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教案(3)

合集下载

高中物理第三课第五节教案

高中物理第三课第五节教案

高中物理第三课第五节教案

教材版本:高中物理教材

课程名称:第三课第五节

教学内容:光的折射

教学目标:

1. 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及相关定律。

2. 掌握光的折射定律的基本原理和公式。

3. 进一步了解实际生活中光的折射应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光的折射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难点:光的折射定律的推导和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

1. 教材、教具、多媒体设备等。

2. 实验器材:玻璃棱镜、白色光源、尺子。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1. 复习前几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忆光的直线传播和反射现象。

2. 提出问题:光线在介质中传播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二、讲解光的折射现象

1. 通过实验展示光的折射现象,并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

2. 讲解光的折射定律的基本原理和公式。

3. 指导学生进行相关计算题目练习,巩固光的折射定律的理论知识。

三、实验探究

1. 组织学生进行光的折射实验,使用玻璃棱镜和白色光源。

2. 让学生测量入射角和折射角,验证光的折射定律,并进行数据分析和讨论。

四、拓展应用

1. 通过实例分析,引导学生了解光的折射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光的折射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五、课堂总结

1. 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光的折射定律的重要性。

2. 提出思考问题:光的折射定律如何解释水杯中的吸管看起来弯曲的现象?

六、作业布置

1. 布置相关习题作业,巩固光的折射定律的应用。

2. 提出拓展阅读任务,让学生了解更多与光的折射有关的知识。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实验展示、理论讲解和实际应用等方式,使学生深入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和定律,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重培养

物理教案高中必修三

物理教案高中必修三

物理教案高中必修三

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电磁感应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掌握相关的计算方法。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个实验视频或图片,引发学生对电磁感应的兴趣,并提出问题:“什么是电磁

感应?它有什么应用?”

二、概念讲解(15分钟)

1. 电磁感应的基本原理:当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或磁场的强度发生改变时,会产生感应电流。

2.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与导体磁通量的变化率成正比。

3. 洛伦兹力的方向规则:右手螺旋定则,确定感应电流的方向。

三、公式推导与计算(20分钟)

1. 计算感应电动势:利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进行计算。

2. 计算感应电流:应用欧姆定律和洛伦兹力规律进行计算。

四、实验与探究(15分钟)

设置实验,让学生观察电磁感应现象,并用实验数据进行计算和分析。

实验内容可以包括感应电动势的测量、感应电流的探究等。

五、应用拓展(10分钟)

讨论电磁感应在电磁感应加热、电磁感应制动等方面的应用,并展示相关实例。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一步提高电磁感应技术的应用效率和效果。

六、总结与评价(5分钟)

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总结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提出问题并让学生针对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评价自己对电磁感应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七、作业布置

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电磁感应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以上仅为参考范本,实际教学中可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需求进行调整)

人教版(新教材)高中物理必修3优质教学设计3:10.1 电势能和电势教案

人教版(新教材)高中物理必修3优质教学设计3:10.1 电势能和电势教案

10.1 电势能和电势

教学目标

1.通过讨论静电力对试探电荷做功,知道静电力做功与路径无关的特点。将静电力做功与重力做功进行类比,理解静电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的关系。认识电势能的相对性。

2、理解电势的概念,知道电势是描述电场的能的性质的物理量。明确电势能、电势、静电力的功、电势能的关系。了解电势与电场线的关系,了解等势面的意义及与电场线的关系。3.通过与前面知识的结合,理解电势能与静电力做的功的关系,从而更好的了解电势能和电势的概念。

4.尝试运用物理原理和研究方法解决一些与生产和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增强科学探究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电势能、电势、等势面的概念及意义。

2.掌握电势能与做功的关系,并能用此解决相关问题。

设计思想:

电势能、电势是电磁学开篇章节静电场中的重点内容,它从能量的角度反映了电场的性质。对它的研究为以后学习电功、电动势、电磁能奠定了知识基础。本部分内容尤其与日常生活和生产、科学尖端技术的应用与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学好这部分知识有着广泛的实用价值。

它是课程教学中利用物理思维方法较多的一堂课,尤其是用类比的方法认识新知识,同时为具体的物理知识迁移作好思维铺垫。教材从电场对电荷做功的角度出发,推知在匀强电场中电场力做功与移动电荷的路径无关。进而指出这个结论对非匀强电场也是适用的,并与重力势能类比,说明电荷在电场中也是具有电势能。电场力做功的过程就是电势能的变化量,而不能决定电荷在电场中某点的电势能的数值,因此有必要规定电势能零点。对学生能力的提高和对知识的迁移、灵活运用给予了思维上的指导作用。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2教案-3._万有引力定律_教学设计_教案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2教案-3._万有引力定律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得出的思路和过程。

2、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含义并会推导万有引力定律。

3、知道任何物体间都存在着万有引力,且遵守相同的规律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研究问题时,抓住主要矛盾,简化问题,建立理想模型的处理问题的能力。

2、训练学生透过现象(行星的运动)看本质(受万有引力的作用)的判断、推理能

德育目标:

1、通过牛顿在前人的基础上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思考过程,说明科学研究的长期性,连续性及艰巨性,渗透科学发现的方法论教育。

2、培养学生的猜想、归纳、联想、直觉思维能力。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月——地检验的推倒过程

教学难点:

任何两个物体间都存在万有引力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 引入:

太阳对行星的引力是行星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这个力使行星不能飞离太阳;地面上的物体被抛出后总要落到地面上;是什么使得物体离不开地球呢?是否

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引力造成的呢?

若真是这样,物体离地面越远,其受到地球的引力就应该越小,可是地面上的物体距地面很远时受到地球的引力似乎没有明显减小。如果物体延伸到月球那里,物体也会像月球那样围绕地球运动。地球对月球的引力,地球对地面上的

物体的引力,太阳对行星的引力,是同一种力。你是这样认为的吗?

(二)新课教学:

一.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思路)

假想——理论推导——实验检验

(1)牛顿对引力的思考

牛顿看到了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这只是一种传说。但是,他对天体和

地球的引力确实作过深入的思考。牛顿经过长期观察研究,产生如下的假想:

高中选修三物理教案

高中选修三物理教案

高中选修三物理教案

教学内容:电磁感应

教学目标:

1. 理解电磁感应的基本概念,掌握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2. 能够运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解决相关问题;

3. 能够应用电磁感应的原理设计简单的电磁感应装置。

教学重点: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难点:运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黑板、彩色粉笔、投影仪、实验装置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引入电磁感应的概念,简单介绍电磁感应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性。

2. 提出问题:什么是电磁感应?它与静电感应有何不同?

二、探究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15分钟)

1. 展示实验装置,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

2. 介绍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内容和公式。

3. 带领学生讨论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意义和应用。

三、应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20分钟)

1. 给学生几个练习题,让他们运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2. 让学生讨论解题过程中的思路和方法,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四、设计电磁感应装置(15分钟)

1. 要求学生设计一个简单的电磁感应装置,并描述其原理和实现方式。

2. 鼓励学生动手实践,检验设计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五、总结与展望(5分钟)

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知识点。

2. 展望下节课的学习内容和目标。

教学延伸:

1. 扩展学生对于电磁感应的理解,探讨其他应用领域。

2. 进一步了解电磁感应的原理和发展历程,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为主线,引导学生系统学习电磁感应的基本概念和原理。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确保教学效果的实现和提高。

高中物理选修三教案

高中物理选修三教案

高中物理选修三教案

主题:电磁感应

年级:高中

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 理解安培环路定理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2. 能够利用电磁感应现象解释自感和互感的原理。

3. 能够运用安培环路定理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内容:

1. 安培环路定理的原理和公式推导。

2.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原理和公式。

3. 自感和互感的概念及其应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10分钟)

1. 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展示电磁感应现象,引发学生对电磁感应的兴趣。

2. 提出问题:为什么磁场可以感应电流?如何解释这一现象?

二、学习定理(40分钟)

1. 在黑板上讲解安培环路定理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原理。

2. 引导学生推导安培环路定理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公式。

三、讨论(20分钟)

1. 分组讨论自感和互感的概念,学生展示并解释自己的理解。

2. 教师进行总结,澄清学生对自感和互感的疑惑。

四、应用(30分钟)

1. 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 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

三、作业布置(10分钟)

1. 布置课后练习题,以巩固所学知识。

2. 提醒学生预习下节课内容,为课堂讨论做准备。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围绕电磁感应展开,引导学生理解安培环路定理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原理,并能够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讨论和练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得到了

增强,同时也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和分享。不过,部分学生对于定理的推导和概念的理解仍

较困难,需要进一步加强练习和讲解。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能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

提高教学效果。

高中物理必修三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三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三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光的折射和全反射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2. 掌握光线在不同介质界面上的折射规律和计算方法;

3. 能够应用光的折射和全反射原理解决相关问题;

4. 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数据处理能力。

教学重点:

1. 光的折射规律和全反射条件;

2. 折射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3. 折射率和全反射条件的实验验证。

教学难点:

1. 了解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规律;

2. 熟练掌握折射率的计算方法;

3. 掌握光的全反射条件。

教学准备:

1. 实验用光具;

2. 几种不同介质的透明块;

3. 尺子、直尺、光源等实验器材;

4. 实验报告表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通过引入实例或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了解光的折射和全反射的基本概念。

二、理论讲解(15分钟)

1. 介绍光的折射规律和全反射条件;

2. 讲解折射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3. 分析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规律。

三、实验操作(30分钟)

1. 让学生根据实验指导书进行实验操作,测量不同介质的折射率;

2. 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

3. 让学生进行实验数据处理,验证全反射条件。

四、课堂讨论(10分钟)

1. 让学生交流实验结果和数据处理过程;

2.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和解释结果;

3. 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回顾、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完成实验报告。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光的折射和全反射原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也得到了提升。下节课可以扩展教学内容,让学生探讨更多光学现象和应用。

必修三高中物理所有教案(全)

必修三高中物理所有教案(全)

必修三高中物理所有教案(全)

一、电磁学

1. 电场与电势

- 教案一:电荷与静电力

- 教案二:电场强度

- 教案三:电场力

- 教案四:电势与电势差

- 教案五: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

- 教案六:电荷在电场中的能量

2. 电流与电阻

- 教案一:电流的基本规律

- 教案二:欧姆定律

- 教案三:串、并联电阻与分压、强弱电流

- 教案四:热效应与电功率

3. 电磁感应

- 教案一:磁通量与安培环路定理

- 教案二:电磁感应定律

- 教案三:感应电动势、磁感应强度与电磁感应电流- 教案四:自感、互感与动生电动势

- 教案五:发电机与电磁铁

4. 电磁振荡与电磁波

- 教案一:电磁振荡概述

- 教案二:单摆振荡与简谐振动

- 教案三:简谐振子的能量

- 教案四:电磁波的基本性质

二、光学

1. 几何光学

- 教案一:光的传播路径与光的反射

- 教案二:光的折射与光的全反射

- 教案三:薄透镜成像规律

- 教案四:光的干涉与衍射

2. 光的波动性

- 教案一:光的偏振与波动模型

- 教案二:光的干涉与衍射现象

- 教案三:杨氏双缝干涉与普朗克光电效应

3. 光的电磁波性质

- 教案一:光的干涉与衍射现象

- 教案二:光的偏振与波动模型

- 教案三:杨氏双缝干涉与普朗克光电效应

三、现代物理

1. 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 教案一:物质的状态与性质

- 教案二:原子的结构与周期表

- 教案三:分子与离子键的成因

- 教案四:物态变化与能量转化

- 教案五:材料的特征与分类

2. 光的粒子性质

- 教案一:光的微粒性质

- 教案二:波粒二象性与德布罗意假设

- 教案三:波粒二象性与干涉实验

高中物理必修3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3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3教案

课题:磁场

教学内容:磁感应强度、磁场强度、磁场力

教学目标:

1. 知道什么是磁感应强度,能够计算磁感应强度的大小;

2. 了解什么是磁场强度,明白磁场强度的作用;

3. 理解磁场力的概念,能够计算磁场力的大小。

教学重点:

1. 磁感应强度的计算方法;

2. 磁场强度的作用;

3. 磁场力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1. 磁场力的计算方法;

2. 磁感应强度、磁场强度、磁场力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老师出示一根磁铁,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磁铁的特点,引出磁场的概念。

二、讲解(15分钟)

1. 讲解磁感应强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讲解磁场强度的概念和作用;

3. 讲解磁场力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三、实验(20分钟)

在实验室中设置磁场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测量磁感应强度和磁场强度,并计算磁场力的大小。

四、总结(10分钟)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强调磁感应强度、磁场强度和磁场力之间的关系。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练习题目,巩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掌握磁感应强度、磁场强度和磁场力的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计算。同时,通过实验的设置,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力。在今后的学习中,需要多练习相关题目,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高中课堂教学教案模板范文

高中课堂教学教案模板范文

课题:高中物理《自由落体运动》

课时:2课时

年级:高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2)能够运用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3)了解重力加速度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合作、交流、分享的能力;

(3)通过课堂练习,巩固学生对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3)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学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规律和重力加速度的计算;

2. 教学难点: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应用和重力加速度的计算。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小车、斜面、刻度尺等);

2.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相关内容,准备实验报告。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 复习初中物理中关于重力、运动学的基本知识;

2. 引入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新课讲解

1. 讲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强调物体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2. 介绍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包括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位移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等;

3. 讲解重力加速度的概念,介绍重力加速度的计算方法。

三、实验探究

1. 分组实验:让学生利用实验器材,验证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2. 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高中物理第十三章电磁感应与电磁波初步第三节电磁感应现象及应用教案3

高中物理第十三章电磁感应与电磁波初步第三节电磁感应现象及应用教案3

第3节电磁感应现象及应用

教学设计

问题与目标

1.了解电磁感应发现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分析、论证能力。

2.知道电磁感应现象,以及电磁感性现象的产生及其条件。

重点与难点

重点

1.知道什么是电磁感应现象.

2.了解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难点

1.电磁感应现象的产生及其条件。

2.电磁感应现象中的能量转化特点。

教学准备

教师要求

条形磁体、电源、导线、原线圈、副线圈、滑动变阻器、开关、电流计。

学生要求

复习磁通量,预习本节知识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时,导体中就会产生磁感应电流。那么,切割磁感线是产生感应电流的唯一方法吗?还有其他方法吗?这些方法有什么内在联系吗?

二、新课教学

(一)划时代的发现

奥斯特发现的电流的磁效应,震动了整个科学界,它证实电现象与磁现象是有联系的.有关电与磁关系的崭新研究领域洞开在人们面前,激发了科学家们的探索热情。人们从电流磁效应的对称性角度,开始思考如下的问题:既然电流能够引起磁针的运动,那么,为什么不能用磁体使导线中产生电流呢?

人们早就认识了磁化现象,知道磁体能使附近的铁棒产生磁性,带电体能在导体上感应出电荷。联系到电流的磁效应,法拉第敏锐地觉察到,磁与电之间也应该有这种“感应”。在1822年的提出了由磁产生电的想法.

1831 年,法拉第把两个线圈绕在一个铁环上,一个线圈接电源,另一个线圈接“电流表”。当给一个线圈通电或断电的瞬间,在另一个线圈上出现了电流。他在1831年8月29日的日记中写下了首次成功的记录.

法拉第从中领悟到,“磁生电”是一种在变化、运动的过程中才能出现的效应.于是,他又设计并动手做了几十个实验,使深

高中化学和物理选修三教案

高中化学和物理选修三教案

高中化学和物理选修三教案

第一课:化学-化学物质的分类及性质的巩固

目标:学生能够准确地分类各种化学物质,并了解它们的性质和应用。

教学内容:

1. 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性质及区别

2. 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分类及区别

3. 金属、非金属和半金属的性质及应用

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实验演示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性质,引发学生对化学物质分类的兴趣。

2. 讲解:讲解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定义和区别,以及金属、非金属和半金属的性质和应用。

3. 实践: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各种化学物质的性质,并根据观察结果分类。

4. 总结:让学生总结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并做一次小测验。

第二课:物理-力的性质及作用

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力的性质和作用,掌握力的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

1. 力的定义及分类

2. 力的计算方法及单位

3.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及原理

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出力的概念,引发学生对力的兴趣。

2. 讲解:讲解力的定义、分类及计算方法,以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原理。

3. 实践:让学生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体的重力和弹簧测力计读数,计算力的大小。

4. 总结:让学生总结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并做一次小测验。

教案设计者:XXX 教师

时间:XXXXXX 地点:XXXXXX

高中物理教案(通用16篇)

高中物理教案(通用16篇)

高中物理教案(通用16篇)

高中物理教案第1篇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常见的形变,了解物体的弹性;

2、知道弹力产生的条件;

3、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在力的示意图中画出它们的方向。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弹力的存在,能提高在实际问题中确定弹力方向的能力,体会假设推理法解决问题的巧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观察和了解形变的有趣现象,感受自然界的奥秘,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建立把物理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弹力产生的条件及弹力方向的判定

【难点】

接触的物体是否发生形变及弹力方向的确定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学一开始前,给每个学生小组分发弹簧和尺子,让每个小组试着把玩这些物件,如用力拉或压弹簧,用力弯动尺子等。在操作过程中思考被拉或压的弹簧,弯动的尺子的有什么共同点是什么?大家可否试着举出生活中其他的一些诸如这个弹簧和尺子的例子?

物体的形状都发生了改变。由此引入物体的形态发生了变化是源于物体都受到了力的作用,这种力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弹力。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弹性形变和弹力

概念: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提问:刚才举的那些例子都很容易观察到,如果一本书放在桌面上,书和桌面发生形变了没有?

学生会产生疑惑分歧,但教师此时可以不用详解,而是做现场演示实验1,让学生观察用手挤压时XX形变(双手握住注满红墨水的烧瓶,用力挤压底部。上插玻璃管中的红墨水液面上升。)

为了让学生有更直观深刻的印象,也会用视频播放演示实验2:桌面微小形变的激光演示(在一个大桌上放两个平面镜M和N,让一束光依次被这两面镜子反射,最后射在刻度尺上形成一个光点。用力压桌面,观察刻度尺上光点位置的变化。)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教案

课题重力基本相互作用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

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2.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3.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4.知道物体重心的含义. 

5.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定义. 

6.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过程与方法

过程与方法

1.知道人类认识力的作用是从力的作用产生的效果开始的. 

2.能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 

3.能通过多个实验现象归纳得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自己动手,找不规则薄板重心的实验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 

5.通过“重心”概念的引入渗透“等效代换”的物理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激励探索与创新的意识.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全面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全面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

点1.力的概念、图示以及力的作用效果. 

2.重力的概念及重心的理解. 

教学难点1.力的概念. 

2.重心的概念和位置. 

教学过程

三维目标落

实及教学反

[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

【多媒体投影】

【多媒体投影】

播放“运动员踢球、守门员接球、运动员用头顶球、人推物体(但没有推动)、火箭发射、压缩海绵”等录像资料. 

学生观察讨论,引发学生的兴趣. 

高中优秀教案物理必修三

高中优秀教案物理必修三

高中优秀教案物理必修三

教学目标:

1. 了解电磁感应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2. 掌握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描述和应用;

3. 能够运用电磁感应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

1.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2. 电磁感应相关实验的设计和分析。

教学难点:

1. 如何理解电磁感应的机制;

2. 如何灵活运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介绍电磁感应的概念及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电磁感应与我们日常生活和科技发展的关系。

二、理论讲解(15分钟)

1.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表述及理解;

2. 简要介绍电磁感应的机制和应用。

三、实验演示(20分钟)

设计一个简单的电磁感应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并观察实验现象,加深对电磁感应的理解。

四、实践应用(15分钟)

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电磁感应的计算题,巩固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应用能力。

五、小结与拓展(10分钟)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思考电磁感应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及发展前景。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练习题和思考题,加深对电磁感应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学生能够充分理解电磁感应的原理和规律,掌握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应用技巧,为学生今后更深入学习相关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通过实验设计和计算题的设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培养其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物理教案(15篇)

高中物理教案(15篇)

高中物理教案(15篇)

高中物理教案1

一、设计思想

物理学是一门与自然、生活、技术进步和社会进展有着最为广泛联系的科学。让学生封闭在既不联系自然,也不联系生产、生活,远离科学探究乐趣,甚至根本不行能存在的“思辩嬉戏”式的难题和怪题的牢笼之中,他们是不行能喜爱物理课程的。所以要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物理规律,在物理史实中领会思维的力气和美。本节课的设计特点是注意物理规律的发觉和进展,对科学家的制造性思维品质和敢于置疑、坚持真理的献身精神成为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好素材。另外,试验的验证是本节课必需要的。适当介绍一些物理学史的学问,通过对大量实例的分析,让学生真正理解力不是维持物体速度的缘由,而是转变物体速度的缘由。先是介绍了人类对力和运动关系的进展历史,并着重叙述了伽俐略的抱负试验及其重要的试验思想。然后引入了牛顿第肯定律,引入了惯性概念,并由此分析出力不是维持物体速度的缘由,而是转变物体速度的缘由。

二、教材分析

牛顿第肯定律是牛顿定律的基石,正是由于它破除了长达近

两千年的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转变了人类的自然观和世界观,才导致牛顿其次定律得出。与此同时,它本身还包含着力、惯性、和参考系这些极富成果的科学概念,成为物理学理论的支柱和基石。另外,伽利略的讨论过程蕴涵了重要的科学方法,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领悟牛顿第肯定律的含义,充分说明伽利略“抱负试验”的试验根底和推理过程,展现了伽利略斜面抱负试验的猜测依据、推断结果这一思维过程,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确运动和力的关系,提升对力、惯性、质量等根本概念的理解。惯性是学生学习运动和力的根底,因其抽象难懂而成犯难点。新课标中本节内容对学生有以下根本要求:1。了解亚里士多德对力和运动关系的论述及存在的错误。2。熟悉伽利略讨论运动和力关系的思想方法,了解抱负试验的作用。3。知道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4。理解牛顿第肯定律的内容,能够运用牛顿第肯定律解释有关现象。5。知道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知道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6。运用惯性概念,解释有关实际问题。在进展要求中:1。了解运动学和动力学讨论角度的差异。2。会识别惯性系与非惯性系。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教案年月日

了速度一时间图象.

中两条直线a、b分别是两个物体运动的速度一时间图象,哪个物体运动的加速度比较大?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在没有学习斜率概念前,可以用陡度的“平缓”或“陡”来表述.直线的倾斜程度更厉害,也就是更陡些,而b相对较平缓。所以

的加速度大,b的速度变化慢,加速度小.

我们可以从直线上任意选择间隔较大的两点来找到这两个点间的速度变化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