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2.2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

2.2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

第2节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

学习新课一、音调

1. 音调

(1)探究声音的特点

【演示】播放ppt中的两段声音:①牛与蚊子发出的声音;②一位男低音与一位女高音两位歌唱家分别发出的声音。

让学生听声音,比较两次声音有什么不同?

【小结】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出声音的不同:牛发出的声音低沉、粗壮,蚊子发出的声音尖细、刺耳;男低音发出的声音低沉浑厚,女高音发出的声音婉转高亢。

【探究归纳】我们接触到的声音,有的听起来尖细,声音高,音调高;有的听起来低沉,声音低,音调低。

(2)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通常女生比男生的音调高。女高音、男中音就是指音调的高低。

(3)探究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

【提出问题】声音的音调高低和什么因素有关?

【设计实验】控制变量法:控制钢尺的振动幅度不变,只改变钢尺伸出的长短(改变钢尺振动的频率)。

如图所示,将一把钢尺按紧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使钢尺两次振动的幅度大致相同,再次拨动。

【实验步骤】

①把钢尺紧压在桌上,使钢尺的3/4伸出桌面外,用手向下压伸出的钢尺使其振动,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并听钢尺发声的高低,记录在表格中;

②再分别把钢尺的1/2、1/4伸出桌面外,仍用同样大小的力向下压伸出的钢尺使其振动,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并听钢尺发声的高低,记录在表格中。

实验记录表:

振动钢尺长度振动快慢声音高低

钢尺长度的3/4 慢低

钢尺长度的1/2 快高

钢尺长度的1/4 更快更高

【实验结论】

音调的高低与发声物体的振动快慢有关。振动得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

声音的特性教案及教学设计

声音的特性教案及教学设计

声音的特性教案及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物理》教材第八章第一节“声音的特性”。详细内

容包括:声音的基本概念,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定义及影响因素,以

及声音传播的基本原理。涉及教材第8.18.3节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声音的基本特性,了解音调、响度和

音色的影响因素,并能运用相关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声音特性

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声音现象的兴趣,培养学生的

环保意识,使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声音污染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重点:声音的基本特性(音调、响度、音色)及其影响因素。

难点:声音传播原理的理解,以及音色的影响因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1. 教具:音响、吉他、鼓、尺子、橡皮筋、音叉、示波器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器材等。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生活中的声音,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的特性,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2. 新课导入:介绍声音的基本概念,讲解音调、响度、音色的影

响因素,结合教具演示,使学生直观感受声音的特性。

3. 实践探究:

a.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生活中声音的例子,分析其音调、响度和音色的特点。

b. 实验操作: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探究声音传播原理及音调、响度、音色的影响因素。

4. 例题讲解:针对声音特性,讲解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

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

能力。

六、板书设计

1. 声音的特性

2. 内容:

声音的特性教案及教学设计

声音的特性教案及教学设计

声音的特性教案及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2. 让学生掌握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3.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声音特性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条件,声音的三个特性。

2. 教学难点:声音特性的辨别和应用。

三、教学准备:

1. 物理实验室,配有各种声音实验器材。

2. 教学PPT,内容包括声音特性的图片、视频和实例。

3. 实验报告表格。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播放一首歌曲,让学生感受声音的魅力,引发对声音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介绍声音的三个特性。

3. 实验演示:进行一系列声音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声音特性的变化。

4.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声音特性的规律。

5. 知识拓展:介绍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电话、广播等。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声音特性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

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实验报告。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声音特性的理解。

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为学习声音的传播做准备。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掌握了声音的产生、传播条件和三个特性。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观察现象,分析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声音的应用,提高学习的兴趣。在的教学中,要加强对声音传播条件的讲解,为学生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六、教学活动设计:

1. 课堂导入:通过播放不同乐器演奏的音乐片段,让学生区分并描述各自的声音特点。

八年级上册物理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优秀4篇

八年级上册物理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优秀4篇

八年级上册物理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优秀4篇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 了解声音的特性。

● 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音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音体的振幅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2.过程与方法

● 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 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从而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 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和理解音调、响度和音色。

● 通过实验探究音调、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

● 音调与响度的区分

【教材分析】

教材将声音的特性按照音调、响度、音色的顺序进行讲授。但是,生活中的实际经验往往将“音调”和“响度”两个概念混同起来。本人考虑到响度比音调在日常生活中更容易接触到,而且响度比音调更加好理解一些。在排除响度的干扰之后,音调更加容易理解一些,因此将课本中二者的顺序颠倒了一下,将知识的处理由易到难。

【学情分析】

声音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日常生活中许多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些发声体所发出声音的特性各不相同。但是学生对于声音的特性的有关知识(尤其是音调和响度)十分模糊,甚至存在错误理解。而本节课能否完成教学任务就看能否顺利改正学生的错误理解,真正理解音调和响度。

此外,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学生也向着多方向发展,拥有乐器演奏等多方面的才能。本节课可以让学生自带部分乐器供课堂探究之用,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资源】

大小木鱼、大小铜镲、大小铜锣、大小鼓、大小音叉、敲打木槌、铝板琴、学生自带乐器(吉他、竖笛等)、乒乓球、铁架台、示波器。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完美版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完美版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完美版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l.了解声音的特性。

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3.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和研究

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实验探究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

2.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妙与有趣,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

他同学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教学内容由“音调”“响度”和“音色”三部分内容组成。本节课的教学,应该通过学生自己的听、看、想、做等探究过程,使学生体验声音的特征,并能在实际中分辨这些特征,不宜过分强调概念的记忆与辨析。相对来讲,本节课的重点是声音特征的三个要素及其影响因素,教学难点是响度与音调的区别。

三、教学策略

课本中“决定音调上下的因素”和“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两个实验探究较为简朴,但能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探究物理题目的兴趣。音色的观点比力抽象,学生不简单理解,但在日常生活中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教学中应尽量让学生体验。可设想游戏使学生切实感悟到分歧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即使音调相同、响度也相同,还是有区别的,有各自的特色。课本安排的窥察波形的演示实验,除了能让学生比力形象地认识声波,引起他们的进修兴趣外,还能够让学生清楚地看出分歧音色的

声音的素质,增加学生对分歧乐器发出声音的感性认识。因而对于本节内容的教学,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探究、讨论、阅读和交换等,以提高教学效力。

“声音的特性“教学案例

“声音的特性“教学案例

声音的特性教学案例

1. 引言

声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感知和交流方式。在物理学中,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机械波,通过介质(如空气、水等)的传播而到达我们的耳朵产生听觉。本教学案例将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和活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声音的特性及其应用。

2. 实验目的

通过本教学案例,学生将能够: - 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 掌握声音的特性,如音调、音量、音速等 - 探究不同材料对声音的传播影响 - 认识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

3. 实验设备和材料

•手摇铃或其他能够发出声音的器具

•弹性绳或钢直尺

•不同材质的墙壁、木板、金属片等

•计时器或秒表

4. 实验步骤和活动设计

4.1 实验一:声音的传播

目的

通过实验,观察和探究声音的传播方式。

步骤

1.将学生分成小组,并分配实验器材。

2.选取一个较大的室内空间,确保没有明显的噪音干扰。

3.每个小组选择一名学生持手摇铃或其他能发出清晰声音的器具,并站在空间一个角落。

4.让学生用手摇铃发出声音,并观察其他小组成员是否可以听到声音。记录观察结果和感受。

5.让学生逐个换位,反复进行实验,直到每名学生都有机会发声和观察。

结果和讨论

学生应该观察到声音可以通过空气传播,并且可以通过耳朵感知到。讨论声音的传播是通过机械波在介质中传播的原理。

4.2 实验二:声音的音调

目的

通过实验,了解声音的音调特性。

步骤

1.给每个小组准备一个弹性绳或钢直尺。

2.让学生用手按住弹性绳一端或在钢直尺上握住并适度拉紧。

3.让学生用另一只手或物体轻轻敲击弹性绳或钢直尺,并观察听到的声音。

4.变换拉紧程度或敲击的位置,观察声音的变化。

《声音的特性》优秀教案设计

《声音的特性》优秀教案设计

《声音的特性》优秀教案设计

•相关推荐

《声音的特性》优秀教案设计(精选10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声音的特性》优秀教案设计(精选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声音的特性》优秀教案设计篇1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特点

“声音的特性”是人教版的物理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基础上,进一步来认识声音,了解声音的丰富多彩,是声现象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音调、响度、音色等概念贴近生活,学生对此并不陌生,并且较感兴趣,但缺乏较理性的认识,在实践中往往不易区分它们。为了引导学生有效有趣地学习,教材突出了以下几个思路:

(1)突出学生探究活动。本节安排两个难度不大的探究———音调和响度分别由什么因素决定,充分给学生自主学习、体验过程的机会。

(2)注重联系实际,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声音的不同特征生活中随处体现,探究器材随手可得,使学生感觉物理就在身边,生活即是物理。

(3)注重中华文化、人类文化精神的熏陶。二胡、长笛、箫都是我国特有的乐器,尤其是编钟更是民族乐器中的瑰宝,使学生在了解知识的同时,更感受到了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声音的三个特征:

(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

振幅有关。

(3)知道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研究物理学的方法。

《声音的特性》教案设计

《声音的特性》教案设计

《声音的特性》教案设计

•相关推荐

《声音的特性》教案设计(精选9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声音的特性》教案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声音的特性》教案设计篇1

【学习目标】

1、了解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2、知道声音的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有关,音调跟发声体的频率有关。

3、不同发声体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

【重点】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难点】声音的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音调跟发声体的频率有关。

【新课教学】

活动一:音调(10分钟)

利用2分钟阅读教材32页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什么是音调?

2、完成书中的演示实验,探究音调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

群学交流书中32页演示实验2分钟。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频率?频率的单位是什么?频率的大小如何计算?

2、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多少?

3、什么是超声波?什么是次声波?

4、声和声音有区别吗?

5、根据小资料的内容回答,哪些动物能发出超声波?哪些动物能发出次声波?哪些动物能听到超声波?哪些能听到次声波?

活动二:响度(10分钟)

阅读教材34--35页响度部分,思考下列问题(独立思考2分钟,小组交流2分钟)

1、什么是响度?

2、完成书中的演示实验,探究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3、什么是振幅?

4、响度还与什么因素有关?

活动三:音色(10分)

阅读教材35页内容,思考下面的问题(独立思考2分钟)

1、什么是音色?

2、音色与什么因素有关?

声音的特性教案

声音的特性教案

声音的特性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掌握声音的传播特性和声音的基本参数;

2.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验证声音的传播特性;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声音的兴趣,增强学生对科学实验的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原理和传播特性;

2.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实验来验证声音的传播特性。

三、教学准备

1. 实验器材:电铃、棉线、吉他弦、听筒等;

2. 实验材料:声音传播实验记录表;

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音响设备;

4. 教学课件:声音的特性课件。

四、教学过程

【导入】

1. 利用投影仪播放一段关于声音的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 提问:你们平时在生活中常常接触到声音吗?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探究】

1. 利用实验的方式,向学生展示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实验一:用电铃产生声音

材料:电铃、电源、导线

步骤:接通电路,使电铃发出声音。学生观察并感受声音的传播。

实验二:用棉线传播声音

材料:电铃、棉线

步骤:将一端系在电铃上,另一端由同学拿着,留出一段距离。

学生拉动棉线,观察声音的传播。

实验三:用吉他弦传播声音

材料:吉他、吉他弦

步骤:学生弹奏吉他,观察声音的传播。

2.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讨论声音的传播特性。

提问:你们觉得声音是怎么传播的?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有没有

特定的速度和方向?

引导学生认识声音是一种机械波,能够在介质中传播,并解释声

音传播时的速度和方向。

【总结】

1. 教师针对实验结果,总结声音的传播特性。

提示学生填写声音传播实验记录表,总结声音传播的速度、方向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够理解声音的特性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能够描述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过程。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声音相关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

1.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过程及特性。

2.声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多媒体设备。

2.实验装置:鸣叫器、光电门、音叉、弦线、雷达图表等。

3.实验器材:示波器、功率放大器等。

4.音响设备、乐器等。

四、教学过程:

Step 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10分钟)

1.利用鸣叫器来示范声音的产生,并告诉学生声音是通过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通过展示音叉的实验来说明声音的传播,让学生了解声音是通过介质的振动传播的。

3.利用示波器展示声音波形,并解释波长、频率、振幅等概念。

Step 2 声音的特性(20分钟)

1.让学生观察弦线的振动实验,并解释声音的频率与振动频率的关系。

2.通过展示各种乐器的实际演奏,让学生了解声音的音色特性。

3.通过播放不同频率的声音,让学生了解声音的高低音。

Step 3 声音的接收与应用(30分钟)

1.利用光电门实验来演示声音的接收过程,并介绍声音的强度概念。

2.展示雷达图表,并解释声纳的原理及应用。

3.通过展示声音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实验,让学生了解声音对生物的影响。

4.通过介绍声波探测器的原理,让学生了解声音在地质勘探中的应用。

Step 4 声音的保护与评价(20分钟)

1.介绍噪音的概念,并阐述噪音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2.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噪音源,让学生了解噪音的产生原因。

3.引导学生讨论如何保护自己不受噪音的干扰,并列举一些常见的噪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精选4篇)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精选4篇)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精选4篇)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篇1

教学内容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及其相互关系。u 课型:新授课u 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u 学问与技能1.知道音调、响度和音色是声音的三个特征。2.常识性了解音调的凹凸是由物体振动频率打算的,响度的大小跟物体振动的振幅和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3.知道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u 过程与方法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试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试验”,进一步了解学习物理学讨论问题的方法。u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更加喜爱世界,喜爱科学。教学重、难点解析u 重点声音的三个特性。u 难点音调的凹凸是由物体振动频率打算的,响度的大小跟物体振动的振幅和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音调、响度和单色三者的区分。教学预备师:收录机、乐器(电子琴、小鼓等)、钢尺、发音齿轮、音叉、示波器、乒乓球、收音机及喇叭生:自带器具(如梳子、塑料硬片、钢尺、塑料尺等)、音叉教学步骤一、引入新课:(制造学习氛围,使同学产生剧烈的探究愿望)(约4 分钟)老师活动同学活动1.用收录机播放一曲交响曲。(如《命运》交响曲)2.叙述:同学们刚才观赏到的震撼人心的乐曲,表达了人们与命运抗争,在逆境中奋进的精神。有的地方音调低沉,有的地方单调昂扬;有时声音大,有时声音小;有钢琴和其它乐器组合演奏出了宏大的乐章。为何能奏出如此变化多端的曲子来呢?学了这节课后,同学们将知道其中的奥妙。老师板书出课题:“声音的特性”1.观赏乐曲,受到剧烈的音乐感染。2.听讲,产生探究声音奥妙的迫切愿望。二、音调:(让同学体验探究的基本过程,但不肯定要求面面俱到)(约 16分钟)老师活动同学活动1.演示:拿出一个乐器(用简易的儿童乐器也行,没有乐器可用试验室不同的音叉)演奏音调凹凸不同的音符。叙述:刚才同学们听到的音符,有的音高,有的音低,我们也知道,按动钢琴的琴键,从左到右,音调渐渐增高。我们把声音的凹凸叫做音调。板书音调的定义。2.探究:(1)提出问题:问学们不仅知道了音调有凹凸,还能辨别凹凸音,那么音调为什么有凹凸呢?它的凹凸又是由什么打算的呢?(2)设计试验和

初中声音的特性教案

初中声音的特性教案

初中声音的特性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2. 掌握音调、响度与发声体振动频率、振幅的关系。

3. 能够区分不同发声体发出的声音的音色。

教学重点:

1. 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2. 音调与振动频率的关系,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教学难点:

1. 音色的辨别。

2. 实验操作。

教学准备:

1. 实验器材:钢尺、橡皮筋、固定橡皮筋的底座(间距可调)、硬塑料片、齿的疏密明显不同的两把木梳。

2. 演示实验器材:自制水瓶琴、木尺、铁架台、细线悬吊的乒乓球、固有频率不同的音叉两个、音叉锤、示波器、话筒。

3. 学生备的乐器:口琴、小提琴两把、长笛、手风琴、萨克斯管等。

4. 多媒体显示屏。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各种声音源,如窗户、电风扇、讲台等,让学生注意到声音的多样性。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声音有哪些特性吗?

二、新课讲解(20分钟)

1. 讲解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音调:声音的高低,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响度:声音的强弱,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音色:声音的特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2. 通过实验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变化。

实验一:调整钢尺的振动频率,观察音调的变化。

实验二:改变橡皮筋的振幅,观察响度的变化。

实验三:使用不同的乐器演奏同一音调,观察音色的变化。

三、课堂实践(15分钟)

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观察和记录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变化。

2. 学生代表汇报实验结果,分享实验过程中的发现和体会。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完美版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完美版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完美版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由“音调”、“响度”和“音色”三部分内容

组成。教学目标包括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通过做实验和探究活动,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声音的特性,体验声音的特征,并能在实际中分辨这些特征。教学重点是声音特征的三个要素及其影响因素,难点是响度与音调的区别。教学策略应采用多种方法,如探究、讨论、阅读和交流等,以提高教学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一名男同学和一名女同学大声朗读本节课的课题“声音的特性”,让同学们说出他们的声音有什么不同,顺利引出课题。通过欣赏、思考并回答问题的方式,学生能够指出男女同学声音的大小不同、音的粗细不同,从而引出响度和音调的概念。从实例入手,引出物理问题,体现从生活到物理的课程理念,激起研究的兴趣。

教学资源准备包括多媒体课件、钢尺、吉他(或二胡)、笛子、小鼓、音乐磁带和示波器等。在教学中,可以设计游戏让学生切实感悟到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即使音调相同、响度

也相同,还是有区别的,有各自的特色。教材安排的观察波形的演示实验,除了能让学生比较形象地认识声波,引起他们的研究兴趣外,还可以让学生清楚地看出不同音色的声音的本质,增加学生对不同乐器发出声音的感性认识。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应该通过学生自己的听、看、想、做等探究过程,使学生体验声音的特征,并能在实际中分辨这些特征,不宜过分强调概念的记忆与辨析。相对来讲,本节课的重点是声音特征的三个要素及其影响因素,教学难点是响度与音调的区别。

一、音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听到女同学的声音尖细,男同学的声音粗哑。这种差别在物理学中用音调高低来反映。女同学的音调高,男同学的音调低。同样,在乐器中,小提琴的音调高,大提琴的音调低。这是因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音调的高低一定与发声体的振动有关。我们可以进行简单的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可以用一张硬卡片先后快拨和慢拨木梳的齿,观察和比较卡片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我们可以发现,卡片振动得快时发出的声音比较尖,声音高,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声音的特性

教学目标:

1.了解声音的定义和产生方式;

2.了解声音传播的方式和特点;

3.掌握声音的音高、音量和音色等特性;

4.能够分辨不同声音的特性。

教学准备:

1.课件和投影仪;

2.声音的产生示例物品,如乐器、嗓音、橡皮球弹起等;

3.模拟音高的声音文件;

4.记录音量的仪器;

5.不同音色的音乐碎片;

6.音高、音量和音色的实例图片。

教学过程:

1.引入(15分钟)

a.呈现声音的定义及其表现形式的课件,并与学生一起讨论声音是如

何产生的;

b.展示不同声音的实例物品,引发学生对声音产生方式的思考和猜测;

c.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出学习声音特性的目标。

2.声音的传播方式和特点(20分钟)

a.使用课件和投影仪展示声音传播的方式和特点;

b.与学生一起探讨声音如何传播,为什么我们能够听到声音;

c.利用实例物品演示声音传播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声音的传播特点。

3.音高的特性(25分钟)

a.定义音高,并呈现不同音高的声音文件;

b.与学生一起聆听不同音高的声音,并请学生回答哪些声音高,哪些声音低;

c.展示音高的实例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判断音高的高低。

4.音量的特性(25分钟)

a.定义音量,并使用记录音量的仪器演示不同音量的声音;

b.与学生一起聆听不同音量的声音,并请学生回答哪些声音大,哪些声音小;

c.展示音量的实例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判断音量的大小。

5.音色的特性(25分钟)

a.定义音色,并呈现不同音色的音乐碎片;

b.与学生一起聆听不同音色的声音,发表感受和意见;

c.展示音色的实例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判断音色的不同。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篇一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有两条主线,一是以活动为主线,创设物理情景,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和探究体验熟悉声音的三种不同特征,二是以问题为主线,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在合作交流中相互启发,深化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声音的特征对学生而言比较陌生,为合理分化难度,在新知识的学习中,本课设计都特别突出几个环节:丰富感性认识→形成抽象概念→物理情景识别→深化概念理解→应用、交流与想象→矫正认识偏差→小结知识要点,以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采用实验、观察、比较、探究、讨论、想象、练习、归纳、演绎等多种方法,积极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与创新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获得知识、应用知识的快乐,从而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材分析

1、通过体验、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声音的三个要素。

2、通过声音的速度估测增强学生对声速的感性认识,熟悉速度的测量。

学情分析

1、学生有强烈的活动探究欲望,在方法和环节的把握上不够成熟。

2、学生对声音较为熟悉,而对其特征、规律缺乏认识。

3、学生的直观感性思维较好,而对音调、音色等的抽象思维不够。

教学目标

1、借助生活经验了解声音的三个要素和声速。

2、借助探究活动增强体验,培养能力、学会思维与合作。

3、通过过程感受激发想象能力和民族精神。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创设情境,引发心理需求

1、播放音乐(千差万别的声音)

2、这些声音有何不同?

(生):听音乐、描述感受

八年级物理上册《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优秀7篇)

八年级物理上册《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优秀7篇)

八年级物理上册《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优秀7篇)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篇一

【设计理念】

为了适应新课程标准对物理教学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结合本节内容的特点:“声音的特性:响度、音调、音色”在以前课本上是选学内容,目标层次是“了解”,新课本中定为比“了解”更深层次的“知道”,这就需要对其中的知识与技能进行提炼加工;可是课本上的知识还是以前那些,并未增加多少,该怎样处理呢?现在的课程目标中又增加了“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目标,怎样才能完成达到呢?现成的方案没有,只有多次认真地学习《课程目标》,吃透其精神,在它的指导下完成目标,为此对于本节的教学我做了以下安排。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声音的特性;

·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音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音体的振幅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的试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从而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热爱生活。

【教材分析】

一、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和总结出对音调、响度、音色概念的理解及其相关因素。

·本节中出现的名词:乐音、音调、频率、超声波、次声波、响度、振幅、音色。

二、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在动手中动脑。

·学会自我构建知识体系。

【教学方法】

探究法、演示法、讨论法。

【实验器材】

一、教师演示

示波器、吉他、笛子、小鼓、铁架台、音叉、乒乓球、细绳。

二、学生分组钢锯条(25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及其相互关系。 课型新授课课时 1 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 知道音调、响度和音色 是声音的三个特征。 2 常识性了解音调的高低是由物体振动频率决定的,响度的大小跟物 体振动的振幅和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3 知道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 过程与方法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 进一步了解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更加热 爱世界,热爱科学。 教学重、难点解析重点声音的三个特性。 难点音调的高低是由物体振动频率决定的,响度的大小跟物体振动的 振幅和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音调、响度和单色三者的区别。 教学准备师收录机、乐器电子琴、小鼓等、钢尺、发音齿轮、音叉、 示波器、乒乓球、收音机及喇叭生自带器具如梳子、塑料硬片、钢尺、塑 料尺等、音叉教学步骤一、引入新课创造学习氛围,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 究愿望约 4 分钟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用收录机播放一曲交响曲。

如《命运》交响曲 2.讲述同学们刚才欣赏到的震撼人心的乐曲,表 达了人们与命运抗争,在逆境中奋进的精神。 有的地方音调低沉,有的地方单调高昂;有时声音大,有时声音小; 有钢琴和其它乐器组合演奏出了伟大的乐章。 为何能奏出如此变化多端的曲子来呢?学了这节课后,同学们将知道 其中的奥妙。 教师板书出课题声音的特性 1.欣赏乐曲,受到强烈的音乐感染。 2.听讲,产生探究声音奥妙的迫切愿望。 二、音调让学生体验探究的基本过程,但不一定要求面面俱到约 16 分钟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演示拿出一个乐器用简易的儿童乐器也行,没 有乐器可用实验室不同的音叉演奏音调高低不同的音符。 讲述刚才同学们听到的音符,有的音高,有的音低,我们也知道,按 动钢琴的琴键,从左到右,音调逐渐增高。 我们把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 板书音调的定义。 2. 探究 1 提出问题问学们不仅知道了音调有高低, 还能分辨高低音, 那么音调为什么有高低呢?它的高低又是由什么决定的呢?2 设计实验和 进行实验随堂学生实验同学用自己手边的器具,能想办法发出音调不同的 声音吗?大家能拿出既发出音调不同的声音,又便于观察的方案吗?引导 有些小组进行教材中的方案其他方案也行。 如 19 图 13-1 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 拨动钢尺,听它振动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

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 注意使钢尺的振动幅度大致相同。 3 分析和论证比较两种情况下钢尺的快慢和发声的音调。 引导学生分析钢尺振动的越快,发出的音调越高;钢尺振动的越慢, 发出的音调越低。 3 演示先介绍发声齿轮,请一位学生上台观察在同一轴上的几个发声 齿轮的齿数,并告诉全体同学,每个齿轮的齿数不同。 !!转动齿轮,用塑料硬片接触齿轮的齿,使塑料硬片振动发声。 让学生注意观察,硬片接触不同齿数的齿轮时,发出的声音的高低有 何不同,哪个高?哪个低?引导学生分析塑料硬片接触齿数多的齿轮时, 振动快,发出的音调高;接触齿数少的齿轮时,硬片振动慢,发出的音调 低。 4.讲述可见发声体振动的快慢是一个很重要的物理量,它决定着音 调的高低。 物理学中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频率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 的单位为赫兹,简称赫,符号为。 板书结论。 由演示得出音调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 率越小,音调越低。 5 提问昆虫飞行时翅膀都要振动,当蝴蝶和蜜蜂从我们背后飞过时, 为什么我们凭听觉能发现飞行的蜜蜂而不能发现飞行的蝴蝶?讲述人能 感受的声音频率是有一定的范围的。

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在 20 到 20000 之间。 人们把高于 20000 的声音叫做超声波;人们把低于 20 的声音叫做次 声波。 提问为什么有些声音在人们毫无察觉时, 猫、 狗就已经警觉地听到了? 教师简要介绍一些动物的听觉频率范围、发声频率范围与人的差异。 并扩展介绍超声、 次声现象及其广泛的应用, 有些情况下也存在危害。 6 演示观察声波的波形将音叉发出的声音信号输入到示波器上,观察 不同频率音叉声音声波的波形。 再将男女同学的声音信号输入,比较波形。 1.学生听音而且指出音的高低。 学生音乐课具备这样的常识获得对音调高低的感性认识后,了解音调 的定义。 2.探究 1 思考,进行猜想。 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根据平时自己对声现象的观察,发表对这 个问题的看法。 不管学生的看法如何,教师都应该表扬、鼓励,倡导大家勇于发表自 己的见解,而不是人云亦云。 2 学生积极地尝试各种办法,有的可能用钢尺、塑料尺拨动,有的可 能有长短、大小不同的笔筒吹,有的可能敲动不同的物体、不同的部位。 学生筛选出方案。 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注意听声、观察。 3 比较、分析,认识到音调高低与物体振动快慢有关。

3.学生观察器材、弄清原理,认真听声、作出比较。 分析、比较,再次认识到音调高低与物体振动快慢有关,为后面的归 纳打下基础。 4.听讲,这里是学习物理学第一个引入了物理量,认识到引入物理 量总是为了表达一定的意义,认识到频率这个物理量的意义和定义、单位 及单位的符号。 归纳。 作好记录。 5.思考、提出自己的看法。 学习小组间有不同看法也可以争论。 听讲。 了解超声波和次声波的概念。 学生可自由举手发言,然后教师小结学生发言,并作明确解答,扩展 知识,活跃思维。 学生也可以举一些自己了解的超声、次声现象及其应用。 6.观察。 获得单调与振动频率有关的感性认识。 三、响度继续探究活动,锻炼学生大胆尝试、大胆实验的精神约 12 分钟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演示用一面小鼓或音叉,轻敲和重敲让其发出 声音。 问同学们听出声音有何不同?讲述物理学中,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 板书响度的定义。

2.探究 1 提出问题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2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如 21 图 13-4 所示,将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轻触正在发声的音叉,观察乒乓 球弹开的幅度。 使音叉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重做上面的实验。 3 分析和论证比较不同响度的情况下乒乓球弹开的幅度。 引导学生分析音叉的响度越大,乒乓球弹开的幅度越大;音叉的响度 越小,乒乓球弹开的幅度越小。 3.演示关于响度跟振动的振幅的关系,除了以上所述的实验外,在 纸盆喇叭上放置乒乓球,改变音量大小;用敲击音叉将盛在盘内的水溅出 等实验都可以观察,效果也很好。 但在实验时要注意可见度,如果可见度不佳,可请后面的同学上讲台 来自己做,做后大声地告诉全班同学。 4.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并板书结论。 5.演示、补充拿出闹钟让同学们听。 前排同学可以清晰地听见闹钟滴答的声音,后面几排的同学几乎听不 见。 表明响度还跟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1.观察、听音,然后回答声音的强弱不同或声音的大小不同了解响 度的定义。 2.探究 1 思考。 提出猜想。 2 设计实验除了教材中的实验方案,有其它实验方案更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