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 第一单元

合集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超全)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超全)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1 诗两首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 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能力目标1.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3.把握诗歌的主题。

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1.诵读。

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2.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我爱这土地一、导语设计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

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

今天,我们——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

二、资料助读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笔名莪伽、克阿、林壁等,浙江金华人。

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我们民族的主体——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

长大后的曲折经历、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长为—个革命者。

1929年赴法国留学,并开始诗歌创作。

1932年回国,在狱中写成诗作《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奠定了在诗坛的地位。

他的早期诗作多诅咒黑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沉重忧郁,但对生活充满希望与憧憬。

他的抗战时期的诗作,为觉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调高昂。

作品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

主要诗作还有抒情长诗《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三、朗读指导1.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

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我用残损的手掌》课件(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我用残损的手掌》课件(新版)新人教版
(2)体会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的种种感觉 ,说说诗人内心深处情感的变化起伏。
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 希望。消极的、冷色调的前半部分与积极的、暖色调的后半部分形 成明显对比,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
3.学生集体朗读,整体领悟诗意。
1.诗中两种不同的色调给读者以强烈刺激。请画出文中起标示作 用的修饰语,体会其表达效果。
另外,灵活的押韵方式,既体现了现代诗形式的自由,又使全 诗有着相对协调一致的节奏。
3.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了祖国的哪些地方?
诗人由“残损的手掌”展开想象,让它去摸索心目中的祖国地图 ,先触摸了地图上的沦陷区,又触摸了解放区那“辽远的一角”。
4.诗人的内心有着怎样的情感变化?
诗人以“残损的手掌”抚过祖国大地的形象化思绪,在想象中 再现了他的家乡、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以及他没有体验过的 解放区的景象,以“手掌”的感觉展示了他内心情感的变化。诗人 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2.学生自由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思考:
(1)诗歌从内容上可分为两部分。每部分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第一部分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虽然自己的手掌已经“残 损”,却仍然要摸索祖国“广大的土地”,触到的只是“血和灰” ,从而感觉到祖国笼罩在苦难深重的“阴暗”之中。第二部分写诗 人的手终于摸到了“那辽远的一角”,即“依然完整”、没有为侵 略者所蹂躏的解放区,诗人对这块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第一单元1诗两首我爱这土地(艾青)乡愁(余光中)(5)

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第一单元1诗两首我爱这土地(艾青)乡愁(余光中)(5)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我爱这土地》是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一篇诗歌。

本单元是一组以爱国与思乡为主题的现代诗,单元教学提示说:“让学生通过诗歌的吟诵与欣赏,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加深对祖国和家乡的感情;同时注意诗中饱含着丰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概括来说,本单元有三大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感悟艺术形象、体验乡国之思。

【课标分析】课程标准中关于中学生阅读有如下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对作品的思想倾向,能联系时代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的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概括说来,课标对阅读教学有三大要求:强化朗读教学;体验思想感情;感受作品形象。

【学情分析】整个初中阶段语文课本(人教版)共收入二十三首现代诗歌,而《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歌,是其中语言最凝练,感情最深沉,创造的土地等意象也最具代表性的诗篇之一。

因此,本诗是引导初中生实现诗歌教学中有感情地朗读、感悟诗歌意象、体验乡国之思的最好的载体之一。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走近作者艾青,了解创作背景;感悟诗歌意象,领会爱国主旨过程与方法: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朗读体验;鉴赏关键词句,抓到解诗之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深沉的爱国之情;感情无私的奉献之爱(解析:目标强调感情朗读、诗歌意象和爱国之情三点)【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一是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验情感、语言;二是理解诗歌物象、意象区别教学难点:通过鉴赏关键词句领会意象、主旨【教法学法】一、朗读教学法。

通过初读感知、再读了解、范读引导、学读品味、熟读成诵等步骤,多角度、步步深入地实现目标。

(解析:教师范读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二、关键词句鉴赏法。

关键字句鉴赏法是赏析诗歌的重要方法。

课将继续引导学生采用此方法赏析【教学过程】一、课题导入(1分钟)导语设计:同学们,我们有很多人出生于农村、成长于农村,我们的很多长辈们都曾种过土地,我们也是吟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诗句长大,我们是否对土地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呢?有一位诗人艾青,就用一首诗表达了对土地的无比深沉的热爱。

初三语文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测试试题答案解析

初三语文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测试试题答案解析

初三语文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测试试题1.下面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隧.洞(suì) 纤.细(xiān) 高傲.(ào) 干瘪.(biě)B. 蜗.行(wō) 胆怯.(què) 翡.翠(fěi) 伤痕累累.(léi)C. 芦荻.(dí) 舵.手(duò) 熄.灭(xī) 笑涡.(wō)D. 飞窜.(cuàn) 呻吟.(yín) 蠢.笨(chǔn) 差.异(chā)【答案】B【解析】关于字音,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多音字。

ACD三项正确。

B项修改为:B.胆怯.(qiè)、伤痕累累.(lěi)。

2.下面诗句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

B. 所有树木无非一棵,整片大地是一朵花。

C.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D. 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涯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答案】D【解析】关于字形,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

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

ABC三项正确。

D项修改为:“悬涯”改为“悬崖”。

3.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人生旅途,如果太过平坦顺利,反而会在中虚度。

正如流水,有波折才会______美丽的浪花。

至于结局,并非是最重要的,______你享受了______的过程。

A. 索然无味激起而且精致B. 如释重负激扬况且精妙C. 如释重负激扬因而精美D. 索然无味激起因为精彩【答案】D【解析】因为“反而”表示转折,所以,结合开头语句,第一个空应该填“索然无味”,其他空用代入法检验即可。

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2018俄罗斯世界杯”引发了一场足球热,据统计,大约三分之一左右的年轻人希望亲临现场观看世界杯。

人教版送东阳马生序九下课文

人教版送东阳马生序九下课文

人教版送东阳马生序九下课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课文《东阳马生序》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教材中的一篇重要文章。

这篇文章是明代文学家马钧所写,以其思想深邃、语言优美而广为流传。

东阳马生序是马钧用于送给朋友东阳长官并祝贺他的一篇序文。

本文通过作者对东阳长官的贤德品质的赞美,展现了作者的思想观点和价值观。

本文以“戏辞东阳马生序文”为题,非常独特。

文章起头第一句就表明了文章的写作意图:为东阳长官的贤德品德致以崇高的敬意。

这样的开篇正式而恰当,显示作者的态度。

在文中,作者提到了自己在长官转变了品行之后,才有机会写序的契机。

作者揭示了东阳长官为官清正、为民底气足的杂念。

并从东阳长官与自己的交往中,得知东阳长官是一个有足够担当和能力的人。

作者吟颂了东阳长官德行高洁、志向崇高。

文章贯穿了作者对东阳长官的赞美之词,既明确表达作者对东阳长官的敬佩之情,也展示了作者对人性美的追求。

东阳长官以自己的高尚品质树立了一个崇高的社会意义和人生价值。

通过对东阳长官的敬佩,作者不仅展示了自己对人才和道德的敬佩,也启发了读者对人才和道德的思考。

本文描绘了一位有道德操守的长官,并借此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推崇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东阳马生序的主题是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对人性美的追求。

在这篇文章中,马钧以自己对东阳长官的赞美之情,表达了对人才和道德的钦佩与尊重。

同时,作者对东阳长官的描述,也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推崇。

文章中的每句话都显得深邃而优美,给人以敬重之感。

通过仔细的审读,我们可以发现东阳马生序的语言优美,思想深刻。

通过对东阳长官的称赞和赞美,体现了东阳长官的崇高品德和道德力量。

马钧在此篇文章中展示了出色的写作能力和人文关怀。

文章不仅赋予东阳长官崇高的品质,也启示读者去追求道德和美好事物。

此篇文章以长官为中心,以道德为核心,既展示了九年级课文的重要性,也展示了作者自身的独特思考和表达能力。

通过研读《东阳马生序》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世间美好事物的热爱和对真实人性的追求。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作文点拨及范文欣赏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作文点拨及范文欣赏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作文点拨及范文欣赏内容预览:九下第一单元作文点拨与范文欣赏单元写作目标1、通过写作活动,多层面地认识土地母亲,了解现实层面(历史、现状)的土地,了解意义层面的土地(文学作品、人的文化心理)。

2、能够围绕土地为话题,展开诗意的想象,写一片抒情性的文章或一首小诗。

3、培养用多种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能力。

写作技能讲解土地是人类生生不息的命脉。

人类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创造了文明,演绎了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

相信你对这片土地也充满了深情。

你可以用优美的语言抒写对这片土地的一往深情的挚爱和眷恋。

也可以关注眼前土地的变化,写一写对生存环境的担忧。

更可以畅想未来,让我们头顶的这一片天,脚踏的这一方土,更加迷人。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状物写景绘人,都要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可适当借鉴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手法。

若写成诗歌,可以选取一组与土地有关的,寄予了作者思想感情的具体物象,缩小范围,抓住细节,采用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写。

土地的话题很宽泛,可以写人们对土地的眷念,写土地的有关传说,写土地的文化意义,写土地保护的严峻现实。

题目要求写成抒情性的文章或一首小诗,这就要在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一线串珠。

无论是叙述、议论还是抒情,都要一以贯之,以对土地的情感变化为为线索串起全文。

二、情感要真诚。

无论是热爱,还是担忧,无论是反思,还是回忆,都要有自己的真情,情真方能动人。

三、语言要有文采。

要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让文章荡漾在诗意的氛围中。

“真正的散文是充满诗意的,就像苹果饱含着果汁一样。

”(巴乌斯托夫斯基《散文的诗意》)散文的真情实感、灵活的表达方式,需要优美的语言才能相称。

我们往往在散文中读到让人一见不忘的语言。

四、表达要灵活。

散文在选材上可以涉及古今中外、各行各业,在结构上也可以几放几收、舒卷自如。

对叙述、说明、议论、抒情、描写等几种表达方式也一样,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运用。

有时突出其一,作为重点加以运用;有时几种方式熔为一炉。

初三语文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3《短诗五首》答案解析

初三语文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3《短诗五首》答案解析

初三语文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3《短诗五首》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你是历史长河里伟大的舵.手你用手中的橹桨荡出南湖上潋滟的波光一只红船从此带着希望和力量迎着朝阳劈涛斩浪向着波lán壮阔的大海航行穿过暗夜凶险穿过岁月风沙南昌城头的枪声划破沉沉苍穹.井冈山上迎来喷薄旭日雪山上隽刻下不朽丰碑草地泥沼中写就壮美诗行你是伟大的舵手啊豪迈的远航路上勇气和智慧之帆高高飘扬(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舵.手()波lán()壮阔苍穹.()(2)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_____”,正确写法是“_____”。

(3)文中“喷薄”的意思是_____;“写就”中“就”的意思____。

(4)这段文字主要运用了_____和______的修辞手法。

【答案】(1). (1)(duò)(2). (澜)(3). (qióng)(4). (2)隽刻(5). 镌刻(6). (3)形容太阳上升的样子(7). 完成(8). (4)比喻(9). 排比【解析】(1)(2)考查字音字形。

“舵”“穹”不要去半边字的读音。

“澜”不要写成“斓”。

“锦”不要取半边字的读音。

“隽”读作juàn,“镌”读作juān。

(3)喷薄:汹涌激荡;强烈散发、迸发;形容事物出现时气势壮盛;这里形容形容太阳上升的样子。

“写就”就是写完的意思。

(4)“你是历史长河里伟大的舵手”运用的是比喻,三个“井冈山上迎来喷薄旭日,雪山上隽刻下不朽丰碑,草地泥沼中写就壮美诗行”构成排比。

2.学校开服东班经典”设书活动请你参加。

【我阅读我朗涌】(1)小明在朗诵叶赛宁的《夜》时,遇到些困难,请你帮助解决。

河水情悄流入梦乡,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夜莺的歌声沉报了,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①请用“/”给下面的诗句标出两处停顿。

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②朗诵这诗节应采用的语调是()A.舒缓B.欢快C.激昂D.深沉【我阅读我分享】(2)下面是小明分享的一段阅读感悟,请你帮助修改。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字词整理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字词整理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字词整理第一单元第一课《诗两首》黎明嘶sī哑喉咙hóu lóng 怅惘第二课《我用残损的手掌》锦幛zhàng(形声字:障、嶂)藻荇xìng 蝼lóu蚁蓬蒿hāo(形声字:篙gāo、形近误读)第三课《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干瘪biě 淤yū滩驳船(同音误写:泊)簇cù新胚pēi芽(形声字:坯pī)纤qiàn绳(多音字:纤xiān细)绯fēi红(同音误写)隧洞(同音误写)迷惘第四课《外国诗两首》虔qián 信慰藉jiè(多音字:狼藉jí)晨曦xī 瞰kàn望(习惯性误读)镶嵌xiāng qiàn 深邃suì黝yǒu黑第二单元第五课《孔乙己》阔绰chuò(多音字:绰chāo起)颓tuí唐(同音误写)营生格局羼chàn 蘸拭shì(形声字)门槛不屑置辩:认为不值得分辩(中性)第六课《蒲柳人家(节选)》擀gǎn 剜wān 腌臜ā zā 捯dáo气唿哨shào 隐匿nì荣膺yīng 嘬zuō 檎qín 断壁残垣yuán:坍塌的墙壁,残毁的矮墙,指庭院丧失了主人或遭灾被劫后的凄凉景象。

贬义(褒贬误用)妙手回春:回春:使春天重返,比喻将快死的人救活。

指医生医术高明。

褒义。

(程度误用)芒刺在背:芒刺,细刺。

像有芒和刺扎在背上一样。

形容内心惶恐,坐立不安。

贬义(褒贬误用)影影绰绰chuò(形声字:棹zhào):模模糊糊,不真切。

天伦之乐:天伦:旧指父子、兄弟等亲属关系。

泛指家庭的乐趣。

褒义(范围误用)望眼欲穿:眼睛都要望穿了。

形容盼望殷切。

中性。

一气呵成:①比喻文章的气势首尾贯通;②比喻整个工作过程中不间断、不松懈(范围误用)如坐针毡:像坐在插着针的毡子上。

形容心神不定,坐立不安。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初中语文 第一单元知识点梳理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初中语文 第一单元知识点梳理

第一单元知识梳理一、重点字音隧.洞(suì)干瘪.(biě)蜗.行(wō)淤.滩(yū)驳.船(bó)簇.新(cù)笑涡.(wō)胚.芽(pēi)喷薄.(bó)迷惘.(wǎnɡ)疲惫.(bèi)绯.红(fēi)伤痕累.累(hén)旌.旗(jīnɡ)阎.罗(Yán)烽.烟(fēnɡ)捷.报(jié)血雨腥.风(xīnɡ)取义成仁.(rén)霜.风(shuāng) 墓畔.(pàn) 寂寞.(mò)舵.手(duò)谎.言(huǎnɡ)装饰.(shì)郊.原(jiāo) 苍茫.(máng) 高傲.(ào)海鸥.(ōu)呻吟.(yín)飞窜.(cuàn)蠢.笨(chǔn)胆怯.(qiè)翡.翠(fěi)熄.灭(xī)深渊.(yuān)二、重点词语干瘪蜗行淤滩喷薄迷惘绯红伤痕累累烽烟血雨腥风取义成仁装饰苍茫呻吟胆怯翡翠熄灭深渊三、重点释义(1)蜗行:像蜗牛那样慢行,比喻行动迟缓。

(2)驳船:用来运货物或旅客的一种船,一般没有动力装置,由拖轮拉着或推着行驶。

(3)干瘪:干而收缩,不丰满;(文辞等)内容贫乏,枯燥无味。

(4)纤绳:拉船用的绳子。

(5)绯红:鲜红。

(6)迷惘:由于分辨不清而困惑,不知怎么办。

(7)伤痕累累:一般指全身是伤。

(8)泉台:人死后埋葬的地方,也指阴间。

(9)旌旗:旗帜的总称。

诗中借指军士。

(10)阎罗:阎罗王,也称“阎王”,民间传说中掌管阴间的神。

(11)烽烟:古代边境有敌人进攻时,在烽火台上点起的报警用的烟火,后泛指战火或战争。

诗中指1927年以后的国内革命战争。

(12)取义成仁:“舍生取义”“杀身成仁”。

为了成全仁义,不惜牺牲生命。

诗中指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勇于牺牲。

取,选取。

成,成全、实现。

(13)血雨腥风:风里带有腥气,血溅得像下雨一样,形容残酷屠杀的景象。

最新统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导读教学课件

最新统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导读教学课件

孟子:忧以天下,乐以天下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成
苏轼:报国之心,死而后已

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
展 示
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拓展延伸 2.读舒婷的《双桅杆》

雾打湿了我的双翼

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


岸啊,心爱的岸
昨天刚刚和你告别
使我们再分东西 不怕天涯海角 岂在朝朝夕夕 你在我的航程上
凡事勤则易,凡事惰则难。 ——富兰克林
理想的追求结合起来,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忧患意
识和历史使命感。
作者
情感
合作探究——品析语言特色

三 1.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部 “老水车”这个形象,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虽然“疲
惫”,却仍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

同样,下文的“矿灯”“稻穗”“路基”“驳船”等,
都是在艰难困苦中不屈不挠的形象。
分 (1)诗人善于从不为常人注意的平凡事物中发现美。
(2)意象具有层递性。
(3)意象体现了主客相容性。
(分组自由讨论后,选代表发言)
自主探究
3、这首诗是以第一人称写的。诗中的“我”仅指作者

自己吗?“我”与祖国是一种什么关系?

“我”,代表着与共和国有着共同命运的一代人。

面临新的历史机遇,他们将承担起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
统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中外现代诗
单元导读
篇目总览
壹贰叁肆
《祖国啊,《梅岭三章》《短诗五首》 《海燕》 我亲爱的
祖国》
舒婷
陈毅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说教材《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和篇自读课文。

本单元是一个新诗单元,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诗中丰富的意象,优美的意境及诗人抒发的真挚感情,注意诗中意象的运用,揣摩诗歌形象,含蓄、精练的语言。

本诗是中国近当代诗人舒婷的作品,诗中所抒发的是作者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通过学习本诗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及审美情趣,并在此基础上创作小诗。

二、说教学目标依据《新课标》中的要求: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时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所以我确定本课的目标为: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体会诗人铿锵有力的节奏美。

2、初步感知诗歌中的意象特征。

3、体会诗人在诗中所抒发的真挚爱国情。

4、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5、指导学生创作小诗。

6、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

又因为《新课标》中要求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我定为:反复朗读,体会诗人真挚的爱国情;理解诗歌的意象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借鉴本诗的写法创作小诗。

对于本节课重难点的突破我则主要运用诵读法、品读法、欣赏法、评价法来进行解决。

三、说教法1、诵读法。

鉴赏诗歌的第一步就是诵读法。

因为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反复诵读法,让学生在读中悟,读中感,让学生体会诗的感情基调,朗读法,让学生在读中悟,读中感,让学生体会诗的感情基调,朗读节奏,朗读重音,然后由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

2、讨论归纳法。

对诗歌中选取的众多意象所蕴含的特殊意义及主题的表达采用讨论法来加以理解,在此基础上再加以归纳、小结,得出诗歌是要用形象来说话的。

3、写作训练法。

本诗之所以作者表达的情感如此饱满是因为她选择了恰当的意象,在欣赏作者写诗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创作小诗。

4、迁移训练法。

补充舒婷的《思念》一诗,让学生与自己的诗句对比、鉴赏,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梅岭三章》教案2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梅岭三章》教案2新人教版
互动探究: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梅岭三章》的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梅岭三章》知识的掌握情况。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梅岭三章》问题。
(3)相关文学作品: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一些与梅岭相关的文学作品,如诗歌、散文等,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梅岭的魅力。
2. 拓展建议:
(1)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亲身感受梅岭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开展梅岭主题的文学创作活动,如写诗、作文等,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②第一部分:梅岭的自然风光。重点知识点有梅岭的地理位置、山脉走向、植被类型等。词句示例:“梅岭位于江西省南部,是一座风景秀丽的山区。”
③第二部分:历史文化。重点知识点有梅岭的历史沿革、文化遗迹等。词句示例:“梅岭历史悠久,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留下了许多历史遗迹。”
④第三部分:与梅岭相关的历史故事。重点知识点有梅岭故事的历史背景、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词句示例:“梅岭故事反映了梅岭人民的英勇斗争精神,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2《梅岭三章》教案2 新人教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第2课《梅岭三章》。本课主要讲述了梅岭的地理位置、自然风光以及与梅岭相关的历史故事。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主要体现在对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知识的了解。学生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可以进一步拓宽对我国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知识的认识,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梅岭三章》教案2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梅岭三章》教案2新人教版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古典诗词,对于诗歌的基本形式和鉴赏方法有一定的了解。此外,学生在历史课上已经学习了革命战争年代的历史背景,对于陈毅将军的革命事迹也有一定的了解。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分为三个维度: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和学习策略。
1. 语言能力:通过学习《梅岭三章》,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诗歌中的词语和句式,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诗歌鉴赏方法,分析和评价将军的诗歌创作,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3. 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首先,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可能对于一些学生来说较为陌生,他们需要时间来适应和理解。其次,学生可能对于革命战争年代的历史背景和将军的生活经历不够了解,这可能会影响他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鉴赏。此外,学生可能缺乏对于诗歌情感和主题的深入分析能力,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示范来培养。
答案:
- 结构上,《梅岭三章》由三首诗组成,每首诗都有清晰的结构,从开头、发展到结尾。
- 语言上,《梅岭三章》使用生动的语言和意象,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 情感上,《梅岭三章》表达了将军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敌人的蔑视,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 题目:请结合陈毅将军的革命事迹,分析《梅岭三章》中的将军形象。
学生活动:
-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按照预习要求,自主阅读预习资料,理解《梅岭三章》的诗意和陈毅将军的革命事迹。
- 思考预习问题: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 提交预习成果: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初三语文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答案解析

初三语文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答案解析

初三语文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干瘪.()驳.船()wō()行胚.芽()纤.绳()yū()滩挣.脱()簇.新()迷惘.()suì()洞富ráo()【答案】(1). (biě)(2). (bó)(3). (蜗)(4). (pēi)(5). (qiàn)(6). ū(淤)(7). (zhèng) (8). (cù)(9). (wǎng)(10). (隧)(11). (饶)【解析】考查字音字形。

“纤”是多音字,qiàn,xiān,“纤夫”读作“qiàn”。

“簇”“惘”不要取下半边字的读音。

“挣”“胚”可用形声字来辨析读音。

“瘪”不要读成“piě”。

“隧”不要写成“遂”。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疲惫:___________(2)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簇新:___________(3)是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绯红:______________(4)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喂养了/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迷惘:_______________【答案】(1). (1) 非常疲乏。

(2). (2) 极新,全新。

(3). (3) 鲜红。

(4). (4) 因分辨不清而困惑,不知怎么办。

【解析】考查对词语的理解,理解词语要结合语境,如疲惫:是指极度疲劳。

疲:疲劳。

惫:疲倦。

簇新:原谓聚集新物;后谓极新、全新(多用于服饰),如:簇新的衣帽。

迷惘:基本意思是迷惑失措;神经错乱失常;指蛊惑,使迷惑。

出自《聊斋志异·三仙》、《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文献。

3.下列诗句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 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B.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C.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D. 我亲爱的/祖国【答案】A【解析】A正确划分应为“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电子课本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电子课本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电子课本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说明1 诗两首2 我用残损的手掌3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4 外国诗两首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脚踏一方土第二单元说明5 孔乙己6 蒲柳人家(节选)7 变色龙8 热爱生命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走进小说天地第三单元9 谈生命10 那树11 地下森林断想12 人生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关注我们的社区第四单元13 威尼斯商人14 变脸15 枣儿16 音乐之声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第五单元17 公输18 《孟子》两章19 鱼我所欲也20 《庄子》故事两则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第六单元21 曹刿论战22 邹忌讽齐王纳谏23 愚公移山24 《诗经》两首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岁月如歌——我的初中生活课外古诗词背诵从军行月下独酌羌村三首(之三)登楼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望月有感雁门太守行卜算子别云间名著导读《格列佛游记》:奇异的想像,辛辣的讽刺《简·爱》:人生追求的二重奏聆听天籁:读读泰戈尔附录谈谈散文后记艾青《我爱这土地》原文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乡愁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诗歌评析】该诗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国的统一,又将乡愁描写的淋漓尽致.阅读此诗,首先呈现给读者的是四幅鲜明而又具体的生活画面。

九年级语文书下册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书下册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书下册人教版
一、课文篇目。

1. 第一单元:诗歌。

2. 第二单元:小说、戏剧。

3. 第三单元:文言文。

4. 第四单元:议论文、演讲词。

5. 第五单元:戏剧。

6. 名著导读。

二、基础知识积累。

1. 字词。

- 每篇课文后的“读读写写”部分包含了需要掌握的生字词,如“隧洞”“蜗行”“干瘪”等,要注意其读音、书写和词义。

2. 语法知识。

- 在课本中会有一些语法知识的渗透,如句子成分的划分、词性的判断等,这有助于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例如,在分析句子“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时,可以明确“孔乙己”是主语,“是”为谓语等。

3. 文学常识。

- 包括作者的生平、作品的创作背景、文学流派等。

如了解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契诃夫是俄国19世纪末期最后一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第二课《我用残损的手掌》同步训练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蘸.着(zhàn)驱.逐(qū)蓬蒿.(ɡāo)
B.憔悴.(cùi)荇藻.(zǎo)堤.上(dī)
C.折.断(zhé)荔.枝(lì)蝼.蚁(lóu)
D.残损.(sǔn)寂寞.(mò)掠.过(luè)
答案:C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汉字的拼音掌握情况。

A项,“蒿”应读hāo;B项,“悴”应读cuì;D 项,“掠”应读lüè。

点评:写拼音,要注意容易混淆的读音,如“蒿”;标调的位置要准确,一般有个口诀可套:a母出现不放过,没有a母找oe,iu并列标在后。

另一个知识点是:j、q、x与ü相拼时将ü改为u,其他则不能省略ü上的两点。

2.下面诗句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春天,堤上繁花如锦障。

B.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C.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D.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答案:A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对汉字字形的辨析。

A项中,“锦障”应为“锦幛”。

点评:错别字,主要是因音同或形似而错,掌握这个易错点,根据汉字的特点,结合词义字义辨析判断。

3.选词填空。

(1)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搜索)这广大的土地。

(2)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我(感到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3)无形的手掌(掠过擦过)无限的江山。

(4)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驱除)阴暗,带来苏生。

答案:(1)摸索|(2)触到|(3)掠过 |(4)驱逐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比较近义词的区别。

点评:要根据语境结合含义正确判断,对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情感也需要一定的了解。

4.《我用残损的手掌》选自《》,是我国现代诗人的诗作。

答案:戴望舒诗全编 |戴望舒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了选自和作者,属于对文学常识的识记。

点评:解答这题,要对作品、作者和作者的相关知识进行初步的了解,并将重要的知识熟记。

5.按原文填空。

a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b这黄河的水。

c只有那辽远的一角,,,坚固而蓬勃生春。

答案:(1)那一角只是血和泥(2)夹泥沙在指间滑出(3)依然完整 |温暖 |明朗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对作品基本内容的熟悉程度。

点评:解答这题,要熟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将关键性的语句牢记。

6.选出和例句修辞手法一样的选项()
例: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
A.岭南的荔枝寂寞地憔悴。

B. 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C.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嶂。

D.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

例句是比喻,相同的是C。

点评:能够正确运用修辞手法,关键在于要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概念。

比喻: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

拟人是把物赋予人的动作形态,使其人格化。

7.你认为应该用怎样的语调朗诵这首诗?
答案:用抑郁、痛惜的语调读出心头的沉重与痛苦;用激昂的语调读出对“辽远的一角”的深情赞美。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了诗歌的朗读情感基调,属于课文初读的整体把握。

点评:解答这题,需要抓住朗读这把打开诗歌大门的钥匙,由此去把握诗歌内容,理解作者情感。

8.请用“/”给下列诗句按意义划分节奏。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贴在上面,寄予爱和一切希望,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答案: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予/爱和一切希望,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了诗歌的朗读知识。

点评:解答这题,需要根据诗歌的情感基调,抓住朗读的主要点,由此去把握诗歌内容,理解作者情感。

9.这首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表达了作者对故土的热爱,对敌人的憎恨,对民族前途的坚定信念。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诗人的整体情感倾向。

点评:解答这题,需要根据诗歌的情感基调,根据诗歌内容,理解作者情感。

10.这首诗是怎样将众多的形象,贯穿组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的?
答案:贯穿在“手掌的感受”这一条线索上。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诗歌的线索。

点评:本诗在想像中展开诗的内容,在想像中,诗人的手掌抚过了广大的国土。

先是沦陷区的家乡,继而从祖国疆域的北部一直到最南端,最终停留在解放区。

对祖国大地上每一处特征性景物的概括,作者突出的是“手掌”的触觉作用(同时也有视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官的作用),如“微凉”、“冷”、“滑出”、“细”、“软”、“蘸”等等。

这样,就把较广泛的描写对象相对集中起来,使之贯穿在“手掌的感受”这一条线索上。

11.这首诗可分为两部分,均是运用幻觉来构筑诗篇,但彼此之间有细微的区别,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案:同为想像,但是前半部分侧重于写实,以一幅富有特征的小画面缀连,表现出国土在敌人的铁蹄下的深重苦难;后半部分侧重写意,用一连串亲切温馨的比喻,染上明丽和煦的色彩。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两幅画面的不同,是对诗歌意境的理解。

点评:要在把握诗歌主旨的基础上,理解诗歌的意境的内涵。

意境,是指一种能令人感受领悟、意味无穷却又难以用言语阐明的意蕴和境界,它是意象的提升。

一系列的画面,即众多的意象,营造和构成了两幅不同的图景即意境,包含着作者的不同的情感倾向。

12.诗人写自己的家乡,写了家乡春天的哪些景象?他是从哪些感官角度来描写的?
答案:作者写到了家乡春天的繁花、嫩柳、荇藻、水。

调动了视觉、嗅觉、触觉,使人如同身临其境。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了意象和描写的角度。

点评:答题时,注意找准描写家乡春天景象的句子,从中概括。

感官的角度指的是视觉、嗅觉、触觉,使人如同身临其境。

13.诗歌中提到的“长白山的雪峰”、“黄河的水”、“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花”这些意象共同代表的是什么?诗歌中括号内的文字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答案:祖国大地(祖国山水)。

不能删,括号内的文字调动了视觉和嗅觉,写出了家乡春天的美好,洋溢着浓浓的思乡之情,与后面的现实形成对比。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了意象的内涵和推敲关键词语的表达作用。

点评:答题时,注意整体理解诗歌、意象的内涵与意义和诗人的情感。

括号内的文字,不仅仅是注释,也使得情感在对比中切换,具有强烈的表达效果。

14.理解下面诗句的含义
(1)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2)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答案:(1)“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暗示敌占区人民的苦闷忧伤。

(2)这里以“太阳”和“春”喻解放区,强烈地表达了对解放区的真挚情感,坚信她能给中国大地带来光明和苏生,对祖国未来寄予了热切的希望。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了关键词语的表达作用。

“寂寞地憔悴”,借助意象,塑造形象,表达情感;“太阳”“春”,借助意象,寄寓了诗人美好的愿望和坚定的信念。

点评:解答这题,需要通过修辞手法和意象,感受语言的表现力,充分理解诗人的情感。

15.诗歌末句“那里,永恒的中国!”中的“那里”指哪里?“永恒的中国”在诗人心目中应是怎样的?
答案:“那里”指“解放区”。

诗人心目中的“永恒的中国”应是:阳光普照、春风吹拂、万物复苏,人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每个人都活得有尊严,有价值。

(意思对即可)解析:分析:此题考查了诗歌的主题,即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意愿。

点评:答题时,注意联系上文,通过关键性词句的理解来把握诗人的情感、美好的愿望和坚定的信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