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秸秆收储运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

合集下载

我国农作物秸秆收储运体系现状问题及对策

我国农作物秸秆收储运体系现状问题及对策

我国农作物秸秆收储运体系现状问题及对策农作物秸秆是指庄稼收割后剩余的根茎、叶子和秸秆等植物遗物。

在农业生产中,秸秆是一种重要的生物质资源,广泛用于土壤覆盖、饲料料、燃料等领域。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作物种植结构的改变以及环保要求的提高,农作物秸秆的处理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我国农作物秸秆的收储运体系存在一些问题,如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社会经济效益低等,需要采取一些对策来解决。

一、问题现状1. 资源浪费严重目前,我国农作物秸秆的利用率较低,大量的秸秆被随意焚烧、堆放或直接丢弃,导致了资源的浪费。

根据统计,我国每年都会有大量的秸秆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尤其是在一些农村地区,由于缺乏有效的收储运体系,秸秆处理更加困难,这就加剧了资源的浪费。

2. 环境污染严重未经有效处理的农作物秸秆易导致环境污染。

一方面,秸秆焚烧会释放大量有害气体,如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对空气质量和人民健康造成危害;秸秆的露天堆放容易导致土壤和水体的污染,给环境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3. 社会经济效益低当前我国农作物秸秆的混乱处理不仅带来了环境问题,同时也导致了社会经济效益的降低。

农作物秸秆本可以成为一种重要的生物质能源资源,可以用于生物质能源的生产,但是由于秸秆的收储运体系不完善,导致了生物质能源的生产成本居高不下,限制了生物质能源的发展。

二、对策建议1. 完善农作物秸秆收储运体系应加强对农作物秸秆的收储运管理,建立健全的农作物秸秆收购、储存、运输等体系。

鼓励发展专业的秸秆收储运企业,引导农民将秸秆卖给专业公司,以提高秸秆的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

2. 推广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技术秸秆资源化利用是解决农作物秸秆问题的有效途径。

可以采用秸秆还田、临时集散点处理、生物质能源利用等技术,将农作物秸秆转化为有机肥料、生物质能源等,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

3.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民意识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提高他们对农作物秸秆处理的认识和重视,引导他们采取科学合理的秸秆处理方法,如还田、压塑秸秆砖等,减少焚烧、露天堆放等对环境造成的危害。

玉米秸秆收储运技术方案分析

玉米秸秆收储运技术方案分析

玉米秸秆收储运技术方案分析玉米秸秆是农作物的副产品,其收储和运输对于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玉米秸秆收储运技术方案进行分析,包括收储设备、运输方式和管理措施等。

一、收储设备方案1.秸秆收集机械:采用秸秆收集机械可以提高收集效率、降低劳动强度。

常见的秸秆收集机械包括秸秆割刀、收集器、压片机等。

这些机械能够将玉米秸秆割切、收集,并打成压片,便于储存和运输。

2.秸秆堆存仓库:应建设适量的秸秆堆存仓库,用于存储和保护秸秆。

仓库应设计合理的结构,确保通风良好,防止秸秆发生霉变和自燃。

仓库的选址应避免水源和居民区域,减少环境污染。

3.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采用秸秆颗粒成型技术,将玉米秸秆压制成颗粒状。

颗粒秸秆比秸秆原料更易于收储、运输和利用。

二、运输方式方案1.集中运输:通过大型集中运输车辆将秸秆从农田或仓库集中到达储存地或加工厂。

集中运输可以减少运输成本和能源消耗,并降低交通拥堵。

在道路运输时,应遵守交通规则,确保运输安全。

2.水路运输:对于水源丰富的地区,可以采用水路运输方式。

可以将秸秆装载在船只上,通过河流或运河将其运输到目的地。

水路运输对环境污染较小,可以减少道路交通压力。

3.联合运输:采用多种运输方式的组合,如铁路、公路和水路的联合运输。

通过优化运输路径和运输车辆的配置,可以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

三、管理措施方案1.储存管理:秸秆在储存过程中容易发生霉变和自燃,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包括保持仓库通风良好,定期清理仓库,避免秸秆过密压死,加入防霉剂等措施。

2.运输管理:秸秆运输过程中需要保持运输车辆的稳定,避免过猛的加速和刹车,确保秸秆不会散落或损坏。

对于水路运输,应注意避免船只超载,保证航行安全。

3.玉米秸秆利用:利用玉米秸秆作为能源资源或农业废弃物处理的原料,可以减少其储存和运输的需求。

可以将秸秆转化为生物质颗粒、发电、燃气等形式利用,并发展相应的技术和市场。

综上所述,玉米秸秆收储运技术方案的选择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资源条件,合理选择收储设备和运输方式,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农作物秸秆收储运体系建设方案(五)

农作物秸秆收储运体系建设方案(五)

农作物秸秆收储运体系建设方案一、实施背景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加快,农作物秸秆的收储运工作变得尤为重要。

传统的农作物秸秆处理方式主要是焚烧和堆肥,这种方式不仅浪费资源,还污染环境。

因此,建立一个高效的农作物秸秆收储运体系势在必行。

二、工作原理农作物秸秆收储运体系的工作原理是将农作物秸秆进行集中收购、储存和运输,然后通过合理利用和加工转化,实现资源化利用和循环利用。

三、实施计划步骤1. 建立农作物秸秆收购站点:在农作物种植集中的地区建立收购站点,方便农民将秸秆卖给收购站。

2. 收购秸秆:通过收购站点收购农民的秸秆,以合理的价格进行回收。

3. 储存和运输:将收购的秸秆进行储存和运输,确保秸秆的质量和数量。

4. 加工转化:将秸秆进行加工转化,如制作成秸秆砖、秸秆板等,或者用于生物质能源发电。

5. 销售和利用:将加工转化后的秸秆产品进行销售,或者用于农田覆盖、土壤改良等农业生产活动。

四、适用范围该农作物秸秆收储运体系适用于农作物种植集中的地区,如大型农业基地、农业园区等。

五、创新要点1. 建立收购站点:通过建立收购站点,方便农民将秸秆卖给收购站,减少农民的运输成本。

2. 加强储存和运输管理:通过合理的储存和运输管理,确保秸秆的质量和数量,减少损耗。

3. 加工转化:将秸秆进行加工转化,实现资源化利用和循环利用,提高秸秆的附加值。

六、预期效果1. 资源化利用:通过建立农作物秸秆收储运体系,实现农作物秸秆的资源化利用,减少资源浪费。

2. 环境保护:通过合理处理农作物秸秆,减少焚烧和堆肥对环境的污染。

3. 经济效益:通过加工转化农作物秸秆,实现秸秆产品的销售,提高农民的收入。

七、达到收益1. 农民收益:农民可以通过将秸秆卖给收购站获得收入,同时通过加工转化农作物秸秆,提高秸秆的附加值,进一步增加收入。

2. 政府收益:通过建立农作物秸秆收储运体系,实现农作物秸秆的资源化利用,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水稻、小麦秸秆机械化收储运技术规范》地方标准

《水稻、小麦秸秆机械化收储运技术规范》地方标准

《水稻、小麦秸秆机械化收储运技术规范》地方标准(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一、任务来源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下达2019年第一批安徽省地方标准制修订计划的函》(皖市监函〔2019〕510号),计划编号为2019-1-084。

二、背景和意义我国是秸秆量大国,最高时候农作物秸秆年产量达到了10亿吨,其中在安徽水稻和小麦秸秆占据农作物秸秆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但是没有得到有效的收集和利用,导致焚烧和随意丢弃,造成了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我国政府非常重视农作物秸秆的资源利用,其中,发改委《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的通知》(发改环资〔2015〕2651号)提出,到2020年全国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的目标。

国务院办公厅2008年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意见》明确了,秸秆饲料化利用是当前秸秆综合利用的重点内容之一。

发改委2016年联合农业部印发了《关于编制“十三五”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方案的指导意见》,鼓励秸秆青贮、氨化、微贮、颗粒饲料等的快速发展。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要求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畜禽粪污处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废弃农膜回收、病虫害绿色防控。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推进畜禽粪污、秸秆、农膜等农业废弃物资源的综合利用。

欧美等发达国家现代农业体系发展相对健全,农作物秸秆收集利用主要使用机械且以集中型模式为主,其中收储运模式的主要特点是要求有良好的收获、运输等配套机械,作业效率高、草梱便于运输和存储。

目前正朝着高密度、大型化方向发展。

例如在丹麦,生产者与企业之间秸秆交易采用期货合同的形式,秸秆价格由供应商和购买商共同决定,以免任何一方随机抬高价格。

合同可直接与农场主签订,也可与秸秆生产者和承包商签订,通常会包括交货日期、供货数量、协议价格以及质量标准等内容。

该收储运模式在丹麦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可以保证秸秆的持续供应,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收储运体系。

关于促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决定(草案)征求意见

关于促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决定(草案)征求意见

关于促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决定(草案)征求意见文章属性•【公布机关】江苏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09.03.31•【分类】征求意见稿正文关于促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决定(草案)征求意见为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以下简称秸秆)综合利用,促进资源节约,保护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维护公共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作如下决定:一、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和秸秆禁烧工作的责任主体,应当把秸秆综合利用作为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工作内容,纳入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目标管理责任制。

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机制,加快秸秆综合利用技术与设备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发挥财政、投资、税收、价格等政策的引导和调控作用,加快推进秸秆综合利用。

到2012年,基本建立秸秆收集体系,形成布局合理、多元利用的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格局,基本杜绝露天焚烧秸秆现象。

三、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立由发展和改革、农业、农机、环境保护、财政、科技、公安、交通等部门参加的协调机制,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密切配合,共同做好秸秆综合利用和秸秆禁烧工作。

四、发展和改革与农业部门协调组织编制秸秆综合利用规划,合理确定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和产业布局。

五、农业、科技、农机等部门应当大力推广秸秆机械化还田、能源化利用、秸秆肥料、饲料、食用菌开发利用、秸秆工业原料开发等多种形式的综合利用技术,为秸秆综合利用提供技术支持。

农机部门应当加大秸秆机械化还田推广力度,研究制定秸秆还田作业标准,并监督执行。

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作用,积极发展秸秆综合利用各类服务组织,建立秸秆收集、贮运体系,加强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培训和示范推广,建立秸秆综合利用科技示范基地,提高农民综合利用秸秆的技能水平。

六、各级财政部门应当加大对秸秆综合利用的支持力度,将秸秆综合利用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对秸秆还田、秸秆气化、固化成型等资源化利用给予适当补助。

农作物秸秆收储运体系建设方案(一)

农作物秸秆收储运体系建设方案(一)

农作物秸秆收储运体系建设方案一、实施背景当前,我国农作物秸秆资源利用率较低,大量秸秆被焚烧或直接废弃,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

为了加强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建立完善的农作物秸秆收储运体系。

二、工作原理农作物秸秆收储运体系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建立秸秆收购站点,将农民的秸秆进行统一收购,并进行储存和运输,最终将秸秆用于能源生产、土壤改良或其他综合利用。

三、实施计划步骤1. 调研分析:对当地农作物秸秆资源情况进行调研分析,包括秸秆产量、类型、分布等,为后续工作提供依据。

2. 确定收购站点:根据调研结果,确定合适的收购站点,考虑到交通便利、秸秆产地集中等因素。

3. 建设收购站点:在确定的站点上建设收购站点,包括建立收购站、购置收购设备等。

4. 宣传推广:通过宣传推广,向农民介绍农作物秸秆收储运体系的好处和收购政策,提高农民的秸秆卖出意愿。

5. 开展收购工作:在收购站点正式开始收购工作,与农民签订收购合同,按照规定的价格收购秸秆。

6. 储存和运输:将收购的秸秆进行储存和运输,确保秸秆的质量和安全。

7. 秸秆利用:将秸秆用于能源生产、土壤改良或其他综合利用,最大限度地发挥秸秆的价值。

四、适用范围该方案适用于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的地区,特别是农民种植大量农作物的地区。

五、创新要点1. 建立收购站点:通过建立收购站点,将秸秆收购工作更加规范化和集中化。

2. 宣传推广:通过宣传推广,提高农民的秸秆卖出意愿,促进秸秆资源的有效利用。

3. 秸秆综合利用:将秸秆用于能源生产、土壤改良或其他综合利用,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六、预期效果1. 环境效益:减少秸秆焚烧和废弃,减少空气污染和土壤污染,改善农村环境质量。

2. 经济效益: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3. 资源效益:充分利用秸秆资源,减少资源浪费,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七、达到收益1. 农民收益:农民可以通过卖出秸秆获得额外收入,提高生活水平。

我国农作物秸秆收储运体系现状问题及对策

我国农作物秸秆收储运体系现状问题及对策

我国农作物秸秆收储运体系现状问题及对策【摘要】我国农作物秸秆是农业生产中的副产品,秸秆的收储运体系关乎农民利益和农业生产效益。

我国农作物秸秆收储运体系存在一系列问题,如收购价格低、收购渠道少、储存设施不足、运输成本高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以建立合理的收购价格机制,增加收购渠道,加大对秸秆储存设施建设的投入,优化秸秆运输方式,降低运输成本。

通过解决这些问题,可以提高农作物秸秆的利用率,促进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未来,可以进一步完善农作物秸秆收储运体系,提高秸秆的资源化利用率,实现农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建议加强政府管理与引导,促进农作物秸秆的有效利用。

【关键词】农作物秸秆、收储运体系、现状问题、对策、收购价格、储存设施、运输成本、建议措施、发展方向、农业发展1. 引言1.1 背景介绍我国农作物秸秆收储运体系现状问题及对策引言农作物秸秆是农田种植后残留的茎秆和叶片,是农业生产中的一种重要生物质资源,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

我国农作物秸秆的收储运体系存在着一系列问题,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秸秆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开发。

我国农作物秸秆产量巨大,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收储运体系,大量农作物秸秆被随意焚烧或丢弃,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收储运体系中存在着收购价格低、收购渠道少、储存设施不足、储存条件差、运输成本高、运输效率低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农作物秸秆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综合利用。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对我国农作物秸秆收储运体系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对策和建议,推动我国农作物秸秆资源的高效利用,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1.2 问题意义农作物秸秆是农业生产中不可避免的副产品,其处理方式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农作物秸秆产量庞大,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收储运体系,导致部分秸秆被焚烧、乱倒等处理方式,影响了环境质量,甚至引发了火灾等安全问题。

秸秆的有效利用也直接影响农田土壤的肥力和作物的产量,对农业生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秸秆燃料储运技术规范

秸秆燃料储运技术规范

秸秆燃料储运技术规范(草稿)(2006-09-15 16:22:33)1 总则本规范规定了秸秆燃料储存和运输的技术和管理要求,适用于露天存放的稻草、麦秸、玉米秸、棉杆等燃料堆场。

有意帮助秸秆发电企业买进或卖出秸秆燃料的专业的工厂、组织和对秸秆的综合利用感兴趣的个体,也可参照本规范执行。

2 秸秆燃料堆场的选址与布局2.1 秸秆燃料堆场应设置在企业、居民居住地全年风向最小频率的上风侧。

2.2 秸秆燃料堆场应远离生产区、生活区。

一般要求:储量在两万吨以上的大型秸秆燃料堆场,与生产区、生活区的距离应在一百米以上;两万吨以下的中小型秸秆燃料堆场,与生产区、生活区的距离应在五十米以上。

2.3 秸秆燃料堆场应具备充足的消防水源和畅通的消防车道。

2.4 秸秆燃料堆场距场外道路边不应小于十五米,距场内主要道路路边不应小于十米。

2.5 秸秆燃料堆场地应当平坦、不积水,垛基需比自然地面高出三十厘米。

2.6 秸秆燃料堆场应当设置警卫岗楼,其位置要便于观察警卫区域。

岗楼内要安装消防专用电话或报警设备。

2.7 秸秆燃料堆场四周应当设置围墙或铁刺网。

墙(网)高度不低于两米,与堆垛之间的距离不小于五米。

3 秸秆储存3.1 对准备码垛存放的秸秆燃料要严格控制水份。

码垛时,稻草、麦秸、玉米秆含水量不应超过百分之二十,并作好记录。

3.2 秸秆堆垛的长边应当与当地常年主导风向平行。

3.3 秸秆燃料堆场每个总储量不得超过二万吨。

垛顶披檐到结顶应当有滚水坡度。

堆垛储量、规格及间距应当符合表1规定。

表1 堆垛储量、规格及间距品种垛储量(t)垛距(m)垛头距(m)每组垛数组距(m)每区组数区距(m)长×宽×高(m) 稻草麦秸 500 4 8 6 156 40 30×10×13棉秆玉米秆1000 15 20 4 20 4 40 50×15×133.4 稻草、麦秸等易发生自燃的原料,堆垛时需留有通风口或散热洞、散热沟,并要设有防止通风口、散热洞塌陷的措施。

秸秆收储运加用措施

秸秆收储运加用措施

秸秆收储运加用措施随着农业现代化的进一步推进,秸秆的处理和利用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环保和经济问题。

秸秆作为农作物的副产品,如果不加以妥善处理,将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并浪费了宝贵的资源。

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秸秆收储运加用措施势在必行。

秸秆的收储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要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提高农民对秸秆回收利用的认识和意识。

政府可以通过举办宣传活动、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向农民普及秸秆收储的重要性和方法。

秸秆的运输也是一个关键环节。

由于秸秆比较松散,运输时容易散落,造成浪费和环境污染。

因此,可以采用专门设计的秸秆运输车辆,通过加装罩子等措施来保护秸秆不被风吹散。

同时,还可以在农田周边设立临时储存点,方便农民将秸秆暂存到这些地方,然后再统一运输到指定的收储点。

秸秆的储存也需要一定的技术和设备支持。

可以建设专门的秸秆储存仓库或场地,采用遮阳、防潮等措施,确保秸秆的质量和安全。

此外,还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利用太阳能或生物能源进行秸秆储存的保温和干燥处理,提高秸秆的利用价值。

秸秆的加工利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秸秆可以通过生物质燃烧发电、制作有机肥料、生产生物质燃料等多种方式进行利用。

政府可以鼓励企业投资建设生物质能源发电厂,将秸秆转化为电能,提供清洁能源。

同时,还可以加大对秸秆资源化利用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提高秸秆的综合利用率。

针对秸秆的收储运加用,需要政府、农民和企业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完善政策支持,鼓励农民参与秸秆收储工作。

农民要提高对秸秆回收利用的认识和意识,积极参与到秸秆收储工作中。

企业应加大投资力度,推动秸秆加工利用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只有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秸秆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推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作物秸秆收储运体系建设方案(四)

农作物秸秆收储运体系建设方案(四)

农作物秸秆收储运体系建设方案一、实施背景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和农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农作物秸秆产量逐年增加,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收储运体系,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率较低,且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

因此,建设农作物秸秆收储运体系成为当前农业产业结构改革的重要任务。

二、工作原理农作物秸秆收储运体系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建立一套完整的秸秆收储运网络,将农作物秸秆从田间收集、储存、运输到利用场所,实现秸秆资源的高效利用。

具体工作原理如下:1. 收集:在农作物收获后,利用农业机械设备将秸秆从田间收集起来,进行初步处理。

2. 储存:将收集到的秸秆进行分类、打包、储存,确保秸秆的质量和储存安全。

3. 运输:利用现代物流手段,将储存的秸秆运输到利用场所,确保运输的高效和安全。

4. 利用:将运输到利用场所的秸秆进行进一步加工,如制成饲料、肥料、能源等,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

三、实施计划步骤1. 建立秸秆收储运网络:确定收储运点位,建立收储运站点,确保覆盖面广,方便农民收集秸秆。

2. 配置收储运设备:购置农业机械设备,如收割机、打包机、运输车辆等,提高收储运效率。

3. 建立秸秆分类处理中心:建立秸秆分类处理中心,对收集到的秸秆进行分类、打包、储存。

4. 建立运输通道:修建秸秆运输通道,确保秸秆运输的顺畅和安全。

5. 建立利用场所:建立秸秆利用场所,进行秸秆的进一步加工和利用。

四、适用范围农作物秸秆收储运体系适用于各类农作物的秸秆资源利用,包括小麦、水稻、玉米等。

可以在农作物主产区进行试点,逐步推广到全国范围。

五、创新要点1. 建立农作物秸秆收储运网络,提高农民秸秆收集的便利性和秸秆资源的利用率。

2. 引入现代物流手段,提高秸秆收储运效率和运输安全性。

3. 建立秸秆分类处理中心,实现秸秆资源的分类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益。

六、预期效果1. 提高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率,减少农作物秸秆的浪费和对环境的污染。

2. 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我国农作物秸秆收储运体系现状问题及对策

我国农作物秸秆收储运体系现状问题及对策

我国农作物秸秆收储运体系现状问题及对策我国农作物秸秆是农业生产的副产品,长期以来一直是农民们在农田中焚烧或者废弃的一种农业废弃物。

随着国家环保政策的不断加强以及资源环境保护的提倡,农作物秸秆的回收利用问题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

目前,我国农作物秸秆收储运体系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何建立健全的农作物秸秆收储运体系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针对我国农作物秸秆收储运体系的现状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现状问题1. 秸秆收储方式单一目前,我国农作物秸秆的收储方式主要集中在直接焚烧或者土地填埋,这种方式不仅浪费资源,而且容易产生环境污染。

尤其是农民们普遍存在焚烧秸秆的现象,这不仅会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还会对人们的健康造成威胁。

2. 收储能力不足目前,我国农作物秸秆的收储能力相对不足,部分地区存在着秸秆无处可放的问题。

由于收储设施不足,导致农作物秸秆往往只能被堆放在农田中,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

3. 运输困难农作物秸秆在转运过程中,由于其体积大、质量轻、易燃等特性,使得其运输成本较高,运输难度大。

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秸秆转运网络,导致秸秆运输时常需借助外来设备,造成了一定的运输成本负担。

4. 缺乏秸秆利用的有效途径当前,我国对农作物秸秆的利用途径主要集中在生物能源利用和畜禽饲料利用,而这两种利用方式并不能完全解决农作物秸秆的回收利用问题。

秸秆的综合利用方式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和完善。

二、对策建议1. 建立健全的秸秆收储网络针对目前农作物秸秆收储能力不足的问题,建议政府加大投入力度,鼓励企业和农民合作,建立健全的秸秆收储网络。

可以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秸秆收储设施建设,提高收储能力。

秸秆的资源利用途径需要进一步完善,政府可以加大对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积极开发新的利用技术,如秸秆再生产生物燃料、生物质颗粒、生物炭等高附加值产品。

我国农作物秸秆收储运体系现状问题及对策

我国农作物秸秆收储运体系现状问题及对策

我国农作物秸秆收储运体系现状问题及对策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作物产量居世界前列,但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秸秆。

秸秆不仅可以直接用于农业生产,还可以用于生物质能源、造纸等行业,但是,目前我国的农作物秸秆收储运体系存在诸多问题。

本文将分析现状问题并提出对策。

一、现状问题1. 收储渠道不畅,农民秸秆难卖目前我国农村秸秆销售渠道相对较窄,农民销售秸秆多为零散,并且价格不稳定,难以预期收益。

有些地区还存在中间商夹把现象,使农民秸秆有意无意地被低价收购。

2. 秸秆储存问题需要得到解决农村地区的秸秆多是以大堆的形式堆放,这样不仅浪费空间,还存在火灾隐患。

而且,由于秸秆不能长期储存,如果储存不当,秸秆会迅速腐烂和发霉,影响其可利用性。

3. 运输条件落后,不利于秸秆转化由于农村交通条件落后,很多地方交通不便,农民扔掉秸秆的情况时常出现。

而且,秸秆运输成本高、效率低,浪费了尚未得到充分利用的秸秆资源。

现如今,农村公路畅通的情况已有所改善,但运输成本与效率问题仍需要得到解决。

二、对策1.建立农村秸秆收储运购销多元化渠道针对农民秸秆难以与市场衔接的现状,建议引导社会资本和企业向秸秆资源收购市场加大投入,扩大秸秆收购范围。

对于贫困地区和缺乏资源整合的地区,可以通过建立政府主导的秸秆资源流通服务商机构,促进秸秆资源多元化流转。

同时,应注重秸秆资源地区差异,鼓励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向秸秆资源收储运推进。

为了使农民对秸秆的积极性得到提高,还需加强产业链配套设计,开发更具吸引力的秸秆资源综合利用模式。

为了处理好农村秸秆的储存问题,建议发掘农村宅基地及其配套的农村废弃土地,将其作为农村秸秆中转、储存场地。

此外,还需加强秸秆技术管理培训,提高农民储存秸秆的知识和技能,降低储存成本同时提高秸秆资源利用率。

3. 秸秆运输成本与效率问题需改善为了解决秸秆运输成本与效率问题,建议尽快实施农村公路建设计划、建立秸秆运输组织体系、把公路运输跟铁路、水运、空运相整合等。

我国农作物秸秆收储运体系现状问题及对策

我国农作物秸秆收储运体系现状问题及对策

我国农作物秸秆收储运体系现状问题及对策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作物种植面积广阔。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作物秸秆的处理问题逐渐凸显。

我国的秸秆产量高达20亿吨左右,其中大约有80%被直接焚烧,并产生大量污染物和温室气体。

而秸秆应用率很低,只有10%左右。

目前,我国的农作物秸秆收储运体系存在多个问题,需要采取措施加以改善。

第一,秸秆的运输难题。

我国农村地区道路条件较差,往往存在狭窄、崎岖、泥泞等情况,致使秸秆运输难度较大。

此外,大多数农村地区缺乏专业化的运输车辆,也给秸秆运输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解决方法:1. 加强农村道路建设,提高道路通行性;2. 推广新型秸秆运输设备,提高运输效率;3. 建设集中收储点,方便农民将秸秆集中运输。

第二,秸秆收储问题。

目前,我国农村地区普遍存在储粮设施不完善的问题,许多农民的秸秆储放在露天场地,致使秸秆受潮、霉变、发热、自燃等现象频繁发生。

1.加强储粮设施建设,扩大储粮库容量,增加秸秆储存能力;2. 推广新型秸秆压块机,在秸秆压成块状后再进行储存,提高秸秆储存效率。

目前,我国大多数农民对秸秆的重视程度不高,普遍认为秸秆没有什么用处,因此很难让农民积极参与秸秆利用。

1. 宣传教育,提高农民对秸秆利用价值的认识;2. 推广新型秸秆加工设备,如秸秆发电、秸秆饲料等;3. 指导农民将秸秆做成有机肥料,用于农作物的生产。

综上所述,解决我国农作物秸秆收储运体系中存在的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

政府应该制定更加完善的政策来扶持秸秆利用,同时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意识。

秸秆利用不仅有助于解决环境问题,还可以从中获得经济效益,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农作物秸秆收储运技术规范

农作物秸秆收储运技术规范

农作物秸秆收储运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农作物秸秆收集、运输和存储过程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稻谷、小麦、玉米、薯类、油料和棉花等农作物秸秆的收集、运输和存储活动。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467保5护.性6耕-作2机0械0秸9秆粉碎还田机NY/T农3作0物2秸0秆综合利用技术通则NY/T方1草6捆3打1捆机作业质量标准NY/T农1作7物0秸1秆资源调查与评价技术规范NY/T沼2气8生5产3用原料收贮运技术规范3术语和定义NY/T界3定0的2以0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秸秆储存场储存秸秆的场地,包括秸秆仓库、露天堆场和半露天堆场。

3.2村级秸秆收储点主要用于附近农田的秸秆集中收集堆放和临时储存的秸秆储存场。

3.3乡级秸秆收储中心具有一定的规模以及地磅、粉碎机、打捆机、叉车等设备设施,可实现周年秸秆粉碎、打捆、收储、转运等作业的秸秆储存场。

3.4含杂率指秸秆中含有的如沙土、石子等非危害性杂物的比例。

4总则4.应1根据拟收集秸秆数量、作物种类、收集面积、收集时间、秸秆特性、道路交通等情况,合理制定收储运方案。

4.收2储运方案包括收储量、种类、作业范围、主要设备、进度安排、人员安排、组织管理、安全防护等内容。

5秸秆收储运模式5.分1类。

秸秆收储运可以分为集中型收储运模式和分散型收储运模式。

5.集2中型收储运模式,即由人工收集散秆或利用打捆机田间捡拾打捆收集后运往中心储料厂,直接或打捆储存,如图中的模式或B5.分3散型收储运模式,秸秆先由农户人工或机械收集后运输至收储站直接或打捆储存,再由秸秆经纪人定期运往中心料场加以利用,如图中的模式或。

6秸秆收集6.对1农作物收获后留在田间的秸秆应及时还田处理,剩余的秸秆应及时收集并运出田间。

水稻、小麦秸秆机械化收储运技术规范

水稻、小麦秸秆机械化收储运技术规范

水稻、小麦秸秆机械化收储运技术规范1 范围本文件确立了水稻、小麦秸秆机械化收储运的基本要求,规定了收集、储存和运输的技术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小麦、水稻秸秆机械化收储运。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4554 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5562(所有部分)环境保护图形标志NB/T 34030 农作物秸秆物理特性技术通则NY/T 1631 方草捆打捆机作业质量NY/T 2463 圆草捆打捆机作业质量国家危险废弃物名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目录3 术语和定义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

4 基本要求4.1 组织要求4.1.1 从事秸秆收储运等经营活动的组织,应依法取得相应的经营许可。

4.1.2 应具有与经营活动和规模相适应的工作场所,包括办公场所、秸秆储存场所及机械设备停放场所等。

4.1.3 可按组织自身情况和当地秸秆量情况设置秸秆收储点。

4.1.4 应建立适宜的秸秆收储运系统,宜采取物联网技术进行管理,系统中各类检测仪表的主要部件应按要求清污除垢,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4.1.5 应根据秸秆的特性,建立相应的操作规程、管理制度、污染和安全防控措施等,并严格执行。

4.2 人员要求4.2.1 操作机械设备的人员应经培训后上岗,有需要的应持证上岗。

4.2.2 应定期进行技术培训和安全教育。

4.3 机械设备4.3.1 配备与收储运规模相适应的机械设备,包括:秸秆收集、秸秆预处理、秸秆称量检测等机械设备。

4.3.2 机械设备应定期检修、维护,保证正常使用。

5 收集5.1 作业准备5.1.1 根据天气情况,进行作业规划。

5.1.2 作业前应查看收割环境,保证田间干燥、土壤有一定硬度,方便机械进场,并根据环境特点(地块大小、位置等),选用相适应的机具。

浅谈我国秸秆收集技术与秸秆收储运运行模式

浅谈我国秸秆收集技术与秸秆收储运运行模式

浅谈我国秸秆收集技术与秸秆收储运运行模式作者:江苏省农业机械试验鉴定站刘艳艳摘要:本文针对我国目前秸秆收获机械现状,搜集现有资料简要概括了目前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秸秆收集技术与装备,提出了三种秸秆收储运运行模式并对其进行了初步探讨,为秸秆收储运体系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秸秆、收集、收储运模式、打捆机0 前言我国每年的秸秆量为7亿吨左右,除一部分秸秆用于能源化、饲料化、肥料化外,仍有1/3秸秆尚未得到利用。

这些未被利用的秸秆大部分采用简单的处理方式-焚烧,大量的秸秆资源被浪费。

秸秆焚烧不但不能给农民创益,而且会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以及空中、地面的交通问题,此外秸秆焚烧还容易引发火灾,威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以及破坏土壤结构,降低还田质量,不利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我国农作物秸秆资源量大、类多而且分散分布广、收获季节性强、即地保存性差、收集费时费工、堆放密度低、贮存占地面积大、易燃、易霉,目前依靠传统收集技术与手段, 已经无法实现秸秆的快速收集更难以满足工业化利用的规模。

现阶段我国秸秆收集储运机械化整体水平还比较低。

关键技术环节和装备尚处于起步阶段,已经成为严重制约农作物秸秆规模化、商品化、产业化利用的主要瓶颈。

无论是饲料加工、有机肥加工、造纸、饲料化处理、气化处理还是秸秆发电,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秸秆收集问题,无法提供有效的机械进行收集,秸秆的综合利用就无从谈起,鉴于秸秆的相对利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发展使用成本较低的收集机械是目前我国急需解决的问题。

1 我国主要农作物秸秆收集技术发展现状我国从70年代末期开始从美国、法国和当时的西德等国引进捡拾压捆机,采用捡拾压捆工艺收获牧草和秸秆,与此同时开始自行研制国产捡拾压捆机。

20世纪80年代初研制成功并在吉林、江苏和内蒙古等地投入生产和使用。

我国秸秆收获机械的真正起步大约在2000年左右,从德国CLAAS公司、美国CNH(凯斯-纽荷兰)公司、美国JOHNDEERE(约翰迪尔)公司引入小方捆打捆机开始,我国陆续研发了小圆捆打捆机、正牵引小方捆打捆机、侧牵引小方捆打捆机以及二次压缩机等产品,高密度大方捆和大圆捆打捆机目前国内还是空白。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意见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意见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意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意见一、推动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的引领思维、主要目标(一)引领思维。

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仔细落实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基本国策,把推动秸秆综合利用和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结合起来,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制度创新为保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快推动秸秆综合利用,增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二)主要目标。

秸秆资源得到综合利用,解决由于秸秆废弃与违规焚烧带来的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问题。

力争到2015年,基本建立秸秆收集体系,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多元利用的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格局,秸秆综合利用率超过80%。

二、大力推动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一)强化计划引领。

开展秸秆资源调查,进一步摸清秸秆资源情况与利用现状,以乡镇为单位编制秸秆综合利用中长期发展计划。

按照资源分布情况,合理确定秸秆用作肥料、饲料、食用菌基料、燃料与工业原料等不同用途的发展目标,统筹考虑综合利用工程与产业布局。

(二)加快建设秸秆收集体系。

建立以企业为龙头,农户参加,乡(镇)人民政府监管,市场化推动的秸秆收集体系。

鼓励有条件的地方与企业建设必要的秸秆储存基地。

鼓励发展农作物联合收获、粉碎还田、捡拾打捆、贮存运输全程机械化,建立与完善秸秆田间处理体系。

(三)大力推动种(养)植业综合利用秸秆。

大力推广秸秆迅速腐熟还田、过腹还田与机械化直接还田。

鼓励养殖场(户)与饲料企业利用秸秆生产优质饲料。

积极发展以秸秆为基料的食用菌生产。

(四)有序发展以秸秆为原料的生物质能。

结合乡村环境整理,积极利用秸秆生物气化(沼气)、热解气化、固化成型及炭化等发展生物质能,逐步改进农村能源结构。

推动利用秸秆生产燃料乙醇,逐步实现产业化。

合理部署利用秸秆发电工程。

(五)积极发展以秸秆为原料的加工业。

鼓励采用清洁生产工艺,生产以秸秆为原料的非木纸浆。

引导发展以秸秆为原料的人造板材、包装材料、餐具等产品生产,减少木材使用。

积极发展秸秆饲料加工业与秸秆编织业。

农作物秸秆收储运体系建设方案(三)

农作物秸秆收储运体系建设方案(三)

农作物秸秆收储运体系建设方案一、实施背景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作物秸秆的处理和利用问题日益凸显。

传统的农作物秸秆处理方式主要是焚烧、堆肥或直接废弃,导致了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因此,建设一个高效的农作物秸秆收储运体系成为当务之急。

二、工作原理农作物秸秆收储运体系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建立完善的收购、储存和运输网络,将农作物秸秆从农田收购后进行集中储存,并通过合理的运输方式将其送往相关的处理厂或利用企业进行综合利用。

三、实施计划步骤1. 建立农作物秸秆收购站点:在农田周边设立收购站点,通过与农民签订合同并提供合理的价格,鼓励农民主动将农作物秸秆卖给收购站点。

2. 建设秸秆储存设施:在收购站点附近建设储存设施,包括露天堆放场地和封闭式仓储设施,确保农作物秸秆的储存安全和质量保持。

3. 建立秸秆运输网络:通过建设专用的运输车辆和运输线路,将农作物秸秆从收购站点运输至处理厂或利用企业。

4. 建设秸秆处理厂或利用企业:在适当的地点建设秸秆处理厂或利用企业,通过焚烧、发酵、压制等方式对农作物秸秆进行处理或转化为能源、肥料等有价值的产品。

四、适用范围农作物秸秆收储运体系适用于农作物秸秆产量较大的地区,如粮食产区、油料产区等。

五、创新要点1. 引导农民参与:通过与农民签订合同并提供合理的价格,鼓励农民主动参与农作物秸秆的收购和销售,提高农民的积极性。

2. 建设专用设施:建设专用的储存设施和运输车辆,确保农作物秸秆的储存和运输安全。

3. 综合利用农作物秸秆:建设秸秆处理厂或利用企业,通过综合利用农作物秸秆,将其转化为能源、肥料等有价值的产品,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六、预期效果1. 环境效益:减少农作物秸秆焚烧和废弃对环境的污染,提高农田生态环境质量。

2. 资源效益:将农作物秸秆转化为能源、肥料等有价值的产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 经济效益:通过农作物秸秆的收购和销售,为农民增加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作物秸秆收储运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农作物秸秆收集、运输和存储过程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稻谷、小麦、玉米、薯类、油料和棉花等农作物秸秆的收集、运输和存储活动。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4675.6-2009保护性耕作机械秸秆粉碎还田机NY/T 3020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通则NY/T 1631方草捆打捆机作业质量标准NY/T 1701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技术规范NY/T 2853沼气生产用原料收贮运技术规范3术语和定义NY/T 3020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秸秆储存场储存秸秆的场地,包括秸秆仓库、露天堆场和半露天堆场。

3.2村级秸秆收储点主要用于附近农田的秸秆集中收集堆放和临时储存的秸秆储存场。

3.3乡级秸秆收储中心具有一定的规模以及地磅、粉碎机、打捆机、叉车等设备设施,可实现周年秸秆粉碎、打捆、收储、转运等作业的秸秆储存场。

3.4含杂率指秸秆中含有的如沙土、石子等非危害性杂物的比例。

4总则4.1应根据拟收集秸秆数量、作物种类、收集面积、收集时间、秸秆特性、道路交通等情况,合理制定收储运方案。

4.2收储运方案包括收储量、种类、作业范围、主要设备、进度安排、人员安排、组织管理、安全防护等内容。

5秸秆收储运模式5.1分类。

秸秆收储运可以分为集中型收储运模式和分散型收储运模式。

5.2集中型收储运模式,即由人工收集散秆或利用打捆机田间捡拾打捆收集后运往中心储料厂,直接或打捆储存,如图1中的模式A或B。

5.3分散型收储运模式,秸秆先由农户人工或机械收集后运输至收储站直接或打捆储存,再由秸秆经纪人定期运往中心料场加以利用,如图1中的模式C或D。

6秸秆收集6.1对农作物收获后留在田间的秸秆应及时还田处理,剩余的秸秆应及时收集并运出田间。

6.2秸秆可采用田间粉碎收集或打捆收集等方式。

秸秆收获作业质量要严格执行GB/T 24675.6的有关规定。

6.3须配备相应的秸秆粉碎或捡拾打捆设备。

应推广农作物联合收获、捡拾打捆、秸秆粉碎全程机械化作业。

6.4秸秆收集作业前应认真检查作业机具,并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的要求进行机具调整、操作。

6.5在进行打捆收集作业前,应先用搂草机将抛洒在田间的秸秆搂成趟,草趟宽度应在打捆机捡拾范围内,然后用打捆机进行打捆,用草捆捡拾拖车捡拾、集堆或运至地头,最后采用插包机进行装车。

6.6小麦秸秆打捆收集6.6.1小麦秸秆打捆收集作业技术路线:小麦联合收割机收获→秸秆搂集铺条(辅助作业,如需要)→小麦秸秆打捆机打捆→运输。

6.6.2小麦联合收获机作业时,应保证适宜的割茬高度。

可不安装秸秆粉碎装置。

如果安装,秸秆的粉碎长度应不小于10cm。

搂集作业的铺条宽度应符合小麦秸秆打捆机的幅宽要求。

6.7玉米秸秆打捆收集6.7.1玉米秸秆打捆收集作业技术路线分为捡拾型打捆收集和切割型打捆机收集两种形式。

捡拾型打捆收集:人工摘穗→割秆机割秆铺条→捡拾型秸秆打捆机打捆→运输。

切割型打捆机收集:玉米收获机摘穗→切割型秸秆打捆机打捆→运输。

6.7.2割秆机割秆铺条作业应铺放整齐,以便捡拾型玉米秸秆打捆机作业,减少漏捡。

6.8采用方草捆打捆机进行作业,作业质量应符合NY/T 1631的有关要求。

秸秆打捆时,禁止使用金属捆扎材料。

6.9应结合农作物收获作业,依托综合利用企业和农机户,成立以村组、乡镇等为单位的专业秸秆收集队伍,建立秸秆收集和物流体系。

6.10鼓励有条件的农户、农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与农机大户、农机专业服务组织、秸秆综合利用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采取订单合同作业、承包租赁等社会化服务秸秆收集模式。

7秸秆运输7.1秸秆运输采取散装或打捆等形式,应严格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不超载、不超限,且没有与非秸秆混装、拼装等行为。

车辆尺寸不得超过14×3.5m,装载全高不得超过4m,装载总重不得超过50t。

7.2运输距离在10km以内短距离时,秸秆可采用农用车辆运输;运输距离超过10km时,应采用专用车辆运输。

7.3打捆秸秆一般采用平板车、大型汽车或专用车运输;粉碎后采用三轮车或汽车运输。

7.4装运秸秆的车辆,应配备一定的消防器材。

秸秆在运输、停靠危险区域时,禁止吸烟或使用明火。

7.5秸秆捆的搬运作业通常使用起重机和轮式装载机完成。

8秸秆储存场8.1储存场规划8.1.1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建设村级收储站和乡级收储中心。

村级秸秆收储站应利用农村低效土地、空闲土地,使用结束后及时恢复耕作条件。

秸秆综合利用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合理规划建设秸秆储存场。

储存场规模应满足企业实际生产的需求。

8.1.2秸秆储存场应设置在企业、居民居住地全年方向最小频率的上风侧。

8.1.3秸秆储存场应选择交通便利、远离生产区、生活、临近水源的安全地带。

储存量在10000t以上的大型储存场,与生产区、生活区的距离应在100m以上;10000t以下的中小型储存场,与生产区、生活区的距离应在50m以上。

秸秆料堆应远离高压线50m以上。

8.2储存场布置8.2.1秸秆储存场应该根据运输、防火、防爆、环境保护、卫生等方面的要求,结合厂区地形、地址、地震和气象等自然条件,进行统筹安排,合理布局。

8.2.2露天储存场、半露天储存场单堆容量超过10000t时,宜分设堆场,各堆场间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四级耐火等级建筑的间距。

8.2.3储存场四周应设置围墙、铁丝网或隔离带。

墙(网)的高度不低于2m,与堆垛的距离不小于5m。

8.2.4储存场应当平坦、不积水,垛基一般应高出自然地面200mm。

8.3主要设备设施8.3.1秸秆储存场宜根据实际需要,配备秸秆全水分、灰分等必要的检验仪器设备,以及地磅、粉碎机、打捆机、抓草车、叉车、码垛机等设备设施。

8.3.2储存场应设置警卫门岗,其位置要便于观察警卫区域,门岗内要按照消防专用电话或报警设备。

8.3.3储存场四周及重点区域应按照监控设备,监管范围全覆盖,门岗内应安装显示屏。

8.3.4储存场须设置防火警示标识,按照有关规定设置消防水池、消火栓、灭火器等消防设施和消防器材,并放置在标识明显、便于取用的地点,由专人保管和维修。

对进入其经营范围的人员应进行防火安全宣传等。

8.3.5储存场内宜选用防尘灯、探照灯等带有护罩的安全灯具,并对镇流器采取隔热、散热防火措施。

严禁使用移动式照明灯具。

8.3.6储存场在寒冷季节应采取防冻措施。

消防用水可以由消防管网、天然水源、消防水池、水塔等供给;有条件的,宜设置高压式或临时高压给水系统。

利用天然水源供给消防用水时,应当确保枯水期最低水位消防用水的可靠性。

一般吸水点不少于2处,储量大的秸秆燃料堆场,吸水点不少于4处,并至少能同时停靠2辆消防车。

8.3.7可配备电子汽车衡用于秸秆运输车辆的称重及统计,称重质量不低于50t,称重分度不高于20kg,静态精度应达到III 级。

9秸秆检验9.1质量要求9.1.1秸秆的规格包括散状(整株、粉碎)和打捆等形式,应根据收集方式、运输条件和用户要求等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9.1.2秸秆的质量标准可根据客户要求进行规定。

秸秆中严禁混入可能对生产过程和机械设备造成损害金属、玻璃、沙子及建筑材料、合成材料等异物。

秸秆全水份不得超过45%,含杂率不超过3%。

9.2取样方法9.2.1散装秸秆以垛或车为单位抽样。

抽样数量:10t及以下垛或车辆抽样10kg;10t以上垛或车辆抽样20kg。

采取多点随机取样方法,在散装秸秆垛或车辆上采取在不同方位、多点、多层随机取样,取样深度不低于30cm。

9.2.2打捆秸秆每10捆抽1捆,不足10捆的按10捆包计。

每个取样秸秆捆抽取检验样品约300g,形成批样。

抽取全水份检验样品约100g,形成全水份检验批样。

成捆秸秆取样从秸秆包包身上部开包后,去掉秸秆包表层秸秆,再往内于棉包10cm~15cm深处,抽取完整成块样品供检验。

严禁在包头取样。

抽取全水份检验样品,应即时装入取样筒内密封。

9.3检测方法9.3.1检验项目:全水份、含杂率、质量。

9.3.2全水份批样取样后即验或批样密封后待验,待验须在24h 内完成。

秸秆样品的全水份按照NY/T 1701-2009附录A执行。

9.3.3秸秆含杂率按附件A执行。

9.3.4质量检验以批为单位,逐批称量、记录毛重。

称量衡器分度不低于20kg,精度不低于1%。

称量时,应尽量接近衡器最大量程。

10秸秆储存10.1装卸管理10.1.1秸秆运输车辆进入秸秆储存场时,易产生火花部位要加装防护装置,排气管必须戴性能良好的防火帽。

严禁机动车在秸秆秸秆储存场内加油。

10.1.2常年在秸秆秸秆储存场内装卸作业的车辆要经常清理防火帽内的积炭,确保性能安全可靠。

10.1.3场内装卸作业结束后,一切车辆不准在秸秆秸秆储存场内停留或保养、维修。

发生故障的车辆应当拖出场外修理。

10.2储存管理10.2.1对准备码垛存放的秸秆要严格控制水份,全水份不超过20%,并作好记录。

10.2.2秸秆堆垛的长边应与当地常年主导风向平行。

10.2.3秸秆堆垛后,要定时测温。

当温度上升到40~50℃时,要采取预防措施,并做好测温记录;当温度达到60~70℃时,须拆垛散热,并做好防火准备。

10.2.4水稻秸秆、小麦秸秆等易发生自燃的秸秆,堆垛时需留有通风口或散热洞、散热沟,并采取防止通风口、散热洞塌陷的措施。

当发现堆垛出现凹陷变形或有异味时,要立即拆垛检查,清除霉烂变质的秸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