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C临床诊断标准

合集下载

DIC的诊断标准

DIC的诊断标准

DIC诊断的一般标准是1、在易致DIC的基础疾病,如感染、恶性肿瘤、病理产科、大型手术及创伤等;2、有以下二项以上临床表现:1)严重或多发性出血倾向;2)不能用原发病解释的微循环障碍或休克;3)广泛性皮肤、粘膜栓塞、灶性缺血性坏死、脱落及溃疡形成,或不明原因的肺、肾、脑等脏器功能衰竭;4)抗凝治疗有效。

3、实验室检查符合以下条件:1)同时有下列三项以上实验异常:A. 血小板计数<100×109/L(白血病、肝病<50×109/L)或呈进行性下降或下列二项以上血小板活化分子标志物血浆水平增高;B. 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1.5g/L(肝病<1.0g/L,白血病<1.8g/L)或>4.0g/L或进行性下降;C. 3P试验阳性,或血浆FDP>20mg/L(肝病>60mg/L)或血浆D-二聚体水平较正常增高4倍以上(阳性);D. PT延长或缩短3s以上(肝病>5s),APTT延长或缩短10s以上;E. AT-Ⅲ活性<60%(不适用于肝病)或蛋白C(PC)活性降低;F. 血浆纤溶酶原抗原(PLg:Ag)<200mg/LG. 因子Ⅲ:C<50%(肝病必备);H. 血浆内皮素-1(ET-1)水平>800mg/L或凝血酶调节蛋白(TM)较正常高2倍以上。

2)疑难或特殊病例应有以下二项异常:A.血浆凝血酶原碎片1+2(F1+2)、凝血酶-抗凝血酶(TAT)或纤维蛋白肽A(FPA)水平升高;B.血浆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SFP)水平增高;C.血浆纤溶酶-纤溶酶抑制复合物(PIC)水平升高;D.血浆组织因子(TF)水平增高或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水平下降。

宝宝dic诊断标准

宝宝dic诊断标准

宝宝dic诊断标准
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一种严重的血液凝血紊乱疾病,常见于严重感染、创伤、大出血等病情严重的情况下。

婴儿DIC的诊断标准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凝血功能异常:婴儿DIC患者常常出现凝血时间延长、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减少等凝血功能异常的表现。

2.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增高:DIC时,血液中的纤溶系统被激活,导致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的浓度增加。

3. 血小板减少:DIC患者常常出现血小板减少的表现,称为血小板消耗性血小板减少。

4. 微血管栓塞:DIC时,血液中的血小板和纤维蛋白蛤蟆附着在微血管内形成栓子,导致微血管栓塞,常常表现为出血点、紫癜等。

5. 脏器功能障碍:DIC时,由于纤维蛋白和血小板在微血管内沉积,导致微血管阻塞,进而引起脏器功能障碍,如肾功能不全、肝功能不全等。

以上为婴儿DIC的一般诊断标准,具体的诊断还需要临床医生根据相关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如果怀疑宝宝患有DIC,建议及时就医咨询专业医生。

简述dic及其诊断标准

简述dic及其诊断标准

简述dic及其诊断标准
DIC(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中文名为弥散
性血管内凝血,是一种综合症候群,通过一系列血液检测和临床观察来诊断。

DIC的诊断标准通常由以下几个方面来评估:
1. 血液检测:DIC患者常常会出现凝血功能异常,如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纤
维蛋白原减少等。

同时,患者还可能出现血小板减少和红细胞破碎,并释放出红细胞破片。

2. 凝血酶活性:DIC患者虽然血液中同时存在凝血和抗凝反应,但凝血酶活性通常会增强。

因此,可以通过测量凝血酶活性来支持DIC的诊断。

3. 血小板计数:DIC患者的血小板常常减少,在严重的情况下可能会完全消失。

因此,血小板计数的下降也被视为DIC的
指标之一。

4. 其他临床表现:DIC患者常常会出现出血倾向、血栓形成、多器官功能衰竭等症状。

这些临床表现也可以作为DIC的诊
断依据之一。

除了以上可测量和观察的指标外,DIC的诊断还需要考虑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以及其他相关疾病的排除,以确保准确的诊断。

DIC及前DIC诊断标准

DIC及前DIC诊断标准

排除其他导致凝血及纤溶异常的疾病。
需要注意的是,DIC的诊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 要在病程中多次进行评估和诊断。同时,前DIC是 指DIC的前驱状态,其诊断需要关注高凝状态的评 估和早期干预治疗。
04
前DIC的诊断标准
临床特征
存在易致DIC的基础 疾病,如感染、恶性 肿瘤、手术、创伤等 。
血小板计数下降,凝 血酶原时间延长,纤 维蛋白原降低等。
前DIC是指DIC发生前存在的凝血功能异常状态,是DIC发生的高危状态,需要早 期识别和干预。
DIC及前DIC的定义
DIC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一种由多种 疾病引起的凝血功能障碍综合征 。
前DIC
DIC发生前的凝血功能异常状态, 是DIC发生的高危状态。
02
DIC的病理生理机制
凝血级联反应
凝血级联反应是指血液从液态转 变为凝态的一系列反应,是人体
详细描述
针对可能引发DIC及前DIC的各种原发病,如感染、肿瘤、产科疾病等,应积极治疗和控制。通过有效 治疗和控制原发病,可以降低体内的炎症反应和凝血活性,从而预防DIC及前DIC的发生。
早期识别与干预
总结词
早期识别与干预是预防DIC及前DIC的关键环节,有助于及时采取措施,降低疾病进展 的风险。
实验室诊断标准
01
血小板计数下降,一般 低于100×10^9/L。
02
03
凝血酶原时间延长,一 般超过正常对照的3秒以 上。
纤维蛋白原减少,一般 低于2.0g/L。
04
纤溶指标异常,如纤维 蛋白降解产物(FDP) 升高、D-二聚体阳性等 。
综合诊断标准
同时满足临床诊断标准和实验室诊断标准。 需要考虑基础疾病的影响。

dic哦诊断标准

dic哦诊断标准

DIC即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一种由不同原因引起的以全身血管内凝血系统激活为特征的综合征,它的诊断标准具体如下:
1.患者存在引起DIC的原发病:如感染、肿瘤、创伤等。

2.患者有下列两项以上的临床表现:①多发性的出血倾向;②多发性微血管栓塞症状;③不易用原发病解释的微循环衰竭或休克状态;④抗凝治疗是有效的。

3.上述两条存在的基础上,患者实验室检查有以下三项以上的异常:①血小板计数低于100×109/L或持续快速下降;②纤维蛋白原小于1.5g/L或持续快速下降,或是升高(大于
4.0g/L);③PT为缩短或者延长(3秒以上)或呈持续动态变化,或是APTT延长(10秒以上);④3P试验为阳性或FDP升高(大于20mg/L)或D-二聚体水平为升高。

目前诊断DIC的实验室金标准

目前诊断DIC的实验室金标准

目前诊断DIC的实验室金标准DIC,即血友病状况或多种病因血栓血症,是一种危及生命的系统性血管损伤综合征。

据统计,全球每年有超过50万例DIC的确诊病例,经常导致患者的病情加重、严重住院过程和死亡率增加。

DIC 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对减少患者病情复发和死亡率至关重要。

目前,实验室检测是 DIC常用诊断方法,它通过血液检验可以诊断出患者患有 DIC。

然而,尽管这种实验室检测方法对于诊断疾病有一定的价值,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使得传统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在诊断 DIC不太准确。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目前有一些研究致力于为 DIC发准确的实验室金标准,以提高 DIC实验室诊断准确率。

当前诊断 DIC实验室金标准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血清学检查,另一种是血浆凝固检测。

血清学检查包括血清 C原(CRP)、血清胶原原蛋白(PCT)、血清淀粉样蛋白原(D-dimer)、血清血小板介素素-4(IL-4)等,其中 C-reactive protein衡量炎症的指标,PCT D-dimer 别反映血栓形成和血小板激活状态,IL-4是检测血小板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

血浆凝固检测由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等组成,这些指标可以反映血液凝固能力,以确定其是否存在凝血变更,最终确定 DIC存在。

此外,实验室检测是 DIC断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是原发性血栓血症诊断的基础,能够对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方案进行评估。

常见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血生化检查、凝血蛋白实验、二氧化碳血症实验等。

以上便是关于目前诊断DIC的实验室金标准的介绍,它们的准确性及其重要性不容置疑,但在实际应用中,也应注意其局限性,包括检测到的数据只是一个时间点的结果,难以得到更精确的推断,实验室检查也不能代替临床诊断,而要作为临床诊断的辅助。

同时,研究人员也应继续努力,开发更准确可靠的实验室金标准,以更好地满足患者的诊断需求。

dic实验室诊断标准

dic实验室诊断标准

dic实验室诊断标准
DIC的本质是微血管血栓,其血栓的主要成分是血小板,纤维蛋白在纤溶酶的作用下可降解为可溶性纤维蛋白,包括D-二聚体、FDP,故D-二聚体测定、血浆FDP测定可反映纤溶情况。

DIC的本质是微血管血栓,其血栓的主要成分是血小板,纤维蛋白在纤溶酶的作用下可降解为可溶性纤维蛋白,包括D-二聚体、血浆FDP,故D-二聚体测定、血浆FDP 测定可反映纤溶情况。

DIC的实验室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 血小板进行性下降。

2. 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减少(<2.0g/L)。

3. PT(凝血酶原时间)延长(>3s),APTT(部分激活的凝血活酶时间)延长(>10s)。

4. 抗凝血酶3活性降低。

5. 血浆纤溶酶原抗原值降低。

此外,反映凝血因子消耗的证据,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激活的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浓度及血小板计数;反映纤溶系统活化的证据,包括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3P试验)等指标异常也可以作为DIC的诊断依据。

DIC临床诊断标准

DIC临床诊断标准

简介令狐采学DIC疾病(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即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指在某些致病因子作用下凝血因子或血小板被激活,大量促凝物质入血,从而引起一个以凝血功能失常为主要特征的病理过程。

革兰阴性菌感染是DIC的最常见的病因。

特点其特点是微循环中发生血小板凝集及纤维蛋白沉积,形成广泛的微血栓,消耗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在病程中又出现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亢进,从而引起微循环障碍、血栓、溶血和出血等临床表现。

往往危及生命。

病因造成DIC的病因很多。

根据资料分析,在我国以感染最常见,恶性肿瘤(包括急性白血病)次之,两者占病因的2/3。

国外报告则以恶性肿瘤,尤其是有转移病变的占首位。

广泛组织创伤、体休克外循环及产科意外也是DIC发病的常见病因。

DIC的病因有涉及血液本身的及血液以外的因素,可以归纳如下:(一)血管内皮损伤和组织创伤1.感染各种严重的细菌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氏阴性杆菌、中毒性菌痢、伤寒等〉均可导致DIC。

细菌本身及其毒素均可损伤组织及血管内皮细胞,激活因子Ⅻ激肽释放酶及缓激肽,由此进一步激活凝血系统,后者还有强烈的舒血管作用,能使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引起休克。

激肽系统对凝血过程有强化作用。

补体与凝血、纤溶及血浆激肽系统也有密切关系,也是血栓形成的因素之一。

最近发现,白细胞在激活凝血的机理中也占重要地位,它受内毒素影响,可释放组织因子,与因子Ⅶ合在一起能激活因子X促进凝血。

病毒感染(如流行性出血热、重症乙型脑炎等)、恶性疟疾、钩端螺旋体病、立克次体病及立克次体感染也均可引起DIC。

其发病的机理与细菌感染大致相似。

2.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形成各种免疫反应及免疫性疾病能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激活补体,也能引起血小板聚集及释放反应,激活凝血机制,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移植物排斥反应或其他免疫性疾病。

3.其他如体温升高、酸中毒、休克或持续性低血压、缺氧等均可损伤血管壁内皮细胞。

dic的实验室诊断标准

dic的实验室诊断标准

dic的实验室诊断标准DIC(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其病理生理机制涉及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的紊乱,导致血液在全身血管内凝结和纤溶的过程中出现异常。

DIC是一种复杂的疾病,临床上常见于感染、创伤、恶性肿瘤、妊娠等情况下。

准确诊断DIC对于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至关重要。

本文将根据DIC的实验室诊断标准,综合相关文献资料深入探讨DIC的诊断方法、机制以及治疗策略。

一、实验室诊断标准1. 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计数是判断DIC发生程度和预测预后情况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DIC发生过程中,由于血管内纤维蛋白溶解过程增加导致血小板聚集和消耗增加,因此常伴随着血小板计数下降。

根据国际标准化比率(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 INR)对比之前测定值可判断出DIC发生。

2. 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 PT)是评估凝血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DIC发生过程中,由于凝血因子的消耗和纤维蛋白溶解过程增加,导致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因此,PT延长是DIC的重要实验室指标之一。

3. 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是评估纤维蛋白溶解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DIC发生过程中,由于纤溶系统激活导致纤维蛋白溶解增加,因此纤维蛋白原水平下降。

测定患者的纤维蛋白原水平可以帮助判断DIC的发生和严重程度。

4. D-二聚体D-二聚体是评估体内血栓形成和溶解状态的指标之一。

在DIC发生过程中,由于体内广泛形成小血栓和微小栓子导致D-二聚体水平升高。

测定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可以帮助诊断DIC以及判断病情严重程度。

5. 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是纤溶系统激活的标志物之一。

在DIC发生过程中,由于凝血因子的消耗和纤维蛋白溶解过程增加,导致纤溶酶原激活物水平升高。

测定患者的纤溶酶原激活物水平可以帮助判断DIC发生和严重程度。

二、DIC的诊断方法1. 临床症状和体征DIC常常伴随着出血、血栓、器官功能障碍等严重症状和体征。

DIC及前DIC诊断标准

DIC及前DIC诊断标准
实用文档
(5)AT-Ⅲ活性小于60%(不适用于肝病) (6)血浆因子Ⅷ:C活性小于50%(肝病必备) (7)DIC相关分子标志物异常:
A.激血激活分子标志物:F1+2,TAT,FPA, SFMC。
B.纤溶分子标志物:D-D二聚体,PAP。 C.血小板激活分子标志物:B-TG,PF-4,
TXB2,P-选择素。 D.TF升高,TFPI 水平下降。
实用文档
二、前DIC
1、存在易致DIC的基础疾病。 2、有下列一项以上临床表现: (1)皮肤、粘膜栓塞。 (2)不易以原发病解释的微循环障碍。 (3)不明原因的轻度或可逆性重要脏器功能障碍。
实用文档
3、有下列3项以上实验异常:
(1)血标本易凝固或PT、APTT缩短5s以上。 (2)血浆血小板活化分子标志物增加:β-TG,
实用文档
致 谢!
实用文档
(1)血小板减少,纤维蛋白原降低,3P阳性 或D-dimer阳性(升高)。
(2)血小板减少,纤维蛋白原降低,APTT延 长,PTR升高(>1.25),SFMC升高。
(3)血小板减少,F1+2或TAT或FPA升高,D二聚体升高。
实用文档
(4)血小板减少;AT-Ⅲ或PC活性降低,纤维 蛋白原降低,3P阳性或D-二聚体升高。
3实验室检查同时有下列3项以上异常1血小板小于10010l或呈进行性下降肝病白血病患者血小板小于50102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低于15gl或进行性下降白血病及其他恶性肿瘤低于18gl肝病低于10gl
DIC及前DIC诊断标准之一(供讨论)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血研所 宋善俊 胡 豫
实用文档
一、DIC
1、存在易引起DIC的基础疾病。 2、有下列2项以上临床表现: (1)多发性出血倾向。 (2)不易用原发病解释的微循环衰竭。 (3)广泛性皮肤、粘膜栓塞,多脏器功

DIC的诊断标准

DIC的诊断标准

DIC的诊断标准1999 年10 月, 第七届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研讨会提出DIC以下诊断标准。

1、临床诊断存在易致D IC 的基础疾病, 如感染、恶性肿瘤、病理产科、大型手术及创伤等。

另有下列二项以上临床表现:(1)严重或多发性出血;(2)不能用原发病解释的微循环障碍或休克;(3)广泛性皮肤、粘膜栓塞、灶性缺血性坏死、脱落及溃疡形成, 或不明原因的肺、肾、脑等脏器功能衰竭;(4)抗凝治疗有效。

2、实验诊断(1)一般病例实验诊断同时有下列三项以上异常: ① PLT 进行性下降< 100×109/L(肝病、白血病< 50×109/L) , 或有两项以上血小板活化分子标志物血浆水平升高: β-TG, PF4, 血栓烷B2(TXB2) , P-选择素。

②血浆Fg 含量< 1.5 g/L (肝病<1.0 g/L , 白血病<1.8 g/L) 或>4.0g/L , 或呈进行性下降。

③ 3P 试验阳性, 或血浆FDP >20 mg/L (肝病> 60mg/L ) 或血浆D-D 水平较正常增高4 倍以上(阳性)。

④ PT 延长或缩短3s以上(肝病> 5s) ,APTT延长或缩短10s以上。

⑤ AT-Ⅲ:A < 60% (不适用于肝病) 或蛋白C(PC) 活性降低。

⑥血浆纤溶酶原抗原(PLG:Ag)<200mg/L。

⑦因子Ⅷ:C 活性< 50% (肝病必备)。

⑧血浆内皮素-1 (ET-1) 水平> 80 pg/ml或凝血酶调节蛋白(TM) 较正常增高2倍以上。

(2)疑难病例的实验诊断应有以下二项以上异常: ① F1+2、TAT和FPA 水平增高; ②SFMC水平增高; ③ PAP 水平升高; ④ TF水平增高(阳性) 或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 水平下降。

(3)白血病DIC实验诊断标准: ①PLT < 50×109/L 或进行性下降, 或有下列二项以上血浆血小板活化产物水平升高: β-TG、PF4、TXB2、P-选择素; ②Fg< 1.8 g/L 或进行性下降; ③3P 试验阳性或血浆FDP>20mg/L 或D-D 水平升高(阳性); ④PT 延长3 s 以上或进行性延长, 或A PTT 延长10 s 以上; ⑤AT-Ⅲ:A < 60%或PC 活性降低; ⑥血浆PLG:Ag<200mg/L;⑦血浆凝血因子激活分子标志物水平升高: F1+2、TAT、FPA、SFMC。

dic的实验室诊断标准

dic的实验室诊断标准

dic的实验室诊断标准Dic的实验室诊断标准。

在实验室诊断中,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其诊断标准对于及时有效地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DIC的实验室诊断标准,以便临床医生能够准确诊断和治疗该疾病。

一、凝血功能检测。

1. 凝血酶原时间(PT)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

在DIC患者中,PT和APTT通常会延长,反映了凝血功能的异常。

2. 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下降。

PTA的下降也是DIC的重要表现之一,其值的降低反映了凝血功能的受损。

3. 凝血酶原复合物(TAT)水平升高。

TAT是DIC的特异性标志物,其水平的升高可以提示DIC的发生。

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检测。

1. FDP水平升高。

FDP是纤维蛋白降解的产物,其水平的升高可以提示DIC的存在。

2. D二聚体(D-Dimer)水平升高。

D-Dimer是纤维蛋白降解的产物,其水平的升高也可以提示DIC的发生。

三、血小板功能检测。

1. 血小板计数下降。

在DIC患者中,血小板计数通常会下降,反映了血小板的功能异常。

2. 血小板形态异常。

血小板在DIC患者中可能出现形态异常,这也是DIC的重要表现之一。

四、红细胞功能检测。

1. 红细胞计数下降。

DIC患者中,红细胞计数也会下降,反映了红细胞的功能异常。

2. 红细胞形态异常。

红细胞在DIC患者中可能出现形态异常,这也是DIC的重要表现之一。

以上就是DIC的实验室诊断标准,通过对凝血功能、纤维蛋白降解产物、血小板功能和红细胞功能的检测,可以准确诊断DIC,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希望临床医生能够根据这些标准,提高对DIC的诊断准确性,为患者的治疗提供更好的帮助。

DIC临床诊断标准

DIC临床诊断标准

简介DIC疾病(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即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指在某些致病因子作用下凝血因子或血小板被激活,大量促凝物质入血,从而引起一个以凝血功能失常为主要特征的病理过程。

革兰阴性菌感染是DIC的最常见的病因。

特点其特点是微循环中发生血小板凝集及纤维蛋白沉积,形成广泛的微血栓,消耗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在病程中又出现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亢进,从而引起微循环障碍、血栓、溶血和出血等临床表现。

往往危及生命。

病因造成DIC的病因很多。

根据资料分析,在我国以感染最常见,恶性肿瘤(包括急性白血病)次之,两者占病因的2/3。

国外报告则以恶性肿瘤,尤其是有转移病变的占首位。

广泛组织创伤、体休克外循环及产科意外也是DIC发病的常见病因。

DIC的病因有涉及血液本身的及血液以外的因素,可以归纳如下:(一)血管内皮损伤和组织创伤1.感染各种严重的细菌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氏阴性杆菌、中毒性菌痢、伤寒等〉均可导致DIC。

细菌本身及其毒素均可损伤组织及血管内皮细胞,激活因子Ⅻ激肽释放酶及缓激肽,由此进一步激活凝血系统,后者还有强烈的舒血管作用,能使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引起休克。

激肽系统对凝血过程有强化作用。

补体与凝血、纤溶及血浆激肽系统也有密切关系,也是血栓形成的因素之一。

最近发现,白细胞在激活凝血的机理中也占重要地位,它受内毒素影响,可释放组织因子,与因子Ⅶ合在一起能激活因子X促进凝血。

病毒感染(如流行性出血热、重症乙型脑炎等)、恶性疟疾、钩端螺旋体病、立克次体病及立克次体感染也均可引起DIC。

其发病的机理与细菌感染大致相似。

2.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形成各种免疫反应及免疫性疾病能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激活补体,也能引起血小板聚集及释放反应,激活凝血机制,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移植物排斥反应或其他免疫性疾病。

3.其他如体温升高、酸中毒、休克或持续性低血压、缺氧等均可损伤血管壁内皮细胞。

DIC临床诊断标准

DIC临床诊断标准

简介DIC疾病(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即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指在某些致病因子作用下凝血因子或血小板被激活,大量促凝物质入血,从而引起一个以凝血功能失常为主要特征得病理过程。

革兰阴性菌感染就是DIC得最常见得病因。

特点其特点就是微循环中发生血小板凝集及纤维蛋白沉积,形成广泛得微血栓,消耗大量凝血因子与血小板,在病程中又出现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亢进,从而引起微循环障碍、血栓、溶血与出血等临床表现。

往往危及生命。

病因造成DIC得病因很多、根据资料分析,在我国以感染最常见,恶性肿瘤(包括急性白血病)次之,两者占病因得2/3、国外报告则以恶性肿瘤,尤其就是有转移病变得占首位。

广泛组织创伤、体休克外循环及产科意外也就是DIC发病得常见病因。

DIC得病因有涉及血液本身得及血液以外得因素,可以归纳如下: (一)血管内皮损伤与组织创伤 1.感染各种严重得细菌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氏阴性杆菌、中毒性菌痢、伤寒等〉均可导致DIC。

细菌本身及其毒素均可损伤组织及血管内皮细胞,激活因子Ⅻ激肽释放酶及缓激肽,由此进一步激活凝血系统,后者还有强烈得舒血管作用,能使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引起休克。

激肽系统对凝血过程有强化作用。

补体与凝血、纤溶及血浆激肽系统也有密切关系,也就是血栓形成得因素之一。

最近发现,白细胞在激活凝血得机理中也占重要地位,它受内毒素影响,可释放组织因子,与因子Ⅶ合在一起能激活因子X促进凝血。

病毒感染(如流行性出血热、重症乙型脑炎等)、恶性疟疾、钩端螺旋体病、立克次体病及立克次体感染也均可引起DIC、其发病得机理与细菌感染大致相似。

2、抗原-抗体复合物得形成各种免疫反应及免疫性疾病能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激活补体,也能引起血小板聚集及释放反应,激活凝血机制,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移植物排斥反应或其她免疫性疾病。

3.其她如体温升高、酸中毒、休克或持续性低血压、缺氧等均可损伤血管壁内皮细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介DIC疾病(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即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指在某些致病因子作用下凝血因子或血小板被激活,大量促凝物质入血,从而引起一个以凝血功能失常为主要特征得病理过程。

革兰阴性菌感染就是DIC得最常见得病因。

特点其特点就是微循环中发生血小板凝集及纤维蛋白沉积,形成广泛得微血栓,消耗大量凝血因子与血小板,在病程中又出现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亢进,从而引起微循环障碍、血栓、溶血与出血等临床表现。

往往危及生命。

病因造成DIC得病因很多。

根据资料分析,在我国以感染最常见,恶性肿瘤(包括急性白血病)次之,两者占病因得2/3。

国外报告则以恶性肿瘤,尤其就是有转移病变得占首位、广泛组织创伤、体休克外循环及产科意外也就是DIC发病得常见病因、DIC得病因有涉及血液本身得及血液以外得因素,可以归纳如下: (一)血管内皮损伤与组织创伤1、感染各种严重得细菌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氏阴性杆菌、中毒性菌痢、伤寒等〉均可导致DIC。

细菌本身及其毒素均可损伤组织及血管内皮细胞,激活因子Ⅻ激肽释放酶及缓激肽,由此进一步激活凝血系统,后者还有强烈得舒血管作用,能使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引起休克、激肽系统对凝血过程有强化作用。

补体与凝血、纤溶及血浆激肽系统也有密切关系,也就是血栓形成得因素之一。

最近发现,白细胞在激活凝血得机理中也占重要地位,它受内毒素影响,可释放组织因子,与因子Ⅶ合在一起能激活因子X促进凝血。

病毒感染(如流行性出血热、重症乙型脑炎等)、恶性疟疾、钩端螺旋体病、立克次体病及立克次体感染也均可引起DIC。

其发病得机理与细菌感染大致相似、 2.抗原-抗体复合物得形成各种免疫反应及免疫性疾病能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激活补体,也能引起血小板聚集及释放反应,激活凝血机制,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移植物排斥反应或其她免疫性疾病。

3.其她如体温升高、酸中毒、休克或持续性低血压、缺氧等均可损伤血管壁内皮细胞。

二)大量促凝物质进入血液循环常见于产科意外,如羊水栓塞、胎盘早期剥离、死胎滞留等病例。

由于羊水、胎盘等释放得组织因子大量进入血循环,诱发DIC。

严重创伤也就是常见得DIC病因,如严重烧伤、广泛性外科手术、挤压综合征、毒蛇咬伤等均可由受损得组织中释放出大量组织因子进入血液,促发凝血。

此外,在癌肿广泛转移及组织坏死〈尤其就是胰、胃、前列腺及支气管癌>,肿瘤细胞含有得组织凝血活性物质,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产生大量凝血酶而促发凝血、肿瘤细胞中得蛋白酶类物质也可以激活凝血因子,起促凝作用、化疗及放疗杀灭肿瘤细胞释出其中促凝物质,DIC更容易发生。

(三)大量红细胞、血小板及白细胞得破坏或损伤红细胞及血小板破坏后释放类似组织因子得磷脂类物质,红细胞破坏后还释出红细胞素,有类似组织凝血活酶活性,血小板破坏后也可释出一系列促凝活性物质、最近发现中性粒细胞得损伤也就是DIC发病机理中重要一环,还可能就是形成微血栓得必要条件。

中性粒细胞参与DIC得发生可能与因子Ⅻa激活补体得作用有关。

补体被激活后可损伤粒细胞,从中释出蛋白酶类凝血活性物质,促进血液凝固。

四)其她因素 1.单核巨噬细胞功能受损可促进DIC得发生。

在正常情况下,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包括肝脏得枯否氏细胞能吞噬或清除进入血液中得促凝物质,如凝血酶、纤维蛋白颗粒及内毒素等。

急性肝坏死或肝硬化等病有肝功能损害,其吞噬及清除功能减弱,易发生DIC。

长期使用大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容易诱发DIC这与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受阻有关。

2.原健康状态患者原来得健康状态也有重要影响,如妊娠妇女常有高凝倾向,营养不良尤其就是糖代谢紊乱,容易发生DIC。

3、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受抑制如长期大量使用抗纤溶药物,如6—氨基己酸、止血环酸、对羧基苄胺,可诱发DIC、还有血流瘀滞、体内酸碱不平衡、电解质紊乱与内分泌失调等,均与DIC得发生有关。

发病机理当人体受到某些致病因子得作用时,体内凝血系统被激活,血液得凝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活性增高,在微循环内发生血小板聚集及纤维蛋白沉积,形成播散性微血栓。

本征也称为:①去纤维蛋白综合征;②消耗性凝血病;③血管内凝血-—纤维蛋白溶解综合征。

目前统称播散性血管内凝血、正常人体内有完整得凝血、抗凝及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凝血及抗凝,既对立又统一,保持着动态平衡。

在正常人得血液中,如果有少量活性凝血中间产物形成,就迅速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消除,或被血液中得抗凝物质中与、纤溶系统能不断溶解在小血管破损处所形成得少量纤维蛋白。

DIC得发生就是由于在各种致病因素得作用下,血循环内出现了促动与激活凝血得过程,产生过量得凝血酶、血液得凝固性过高,破坏了体内凝血与抗凝得平衡、其病理变化包括:①全身微血管内有广泛得纤维蛋白沉着,形成微血栓,造成微循环障碍、红细胞机械性损伤及溶血;②当微循环内发生凝血时,大量血小板与凝血因子被消耗,从而使高凝状态转变为低凝状态;③体内得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产生大量纤溶酶,使纤维蛋白原裂解为X与A、B、C裂片,再进一步裂解为Y、D、E裂片。

这些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得抗凝作用可加重出血。

除大量出血外,微循环内得血栓可引起微循环阻塞,导致肺、肾、肝、脑、心等器官得功能衰竭。

病理约90%得DIC病例尸解时可发现血管内有微血栓形成或纤维蛋白沉着,以肾小球毛细血管袢中可见纤维素性微血栓肺、肾、胃肠道、肾上腺等较常见、在一组52例得尸解结果中,肺栓塞得发生率为54、6%,肾脏36。

5%,胃肠道34.6%,较小得微血栓在苏木素—伊红染色时易被忽略,需要用Mallory磷钨酸苏木素等染色或用电镜检查加以证实。

微血栓有时可仅在某些局部器官中见到,而在循环血液中则不被发现,也有一些临床上证实为DIC得病例,尸检中却无血栓形成,可能就是死亡后发生纤维蛋白溶解所致。

如用电镜,结合特殊染色则仍可发现血管内皮表面有纤维蛋白沉着。

肾脏得病变可表现为局限性肾小管坏死或两侧严重肾皮质坏死,少数病例得肺部有非栓塞性内膜炎或肺部透明样病变。

分类及分期根据血管内凝血发病快慢与病程长短,可分为3型1.急性型其特点为:①突发性起病,一般持续数小时或数天;②病情凶险,可呈暴发型;③出血倾向严重;④常伴有休克;⑤常见于暴发型流脑、流行型出血热、病理产科、败血症等。

2。

亚急性型其特点为:①急性起病,在数天或数周内发病;②进展较缓慢,常见于恶性疾病,如急性白血病(特别就是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肿瘤转移,死胎滞留及局部血栓成。

3、慢性型临床上少见:①起病缓慢;②病程可达数月或数年;③高凝期明显,出血不重,可仅有淤点或淤斑。

根据血液凝固性,出血与纤溶,DIC可分3期: 1.高凝血期仅在抽血时凝固性增高,多见慢性型,也可见于亚急性型,急性型不明显。

2、消耗性低凝血期由于血浆凝血因子与血小板大量被消耗,血液凝固性降低,出血症状明显、3。

继发性纤溶期由于血管内凝血,纤溶系统被激活,造成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出血症状更明显。

临床表现DIC得发病原因虽然不同,但其临床表现均相似,除原发病得征象外,主要有出血、休克、栓塞及溶血四方面得表现。

DIC分急性、亚急性与慢性三种,其中急性占大多数,常见于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败血症、流行性出血热、产科意外、急性溶血、输血血型不合、毒蛇咬伤、广泛大手术、体外循环、重度挤压伤及复合创伤,病势凶险。

亚急性DIC见于白血病、各种癌肿及癌转移或死胎滞留,病情较缓与、慢性者少见,临床表现可为原发性疾病所掩盖,容易漏诊或误诊,常在尸解中发现,多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卵巢癌肿,巨大血管瘤,晚期糖尿病等、(一)出血出血就是急性DIC中最常见得临床表现之一。

其特点就是突发得多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部位大量出血,仅少数为隐匿性。

出血得发生率为80~90%,就是本病诊断得重要依据之一。

出血部位视原发病变而异,最常见于皮肤,呈一处或多处大片瘀斑及血肿。

产科意外时有大量阴道流血,手术时则伤口渗血不止或血液不凝固,局部注射可有持续得针孔渗血。

急性DIC也可伴有严重得胃肠道、肺或泌尿道等出血、根据国内一组病例报道,出血部位中皮肤占85.1%,牙龈出血、鼻衄、伤口及注射部位出血60、1%,消化道46、8%、呼吸道23.4%,泌尿道19.1%,颅内13。

8%,阴道6、4%,多部位占62、8%。

血液可完全不凝。

暴发性紫癜病例得出血以两下肢及臀部为主,且伴有皮肤坏死及下肢坏疽慢性DIC得出血不如急性得严重,常表现为反复发作得瘀斑或血肿,用一般得止血药无效、少数轻型或早期得D IC可无出血、出血得机理就是:①血管内广泛凝血后消耗大量血小板及凝血因子,引起凝血障碍;②纤维蛋白大量降解;③纤维蛋白原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有多方面得抗凝作用;④休克、栓塞、缺氧、酸中毒等使毛细血管受损,通透性增高。

(二)微血管栓塞症状在少数急性病例中,微血管栓塞可为突出得表现,但多数在较晚期发生、慢性得可有反复发作。

如微血管内有广泛血栓时,血循发生障碍,导致组织器官得缺血性损伤、缺氧、代谢功能障碍、甚至器官功能衰竭。

临床表现根据受累得不同部位而异。

表浅部位得皮肤栓塞引起干性坏死,出现于指、足趾、鼻、颊及耳部紫绀。

内脏栓塞以肺及肾脏最为常见。

肾小球循环内有广泛血栓时,可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表现为腰痛、少尿、蛋白尿、血尿、管型尿、甚至无尿及尿毒症、肺内微循环栓塞可引起急性呼吸功能衰竭,表现为突然发作得呼吸困难、胸闷、紫绀等呼吸窘迫综合征。

胃肠道粘膜缺血、坏死引起消化道出血。

肝有灶性坏死、脑栓塞者可有头痛、抽搐、昏迷、瞳孔大小不等、脑垂体、肾上腺皮质栓塞形成,则发生功能减退。

(三)低血压及休克多见于急性型,休克得程度不一,与出血量不成比例。

常发生于血管内皮损伤所引起得DIC,以革兰氏阴性杆菌败血症最常见。

国内几组报道发生率达50%。

休克常突然发生,病情迅速恶化,出现昏迷,肾、呼吸及循环功能衰竭、组织损伤及白血病等引起得很少发生休克、休克得发生机理主要由于肝、肺等内脏及周围小血管栓塞后,导致肺动脉及门静脉压力升高,回心血量减少,以致心排血量与组织血流灌注量减少。

此外,内源性凝血系统促动时,激活因子Ⅻ,激肽释放酶原转变为激肽释放酶,后者使缓激肽原转变为缓激肽,引起血管扩张,也就是血压下降得原因。

一旦发生休克,又会加重DIC,形成恶性循环。

(四)溶血DIC引起得溶血性贫血常较轻微,早期往往不易察觉、并发微血管病理改变时,因红细胞强行通过血管网状蛋白结构,受到机械损伤,可出现明显得溶血症状、急性发作时表现为寒战、高热、黄疸、血红蛋白尿,红细胞计数下降,网织红细胞计数增高,周围血内有大量红细胞碎片及盔形、三角形、多角形或球形等各种畸形红细胞。

原发病得症状可与DIC得相混淆,上述四类表现可同时或相继出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