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行为形成原因分析论文
浅谈分析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因素与德育论文.doc
[摘要]中学生的思想品德主要是在国家法律制度、社会舆论的熏陶下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作用下形成的,是社会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
加强和完善学校德育工作有利于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
[关键词]中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德育随着时代的变化,经济的发展,中学生的思想品德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中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大都取决于中学的思想政治课,学生在课堂上了解思想品德,在课堂上学习思想品德,在课堂上运用做作业的方式“实践”着思想品德。
尽管学生时时刻刻把思想品德挂在嘴边,但真正被学生吸收并通过自身表现出来的品德并没有多少。
可现实社会要求的人才是一个以品德高尚为基础的人才,这使得教育与社会现实脱节。
中学生正处在长知识长才干的关键时期,是向成年人过渡的重要阶段,探索其思想品德形成的因素,有利于调动全社会各方面力量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中学生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他们能否健康地成长,直接关系着祖国的前途和命运,关系着祖国的荣辱兴衰。
要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除了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外,还应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青年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品德,才能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为社会创造财富,才能将自己的满腔热血贡献于国家与社会。
1、国家正确的法律制度是中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保障。
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对人民影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人民群众的行为反过来又能对统治阶级的言论起推动或延缓的作用。
针对这一实际,国家在制定方针、政策时,一定要从本阶级的利益出发,制定出适合本国实际,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对青少年一代能积极健康成长的方向着想,并号召人民向英雄学习并宣传他们的英雄事迹,从而形成向英雄学习的良好社会风气。
2、社会环境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关键。
人们常说:“环境育人”,是指优美的自然环境和良好的社会环境能陶冶人们的情操,能够催人积极向上,使人们有健康的体魄,以满腔的热情迎接新生活。
根据德育原理,分析学生不良品德产生的原因
根据德育原理,分析学生不良品德产生的原因在现代社会,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不仅仅是学术知识的传授,更是对学生品德的培养。
学生的品德素质直接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和社会的发展。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也常常面临学生不良品德的问题。
那么,根据德育原理,学生不良品德产生的原因又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就进行分析。
学生不良品德的产生与家庭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
家庭是孩子一生中最初的社会环境,也是最重要的品德养成地。
然而现实中,一些家庭忽视了对孩子的品德教育,父母受工作压力或其他因素影响,很少关心孩子的成长与发展,往往以物质上的满足来代替对孩子的精神上的关爱。
甚至一些家庭存在着家暴、离婚等问题,让孩子缺少了安全感和依托感,从而出现不良品德的现象。
家庭教育的不善导致了学生不良品德的产生。
社会环境也是学生不良品德产生的原因之一。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社会环境的巨大影响。
在社会环境中往往存在着各种消极因素,例如电视、网络、社会舆论等对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的影响。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功利主义思想、物欲横流等都会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消极的影响,导致他们产生不良的品德。
学校教育制度也是学生不良品德产生的原因之一。
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园,教育是学校的使命。
在一些学校中,德育教育侧重于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对学生品德的教育与培养。
老师缺少对学生品德的引导与关爱,只以成绩考试为最终目标,而忽略了学生的品德培养和人格修养。
这种教育方式不仅导致了学生智力优越而品德却不良的现象,还让学生逐渐失去了对自我的认识与追求,产生了一种功利主义的价值观。
学生本身的个体因素也是不良品德产生的原因之一。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具有不同的性格、家庭背景、生活经历等。
这些个体因素也会对学生的品德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些学生天生性格孤僻、自闭,缺乏社交能力,容易产生自卑感、消极情绪等,从而导致了不良品德的产生。
一些学生可能生活在单亲家庭、不良环境中,缺乏正确的价值观与行为范式,导致他们产生不良品德的现象。
根据德育原理,分析学生不良品德产生的原因
根据德育原理,分析学生不良品德产生的原因
学生不良品德的产生原因有很多,可以从家庭、社会环境、学校教育等多个方面进行
分析。
家庭环境是学生品德发展的最早影响因素之一。
一个和睦的家庭环境能够提供温暖、
关爱和正确的引导,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相反,家庭中的家庭纠纷、亲子关系紧张、缺
乏父母陪伴等问题都会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
父母的教育方式和家庭价值观念对学生的品
德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若父母过分溺爱孩子、过度保护,容易使学生养成任性、自私、没有责任感的不良品德。
社会环境对学生品德的培养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社会的道德风气和社会环境会
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如果一个社会充满了腐败和不道德行为的现象,年轻学生很
容易受到负面影响,产生不良品德。
现代社会信息量巨大,网络暴力、低俗内容等不良信
息对学生的价值观念和品德形成具有负面影响。
学校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环境也会对学生品德产生影响。
一些学校过分追求分数和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品德教育。
一些学校的管理和教师的教育技巧可能不够成熟,缺乏有效的德
育方法和手段,也导致学生的品德发展不良。
学校应当注重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
任感、团队合作精神和自律意识,为学生的品德教育提供积极的引导和关注。
学生不良品德的产生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和学校教育
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应当共同努力,给
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和关心。
浅谈形成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的原因及矫正
浅谈形成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的原因及矫正
浅谈形成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的原因及矫正摘要: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可塑性大,他们缺乏是非判断能力,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极易形成不良品德行为。
不良品德行为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有社会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家庭教育中的不良影响,学校的“教育不当”等,而中学生自身的某些心理因素也是形成品德不良行为的原因。
只要教师弄清情况,了解原因,采取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育方法,对症下药,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是可以矫正的。
关键词: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心理因素;矫正
不良品德行为是指错误的道德支配、违反道德规范、损害他人或集体利益的问题行为。
中学里有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虽然只是少数,但消极作用大,经常干扰学校和班级教育教学工作,影响其他同学,甚至有的走上犯罪道路。
中学生中形成的不良品德行为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新形势下犯罪“低龄化”的趋势,给我们中学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因此,重视矫正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已迫在眉睫。
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可塑性大,成人感的出现使他们独立地接受周围人的价值观念,学习他所认同的社会行为方式,但他们缺乏是非判断能力,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极易沾染社会恶习,成为问题学生。
具体来说,不良品德行为是由于社会环境中消极因素,家庭教育中不良影响,学校“教育不当”及学生不良的心理因素等多种因素造成的。
一、形成中学生品德不良行为的原因。
道德行为养成教育论文
道德行为养成教育论文一、中学生道德行为养成教育中的存在问题(一)家庭对道德行为养成教育的忽视。
如今,许多家长只要求子女在学习上强于别人,在生活上对子女娇生惯养,百依百顺,为他们提供优裕的物质生活条件。
很多父母由于对孩子的过分溺爱而发生知行脱节、言行不一的现象,让孩子在道德选择中陷入困境,最终放弃道德行为的自觉实践。
(二)学校道德行为养成教育的实效性偏低。
1.学校德育工作问题。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和教学质量,重智育、轻学生的道德教育,因此,道德教育成为与中学生格格不入甚至对立的东西,导致中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生“知行脱节”;2.教师素质问题。
有些教师偏爱学习成绩好的、听话的学生,对后进生缺乏耐心细致的教育帮助和有效的管理与引导。
此外,少数教师在拜金主义等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下,以教谋私,热衷于“有偿家教”。
这些势必对中学生的道德行为选择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三)社会不良环境的污染。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的转型时期。
对外开放,既给中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了解世界提供了条件,又难以避免地面临国际敌对势力利用各种途径进行腐朽没落生活方式、文化价值观念的渗透;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给中学生的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的渠道,同时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通过网络传播也直接侵蚀着中学生的心灵。
二、切实加强中学生道德行为养成教育加强中学生的道德行为养成教育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系统的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方面的教育紧密配合,齐抓共管。
(一)家庭教育。
家庭是中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摇篮,家庭教育具有学校和社会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作为家长要重视家庭教育。
1.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作为孩子效仿的榜样,父母的言行时刻熏陶着孩子。
家长应该努力做到言行统一、正派上进、勤俭自律、求知善思、文明友善、民主乐观,才能使孩子耳濡目染,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2.正确指导、强化训练。
家庭教育不是一味说教或简单惩罚,家长应通过指导、训练等方法,培养子女良好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习惯。
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形成的原因与解决方法探析[五篇范例]
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形成的原因与解决方法探析[五篇范例]第一篇: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形成的原因与解决方法探析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形成的原因与解决方法探析一、青少年不良品德行为的形成原因﹙一﹚家庭的影响。
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是孩子的抚养者和监护者,父母的言行对孩子有权威性的影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
如何从小培养他们的团结、协作、集体主义意识,成为家庭教育的新课题。
(1)父母、长辈行为不良,举止不雅,言传身教差。
少数家长文化层次低,行为粗鲁,常讲脏话;有的家长作风不正,坑蒙拐骗偷,违法乱纪,吃喝嫖赌抽,行为放纵,给子女直接树起了坏榜样;个别家长行贿受贿,贪污腐化;有的购买、观看、阅读黄色录像书刊,对子女无疑会产生极坏的影响。
(2)父母、长辈教育方法不当,正确引导不够。
部分家长对子女过分宽容,不分是非曲直,偏袒护短,忽视对子女团结、协作、助人等意识的教育;有的家长错把粗鲁当严格,信奉“棍棒下面出孝子”的古训,轻则训斥辱骂,重则棍棒相加,体罚折磨,把子女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心理隔阂加深,形成子女对父母的畏惧、怨恨和反抗心理;有的父母、祖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要求不统一,当着孩子面唱对台戏,孩子无所适从,矛盾重重,教育的作用互相抵消;有的父母把子女当成“小皇帝”事事相依,要物给物,要钱给钱,久而久之形成了孩子自私自利,不体谅尊敬父母的懒、馋、娇、散、狂等不良恶习。
(3)家庭结构缺损,家庭关系不和,子女得不到父母细心调教和关怀。
有些家庭婚姻破裂,孩子失去家庭温暖,沐浴不到父爱、母爱;有的家庭父母长期“内战”,特别是一些家庭由于第三者插足,家庭感情淡化冷漠,造成孩子心灵的严重创伤。
﹙二﹚学校的影响。
学校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发挥着主渠道作用,但由于一些学校教育措施不得力,一些教师教育思想不端正,也会导致或助长学生的不良行为。
(1)一些学校忽视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放松或忽视德育。
有些学校视升学率为学校的生命线,认为德育可有可无,将德育工作队伍“刀枪入库”。
德性的生成过程分析论文
德性的生成过程分析论文德性的生成过程分析论文一、从伦理、道德到德性王安石在《虔州学记》中说:“先王之道德,出于性命之理。
”在这里,这种“道德”所体现的“理”,是人之理,也就是伦理道德。
而“性命之理”,既具有整体性,又赋有个体性,它彰显了一种伦理价值。
因而可以说,道德是伦理的具化,而伦理是道德上的本质属性。
由此看来,伦理是道德形成和发展的前提和依据,伦理既是道德的本质,又是道德的根本原则;而道德是伦理的表征和价值旨趣。
然而伦理和道德的具体内容都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的。
伦理对道德有统摄和指导的作用,同样道德对伦理也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此,伦理与道德是共生的,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从伦理学意义上来看,德性是指人的道德品质。
德性是一种道德力量。
而广义上的德性是智慧和道德的统一。
英国伦理学家亨利·西季威克说:“能被看作内在而确定的并且不会变的过分的仅有德性就是智慧、普遍仁爱、公正这样一些品质。
” 二、德性与实践理性德性具有选择性,是人们自主选择的活动。
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而德性则是某种选择,至少离不开选择。
”在这里,德性是愿意为善,并有能力知善和行善。
德性活动主要是通过对对象的善恶评价和选择使人形成正义感。
实际上即是一种价值取向,它通过德性所孕育的善的价值观进行。
康德认为,“人道德行为的善恶不在于他的教育程度,不在于他对知识的见解,而关键在于理性本身,在于实践理性”。
实践是人在意志的控制和约束下所产生的一种行为,而道德是由理性决定的但不受一己私欲等影响因素的行为活动。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意志”在道德实践理性中起着重要作用。
西季威克在考察动机中的`意向因素时发现:“在大多数情况下,被我们视为德性表现的是产生某些外在效果的意志。
” 三、德性与行为意志是一种理论转化为实践的力量。
作为德性的意志,就是实践理性本身。
人们需要通过行动体现道德,没有意志的作用,就不可能把认识转化为行动。
理性永存于意志之中,德性是按照道德理性来约束欲望的一种意志力。
根据德育原理,分析学生不良品德产生的原因
根据德育原理,分析学生不良品德产生的原因学生不良品德的产生原因有很多,可以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
家庭教育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一些家庭缺乏对孩子正确行为的引导,忽视了对孩子品德的培养。
一方面,一些家庭的父母对孩子放任自由,缺少规矩约束,导致孩子不懂得尊重他人、自私自利,不尊重社会公德;一些家庭对孩子要求过于严苛,过分重视学习成绩,忽视了品德道德教育,使孩子只注重成绩而忽略了品德的培养。
学校教育也对学生品德产生影响。
一些学校在教育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学生在这种环境下容易出现道德行为不端、品行不良的情况。
一些学校的德育教育方式可能存在问题,往往只是以讲教方式进行,缺乏参与性、实践性和自主性,使学生对德育教育缺乏兴趣和认同感。
社会环境也对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社会的价值观多元化和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容易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
社会上存在着物质至上、功利主义等不良价值取向,这些价值观对学生的道德观念产生了冲击。
网络时代的到来,孩子们接触到了大量的网络信息,不良信息的浸淫容易导致学生产生不良的心理和行为。
学生自身的原因也不可忽视。
一些学生缺乏自律能力,不能主动遵守纪律和规范。
他们可能缺乏自律的意识,行为不受约束,容易产生不良品德。
一些学生可能存在心理问题,比如优越感、自卑心理等,这些心理问题容易导致学生品德不良。
学生不良品德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等方面的问题。
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共同努力,为学生提供正确的品德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道德素养。
学生不良品德产生原因分析及矫正
学生不良品德产生原因分析及矫正首先,家庭环境是学生不良品德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家庭是孩子最初的社会环境,父母的品德和行为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如果父母缺乏道德教育的意识,或者自身就存在不良品德,那么孩子很容易受到影响,产生不良品德。
此外,家庭的教育方式也是影响孩子品德的重要因素。
如果父母过于溺爱孩子,不给予适当的约束和教育,孩子容易产生自私自利、不尊重他人的不良品德。
其次,学校教育也对学生品德产生影响。
学校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重要的社会环境之一,学校的教育方式和教师的教育态度都会对学生的品德产生重要影响。
如果学校注重学生品德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价值观,那么学生就容易形成良好的品德。
反之,如果学校忽视品德教育,只注重知识的灌输,那么学生就容易产生不良品德。
再次,社会化也是影响学生不良品德形成的重要因素。
社会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环境,社会中存在各种不良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如果学生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中,容易受到不良品德的影响。
此外,社会的竞争压力和物质诱惑也会引诱学生走向不良的品德道路。
为了矫正学生的不良品德,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家庭教育是最关键的一环。
父母应该树立正确的品德观念,做到言传身教,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其次,学校教育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学校应该加强品德教育,在日常教育中注重品德培养,开展一些针对性的活动和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另外,社会也应发挥积极的作用,提供健康的社会环境,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为学生提供积极的榜样和引导。
总的来说,学生不良品德的产生原因复杂多样,包括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和社会化等方面。
矫正不良品德需要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多个方面入手,通过全方位的教育和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品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培养良好的道德素养,为他们的成长和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根据德育原理,分析学生不良品德产生的原因
根据德育原理,分析学生不良品德产生的原因学生的不良品德产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德育原理是解决学生不良品德产生原因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德育原理强调了学生道德观念和品德修养的培养,提出了以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为基础,以爱、宽容、尊重、责任等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理念。
本文将从德育原理出发,深入分析学生不良品德产生的原因,并探讨相应的解决之道。
学生不良品德产生的原因之一是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孩子的品德观念和行为方式很大程度上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
一些家庭缺乏科学的教育方式和健康的家庭氛围,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往往会产生误区。
有些父母过于溺爱孩子,放任孩子的行为,导致孩子缺乏自律和责任心;而有些父母则对孩子过分苛刻,造成孩子心理受挫、品德扭曲。
德育原理指出,家庭是孩子品德修养的第一块砖,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孩子品德的培养至关重要,家庭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责任感、爱心和自律能力。
社会环境也是学生不良品德产生的重要原因。
现今社会,道德伦理观念逐渐淡化,物质欲望成为人们追求的主要目标。
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导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了不良的影响。
社会上存在着各种形式的不正当竞争和险恶竞争,一些学生为了获得一时的成功和利益会不择手段,甚至违反道德规范。
德育原理认为,社会是学生品德养成的重要场所,良好的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品德养成起着积极作用。
社会应该创造良好的道德风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校教育也是影响学生品德发展的重要因素。
学校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承担着培养学生品德的重要责任。
学校对学生的德育工作不力、不到位,往往会导致学生的不良品德产生。
一些学校对学生的品德教育重视不够,缺乏系统的德育教育课程和教育方式,德育工作被边缘化。
缺乏了教师的悉心教导和引导,学生自然容易偏离正道,产生不良的品德。
德育原理提倡,在学校教育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强心和奉献精神,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
根据德育原理,分析学生不良品德产生的原因
根据德育原理,分析学生不良品德产生的原因学生不良品德的产生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这些原因可以从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是个体因素。
每个学生的个性、兴趣、天赋等方面的差异都会对其品德产生影响。
有些学生天性善良,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而有些学生则具有自私、冷漠等不良品德。
这些个体因素在学生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可能与其遗传基因、出生背景等有关。
其次是家庭因素。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道防线,也是塑造孩子品德的重要环境。
家庭的教育方式、家庭氛围以及父母的言传身教都会对学生的品德产生重要影响。
如果家庭缺乏关爱、教育不到位或者存在家庭暴力、家庭纠纷等问题,都可能导致学生形成不良品德。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以及双职工家庭的普遍存在,使得很多家长缺乏和孩子共处的时间和机会,这也会影响到孩子的品德发展。
最后是社会因素。
社会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环境之一,其中包括学校、同学、社会文化等。
学校是学生品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如果学校重视程度不够、教育方法不当、师生纠纷频发等都可能对学生的品德产生负面影响。
同学之间的互动、社交活动的举办等也会对学生的品德影响很大。
社会文化对学生的品德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如果社会环境普遍缺乏公德、尊重他人等价值观念,学生很容易受到消极影响。
要解决学生不良品德产生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入手。
个体因素上,学校和社会应关注各种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和品德教育,提供个别化的帮助。
在家庭教育方面,父母应提高教育水平,注重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榜样。
在社会方面,学校要加强德育教育的力度,提供丰富多样的德育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社会也要加强道德建设,倡导公德、诚信等美德,净化社会风气,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学生不良品德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需要从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三个方面综合分析。
只有重视德育教育,加强家庭、学校和社会合力,才能够有效解决学生不良品德问题,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根据德育原理,分析学生不良品德产生的原因
根据德育原理,分析学生不良品德产生的原因学生不良品德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家庭教育的问题是影响学生品德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的作用不言而喻。
如果家庭环境不和谐,父母对孩子教育缺乏规范和引导,容易导致孩子形成不良品德。
某些家庭过分溺爱孩子,不给予适当的教育和规则,导致孩子缺乏自律能力,不懂得尊重他人。
一些家庭忽视对孩子的情感关注和陪伴,导致孩子产生心理问题和行为异常。
学校教育的缺陷也是影响学生品德发展的原因之一。
学校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场所,但是一些学校在德育教育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对于学生的品德教育有时过于片面化,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而忽视道德品质的培养,导致学生缺乏良好的道德修养。
一些学校忽视对学生行为的管理和引导,容易导致学生产生不良行为,影响他们的品德发展。
社会环境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社会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社会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当社会缺乏良好的道德风尚,缺乏对优秀品德的重视和肯定时,学生容易受到消极影响,形成不良品德。
社会上的一些不良行为和负面事件,也容易对学生产生误导和影响,使他们产生不良品德。
个人自身原因也是导致学生不良品德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每个人的品德发展都受到自身内在因素的影响,例如个人的性格、情绪和思维方式等。
如果学生个人性格偏执、孤僻或情绪不稳定,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和不良行为。
个人对自己品德发展的重视程度和自控能力的差异也会导致品德发展的差异。
学生不良品德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环境和个人自身等方面的因素相互交织而成。
只有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才能为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学生不良品德产生原因分析及矫正
学生不良品德产生原因分析及矫正首先,社会环境是学生不良品德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现代社会存在诸如价值观多元化、物质主义、道德放任等问题,且信息流动迅速,学生容易受到不良价值观的影响。
媒体的过度商业化,导致一些不良行为被宣传和模仿,使得学生容易形成错误的道德观念。
此外,社会竞争激烈,学生面临着来自同龄人的巨大压力,他们为了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可能选择了不正当的手段,导致品德败坏。
其次,家庭教育也是学生不良品德的重要原因之一、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第一环境,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但是,一些家庭有可能存在教育方式过于严厉或过于放任的问题。
过于严厉的家庭教育容易使学生感到压抑,导致叛逆心理的产生;而过于放任的家庭教育则可能使孩子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的引导,从而形成不良品德。
最后,学校教育也是学生不良品德产生的原因之一、学校教育应该承担着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责任,但是一些学校在教育中存在缺乏专业素养的教师、重知识灌输而忽视品德教育等问题。
学生可能在学校环境中缺乏正确的道德引导和榜样,导致不良品德的形成。
针对学生不良品德的矫正,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努力。
首先,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是关键。
学校和家庭应该共同努力,通过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责任、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帮助他们认识到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内化道德行为。
其次,加强道德教育的力度。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道德教育活动,如道德讲座、道德讨论会等,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感受到道德的力量。
同时,家庭应该成为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家长应该与学校共同努力,给孩子灌输正确的道德观念。
最后,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学校可以通过设立道德奖励制度,表彰那些品德良好的学生,激励其他学生向优秀的榜样学习。
此外,家庭和学校还可以共同制定一套明确的奖惩机制,让学生明白道德行为的重要性,并明确不良行为的后果。
总之,学生不良品德产生的原因是多样的,既有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问题。
根据德育原理,分析学生不良品德产生的原因
根据德育原理,分析学生不良品德产生的原因德育,是指通过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道德素养,使其成为品德高尚,道德行为端正,有着良好心理品质和社会道德风尚的公民。
德育原理强调通过教育的方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同时避免产生不良品德。
在日常教育实践中,我们也经常遇到一些学生出现不良品德问题,这些不良品德的产生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本文将根据德育原理,分析学生不良品德产生的原因。
学生不良品德产生的原因之一是家庭教育环境的影响。
家庭是学生最早接触到的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对学生的价值观念和品德修养有着深远影响。
一些学生可能在家庭中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父母的行为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品德素养形成了消极的影响。
一些家庭对孩子纵容溺爱,导致孩子缺乏自我约束和责任感;一些家庭存在家暴、虐待等不良行为,导致学生产生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甚至产生攻击性的行为。
这些都会影响学生的品德修养,导致不良品德的产生。
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可能面临着学业压力、人际关系问题等,这也是导致不良品德产生的原因之一。
一些学生在面对学业压力时,可能出现逃避、作弊等不良行为;一些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可能因为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产生攻击性行为。
这些问题都会对学生的品德错误产生不良影响。
学校和教师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也可能导致学生不良品德的产生。
一些学校和教师在日常教育实践中,可能存在惩罚过重、奖励不公等问题,使学生产生不信任、恐惧等负面情绪,导致不良品德的产生。
一些教师在德育教育方面可能存在方法不当、态度消极等问题,使得学生在接受德育教育时缺乏认同感和积极性,导致不良品德的产生。
学生不良品德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家庭教育环境、社会环境、学业压力、人际关系问题以及学校教育方式和方法等都可能成为不良品德产生的原因。
我们在德育教育中,除了要注重学生的品德修养培养,也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改善不良品德产生的原因,推动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高尚品德、道德素养的优秀公民。
学生不良品德的形成原因与矫正方法
学生不良品德的形成原因与矫正方法引言:不良品德是指学生在行为上存在道德问题,如撒谎、偷窃、欺骗等。
不良品德的形成往往涉及到个人、家庭、学校等多方面的因素。
本文将从家庭环境、同伴影响、学校教育等角度探讨不良品德的形成原因,并围绕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方面提出矫正方法。
一、原因探析1.家庭环境影响: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对孩子有良好的道德教育。
然而,在有些家庭中,父母忙于工作、忽视对孩子的教育,缺乏正确的道德引导,导致学生不良品德的形成。
2.同伴影响:青少年时期,同伴关系对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如果一个学生的同伴中存在着不良品德的人,他很容易受到其影响而形成不良品德。
3.学校教育不到位:学校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但有的学校把重点放在知识的传授上,对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关注不够,这也是学生不良品德形成的一个原因。
二、矫正方法1.家庭教育:家庭是学生道德品质的最早养成地,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父母应积极参与孩子的成长,关注孩子的行为,建立正确的行为规范,给予孩子正确的道德引导。
2.学校教育:学校是学生道德品质培养的重要场所。
学校应加强道德教育课程的开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同时,学校还可以开展丰富多样的道德教育活动,如举办道德讲座、开展道德竞赛、组织义工活动等,引导学生形成正面的行为模式。
3.社会教育:社会是学生接触世界的重要场所,社会教育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道德矫正。
社会组织可以举办道德教育讲座、义工活动等,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4.个人培养:学生也需要从内心进行自我反省和修正,树立正确的自我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学生需要培养良好的自控力、自觉性和责任感,在行为上与良好的品德标准对齐。
结论:不良品德的形成涉及诸多因素,从家庭、同伴到学校和社会,都对学生的道德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矫正不良品德的方法也需要从家庭、学校、社会和个人多方面入手。
根据德育原理,分析学生不良品德产生的原因
根据德育原理,分析学生不良品德产生的原因作为学校教育工作者,我们经常会面对学生不良品德的问题。
学生不良品德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个体的性格、家庭环境、社会影响等多种因素。
而根据德育原理,我们可以从道德教育的角度来分析学生不良品德产生的原因,为我们制定更有效的德育策略提供指导。
学生不良品德产生的原因之一是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庭对于孩子的性格养成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些家庭缺乏良好的家风,家长言传身教不够规范,不注重道德教育,甚至存在家暴、夫妻矛盾等问题,都容易使孩子产生不良品德。
一些家庭过分溺爱孩子,不加以适度的教育和约束,造成孩子任性张扬、缺乏责任感等问题。
德育工作者需要重视家庭教育工作,积极加强家校合作,引导家长正确教育孩子,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
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是学生不良品德产生的原因之一。
社会是学生成长的另一重要影响力量,社会的风气、价值观念对学生的品德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当今社会,一些负面价值观念的宣传和传播比较普遍,如攀比消费、不择手段谋取利益等,这些都容易给学生带来不良影响。
社会上一些不良行为的模范效应也会对学生产生误导作用。
德育工作者需要不断加强德育宣传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社会风气,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念。
学生自身的心理特点也是导致不良品德产生的原因之一。
一些学生因为自控力较差、情绪波动较大、自尊心较低等原因,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导致不良品德的产生。
而一些学生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正确的心理教育,缺乏对自己内心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德育工作者需要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增强学生的心理韧性,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学生不良品德产生的原因还包括学校教育的不足。
学校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主要场所,学校的德育工作对学生的品德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些学校在德育工作中重视不够,德育内容单一、方式陈旧,无法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这容易导致学生不良品德的产生。
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形成的原因与解决方法探析
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形成的原因与解决方法探析首先,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的形成与家庭环境密切相关。
不良家庭教育方式、缺乏家庭关爱和监管、家庭成员间冲突等都会给中学生的品德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之一是家庭教育的加强和改进。
家长应该放弃溺爱和放任的教育方式,积极参与孩子的教育过程,关心和关注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并提供积极的榜样。
此外,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相处和善于沟通也是培养中学生良好品德的重要因素。
其次,学校教育是中学生品德养成的重要环节。
一些中学存在教育资源不足、教育理念陈旧、教师缺乏专业培训等问题,这些都会对中学生的品德教育产生负面影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应该加大对学生品德教育的重视,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培养和选拔优秀的教师,提供终身教育机会,加强对教师专业素养和师德师风的培训。
此外,学校还应该开展适合中学生特点的品德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正确树立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最后,社会影响也会对中学生的品德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媒体的过度商业化、社会道德风险等都会对中学生产生负面示范作用,导致他们形成不良品德行为。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社会应该加大对媒体的监管力度,提倡媒体伦理规范,打击不良信息的传播。
同时,社会应该引导中学生接触和参与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提供健康的娱乐和社交平台,培养他们正确的审美观和社会责任感。
总之,解决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家庭、学校和社会应该密切合作,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引导和教育中学生,培养他们正确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只有给予中学生正确的引导和关爱,他们才能在成长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品德观,成为社会有益的一员。
品德上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品德上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一、缺乏诚信缺乏诚信是指在日常生活中,不遵守承诺或撒谎。
这种品德问题的原因可能是为了逃避惩罚、获得个人利益或避免责任。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强化诚信教育,提高人们对诚信重要性的认识,并建立良好的信用记录和社会监督体系。
二、缺乏责任感缺乏责任感表现为不愿意承担自己的责任,逃避责任,缺乏投入和奉献精神。
这种品德问题的原因可能是个人自我满足感的追求,缺乏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他人的尊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通过教育、引导和法律手段,增强人们的责任感,让人们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社会和他人有影响,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三、自我中心自我中心是指过度关注个人需求和利益,而忽视他人的感受和权益。
这种品德问题的原因可能是个人的自我意识过强,缺乏对他人的关注和尊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通过教育、引导和心理辅导,提高人们对他人感受和权益的关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集体意识。
四、恶意行为恶意行为是指故意伤害或侵犯他人的行为。
这种品德问题的原因可能是个人的心理问题、情绪不稳定、对社会不满或对特定人群的歧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通过心理治疗、教育和社会关爱,帮助人们认识到恶意行为的危害和后果,鼓励善良和包容的行为。
五、缺乏同情心缺乏同情心是指对他人的痛苦、不幸和困难缺乏感同身受的情感反应。
这种品德问题的原因可能是个人的情感冷漠、缺乏生活经验或对他人缺乏关注。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通过情感教育、社会关爱和实践活动,帮助人们认识到他人的需要和情感反应的重要性,培养同理心和关爱心。
六、嫉妒与攀比嫉妒与攀比是指对他人的成就、财富或其他方面的优势感到嫉妒或过分追求超越他人。
这种品德问题的原因可能是个人的自我评价过低、缺乏自信或对社会的过度竞争和比较的认同。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通过心理辅导、自我认知教育和社交技巧训练,帮助人们认识到嫉妒和攀比心理的危害,培养健康的竞争心态和自我发展的意识。
七、懒惰与拖延懒惰与拖延表现为不愿意付出努力或故意拖延完成任务。
根据德育原理,分析学生不良品德产生的原因
根据德育原理,分析学生不良品德产生的原因
学生的品德素质往往是其成功和发展的基础之一,但有时会出现不良品德的现象,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家庭教育不足。
家庭是培养学生品德的第一课堂,但有些家庭对孩子的管教不充分,给予太多的物质关注而忽视品德教育,导致孩子的人格脆弱,缺乏道德自觉和责任意识,容易受到不良行为的诱惑。
其次,同伴压力过大。
学生处于青少年的阶段,同伴关系对他们的影响非常大。
如果身边的同学行为不端或者对他人人身安全造成威胁,学生很容易受到同伴的压力,放弃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原则,从而产生不良品德。
第三,网络成瘾。
现在的学生都出生在一个数字时代,并且对互联网敏感度很高。
如果他们不能正确地利用网络,容易上瘾,沉迷于游戏或其他互联网活动中,这样就会忽视学业和社交活动,产生不良行为和品德。
第四,缺乏良好的学校教育。
教育机构是培养学生品德的重要场所,但如果学校中没有相应的德育课程或德育教育不到位,将会失去对学生品德教育的宣导和引导,学生往往会出现品德混乱的现象。
综上所述,学生不良品德产生的原因与家庭教育、同伴压力、网络成瘾和学校教育等有很大的关系。
教育者应针对这些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并通过教育手段进行预防和治理,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校德育水平,提高学生的品德素质。
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形成的原因及矫正
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形成的原因及矫正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的形成原因可以有很多,主要包括家庭因素、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和个人因素等。
不良品德行为矫正则应结合具体情况,采取多种措施,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以下是对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形成原因及矫正的讨论。
首先,家庭因素是造成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品德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些家庭缺乏健康的家庭氛围和教养方式,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缺乏规范性和指导性,甚至存在家暴等问题,这些都容易导致学生的品德行为出现问题。
矫正这种情况可以通过重视家庭教育,父母要积极关注孩子的品德教育,给予良好榜样和正确引导,提升对孩子的教育质量。
其次,社会环境也是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特别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容易受到社交媒体、电视、电影、网络等渠道中负面价值观的影响。
同时,一些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家庭破裂等也会引发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
要矫正这种情况,社会应加大对青少年的品德教育,通过开展公益活动、推广正能量的媒体和文化作品等方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第三,学校教育对学生品德行为的形成也具有重要影响。
学校是学生的第二家,承担着培养学生品德的重要责任。
然而,一些学校忽视了品德教育的重要性,重视分数而忽视道德素养的培养,只关注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道德观念和价值观的塑造。
因此,学校应该加强品德教育,将其纳入课程体系,并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品德模范。
最后,个人因素也是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性格和心理特点,有些学生可能存在自卑、自大、缺乏自律等问题,这些都容易导致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
个人因素的矫正较为复杂,需要学校和家长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采取合适的心理辅导和行为调整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自信、自律和积极向上的品德。
总之,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的形成原因多种多样,涉及家庭、社会、学校和个人等多个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德行为形成原因分析论文
一、青少年不良品德行为的形成原因
1.家庭的影响
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是孩子的抚养者和监护者,父母的言行对孩子有权威性的影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
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少生优生,必然使独生子女比例上升。
独生子女如何教育,如何从小培养他们的团结、协作、集体主义意识,成为家庭教育的新课题。
父母、长辈行为不良,举止不雅,言传身教差。
少数家长文化层次低,行为粗鲁,常讲脏话;有的家长作风不正,坑蒙拐骗偷,违法乱纪,吃喝嫖赌抽,行为放纵,给子女直接树起了坏榜样;个别家长行贿受贿,贪污腐化;有的购买、观看、阅读黄色录像书刊,对子女无疑会产生极坏的影响。
父母、长辈教育方法不当,正确引导不够。
部分家长对子女过分宽容,不分是非曲直,偏袒护短,忽视对子女团结、协作、助人等意识的教育;有的家长错把粗鲁当严格,信奉“棍棒下面出孝子”的古训,轻则训斥辱骂,重则棍棒相加,体罚折磨,把子女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心理隔阂加深,形成子女对父母的畏惧、怨恨和反抗心理;有的父母、祖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要求不统一,当着孩子面唱对台戏,孩子无所适从,矛盾重重,教育的作用互相抵消;有的父母把子女当
成“小皇帝”事事相依,要物给物,要钱给钱,久而久之形成了孩子自私自利,不体谅尊敬父母的懒、馋、娇、散、狂等不良恶习。
家庭结构缺损,家庭关系不和,子女得不到父母细心调教和关怀。
有些家庭婚姻破裂,孩子失去家庭温暖,沐浴不到父爱、母爱;有的家庭父母长期“内战”,特别是一些家庭由于第三者插足,家庭感情淡化冷漠,造成孩子心灵的严重创伤。
2.学校的影响
学校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发挥着主渠道作用,但由于一些学校教育措施不得力,一些教师教育思想不端正,也会导致或助长学生的不良行为。
一些学校忽视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放松或忽视德育。
有些学校视升学率为学校的生命线,认为德育可有可无,将德育工作队伍“刀枪入库”。
人们对德育的认识上出现的这种严重“错位”,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良好品德的形成。
个别教师不重视师德修养,不能为人师表。
有的教师唯我至上,不关心尊重学生,对学习好的学生无原则地偏袒纵容,对学习差的或犯过错误的学生,挖苦讽刺,冷漠歧视,甚至体罚或“鞭策”,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严重伤害;有些教师出言不逊,行为不轨,追求名利,奇装异服,给一些品行不良的学生起了“示范”作用。
一些教师处理问题感情用事,方法简单,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仅使学生得不到应有的教育,反而增大了学生的逆反心理。
3.社会的影响。
社会环境的主流从整体上说是好的,应当肯定,但也存在不利于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一些消极因素。
市场经济对中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具有一些消极方面的影响。
在价值观上,诱发价值取向功利化。
由于市场经济遵循的是价值规律,其驱动力是逐利思想,商品进入市场进行交换就是为了盈利,所获利润的高低成为评价市场行为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志,因此很容易导致拜金主义的产生。
扩大到同学关系中,就会诱发缺乏理想,只讲实惠不思进取奉献,甚至有的学生为贪图享受挺而走险。
在道德观念上,导致集体主义精神减弱,社会责任感淡漠。
在生活方面,引发贪图享乐、追求高消费。
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生活环境、文化氛围等外界条件腐蚀、毒害着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虽然法制逐步健全,政策逐步配套,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威力逐步加强,外界条件有所好转,但资本主义反动势力的影响,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泛滥,资产阶级腐朽文化的冲击,都严重地腐蚀着青少年。
社会上对学生毒害最大的一是散布色情、盗窃、抢劫、凶杀、恐怖的录像、书刊时有出现,带有色情、赌博色彩的
舞厅、卡拉OK厅、电子游戏厅、台球室等屡禁不止。
二是坏人教唆,不少青少年在坏人教唆下形成恶习并走上了违法犯罪道路。
和平建设环境使当代中学生没有经过艰苦生活的磨难,心理十分脆弱,承受挫折的能力和自控能力、抗诱惑能力差,甚至心理错位和行为反常。
二、学校、社会、家庭要相与配合,综合矫正青少年的不良品德行为
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的形成和表现,很自然地给社会提出了要求,给学校和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内容、方法上提出了更高要求。
1.有关部门应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尽最大努力优化社会环境,激励青少年健康成长。
舆论导向应多一点正面教育,少一点反面“教材”。
正面教育的形式多了、灵活真实了,就能对中学生耳濡目染,促使其从心中升起对时代英雄的敬仰之情、自豪之感,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荣辱观等。
反之就给可塑性极强的青少年提供模仿的反面“活教材”,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就会起到不良的诱导作用。
国家应加强执法力度,依法治理文化环境。
要严厉打击一些不法分子和教唆犯,取缔一些具有反面诱惑力的影视片、录像片、淫秽书刊等,关闭具有赌博、色情性质的“卡厅”、
游戏厅和录像厅,为中学生提供健康的文化娱乐场所。
提高文化市场管理人员的素质,对各类文化作品流入市场要严格把关。
2.学校德育工作必须有鲜明的针对性,从学生和社会的实际出发,进行分层次的教育。
学校的德育既要立足于现实,又要高于现实。
立足于现实,就是从现实出发,承认社会价值观的多元性。
如果否认这些客观存在,德育工作就会无的放矢,显得苍白无力。
承认现实,并不是说现实都是对的,而是要高于现实,坚持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核心地位,用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广大青少年。
要切实加强科学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期,价值观趋向多元化,尤其需要强调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
改革开放的目的和出发点就在于发展生产力,生产更多的社会财富,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要达到这个目标,既要充分发挥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要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核心地位,这样才能使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纳入正确的轨道。
这就要求青少年树立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相统一的社会主义价值观。
德育工作渠道要多样化,要分层次实施德育目标。
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常规和行为规范方面的教育,使之养成良好
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品德;面向广大团员和积极分子,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必然战胜资本主义的客观历史规律,树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的理想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秀品质,让“团员群体”带动全体中学生,共同提高思想品德修养;组织要求入党的中学生认真学习党的基本知识,进一步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从思想上、行动上争取入党。
抓住这部分积极向上的力量去从正面带动影响其他同学;实行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校外辅导员制,定期或不定期地聘请一些社会上的英模人物、解放军官兵、公安干警、街道办事处人员和本校离退休教师,以及教子有方的一些家长等,来给学生做有教育意义的报告,促进德育工作。
抓好起始教育和系列主题教育。
起始教育对中学生来讲至关重要,在学生入学之初施教,从严要求,从严管理,能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和品质。
同时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开展不同主题的教育活动,使之系列化、科学化、整体化、长期化、制度化,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活动之中,能有效地帮助中学生克服各种不良品德行为。
坚持对中学生进行耐挫折能力教育。
学校德育工作者、特别是政治课教师,要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正确认识自己的人生价值,培养良好的学习动机。
要帮
助中学生正确地认识社会,为将来进入社会迎接激烈的挑战做好必要的心理准备。
3.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是青少年健康成长、良好品德形成的重要因素。
家庭对子女的影响是终身的,家庭关系和谐、民主,父母相敬相爱,尊老爱幼,并能给子女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就会使子女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家庭环境的熏陶,养成良好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习惯。
父母应有正确的兴趣、爱好和追求,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养,给子女树立榜样。
随着父母自身素质修养的提高,一方面拓展了和子女交流的层次,使子女从观望到服气到模仿学习;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用各种高雅的兴趣爱好引导子女的成长发育。
家庭和睦民主是子女健康成长,良好品德形成的重要条件。
父母应尊重子女的人格尊严,体贴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爱好、交往等,建起和子女平等交流的桥梁,拉近相互之间的距离,缩邪代沟”。
对子女好的方面要予以激励,不良方面要及时引导矫正。
社会、学校开办家长培训学校,共同研讨青少年教育问题。
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或采取家长例会制度,加强学校和家庭的双向交流和信息反溃实行教育联系卡,形成统一的教育网络,通过密切配合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同时,家庭要做到“三多三少”:多一点勤奋学习气氛,少一点推诿懒惰习性;多一点关心理解,少一点泄愤、责难;多一些正当兴趣爱好,少一点不良的言行举止。
总之,中学阶段是青少年形成良好品德行为、树立正确理想信念和人生观、世界观的关键时期。
学校、社会、家庭要全方位抓紧这个时期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形成上下左右齐抓共管,共同控制、预防、挽救青少年不良品德行为或违法犯罪行为的强大合力,为他们健康成长,创造各种有利条件,提供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