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笔下的春风岭也就是麻城的大安山岭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笔下的春风岭也就是麻城的大安山岭
网易博主:西阳之老土
光黄古道更准确的说法应该叫汴黄古道,汴京到黄州嘛,是唐宋时期汴京(现开封)到黄州府(路)的最便捷的一条通道,既然是一条官道,一定会在这条路上发生很多故事,这就需要对古代历史地理感兴趣的人去发掘,逐步拨开历史迷雾,让大家去认知,博客是一个好东西,不需太多的条条款款,找到依据,说通道理即可!本篇博文主要说一说苏轼笔下的春风岭,因为这个春风岭让很多人产生了迷惑,不知在那?下面仅用手中已有资料进行考证!日后若有更准确资料
再补充也不迟!博客即可当娱乐,也可当学术!大家认为说得有道理
就行了!
宋绍圣元年(1094),苏轼被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

写过一首《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风亭下梅花盛开》,诗文如下:
春风岭上淮南村,昔年梅花曾断魂。

岂知流落复相见,蛮风蜒雨愁黄昏。

长条半落荔支浦,卧树独秀桄榔园。

岂惟幽光留夜色。

直恐冷艳排冬温。

松风亭下荆棘里,两株玉蕊明朝暾。

海南仙云娇堕砌,月下缟衣来扣门。

酒醒梦觉起绕树。

妙意有在终无言。

苏轼先生时时不忘“春风岭”,那是因为他赴任黄州时在“春风岭”上留有著名的《梅花二首》诗篇。

春来幽谷水潺潺,灼烁梅花草棘间。

一夜东风吹石裂,半随风雪度关山。

何人把酒慰深幽,开自无聊落更愁。

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

有意思的就是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过麻城也跟着来了二首:
《下春风岭》
东归已过春风岭,度尽千山路渐平。

人事水泡能几日,流光驹隙却堪惊。

居人落落多新屋,行店依依认旧程。

世事饱谙身已老,区区来往笑浮生。

《将至岭下作》
竟陵南风稻新绿,梦泽悠悠伤远目。

春风岭上望齐安,太昊城边揽秋菊。

“春风岭”既然如此令人难忘,那令人神往的“春风岭”在那?先来看看麻城县志如何说,目前现存最早《麻城县志》为康熙九年本,其卷一“山川”记载:春风岭,一曰东界岭,一曰大安山岭。

按《一统志》:“在麻城县,岭上多梅花,苏轼自新息渡淮由此岭。

”则二处皆自黄走新息道也。

康熙九年本《麻城县志》引用了《一统志》的说法,《一统志》有三个版本,一个是大元《一统志》,一个大明《一统志》,再一个就是大清《一统志》。

先看看大清《一统志》:《大清一统志》清代官修地理总志。

该书前后共修纂三次。

第一次修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

初由内阁学士徐干学主持,不久,徐干学因罪去职,编纂工作因此停顿。

到雍正年间,各省通志大体齐备之后,又恢复了《大清一统志》的编纂工作。

乾隆九年(1744),最后成书。

按照这个说法,康熙九年本《麻城县志》引用的《一统志》不可能是大清《一统志》。

那么再看看大元《一统志》:《大元一统志》由回人扎马剌丁创议编辑官方地理总志,并与虞应龙合作领导组织撰修。

从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开始;到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共经历9年完成初稿755卷。

而后因获得《云南图志》、《甘肃图志》、《辽阳图志》故而继续重修,由孛兰盻、岳铉等主持编辑,到元成宗大德七年(1303年)全书完成,共1300卷,600册。

定名为《大元大一统志》。

成书后藏于秘府,一直到元顺帝至正六年(1346年)方在杭州开始刻版,而后许有壬为此书写序。

非常可惜的就是《元一统志》至清中叶已散佚不全,民国间,金毓黻据北京图书馆、大连图书馆及各收藏家所藏零页抄得15卷,又自诸书辑佚,得4卷,此本刊入金氏所编《辽海丛书》中。

建国后,赵万里在金辑本的基础上,增加了从《永乐大典》中新辑出的佚文,编为10卷,于1966年由中华书局出版。

最后看看大明《一统志》:《大明一统志》明代官修地理总志。

李贤、彭时等纂修。

成书于天顺五年(1461年)四月,共90卷,该书源自洪武三年(1370年)由魏俊民、黄篪、刘俨、丁鳯等按《大元大一统志》体例,纂成的《大明志书》。

洪武六年(1373年)续纂,洪武十七年(1384年)编成《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书》24卷,景泰七年(1456年)编成《寰宇通志》以当时以两京十三布政使司为纲,以及所属一百四十九府为目,下设建置、沿革、郡名、形胜、风俗、山川、土产、公署、学校、书院、宫室、关津、寺观、祠庙、陵墓、古迹、名宦、流寓、人物、列女、仙释等38门。

作简略说明。

书末记述相邻近国家或地区的地理形势。

凡经书所载,咸在网罗;而子史所传,则举当收录,比较系统而集中地保存了明代政区的有关地理资料。

通过三个版本《一统志》的介绍后,康熙九年本《麻城县志》引用了《一统志》最有可能的就是《大明一统志》,因为按散佚不全《大元一统志》中已没有“春风岭”这个词条。

《大明一统志》关于“春风岭”这个词条:“在麻城县,岭上多梅花,苏轼自新息渡淮由此嶺,有詩”。

见下图:
《大明一统志》中提到的“春风嶺”
《麻城县志》康熙九年本在《大明一统志》的基础上延伸了2个说法,即为“春风岭,一曰东界岭,一曰大安山岭。

”、“则二处皆自黄走新息道也。


那么现除《大明一统志》外,还有不有提到”春风岭“的古文献呢?根据目前手上已找到的唐初.魏王李泰主编《括地志》、唐.李吉甫撰《元和郡县图志》、宋.乐史编撰《太平寰宇记》、南宋.王象之编纂《舆地纪胜》、南宋.祝穆撰《方舆胜览》、《大明一统志》、明弘治十四年《黄州府志》、《大清一统志》及麻城县志康熙九年至民国二十四年等历史与地理方志。

在这些后人引用的方志中,最早提到“春风嶺”也就只有的南宋.王象之编纂《舆地纪胜》(1227年成书)。

《方舆胜览》晚《舆地纪胜》12年成书(1239年成书,1269年才有刻本流传),《方舆胜览》书里有黄州记载,但没有“春风岭”这个词条。

关于《舆地纪胜》:《舆地纪胜》是南宋中期的一部地理总志,王象之编纂,成书于南宋嘉定、宝庆间(1221年至1227年),200卷。

自序谓:此书“以郡之因革,见于篇首,而诸邑次之,郡之风俗又次之,其它如山川之英华,人物之奇杰,吏治之循良,方言之异闻,故老之传说,与夫诗章文翰之关于风土者,皆附见焉。

”后人以其详赡分明,体例谨严,考证极其核洽,誉为南宋全国性总志中最善者。

《舆地纪胜》中关于“春风嶺”词条:“在麻城县,岭上多梅花,苏轼自新息渡淮由是嶺,见于诗咏”。

大家可以关注到《舆地纪胜》及《大明一统志》词条几乎一样,那么歧义是如何产生的呢?再查明
弘治十四年《黄州府志》里面关于“春风岭”词条:“按统志及胜览在县治东,岭多梅花,苏轼自新息渡淮由此嶺,有詩,今有岐亭道上见梅花,以此题戏赠陈季常之诗,未知即此是否?”,看来问题就出在这里了,《方舆胜览》里根本没有“春风岭”这个词条啊!《大明一统志》里也没有说“春风岭”在县东啊,巧的是李勇先早在1996年第6期《古籍整理研究学刊》上发表“试论《方舆胜览》一书的流传及影响”一文,明确指出了此词条错误,该文表述如下:“明所引《胜览》的内容有不见于今本者。

如弘治《黄州府志》卷二山川门春风岭条引'《胜览》在县治东,岭多梅花,宋苏轼自新息渡淮由此岭'。

而今本《胜览》卷五十黄州无此。

按《舆地纪胜》卷四十九黄州景物下有春风岭,可知确在此州无疑。

”,可见后来《麻城县志》引用该词条就出现了误导,康熙九年版倒还坚持在说“一曰大安山岭”,乾隆六十年、光绪八年及民国版就干脆照抄明弘治十四年《黄州府志》引用《胜览》中那个虚无子有的词条了,这样一来定位“春风嶺”就引起了歧义。

《舆地纪胜》记载是准确的,按《舆地纪胜》及《大明一统志》记载,整个词条的解释就是:“春风嶺”在麻城县,岭上多梅花,苏轼从新息渡淮经过此嶺,“春风嶺”在苏轼诗中可见。

如下图:
南宋《舆地纪胜》中记载“春风嶺”
明弘治十四年《黄州府志》记载“春风岭”
站在现在角度再看,该如何定位“春风岭”?凡是到过大安山去过的人,无不对大安山岭“福禄寿喜春”几个古代石刻大字让人记忆深刻,“福禄寿喜“应跟佛教相关,硕大的古代石刻“春”字要阐明什么意思?
给南来北往的文人墨客留下怎么的记忆?这难道不是文人墨客心中
的“春风岭”,那又是什么?就是说这个地方原名就叫“春风岭”,“春风岭”上还建有唐代以来的禅院,(这与明末清初诗文家阎尔梅(1603—1679)来大安山岭拜访他的两位已出家的朋友是相符合的,见阎尔梅与麻城大安寺),苏轼号东坡居士,大安山岭那个大大的“春”字世传为东坡居士所刻是可能的,这种情况下东坡居士怎么可能忘了他心目中的“春风岭”呢?特别是“春风岭”上傲雪枝头的梅花!也巧合
的是现在“大安山岭”周围仍就还有古梅花树!那为什么现在却很少
叫“春风岭”呢?只是因该山岭形如马鞍,给人舒适安祥之感,被堪舆家看作“安然上地”,故又以“大安”名之,被后来文献中记载为大安山
岭罢了!象这么讲来的话大安山岭躺着的“春”字已跨过千年了!
大安山岭上躺着一个大大的”春“字
关于大安山与大安寺的记载按目前手中最早的文献见于明弘治十四年《黄州府志》。

只不过明弘治十四年《黄州府志》提供了更进
一步了解大安寺的信息:“在县西三十里,世传虚应禅师立、元未兵毁向废,惟有基址并塔存”
明弘治十四年《黄州府志》记载大安山
明弘治十四年《黄州府志》记载大安寺
回过头来,再来看从康熙九年本到民国二十四年《麻城县志》的四个版本,关于大安山与春风岭的记载:
康熙九年本《麻城县志》关于大安山词条:“大安山西距县二十五里,中有古刹,山椒名梅候俗呼梅花脑,留刹北下嶺有石级百丈阶,自县西七里冈至此踰白沙关为宋达汴京道。


(清)乾隆六十年刻本《麻城县志》关于春风嶺词条:“在县东九十里,一名东界嶺,《舆地纪胜》县有春风嶺,多梅花苏轼自新息渡淮经七嶺,统志”
乾隆六十年、光绪八年和民国二十四年《麻城县志》均照抄明弘治十四年《黄州府志》引用《胜览》中那个虚无子有的词条。

通过上下文一对比就知(清)乾隆六十年刻本《麻城县志》关于春风嶺词条摘抄《舆地纪胜》或《一统志》有误,甚至将“此嶺”错抄成“七嶺”,将康熙九年本“一曰大安山岭”也就直接简化了,因而误导了后来人!
进一步解读:康熙九年本《麻城县志》说东界岭、大安山岭二处皆自黄走新息道倒是不错,的确按现在的眼光看二处都可到息县,一个是106国道方向,一个是大广高速、京九铁路方向。

但把目光放到宋朝苏轼那个年代,顺东界岭(大小界岭)106国道方向到黄州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它比顺着春风岭(也就是现大安山岭)古驿道到光山、息县到北宋都城汴京(开封)至少要远50公里左右,作为当
时的苏轼而言是不可想象的,按《府志》、《县志》文献记载至少唐、宋两代汴京作为都城后,大安山岭方向古驿道是麻城通向都城唯一便捷的官道。

元明清朝后都城位置发生变化,自然原来的驿道逐步废掉!特别60年代修建浮桥河水库以后,原来的光黄古道才完成了它应有的历史使命!
注:“春风岭上淮南村”可能会让人联想“淮南村”会不会是河南
的村庄,通过《舆地纪胜》、太平寰宇记(宋.乐史撰)等史料记载,黄州府唐、宋两代皆属淮南西路管辖,这就不存在所谓的问题了!整个黄州府都属于淮南地域!
明弘治十四年《黄州府志》载麻城县域图
清光绪八年《麻城县志》载麻城山水全图
清光绪八年《麻城县志》载麻城县区域图
清光绪八年《麻城县志》载麻城区域寨堡图
羚羊山分水岭(白沙关)是麻城浮桥河水库的发源地
2014年6月重庆晨报工作室高空拍摄汴(京)-光州- 黄州古驿道(麻城市浮桥河国家湿地公园晏店村)
汴(京)-光州- 黄州古驿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