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听听声音》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上《听听声音》备课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上《听听声音》备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听听声音》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通过各种活动,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的基本知识。
教材以实验和实践活动为主线,引导学生探究声音的奥秘,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关于声音的基础知识,如声音的产生、传播等,但对于声音的特性(如音调、响度、音色)可能还不是很清楚。
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有所提高,但在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还需要加强。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的基本知识。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2.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音色)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等,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和实践中学习声音的基本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振动的物体(如鼓、尺子)、声音传播的介质(如空气、水)、音叉、尺子等。
2.课件:关于声音的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声音的图片,让学生说出他们熟悉的声音,引出本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感受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提问学生关于声音产生和传播的问题。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用振动的物体产生声音,并观察声音的传播。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学生关于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的问题,学生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利用,如电话、广播等,并让学生举例说明。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的重要性。
7.家庭作业(5分钟)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和记录生活中的一些声音,并思考这些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8.板书(5分钟)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方便学生复习。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1《听听声音》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上1.1《听听声音》教案(说明:①'‘声音是怎么发岀来的”这里只要言 之有理即可;②对于声音的强弱(响、轻)学生 听不出来,教师可以把音量放大和缩小,让学生 辨别:③听12种声音时,建议教师把每一种声 音的音星都调到一样。
) (三)对声音问题的思考师:我们对12种声音有了一泄的了解,老师相 信,再次听到它们,可以马上说出它们是什么声 音。
我们周围还有很多声音,一起回忆声音的知 识和相关问题,然后记录下来,并与同学交流。
师:同学们知道得很多,想要知道的也很多,我 们就一步一步地去探索声音的奥秘。
自然界的声音、哪些是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 音?(二)再次听声音,描述声音师:我们再来仔细听听12种声音,用科学词汇 “高、低、强、弱、悦耳、刺耳”描述并记录听 到的声音。
师引导学生记录(小鸟声和汽车喇叭 声为例):自然界的声音, 汽车喇叭声、咳 嗽声、敲门声、 闹铃声、大鼓声、 笛子声是人类生 产生活发出的声 音。
声音、哪些是人 类生产生活发岀 的声音。
通过这一活动, 同学们可以知道 用什么词汇才描 述听到的声音。
我听到的禺咅听到的声音声音杲怎么发岀来的? 对声音主要特点的描述 O :鸟叫声鸟的腋咙 很动听.一会鬲.一会儿低◎汽车 司机按汽车喇叭很响(强),比较刺耳Q )夠叫声 狗的喊咙 比较响(强)◎咳蹴声人的喉咙 炳人的吆帕比较績・女人比较乙 ◎ 雷声云层之间产生响(强),低.比较利耳学生听声音,并 记录。
学生拿出活动手 册,记录并交流: 这个活动的目的 是引发学生对声 音的各种思考, 声音的来源是什 么?不同的声音有哪些不同的热 点?这些思考会 带领学生对声音 进行更深一步的 探究。
【大单元整体教学】教科版科学四上第一单元《声音》第1课 听听声音 课时教案
第1课时《听听声音》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科学观念:我们周围充满着不同的声音,有动物的叫声、大自然的声音、人类生产生活的声音等,声音有高低强弱等不同。
科学思维:运用科学词汇“高、低、强、弱、悦耳、刺耳”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
探究实践:在听声音的活动中,能用合适的词汇来描述听到的声音。
态度责任:在观察和描述声音的过程中,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愿意倾听,积极分享。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运用科学词汇“高、低、强、弱、悦耳、刺耳”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
难点:运用科学词汇“高、低、强、弱、悦耳、刺耳”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回忆声音的知识和相关问题,记录并和同学交流。
三、评价任务(根据需要设计评价量规)1.活动一:分辨声音并进行分类2.活动二:品音大会学生表现情况评价量表四、教学过程科科和研研争论不休,同学们找来了果果老师,让果果老师评理。
果果老师先让他们了解声音的特征。
果果老师把他们带到公园,让他们学会辨别声音,他们认真倾听着周围的声音,在果果老师的指导下,他们能学会辨别声音吗?老师出示图片,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模仿声音。
(出示几张图片)评价活动一:辩音大赛个标准词汇一分,“高、低、强、弱、悦耳、刺耳”,用错扣一分)学生自主讨论,教师只给出示例,学生自主评价,自主打分。
通过欣赏这8种声音,我们回忆一下声音的知识和相关问题,和同学交流一下吧!教师引导,填写活动手册。
评价活动三:听乐曲,识音符同学们,我们来听一段简单的乐曲,你能识别乐曲中的音符吗?说一说它们的高低顺序。
播放《闪烁的小星星》学生活动,讨论,得出结论。
再来这一段简单的乐曲,能描述一下这段乐曲声音的特四、成果集成学生能辨别生活中常见的声音并进行分类,学会用科学词汇描述声音。
五、作业设计【知识技能类作业】1.填空。
(1)我们学到的描述声音的词汇主要有()、低、()、弱、()、()、刺耳、难听、()等。
(2)周围的声音根据产生途径,汽车的声音是()。
2.判断。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1《听听声音》优秀教案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1《听听声音》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听听声音》是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探究活动,旨在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掌握科学知识。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声音有一定的认知。
但在具体实验操作和科学思维方面还需加强。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声音有着丰富的体验,但往往缺乏对声音本质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逐步深入到对声音的科学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需要介质传播。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培养实验操作能力。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培养分析问题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鼓、尺子、气球等。
2.教学课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相关图片和视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各种声音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感受声音的多样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吗?声音需要什么介质传播吗?2.呈现(10分钟)教师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鼓、尺子、气球等物体的振动现象,引导学生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同时,让学生观察并讨论声音在空气、水等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有什么特点?让学生结合实验现象进行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除了空气和水,还有哪些介质可以传播声音?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听听声音》说课稿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听听声音》说课稿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是一门应用学科,它积极倡导让学生亲生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并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
在这些理念的指导下,我设计了《听听声音》这一课。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引导学生有意识的倾听,让学生感受到我们是生活在一个有声的世界里,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去体会声源与声音的关系。
通过分辨声音的变化的活动,为未来建立有关声音的一些科学概念打下感性的基础。
结合教学内容及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在引导学生用心去倾听、分辨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让他们以关注的态度在充分感知声音的活动中,学会对各种不同的声音加以简单的区分和鉴别,对声音的大小、高低、远近、方向加以适当地了解。
通过对声音的研究,发展学生对声音进行探索的兴趣。
在具体的教学设计方面,我作了如下的构思和尝试:1、创设情境引导实践《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因此在教学中必须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创设情境,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
本课的引入,我就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我把全班分为A 、B两组,分别向左、右转,背向而坐。
请A组一学生讲:“猜猜我是谁”,B组的同学在不回头看的情况下,猜出是谁讲的。
然后B组一同学讲,A组猜。
在教师的引导下,随着这个简单、巧妙的活动展开,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充分的调动了起来,同时也在活动中沟通了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为40分钟的课堂教学创设了和谐的气氛。
2、充分准备活动材料。
这节课,我设计了三个活动:倾听和感受声音、听听固体、液体、气体发出的声音、分辨声音的变化。
其中第二个活动就要求学生们能自主探究不同物体能发出不同的声音,为了使学生自主探究的活动充分得以实施。
我为学生提供了多种有结构的材料,发生罐、水槽、刻度杯、筷子、铃铛、玻璃瓶、纸、舞板。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听听声音》优质课教案
1 声音本单元属于物质科学领域的内容,具体指向课程标准中“机械能、声、光、热、电、磁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的概念。
本单元以“听听周围的声音”作为学生认知的起点,进而学习有关声音的概念。
首先,探索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然后探究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幅度的关系,接着通过弦乐器进一步探究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快慢的关系,最后在了解了声音的基本规律后,动手制作一个简单的小乐器,使学生加深理解物体的发声原理,体会科学与技术的密切联系。
声音不那么直观,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发声原理和基本规律也不容易探究,因此教材在材料的选择和探究活动的设计方面,都十分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体验,借助简单、直观的实验使学生建立起物体振动与声音的联系,引导学生在连续的探究中掌握声音的相关概念。
四年级的学生在学习声音之前,对声音有一定的认知。
但是,不同的学生对同一种声音的认知存在明显的差异,学过乐器的学生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呈现出明显的优势。
此外,对于现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大多数都是凭借感官直接感知现象的,而缺乏对现象的深入思考与分析,因此教学中要综合考虑学生的能力和生活经验,充分探究,引导学生在探究中感受、思考、分析,进而实现重难点的突破。
1.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建立概念的过程性活动。
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生的日常经验和教材提供的探究素材,使抽象的声音概念转化为可感知的、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建立声音的相关概念。
2.结合学生的认知需求,设计建立概念的探究性活动。
四年级的学生有着独具特点的心理倾向,他们好奇心强,热衷于动手操作,有强烈的参与科学活动的愿望,在教学时要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设计探究活动。
3.关注科学概念的发展,引导学生完成教材实验活动。
教材中的各项实验都是在支撑声音概念的建立,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获得对科学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完成教材中的各项实验活动,在归纳实验现象的过程中找出规律,并能运用知识解释相关现象,从而促进概念的深度建立。
教科版科学四上《听听声音》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上《听听声音》教案一. 教材分析《听听声音》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的一节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实验材料和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声音有一定的认知。
但是在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方面,可能还存在一些疑问。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需要介质传播。
2.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实验操作的技巧。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振动的物体(如鼓、尺子等)、介质(如空气、水等)、录音机、音响等。
2.课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相关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它是如何传播的?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观察不同的振动物体,如鼓、尺子等,并听取它们发出的声音。
引导学生发现振动物体的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
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4.巩固(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实验结果,让学生总结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5.拓展(5分钟)让学生思考:在真空中,声音能否传播?引导学生了解声音在真空中无法传播。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7.家庭作业(5分钟)让学生课后观察生活中的声音现象,并记录下来,下节课分享。
8.板书(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板书,方便学生复习和记忆。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1.1 听听声音》教案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1.1 听听声音》教案一. 教材分析《听听声音》这一课是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的第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听觉来感知声音,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实验和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声音的相关知识。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声音有一定的认知,但对其产生和传播的原理可能了解不多。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对实验和实践活动充满兴趣,但对于理论知识可能会有抵触情绪。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需要介质进行传播。
2.培养学生通过听觉来感知周围环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3.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探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科学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学生如何通过听觉来感知声音。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观察法:培养学生通过听觉观察周围环境的能力。
3.交流探讨法:引导学生合作、交流、探讨,提高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科学思维。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振动的物体(如音叉、橡皮筋等)、扬声器、录音机、纸屑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感受音乐中的声音。
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的来源,引发学生对声音的好奇心。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展示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原理。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身体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让学生总结实验现象,归纳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教师点评学生的实验表现,给予鼓励和指导。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探讨生活中常见的声音现象,如电话通讯、语音识别等,让学生了解声音在科技领域的应用。
6.小结(3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最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听听声音》教案
听听声音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我们周围充满着不同的声音,我们也可以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
过程与方法:运用语言来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并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为听到的声音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观察和描述各种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并乐于与同伴交流。
教学重点细心倾听周围的声音。
教学难点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为听到的声音分类。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大小不同的音叉、大小不同的3枚钉子、实验记录单、收集一些关于声音的各种资料教学过程一、引入:师:"这个单元我们要开始进行声音研究的活动,说说你所知道的关于声音的事情。
你对声音的哪些问题比较感兴趣?你想研究关于声音的哪些问题?"二、探究内容:(一)倾听周围的声音从本节课开始,我们要开始研究关于声音的问题,在研究的过程中,务必要保持教室内的安静,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研究有效进行。
1.打开教室门,仔细听听,你周围有哪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吗?这些声音是由什么物体发出的?2.听听自然界的声音…(播放声音素材)3.你还听到过哪些声音?3.小组讨论:这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呢?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反馈交流: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我们总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当你们听到这些声音的时候,经常思考哪些问题呢?小结: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逐一的研究这些问题。
(二)听听音叉发出的声音1.介绍音叉:一种发音乐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的。
2.分组实验1:出示一组(两种)大小不同的音叉,用同样的力量敲击音叉,听听他们发出的声音。
比较:这两种音叉发出的声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吗?能描述一下它们的声音吗?3.分组实验2:选择其中一种音叉,先轻轻击打,再重一点击打,两个声音有什么不同吗?4.小组交流讨论:刚才听到的这些声音,能进行描述和分类吗?(尝试着用高、低、强、弱等词语对声音进行归类)5.分组实验3:根据准备的不同材料按课本p45图中所示,进行轻轻击打和重一点击打,听到了怎样的声音,把它描述出来,并记录下表:击打钉子----我听到的声音作者留言:您好!非常感谢!您浏览到此文档。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1.1《听听声音》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1.1《听听声音》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听听声音》是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的第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本课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图片和实例,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声音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声音传播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模糊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自主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探究的科学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探究法、合作交流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实验器材(如扬声器、纸盆、尺子等)、多媒体设备。
2.学具:实验记录、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各种声音现象,引导学生关注声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吗?声音是如何传播的?2.呈现(5分钟)介绍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让学生初步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一:让学生将纸盆放在扬声器上,观察纸盆的振动;实验二:让学生将尺子伸出桌外,拨动尺子,观察尺子的振动。
4.巩固(5分钟)讨论实验现象,引导学生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提问:实验中你们发现了什么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5.拓展(5分钟)让学生思考:声音可以在哪些介质中传播?在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一样吗?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1课听听声音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1课听听声音【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我们周围充满着不同的声音,可以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用心去倾听、分辨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
让学生以关注的态度在充分感知声音的活动中,学会对各种不同的声音加以简单的区别和鉴别,对声音的大小、高低、远近、方向加以适当地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观察和描述各种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乐于交流。
激发学生探索声音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生亲临探究过程,细心倾听周围的声音,并对声音的大小、高低、远近、方向能加以区分和鉴别。
【教学难点】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教学准备】记录自然界声音的视频和音频课件,二枚钉子、一个乒乓球、小鼓等,每人一份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环节一:倾听声音活动一:听音辨物。
(1) 猜教师正在利用什么物体发出声音?(2) 听一段声音,找出里面有哪些物体在发出声音?活动二:给声音分类(1) 说说你还听到过哪些声音?写在活动练习册上并模仿。
(2) 你能给这些声音分成二类可三类吗?看课件之后让学生回答,并总结。
你能分辨哪是动物的叫声?哪是自然界的声音?哪是人类活动产生的声音?活动三:综合练习(2) 汇报。
我听到的声音,注意对声音的描述要从高、低,轻、重,远、近等叙述。
能说出人对这种声音的感受是悦耳还是刺耳。
环节二:区分声音活动:闯三关第一关:声音有强弱之分。
你能做出一个轻音,一个重音吗?自选器具。
补充:教师做一个音,问:这是一个重音吗?第二关:声音有远近之分,这是一个从远到近的声音吗?第三关:声音有高低之分。
你能按从高音到低音的顺序给下面的杯子排排队吗?环节三:理解声音活动一:听一段简单的乐曲《闪烁的小星星》,你能识别乐曲中的音符吗?1-do 5-suo 6-1a ……哪个音高?哪个音低?声音的高低与强弱相同吗?它们有什么区别?活动二:讨论噪声听一段乐曲,感受优美的旋律,或嘈杂的声音,理解噪声。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声音表格式核心素养目标教案
第一单元声音第1课时听听声音【教学反思】这节课中,一方面我用生活实际引入,从学生熟悉的各种声音出发,引导学生用心倾听各种声音,体验声音的多样性,从而思考并提出更多关于声音的问题,激发探究的兴趣。
另一方面,利用两个活动有效地引导学生感受声音的变化。
一是让学生自己描述声音的特点,二是让学生对听到的声音分类,学生从实践活动中体验到声音的变化。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还有一些不足:由于教学经验不足,在课堂组织上还不够紧凑和老练,这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锻炼和培养提高。
在播放《闪烁的小星星》时,由于自身专业的限制,对音乐音阶等知识了解较少,对上课有一定的影响。
在以后的空余时间要多补充一些知识,拓宽自身的知识面。
第2课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反思】在教学课本中的四个实验时,有的物体振动现象明显,有的物体振动不明显,我进行了分组探究,学生也都感觉到了振动现象。
但由于前概念的影响,在完成课本中的四个实验后,仍有少部分学生觉得是力(敲打、碰撞、拍打……)产生了声音。
针对这一问题,我加了一个环节:让学生感知锣发声的过程,停止敲击时,仍然有声音。
这一实验使学生清晰地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敲打、碰撞、拍打是产生声音的外在条件”。
第3课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学反思】我们通过演示“玻璃罩里的闹钟”实验,用手挠桌面比较贴近桌面和远离桌面听到的声音,以及比较音叉在水中的声音大小这三个活动,来让同学们总结出声音可以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课堂的整个逻辑顺序和结构是完整的,但是仍然有一些细节需要做到更好。
同学们很容易说出声音是靠空气传播的,但是只通过两个小活动就让同学们总结出声音还可以通过固体和液体传播有一点小难度,所以我后来收集了很多实例,比如“隔墙有耳”“伏地听音”“说话声把河边的鱼吓跑”等等,让同学们更好理解声音在固体、液体中的传播。
第4课时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作业设计】1.(吉林.永吉)振动的物体带动了周围空气的振动,空气的振动又引起鼓膜的振动,耳中的听小骨再将振动传达到内耳,并刺激听觉神经产生信号。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听听声音》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听听声音》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听听声音》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中的一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能力。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学习科学知识。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声音有一定的认知,但可能缺乏对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深入理解。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声音有着丰富的体验,但可能没有系统地思考过声音的本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学会使用简单的工具进行声音的测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难点:声音传播的量化理解,以及对声音传播条件的探究。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观察和实验,最后进行总结和讨论。
2.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声音现象,如电话铃声,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2.探究声音的产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引导学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探究声音的传播: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引导学生理解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4.声音的传播速度:让学生进行实验,测量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深化学生对声音传播的理解。
5.总结与讨论:让学生总结实验结果,讨论声音传播的条件和影响因素。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能够引导学生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可以设计如下板书: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物体振动——-> 空气振动——-> 耳朵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可以从学生的参与度、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对声音产生和传播的理解程度等方面进行。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1.1《听听声音》说课稿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1.1《听听声音》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听听声音》这一课是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的第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听觉去感知声音,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材中安排了丰富的实验和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感受声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动手能力,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乐于参与各种实验和活动。
但在声音方面的知识相对较为薄弱,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为主体,引导他们通过实验和活动去感受、理解声音。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学会用耳朵去倾听,用语言去描述。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声音的传播过程。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各种声音,引导学生关注声音,激发他们的兴趣。
2.探究声音的产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从而了解声音的产生。
3.探究声音的传播:让学生进行“隔墙传音”等实验,观察声音在空气、固体中的传播,了解声音传播的原理。
4.总结提升: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
5.应用拓展:让学生设计一个简单的声音传播实验,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简洁明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声音的产生:物体振动2.声音的传播:空气、固体3.声音的传播原理:振动→ 空气/固体→ 听觉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评价主要从学生的参与度、实验操作、团队协作、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
教科版科学四上《听听声音》教案 (2)
教科版科学四上《听听声音》教案 (2)一. 教材分析《听听声音》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过程,培养学生对声音现象的探究能力。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的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实例和实验,引导学生认识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以及影响这三个特性的因素。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声音有一定的认识。
他们在课堂上能够积极参与讨论,动手实验,通过实践活动了解和掌握声音的相关知识。
但在音调和响度的区分上,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
2.培养学生对声音现象的探究能力。
3.使学生掌握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并了解影响这三个特性的因素。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分和理解。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探究教学法”和“分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分组合作,增强学生对声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
2.实验器材:音叉、尺子、气球、盆子、毛巾等。
3.教学道具: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感受声音的产生。
教师演示用尺子敲击桌子,让学生听声音,并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声音的传播和接收过程,引导学生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可以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同时,让学生了解人的耳朵如何接收声音。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用音叉、气球、尺子等器材,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声音有哪些特性?引导学生回答:音调、响度和音色。
并让学生举例说明影响这三个特性的因素。
5.拓展(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声音现象,如:回声、隔音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释。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1.1《听听声音》教案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1.1《听听声音》教案一. 教材分析《听听声音》这一课是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的第一课第一节,主要让学生通过听、说、做等方法,感受声音的存在,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材通过简单的实验和活动,引导学生探究声音的奥秘,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对周围的声音有一定的感知。
但他们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实际的操作和探究来进一步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需要通过介质传播。
2.培养学生倾听、观察、操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3.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学生操作实验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实验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和合作交流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电脑、投影仪、实验器材等。
2.学具:实验器材、记录本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各种声音,让学生倾听,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声音,激发学生对声音的兴趣。
2.呈现(5分钟)通过讲解和演示,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引导学生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需要通过介质传播。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让学生亲身体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强化学生对声音产生和传播的理解。
5.拓展(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电话、广播等,让学生了解声音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6.小结(3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学生对声音产生和传播的认识。
7.家庭作业(2分钟)布置作业: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声音现象,写成观察日记。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上《听听声音》说课稿及反思(共三套)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上《听听声音》说课稿及反思(一)一、说教材《听听声音》是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声音》的开篇。
本课以各种声音为载体,让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回忆有关声音的知识和相关问题,感受不同声音的区别,并将听到的声音进行简单的描述和分类。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将产生更多关于声音的问题,为后面几课对声音问题的深入研究做好铺垫.本课主要分成以下三个环节:第一部分:倾听周围的声音这个活动要引领学生用心聆听多种声音,体验我们周围充满各种各样的声音,感受声音的不同,从而思考更多的关于声音的问题,为本单元后续的探究活动做准备。
所以这个活动老师可以让学生安静下来,听听教室周围的声音,还可以准备多种声音的音频播放给学生倾听,也可以用物体制造出声音。
然后交流:你听到什么声音?这个声音是怎么发出来的?用科学词汇描述声音,并试着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第二部分:回忆有关声音的知识和相关问题通过第一部分对各种声音的倾听和描述和分类后,学生对这些声音多了更多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这部分让孩子们回忆一下他们已经知道的声音的知识和他们还想知道哪些问题,教师要将这些问题汇总在黑板上,了解学生关注声音的哪些内容,也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这单元后面要学习的声音内容,为本单元后面对声音的各个问题的研究活动做好铺垫。
第三部分:听一段简单的乐曲,感受乐曲中音符的高低变化给学生听一段简单的乐曲,比如《小星星》,带着孩子们哼唱曲子,唱一下谱,可以用手势(手掌向下向前伸出)上下移动表示音高的变化。
第三部分结束后,教师做个小结“声音是无处不在的,声音是美妙的”来结束本课的教学活动。
二、说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我们周围充满着各种不同的声音,看不到却能感受到。
声音可以用高低、强弱、悦耳和刺耳等词语进行描述。
科学探究目标1、运用语言来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并能对声音进行简单地分类2、在观察和描述各种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并乐于与同伴交流。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听听声音教案
四年级上册1.1听听声音【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 我们周围充满着各种不同的声音,我们虽然看不见它,但可以感受它。
2. 声音可以用高低,强弱,悦耳和刺耳等词语来进行描述。
科学探究目标运用语言描述听到的声音,并能给声音进行简单的分类。
科学态度目标在认识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和态度,乐于与同伴交流。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初步认识到声音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他随时随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教学重点】用词语描述我们周围各种各样的声音,并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
【教学难点】1.运用科学词汇“高、低、强、弱、悦耳、刺耳”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
2.回忆声音的知识和相关问题,记录并和同学交流。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包含各种声音的音频的课件。
学生准备:用记录表记录并描绘听到的声音。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请同学们认真听,这都是什么声音?生听,生回答。
2.教师总结:除了刚才我们听到的声音,周围还有很多声音,我们就是生活在充满声音的世界里。
这个单元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声音,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听听声音》。
(板书课题)二、探索(一)给声音分类1.出示之前我们听到的声音,同学们能不能分辨出哪些是动物的叫声、哪些是自然界的声音、哪些是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2.学生们分小组给声音分类。
3.汇报分类结果。
(二)再次听声音,描述声音1.师:我们再来仔细听听这些声音,用科学词汇“高、低、强、弱、悦耳、刺耳”描述并记录听到的声音。
教师引导学生们一起完成一种声音的描述,其他由学生们完成。
2.汇报展示学生们的描述结果。
(三)回忆声音的知识和相关问题,与同学进行交流同学们关于声音你知道些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可以和小组内的同学讨论交流,完成活动手册。
三、拓展:听一段乐曲1.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段声音,请大家看大屏幕,会唱的同学可以边听边唱。
2.(播放音频)3.你能识别乐曲中的音符,辨一辨它们的高低顺序吗?4.教师小结:声音有高低变化,这些高低变化也给我们带来了美妙的视听体验。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听听声音》教学设计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听听声音》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听听声音》是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感受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教材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引导学生关注声音,探究声音的奥秘。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动手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声音有一定的认知。
但在课堂上,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的理解还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浓厚,参与度较高,但部分学生在实验操作和观察方面还需要加强。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各种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2.实验教学法:引导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和分析声音的现象。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共同探究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的相关图片、视频等。
2.实验器材:气球、尺子、乐高等。
3.学生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5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各种声音现象,如雷声、鸟叫、音乐等,引导学生关注声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通过讲解和演示,让学生初步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如振动、介质等。
同时,介绍声音的传播方式,如空气、水等。
最后,讲解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实验内容包括:a.声音的产生:用气球、尺子等器材,让学生观察和感受振动的产生。
b.声音的传播: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在教室的一端,另一组在教室的另一端,通过振动手中的器材,观察声音的传播。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1课听听声音(1)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1课听听声音【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我们周围充满着不同的声音,可以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用心去倾听、分辨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
让学生以关注的态度在充分感知声音的活动中,学会对各种不同的声音加以简单的区别和鉴别,对声音的大小、高低、远近、方向加以适当地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观察和描述各种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乐于交流。
激发学生探索声音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生亲临探究过程,细心倾听周围的声音,并对声音的大小、高低、远近、方向能加以区分和鉴别。
【教学难点】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教学准备】记录自然界声音的视频和音频课件,二枚钉子、一个乒乓球、小鼓等,每人一份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环节一:倾听声音活动一:听音辨物。
(1) 猜教师正在利用什么物体发出声音?(2) 听一段声音,找出里面有哪些物体在发出声音?活动二:给声音分类(1) 说说你还听到过哪些声音?写在活动练习册上并模仿。
(2) 你能给这些声音分成二类可三类吗?看课件之后让学生回答,并总结。
你能分辨哪是动物的叫声?哪是自然界的声音?哪是人类活动产生的声音?活动三:综合练习(2) 汇报。
我听到的声音,注意对声音的描述要从高、低,轻、重,远、近等叙述。
能说出人对这种声音的感受是悦耳还是刺耳。
环节二:区分声音活动:闯三关第一关:声音有强弱之分。
你能做出一个轻音,一个重音吗?自选器具。
补充:教师做一个音,问:这是一个重音吗?第二关:声音有远近之分,这是一个从远到近的声音吗?第三关:声音有高低之分。
你能按从高音到低音的顺序给下面的杯子排排队吗?环节三:理解声音活动一:听一段简单的乐曲《闪烁的小星星》,你能识别乐曲中的音符吗?1-do 5-suo 6-1a ……哪个音高?哪个音低?声音的高低与强弱相同吗?它们有什么区别?活动二:讨论噪声听一段乐曲,感受优美的旋律,或嘈杂的声音,理解噪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3.轰隆隆的雷声是怎么发出来的?教师播放声音。
教师总结:在我们的生活中,发出声音的方式有很多,有的同学想到动物的鸣叫声是从喉咙发出来的,也有一些是通过翅膀等器官的振动发出来的;有的同学认为击打一些物体能发出声音。
2.描述你听到的声音。
小组填写记录表。(集体订正)
板书
1.听听声音
高低
强弱
悦耳刺耳
……
讲授新课
组织学生观看视频资料。自从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声音就始终伴随着我们,它能使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恬静和欢快,给我们带来欢乐和喜悦……听听各种各样的声音。
同学们听一听视频中及周围的声音。你能分辨出哪些是动物的叫声、哪些是自然界的声音、哪些是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吗?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有各种各样的声音。有的声音很强,我们很容易就能听得到,如小狗叫声、汽车鸣笛声、爆竹破裂声等;有的声音很 弱,需要周围环境静下来,我们才能听得到,如蚊子发出的声音,石英钟表转动的声音等。
学生听声音,并辨别说出声音的来处。
学生讨论,汇报交流,共同确定实验方案。
学生实验,填写记录表。
汇报交流,总结。
制造很多不同的声音让学生自己聆听,亲身体验,这样会更吸引学生。
引发学生对声音的各种思考,带领学生对声音进行更深一步的探究。让学生用适当的语言和词汇来描述声音的特点。
让学生提出有关声音的问题,把新问题记录下来。
5.初步认识到声音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随时随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重点
我们周围充满这各种不同的声音,我们虽然看不到它,但可以感受到它。
难点
运用语言描述听到的声音,并能给声音进行简单的分类。教学源自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同学观看图片,听听声音。教师播放声音。
学生听声音。
激发兴趣。
同学们分小组,仔细聆听分辨,无论是动物的叫声、自然界的声音、还是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它们都是各有特点,各不相同的。有的声音强,有的声音弱,有的声音高,有的声音低,有的声音悦耳,有的声音.....我们可以将这些声音分成不同的类别。
1.这些声音是怎么发出来的?描述你听到的声音。
学生1.鼓槌敲击鼓面时也能发出声音。
(5)嘈杂或噪声是指引起人烦躁或音量过强而危害人体健康的声音。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如急驰而过的车辆、汽车的鸣笛、人们的喧闹等声音都属于噪声。
回忆有关声音的知识和相关问题,与同学进行交流。
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我们总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声音对我们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回忆一下你知道的有关声音的知识,关于声音你还想知道哪些问题?把你知道的有关声音的知识和关于声音你还想知道的问题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然后把你的记录和同组同学进行交流。
我已经知道的声音知识
我还想知道的声音知识
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不同;声音有强有弱,有高有低;可以利用不同物体发出声音;有的声音悦耳,有的声音刺耳……
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声音为什么能听到却看不到?如何让刺耳的声音变得悦耳?声音传播速度有多快? ……
集体听音乐《闪烁的小星星》辨高低
听一段简单的乐曲,你能识别乐曲中的音符吗?说一说它们的高低顺序。
感受乐曲中声音的强弱变化。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在我们周围充满着各种不同的声音,我们虽然看不到它,但可以感受到它。在倾听的过程中,我们先将听到的声音进行简单的分类,分辨出哪些是动物的叫声、哪些是自然界的声音、哪些是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这些声音可以用高低、强弱、悦耳和刺耳等词语来进行描述。
在单音体系中,用七个音乐符号表示音级,即通常我们使用的“do、re、mi、fa、sol、la、si”七个读音,这七个音的高低不同,采取不同组合形式就构成了美妙的音符。我们多次感受后,会发现歌曲不是平铺直叙、一成不变的,它是有高有低各不相同的。在这首歌中,声音高低起伏很明显,四二拍子的音乐中第一拍强,第二拍弱。
教科版四上第一单元第1课《听听声音》教学设计
课题
听听声音
单元
一
学科
科学
年级
四
学习
目标
1.我们周围充满这各种不同的声音,我们虽然看不到它,但可以感受到它。
2.声音可以用高低、强弱、悦耳和刺耳等词语来进行描述。
3.运用语言描述听到的声音,并能给声音进行简单的分类。
4.在认识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和态度,乐于与同伴交流。
3.描述声音的词汇。(小组总结及订正)
(1)声音高或低是指声音的音调,如尖锐的声音听起来高,
粗的声音听起来就低沉。
(2)声音强或弱是指声音的响度,也就是声音的大小(俗称音量)。
(3)悦耳或动听是指比较优美、让人愉悦的声音。如安静的音乐等。
(4)刺耳或难听是指尖锐、杂乱,使人听着不舒服的声音。如当我们使用话筒和音响设备时,话筒啸叫,这就是一种刺耳的声音。
我听到的声音(班级记录表)
日期:
听到的声音
我对这些声音的描述
鸟叫声
很动听,一会儿高,一会儿低
喇叭声
很响,比较刺耳
音乐声
悦耳动听
菜市场里的说话声
刺耳、比较嘈杂
教师小结:不同的声音有不同的特点,声音有高有低,有强有弱,有的声音悦耳动听,有的声音刺耳难听,有的声音是嘈杂的声音,还有的声音是令我们感到不舒服的噪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