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检测(二)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含答案最新.doc
(完整版)2019高考全国一卷文综历史试题及答案、试题评析
2019年高考全国一卷文综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25.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领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 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26.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
流传。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据此可知,在唐代()
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
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 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
27.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A.交通方式的变革 B.土地制度的调整
C.货币制度的改变 D.地区经济的差异
28.表
表1是
A.科举取士转向选拔实务人才 B.传统社会结构受到冲击
C.儒家的义利观念被抛弃 D.新式工业在经济中居于主导
29.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这种变化可说明()
2019年高考真题+高考模拟题专项版解析汇编历史——专题03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与科技(解析版)
专题03 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与科技
考点一:古代中国的思想
1.(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25,4分)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
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
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现实统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答案】C
【解析】结合材料和所学可知,单一的学说难以适应复杂的统治需要,新道学适应了西汉初期修养生息、恢复生产、巩固政权的需要,而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C 选项符合题意。王国势力强大是董仲舒新儒学出现的一个因素,巩固统治才是主要因素,A 选项排除。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本
质上属于文化专制,而不能体现对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B选项排除。董仲舒的新儒学具有
强烈的排它性,无法体现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D选项排除。
2.(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26,4分)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
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
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
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
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
【答案】B
【解析】由人物“程颢”可大致推测本题考查方向为“程朱理学”,根据材料“万物静观皆
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可知程颢认为“人与万事万物
皆同理”,主张通过探究世间万物来求理,B选项符合题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材料主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课时检测:(一) 西周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含解析
课时检测(一)西周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左传》记载:“昔天子班贡,轻重以列,列尊贡重,周制也”。由材料可推断这一时期()
A.等级秩序取决于贡赋轻重B.血缘亲疏维护了等级秩序
C.贡赋轻重反映了爵位高低D.宗法制度决定了爵位高低
解析:选C等级秩序实际上是“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的森严等级,而材料强调的是同一级别内部爵位的高低,故A项错误;材料与血缘亲疏无关,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的表述,缴纳贡赋多者位尊,是贡赋轻重反映爵位高低的体现,故C项正确;材料与宗法制度无关,故D项错误。
2.《礼记·大传》:“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材料旨在说明()
A.分封制的必要性B.宗法制的合理性
C.立嫡制的合法性D.世袭制的重要性
解析:选B材料反映出人性亲近亲人,故形成严谨的宗庙制度,从而维护国家统治,是宗法制建立的合理性,故B项正确;A、C、D三项在材料中均未体现。
3.(2018·兴化一中期中)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皆称诸侯曰友邦君,是君臣之争亦未定也……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材料反映了西周时期() A.分封制进一步明确君臣等级
B.宗法关系是维系皇权的纽带
C.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D.分封制的主体是王族和功臣
解析:选A根据“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说明西周分封制明确了君臣等级,故A项正确;秦朝开始建立皇帝制度,B项错误;夏商周时期权力尚未形成高度集中,C项错误;D项内容与“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不符,排除D项。
2019年高考新课标全国II卷文综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含答案)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II卷)
文综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
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A. 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 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 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 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25.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A. 王国势力强大
B. 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 现实统治需要
D. 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26.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
A. 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B. 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
C. 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
D. 无为而治思想理念
27.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
A. 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
B. 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C. 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D. 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
28.1898年,一份英文报纸报道:光绪皇帝已经遇害,“太后现在正维持着光绪名义上统治的滑稽剧,一到适当的时候,便公开宣布他的死讯”。这则报道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 君主立宪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2019年高考历史江苏卷(附答案与解析)
历史试卷 第1页(共10页)
历史试卷 第2页(共10页)
绝密★启用前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
历 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
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据青铜器铭文,西周中后期,裘卫因经营手工业获得财富和地位,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13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这一记载反映了
( )
A .井田制度松动
B .世袭制度解体
C .抑商政策弱化
D .礼乐制度崩坏
2.《史记》载:“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汉初
( )
A .实行察举制度
B .独尊儒家学说
C .实行郡国并行制
D .全面推行郡县制
3.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 ( )
A .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
B .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
C .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
D .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
4.宋时,太平州当涂县黄池镇“商贾所聚,市井贸易,稍稍繁盛。州县官凡有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据此可知
( ) A .商税成为政府收入主要来源 B .城市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 C .政府积极扶持市镇经济发展 D .宋代市镇经济已经相当发达
5.有学者认为,“传统上人们对贫穷抱有道德中立的认知”,但明朝晚期,“人们越来越怀疑贫穷是短视和懒惰的结果”。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
A .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财富和物质享受
统编版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 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统编版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华文明的起源与
奠基—先秦测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周公率师东征,使周王朝对东方广大地区的控制成为了现实。他的儿子伯禽由于父亲的功勋,被封于山东曲阜,建立鲁国。“其分器之多,土地之广,人民之众,实非他国可比。”这说明分封制()
A.受封者以王族成员为主
B.有益于加强对地方统治
C.任人唯亲阻碍阶层流动
D.激化了封国之间的矛盾
2.东夷是周朝时中原族群对东方族群的泛称,春秋时期东夷族群的铜器中使用铭文与同时期的中原族群存在一些差异,但铭文种类、惯用词句、纪年方式、书写方式以及人的称呼、排行等方面,与中原族群保持了相当高的一致性。由此可知,东夷族群()
A.与中原族群同步发展
B.逐渐与中原文明交融
C.与中原诸国争夺霸权
D.注重发展冶金工艺
3.“九鼎”是夏王朝奠定的政治正统的象征物。周公摄政,选择在洛邑一带营建东都成周,也是因为这里曾是夏王朝“居九鼎”的故地。周公此举可印证()
A.早期政治弥漫神权色彩
B.统治集团建立绝对权力
C.政治传统的认同与继承
D.西周王室维护礼乐制度
4.西周初期,周公旦提出的天命观认为,政权的合法性是基于道德性的价值判断,而上天有裁判权。统治者承受天命,必须负起天命赋予的道德责任,而上天只以道德的标准裁决统治者是否称职。这一观念旨在()
A.借助宗法制维护统治
B.强调秩序安定取决于天意
C.彰显儒家的治国理念
D.论证周王朝统治的合法性
5.西周时期礼制严谨,只有贵族才能以鼎随葬且不同等级的贵族鼎数不同。但到春秋中晚期以后,不仅贵族墓中的总有僭礼现象,平民中也出现模仿贵族的礼制用鼎随葬;同时嘉葬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课时跟踪检测(24)先秦儒家思想的形成及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含解析)
课时跟踪检测(二十四) 先秦儒家思想的形成及汉代“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说明:标“★”题难度稍大,意在提醒学生慎思慎做,教师可对这些题目进行选讲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2·惠州调研)一位先秦思想家这样评论两位政治人物:齐桓公致力联系诸侯,设法合作维系传统封建秩序,是个执守正道的国君。晋文公虽协助周王定乱,却僭越礼制,想仿行天子的礼仪,是个诈谋的国君,这位思想家秉承的理念是( )
A.克己复礼B.兼爱非攻
C.无为而治D.以法治国
2.(2012·潮惠三校联考)下列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中,提出“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的是( )
3.★(2012·湛江一中模拟)伏尔泰将《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视为每个人应遵守的座右铭。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罗伯斯庇尔,在起草《人权宣言》时,还将它作为自由道德的标志写入其中。这两个事例可以说明( )
A.法国人对儒家思想非常崇拜
B.知识精英希望加大中西方文化交流
C.启蒙思想源于中国古代文化
D.先秦时期的思想在近代西方得以传播
4.(2012·汕头摸底)杜维明著书说,“东亚的发展虽深受西欧和美国的影响,却不只是西方模式的翻版,都有血肉相连的关系。……儒家可以发挥积极作用。”理解正确的是( )
A.儒家学说始终对东亚起决定作用
B.儒家学说难以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融合
C.西方发展模式必须以儒家思想为基础
D.东亚发展既吸取西方文明,又继承儒家文明
5.(2012·潮州模拟)“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体现了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某一学派的思想与主张。这一学派是( )
(精校版)2019年高考全国2卷文综历史试题及答案(word解析版)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2卷)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A. 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 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C. 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 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2. 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A. 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 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 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 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3. 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阶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 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 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 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 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4. 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
A. 陆王心学广泛传播
B. 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
C. 社会等级观念弱化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 课时跟踪检测(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先秦时期 Word版含答案
课时跟踪检测(一)中华文明的起源——先秦时期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2018届高三·泰州模拟)周天子分封王族、功臣及先贤,以家长的面目“作民父母,以为王天下”,对国家进行专制统治。这反映了当时()
A.国家结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B.人伦秩序巩固了中央集权统治
C.政治与伦理相结合进行统治
D.分封制实现了地方的有效管理
解析:选C材料“以家长的面目‘作民父母,以为王天下’,对国家进行专制统治”体现政治与伦理相结合进行统治,故C项正确。
2.有学者认为,周代宗法制的逻辑,不是以血缘亲疏定君臣关系之远近,而是以君臣关系抹平血缘之亲疏。在公共事务中,君不是某个人的兄弟或者叔侄,君只存在于公共性君臣关系中,从而确立了其同等地面向所有人的普遍的公共性。材料说明周代宗法制() A.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B.具有“公天下”的某些特征
C.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D.有利于形成稳定的统治秩序
解析:选B材料没有涉及分封制,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宗法制在政治上表现为君臣关系,君主是全天下人的大宗,全天下人不论血缘关系的亲疏都必须服从君主,因而宗法制下的君臣关系削弱了血缘关系,具有“公天下”的某些特征,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权力的继承问题,故C项错误;D选项是宗法制的影响,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3.周武王在《牧誓》中把商纣王不任用同宗长辈和兄弟作为三大罪行之一;而墨子提出“尚贤者,政之本也”,该思想被此后历代统治者所推崇。据此可知() A.商代比周代更注重任人唯贤
B.儒家伦理观念逐渐强化
C.周代分封制只注重任人唯亲
2019年高中历史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2.3 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课时提升作业 人
2019年高中历史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2.3 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课时提升作业人民版必修3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某同学在课外阅读中发现有一部文学作品全方位、多角度地再现了西周时期社会环境、世态人情。这部作品最有可能是( )
A.《老子》
B.《孟子》
C.《诗经》
D.《离骚》
【解析】选C。《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多方位反映了西周社会状况,故选C。《老子》和《孟子》主要讲述作者思想主张,与材料主题无关,A、B错误;《离骚》为楚辞,描述楚国相关内容,故D错误。
【补偿训练】“《诗经》以古朴的风格向我们展示了上古时期的风俗习尚、社会生活和文明发展程度。”这里所强调的是《诗经》具有( )
A.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B.浓厚的古典主义韵味
C.鲜明的浪漫主义传统
D.质朴的现实主义色彩
【解析】选D。从题干材料“古朴”“展示了上古时期的风俗习尚、社会生活和文明发展程度”可知题干材料强调《诗经》的现实主义色彩,故选D。
2.(xx·温州高二检测)先秦时期的文学北方注重说理,南方倾向抒情。南方文学大量运用神话材料,描绘神奇瑰丽境界,给人强烈审美愉悦。下列文学现象,最能说明南方文学这一特点的是( )
A.《离骚》
B.《子虚赋》
C.《论语》
D.《诗经》
【解析】选A。材料“南方倾向抒情”“描绘神奇瑰丽境界,给人强烈审美愉悦”说明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离骚》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子虚赋》是西汉司马相如所作,不符合先秦时期;《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书,排除;《诗经》是现实主义作品。故选A。
3.根据下列文本材料所示内容,可以推断出的朝代是( )
2020届高三高考(人民版)历史一轮复习练习题: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
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
一、选择题
1.(2018·福建福州一中模拟)甲骨文的“法”字,由去、水、鹿三部分构成,“法”字最早来源于母鹿产仔季节动物迁徙的启发,由此可以推断“法”字最早的本质内涵是( )
A.参天察地天命所归的正义思想
B.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办事准则
C.关注人类生命共同体的生存之道
D.古先民长期野外活动的生命感悟
解析到一定季节母鹿产仔要进行迁徙,这是“法自然”的结果,现代意义上的“法”意指标准、规范,人们必须按照“法”来行事,即体现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办事准则,故B 项正确。
答案 B
2.(2018·吉林省吉林调研三)下表为有关甲骨文与金文的比较。据此可知( )
B.金文的造字方法来源于甲骨文
C.商朝的史料只有金文和甲骨文
D.金文作为载体是有历史意识的
解析甲骨文是商周时期的文字,不是记述商王朝兴亡的史书,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金文记载的内容,不能体现出金文的造字方法来源于甲骨文,故B项错误;金文与甲骨文是商周记载史实的文字,不是史书,故商朝的史料只有金文和甲骨文表述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金文是商朝记载史料的文字,记载了商朝的史实,故D项正确。
答案 D
3.(2019·山西太原模拟)商周时期,士是贵族的最低阶层,有一定数量的“食田”,能文能武,生活无忧,春秋战国之际,士发生分化,或成为传授知识的教师,或变为主持仪式的赞
礼人,或发展为新兴地主。士阶层的分化( )
A.成为百家争鸣的根源
B.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
C.有利于推动社会变革
D.是宗法制瓦解的产物
解析据题干可知,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士的分化,士的分化与活跃,推动了百家争鸣的兴起,希望按照自己的方式来改造世界,从而推动了社会变革的进程,故选C项。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课时跟踪检测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含解析岳麓版必修3
课时跟踪检测(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当代哲学泰斗冯友兰认为“在中国哲学史各时期,哲学家派别之众,其所探讨问题之多,范围之广,及具研究兴趣之浓厚,气象之蓬勃,皆以子学时代为第一”。子学时代哲学繁盛的原因是( )
A.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B.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
C.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形成D.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变革
解析:选D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出现是因为社会处于转型时期,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变革,故D项正确。
2.“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致君唐虞际,淳朴忆大庭”“死为星辰终不灭,致君尧舜焉肯朽”,杜甫的这些诗句表达了他对尧舜之治的理想社会的向往。春秋战国时期与杜甫这一向往相近的思想学派是( )
A.道家B.墨家
C.法家D.儒家
解析:选 D 道家强调“无为而治”,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法家主张“以法治国”、重刑法,故A、B、C三项错误;据材料“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致君唐虞际,淳朴忆大庭”和“死为星辰终不灭,致君尧舜焉肯朽”可以看出杜甫希望君主施行仁政,像古代尧舜那样的明君一样,以仁治天下,这与儒家思想的“仁”相近,故D项正确。
3.“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这段文字出自谁的作品( )
A.孔子B.庄子
C.韩非D.墨子
解析:选B 通过材料不难看出,通篇都是辩证法和齐物的思想,作为战国时期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庄子的思想充满着辩证法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齐物”的哲学主张,故B项正确。
2019年高考全国1卷真题及答案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全国Ⅰ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历史部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25.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 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26.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据此可知,在唐代
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
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 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
27.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A.交通方式的变革 B.土地制度的调整
C.货币制度的改变 D.地区经济的差异
表1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毗邻上海的川沙县部分名人的简历,说明当时国内A.科举取士转向选拔实务人才 B.传统社会结构受到冲击
C.儒家的义利观念被抛弃 D.新式工业在经济中居于主导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检测(二)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含答案.docx
2019 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时检测卷含答案
课时检测(二)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
一、选择题 (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 )
1. (2018 石·家庄模拟 )春秋后期,自由讲学蓬勃兴起。在齐国,国君还筑有宏大的稷下
学宫,容纳数百千人,专供各派学者到此“不治而议论”。当时的自由讲学() A.均主张社会变型B.得到了各诸侯国的支持
C.否定了传统观念D.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
解析:选 D春秋后期诸子百家自由讲学,各派思想论争,推动文化教育的发展,故D
项正确。 A、 B、C 三项说法均太绝对,故排除。
2.(2018 ·明一中检测昆)春秋时期,孔子重新诠释了周礼,他并未将礼制规范强加于人,
而是引导人们以血缘亲情为基点,推己及人,以此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关系,将礼从外在
的等级制度和社会规范转化成了人们内在的道德意识。据此可知,孔子()
A.淡化了礼制中的等级观念
B.试图推动宗法制度的复兴
C.努力使礼制与时代相适应
D.对墨家思想的吸收与转化
解析:选 C孔子主张“贵贱有序” 、“ 爱有差等” ,并没有淡化礼制中的等级观念,
故 A 项错误;“以血缘亲情为基点”是为了“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关系”而非试图推动宗法
制度的复兴,故 B 项错误;孔子重新诠释了周礼,以血缘亲情为基点,强调人们内在的
道德意识,以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关系,使礼制与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相适应,故 C 项
正确;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墨子生活在战国时期,故 D 项错误。
3. (2018 孝·义摸底 )老子的名言有“治大国如烹小鲜”,意思是,治国如同烹小鱼,不
过秦论练习题答案
过秦论练习题答案
秦始皇篇
第一题:帝国与专制政权
在秦国嬴姓的奋斗下,秦始皇成功统一中国各个诸侯国,建立了秦朝。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并且实行了强制
的中央集权制度。这样的政治制度被誉为"帝国",也被称为“专制政权”,维持了秦朝多年的和平与稳定。
第二题:道家思想与法家思想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工程。其中,推行法家
思想是秦始皇秉持的重要政策之一。法家主张以法为活,通过制定严
厉的法律和行政命令来约束人民,以达到维护社会秩序和统治稳定的
目的。而道家思想则提倡以无为而治,即不过度干预民间事务,注重
自然的运行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第三题:焚书坑儒
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秦始皇下令焚书坑儒,这也是秦朝政策中的
一个重要部分。焚书坑儒意味着烧毁了很多有关古代学问和历史的文献,同时屠杀了很多学者和儒生。这样做的原因是为了消除不同学派
和思想对国家统一的潜在威胁,同时也是为了提倡法家思想,使统治
者的权威被确立和传达到国民心中。
第四题:修筑长城
秦始皇下令修筑长城,以保护北方边疆免受匈奴等外族的侵袭。修
筑长城不仅增加了国家的防御能力,也是为了维持社会秩序,通过强
制劳动的方式,加强统治者对人民的控制和监督。
第五题:统一货币与统一文字
秦始皇还进行了统一货币和统一文字的改革。通过统一货币系统,
秦始皇加强了对经济的掌控,使交易更为便利。统一文字则有助于加
强中央政府和各地方政府之间的通信和统治,促进信息的流通和民众
对政策的理解。
继承篇
第一题:秦朝文化遗产
秦朝的文化遗产主要体现在建筑、法制、文字和统一度量衡等方面。建筑方面,秦朝兴修了很多重要的水利工程,如灵渠、都江堰等,这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测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测试
卷及答案解析
(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周代实行严格的爵位制度,对此有人指出“让天子与诸侯等不同等级的贵族一样,都有相应的爵位,因此天子并非‘绝世之贵’,故不敢‘肆于民上以自尊’”。这表明该制度()
A.促成不同等级和谐相处
B.限制了周王的专制权力
C.造成周王室势力的没落
D.为分封制的实施创造条件
【答案】B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周代实行的爵位制度是把诸侯分为不同的等级,并不是适用于统治阶级内部所有贵族,不会促成不同等级和谐相处,故A项错误;周代实行严格爵位制度的目的是保证周天子的权力,巩固统治,而材料“天子并非‘绝世之贵’,故不敢‘肆于民上以自尊’”说明有人主张限制周王的专制权力,故B项正确;周王室势力的没落是由政治、经济等多种因素造成,故C 项错误;周代爵位制是对分封制下诸侯的等级规定,二者同时存在,故D项错误。
2.(2019·河北名校联盟联考) “周代分封制的实质则是周天子作为国家元首委派诸侯去各地建立地方政府,推行天下一统的政治制度。”这说明分封制()
A.加强了皇权专制统治B.开创了地方分权体制
C.有利于边疆地区开发D.强化了国家整体观念
【答案】D
【解析】A项“皇权专制”的说法本身错误,此时中国还没有实行皇帝制度;B项“地方分权”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项说法本身正确,但题干信息体现不出,排除;根据材料“国家元首委派”“推行天下一统”可知,分封制强化了国家整体观念,故D项正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检测(二)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石家庄模拟)春秋后期,自由讲学蓬勃兴起。在齐国,国君还筑有宏大的稷下学宫,容纳数百千人,专供各派学者到此“不治而议论”。当时的自由讲学( )
A.均主张社会变型B.得到了各诸侯国的支持
C.否定了传统观念D.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
解析:选D春秋后期诸子百家自由讲学,各派思想论争,推动文化教育的发展,故D 项正确。A、B、C三项说法均太绝对,故排除。
2.(2018·昆明一中检测)春秋时期,孔子重新诠释了周礼,他并未将礼制规范强加于人,而是引导人们以血缘亲情为基点,推己及人,以此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关系,将礼从外在的等级制度和社会规范转化成了人们内在的道德意识。据此可知,孔子( )
A.淡化了礼制中的等级观念
B.试图推动宗法制度的复兴
C.努力使礼制与时代相适应
D.对墨家思想的吸收与转化
解析:选C孔子主张“贵贱有序”、“爱有差等”,并没有淡化礼制中的等级观念,故A项错误;“以血缘亲情为基点”是为了“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关系”而非试图推动宗法制度的复兴,故B项错误;孔子重新诠释了周礼,以血缘亲情为基点,强调人们内在的道德意识,以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关系,使礼制与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相适应,故C项正确;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墨子生活在战国时期,故D项错误。
3.(2018·孝义摸底)老子的名言有“治大国如烹小鲜”,意思是,治国如同烹小鱼,不能急,不能用大火,不能总翻个,要用慢火适当烹饪。这反映了老子( )
A.以德治民的思想B.向往小国寡民的生活
C.休养生息的思想D.反对社会变革和战争
解析:选C以德治民是儒家的思想主张,故A项错误;材料中呈现的是老子的治国理念,不是老子的社会理想,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急,不能用大火,不能总翻个,要用慢火适当烹饪”即无为而治,故C项正确;材料“要用慢火适当烹饪”,并不等同于反对社会变革和战争,故D项错误。
4.荀子主张,上天降生百姓不是为了伺候君主的,相反,上天立下君主是为了人民。这一主张体现了( )
A.法治思想B.礼治思想
C.仁政思想D.民本思想
解析:选D荀子认为“上天降生百姓不是为了伺候君主的”,“上天立下君主是为了人民”,体现的是以民为本的思想,未体现法治思想,故A项错误,D项正确;礼治思想和仁政思想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C两项错误。
5.先秦时期某学派主张的理想社会被有的学者评论为“蜂蚁社会”:“大腹便便稳坐中央的君主,是蜂王或蚁后,那些什么想法都没有,只知道按照法定程序做贡献的臣民,是工蜂和工蚁。”该学派是( )
A.儒家B.道家
C.墨家D.法家
解析:选D材料讲述的是中央集权制度的特征,而儒家强调德治和仁政,故A项错误;道家强调无为而治,故B项错误;墨家主张尚贤、节俭、兼爱、非攻,故C项错误;材料“蜂蚁社会”“法定程序”反映了中央集权制度的特征及以法治国,该学派应是法家,故D项正确。
6.“堂高三尺,土阶三等,茅茨不翦,采椽不刮……夏日葛衣,冬日鹿裘。其送死,桐棺三寸(薄葬之意),举音不尽其哀。教丧礼,必以此为万民之率。”下列思想主张与材
料出自同一学派的是( )
A.为政以德B.严刑峻法
C.无为而治D.兼爱非攻
解析:选D为政以德是儒家学派的思想,儒家重视丧礼,与材料“其送死,桐棺三寸”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与法家严刑峻法无关,故B项错误;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思想,与材料“教丧礼,必以此为万民之率”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茅茨不翦,采椽不刮”是说用茅草搭盖屋顶而不加修剪,用栎木做椽子而不经刮削,符合墨家的节用的主张,故D 项正确。
7.(2018·河南中原名校质检)战国时代的纵横家,鼓吹依靠合纵、连横的活动称霸,或者建成“王业”。他们宣传:“外事,大可以王,小可以安。”纵横家提出以上主张的原因是( )
A.诸侯争霸力图实现全国统一
B.兼并战争发展的现实要求
C.政治改革运动引发战争不断
D.争霸形势出现势均力敌
解析:选B诸侯争霸发生在春秋时期,其目的是实现局域性或者全国性的霸主地位而非全国统一,故A项错误;为适应战国时期诸侯兼并战争的需要,这一时期的纵横家纷纷鼓吹“外事,大可以王,小可以安”,故B项正确;引发战争不断的是各国间实力对比的消长而非政治改革运动,故C项错误;“争霸形势出现势均力敌”属于脱离材料的主观臆断,故D项错误。
8.有学者指出:“诸子百家的智慧和伟大成就,不是战国之后历代专制主义者所能泯
灭的,它所留给后世的宝贵思想财富,两千多年来世代传承不已,不仅有相当的历史价值,更有难以估量的现实价值。”这说明( )
A.历代以百家思想为官方思想
B.百家争鸣具有深远历史影响
C.百家思想符合现实社会需要
D.历代君主企图扼杀各家思想
解析:选B汉代确立儒家思想为正统思想,此后,历代基本上推崇儒学,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两千多年来世代传承不已,不仅有相当的历史价值,更有难以估量的现实价值”可知“百家争鸣”具有深远历史影响,故B项正确;百家思想中有些是符合现实社会需要,有些则不符合现实社会需要,故C项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9.《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的三百多首诗歌被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每一部分各有侧重。下列篇章中具有“周王朝王城所在地的诗歌”“赞颂周族祖先开拓之功”等特点的是( )
A.《关雎》B.《公刘》
C.《鲁颂》D.《伐檀》
解析:选B《关雎》是国风,通常认为是一首描写男女恋爱的情歌,故A项错误;《公刘》叙述周祖先公刘带领周人由邰迁豳的经过,与材料中“赞颂周族祖先开拓之功”相符,故B项正确;《鲁颂》产生于鲁国曲阜一带与材料中“周王朝王城所在地”不符,故C项错误;《伐檀》是国风,反映劳动者对统治者不劳而获的讽刺,与材料中“赞颂周族祖先开拓之功”不符,故D项错误。
10.战国时期,被称为南蛮的楚国日益强大,它在问鼎中原、诸侯争霸的过程中与北方各国频繁接触,在文化领域孕育出了楚辞这样的诗歌体裁。材料表明( ) A.文化发展必须要地域交流
B.楚辞改变了中国文化走向
C.文化发展成就了楚国霸业
D.楚辞具有文化融合的痕迹
解析:选D文化发展必须要地域交流的说法太绝对化,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楚辞的影响,故B项错误;材料说的是楚国霸业有利于楚辞的出现,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它在问鼎中原、诸侯争霸的过程中与北方各国频繁接触,在文化领域孕育出了楚辞这样的诗歌体裁”可以得出楚辞具有文化融合的痕迹,故D项正确。
11.如图为山西陶寺遗址(新石器时代)出土的朱书扁壶。有学者考证
朱砂刻画的符号为“文”字。作为史料,可以用来佐证这一时期( )
A.长江流域的原始制陶业发达
B.刻画符号可能是文字的起源
C.釉陶制品在经济生活中广泛使用
D.已经掌握“釉上彩绘”烧制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