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 建筑环境心理学
建筑心理学
建筑心理学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摘要
众所周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也就是研究人的行为的科学。行为既包括内在蕴含的动机情绪,也包括外在显现的动作表现。脑虽是心理活动的主要器官,但仅靠脑本身却不能产生心理活动,人脑必须在客观显示的作用下才会产生心理活动,也就是说,人的任何心理活动都是由客观存在引起的,是在接受了周围环境的刺激后,通过一系列生理器官的转化而表现在人的实践活动中的各种反应。就心理意识而言,建筑也是环境,这就是心理学与建筑环境有了密切的关系,于是,就产生了建筑环境心理学这一边缘性学科,它是环境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关键词
心理学建筑环境建筑设计
绪论
通过对建筑心理学对建筑设计的影响的研究,来近一步实现建筑的本质-----以人为本。建筑发展的最初形式是洞穴或巢居,时值古人类时期,当时的人们对它的要求只不过是御寒和防护。而经过了几千年的历程,人类的文明也发展到了另一个层次。人类对建筑的要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先前的御寒和防护到现在的既有生理又有心理。一栋房子是用来居住的,或是用来休闲的,亦或是用来工业加工生产的,他们给人的心理的感受是不同的,而不同的心理感受势必要通过不同的建筑设计手法来实现。所以探讨建筑心理学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1.概述
1.1简述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共经历三个高潮,他们分别是,西元前221年,秦始皇吞并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之后,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大帝国,并且动用全国的人力、物力在咸阳修筑都城、宫殿、陵墓。今人从阿房宫遗址和始皇陵东侧大规模的兵马俑列队埋坑,可以想见当时建筑之宏大雄伟。此外,又修筑通达全国的驰道,筑长城以防匈奴南下,凿灵渠以通水运。这些巨大工程,动辄调用民力几十万,几乎都是同时并进,秦帝国终以奢欲过甚,穷用民力,二世而亡。第二个高潮是,隋、唐时期的建筑,既继承了前代成就,又融合了外来影响,形成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建筑体系,把中国古代建筑推到了成熟阶段,并远播影响于朝鲜、日本。最后一个高潮就是元、明、清时期的建筑。元、明、清三朝统治中国达六百多年,其间除了元末、明末短时割据战乱外,大体上保持着中国统一的局面。由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已届尾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缓慢,因此建筑的历史也只能是最后的发展高潮了。元代营建大都及宫殿,明代营造南、北两京及宫殿。在建筑布局方面,较之宋
心理空间及建筑空间
文章来源于:设计英才网
心理空间与建筑空间
1. 格式塔心理学
从1912年格式塔心理学基本观点通过韦特曼的《似动视觉的实验研究》一文发表开始,完形论就开始在心理学领域中建立它的框架。大致于上个世纪中叶,建筑学开始与心理学形成交叉学科,建筑师们将“人——环境——建筑”统一起来进行研究,格式塔完形论的框架也就正从这个时候开始逐步深入到建筑设计的研究中。格式塔心理学派认为机体的生理过程是心理过程的基础,是行为环境和地理环境之间的媒介物。同时格式塔心理学认为心里现象最基本的特征是意识经验中显现的结构性和整体性。整体是先于部分而存在的,它具有的形式和性质不是决定于其中的部分,而是决定于作为一个整体的情景。总的来说,格式塔强调一个整体的概念,从整体来考虑和分析事物,在建筑设计过程中,正是需要建筑师时时从整体回顾方案所需涵盖的信息,从宏观的角度来对场地中各种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建立起从“人——环境——建筑”综合考虑的框架,从而做出一个更完整的判断来回应各个因素。可以说一个方案对场地信息(包含地理环境信息和人文环境信息等)回应程度的完整性,就是建筑设计方案的格式塔性。
2. 建筑设计与心理学的关系
2.1建筑的强迫性
建筑是一种带有强迫性的艺术,它不同于其他艺术品只在固定的场所固定的时间让人视觉可达。建筑存在于人生活的任意范围之中,在城市乡镇村落等,只要有人的地方都有建筑的存在,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要接触到建筑,而正是因为建筑的这一特性,建筑师才不同于艺术家,任何一个建成的建筑都会带有强迫性,强迫使用它的人去接受这个建筑。因此,建筑(包括建筑空间)给人以什么样的心理感受也就不可避免的成为建筑设计中需要细心考虑的问题。建筑师有必要对心理学有足够的认识,才能更好的在建筑设计中对人的心理反应做出一种接近真实情况的预计。
建筑环境心理学5
微观空间与人的行为
微观空间的大小由人的行为所保持的空间距离 来确定,可分为四类: 亲密的距离(intimate distance)
个人空间的完整性受到破坏,是男女间谈情说爱的距离 。
个人空间的距离(personal distance)
达到个人空间的边沿,人与人之间有一臂之隔,约为
45cm~76cm~122cm。 社交距离(social distance)
2020/12/21
2020/12/21
在中观空间中,人们的活动总是从边沿开始的,边沿空间应有 一定的深度,对边沿空间的细致处理能够留住交往的人群。
在中观空间中,中心意味着活动的集中与密集,不但有功能上 的意义,还有精神和象征意义,有“虚”中心与“实”中心之 分。
在中观空间中,人最愿意逗留的地点是前方开敞、背部封闭的 半开放空间,最能满足领域感。
• 优先程度:邻居——朋友——亲戚 • 交往程度:随城市化减弱 • 幅度与深度:村落——老居住区——新
区——独院住宅区
• 接触频率:城市低的多,在家中、街道 、小区设施(学校、商店、绿地等)相 遇。
2020/12/21
• 邻里的衰退 • 反邻里的看法 • 对邻里的满意程度 • 以“小孩”为中心的邻里:绿地、中心
2020/12/21
家
•家 1、个性化: “千篇一律”
——“千变万化” SAR体系将住宅分为支撑
《环境心理学》PPT课件
那么,影响人们心理健康的环境因素都有 哪些呢?它们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来影响人 们的生活的呢??下面我们一一解说。
影响因素之一:天气
一般而言,高温、高湿、阴雨以及一些异常天气 时间都不利于人的心理健康,而低温环境有利于 形成较佳的心理状态,15-18度是最佳的温度,有 利于人的心理健康。
专家通过调查研究已经证实,人口密度越高,人 类患心理障碍和身体疾病的比例也越高。
影响因素之三:噪音
心理学家认为,噪音也是与人的身心健康 密切相关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所谓噪音 是指使人感到不愉快的、超过85-95分贝的 不规则声音。
噪音会导致身体疾病,同时也会影响人的 情绪波动,他可以引起人们的烦躁不安、 心情变坏、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效率降低、 影响休息和造成睡眠障碍等现象。
阳光明媚的天气总能够给人带来好心情。心理学 家经过调查研究发现,阳光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 比如,如果让自闭症患者在阳光充足的地方生活, 其自闭行为就会减少很多,并且还会有积极参与 互动的行为,而长期生活在阴暗的角落,则会使 人变得孤僻,忧郁,且伴随着头痛、反胃等身体 不适反应。
影响因素之二:人口密度
再次:
让生活的环境中时刻洋溢着美妙的声音 与噪音不同,美妙的音乐能够给我们带来
美好的听觉和心灵享受,比如莫扎特的音 乐就是我们调节心理的最佳选择。
建筑环境心理学1PPT课件
.
8
几个重要的心理学流派之四
行为主义心理学
行为主义心理学主张心理学是一门科学,科学的研究 只限于以客观的方法处理客观的资料。 主张所研究的只能是外显的行为;个体的反应构成行为 的基础,由多个反应即可知行为的整体;个体行为不是 与生俱来的,不是由遗传决定的,而是受环境因素的影 响被动学习的;通过对动物和儿童实验研究所得到的行 为的原理原则,即可推论解释一般人的同类行为 。
.
42
建筑环境心理学的不同层面
意识层面
探讨高级心理活动(如人的价值观,世界观,审美观)与 建筑环境的关系,研究不同价值观,世界观和审美观下对 建筑环境的不同理解和追求。 典型案例: 古典主义:雅典卫城 现代主义:萨伏伊别墅,包豪斯校舍 后现代主义:波特兰大厦,香山饭店 生态主义:特吉巴奥
.
43
建筑环境心理学的不同层面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系统科学。
人的心理现象有多种表现形式:
个体人格特征,包括意识倾向(兴趣、态度、气质)、 能力(智力、技能)、性格(内向、外倾、保守、进取) 等;
现实的精神状态,包括注意态度(分心、随意、集中、 无意识)、情绪体验(心境、激情、热情、懒散)、安 危应激(快乐、安宁、恐惧、焦虑)等;
建筑环境心理学 参考书目
马铁丁.<环境心理学与心理环境学> 常怀生. <环境心理学与室内设计> (日)小林重顺著,尹培桐译. <建筑心理学> 邱明正.<审美心理学 > 彭一刚. <建筑空间组合论 > 拉普普特.<建成环境的意义—非语言表达方法>
建筑设计中的环境心理学
浅析环境心理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环境心理学概况
环境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它是一门新兴边缘学科,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新兴交叉领域,涉及心理学、社会学、地理学、文化人类学、城市规划、建筑学和环境保护等多门学科。它主要研究物质环境,包括城市、建筑和自然与人的行为关系。而建筑环境心理学研究的是人与周围建筑及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它探讨和解决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和问题它是建筑学城市规划学与心理学的交集。
格罗皮乌斯指出:“建筑是表现人们崇高思想、热情、人性、信仰、宗教的结晶。”这表明作为空间造型艺术的建筑是蕴含着极深的情感符号的。因此,建筑不仅是用来为人的需要服务的专门组织起来的空间,不仅是结构、材料和技术,也是符号系统。建筑是语言,作为语言,是不能没有符号而存在的。建筑文化具有符号性及相关的许多符号特征。首先它是具有视觉因素,能够被人感知,通过视觉信息传达给人以语言意义,还包括:物质性、复杂性、象征性、历史性、地方性以及心理的、情感的、社会的等方面意义。如:凯旋门是指一种通行的可能,同时也明确地包含“凯旋”和“庆祝”的含意,除具有进入的功能外,还具有象征的含意。
因此假如承认建筑学是一种语言现象,那么我们就应该懂得如何去理解每一幢建筑,而且建筑对人类的意义也就不再是问题了。此外人们将会把这种意义看作为是建筑所固有的本质,而不是外在的、偶
然的联系。公共建筑作为一种空间实体与整个环境构成综合的环境景观 ,研究其单体或组合形态的含义与环境间的关系,对我国现代环境景观的构筑 ,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而其研究的程序应首先建立在它与感觉它的人之间存在着认知关系上 ,进而再研究它与周边环境间的配置关系. 因此 ,鉴于人-建筑-环境间的这种渗透性与认同感 ,有必要揭示建筑形态发展在环境中的心理属性与环境语义 ,并包括它们之间由此产生的非因果关系.
博物馆建筑的环境心理学
七年左右更新基本陈 列。
基于这种功能的微妙转变,在当代的博物馆建筑设计中环
境心理学方面的研究显示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此本文以
柏林犹太人博物馆为例揭示了成功的观展建筑如何使心理学
要素为己所用。
2 建筑环境中影响心理活动的要素
2.1 风格与历史氛围
作为解构主义建筑的代表作,丹尼尔.里伯斯金设计的柏 林犹太博物馆与其它的解构主义作品一样,带有风Biblioteka Baidu本身强
ᅝܼᛳ
ᑇ〇ᛳ
㟦䗖ᛳ
㋻ᓴᛳ
在观展建筑中一般来说动线和平面本身的形状有着必 然的联系,犹太人博物馆呈曲折蜿蜒状的平面,决定了不规 则的走势和动线,就像是把“大卫之星”立体化又破开的样 子,动线呈现出极度乖张、扭曲的状态。平面像具有生命一 样,满腹痛苦的表情、蕴藏着不满和反抗的危机,这对身在 其中的体验者来说在整个参观过程中不得不时刻保持着一种 紧张感,狭长的平面和单纯的动线方向使他们处于极度的被 支配地位,只能“顺从”安排好的流线前进。这随之产生的 无助和压抑感通过反复连续的锐角曲折,被逐渐放大成强烈 的心理暗示。 2.3.3 光线对心理的塑造
材料在展示空间中往往引导着色彩肌理等心理效率的高 低。因此材料使用的重点不在于物质原有形态的利用,而在 于通过物体表面的状态,让人通过视觉和触觉产生相应预设 下的美感。 2.3 建筑内部环境要素分析 2.3.1 建筑空间的气质与营造手段
建筑环境心理学ppt课件
经典案例: 阿普尔亚德和林特 尔在旧金山的研究。
他们记录了旧金山 市三条相邻居住性 街道上的户外活动 轨迹。比较研究发 现,具有少量交通 的街道拥有最多的 户外活动,随着车 流量的增加,街道 两边的邻里活动难 以为续,户外活动 也近乎消失。
28
英国伦敦特拉法加广场行为调查
红点代表的是从事静态活动的人的位置和数量, 蓝线和绿线分别代表在广场周边行走的本地人和游客的轨迹。
照瞬间的活动情况。
19
1073 20
3.2 行人计数法
行人计数法(Pedestrian countings)指的是在调查区域选 择若干处重要的人行路径,选择某一街道断面记录通过的 人数,其观察对象是一般是步行者。
这种方法与城市交通学科对车人流的调查方法比较类似, 不同点主要在于: (1)交通研究中倾向于收集高峰时刻的数据,行人计数法 收集全天的数据; (2)交通研究常常做2-3个个小时的连续取样,行人计数法 采用的是时间上的“随机抽样”。
结构性观察法
直接观察:非结构性 直接观察:结构性 非直接观察
活动注记法 行人计数法 动线观察法 行为痕迹法
15
采用一些手段 和技巧,将观 察法的缺点控 制在一定程度 内,而将优点 显现出来
3.1 活动注记法
这种方法最初由Ittelson等人(1970)发展而来,包括五项要 素: (1) 观察区域的图形化表现; (2)对观察、计数、描述或者图示的人类行为做清晰的定义; (3) 制定重复观察和记录的间隔时间表; (4) 观察中所要遵守的系统程序; (5) 一套编码和计数的系统,使记录观察所得信息所需要付出 的努力最小化。 可以看到,这种方法的设置十分科学。它通过重复观察和指 定间隔时间表实现了随机抽样的要求;它通过定义被观察的 行为以及编码计数方法使记录较少受到观察者主观性的影响。
现代建筑理论——建筑心理学
抓住人的心理,巧妙营造空间
• 想延伸空间。可以通过增加层次,分出远景、近景、中景不 同的空间层次,破折实体边界,延伸心理空间。 想扩大空间感,减少压抑感。在主体人的眼中,物理空间是 有限的,而视觉空间、心理空间是无限的,形有断而意相连。设 置一列石象生,增强了透视,造成空间的扩大与深远。 想增强流动感和空间滞留性。是根据人流特点以曲线形式 的墙面把人流引向某个确定的方向。图4 是利用空间的灵活分 隔,向人们暗示另一个空间的存在。增强流动感多采取以上四种 建筑手段对人流加以引导和暗示,使人在不经意中沿着一定的方 向或路线从一个空间依次走向另一个空间,直至把人流引导至预 定的目标。 想造成悬想与期待感。采用曲线形,或弯或直,半遮半掩,使 人产生好奇的心理反应,从而作出进一步行为。
•
•
人是空间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只有人在其中,空间 才会有意义。空间的所有的特性因人的介入才变得活跃起 来。就像这个古堡,千百年来,如果没有人的来访,它的 内部空间就会陷入死寂。 因此空间具有这样一个特性,一旦被界定,它就被确定下 来。但每个人感受到的“同一空间”却可能不一样,具一 定程度上的可变性。因此空间与人的心理就这样被复杂的 绑在了一起。
空间形式的力感与动感
例如——点,人们凝视的注视点,根据点的位置,或产生安定感,或产生浮游感 。通常,点的形状是圆形,有时也用正方形、三角形等表示点。在同质的形中, 适当地加上不同质的形,就造成了强调的效果,同时给人们带来紧张感。
环境心理学 5.噪声、拥挤和空气污染
(2)学校宿舍拥挤研究
与在押犯人相比,学生对自己的生活有 更多的控制,大多数研究集中于住在不同 类型宿舍中学生之间的差异。 成套宿舍 走廊式宿舍
以上研究可以看出,尽管走廊式宿舍与成套 式宿舍人均居住面积相等,但走廊式宿舍的学 生比成套式宿舍的学生感到更加拥挤,成套式 宿舍的布局有利于居民建立群体,有利于团结 和生活协调,因而减少拥挤感。
缘自美国心理学家西里格曼做的那项经典实 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 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 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 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 出现就卧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 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 “习得性无助”。
第五章 噪声、拥挤和空气污染
主要内容
噪声
拥挤
空气污染
第一节 噪声
一、噪声的定义
全然无声并不能使人感到安静,而是死寂,甚至会使 人堕入地狱的感觉。 研究显示,风吹树叶的沙沙声、鸟鸣声、小猫被抚摸 时低沉的呼噜声等,不仅赏心悦耳,而且具有治病效果。 噪声最简单通俗的定义是“不需要的声音”,“不爱 听的声音”。
第二节 拥挤
四、减少拥挤感的措施
(一)空间分隔 视觉是最容易引起注意的感觉刺激,空间分隔就是减少 视觉刺激的最有效办法。无论在办公场所或居住环境中,在 空间可利用的条件下,适当的空间分隔可以使人“眼不见心 不烦”。
环境心理学——建筑设计中的格式塔
环境心理学——建筑设计中的格式塔
环境心理学作业:建筑设计中的格式塔
贡布里希与阿恩海姆的设计知觉理论有着相反相成的关系,理清他们之间的复杂关系十分必要。格式塔心理学提倡在完全清晰地、被限制的范围内对艺术作品做出详尽的描述与解释,它是进行装饰艺术史研究的一种相当有力的手段。贡布里希明确反对单一的“格式塔”在所有的历史状况下都是有效的这种说法,秩序感的概念成功地规避了这种整体论的倾向,从而使知觉心理学能够作为一种有效工具真正在装饰理论研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格式塔理论是人对事物认知时一种认知模式,即将对事物的知觉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认知,格式塔心理学对知觉所进行的一整套心理学研究模式,对装饰设计艺术有着直接的影响。它述及了这样一个观念,即人们的审美观对整体与和谐具有一种基本的要求。简单地说,视觉形象首先是作为统一的整体被认知的,而后才以部分的形式被认知,也就是说,我们先“看见”一个构图的整体,然后才“看见”组成这一构图整体的各个部分。
作为格式塔理论最具代表性的人物阿恩海姆,他以“格式塔(完形) 理论”作为理论支柱,强调知觉趋于简单形式的趋向,以此为基础来研究视觉式样的“图底关系”、“平衡图式”、“结构骨架”和“心物同构”。实现了知觉心理学在设计理论中的成功嫁接。阿恩海姆作为格式塔心理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更加侧重强嗣格式塔及对整体格式塔的瞬间把握,较少提到秩序,更没有提出秩序感这一理沧命题。因为格式塔心理学派过度依赖简化原则,仅从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人和艺术的心理活动,导致其无视或忽视了社会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对人的活动以及审美行为上的影响,太过强调其事物本身,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周围环境对认知行为的影响,其中周围的环境不仅仅指物理三维中的环境,还包括观察者的文化环境,以及第四维时间概念赋予事物的其他认知属性。
《建筑环境心理学》第6讲-个人空间、私密性和领域性PPT课件
2021
21
2021
22
多元化的阅读座椅
2021
23
边界效应
沿建筑空间边缘的桌椅更受欢迎,因为人们倾向于在环 境中的细微之处寻找支持物。社会学家Jonge在研究中发 现,在餐厅和咖啡厅中,有靠背或靠墙的坐位,以及能纵 观全局的坐位比别的更受欢迎,尤其靠窗的坐位。丹麦建 筑学家Gehl发现,人们在驻足时会很细心地选择在凹处、 转角、入口,或是靠近柱子、树木、街灯和招牌之类可依 靠的物体边上。这类空间即可以为人们提供防护,又不使 人们处于众目睽睽之下,并有良好的视野。朝向和视野对 坐位的选择也有重要的影响。(季节变化对日照要求也不 同)。
2. 私密性有助于个人建立和保持自律,从而增强独立性和 选择意识,失去自律也就失去了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控 制感。个人信息的过分暴露,尤其是视觉暴露,会使人感 到私密性遭受侵犯,产生失去控制的消极心理状态。
2021
37
空间围合形成领域
2021
38
可防卫空间 (Defensible Space)
美国建筑师纽曼(O.Newman)自1968年开始研究美国 城市住宅区的犯罪问题,发现高犯罪率住宅区在规划布局 与设计上具有户数多、层数高、区内可自由穿行、缺乏组 团划分、公共空间缺乏监视等特点。他提出了“可防卫空 间”的设计原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2021
30
适应性建筑建筑对环境适应的心理响应
适应性建筑建筑对环境适应的心理响应
适应性建筑对环境适应的心理响应
适应性建筑是指能够根据周围环境的变化,灵活调整自身结构和功能,以适应不同气候、自然条件或使用需求的建筑设计理念。这种建
筑形式旨在提供更加舒适和可持续的空间,同时使居住者能够更好地
适应环境变化,避免不适感和压力。适应性建筑通过各种设计策略和
技术手段,在满足人体心理需求的同时实现对环境的积极响应。
首先,适应性建筑考虑到了人类在不同环境下的心理需求。例如,
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适应性建筑会将温暖的色调用于室内装饰,以
营造温暖舒适的氛围。此外,建筑设计会考虑阳光的利用和遮挡,使
室内获得足够的自然光线,使居住者心情愉悦,提升工作效率。同时,对于气候多变的地区,适应性建筑还可以提供室内的温度和湿度调节
系统,以确保居住者的舒适度。
其次,适应性建筑倡导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环境资源的利用与保
护极为重视。适应性建筑常常采用环保材料和技术,减少对自然资源
的消耗。例如,建筑设计中,会选用易于回收利用的材料,如可回收
的钢铁和混凝土,以减少建筑废料对环境的污染。此外,适应性建筑
还将节能技术融入设计,如太阳能发电系统和雨水收集利用系统,以
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和水资源的浪费。
适应性建筑对环境的积极响应,旨在提供健康和可持续的居住环境。在都市中,适应性建筑可以改善空气质量,降低环境噪音,为居住者
提供一个安静和宜人的住宅区。同时,适应性建筑也通过自然通风和
通风系统,促进空气流通,降低室内污染物的浓度,保障健康生活。
此外,适应性建筑还可以提供户外休闲和运动区域,使居住者能够更
建筑环境心理学5
设计者和用户间的沟通
在设计过程中要加强设计者和用户间的沟 通。一般来说,作为设计者更偏重于关心建筑 的风格、外形、质量,甚至历史价值;而用户 则主要从自身的偏爱和建筑的风格来评价一个 设计。 解决设计者和用户间冲突最好的方法有: 让用户参与到实际设计过程中,或者训练专家 对人的需要和关注更加敏感。
劳动环境设计
在工厂设计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物理因素对工厂工人行为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 温度、噪音和照明等方面。对工作场所的温度是否满 意与工人能否自己控制温度有关系。如果工人能够自 己控制温度的调节,他们会感到比较满意。室内温度 对人舒适感和满意度的影响大于工作方式带来的影响。
研究表明,虽然工人们喜欢在工作时听音乐,但 是音乐对提高工作效率并没有太大的影响。
材料和颜色
因为颜色会影响人的行为和感受。在设计中若不加考虑,会 给人的健康、情绪、行为带来不利影响。一些建筑缺陷或特殊效 果可以通过颜色来改变,并且颜色的改变比重新改造的建筑本身 所需成本要低得多。 颜色和温度的关系是建筑设计中研究最多的一个方面。红色 和橙色会给人温暖的感觉;蓝色和绿色则给人凉爽的感觉。同样 大小的房间,浅绿色的显然要比深绿色的感觉更大,更宽敞。不 同用途的房间可用不同的颜色。
2、建筑决定论忽视了环境的间接作用和一些环境变量间的 交互作用。 3、这种观点没有考虑人与环境间的互动关系。
建筑心理学
建筑心理学
建筑心理学是认识和分析人与建筑物接触的活动的学科,旨在更好地理解建筑物对人的影响,改善人的体验和功能。它的兴起是由于对建筑物影响人们情感、行为和社会性的了解要求逐渐增加。建筑心理学在决定如何设计一座建筑物时非常重要,它不仅能够提高人们居住、工作、学习的舒适性和安全性,还能够满足人们的感官愉悦性和情感需求。
研究了解建筑物是如何影响人们的行为和情感的,建筑心理学主要包括建筑识别、空间感知、舒适感觉、安全感觉等方面。建筑识别是指人们认识建筑物的能力,是人们感知空间内部特征和室内空间的综合准确性和流畅性的总称。空间感知是指人们在特定空间内感受到的位置和物理空间特征的感觉。舒适感觉是指人们在建筑中所感受到的舒适、安逸和自在的情绪体验。安全感觉是指人们感受到的建筑技术安全性和功能安全性的感受。
通过建筑心理学的研究,建筑设计师可以更好地理解如何设置建筑物使之更有意义,更具吸引力。改进建筑物的设计是以满足使用者的感官愉悦性、情感和实用性需求为目的的,而这些功能的实现有赖于建筑心理学的研究和设计思想。例如,艺术家和建筑师应当从建筑心理学的角度考虑,为建筑物设计出有趣的外貌,制作出具备实用功能的室内空间;考量到使用者的安全要求,确保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满足使用者的安全要求。
建筑心理学也对社会空间研究和建筑气象研究也有着重要的影
响。社会空间研究旨在探讨社会空间是如何影响人们的行为和情感的;建筑气象研究旨在探讨建筑物如何影响其内外居住者或使用者的舒
适度和心理感受。建筑心理学的发展为建筑空间研究和建筑气象研究的研究提供了基础和理论支持,推动了这些研究的发展和实施。
建筑环境心理学
文章编号:1009-6825(2012)34-0007-02
建筑环境心理学分析
赵波
(山西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山西太原030001)
摘要:通过对山西太原某商业步行街进行问卷调研,以此了解人们喜欢怎样的商业步行街,进而提出改进商业步行街的设计思路和设施布置,以使商业步行街设计更加合理。
关键词:建筑环境,心理学,商业步行街
中图分类号:TU984.11文献标识码:A
山西太原某商业步行街是太原历史最悠久、最繁华的商业街,承载着几代人的梦想与记忆。它位于太原市中心的商业闹市区,是一个购物的街区,是太原的“王府井”“铜锣湾”式的商业步行街,也是太原市一条历史悠久、最繁华的商业老街,具有三百多年的商业历史,曾拥有中国四大夜市之一、华北地区最大的夜市之称,日人流量多达20余万人,是中国大陆十大商业街之一。一说起它,在太原是家喻户晓的街道之一,它繁华,繁华到百货俱全、店铺栉比、一家接着一家;它热闹,热闹到人流熙攘、接踵摩肩、络绎不绝;它古老,古老到没有一个人能说清它究竟问世于哪一朝、哪一代。
将建筑心理学作为指导商业步行街空间设计的中介,并且结合商业步行街的空间表现形式,从清晰的形象、明确的结点等等方面论述了该商业街在设计中如何使空间环境与人的行为以及心理需求达到合适化,从而为设计出更多成功的商业步行街奠定基础。
商业步行街是人类存在空间的表现形式之一,人是其主体。因此,以人们的需求为核心,满足不同消费者层次的心理需求,协调人与商业环境、地点的关系,创造人们所喜爱的场所成为了设计关键。这是我们的设计思想,而具体到设计,需要一个理念,需要一个指导我们设计的中介,这就是建筑心理学。太原这条商业步行街就是一个比较好的例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孤独感; 8)易识别性; 国外用“易识别性”(legibility)来表示观察者 对城市结构模式的识别。若人们很容易判断城市 中心的大致位置、指出主要交通线的方向、了解 自身所处的方位并找到要去的目的地,该城市就 是易识别的。这一概念也可推广运用于不同尺度 的环境,如建筑物、建筑群、居住区、公园等 荷兰建筑师凡.艾克(Van Eych)则将易识别 性提到了一种新的地位:“正是这些识别物──可 以称其为意象,不仅形成了视觉上的连结,而且 还形成了人与人之间,城市社区联系的框架,即 它还具有直接的物理意义,它们日复一日地作为 这种联系的见证人,持久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之 中......。
心理学家威斯汀(Westin)指出私密性有四种功能: (1)自律(Autonomy):维护个人行为自由,按照自 己的意愿支配自己的环境。 (2)自泄(Emotional Release):不是为了让他人看, 而是能够孤独地进行自我表现,独自充分表达自 己的情感,放松自己的情绪。 (3)内省(Self Evaluation):进行自我思考、自我估 计、自我评价、闭门自省其身心和行为。 (4)隔离(Limited Communication):隔绝外界的干 扰,控制、限制交流,同时仍可保持与亲密无间 者的接触,对陌生人则什么也不透露。
图形的概念
1)图形与背景的原理
建筑形态设计必须力图使图形和背景不同。 图底对比明显则界限分明,容易被感知。经过长 期积累发现易形成图形的若干种原则: a. 尽量设计成小面积的图形 ; b. 单纯的简单的几何形状容易形成图形 ; c. 水平和垂直的比倾斜的更易形成图形; d. 对称的易形成图形; e. 封闭的比开放的更易形成图形 ; f. 凸出的比凹入的东西更易形成图形; g. 动的比静的更易形成图形 ; h. 整体性强的形态容易形成图形; i. 奇怪的与众不同的容易形成图形。
3来自百度文库学科特点
1)具有浓厚的跨学科特性; 2)把建筑、环境和人的心理及行为 关系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 3)强调建筑环境和行为是交互作用 的结果 ; 4)几乎所有的研究都以实际问题为 取向 ; 5)研究方法以现场研究为主,实验 室研究并不多,带有很强的创新性和独 创性。
二、格式塔心理学和建筑环境视觉原理 1.格式塔心理学 “格式塔”一词由德文“gestalt”音译而来。 德国心理学家韦特曼于1912年发表了《似动视觉 的实验研究》一文,首次提出了格式塔心理学的 基本观点。 格式塔心理学又被称作完形心理学。 格式塔含义是形式图形和组织结构的整体, 就是说完形是一个有组织的全体,它的特性是由 其内部的整体性所决定的。 其主要论点之一“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或部分 相加不等于全体” 即认为每一种心理现象都是一 个格式塔,都是一个被分离的整体。
3)个人空间与空间气泡; 心理学家萨姆(R.Sommer) 最早提出个人空间概念。他认 为,每个人的周围都存在着一 个既不可见又不可分的空间范 围,对这一范围的侵犯与干扰 将会引起人的焦虑与不安。它 随身体移动而移动,它不是人 们的共享空间,是个人在心理 上所需要的最小空间范围,也 可称为“身体缓冲区”。 个人空间是围绕个人活动 所涉及的空间,并随年龄、性 别、人种、文化习俗而变化。
图底关系的运用
图底关系的运用
2)接近的原则 是指关于成组刺激物的知觉经验的原则。人们容 易将相似的刺激物按照他们彼此接近的关系而分组。
3)相似的原则 4)连续的原则
5)完形倾向
连续的概念
连续、相似的原则
3.环境视觉原理 4.环境错视觉 1)缪勒---莱依尔错觉 2)垂直线与水平线错觉 3)爵斯特罗错觉
2.发展历史
1)1986年 德国 美术史专家 沃尔芬 (H,Wolffin)发表 《建筑心理学绪论》,主张 用心理学、美学的观点考察建筑 ; 2)包豪斯(Bauhaus)迈耶建议在 Bauhaus(魏玛建筑学院:学院派理论的代表) 学习建筑心理学; 3)1968年美国成立 “环境设计研究学 会”,简称 EDRA(Environmental Design Research Association)(建筑师30%、城市规 划师和园艺师25%、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 15%) ,1969年出版《环境与行为》杂志;
第五讲 建筑环境心理学
基本内容: 1.建筑环境心理学概述; 2.格式塔心理学与建筑环境视觉原理; 3.建筑环境的认知与个人空间; 4.建筑环境心理; 5.建筑环境的审美评价。
一、建筑环境心理学概述 1.什么是建筑环境心理学? 建筑环境心理学是用心理学的方法 来研究建筑环境的学科。主要研究人的 心理现象及行为特点和所处的建筑环境 之间的交互关系,研究“建筑---环境--人”这样一个课题。 它是环境心理学的一部分,是建筑 学、心理学、社会学、行为学的交叉。
4)人间距离 (1)亲密的距离(intimate distance) 0〜0.30m (2)个人空间的距离(personal distance) 0.35 〜1.2m (3)社交距离(social distance) 1.2〜3.0m
(4)公共距离(public distance ) 3.0m以上的
7)20世纪80年代亚洲 日本举行了关 于人的“行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学术讨论会,成立了“人间环境协会”; 8)80年代末 中国 招收研究生 9)80年代,国际建筑师协会强调指出: “每个人都有着生理、智力、精神、社会 经济上的要求。”“建筑师的责任是要把 原先存在的和新的环境结合在一起,负责 为城市提供美观的外貌和设计出能为人所 接受的空间。”“我们提供一种新的有机 的客观的建筑学,我们认为这种建筑学是 对环境特点的理解和洞察的产物。”
4)对比错觉 5)赫林空间错觉 6)蔡尔纳错觉 7)违反透视规律引起的 错觉
错视觉的运用
三、建筑环境的认知与个人空间 1.空间与场域:1)积极空间和消极空 间;2)社会向心空间和社会离心空间;3) 场所和场域。
2.感觉与知觉 3.空间知觉:1) 形状知觉;2)距 离知觉;3)深度 知觉;4)方位知 觉。 4.环境认知
2.格式塔的组织原则
格式塔的组织原则即所谓的心象组织规律,可 归纳为:图形与背景原理、接近原则、类似原则、 连续原则与完形倾向等。 格式塔的组织原则在建筑学的运用很广,并取 得了不小的成果。如:阿恩海姆的《建筑形式的动 态》;拉斯姆森的《建筑体验》;舒尔茨的《存在. 空间.建筑》;芦原义信的《外部空间设计》 、 《街道美学》等都运用了格式塔的原理和研究成果。
易识别性
四、 建筑环境心理 1.建筑环境的形式心理 2.建筑环境的色彩心理: 1)色与光;2)色与情;3)色与 形;4)色彩的心理作用;5)色彩的 社会心理和民族心理;
3.人居环境心理: 1)归宿感; 2)归属感; 3)走向自然心理; 4)邻里效应; 5)接近与疏远心理; 6)住所私密性与私密领域。
威斯汀1967年分析了私密性的四种类型: (1)独居(Solitude):自我独处、自我孤立, 怕受他人干扰。 (2)亲密(Intimacy):仅二人,或是小群体内 彼此保持相互亲近,不愿受其他人干扰。 (3)匿名(Anonymity):自我具有在人群中不 求闻达,隐名埋姓以免他人窥探的倾向。 (4)保留(Reserve):即使对最亲密的关系, 个人也具有对自己的某些面加以隐瞒,或 有所保留的倾向。
五、建筑环境的审美评价 1.生态美学评价 2.生理美学评价 3.心理美学评价
距离
5)领域性;领域这一概念来自个体生态学。“领 域是个体、群体使用和独占的一个区域界限,领 域包含了关于空间问题的心理概念,表征了占有 者的态度和区域占有者的准备状态。” 6)私密性;私密性“可定义为个人或人群有控制 自身与他人接近,并决定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 在什么程度上与他人交换信息的需要”。私密性 最重要的含义就是人们希望有控制、选择与他人 交换信息的自由──在需要的时候有选择独处还是 共处的自由。人具有社会交往与私密心理的两重 性。
社会向心空间和社会离心空间
5.环境心理感受与个人空间: 1)拥挤; 2)密度; 拥挤感和密度是个人空间研究的领域之一, 两者之间有联系又有区别。密度是拥挤的物理状 态;拥挤感是其心理状态。拥挤感是个人感到自 身周围没有足够空间,而私密性又受到他人干扰 时所产生的情绪,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拥挤 感当然和密度有关,但未必高密度就产拥挤感。 拥挤感是个人空间和私密性受到侵犯造成的, 而这种侵犯又是通过知觉感知的,所以密度的知 觉是拥挤感产生的关键。
4) 1972年坎特与乾正雄(英)合编《什么 是环境心理学?》,开始“环境心理学”授课 ; 1974年坎特出版了《建筑师的心理学》,1975年 第一本《环境心理学杂志》面世,同时美国也出 版了《环境心理学介绍》、《环境心理学》、 《建筑心理学》、《建筑和社会行为》以及《城 市意象》等等; 5)1970年在伦敦举行了首届国际建筑心里 学术讨论会,并在英国成立了国际建筑心理学会; 6) 1981年欧洲成了“国际人和环境研究交 流协会”,简称IAPS(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ady of People and their Physical Surroundings),并创刊《环境心理》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