级数求和的常用方法
求级数的和的方法总结

求级数的和的方法总结求解级数的和是数学中常见的问题之一、在数学中,级数是由一系列项组成的无穷序列,而求解级数的和就是对这些项进行求和运算得到的结果。
级数求和方法的总结如下:一、等差级数求和:等差级数是指级数中每一项与前一项之差都是相等的级数,求等差级数的和的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 公式法:等差级数和的公式为Sn = (n/2)(a1+an),其中n为级数的项数,a1为第一项,an为第n项。
通过代入这些值即可求得。
2. 差分法:将等差级数分解为两个等差数列之和,然后分别求和。
例如,Sn = (n/2)(a1+an) = (n/2)(a1+(a1+d(n-1))) = (2a1+d(n-1))(n/2) = (2a1+2d(n-1))(n/4) = 2(a1+d(n-1))(n/4)。
二、等比级数求和:等比级数是指级数中每一项与前一项之比都是相等的级数,求等比级数的和的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 公式法:等比级数和的公式为Sn = (a1 - an*r)/(1-r),其中n为级数的项数,a1为第一项,an为第n项,r为公比。
通过代入这些值即可求得。
2. 求和法:当公比r在-1到1之间时,等比级数和的求和公式可以通过不断地相加前n项来逼近真实值。
即Sn = a1/(1-r) - an*r/(1-r)。
三、收敛级数求和:收敛级数是指级数在求和过程中会逐渐趋于一个有限的值的级数。
常用的收敛级数求和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 逐项求和法:如果级数每一项能够逐项求和,那么可以通过逐项求和来求得级数的和。
例如,级数Sum(1/n^2) = 1/1^2 + 1/2^2 +1/3^2 + ...,可以通过逐项求和将级数的每一项相加来得到和。
2. 极限求和法:如果级数满足级数的通项能够构造成一个已知数列,那么可以通过求出这个数列的极限来得到级数的和。
例如,级数Sum(1/n) = 1/1 + 1/2 + 1/3 + ...,通过求出数列1/n的极限为0,可以得知级数的和为无穷大。
无穷级数求和公式大全

无穷级数求和公式大全无穷级数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由一系列无穷多个数相加而成。
在许多实际问题中,我们需要计算无穷级数的和。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无穷级数求和公式,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计算无穷级数。
1.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n = a1 + (n-1)d,其中a1为首项,d为公差。
当n趋近于无穷大时,等差数列的和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Sn = lim(n→∞) (n/2) [2a1 + (n-1)d]其中Sn是前n项和。
2.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n = a1 * r^(n-1),其中a1为首项,r为公比。
当,r,<1时,等比数列的和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Sn=a1/(1-r)当,r,>1时,等比数列的和不存在。
3.幂级数求和公式幂级数是形如∑(n=0)∞a^n的无穷级数,其中a为常数。
幂级数的和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S=1/(1-a)该公式要求幂级数的绝对值,a,<14.调和级数求和公式调和级数是形如∑(n=1)∞1/n的无穷级数。
调和级数的和发散,即不存在有限的和。
然而,其部分和可以逼近自然对数的常数项:S = ∑(n=1)∞ 1/n ≈ ln(n) + γ5.奇数级数求和公式奇数级数是形如∑(n=1)∞(2n-1)的无穷级数。
奇数级数的和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S=∑(n=1)∞(2n-1)=n^26.平方和级数求和公式平方和级数是形如∑(n=1)∞n^2的无穷级数。
平方和级数的和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S=∑(n=1)∞n^2=n(n+1)(2n+1)/67.指数级数求和公式指数级数是形如∑(n=0)∞(x^n/n!)的无穷级数,其中x为常数。
S=∑(n=0)∞(x^n/n!)=e^x8.费马级数求和公式费马级数是形如∑(n=1)∞(1/n^2)的无穷级数。
费马级数的和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S=∑(n=1)∞(1/n^2)=π^2/6上述是一些常见的无穷级数求和公式,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计算无穷级数的和。
无穷级数求和公式大全

无穷级数求和公式大全
无穷级数求和是数学中的一种重要计算方法,它广泛应用于各种数学分析、物理、工程等领域。
求和公式大全旨在为大家提供一个全面的参考,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无穷级数求和。
一、无穷级数求和的概念与意义
无穷级数是指一个无限项的数列,每一项都是一个函数的值。
求和公式则是用来计算无穷级数前n项和的公式。
在数学分析中,级数收敛性是判断级数求和的关键,只有收敛的级数才有意义进行求和。
二、常见无穷级数求和公式
1.等差数列求和公式:Sn = n(a1 + an)/2
2.等比数列求和公式:Sn = a1(1 - q^n)/(1 - q)
3.调和级数求和公式:Hn = ln(n) - ln(1 + 1/n)
4.几何级数求和公式:S = a/(1 - r)
5.幂级数求和公式:S = ∑(an^k),其中a是级数的首项,n是项数,k是指数。
三、无穷级数求和方法概述
1.收敛性判断:如泰勒级数、级数收敛则求和收敛。
2.部分求和法:将级数分为部分,分别求和,再求总和。
3.数学归纳法:用于证明收敛级数的求和公式。
4.数值计算方法:如迭代法、蒙特卡洛方法等,用于求解非收敛级数的近似值。
发散级数求和法

发散级数求和法
发散级数求和法指的是一种特殊的数学方法,用于求解无限级数中的和。
在这种方法中,我们不需要确切地知道级数的收敛性,而是通过一些技巧性的方法来计算出级数的和。
其中比较常见的方法包括:
1. 扩展欧拉求和法:这种方法适用于某些发散的级数,但是其部分和数列可以被表示为某个函数的级数形式。
我们可以通过对这个函数进行一些简单的变换,得到级数的和。
2. 几何级数求和法:这种方法适用于形如a + ar + ar^2 + ... 的级数,其中a为首项,r为公比。
我们可以通过求出这个级数的部分和公式,然后对公比进行特殊处理,得到级数的和。
3. 狄利克雷求和法:这种方法适用于某些交替级数或者周期级数。
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技巧性的操作,将这些级数转化为另外一些级数的形式,然后再求和。
发散级数求和法在实际问题中也有广泛的应用,比如在量子场论中的费曼图计算中,就需要用到这种方法来处理发散级数。
- 1 -。
级数求和的方法

级数求和的方法标题: 级数求和的方法正文:级数是一类重要的数学函数,在实际应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其中,级数求和是一种常见的计算方式。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种常见的级数求和方法,即对数级数求和。
假设有一个正整数n,我们定义一个级数:$$a_0 + a_1 + cdots + a_n = frac{1}{1 - x^n}$$其中,$a_0, a_1, cdots, a_n$是正整数,$x$是一个实数。
这个级数可以表示为:$$a_0 + a_1 + cdots + a_n = sum_{k=0}^{n} a_k x^k$$那么,级数求和公式如下:$$frac{1}{1 - x^n} = sum_{k=0}^{n} a_k x^k$$这里,$frac{1}{1 - x^n}$是一个常数函数,可以表示为:$$frac{1}{1 - x^n} = frac{1}{1 - x} cdot sum_{k=0}^{n} a_k x^k$$ 将级数和级数求和公式代入,可以得到:$$frac{1}{1 - x} cdot sum_{k=0}^{n} a_k x^k = a_0 + a_1 + cdots + a_n$$ 这就是级数求和公式。
我们可以使用这个公式来计算任意级数。
例如,我们可以计算以下两个级数的和:$$1 + 2 + cdots + 9 = frac{10}{1 - x^9}$$$$frac{1}{1 - x} cdot (1 + 2 + cdots + 9) = frac{10}{1 - x}$$将这两个级数代入级数求和公式,可以得到:$$frac{10}{1 - x} = sum_{k=0}^{9} a_k x^k$$$$10 = a_0 + a_1 + cdots + a_9$$$$a_0 = 1, a_1 = 2, cdots, a_9 = 10$$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对数级数求和的例子。
除了对数级数求和,还有其他的级数求和方法。
级数求和的八种方法

级数求和的八种方法一、列方程法:列方程法是通过将级数的部分项与一些已知的函数进行比较,然后列出方程,并求解得到级数的和。
常用的列方程法有以下几种:1.等差级数:等差级数是指级数的每一项与前一项之间的差都相等的级数。
求等差级数和的方法有两种常用的方式:(1)利用等差级数的通项公式:对于等差级数来说,其通项公式可以表示为:an = a1 + (n - 1)d,其中a1是首项,d是公差,n是项数。
利用这个通项公式,可以列出等差级数的部分和Sn的表达式,然后求解得到 Sn 的值。
(2)利用等差级数的求和公式:等差级数的求和公式是 Sn = (a1 + an)n/2,其中n表示级数的项数,a1表示首项,an表示末项。
将对应的值代入公式,即可求得等差级数的和。
2.等比级数:等比级数是指级数的每一项与前一项之间的比例都相等的级数。
求等比级数和的方法有以下两种常见的方式:(1)利用等比级数的通项公式:对于等比级数来说,其通项公式可以表示为:an = a1 * q^(n-1),其中a1是首项,q是公比,n是项数。
利用这个通项公式,可以列出等比级数的部分和Sn的表达式,然后求解得到 Sn 的值。
(2)利用等比级数的求和公式:等比级数的求和公式是Sn=a1*(1-q^n)/(1-q),其中a1表示首项,q表示公比,n表示级数的项数。
将对应的值代入公式,即可求得等比级数的和。
二、借助公式法:由于有些级数的部分和难以直接计算,可以利用已知的级数求和公式,借助一些已知级数的和,表示成新的级数的和。
常见的借助公式法有以下几种:1.幂级数的求和公式:幂级数是指级数的每一项都是幂函数的项。
对于幂级数来说,有一些常用的求和公式,可以将一个复杂的幂级数表示成一个已知幂级数的和,从而利用已知的幂级数求和公式得到级数的和。
2.三角函数级数的求和公式:三角函数级数是指级数的每一项都是一个三角函数的项。
对于三角函数级数来说,有一些常用的求和公式,可以将一个复杂的三角函数级数表示成一个已知三角函数级数的和,从而利用已知的三角函数级数求和公式得到级数的和。
级数的求和技巧

级数的求和技巧级数求和是数学中的基本问题之一,其在数学和应用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
在本文中,我将介绍一些求和的技巧和方法,并给出一些有趣的例子。
一、等差数列求和等差数列是指一个数列中的每一个数都与它的前一个数之差相等。
如果我们想求一个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可以使用以下方法:1. 直接相加法:将等差数列的每一项相加,得到总和。
例如,求等差数列1, 3, 5, 7, 9的和,可以直接计算1+3+5+7+9=25。
2. 差分求和法:通过求等差数列的差分,将其转化为等比数列,然后再使用等比数列求和的方法求解。
例如,对于等差数列1, 3, 5, 7, 9,我们可以计算差分得到2, 2, 2, 2,然后将2视为等比数列的公比,再计算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最后乘以公差得到原等差数列的和。
3. 数列性质法:对于等差数列a, a+d, a+2d, ..., a+(n-1)d,它的前n项和可以表示为Sn = (第一项+ 最后一项) * 项数/ 2。
例如,对于等差数列1, 3, 5, 7, 9,我们可以使用Sn = (1 + 9) * 5 / 2 = 25来求和。
二、等比数列求和等比数列是指一个数列中的每一个数都与它的前一个数之比相等。
如果我们想求一个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可以使用以下方法:1. 直接相乘法:将等比数列的每一项相乘,然后得到总和。
例如,求等比数列1, 2, 4, 8的和,可以直接计算1 * 2 * 4 * 8 = 64。
2. 求和-减法法:对于等比数列a, ar, ar^2, ..., ar^(n-1),我们可以计算Sn = a * (1 - r^n) / (1 - r),其中a为首项,r为公比。
例如,对于等比数列1, 2, 4, 8,我们可以使用Sn = 1 * (1 - 2^4) / (1 - 2) = 15来求和。
3. 数列性质法:对于等比数列a, ar, ar^2, ..., ar^(n-1),它的前n项和可以表示为Sn = a * (1 - r^n) / (1 - r)。
数学中的数列和级数求和

数学中的数列和级数求和数学是一门充满魅力的学科,其中数列和级数求和是数学中一个重要且有趣的概念。
数列是由一系列按照特定规律排列的数字组成的序列,而级数是由数列中的项相加而得到的结果。
在数学中,我们经常需要求解数列和级数的值,这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数学规律,还可以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一、数列求和数列求和是指将数列中的所有项相加,得到一个确定的值。
在数学中,常见的数列求和方法有等差数列求和和等比数列求和。
1. 等差数列求和等差数列是指数列中相邻两项之差都相等的数列。
例如,1,3,5,7,9就是一个等差数列,其中公差为2。
对于等差数列求和,我们可以使用求和公式来简化计算。
求和公式:Sn = (a1 + an) * n / 2其中,Sn表示等差数列的和,a1表示首项,an表示末项,n表示项数。
例如,对于等差数列1,3,5,7,9,我们可以使用求和公式来计算其和。
首项a1为1,末项an为9,项数n为5。
代入公式得到Sn = (1 + 9) * 5 / 2 = 25。
2. 等比数列求和等比数列是指数列中相邻两项之比都相等的数列。
例如,1,2,4,8,16就是一个等比数列,其中公比为2。
对于等比数列求和,我们可以使用求和公式来简化计算。
求和公式:Sn = a1 * (1 - q^n) / (1 - q)其中,Sn表示等比数列的和,a1表示首项,q表示公比,n表示项数。
例如,对于等比数列1,2,4,8,16,我们可以使用求和公式来计算其和。
首项a1为1,公比q为2,项数n为5。
代入公式得到Sn = 1 * (1 - 2^5) / (1 - 2) = 31。
二、级数求和级数是指将数列中的所有项相加而得到的结果。
在数学中,常见的级数求和方法有等差级数求和和等比级数求和。
1. 等差级数求和等差级数是指级数中相邻两项之差都相等的级数。
例如,1,3,5,7,9,...就是一个等差级数,其中公差为2。
对于等差级数求和,我们可以使用求和公式来简化计算。
级数求和常用方法

级数求和的常用方法摘要级数理论及应用无论对数学学科本身还是在其他科学技术及理论的发展中都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和作用,而级数求和是级数理论及应用的主要内容之一.由于级数求和的方法比较多,技巧性很强,一般很难掌握其规律,是学习的一个难点,因此掌握一些常用的级数求和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例题,分别针对常用的数项级数和函数项级数求和进行分析和讨论,试图通过对例题的分析和解决,展示级数求和的常用方法和思想,进而探索级数求和的规律,理解级数理论即合理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学习者起到抛砖引玉的方法.关键词:数项级数;函数项级数;求和;常用方法Summation of series method in common useAbstractProgression theory and application still are having the most important effect and func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ory disregarding logarithmic discipline per se, but summation of series is one of progression theory and applicative main content. Method of summation of series is comparatively many, the dexterity is very strong, in general very difficult to have its law in hand, be a difficult point studying, have some summation of series in common use method in hand therefore appearing especially important right away. Carry out analysis and discuss that by the fact that the example , difference are aimed at several progression and function item summation of series in common use, try to pass the analysis checking an example and solve, show summation of series method and thought in common use , probe and then the summation of series law , understand that progression theory is that reasonableness applies , lays down fine basis, in order the learner gets the method arriving at a modest spur to induce someone to come forward with his valuable contributions.Key words: Count progression; function series; Sue for peace; Method in common use目录引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级数求和的若干方法

级数求和的若干方法级数求和是高等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文主要分为数项级数求和与函数项级数求和两部分。
在数项级数求和的若干方法中,主要讨论了级数收敛定义求和法,傅里叶级数求和法,阿贝耳定理法,利用幂级数求数项级数的和。
其中,用级数收敛定义法是基础,包括裂项相消,错位相减等九种常见方法。
在函数项级数求和的若干方法中,则选取特殊的幂级数与三角函数项级数,讨论了幂级数性质法,逐项求导法与逐项积分法,转换成微分方程法等。
并采用讲述和举例相结合的方式,选取一些典型题目进行分析,体会理解方法。
无穷级数理论是高等数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研究函数的性质,函数的表达,进行数值计算的有力工具,其应用是随着微积分理论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无论是在数学学科还是在其他科学技术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其理论的发展也起到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求收敛级数的和是研究级数的任务之一。
无穷级数求和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涉及到的数学理论知识和方法很多,技巧性也比较强,一般很难掌握遵循的规律和解题的要领,是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所以归纳总结一些级数求和的常用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在大多数教材或者其他数学书籍中,大量的介绍了级数的有关概念以及判断级数敛散性的定理,级数求和的常用方法,并且很多文献对级数求和进行了深层的探讨,数项级数求和法一般归纳为三类:一是基本方法,包括利用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裂项,组合及错位相减等方法;二是常用方法,包括逐项微分和逐项积分法,利用初等函数的幂级数展开式,利用函数的傅里叶级数展开式等;三是特殊方法,包括交换求和顺序等;幂级数求和法归纳为两类:一是利用幂级数的性质法,包括幂级数的运算,逐项微分与逐项积分;二是把幂级数转化成微分方程法。
这些方法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例如,待定系数法中,把待定的系数求出后再用裂项相消法。
多数方法所解决的一类题目都是有共同特点的,比如说求部分和子序列法对非正项级数常常是行之有效的。
但并不是每一道题目,只能用那一种方法,很多题目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解法。
求级数的和的方法总结

求级数的和的方法总结一、引言级数是高等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由无穷多个数相加而成的。
求级数的和是解决许多问题的基础,因此研究求级数和的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二、常见方法1.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当级数为等差数列时,可以使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进行求和。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n=a1+(n-1)d,其中a1为首项,d为公差。
等差数列前n项和Sn=n(a1+an)/2。
例如:求1+3+5+...+99的和。
解:首项a1=1,公差d=2,末项an=99。
所以Sn=n(a1+an)/2=50(1+99)/2=2500。
2. 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当级数为等比数列时,可以使用等比数列求和公式进行求和。
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n=a1*q^(n-1),其中a1为首项,q为公比。
等比数列前n项和Sn=a1(1-q^n)/(1-q)。
例如:求3+6+12+...+1536的和。
解:首项a1=3,公比q=2,末项an=1536。
由于1536/3=512,所以共有10个数字。
所以Sn=a1(1-q^n)/(1-q)=3(1-2^10)/(1-2)=3069。
3. 幂级数求和当级数为幂级数时,可以使用幂级数求和公式进行求和。
幂级数的通项公式为an=cnx^n,其中cn为系数。
幂级数前n项和Sn=∑(n-1)k=0 cnx^k。
例如:求1+x+x^2+...+x^n的和。
解:Sn=∑(n-1)k=0 x^k=(1-x^n)/(1-x)。
4. 夹逼准则当级数无法使用上述方法进行求和时,可以使用夹逼准则进行估算。
夹逼准则即将待求的级数与已知的两个级数之间进行比较,从而确定待求级数的大小。
例如:求∑(n=1)^∞ 1/n 的和。
解:由于 1/(n+1)< 1/n < 1/n-1,所以有:∑(n=2)^∞ 1/n < ∑(n=2)^∞ 1/(n-1) = ∑(n=1)^∞ 1/n - 1 <∑(n=2)^∞ 1/(n+1)即:ln(n+1) < ∑(n=2)^∞ ⅟_n < ln(n)+C其中C为常量。
无穷级数基本公式

无穷级数基本公式无穷级数是指数列无穷求和的结果。
在数学中,有一些常见的无穷级数基本公式,这些公式是用来计算无穷级数和的方法。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无穷级数基本公式。
1.等比级数:等比级数是指数列的公比恒定的级数。
对于一个等比级数,如果公比的绝对值小于1,那么这个级数是收敛的。
其和的计算公式为:S=a/(1-r),其中a为首项,r为公比。
2.等差级数:等差级数是指数列的公差恒定的级数。
对于一个等差级数,其和的计算公式为:S=(n/2)*(a+l),其中a为首项,l为末项,n为项数。
3.平方级数:平方级数是指以平方数作为项的级数。
平方级数的和的计算公式为:S=(n/6)*(n+1)*(2n+1),其中n为项数。
4.斐波那契级数:斐波那契级数是指以斐波那契数作为项的级数。
斐波那契级数的和的计算公式为:S=F(n+2)-1,其中F(n)表示第n个斐波那契数。
5.调和级数:调和级数是指以倒数作为项的级数。
调和级数的和的计算公式为:S=1+1/2+1/3+...+1/n,其中n为项数。
6.自然数级数:自然数级数是指以自然数作为项的级数。
自然数级数的和的计算公式为:S=1+2+3+...+n=(n*(n+1))/2,其中n为项数。
7.交替级数:交替级数是指数列中的项交替进行加法和减法。
交替级数可能是收敛的,也可能是发散的。
这些是一些常见的无穷级数基本公式。
当计算无穷级数和时,我们可以根据级数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公式进行计算。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无穷级数不存在有限和,而是无限逼近一个特定值,称为发散级数。
因此,在进行无穷级数和的计算时,需要判断级数是否收敛。
级数求和的八种方法

级数求和的八种方法级数求和是高等数学课程中经常出现的一个重要问题。
求和的方法因级数的性质和特点而异,下面介绍了八种方法,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求和问题。
一、部分分式分解法部分分式分解是可用于求解一般有理函数的技术,可以将一个消去精度高的有理函数转换为单项式之和。
则,若级数为$\sum_{k=1}^{n}\frac{1}{k(k+1)}$,那么就有因此原级数可以改写为用局部熟知来代替繁琐的求和,求和得到$\sum_{k=1}^{n}(\frac{1}{k}-\frac{1}{k+1})=\frac{1}{1}-\frac{1}{2}+\frac{1}{2} -\frac{1}{3}+……+\frac{1}{n}-\frac{1}{n+1}=1-\frac{1}{n+1}$二、递推法定义$a_n$表示级数前n项总和,即则有$S_{1}=a_{1}$$S_{2}=a_{1}+a_{2}=S_{1}+a_{2}$……若能求出$a_n$的通项公式,则可以利用递推计算出$S_n$。
三、换序法如果知道级数的其中一项的值,那么就可以通过改变级数项的序列来大大简化求和问题。
换序法不影响级数的总和,因此只要找到如下的项$a_{n1},a_{n2},a_{n3},……,a_{nm}$,其中每一个$m$都满足那么原级数就可以换为$S_n=(a_1+a_2+a_3+……+a_{n_1-1})+(a_{n_1}+a_{n_2}+……+a_{n_m})+(a_{n_{m+1}}+……+a_n)$四、差分法对于一个级数,有时候会出现一个有规律的序列。
我们可以使用差分法来求解这个序列。
定义级数的前$n$项的差分序列为其中,$\Delta{a_k}=a_{k+1}-a_k$对于单调不降(单调不增)的数列,通过差分可以得到一个常数序列。
因此,级数前$n$项和可以表示为:$S_n=\frac{1}{2}a_1+\sum_{k=2}^{n}(\Delta{a_1}+\Delta{a_2}+……+\Delta{a_{k-1} })$五、Euler变换在求解级数之前,我们可以将级数转化为某个未知函数的级数,再进行求解。
专题17 级数求和

⎝ n=0
⎠ ⎝ n=0
⎠
=
⎜⎜⎝⎛
x2 1− x
⎟⎟⎠⎞″
+
⎜⎛ ⎝
1
x −
x
⎟⎞′ ⎠
=
⎜⎛ ⎝
−
(
x
+
1)
+
1
1 −
x
⎟⎞″ ⎠
+
⎜⎛ ⎝
−1
+
1
1 −
x
⎟⎞′ ⎠
= 3−x (1 − x)3
x ∈ (−1,1).
∑∞
【例 4】求幂级数
xn 的收敛域及和函数.
n=1 n(n +1)
【解】 易求得该幂级数收敛域为[−1,1] .
x)
∫ ∫ ∫ S(x) =
x S′(t)dt =
x
ln(1+ t)dt −
x
ln(1− t)dt
0
0
0
= (1+ x) ln(1+ x) + (1− x)ln(1− x)
又 S(1) = lim S(x) = 2ln 2, S(−1) = lim S(x) = 2ln 2,
x→1−
x →−1+
所以
∑∞
令 S(x) =
xn
n=1 n(n + 1)
当 0 < x ≤ 1时,
x ∈[−1,1] . 当 x = 0 时, S(x) = 0 .
∑ ∑ ∑ ∑ ∞
S(x) =
xn
= ∞ x n − ∞ x n = − ln(1 − x) − 1 ∞ x n+1
n=1 n(n + 1) n=1 n n=1 n + 1
高中数学学习中的数列与级数求和方法

高中数学学习中的数列与级数求和方法高中数学中,数列与级数求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和技巧。
通过掌握数列与级数求和的方法,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还能提高我们的解题能力和思维逻辑。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数列与级数求和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
一、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等差数列是指一个数列中的相邻两项之差是一个常数的数列。
求解等差数列的和可以使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该公式为:S_n = (a_1 + a_n) * n / 2其中,S_n表示等差数列前n项的和,a_1表示第一项,a_n表示第n项,n表示项数。
通过使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我们可以方便地计算等差数列的和。
例如,对于等差数列1, 3, 5, 7, 9,我们可以使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计算出前5项的和:S_5 = (1 + 9) * 5 / 2 = 25二、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等比数列是指一个数列中的相邻两项之比是一个常数的数列。
求解等比数列的和可以使用等比数列求和公式,该公式为:S_n = a_1 * (1 - q^n) / (1 - q)其中,S_n表示等比数列前n项的和,a_1表示第一项,q表示公比,n表示项数。
需要注意的是,当公比q的绝对值小于1时,等比数列的和存在有限值。
例如,对于等比数列1, 2, 4, 8, 16,我们可以使用等比数列求和公式计算出前5项的和:S_5 = 1 * (1 - 2^5) / (1 - 2) = 31三、等差数列求和法则除了使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我们还可以通过运用等差数列的特点和性质来求和。
等差数列的和可以按照如下法则进行求解:1. 将数列从第一项开始和最后一项开始对应相加,所得和相等。
2. 将数列中的每一项与第一项和最后一项的平均数相加,所得和相等。
通过利用等差数列的法则,我们可以在不使用公式的情况下,也能求解等差数列的和。
四、级数求和方法级数是指将一个数列中的项进行相加所得到的和。
在高中数学中,级数求和是一个常见的题型。
级数求和的常用方法

级数求和的常用方法级数是高等数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表示函数,研究函数的性质以及进行函数值计算的一种工具,无穷级数的和是级数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级数求和方法在各高等数学教材中都有介绍,本文主要归纳出几种常用的级数求和方法,给初学者提供学习上的帮助.1数项级数求和的常用方法1.1 拆项法这是一种简单、常用的方法,适用于一些简单的级数求和问题,其基本思想是将级数∑∞=1n na的通项n a 分解为:n n n b b a -=+1,代入级数的部分和∑==nk kn as 1,相邻两项相消,则有11b b s n n -=+,若∞→n lim b b n =+1,则∑∞=1n n a ∞→=n lim n s =1b b -.例1 求级数∑∞=+-1)15)(45(1n n n 的和)5](1[P .解 ∑=+-=nk n k k s 1)15)(45(1=)151451(511+--∑=k k n k =)1511(51+-n 所以 ∞→n lim ∞→=n n s lim )1511(51+-n =51例2 求级数∑∞=++1)2)(1(1n n n n 的和)5](1[P . 解 ∑∑==⎥⎦⎤⎢⎣⎡++-+=++=nk n k n k k k k k k k s 11)2)(1(1)1(121)2)(1(1 =⎪⎪⎭⎫ ⎝⎛++-)2)(1(12121n n 所以 ∞→n lim ∞→=n n s lim41)2)(1(12121=⎪⎪⎭⎫ ⎝⎛++-n n 由以上两个例题可知,在遇到级数通项的分母是两个或三个因式的乘积而分子是一个常数时,就可以将分母适当的拆解,化成两项的差,从而用拆项法求级数的和.1.2 利用代入法求和在求数项级数的和时,有时可先转化为相应的幂级数,利用函数的幂级数展开式以及傅立叶级数展开式,把收敛区间内相应的数代入展开式中,从而求出数项级数的和.例如,常用∑∞==0!n nxn x e)(+∞<<-∞x ,∑∞=-=02)!2()1(cos n nnn x x )(+∞<<-∞x ,∑∞=--=+11)1()1ln(n n n n x x )11(≤<-x 等来求级数的和.例3 求级数1112)2)(1()1(+∞=+++-∑n n n n n n的和.解 考虑幂级数111)2)(1()1(+∞=+++-∑n n n x n n n其收敛半径为1,所以当21=x 时级数收敛,设其和函数为)(x f ,下面在)1,0(内求)(x f , 由于1122)2)(1(+-+=++n n n n n所以 ∑∑∞=+++∞=++--+-=1111111)1(22)1()(n n n n n n n x n x x f ∑∑∞=∞=++++-++-=111211)1(2)1(2n n n n n n n x n x x x x x x x x -++⎥⎦⎤⎢⎣⎡+-+=)1ln(2)1ln(222)1ln(21-+⎪⎭⎫⎝⎛+=x x 令 21=x 便得,223ln 52)2)(1()1()21(111-=⋅++-=∑∞=++n n n n n n f 以上计算比较巧妙地运用了函数)1ln(x +的幂级数展开式.例4 求级数∑∞=-12)12(1n n 的和.解 将函数x 在[]ππ,-上展成傅立叶级数得:∑∞=---=12)12()12cos(42n n xn x ππ, []ππ,-∈x 令 π=x ,则8)12(1212π=-∑∞-n n 在学习级数这一部分内容时,熟练掌握住特殊函数的幂级数展开式和傅立叶级数的展开式是很有必要的,它对于特殊的级数求和很有帮助.1.3 方程式法利用方程式法求和的关键是构造出关于n s 的方程式,解出n s 的具体的表达式,从而求出∞→n lim n s =s .例5 求级数∑∞=-113n n n的和.解 设 ∑=-=nk k n ks 113(1)则 ∑==nk k n ks 1331 (2)(1)-(2)得:n s 32=∑-=+11311n k k -n n 3=n n3211-+ =n n323- 所以 13249-⋅-=n n ns 所以49lim 311==∞→∞=-∑n n n n s n由以上例题可知当级数通项的分母是等比序列而分子是等差序列的关系时,常常通过构造出ns 的方程式,使得问题迎刃而解.1.4 利用欧拉常数法极限∞→n lim ⎪⎭⎫⎝⎛-∑=n k n k 1ln 1的值称为欧拉常数,设为)57721.0( =c c ,则有:∑=nk k 11=n c n ε++ln 其中∞→n lim 0=n ε,利用上式,可求某些数项级数的和. 例6 求级数∑∞=+1)12(1n n n 的和. 解 =n s ∑=+nk k k 1)12(1=∑=⎪⎭⎫ ⎝⎛+-nk k k 11221=∑=nk k11-⎪⎭⎫⎝⎛++++12151312n =∑=nk k 11⎪⎭⎫ ⎝⎛++++++-⎪⎭⎫ ⎝⎛++++-n n n 2141211212221312112=∑=n k k 112-21221221++-∑=n kn k =()()21222ln 2ln 22++-++-++n n c n c n n εε =122222ln 222+--+-n n n εε 所以2ln 22lim )12(11-==+∞→∞=∑n n n s n n 把一些级数的部分和转换成含有欧拉常数的表达式,利用已知的欧拉常数进行求解. 1.5 利用子序列的极限[2](440)P我们知道,若2{}n s 与21{}n s +有相同的极限s ,则lim n x s s →∞=.因此对于级数1nn a∞=∑,若通项n a 0→(当n →∞),则部分和的子序列2{}n s 收敛于s ,意味着21{}n s +也收敛于s ,从而1n n a ∞=∑=s .我们把2{}n s 与21{}n s +成为互补子序列.这个道理可推广到一般:若1nn a∞=∑的通项n a 0→(n →∞),{}n s 的子序列1{}pn n s s ∞=→(p 是某个正整数),则1n n a ∞=∑=s .这种方法称为子序列方法.例7 求级数 11111111111(1)()()2345627893++-+++-+++-+⋅⋅⋅的和. 解 此级数通项趋于零,因此只要求3n s 的极限,注意公式111123n+++⋅⋅⋅+=ln n c n ε++,其中c 为欧拉常数,0n ε→(当n →∞)因此 对原级数31111111123323n s n n=+++⋅⋅⋅+----⋅⋅⋅-=3ln 3ln ln 3n n n n εε-+-→(当n →∞) 所以 原级数的和为 ln3s =例8 将级数 111112345-+-+-的各项重新安排,使先依次出现p 个正项,再出现q 个负项,然后如此交替,试求新级数的和.解 因为通项趋于零,根据上述子序列求和法,对新级数我们只要求子序列()1{}p q n n s ∞+=的极限,新级数前()p q n +项的和()111111132124221p q n s p q p +=++⋅⋅⋅+----+-+111123412224p p q q +++--+-++11142n 212n 23q p p p p -⋅⋅⋅-+⋅⋅⋅+++----()()112n 12(22)p nq q +-----112(24)2nq q nq -⋅⋅⋅--- 11111113521242np nq=+++⋅⋅⋅+---⋅⋅⋅-- =111111111111()23452242242np np nq+++++⋅⋅⋅+-++⋅⋅⋅+---⋅⋅⋅- 111111111(1)(1)222222np np nq=++⋅⋅⋅+-++⋅⋅⋅+-++⋅⋅⋅+即 ()211ln(2)[ln()][ln()]22p q n np np nq s c np c np c nq εεε+=++-++-++→1ln 2ln 2pq+ (当n →∞)所以 所求级数的和为 1ln 2ln 2p q+当级数的某个子序列的极限能够适当的凑成欧拉常数且其通项趋与零时,常利用子序列的极限求解.1.6 利用级数的绝对收敛法若级数∑∞=1n nu是绝对收敛的级数,则当其中的项交换顺序时,级数的和不变.例9 求级数 ∑∞=+-0)!12()1(n n n n的和.解 已知 ∑∞=+-0)!12()1(n n n n绝对收敛因为 ⎪⎭⎫ ⎝⎛--=-!31!2121!31⎪⎭⎫⎝⎛-=!51!4121!52 ……⎥⎦⎤⎢⎣⎡+--=+-)!12(1)!2(12)1()!12()1(n n n n nn……两边相加即得:∑∞=⎪⎪⎭⎫ ⎝⎛++---++-++-=+-0)!12()1()!2()1(!51!41!31!2121)!12()1(n nn n n n n n ⎥⎦⎤⎢⎣⎡+---=∑∑∞=∞=00)!12()1()!2()1(21n n n n n n()1sin 1cos 21-=绝对收敛的交错级数求和时,一般常用级数的绝对收敛法求和.2函数项级数求和的常用方法2.1 逐项积分与逐项微分法在函数项级数一致收敛的条件下,如果欲求和的级数与一个已知和式的级数之间恰好存在微分(或积分)的关系,先对此级数逐项微分(或积分)后求和,然后再反过来求一次积分(或微分),便可得到此级数的和函数.例10 求级数∑∞=-112n n x n的和.解 因为 ∞→n lim nn a a 1+=∞→n lim 22)1(n n +=1, 所以1=R 当 x =1时,因为 ∞→2n ,故 当=x ±1时,级数发散所以 级数的收敛域为)1,1(-,当 )1,1(-∈x 时,令 )(x f =∑∞=-112n n x n逐项积分,得dt t f x⎰)(=dt tn n x n ∑⎰∞=-112=∑∞=1n n nx =2)1(x x- 所以当<x 1时,=∑∞=-112n n x n'⎪⎪⎭⎫ ⎝⎛-=2)1()(x x x f 3)1(1x x-+=例11 求级数nn x n n 20!)12(∑∞=+的和. 解 因为 ∞→n limnn a a 1+=∞→n lim )12)(1(32+++n n n =0 故级数的收敛域为(+∞∞-,),当()+∞∞-∈,x 时, 令)(x f =nn x n n 20!)12(∑∞=+ 则 ∑∞=--+=112)!1()12(2)('n n x n n x f =[]1)1(21)!1(3)1(22+-∞=∑-+-n n x n n =24)(2x xe x xf +解一阶线性微分方程 -)('x f 24)(2x xe x xf = 有 )(x f ⎪⎭⎫ ⎝⎛+⎰⎰=⎰-c dx e xe e xdx x xdx2224)2(22c x e x += 因为 1)0(=f , 代入上式得 1=c所以 当()+∞∞-∈,x 时,)12()(22+=x e x f x逐项积分与逐项微分法适用于求某些函数项级数的和函数,前提是函数项级数必须在所讨论的区间上一致收敛.2.2 三角级数求和法)442](3[P为了求级数nx un ncos 0∑∞=及nx u n n sin 0∑∞=的和,常把它视为复数域内幂级数n n n z u ∑∞=0(其中ix e z =)的实部和虚部.例12 求级数∑∞=0!cos n n nx的和. 解 令 ixe z = 考虑级数∑∞==0!n z ne n z 则 ∑∞==0!n nn z ∑∞=0!cos n n nx ∑∞=+0!sin n n nxi [])sin(sin )cos(sin cos sin cos x i x e e e x x i x z +==+故按实部和虚部对应相等的关系,即得∑∞=0!cos n n nx =)cos(sin cos x ex()∞<x 例13 求级数∑∞=1sin n n nx的和)472(]3[P . 解 令z=ixe ,则 ∑∞=-=111ln n n z nz ,而 xx iarctgx x i x z cos 1sin )cos 22ln(21)sin cos 1ln(11ln-+--=---=- )74](4[P =-xxiarctg x cos 1sin 2sin2ln -+ 则 ∑∑∑∞=∞=∞=+=111sin cos n n n n n nx i n nx n z故按实部和虚部对应相等的关系,即得∑∞=1sin n n nx ==-x x arctg cos 1sin )2(x ctg arctg =2x-π ()π20<<x在级数的通项含有正弦和余弦函数时,一般常应用三角级数求和法.以上介绍的级数求和的几种常用方法,对于解决此类问题会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但是单纯地掌握几种方法还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善于发现问题的特点,从而采取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等差级数求和
等差级数为简单级数类型,通过比较各项得到其公差,并运用公式可求和.
,其中 为首项, 为公差
证明: ①, ②
①+②得:
因为等差级数
所以 此证明可导出一个方法“首尾相加法”见1.2.
1.2首尾相加法
此类型级数将级数各项逆置后与原级数四则运算由首尾各项四则运算的结果相同,便化为一简易级数求和.
例11[6]:计算: .
解:记 ,由级数敛散性知识可知,该级数绝对收敛.按幅度角的讨论将级数分解为: , , .
则:
,所以: .
1.14裂项法求级数和
针对级数是分数形式,且满足分母为多项乘积形式,且各项之间相差一个相同的整数,裂项后各项就独立出来,而原来各项之间相差整数则裂项后新级数等价于求解某一个级数,其余新级数照此可求出,从而原级数和可以求出.
证明:研究围道积分
又由函数 满足留数定理的条件,则根据定理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的等式:
(1)由引理,csc( )在 上有界,即存在 ,使得| .于是
,两边取极限得
即: ,所以 ,对(1)式取极限得到0= .所以
.证明完毕.
结论的应用:
例26[8]:求级数 ( 不为0)的和.
解:令 ,当 不为零时, 满足定理的两个条件,那么 .即:
,因为 ,所以带入上面式子可得级数和为 .
2.7三角级数对应复数求级数和
三角函数与复数有天然的对应关系,因此将其化归到复数域上再利用复数域知识求解,从而获得原级数的和.
例22[7]:计算 .
解:由复数域上幂级数的麦克劳林展式可知: ,及 ,由 ,对应实部得 ,其中 ,
.
2.8利用三角公式化简级数
三角级数还可以利用三角公式化简三角级数,化简后的级数可能比原级数容易求解些,通常复杂级数求和都是要转化,转化为能求和的方向.
例2:计算 .
解: ①, ②,
②-①得: , =3.
1.5蕴含型级数相消法
此类型级数本身各项之间有蕴含关系,通过观察可知多项展开会相互之间相消部分项,从而化简级数求和.
例3:计算 .
解:将各项展开可得: ,所以 .
1.6有理化法求级数和
对于一些级数通项含有分式根式的级数,我们可以仿照数学中经常使用的方法“有理化”处理,以期达到能使得级数通项化简,最后整个级数都较容易求和.
,当 趋近于零时,将上式变形可得:
容易证得等式左边的两个级数是收敛的.故上式两端取极限可得上述级数和,
2.12利用 函数求级数和
定理1[6]设 为自然数, 为实数,且 ,则
1.12构造函数计算级数和
将级数各项转化为其它函数式子化简级数并求原级数和,关键在于各项的化简函数是否基本统一,如何选择函数式子才能有效化简,将级数参数化为函数式子中的未知数,并无一般的通用函数,选择函数视具体情况而定,下面我们先看一个例子感受这种方法,并从中体会这种方法.
例10[7]:请计算下面的级数式子:记
例1:求 .
解: , ,两式相加得: ,即:
.
1.3等比级数求和
等比级数为简单级数类型,通过比较各项得到其公比并运用公式可求和.
当 =1, ;当 ≠1, ,其中 为首项, 为公比.
证明:当 =1,易得 ,
当 ≠1, ①, ②,
①-②得 .可以导出一种方法“错位相减”见下1.4
1.4错位相减法
此方法通常适用于等差与等比级数混合型,通过乘以等比级数公比 ,再与原级数四则运算后化为等差或等比级数求和.
例24:计算 .
解:令 ,由2.8可知 = 其中未知数满足 ,令 , .有
,由 ,
当 时,有 ,于是
.
2.10添加项处理系数
例25:计算 ,其中 .
解:令 ,当 时,
= ,其中 ,
当: 时, ,于是: .
2.11应用留数定理计算级数和
定理[8]:若函数 满足以下两个条件:(1) 在复平面具有孤立奇点 , ,… ,且这些孤立奇点不为整数及 ,除去上述奇点外 在其它各处都解析;(2) .
例4:计算 .
解:可以看出此级数含根式较多,因此尝试运用有理化的方法去处理,即通项
,对其分母有理化得:
,则原级数可以采用本文中的1.5“蕴含型级数相消法”,则可以快速求得级数和的极限为1.
1.7方程式法
此型级数通过一系列运算能建立级数和的方程式,通过解方程求解级数和.准确建立方程是关键问题,方程类型不固定,有类似与微分方程之类的,故要视具体情况建立方程,解方程也要准确,才能求出级数和.
例8:计算 ,其中 .
解:记 .
1.11三角型数项级数转化为复数系级数
将三角型数项级数转化为复数域上的级数,由于复数的实部对应于数项级数,从而转化为求复数系级数进而求原级数和.
例9[7]:设 ,求 .
解:由于 ,令 为复数,其中
,其中 ,得:
而另一方面Leabharlann ={ +}
取实部对应原级数和即得:
即:
当 ,且 时 .
例23:计算 .
解:由三角函数的积化和差公式可知:原级数=
,其中未知数 满足: .
2.9针对2.7的延伸
在此对2.8的延伸,并不是意味着2.8是个通用的级数和式子,只是看见了另外的一个题可以运用2.8,在此列出是为了表明在求级数和的过程中一些复杂级数可以由另外一些级数求和的,因此遇见复杂级数求和的时候要多注意平常积累的例子,想想平时有没有遇见类似的级数求和问题.
裂项一般形式: ,此处 .
例12:计算 .
解:记 ,
针对 同理采用裂项法记 则 =
, ,所以
=
= .
1.15裂项+分拆组合法
将裂项与分拆组合法合用在一起,运用裂项法分拆级数,再将分拆重新组合级数,由新级数返回求原级数和.
例13:计算 .
解:
=
.
1.16夹逼法求解级数和
在数学分析中运用夹逼法则求解极限,在求极限和中我们也可以借鉴此方法,运用两个级数逼近原级数,最后两逼近级数和等于原级数和.
,
,(其中 ).
由狄利克雷收敛条件可知: ,其中 现在令 得: ,进而可得: .
说明:有了以上结果数项级数的关于 就可以套用公式了,如:利用2.6结果求解级数和,2.6的结果是一个很常用的级数和公式,因此我们可以直接拿来用.
例21:计算, ,其中满足 .
解:任意 (0,1),记
= ,
由魏尔斯特拉斯定理,因为级数 收敛,所以题目中级数在(0,1)上一致收敛. ,
例17:求解 .
解:由莱布尼茨定理可以判断此交错级数收敛,且收敛区间为[-1,1],将级数逐项求导可得:
(利用易知麦克劳林展式 )
再积分回去便得到级数和.
2.4逐项积分求级数和
通过级数逐项积分收敛半径不变原理,对原级数逐项积分后化为一些易求的幂级数,再往回求导,可求出原级数和.
例18:计算 .
解:记 ,对其逐项积分得:
2.1方程式法8
2.2积分型级数求和8
2.3逐项求导求级数和9
2.4逐项积分求级数和9
2.5将原级数分解转化为已知级数10
2.6利用傅里叶级数求级数和10
2.7三角级数对应复数求级数和11
2.8利用三角公式化简级数12
2.9针对2.7的延伸12
2.10添加项处理系数12
2.11应用留数定理计算级数和13
,其中 .
解:构造函数式子: ,此函数在 单调递减.
由于 ,
令 ,满足 =0
, .
代入题目中的级数式子得: =
= .
1.13级数讨论其子序列
引理[1]:数列 收敛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的任一子序列都收敛且有相同的极限.特别的:数列 收敛于 的充分必要条件是两个互补的子列 , ,收敛于同一极限.推广可得:定理[1]:若级数 通项满足当 时, (收敛判别的必要条件), 收敛于 的充分必要条件是:部分和 的一个子序列 收敛于 ,其中 满足: 是某个正整数 =1,2,…
逐项求导得 即:
解此微分方程得: .
2.2积分型级数求和
积分型级数求和显然直接求和会带来困难,通常积分也积不出来,所以要转化,将积分式子化简是个想法,通过变量替换等积分技术化简积分式子,再求级数和,所以关键在于处理积分式子,下面我们看个例题.
例16:计算级数 .
解:因为 ,作变量替换 得:
再根据: 得:
例7:求级数和 .
解:建立函数项级数 由函数敛散性知识可知其收敛域为 ,将函数项级数逐项求导可得: = ,由此可知 满足微分方程
,且易知 ,解此常微分方程得:
,令 则可以求出原级数和: .
1.10化数项级数为积分函数求原级数和
将原级数通过化简,构造积分极限式,从而转化为积分求原级数和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构造积分式子是关键,一般原级数中通过四则运算将 与积分中的分割相联系从而构造分割,建立级数与积分式子的桥梁.
=
= .
所以原级数= .
2.3逐项求导求级数和
根据幂级数逐项求导收敛半径不变原理,对原级数逐项求导后化为一些易求和的幂级数,再往回求积分,从而求原级数和.易知的级数往往是通过泰勒展式或者麦克劳林展式获得的。
泰勒定理[1]:若函数 在 的某领域内存在 阶的连续导数,则 = ,这里 是拉格朗日余项即 .设 在区间 内等于它的泰勒级数的和的充要条件:对一切满足不等式 的 ,有 ,上式右边称为 在 处的泰勒展开式.由泰勒展开式可知右边是个级数,而在求解级数时我们可以逆向来看,已知以级数和像求 的方向行进,找准各阶对应的导数形式,并按泰勒级数的样子提炼出 .但在实际应用中 在 处的级数应用较多,称为麦克劳林级数.而由泰勒级数的定义可以将一些基本初等函数推导出来,再有基本初等函数推导复合函数的级数和形式,反过来即是求级数和.这也不失为一种求级数和的选择.这中方式在前面函数项级数求和的过程中已经有所运用,在此总结是为了形成一种较为普遍的方法.即使是级数逐项求导积分法也是基于此理论基础之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