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过程原理
传热与传质原理
传热与传质原理
传热原理是指热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的过程。热量的传递主要有三种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
传导是指热量在固体内部通过分子振动和碰撞传递的过程。当一个物体的一部分受热后,其颗粒会通过振动将热量传递给相邻颗粒,从而使得整个物体的温度均匀分布。
对流是指热量通过流体(液体或气体)的流动传递的过程。当一个物体表面受热时,附近的流体会变热,密度减小,从而上升形成对流流动。对流传热的效果和速度较传导更快,因为流体的运动可以加快热量的传递。
辐射是指热量通过电磁波辐射传递的过程。热辐射是一种以光的形式传播的电磁波,凡是温度高于绝对零度的物体都会发出热辐射。这种辐射不需要介质来传递,可以在真空中传递热量。
传质原理是指物质在不同浓度或压力下的扩散过程。传质可以分为扩散和对流两种方式。
扩散是指物质由高浓度处向低浓度处传递的过程。物质分子的运动会产生一个浓度梯度,导致物质分子自发地从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扩散,以使得整个系统的浓度达到平衡。
对流是指物质在流体中通过流动进行传递的过程。在对流传质中,流体的流动会加速物质的传递速度,增强其扩散效果。
总之,传热和传质原理是研究热量和物质在系统中传递的基本原理。了解这些原理对于控制和改善热传递和物质传递的过程至关重要。
简述突触传递的过程和原理
简述突触传递的过程和原理
突触传递是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信息传递的过程。它是神经系统功能的基础,也是神经系统实现信息处理和传递的核心机制之一
神经元通过突触与其他神经元相连接,通过突触传递信息。突触由突触前细胞、突触间隙和突触后细胞组成。突触传递的过程包括预突触细胞兴奋、突触间隙兴奋传递、突触后细胞兴奋传递三个基本步骤。
预突触细胞兴奋是指来自神经元胞体的电信号传导至突触末梢,引发突触前区域的电势变化。这种电势变化导致突触前区域的电离通道打开,离子(如钙离子)进入细胞,导致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升高。
突触间隙兴奋传递是指突触前区域的电离通道打开后,离子从突触前细胞中流出,进入突触间隙。这些离子会扩散到突触后细胞,影响突触后细胞的电势变化。
突触后细胞兴奋传递是指突触间隙中的离子进入突触后细胞后,引起突触后细胞的电势变化。这种电势变化被传导到神经元的胞体,进而影响神经元的兴奋状态。如果电势超过神经元的阈值,就会引发神经元的动作电位。
突触传递的原理涉及到突触前区域的信号释放、突触间隙的信号传递以及突触后细胞的信号感受和传递。
突触前区域的信号释放是通过钙离子促使突触前细胞内的小囊泡融合到细胞膜,释放出神经递质。当钙离子浓度升高时,钙离子与细胞内的蛋白质结合,促使小囊泡与细胞膜融合,神经递质通过突触前区域的细胞膜释放到突触间隙。
突触间隙的信号传递是通过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扩散以及与突触
后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来实现的。神经递质扩散至突触后细胞表面的受体
上时,会引发突触后细胞内离子通道的开放或关闭,进而改变细胞的电势
热传递的基本原理
热传递的基本原理
热传递是指热量在物体之间传递的过程。热传递的基本原理可以通过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来解释。
热传导是由于分子之间的碰撞和相互作用引起的热量传递。在物体的内部,热量通过固体材料的导热性质在分子之间传递。导热的原理是分子以高频率振动,并将这种振动能量从一个分子传递到与其相邻的分子。这种传递形式下,热量从高温物体的分子传递到低温物体的分子。热导率是描述物体传导热传递性能的物理量。热传导是在没有物质移动的情况下进行的。
热对流是指热量通过流体介质传递的现象。当液体或气体被加热时,它们的密度会降低,使其较热的部分上升,而较冷的部分则下降。这种上升和下降的运动形成了被称为对流的大规模流动。对流传热发生在液体或气体中,因为其分子是自由移动的。对流传热可以将热量迅速从高温区域传递到低温区域。热对流是伴随着物质的移动而进行的。
热辐射是指物体通过放射电磁波的方式传递热量。所有物体都以热辐射的形式向外发射能量。热辐射是由于物体分子和原子的无规则振动引起的。根据斯特藩-玻尔兹曼定律,热辐射的总发射功率与物体的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这意味着随着温度的升高,物体的热辐射功率会显著增加。热辐射是通过真空或透明介质传输热量的唯一方式。
在现实世界中,热传递往往是这三种机制的组合。例如,当我们烹饪食物时,热量会通过底部的热源通过热传导进入锅中的食物。与此同时,由于食物的加热,液体中的热对流也开始。同时,煮食过程中锅的外表面也会通过热辐射释放热量。
热传递的速率可以通过热传导率、对流传热系数和辐射传热系数来描述。热传导率是物质传导热传递的能力,对流传热系数是描述液体或气体
学习传递原理的作用和意义
学习传递原理的作用和意义
传递原理是指在传递过程中信息的传递、交流和传播。它是信息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描述的是从发送者到接收者之间信息传递的过程。学习传递原理对于我们了解信息传递的方式和规律,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和准确性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首先,学习传递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信息的传递过程。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传输介质、信号噪音、编码方式等。通过学习传递原理,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些因素对信息传递的影响机制,从而更好地理解信息在传递中所经历的变化和损失。这对于我们设计有效的传递系统和提高信息传递的可靠性非常重要。
其次,学习传递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研究信息传递的规律和模型。信息传递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中涉及到信号的产生、传输、接收和解码等过程。通过学习传递原理,我们可以建立起相应的数学模型和算法,来描述和分析信息传递的过程。这些模型可以用于预测和优化信息传递系统的性能,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为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此外,学习传递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地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现代社会信息爆炸,人们需要处理大量的信息,而如何高效地传递和交流信息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技能。通过学习传递原理,我们可以了解到信息传递的障碍和问题,学习到一些有效的传递策略和技巧。比如,我们可以通过使用更好的传输介质、采用适当
的编码方式、减小信号噪音等方法,提高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效率。
此外,学习传递原理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和人类行为。信息传递不仅仅发生在技术系统中,更是社会交往和人类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传递原理,我们可以了解到信息传递在社会和人类行为中的作用和影响。比如,研究人们在信息传递中的集体行为和社会网络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群的行为模式和社会结构。这对于改善社会管理、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电化学中的电荷传递过程
电化学中的电荷传递过程
电化学是研究电荷传递过程的一门学科。电荷传递过程是指电子或离子在电化
学系统中的转移和交换。在电化学中,电荷传递过程是实现电化学反应的基础,也是电化学技术的核心。本文将从电荷传递的基本原理、电化学反应的动力学和电化学技术的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电荷传递的基本原理
电荷传递是指电子或离子在电化学系统中由一个电极传递到另一个电极的过程。电荷传递的基本原理可以通过电化学电池的工作原理来解释。电化学电池由两个电极和电解质组成,电解质中溶解了一定浓度的离子。当电池外加电压时,电解质中的离子会在电场的作用下向电极移动。正离子(如钠离子)会向阴极移动,而负离子(如氯离子)会向阳极移动。在电极表面,离子会与电极上的物质发生反应,转化为电子或从电子得到电子。这样,电子或离子就通过电极之间的电荷传递完成了电化学反应。
二、电化学反应的动力学
电化学反应的动力学研究的是电荷传递过程的速率和机理。电化学反应的速率
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电极材料、电解质浓度、温度等。其中,电极材料对电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较为显著。不同的电极材料具有不同的电荷传递能力,即电子在电极表面的传递速率。常用的电极材料有金属、碳材料等。金属电极具有良好的电荷传递能力,可以快速地将电子传递给离子,促进电化学反应的进行。而碳材料电极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能够提供更多的反应位点,增加电化学反应的速率。
电解质浓度是另一个影响电化学反应速率的重要因素。电解质浓度越高,离子
在电场的作用下移动的速率越快,电化学反应的速率也就越快。此外,温度对电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也很大。提高温度可以增加离子的活动性,促进电化学反应的进
flow 传递原理
flow 传递原理
flow(中文翻译为“流程”或“传递”)是指在一个系统或过程中
信息、物质或能量沿着特定的路径从一个地方或环节传递到另一个地方或环节的方式或规律。
在不同领域中,flow 的传递原理可能有所不同,以下是一些
常见的传递原理:
1. 信息传递原理:
在信息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原理是通过信号传递的方式实现的。例如,在计算机网络中,信息通过数据包的形式从一个节点传递到另一个节点,从而实现网络通信。
2. 物质传递原理:
在物理学或化学等领域中,物质传递的原理涉及到物质的移动,例如在流体力学中,液体或气体通过施加压力或梯度的方式从一个区域流向另一个区域。
3. 能量传递原理:
在物理学或能源领域中,能量传递的原理是指能量从一个物
体或系统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系统的方式。例如,在热力学中,热能可以通过传导、传热辐射或对流等方式从一个物体传递到另一个物体。
4. 任务流传递原理:
在项目管理或工作流程中,任务流传递的原理是指任务依次
传递给不同的人或团队来完成。例如,在一个生产线上,原材
料经过不同的工序和操作员的处理,最终成为成品。
这些只是一些常见的流传递原理示例,不同的领域或系统可能有不同的传递原理。总的来说,流的传递原理描述了信息、物质或能量在系统中的传递过程,揭示了流传递的规律。
神经科学中的神经元传递过程
神经科学中的神经元传递过程
神经科学是研究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学科,其中神经元传递过程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单位,通过传递电信号来实现信息传递和处理。本文将探讨神经元传递过程的基本原理、神经元之间的连接以及神经元传递过程的调控机制。
一、神经元传递过程的基本原理
神经元传递过程的基本原理是基于电信号的传导。神经元的细胞膜上存在许多离子通道,这些通道能够控制离子在细胞内外之间的流动。当神经元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内外的离子浓度存在差异,形成了静息电位。当神经元受到外界刺激时,离子通道会打开或关闭,导致离子流动的改变,从而改变细胞内外的电位差。当电位差超过一定阈值时,神经元会产生动作电位,即电信号的传导。
动作电位的传导是通过神经纤维进行的。神经纤维由许多神经元的突起组成,其中有一种称为轴突。轴突上有许多电压门控离子通道,当动作电位到达轴突时,这些通道会打开,离子会沿着轴突快速传导。传导过程中,动作电位会以“一发一传”的方式传递,即在一段轴突上产生一个动作电位,然后通过轴突末端传递给下一个神经元或靶细胞。
二、神经元之间的连接
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形成了神经网络,是实现信息传递和处理的基础。神经元之间的连接主要有两种方式:化学突触和电突触。
化学突触是最常见的连接方式。在化学突触中,神经元之间通过神经递质来传递信号。当动作电位到达轴突末端时,细胞内的囊泡会释放神经递质到突触间隙,神经递质会与下一个神经元的受体结合,从而改变下一个神经元的电位差,进而传递信号。常见的神经递质包括乙酰胆碱、多巴胺、谷氨酸等。
传递过程原理汇总
2020/6/21
18
绪论
4、学习要点
(1)转变思维方式,树立工程观点; (2)掌握基本概念,熟悉数学模型法; (3)重点学习“方法”;看淡烦琐推导; (4)重视学习过程——预习、笔记、作业。
2020/6/21
19
第一章 分子传递现象
1.1 静态过程和动态过程—平衡和速率
宏观上,物体的运动状态只有两种,即: 静态和动态。
动量传递过程的特征变量是流速: 流速 = 动量 / 单位质量。
2020/6/21
28
概论
▲速度分布
江河里的水流,中间快,岸边慢,甚至为 零,这种现象说明,沿江截面,流速有某种分 布。流体在管道和设备中流动时,沿径向截面 上各点的流速也不同,并存在一定的规律,此 即速度分布。
2020/6/21
29
概论
2020/6/21
5
传递现象导论
教材:
《传递现象导论》(第二版) 戴干策等著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年。
参考书:
• 《化工传递过程基础》,陈 涛、张国亮著,化学工 业出版社,2002年。
• 《动量热量与质量传递》,王绍亭 、陈涛著天津科 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
• 《传递现象相似》,夏光榕等,中国石化出版社, 1997年。
• 任何传递过程的速率均可写成: 速率 = 推动力 / 阻力
传递过程原理--课后习题解答
【1-1】试说明传递现象所遵循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研究方法。
答:传递现象所遵循的基本原理为一个过程传递的通量与描述该过程的强度性质物理量的梯度成正比,传递的方向为该物理量下降的方向。
传递现象的基本研究方法主要有三种,即理论分析方法、实验研究方法和数值计算方法。
【1-2】列表说明分子传递现象的数学模型及其通量表达式。
【1-3】阐述普朗特准数、施米特准数和刘易斯准数的物理意义。
答:普朗特准数的物理意义为动量传递的难易程度与热量传递的难易程度之比;
施米特准数的物理意义为动量传递的难易程度与质量传递的难易程度之比;
刘易斯准数的物理意义为热量传递的难易程度与质量传递的难易程度之比。
【2-1】试写出质量浓度ρ对时间的全导数和随体导数,并由此说明全导数和随体导数的物理意义。 解:质量浓度的全导数的表达式为:
d dx dy dz
dt t x dt y dt z dt ρρρρρ∂∂∂∂=+++
∂∂∂∂,式中t 表示时间 质量浓度的随体导数的表达式为
x y z D u u u Dt t x y z
ρρρρρ∂∂∂∂=+++∂∂∂∂ 全导数的物理意义为,当时间和空间位置都发生变化时,某个物理量的变化速率。
随体导数的物理意义为,当观测点随着流体一起运动时,某个物理量随时间和观测点位置变化而改变的速率。
【2-2】对于下述各种运动情况,试采用适当坐标系的一般化连续性方程描述,并结合下述具体条件将一般化连续性方程加以简化,指出简化过程的依据。
⑴ 在矩形截面管道内,可压缩流体作稳态一维流动; ⑵ 在平板壁面上不可压缩流体作稳态二维流动; ⑶ 在平板壁面上可压缩流体作稳态二维流动;
信息的传递通信设备工作原理
信息的传递通信设备工作原理通信设备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在信息传递和交流过程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本文将介绍通信设备的工作原理,从信息的传递到技术的实现。
一、信息的传递
信息的传递是通信设备的最基本功能。人们通过通信设备将信息从一个地方传递到另一个地方。这个过程包括了信息的编码、传输和解码。
1. 编码
编码是将信息转换成适合传输的形式的过程。在通信设备中,常用的编码方式有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两种。
数字信号是通过将信息转换成0和1的两个数字来表示的。它的优点是传输和处理方便,容易纠错。模拟信号则是通过连续的波形来表示信息的。它的优点是能够保留更多的细节,但传输和处理上相对复杂。
2. 传输
传输是将编码后的信息通过传输介质传送到目标地点的过程。常见的传输介质包括有线电缆、无线电波和光纤。
有线电缆是通过导线传输信号的,它的传输距离相对较短。无线电
波是通过无线电频率传输信号的,它的传输距离相对较长。光纤则是
利用光的全反射传输信号,它具有传输速度快、带宽大的优点。
3. 解码
解码是将传输过来的信息还原成原始形式的过程。通信设备中的解
码过程与编码过程相反,它将数字信号或模拟信号转换成人类可以理
解的形式。
二、通信设备的工作原理
通信设备的工作原理涉及到多种技术和原理。
1. 调制解调器
调制解调器是一种用来在数字设备和模拟设备之间进行转换的设备。它通过调制和解调的过程实现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的互相转换。
调制是将数字信号转换成模拟信号的过程,解调则是将模拟信号还
原成数字信号的过程。调制解调器可以通过传输线路将数字信号转换
传递过程原理课程简介
传递过程原理课程简介
《传递过程原理》是化学工程、环境工程、材料工程等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介绍质量传递、热量传递和动量传递三种传递过程的基本原理、数学模型和工程应用。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传递过程的基本概念、质量传递的扩散理论和对流传质、热量传递的传导、对流和辐射、动量传递的粘性流体流动和边界层理论等。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学生可以掌握传递过程的基本原理和数学模型,能够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本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课堂教学、实验和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本课程还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今后从事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的来说,《传递过程原理》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对于培养化学工程、环境工程、材料工程等相关专业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热量的传递与传导原理
热量的传递与传导原理
热量(Heat)是指物体内部粒子(分子、原子等)的运动引起的一
种能量传递方式。热量的传递与传导原理对于我们理解和应用于日常
生活和工程领域都非常重要。本文将介绍热量传递的三种主要方式:
传导、对流和辐射,并讨论每种方式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一、传导(Conduction)
传导是指物体内部的热量通过直接接触在颗粒之间传递的过程。热
量传导通常发生在固体中,而且只在物体的一个部分。在传导过程中,高温的颗粒与低温的颗粒之间的能量传递导致温度的均匀分布。
传导过程可以通过热传导方程来描述,该方程表明热量传导速率正
比于温度梯度和物体导热系数的乘积。导热系数是物体材料固有的特性,它决定了物体对于热量传导的能力。
传导方式主要应用于热传导材料的选择和热工业领域,例如热电材料、散热器等。热传导材料必须具备较高的导热系数,以便更有效地
传递热量。
二、对流(Convection)
对流是指物体内部热量通过流体(液体或气体)的运动而传递的过程。流体的运动可能是自然对流(自然对流是由密度差异引起的,例
如热空气上升)或强迫对流(通过外部力量推动流体运动,例如风扇)。
对流过程中,流体中的高温部分被移动到低温部分,形成了对流热
量传递。对流传热受到流体性质、流速和流体与物体之间的温差的影响。
对流方式广泛应用于空气和水的传热过程中,例如空调、散热器和
热交换器等。优化对流传热有助于提高设备的散热效率和节能。
三、辐射(Radiation)
辐射是指物体通过发射和吸收电磁波来传递热量的过程。辐射传热
是不需要通过介质进行能量传递的,它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简述突触传递的过程和原理
简述突触传递的过程和原理
突触传递(Synaptic Transmission)是神经元之间信息传递的过程,也是神经元网络中端到端信息传导机制的核心过程。它是神经系统中的本地性认知过程,也是神经元成功传递信号的重要手段。突触传递的过程可以分为四个步骤:神经元的激活,神经元的信号传导,突触的发生和神经元的反应。
首先,神经元的激活,可以激活神经元的膜电位,通常是由细胞间通路、非受体内发放系统或受体介导等内部因素诱导,激活神经元膜上的离子通道,从而产生膜电位,产生一个大脑内的化学变化和电学变化。
其次,神经元信号传导,神经元传递信号,就是通过改变膜电位通过膜来发射电子,每个神经元膜电位都会改变,因此,电信号可以轾到其他和神经元,即突触处的电压的迅速传输,以及其他一些神经元的反应,在这个过程中,受体具有一定的位移,也可以起到一些促进突触传递的作用。
紧接着,突触发生,在神经元间传递信号时,由于信号传导速度的限制,由于神经元间距离的远近和神经元的形状,因此,信号能量将在两个神经元的突触部位传播。一旦神经元收到信号,突触就开始发生信号传播,也就是突触传递过程,它的原理是由长时间的小突触发生者(Pre-synaptic)发射的信号诱导附近的帖子突触发放者(Post-synaptic)发射的神经化学物质作用,这些神经化学物质可以在预同步器到后同步器之间传播,从而影响神经元的活动。
最后,神经元的反应,由突触传递在神经元活性的影响,强调神经元的反应活动的变化,神经道进而穿越其他神经位点,并影响其他神经元的活动,最终反映出神经元在各个节点之间的信息传递,也就是神经元网络系统在接收外来信息、信息传导和信息重组以及反馈回去的过程。因此,突触传递是神经元网络系统中信息传播和调控的关键驱动因素。
突触传递的过程及原理
突触传递的过程及原理
突触传递是神经元之间信息传递的基本过程,突触是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点。突触传递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神经元兴奋:当一个神经元受到足够的电刺激时,会产生电冲动(动作电位),这会导致神经元内部电压发生短暂的变化。
2. 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神经递质:神经冲动传到突触前神经元的末梢时,会导致突触前细胞内部的钙离子通道打开,促使神经递质储存泡融合到突触前膜,并释放出神经递质分子到突触间隙。
3. 神经递质扩散:释放的神经递质分子会在突触间隙中扩散,趋向突触后神经元的突触膜。
4. 神经递质结合受体:传统的突触中,神经递质分子会与神经元突触膜上的相应受体结合,这导致突触膜电位发生改变。
5. 电位改变:当神经递质分子结合到突触膜上的受体时,可以导致离子通道开启或关闭,从而改变神经元内部电位。这样的电位改变可能会引发下一个神经元中的电冲动。
总的来说,突触传递是通过神经递质的扩散和与突触膜上的受体结合,改变神经元内部电位来实现的。这种传递信息的方式通过电化学过程完成,从而实现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交流。
热传递的基本原理
特点
换热器内冷热流体的相对流向
传热的强化和削弱
强化传热 强化传热即为根据传热学的基本原理设法增
强传热过程的传热效果,其目的在于使一定的换热 设备获得较大的传热量,或在一定的传热量要求下 使所需的传热面积最小,设备成本最Baidu Nhomakorabea。
削弱传热
削弱传热一般用于减少热力设备及热力管道 对环境的散热,且通过敷设隔热层的办法来实现。
热传递定义
是热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到温度低的物体,或 者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的过程。 热传递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一种自然现象。 只要物体之间或同一物体的不同部分之间存 在温度差,就会有热传递现象发生,并且将 一直继续到温度相同的时候为止。发生热传 递的唯一条件是存在温度差,与物体的状态 ,物体间是否接触都无关。热传递的结果是 温差消失,即发生热传递的物体间或物体的 不同部分达到相同的温度。
❖ (2)傅立叶定律适用于工程技术中的一般稳态好 非稳态导热问题,对于极低温的导热问题和极短 时间产生极大热流密度的瞬态导热过程,如大功 率、短脉冲激光瞬态加热等,傅立叶定律不在适 用。
能量传递和变换的原理和方法
能量传递和变换的原理和方法能量是指物体或系统所具有的做功能力,是事物运动和变化的源动力。能量传递和变换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它们涉及到多个领域,从物理、化学到生物等都有应用。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讨论能量传递和变换的原理和方法。
一、能量传递的原理
能量传递是指把能量从一个物体或系统传递到另一个物体或系统的过程。在自然界中,能量传递可以是热传递、辐射传递、传导传递或者机械传递等方式。
热传递是指两个物体或系统的温度不同,通过热量传递,使得热能从高温区向低温区流动。在实际应用中,热传递是非常常见的一种能量传递方式,如电器散热、热能发电等。
辐射传递是指以电磁波的形式传播能量,如太阳光辐射地球,电磁波传达无线电信号等。
传导传递是指物体或系统中热量通过质点(分子)之间的碰撞、振动和扩散而传递,这是一种基本的热传递方式。
机械传递是靠机械的作用,通过物体的位移或物体之间的碰撞,使得物体的动能或势能转化为另一物体的动能或势能。
二、能量变换的原理和方法
能量变换是指能量的形式或性质发生变化的过程,例如,机械
能变成热能、热能变成电能等。
在能量变换过程中,能量守恒定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定律,它
表达了能量在封闭系统内的总量不变。例如,通过水力发电,水
的动能被转化为发电机内部的电能,但总的能量量并未发生变化。
在实际应用中,能量变换的过程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例如
电力变换、化学变换、动力学变换等。
电力变换主要是指将机械能、热能等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为电
能或将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这个过程可以通过电阻、电容、电感等元器件,利用电路中的电场、电流等特性完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ε、εH和εM的因次也与分子扩散系数ν、 α和DAB的因次相同,均为〔m2/s〕。
在涡流传递中,ε、εH和εM大致相等,在 某些情况下,其中两者或三者完全相等。
因此可用类比的方法研究三传。
需要注意:分子扩散系数ν、α和DAB是物 性常数,它们仅与温度、压力及组成等因素 有关;
但涡流扩散系数ε、εH和εM则与流体性质 无关,而与湍动程度、流道中的位置、边壁 粗糙度等因素有关,因此较难确定。
序言
三传的概念在1960年之前并未被人们普 遍接受,而在1960年前后才出现了“动 量、热量与质量传递”或“传递现象”这 一课程。
事实上,动量、热量与质量的传递是密不 可分的,
比如:如何有效移除反应堆中心部位 由裂变所产生的热量以防过热!!
工业废气排放:必须使其排放到高层大 气中,以便在污染物下降至地表面时, 其浓度降至允许的国家标准范围以内。 预测该浓度,需要了解质量传递和动量 传递过程。
第一章 动量、热量与质量传递导论
平衡态:物系的强度性质;如温度、浓度 等物理量不存在梯度
热平衡:指物系内各个点的温度均匀一致 不平衡态:物系内具有强度性质的物理量
不均匀时,物系就会发生变化, 它要朝着平衡态方向转变。
传递过程:处于不平衡态的物系内,物理 量向平衡方向转移的过程。
一般为质量、能量、动量和电量等。 质量传递:高浓度区→→ 低浓度区 能量传递:高温区→→ 低温区 动量传递:垂直于流动方向上,
如Pr=1则可用摩擦系数的值去估算对流 传热系数的值。
质量通量=
-(质量扩散系数)×(质量浓度梯度)
kg m2
s
[m 2
/
s]
kg / m3
m
jA
DAB
dA dy
(1 3)
通过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条结论: ① 动量、热量与质量传递的通量,都等 于该量的扩散系数与该量浓度梯度乘积的 负值,故三类分子传递过程可用一个普遍 化的表达式来表达即:
实际工作状态下,大多数流体都处于湍 流流动。
在湍流流体中,由于存在大大小小的漩 涡,故除了分子传递外,还有涡流传递。
漩涡的运动和交换会引起流体微团的混合, 从而可使动量、热量或质量的传递过程大大 加剧。
在湍动十分强烈的情况下,涡流传递的强度 大大超过分子传递的强度,此时,三传的湍 流也可仿照现象方程处理为:
冷却塔:更是集热量、动量和Baidu Nhomakorabea量传递 现象于一体 的设施。
与热力学不同,传递是一门探讨速率 过程的科学。在速率这个概念上,三种 传递过程之间存在着基本的类似性。
学习该课程的两个最基本目的:
(1)帮助了解各类传递过程的机理。 这对于涉及传递过程的设备设计、操作 和控制可以提供理论基础。
(2)为所研究的过程提供基础数学模 型,使过程开发周期大大缩短。
“-”表示质量通量的方向与浓度梯度的方 向 相反
DAB —与组分的种类、压力、温度、组成等 因素有关。
小结:上述三定律都用来描述由于分子间 无规则运动所引起的三类传递现象,它们 具有类似性,即
① 各过程所传递的物理量均与其相应的强 度因素的梯度成正比,并且都沿着负梯度 的方向传递;
② 各式的系数都是物性常数,它们只是状 态的函数,与传递的物理量多少和梯度的 大小无关。
导热系数k 是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温度的函数。 固体和液体:k与压力关系不大 气体: k与压力有关
三、费克定律(Fick’s law)
基于两组分系统,组分A在组分B中由于分 子扩散所产生的质量通量,可由下式描述:
jA
D AB
dPA dy
(1 3)
jA— 组分A的质量通量
DAB— 组分A在B中的扩散系数
相反。 剪应力是作用在垂直于y方向单位面积上的 力,或x-动量在y方向上的通量。
粘度:流体的一种物理性质,仅与流体状态 有关,即只与流体的压力、温度、组成有关, 而与速度梯度和剪应力无关。
粘度的规律:(同种物质在相同温度下μg<< μL ) 气体粘度: T ↑ μg ↑ 液体粘度: T ↑ μL ↓ 气体和液体: P ↑ μ ↑ 牛顿型流体:遵循牛顿粘性定律的流体均是,如:
由高速区→→低速区 理由: 存在梯度之故
第一节 动量、热量与质量 传递的类似
现象定律:三传既可由分子的微观运动 引起,↗分子传递
也可由漩涡混合造成流体微团的宏观运 动引起,↗涡流传递 描述分子传递的三传定律分别是: 牛顿粘性定律,傅立叶定律和费克定律, 它们总称为现象定律。
一、牛顿粘性定律:
理想流体:无粘性,两相互接触的流体层
涡流动量传递:
r d (u x )
dy
(1 6)
式中τr-涡流剪应力又叫雷诺应力;
ε-涡流粘度,〔m2/s〕
涡流热通量:
( q )e A
H
d ( c p t )
dy
(1 7)
εH-涡流热扩散系数,〔m2/s〕 组分A的涡流质量通量:
j
e A
M
d A
dy
(1 8)
式中εM-涡流质量扩散系数,〔m2/s〕
所有的气体和大多数低分子量的液体。 非牛顿型流体:不遵循牛顿粘性定律的流体,如:
泥浆、污水、高分子溶液和油漆等等。 属流变学范畴
二、傅立叶定律(fourie’s law)
对于导热现象,可用傅立叶定律描述之:
q k dt
A
dy
q /A 为热通量, k 为导热系数
(1 2)
“-”表示热通量与温度梯度的方向相反,即热量 是由高温向低温方向传递.
[] m2
[]
[]
s
ρu x-动量浓度,其单位为:
[u
x
]
kg m m3
/
s
d(u x )-动量浓度梯度,其单位为:
dy
[u x [y]
]
kg m / s m3 m
从上述各量的因次可以看出:剪应力τ即单 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的动量。
因此τ可表示动量通量,它等于动量扩散系 数(运动粘度)乘以动量浓度梯度的负值。 动量通量 =-(动量扩散系数)×(动量浓度梯度)
二、热量通量
傅立叶定律可写成:
q d(Cpt)
A
dy
(1 5)
k Cp
[m2 / s] 热扩散系数
该定律可理解为:导热通量=
-(热扩散系数)×(热量浓度梯度)
J m 2 s
[m 2
/ s]
J
/ m3 m
三、质量通量
对Fick定律中个动量物理意义和单位不需 要变形就可直接进行分析:
三传通量表达式一览表
动量 通量
只有分子运动 的传递
d (ux )
dy
涡流为主 的传递
r d (ux )
dy
两者兼有 的传递
t r
热量 通量
q d (c pt)
A
dy
( q )e A
H
d (cpt)
dy
q ( A)t
( q ) ( q )e AA
质量 通量
Ja
DAB
d A
dy
J
e A
M
d A
dy
j At
jA
j
e A
1-4 普兰特数、施密特数和刘易斯数
实际中往往是二种或三种传递过程同时 存在,这时可以使用如下三个无因次数群 中的两个或三个来表达不同的传递过程之 间的关系。
它们是 ① 普兰特数(plandtl number)
Pr c p k
② 施密特数 (Schmidt number)
Sc
DAB
DAB
③ 刘易斯数 (lewis number)
Le
DAB
k
c p DAB
当系统中动量和热量同时传递时,用Pr数 动量和质量同时传递时,用Sc数 质量和热量同时传递时,用Le数
大多数气体Pr=1,Sc=1 液体的Pr和Sc值变化范围较宽。
当Pr和或Sc或Le等于1时,表示相应的 两种传递过程具有类比性,可以同一类传 递过程的结果去预测另一类传递过程。
上述三定律又称为分子传递线性定律。
1-2 三传的普遍表达式
一、动量通量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即ρ为常数的流体, 牛顿定律可写成:
d(u x ) d(u x )
dy
dy
(1 4)
τ-动量通量,其单位为:
[]
N m2
kg
m/ m2
s2
kg m / m2 s
s
υ-运动粘度,其单位为:
者的速度为u,当然u < uo…一直这样传下 去,直至上层办流体速度为0。这样就在uo 和u之间建立了速度梯度分布。
实验证明,当uo不是很大,流体处于层流 范围内时,动量传递通量与速度梯度成正
比,即:
dux dy
(11)
动量通量又称剪应力,单位面积上的剪应力。 τ— 剪应力,N /m2 μ — 粘度(动力粘度),N·S /m2 “-”表示动量通量的方向与速度梯度的方向
三传有着统一的现象方程。
梯度与通量的方向作如下规定:
沿坐标轴的方向是通量的正方向,坐标 轴的负方向则是梯度的正方向。因此:现象 方程中有“负”号时表示传递方向与坐标轴 同向;
反之,现象方程中有“正”号时,表示传递 方向与坐标轴反向,而梯度与坐标轴同向。
1-3 涡流传递的类似性
前述的现象方程是用来描述分子运动 所产生的传递方向的,而这种传递过程 只在少数情况下出现,如固体或静止的 液体或层流流动的流体内的传热或动量、 质量传递便属于分子传递。
间不产生剪切力;
实际流体:有粘性,流体层间会产生剪切力
两块无限大的平行平板,
静止 上块静止,下块运动,
速度u,中间充满流体,
因粘性的存在,最下层
流体必随板运动,速度
dy
u-du
u
u0
u0
uo , 最上层流体也必随 板静止,速度0,
同样,因粘性,速度为uo的流体必然将其 动量的一部分传递给相邻的流体,而使后
传递过程原理
序言 一、 动量、热量与质量传递导论 二、 总质量、总能量和总动量衡算 三~ 六、动量传递(粘性流体流动的微分方程、
运动方程的应用、边界层理论基础、湍流) 七~九、热量传递(热量传递概论与能量方程、
热传导、对流传热) 十~十二、 质量传递(质量传递概论与传质微分
方程、分子扩散、对流传质、相间传质)
通量=-(扩散系数)×(浓度梯度)
② 动量、热量与质量扩散系数ν、α和 DAB具有相同的因次,均为m2/s
③ 通量为向量,它代表动量、热量与质量 传递的方向和量值,通量的方向永远与该 量梯度的方向相反,故其表达式中有“负” 号。 现象方程:(phenomenological equation)
将通量等于扩散系数乘以浓度梯度的方程称 为现象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