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上海记忆之南市那段消失的记忆

合集下载

旧忆新说——地名串起久远记忆

旧忆新说——地名串起久远记忆

广方言馆— — 上海最早的外 国语学堂
上海世博园会浦西园区历史上曾有一所上海最早的外国语学堂 , 坐落在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内——- 广方言馆。 清同治二年正月 ( 8 3 - 1 6  ̄ 3J), -J E 江苏巡抚李鸿章依照北京 同文馆 的办 学经 验 , 奏请清朝廷核准 . 在上海创设 “ 习 学
最早为 《 运规约指》、 开煤要法》两种。加上建馆前译作 . 《 至清宣统元年 ( 9 9 10
《 求矿指 南" ,者安德孙 ( 英)著,
年 ), 共译书1 类2 0 9 0 种。一些译作对中国近代科技和社会思想影响很大 , 《 如 代数 博兰雅 ( 獒)和潘松译,19 年5 89 月 学 》、 《 电学 》、 《 声学 》、 《 测候 丛谈 》、 《 谈天 》、 《 地学 浅释 》、 《 化学 鉴 “ 铫甜删 似。
儒 。”
广方 言馆创 办6 年之后 , 建造 在江南 机器 制造局 西北 隅的新馆 竣工 , 楼 有 房 、平房计 7 间 , 4 以楼上2 间为翻译馆 , 4 平房及楼下 的共 5 间为广方言馆 。新 0
— — — —
_,
学 馆的 建 筑 楼阁 房廊 , 极宏 敞 ”。 大 堂中 悬挂 巡抚 李 鸿章亲 书 之 对联 一 制 首 , : 声教遍 中西 , 寓同文宣 雅化 : 日 六 诵弦宜春 夏 , 四方 专对裕 通材 。 堂 中还 挂有 首 任监 院冯 桂芬 所 题之 对联 : “ 邱能 读是 良史 , 物 不 知非 通 九 一

描写民国老上海的唯美句子(精选2篇)

描写民国老上海的唯美句子(精选2篇)

描写民国老上海的唯美句子(篇一)

1. 在民国老上海的独特氛围中,日月光华交辉,仿佛将整个城市披上了一层神

秘色彩。

2. 窗外轻风拂面,街头巷尾弥漫着复古的香气,仿佛带着人们回到了那个繁华

的年代。

3. 唐人街上的灯火辉煌,各色招牌争奇斗艳,一派繁忙而又神秘的景象。

4. 窗前的纱帘轻轻摇动,探出头来的婀娜身影勾勒出一幅唐装美女的画面。

5. 红楼翠阁的雕梁画栋,映衬着夜色中一抹神秘而优雅的光影。

6. 街头巷尾的老房子,凝结了岁月的痕迹,它们静静地诉说着上海的往事。

7. 游走在胡同小巷间,传统的民国风情无处不在,仿佛时光在这里停留。

8. 江南水乡的古运河,河面上泛起了微澜,仿佛回荡起那个繁华的年代的音符。

9. 车马的喧嚣声传来,让人瞬间穿越回了那个热闹而又繁华的时代。

10. 黄浦江的波光粼粼,阳光映照下的轮船声声,仿佛拉开了胶片般的记忆。

11. 沿街摆满的小吃摊,夹馍、炸酱面、生煎包的香味扑鼻而来,勾起了人们

对当年生活的美好回忆。

12. 摩天大楼的阴影投射在狭窄的巷子里,仿佛将时间凝固。

13. 静谧的花园小巷,徐徐的清风拂面,让人感受到了老上海的优雅和宁静。

14. 鸽子飞过老房子的破旧瓦片间,掠过霞光中的轻斜阳,仿佛带走了岁月中

的苍白与忧伤。

15. 黑白电影在中式影城的屏幕上闪烁,小时候的回忆扑面而来,让人陷入了

丝丝怀旧之情。

16. 静静躺在老城墙旁的小巷,时光的痕迹在砖瓦之间渐次展开,仿佛在倾听

老上海的轶事。

17. 石桥上斑驳的湖光倒映在洋庙的青砖上,衬托出一抹寂寥的美感。

18. 老钟楼上时钟的滴答声,在风中回荡,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老上海的十个区南市【图文】

老上海的十个区南市【图文】

老上海的十個區——南市【圖文】

白云观,位于西林后路100弄8号。上海市道教协会、上海道学院所在地。原位于城北(今浙江路、北海路),后因所在地拓修马路,全真道士徐至成在仁济堂绅董们资助下,1882年在今址重建雷祖殿。现迁大境路239号。1915年1月上海美专由海宁路迁至白云观左近。董家渡天主堂,位于董家渡路175号。1847年建。大堂外观是中国建筑风格,内部式样仿欧洲耶稣会总会之耶稣大堂。大堂顶部呈拱形吊顶,能起共鸣作用,堂内几个硕大柱子均有4米周长,墙面高处浮雕均呈现中国民族图案,如莲花、仙鹤、宝剑、葫芦等。1853年落成开堂,成为上海最大的天主堂。教堂奉“圣方济各沙勿略”为主保,1933年后由中国神父任院长,第一任院长为张翮。“文化大革命

”宗教活动停止,教堂建筑大部分损毁。1981年12月恢复宗教活动。1984年修复大堂,两座高大的钟楼尖顶全部敷设青铅屋面;堂顶上长逾4米重约1吨铁十字架重新矗立起来。

旧上海绸布行业有三大商号:协大祥、宝大祥、信大祥。人称“三大祥”。其中协大祥创始1912年,今年正当百岁。柴宝怀、丁丕山,当年在小东门外盘下“四大正”洋布店旧址,开出新商号,取名“协大

祥”,由孙琢璋任首任经理。文庙,即清代

“上海县学文庙”,是上海城区唯一祭祀孔子的庙宇,位于文庙路215号。始建于元朝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此后几经迁移,至清咸丰五年(1855年)重建于今址。民国时期,改为上海市民众教育馆。文革期间,部分建筑被拆除,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文庙成为上海著名的旧书市场的所在地。1997年,经过全面整修,文庙大致恢复了清代的格局,作为祭孔和展示中国文化的场所对外开放。主要建筑有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明伦堂、尊经阁、魁星阁等。2002年被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东南大戏院位于民国路(今人民路)134号,近龙潭路口,由鸿翔股份有限公司集资建造,1929年2月2日开业。大戏院于抗战时期曾一度停业。1948年3月,戏院进行了大装修,改名为银都大戏院(见《指南》下册图12),重新营业。1953年9月又改名为沪南电影院。1958年末影院专门由妇女管理,这在上海影院中是绝无仅有的。1976年再次全面大修,成为老城厢附近首家宽银幕电影院。1992年由单一放映电影改为多功能综合娱乐场所,2000年4月被迫停止放映电影,2001年7月1日歇业,2006年为建人民路越江隧道被拆除。

描写老上海的唯美的句子(精选100句)

描写老上海的唯美的句子(精选100句)

描写老上海的唯美的句子(精选100句)

老上海,犹如一颗宝石镶嵌在历史的长河中,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光彩。每一条街道、每一片青砖瓦石都承载着岁月的印记,描绘出这座城市独特的风貌。让我们一起穿越时光的长河,用优美的句子,描绘老上海的唯美景象。

1. 在这个古老的城市里,弥漫着浓郁的怀旧氛围。

2. 街巷间弯弯曲曲的石板路,仿佛在述说着往昔的故事。

3. 老上海的建筑,如精雕细琢的艺术品,宛如童话世界中的宫殿。

4. 繁花似锦的法租界,将这片土地装点成一幅绚丽的画卷。

5. 聆听老弄堂里悠扬的琴声,仿佛回到了那个繁华的年代。

6. 富丽堂皇的大宅门,展现着老上海的优雅与繁华。

7. 飘着淡淡茶香的咖啡馆,仿佛穿越到了法国的小镇。

8. 街头巷尾传来的古老南洋歌声,让人沉浸在温暖的怀旧情怀中。

9. 黑白老照片中,是一幅幅刻骨铭心的记忆,深深地扎根在老上海人的心中。

10. 那一抹雕花窗上的阳光映照,总是让人心生向往。

11. 柳荫下,老人们坐着下象棋,俨然一副宁静安详的画面。

12. 梧桐树下,盛开的樱花将整个街道装点得如诗如画。

13. 古色古香的小吃摊,让人垂涎欲滴。

14. 荡秋千的孩子们,笑声飞扬,将老上海街头点缀得更加生动。

15. 乌篷船在苏州河上荡漾,仿佛时间悄然停滞。

16. 小桥流水人家,老房子里弥漫着古老的味道。

17. 夜幕降临,霓虹灯闪烁,勾勒出了老上海夜晚独有的魅力。

18. 老旧的码头,曾经见证了无数离别的场景。

19. 陶渊明的诗意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呈现,美丽的江南随处可见。

20. 蓝天白云下,街头巷尾一片宁静,仿佛时间静止。

抹不去的上海记忆,留得住的上海味道----析《繁花》的上海地方特色

抹不去的上海记忆,留得住的上海味道----析《繁花》的上海地方特色

抹不去的上海记忆,留得住的上海味道----析《繁花》的上海地方特色

作者:陈阳

来源:《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8年第7期

摘要:金宇澄长篇小说《繁花》运用独特的沪语方言叙事策略,细腻描绘了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上海的市民生活,真实还原的上海建筑、细腻的方位白描为我们在文学世界构建了属于作者的20世纪上海地图。方言、日常生活、空间感三方面,是作者对于上海记忆的描写,字里行间都透露出老上海的味道。这是作者对于那个时代的留恋以及对当今同质化、欲望化现实的抗拒与疏离。

关键词:地方性方言日常描写空间描写

长篇的沪语方言对话、20世纪上海市民生活的细腻描写、老上海空间分布的临摹等是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繁花》的几大特点,并迅速掀起一股“繁花热”。金宇澄被称为“小说界的潜伏者”,他从1988年起历任《上海文学》杂志编辑、编辑部副主任、副主编、编审,后又加入上海作协首届“青创班”。《繁花》首先发表在上海本地网站“弄堂网”上,由于作者创作时的非功利性质,作者与读者处于一个完全平等的地位。就在这样一个发帖人不疾不徐与读者互动讨论的过程中,金宇澄用吃吃谈谈讲故事的方式,用上海话写出了一篇上海人的故事。之后小说被上海文学杂志《收获》看中,经过系统修改后开始正式发表,最后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纸质单行本。金宇澄的成长、工作经历以及《繁花》的创作过程,都离不开“十里洋场”上海的影子,因此整部小说洋溢着浓郁的上海味道。字里行间透露出的老上海回忆,深描出一幅广阔、深厚而独特的上海经验和地方情感,充斥着浓郁的怀旧气息。

消逝的风景作文

消逝的风景作文

消逝的风景作文

消逝的风景作文1

记忆中的杭州,真可谓是“人间仙境”!清澈见底的湖水,美丽富饶的群山,热情善良的人民,都深深地映在了我的脑海里。美丽的风景,清新的空气,善良的人民,这就是儿时我对杭州的评价。

前不久,我带着儿时的回忆,带着无限的期望,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又一次来到了我梦中的那个仙境――杭州。可是,映入我眼帘的,却是另一番景象。河水不再清澈,山道不再清净,路面不再整洁。原本碧绿而又清澈的西湖,现在变成了一盆土黄而又浑浊的“泥浆水”。长满绿树的山道上,可以明显看出人们留下的痕迹,海报、涂鸦、刻字,在这里应有尽有。繁忙的街道上,放眼望去,总少不了垃圾的身影。看着眼前的这一切,回忆着儿时的梦,我不由得感叹道:美丽的风景,美丽的杭州,你去哪儿了?

当我在西湖边漫步,在西湖边想起儿时在西湖,看到的美景,闻到的那股淡淡的、夹杂着泥土清香和小草的清香时,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想起当时的情景,没想到,这次进入到我的鼻子里的,却是一股厚重、刺鼻的工业废气的味道。问着这股浓浓的废气味,我又不由得感叹道:清新的空气,清新的杭州,你去哪儿了?

正在这时候,不远处的一对母女吸引了我的注意,我朝那儿望去,只见一位衣着端庄的母亲牵着一位活泼的小女孩,朝我这边缓缓走来。小女孩的脸上挂着那种最纯真、最阳光、而有最美丽的笑容,她的笑就像阳光般吸引着我的眼球,她的笑足以成为西湖边上的一道风景线。走着走着,突然,一张塑料包装纸被风刮到了她们的脚下,天真的小女孩下意识地蹲下身来,想要捡起这张垃圾,可是,当她刚刚伸出手时,却听见:

侬好,上海长宁!310105的这些记忆,一辈子都忘不掉!

侬好,上海长宁!310105的这些记忆,一辈子都忘不掉!

侬好,上海长宁!310105的这些记忆,⼀辈⼦都忘不掉!

长宁区,曾经的上海西站,

市三⼥中,古⽺路,

⼀个历史和现代,市井和优雅并存的区,

⼀百个⼈能说出⼀百种爱这⾥的理由。

她有别墅⽼洋房的精致内敛、

百年名校的智慧;

也有凹凸不平的弹格路、

纵横着⼤⼩不⼀的弄堂,

310105,与她已经相融合⼀。

100个⼈眼⾥有100个长宁

⽼回忆却挥之不去

过去的上海滩有三条社会主义新型⼤街,闵⾏⼀条街、张庙⼀条街,还有天⼭⼀条街,⽽离市

区最近的天⼭⼀条街,则承载了许多长宁⼈的集体回忆,看看昔⽇长宁的模样,你可有回忆在

其中。

万航渡路五⾓场⼝北望。伟康洗⾐、时来服装、沪光钟表、万红绒线店等。

江苏路愚园路⼝,长宁中药店、长宁区第六⼗五油酱商店。⽼长宁⼀定很熟悉这个路⼝,或许

还都常常光顾吧。

长宁电影院,地址愚园路1418~1420号。

区⼯⼈俱乐部,地址愚园路1240号。抗⽇时期的好莱坞俱乐部、伊⽂泰舞厅,后更名为华美联

谊社。

建于1940年的西园公寓,位于愚园路1396号。解放初期,这⾥还是沪西⼈民防空的制⾼点喔!

长宁区业余军事体育学校跳伞塔,地址天⼭路1900号。1990年3⽉,伞塔陈旧⽼化被拆除。

长宁科技馆,安西路35号。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古北路629号。

拓宽后的江苏路。

上海⾼级⼈民法院,虹桥路。

上海西站(1989年1⽉改名长宁站),凯旋路265号。

上海⽼西站内景。

长宁美景

集洋⽓、优雅、市井于⼀⾝

新华路

长宁区美景很多,最有名的⼤概就要属于新华路了,新华路被称为'上海第⼀花园马路',它最⼤

的特点就是两边都是花园洋房,属于⾼级住宅区。

描写旧上海码头的句子唯美(精选2篇)

描写旧上海码头的句子唯美(精选2篇)

描写旧上海码头的句子唯美(篇一)

旧时光中的上海码头,仿佛是一幅细腻的油画,融合了岁月的沉淀和人文的韵味。它的景象让人流连忘返,每个细节都散发着怀旧的气息。以下是我为您呈现的优质文章,以唯美的句子描绘旧上海码头的美丽景象。

1. 古老的石砌码头,静静地俯瞰着深蓝的长江,时光在其上流转。

2. 碧绿的江水泛着微光,如同一幅明净的画卷展开在码头前。

3. 这里曾经是来往船只的聚集地,渔船的帆影随风飘动。

4. 阳光洒在码头上,仿佛将岁月的痕迹柔化成金色。

5. 港湾中的倒影映着繁忙的码头,一派生活的烟火气息。

6. 曾经的码头,如今已沧海桑田,但记忆始终留存在许多人心中。

7. 这里曾是船舶起航的起点,承载了太多离别与相聚的故事。

8. 漂泊者的倚栏之处,码头是他们心灵的定位。

9. 牵挂与期盼交织在码头,等待着渡船的归来。

10. 这里的破碎石阶承载着旧时光的脚印,拥有无数情愫的守候。

11. 风儿轻拂码头边的柳枝,与江水一同荡漾起来。

12. 堆积如山的木箱,在码头边安静地停放,记载着无尽的故事。

13. 华贵的轮船静静停泊在码头,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

14. 鱼叉和渔网,在码头旁静待下一次的出海。

15. 摇曳的油灯照亮码头,为归来的船只引路。

16. 码头上热闹的商贩声传遍四周,犹如海豚舞动的音符。

17. 码头上的人群七手八脚地忙碌着,共同创造着繁荣。

18. 碧波荡漾中,码头是一道风景线,船舶穿行其中,画面宛如一片宽广的海洋。

19. 渔船缓缓靠岸,码头上欢声笑语充斥着整个空气。

20. 碎碎的浪花拍打着码头的石头,奏出了一曲自由的交响乐。

那些消失的老上海记忆

那些消失的老上海记忆

那些消失的老上海记忆

展开全文

直至今日,上海有很多地区依旧沿用着那些有着百年历史的老地名,有些地方一直伫立至今,而有些已经不复存在了,仅仅只留下一个名称。爹爹姆妈那辈,看到这些地名倍感亲切,但问问如今的小年青,好些都只能摇摇头,像是连听都没听过。

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里,上海已逐渐从一开始的物华天宝,发展到现在的四衢八街,在高楼大厦一座座崛起,但在生活质量一步步提高的时候,有些东西有些地方却永远地消失了……

消失的地标

上海电视塔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俯瞰上视大院

左边建筑为广电大厦右边为电视塔

以前,高210米的上海电视塔是上海最高建筑物了,而现在,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上海曾经有过它。曾经它被印在红红火火的布票上,可见其地位有多高,比较可惜的是,后来东方明珠建成了,它就被拆了。

关于电视塔的故事,可以参阅《上视大院里的回忆》一文。

虹口大戏院

现在,上海电影院也是很多了,随便一个区拎出来就有几十个吧。但是,上海第一家电影院,也是中国首家营业性电影院,就是虹口大

戏院。那个时候,去虹口大戏院看一次电影,真的很拉风。

外滩情人墙

流逝的岁月中,总有一些人生“风景”是难以忘怀的,比如说上海外滩的“情人墙”——黄浦江之滨的那一抹“异彩”,能在脑海里抹去吗?就算是下雨的时候这里也不冷清,各色雨伞一字排开,简直就是当时情侣约会的首选地。点击《消失了的情人墙》查阅这里的故事,也提早祝福各位七夕节快乐,有情人终成眷属。

亚洲第一弯

左边是金色的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

右边是东方明珠、金茂大厦以及陆家嘴中央商务区楼群

作为延安高架路东段工程一部分的“亚洲第一弯”,高架工程于1997年12月建成使用,建造时,解决外滩中山东一路的交通需求,才是它的主要目的。但由于中山东一路的下行弯道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在不知觉中,造就了一道上海滩最酷的风景。

最新让城市留下历史记忆作文 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作文

最新让城市留下历史记忆作文 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作文

最新让城市留下历史记忆作文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

乡愁作文

城市,聚集着南来北往的人们;城市,牵引着人们的思念和向往。因为,城市是靠记忆而存在的,是人们对根的渴望、对地域、遗存的共同意识,才能使人们凝聚在一起,共同维护城市的稳定和兴盛。每个时代都在城市中留下了各自的印记,时代虽一去不复返,它们却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呈现在世人面前,既有看得见、摸得着的古代遗址、活动遗迹、传统建筑、历史街区,还有需要用心去体验的民间艺术和市井生活等,它们都是构成一个城市记忆的重要内容。为此,为了留住城市的记忆,延续城市的文化和传承,我们应通过保护和开发并重,在开发的前提下留住城市的根。

留住城市的记忆,我们需以保护为前提。古建筑是一个民族、一座城市的生动面孔,xxx曾说过,“保护好古建筑有利于保存名城传统风貌和个性。”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很多古建筑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损坏,修旧费钱;招标的方式用在古建筑修复上也可能产生问题,招标本身更多比的是谁更便宜,出价低的施工队,往往会在工人、物料等方面尽力压缩成本,甚至出现不懂行的人用不合适的材料维修,造成越修越差的结果;旅游业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古镇开始进行旅游开发。然而,这些古镇几乎都一个样,全是明清一条街,可谓“千街一面”。旅游模式也几乎相同:走老街、吃美食、看表演等。原先的文化生活氛围和传统生活场景随着原住民的离开而消失。再加上来古城镇开店的大多是外地商人,他们以赚钱为目的,虽然促进了当地旅游开发,但很难融入当地的社会生活,更别说自觉地传承当地传统文化了。因此,在开发城市文化古迹时,应因地制宜进行保护和修缮。

老上海的回忆(上)【图文】

老上海的回忆(上)【图文】

老上海的回憶(上)【圖文】

这些照片捕捉了历史的瞬间,记录了人生的轨迹,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反映了城乡的发展。每张照片的背后,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故事。因篇幅有限还有好多故事遗漏。

爆...炒米花(八分一炮)。爆大米是被羡慕的,一般都

是珍珠米(玉米),年糕片,山芋干,“赤屁豆(蚕

豆)”。坏套鞋修...啊,修鞋摊。修...阳伞呃那时还有修油布伞的补...坏碗呃,砂锅(锔钉或叫锔瓷),如今这手艺已后继无人了。坏呃棕绑修啊...藤

绑修啊... 屑...刀磨剪刀箍...桶噢搪锅底的

补焊,铜匠。弹旧棉花篾匠,编掏萝,鱼篓

……修竹篮,竹塌…… 麦芽糖;“劲糖”、“搞搞糖”。棉花糖至今还有糖雕至今还有剃头铺阉鸡,

“顿鸡”。小人书摊每条弄堂总有热水店,人称老虎灶。因为烧热水的大灶,形状如下蹲的虎而名之。居民手提热水瓶、铜吊放在灶前木板上,店主从锅里掏出沸汤热水,用漏斗罐进热水瓶,后来改进用龙头了,一瓶二分,居民买回去冲茶,揩面汏脚。堂子大一点的还有八

仙桌,长板凳,有些专门请来说书先生及票友,滩簧,评弹,越,京昆等折子戏,还有外面挂着鸟笼。老虎灶秤

匠三轮车那时每个里委及有些路边烟杂店都有公用电话,专门传呼与叫主拨打。骑自行车卖棒冰已算晚期的了。早期是背着木箱子,四分一根,断棒三分。吆喝:“赤豆...棒冰,奶油...雪糕”。大饼油条是老上海小百姓最实惠和廉价的早餐。不是所有上海人都晓得的,上海早点的“四大金刚”之一——老虎脚爪。“笃笃笃”(挑担)卖糖粥的老照片已经难找到了。个辰光凡是锣鼓敲到家门口个,基本以两桩事体为多:一是家属参军,二是光荣退休。相对讲参军由于政审比较严格,光身体好,成份不好也等于零,一条弄堂难得一遇;倒是光荣退休经常碰着,几乎隔日就有。五六十岁个退休年龄一到,“罄咚哐、罄咚哐”个就帮侬敲上门来。70年代中后期盆菜一早起来先生煤球炉老式房子里的二件套,马桶,煤球炉。老弄堂里一早的一大景观.倒马桶。

关于上海弄堂的作文精选

关于上海弄堂的作文精选

关于上海弄堂的作文精选

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富有着浓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而在上海的城市风貌中,弄堂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让人驻足不已。弄堂既是老上海的代表,也是一座城市的

记忆。这是一篇关于上海弄堂的作文精选。

弄堂,这是一个常常在上海的胡同中出现的词汇。弄堂是上海独有的一种住宅式样,

具有很强的文化特色。弄堂一般是狭窄而曲折的巷道,两旁是密集的老式石库门洋房。弄

堂里住着居民,这些居民大多是老上海的居民,他们都有着共同的身份认同感。弄堂成为

了老上海的标志之一,在上海的历史中承载了无数的记忆和故事。

弄堂的魅力首先体现在它特殊的布局和建筑风格上。弄堂独有的狭窄和曲折,使人仿

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老上海的繁华和喧嚣。在弄堂中行走,可以看到琳琅满目的小吃摊、传统的雕刻门窗,还有一些独具匠心的小手工作坊,这些都让弄堂具有了独特的韵味。弄

堂里的石库门洋房也是江南园林的代表,有着别具一格的建筑风格,让人不禁倾心于它的美。弄堂里的居民们一家家的门前常常摆着鲜花绿植,犹如给整个弄堂增添了一丝生机和

活力。

弄堂的魅力还体现在它浓厚的人情味上。弄堂里的居民们一般都非常热情好客,他们

常常在弄堂的小广场上聚在一起闲谈聊天,交流彼此的生活体验。每逢节假日,居民们还

会组织各种活动,例如表演、展览、舞蹈等,以此来增加居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弄堂里

的邻里关系非常密切,大家都互相关心照顾,形成了一种乐于助人的社区氛围。在弄堂里,你不会感到孤单和寂寞,因为你总能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许多原有的弄堂逐渐消失,被高楼大厦取而代之。这一悲剧让

《作文上海南京路上的回忆》

《作文上海南京路上的回忆》

《作文上海南京路上的回忆》

和平饭店,外滩的地标建筑,是我心心念念“种草”多年的去处:她标志性的玻璃穹顶,她的老年爵士乐队,她的下午茶,她与文人雅士、达官贵人的故事⋯终于,在这个晴朗的冬日午后,我再次踏进了和平饭店91年的大堂。她的传奇历史、她的辉煌成就、她的低调奢华吸引了许多游客在此留影。

借着去和平饭店,干脆把南京东路步行街逛个来回吧。不是陪同外地客人,大概95%的上海居民是不会去南京东路的,我也不例外。走在街上,既熟悉又陌生,既漫无目的又回忆满满。河南路到外滩这段成为步行街后,可以从西藏路口一直走到外滩江堤上。街面更宽畅通透了,店面也更美观大气了,或金碧辉煌、或修旧如旧、或欧陆风情。边走边拍几张照片,此时的我俨然是个刚到魔都的游客。

上海市第一百货商店和上海市第一食品商店是小时候去得最多的商家,这两家分别占据全国最大百货商店、最大食品商店宝座半个世纪,也是老上海们心中的“殿堂”,称之为“中百公司”和“食品公司”。从儿童时期到青年时期之所以去食品公司较多,自然是因为琳琅满目的美食;去中百公司其实大部分不是购物,因为

那个年代的衣服、钟表、面料、厨具⋯要么买不起,要么要凭票,我们是冲着当时全国唯一的自动扶梯去的,站着不动就可以到楼上,太神奇了!哈哈

浙江路口是南京东路的大店名店集中地。上海时装商店引领全国时尚潮流几十年,还诞生了第一支时装表演队,令刚刚踏上社会、对审美还比较懵懂的我们,初步领会了什么叫漂亮、什么叫时尚、什么叫美女。多年后才知道,这家时装公司出了一位中国第一代“名模”-马艳丽。时装商店东侧对面是我去得最多的、创立于1875年的“沈大成”饮食店。他家的青团、金团、双酿团、条头糕、薄荷糕、八宝饭是百吃不厌,一年到头要排队的。

城市的变迁作文

城市的变迁作文

篇一:《未来的城市作文1600字》

时间来到了二十三世纪,这是一个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科技已逐渐成为主导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科技改变了我们的城市,科技也正在改变着未来。如今,我们的城市里已经没有汽车了,大家都是乘坐着一种像火箭一样的飞行器穿梭在天空中,这种飞行器比火箭小,有八角形的、有飞船形的、还有大盘子等新奇的形状,它也可以称做小型火箭,这种火箭比汽车快多了。它是靠太阳能发电,这样就再也没有了汽车尾气排放的污染,空气越来越新鲜,天也越来越蓝,人们贪婪地呼吸这新鲜的空气。不光是出行有了变化,连建筑也有了变化。现在我们住的房子可以360°大旋转,这样,不管阳光照着哪,你都可以在阳光下做任何事情。这样,每间房子就可以拥有一个小花园哦!你可以在花园里种些你喜欢的花草树木,养些小动物。此外,每一个家庭都会有一个机器人女仆和一只电子看门狗,女仆可以帮你端茶送水,煮菜做饭,照顾小孩,浇花林草。电子狗可以记住每一个来往客人的气味,哪怕只来过一次。这样的话,如果主人不在家时,它就会开门请这位客人进来。而且,那时已不再用钥匙了,电子狗闻见主人的气味时,就会把门打开,摇着尾巴,跳着欢快的舞步欢迎主人回来。如今已经没有国家的区分了,所以也没有了战争,不管是什么民族的人,大家都和平共处、守望相助,一起欢歌笑语,度过美好的一天又一天。为此,科学家还研制出了一种语言丸,这种药丸分各国语言,有英语、有日语、有法语等多国和多种动物语言,吃下去后,甜甜的,入口即化,像一颗糖,而且,你就可以立刻掌握你想学会的语言,这样就可以让大家的语言沟通更方便了。这个时代已经不存在货币了,每个人、每个家庭按需所取,想要什么只要打个电话去订购,第二天就会有人准时送来。这时候,工作已成为了一种乐趣,有许多人都是义务工作,像送物品的人,他肯义务的帮送物品,他一定是个很乐于助人的人。这样,大家的生活也就变得无忧无虑、自由自在了,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这时候的地球人最喜好的大概就是去外星旅游,大多数人都选择去火星,也有的去月球,还有的去水星等不同的星球。在辽阔无垠的大洋海底,科学家建起了水下城堡,那是一个建在水里令人惊叹的大型建筑,人们可以通过小型潜水艇来到水下城堡,来这里观赏这些精美的鱼类,这里还有一个很受欢迎的水下餐厅,在这里可以吃到所有的海鲜。如果有了语言丸,进入到水里的人只需吃下语言丸,就可以与水底的小动物进行交流,如果那只动物同意,那个人就可以把它带回家做宠物哦!电子科技的高速发展还使我们的手机不再是单纯的一种通讯工具,它的功能更加强大,新增了许多功能,例如红外线探测仪,它可以帮助我们寻人、找物;GPS导航可以为我们带路,求援,强大的卫星视频导航功能能帮助人们快速准确的找到求救人的所在地,哪怕求救人身处深山,或海洋之上,只要你是在地球上,不管在哪个角落,都能找到你。它作为身体检测仪时,可以检测我们的身体是否健康,它还可以帮我们进行磁疗,离子疗。比如你发烧了,烧到多少度,应不应该吃药,吃什么药,食用说明它都会显示出来,当然,还有一系列更加人性化的功能噢!我们的电视也变得越来越神奇了,宽大的屏幕,不仅可以折叠,而且它能随时随地接收卫星信号,由于采用的是太阳能,使它的携带变得十分方便,我们的电视最强大的功能是既可以随时随地上网,又可以把世界上每一个地方发生的事情即时放给我们看。比如,我输入美国某个地点,就能即时看到哪里的景象,甚至能看到它交通路口繁忙的情况。它不但触屏功能没有少,同时电视

浦东老地名

浦东老地名

三岔港:黄浦江上第一渡

益仲德三岔港渡口廷续的历史已有380余年。据明万历年间的《嘉定县志》记载,还在三岔港渡口远未成陆之前,江东(现高桥)地区四周都是水,对外交通运输舟楫航行。而明清时期,这里历来隶属于嘉定县和宝山县管辖,故人们无论办公事、私事,还是走亲访友,大多北渡黄浦去向宝山、嘉定县城。明天启年间,里人呈准在庙港口(今炮台浜村外)设小浜口渡,因赵按立石渡口,故又名赵公渡。对江为杨家嘴(今吴淞镇外泡台湾)。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因长江水的冲刷和黄浦江泥沙的淤积,高桥地区东坍西涨,小浜口渡原有设施部分向西南迁移至高桥镇外,成为界浜渡;一部分向西北迁移到草庵庙旁,成为张家浜渡,亦称草庵渡。

浦未,张家浜西沿黄浦江岸,建起了几座冰厂和一所渔业公司。因渔船出海先需装上天然冰保鲜,以及捕捞归来还需卸货入库,故就地又建造了新码头。张家浜渡于宣统元年(1909年)再迁至丁家浜扣的新码头。渡口备有灯笼、蜡烛、雨伞、钉鞋(旧时的雨鞋),随时可出借给过渡旅客,如有路远而夜不成行者可食宿。如此方便渡江过客,人们都称这里是名符其实的“便民渡“,对江渡口则是吴淞石码头。

1912年,新吗头一带因吹泥筑石埂,便民庵渡口最后向西迁

移到三岔港,成为如今的三分岔港渡口。

1914年起,由上海市轮渡公司管理三岔港渡口,用机动木船上替代手摇舢板渡江,结束了几百年来人力划船摆渡的历史。同年,港务局浚浦治港、挖江底、修筑码头。机船摆渡两岸都直靠码头,彻底改变了过去的落后面貌。渡费只收3分,后改为单向收费,来回仅为6分。1959年拆木板码头,改筑石坡土堤,1979年改筑混凝土路面。2001年又重新建造现代化的崭新三岔港渡口,从此,人称黄浦江上浦东第一渡的三岔渡口,展现出一派清新宽敞、车来人往的繁华景象。赵县丞与养鸭曹家浜

那逝去的浦东烂泥渡路

那逝去的浦东烂泥渡路

那逝去的浦东烂泥渡路

有一条路,在上海的浦东,叫做烂泥渡路。它是浦东的一条历史老街,见证了这里的繁盛与变迁。

烂泥渡路位于浦东南汇区,古称“南汇沙”,是上海东岸最早的商埠之一。烂泥渡路得名于路面泥泞不堪,行人过路时很容易陷进去。这条路的历史相当悠久,虽然如今已无法找到当初的模样,但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烂泥渡路还是一个热闹的市集。

曾经,这里是南汇区的中心地带,也是南汇的交通要道。街道两旁林立着各色商铺,小吃摊和小店密集,从早到晚都是人声鼎沸。热闹非凡的市集吸引了不少游客和居民前来购物、品尝美食。嘈杂的交易声、热闹的谈笑声和香喷喷的食物气息,构成了烂泥渡路最独特的风景。

在那个渡路的年代,烂泥渡路上的生活充满了乐趣和活力。人们在这里沉浸在嬉笑声和买卖声中,交流着信息和情感。那时的街道上摆满了各种琳琅满目的商品,从蔬菜水果到日用品,种类繁多应有尽有。还有许多小吃摊贩摆放在路边,热乎乎的馄饨、精致可口的包子和香喷喷的煎饼都是当地居民的最爱。

随着时间的推移,烂泥渡路的繁华景象逐渐消失。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浦东开发的步伐,南汇区开始向城市化迈进,旧时的烂泥渡路逐渐变得破旧不堪。人们搬离了这里,去了更现代化的城市,来往的车辆渐渐增多,原本热闹的市集渐渐沉寂下来。

很多人将这个地方遗忘了,当快速的都市化潮流把它淹没,大家无聊忙碌的心态也把它彻底抛之脑后。虽然渡路荒凉,但它依然保留着那个时代的印记。

而现在,当我们回首过去时,或许会感叹烂泥渡路所经历的变迁。从一个热闹的市集走到如今的萧条,这之间的差异令人唏嘘不已。时光无法阻挡人们对过去的回忆和思念。尽管岁月已老,但烂泥渡路在人们的记忆中依然永葆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上海记忆之南市那段消失的记忆

半淞园

半淞园地区,位于老城厢南部的高昌庙镇。清末民族工业开始发展,后陆续在此建有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华商电气公司(后为南市发电厂),自来水厂等。

1916年,邑绅姚伯鸿向亲家沈志贤租借土地,在沈家花园

北面兴建半淞园,历时两载终于1918年建成。姚伯鸿将黄

浦江水引入园中,以水为主景,将此园命名为半淞园。适时,半淞园正门前是宽阔的碎石子马路,有1路和4路电车频繁往来,每年五月初五有划龙舟比赛,九月有赏菊展览。园中有一大湖,湖中堆垒人工岛,岛上有荷花池、群芳圃、江上草堂、大假山等景致。半淞园内亭台楼阁精巧雅致,景色幽静宜人,是沪上文人墨客酬唱雅集之处。1920年,毛泽东

和旅沪新民学会会员在半淞园举行会议,欢送赴法勤工俭学的会员(你看得出哪个是毛泽东吗?)。1921年,沈泽民、郑振铎、沈雁冰、叶圣陶也来到半淞园聚会。1937年8月,淞沪战争爆发,日军飞机对上海南站和高昌庙一带狂轰滥炸,半淞园地区成为一片废墟,一代名园从此湮灭。

解放后,半淞园一带陆续兴建了南市发电厂、南市自来水厂、建设机器厂等。如今,半淞园原址已成为世博浦西园区。

全泰服装公司

全泰服装公司,原名全泰服装店,民国26年,开设于南京西路。1957年,迁至中华路1471号。1982年,全泰首创中老年服装专柜,1987年,更名为全泰服装公司。上海市实验小学

上海市实验小学,原名万竹小学,创建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早期分男女生两部,民国16年合并。抗战胜利后改名上海市第三区中心国民学校。

解放后,改称邑庙区中心小学,1956年,改名为上海市实验小学。位于露香园路242号。街景

陈士安桥近方浜中路

福佑路,福民街

光明食品商店,方浜中路

沉香阁路文庙

宋咸淳年间(1265~1274年)上海设镇后,在长生桥西北(今丹凤路西)建梓潼祠以祀孔子。立县后在县署东(今聚奎街附近)建县学,文庙初具规模。

元延佑元年(1314年),文庙迁到东门(今四牌楼学院路转角处)。咸丰六年(1856年),文庙移建于西门内营署的废基(今文庙路215号)。

文庙,占地17.3亩,内有棂星门,泮池,尊经阁,奎星阁等建筑。民国20年,文庙改建为上海市立民众教育馆,尊经阁改建为上海市立图书馆。

1953年起,经多次重修文庙,1960年初,邑庙区文化馆和蓬莱区文化馆合并为南市区文化馆,设址文庙路215号文庙内。

1999年5月,经过大规模修缮后,文庙正式挂牌对外开放。上海市第五百货商店

第五百货商店,原名市百货公司第五门市部,1951年,开设于复兴东路。1958年,市百五店在陆家浜路开设门市部。

1960年,市百五店与东门百货商店合并,迁至东门路营业,同时撤销陆家浜路门市部。

1987年,又在浦东南路2551号浦三路口开设浦东分店,后搬至对面胶南路60号继续营业。蓬莱电影院

蓬莱电影院,原名蓬莱大戏院,初为无锡人匡仲谋创办的蓬莱国货市场(上图)内增设的游乐说唱场。1930年,改为戏院,首映美国环球公司影片《情海巅花》。

1933年1月,改演京剧,取名为天然舞台。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上海影剧界人士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大型话剧《保卫卢沟桥》在蓬莱大戏院连演七天。

1942年,被日军征用,1945年复映。1952年,改名为蓬莱电影院。后进行两次翻扩建,为南市区第一家甲等放映技术特轮电影院。

蓬莱电影院原址位于学前街111号,1997年,拆除后建造了沧海苑。

老南市影像(1),请熟悉该地点的朋友,不妨在留言中畅所欲言。

你知道这家医院的名字和地点吗?

这家光明日用品调剂商店,侬熟悉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