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先秦诸子散文 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合集下载

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学案1.1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Word版含解析

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学案1.1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Word版含解析

单元导读本单元内容共有七节,每一节基本围绕一个主题来选编《论语》中的材料,所选材料均为学习古代汉语的经典篇章,而且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

学习这些文章,对于认知孔子思想、感悟现实人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主要内容是传达孔子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当仁,不让于师》主要阐述孔子与弟子的关系,如孔子如何对待弟子,弟子如何看待老师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谈的是孔子的生存智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要论述孔子“仁”的学说,亦即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主要内容是孔子对“义”的持守;《有教无类》主要阐述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则向我们阐明了孔子对于“学”这一概念的特殊认识。

作者连线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我国古代最早的文艺理论批评家。

孔丘的思想言行见于他的弟子记录、整理的《论语》一书。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著作。

传世的《论语》共有《学而》《为政》《八佾》《里仁》《公冶长》《雍也》《述而》等20篇。

《论语》与《大学》《孟子》《中庸》合称“四书”。

)孔子曾任鲁国大司寇,后私人办学,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

晚年致力于教育,相传有弟子三千,著名的有七十二人。

孔子晚年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自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我国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封建统治者一直把他尊为圣人。

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是《论语·微子》中的一句话,意思是说,如果天下有正道,我孔丘就不会同你们一道从事变革了。

孔子热心救世,遭到不少隐士泼来的凉水,像选文中的长沮、桀溺、楚狂接舆、荷蓧丈人等。

《论语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导学方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学案例)

《论语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导学方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学案例)

《论语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导学方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教学案例)【晨读时间】:春风响亮地打了一个呼哨,大地睁开惺忪的睡眼,既而笑靥如花。

一夜之间,犹如解冻的大江,所有的花都如期而至,铺天盖地。

小小的花萼再也藏不住满腹的心事,訇訇然怒放,举起大大小小的杯盏,在三月熏风中歌兮舞兮。

于是,满眼都是形形色色的花,“四厢花影怒于潮”,“千朵万朵压枝低”,满鼻子都是明明暗暗的香,濡沐在“春雨无情轻似愁”的长院和“自在飞花轻似梦”的乡间小路上,花事如潮,“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欲狂”,“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花,花,花,成了四季最耀眼的布景,最夺目的信物。

这里有国色天香的牡丹,这里有冰清玉洁的夏荷,这里有风高霜洁的秋菊,这里有凌寒傲雪的冬梅,花的世界,令人陶醉……【学习目标】: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了解《论语》反映的主要思想。

过程与方法:诵读课文,理清各个章节的内容,把握人物的主要思想,体会运用动作、语言、行为描写来表现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预习指导】:预习任务:(一)、学生要主动收集整理关于孔子的生平资料及其所生活的时代背景资料。

(二)、学生要主动了解在其所生活的时代所产生的影响和对后世所产生的影响。

(三)、学生要主动疏通《天下有道》的内容,掌握字音、字形和关键实词与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比较准确地理解每一句文字的意思。

二、预习方法指导:在《达标训练》上有比较简略的孔子的介绍,主要内容应该要去熟悉,不能上课时端书读得来就踌躇满志,要脱离书本自己能够陈述;网上的资料会很丰富,有条件的可以做笔记摘抄;疏通文意必须用上《现代汉语词典》和《古代汉语常用词典》,也要做好相应的笔记;实在是有困难的应该在课本上做出标记。

三、预习成果检测:(一)填空:孔子(公元前~前),名,字,末期国人。

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人教选修之《先秦诸子选读》)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人教选修之《先秦诸子选读》)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人教选修之《先秦诸子选读》)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篇文章。

(2)了解文章的背景,理解其中的典故和隐喻。

(3)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词汇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困难和挑战,培养坚持不懈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并背诵《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篇文章。

(2)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词汇和句式。

2. 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中的典故和隐喻。

(2)运用文言文进行表达和写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先秦诸子选读》的背景和意义。

(2)引导学生关注《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篇文章的,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大意。

(2)学生查找并学习文章中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式。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2)教师解析文章中的典故和隐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文章的主题和思想。

(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5. 写作练习:(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运用文言文进行表达。

(2)学生完成写作任务,教师进行评价和反馈。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篇文章。

(1)文章的主题是什么?(2)作者为什么说“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3)你从文章中学到了什么启示?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等,给予相应的评价。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背诵文章的情况,以及整理的文言词汇和句式,给予相应的评价。

3. 写作练习: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包括文言文的表达和逻辑思维,给予相应的评价。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导学案(先秦诸子选读)(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导学案(先秦诸子选读)(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学生姓名:()学习小组:()学案完成情况:()
学习目标:(1)阅读目标:熟读并背诵经典语句
(2)知识目标:实词“见”“是”的一词多义,虚词“之”的用法
(3)能力目标:领会孔子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知识链接:
孔子,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学者。

从55岁到68岁周游列国,在长达十四年的奔波中,到处宣传和推行自己的观点和主张,但始终没有得到参政的机会。

孔子对一生经历的总结: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导学过程:
(一) 阅读须注意的字音:
(1)仪封人请见()(2)木铎()(3)长沮()桀溺()(4)舆者()。

高中语文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诸子散文选读

高中语文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诸子散文选读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导学案【学习目标】1.自主学习《论语》选读提示,了解孔子的生平及《论语》特点。

2. 诵读课文五则材料,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理清各个章节的内容,把握人物的主要思想。

3.分析人物的语言,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学法指导】1.在充分预习,熟读文本的基础上认真研读学案,了解《论语》反映的主要思想。

2.自主学案中的字、句整理落实到学案上自我检查。

3.体会动作、语言、行为描写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写作手法。

【学习重点】对比分析孔子与长沮、桀溺、荷蓧丈人人物形象。

通解全文,了解孔子仁德信念,领会孔子勇于担当道义的精神、执着精神。

第一课时『课前自主学习案』1.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

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

并在晚年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历史著作。

儒家传统经典即六经或六艺,即《》《》《》《》《乐》《》。

2.积累字音(给加点的字注音)僭越()巨擘()整饬()端倪()木铎()长沮()戛然而止()桀溺()执舆()怃然()荷蓧()耦耰()辍学()箪食壶浆()靡费()莅临()缜密()繁文缛节()五谷:稻黍稷麦菽()()3. 读《仪封人请见孔子》《长沮、桀溺耦而耕》解释词语:仪封()人请见()君子之()至于()斯也从者见之()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夫执舆者为()谁?是鲁孔丘与()问于()桀溺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耰()而不辍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丘不与()易()也翻译重点句子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人教选修之《先秦诸子选读》)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人教选修之《先秦诸子选读》)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人教选修之《先秦诸子选读》)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先秦诸子选读》的背景和意义。

2. 激发学生对《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一课题的兴趣。

教学内容:1. 简介《先秦诸子选读》的编纂背景和意义。

2. 介绍《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出处和作者。

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PPT展示《先秦诸子选读》的封面和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关注。

2. 教师简要介绍《先秦诸子选读》的编纂背景和意义,引起学生对本书的重视。

3. 教师详细介绍《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出处和作者,让学生对这一课题有初步的了解。

第二章:文本解读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文意。

2. 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中的主要观点和思想。

教学内容:1. 解读《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文意。

2. 分析文本中的主要观点和思想。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并解释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中的主要观点和思想,如孔子对“天下有道”的看法等。

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文本的理解和观点。

第三章:案例分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孔子在《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中的思想实践。

2. 引导学生从案例中提炼出孔子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教学内容:1. 分析孔子在《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中的思想实践。

2. 从案例中提炼出孔子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中的案例,了解孔子的思想实践。

2.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案例中孔子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第四章:思考与讨论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思考孔子在《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中的观点对自己的启示。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思考孔子在《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中的观点对自己的启示。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高中语文《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导学案

高中语文《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导学案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导学案课前部分设计审核公一中高二语文组【学习目标】1、熟读文选,背诵第2、3、4则;2、掌握文言基础知识,通译文选,提高文言阅读能力;3、领悟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思想主张,加强个人道德修养;4、掌握文选中运用对比衬托手法及其他描写方法塑造人物的艺术特色。

【重点】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思想主张,及这一主张的时代意义。

【难点】在突破文言障碍的基础上理解孔子思想。

【自主学习】一、回顾也新鲜游览过名人故居吗?看到过名人给名人的题字、题联、题诗吗?现在让我们来预当一把名家,回顾之前所学,以孔子及《论语》相关文学常识.............为内容,给孔子故居题写一副对联..吧:二、要动笔墨才读书我第一遍读文选的时候,有的地方,比如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等等,就不太理解,所以就得划下来啦,再读,再读!这样的地方你肯定也会有的。

不要让我们的思索像从天空飞过却不被记得的鸟儿一样,所以留下痕迹吧!①不参考任何资料初读文选,将不懂之处在书上作下标记....。

②虽是初读,文选中的孔子..仍会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我们用两三个短语.....来概括一下: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1、结合注释,精读课文。

在书上标出重点文言词句........,并翻译..课文。

在下面空白处记下仍然不懂......的地方。

2、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下面就让我们尝试将文选中出现的人物分类....,而且,你得告诉我你分类的原则.....。

3、分好类之后,下面让我们来站队..吧!假如生活在春秋时期....,你会站在孔子这一队.....吗?为什么...呢?生活在时下的你....又会站在孔子这一队吗?为什么...呢?①古时(资料导航)春秋时期,周朝的社会秩序已出现危机。

各诸侯开始不服从周天子的命令,且他们相互之间的矛盾加剧,强国吞并弱国领土,周天子最后像木偶一样被强势的诸侯任意摆布。

同样,随着各诸侯国内部的一些大夫的势力的增强,这些人也轮番地威胁着诸侯的权力。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人教选修之《先秦诸子选读》)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人教选修之《先秦诸子选读》)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人教选修之《先秦诸子选读》)一、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2. 分析并理解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和词汇。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章背景介绍:介绍《先秦诸子选读》的背景和作者孔子。

2. 文章内容概述: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论点。

3. 重点句子解析:分析和解释文章中的重点句子。

三、教学方法:1. 引导式阅读:引导学生主动阅读文章,提出问题和观点。

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文章的内容和重点句子,促进合作和交流。

3. 批判性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对文章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文章背景和作者孔子,激发学生的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论点。

3. 重点句子解析:引导学生分析和解释文章中的重点句子。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文章的内容和重点句子,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5. 全班交流:学生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全班交流和讨论。

6. 批判性思维训练:引导学生对文章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7. 总结: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论点进行总结和归纳。

五、教学评估:1. 学生自主阅读理解能力的评估:通过学生的阅读理解作业和课堂表现进行评估。

2. 小组讨论评估:通过学生的讨论参与度和小组汇报进行评估。

3. 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评估:通过学生的观点提出和分析评价进行评估。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先秦诸子选读》。

2. 参考资料:关于孔子和《论语》的额外阅读材料。

3. 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和解释重点句子。

4. 小组讨论指南:提供学生讨论的问题和话题。

七、教学准备:1. 提前准备好教学材料和参考资料。

2. 布置好教室,确保学生有足够的空间进行小组讨论。

3. 设计好教学活动和问题,准备好在课堂上进行讨论。

八、教学扩展:1.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孔子和其他先秦诸子,重现他们的思想和辩论。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1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1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4.教学游戏:设计相关教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5.学习评价工具:利用在线评价工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实时跟踪和反馈,指导他们调整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1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先秦诸子选读》中的第一单元《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该单元包括对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基本理念和主要思想的介绍。具体内容涵盖《论语》中的“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等儒家思想;道家的“逍遥游”、“道德经”等核心理念;墨家的“兼爱”、“非攻”等主张;法家的“韩非子”中的法治思想等。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互动式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文本解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案例分析法: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培养他们的实践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自主探索、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掌握知识,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为:提升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思维品质和审美鉴赏能力。通过深入解读《先秦诸子选读》中的经典文本,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和比较不同学派之间的思想异同,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同时,通过感悟诸子百家的思想内涵,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使他们在阅读经典文本的过程中,能够体验到古代文化的魅力,提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此外,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学教案第一单元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1)

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学教案第一单元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1)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背景和设计思路:《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选自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属于选修内容。

尽管新课改已经过去多年,但关于选修教材如何教如何考,目前仍无定论。

于是教师也许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更多的老师则是把它当做一般的文言文来处理。

其实不然。

我以为,《先秦诸子选读》尽管选文皆为文言文,但由于其作者皆为光耀千秋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因此决不能按照一般文言文的套路来上。

《先秦诸子选读》课程应该承担着引导学生通过学习陶冶身心、涵养德行,并提高学生对我国文化传统和思想传统的认识的重要任务。

我的这一篇《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学设计正是在这一理念下产生的。

在教学设计中,除了帮助学生梳理重要文言现象外,更重要的在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所赋予的思想——面对同样无道的天下,儒家与道家分别选择了不同的处世之道;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孔子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改变天下的人生目标,并且不惧困难,坚定不移地朝目标走下去。

我以为后者才是本课的精华所在。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孔子时代的社会背景,掌握文中重要文言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分析人物言行,揣摩人物思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正确领会和评价孔子勇担社会道义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1、了解孔子时代的社会背景,掌握文中重要文言现象。

2、分析人物言行,揣摩人物思想。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孔子是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最深远影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学者;在中国思想家、教育家和学者中,他又是对世界历史和文化产生过最深远影响的一个。

在中国历史上,还没有谁能像他这样有着如此深远的国内和国外影响,没有谁能像他这样带领中国文化走得如此之久、如此之远。

他的思想智慧结晶直到今天还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有趣的是,孔子在当时虽然赢得了众多弟子的推尊,并且得到了社会上部分人士的支持,可是不解、讥讽和困厄一直伴随着他。

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来看看他是怎样抉择人生的吧。

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学案

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学案

-------------------------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劳------------------------------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在中华文明 5 000 的历史长河中,孔子是一位光照古今的划时代人物。

孔子是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他归纳了中国人的基本思想,成为独创一套崇奉系统的始祖。

在孔子以后的近两千五百年的历史上,被后代尊为“大成至圣先师” “素王”和“万世师表” 。

唐朝大诗人杜甫形象地比喻孔子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天不生仲尼,万古如永夜。

”美字体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赏美文杏坛圣梦先孔子而生,非孔子无以圣;后孔子而生,非孔子无以明。

——南怀瑾天下最大的讲坛莫过于孔子的杏坛了,它的视线直抵世界。

当“三十而立”的孔子和弟子在讲坛旁栽下银杏树时,他也把自己的信念一起栽下了。

银杏多果,象征弟子满天下;树干挺秀,象征着师生正直、伟岸的人品;杏仁可食用,可入药,象征着弟子们学成后利国益民。

当杏树参天成林,那不正是孔子三千弟子七十二圣人的绚烂吗?被康熙冠以“万世师表”的孔子对教育的第一贡献,就是打破了“学在官府”、教育只是限于王孙公子的传统,创始了老百姓办学的先河。

人的胸怀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

小小杏坛,为中华民族的教育开拓了一个多么广阔的天地啊!“自行束脩以上,吾何尝无诲焉。

”“有教无类”才使贫穷勤学的颜回、率真莽撞的子路、富庶聪慧的子贡共修德业。

撇开全部,只把人放在人的地点上,人品眼古人人同等,令人活得像个真实意义上的人,这是多么人本、人文的教育理念啊!“有教无类”是一种恢宏的胸怀,是一份生命的尊敬。

一个教师,第一需要把学生放在人的地点上去尊敬,这类基本的职业修养,不正是现在倡议的“生命教育”的根本吗?杏坛,是一座人本、人文的丰碑。

身世贫穷的孔子生性勤学,自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勤学也”,且“学而不厌”,“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

现在全世界倡议的终生性学习理念,早在两千五百年从前,孔子就已经身体力行了。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人教选修之《先秦诸子选读》)2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人教选修之《先秦诸子选读》)2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人教选修之《先秦诸子选读》)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论语》中的“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背景和意义。

(2)掌握孔子对于“天下有道”与“丘不与易也”的态度和观点。

(3)了解儒家思想的基本原则和价值观。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分析《论语》中的相关篇章,理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含义。

(2)通过小组讨论和思考,探讨孔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态度和观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儒家思想的兴趣和认识,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激发对道德和价值观的思考。

二、教学重点:1. 《论语》中的“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背景和意义。

2. 孔子对于“天下有道”与“丘不与易也”的态度和观点。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儒家思想的基本原则和价值观。

2. 探讨孔子为什么会有“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态度和观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论语》的学习,提醒学生对儒家思想的关注。

(2)提问:“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引发学生思考。

2. 学习内容:(1)让学生阅读《论语》中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相关的篇章,引导学生理解其意义。

(2)讲解孔子对于“天下有道”与“丘不与易也”的态度和观点,解释其背后的儒家思想。

3. 小组讨论:(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就“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含义和孔子的态度进行讨论。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4. 总结与拓展:(1)对“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含义和孔子的态度进行总结,强调儒家思想的基本原则和价值观。

(2)鼓励学生思考如何将儒家思想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五、作业布置:1. 阅读《论语》中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相关的篇章,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2. 写一篇短文,阐述自己对“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理解和看法,以及儒家思想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讲学稿(学生版) 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讲学稿(学生版) 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讲学稿(学生版)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课题:《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论语选读《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年级:高二()班学生姓名:学号:组名:教学目标:1、重点学习“子路问津”“子路从而后”两则选文;2、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3、对比分析孔子与长沮、桀溺、荷(hè)蓧(diào)丈人两类人物,鉴赏“子路问津”“子路从而后”两段文字。

4、学习和掌握加点的重点词汇:问津辟人之士遇丈人,以杖荷蓧明日,子路行以告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P7,了解先秦诸子概说:先秦诸子是指春秋战国时代各学派的。

能文能武,博学多才的新士人有独立的人格,按自己的意思著书立说或者发表言论,成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思想代表。

由此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先秦诸子包括等。

一、儒家是由孔子开创。

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统治的思想。

儒家传统经典即六经或六艺,即《易》。

儒家代表人物有。

1、孔子(前551~前479年),名,字,春秋末期的、儒家的创造者。

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是可忍,孰不可忍也?),理想人格的核心是(克己复礼),他主张之道,反对“过”与“不及”。

确立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影响我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制度。

2、孟子(前372~前289年),是战国中期儒家学派的又一位重要学者。

思想要点:一、张扬说(人都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

二、宣扬思想。

三、提倡。

3、荀子(前313~前230年),是先秦最后一位儒学大师。

他提出了人能依据的思想。

认为人的是邪恶的--论,所以弘扬“克己复礼”的思想。

并试图把伦理道德规范落实到法制当中。

二、墨家墨家是由墨子所创立的学派,在战国初期,墨家与儒家之学并称为显学。

墨子(前468~前376年),相传为战国时期宋国人。

他是一位出身于小生产的手工业者阶层的思想家。

他主张“”(反对掠夺性战争)“”“尚贤”“明鬼”等。

三、道家道家是由老子所创立的学派。

高中语文 天下有道 丘不与易也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高中语文 天下有道 丘不与易也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高中语文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导学案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学习目标】1、理解、运用文中关于孔子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精髓,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2、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树立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

【知识链接】(一)关于孔子和《论语》的简介:1、孔子在中国是个闻名遐迩、妇孺皆知的人物。

老百姓叫他做孔圣人,读书人称他为孔夫子,历人皇帝给他加过许多封号,其中以“大成至圣文宣王”最显赫,以“至圣先师”最为人们所熟悉。

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

他首开私人讲学之风,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出了一大批有才干的学生。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二。

孔子更是伟大的思想家。

他提出了一整套仁学理论,创立了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富有人文特色的哲学体系,从而在很大程度上确立了在中国哲学的总体面貌,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

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

并在晚年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2、《论语》《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篇。

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其体式归纳起来有: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二)孔子二三逸事,1、孔子带着弟子去齐国。

路上听见有哭声。

孔子对弟子说,这人的哭声不像是家里死人。

先秦诸子选读《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先秦诸子选读《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教 育意义。
练习法:布置阅读理解题和思考题,检验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程度。
教学过程
第六章
导入新课:介绍先秦诸子的背景和思想,引起学生的兴趣。
讲授新课:讲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背景和主题, 分析文章中的重点段落和句子。
巩固练习:布置阅读理解题和思考题,检验学生对文章的理 解程度。
教学内容
第三章
பைடு நூலகம்
介绍先秦诸子的背景和思想。
讲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背景和主题。
分析文章中的重点段落和句子。
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教育意义。
教学难点与重点
第四章
难点:理解文章中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
重点:掌握文章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子,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教学方法
第五章
讲解法:介绍先秦诸子的背景和思想,讲解《天下有道,丘 不与易也》的背景和主题。
归纳小结:回顾文章的重点和难点,总结学生的表现和收获。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
先秦诸子选读《天下 有道,丘不与易也》 教案设计
汇报人:
目录
CONTENTS
01 添加目录标题 02 教学目标 03 教学内容 04 教学难点与重点 05 教学方法
06 教学过程
单击添加章节标题
第一章
教学目标
第二章
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掌握文章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子。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人教选修之《先秦诸子选读》)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人教选修之《先秦诸子选读》)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人教选修之《先秦诸子选读》)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论语》中“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内涵,体会孔子对于道德、政治的追求和理想。

2. 培养学生分析、解读古代经典文献的能力,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

3. 引导学生借鉴孔子的思想,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解析:详细讲解《论语》中“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原文,解释关键词语,理解孔子的思想。

2. 背景知识:介绍孔子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理解孔子的政治理想与社会抱负。

3. 拓展阅读:推荐相关文献,加深对孔子思想的理解,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孔子及其思想,引导学生关注“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一主题。

2.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原文内容,疏通文意。

3. 课堂讲解: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分析孔子思想,解答学生疑问。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借鉴孔子的思想,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5. 分享成果: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6.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孔子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文言文阅读能力。

3. 推荐阅读:《孟子》中有关孔子思想的章节,加深对孔子思想的认识。

六、教学资源1. 教材:人教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2. 参考书目:《论语》译注本关于孔子及其思想的学术论文相关历史资料七、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 运用案例教学法,以孔子的事迹和言论为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其思想。

3.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鼓励学生思考、探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八、教学难点1. 理解孔子所说的“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深层含义。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引言《庄子》中有一篇名为《天下有道,丘不与易》的文章。

这篇文章中,丘仲美向庄子请教“天下有道,丘不与易”的意思,庄子毫不犹豫地回答:这就是说“我有道,可以传授,但只有那些名声不臭、权势不重的人才能获得”。

这篇文章在道家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今天,我们将根据这篇文章讨论道家思想对我们的启示。

一、教育要以人为本庄子的答复可以总结为一个词:人心。

庄子的思想是以人的自由为中心的,他认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是思想,而不是外在的行为或形式。

因此,他反对那些以权力、名利为重的人。

庄子透过“君子之行,乘乎其心”这一说法,说明人心的重要性。

同样,我们的教育也应该注重人的内在发展,培养学生的思想和品德。

教师应该倾听学生的声音,并关心他们的发展。

他们应该尊重每个学生的价值,让每个学生发挥其所长。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传达给学生真理、伦理等观念。

二、道家思想注重自由与平等在中国宗教中,道家的思想早已深入人心,其普遍性在于它注重平等、自由和宽容。

《庄子》是道家经典之一,它生动地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是思想,而不是权力和名利。

在这个意义上,道家思想被视为中国文化中最具有普遍性的思想之一。

三、教育应该关注文化传承和自由自由和平等是道家思想的两个核心概念之一。

在这个意义上,道家思想将和谐与自由相结合,注重文化的传承,同时也强调样式的不重要性。

我们的教育必须遵循这个原则:既要注重文化传承,又要让学生在自由中得到发展。

教育由于它的理性性质,可能会使其重视形式,而忽略学习的真实内容。

然而,我们应该尽力实现平等与自由之间的平衡。

四、以“天下为家”之精神,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道家的文化中,有这样一个概念:以“天下为家”之精神,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要实现这样的和谐,关键在于一些教育习惯和思想,如真诚、宽容、谦卑和桥梁,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互相谅解和包容等。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五论语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五论语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导学案

古代先秦诸子散文: 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自主学习篇——自主,新课标理念的精髓卡片摘录【作者作品】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

晚年潜心致力于古文献整理,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其思想以“仁”为核心,“仁”即“爱人”,倡导推行“仁政”,且应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提出“正名”主张,以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首创私人讲学风气,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影响极其深远。

现存《论语》一书,记载有孔子与门人的问答,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背景剖析】孔子所处的时代是春秋末期,原有的政治规则和伦理道德逐渐被颠覆,礼崩乐坏,诸侯割据,互相征伐,周王得不到重视。

孔子对社会的动荡深感忧虑,希望借助周朝原有的礼仪,重新建立井然有序的统治秩序,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同时反对暴政,强调“仁者爱人”,要求各人以自我克制和礼让的态度调和社会矛盾。

所以他一方面教授各国弟子学习礼仪,一方面积极入世,希望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实现自己的理想。

他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

”真是踌躇满志。

他最初做中都宰,一年之后,升为司空,又升为大司寇。

先是用外交手段,收回了被齐国占领的鲁国的城池,后又诛杀了乱臣少正卯。

治理国家仅仅三个月,路不拾遗,四方之客都宾至如归。

齐国害怕孔子执政,会使鲁国强大,威胁自己,所以送了一些美女给鲁君,鲁君于是耽于享乐,不理朝政。

孔子见自己抱负难以施展,被迫离开鲁国,周游宋、卫、陈、蔡、齐等国,开始了十四年颠沛流离的生活,常遭困厄,但都不受重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先秦诸子散文: 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自主学习篇--自主,新课标理念的精髓卡片摘录【作者作品】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

晚年潜心致力于古文献整理,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其思想以“仁”为核心,“仁”即“爱人”,倡导推行“仁政”,且应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提出“正名”主张,以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首创私人讲学风气,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影响极其深远。

现存《论语》一书,记载有孔子与门人的问答,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背景剖析】孔子所处的时代是春秋末期,原有的政治规则和伦理道德逐渐被颠覆,礼崩乐坏,诸侯割据,互相征伐,周王得不到重视。

孔子对社会的动荡深感忧虑,希望借助周朝原有的礼仪,重新建立井然有序的统治秩序,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同时反对暴政,强调“仁者爱人”,要求各人以自我克制和礼让的态度调和社会矛盾。

所以他一方面教授各国弟子学习礼仪,一方面积极入世,希望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实现自己的理想。

他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

”真是踌躇满志。

他最初做中都宰,一年之后,升为司空,又升为大司寇。

先是用外交手段,收回了被齐国占领的鲁国的城池,后又诛杀了乱臣少正卯。

治理国家仅仅三个月,路不拾遗,四方之客都宾至如归。

齐国害怕孔子执政,会使鲁国强大,威胁自己,所以送了一些美女给鲁君,鲁君于是耽于享乐,不理朝政。

孔子见自己抱负难以施展,被迫离开鲁国,周游宋、卫、陈、蔡、齐等国,开始了十四年颠沛流离的生活,常遭困厄,但都不受重用。

最后只得返回鲁国,专心修订《诗》《书》《礼》《乐》,教授弟子。

鲁哀公16年(前479年),孔子卒。

孔子的一生,总的来说,是郁郁不得志的。

这是因为那个动荡的时代,诸侯崇尚武力,大国君主希望通过武力建立霸业,而一些弱小的国家要想自存,也不得不重视武力,这样诸侯之间的战争就在所难免了。

而孔子提倡的“礼治”、“文教”,则未免太过温和了,他提倡大家遵守周礼,自己“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只能使人感觉很滑稽,不符合时代潮流。

理想与现实这样格格不入,他的失败和挫折是难免的了。

基础积累【识字记音】①木铎()②桀溺()③长沮()④执舆()⑤荷蓧()⑥黍()⑦怃然()⑧殆()⑨八佾()⑩见其二子()耦而耕()耰而不辍()答案:①duó②nì③jù④yú⑤hèdiào⑥shǔ⑦wǔ⑧dài⑨yì⑩xiànǒuyōuchuò【解释实词】①二三子何患于丧乎:②使子路问津焉:③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④往者不可谏:⑤今之从政者殆而:⑥不仕无义:答案:①担忧②渡口③参与④匡正,挽回⑤危险⑥出来做官【通假举要】①长沮、桀溺耦而耕:②是鲁孔丘与:③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答案:①“桀”通“杰”,形容高大②“与”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③“而”通“尔”,你;“辟”通“避”,躲避【一词多义】(一)实词见悠然见南山项伯即入见沛公吾未尝不得见也于是见公输盘汝真女子之见也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见其二子焉才美不外见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答案:看见,望见/会见/谒见,拜见/召见,接见/见识,见解/表被动,被/介绍,引见/显露/出现(二)虚词而①蟹六跪而二螯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③植其杖而芸④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nbp;⑤死而有知,其几何离?⑥吾恂恂而起⑦表恶其能而不用也⑧缦立远视,而望幸焉⑨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⑩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答案:①表并列②表递进③表承接④表转折⑤表假设⑥表修饰⑦表因果⑧表目的⑨通“尔”,用作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⑩句末词气词,相当于“罢了”【词类活用】①耰而不辍:②子路从而后:③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④欲洁其身,而乱大伦:答案:①名词活用为动词,用耰耕地②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落在后面③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止,留下④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洁,使……乱【古今异义】①遇丈人古义:今义:②子见夫子乎古义:今义:答案:①古义: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今义:岳父。

②古义:旧时对老师的称呼。

今义:是指因读古书而思想陈腐的人,含讥讽意。

【文言句式】①子路曰:“为孔丘。

”②而谁以易之?③二三子何患于丧乎?④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答案:①判断句②宾语前置句③介宾短语后置句④省略句【名言名句】①,来者犹可追。

②士志于道,,未足与议也。

③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④不以言举人,。

答案:①往者不可谏②而耻恶衣恶食者③敏于事而慎于言④不以人废言合作探究篇--合作,一种崭新的学习模式重点剖析【中心主旨】本课5则选文均体现了孔子的人生态度和精神追求。

通过孔子的言行及别人的评价,我们不难看出孔子极力主张入世救国,以改变天下无道的现实为己任,具有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更具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执著与坚韧的品质。

【问题讨论】1.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赏析: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的做法,这与道家不同。

儒家认为,即使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也要独善其身,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孔子就是这样一位身体力行者。

所以,他感到自己有一种社会责任感,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他才与自己的弟子们不辞辛苦地四处呼吁,为社会改革而努力,这是一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2.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赏析:儒家认为,隐居山林是不对的,老人与他的儿子的关系尚且仍然保持着,却抛弃了君臣之伦;想要使自身清白,却破坏了根本的君臣伦理关系。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这样做完全是主次不分、本末倒置。

这种消极避世的人生态度是缺乏社会责任心的表现,历来为儒家所反对。

【艺术特色】1.运用侧面烘托和对比的方法来表现人物形象。

选文1、选文4和选文5,通过对仪封人、荷蓧丈人和晨门等人的语言的描写,从侧面表现了孔子的人生态度和精神品质;而选文2、选文3和选文4将长沮、桀溺、接舆、荷蓧丈人等人的消极避世与孔子的积极入世进行对比,从而更加突出和丰满了孔子的形象。

2.相关人物的动作或行为富有个性。

选文2中用“耰而不辍”四个字来描写桀溺的情态,使人物格外生色。

接舆劝孔子一段,在他唱完之后,写了这样一个场面:“孔子下,欲与之言。

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之后戛然而止。

孔子想说什么,接舆又为何躲避,都不得而知,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

点拨迁移课文内容※点拨※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

”从者见之。

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孔子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已经是十分有影响的人,尤其是在礼制方面,信服孔子的人很多,仪封人便是其中之一。

他在见孔子之后,就认为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号令天下,可见对孔子是佩服至极了。

借仪封之口,用“木铎”比喻孔子,高度赞美孔子勇于担当的高尚精神。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

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既有接舆对孔子品格的虚假尊重,又有对孔子人生选择的讥嘲;既有对孔子的最后规劝,也有对当时执政者的斥责。

连用三个“而”表示斥责、贬斥之深。

表现隐士对现实的不满,也表现孔子对隐士的尊重。

子路宿于石门。

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

”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是做人的大道理。

人要有一点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许多事情都是经过艰苦努力和奋斗而得来的。

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出他孜孜不倦的执着精神。

从这位看门人的话中,我们也可以见出当时普通人对孔子的评论。

发散迁移※思考※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则己而已矣。

深则厉,浅则揭。

”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1、孔子与荷蒉者以及本课中长沮、桀溺、荷蓧丈人有什么不同?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

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

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史记孔子世家》2、阅读本段,结合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孔子的为人。

参考答案:1.荷蒉者、长沮、桀溺、荷蓧丈人因为世道太乱,因此躲起来,他们属于避世之人。

孔子知道世道不太平,但是他敢于去改变,虽然有时候这种努力并没有起到什么效果,但是他的出发点和目的是应该值得肯定的。

2.孔子知道时代不太平,难以实现心中的理想,但是他能够努力坚持去实现去维护思想的核心“礼”,圣人之所以为圣,皆出于此。

训练落实篇--听来终觉浅,绝知要躬行【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仪封人请见(jiàn)天将以夫子为木铎(duó)B.长沮、桀溺耦而耕(ǒu)耰而不辍(yōu)C.夫子怃然(wǔ)趋而辟之(pì)D.以杖荷蓧(hè)杀鸡为黍而食之(sí)答案:B解析:A项“见”读xiàn;C项“辟”通“避”,读bì;D项“食”读sì。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仪封人请见见:引见B.而谁以易之易:改变C.往者不可谏谏:匡正D.趋而辟之趋:快步跑答案:D解析:D项“趋”,快步走。

3.下列句子中,“以”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天将以夫子为木铎B.何以战C.作《师说》以贻之D.遇丈人,以杖荷蓧答案:C解析:C项“以”为连词,其余各项皆为介词。

4.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而谁以易之?B.晨门曰:“奚自?”C.孔子曰:“何陋之有?”D.子路宿于石门。

答案:D解析:D项为介宾短语后置,其余各项均为宾语前置。

【阅读与鉴赏】一、课内精读阅读下文,回答5-8题。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行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