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苗族特色民族文化及花灯文化研究报告

合集下载

节日苗族文化分析报告

节日苗族文化分析报告

节日苗族文化分析报告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一个民族的传统习俗和价值观念。

苗族作为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拥有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

本文将对苗族的几个重要节日进行分析,并探讨其文化特点。

苗族的节日文化体现了他们独特的宗教信仰和生活理念。

其中,苗族的传统节日——龙船节是最具代表性的节日之一。

这个节日通常在农历的五月五日举行,以庆祝丰收和祈求风调雨顺。

在这一天,苗族人民会划龙船,载着供品和祭祀品,沿着河流举行庄重的祭祀仪式。

人们穿着传统的苗族服饰,参与各种传统节目,包括歌舞表演、竞技比赛等。

这些节目载歌载舞,充满了苗族人民的热情和豪迈,展示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另一个重要的节日是苗族的花山节。

这个节日在每年农历的六月节三日举行,是苗族人民传统的升学庆祝活动。

在这一天,苗族学子们会穿着传统的节日服饰,戴着花冠,载歌载舞地庆祝他们的学业进步。

苗族人民认为花山节是一个重要的时刻,不仅象征了孩子们的成长和进步,也表达了家庭对子孙后代的美好祝愿和期望。

整个节日充满了欢乐和喜悦,也是苗族人民亲友团聚的时刻。

此外,苗族的苗年节也是一个重要的节日。

苗年节在中国农历的十二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九日举行,是苗族人民的新年庆典。

这个节日有着浓厚的宗教氛围,苗族人们会进行祭祀、祈福和聚餐等活动。

在这期间,苗族人民会穿上节日盛装,观赏苗人鼓舞、踩堂踩戏等传统民俗表演。

他们还会举办竹楼舞、耍年秧、唱川歌等多种民间艺术活动。

苗年节是苗族人民展示自身文化内涵和表达对新年美好祝愿的时刻。

综上所述,苗族的节日文化体现了他们特有的宗教信仰和生活理念。

通过庆祝龙船节、花山节和苗年节等传统节日,苗族人民表达了对自然和生活的崇敬,强调了家庭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这些节日不仅是苗族人民传承和弘扬自身文化的方式,也是丰富多彩的文化瑰宝,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传承。

秀山花灯肉莲花的由来研究

秀山花灯肉莲花的由来研究

秀山花灯之肉莲花的研究一、秀山花灯的分类,及派系二、秀山肉莲花与花灯的关系三、秀山肉莲花的表演形式四、秀山肉莲花的由来五、秀山肉莲花的现存问题第一、秀山花灯的分类及派系秀山地盘虽然不大但是她的花灯戏却有着同的类别和派系,在土家和苗家的土地上一种纯朴归真的民族话剧给这个少数民族地区增添了许多韵味和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气息。

花灯是怎么一回事?就让我们一探究竟。

(一)花灯的分类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坐落在渝东南与湘西北黔东北接壤,那里自古以来就有小成都之称,四面环山中间是一个大坝子,在这片土地上居住着纯朴的土家人和苗家人。

秀山境内有一种叫做花灯的民间艺术,虽然秀山地域不大但是这种艺术却有着很多种类别。

这种小域多形式的艺术差异其实与当地的地理条件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的,因为秀山与贵州湖南接壤,在不同的地界会融合不同的当地及其周边民族的文化,这样就造就了这种小域多形式的艺术形式。

秀山花灯主要有这几大类别:花灯二人转(唐坳、溶溪、隘口、清溪)、双花灯(洪安、梅江、管庄)、花灯群舞(县城、)、花灯戏(溶溪、高田、毛坡)、肉莲花(唐坳)。

花灯二人转:这是秀山花灯的主要表演形式。

从表演中幺妹子和赖花子的地位看,它不同于全国其他地方流行的"二人转",而是具有地地道道二人跳"门斗转"的特点;是对"跳团团"的继承,是男的围着女的转、丑的围着美的转、矮的围着高的转。

女的、美的、高的在中心地位,以"双脚并立回正身",保留着明显的原始女性崇拜的特点。

双花灯:即由二男二女(二丑二旦)同时歌舞演唱。

主要用来表现热闹、喜庆等较大场面,如《双采茶》、《大闹红灯》、《闹华堂》等,就是用双花灯形式来表演的。

有的地方在表演中加入了"花子打岔"、"翻厂子"等表演和民间杂技艺术,从而增添了热烈氛围和乐趣。

花灯群舞:是从"花灯二人转"发展而形成。

土家族秀山花灯的保护与传承

土家族秀山花灯的保护与传承

艺术学理论Artistic theory155境,我们理应为它的保护和传承作出自己的努力。

一、秀山花灯的发展现状(一)秀山花灯非物质文化遗产出现传承者断代的现象虽然秀山花灯已经成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它的传承情况却不容乐观。

随着大批民间花灯老艺人的离世,一部分民间花灯班已经不复存在。

由于地处西南地区比较封闭的山区,秀山经济发展状况远远落后于外界,所以许多青年人纷纷外出到东部发达城市谋求生计。

在当下,仍然拥有观看花灯表演爱好的年轻人已经越来越少了,更别提去从事并传承花灯表演了,甚至连中年人对花灯也没有太深的了解。

曾经每逢欢庆的节日,跳花灯往往是人们进行庆祝的方式,但如今这种传统几乎已经不复存在。

随着喜爱和传承花灯的人越来越少,花灯的优秀曲目和舞蹈动作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大众的眼前慢慢地消失。

为了保留花灯这一特色文化,秀山政府也作出了努力,如在小学的课间操中加入传统花灯戏的动作,让孩子们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花灯印象,使他们喜爱上花灯这一传统文化。

但是,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很多学生为了学业不得不放弃传承花灯戏。

(二)现代艺术带来的冲击和现代艺术相比较,秀山花灯存在很多短处,这也导致了花灯传承的困难。

在审美观念和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为了适应新的受众,花灯班不得不改变表演方式。

在现代的舞台上的秀山花灯早已没有了传统的影子,反而变成了由时兴的五彩斑斓的舞美灯光装饰下的产物。

此外,为了去适应现代的舞台,表演形式已经从以往的二人舞蹈变为了多人群舞。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秀山花灯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表演的整个过程中,各种仪式、道具、动作和唱词非常复杂、讲究。

许多表演形式对表演者的功底要求极为严格,没有长年累月的练习根本无法达到精彩的效果。

但是,在现代艺术的审美冲击下,秀山花灯放弃了这些部分,转而把灯光和舞美作为代替品。

虽然为观众带来了新的直观震撼,但却失去了传统花灯原有的魅力。

二、保护与传承秀山花灯的方法(一)政府出台保护机制秀山花灯的保护和传承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

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调研报告.doc

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调研报告.doc

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调研报告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调研报告我县是一个土家族和苗族聚居的地方,各民族在这里组成了一个大家庭,世代繁衍,相互交融。

然而每一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底蕴,重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保护,对于秀山的发展和稳定,构建美丽和谐的新秀山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概述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指以中华文化为源头的、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一切文明成果。

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是迄今为止中华民族经过筛选、淘汰,不断丰富又不断发展的人文精神的总和。

民族文化是一个不以时代划分的、动态的和发展的历史范畴。

少数民族文化在我国是指除了汉族以外的55个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可划分为六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衣食住行方面的生活文化,其中包括饮食、服饰、生活用具等等。

第二,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包括婚姻、家庭、宗教、丧葬等。

第三,民间传承文化,包括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戏曲、美术等。

第四,科技知识工艺文化,包括生产技术、天文历法、民间医药、工艺制作等。

第五,信仰崇尚文化,包括宗教、崇拜、祭祀、巫术、禁忌等。

第六,节日文化,包括年节各民族特有的宗教、农事、纪念、庆典等。

(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每一个民族都是以其独特的文化区别于另一个民族,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共同的灵魂。

少数民族传统那个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积累形成的,其特点是由少数民族历史上所拥有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同时也受到相邻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的影响,受到历史上各民族关系的影响,也受到本民族内部政治发展、阶级结构的影响。

因此,有不同的物质生活条件,有不同的外部社会、文化环境以及不同的内部政治状况,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就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点。

就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来说,我们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

浅析地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浅析地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浅析地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以思南土家族花灯为例摘要文化是一个民族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本质标识,民族文化是本民族的灵魂。

然而,在交通和信息如此发达的今天,各民族尤其是一些小民族的文化受到了非常大的冲击,地方民族文化流失、断层现象比较严重。

在这种状况下地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以思南土家族花灯为例,对这一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进行了探索性研究,试图从中找出一些可行性的方法、路径来传承和保护我们的民族文化。

关键词:民族文化;土家花灯;传承保护一、思南土家族花灯概述思南——黔东北一座历史文化重镇。

地处武陵山脉腹地,旁依于浩瀚乌江,曾经是乌江盐道上的重要集镇。

思南是贵州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素有“黔中首郡”之称,“乌江明珠”之誉。

由于其地处黔东北,毗邻巴渝和荆湘,因此,在这片土地上民族交流融合,地区间和民族间文化碰撞、交融比较频繁。

土家、苗、仡佬、蒙古等民族在这里共同生息发展,巴蜀文化和荆楚文化在此交流碰撞,逐渐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民族文化。

在诸多的民族文化艺术形式当中,思南土家花灯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闪耀在这片土地上。

思南花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表演、美术、服装等艺术在内的地方民族戏剧,是一门综合文化艺术,既具有戏剧艺术的一般审美特征,又具有自己独特的审美特征,反映的是土家先民的原始风貌和山里人的精神趣味,有强烈的乌江流域文化气息。

(一)思南土家族花灯表演特点概述据老艺人的追根溯源和唱词中表现的历史特点看,思南土家花灯大致起源唐宋之间,风行于明代、清代。

最初是“二人转”,明末清初已发展到了三人出场,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文艺方针指引下,出场人数不受限制,多达二三十人。

载歌载舞的思南花灯,它的题材、内容和形式大都来自人们的日常生活,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在表演上形式上,略显简单、粗糙,但这门来源于生活的艺术形式,是当地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已初步形成了戏剧艺术的雏型。

主题多与生产生活相关,但唱段内容包罗万象,从帝王将相到民间传说,从农业知识到衣食住行,无所不含。

贵州土家族民族民俗文化

贵州土家族民族民俗文化

贵州土家族民族民俗文化
贵州土家族是贵州省的主要民族之一,其民俗文化丰富多样,具有独特的特点。

1. 居住建筑:土家族的居住建筑多为木结构的三层或四层土楼,土楼是土家族建筑的代表性建筑物,具有防御功能和聚族而居的特点。

2. 饮食文化:土家族饮食以米饭为主,尤以米酒和酸辣口味的菜肴为特色。

土家族有“米攒主食,辣办佐餐”之说,米酒是土家族最重要的饮品之一,制作工艺独特。

3. 舞蹈音乐:土家族舞蹈以“鼓舞”为主,其舞蹈形式独特,舞者身着传统服装,手持鼓棒,伴随着鼓乐和歌声,展示出土家族豪放的舞姿和民族精神。

4. 头饰文化:土家族女性婚礼时戴有特色的头饰,如“鸡冠帽”、“英雄帽”等,这些头饰多由精美的花朵、蝴蝶等装饰品组成,
体现了土家族女性的美丽和独特性格。

5. 节日活动:土家族有许多传统节日,如芦笙节、朝阳节、马拉龙节等。

其中,芦笙节是土家族最为知名的节日之一,节日期间有芦笙演奏、民俗表演等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

6. 绣花文化:土家族女性擅长绣花,土家绣以其别致的纹样和绣工技法而闻名,多用于装饰服饰、床品等。

7. 婚俗习惯:土家族的婚礼活动独特丰富,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婚礼“抢亲”环节,新郎要在众人对新娘提出质疑后表演武艺,征服众人,才能娶到新娘。

贵州土家族的民俗文化是贵州地区独有的文化宝藏,反映了土家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

秀山花灯的继承与发展研究

秀山花灯的继承与发展研究

秀山花灯的继承与发展研究摘要:花灯是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独具特色的集舞蹈、音乐、戏剧、宗教、纸扎等于一体的富有民族风情的民间艺术,也是我国2006年5月第一批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表演之一。

表演形式丰富,动作流畅优美,曲目通俗有趣的花灯给人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

秀山花灯不管是从文学、舞蹈、音乐还是其表演形式和群众性来看,都是秀山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代表之作。

文章通过田野调查与文献研究,与秀山花灯的“非遗”传承人近距离交谈,试图从中找到秀山花灯的丰富内涵及其今后的传承发展路径。

关键词:秀山花灯;“非遗”;传承发展;民间文化艺术1 秀山花灯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其“非物质”三字而言,重点强调了“以人为本”,不论是人的技艺、表演还是人的经验、精神,都是能够令人感同身受、知晓其意的。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秀山花灯是一种在大年初二至正月十五期间跳的庆祝新年、去除灾祸的仪式性歌舞。

秀山花灯在秀山县各个乡镇广泛流行,大致涉及溶溪、玉屏、清溪、隘口、龙凤以及海洋等乡镇。

秀山山清水秀,清代章恺所作诗句“蜀道有时尽,春风幾度分。

吹来黔地雨,卷入楚天云”,生动地描绘了秀山的地理位置[1]。

秀山物产丰富,人民朴实勤劳,能歌善舞,民族民间艺术文化极其丰富,秀山花灯就是其中的代表,是祖国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1.1 起源关于秀山花灯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大概可以归纳为“土著说”“外来说”“土著与外来结合说”[2],其具体起源年代也有很大的争议。

但由于花灯是一种音乐形式极其丰富的艺术表演,所以可从其唱词窥探其起源。

第一段唱词:“灯是灯来灯是灯,灯从何处起,灯从何处兴,唐王设下花灯会,年年元宵闹花灯,花灯三千六百盏,留有两盏到如今。

”第二段唱词:“正月里来正月正,薛刚父子闹花灯,唐王设下花灯会,薛刚父子闹不成。

”第三段唱词:“站起听来坐起听,跳灯之人说原因,灯从何处起,灯从何处兴。

灯从唐朝起,灯从宋朝兴,仁宗皇帝登龙位,国母娘娘瞎眼睛。

苗族文化传承简报

苗族文化传承简报

苗族文化传承简报示例1:标题:苗族文化传承简报引言: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拥有独特的传统文化和丰富多样的习俗。

苗族文化一直以来都是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介绍苗族文化的传承情况以及一些重要的传统习俗和活动。

一、文化传承的现状:苗族文化的传承在现代社会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由于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影响,苗族的年轻一代开始逐渐接触到外部世界的文化,导致了一些传统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流失。

然而,苗族社区和文化组织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努力推动苗族文化的传承工作。

二、苗族传统习俗:1. 苗族花山节:花山节是苗族的传统节日之一,它在每年的农历三月五日举行。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穿着传统的苗族服装,跳起独特的舞蹈,还会进行一系列的传统仪式和活动,以祈求丰收和幸福。

2. 苗族婚礼:苗族的婚礼仪式非常庄重而热闹。

新娘和新郎会进行一系列的传统仪式,如抓娶和告别娘家等。

在婚礼上,人们还会举行大型的酒宴和舞蹈表演,以庆祝这个重要的家庭事件。

3. 苗族木饶节:木饶节是苗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在每年的农历十月举行。

这个节日是为了表达对土地和自然的感恩之情。

人们会进行祭祀仪式,展示传统的舞蹈和音乐表演,并举行体育比赛和游戏活动。

三、传承工作的努力:为了更好地传承苗族文化,苗族社区和文化组织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他们开设了苗族语言和文化课程,以便年轻一代学习和了解苗族的传统。

此外,他们还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庆典,如苗族艺术展览、音乐演奏会等,以增强人们对苗族文化的认同感。

结论:苗族文化传承的工作仍在持续进行中,尽管面临挑战,但苗族社区和文化组织的努力带来了一定的成果。

通过加强教育和推动文化活动,苗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使苗族人民能够继续了解和珍视自己的传统文化。

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和支持苗族文化传承的工作,以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而独特的文化遗产。

示例2:标题:苗族文化传承简报引言:苗族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拥有丰富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苗族文化的特点及文化传承

苗族文化的特点及文化传承

苗族文化的特点及文化传承一、苗族文化的概述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湖南、广西等地区。

苗族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特点,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苗族文化的特点1. 独特的语言文字苗族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其中包括东南亚语系和藏缅语系。

苗字是苗族独有的文字,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

苗字具有高度象形性和表意性,其形态各异,书写方式灵活多变。

2. 丰富多彩的服饰苗族服饰以绣花为主要特征,具有鲜艳明快、富有装饰性和民俗性等特点。

不同地区和不同场合下穿着不同款式的服饰,如“花裙”、“蓝色长衫”、“五彩马褂”等。

3. 独特的音乐舞蹈苗族音乐舞蹈丰富多彩,以“大歌”、“板凳舞”、“踩竹马”等为代表。

苗族音乐以“大歌”最为著名,其歌词内容涉及民间传说、历史故事、生活琐事等,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4. 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苗族节日文化主要包括“芦笙节”、“龙船节”、“鼓楼节”等。

其中,“芦笙节”是苗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其庆祝方式包括跳舞、赛龙舟、打芦笙等。

5. 独特的宗教信仰苗族信仰主要分为“木头教”和“道教”。

其中,“木头教”是苗族独有的宗教信仰,其信奉自然神灵和祖先,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三、苗族文化传承1. 家庭传承家庭是苗族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

在家庭中,父母会通过讲述民间传说、唱苗族歌曲、制作绣花服饰等方式将苗族文化传承给子女。

2. 学校教育学校也是苗族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

在苗族地区,学校会开设苗语、苗字等课程,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苗族文化知识。

3. 文化活动各种文化活动也是苗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

如“芦笙节”、“龙船节”等传统节日庆祝活动,以及音乐、舞蹈、绣花等艺术表演,都能够促进苗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4. 网络传播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成为了苗族文化传播的新渠道。

通过网络平台发布有关苗族文化的文章、图片、视频等内容,能够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苗族文化。

苗族研究报告

苗族研究报告

苗族研究报告
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等地。

苗族的历史非常悠久,有着丰富的文化和传统。

本文将从苗族的历史、文化、语言、服饰以及经济发展等方面进行研究和分析。

苗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黎族和越族,经历了多次迁徙和发展。

苗族是一个以农耕为主的民族,主要居住在山区和丘陵地带。

苗族人民勤劳智慧,开垦了大片的山地农田,发展出了独特的农耕文化。

苗族文化非常丰富多样,包括音乐、舞蹈、歌曲、绘画等方面。

苗族的音乐和舞蹈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通常表达苗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赞美。

苗族的歌曲往往有着悠扬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让人陶醉其中。

苗族的绘画艺术也非常独特,以图腾为主题,色彩鲜艳,形式多样。

苗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有自己独特的文字系统。

苗族的文字又分为女书和阳宗仪字,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文字,传统上只由女性使用。

苗族的服饰也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的服饰非常精美,通常由多层次的衣物组成,色彩鲜艳,以刺绣和图案装饰为主。

苗族的服饰反映了苗族人民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

在经济发展方面,苗族人民主要以农业为生,以种植水稻、玉米、红薯等为主。

此外,苗族人民还以手工艺制作为生,如苗
绣、苗银等。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苗族人从事旅游服务业,为苗族经济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总的来说,苗族是中国一个具有独特文化和历史的民族,他们的文化、语言、服饰等都很有特色。

通过研究苗族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多元文化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土家族民族文化调研报告

土家族民族文化调研报告

土家族民族文化调研报告土家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四川、重庆、湖北、湖南和贵州等地。

土家族民族文化是土家族人民的宝贵财富,经过多年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俗习惯、建筑艺术、服饰风格等,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以下是对土家族民族文化的调研报告。

土家族的风俗习惯是土家族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家族人民崇尚和平、勤劳、团结和友爱,在村落中形成了一种互助互爱的社会习俗。

例如,他们在重大节日和喜庆日子里举办集市,集中举行各种文体活动,人们相互赠送礼物,互相祝福,以表达对彼此的关心和祝福。

此外,土家族人民还崇尚节俭,反对浪费行为,他们善于利用自然资源,将一切可用之物变废为宝。

这种节约和环保的意识在土家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体现,有助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土家族的民居建筑是土家族民族文化中的重要艺术表达形式。

土家族人民居住在以竹木为骨架和草坯为墙体的房屋里,这种房屋结构既适应了当地的气候条件,又具有独特的风格。

土家族的民居建筑主要以木材和石料为建筑材料,房屋屋顶多为深色瓦片,墙体多为白色,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感。

土家族的民居建筑不仅注重舒适度,还体现了土家族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家庭的重视。

土家族的服饰风格是土家族民族文化中的重要方面。

土家族人民喜欢穿着彩色的衣服,女性常常是亮丽多彩的风格,男性则以深色为主。

土家族的服饰上经常绣有吉祥图案和寓意深远的纹章,反映了土家族人民对美好生活、幸福和繁荣的向往。

在节日和重大场合,土家族人民还穿上传统的盛装,展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以及对土家族文化的自豪感。

总之,土家族的民族文化丰富多彩,是中国民族文化中独具特色的一支。

土家族人民通过代代相传,保持和发扬了土家族民族文化,使其独特性得以延续和发展。

在现代化的社会中,我们应该重视和保护土家族的民族文化,传承和弘扬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只有这样,才能使土家族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的舞台上发光发热,为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作出贡献。

苗族传统节日文化的研究

苗族传统节日文化的研究

苗族传统节日文化的研究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世代定居于西南高原山地,长期与世隔绝,经过久远的文化传承,形成了独属于苗族的文化体系。

遵义地区苗族主要分布于各个县乡,如遵义县洪关苗族乡、余庆县花山苗族乡、仁怀市后山苗族布依族乡、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桐梓县马鬃苗族乡、正安县苗族仡佬族乡、正安县谢坝仡佬族苗族乡,现有人口约30多万。

苗族虽然分布广,但是苗族聚居地都较为分散,苗族村寨联系不深,这就直接导致了苗族文化分布的差异性。

遵义地区苗族与其他苗族相比较,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特色。

遵义地区的苗族一直以来就有一句话:一天一小节,三天一大节。

这句话充分说明了苗族节日的多样性。

苗族的传统节日按其来源及内容可分为三类:一是祭祖的活动,如鼓社节。

二是纪念苗族英雄人物的活动,如四月八节、跳花节。

四月八是苗族的一个隆重的节日,具体纪念事物已经无人知晓了,只有随节日流传下来的几个传说故事对其说明。

每年的四月初八每个苗族人都会休息一天,人们聚集在一起开怀畅饮直至通宵达旦,不少苗族青年男女都会在这一天找到与自己情投意合的伴侣。

这一天可以说是苗族的情人节。

四月八,其性质与西方情人节和中国元宵节相近,均属于青年男女的浪漫节日,但是它又与西方情人节的浪漫之夜和中国元宵节的元宵灯会不同,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近似于狂欢的节日气氛,直接表现出了苗族热情开放的民族特性。

三是庆祝农业丰收的节日,如苗年、吃新节。

苗族自古就以阴历十月为岁首,有过苗年的传统习俗。

虽然近代以来各地苗族文化都稍有改变,但遵义苗年一直承古传今,均于每年阴历十月过。

它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祭祖,这与汉族春节相差不大。

祭祖时在自家火坑旁祭祀,礼毕之后全家人才开始喝酒吃肉。

而且过苗年时,白天要举行斗牛比赛,参加人数往往在数千人以上。

到了晚上就芦笙齐鸣,人们载歌载舞直至兴尽而归。

苗族另一个重要节日就是吃新节,又可以叫做敬新谷节。

它必须在每年小暑后的第一个卯日进行,以当地瓜果蔬菜开始成熟和稻谷抽穗为准。

花灯研究报告

花灯研究报告

花灯研究报告花灯研究报告一、引言花灯是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广泛流传于中国的许多地方。

花灯以其独特的造型和色彩吸引了无数观众,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报告对花灯的历史、特点、制作工艺、艺术表现形式等进行了系统研究。

二、历史背景花灯起源于中国汉朝,追溯到2000多年前。

最早的花灯是由竹架、纸张等材料制作而成,形状简单,主要用于庆祝节日和展示富商贵族的财富。

随着时间的推移,花灯逐渐演变为艺术形式,并融入了更多的元素和技巧。

三、特点1. 独特的造型:花灯通常具有独特的造型,包括人物、动物、花卉等,形态各异,富有创意。

2. 多彩的色彩:花灯的色彩丰富多样,使用各种颜料进行涂饰,给人以美丽的视觉享受。

3. 灵活的动态:花灯可以通过一些特殊的设计和装置实现动态效果,如摇头、摇尾、闪光等,增加观赏的趣味性。

四、制作工艺花灯的制作工艺非常精细,包括以下步骤:1. 设计:根据花灯的主题和要求,进行设计,确定造型和比例。

2. 制作内架:使用竹子或金属丝制作内架,为花灯提供支撑。

3. 铆接外架:将竹片或金属片按照设计要求铆接在内架上,形成花灯的外形。

4. 贴纸或上漆:用纸张或其他材料贴在外架上,并进行绘画或上漆,增添美感。

5. 灯具安装:在花灯内部安装灯具,并连接电线和开关,以实现灯光的亮起和熄灭。

6. 装饰附件:在花灯上添加各种装饰品,如丝带、花朵等,增加艺术性和立体感。

五、艺术表现形式1. 形象化:花灯通过形象的表现手法,表达出具体的形态、姿态和动作,使观众容易理解和接受。

2. 符号化:花灯运用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和图案,传递特定的文化信息和价值观念。

3. 象征化:花灯通过构图、色彩和光影等手法,表达出特定的情感或意义,使观众联想到相关的事物和感受。

4. 交互化:一些花灯可以进行动态展示,并与观众进行互动,增加观赏的参与感。

六、结论花灯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凭借其独特的造型、丰富的色彩和灵活的动态,吸引了众多观众的关注。

苗族的研究报告

苗族的研究报告

苗族的研究报告一、引言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居住在中国的贵州、云南、广西等地。

苗族是一个具有独特文化和历史背景的民族,对其进行研究能够探索和挖掘中国多元文化的深层次内涵。

本研究报告旨在通过对苗族的历史、社会结构、经济发展、文化习俗等方面的研究,全面了解和掌握苗族的特点和发展现状。

二、历史背景和起源苗族起源于中国南方山区,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根据考古学的研究,苗族的祖先最早生活在贵州的草场沟文化和贵安文化遗址。

在历史的长河中,苗族不断与汉族、彝族、壮族等民族进行交流和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

三、社会结构和政治组织苗族的社会结构以农耕为主,农业在苗族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

苗族以家族为单位,家族内部有明确的职责和分工,男性主要从事农业劳动,女性主要负责家务和手工业。

苗族还有比较完善的行政组织,从村级到苗族自治州都有相应的管理机构。

四、经济发展和产业特点苗族地区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导,主要种植水稻、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并养殖猪、牛、羊等家禽家畜。

此外,苗族地区还有丰富的林木资源和矿产资源,如竹子、木材、铜矿等,在当地发挥着重要的经济作用。

近年来,由于旅游业的发展,苗族地区的旅游产业也逐渐崛起,为当地带来了经济增长。

五、文化习俗和传统艺术苗族拥有丰富的文化习俗和传统艺术,如苗族的传统节日尤为有名,如“花山节”、“龙船节”等。

在苗族的婚礼、葬礼等重大场合,苗族人会进行滚石、射箭、唱歌等传统活动,展示和传承苗族独有的文化。

苗族还以织布、刺绣等手工艺闻名,其作品精美绝伦,为苗族文化增添了独特魅力。

六、教育和文化保护近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少数民族的教育和文化保护工作,苗族地区也得到了一定的支持和帮助。

在苗族地区,学校和文化中心不断涌现,通过加强教育和培养人才,苗族文化被更多的人了解和传承。

同时,苗族地区的文化遗产也得到了保护,如苗族的传统建筑、服饰、音乐等都得到了合理的保护和利用。

七、结论通过对苗族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苗族的历史、文化和发展现状。

秀山花灯与土家民俗文化的内涵蠡探

秀山花灯与土家民俗文化的内涵蠡探
刘济平
( 重庆市 秀山土家族苗族 自治县花灯歌舞剧 团 ,重庆 秀山 4 90 0 9 0)
摘 要 :秀山花灯起 于唐 ,兴于宋 ,历史悠久 ,源远流 长,在其形成过程 中,逐渐融入 当地土著居民生活 习
俗。严格地说 ,一泼花灯 已皆及悦人 、悦神、祭祀 的功能 ,已把 当地土著人的 生活 、信仰贯 穿始终。 关键词 :秀山花灯 ; 戏 曲; 丑 角; 民俗 内涵 中图分类号 :C 5 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13 2 1 0 3 3 2( 02)0 — 0 1 0 2 03 — 3
楚 此 咽喉 ”等 诗句 , 形象 地 道 出了它 的地理 位 置 。 令 ,形 成 地理 和人 为 双重 封锁 。由于这 种 封锁 ,使 都
又 由于山高林密 ,土家、苗 、汉杂居 ,自古就因交 这 一地 区不 同于东 面 的楚 文化 和西 部 的滇 黔文 化 ,
通 不便 和文 化落 后被 喻 为 中国的 “ 盲肠 ” ,因而成 为 而 形成 了 自己独特 的文化 异质 。我 以为 :这种 文化 各 种 文化 碰撞 、交融 的汇 集 点 。秀 山历来 为 蜀地 , 是 今 重庆 市 唯一 属 于沅江 水 系 的县 ,几 乎与 清 江齐 名 的酉水 流经 县 境 ,历来 为 土家 人 生息 繁衍 之地 。 异质里 实 际裹藏 着 巴人巫 风 。 近几 年 ,县 内外 的花 灯研 究 者 中有坚 持 “ 著 土
唐世 东 曾 回忆 说 :“ 们 的灯 戏是 从 四川那 边 传 来 丑 角称 赖花 子 。他们 扮演 的角 色 为情 人 、兄 妹或 公 我

的。 ”黔北花灯的 《 盘灯 》中有这样一段唱词 :“ 灯 孙 。也有 双 旦双 丑或 多旦 多丑 的 。一旦 一丑 称单 花

苗族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

苗族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

苗族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苗族是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在中国南部地区分布广泛,拥有丰富独特的传统文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迁,传统文化面临着一些挑战,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与当代社会相融合。

本文将探讨苗族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的关系,并分析这种关系对苗族族群和整个社会的意义。

一、苗族传统文化的特点苗族传统文化深受土地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包含了丰富独特的民族民间艺术形式、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

以下将从三个方面对苗族传统文化进行介绍。

1. 苗族民间艺术苗族民间艺术包括音乐、舞蹈、绘画、刺绣等形式。

苗族音乐以竹乐器为主,如芦笙、芦青等,独特的音色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舞蹈则通过身体的动作和节奏传达苗族人民的喜悦和情感,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踩竹竿舞”和“跳铜鼓舞”。

2. 苗族宗教信仰苗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有“中教”和“在外”。

其中,“中教”是苗族人民的主要宗教信仰,崇拜自然万物和祖先。

而“在外”则是指苗族人民对外部神灵的崇拜。

苗族人民通过举行各种传统祭祀仪式,表达对神灵的敬仰和感恩之情。

3. 苗族风俗习惯苗族有着许多独特的风俗习惯,其中最为人所知的是“吃饭歌”。

在苗族的饭局上,主人会亲自下厨并唱歌,用歌声代表食物的烹调方法和口味,以此表达对客人的热情和友好。

此外,苗族女性的服饰以绣花为主要特点,色彩鲜艳、图案繁复,给人一种美丽与神秘的感觉。

二、苗族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的融合苗族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逐渐融入,一方面适应了时代的变迁,另一方面也保留了其独特性和独立性。

以下将从两个方面探讨苗族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的融合。

1. 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传统文化面临着一定的冲击和威胁。

然而,不少苗族人民意识到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各项文化保护工作。

例如,苗绣艺术在当代社会中得到了广泛传承和发扬,不仅成为苗族人民的重要民间工艺,也吸引了许多游客和收藏家的关注。

2. 文化特色的展示与挖掘苗族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和独立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关注。

苗族文化调查报告

苗族文化调查报告

苗族文化调查报告苗族文化调查报告一、引言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

其中,苗族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底蕴。

本文将对苗族文化进行调查,探究其特点和影响。

二、苗族的历史与背景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等地。

他们以务农为主,以山区为居住地,形成了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苗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经历了多个朝代的变迁和磨难。

三、苗族的语言和文字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系统,属于汉藏语系的苗瑶语族。

苗族的文字系统包括苗文和汉字两种,苗文是苗族人民日常生活和交流的主要工具,而汉字则主要用于书面文字和教育。

四、苗族的服饰与传统习俗苗族的服饰丰富多样,以绣花为主要特点。

苗族妇女喜欢穿着绣花服饰,色彩斑斓,图案繁复。

苗族人民还有许多传统习俗,如苗族的“花山节”、“龙船节”等,这些习俗不仅体现了苗族人民的生活智慧,也反映了他们对自然环境的敬畏和崇拜。

五、苗族的音乐和舞蹈苗族音乐和舞蹈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韵律和风格。

苗族人民喜欢用歌舞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他们以歌舞为媒介,传承和弘扬苗族文化。

苗族的“芦笙”是一种特殊的乐器,被誉为“苗乐之王”,在苗族的音乐和舞蹈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六、苗族的宗教信仰苗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有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两种形式。

苗族人民崇尚自然,尊重神灵,他们相信自然界的万物都有灵性,通过祭祀和祈祷来祈求丰收和平安。

七、苗族的饮食文化苗族的饮食文化丰富多样,以米饭、玉米、土豆等为主食,擅长制作腌制食品和辣椒制品。

苗族人民喜欢辛辣的食物,他们认为辣椒能够驱邪避邪,保护身体健康。

八、苗族的传统医药苗族有丰富的传统医药知识和经验,擅长利用自然植物和动物资源治疗疾病。

苗族的传统医药在保健和疾病治疗方面有着独特的疗效和作用,受到了广大苗族人民的信赖和推崇。

九、苗族文化的现状和保护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苗族文化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境。

湘西苗族调查报告

湘西苗族调查报告

湘西苗族调查报告湘西苗族调查报告湘西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湖南省西部的湘西地区。

为了了解湘西苗族的文化、生活和发展状况,我们进行了一次实地调查。

本报告将介绍我们的调查结果,并对湘西苗族的传统文化、经济发展、教育状况和社会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传统文化湘西苗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传统文化。

他们以苗族语言为主要交流工具,传承着丰富的民间故事、歌舞和手工艺。

在我们的调查中,我们发现苗族人民对于自己的传统文化非常重视,并且努力传承和保护。

苗族的传统节日是他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苗族的“芦笙节”是一个盛大的庆典活动,人们会穿着传统服饰,跳起欢快的舞蹈,演奏芦笙等乐器。

这个节日不仅是苗族人民的欢乐时刻,也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观赏。

二、经济发展在经济方面,湘西苗族地区的发展相对滞后。

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和交通条件的不便,这里的农业和旅游业是主要的经济支柱。

苗族人民主要从事农业种植和畜牧业,如稻谷、玉米、茶叶和猪、牛等。

然而,由于技术和市场的限制,他们的农产品销售渠道有限,收入不高。

为了促进经济发展,湘西苗族地区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修建交通设施、推动农业产业化和发展乡村旅游等。

这些举措有助于提高苗族人民的生活水平,但仍需要更多的支持和投资。

三、教育状况在教育方面,湘西苗族地区的教育水平相对较低。

由于交通不便和经济困难,很多苗族孩子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

在我们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孩子只能在家里或者村里的小学接受基础教育,高中和大学的机会非常有限。

为了改善教育状况,湘西苗族地区政府加大了对教育的投资,并提供了一些奖学金和补助金。

此外,一些非政府组织也积极参与到教育援助工作中,提供教育资源和培训支持。

四、社会问题湘西苗族地区也存在一些社会问题。

由于经济发展滞后和教育资源不足,一些年轻人选择外出打工,导致人口流失和家庭分离的问题。

此外,由于文化传统和社会观念的影响,一些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相对较低,缺乏平等的机会和权益保障。

苗族风俗调研报告

苗族风俗调研报告

苗族风俗调研报告苗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等地区,拥有丰富的文化历史和独特的风俗习惯。

本篇调研报告将围绕苗族的风俗进行深入研究,了解其特点和意义。

苗族人口众多,据统计,苗族有约800余万人口,他们崇尚自然,热爱生活,注重和谐相处。

在族群中,社区生活和村落风俗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有着独特的节日庆典和生活习俗,使其文化更加丰富多样。

首先,苗族的传统节日非常丰富多彩。

其中,苗族的“大寨会”是最具代表性的节日活动之一。

每年的“大寨会”活动举行时间在农历五月间,是苗族社区聚会的重要场合。

在这个日子,人们会穿上鲜艳的民族服装,在村庄中集会并举办丰富多样的艺术表演和活动,例如歌舞、击鼓、打铜锣等。

其次,苗族的婚姻习俗也是其风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婚姻在苗族社会中是非常重要的,有着独特的仪式和规矩。

在苗族,年轻人一般会通过媒人牵线搭桥,确定双方是否有意结婚。

然后,双方父母会进行一系列的交流和磋商,包括彩礼、日期等等。

最后,在婚礼当天,苗族人会盛装而至,载歌载舞,庆祝喜事。

婚礼期间,男方家庭还要为新人准备丰盛的贺宴,以示喜庆和对新人的祝福。

此外,苗族还有许多其他有趣的风俗习惯。

比如,苗族女性非常重视手工艺的传承和发展,手工艺制品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女性善于织布,他们用手工纺织和染色的方法制作出色彩斑斓的苗绣。

而苗族男性则以打造民族乐器的技艺闻名,如木石琴、口弦、芦笙等。

这些不仅在苗族社会中具有重要意义,也代表了苗族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

总结来说,苗族的风俗习惯丰富多样,在传统节日、婚姻习俗和手工艺制品等方面都有其独特之处。

这些风俗习俗不仅丰富了苗族的文化,也是苗族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其风俗的调研,我们更加了解苗族的历史与文化,也更加尊重和珍惜不同民族的多样性和独特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秀山土家族、苗族特色文化及花灯文化研究报告土家族苗族文化土家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汉族人大量迁入后,“土家”做为族称开始出现。

土家族人自称为“毕兹卡”,意思是“本地人”。

中共建政后,通民族识别,长期不被承认的土家族被确定为单一民族,并且在1957年成立了湖南省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1983年又成立了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其后还成立了酉阳、秀山、石柱、长阳、五峰、印江、沿河等民族自治县。

土家族主要从事农业。

织绣艺术是土家族妇女的传统工艺。

土家族的传统工艺还有雕刻、绘画、剪纸、蜡染等。

土家织锦又称“西兰卡普”,是中国三大名锦之一。

西南卡普:是秀山独具特色的一种具有传统历史文化的衣服材质,土家语“西兰卡普”是一种土家织锦。

在土家语里,“西兰”是铺盖的意思,“卡普”是花的意思,“西兰卡普”即土家族人的花铺盖。

人们往往在“花铺盖”前冠以“土”字,以标示出这项民间工艺所包含的土家族民族特点。

土花铺盖是受到土家族人民的珍爱,视之为智慧、技艺的结晶,被称作“土家之花”。

而由西南卡普制成的女装为短衣大袖,左袄开襟,滚镶2~3层花边,镶边筒裤;男装为对襟短衫。

“过赶年”,即提前l~2天过年,是其重要节日。

土家族男子穿琵琶襟上衣,缠青丝头帕。

妇女着左襟大褂,滚两三道花边,衣袖比较宽大,下着镶边筒裤或八幅罗裙,喜欢佩戴各种金、银、玉质饰物。

在土家族的心中,繁多的色彩中,红色则最受人青昧。

红色有着热烈、鲜艳、醒目、样和之感,因此喜红者诸多。

有色必有红,久而久之,不但在服饰上而且在生活上也形成了无红不成喜,有喜必有红之俗。

“改土归流”后,由于受封建王朝的压制,以及中原文化的强大影响,土家族的服饰男女服装均为满襟款式,改掉了“男女服饰不分”的民族服装,加以土家族的家织花边,保持着本民族服装的浓厚特色。

土家族爱唱山歌,山歌有情歌、哭嫁歌、摆手歌、劳动歌、盘歌等。

在调式上﹐徵﹑羽调式较多﹐宫调式较少﹐部分民歌有调式交替现象﹔曲式结构上以二乐句﹑四乐句﹑五乐句的乐段结构较多﹔在一些偏僻山寨﹐有一个乐句不断反覆的乐句式结构。

在各种民歌中﹐多段(联曲)体结构比较普遍﹔旋律多为级进﹐与语言紧密结合﹐富于吟诵性。

“摆手舞”是流行的古老的集体舞,也是土家族最隆重的风俗活动。

在舞蹈仪式上,唱起摆手歌,跳起包括狩猎、军事、农事、宴会等方面的七十多个动作,祭祀祖先,乞求丰收相联系。

薅草锣鼓也很有特色,鸣锣击鼓间以歌唱,从而指挥劳动提高工效。

包括狩猎、军事、农事、宴会等方面的70多个动作。

是与祭祀祖先、乞求丰收相联系的。

不论什么盛大的聚会,都要跳的。

“摆手”选阴历单日开始,持续的天数也是单数。

一般三天、五天、七天。

一般在农历正月初九或三月初三,参加的人数有上万人。

节奏鲜明、动作优美、朴素、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史诗、山歌最为著名。

“西兰卡普”是土家族民族工艺中的一朵奇葩。

又称“打花铺盖”,它是一种土家锦。

以其独特的工艺和美妙的构西兰卡普——土家族的织锦,题材为老鼠嫁亲土家族文学以叙事诗、山歌及跳摆手舞时所唱之摆手歌等最为著名。

摆手歌有大摆手歌和小摆手歌之分,大摆手歌具有史诗性质;小摆手歌多为苦歌、恋歌,系抒情性作品。

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山乡风味。

长篇叙事诗《锦鸡》是四句头民歌的组合体,用男女对唱方式表现,它以爱情故事为主线,反映出广阔的社会生活面。

秀山:于1736年建立,1983年成立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这是一个源远流长,历史文化丰富的少数民族地区,这里物产丰富,人杰地灵,生活着一群心底善良、无忧无虑的人们。

秀山土家族人爱唱山歌,山歌有情歌、哭嫁歌、摆手歌、劳动歌、盘歌等。

2010年10月18日,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被命名为“中国土家山歌之乡”。

传统舞蹈有“摆手舞”、“八宝铜铃舞”及歌舞“茅古斯”。

乐器有唢呐、木叶、“咚咚喹”、“打家伙”等。

处于具有浓烈土家韵味的秀山。

相对来说旅游资源集中,类型和数量较多。

按照旅游资源国家分类标准:秀山县有一级旅游资源秀山花灯;妙泉湖、苗王坟、客寨风雨桥、保安渔洞、九溪十八洞起义遗址等二级旅游资源14个;三级旅游资源24个;四级旅游资源43个。

这些景点都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既能够与县外的景点连接,建立跨县域旅游线路,也可以形成独立的县内旅游线路。

旅游资源以“花”、“边”、“古”、“少”特色见长。

秀山花灯是中国花灯鼻祖,艺术流派较多,民族民间文化活跃;沈从文名著《边城》的原型地位于秀山,具有独一无二的边城文化;土家、苗族文化遗存历史久远,具有独特的少数民族特色;同时,秀山位于三省交界之地,除去区位地理边缘外,还有其衍生的边缘经济、边缘文化。

这些使我县的旅游资源呈现出别具一格,独有特色的一面,避免了与周边景区的雷同,比较优势十分明显。

花灯文化: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土、苗、汉各族人民喜爱民间歌舞,她历史悠久,遍及全县各村寨、城镇,其中尤以隘口、清溪、兰桥、平凯、迎凤、涌洞、海洋、溶溪、峨溶、玉屏等地为最盛。

秀山花灯传统的表演形式有两种。

其一:“耍灯”俗称“跳团团”。

是由一旦(幺妹子)、一丑(花子)演唱民间小调的歌舞;有时增至三人、四人或六人穿插表演。

其二:“单边灯”、又称“单边戏”。

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有生、旦、丑简单的人物角色,以多首民间曲调演唱的花灯小戏。

以上两种形式均在堂屋或院坝进行表演。

秀山花灯传统的演出时间,是农历正月初二至十五元宵节期间的夜晚。

每年由本村寨有威望的老艺人领头组成花灯班子。

人员有掌灯四人;二人执大红圆灯笼、其中一人是花灯班的组织者(俗称“灯头”)、另一位是联系演出的送贴人;二人执六角“吊吊灯”(又称正灯、金花小姐灯、银花二娘灯)。

演员四人:二人扮演幺妹子、二人扮演花子。

掌调一人:负责组织伴奏、伴唱并担任主要伴唱。

伴奏五人:头钹、二钹各一人,马锣和大锣人瓮琴(形似二胡的二弦琴)二人。

花灯班子组成后,先集中在灯头家里用竹条、彩纸扎鱼虾、家畜、蔬菜之类形壮的彩灯和吊吊灯。

吊吊灯上有六片花瓣,每片花瓣垂悬一串花絮,中间另有仿宫灯式长形灯笼,色彩鲜艳,工艺精巧。

掌灯者和演员用竹竿高挑彩灯,既增添了热烈喜庆的气氛,又可为夜间开道和演出照明。

秀山花灯演出时有一整套传统的习俗礼仪。

演出前首先要设“灯堂”。

灯堂一般设在本村灯班组织者或特别喜爱花灯的人家中。

先在堂屋的左上方摆一张方桌,桌上方墙上贴七张长方形纸钱,下面贴七张三指宽的牌位,分别为“正月冲天风火院内位”、“岳王显主老龙神君位”、“腊光先人位”、“金花小姐银花二娘位”、“锣钹先师鼓板先人位”、“众姓门中先亡远祖位”、“唐朝走教一切神祗位”。

并在桌上设香、烛、刀头(一方块煮熟的猪肉)。

灯堂设好后,执正灯(吊吊灯)的二人站在神位两旁,灯班成员面对神位站立,便开始举行祭灯仪式。

先唱《安位》、《唱位》、《开光》、《梳妆打扮》,齐唱《起灯》、《大闹红灯》调,灯班活动即告开始。

初次出灯要先到本村寨各户恭贺新禧,然后跳花灯。

从正月初二开始的每天晚上,几乎寨寨出灯,户户迎灯,热闹非凡,花灯班表演子的演出日程有统一的安排,白天由两人先到各户下灯贴,贴上写有“××花灯一扑,庆贺上元,众灯友拜”。

晚上出灯前,先在灯堂点烛化纸唱《请灯》调,然后出发。

途中,由下贴的人手执写有“庆祝上元,××花灯”字样的大红园灯笼前导,领着花灯班子前进,紧接两盏吊吊灯和各种彩灯,簇拥着到各村各户表演。

表演内容按主家接灯的要求,由灯头和掌调安排。

如主家没有灯堂就表演《参灯》调。

若主家红灯高挂、大门紧闭、门外外凳上放有红封彩礼,花灯班就先唱《开财门》;待大门开后再进堂屋表演其它内容的节目。

若主家是接“孝福灯”(老人去世三年后才接灯),必须表演《二十四孝》、《十二大孝》。

有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之家,就表演《送寿月》。

主家是行医者,就表演《参十代名医》。

主家是五匠或供有佛教、道教神位,就参师、参坛唱《参神》调主家立新房,就唱《闹华堂》。

此外,主家还可以另点节目表演。

演出结束后,主家都要给花灯班子一些彩礼或请吃劳糟、糍粑和饭菜。

辞别主家前还要表演《采茶》、《谢酒》、《谢饭》等曲调。

有时花灯与龙灯在途中相遇,龙灯要给花灯“上油”,花灯也要给龙灯“上烛”。

有的花灯班就站成品字形或四方形,让龙灯穿舞,示意“一品当朝”、四季平安“,互表友谊。

共庆佳节。

如果花灯不给龙灯上烛,龙灯就可能将花灯围住。

这时,花灯班子必唱《龙缠灯》调,然后,龙灯才节节拆开。

如果龙灯仍围着不放,花灯班就会用两盏灯笼挂到龙头、龙尾上,并唱《斩龙》调,或用白帕甩到龙头上,意谓斩了老龙,这是双方极不礼貌的行为。

每晚跳灯结束返回灯堂时,还要烧香化纸齐唱《安灯》调。

花灯一般跳到元霄节后结束。

结束时要举行“烧灯”仪式:灯班全体聚集在灯堂内,先“下位”(取下供奉的花灯神位)。

然后由灯头和掌调领唱《收调》(又称“会调),即将春节期间所跳花灯曲调各唱一段。

接着”“辞神”(即辞别主家敬奉之神),“下妆”(幺妹子和花子边唱边脱去跳灯时穿戴的服饰),“送灯”(从灯堂送花灯神出大门)。

最后将灯笼、神位送到河边或沟边烧化,并将跳花灯的道具、服饰从火上抛过,以求跳灯人平安。

至此,一年一度的跳花灯活动方告结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