唐朝时期的财物、钱币一批又一批地通过海运和陆运,流通到东南亚各国。

据史书记载,林邑(今越南中部)、真腊(今柬埔寨)、室利佛逝(今印尼的苏门答腊)、堕婆登(今印尼)、狮子国(今斯里兰卡)和骠国(今缅甸)经常派遣使者到我国唐朝。

中国古代货币发展(三):唐朝货币经历重大变革

中国古代货币发展(三):唐朝货币经历重大变革

中国古代货币发展(三):唐朝货币经历重大变革上面的一篇文章我们已经讲完了南北朝时期,下面我们就从隋朝开始讲述中国古代货币的发展史。

隋朝钱货始一,置样为准杨坚于公元581年(大象三年)逼迫北周静帝宇文禅位于他,改国号为'隋',改元'开皇',至此隋朝诞生。

隋朝建立以后,杨坚各处收拢人才,最终打下南陈,统一全国。

杨坚收纳人才用人不疑,以下是其中有一个最典型的故事:在杨坚统一全国之前,高颎被任命为大元帅,此时的高颎拥兵五十万,权力非常大。

这个时候一位朝中大臣出来讲话,诬蔑高颎手握重兵将要造反。

如果是其他皇帝,一定会询问清楚情况,因为好不容易拿下的江山可不能让别人轻易夺去。

可是杨坚的做法谁也没想到,他不问任何原由,直接下令斩杀这位进言的大臣。

虽然这样做很冒险,但是这样确实能够得到人心,正是这样一个做法使得高颎后来更是忠心耿耿。

此后,杨坚励精图治,在经济、政治、文化上采取了诸多措施,造就了开皇盛世。

不过这里我们主要看货币的改革。

在货币的发展上,杨坚功不可没。

公元581年,杨坚以'天下钱币轻重不等'为由,下令统一货币,推行五铢,于是就出现了'隋五铢',也叫'开皇五铢'。

杨坚严格规定隋五铢:文曰五铢,而重如其文。

每钱一千,重四斤二两。

(《隋书·食货志》)后来又有盗铸,于是杨坚就把钱样本放在诸个关口,对私铸劣币进行严查,所以也称'置样五铢'。

又因其掺有锡,所以钱币发白,又称'白钱五铢'。

最终置样五铢在全国流通,实现了货币的统一。

杨坚重病后,被次子杨广杀害。

隋炀帝杨广大兴土木,好大喜功,穷奢极欲,残暴荒淫,隋朝大厦开始倾斜。

杨广大兴土木,最为出名的便是开凿大运河,又三征高句丽,加上后来出游花费的钱财不计其数,导致隋朝经济崩溃。

'大业已后,王纲弛紊,巨奸大猾,遂多私铸,钱转薄恶。

初每千犹重二斤,后渐轻至一斤。

隋唐五代时期的金融 PPT课件

隋唐五代时期的金融 PPT课件
第四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金融
▪ 第一节 隋唐五代时期的货币 一、隋朝货币的统一和流通 二、唐代的货币 三、五代十国的货币
▪ 第二节 隋唐五代时期的信用 一、隋朝的公廨钱 二、唐代的信用 三、唐代的汇兑业务:飞钱、便换
▪ 第三节 隋唐五代时期的金融理论 一、禁贮钱理论 二、官营汇兑理论 三、其他金融理论
▪ (4) 文字:欧阳询所写,秦汉至隋多用篆书,唐后多用隶书、 楷书
▪ (5) 币材:铜质纯净,铸造工艺考究,制定了铜钱成分的统 一标准,是铸钱制度史上的进步
▪ (6) 冠名:除开元通宝外,均冠以年号
▪ 至此,中国古代铸币制度基本完善
▪ 3.钱币的三个发展时期
▪ 前期:唐高祖武德四年-唐玄宗开元中期,国力强盛,
▪ 意义/影响:
▪ (1) 利于商品经济发展和货币流通
▪ (2) 形制:统一规定了钱币大小2.5cm、轻重4.25g(2.4铢), 纠正隋五铢钱偏轻的不足,恢复到西汉五铢钱的标准重量
▪ (3) 计量制度:汉到隋的重量单位是斤、两、铢、累,唐朝 将“钱”作为一个新的重量单位,即2.4铢,1两=10钱=24铢 清代库平一钱=标准开元钱一文
除开元通宝外还有民间私铸货币,铸币质量最好时期。
▪ 中期:唐玄宗开元晚期-唐文宗开成年间,由盛转衰,
安史之乱经济受到打击,币制混乱。
▪ 晚期:唐武宗会昌六年-唐哀帝天佑四年,藩镇割据、
兵连祸结、经济衰退,钱币质量低劣,钱径小轻薄,铜 质不纯,掺杂铁、铅杂质,容易锈蚀,官铸私铸已无大 别。
▪ 4.货币危机:钱荒
▪ (1)货币需求不断增加 ▪ 其一,商品经济发展导致商品交换规模、铜钱使用区域扩大; ▪ 其二,人口增长引起货币需求量大幅度增加; ▪ 其三,对外贸易发展引起铜钱大量外流; ▪ 其四,两税法实施,规定以钱纳税; ▪ 其五,销毁铜钱、民间积蓄铜钱现象严重; ▪ 其六,自然损耗,如民间送终之含、江湖覆压之耗等。 ▪ (2)铸钱规模趋于萎缩导致货币供给不足 ▪ 其一,铜料不足,中晚唐战乱不断,严重破坏了铜的生产; ▪ 其二,佛教盛行,寺院用铜数量不菲。

唐、五代十国钱币

唐、五代十国钱币

唐、五代十国钱币唐因隋末恶钱泛滥,废五铢,行新钱。

唐自武德四年行用“开元通宝”,至唐末仍在使用。

钱文用元宝自此始。

中间曾间杂铸行过年号钱“乾封泉宝”、“乾元重宝”、“建中通宝”,以“宝”为名的钱开始流行起来。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唐代的货币出现了值得注意的变化:以铢两重量命名的货币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通宝、元宝、重宝的“宝”字钱通行于市;白银货币在流通中的地位逐渐提高;大面额的飞钱(类似今天的银行汇票)出现,具有纸币的某些特征。

唐朝是我国历史又一个强盛的封建王朝。

唐钱的形状,没有什么更改,但是名称却有很大的变革。

唐高祖废五铢钱,于武德四年铸开元通宝钱。

从此以后钱币就再不以重量命名了。

除开元钱外,又铸年号钱,钱文也大多用隶书。

这说明唐代钱制进入了一概新时代。

唐钱的另一个特征,就是它反映了中国文字书法的演变情形。

唐朝流通的钱币有七八种之多。

第一种是开元钱,第二种是乾封泉宝,这是正式的年号钱。

这种钱运行一年就作废了,现在这些少量稀少的古币价值就越大。

第三种是乾元钱,乾元钱流传下来的很多。

第四种是顺天元宝和得壹元宝,这是安史之乱史思明铸造的。

第五种是大历年间铸的大历元宝,制作不精,大历元宝一般钱径2.3厘米,重3克。

大历元宝现在少见,价格在千元以上,建中年间铸的建中通宝,比大历钱还更加轻小,更加少见,因而每枚价格也在千元以上。

于是有伪造者用开元钱,挖去开通,增补大历二字,用挖补过的钱币作模,翻铸假币。

假币四字不相称,由此即可判定。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铸行了一种新钱“开元通宝”。

钱文为大书法家欧阳询所书,书法凝重端庄、结体严谨。

“开元通宝”钱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它是中国货币史上最早的宝文钱,此后钱币不再以重量为名称,开始以纪年为主。

开元钱当初规定每十文为一两,每文的重量为钱,由此就产生了一个新的重量单位“钱”。

使“两”以下的重量单位的十进制原则得以确立,促进了中国古代衡法的演进。

开元钱的形制虽然比较统一,但因铸年长久,所以版式极多。

唐朝的钱币顺序

唐朝的钱币顺序

唐朝的钱币顺序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朝代,也是中国货币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唐朝的钱币种类繁多,具有很高的文化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唐朝的钱币顺序。

唐朝的钱币可以分为铜钱和纸币两种。

其中,铜钱主要有五个品种:开元通宝、大中通宝、至德通宝、咸通宝和宣泰元宝。

这五种铜钱的发行时间分别为唐武德四年(公元618年)、唐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唐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唐咸通三年(公元831年)和唐宣宗元和五年(公元1123年)。

另外,唐朝还发行了纸币——交子。

交子是一种用铜版印刷的纸币,分为大交、小交和中交三种。

唐朝的交子分为两种:一种是仅有“元”字、无面值的真交,另一种是面值交,分为一千文、五百文、二百文、一百文和五十文五种。

总的来说,唐朝的钱币种类繁多,不同的钱币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通过了解唐朝钱币的顺序,可以更好地了解唐朝的货币发展史,也能更好地欣赏和研究唐代的文化艺术。

- 1 -。

中国货币史大事年表(隋唐五代—宋辽金夏)

中国货币史大事年表(隋唐五代—宋辽金夏)

中国货币史大事年表(隋唐五代—宋辽金夏)第三部分:隋唐五代时期的中国货币史公元589年隋铸五铢。

公元590年许杨广在扬州铸钱(白钱)。

公元598年许杨谅在并州铸钱。

杨广又在鄂州铸钱。

杨秀在益州铸钱。

注释:《隋书·食货志》记载“高祖既受周禅,以天下钱货轻重不等,乃更铸新钱。

背面肉好,皆有周郭,文曰五铢,而重如其文。

每钱一千重四斤二两。

是时钱既新出,百姓或私有熔铸。

三年四月,诏四面诸关,各付百钱为样。

从关外来,勘样相似,然后得过。

样不同者,即坏以为铜,入官。

五年正月,诏又严其制。

自是钱货始一,所在流布,百姓便之。

十年,诏晋王广听于扬州立五炉铸钱。

十八年,诏汉王谅听于并州立五炉铸钱。

是时江南人间钱少,晋王广又听于鄂州白纻山有铜筼处,锢铜铸钱。

于是诏听置十炉铸钱。

又诏蜀王秀听于益州立五炉铸钱。

”公元621年唐高祖废五铢,铸开元通宝。

公元666年铸乾封泉宝当十钱。

公元667年废乾封钱,复用开元钱。

公元695年(阿拉伯正式制定币制。

)公元708年(日本铸和同开珎。

)公元732年令市面通用绫罗绢布杂货。

公元750年安禄山在上谷铸钱。

公元755年-公元768年(法国铸德涅银币,为欧洲中世纪铸币之始。

)公元758年铸乾元重宝当十钱。

公元759年铸重轮乾元重宝当五十钱。

史思明在洛阳铸得壹元宝和顺天元宝当百钱。

公元762年大小乾元钱和开元钱平价流通。

公元766-公元779年大历元宝铸于此时。

公元780年行两税法。

公元780-公元783年建中通宝铸于此时。

公元796年令市井交易以绫罗绢布杂货与钱兼用。

公元817年禁止蓄钱。

公元845年唐武宗废全国佛寺铜像铸会昌开元。

公元870年桂阳监铸咸通玄宝。

注释:《旧唐书·食货志》记载“高祖即位,仍用隋之五铢钱。

武德四年七月,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径八分,重二铢四絫,积十文重一两,一千文重六斤四两。

仍置钱监于洛、并、幽、益等州。

秦王、齐王各赐三炉铸钱,右仆射裴寂赐一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形制与特点 开元通宝的形制在各个时期也有一些差距,而其种类也较 多。除了青铜的开元钱外,在考古发现中还有少量的铁质、 铅质开元通宝钱。根据史书记载,还有一种当十开元,在 西安发现过一枚制作精美的大号开元钱,以白铜铸成,治 经3厘米,重十克,制作精美,字迹清晰明坦。此外还有 一种开元大钱,质量在20克左右,质地为青铜,大多数学 者认为并未正式颁布施行。
隋唐钱币简介
诸葛润之
隋唐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和综合 国力的高峰期,其钱币在中国钱币史上具有 重要的作用,不仅见证了中国钱币的发展而 且反应了当时经济的变化,对于后世钱币的 发展起到了规范化的作用,其开创的“通宝”、 “元宝”等钱币形式成为此后一千多年的主流。
一、隋代钱币

1、历史 五铢钱是中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钱币,也是一种以重 量为钱文和名称的钱币,在中国钱币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 意义。五铢钱自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始铸,到魏 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林立,社会混乱钱币繁多。 2、隋五铢 开皇元年隋文帝建立隋朝。同时,“高祖既受周禅,以天 下钱货轻重不等,乃更铸新钱。背面肉好,皆有周郭,文 曰‘五铢’,而重如其文。每钱一千重四斤二 两。”[ 《隋书 食货志》中华书局,2008年版。]俗称 “开皇五铢”或“置样五铢”,重如其文。



3、安史货币 安史之乱唐代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盛唐与中唐的分界线, 安史之乱的主要人物安禄山和史思明在建立了自己的王朝 大燕之后也铸造了自己的钱币。主要有两种,即“得壹元 宝”和“顺天元宝”。

铸造

安禄山建立大燕国之后,就铸造了“得壹元宝”,“得壹” 即为“得一”,关于其意思,《辞源》中有解释:一为数 之始,又为数之极。得一,纯正之意。《老子》曰:“昔 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王侯得一以天下 为正。”可见其并非随便而为,价值上以一当百。质量不 确定,十几克到二十几克不等,可以说是一个巨大的虚值 钱,比同时唐中央发布的乾元重宝还要严重。安禄山之后, “史思明据东都,亦铸‘得一元宝’钱,径一寸四分,以 一当开元通宝之百。”在他看来,“既而恶‘得一’非长 祚之兆,改其文曰‘顺天元宝’。 [ 《新唐书 食货志》 中华书局,2008年版。]”他将“得一”理解为只能存在 一年,因而改成了“顺天元宝”。顺天元宝和得壹元宝的 表面基本上一样,但数量上稍多,虽然如此两者都是十分 稀少的。背宝”的官方读法是顺读,然而民间多悬读,变成 了“开通元宝”,旋读之风自此始。正如《旧唐书 食货 志》所说:“其词先上后下 ,次左后右读之。自上及左 回环读之,其义亦通。流俗谓之开通元宝钱。”民间的读 作“开通元宝”的这种读法显然是更加普遍了,以至于影 响到了官方的读法,高宗铸造的“乾封泉宝”和代宗所铸 的“大历元宝”、德宗的“建中通宝”就是旋读而非顺读。 同时要说明的是这种现象在唐代并非统一,肃宗的“乾元 重宝”和懿宗“咸通玄宝”都是顺读。

二、唐代开元通宝

1、发行铸造 根据史书记载,“高祖即位,仍用隋之五铢钱。武德四年 七月,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径八分 ,重二铢四絫, 积十文重一两。一千文重六斤四两。”显然与隋代开国之 处一样,在各地设立几处铸钱之外仍旧禁止民进私铸, “敢有盗铸者身死,家口配没。” 2、正邪之争 高宗年间恶钱复出,虽然政府禁止,然而民间还是存在, 高宗不得不妥协,以好钱换取恶钱两枚,仍然难以平复。 到乾封元年封禅之后,又改造新钱,文曰“乾封泉宝”, 径一寸,重二铢六分,和旧钱并用,然而“逾年而旧钱多 废。明年,以商贾不通,米帛踊贵,复行开元通宝钱,天 下皆铸之。”乾封泉宝到底用了只有八个月,最终还是改 铸成了开元通宝。



五铢白钱

3、特点
开皇五铢制造精良,背面肉好周廓均备,面文“五铢”横 读,“五”字交笔多斜直,与内廓相连,仿佛一个“区” 字。五铢钱的轻重不一,标准直径2.5厘米,中3克,减重 者一般直径2.3厘米,中2.3克。 4、影响 隋五铢是历经了南北朝的战火之后的第一种统一货币。它 延续了汉代的五铢钱的传统,仍然用重量命名钱币,早期 在隋文帝的严厉施行下保证了官方铸币的正统地位,打击 了私铸之风,然而大业后期隋炀帝对于钱币的控制变弱导 致民间的私铸之风又兴起,出现了数量众多的低质量钱币, 造成了市场的混乱和人民的灾难。

开元通宝钱的铸行,对我国的产生了重大影响。开元钱每 十文重一两,每文铜币称为一个钱,我国以十进位的一两 十钱的制度就此而来,原来实行的铢、垒等计量单位停止 使用。

开元通宝还是中国货币史上明确规定铜钱成色并作为一 种制度的钱币。据史书记载玄宗天宝年间规定开元钱各种 成分比例为:铜83.32%、白镴14.5%、黑锡2.12%。由于铜 钱橙色遵从立法规定,从而保证钱的质量,铜钱成色制度 由此臻于完善。
三、唐代其他货币

唐代货币种类

1、除了开元通宝,唐代通行的主要货币还有高宗时期的 “乾封泉宝”、肃宗时期的“乾元重宝”、代宗时期的 “大历元宝”、德宗的“建中通宝”和懿宗的“咸通重 宝”。其中“乾封泉宝”和“乾元重宝”相对较多,而 “大历元宝”、“建中通宝”和“咸通玄宝”时间短而且 非正式发行,在中原所见很少。 2、乾元元年,御史中丞第五琦奏请改钱,以一当十,别 为新铸,不废旧钱,冀实三官之资,用收十倍之利。于是 别铸一钱当十钱,文曰“乾元重宝”。其开元通宝者依旧 行用。乾元二年三月,第五琦入为相,又请更铸重轮乾元 钱,一当五十,于是三种钱并行。造成了眼中的后果, 《旧唐书 食货志》记载“寻而谷价腾贵,米斗至七千, 饿死者相枕于道。”以后数次改革,乾元重宝和重轮乾元 重宝的价值不断下调,最终将三种钱统一为同等的价值。 而乾元重宝也逐渐退出。


在高宗的努力下,钱币的私铸问题还是没有解决,“既而 私铸更多,钱复滥恶”,武则天当政时期也没有禁止, “神龙、先天之际,两京用钱尤甚滥恶。其私铸小钱,才 有轮郭,及铁锡之属,亦堪行用。乃有买锡,以钱模之, 斯须盈千,便赍用之。”[ 《通典 食货八》中华书局, 1984年版。]直到唐玄宗时期,在宋璟的提议下唐玄宗才 下定决心禁止恶钱,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在天宝初年有所 改善,然而这种情况没有长时间持续,数载之后,渐又滥 恶。将好钱私铸成恶钱的现象很多,京城钱日加碎恶,鹅 眼、铁锡、古文、綖环之类都出现了,钱币的重量也大大 减少,每贯重不过三四斤。到了安史之乱之后,又铸造了 “乾元重宝”,然而作为主要货币的开元通宝仍然是主要 货币,直到唐代灭亡。有唐一代,钱币私铸之风偶有断绝, 但贯穿始终,政府始终没有解决这个问题。


大历元宝为唐朝唐代宗李豫大历年间(公元766年--779年) 西北地区地方铸币,中原比较少见,面文旋读,直径为 2.3厘米,重约3克,制作粗陋,铜色昏浊。隶书“大历元 宝”四字旋读,书体朴实有力,有大小两种样式。 如今 存世量已较少,为古泉珍品。 建中通宝为唐德宗李适建中年间(公元780--788年)西北 地区地方铸币,中原地区极少发现,在新疆库车一带却屡 有出土,钱体薄小,文字晦漫,铸工草率。“建中通宝” 四字隶书旋读。版式有大小两式。如今存世量亦不多。 最后的咸通玄宝是唐朝唐懿宗咸通十一年(公元870年) 桂阳监铸,直径2.2厘米,钱文四字隶书而含魏碑风骨, 顺读,章法匀称有力,因铸而未行,故传世绝少,为唐钱 第一珍,也是中国古钱五十名珍之一。
形制

得壹元宝和顺天元宝是安史之乱的产物,其形制较大,其 直径在31.8到39.7毫米之间,平均为35.7毫米,重量在 10.12到31.35克之间,平均为18.4克。这些大钱虽然数量 稀少,但见证了那一段社会的变迁与变化。
四、外币

1、历史 隋唐时期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鼎盛时期,这一时期政治 强大、经济繁荣、社会开放,丝绸之路繁荣,沟通了东西 方的文化,使东西方的物质和精神得以交流,日本新罗派 遣留学生来学习将近二十次,将先进的文化和制度带回去, 推动了本国的改革和发展。 2、种类 隋唐时期的外国钱币主要有日本的和同开宝、波斯银币、 阿拉伯银币。

4、价值影响

开元通宝打破了旧的用重量给钱币命名的传统,开启了一 个新的时代,为后世提供了一个典范模板,在中国钱币史 上具有重要价值。 书写:开元通宝采用欧阳询的“开元通宝”四个字,开启 了“通宝”命名钱币的先河,通宝者,通行之宝也。后世 多在年号之后加上“通宝”二字成为钱币的名称,比如 “洪武通宝”、“康熙通宝”等。而且也第一次使用书法 家为货币题字,这也成为后世的典范。



和同开宝, 日本大化改 新之后发行 的第一种货 币,现在存 世量极少。 旋读。
波斯库斯老二世银币
东罗马金币
唐朝 贞观年间西部(今新疆地区)高昌国当时 铸行的一种流通货币,有大样、中样、小样等 多种版别,从钱质上看,可分红铜与青铜两种, 钱体厚重,制作精美,钱文为隶书,方正见长, 旋读,素背,附图实物为中样钱,足可看出高 昌国高超的铸钱水平,也是汉文化在西域的充 分展现,钱径为26毫米穿径,7毫米,厚2.5毫 米,重7.5克,具有浓郁的魏晋钱币之气韵。 此 钱曾于1928年在吐鲁番出土一枚,现存世量不 足三枚,可见其珍稀之程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