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坐标公式和三角函数万能公式

合集下载

极坐标参数方程公式大全

极坐标参数方程公式大全

极坐标参数方程公式大全极坐标是一种描述平面上点的坐标系,它以原点为中心,以极径和极角两个参数来确定点在平面上的位置。

极坐标参数方程是用极坐标来表示的函数方程,它可以描述一条曲线在极坐标系下的形状。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极坐标参数方程公式。

1. 圆的极坐标参数方程圆是一种特殊的曲线,它的每个点到原点的距离都相等。

圆的极坐标参数方程可以表示为:r=a其中,a表示圆的半径。

2. 阿基米德螺线的极坐标参数方程阿基米德螺线是一种由数学家阿基米德创建的曲线,其极坐标参数方程可以表示为:$r=a+b\\theta$其中,a表示螺线的起始半径,b表示每转一圈半径增加的量,$\\theta$表示极角。

3. 双纽线的极坐标参数方程双纽线是一种具有两个回环的曲线,其极坐标参数方程可以表示为:$r^2=a^2\\cos(2\\theta)$其中,a表示双纽线的参数。

4. 渐开线的极坐标参数方程渐开线是一种非常具有特点的曲线,其极坐标参数方程可以表示为:$r=a\\theta$其中,a表示渐开线的参数。

5. 摆线的极坐标参数方程摆线是一种由在铅笔一端水平移动而形成的曲线,其极坐标参数方程可以表示为:$r=a(\\theta-\\sin\\theta)$其中,a表示摆线的参数。

6. 旋轮线的极坐标参数方程旋轮线是一种由相对运动的两个圆形组成的曲线,其极坐标参数方程可以表示为:$x=(r_1-r_2)\\cos\\theta+r_2\\cos(\\frac{r_1-r_2}{r_2}\\theta)$$y=(r_1-r_2)\\sin\\theta-r_2\\sin(\\frac{r_1-r_2}{r_2}\\theta)$其中,r1和r2分别表示两个圆的半径。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极坐标参数方程公式。

通过使用这些参数方程,我们可以在极坐标系下描述和绘制出各种曲线的形状。

极坐标系在数学、物理、工程等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对于研究曲线和解决问题非常有帮助。

三角函数万能公式知识点

三角函数万能公式知识点

三角函数万能公式知识点三角函数万能公式知识点高中数学三角函数公式比较多,而高考中涉及三角函数的计算、化简、证明等问题又都是对公式的考查,三角函数万能公式是什么呢?本文是店铺整理三角函数万能公式的资料,仅供参考。

三角函数万能公式万能公式(1)(sinα)^2+(cosα)^2=1(2)1+(tanα)^2=(secα)^2(3)1+(cotα)^2=(cscα)^2证明下面两式,只需将一式,左右同除(sinα)^2,第二个除(cosα)^2即可(4)对于任意非直角三角形,总有tanA+tanB+tanC=tanAtanBtanC证:A+B=π-Ctan(A+B)=tan(π-C)(tanA+tanB)/(1-tanAtanB)=(tanπ-tanC)/(1+tanπtanC)三角函数公式大全三角函数常用公式:(^表示乘方,例如^2表示平方)正弦函数sinθ=y/r余弦函数cosθ=x/r正切函数tanθ=y/x余切函数cotθ=x/y正割函数secθ=r/x余割函数cscθ=r/y以及两个不常用,已趋于被淘汰的函数:正矢函数versinθ =1-cosθ余矢函数vercosθ =1-sinθ同角三角函数间的基本关系式:·平方关系:sin^2(α)+cos^2(α)=1tan^2(α)+1=sec^2(α)cot^2(α)+1=csc^2(α)·积的关系:sinα=tanα*cosαcosα=cotα*sinαtanα=sinα*secαcotα=cosα*cscαsecα=tanα*cscαcscα=secα*cotα·倒数关系:tanα·cotα=1sinα·cscα=1cosα·secα=1直角三角形ABC中,角A的`正弦值就等于角A的对边比斜边,余弦等于角A的邻边比斜边正切等于对边比邻边,三角函数恒等变形公式·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sin(α±β)=sinα·cosβ±cosα·sinβtan(α+β)=(tanα+tanβ)/(1-tanα·tanβ)tan(α-β)=(tanα-tanβ)/(1+tanα·tanβ)·辅助角公式:Asinα+Bcosα=(A^2+B^2)^(1/2)sin(α+t),其中sint=B/(A^2+B^2)^(1/2)cost=A/(A^2+B^2)^(1/2)·倍角公式:sin(2α)=2sinα·cosα=2/(tanα+cotα)cos(2α)=cos^2(α)-sin^2(α)=2cos^2(α)-1=1-2sin^2(α) tan(2α)=2tanα/[1-tan^2(α)]·三倍角公式:sin(3α)=3sinα-4sin^3(α)cos(3α)=4cos^3(α)-3cosα·半角公式:sin(α/2)=±√((1-cosα)/2)cos(α/2)=±√((1+cosα)/2)tan(α/2)=±√((1-cosα)/(1+cosα))=sinα/(1+cosα)=(1-cosα)/sinα·降幂公式sin^2(α)=(1-cos(2α))/2=versin(2α)/2cos^2(α)=(1+cos(2α))/2=vercos(2α)/2tan^2(α)=(1-cos(2α))/(1+cos(2α))·万能公式:sinα=2tan(α/2)/[1+tan^2(α/2)]cosα=[1-tan^2(α/2)]/[1+tan^2(α/2)]tanα=2tan(α/2)/[1-tan^2(α/2)]·积化和差公式:sinα·cosβ=(1/2)[sin(α+β)+sin(α-β)]cosα·sinβ=(1/2)[sin(α+β)-sin(α-β)]cosα·cosβ=(1/2)[cos(α+β)+cos(α-β)]sinα·sinβ=-(1/2)[cos(α+β)-cos(α-β)]·和差化积公式:sinα+sinβ=2sin[(α+β)/2]cos[(α-β)/2]sinα-sinβ=2cos[(α+β)/2]sin[(α-β)/2]cosα+cosβ=2cos[(α+β)/2]cos[(α-β)/2]cosα-cosβ=-2sin[(α+β)/2]sin[(α-β)/2]。

极坐标公式和三角函数万能公式

极坐标公式和三角函数万能公式

极坐标公式和三⾓函数万能公式极坐标与参数⽅程综合复习⼀基础知识:1 极坐标),(θρ。

逆时针旋转⽽成的⾓为正⾓,顺时针旋转⽽成的⾓为负⾓。

点),(θρP 与点),(1θρ-P 关于极点中⼼对称。

点), (θρP 与点),(2πθρ+-P 是同⼀个点。

2 直⾓坐标化为极坐标的公式:.sin ;cos θρθρ==y x极坐标化为直⾓坐标的公式:xyy x =+=θρtan ;222注意:1πθρ20,0<≤> 2 注意θ的象限。

3圆锥曲线的极坐标⽅程的统⼀形式:间的距离。

是对应的焦点与准线之是离⼼率,p e 时表⽰双曲线。

时表⽰抛物线;时表⽰椭圆;1110>=<4平移变换公式:``),()(y x k h y x +=++理解为:平移前点的坐标+平移向量的坐标=平移后点的坐标5 的直线的参数⽅程为且倾斜⾓为过点α),(000y x Pθρcos 1e ep-=坐标伸缩变换。

为平⾯直⾓坐标系中的,称对到应点的作⽤下,点:任意⼀点,在变换是平⾯直⾓坐标系中的定义:设点?λλ?),(),()0()0({),(y x P y x P u y u y x x y x P ''>?='>?='为参数)t t y y t x x (sin cos {00αα+=+=2202000)()()(sin cos {r y y x x r y y r x x =-+-+=+=对应的普通⽅程为为参数θθθ。

轴上的椭圆的参数⽅程,焦点在这是中⼼在原点为参数的⼀个参数⽅程为椭圆x O b y a x b a b y a x )(sin cos {)0(12222==>>=+程。

轴上的双曲线的参数⽅,焦点在这是中⼼在原点为参数,的⼀个参数⽅程为,双曲线x O b y a x b a b y a x )2,20(tan sec {)00(12222π?π≠<≤==>>=-参数⽅程。

极坐标公式和三角函数万能公式

极坐标公式和三角函数万能公式

极坐标与参数方程综合复习一 基础知识:1 极坐标。

逆时针旋转而成的角为正角,顺时针旋转而成的角为负角。

),(θρ点与点关于极点中心对称。

),(θρP ),(1θρ-P 点与点是同一个点。

),(θρP ),(2πθρ+-P 2 直角坐标化为极坐标的公式:.sin ;cos θρθρ==y x极坐标化为直角坐标的公式:xy y x =+=θρtan ;222注意:1 2 注意的象限。

πθρ20,0<≤>θ3圆锥曲线的极坐标方程的统一形式:间的距离。

是对应的焦点与准线之是离心率,p e 时表示双曲线。

时表示抛物线;时表示椭圆;1110>=<<e e e 4平移变换公式:``),()(y x k h y x +=++理解为:平移前点的坐标+平移向量的坐标=平移后点的坐标5 的直线的参数方程为且倾斜角为过点α),(000y x P θρcos 1e ep -=坐标伸缩变换。

为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称对到应点的作用下,点:任意一点,在变换是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定义:设点ϕλλϕ),(),()0()0({),(y x P y x P u y u y x x y x P ''>⋅='>⋅='为参数)t t y y t x x (sin cos {00αα+=+=2202000)()()(sin cos {r y y x x r y y r x x =-+-+=+=对应的普通方程为为参数θθθ。

轴上的椭圆的参数方程,焦点在这是中心在原点为参数的一个参数方程为椭圆x O b y a x b a by a x )(sin cos {)0(12222ϕϕϕ==>>=+程。

轴上的双曲线的参数方,焦点在这是中心在原点为参数,的一个参数方程为,双曲线x O b y a x b a b y a x )2,20(tan sec {)00(12222πϕπϕϕϕϕ≠<≤==>>=-参数方程。

直线坐标怎么转化为极坐标公式

直线坐标怎么转化为极坐标公式

直线坐标怎么转化为极坐标公式在几何学和数学领域中,直线坐标和极坐标是两种常用的表示坐标的方式。

直线坐标系统使用x和y坐标轴来描述点在平面上的位置,而极坐标系统使用半径和角度来描述点在平面上的位置。

当需要在这两种坐标系统之间进行转换时,可以使用以下的公式进行计算。

直线坐标转换为极坐标对于给定的点以直线坐标(x, y)表示,我们可以将其转换为极坐标(r, θ)表示,其中r是点到原点的距离,θ是点的极坐标角度。

通过以下公式可以将直线坐标转换为极坐标:公式1:r = √(x^2 + y^2)公式2:θ = arctan(y/x)公式1是计算点到原点的距离,使用了勾股定理。

公式2是计算点的极坐标角度,使用了反正切函数。

在进行转换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如果点位于x轴上,即y=0,则θ的值为0或π,根据x的正负号决定;•如果点位于y轴上,即x=0,则θ的值为π/2或3π/2,根据y的正负号决定;•在计算θ时,可以使用反正切函数的值域 (–π/2, π/2) 进行计算,之后根据x和y的值的符号调整θ的值。

下面是一个具体的示例,展示如何将直线坐标(3, 4)转换为极坐标:1.计算r:r = √(3^2 + 4^2) = √(9 + 16) = √25 = 5;2.计算θ:θ = arctan(4/3) ≈ 0.93 弧度(约等于 53.13°);因此,直线坐标(3, 4)可以转换为极坐标(r, θ)表示,其中r=5,θ≈0.93。

极坐标转换为直线坐标同样地,给定一个极坐标(r, θ),我们可以将其转换为直线坐标(x, y)表示。

使用以下公式可以进行计算:公式3:x = r * cos(θ)公式4:y = r * sin(θ)公式3和公式4分别计算极坐标点的x坐标和y坐标。

在进行转换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极坐标的半径r必须是非负的;•极坐标角度θ可以是任意实数;•公式3和公式4利用了三角函数的性质进行计算。

三角函数的万能公式有哪些

三角函数的万能公式有哪些
tanA-tanB=sin(A-B)/cosAcosB=tan(A-B)(1+tanAtanB)
三角函数积化和差公式
sinAsinB=-[cos(A+B)-cos(A-B)]/2
cosAcosB=[cos(A+B)+cos(A-B)]/2
sinAcosB=[sin(A+B)+sin(A-B)]/2
cosAsinB=[sin(A+B)-sin(A-B)]/2
sinA-sinB=2cos[(A+B)/2]sin[(A-B)/2]
cosA+cosB=2cos[(A+B)/2]cos[(A-B)/2]
cosA-cosB=-2sin[(A+B)/2]sin[(A-B)/2]
tanA+tanB=sin(A+B)/cosAcosB=tan(A+B)(1-tanAtanB)
熟练掌握三角函数的公式对我们解三角函数题有很大的帮助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三角函数的万能公式以及三角函数的常用公式
三角函数的万能公式有哪些
熟练掌握三角函数的公式对我们解三角函数题有很大的帮助,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三角函数的万能公式以及三角函数的常用公式。
三角函数的万能公式
sin(a)=[2tan(a/2)]/[1+tan2(a/2)]
cos(a)=[1-tan2(a/2)]/[1+tan2(a/2)]
tan(a)=[2tan(a/2)]/[1-tan2(a/2)]
三角函数的转化公式
sin(-α)=-sinα
cos(-α)=cosα
sin(π/2-α)=cosα
cos(π/2-α)=sinα
sin(π/2+α)=cosα

高中数学三角函数的万能公式与应用解析

高中数学三角函数的万能公式与应用解析

高中数学三角函数的万能公式与应用解析在高中数学的学习中,三角函数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它们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物理、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等。

而在解题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复杂的三角函数方程,这时候万能公式就派上了用场。

一、万能公式的推导与定义万能公式是指将三角函数中的任意一个函数用其他三个函数来表示的公式。

它的推导过程基于勾股定理和三角函数的定义,通过将三角函数互相转化,可以得到以下三个万能公式:1. 正弦函数的万能公式:$$\sin A = \frac{2\tan \frac{A}{2}}{1+\tan^2\frac{A}{2}}$$2. 余弦函数的万能公式:$$\cos A = \frac{1-\tan^2\frac{A}{2}}{1+\tan^2\frac{A}{2}}$$3. 正切函数的万能公式:$$\tan A = \frac{2\tan \frac{A}{2}}{1-\tan^2\frac{A}{2}}$$这三个万能公式是相互关联的,通过其中一个公式,可以推导出其他两个公式。

二、万能公式的应用解析万能公式在解题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下面我将通过具体的题目来说明其应用。

例题1:已知 $\sin A = \frac{3}{5}$,求 $\cos A$ 和 $\tan A$ 的值。

解析:根据万能公式,我们可以利用正弦函数的万能公式来求解。

首先,根据正弦函数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到 $\sin^2 A + \cos^2 A = 1$,将已知条件代入得到$\frac{9}{25} + \cos^2 A = 1$,解得 $\cos A = \pm \frac{4}{5}$。

然后,利用余弦函数的万能公式,可以得到 $\cos A = \frac{1-\tan^2\frac{A}{2}}{1+\tan^2\frac{A}{2}}$,代入已知条件,解得 $\tan A = \pm\frac{3}{4}$。

这个例题中,我们通过利用正弦函数的万能公式和余弦函数的万能公式,成功求解了 $\cos A$ 和 $\tan A$ 的值。

三角函数常用公式表格

三角函数常用公式表格

三角函数常用公式表格三角函数是数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它在几何、物理、工程等多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三角函数,我们需要熟悉一些常用的公式。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三角函数常用公式表格:一、基本关系1、平方关系sin²α +cos²α = 11 +tan²α =sec²α1 +cot²α =csc²α2、商数关系tanα =sinα /cosαcotα =cosα /sinα3、倒数关系sinα · cscα = 1cosα · secα = 1tanα · cotα = 1二、诱导公式1、终边相同的角的三角函数值相等sin(2kπ +α) =sinαcos(2kπ +α) =cosαtan(2kπ +α) =tanα2、关于 x 轴对称的角的三角函数值sin(α) =sinαcos(α) =cosαtan(α) =tanα3、关于 y 轴对称的角的三角函数值sin(π α) =sinαcos(π α) =cosαtan(π α) =tanα4、关于原点对称的角的三角函数值sin(π +α) =sinαcos(π +α) =cosαtan(π +α) =tanα5、函数名改变的诱导公式sin(π/2 α) =cosαcos(π/2 α) =sinαsin(π/2 +α) =cosαcos(π/2 +α) =sinα三、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1、两角和的正弦公式sin(α +β) =sinαcosβ +cosαsinβ2、两角差的正弦公式sin(α β) =sinαcosβ cosαsinβ3、两角和的余弦公式cos(α +β) =cosαcosβ sinαsinβ4、两角差的余弦公式cos(α β) =cosαcosβ +sinαsinβ5、两角和的正切公式tan(α +β) =(tanα +tanβ) /(1 tanαtanβ) 6、两角差的正切公式tan(α β) =(tanα tanβ) /(1 +tanαtanβ)四、二倍角公式1、二倍角的正弦公式sin2α =2sinαcosα2、二倍角的余弦公式cos2α =cos²α sin²α =2cos²α 1 =1 2sin²α3、二倍角的正切公式tan2α =2tanα /(1 tan²α)五、半角公式1、半角的正弦公式sin(α/2) =±√(1 cosα) / 22、半角的余弦公式cos(α/2) =±√(1 +cosα) / 23、半角的正切公式tan(α/2) =±√(1 cosα) /(1 +cosα) =sinα /(1 +cosα) =(1 cosα) /sinα六、万能公式1、万能公式的正弦sinα =2tan(α/2) / 1 +tan²(α/2)2、万能公式的余弦cosα =1 tan²(α/2) / 1 +tan²(α/2)3、万能公式的正切tanα =2tan(α/2) /1 tan²(α/2)七、积化和差公式1、sinαcosβ =(1/2)sin(α +β) +sin(α β)2、cosαsinβ =(1/2)sin(α +β) sin(α β)3、cosαcosβ =(1/2)cos(α +β) +cos(α β)4、sinαsinβ =(1/2)cos(α +β) cos(α β)八、和差化积公式1、sinα +sinβ =2sin(α +β) /2cos(α β) / 22、sinα sinβ =2cos(α +β) /2sin(α β) / 23、cosα +cosβ =2cos(α +β) /2cos(α β) / 24、cosα cosβ =2sin(α +β) /2sin(α β) / 2这些三角函数公式在解决各种数学问题和实际应用中都非常重要。

高中数学概念公式大全

高中数学概念公式大全

高中数学概念公式大全一、 三角函数1、以角α的顶点为坐标原点,始边为x 轴正半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在角α的终边上任取一个异于原点的点),(y x P ,点P 到原点的距离记为r ,则sin α=r y ,cos α=r x ,tg α=x y ,ctg α=y x ,sec α=x r ,csc α=yr 。

2、同角三角函数的关系中,平方关系是:1cos sin 22=+αα,αα22sec 1=+tg ,αα22csc 1=+ctg ;倒数关系是:1=⋅ααctg tg ,1csc sin =⋅αα,1sec cos =⋅αα; 相除关系是:αααcos sin =tg ,αααsin cos =ctg . 3、诱导公式可用十个字概括为: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

如:=-)23sin(απαcos -,)215(απ-ctg =αtg ,=-)3(απtg αtg -。

4、函数B x A y ++=)sin(ϕω),(其中00>>ωA 的最大值是B A +,最小值是A B -,周期是ωπ2=T ,频率是πω2=f ,相位是ϕω+x ,初相是ϕ;其图象的对称轴是直线)(2Z k k x ∈+=+ππϕω,凡是该图象与直线B y =的交点都是该图象的对称中心.5、三角函数的单调区间:x y sin =的递增区间是⎥⎦⎤⎢⎣⎡+-2222ππππk k ,)(Z k ∈,递减区间是⎥⎦⎤⎢⎣⎡++23222ππππk k ,)(Z k ∈;x y cos =的递增区间是[]πππk k 22,-)(Z k ∈,递减区间是[]πππ+k k 22,)(Z k ∈,tgx y =的递增区间是⎪⎭⎫ ⎝⎛+-22ππππk k ,)(Z k ∈,ctgx y =的递减区间是()πππ+k k ,)(Z k ∈。

6、=±)sin(βαβαβαsin cos cos sin ±=±)cos(βαβαβαsin sin cos cos=±)(βαtg βαβαtg tg tg tg ⋅± 1 7、二倍角公式是:sin2α=ααcos sin 2⋅cos2α=αα22sin cos -=1cos 22-α=α2sin 21-tg2α=αα212tg tg -. 8、三倍角公式是:sin3α=αα3sin 4sin 3- cos3α=ααcos 3cos 43-9、半角公式是:sin 2α=2cos 1α-± cos 2α=2cos 1α+± tg 2α=ααcos 1cos 1+-±=ααsin cos 1-=ααcos 1sin +。

极坐标的公式

极坐标的公式

极坐标的公式极坐标是数学中一个非常有趣且实用的概念。

咱们先来说说极坐标的公式到底是咋回事。

在平面内取一个定点 O,引一条射线 Ox,再选定一个长度单位和角度的正方向。

对于平面内任何一点 M,用ρ 表示线段 OM 的长度,θ 表示从 Ox 到 OM 的角度,ρ 叫做点 M 的极径,θ 叫做点 M 的极角,有序数对(ρ,θ) 就叫点 M 的极坐标。

极坐标和直角坐标之间可以相互转换。

比如说,直角坐标(x,y)转换为极坐标(ρ,θ)的公式是:ρ = √(x² + y²) ,θ = arctan(y / x) 。

反过来,极坐标(ρ,θ)转换为直角坐标(x,y)的公式是:x = ρ *cosθ ,y = ρ * sinθ 。

我还记得有一次给学生们讲极坐标的公式,那场面可有意思啦!当时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大大的坐标系,然后开始讲解这些公式。

有个调皮的小家伙,眼睛瞪得大大的,一脸迷茫地看着我,嘴里还嘟囔着:“老师,这怎么跟绕口令似的,我脑袋都大啦!”我笑着说:“别着急,咱们慢慢来。

”于是,我就从最基础的开始,一步一步带着他们推导公式。

我拿着尺子在坐标系上比划着,告诉他们极径ρ 就像是从原点到这个点的距离,而极角θ 呢,就是从 x 轴正半轴旋转到这个点的角度。

为了让他们更清楚,我还举了个例子。

比如说,我们要找一个点,极径是 5,极角是 60 度。

那咱们就可以先算出 x = 5 * cos60° = 2.5 ,y = 5 * sin60° = 2.5√3 。

经过这么一解释,好多同学都恍然大悟,那个调皮的小家伙也拍了下脑袋说:“哎呀,原来是这么回事,老师您这么一讲我就明白啦!”看着他们一个个露出了明白的表情,我心里那叫一个欣慰。

在解题的时候,极坐标的公式可帮了大忙。

比如说,求一个曲线的方程,如果用直角坐标来表示可能会很复杂,但是用极坐标就会简单很多。

总之,极坐标的公式虽然看起来有点复杂,但是只要咱们用心去理解,多做几道题练习练习,就会发现它其实也没那么难。

三角函数公式万能公式

三角函数公式万能公式

三角函数公式万能公式三角函数有六个主要的函数,分别是正弦函数(sin)、余弦函数(cos)、正切函数(tan)、余切函数(cot)、正割函数(sec)和余割函数(csc)。

这些函数之间存在着一系列的关系和公式。

1.万能公式之正弦定理:正弦定理用于计算非直角三角形的边与角之间的关系。

假设ABC是一个非直角三角形,a、b、c分别为边BC、AC、AB的长度,α、β、γ分别为对应边的对角。

则正弦定理可以表示为:sinα/a = sinβ/b = sinγ/c根据这个公式,我们可以通过已知的边长和角度来计算三角形中的其他边长和角度。

2.万能公式之余弦定理:余弦定理用于计算非直角三角形的边和角之间的关系。

假设ABC是一个非直角三角形,a、b、c分别为边BC、AC和AB的长度,α、β、γ分别为对应边的对角。

则余弦定理可以表示为:c^2 = a^2 + b^2 - 2ab*cosγ根据这个公式,我们可以通过已知的边长和角度来计算三角形中的其他边长和角度。

3.万能公式之正切定理:正切函数用于计算直角三角形的边与角之间的关系。

在一个直角三角形ABC中,A为直角,a、b、c分别为边BC、AC和AB的长度,α、β、γ分别为其他两个角。

则正切定理可以表示为:tanα = a/b这个公式可以帮助我们通过已知的边长和角度来计算三角形中的其他边长和角度。

4.万能公式之勾股定理:勾股定理用于计算直角三角形中的边之间的关系。

假设ABC是一个直角三角形,A为直角,a、b、c分别为边BC、AC和AB的长度。

勾股定理可以表示为:c^2=a^2+b^2根据这个公式,我们可以通过已知的边长来计算直角三角形中的其他边长。

5.万能公式之三角恒等式:三角函数还有许多重要的恒等式,这些恒等式为计算和简化三角函数的值提供了便利。

其中一些常见的三角恒等式包括:sin^2θ + cos^2θ = 11 + tan^2θ = sec^2θ1 + cot^2θ = csc^2θsin2θ = 2sinθcosθcos2θ = cos^2θ - sin^2θtan2θ = (2tanθ) / (1 - tan^2θ)这些恒等式可以用来简化复杂的三角函数表达式,以及推导其他三角函数的值和关系。

三角函数万能公式用法

三角函数万能公式用法

三角函数万能公式用法在三角函数万能公式中,最常用的是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万能公式,即正弦函数的平方加上余弦函数的平方等于1,即sin²θ + cos²θ = 1、这个公式可以用于求解任意给定角度的正弦和余弦值。

另外,正切函数和余切函数之间也有一个常用的万能公式,即正切函数的平方加上1等于余切函数的平方,即tan²θ + 1 = cot²θ。

这个公式可以用于求解任意给定角度的正切和余切值。

除了这两个常用的万能公式,还有一些其他的万能公式可以用于求解三角函数关系中的未知量。

以下是一些比较常见的三角函数万能公式:1. 正弦函数和余切函数的万能公式:sinθ = cotθ * cosθ2. 余弦函数和正切函数的万能公式:cosθ = tanθ * sinθ3. 正切函数和余弦函数的万能公式:tanθ = cosθ / sinθ4. 正弦函数和正切函数的万能公式:sinθ = tanθ * cosθ5. 余弦函数和正弦函数的万能公式:cosθ = sinθ / tanθ6. 余弦函数和余切函数的万能公式:cosθ = 1 / cotθ7. 正切函数和正弦函数的万能公式:tanθ = sinθ / cosθ8. 余切函数和余弦函数的万能公式:cotθ = 1 / tanθ这些万能公式在解决三角函数关系的问题中非常实用。

通过灵活运用这些公式,我们可以通过已知的三角函数值来求解其他三角函数的值,或者通过已知的两个三角函数值来求解第三个三角函数的值。

举个例子来说,如果已知一个角的正弦值为0.6,我们可以利用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万能公式,即sin²θ + cos²θ = 1,求解其余弦值。

首先,将已知的正弦值代入公式中,得到0.6² + cos²θ = 1,然后将方程变形为cos²θ = 1 - 0.6²,最后计算得到cosθ ≈ 0.8、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利用三角函数万能公式求解三角函数关系中的未知量。

极坐标换算公式

极坐标换算公式

极坐标换算公式极坐标是数学中一个非常有趣且实用的概念,在很多数学问题的解决中都能发挥大作用。

咱们先来说说极坐标的基本定义哈。

极坐标用一个长度和一个角度来确定平面上的点。

比如说,一个点的极坐标是(r,θ),其中 r 表示这个点到极点的距离,θ 表示从极轴正半轴旋转到这个点所形成的角度。

那极坐标换算公式到底是啥呢?这可得好好说道说道。

从直角坐标(x,y)转换到极坐标(r,θ)的公式是:r = √(x² + y²) ,θ = arctan(y / x) 。

这里面,arctan 就是反正切函数。

给您举个例子哈。

比如说有个点的直角坐标是(3,4),那它的极坐标咋算呢?先算 r ,就是r = √(3² + 4²) = 5 。

再算θ ,θ = arctan(4 / 3) ,用计算器一按,大概就是 53.13 度。

记得我之前教学生这个知识点的时候,有个小同学总是弄不明白。

我就给他打了个比方,我说这极坐标就像是你在操场上跑步,r 就是你跑的距离,θ 就是你跑的方向。

这小同学一下子就有点明白了,眼睛都亮了起来。

咱再深入讲讲极坐标换算的应用。

在物理学中,比如研究天体运动、电磁场,极坐标都能帮大忙。

还有在工程领域,设计一些圆形或者弧形的结构时,极坐标也能让计算更简单明了。

其实极坐标换算公式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能打开很多数学难题的大门。

它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待平面上的点,给我们提供了新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总之,极坐标换算公式虽然看起来有点复杂,但只要多琢磨琢磨,多做几道题,您就会发现它的妙处啦!希望您也能在数学的世界里,靠着这把钥匙,发现更多的精彩!。

三角函数推导万能公式大全

三角函数推导万能公式大全

三角函数推导万能公式大全三角函数推导万能公式大全1、三角函数推导公式——万能公式推导sin2α=2sinαcosα=2sinαcosα/[cos2(α)+sin2(α)],(因为cos2(α)+sin2(α)=1)再把分式上下同除cos^2(α),可得sin2α=2tanα/[1+tan2(α)]然后用α/2代替α即可。

同理可推导余弦的万能公式。

正切的万能公式可通过正弦比余弦得到。

2、三角函数推导公式——三倍角公式推导tan3α=sin3α/cos3α=(sin2αcosα+cos2αsinα)/(cos2αcosα-sin2αsinα)=[2sinαcos2(α)+cos2(α)sinα-sin3(α)]/[cos3(α)-cosαsin2(α)-2sin2(α)cosα]上下同除以cos3(α),得:tan3α=[3tanα-tan3(α)]/[1-3tan2(α)]sin3α=sin(2α+α)=sin2αcosα+cos2αsinα=2sinαcos2(α)+[1-2sin2(α)]sinα=2sinα-2sin3(α)+sinα-2sin3(α)=3sinα-4sin3(α)cos3α=cos(2α+α)=cos2αcosα-sin2αsinα=[2cos2(α)-1]cosα-2cosαsin2(α)=2cos3(α)-cosα+[2cosα-2cos3(α)]=4cos3(α)-3cosα即sin3α=3sinα-4sin3(α)cos3α=4cos3(α)-3cosα3、三角函数推导公式——和差化积公式推导首先,我们知道sin(a+b)=sinacosb+cosasinb,sin(a-b)=sinacosb-cosasinb我们把两式相加就得到sin(a+b)+sin(a-b)=2sinacosb同理,若把两式相减,就得到cosasinb=[sin(a+b)-sin(a-b)]/2同样的,我们还知道cos(a+b)=cosacosb-sinasinb,cos(a-b)=cosacosb+sinasinb所以,把两式相加,我们就可以得到cos(a+b)+cos(a-b)=2cosacosb 同理,两式相减我们就得到sinasinb=-[cos(a+b)-cos(a-b)]/2这样,我们就得到了积化和差的公式:cosasinb=[sin(a+b)-sin(a-b)]/2sinasinb=-[cos(a+b)-cos(a-b)]/2好,有了积化和差的四个公式以后,我们只需一个变形,就可以得到和差化积的四个公式我们把上述四个公式中的a+b设为x,a-b设为y,那么a=(x+y)/2,b=(x-y)/2 把a,b分别用x,y表示就可以得到和差化积的四个公式:sinx+siny=2sin[(x+y)/2]cos[(x-y)/2]sinx-siny=2cos[(x+y)/2]sin[(x-y)/2]cosx+cosy=2cos[(x+y)/2]cos[(x-y)/2]cosx-cosy=-2sin[(x+y)/2]sin[(x-y)/ 2]4、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倒数关系tanα·cotα=1sinα·cscα=1cosα·secα=1商的关系sinα/cosα=tanα=secα/cscαcosα/sinα=cotα=cscα/secα平方关系sin2(α)+cos2(α)=11+tan2(α)=sec2(α)1+cot2(α)=csc2(α)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六角形记忆法构造以“上弦、中切、下割;左正、右余、中间1”的正六边形为模型。

三角函数中三角变换常用的方法和技巧

三角函数中三角变换常用的方法和技巧

三角函数中三角变换常用的方法和技巧三角函数是数学中的重要分支,广泛应用于物理、工程、计算机科学等领域。

在求解问题时,我们常常需要对三角函数进行各种变换和化简。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三角变换方法和技巧。

一、和差化积与积化和差1.1和差化积和差化积是一种常用的三角函数变换方法,能够将两个三角函数的和(或差)表示为一个(或两个)三角函数的积。

具体公式如下:sin(a ± b) = sin a cos b ± cos a sin bcos(a ± b) = cos a cos b ∓ sin a sin btan(a ± b) = (tan a ± tan b) / (1 ∓ tan a tan b)1.2积化和差积化和差则是和差化积的逆运算,能够将一个三角函数的积表示为两个三角函数的和(或差)。

具体公式如下:sin a sin b = (1 / 2) [cos(a - b) - cos(a + b)]cos a cos b = (1 / 2) [cos(a - b) + cos(a + b)]sin a cos b = (1 / 2) [sin(a + b) + sin(a - b)]二、倍角公式和半角公式2.1倍角公式倍角公式是将一个角的三角函数表示为另一个角的三角函数的公式。

具体公式如下:sin 2a = 2sin a cos acos 2a = cos² a - sin² a = 2cos² a - 1 = 1 - 2sin² atan 2a = (2tan a) / (1 - tan² a)2.2半角公式半角公式是将一个角的三角函数表示为另一个角的三角函数的公式。

具体公式如下:sin (a / 2) = ±√[(1 - cos a) / 2]cos (a / 2) = ±√[(1 + cos a) / 2]tan (a / 2) = ±√[(1 - cos a) / (1 + cos a)]三、和差化积与和差化积的扩展3.1和差化积的扩展除了上述提到的基本的和差化积公式外,还存在一些扩展的和差化积公式。

极坐标参数方程万能公式

极坐标参数方程万能公式

极坐标参数方程万能公式极坐标与参数方程公式:x=ρcosθ,y=ρsinθ,tanθ=y/x,x²+y²=ρ²。

坐标系与参数方程公式x=ρcosθ,y=ρsinθtanθ=y/x,x²+y²=ρ²有些曲线的方程在直角坐标里面不太好处理,于是我们把它换在极坐标中处理。

例如经过上面式子的变换:以原点为圆心的圆的方程:ρ=R双曲线,椭圆,抛物线的极坐标统一形式:ρ=eP/(1-ecosθ),P为焦准距,e为离心率。

常见参数方程极坐标方程用极坐标系描述的曲线方程称作极坐标方程,通常用来表示ρ为自变量θ的函数。

极坐标方程经常会表现出不同的对称形式,如果ρ(−θ)=ρ(θ),则曲线关于极点(0°/180°)对称,如果ρ(π-θ)=ρ(θ),则曲线关于极点(90°/270°)对称,如果ρ(θ−α)=ρ(θ),则曲线相当于从极点逆时针方向旋转α°。

圆在极坐标系中,圆心在(r,φ)半径为r的圆的方程为ρ=2rcos(θ-φ)另:圆心M(ρ',θ')半径r的圆的极坐标方程为:(ρ')²+ρ²-2ρρ'cos(θ-θ')=r²根据余弦定理可推得。

直线经过极点的射线由如下方程表示θ=φ,其中φ为射线的倾斜角度,若m为直角坐标系的射线的斜率,则有φ=arctanm。

任何不经过极点的直线都会与某条射线垂直。

这些在点(r′,φ)处的直线与射线θ=φ垂直,其方程为r′(θ)=r′sec(θ-φ)。

玫瑰线极坐标的玫瑰线是数学曲线中非常著名的曲线,看上去像花瓣,它只能用极坐标方程来描述,方程如下:r(θ)=acoskθ或r(θ)=asinkθ,如果k是整数,当k是奇数时那么曲线将会是k个花瓣,当k是偶数时曲线将是2k个花瓣。

如果k为非整数,将产生圆盘(disc)状图形,且花瓣数也为非整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极坐标与参数方程综合复习
一 基础知识:
1 极坐标),(θρ。

逆时针旋转而成的角为正角,顺时针旋转而成的角为负角。

点),(θρP 与点),(1θρ-P 关于极点中心对称。

点),(θρP 与点),(2πθ
ρ+-P 是同一个点。

2 直角坐标化为极坐标的公式:.sin ;cos θρθρ==y x
极坐标化为直角坐标的公式:x
y
y x =
+=θρtan ;222
注意:1
πθρ20,0<≤> 2 注意θ的象限。

3圆锥曲线的极坐标方程的统一形式:
间的距离。

是对应的焦点与准线之是离心率,p e 时表示双曲线。

时表示抛物线;时表示椭圆;1110>=<<e e e
4平移变换公式:`
`),()(y x k h y x +=++
理解为:平移前点的坐标+平移向量的坐标=平移后点的坐标
5 的直线的参数方程为且倾斜角为过点α),(000y x P
θ
ρcos 1e ep
-=坐标伸缩变换。

为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称对到应点的作用下,点
:任意一点,在变换是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定义:设点ϕλλϕ),(),()0()
0({
),(y x P y x P u y u y x x y x P ''>⋅='>⋅='为参数)t t y y t x x (sin cos {00α
α
+=+=2202000)()()(sin cos {r y y x x r y y r x x =-+-+=+=对应的普通方程为为参数θθθ。

轴上的椭圆的参数方程,焦点在这是中心在原点为参数的一个参数方程为椭圆x O b y a x b a b y a x )(sin cos {)0(12222ϕϕϕ==>>=+程。

轴上的双曲线的参数方,焦点在这是中心在原点为参数,的一个参数方程为,双曲线x O b y a x b a b y a x )2,20(tan sec {)00(122
22πϕπϕϕϕϕ≠<≤==>>=-参数方程。

轴正半轴上的抛物线的,焦点在这是中心在原点为参数)的一个参数方程为抛物线x O t pt y pt x p px y (22{)0(222
==>=
一、选择题:
1.直角坐标为(-12,5)的P 点的一个极坐标是 ( )
A .(13,arctan 125)
B .(13,π-arctan 125)
C .(13,π+arctan 12
5)
D .(13,- arctan 12
5)
2.极坐标系中,下列各点与点P (ρ,θ)(θ≠k π,k ∈Z )关于极轴所在直线对称的是 ( )
A .(-ρ,θ)
B .(-ρ,-θ)
C .(ρ,2π-θ)
D .(ρ,2π+θ) 3.已知点P 的极坐标为(1,π),那么过点P 且垂直于极轴的直线的极坐标方程是 ( )
A .ρ=1
B .ρ=cos θ
C .ρ=-θ
cos 1
D .ρ=θ
cos 1
4.以极坐标系中的点(1,1)为圆心,1为半径的圆的方程是 ( )
A .ρ=2cos(θ-4
π
) B .ρ=2sin(θ-
4
π
) C .ρ=2cos(θ-1)
D .ρ=2sin(θ-1)
5.极坐标方程ρ2
cos θ+ρ-3ρcos θ-3=0表示的曲线是 ( )
A .一个圆
B .两个圆
C . 两条直线
D .一个圆和一条直线
6.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 )
A .过点(a ,π)且垂直于极轴的直线的极坐标方程为ρ=-θ
cos a
B .已知曲线
C 的方程为ρ=4+π2θ及M 的坐标为(4,2π),M 不在曲线C 上
C .过点(a ,
2
π
)且平行于极轴的直线的极坐标方程为ρ=θ
sin a
D .两圆ρ=cos θ与ρ=sin θ的圆心距为2
2
7
.曲线2,3x y ⎧=-⎪⎨=+⎪⎩(t 为参数)上的点与A (-2,3)的距离为
2,则该点坐标是( )
A .(-4,5)
B .(-3,4)或(-1,2)
C .(-3,4)
D .(-4,5)或(0,1)
8.已知直线l
的参数方程为2,1
x y ⎧=+⎪⎨=-⎪⎩(t 为参数),以原点为极点,x 轴的正半轴为极轴的极
坐标系中,点P 的极坐标为(-2,π),则点P 到直线l 的距离为 ( )
A .2
1
B .2
2
C .1
D .
2
9.已知曲线的参数方程是33
4cos ,4sin x y θθ
⎧=⎪⎨=⎪⎩(θ为参数),则该曲线
( )
A .关于原点、x 轴、y 轴都对称
B .仅关于x 轴对称
C .仅关于y 轴对称
D .仅关于原点对称
10.已知抛物线24,
4x t y t
⎧=⎨=⎩(t 为参数)的焦点为F ,则点M (3,m )到F 的距离|MF|为
( )
A .1
B .2
C .3
D .4
11.若关于x 的方程x 2
+px+q=0的根是sin α和cos α,则点(p ,q)的轨迹为
( )
12.设P(x ,y)是曲线C :⎩⎨
⎧θ
=θ+-=sin y ,cos 2x (θ为参数,0≤θ<2π)上任意一点,则
y x
的取值
范围是 ( )
A .[-
3,3]
B .(-∞,3)∪[
3,+∞]
C .[-33,3
3] D .(-∞,
3
3
)∪[33,+∞]
二、填空题:.
13.已知直线的参数方程是1sin ,6
2cos
6x t y t ππ⎧
=--⎪⎪⎨⎪=+⎪⎩
(t 为参数),则直线的倾斜角大小是 .
14.设A 、B 两点的极坐标分别是(2,4
π),(
2,-4
π)
,则AB 线段的两个三等分点的极坐标是 .
15.曲线的极坐标方程是ρ=4cos(θ-
3
π
),则它相应的直角坐标方程是 . 16.曲线222
23,151t x t
t y t ⎧=⎪⎪+⎨-⎪=⎪+⎩
(t 为参数)的普通方程是 . 17.点A 的直角坐标为(1,1,1),则它的球坐标为 ,柱坐标为 。

18 设点A 的极坐标为(ρ1,θ1)(ρ1≠0,0<θ1<
2
π
),直线l 经过A 点,且倾斜角为α.
(1) 证明l 的极坐标方程是ρsin(θ-α)=ρ1sin(θ1-α); (2) 若O 点到l 的最短距离d=ρ1,求θ1与α间的关系.
19 已知曲线,
2sin x y θθ
⎧=⎪⎨
=⎪⎩(θ
为参数)和定点P (4,1),过P 的直线与曲线交于A 、B 两点,若线
段AB 上的点Q 使得
PB PA =QB
AQ
成立,求动点Q 的轨迹方程.
三角函数万能公式
万能公式 (1)
(sinα)^2+(cosα)^2=1 (2)1+(tanα)^2=(secα)^2 (3)1+(cotα)^2=(cscα)^2
证明下面两式,只需将一式,左右同除(sinα)^2,第二个除(cosα)^2即可 (4)对于任意非直角三角形,总有 tanA+tanB+tanC=tanAtanBtanC 证: A+B=π-C
tan(A+B)=tan(π-C)
(tanA+tanB)/(1-tanAtanB)=(tanπ-tanC)/(1+tanπtanC)
整理可得
tanA+tanB+tanC=tanAtanBtanC
得证
同样可以得证,当x+y+z=nπ(n∈Z)时,该关系式也成立
由tanA+tanB+tanC=tanAtanBtanC可得出以下结论
(5)cotAcotB+cotAcotC+cotBcotC=1
(6)cot(A/2)+cot(B/2)+cot(C/2)=cot(A/2)cot(B/2)cot(C/2)
(7)(cosA)^2+(cosB)^2+(cosC)^2=1-2cosAcosBcosC
(8)(sinA)^2+(sinB)^2+(sinC)^2=2+2cosAcosBcosC
三角函数万能公式为什么万能
万能公式为:
设tan(A/2)=t
sinA=2t/(1+t^2) (A≠2kπ+π,k∈Z)
tanA=2t/(1-t^2) (A≠2kπ+π,k∈Z)
cosA=(1-t^2)/(1+t^2) (A≠2kπ+π,且A≠kπ+(π/2) k∈Z)
就是说sinA.tanA.cosA都可以用tan(A/2)来表示,当要求一串函数式最值的时候,就可以用万能公式,推导成只含有一个变量的函数,最值就很好求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