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风黍离教案
《黍离》补充教案
教案首页《诗经·王风·黍离》(一)《诗经》简介:《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或“诗三百”。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
(包括十五国风,大雅、小雅,周、鲁、商颂) 风多是各地民歌;雅是西周王城区域朝会宴饮所用诗歌;颂多为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诗经》三种表现手法(朱熹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也”。
现在的解释:赋就是铺陈直叙;比就是比喻;兴就是借助其它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
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
“以少总多,情貌无遗”。
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诗经》是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和许多人的增删、改订而成的。
《诗经》是中国几千年来贵族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文化教材。
孔子在《论语》里也有“不学《诗》,无以言”的说法,并常用《诗》来教育自己的弟子。
(二)写作背景:《诗经·王风》,“王”指王都,周平王迁都洛邑后,王室衰微,天子位同列国诸侯,其地产生的诗歌便称为“王风”。
原本高高在上的周王室沦落到与诸侯平起平坐的地位,王室日趋衰微,因此,“王风”中多乱离之作!在这段话中,我们要抓住两个关键词:王室衰微和乱离之作。
据说,这首《黍离》是周人东迁后一位大夫重游故都,见昔日繁华的宗庙宫室已夷为平地,满目变种黍稷,不禁伤心落泪,吟唱成篇。
朱熹《诗经集传》卷二也曾这样记录过:“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故赋其所见之离离,与黍之苗,以兴行之靡靡,心之摇摇。
”(三)成语“黍离之悲”出处:《诗经》“王风”,历来被视为是悲悼故国的代表作。
黍离的教案
黍离的教案黍离的教案一、教案基本信息主题:黍离班级:三年级人数:40人上课时间:40分钟二、教材参考课文:《黍离》三、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黍离的故事情节,了解黍离的特点和作用。
2. 能力目标:通过课文阅读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尊重。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黍离的故事情节,接受黍离的教育思想。
难点:运用黍离的故事和教育思想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准备教材:课文《黍离》课件:多媒体投影仪教具:白板、黑板、彩色笔、教学录音机、故事卡片六、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进入教室后,教师播放与黍离相关的歌曲,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
然后展示黍离的图片,引导学生猜测黍离是什么。
2. 学习(25分钟)(1)听录音,跟读课文。
教师播放黍离的课文录音,学生跟读黍离的故事。
教师提问学生:黍离是什么职业的人?黍离的故事讲述了什么?(2)小组讨论,理解黍离的故事情节。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讨论黍离的故事情节,然后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黍离的故事情节,讨论黍离面临的困境和后果,了解黍离的教育思想。
(3)诗词朗诵,理解黍离的教育思想。
教师给学生分发黍离的教育思想卡片,让学生朗读黍离的教育思想。
然后进行交流和分享,学生讨论黍离的教育思想对他们的启示。
3. 拓展(5分钟)教师播放与黍离相关的视频,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黍离的故事和传统文化。
4. 作业布置(5分钟)学生以小组形式,根据黍离的教育思想,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办法。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学生对黍离的故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黍离的教育思想也有了初步的认知。
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学生的合作能力得到了提高。
但是时间分配不够合理,下次课要安排得更充分些。
《黍离》教案
《黍离》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中的字、词、句(发音和意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主人公的“黍离之悲”
3.体会叠词、押韵、重章叠唱、比兴等艺术手法的妙处
二、教学重难点
1.掌握诗歌中的字、词、句(发音和意义)重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主人公的“黍离之悲”重点
3.体会叠词、押韵、重章叠唱、比兴等艺术手法的妙处难点
三、教学方法
讲述法、诵读法、提问法
四、教学课时
一节早自修(25分钟)
五、教学过程
1. 请同学们把默写本拿出来,默写《氓》4-6节。
2. 开门见山式的导入。
接下来,请同学们把《诗歌读本》翻到第5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另一首《诗经》中的佳作——《黍离》。
首先,请同学们自己先把这首诗歌读一遍,读的时候注意字词的发音。
3. 在刚才读的过程中,是不是有些字词的读音还不太确定?下面我们大家先一起来解决诗。
诗经 王风 黍离复习课程
《诗经·王风·黍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体会诗人内心深处不被人理解的痛苦。
2.掌握本诗以重章反复的方式抒发情感的结构特点。
3.培养学生从文章脉络和作者情感角度入手,整体感知文章的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和竞争意识。
4.增强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本诗以重章反复的方式抒发情感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方法1.多媒体教学。
2.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3.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4.点拨法。
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古诗导入多媒体播放《黍离》歌曲导入二、板书课题(一)《诗经》简介:《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或“诗三百”。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
(包括十五国风,大雅、小雅,周、鲁、商颂)风多是各地民歌;雅是西周王城区域朝会宴饮所用诗歌;颂多为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诗经》三种表现手法(朱熹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也”。
现在的解释:赋就是铺陈直叙;比就是比喻;兴就是借助其它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
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
“以少总多,情貌无遗”。
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诗经》是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和许多人的增删、改订而成的。
《诗经》是中国几千年来贵族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文化教材。
孔子在《论语》里也有“不学《诗》,无以言”的说法,并常用《诗》来教育自己的弟子。
黍离教案教学设计
黍离教案教学设计教案标题:黍离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诗人黍离的背景和作品特点;2. 分析黍离的诗歌形式和艺术手法;3. 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
教学内容:1. 黍离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 黍离的代表作品欣赏;3. 黍离的诗歌形式和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1. 理解黍离的创作背景和诗歌特点;2. 分析黍离的诗歌形式和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1. 分析黍离的诗歌形式和艺术手法;2. 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1. 导入法:通过引入黍离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探究法:引导学生分析欣赏黍离的代表作品,讨论其诗歌形式和艺术手法;3. 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分组进行黍离诗歌的朗读和解读,互相交流和学习;4. 归纳总结法:对黍离的诗歌形式和艺术手法进行总结和归纳,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黍离的画像和简要介绍其生平,引起学生对黍离的兴趣。
步骤二:知识讲解(15分钟)讲解黍离的创作背景和诗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黍离的诗歌创作环境和时代背景。
步骤三:欣赏黍离的代表作品(20分钟)选择黍离的代表作品进行欣赏,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境、修辞手法和艺术特点。
步骤四:合作学习(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首黍离的诗歌进行朗读和解读,互相交流和学习。
步骤五:总结归纳(10分钟)引导学生对黍离的诗歌形式和艺术手法进行总结和归纳,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步骤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的作业,如写一篇关于黍离的诗歌鉴赏文章或进行黍离诗歌的创作。
教学资源:1. 黍离的画像和简要介绍;2. 黍离的代表作品;3. 黍离的诗歌分析材料。
评估方式:1. 学生课堂参与情况;2. 学生对黍离的诗歌形式和艺术手法的理解程度;3. 学生完成的相关作业。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黍离诗歌的朗读比赛,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2. 组织学生进行黍离诗歌的创作比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3. 组织学生进行黍离诗歌的舞台表演,提升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
《黍离》教案2
2用叠字,使诗的节奏舒缓悠扬, 非常适合表现深沉忧思的感情基调。如“靡 靡”“摇摇”用叠字写出行迈迟缓的状况和心中 的恍惚不宁,是人物外在征貌的形容,也是诗人 心态的揭示。叠字的运用还营造了婉转的声韵效 果,具有音韵美。
拓展延伸:
《 蒹 葭 》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 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 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 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作业:
1、背诵《王风·黍离》
2、课后思考与练习题。
王风· 黍离 《诗经》
研读诗歌,分析文章
问题: 这首诗歌有什么艺术特色?
1、采用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
所谓重章叠句,是指章与章之间句式重复, 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是 《诗经》惯用的表现手法。本诗以三章为基本的 结构形式,三章共换六字,稷由“苗”而至“穗” 再至“实”,不仅起到分章换韵的作用,而且通 过稷的三种生长状态的变化,表达了随着时光的 流逝,诗人心中由“摇摇”到“如醉”,再到 “如噎”的越来越深的忧伤之情。运用重章叠句 手法的作用,一是使抒发的情感在回旋中有递进, 二是突出主题。
2黍离课件
作品的主旨:
《毛诗序》云 :“ 黍离 , 闵宗 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 故宗庙宫室 , 尽为禾黍。闵宗周 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 也”。
作品的主旨(当代部分学者的观点):
郭沫若 : 是旧家族悲伤自己的破产。 (《中国古代社会研 究》) 余冠英、金启华、雒江生等 : 是流浪者陈述他的哀思。 (依次:《诗经选》、《诗经全译》、《诗经通诂》) 蓝菊荪:爱国志士忧国怨战说。(《诗经· 国风今译》) 程俊英:家园难舍说。(《诗经译注》) 陈子展:诗人过宗周故都,看见小米高梁都很茂盛,引起了 无限的感慨,无限的忧思的诗。(《国风选译》) 高亨 : 西周之后 , 东周王朝的大夫 , 因事要到镐京 , 看见原 来宗庙宫殿所在的地方变成田野 ,长了庄稼,他悲悼西周灭亡, 因此作诗。(《诗经今注》)
板书设计:
苗 穗 靡 靡 摇摇 如醉 忧 愁 哀 伤
爱 国 情 怀
实
如噎
黍离之悲
研读诗歌,分析文章
问题1: 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忧伤苦闷、悲悼故国 问题2: 通过诗中哪些词语表达了作者这种情感?
“摇摇”、“心忧”、“如醉”、“如噎”、“悠 悠天”。
《黍 离》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主 人公形象?
刻画了一位因痛失故园,看到满目黍稷青青而 心生深切哀伤、忧思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据说,这首《黍离》是西周灭亡 后,一位周朝士大夫路过旧都,见昔 日繁华的宗庙宫室已夷为平地,满地 遍种黍稷,不禁伤心落泪,吟唱成篇。
五谷
五谷:通常指稻、黍、稷、麦、菽。
稻:水稻
黍:小米 稷:高粱 麦:小麦 菽:大豆
王风· 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 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 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黍离教案[新]
黍离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黍离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
2.掌握黍离的基本构图、线条、色彩和表现手法;
3.能够运用黍离的表现手法,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作品。
二、教学内容
1.黍离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黍离的基本构图、线条、色彩和表现手法;
3.黍离的创作实践。
三、教学过程
1. 黍离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1.介绍黍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分析黍离的文化内涵,包括宗教信仰、哲学思想、民俗文化等;
3.展示黍离的经典作品,让学生感受黍离的艺术魅力。
2. 黍离的基本构图、线条、色彩和表现手法
1.分析黍离的基本构图,包括对称、平衡、重复等;
2.探讨黍离的线条特点,包括流畅、柔和、曲折等;
3.分析黍离的色彩运用,包括色彩的纯度、明度、饱和度等;
4.介绍黍离的表现手法,包括渐变、叠加、透明等。
3. 黍离的创作实践
1.给学生提供黍离的素材和题材,让学生进行创作实践;
2.引导学生运用黍离的表现手法,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作品;
3.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创作水平。
四、教学评价
1.学生能够了解黍离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
2.学生能够掌握黍离的基本构图、线条、色彩和表现手法;
3.学生能够运用黍离的表现手法,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作品。
五、教学反思
1.教学内容的设计需要更加具体和实用,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黍离的表现手法;
2.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创作实践,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黍离的艺术特色;
3.教学评价需要更加客观和具体,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优劣势,提高创作水平。
《诗经王风黍离》课件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王风·黍离》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01
总结词:研究价值
02
详细描述:《王风·黍离》具有很 高的研究价值,通过对它的深入 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 的发展历程和艺术成就。
《王风·黍离》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总结词:传承意义
详细描述:《王风·黍离》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 有传承意义,它不仅代表着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也为后世 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
《王风·黍离》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总结词
启发诗人情感表达
详细描述
《王风·黍离》对后世诗人情感表达产 生了重要影响,启发他们通过诗歌来 抒发内心的痛苦和悲凉,使诗歌的情 感表达更加丰富和深刻。
《王风·黍离》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总结词
推动诗歌创作风格发展
详细描述
《王风·黍离》对后世诗歌创作风格的发展产生了推动作用,使得诗歌语言更加精练、 意境更加深远,促进了诗歌艺术的进步。
《王风·黍离》对现代人精神生活的意义
01
02
03
培养审美情趣
诗歌的美学价值能够提升 现代人的审美情趣,丰富 精神世界,增强人文素养 。
引导情感表达
诗歌所表达的情感真挚深 沉,有助于现代人学会真 诚地表达内心情感,促进 情感交流。
激发探索精神
《王风·黍离》的深邃意蕴 激发现代人探索生活、思 考人生意义的勇气和智慧 。
《诗经·王风·黍离》课件
目录
• 《诗经·王风·黍离》的背景介绍 • 《诗经·王风·黍离》的内容解析 • 《诗经·王风·黍离》的影响与评
价 • 《诗经·王风·黍离》的现代意义
01
《诗经·王风·黍离》的背景 介绍
《诗经》的简介
黍离的教案
黍离的教案前言教案是教师备课的重要工具,它是教学活动的计划和组织,是教学过程中的指导和评价。
教案的编写需要考虑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多个方面,因此,教案的编写是一项需要认真对待的工作。
本文将介绍黍离老师编写教案的方法和技巧,希望能够对广大教师有所帮助。
教案编写的基本要素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是教师制定教学计划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学目标应该明确、具体、可操作、可评价,同时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
在编写教案时,教学目标应该是首先考虑的要素。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制定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的知识和技能。
教学内容应该符合教学目标,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和实用性。
在编写教案时,教学内容应该是根据教学目标来确定的。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制定出符合教学目标的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方式。
教学方法应该符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具有启发性、互动性和实践性。
在编写教案时,教学方法应该是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来确定的。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选择出符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教学手段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具体工具和材料。
教学手段应该符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在编写教案时,教学手段应该是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来确定的。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选择出符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教学手段。
教案编写的步骤第一步: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是教师制定教学计划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学目标应该明确、具体、可操作、可评价,同时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
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教师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能力;2.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3.教学目标的具体表现形式;4.教学目标的评价标准。
诗经王风黍离
《诗经·王风·黍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体会诗人内心深处不被人理解的痛苦。
2.掌握本诗以重章反复的方式抒发情感的结构特点。
3.培养学生从文章脉络和作者情感角度入手,整体感知文章的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和竞争意识。
4.增强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本诗以重章反复的方式抒发情感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方法1.多媒体教学。
2.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3.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4.点拨法。
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古诗导入多媒体播放《黍离》歌曲导入二、板书课题(一)《诗经》简介:《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或“诗三百”。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
(包括十五国风,大雅、小雅,周、鲁、商颂)风多是各地民歌;雅是西周王城区域朝会宴饮所用诗歌;颂多为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诗经》三种表现手法(朱熹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也”。
现在的解释:赋就是铺陈直叙;比就是比喻;兴就是借助其它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
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
“以少总多,情貌无遗”。
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诗经》是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和许多人的增删、改订而成的。
《诗经》是中国几千年来贵族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文化教材。
孔子在《论语》里也有“不学《诗》,无以言”的说法,并常用《诗》来教育自己的弟子。
七年级语文《黍离》人教实验版五四制知识精讲
七年级语文《黍离》人教实验版五四制【同步教育信息】一. 本周教学内容《黍离》二. 教学目标1. 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理解文中字词的含义。
2. 学习本文逐步、前后呼应、结构严谨的写作技巧。
3. 了解奴隶主阶级世纪末的悲哀,焕发对社会主义的热爱。
三.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奴隶主阶级世纪末的悲哀,焕发对社会主义的热爱。
四. 知识分析《黍离》(一)《诗经》简介:《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周代诗歌305篇。
原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
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
据说《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
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类。
“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庸阝风、卫风、王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组成,称为十五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贵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
“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
“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
“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
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
一般来说,来自民间的歌谣,生动活泼,而宫廷贵族的诗作,相形见拙,诗味不多。
《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
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
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
可以说,《诗经》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
而《诗经》的语言是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汉语概貌的最重要的资料。
(二)课文分析:《黍离》全篇共有三段,而每段之间只有两、三个字是不同的,如果有人因为这字面上的少变、简单而否定此“王风”的深刻内涵与艺术价值,那无疑是错误的。
因为单从这三段不同的六个字中,已显示出作者层层推进、结构极之严谨的写作技巧以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王风 黍离教学设计 胡蓉
《王风•黍离》教学设计方案【授课专业】学前教育【授课人数】50人【授课时间】2017年月日【授课教材】机械版《大学语文》先秦文学概况。
【教学内容】诗经【授课类型】课堂教学【教学课时】2课时【学情分析】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她们和现代所有青少年一样热衷于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沟通交流,喜欢新潮的网络词汇,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她们善于思考,勇于表现,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与肯定,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她们更渴望一种能够激发她们学习兴趣的教学模式。
【教学目的及要求】1、知识与能力:了解本诗以重章反复的方式抒发情感的结构特点。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从文章脉络和作者情感角度入手,整体感知文章的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和竞争意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增强爱国情感,热爱祖国的灿烂文化。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是:掌握本诗以重章反复的方式抒发情感的结构特点。
2、教学难点是: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策略】(一)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情境教学法(二)学习方法体验学习、小组探究(三)教学用具多媒体、聊天软件、视频、图片、音响、黑板【教学过程】课前准备环节:上课之前要求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查阅资料,了解诗经的写作背景和诗经的写作手法。
第一环节:播放视频东方神韵《诗经·风》咏诵会 2-2、导入新课(4分钟)同学们,同学们,说到诗经,你们想到了什么?为学生讲解几句耳熟能详的古诗句,引入本课课题: 《王风•黍离》。
第二环节:了解背景,体会情感(8分钟)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诗经王风》的写作背景吗?学生活动:分小组回答,每个小组回答一种。
教师活动:1、发言:《诗经·王风》,“王”指王都,周平王迁都洛邑后,王室衰微,天子位同列国诸侯,其地产生的诗歌便称为“王风”。
原本高高在上的周王室沦落到与诸侯起平坐的地位,王室日趋衰微,因此,“王风中多乱离之作。
2、PPT展示课文。
第三环节:师生讨论喜欢的句子,认读字词(37分钟)活动一:教师活动:对本课字词进行讲解?学生活动:记忆本课字词,并在小组内相互检查。
黍离教案——精选推荐
1、黍离(王风)教学目标:1、关于《诗经》编集的几种说法;2、中国上古爱情表达的方式;3、《黍离》的抒情逻辑结构。
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含义;2、分析男女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内容:一、导入:在人类永恒的感情世界里,爱情是永恒的主题。
爱情诗句: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诗经·邶风·击鼓》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乐府诗集·上邪》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佚名《凤求凰·琴歌》天不老,情难绝。
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张先《千秋岁》这次我离开你,是风,是雨,是夜晚;你笑了笑,我摆一摆手,一条寂寞的路便展向两头了。
-—郑愁予《赋别》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
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席慕蓉《一棵开花的树》二、介绍《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现存305篇。
最初称为《诗》、《诗三百》、《三百篇》,到西汉被尊为儒家经典之后才叫《诗经》。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那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是什么?——屈原的《楚辞》。
《诗经》以四言为主。
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国风”,160,各地民间歌谣。
大雅雅 105,西周王室贵族文人的作品,记述周贵族历史,歌功颂德。
小雅周颂颂鲁颂 40,贵族统治者祭祀用的乐歌舞曲。
商颂普遍运用三种表现手法: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即直接叙事、刻画和抒情。
如对一个人相貌的描写。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
”即打比方。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即先说别的事物以引出诗人要说的事物。
“王风”,《诗经》分风、雅、颂,风为风土之意,这里指各地民谣,又以发生地而分为十五国风,十五国主要都是些诸侯国,但是“王”是指王都,周平王迁都洛邑后,王室衰微,天子位同列国诸侯,其地产生的诗歌便也被称为“王风”。
诗经-王风-黍离课件教学内容
国风.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
)。
参差荇菜,(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
),(
)。(
),(
)。
参差荇菜,(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 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 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阳货篇》
课前温故练兵:
《魏风.硕鼠》 《周南.关雎》 《秦风.无衣》
《陈风.东门之枌》 《小雅.采薇》 《豳风.东山》
`
国风.魏风.硕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小雅·采薇》
王风·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 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 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 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豆豆大挑战三:古文今译读懂意
王风·黍离
生: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看那黍子一行行, 高粱苗儿也在长。 生: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我迈着步子多迟缓, 心中只有忧和伤。 生: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知道我的说我心忧, 不理解的说我有所求。 生: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高高在上的苍天啊, 是谁害我离家走?
《黍离》导学案一等奖设计
形式多样,具有趣味性 注重实践,培养学生的能力
导学案的反馈机制
学生评价:通过课 堂表现、作业完成 情况等评价导学案 的质量
教师评价:根据学 生的反馈和教学效 果评价导学案的实 用性
家长评价:通过参 与课堂活动和与教 师沟通评价导学案 的引导作用
综合评价:结合学 生、教师和家长的 评价,对导学案进 行综合评估,不断 改进和完善
导学案的应用效果分析
●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导学案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 性,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 导学案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 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导学案的设计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通过提供学习资源、引导学习思路、组 织学习活动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对未来发展的展望与规划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推进数字化教育,提高教学效率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拓展教育视野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
添加标题
制定评价标准: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制定合理的 评价标准,以便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
添加标题
反思与改进: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教学策略的有效 性,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进,提高教学效果。
导学案评价与反馈
第五章
导学案的评价标准
内容科学,符合学生实际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难度适中,具有层次性
目标明确,符合课标要求
导学案特色与创新点
第六章
导学案的特色展示
《黍离》导学案设计共3篇
《黍离》导学案设计共3篇《黍离》导学案设计1《黍离》导学案设计《黍离》是我国古代文学名篇,是《诗经》中的一篇,曾被列入《毛诗》之中。
本篇篇名“黍离”,篇义是将黍与离作为比喻,描述了一种感人肺腑的离别之情,反映了古代的家国情怀和爱情观念。
教师在教学《黍离》时,可以设计以下导学案。
一、导入环节1.引入由于《黍离》写的是离别之情,故教师可以利用一个温馨的小场景引导学生,比如,你送离开家乡的好朋友去车站,临别之际,你内心的感受是怎样的?你想对朋友说些什么?你做过类似于离别的事情吗?2.预热在引入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询问学生的感触,引发学生思考离别的各个方面,同时也可以将学生的回答与《黍离》的主旨及情感结合起来。
二、核心内容1.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讲解《黍离》的背景和文化渊源,激发他们对《黍离》的兴趣。
2.教师利用多媒体方式,让学生欣赏《黍离》的音乐创作,引导学生感知音乐蕴含的情感,在体验音乐的过程中,让学生深入品读诗歌。
3.引导学生阅读《黍离》,重点解读诗歌中的比喻手法和意象,并引导学生针对诗歌中的意境、情感进行分析和解读。
4.让学生学唱《黍离》的曲子,增强对《黍离》的感性理解和记忆。
三、拓展应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黍离》中的具体情境,比如主人公是谁?他和别人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要离别?等等。
2.课堂表现评价: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背诵《黍离》的一些诗句,并通过表现、发声等方式展示自己的含义理解和朗诵功底,从而展现自己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3.创作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和感情,创作一首同样以黍和离作为比喻的诗歌。
四、课后作业1.学生需要回家阅读《黍离》,理解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2.让学生调查古时黍和离的文化寓意,并进行展示。
3.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和理解撰写一篇读后感,体现自己的思想感悟和文学素养。
通过以上导学设计,学生可以全面、深入地认读《黍离》,从中学习到中国古代文学的精髓,并培养起学生对文学的审美情趣和人文情怀,提高学生的情感教育和语言表达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人格品质《黍离》是中国古代优秀的诗歌作品,具有深刻的人情和感人至深的离别情感。
黍离 课件
CHAPTER 03
黍离文化内涵探究
农业文明在诗歌中体现
耕种场景描绘
时令节气体现
诗歌中通过对耕种、播种等农业活动 的细致描绘,展现了古代农业社会的 生产生活方式。
诗歌中通过对时令节气的描述,表现 了农业生产与自然节律的紧密关系, 彰显了农业文明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与 顺应。
农作物象征
黍作为一种重要的农作物,在诗歌中 被赋予了丰收、富饶的象征意义,体 现了农业文明对人们生活的深远影响 。
历史意义
《黍离》作为一首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诗歌,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它不仅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冲突,还表 达了作者对国家兴亡、人民苦难的深切关注。同时,《黍离》也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对后世的文学创 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CHAPTER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原文呈现及注释解析
原文呈现
《黍离》是一首古代汉族诗歌,选自《诗经·王风》。全诗三章,每章十句。
跨文化视角下同类作品欣赏
古希腊荷马史诗《奥德赛》
此作品描绘了古希腊英雄奥德修斯在特洛伊战争后的十年漂泊生涯。虽然与《黍离》在 文化背景和表现形式上有很大差异,但都表现了主人公在经历磨难后对家园和亲人的深
深眷恋。
印度古代史诗《摩诃婆罗多》
此作品是印度古代著名的史诗之一,讲述了婆罗多族和俱卢族之间的战争。其中也有许 多描绘战争带来破坏和人们渴望和平的篇章,与《黍离》在主题上有一定的相似性。
以实际行动践行忠贞不渝精神品质
践行忠贞不渝的精神品质
黍离所倡导的忠贞不渝精神品质,是一种高尚的道德追 求和人生信仰。通过学习和践行黍离精神,我们能够培 养坚定的信仰和信念,保持对事业、家庭和社会的忠诚 和责任感,做到言行一致、始终如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内容的单纯也给了这种设计以依托,我将竞赛的互动式的教学设计作为这堂课的亮点,而在诗歌分析当中主要是引导式的、问答式的。
板 书
设 计
教后记
教学程序和教学内容(包括课外作业和板书设计)
师生活动
一、导入
授课日期
20 年 月 日第 周
时数
课型
新授
课 题
《诗经》二首之《黍离》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1)学习、体会诗人内心深处不被人理解的痛苦
(2)掌握本诗以重章反复的方式抒发情感的结构特点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从文章脉络和作者情感角度入手,整体感知文章的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和竞争意识。
情感目标:增强爱国情感
【研读诗歌,分析文章】
1、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忧伤苦闷、悲悼故国
2、通过诗中哪些词语表达了作者这种情感?
“摇摇”、“心忧”、“如醉”、“如噎”、“悠悠苍天”。
3、这首诗歌有什么艺术特色?
(1)采用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
所谓重章叠句,是指章与章之间句式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是《诗经》惯用的表现手法。本诗以三章为基本的结构形式,三章共换六字,稷由“苗”而至“穗”再至“实”,不仅起到分章换韵的作用,而且通过稷的三种生长状态的变化,表达了随着时光的流逝,诗人心中由“摇摇”到“如醉”,再到“如噎”的越来越深的忧伤之情。运用重章叠句手法的作用,一是使抒发的情感在回旋中有递进,二是突出主题。
(2)用叠字来抒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本诗大量运用叠字,使诗的节奏舒缓悠扬,非常适合表现深沉忧思的感情基调。如“靡靡”“摇摇”用叠字写出行迈迟缓的状况和心中的恍惚不宁,是人物外在征貌的形容,也是诗人心态的揭示。叠字的运用还营造了婉转的声韵效果,具有音韵美。
【拓展】课本P1重点
掌握本诗以重章反复的方式抒发情感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资源
课本、教参及ppt
教法与学法
教法:研讨教学法、
学法: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学情分析(含更新、补充、删节内容)
课文是一首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源头《诗经》当中的一首诗。特色鲜明,重点突出。即对诗歌本身的理解和与之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都将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诗言志”,作为源头的作品当然有这个特点,而这也可以作为学生拓展研究的内容。
据说,这首《黍离》是周人东迁后一位大夫重游故都,见昔日繁华的宗庙宫室已夷为平地,满目变种黍稷,不禁伤心落泪,吟唱成篇。
朱熹《诗经集传》卷二也曾这样记录过:“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故赋其所见之离离,与黍之苗,以兴行之靡靡,心之摇摇。
【学习字词】
离离:一行行长得茂盛的样子
稷(j ì):古代称一种粮食作物,有的书说是黍一类的作物,有的书说是谷子(粟)。
那黍稷之穗啊,一行一列生得多么整齐,我缓行其间啊,心如醉酒 。了解我的人啊,说我心有哀愁,不了解我的人啊,问我何所寻求。浩渺无垠的苍天啊,是谁令我如此伤怀?
那黍稷之实啊,一行一列生得多么整齐,我缓行其间啊,呜咽难言。了解我的人啊,说我心有哀愁,不了解我的人啊,问我何所寻求。浩渺无垠的苍天啊,是谁令我如此伤怀?
【作业】背诵;课后练习;课外阅读《氓》。
古诗导入:
为学生讲解几句耳熟能详的古诗句,引入本课课题: 《黍离》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二、新授
【写作背景】
《诗经•王风》,“王”指王都,周平王迁都洛邑后,王室衰微,天子位同列国诸侯,其地产生的诗歌便称为“王风”。原本高高在上的周王室沦落到与诸侯平起平坐的地位,王室日趋衰微,因此,“王风”中多乱离之作!
在这段话中,我们要抓住两个关键词:王室衰微和乱离之作。
行迈靡(m ǐ)靡:远行的脚步慢慢腾腾。迈,行、远行。靡靡,不行迟缓貌。
摇摇:心神不定的样子。一说同”愮(y áo)愮“,心里烦闷的样子。
悠悠:遥远,高远。
噎(y ē):食物塞住喉咙,此处指心中忧闷如有物在喉梗住,透不过起来。
【朗读课文,对课文进行解释】
请同学们反复阅读课文,并对课文进行解释?
那黍稷之苗啊,一行一列生得多么整齐,我缓行其间啊,心中忧戚。了解我的人啊,说我心有哀愁,不了解我的人啊,问我何所寻求。浩渺无垠的苍天啊,是谁令我如此伤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