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力说课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接着给出几个参考练习,由学生完成。 • “绳对物体竖直向上的拉力大小为150N,用力的 图示法表示拉力.” • 要给出详细的解析,给出严格的步骤: • (1)选定标度; • (2)从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线段,线段长短按选 定的标度和力的大小画.线段上加刻度; • (3)在线段终点上加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 引发学生思考这些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引出 是因为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
• [新课教学] • 一、力和力的图示 • 首先给出小的演示比如:用手压锯条、拉橡皮条 等,接着提出问题.举出生活中其他实例,及所 有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得出要使 物体形状发生变化,就要对它施加力的作用. • 教师总结:物体形状或体积的变化称为形变,从 刚才几个例子我们可以得到力是使物体产生形变 的原因。
二、说教学目标:
• (一)知识和技能
• • • • 1.力是使物体发生形变和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的原因。 2.理解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能分清施力 物体和受力物体。 3.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用力的图示和示意图 来表示力。 4.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理解重力的大小和 方向,知道重心的概念。 5.初步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力的特点和作 用范围。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
本章讲述的是有关“力”的基础知识,是研 究静力学和动力学所必需的预备知识,因此本章具 有预备性和基础性。重力是力学学习的起点,对初 高中知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在初中,学生已经学过了重力和力的概念,对 重力和力的概念已有初步的了解,并学习了力的图 示,学生的这种储备为这节课的教学带来方便,使 教学难度大大降低,因此教学中要抓住这一特点, 突出过程的体验和情感教育,这样使我们的物理课 更接近生活,更易于学生接受,从而带动学生学习 的积极性。

• (二)过程与方法:



• •
1.知道人类认识力的作用是从力的作用的产 生效果开始的. 2.能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 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 3.能通过多个实验现象归纳得出力的作用是 相互的. 4.自己动手,找不规则薄板重心的实验锻炼 自己的动手能力. 5.通过“重心”概念的引入渗透“等效代换” 的物理学方法。
• [新课导入]
• 首先用课件给出几个受力的情况, “运动员踢球、守门员接球、运动员用 头顶球、人推物体(但没有推动)、火箭 发射、压缩海绵”等.通过学生的分析 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得出这几个物体的 共同点。 • 这几个物体有的在运动,有的静止, 比如说人推物体时并没有推动物体.海 绵的情况和其他几个物体有所不同,那 几个物体都是从运动到静止或者从静止 到运动,形状都没有发生变化,但是海 绵形状变化比较明显.
•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1.通过实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激励 探索与创新的意识. •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全面观察分析问 题的能力.
• (四)教学重点:
• •
•wk.baidu.com•
1.力的概念、图示以及力的作用效果. 2.重力的概念及重心的理解
1.力的概念. 2.重心的概念和位置.
• 作用效果不一样,得出力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 理量,这样的物理量叫矢量,让学生总结得出以前 学习过的位移、速度、加速度都是矢量.之后采用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形式让学生自己从课本上找 出“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要想 测量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测力计. • 教师提出问题“要具体描述作用在物体上的一个力, 可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因为学生在初中学习过力 的图示,让学生得出。既可以使学生对初中物理知 识的复习巩固,又可以引发学生学好高中物理的信 心。接着提出“要想画力的图示,需要了解哪几个 问题?”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 接着让学生练习,做例题中物体受力的图示,教师巡 回指导,帮助水平较差的学生,可以让同位之间互换 进行检查,找出对方的缺点,锻炼学生发现错误的能 力.随后给出课堂练习,课堂训练题目省略,之后给 出解答。 • 随后由“下落的物体可以有从树上下落的苹果、跳高 运动员、飞机投下救援物资等生活现象引导学生得出 物体的共同特点是它们都落向地球.我们已经知道力 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引导学生得出物体的下 落是受到重力的作用.接着讲解第二个知识点“重 力”。
四、教学过程分析和设计
• 【设计思路】本节采用对初中知识复习与深化,
从生活出发,通过课堂的演示实验和学生自己动 手做实验,逐步探索力的概念、重力的产生、重 力的三要素及重心。对本节的设计应突出如下几 个特点: 1 、基础性 、 预备性 、 学生的自主性 2 、注重科学方法的培养 通过对重心这种 理想化模型的研究,体现物理学研究方法对事物 的研究; 3 、互动性:依照本节课自身的特点,教学 过程中设计了演示实验和学生的分组实验。让学 生参与到实验中,形成师生互动,这样既可以激 发学生的兴趣,又可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4 、多媒体辅助教学 。
• (五)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与学法:
• (一)说教法:本节课来源于生活,不仅对学生
的积极参与教学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使学 生感知物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 的兴趣,因此采用探究、讲授、讨论、练习相结合 的教学方法。 • (二)说学法:学生在初中对重力和力的概念已 有初步了解,并学习了力的图示,为这节课的教学 带来方便,因此教学中抓住这一特点,让学生自己 动手实验,分组讨论,自己总结,突出学习过程的 体验,这样使我们的物理课更接近生活,更易于学 生接受,从而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 • • •
然后给出三个例子 1:用力推箱子,可以发现箱子开始运动了; 2:汽车停下来,首先要刹车; 3:飞行在空中的足球,当一个运动员用头顶一下, 发现足球的运动方向发生了变化。 • 教师总结:物体速度的变化称为物体运动状态的变 化,总结成一句话就是力是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 的原因. 结合以上的分析,再加上初中所学的知识, 让学生给力下一个定义. • “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是物体运动状态变化 的原因,力是物体发生形变的原因.” 我们向东 拉一个物体和向南拉一个物体时,同样大小的力产 生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