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大题重点(1)
马哲大题背诵要点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p3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1)(狭义)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
体系。
2)(广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列宁等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p4-6
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
史条件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
出了强烈的需求
3、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内容有哪些?p14-17
1)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2)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
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题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
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4)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
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地发展共产主义社会。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内容p28
1)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2)内容:①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②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列宁的物质定义及意义p30
1)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
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
马哲必考大题及答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
十八大报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并深刻阐明了三者的科学内涵及其相互关系,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新水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三者关系
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
大一期末马哲知识点
大一期末马哲知识点
在大一期末考试中,马哲(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是重要的考点之一。马哲作为一门哲学理论体系,对于理解社会、历史和政治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下面将介绍一些大一期末考试中常见的马哲知识点。
1. 阶级和阶级斗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马克思认为,社会是由各种不同的阶级组成的,不同阶级之间存在着矛盾和斗争。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动力。
2. 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它认为社会发展是受物质生产力和社会关系的决定。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社会关系就会发生变革,推动社会的进步。
3. 人的本质和人的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历史的产物,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通过实践来改变社会,实现自己的发展和自由。
4.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之一。它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的发展又
受到生产关系的制约。
5. 剩余价值和资本主义:剩余价值是劳动者在生产中创造的价值,但被资本家占有并获取利润。资本主义制度下,剩余价值的
存在导致了压迫和剥削。
6. 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是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只有通过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
制度,才能实现解放。
7. 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它
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
8. 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统治阶级对被
统治阶级的暴力工具,是维护阶级统治的机构。
9.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学说: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上层建筑的
马原理第一章知识点笔记大纲
马原理第一章知识点笔记大纲
引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发展
1.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起源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起源和初期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列宁时期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毛泽东时期的发展
1.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
第二节辩证唯物主义
2.1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世界的原理和基本矛盾
•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范畴
2.2 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在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中的发展•辩证唯物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第三节历史唯物主义
3.1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范畴
3.2 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在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的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第四节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4.1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引进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引进和发展
4.2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创新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创新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改革开放时期的创新
结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马哲23道题目答案
(一)必然与偶然及其辩证关系
1.必然性:是指客观事物在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合乎规律的、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
2.偶然性:是指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并非确定发生的,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
3.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1)依存关系: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偶然性体现并受制于必然性,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的偶然性。(2)转化关系: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二)逻辑与历史及其辩证关系
1.辩证思维中的历史范畴,一是指客观实在自身的历史,二是指反映客观实在的认识的历史。
2.逻辑是指关于对象的认识成果或理论体系的内在结构和范畴演化序列。
3.辩证关系:一方面,逻辑与历史是一致的,历史的东西是逻辑的东西的基础,逻辑的东西则是历史的东西在思维中的再现,因此,逻辑的进程和历史的进程具有内在统一性。
另一方面,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又包含着差异和对立。历史的东西总是包含有偶然因素、次要因素以及迂回曲折的细节,具体而生动;而逻辑的东西则是“修正过”的历史的东西。
(三)整体与部分及其辩证关系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1)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映现整体。(2)部分受整体制约,脱离整体的部分就是去了他原有的性质和功能。(3)整体功能不一定等于部分功能之和。三种情况:整体具有部分根本不具有的性质和功能;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整体功能小于各部分功能之和。(4)整体和部分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理论方面:它是综合与分析相统一思维方法的客观基础。实践方面:它启示我们既要有大局意识、整体观念,又要注意调整局部之间的关系,尤其要注意那些对全局有决定意义的局部的研究与把握。所谓“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大连理工马哲全程导学(蓝皮书)大题答案
第一章▼1.正确的意识其根源是客观事物,错误的意识则是人的头脑主观自生的.×(1)从意识的本质特征来看,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是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的统一.就是说各种意识形式,其内容不论如何特殊,各种思想观念,其表面不论如何看起来远离现实生活,都不是主观自生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来自现实,来自物质世界.(2)正确的意识是对物质正确的反映,错误的意识是对物质歪曲的反映.▼2.任何一般都是个别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或本质).○一般和个别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二者的对立表现在:一般是指事物矛盾的普遍性,而事物矛盾的普遍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个别是指事物矛盾的特殊性,而事物矛盾的特殊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二者的统一表现在: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没有个别就没有一般;个别也不能脱离一般而存在,因为一般包含了个别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或本质.▼3.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因而它的存在不需要任何条件.×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但这并不是说矛盾斗争的存在不需要任何条件,不是处于一定条件之中的.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或无条件性,一是指,它与同一性比较,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比较,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二是指,斗争性虽寓于同一性之中,受同一性的制约,但它能打破制约它的那些条件,并且创造出事物发展转化所必需的新的条件,从而表现出矛盾的斗争性在任何条件下都要贯彻下去的趋势.上述论断割裂了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辩证统一的关系.▼4.世界上只有想不到的事情,没有做不到的事情.×(1)这句话强调了“没有做不到的事情”,也就是强调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的特点,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可以认识世界,并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去能动的改造世界,来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更好的服务.(2)但是他却过大的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人类的能力和知识是有历史性和局限性的,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能力和做法不一样,所以不是所有的事人们都能做到.▼7.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肯定方面是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方面,否定方面是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方面.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相互斗争,到一定阶段,否定方面战胜肯定方面,事物发生质变,旧事物灭亡,新事物产生,这就是事物的自我否定.▼8.世界统一与存在.×世界的统一性问题,讲的是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于存在”错因在于”存在”的意义不明确.如果存在是精神,世界统一于存在是统一于精神,这是唯心主义的命题;相反,如果存在是物质,世界统一于存在就是统一于物质,这是唯物主义的命题.▼世界统一于物质,所以意识也统一于物质×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意识是人脑的产物,即物质的产物,而且意识是来源于客观存在的,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因此,世界统一于物质,但不能说意识统一于物质,因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加工整理,它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形式是主观的.▼承认意识的能动性同承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原理并不矛盾○世界本原归是物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辩证唯物主义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的同时,又承认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任何量变都可以引起质变×只要埋头苦干,就能实现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达到预期的目的×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并非有了量变,就一定有质变的发生.量变只有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引起质变.当量变没有达到一定程度,或者超过这个程度时,都可能不会引起事物的质变.▼西方文化是一个整体,因此我们不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西方文化是一个整体,但也是由部分构成的.任何事物都是整体和各个部分的统一,整体和部分是相互依存的,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整体由部分构成,但不是各个部分的简单总和.第二章▼1.”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这是由于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明人的认识的主体差别性,而这些具有差别的认识是否是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2.认识是反映和创造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是反映和创造的统一.(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这是一切唯物主义都坚持的反映论原则.(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认识不是主体对客体的消极、简单的摹写,而是能动的创造活动.一方面,主体能动地加工感性材料,创造出概念和理论体系;另一方面,主体根据需要,能动地创造出未来世界的蓝图,指导实践,从而创造出世界上本来不存在的事物.(3)认识是反映和创造的辩证统一.反映在创造中实现,创造以反映为前提和基础;创造本身也是反映,是对事物本质、发展规律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反映.反映和创造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坚持反映和创造辩证统一的过程,是主体能动性发挥的过程.▼1.实践出真知,一个人要获得任何科学知识,都必须经过自己的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但是今天我们获取知识可以有多种方法.我们可以在实践中直接获得知识.也可以采取间接获得知识的方法.比如从书本中获取真知,所以一个人要获取任何科学知识,都必须经过自己的实践,是不科学的说法,过于绝对.▼2.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是有限的.×人类的认识和实践就其现实性即它们的具体实现来说是有限的.然而,有限与无限是对立的统一.有限是无限的环节、部分和因素,有限包含、体现着无限.人类认识和实践发展的本性,决定有限的界限必然不断地被打破和超越,而趋于无限.人类已有的认识和实践的成果不是限制、束缚新的认识和实践的框框,而是认识和实践进一步向深度和广度扩展的前提和基础.因而,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3.真理具有相对性,就是说真理里面包含着错误×.真理相对性是和真理的绝对性相对应的.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度的:(l)从广度上说,它只是客观世界的一定范围、方面的正确认识,有待于扩展;(2)从深度上说,它只是对特定事物的一定程度、层次的近似正确的认识,有待于深化;(3)从进程上说,它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于发展.“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所谓真理包含的错误准确说来是人们认识上的局限性.▼6.社会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实践标准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确定性和绝对性:(1)只有实践才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2)实践最终一定能检验认识的真理性(3)凡经实践证实的一切认识都是客观真理,都有不可推翻的性质.\\\不确定性和相对性:(1)实践是历史的,发展的实践,具体的实践有其局限性.任何一个时代的实践往往又不能充分证实或驳倒人类认识的一切理论和观点.(2)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过程,不是一次能完成的.(3)已被检验过的真理还要经受实践的检验.▼7.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无限发展的过程.○一个正确的思想,往往需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又由认识到实践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受认识主体的限制和认识对象暴露程度的限制.首先,从客体上看,事物是复杂的,它的本质的暴露是一个过程.人的认识还要受历史条件、科学技术条件、实践水平和手段等因素的制约;其次,认识主体要受自身的局限性等因素的制约,因此,对客观事物特别是比较复杂的事物的认识,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不断
马哲大题考点全面总结
0、(本题有点杂,可以出成很多题)
哲学基本问题:
物质和精神,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
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的意义:是解决其它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理解世界本质,把握世界联系和发展,为认识整个世界的规律奠定基础。
对第一方面的回答,可以分为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分别认为意识决定物质,物质决定意识。对第二方面的回答,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分别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世界是不可以被认识的。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1)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2)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3)生产方式是决定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1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它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2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这社会的结构、性质、面貌,制约人们社会生活3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
(4)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应。
(5)两者关系:1辨证统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2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得活迟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总之社会意识以理论,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这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体现在:1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2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历史继承性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
马哲大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①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
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②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2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③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①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②人们谋取物质生
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③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④综上所述,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源,社会运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3.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原因是?①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结
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②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③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
4.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同一性:①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
考研政治大题重点(马哲)
政治大题重点(马哲)
(一):规律
规律是事物内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的意识和实践都要受规律的支配。
人们不能藐视规律,更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要认识和发现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二):联系(风1)
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
1 联系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它事物普遍联系而存在的。
2 联系具有普遍性:
任何事物内部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
任何事物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它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中
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环节
3 联系具有多样性:
有内部、外部联系;直接、间接联系;必然、偶然联系;本质、非本质联系
(三):矛盾(风1)
1矛盾具有普遍性: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我们要正视矛盾、解决矛盾、不能回避矛盾。
2矛盾具有特殊性:各种矛盾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性质的矛盾。
3矛盾具有同一性: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共同决定事物发展方向。
我们要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求同求异、异中求同,共同发展。
4矛盾具有斗争性:相互排斥、相互制约,要抓关键、抓主要矛盾。
总结:唯物论告诉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我们在处理事情时要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要全面兼顾,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求同存异、共同发展,要按照重点论,即干工作,多选一,要抓关键抓主要矛盾,对人或事要看主流,看矛盾的主要方面。
大一马哲期末考试知识点
大一马哲期末考试知识点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大一马哲期末考试的知识点,我们需要
理清重点和难点。马哲,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大一学生首次接
触的哲学课程。下面我们将从三个方面介绍大一马哲期末考试的
知识点。
第一部分:马哲基本概念
1. 世界观和方法论: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总的、统一的观点
和看法,方法论是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和规律。了解不
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掌握马哲的基本概念非常重要。
2.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统一体,事物的发展是通过矛盾斗争而
推动的。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发展历程对于理解整个
哲学体系非常有帮助。
3.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之一,它强调历史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理解历
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具体应用对于分析社会历史现象有很大
帮助。
第二部分:马哲重要思想
1. 前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解古代奴隶制社会、封
建社会和资本主义初期社会的基本特点、发展规律以及历史演变
是马哲重要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商品和货币:商品和货币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形态,了解
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的本质、特点和规律对于深入理解资本主义
社会经济运行机制非常有帮助。
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的决定作用,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础。理解实践观对于理解社
会变革的主体、内涵和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部分:马哲相关理论与实践
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实问题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与当代社会问题相互作用。了解马哲与具体社会问题的联系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路径是大一学生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
宝鸡文理学院马哲历年考试大题答案
宝鸡文理学院马哲历年考试大题答案
1、意识是怎样产生的?
答:(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这一过程精力了三个具有决定意义的环节,(2)意识也是社会的劳动产物。
2、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1)无线复杂多样的物质世界有着共同的基础和本质,即有个本原。(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3)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4)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具有物质统一性。
3、什么是辨证的否定观?
答:辨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它有两个特点:既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又是事物联系的环节。
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如何?
答:(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区别。(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联系。首先,理性认识依赖着感性认识,其次是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再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
5、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答: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真理的本性就是主观同客观相符合。时间的根本特点就在于它具有直接现实性。
6、为什么说实践决定认识?
答(1)实践是认识的源泉(2)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7、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答:(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首先,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组织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那个决定的。其次,这是有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最后,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
马原理知识点第一章
马原理知识点第一章
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事业的科学理论,
它主要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之一。它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是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制度的变革是由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产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性,人类的历史是一个朝着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发展过程。
2.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它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是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所获取的利润。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本质,为工人阶级的解放提供了理论依据。
3.阶级斗争理论
阶级斗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
定意识,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马克思主义强调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认为无产阶级的解放只能通过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
4.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论目标。它主张通过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科学社会主义强调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原则。
二、社会形态的演变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形态的演变是一个历史的必然过程,从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每个社会形态都有其特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以及特定的社会关系和阶级矛盾。社会形态的演变是由社会矛盾的不断发展和解决推动的。
大学马哲考试大题
1.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
一方面,物质世界中各种事物和现象都是物质及其存在形式的不同表现,因而物质世界呈现出多样性。另一方面,物质世界的多样性中又有统一性,世界上一切事物、现象、过程、系统等都是相互联系的
2.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质一观点的意义
坚持这一基本观点,就要求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既然世界是一个统一的物质世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这就要求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须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官同客观相符合,认识与实际相一致;既然物质世界是在一定的时空中运动着和发展着的世界,这就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一切以实践、地点、条件为转移,实现主观同客观、认识与实际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既然物质世界的运动不是杂乱五章的而是有规律的,这就要求我们要认识客观规律,尊重客观规律,使实践活动符合客观规律。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它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的哲学依据。
3. 内外因原理及其关系
内因就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内外因的关系是: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但在一定情况下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4.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一方面,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认识和理论可以指导实践采取正确的方法,从而取得成功;错误的认识和理论会引导实践采取错误的方法,从而导致失败。
马哲题库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马哲题库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判断题
(一)第一部分
1、有神论与无神论的观念,反映了哲学思想中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2、意识的形成是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映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最终直接发展为人类的意识。(×)
3、矛盾的对立和斗争推动事物的发展,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不起作用。(×)
4、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经达到数百万种。这说明物质世界是人类创造的。(×)
5、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运动就是物质,物质就等同于运动。(×)
6、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
7、语言的产生使人从统一的自然界中分化出来。(×)
8、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9、人一次都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10、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11、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它们都是无条件存在的,绝对的。(×)
12、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
13、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性。(√)
14、量是事物的大小的规定性。(×)
15、事物的量和质是统一的,量和质的统一在度中得到体现。
(√)
16、度是保持事物量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
17、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
18、客观辩证法采取外部必然性形式,离开人的意识独立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马哲大题集锦
马哲大题集锦(感谢无数先烈躺在了答疑的路上换来的资料,预祝大家能考好成绩)来源:张宝玺的日志
没有时间的少年们,拿走吧
字数依题型变化去写,比如括号内的东西该省的就省掉
*这只是集锦,不是官方,望大家慎重
一、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定义马恩批判继承前人成果,对具体科学关于物质世界进行哲学的概括和总结,行程科学的物质观,物质的唯一行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人的意识意外,可为人的意识所反映。马主物质观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
论划清了界线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和
辩证法的统一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
了理论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都是“半截子”唯物主义。他们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一到社会历史领域,就陷入了唯心主义。因为旧唯物主义不理解人的实践活动本身是一种客观存在,不理解物质生产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把历史过程看成是人的主观意志的产物,因而得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错误结论。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时间的客观实在性,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正确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从而使得社会历史现象得到了唯物主义的解释。
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2人们
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得基础,集中体现着人
大学马哲 专题一
专题四 专题五 专题六 专题七 专题八
专题一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规定
专题一 专题二 专题三
狭义: 狭义 : 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 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广义: 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 广义 : 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立的基本理论 、 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 也包 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 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 的马克思主义。 的马克思主义。
引论
远未成为历史的马克思主义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发展 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发展 成为一场全球的金融海啸, 成为一场全球的金融海啸,它使整个资本主义世 界的经济乃至全球的经济受到沉重打击。 界的经济乃至全球的经济受到沉重打击。世界各 个国家都在采取各种措施解决危机, 个国家都在采取各种措施解决危机,刺激经济增 同时它也宣告自由资本主义走入了死胡同。 长。同时它也宣告自由资本主义走入了死胡同。 资本主义国家在寻求解决危机的途径时, 资本主义国家在寻求解决危机的途径时,许多人 又把目光投向了马克思主义, 又把目光投向了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社会兴起了 马克思主义热。批判资本主义的鸿篇巨著《 马克思主义热。批判资本主义的鸿篇巨著《资本 重新成为欧洲读者的宠儿,尤其是青年一代。 论》重新成为欧洲读者的宠儿,尤其是青年一代。 德国出版商说,马克思《资本论》 德国出版商说,马克思《资本论》的销售量相比 2005年已提高两倍。 年已提高两倍。 年已提高两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第二节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原理
1.联系: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2.联系的特点
(1)客观性:联系是客观事物本身的联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普遍性: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同其他事物联系着;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3)多样性:事物的联系是复杂多样的。
3.坚持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的意义:
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二)事物的永恒发展
1.发展:指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2.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新事物: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旧事物: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区别的根本标志: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4.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规律: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暂时显得弱小的新生事物不管经过怎样的困难和曲折,终究要战胜表面上强大的旧事物。
5.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形式上,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内容上,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交替。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一)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动力。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其它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3.对立统一的分析方法即矛盾分析方法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二)矛盾的含义
★矛盾: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矛盾的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1)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2)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矛盾的斗争性: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3.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1)联系
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
同一性中包含着斗争性。
斗争性也离不开同一性,
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2)区别
矛盾的同一性——相对的(有条件性)
矛盾的斗争性——绝对的(无条件性)
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矛盾同一性的作用
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这保持了事物的相对稳定性。
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利用、相互促进中各自得到发展。
第三,同一性(相互贯通)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2)矛盾斗争性的作用
第一,在事物量变过程中,斗争推动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发生变化,通过双方力量的消长,为质变做准备。
第二,在事物质变过程中,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度的决定力量。
由此,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紧密结合推动了事物不断向前发展。
方法论意义:要求我们树立从同一中把握对立,
从对立中把握同一的辩证思维方法。
正确把握和谐对事物发展的作用。
(四)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即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2.矛盾的特殊性:又称矛盾的个性。(1)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2)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过程和阶段上各有不同特点;(3)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方法论意义:要求我们分析任何事物,既要分析矛盾的普遍性,又要分析矛盾的特殊性;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矛盾具体解决。(两点论、重点论要统一)
3.矛盾普遍性(共性)与特殊性(个性)的辩证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不可分割的。共性离不开个性,共性只能存在于个性之中;个性也离不开共性,个性必然与共性相联系而存在。
(2)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重要意义
这一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总结: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其根本内容是:任何事物内部都存在着矛盾,矛盾双方既同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发展。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2.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1)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2)质变: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量变和质变区别的根本标志: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3)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质变过程中有量的
扩张)
3.质量互变规律及其方法论意义
内容: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意义:事物的发展是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要求我们要自觉掌握这个规律,按规律办事,不断进取,开拓创新。
(六)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
1.肯定因素: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
否定因素:促成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
2.辩证的否定
第一,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第三,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
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扬弃即既克服又保留。
4.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内容和方法论意义
内容:事物内部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使事物的发展经过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周期性过程。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矛盾运动的趋势和道路,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对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
(2)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3)正确对待前进与曲折。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既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又要有克服各种困难的精神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