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尊师礼仪

合集下载

古典名人礼仪故事_个人礼仪_

古典名人礼仪故事_个人礼仪_

古典名人礼仪故事

文化地理学意义上的古典含义是表现的一种文化概念,那么你们知道古典名人礼仪的故事有什么吗?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古典名人礼仪故事,仅供参考。

古典名人礼仪故事1:

唐太宗教子尊师

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他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他给几位皇子选择的老师都是德高望重、学问渊博之人,如李纲、张玄素、魏征、王圭等,而且一再教导子女一定要尊重老师。有一次,李纲因患脚疾,行走不便,当时皇宫内制度森严,官员不要说坐轿,就是出入也是诚惶诚恐的。唐太宗知道后竟特许李纲坐轿进宫讲学,并诏令皇子迎接老师。还有一次,唐太宗听到有人反映皇四子李泰对老师王圭不尊敬,他当着王圭面批评李泰说:“以后你每次见到老师,如同见到我一样,应当尊敬,不得有半点放松。”从此,李泰见到王圭,总是好好恭迎,听课也认真了。由于唐太宗家教很严,他的几位皇子对老师都很尊敬。

唐太宗曾下诏说:“朕比寻讨经史,明王圣帝,曷尝无师傅哉!前所进令,遂不睹三师之位。黄帝学太颠,颛顼学绿图,尧学尹寿,舜学务成昭,禹学西王国,汤学威子伯,文王学子期,武五学虢叔,……夫不学,则不明古道,而能政致太平者,未之有也。”他一方面强调尊师重教,专门下诏书规定了对待老师的礼遇,并教诫皇子们见师如见父;另一方面鼓励老师对皇子的过失极言切谏。各位老师都能够坚定地履行职责,与唐太宗的理解、支持和鼓励是分不开的。九皇子李治被立为太子后,唐太宗对他更加严格要求,李治每次听了父亲和老师的教导,都是毕恭毕敬地肃立,然后感激赐教,表示一定“铭记在心”、“永志不忘”。

古语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古人尊师重道的精神,被后世传为佳话,令人学习和敬仰,使人追求高尚的道德和树立崇高的信仰,敬师德、学师德和永铭师恩。

古代尊师的祭祀礼仪

古代尊师的祭祀礼仪

古代尊师的祭祀礼仪

古代尊师的祭祀礼仪是一种怎样的礼仪呢?它起源于什么时候,又有着怎样的作用和影响呢?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古代尊师的祭祀礼仪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天地君亲师”是中国传统社会崇奉和祭祀的对象,表现了中国人对于穹苍、大地的感恩,对于国家、社稷的敬重,对于父母、师恩的深情;表现了中国人敬天法地、孝亲顺长、忠君爱国、尊师重教的价值取向。它既是无形的精神信仰,也是有形的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旧时在我国民间,民居厅堂正中壁上或神龛上,往往在黑色木牌上用金字漆书或用大幅红纸写有这五个字,也有的装裱成卷轴悬挂。有的还在香火牌位或条幅两旁,挂上一幅“天高地厚君恩重,祖德宗功师范长”的对联,说明尊崇“天地君亲师”的必要,以引起人们的敬畏。

学者们一般把“天地君亲师”的起源,追溯到战国时期的《荀子》。实际上,在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时期的《国语》中,这样的说法即已显露端倪。《晋语》中说:“民生于三,事之如一。父生之,师教之,君食之。非父不生,非食不长,非教不知生之族也,故壹事之。”这里只提到了君、父、师,而没有涉及天和地。注重天人关系、提出要“明于天人之分”的荀子,在此基础上又加上了天和地,形成了“天地君亲师”的完整要素。

对“天地君亲师”的尊崇,在西汉时期已经非常普遍,并得到了知识界的广泛认同。成书于东汉的《太平经》更进一步,不只是分别说明天、地、君、亲、师的重要,而是将这五者并列在一起,最早将“天地君父师”五个字整齐地排序,构成了后世敬奉的“天地君亲师”牌位的雏形。

明末刘宗周在《人谱类记》中说:“王文康公父训诲童蒙,必尽心力,修脯不计。每与同辈论师道曰:‘天地君亲师五者并列,师位何等尊重?后生以师事我,则终身成败荣辱,俱我任之。若不尽心竭力,误人子弟,与庸医杀人等罪。’”这里的王文康公,即寇准的女婿、宋仁宗时的宰相、枢秘使王曙。这也就是说,早在北宋初年,“天地

古人的“开学第一课”:尊师敬学

古人的“开学第一课”:尊师敬学

古人的“开学第一课”:尊师敬学

标签:转载自《北京晚报》分类:文史

苏州府学旧址大门泮宫牌楼

清代郑燮绘《竹石图》

清代焦秉贞绘《孔子圣迹图》

本周,各幼儿园、中小学及各大院校陆续开学,迎来了“开学第一课”。无论古今,教育始终紧系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也让开学仪式承载了非凡的意义。正如荀子所说:“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

作为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传统美德,“尊师重道”一说最早源自于南朝范晔的《后汉书·孔僖传》,“臣闻明王圣主,莫不尊师贵道。”其实,早在西周时期,《太公家教》便有“弟子事师,敬同于父”的思想,而《礼记·学记》中也有云:“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古代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在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中,“尊师重道”也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规范礼仪。在教师节即将来临之际,且让我们回顾古代中国的尊师敬学传统,体味千百年来的师生情谊……

净手净心朱砂开智

古代开学式的“入泮礼”

在古代,开学日期并不固定。这主要是因为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以农业为中心,包括教育在内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会顺应农事时律,因此古代春季的开学时间通常会绕过农忙时节。在南北朝时期,《北齐书·列传》中曾提到“常春夏务农,冬乃入学”,可见冬季入学也曾是古时学生入学的主流方式。

古时的入学礼与成人礼、婚礼、葬礼一齐被视为人生的“四大礼”。无论家庭出身富贵贫贱,学生大多都会在入学时举行隆重的仪式。这一礼仪传统可以追溯至汉代,根据《礼记·王制》的记载是:学童首先换上学服,再拜笔、入泮池、跨壁桥,然后上大成殿,拜孔子,行入学礼。“泮池”原指周代诸侯所设学校的半圆形的池,学校即泮

关于古代的礼仪

关于古代的礼仪

关于古代的礼仪

中华⽂化源远流长,我们的礼仪有⼀些也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那么你知道古代都有什么礼仪吗?下⾯店铺就为⼤家整理了关于古代的礼仪,欢迎阅读收藏!

关于古代的礼仪

⼀、中国古代礼仪

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冠、婚、丧四种⼈⽣礼仪。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活两⼤部类。

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活类礼仪的起源,按荀⼦的说法有“三本”即“天地⽣之本”,“先祖者类之本”,“君师者治之本”。在礼仪中,丧礼的产⽣最早。丧礼于死者是安抚其⿁魂,于⽣者则成为分长幼尊卑、尽孝正⼈伦的礼仪。

在礼仪的建⽴与实施过程中,孕育出了中国的宗法制(见中国宗法)礼仪的本质是治⼈之道,是⿁神信仰的派⽣物。⼈们认为⼀切事物都有看不见的⿁神在操纵,履⾏礼仪即是向⿁神讨好求福。因此,礼仪起源于⿁神信仰,也是⿁神信仰的⼀种特殊体现形式。

“三礼”(《仪礼》、《礼记》、《周礼》)的出现标志着礼仪发展的成熟阶段。宋代时,礼仪与封建伦理道德说教相融合,即礼仪与礼教相杂,成为实施礼教的得⼒⼯具之⼀。⾏礼为劝德服务,繁⽂缛节极尽其能。

⼆、古代政治礼仪

①祭天

始于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之⽇在国都南郊圜丘举⾏。古⼈⾸先重视的是实体崇拜,对天的崇拜还体现在对⽉亮的崇拜及对星星的崇拜。所有这些具体崇拜,在达到⼀定数量之后,才抽象为对天的崇拜。周代⼈崇拜天,是从殷代出现“帝”崇拜发展⽽来的,最⾼统治者为天⼦,君权神授,祭天是为最⾼统治者服务的,因此,祭天盛⾏到清代才宣告结束。

古人尊师礼仪

古人尊师礼仪

古人尊师礼仪

古时,逢学校落成或新的学年开始,都要举行隆重而俭朴的开学典礼,其内容就是学生们在学校里的水池中采集萍蘩、芹藻等各种水生植物,祭祀先师孔子。师生依次肃拜奠献,祭物虽薄,态度却相当庄重。下面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古人尊师的礼仪,希望能够帮到你哦!

古人尊师礼仪

据《礼记文王世子》等古籍记载,这种祭仪早在周代就有了,王都及诸侯国的新学校落成后,以及每年春天贵族子弟入学时,都要采集野菜献祭先圣先师,称为“释菜”或“释采”。《礼记月令》记:“上丁,命乐正习舞释菜,天子乃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亲往视之。”郑玄注:“将舞,必释菜于先师以礼之。”又说明当时举行释菜仪式时,连天子也要亲率公卿和诸侯大臣前往观礼,重视的程度非同一般。

释菜之礼在流传过程中,世人对此仪式的源起又有新的解说,大致内容是,孔子率学生周游列国,一度困于陈蔡之间,七日不食,依然讲颂弦歌不衰。学生们背后发牢骚,之路说:“如此可谓穷矣”,子贡说:“君子之无耻也,若此乎?”

惟有颜回照样认真听课,又采集芹、藻、茆、蘩之类的水生野菜,煮成菜羹,给老师充饥,还驳斥子贡说:老师有道而不能行,是那些当国者的耻辱,怎么能说老师“无耻”呢?孔子表扬颜回说的对,再针对子路“可谓穷矣”的谬论,又讲了一番“君子通于道之谓通,穷于道之谓穷”的大道理,主题是,真正的君子,应该以是否拥有理想抱负等精神财富来衡量穷与通,处境越坏,越要“内省而不疚于道”。同时也婉转地批评了子路等人不该以处境顺逆来判断穷通,更不该因此放弃对老师的信仰与追随。“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

尊师礼仪的内容(精选3篇)

尊师礼仪的内容(精选3篇)

尊师礼仪的内容(精选3篇)

尊师礼仪的内容篇1

中国人尊师重道,乃久远之传统,故周代已有释奠尊师之礼。然而拜师却始终无特地礼仪。孔子说“自行束修以上者,吾未尝无诲焉”,好像师弟关系之建立较为朴实,心仪成礼,辅以束修而已,乃一种私人关系。先秦诸子,私家讲学,大抵均是如此。

汉代以后,国家设学,博士员生弟子之从师,可能仍旧依循此法,或迳由国家安排,也就不另设拜师之礼了。总之,拜师并没有进入国家正式的礼仪典制中,即或有之,概属私礼。

《通典》才开头提到拜师礼。该书卷六七“礼典”强调:“天子拜敬保傅”,说天子也要拜师,把拜师纳入国家典制中了。可是它内容仅谈了汉成帝等人敬师的事,并未记载其礼仪状况,所以我推想古代根本没有这种正式仪轨。

不过,既然《通典》特意论之,即显示唐人对此已甚重视了,正式的拜师礼也就是这时才确立的。该书卷一一七《开元礼类籑·皇太子束修条》就具体记录了皇太子拜师的过程与礼仪。

这礼虽以皇太子为示例,其实是天下之通礼,自皇太子到州县同学一体适用的。又称为束修礼。若说礼仪内容有什么差异,那也许就是:皇太子、国子监生、四门学同学、律学算学书学同学拜师所送的礼物,都是帛五匹、酒二斗、修(肉干)五脡;州县同学仅须奉帛一匹,酒与修则相同。

详细的礼节是皇太子拜博士为师,很繁复。若简洁说,也许是这样的:

皇太子服青衿,也就是同学服,至学宫门外,跪。执事者引立于学宫东阶,西面。博士降俟于学宫内东阶下。相者引皇太子入。执事者奉酒、修案以从。皇太子入门而左,诣西阶之南,东面,跪,拜;博士答。太子还避。遂进,授币;奉酒壶修案者从奠于博士前。皇太子拜。博士受币。执事者取酒壶修案以东。皇太子拜讫,相者引皇太子出。礼成。

关于拜师礼仪

关于拜师礼仪

关于拜师礼仪

中国乃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中国书画。中华武术和中医药一源三歧,千百年来,它的传承形式一直是靠师徒口传身授。因此,中国传统特别强调师徒名分,讲究尊师重道,注重拜师礼仪。下面店铺就为就为大家整理关于拜师的礼仪,希望能够帮到大家哦!

关于拜师的礼仪

代为转达拜师的请求

师傅在正式收徒前,一般要对弟子经过严格的选拔和较长时间的考察,以决定是否择其为徒而收入本门。

师徒讲求的是一个缘份,可遇而不可求。因为弟子入门后,对师徒双方,就都有了一份责任。五行八作多见:师择非其人而不传,弟子不正,欺师灭祖而有辱师门。

传统的师徒关系仅次于父子关系,俗谚谓"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师父""投师如投胎"。建立如此重大的关系,自然需要隆重的拜师礼仪加以确认和保护。

拜师礼前,要先请引师、保师向师父引荐获准,再写拜师帖,择吉日举行拜师仪式,参加者除师父和拜师者,主要是门内叩头弟子和亲友为证人。

拜师的完整程序有:

1.挂师祖和师爷画像,摆香案,由师父向师祖和师爷上香、上表,行大礼,奏告祖师和师爷,吸纳弟子,该派传承有人;然后师父端坐于旁侧特设的座位上,而不是正位、正座与师祖和师爷画像并列。

2.拜师弟子跪于师父面前,听司仪介绍弟子的情况;

3.弟子顶帖拜师,将拜师帖举过头顶,双手向师父呈上,并面对师父行三叩首礼;

4.弟子为师父献盖碗茶,名为"改口茶",即从今以后改称"师父";

5.师徒互赠信物,弟子递上红包以图吉利,师父回帖并送徒弟礼物,如:书、画,练功器物等;

6.师父训话,赠语和加勉,宣布门规,教诲徒弟尊祖重德,勉励徒弟先做人后做事,学艺要刻苦等。

尊师礼仪篇

尊师礼仪篇

尊师礼仪篇

中国有名古话:“师同父亲母亲。”大家必定知道“程门立雪”这个

成语吧:宋朝有位声显赫的大学识家, 名叫程颐 , 同代人杨时对他十分

敬慕 , 早有拜他为师之意. 时价严冬大雪 , 程颐正在房中睡觉, 所以杨时

只幸亏门外恭顺等待. 等到程颐醒来 , 门外积雪已一尺多深, 杨时也成

为一个雪人。程颐为杨时至诚至真的精神所感人, 终于收其为弟。

作为深受老师教诲的小学生, 理所自然应当热爱和敬爱自己的老

师。敬爱老师 , 应发自心里 , 见之行动 , 此中一个要点就是对老师要讲礼

节。让我们进入主题吧。

尊师礼仪

一日之师,终生为父。——关汉卿

为学莫重于尊师。——谭嗣同

(1)见老师主动问好,分别时说“再会”。

(2)进出校及上下楼梯给老师让行。

(3)进办公室要喊“报告”,听到“请进”后方可进入;问老师要用“请问”,老师

(4)指出老师的错处要有礼貌。

(5)虚心听取老师的教诲,接受师长的教育。

(6)对老师说实话、实话,不欺骗老师。

(7)珍惜老师的劳动成就,准时达成老师部署的各项任务。

(8)遵从老师管理,不顶嘴老师。

(9)在校道上遇到老师主动停下,轻轻鞠躬问好。遇到两个以上的老师,问“ 老师们好”;排队在前进中遇到老师,由领队率领全体

同学识“老师好” 。

(10)与老师谈话时,要起立并主动给老师让坐。

(11)老师在做事或与他人在谈话时,不行任意打搅老师,躬身站立一侧,等老师办完事或谈完话后再找老师。

(12)老师进入学生宿舍,学生主动站起问好让坐;老师走开时起身送出。

晓风吹,阳光照。勤学生,讲礼貌。

见老师,问声好。学知识,遵教育。

传统拜师礼

传统拜师礼

传统拜师礼

传统的拜师礼仪,一般由徒弟师傅二人完成。也有一些由新入门弟子与已入门弟子,师母等人一起参加。传统的师徒关系仅次于父子关系,即俗谚所谓“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师父”、“投师如投胎”。有的行业,一入师门,全由师父管教,父母无权干预,甚至不能见面。建立如此重大的关系,自然需要隆重的风俗礼仪加以确认和保护。

中国人尊师重道,乃久远之传统,故周代已有释奠尊师之礼。然而拜师却一直无专门礼仪。孔子说“自行束修以上者,吾未尝无诲焉”,似乎师弟关系之建立较为朴素,心仪成礼,辅以束修而已,乃一种私人关系。先秦诸子,私家讲学,大抵均是如此。

汉代以后,国家设学,博士员生弟子之从师,可能仍然依循此法,或迳由国家分配,也就不另设拜师之礼了。总之,拜师并没有进入国家正式的礼仪典制中,即或有之,概属私礼。

唐代《通典》才开始提到拜师礼。该书卷六七“礼典”强调:“天子拜敬保傅”,说天子也要拜师,把拜师纳入国家典制中了。可是它内容仅谈了汉成帝等人敬师的事,并未记载其礼仪状况,所以我推测古代根本没有这种正式仪轨。《通典》特意论之,显示唐人对此已甚重视,正式的拜师礼也就是这时才确立的。该书卷一一七《开元礼类籑·皇太子束修条》就详细记录了皇太子拜师的过程与礼仪。

弟子要拜师,总要有表示。六礼束脩,即古代行拜师礼时弟子赠与师父的六种礼物,分别是:

芹菜(寓意为勤奋好学,业精于勤)

莲子(莲子心苦,寓意苦心教育)

红豆(寓意红运高照)

红枣(寓意早早高中)

桂圆(寓意功德圆满)

干瘦肉条(以表达弟子心意)

朱熹认为“束脩其至薄者”,即使一般穷苦人家,稍作努力,还是应该拿得出这个挚礼,不然,孔门就不会有那么多出身寒门、生平

青少年传统礼仪常识

青少年传统礼仪常识

青少年传统礼仪常识

中国历来被称为“礼仪之邦”,礼仪在古代社会的政治⽂化⽣活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闪耀着古代⽂明的灿烂光华。那么作为⼀个青少年,你们知道⾃⾝的传统礼仪常识是什么吗?下⾯是店铺为⼤家整理的青少年传统礼仪常识,希望能够帮到⼤家哦!

青少年传统礼仪常识

作为记录古代⽂明的⽂⾔⽂,蕴涵着⼤量的古代礼仪知识,古代礼仪,包括“吉”“嘉”“宾”“军”“凶”五个⽅⾯。

⼀、吉礼,五礼之冠,主要是对天神、地祇、⼈⿁的祭祀典礼

祭宗庙《曹刿论战》中“牺牲⽟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其中“牺牲⽟帛”是祭宗庙的祭品,祭者将之列于神案之上,祈求祖先之灵的护佑。

拜先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我”⼊塾之初,便被领着拜匾和⿅,“算是拜孔⼦”,这也是吉礼的⼀种。

腊祭古⼈在岁末祭社(即祭⼟地神),祈求⽣命之本——农业的丰收,此为腊祭。如《社戏》中所描述的“社戏”,也是为祭⼟地神⽽举办的⼤型民间活动。现今民间所谓“送灶”,则是“腊祭”的遗留。

⼆、嘉礼,和合⼈际关系,沟通联络感情的礼仪

宴礼古礼规定,在宴饮之时,配以乐舞,是为宴礼。如《醉翁亭记》中“宴酣之乐,⾮丝⾮⽵”,“丝⽵”(即管弦乐曲)便是宴礼的⼀部分。

投壶之礼这种礼节是从古⼈宴时射箭取乐演化⽽来的,“投壶”即把箭投⼊壶中,壶束颈⿎腹,其中盛以⼩⾖,使箭投⼊后不⾄于弹出,⼀般距投者三箭半,投中者罚不中者饮酒,以此活跃宴饮⽓氛。如《醉翁亭记》中所说的“射者中”,其中“射”即投壶。

三、宾礼,接待宾客之礼

朝觐之礼古时候,诸侯定期朝见天⼦或霸主,是为“朝觐之礼”。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燕魏韩赵“皆朝于齐”,便是这种礼节。

古人文明礼仪的故事9篇

古人文明礼仪的故事9篇

古人文明礼仪的故事9篇

古人文明礼仪的故事 1

从前,吐谷浑国的国王阿豺有20个儿子。他这20个儿子个个都很有本领,难分上下。可是他们自恃本领高强,都不把别人放在眼里,认为只有自己最有才能。平时20个儿子常常明争暗斗,见面就互相讥讽,在背后也总爱说对方的坏话。

阿豺见到儿子们这种互不相容的情况,很是担心,他明白敌人很容易利用这种不睦的局面来各个击破,那样一来国家的安危就悬于一线了。阿豺常常利用各种机会和场合来苦口婆心地教导儿子们停止互相攻击、倾轧,要相互团结友爱。可是儿子们对父亲的话都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表面上装作遵从教诲,实际上并没放在心上,还是依然我行我素。

阿豺的年纪一天天老了,他明白自己在位的日子不会很久了。可是自己死后,儿子们怎么办呢?再没有人能教诲他们、调解他们之间的矛盾了,那国家不是要四分五裂了吗?究竟用什么办法才能让他们懂得要团结起来呢?阿豺越来越忧心忡忡。

有一天,久病在床的阿豺预感到死神就要降临了,他也终于有了主意。他把儿子们召集到病榻跟前,吩咐他们说:“你们每个人都放一支箭在地上。”儿子们不知何故,但还是照办了。阿豺又叫过自己的弟弟慕利延说:“你随便拾一支箭折断它。”慕利延顺手捡起身边的

一支箭,稍一用力,箭就断了。阿豺又说:“现在你把剩下的19支箭全都拾起来,把它们捆在一起,再试着折断。”慕利延抓住箭捆,使出了吃奶的力气,咬牙弯腰,脖子上青筋直冒,折腾得满头大汗,始终也没能将箭捆折断。

阿豺缓缓地转向儿子们,语重心长地开口说道:“你们也都看得很明白了,一支箭,轻轻一折就断了,可是合在一起的时候,就怎么也折不断。你们兄弟也是如此,如果互相斗气,单独行动,很容易遭到失败,只有20个人联合起来,齐心协力,才会产生无比巨大的力量,可以战胜一切,保障国家的安全。这就是团结的力量啊!”

尊师重道的故事

尊师重道的故事

尊师重道的故事

他们平凡而伟大,有的身患重疾却不舍讲台、有的独自一人坚守着大山里的学校、有的为教育默默奉献了一辈子……当时光流向金秋九月,1500多万名人民教师迎来属于自己的节日,让我们把崇敬和祝福献给他们。

尊师重道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老师是伦理道德、知识、价值观念的传授者,教人为人处世的行为规范,是道德的表率。《礼记·学记》中说:“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维护师道尊严,不仅要求学生的言行举止体现出对老师的尊敬和礼貌,更要从内心里敬重老师,并严格按照老师说的要求去做。古人尊师敬师的例子很多,以下为其中几例。

尹喜拜师

尹喜拜师

尹喜是西周时的一位贤大夫,自幼喜好古籍,精通历法,善观天文,能知前古而见未来。一天,他仰观乾象,见东方有紫气相连,知有圣人当度关而西,于是请任函谷关令。在关上他叮嘱守关士卒:“数日之内将有大圣人路经此关,汝等见有形貌脱俗之人要立即禀报。”同时派人洒扫道路,夹道焚香,以迎圣人。几天后,尹喜闻报有位白发老翁道骨仙貌,驾青牛之车欲出关,立即赶来迎接,在牛车数丈前跪拜道:“关令尹喜叩见圣人!”老翁说:“吾乃一介布衣,如此非

常之礼,不知有何见教?”尹喜道:“吾早得神明示象,已在此恭候多日,诚望圣人赐教。”老翁道:“汝何以知之?”尹喜道:“吾好观天文,略知变化。去冬十月,天圣星西行过昴;今月之初,和风立至,见紫气东来,知有圣人西行;紫气浩荡,长达三万里,知来者至圣至尊绝非一般之神;紫气之前有青牛星相牵,圣人必乘青牛之车来也。今观圣人神姿迥绝,望指点修行之道。尹喜感恩不尽。”老翁见其求道至诚,心慈人善,笑答道:“汝知老夫,老夫亦知汝,当得度汝也。”尹喜非常高兴,叩头问道:“敢问大圣人姓名?”老翁道:“吾姓字渺渺,非可尽说,今姓李,字伯阳,号老聃。”尹喜听说是老子,焚香叩头,恭敬地拜其为师。

唐朝的师生礼仪

唐朝的师生礼仪

唐朝的师生礼仪?

答:在唐朝,师生礼仪得到了极大的重视和发展。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师生礼仪:

1.拜师礼:这是新生入学礼的必要环节。学生进入学堂,首先要双膝跪地叩拜先师孔子的神位,然后向老师叩拜,并赠送带有寓意的礼物,如芹菜、桂圆等,这被称为束脩六礼。在唐代,拜师礼被归入国家官方礼仪典制,显示出其重要性。

2.日常敬师礼数:除了拜师礼,唐人在日常学习中也十分讲究敬师的礼数。这体现了学生对老师的尊重,以及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3.皇帝拜三师之仪:在唐代,皇帝也要行拜师之礼。尤其是唐太宗,他恢复了三师官职,并纳入贞观令,确定了皇太子拜师礼。这不仅体现了唐太宗对教育的重视,更反映出他希望通过拜师礼,让皇太子能够尊师重道,虚心求学,培养好德性。

总的来说,唐朝的师生礼仪体现了尊师重道的精神,这不仅有助于维护师道尊严,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尊师礼仪、同学礼仪

尊师礼仪、同学礼仪

3、学会宽容理解。同学之间能否友好相 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我的相容程 度。当同学之间出现矛盾时,虽然矛盾 的双方都有责任,但可以相信,很少是 出于恶意、耿耿于怀。因为这可能只是 他一时失口,并无恶意,也不想与你结 怨。如果你能以一种高姿态去看待它, 矛盾就容易化解。
4、学会接受别人。当然了,喜 欢的人,你会很容易地接受。但是遇到 你不喜欢的人,你也要试着与他和平相 处,你要试着包容他。其实人不可能十 全十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所 以,平时要学会接受和包容同学,你会 发现,与人相处并不难。
人生中最纯真的友谊是在校园结成的,人生中最 诚挚的朋友也往往是自己的同学。所以,在学生 时代一定要珍重同窗情谊,相互关爱和帮助。虽 然说童言无忌,但是有的时候自己不经意中的一 个动作或一句话伤害了对方,甚至给对方造成一 生的阴影。所以,同学间的交往光有一颗热情与 坦诚之心是不够的,同学之间还要懂得学会体谅、 尊重对方,不仅要懂得如何不伤害别人,同时也 要懂得,当对方善意伤害自己时要学得更加宽容。
同学关系也是一种人际关系。人际关系 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倘 若搞不好人际关系,将对我们的学习、 生活以及心理健康有不良的影响。在现 实生活中,由于每个人的性格、秉赋、 生活背景以及目的等等的不同而产生的 思想上的一定隔阂,这是正常的,也是 可以理解的。倘若在学习或生活中和所 有的人都合不来,那就不正常了,需要 作自我调整并加以改变。结合你的生活 实际,具体谈谈我们该怎样进行自我调 整并加以改变呢?

古典名人礼仪故事5篇

古典名人礼仪故事5篇

古典名人礼仪故事5篇

古典名人礼仪故事 (1) 唐太宗教子尊师

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他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他给几位皇子

选择的老师都是德高望重、学问渊博之人,如李纲、张玄素、魏征、王圭等,而

且一再教导子女一定要尊重老师。有一次,李纲因患脚疾,行走不便,当时皇宫

内制度森严,官员不要说坐轿,就是出入也是诚惶诚恐的。唐太宗知道后竟特许

李纲坐轿进宫讲学,并诏令皇子迎接老师。还有一次,唐太宗听到有人反映皇四

子李泰对老师王圭不尊敬,他当着王圭面批评李泰说:“以后你每次见到老师,

如同见到我一样,应当尊敬,不得有半点放松。”从此,李泰见到王圭,总是好

好恭迎,听课也认真了。由于唐太宗家教很严,他的几位皇子对老师都很尊敬。

唐太宗曾下诏说:“朕比寻讨经史,明王圣帝,曷尝无师傅哉!前所进令,遂

不睹三师之位。黄帝学太颠,颛顼学绿图,尧学尹寿,舜学务成昭,禹学西王国,

汤学威子伯,文王学子期,武五学虢叔,……夫不学,则不明古道,而能政致太

平者,未之有也。”他一方面强调尊师重教,专门下诏书规定了对待老师的礼遇,

并教诫皇子们见师如见父;另一方面鼓励老师对皇子的过失极言切谏。各位老师

都能够坚定地履行职责,与唐太宗的理解、支持和鼓励是分不开的。九皇子李治

被立为太子后,唐太宗对他更加严格要求,李治每次听了父亲和老师的教导,都

是毕恭毕敬地肃立,然后感激赐教,表示一定“铭记在心”、“永志不忘”。

古语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古人尊师重道的精神,被后世传为佳话,

令人学习和敬仰,使人追求高尚的道德和树立崇高的信仰,敬师德、学师德和永

古代的拜师礼仪

古代的拜师礼仪

古代的拜师礼仪

工商业的从业人员在就业前都需要进行职业训练,主要的是学习本行业的基本技能。这种职业训练的方式一般有两种类型。一类是家传的,一般是父子之间的某项技能的直接家传,往往在自己家就能完成。这类家传的世业在现实中为数不少,甚至是某些姓氏就带有明显的祖先职业烙印。一类是普遍存在的拜他人为师学艺的形式。后一种方式具有突出的社会性,同时伴随着一定的礼仪规范。

学徒拜师学艺本身就是一种谋生手段,尤其对于那些家境贫苦的农民、市民子弟来说,这样的方式无疑是一种最为实际的谋生手段。拜师学艺,然后通过艰辛地努力学得真本事,最后出师自己闯天下。这样一来,各门社会技艺也就不会失传了,至少在一定的程度上延续了一些独门绝技。拥有一技之长就可以在社会上站立起来了,至少可以做到养家糊口。拜师学艺是一个艰辛的过程,从拜师那天起,就注定要“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名虽师徒,义为父子”,这就是古代拜师学艺的基本礼仪,这与中国古代尊师的传统礼仪传承。在古代,作为学徒是有一定的基本职责的,平时学习之余就是侍奉师傅,要做到尊师。从一系列的师生关系中弟子的职责可以看到古代弟子的这种责任,由于拜师学艺关系到生存问题,作为徒弟,往往是非常低尊敬师傅。俗语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这说的就是一种潜规则,师傅如果想要自己的技艺后继有人,就不得不收徒,而收徒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多一个竞争对手;不收徒弟的话,技艺面临失传。所以作为互利的双方,都会有一定的考虑:师傅会选择有出息的弟子作为技艺的传人,因此也就对自己的弟子更加严格,在严格的考验中选出技艺的传人;弟子为了学好一门技艺,本着养家糊口的最基本目的,也会尽力地忍受困难,在清苦的环境里谋求成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人尊师礼仪

古时,逢学校落成或新的学年开始,都要举行隆重而

俭朴的开学典礼,其内容就是学生们在学校里的水池中采

集萍蘩、芹藻等各种水生植物,祭祀先师孔子。师生依次

肃拜奠献,祭物虽薄,态度却相当庄重。下面就为大家整

理了关于古人尊师的礼仪,希望能够帮到你哦! 古人尊师礼仪

据《礼记文王世子》等古籍记载,这种祭仪早在周代

就有了,王都及诸侯国的新学校落成后,以及每年春天贵

族子弟入学时,都要采集野菜献祭先圣先师,称为“释菜”或“释采”。《礼记月令》记:“上丁,命乐正习舞释菜,

天子乃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亲往视之。”郑玄注:“将舞,必释菜于先师以礼之。”又说明当时举行释菜仪式时,连天子也要亲率公卿和诸侯大臣前往观礼,重视的程度非

同一般。

释菜之礼在流传过程中,世人对此仪式的源起又有新

的解说,大致内容是,孔子率学生周游列国,一度困于陈

蔡之间,七日不食,依然讲颂弦歌不衰。学生们背后发牢骚,之路说:“如此可谓穷矣”,子贡说:“君子之无耻也,若此乎?”

惟有颜回照样认真听课,又采集芹、藻、茆、蘩之类

的水生野菜,煮成菜羹,给老师充饥,还驳斥子贡说:老

师有道而不能行,是那些当国者的耻辱,怎么能说老师

“无耻”呢?孔子表扬颜回说的对,再针对子路“可谓穷矣”的谬论,又讲了一番“君子通于道之谓通,穷于道之谓穷”的大道理,主题是,真正的君子,应该以是否拥有理想抱

负等精神财富来衡量穷与通,处境越坏,越要“内省而不

疚于道”。同时也婉转地批评了子路等人不该以处境顺逆来判断穷通,更不该因此放弃对老师的信仰与追随。“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

表示了对“吾道”终将行于天下的信心,也是对颜回

中心诚意的赞赏(《风俗通义》卷七)。

子路、子贡等人唯唯受教,从此明白了尊师的根本意

义在于重教的真谛,只要老师未穷于道,哪怕他处境再艰难,做学生的都应该始终尊敬不怠;像颜回这样,即便是弄一些野菜来,也足以表示尊师重道的一片心意啊。其后,

大家老老实实地听孔子传道授业,并采择野菜供老师充饥,知道楚国派出营救人员把他们接走。数年后,孔子带领学

生返回鲁国,一直不忘此事,每逢新学年开始时,都要学

生先采择野菜供奉,以此养成他们尊师重道的品性。因为

鲁国的学校叫“泮宫”,校内的池塘叫“泮水”,影响所及,

后世宫学里的水池也都沿用了“泮池”、“泮水”的名称,学生用于祭祀先师礼仪的野菜,多是从这里采集的。《泮池跃鲤》说的是清代天津府学泮池中有跃鲤之瑞的故事,读者则可借此设想新学年开始时众学生簇拥在水边争相采集植物的情景。他们的身后,便是奉祀孔子和众先贤的文庙。

释菜之外,还有一系列弘扬尊师重道品德的仪式或规矩,其对象也由“先师”转移为现实生活中的老师。如新生入学,应向老师敬献贽仪,依各人家庭经济状况,“无论薄厚”,借此表示心意。听老师讲课,“出入恭敬,如见宾客”,哪怕是位尊九五的皇帝,也要在这方面做出表率。《改容听讲》说的就是北宋仁宗继承帝位时,还未脱离课堂受业的学生时代,每天都要在崇政殿恭听学士孙奭和冯元为他讲解儒家经典。每逢这位学生左顾右盼、心不在焉,或坐姿不正、神情怠懈时,老师便停止讲课,宋仁宗立即意识到自己的失态,赶快端正态度,认真听讲。皇帝如此尊师,各级官员更当惕厉,以明清时代的州县官学为例,只要是上面派来了新的老师,地方官“必躬率士子迎礼”,绝对不许有轻视老师或其他傲慢放肆的行为发生,“苟有此风,亟宜正之”。哪怕是在日常生活里,也有“先生将食,弟子馔馈”、“先生已食,弟子乃彻”等种种仪节讲究。做

得更地道一些,还有学生主动相帮老师做家务干杂役的。 据说现在有些农村地区,仍有学生将菜蔬放在老师门外以表示尊敬的风俗,有人认为这应该是古代释菜之礼的余韵不衰。夫子闻说,或许要感叹“礼失而求诸野”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