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PPT课件

合集下载

第21课 社会习俗的变化

第21课   社会习俗的变化

第21课社会习俗的变化

【学习目标】

1、知道民国以来剪发辫、禁缠足、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2、体会民国以来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认识社会变迁的历史原因。

【重难点】

重点:社会习俗变化情况

难点:认识新风俗取代旧风俗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社会习俗:亦称“社会风俗习惯”。人们自发形成,并为社会大多数人经常重复的行为方式。对人们行为的控制是非强制性的,是潜移默化的,是特定社会的产物,与社会制度变革有密切关系。

辛亥革命的影响: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同时也使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其突出的表现是中国的社会风俗发生了巨变。

认真阅读课本130-134页,完成下列内容,并在书上做好笔记。

【展示交流】

小组展示、讲解自己的答案,教师补充解释

【课堂小结】

在PPT上带领同学们进行课堂小结

【达标训练】

1、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临时大总统通令全国各地男子限期剪辫,剪辫深入城乡各地。

2、在清朝,官民服装有别,男人一般穿。民国初年,男人礼服一般分为和两种,女子礼服用。20世纪20年代以后,在各大城市流行的,男装是、与,女装是。

3、废除清朝官场的、称呼,以和代替跪拜等旧有礼节。

4、、辛亥革命后妇女解放的两大标志

5、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假如你是一位已经接受新生事物并生活在当时的上海某政府官员,你不可能( )

A.坐轮船、火车去北京购买商品

B.向你的上司行跪拜礼、称“老爷”

C.发电报问候亲人、与朋友照相

D.在报纸上看新闻、休闲时看电影

6、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为历史背景的电视剧中不可能出现的情景是 ( )

中华书局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1课社会生活的变化

中华书局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1课社会生活的变化
中国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获 奖的影片——《渔光曲》
辛亥革命后, 民国政府发出 《剪辫通令》, 结辫陋习至此 革除。
近代男子发式
民国初年,服饰由过去的拘 谨保守逐渐向美观开放、舒 适方便方向发展。当时,中 山装为男子最具特色服装, 女子服装以旗袍最为时尚
中山装 旗袍
马 褂
中 山 装
西 服(外来)
缠足起源之迷 维新派人士在广州成立了“不缠足 中国古代女子缠足兴起于北宋,五 会”,并逐渐推广,新学堂则以不缠足 代以前中国女子是不缠足的。古语云: 为基本的入学条件,不缠足运动轰轰烈 “小脚一双,眼泪一缸”,古代妇女缠 烈地开展起来。 足是个异常痛苦的过程,通常会选在女 1912年,孙中山指示内务部通令全 孩五六岁时开始缠足,因为脚骨还未长 国各省,禁止女子缠足。从此,各地开 大、长硬,较易收效,目标是将小脚缠 展了大规模的放足运动,缠足的妇女逐 成符合“瘦、小、尖、弯、香、软、正” 渐减少。不缠足有利于提高中国妇女的 七个要诀的小脚。 地位并改变生活。
见面礼:
民国之初,为了体现民主 共和精神,中华民国临时 大总统孙中山宣布废除跪 拜、作揖等礼节,代之以 鞠躬、握手。礼仪的简化,
跪拜、作揖
鞠躬、握手
显示出平等、自由等 文明精神。中外人员交
往开始采用西方的握手礼 节。
老爷、大人
君、先生
民国初期,社会风俗的另 一重大变化是改称呼。清 朝官场中的“老爷”“大 人”的称呼是中国古代社 会等级制度的反映。 1912 年,孙中山颁布命令,废 除清朝官场上的“大 人”“老爷”等旧称呼, 官员之间以官职相称。

初中历史 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7 人教版精品课件

初中历史   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7 人教版精品课件

衣食住行用的变迁 --食
粮票
油票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商品供应严重匮乏,人们购买粮油都要凭粮票、油票。
窝头
野菜
衣食住行用的变迁--食
改革开放后,人们食物琳琅满目,讲究营养均衡、 粗细搭配、绿色食品,健康饮食。
衣食住行用的变迁--住
茅草房
改革开放以前,人们 的居住条件差,大多 数家庭住的是茅草房、 土坯房、大杂院。
时间
改革开放前
改革开放后

数量有限,凭布票供应,色彩样 式单调,只有中山装和解放装。
衣着日益丰富多彩,服饰展 示风度和个性。

食物匮乏、单调,凭粮票供应, 人们不但能吃饱,还能吃好, 营养不足,许多人温饱不能解决。 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

居住条件差,多数是茅草房、 土坯房、大杂院。
居住面积扩大,室内装修 和居住环境有了明显改善。
当社会财富增加之后,就可以对那些“弱势群体” 提供更为有效的帮助。
这样两全其美,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共同富裕。
当堂巩固
1.中国改革开放后出现的生活景象有( D )
①大家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
②城镇居民凭粮票、油票购买食品
③人们的服饰丰富多彩,展示个性
④开私家车出行的人越来越多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土坯房 大杂院

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共47张PPT)

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共47张PPT)
过去人们食物匮乏,只有野菜和粗粮,人们为解决温 饱并无选择。现在食品供应丰富,人们不但要吃饱, 还要吃好,人们开始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和选 择绿色食品。
改革开放前
改革开放初
改革开放后
住宅小区
别墅区
改革开放前
改革开放后
你从中发现了什么问 题?该如何解决,请 你出个主意?
减缓交通堵塞,我有锦囊妙计!
③人们的服饰丰富多彩,展示个性
D
④开私家车出行的人越来越多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当堂达标
【4】马齿苋、荠菜、苦菜、香椿、槐花等野菜,原本都是人们因为粮食
不足用来充饥的,现在却成为餐桌上的稀罕物,受到大家的喜爱。这说
明现在人们在吃上注重(
A.饥饱
B.猎奇
) C.绿色健康
C D.粮食
【5】改革开放前,人们曾使用过五花八门的粮票、油票和布票,反映了
发展迅速,网民规模不断扩大,互联网普及率日益提高
【合作探究】
探讨改革开放前后我国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 化的原因?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3.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努力 4.科技革命的影响
对于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变化,你有什么 感想?
我国很多地方在姑娘出嫁时往往娘家要陪送嫁妆, 嫁妆在改革开放前就是社会上流传着的“四大件”, 它们被看作是当时高生活水平的标志。你们知道这 “四大件”指的是什么吗?

21社会生活的变迁

21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出现的第一条正式运营的铁路是 中国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影片是
《渔光曲》
中国近代最著名的报纸是
《申报》
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是 商务印书馆
课堂小结
近 代 交 通 通 讯 社 会 习 俗 变 化
文 化 生 活 变 迁
火车、 轮船、 有线电报、电话 照相、电影、报 刊、出版机构
时间
出版的报纸
宣传的思想
维新变法思想
维新变法运动 《万国公报》(后 时期 改为《中外纪闻》 辛亥革命时期
新文化运动时 期
《民报》
《新青年》、 《每周评论》
民主革命思想
民主、科学
3、文化出版机构的出现
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被日军炸后的商务印书馆
二、文化生活的变迁
1、装束的变化与废止缠足 2、社交礼节的变化 3、称谓的的变化
3、文化出版机构的出现
1、照相、电影传入中国
末代皇帝溥仪与皇后婉容的合影
日 本 偷 袭 珍 珠 港
日 本 偷 袭 珍 珠 港
《渔光曲》 (1935年) 第一部有声电影
我国第一部 无声电影 《定军山》 (1905年) 胡蝶在《歌女 红牡丹》中的 中国第一部在国际电 剧照(1931年) 影节获奖的影片
最早的中文报纸
老照片
1903年 慈禧扮观音 一生七八百张照片, 其中有生活照,也 有化妆照,让我们 看到了一个别样的 慈禧……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21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新人教版)PPT课件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21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新人教版)PPT课件
导入新课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 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 人们生活方式的新变化。
导航目录
学习目标 新课讲授 课堂小结 课堂演练
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了解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
掌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就业制度发生的变化及社会保障
体系。 二、能力目标:
全国粮票
转移粮食关系证明
三、居住条件
茅草屋 土坯房
砖瓦房
筒子楼
住宅小区
四、就业和社会保障
改革开放前: 分配工作,“铁饭碗”,大锅饭,公费医疗。
改革开放后:
返回主界面
课堂小结
衣食住行的变化
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变化 从前的“铁饭碗”被打破,就业渠道 拓宽。人们可以通过人才市场自主择业。国 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 作得到加强,城镇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制度进一步健全,医疗保险制度也迈开了步 伐。
一、从服饰看现代社会的变迁
20世纪70年代的穿着
1954年上海布票
二、粮票的历史
粮票是按照年龄,确定每人每月的粮食分配 数量。当时十三、四岁的男孩子,一般的定量是 每月不到二十市斤(十公斤)。其中有三分之二 是粗粮(即玉米面),三分之一是细粮(即大米、 白面),因此就需要用“粗粮票”“面票”和 “米票”来区分。
返回主界面

八年级历史(人教版)下册课件:第19-21课(共49张PPT)

八年级历史(人教版)下册课件:第19-21课(共49张PPT)
A.人们的生活方式变革,观念进步 B.城乡人民收入大幅度增长
C.国家重视人民生活的改善
D.改革开放使我国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
1983年
邓小平 同志的 “三个面 向”指明 了中国教 育的发展 方向,说 明了党和 国家领导 人对基础 教育的关 注和重视。
第19课
80年代
科教 兴国 的奠 基工 程
科教兴国 ”战略。 措施:实施“_________
90 年 代 内 容 教育 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 明确提出“把_____
地位” 。
高水平 大学的工作。 和_______
• 学前教育 幼儿园 • 初等教育 小学(六年)
初中(三年)
九年义务教育
基础教育
• 中等教育
高中(三年) 专科(二至三年) 本科(通常四年) 硕士(二至三年) 研究生 博士(三年)
• 高等教育
党和政府如何重视和发 展基础教育的?
1、1986年颁布实施《中华人 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国家重视高等教育
1、我国高等教育发展 情况如何? 2、在科技方面取得了 哪些成绩?
1、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情况如何?
(1)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 高等教育的发展。
(2)高等教育已形成相当的规模,学校数 量大大增加、学科门类齐全、布局结构日趋 合理。 (3)教育质量、办学效益、办学条件明 显提高。 (4)20世纪90年代教育部启动了将北大、 清华等若干所大学建设成世界一流大学和 高水平大学的工作。

【历史】岳麓版必修2精美课件:第4单元第21课 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

【历史】岳麓版必修2精美课件:第4单元第21课 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

(2)作用:发挥大城市的 辐射带动 作用,为中小城
市和小城镇的发展提供依托。
问题思考
2.为什么改革开放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转折点? 提示 (1)改革开放推动了经济的发展,而城市化进 程正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 (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发展了乡镇企业,促进了农村
的城市化进程。
(3)城市的改革促进了城市的扩大和经济的发展,对 农村劳动力等的需要增强,进一步推动了城市化。
③国家政策的影响。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 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促使人们生活方式发生了变
化。
④近代社会生活巨变的延续。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不仅 在城乡普遍发生,而且更深刻更彻底。
⑤受国际环境影响。特别是方兴未艾的第三次科技革命
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使中国社会受到很大冲击。 (2)启示 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不动摇,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⑥成立专门机构,加强对问题学生的管理、疏导,预防 青少年网络上瘾、网络犯罪等。
10.阅读下图:
请回答:
(1)从上图中可以看出中国城镇化发展较为迅速是
在什么时候?原因是什么? (2)中国城镇化有什么特点? (3)如何评价中国城镇化的进程?
答案
(1)改革开放前,城镇化进程十分缓慢。改革开
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我
8.2007年世界十大流行语中排在第10位的是“Chinese”, 这个词汇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的崛起,以

《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社会生活PPT课件

《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社会生活PPT课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认识改革开放不仅增强了我国的经济实力, 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是人们的一些观念发生了根本 性的变化。认识改革开放是一个十分复杂和艰难的过程, 它需要全体国民的共同参与、认真思索和不懈奋斗才能完 成,从而坚定对改革开放的信念和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
重点
就业制度的变迁及影响,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健全。
A.等待政府分配,进国营企业抱住“铁饭 碗” B.走后门、拉关系 C.解决就业是政府的事,所以完全依赖政 府给予解决 D.努力提高自己全面素质,转变就业观念, 以便适应社会的需求
3.以下对我国新时期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 说法不正确的是( A ) A.我国劳动就业已经彻底告别了“铁饭 碗”、“大锅饭” B.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是市场经济体 制改革的配套改革 C.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充分体现了我 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D.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推动了我国社会主 义的和谐发展
2.社会保障制度涉及的内容 3.范例: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 4.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健全的意义
1.社会保障制度的概念
社会保障制度,是指 依据一定的法律和规 定,为保证社会成员 的基本生活权利而提 供的救助和补贴。
2.社会保障制度涉及的内容
我国的社会保障
社 会 保 险
社 会 福 利
社 会 救 济
优 抚 安 置
难点
就业政策转变的原因,由供给制保障模式到社会养 老保险制度的建立。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1课 社会习俗的变化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1课 社会习俗的变化

第21课社会习俗的变化

【内容标准】

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发型服饰变化、称谓变化、礼节变革、提倡女权等知识。通过对民国初年社会风俗变迁的讨论与分析,让学生得出这是道德观念、等级观念和思想观念的改革,是社会发展、历史进步的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俗变迁的文字、图片等史料,并对其进行归类,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民国初年社会风俗的变迁与创新,有重大的社会价值,它是社会发展的缩影。

【教学要点】

要点:剪发辫、易服饰、改称谓、废跪拜、禁缠足、倡女权

重点:清末民初的社会风俗变迁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标志。

难点:新风取代旧俗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上一课时重点知识。

辛亥革命在结束两千年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同时,也促使中国人思想解放与生活方式改变,其突出表现是西风东渐,中国的社会风俗发生了巨变。

【新课探究】

一、剪发辫、易服饰——生活方式近代化

1、剪发辫①剪辫运动,兴起于辛亥革命爆发后,辫子的去留成为从新从旧的标志。

②孙中山颁布限期剪辫令,剪辫深入城乡。③剪辫的影响:改变了旧的落后的观念,方便工作,有利于个人卫生,对社会生活也产生了巨大影响,促进了理发业等新兴服务行业的发展。

2、易服饰

①辛亥革命后:洋装洋饰开始流行。②民国初年:男子礼服——西服、褂袍;女子礼服——褂裙。

③20世纪20年代后:男装——西服、中山装、长衫,其中中山装逐渐成为中国男子礼服。女装——旗袍。④易服饰的影响:服饰的多样化与不断翻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满足了人们不同的审美需求。

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42张ppt】

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42张ppt】
我国很多地方在姑娘出嫁时往往娘 家要陪送嫁妆,嫁妆在改革开放前就是 社会上流传着的“四大件”,它们被看 作是当时高生活水平的标志。你们知道 这“四大件”指的是什么吗?
缝自 纫行
机车





手 表
收 音 机
冰 箱 改 革 开 放 初
洗衣机
空调 电视

革 开
手机


住 房
电脑 汽车
第21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B.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C.人们努力生活得更好 D.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变化
当堂达标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3】中国改革开放后出现的生活景象有( )
①大家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
②城镇居民凭粮票、油票购买食品
③人们的服饰丰富多彩,展示个性
D
④开私家车出行的人越来越多
A.①④ B.②③
(手表),九十年代看腰上(手机)”的现象主要反映了( )
A.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B.时间观念的增强
A
C.通讯手段的进步
D.消费观念的变化
当堂达标
【2】从有啥吃啥到吃 啥有啥,从绿蓝灰到五彩缤纷,从破烂平房到漂 亮楼房,从自行车到私家车进平常百姓家,主要原因是( )
B A.人们不再发扬艰苦奋斗的传统

《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变化》PPT

《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变化》PPT

2.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
(1)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 服和劝禁缠足等革除社会陋俗的法令,强令 男子剪掉辫子,劝禁女子缠足 风俗习惯 (2)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简单的 鞠躬、握手礼 (3)取消“老爷”“大人”的称谓,代之以 “先生”的称呼,体现出自由平等的新风尚
生活方式
趋向 崇洋逐新
上“实业救国”道路
(1)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
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各种实业团体
迅速发展
纷纷涌现,人们竞相投资设厂,海外华侨也
——“短 原因 归国创业,掀起了发展实业的热潮
暂的春天”
(2)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
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概况
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
社会生活的变化 1.新式交通
时间 19世纪70年代以后
西方发明的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等新式 表现
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
(1)新式交通工具的引入,方便了人们的出行, 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影响
(2)近代铁路和公路的修筑,水上、空中航线的 开辟,新式马路的修建,传统街道的改造,近代交 通管理和通信事业的发展,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产 方式和生活方式
解析:本题考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19世纪六 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A项排除;张謇提倡 “实业救国”,但大生纱厂并不是中国第一家民族工业企 业,B项排除;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 春天”,C项排除。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总体来说还比较落 后,而且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地区分布也极不平衡, 故选择D项。

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 下册 课件 第21课 《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共44张PPT)

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 下册 课件 第21课 《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共44张PPT)

改革开放前
人均面积小 居住条件差
改革开放后
人均面积扩大 居住环境改善 注重室内装修 启动“安居工 程”
改革开放前
城市中拥挤的四合院
农村中的茅草房
改革开放后
住宅小区
别墅区
中国第一村——华西村
改革开放前
步行和自行车 为主 交通不发达
改革开放后
铁路公路航线 增长很快 私人汽车进入 寻常百姓家
改革开放前
A.人们的生活方式变革,观念进步 B.城乡人民收入大幅度增长 C.国家重视人民生活的改善 D.改革开放使我国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
5.1972年,尼克松访华时不可能看见 的是( ) A.人们在街上排队购买所有物品 B.人们的服装只有简单的灰、蓝色 C.人们大多住简陋狭窄的房子 D.汽车在高速公路上奔驰
食物匮乏单调 营养不足 难以解决温饱
改革开放后
从吃饱到吃好 营养均衡 粗细搭配 绿色食品
票证年代
“排着长队购物,勒紧肠子度日”
北京的粗粮票(只能买玉米面)
米票(可以买大米)
面票(可以买白面粉)
油票(可以买食用油)
改革 开放前
“吃饱肚子成奢望”
有一位开国上将,每月工资400多元,相当于一个 普通工人5个月的工资。上将的秘书撰文说:“司令级 别高,有些补助,当时叫特供,一个月4斤猪肉,4斤 黄豆。司令有4个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经常半夜 里吵着要吃的”。 ——《建国初期上将们的生活——高薪却刚好温饱》 20世纪60年代,每月只有3两的油和肉,当时一些 机关工作者常成群结队到山区郊外挖野生植物的茎, 把它们磨成粉末,来弥补粮食定量不足!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社会生活的变化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2.掌握社会生活的主要变化和原因;

3.培养学生的社会观察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

1.了解社会生活的主要变化;

2.分析社会变化对个人和社会产生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

1.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的社会观察能力。

四、教学准备

1.课件:包括社会生活的变化的概述、案例分析等;

2.相关资料:社会生活的变化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的案例资料;

3.PPT演示。

五、教学过程

1.导入(10分钟)

教师通过呈现历史上一些重大的社会变革事件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激发学习的欲望。

2.概述(15分钟)

教师通过PPT演示的方式向学生介绍社会生活的变化的一般概述,包

括社会生活的变化的内容、演变的过程和原因。

3.案例分析(30分钟)

教师根据相关资料,选择一些社会生活变化的案例,结合学生的实际

生活经验,进行详细分析和讨论。例如:工业革命对农村人口流动和城市

化的影响、互联网的普及对社交方式和信息获取方式的改变等。

4.总结归纳(1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案例分析部分中的主要观点和结论,培养学生的社

会观察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5.拓展延伸(15分钟)

教师提供一些与社会生活的变化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

和思考进行讨论和思考,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社会变化对个人和社会产生的

影响以及应对变化的策略。

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社会生活的变化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掌握了社会生活的主要变化和原因,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观察能力和历史思

(淮安专版)2020中考历史复习方案第21课时科学文化与社会生活课件

(淮安专版)2020中考历史复习方案第21课时科学文化与社会生活课件

②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投入巨额资金改善交通条件,并取得巨大成就。截至2010
课 时
年底,中国的铁路营运里程已居世界第二位。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我
提 分
国高速公路里程已居世界前列。中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城市道路建设发展
练 习
迅速,很多城市大力发展轨道交通,改善城市交通状况。人们的出行方式发生了
【误区警示】“两弹一

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
星”中的“两弹”指的

梳 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 是核弹和导弹,而不是原

国家。
子弹和氢弹。邓稼先为
课 时
④杰出人物:钱学森、邓稼先等中国科学家。
提 分
⑤历史意义:“两弹一星”的成功,是在党和国家
我国的原子弹和氢弹事 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被
练 习
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核 心
【识图学史】






提 分
20世纪70年代的衣着


【误区警示】粮票、布票等是 特殊经济条件下的历史产物。 最早实行凭票证供应的就是粮 食。改革开放前,人们买粮食买 布要凭票,主要是因为当时经济 发展水平低。
核 心
2.交通、通信的不断发展

(1)交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1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社会风俗 的变迁
剪辫
服饰 不缠足 礼仪称谓
1
断发
• 辛亥革命后, 民国政府发 出《剪辫通 令》,结辫 陋习至此革 除。
பைடு நூலகம்
辛亥革命爆发后,剪辫子成 了革命的一种标志,所谓 “不剪发不算革命”,人们 抵制的现象也不断发生, 革命军和青年学生就给他们 强行剪辫。蓄辫的旧习渐渐
地被革除。
9
礼仪
• 民国之初,为了体现 民主共和精神,中华 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 山宣布废除跪拜、作 揖等礼节,代之以鞠 躬、握手。礼仪的简 化,显示出平等、自 由等文明精神。中外 人员交往开始采用西 方的握手礼节。
10
称谓
民国初期,社会风俗的另一重
大变化是改称呼。清朝官场中
的“老爷”“大人”的称呼是
中国古代社会等级制度的反映。
Learning Is Not Over. I Hope You Will Continue To Work Hard
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14
12
写在最后
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Study Constantly, And You Will Know Everything. The More
You Know, The More Powerful You Will Be
13
谢谢你的到来
学习并没有结束,希望大家继续努力
不缠足有利于提高中国妇女的 地位并改变生活。
8
三寸金莲
三寸金莲跟我国古代妇女裹足的陋习有关。 裹足的陋习始于隋,在宋朝广为流传, 当时的人们普遍将小脚当成是美的标准, 而妇女们则将裹足当成一种美德,不惜忍受剧痛裹起小脚。 人们把裹过的脚称为“莲”不同大小的脚是不同等级的“莲”, 大于四寸的为铁莲,四寸的为银莲,而三寸则为金莲。 三寸金莲是当时人们认为妇女最美的小脚.
1912年,孙中山颁布命令,废
除清朝官场上的“大人”“老
爷”等旧称呼,官员之间以官
职相称。
11
想一想:
这些礼节和称呼的改变有哪些重要意 义?
礼仪的简化,显示出平等、自由等文 明精神。孙中山废除这些有着强烈的 等级色彩的旧称呼,体现了资产阶级 追求平等的愿望。这些变化也说明了 自由、平等民主思想观念逐渐被人们 接受。
2
近代男子发式
剪辫有利于个人卫生,也 方便工作,为什么还会遭 到很多人的反对?联系有 关史实,谈谈你的看法。
返回
喜欢长辫子的大有人在,这其实也是传统 的美扎根在人们心中的缘故。再者,古人 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甚 至把爱护头发变成孝道的一种延伸,这里 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留长发在古代习以 为常,一旦要剪掉,就必然变成为一种革 命。这甚至被认为是大逆不道也就不足为 奇了。特别是清代,辫子就是国格人格, 辫子就是性命一样,让他把辫子剪掉就是 奇耻大辱,会在人前抬不起头来。
3
服饰
民国初年,服饰由过去的 拘谨保守逐渐向美观开放、 舒适方便方向发展。 当时,中山装为男子最具特色服装, 女子服装以旗袍最为时尚
4
5
满族旗袍
6
现代古风旗袍
7
返回
不缠足
维新派人士在广州成立了“不 缠足会”,并逐渐推广,新学堂则 以不缠足为基本的入学条件,不缠 足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1912年,孙中山指示内务部通 令全国各省,禁止女子缠足。从此, 各地开展了大规模的放足运动,缠 足的妇女逐渐减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