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专题】地形对气温的影响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微专题—气温 (共18张PPT)

高中地理:微专题—气温 (共18张PPT)

1.气温的分布与变化 空间变化:太阳辐射的分布,地形差异 (1)气温的垂直分布
①气温垂直递减率:对流层随高度 的增加而递减,迎风坡每上升100 米,气温下降0.6℃。背风坡每上 升100米下降约1℃。(焚风效应) ②逆温
1.气温的分布与变化
空间变化:
(1)气温的水平分布
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全球分布规律:气温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太阳辐射) 南北半球分布规律:南半球等温线稀疏,北半球密集(海陆分布) 海陆分布:1月北半球大陆等温线向低纬凸出,海洋等温线向高纬 度凸出;7月北半球大陆等温线向高纬度凸出,海洋等温线向低纬 度凸出(1陆南,七陆北) 极值分布特点:世界最低温南极;北半球最高(北非沙漠)最低 西伯利亚北部。
微专题—气温 福建 张露 黄湖南
考点三 气温分析
气温: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称为空气温度,简称气温。实质是大 气储存热量多少的反映。 大气热量的收入(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大于支出(大气辐射)时,气 温升高大气热量的收入小于支出时,气温降低。 1.气温的分布与变化 时间变化:
1.气温的分布与变化 时间变化: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大气受热特点;;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日变化 (日较差) 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 高纬度<低纬度;晴天>阴天;(小尺度) 山谷>平原>山顶;(大尺度)青藏高原>长江中下游/四川盆地 分析:气温日较差=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
5.气温对地理事物的影响
(1)气温对自然地理事物的影响
例题:河流的侵蚀、沉积及沼泽的吸收(附)影 响河流泥沙和营养物质含量,水体中营养物质含 量影响浮游生物量,与水温共同制约鱼类资源数 量。图7所示的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势低平,冻土 发育,沼泽广布。 (3)通常,大河河口的鱼类资源丰富,但鄂毕 河河口鱼类资源相对较少。说明鄂毕河河口鱼类 资源较少的原因。(8分)

【2023高考微专题】影响气候的因素

【2023高考微专题】影响气候的因素

影响气候的因素(高考全国卷Ⅱ)下图示意某地区年均温的分布。

读图,回答1~2题。

1.影响该地区年均温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台风 B.海陆分布C.地形 D.大气环流2.图示①②③④四地中,年降水量最低的是()A.①地 B.②地C.③地 D.④地【解题流程】【尝试解答】 1.C 2.A【反思领悟】气候成因分析的思路(1)分析大范围地区气候(地带性气候)的成因要从气候形成的决定性因素,即纬度位置和大气环流方面考虑。

(2)分析局部地区气候(非地带性气候)的成因要从地形、海陆位置、地面物质组成、植被覆盖状况及洋流等起重要作用的因素方面考虑。

影响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的判断方法(1)影响两地气温差异的主要因素的判断方法①如果是相距较远的南北两地,则影响年均温大小的主要因素一般考虑纬度位置。

②如果是相距较远的东西两地,则影响年(日)均温大小的主要因素一般考虑海陆位置(距海远近);如果某地冬温明显偏高,则可能是地形对冬季风起阻挡作用,常考虑地形因素;如果夏温明显偏低,则可能位于海拔较高的山地或高原。

③如果是位于大陆同纬度东西两岸的两地,则影响气温大小的因素一般要考虑洋流。

④如果是距离较近的两地,气温大小有明显差异,则一般考虑地形因素。

(2)影响两地降水差异的主要因素的判断方法①首先根据经纬度、海陆位置等判断两地所处的气压带、风带位置,即大气环流的不同。

②如果是相距较近的两地,降水有明显差异,一般考虑地形(迎风坡、背风坡)的影响。

③如果是大陆东西两岸的两地,除考虑大气环流因素外,一般还要考虑洋流因素的影响。

下图为亚欧大陆40°N附近东西两侧两个测站1、4、7、10四个月的气候资料。

读图,完成1~2题。

1.甲、乙两地气候相比()A.1月降水甲地比乙地多B.气温季节变化甲地比乙地大C.7月气温甲地比乙地低D.降水季节变化甲地比乙地小2.乙地1月降水主要受()A.西北风的影响B.副极地低压控制C.沿岸暖流影响D.盛行西风的控制下表中甲、乙为欧洲西部某地(50°N,5°E)和南美洲西部某地(45°S,3.甲地降水量远比乙地丰富的主要原因是()A.西风带来丰富水汽B.靠近海洋,水汽充足C.沿岸暖流增温增湿D.山地阻挡,多地形雨4.乙地7月气温高于甲地1月气温的主要原因是()A.甲地正午太阳高度大B.甲地白昼时间长C.乙地沿岸有暖流流经D.乙地受东南信风影响5.乙地全年降水量冬季较夏季更丰富的原因主要是()A.气压带、风带的移动B.暖流影响C.地形阻挡D.冬季西风更为强劲1.B2.D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地1月降水比乙地少,A错误。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地形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地形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形制约;水乡聚落往往沿河分
丘陵山区 聚落多呈条带状 布和延伸,一方面可获得较好 我国南方的村落
的用水条件,另一方面水运交
通便利
平原
平原是城市聚落 发育的理想环境
地势平坦,节省建设投资,土壤 肥沃,便于农耕,交通便利
我国的城市多分布 在地势较低的第三 级阶梯上
聚落的 分布
山区和高原
一般气候寒冷, 城市多分布在山 间谷地中
(2)特殊情况:对环境或资源要求严格的工业,多建在山坡上 、山麓或者山洞里。如精密设备制造业有的选择在地下进行, 以保持恒温和防止各种震动的影响;我国大数据产业一方面考 虑散热降温,另一方面考虑安全,选择建在贵州的云贵高原上; 云贵高原地区,地势起伏大,平原面积小,为了保护生态环境, 发展工业梯田,提高了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我国一些国防工 业考虑到国防安全的需要,有的钻山进洞。
3.(2019年天津卷)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吉林省珲春市(下图)是我国离海最近的内陆城市,辖区内的 聚落多沿河谷分布。
该市其他地区聚落很少的自然原因有哪些?
答案
地表坡度大;地势高,气温较低;水源相对不足;森林茂密;土 层较薄。(任答三点即可)
P86页对点集训: 读我国华北某地区等高线分布状况示意图,回答1~3题。 1.图中a、b、c、d四处村落冬季采光较好、气温较高的 是( )。
有利:地势平坦。 不利:沿途多沼泽;跨越多条河流;多火山、地震,地质基础不稳固。
小结:
地形
自然地理环境 人文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环境
气候 水文 生物 土壤
聚落 交通 农业 工业
谢 谢观
PART 03
微专题3
地形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形
自然地理环境 人文地理环境

儿童科普:探索地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

儿童科普:探索地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

儿童科普:探索地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
嗨,小朋友们!今天我们要一起探索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地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

你们知道吗?地球上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气候,这是因为地理位置的差异造成的。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地理位置是如何影响气候的吧!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地球的自转。

地球自转会导致白天和黑夜的交替。

当太阳照射到地球的不同位置时,不同的地方会受到不同程度的阳光照射,这就影响了气温。

接下来,我们要了解地球的赤道和纬度。

赤道是地球上最热的地方,因为这里接收到的阳光最多。

而随着纬度的增加,气温会逐渐降低。

所以,靠近赤道的地方通常比较热,而靠近北极和南极的地方则比较冷。

另外,地理位置还会影响气候的其他方面。

比如说,靠近海洋的地方通常比较潮湿,因为海洋会带来大量的水蒸气。

而内陆地区则比较干燥,因为它们离海洋较远。

还有,高山和山脉也会对气候产生影响。

高山地区通常比较寒冷,
因为海拔越高,气温就会越低。

山脉还可以阻挡风的流动,导致山脉两侧的气候有所不同。

通过了解地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为什么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天气和气候。

希望小朋友们能通过这次的科普,更加热爱我们的地球,并且关注和保护环境!。

2022年高考地理热门经典微专题训练132 山地垂直自然带 带详解

2022年高考地理热门经典微专题训练132 山地垂直自然带 带详解

2020地理微专题训练132 山地垂直自然带一、单选题下图示意峨眉山不同垂直自然带植物物种组成。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峨眉山的垂直自然带中A.乔木的物种数在各垂直自然带内均占最大比重B.海拔600米以下水热条件明显较海拔2800米以上范围要差C.1100-1899米范围内草本占比较小是因为木本植物繁茂D.600米以下的低海拔地区和山顶地带草本比重的成因类似2.峨眉山600-1099米、1100-1899米、1900-2799米三个海拔段对应的自然带分别是A.常绿阔叶林带、落叶阔叶林带、针叶林为主的针阔混交林带B.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带、高山草甸灌丛带C.稀树草原带、落叶阔叶林带、针叶林带D.茶果等经济林带、针阔混交林带、高山草甸灌丛带1.C 由图的数据得,草本的物种数在各垂直自然带内均占最大比重;故A项错误;气温随海拔增高而降低,而图中600米以下物种数量比2800米以上要多,所以600米以下热量条件优于2800米海拔范围,故B项错误;乔木和灌木统称木本,1100-1899米范围内水热条件为植物生长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且该范围内人类活动较少,木本植物破生长丰茂,林下光照少,因此相对其他海拔来说,草本植物物种数占比少,故C项正确;600米以下的低海拔地区和山顶地带的物种都是草本占绝对优势,低海拔地区是因为人为因素干扰大,原生林破坏、次生林营造及经济作物种植等原因改变了自然带内原始物种的组成,山顶地带则是受水热条件限制所致,故D项错误。

故选C项。

2.A 峨眉山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基带为常绿阔叶林带;根据图示可知,中低海拔地区主要是乔木比重多于灌木和藤木,表现为森林带。

直到海拔2800 米以上植被才表现为乔木占比很少的草甸灌丛带。

由于垂直差异规律,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600〜2799米则表现为:常绿阔叶林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的演替。

故选A项。

一般从山谷到山顶垂直自然带呈现为乔木-灌木-草甸的渐变规律,但在横断山区的河谷,谷底是灌丛或荒漠草地,森林一般生长在山顶或半山腰,有的地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倒置的垂直自然带”。

2022年高考地理热门经典微专题训练31 过程性问题 带详解

2022年高考地理热门经典微专题训练31  过程性问题 带详解

2022地理微专题训练31过程性问题一、单选题1.下图为同一降水过程形成的自然状态的洪水过程线、自然状态的地下径流过程线、城市化后的洪水过程线和修建水库后的洪水过程线示意图。

人类活动影响下形成的洪水过程线是: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答案】D 地下水水量较少且流量较稳定,因此自然状态下的地下径流过程线为④;城市化后植被遭到破坏,下垫面被硬化,雨水汇流速度快,下渗量减少,地表径流增大,使径流量峰值时间提前且流量增大,①为城市化后的洪水过程线;修建水库后,水库有调节河流径流量的作用,由于水库的调节河流峰值流量减小且时间推迟,②为自然状态的洪水过程线,③为修建水库后的洪水过程线,故选D。

2.下图从t1一t4的演变过程是一个()A.城市的形成过程B.城市的移动过程C.城市郊区化过程D.城市规模扩大和城市群的形成过程【答案】D从图中可以看出,从t1一t4城镇数量逐步增多,城镇面积逐渐增大,形成了城市群,所以D 正确。

3.读图,回答:图体现出的地理过程是A.沉积岩的形成过程 B.变质岩的形成过程C.岩浆的冷却凝固过程 D.岩浆岩的形成过程【答案】B本题考查地壳物质循环,三大类岩石的形成。

地球内部的岩浆,经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岩浆岩受流水、风、冰川、海浪等的侵蚀、搬运、堆积作用,形成沉积岩。

同时,这些已生成的岩石,在一定温度和压力等作用下发生变质,形成变质岩。

各类岩石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发生重熔再生作用,又成为新的岩浆。

图中石灰岩为沉积岩,沉积岩接近岩浆部分受高温高压条件影响,变质称为变质岩大理岩。

所以该图体现的变质岩的形成过程。

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4.下图从t1一t4的演变过程是一个()A.城市的形成过程B.城市规模扩大和城市群的形成过程C.城市郊区化过程D.城市的移动过程【答案】B读图,根据图例判断t1一t4的演变过程是城市郊区化,最后城市连到一块,因此是一个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和城市群的形成过程。

微专题21 地形的“效应”-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全国通用)

微专题21 地形的“效应”-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全国通用)
形峡谷对气流的影响称为“狭管效应”。由狭管效应 而增大的风,称为峡谷风或穿堂风。另外液体在管中 流动,或经过狭窄处时流速加快,所以河流在狭窄河 段侵蚀、搬运能力越强。
【狭管效应】
②形成条件
狭管(自然的峡谷与山口等地形、高层建筑间的狭窄地带)有气流流过,气 流与峡谷走向一致。如:台湾海峡、东北松辽平原等地两侧都是山岭,地形像喇 叭管,经常会出现大风。城市里两座毗邻的高楼之间,也会出现“狭管效应”, “城市峡谷风”是各大城市面临的新问题,有关国际组织已将其列入大都市面临的 20种新的城市灾害中。科学家实验发现:有关气象部门测试显示,在城市刮起六 七级大风时,狭管效应能使通过高楼之间的风力瞬间达到12级,广告牌和一些院 墙很难抵御。
好天气,形成“雨影”。雨 影效应的典型代表就是澳大 利亚的大分水岭的东西两侧 不同的降水量。
【题组一】
(2020.1浙江选考)29.阅读材料,完成下 列问题。
材料一:右图为世界某区域略图。
(1)丙地东临大西洋,气候却干燥少雨,说明 其成因。(4 分)
(1)地处西风带,西侧的安第斯山脉阻挡了来 自太平洋的丰富水汽;部分越过安第斯山脉的 气流,沿背风坡下沉气温升高,难以形成降 水。
【狭管效应】
③影响因素
风速、地形的狭窄程度呈正相关;风向与狭管夹角呈负相关。如城市“狭管效 应”的威力大小,与一个城市高层建筑的数量、间距、建筑物的位量有关;高层 建筑物越多、体积越大、间距越近,出现“狭管效应”的概率越大,反之则越小; 因此城市规划建设“通风廊道”(主要借助宽阔的道路、加大楼间距、城市开敞空 间、楼间走廊与城市主导风向偏离一些、城市绿化用地、水域河流以及低矮楼宇 群等)缓解该问题。
【题组二】
(2016·全国Ⅰ卷)某科考队于8月考察堪察加半岛,考察中发现,堪察加半岛北部 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东西向气候区域差异显著;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 物数量较少,但冬眠、杂食性且善捕鱼的熊的数量较多;大量来自海洋的鲑鱼溯河 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下图示意堪察加半岛的地形。

2022年高考地理热门经典微专题训练213 大兴安岭 带详解

2022年高考地理热门经典微专题训练213 大兴安岭 带详解

2022地理微专题训练213 大兴安岭一、单选题冰雾是我国大兴安岭地区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俗称“冒白烟”。

冬季,当近地面气温很低时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微小冰晶便可形成冰雾。

为减轻冰雾带来的灾害,当地因地制宜设计了高效日光温室。

温室前屋面上覆盖材料包括透明薄膜和草苫(音:shàn。

草帘子、草盖子。

)等保温材料两层。

图中,左图为大兴安岭冰雾日变化示意图,右图为日光温室景观图。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一天中,冰雾高峰期出现在9时前后的原因是()①地面辐射最强②相对湿度大③气温很低④风速较强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冰雾出现日,为增强日光温室的效果,当地农民掀起和盖上草苫的时间分别是()A.午后、20时前后B.10时前后、15时前后C.日出前后、日落前后D.午后、日落前后1.B 冬季,大兴安岭9时前后可能气温最低,但地面辐射在13时左右最大,①错误。

9时气温低,相对湿度大,利于冰雾的形成,②正确。

冬季大兴安岭昼短夜长,9时也可能是气温最低,③正确。

风速较强不利于冰雾的形成,④错误。

故选B。

2.D 温室前屋面上覆盖材料包括透明薄膜和草苫等保温材料两层。

在冰雾出现日,为增强日光温室的保温效果,白天或光照强烈时应该让温室内获得更充足的光照,就应该将草苫等保温材料掀起;在光照差或无光照时将保温材料覆盖保温。

当地农民掀起应该是在白天,特别是白天正午太阳高度较大时以获得最多的光照;盖上草苫的时段应该是气温较低、光照较差时,主要是夜晚,因此也就是日出前后是当地农民盖上草苫的时间。

故选D。

林地内树冠的多少影响森林对降雪的截留效果和融雪过程。

下图示意某地不同林下积雪厚度变化状况。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该地最可能位于()A.大兴安岭B.天山山脉C.黄土高原D.四川盆地4.与落叶松人工林相比,云冷杉常绿原始林()A.降雪量大B.积雪消融快C.枝叶繁茂D.多大风5.与林外空地相比,林地的水文意义主要在于()A.增加融雪量B.减少融雪量C.降低汛期水位D.缩短汛期长度3.A 据图可知该地区从11月中旬至三月中旬,积雪厚度呈波动上升趋势,因此该地积雪从11月中旬开始,三月中旬开始融化,积雪时间长,积雪厚;植被类型为落叶松和云冷杉常绿原始林。

地形对气温的影响答题模板

地形对气温的影响答题模板

地形对气温的影响答题模板题目:地形对气温的影响答题模板首段:简要介绍地形对气温的影响意义和背景知识。

地形对气温的影响是指地形地貌对某个区域的气温分布和变化产生影响的现象。

地形的高度、形状、局部特征等会影响空气流动、辐射传输和降水分布等气象要素,从而形成不同气候区域。

了解地形对气温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和应用价值,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气候变化以及对人类生活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主体段落:1. 高度对气温的影响:地形的高度会影响气温的分布。

随着高度的增加,气温往往呈现下降的趋势。

这是因为随着海拔的增加,大气的压强下降,空气密度减小,从而导致温度的降低。

例如,高山地区的气温较低,山顶常年覆盖冰雪。

而海平面上的气温则相对较高。

2. 地形形状对气温的影响:地形的形状也会对气温的分布产生影响。

如山脉和山谷对气温分布有重要影响。

山脉上方的空气由于冷却,会向下坡流,形成山谷风。

山谷通常比山脉上部更暖,因为山谷底部的空气较为稳定。

这种地形效应会造成山脉两侧气温的显著差异。

3. 地形特征对局部气温的影响:地形上的特殊地貌特征也会对局部气温的分布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城市地区在建筑物、人口密集等因素的影响下,常常呈现着“城市热岛”效应,即城市中心相对周边地区气温更高。

同时,山地、河流、湖泊等在局部区域也会对气温的分布产生显著影响。

结论段:总结地形对气温的影响,包括高度、形状和局部特征对气温的影响,以及城市热岛效应等方面。

了解地形对气温的影响有助于我们预测气候变化,制定应对策略,以及合理规划城市发展。

同时,还可以为农业、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等提供科学依据。

因此,对地形对气温的影响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红对勾】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专题 世界地理概况高考_1

【红对勾】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专题 世界地理概况高考_1

好好听讲
抓重点·掌握规律 02
1.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等温线特征 气温分布规律 影响因素
无论7月还是1
太阳辐射
等温线大致 月,气温都是
全球
(纬度因
与纬线平行 从低纬向两极
素)
递减
等温线特征
气温分布规律 影响因素
北半球
等温线较曲折。1月 大陆上的等温线向南 (低纬)凸出;海洋上 则向北(高纬)凸出,7
降水多(500~ 1 000 mm)
冬季:风由陆地吹向海 洋;
夏季:风由海洋吹向陆地
降水多(500~ 终年受西风带控制,风由
1 000 mm)
海洋吹向陆地
特征 全年 少雨
夏季 多雨
常年 湿润
位置 年降水量 成因
冬季受西风
南北纬 降水量较
带控制,夏
30° ~40°的
多 季受副热带
(300~1 高气压带控
显著;西部山地阻挡太平洋气流 西部山地,中部平原,
深入,使大陆西岸气候呈狭长分 东部高原和低矮山地
布,降水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
大洲
地形特征
对气候的影响
西部山地阻挡太平洋气流深入,使大
三大地形区:西部山地, 陆西岸气候呈狭长分布;高原地势较 南美洲
东部高原,中部平原低地 低,平原向东开口,利于大西洋气流
二、规范用语 1.术语
答案:气温、降水、气温日较差、气温年较差、饱和空 气、凝结核。
2.用语 举例说明沿海地区降水少的原因。 答案:有些沿海地区降水少,如澳大利亚西海岸等地区, 常年受到副高控制,气流下沉,空气干燥;风从陆地吹向海 洋,难以形成降水;沿岸海洋中有寒流经过,降温减湿,进一 步加剧了气候的干燥程度。

高考地理微专题28世界地理分区考点 07 北美洲及美国

高考地理微专题28世界地理分区考点 07 北美洲及美国

高考地理微专题28世界地理分区考点 07 北美洲及美国一、北美洲1、概述北美洲位于西半球的北部,面积2471万平方千米,在各大洲中列第3位。

北美洲地跨寒、温、热三带,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2、自然地理特征1)地形。

分为东、中、西三部分。

东部为山地和高原,西部为山地和高原,中部为平原和盆地。

2)地势。

地势特征为南北高,中间低。

3)主要山脉。

有落基山脉、内华达山脉、海岸山脉、阿巴拉契亚山脉。

4)主要河流。

河流较多,但大多短小。

东部有三大水系:圣劳伦斯河、密西西比河、阿巴拉契亚山脉附近的俄亥俄河。

西部有五大水系:北太平洋水系、北冰洋水系、大西洋水系、内陆的科罗拉多河和格兰德河。

5)海岸线。

北部曲折,多峡湾;西部有著名的海岸山脉,岸陡;东部高大山脉延伸至海,岸缓;南部多半岛、岛屿。

6)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由于山脉多为南北走向,来自太平洋的湿润空气仅局限在西部沿海地区;北美中部地形主要是平原,所以从北冰洋南下的冷空气和从墨西哥湾北上的暖空气在北美大陆中部畅行无阻;即使在墨西哥湾沿海,冬季也会出现严寒天气。

7)北美洲的湖泊和河流的水系特征。

北美洲河流流经的地形区主要是内流区和外流区,内流区面积约占全洲面积的1/5,内流河流向北,最终都注入北冰洋;外流河有三大水系:东部的圣劳伦斯河和密西西比河、西部山地中的哥伦比亚河和科罗拉多河。

湖泊多为冰川作用的产物,如五大湖地区是冰川作用形成的洼地潴积而成。

五大湖为:苏必利尔湖、休伦湖、密歇根湖、伊利湖和安大略湖,其中密歇根湖全在美国境内,其他四湖位于美国和加拿大交界处,为两国共有。

二、美国1、概述美国位于西半球北部,面积936万平方千米,在各大洲中列第3位。

人口约2.4亿,有白种人、黑种人和黄种人等。

美国是高度发达的现代化国家,其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前列,具有世界规模最大的现代化市场经济体制。

2、自然地理特征1)地形。

分为东、中、西三部分。

东部为阿巴拉契亚山和海岸松树陡坡构成的高原及山地;西部为内华达山脉和落基山脉组成的山区;中部为密西西比河冲积平原及大平原组成的高平原。

七年级地理气温和降水笔记

七年级地理气温和降水笔记

七年级地理气温和降水笔记
气温和降水是地理学中两个重要的气象要素,对于了解一个地区的气候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对气温和降水的简要笔记。

一、气温
气温是指空气温度,通常用摄氏度(℃)表示。

气温的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纬度、海陆分布、地形等。

1.纬度:一般来说,纬度越低,气温越高;纬度越高,气
温越低。

这是因为低纬度地区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较多,而高纬度地区受到的辐射能量较少。

2.海陆分布:海洋对气温的影响较大。

一般来说,沿海地
区的气温较为稳定,内陆地区的气温变化较大。

3.地形:地形也会影响气温。

例如,山谷地区的气温通常
比周围地区低,因为冷空气容易积聚在低洼地带。

二、降水
降水是指大气中的水汽凝结成水滴或冰晶,并降落到地面的过程。

降水的形式包括雨、雪、冰雹等。

1.纬度:低纬度地区的降水量通常较多,高纬度地区的降
水量较少。

这是因为低纬度地区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较多,水汽容易蒸发到大气中。

2.海陆分布:海洋对降水的影响也较大。

一般来说,沿海
地区的降水量较多,内陆地区的降水量较少。

这是因为海洋可以提供大量的水汽。

3.地形:地形也会影响降水。

例如,山地的迎风坡通常比
背风坡降水多,因为迎风坡受到的空气流动更强烈。

总之,气温和降水是两个重要的气象要素,对于了解一个地区的气候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这两个要素也是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因素之一。

微专题:地形对气温的影响

微专题:地形对气温的影响
差和年较差小 山顶
高原
山谷
图16
张家界市区海拔183米,武陵源景区平均海拔1000米。与市区相比 ,景区气温日较差较_______(填大/小),简析其原因。(6分)
景区的气温日较差较小(2分) 景区在山顶凸地, ①与陆面接触面积小,受到地面(日间增热、夜间冷却的)
影响较小(2分); ②夜间山风使地面附近的冷空气沿坡下沉,
2000

300
7556
6740
3000
1500
1000
攀枝花
250
昆明
国界
1000
7556 山峰/高程/米7556
1000
1000 1050
河流 等高线
10 20km
图7a
图7b
1.分析攀枝花1月份平均气温较高的原因。(8分)
因地形阻挡,冬季受北方冷空气(寒潮)影响较小; 位于河流(金沙江)谷地,山高谷深,盛行下沉气流, 气流在下沉过程中增温。(8分)
微专题——地形对气温的影响
针对高考小切口、深挖掘;微专题 具有针对性,安排灵活,利于提升
二轮复习的效率
1、海拔对气温的影响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等温线图,描述图中1月份等温线的大体走向及成因
走向:中部向北弯曲 成因:中部为平原,地势较 两侧高
根据已学知识,整理地形对气温的影响。
1.同纬度地区,海拔高,气温低; 2.平坦地形(平原地区),气流畅通无阻,加剧温度变化程度; 3.高大地形区(山脉)阻挡气流,成为温暖或寒冷气流的屏障; 4.高大地形区冷气流聚集,成为局部的低温区; 5.盆地地区一般是夏季的炎热中心; 6.阳坡气温高于阴坡; 7.背风坡气温高于迎风坡; 8.高原地区气温日较差大,年较差小; … … (让学生尽量多写,写出来的不一定有很强逻辑,回顾已有知识。

中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考点10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和欧洲西部(考点)

中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考点10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和欧洲西部(考点)

考点10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和欧洲西部【考点考向】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理位置,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自然环境与居民文化,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经济特点,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人口、粮食与环境,欧洲西部的自然环境,欧洲西部的工业,欧洲西部的旅游业。

【核心素养】1. 在地图上找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

2. 知道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自然环境与居民文化特点,经济特点。

3. 了解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人口、粮食与环境的关系。

4. 在地图上找出欧洲西部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

5.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欧洲西部的工业分布及工业特点。

6. 举例说出欧洲西部旅游业的分布情况。

【考点整合】一、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位置和范围1.位置(1)纬度位置撒哈拉以南非洲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之间。

赤道穿过中部,大部分地区位于热带。

(2)海陆位置位于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西濒大西洋,东临印度洋。

2.范围撒哈拉以南非洲有40多个国家,面积较大的有尼日利亚、科特迪瓦、埃寒俄比亚、坦桑尼亚、赞比亚、南非、刚果民主共和国等,都属于发展中国家。

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自然环境与居民文化1.自然环境(1)地形地形以高原为主,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有“高原大陆”之称。

东部和南部高,中部、西部和北部低,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

主要地形区有东非高原、南非高原、埃塞俄比亚高原、刚果盆地、撒哈拉沙漠。

埃塞俄比亚高原有“东非水塔”之称。

(2)气候撒哈拉以南非洲气候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分布。

热带草原气候分布最广。

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分布如下表:(3)河流与湖泊(1)居民90%以上为黑种人,被称为“黑种人的故乡”。

(2)文化特色撒哈拉以南非洲有着多种多样的语言、风俗习惯和原始的宗教。

非洲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历史上,黑种人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繁衍生存,曾建立过一些文明国家,创造了独特而又极具活力的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做出了重要贡献。

微专题09 气温温差问题-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全国通用)

微专题09 气温温差问题-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全国通用)

微专题:009气温温差问题【考情分析】考 卷 题号呈现形式 考查内容2021年全国I卷7-8题文字以我国某大城市安装高反射率屋顶为背景,考查城市热岛效应对气温的影响2021年海南卷19-20题区域图+文字以中纬高空西风厚度及位置为背景,考查我国江淮地区夏季高温的成因2021年湖南卷18(2)题区域图+文字以全球气候变暖祁连山冰川对当地气温的调节作用为背景,考查冰川对气温的影响2021年北京卷3题示意图+文字以北纬27°附近部分地点某年的平均气温为其背景,考查气温高低的影响因素2021年辽宁卷1-2题区域图+文字以冬季锋面过境前后近地面气象要素的变化数据为背景,考查地形对气温的影响气温影响因素影响对流层大气自身受热过程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纬度纬度越低,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越多,气温越高地势高低地势越高,空气越稀薄,到达地面太阳辐射越多天气状况晴天,云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气温高;阴天,云量多,反之日照时间日照时间越长,太阳辐射越多,气温越高下垫面状况反射率如冰雪反射率高,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少,气温较低(注意区别积雪对地表的保温作用)比热容如沙漠比热容小,白天升温快,晚上降温也快,气温昼夜差别大气温影响因素影响对流层大气自身受热过程大气保温作用天气状况晴天,云量少,夜晚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差,气温较低;阴天,云量多,大气保温作用强,气温较高大气状况大气密度:大气密度越大,保温作用越强,气温越高大气成分:大气中CO2和水汽等越多,吸收地面辐射越多,气温较高与外界热量交换人类活动热岛效应城市气温高于郊区温室气体排放温室气体排放增多,吸收地面辐射增多,气温较高气温影响因素影响与外界热量交换海洋影响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洋夏季或白天升温慢,气温较低,冬季或晚上降温慢,气温较高寒暖流寒流经过沿岸地区起到降温作用,暖流经过沿岸地区起到增温作用冷空气冷锋寒潮冷锋或寒潮过境,气温大幅度降地形阻挡阻挡作用高大山脉可以阻挡冷空气,气温偏高;也可以阻挡热空气,气温偏低;封闭地形空气与外界交换较难,夏季气温高,冬季气温低海拔高低海拔越高,气温越低焚风效应山地背风坡,随海拔降低,气温升高7. 下列功能区中,安装高反射率屋顶对城市热环境影响最大的是()A. 高密度居住区B. 文教区C. 低密度居住区D. 工业区8. 安装高反射率屋顶对降低城市气温最明显的是夏季()A. 冷锋过境日B. 低压控制期C. 暖锋过境日D. 高压控制期影响气温的因素:与外界热量交换:②天气系统:冷锋过境前后降温阴雨天气(寒潮天气);暖锋过境前后增温阴雨天气;高压(高压脊):气流下沉,增温干燥晴朗天气;低压(低压槽):降温冷凝成雨A.中纬西风向南快速移动B.南海热带气旋活动频繁C.西太平洋副高西伸登陆D.北方冷空气快速向北退缩3.影响图中气温高低的主要因素是( )A.海拔高度 B.大气环流 C.海陆位置 D.人类活动A1. 锋面过境时,温度升高的原因是()A. 暖锋影响,气团加热B. 风速增大,大气对流加强C. 水汽凝结,热量释放D D. 地形影响,气流下沉增温(2)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分析祁连山冰川对当地气温的调节作用(2)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分析祁连山冰川对当地气温的调节作用(2) 冰川反射太阳辐射,减少地面辐射,冰川消融吸收热量,降低气温,缓解气候变暖。

高中地理各种地理效应精编(整理)

高中地理各种地理效应精编(整理)

微专题】精编高中地理常见的地理效应(例题版)、城市的五岛效应是指城市的热岛效应、干岛效应、湿岛效应、雨岛效应和浑浊岛效应。

1、热岛:城市气温高于郊区。

原因: ①城市中除少数绿地外。

绝大部分是人工铺砌的道路。

⑵城市中因能源消耗量和人口密度远比郊区大。

其排放至空气中的人为热和温室气体也比郊区多。

2、干岛: 由于城市的下垫面性质和城市的热岛效应。

城市的相对湿度比郊区小。

有明显的干岛效应。

尤其是白天。

3、湿岛: “湿岛是城市夜晚相对郊区夜晚而言的。

由于郊区气温下降快。

饱和水汽压减低。

有大量水汽在地表凝结成露水。

使存留在低层空气中的水汽量小。

而城市的凝露量要比郊区小。

故城市近地面的水汽压高于郊区。

4、混浊岛(雾岛):城市空气较农村浑浊。

原因: 城市中因工业生产。

交通运输和居民炉灶等排放出的烟尘污染物比郊区多。

这些污染物又大都是善于吸水的凝结核。

5 、雨岛: 城市降水较多。

原因: ①城市热岛所产生的局地气流的辐合上升。

有利于对流雨的发展; ②城区空气中凝结核多。

促进降水形成。

【试题1】城市内涝的发生与城市“雨岛效应”密切相关。

“雨岛效应”成因主要有()① 工地面硬化地表径流下渗困难②城市“热岛效应” 明显③ 城市化挤占瑚泊河道调蓄洪峰能力下降④ 空气污染严重凝结核充足⑤ 高大建筑物密集风速减小降水云系滞留A.①②⑤⑥ B .②④⑤ C .①③⑥ D .①②③④⑤⑥【试题2】读“我国某城市中心区与郊外平原区的相关数据比较A.降水量少 B .硬化地面增加C.过度开采地下水D.水资源利用率低3.下列措施对缓解两地“转化为地下径流降水量”的差异作用不大的是()A.增加城市绿地面积B.保护城市湿地生态系统C.完善城市排水系统D.限制城市建筑物的高度、绿岛效应1、概念:“绿岛效应”是指在一定面积(约3 公顷)绿地里气温比周边建筑聚集处气温下降0。

5℃以上。

森林是最高的植被。

在成片的森林地区以及林冠层的下部能形成一种特殊的气候。

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五常见地貌类型学案

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五常见地貌类型学案

微专题(五) 常见地貌类型典型例题剖析指导(2020天津卷)下图所示地貌景观位于粤北地区,其形成需要特定的地质条件。

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形成上图所示地貌景观的岩石类型、地质构造和所需的外力作用分别是()A。

变质岩、水平裂隙、流水侵蚀B.沉积岩、水平裂隙、风力侵蚀C。

岩浆岩、垂直裂隙、风力侵蚀D。

沉积岩、垂直裂隙、流水侵蚀(2)导致上图所示景观岩层出露地表的最直接的内力作用形式是()A。

垂直抬升 B.水平拉张C。

水平挤压D。

岩浆喷发试题情景试题以粤北地区的地貌景观图为背景材料,考查地貌类型的成因。

学科素养区域认知:山地所在的位置—-粤北地区.地理实践力:沉积岩具有层理构造。

综合思维:沉积岩形成于地势较低地区,出露地表,要经过地壳的垂直运动,外力侵蚀。

思路引导第一步,读图文材料,明设问.(1)材料分析:材料中提及“地貌景观位于粤北地区”,粤北地区降水量较多。

(2)图表分析:第二步,调知识,求答案:知识整合技能提升1。

风成地貌(1)主要风蚀地貌差异及地貌特点雅丹地貌在干旱区,由土状堆积体所组成的地面,经风化、流水冲刷和风蚀等作用,原平坦的地面发育成许多不规则的槽沟,槽沟之间为鳍形垄脊,形成雅丹地貌相间排列的风蚀柱、风蚀残丘和风蚀沟槽的地貌组合(2)风力堆积地貌—-新月形沙丘2.喀斯特地貌(1)喀斯特作用的基本条件(2)喀斯特地貌的发育过程。

(3)喀斯特地貌类型喀斯特沉积地貌石钟乳、石笋、石柱和钙华等沉积3.海岸地貌(1)海岸地貌的成因及主要类型(2)海蚀地貌的形成过程(3)近岸海水作用与流水沉积作用的关系①河流处在汛期时,流水沉积显著,入海泥沙多,堆积作用强,海水侵蚀作用相对弱。

②河流处在枯水期时,流水沉积作用弱,入海泥沙少,海水侵蚀作用相对强,堆积作用弱。

(4)海岸线变迁与流水作用、海水作用的关系①海进:是指海岸线向陆地推进.此时海平面升高,海洋面积扩大,海水侵蚀作用强(海水顶托作用强),流水堆积作用弱,海岸线后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形对气温的影响整理汇总一、海拔对气温的影响1.平原高空的“高处不胜寒”。

由于地面是大气热量的主要直接热源,在平原的上空,由于离地较远,所以,高空气温较低。

另外,高空湍流也使其气温不高。

2.山地的“高处不胜寒”在高山上,海拔增加,山地近地面大气比同纬度平原近地面大气稀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少,太阳辐射因此很强。

可是因为山地在同海拔地区地面面积较平原地区小,所以即使太阳辐射强,可地面小,使地面吸收热量、发出的长波辐射有限。

因此也就导致山地大气得到的来自山地的地面辐射较少,使得气温不高。

此外,山地的地形复杂,植被较多,并且云雾较多也削弱了一定高度下的太阳辐射。

另外,山地海拔较高,也使山地的湍流交换作用较强,风力较大,使气温不会太高。

因而“高处不胜寒”。

3.高原地区的“高处不胜寒”。

高原地区同样有着高海拔,空气稀薄的特点,因此太阳辐射很强。

然而高原地区与山地不同,大气与陆面接触面积比山地大,地面辐射较多。

在强烈的太阳辐射下,广阔的地面增温并产生了比山地多的地面辐射。

可地面辐射的增多并没形成平原地区那样白尔佼高气温,原因仍然在于其稀薄的大气,由于大气稀薄,水汽、二氧化碳较少,使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能力很弱,即大气的保温作用弱,使整个地气系统的热量流失很快。

这样,大气的气温也就不会很高了,同样导致“高处不胜寒”。

比较起来,同纬度平原地区近地面空气密度大等因素,使其对大气的保温作用强,地气系统的热量流失慢,故气温较高。

由此可见,同样是“高处不胜寒”,不同地形下原因不同。

简单总结,平原高空大气是离地面这热源太远而“供热不足”高山地区的大气是地面小而“供热不足”以及高空风力的影响。

而高原上的大气是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强而大气保温作用弱使气温不高。

青藏高原气温低的根本原因是空气稀薄、且水汽和二氧化碳等含量少、大气的保温作用弱。

二、地形对气温日较差的影响1.山地与平原气温日较差的差异地形凹凸和形态的不同,对气温也有明显的影响。

在凸起地形如山顶,因大气与陆面接触面积小,受到地面日间增热、夜间冷却的影响较小,又因风速较大,湍流交换强,再加上夜间地面附近的冷空气可以沿坡下沉,而交换来自由大气中较暖的空气,因此气温日较差较小。

凹陷地形则相反,气流不通畅,湍流交换弱,又处于周围山坡的围绕之中,白天在强烈阳光下,地温急剧增高,影响下层气温,夜间地面散热快,又因冷气流的下沉,谷底和盆地底部特别寒冷,因此气温日较差很大。

2.高原与平原气温日较差的差异与同纬度地区的平原相比,高原的气候资源一般具有气温日较差大的特点。

高原与山地不同,大气与陆面接触面积比山地大,地面辐射较多。

由于白天大量吸收太阳辐射,地面温度急剧升高,加速了近地面空气的升温作用夜间,地面以长波辐射迅速散热降温,由于高原大气保温作用弱,热量大量向空中散失,使近地面气温迅速下降,因而高原上各地日较差大。

三、地形对气温年较差的影响1.山地与平原气温年较差的差异在凸起地形如山顶,因大气与陆面接触面积小,夏季受到地面增热、冬季冷却的影响较小,又因风速较大,湍流交换强,因此气温年较差较小。

2.高原与平原气温年较差的比较青藏高原与同纬度中国东部地区相比,气温年较差稍小。

主要的原因是受海拔高度的影响大大超过了纬度的影响海拔高,本身气温就很低夏季云量增多、太阳辐射减弱,加上高原上空的空气又不断向四周散发热量,所以夏季气温不高而冬季,东西走向的高大山脉,阻挡了北来冷空气的人侵,没有“东部平原地区受近地层寒冷的冬季风的影响”这样的强降温因素,而且冬季晴朗而海拔高的优势也更使其能受到较多太阳辐射,所以气温下降不甚剧烈。

四、地形对冬季气温的影响外围地形在冬季不同类型天气下有不同的作用〔14〕。

寒潮平流期,如果地段的北面有山体作为屏障,则可减弱平流,尤其是四面或三面(北、东、西)为群山包围的盆地,在寒潮平流期风速较小,降温比较缓和,因此农作物受平流型寒(冻)害威胁较小;反之,则使冻害加重。

例如浙江省纬度基本相近的温州、丽水、缙云三地,由于外围地形不同,其历年(1954-1980)的最低气温不同。

例如,温州北面的山体屏障良好,近25年来,最冷六年的年极端最低气温平均值为-3.8℃丽水为北面山体屏障良好的开旷盆地,其相应值-7.3℃,缙云北面山体有明显缺口,盆地狭窄,其相应值为-10.5℃)。

浙江海盐县长川坝、澉浦乡,由于外围地形不同,同样品种和同年龄的柑桔树,其1978-1979年冬季受冻情况完全不同。

1.高大封闭盆地(谷地)对冬季气温的影响四川盆地四周又有高峻的山脉围绕,阻滞北方冷空气进入盆地,,所以四川盆地中不仅霜雪少见,而且还是我国同纬度上冬季最温暖的地方。

四川盆地的霜日和霜期不仅比同纬东部平原显著少而短,而且也比它南面的贵州高原上少而短。

因此,四川盆地就成了一个孤立的温暖区。

每日天气图上常见到,由于北方强寒潮南下,东部的霜冻线已越过了南岭,甚至到达了两广沿海,可是在寒潮的最初几天里,因为秦岭、巴山和大娄山脉等高大山脉屏障,冷空气不易进入,所以一直保持一个孤立的无霜区。

如果南下的冷空气不太强,又无新的冷空气继续南下补充,霜冻线就不再进入四川盆地,这段时间内盆地中便保持无霜。

这样,盆地中的霜日和无霜期就比东部平原上少而短了。

与此同时,福建省的武夷山脉、华南地区的南岭、宁夏地区的贺兰山,都有对其东部、南部地区起到冬季保温的作用,其原理与盆地北部高大山脉对冷空气的削弱相似。

2.非封闭盆地(谷地)对冬季气温的影响并非凡是大型盆地内冬季总是温暖的。

而必须有对冷空气的屏障作用作为条件。

例如,四川盆地的东邻洞庭湖盆地,因为除了西侧而外,盆沿都不高,且缺口甚多,由北进入的冷空气恰易于在盆地内堆积滞留,所以它反而成为我国冬季东部平原中同纬度除了高山以外的最冷地区。

3.极地、高纬地区盆地(谷地)对冬季气温的影响极地高纬地区冬季没有或极少太阳辐射热量,漫漫长夜中地面长期强烈辐射冷却的结果,大盆地无异成了一个冷窖。

例如位于北极圈纬度附近的北半球寒极—西伯利亚的维尔霍扬斯克和奥依米亚康,也是大型山谷盆地地形,这里一月平均气温零下50℃左右,极端最低气温零下70℃左右,而附近拔海1020米高加维尔霍扬斯克山脉一个矿山上,1918年1月份测得平均气温竟比盆底的维尔霍扬斯高出21.0℃。

五、地形对冬季日最低气温的影响1.“冷湖”效应农谚说,“雪打高山霜打洼”。

这说的是地形对霜冻的影响,因为晴夜里山坡强烈辐射冷却,坡上密度较大的空气沿坡下沉,所以使地势最低的谷底气温也最低,形成冷“湖”效应。

地形越闭塞,“冷湖”效应越明显,坡下(底)部的最低气温越低。

例如奥地利龙兹附近一个小盆地中,1930年1月21日曾测得盆底的气温是零下28.8℃,可是相对高度仅80米的一侧山坡顶部气温却高达 2.3℃所以,当附近平地上没有霜冻时,凹洼地形中就可能有霜冻,平地上已有霜冻时,洼地中霜冻就更严重了。

在浙江北部某小丘陵地(相对高度150米左右)的上、中、下坡,不论是地面最低温度还是1.5米高处的最低气温,均以中坡最高,上坡其次,山麓最低。

在广西龙北农场,在强烈的辐射冷却“夜间”(1963年1月14-15日),各时上坡(南)0.5米高处气温比谷底气温高4.5-10.4℃,同样在一般的辐射夜间(1962年2月20日),则比谷底高3.6-5℃,因此喜温作物(如柑桔、橡胶竿)谷底或山麓受冻重,山坡受冻轻。

又如1982年2月5日浙江缙云县某山坡的最低气温为-7.4℃,小山岗为-10.1 ℃,而盆地为-14.7℃,山坡比谷底高7.3℃。

以上是辐射型天气的情况,但在冷平流天气下情况就有不同,例如在地形低洼和避风的地方,由于风速小,湍流交换弱,所以降温慢,昼夜温度比高凸和狂风的地方高。

在寒潮辐射期(晴夜),如果地段的四周有山体环绕,冷空气径流容易形成“冷湖”,辐射冻害加重按植物所受冻害的不同情况,外围地形可分为四种类型:(1)难进易出型:寒潮平流期避风,寒潮辐射期冷径流易于排出,平流和辐射型冻害均轻。

(2)难进难出型:寒潮平流期避风,寒潮辐射期冷径流排出困难,平流型冻害轻,辐射型冻害重。

(3)易进易出型:寒潮平流期风速大,寒潮辐射期冷径流易于排出,平流型冻害重,辐射型冻害轻。

(4)易进难出型:寒潮平流期风速大,寒潮辐射期冷径流难以排出,两种类型的冻害威胁都大。

2.特殊地形下的冬季气温特征某些特殊的地形例如座北朝南或座南朝北的马蹄型地形,其小气候不同,因而农业利用价值也不同。

例如浙江省海盐县澉浦乡,三面环山,山体的相对高度150米左右,为一个马蹄型地形,山体面积约10平方公里。

据冬季测定:(1)在寒潮平流期,风速减弱l级左右,日平均气温升高0.5-1.0℃,日最低气温升高1.0-3.7℃,日最低地面温度升高1.2-3.9℃;在辐射期,由于冷径流容易排泄,最低气温略有升高。

(2)马蹄型地形内一般是南坡比东、西坡暖和,坡地中部又比坡顶、坡脚暖和。

(3)在马蹄型内侧种植温州蜜柑、黄皮桔等柑桔品种,历年来基本上无冻害,而与该地纬度相当的杭州、舟山等地,柑桔冻害严重。

座南朝北的马蹄型地形,按其冬季的越冬条件考察,小气候不但比座北朝南的马蹄型地形差,而且比空旷平地也差。

据报道,浙江省的诸暨、武义等地,为一北面有明显缺口的山间盆地,因此在寒潮平流期风速较大,降温剧裂;而在辐射期,周围山坡的冷空气径流汇集形成深厚的冷湖,辐射降温也显著。

历年的最低气温比平坦地形也低得多。

例如诸暨、武义近25年内最冷5年的年极端最低气温平均值分别为-11.2℃和-10.5℃,而地理纬度比诸暨高1度多,比武义高约2度的嘉兴(平坦地形),最冷5年的年极端最低气温平均值仅-10.6℃,因此,在这种地形条件,在柑桔北缘地区一般不宜种植柑桔。

座北朝南的马蹄型地形,属于冷空气“难进易出型”地形,一般来说冬季越冬条件是好的,适宜种植喜温作物。

但是,进出口的难易,还需要根据出口区地形决定。

六、地形对夏季最高气温的影响1.焚风效应焚风是山区特有的天气现象。

它是由于气流越过高山后下沉造成的。

当一团空气从高空下沉到地面时,每下降1000米,温度平均升高6.5℃。

这就是说,当空气从海拔四千至五千米的高山下降至地面时,温度会升高20℃以上,使凉爽的气候顿时热起来,这就是“焚风”产生的原因。

“焚风”在世界很多山区都能见到,但以欧洲的阿尔卑斯山,美洲的落基山,原苏联的高加索最为有名。

阿尔卑斯山脉在刮焚风的日子里,白天温度可突然升高20℃以上,初春的天气会变得像盛夏一样,不仅热,而且十分干燥,经常发生火灾。

强烈的焚风吹起来,能使树木的叶片焦枯,土地龟裂,造成严重旱灾。

焚风的害处很多。

它常常使果木和农作物干枯,降低产量,使森林和村镇的火灾蔓延并造成损失。

十九世纪,阿尔卑斯山北坡几场著名的大火灾,都是发生在焚风盛行时期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