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专题】地形对气温的影响
高三二轮微专题复习——地形对降水、气温和局部气候影响
200
治 风180
160
(1冷40 盆
120
行 100
山
原
气地
80
120
市界
流)脉
80 寒潮总次数等值线
重点 :山脉走向对气温的影响
一是当山脉的走向与冷空气移动方向垂直时可以阻挡冷空气 的前行,山体北侧冷空气堆积,持续时间长,降温明显;而 山体南侧冷空气受削弱,影响减弱,如我国的天山、阴山、 秦岭、南岭就起到了这样的作用。
高三二轮微专题
地形对降水、气温、及局部气候的影响
下图左侧是我国台湾岛年降水量空间分布示意图。 右下两图分别是台北和台中月平均降水量柱状图。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夏季风
冬季风
比较台北和台中降水的季节变化异同点并说明主要原因。(6分) 相同点:降水夏多冬少(1分)。 不同点:台北降水季节变化小于台中(1分)。 原因:两地夏季受来自海上湿热的西南季风以及台风影响,降水丰沛; 冬季台北位于来自海上的东北季风的迎风坡,台中位于东北季风的背风坡(1分)
海拔对气温的影响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等温线图,描述图中1月份等温线的大体走向及成因
走向:中部向北弯曲 成因:中部为平原,地势较 两侧高
山脉走向对气温的影响
(1)与同纬度的东部平原比较,西安的冬季气温偏低,试从地形 角度分析其成因。(6分)
受秦岭山脉的影响(2分),冷空气在秦岭北坡(西安)聚集(2分);海拔高, 气温低(2分) 。
高中地理微专题——小尺度地方性自然环境的差异分析
高中地理微专题——小尺度地方性自然环境的差异分析
01
影响地方性地域分异的因素
1.局部地形如高度、坡度、坡形、坡向等
地形变化→气温或水分或干湿状况变化→矿物及盐分变化→土壤变化→构成因地形变化而产生的植被生态系列。
一般原理:
a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b谷地山坡晴朗无风的早晨易产生逆温。
c迊风坡多地形雨,降水多落在半山腰;背风坡气流下沉较干热,产生焚风效应。
d阳坡光热足但蒸发强,阴坡光热少但蒸发弱,土壤水分状先应看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差额。一般我国北方的北坡是阴坡,蒸发较弱,在降水少的情况下,阴坡土壤含水率高于阳坡,植被生长条件好于阳坡。
e河谷地形水汽多且热空气不易扩散则形成高温中心;冬季积聚的暖空气不易扩散形成低温中心。
f山脉走向与风向垂直,阻挡作用减小风速;山脉走向与风向平行,阻挡作用减弱;谷地走向与风向平行,形成狭管效应,加大风速。
g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少,地面得到太阳辐射多,光照充足
h地形起伏大复杂多样,或气候差异大,天气多变,生物栖息环境多样,生物呈多样性。
2.小气候因素
①坡向、坡度、高度、坡形不同→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湿度、通风条件(山谷风、海陆风,盛行风与热力环流的叠加)差异→水分条件差异植被或土壤差异。
②中国南方湿润→南坡光热水足→植被生长优于北坡;北方降水少→北坡阴坡→光热水比南坡少→蒸发弱→土壤水分多→植被生长好。
③大湖效应可使运动旳气团变性;
④山体效应使同高度山体内部气温偏高,蒸发加强,水分条件减弱。
⑤热岛效应
⑥两极区域注意冰雪反射率,气候变化对下垫面的改变及产生的效应。
【高中地理】二轮微专题课件 +青藏高原对气候的影响
2022年,“伊朗高压”、“太平洋 副高”、“大西洋副高”三大副高打通 增强,形成了整个环绕北半球的副热带 高压带,大气盛行下沉气流,而中上层 大气下沉会造成下层大气的增温,再加 上持续晴朗天气下太阳的炙烤,给北半 球带来了广泛的高温天气。
气状况为
A. 阴雨连绵
B. 风和日丽
C.晴雨无常
D.暖锋
AB
2.青藏高原地区号称“世界屋脊”有着独特的自然地理特征,读图回答问题。 简单概括青藏高原地区的气候特征及成因,并综合分析该气候特征对当地农业分布及 典型地域文化景观形成的影响。 (1) 气候特征:该地区气候以高寒气候为主;年平均气温较低,辐射强烈,日照多, 积温少,气温随高度和纬度的升高而降低;各地降水差异性较大。 (3分) 成因:该地区平均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地面长波辐 射的吸收能力有限,不利于热量的积累;此外大气逆辐射不强,地面损失的热量多,所以 年均温较低;该区域各地受暖湿气流影响差异较大,形成了从湿润到干旱区的巨大差异。 (2)农业分布:在部分河谷地带形成了种植业,如湟水谷地、拉萨河谷地等区域(1 分);主要原因是由于河谷地带地势相对较低,气温相对较高,有灌溉水源(1分);在 其他海拔较高区域形成了高寒畜牧业,其主要原因是这些地区地势高,年均温低,只适合 牧草生长,从而形成了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生产方式。(1分) (3)地域文化景观:服饰:服饰以掉袖藏袍为主,适应当地昼夜温差大的气候特点(2 分)民居:民居以石彻碉房或藏式帐篷为主,这与当地年均温较低的气候有关(2分)
中考微专题(001):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中考微专题(001):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即日起小巍聊地理工作室推出中考微专题,目的是突破教学、学习中重点和难点,引导小伙伴们学会分析问题,学会从地理视角去看问题,逐步形成地理思维,迎接中考、高考。
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我们知道影响气候的因素主要有: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地势)、洋流、人类活动等,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微专题是——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气候的组成要素是:气温和降水。因此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我们要从地形对气温的影响,地形对降水影响来分析。
地形(地势)对气温的影响
(1)海拔高低与气温
在山地和丘陵等地区,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大致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那么也就是说同纬度地区:海拔高处比海拔低处气温低。
(2)阳坡与阴坡
山脉对太阳辐射的屏障作用,使得山地阴坡和阳坡的温度湿度状况都产生很大的差异,一般情况下阳坡气温高、阴坡气温低。
地形(地势)对降水的影响
(1)迎风坡与背风坡
海洋湿润气流在行进的过程中,如果遇到山脉的阻挡,就会沿着迎风坡上升,在一定的高度上冷却达到过饱和状态,出现凝结降雨,即地形雨。当该气流越过山顶后,在下沉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饱和水汽含量不断降低,出现干热的天气,难以降雨。因此:山地迎风坡比背风坡降水多。
(2)山脉走向对降水影响
山脉走向对海洋水汽有阻挡作用和引导作用,如果山脉走向与海
洋水汽来向垂直,就会阻挡水汽的进入,使得大陆内降水少;如果山脉走向与海洋水汽走向一致,就会使海洋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形成降水。
1
1
思维导图
1
命题方向
计算温度或高度
解释现象
判断影响气候因素
试题链接
微专题21 地形的“效应”-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全国通用)
答案 ①因地形阻挡,冬季受北方冷空气(寒潮)影响较小; ②位于河流(金沙江)谷地,山高谷深,盛行下沉气流,气流在下沉过程中增温。
【狭管效应】
①概念
指气流由开阔地带流入地形构成的峡谷时,由于空气质量不能大量堆积,气流 在地面流经狭窄地形时因气体具有可压缩性,密度也会增大,于是加速流过峡谷, 风速增大;当流出峡谷时,空气流速又会减缓。这种地
罗斯西伯利亚的奥伊米亚康作为北半球的寒极就 位于封闭盆地。以上现象谓之“盆地效应”。
【题组一】
俄罗斯奥伊米亚康,位于东西伯利亚地区,最冷月月均温-50.1℃,年平均积雪 日数约229天,有北半球“寒极”之称。该市位于迪吉尔卡河上游,房屋建筑为 木质结构,建在木桩上面(木桩深埋地下,木屋与地面最少有0.9米的间隔).下 图为奥伊米亚康区域略图。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2)温度和降水是影响林线分布的主要因素 。概述沿40°N纬线该山体林线分布特点并分 析其原因。
内部高于外部,原因是内部山体效应强于外部,热 量条件相对较好;西部高于东部,原因是西部气温 较高、离海(太平)洋较近且是西风的迎风坡,降 水较多。
努力付出
加一油定会!意有想不到的收获
高考必胜
(2)分析H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 原因。
冬春季节盛行西北季风(偏北风);河谷 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H县城附 近为河谷交汇之地,(形成风口,导致狭 管效应)
微专题6 气温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微专题6气温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1.影响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纬度位置、大气环流、地形、洋流、海陆分布等。
2.时间变化
(1)气温日变化:一天气温最高值一般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
(2)气温年变化:北半球一年中陆地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南半球相反。海洋最热月和最冷月都要比大陆向后推迟一个月。
3.空间变化:对流层中,随海拔的升高,气温逐渐降低,每升高100米,温度降低0.6℃。全球气温自赤道向两极递减。北半球一月份同一纬度陆地温度比海洋低,七月份相反。暖流经过的海域比同纬度其他海域水温高,寒流相反。
4.逆温阻碍了空气的对流运动,阻碍烟尘、污染物和水汽凝结物的扩散,有利于雾的形成并使能见度变低,使大气污染更为严重。但逆温可以抑制沙尘暴的发生,利于高空飞行。
(2018·成都实验中学月考)读“甲、乙两地气候资料统计图”,完成1~2题。
1.甲、乙两地的气候类型分别属于()
A. 地中海气候地中海气候
B.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C.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
D.地中海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2.甲、乙两地气温数值大小差异明显,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 风带和洋流B.地形和纬度
C.纬度和风带D.地形和洋流
答案 1.A 2.D
解析第1题,从甲、乙两地气候资料图可看出,雨热不同期是其主要特征,同时气温最低月均温高于0℃,因此属于地中海气候。第2题,影响气温的因素主要有纬度、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从图中可以看出两地分别位于南、北半球,纬度基本相同,但海拔有较大差异,则可排除纬度因素,选择地形因素;再结合经纬度位置,可知甲沿岸有寒流经过。故D 项正确。
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课件+微专题气候的影响因素——气温
图2 贵州省1月、7月等温线分布图
图1 贵州省及周边地区地形图
1.兴义与铜仁相比,冬季气温高,夏季气温低,分析其形成原因?(8分)
答题角度
答题方式 答题方向
纬度较低
地形 地势
太阳高度角较大 昼长较短
海拔高
太阳辐射量相差 不大
气温较低
答案展示 自然原因
兴义比铜仁纬度低,冬季获得的太阳辐 射量较大(正午太阳高度更大,昼长更 长);(2分) 北部有山地阻挡,受冬季风影响较小; 所以兴义冬季气温较高。(2分) 夏季,两地获得太阳辐射量相近(兴义正 午太阳高度更大,昼长较短),(2分) 但兴义海拔较高,所以兴义夏季气温较 低。(2分)
的原因是( )
A.冰面气温变化平缓 B.云层削弱太阳辐射 C.冰面消融带走热量 D.冰面反射太阳辐射
3.(广东省高考研究会2023届高三测试)过去几十年来,北极是全球地表气温增暖最剧
烈的地区,其升温幅度大于全球平均的现象,称为北极放大效应。研究认为 海冰消融是北极放大的关键驱动因子之一,海冰的反照率最高可达0.9,而开 阔海水的反照率则仅为0.1。北极放大效应主要发生在冷季,但夏季北极的增 温很弱。(1)解释北极地区夏季增温较弱的原因。
海拔
坡向
三、影响气温的因素
古人登上大别山主峰,不禁感叹南北两侧的景色:“山之南山花烂漫,山
之北白雪皑皑,此山大别于他山也!”
微专题02 气温(讲)课件-2020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练测 (共33张PPT)
【答案】(1)D (2)B 【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自然带的分布规 律。根据北京的气候类型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 雨,冬季寒冷干燥,形成的地带性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 林,所以选C项。 小题2:本题考查自然带的非地带性规律。根据我国天然 白桦林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而喇叭沟门却有天然白桦 林分布,图示喇叭沟门附近海拔较高,受地形影响,气 温和降水发生变化,海拔升高,气温降低,所以选D项。
考点4 等温线的分布特征
1.数值自南向北递减—北半球; 数值自北向南递减—南 半球 2.等温线密集—气温差异(温差)大;等温线稀疏—气 温差异(温差)小。 3.海拔较高、坡度较大的山地与高原边缘等温线密集; 平原、高原内部等温线稀疏; 4.同一区域冬季等温线密集,夏季等温线稀疏。 5.等温线大体沿东西(纬线)方向延伸,数值在南北方 向变化。太阳辐射是主要影响因素,气温由低纬向高纬 递减。
>湖泊河流(含水越多,温差越小)。 ➢ 海陆位置:夏季陆地>海洋冬季海洋>内陆。
考点1 影响因素
➢ 海陆位置:夏季陆地>海洋冬季海洋>内陆。 ➢ 天气情况:白天晴天>阴天(原因是晴天大气削弱作用弱)夜晚
阴天>晴天(原因是阴天大气保温作用强),整体来看,晴天多 温度更高。 ➢ 海陆风:冬季海风增强海洋性,增温(如盛行西风)。 ➢ 山地阴阳坡:北半球南阳北阴,南半球北阳南阴。 ➢ 下沉气流:谷地下沉气流可以增温,也可以降温,山地背风坡下 沉气流增温(导致雪崩)。
2021年微专题——地形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021年微专题——地形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考情分析】
【必备知识】
地形对自然地理要素的影响分析
【考法归纳】
一、地形对自然要素的影响思路分析
【拓展分练】
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面问题。
西班牙和法国交界的比利牛斯山脉海拔大多在2 000米以上,物种丰富、独特,是欧洲独特珍贵的生态系统之一。该山地南侧的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且春季河流多洪水。
与同纬度其他地区相比,比利牛斯山脉物种丰富,试说明原因。
答案:地理位置特殊,水热条件优越;地形高差大,有不同的水热组合;山脉地处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地中海气候的交界地带,气候条件复杂。
2.(2015·课标全国Ⅰ)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面问题。
维多利亚湖是世界第二大淡水湖,湖面海拔1 134米,鱼类资源丰富。尼罗河鲈鱼是体型最大的淡水鱼之一,属肉食性鱼,原产于尼罗河、刚果河等非洲河流中。20世纪50年代,尼罗河鲈鱼被引入维多利亚湖,并迅速繁殖。该湖的尼罗河鲈鱼经捕捞、加工后多销往欧洲,成为昂贵的美食。右图示意维多利亚湖的位置及周边水系。
分析阻碍尼罗河鲈鱼游入维多利亚湖的自然原因。
答案:维多利亚湖处于相对封闭的高原盆地中;湖泊海拔高;尼
罗河上游多瀑布,阻挡了尼罗河鲈鱼游入维多利亚湖。
3.(2014·课标全国)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面问题。
河流的侵蚀、沉积及沼泽的吸收(附)影响河流泥沙和营养物质含量,水体中营养物质含量影响浮游生物量,与水温共同制约鱼类资源数量。右图所示的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势低平,冻土发育,沼泽广布。
分析叶尼塞河泥沙含量较多,而鄂毕河泥沙含量较少的原因。
微专题09 气温温差问题-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全国通用)
微专题:009
气温温差问题
【考情分析】
考 卷 题号呈现形式 考查内容
2021年全国I卷7-8题文字以我国某大城市安装高反射率屋顶为背景,考查
城市热岛效应对气温的影响
2021年海南卷19-20题区域图+文字以中纬高空西风厚度及位置为背景,考查我国江
淮地区夏季高温的成因
2021年湖南卷18(2)
题区域图+文字以全球气候变暖祁连山冰川对当地气温的调节作
用为背景,考查冰川对气温的影响
2021年北京卷3题示意图+文字以北纬27°附近部分地点某年的平均气温为其背景,考查气温高低的影响因素
2021年辽宁卷1-2题区域图+文字以冬季锋面过境前后近地面气象要素的变化数据
为背景,考查地形对气温的影响
气温影响因素影响
对流层大气自身受热过程到达
地面
的太
阳辐
射
纬度纬度越低,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到达地面的太阳
辐射越多,气温越高
地势高低地势越高,空气越稀薄,到达地面太阳辐射越多
天气状况晴天,云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气温高;
阴天,云量多,反之
日照时间日照时间越长,太阳辐射越多,气温越高
下垫
面状
况
反射率如冰雪反射率高,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少,气温较
低(注意区别积雪对地表的保温作用)
比热容如沙漠比热容小,白天升温快,晚上降温也快,
气温昼夜差别大
气温影响因素影响对流层
大气自身受热过程大气保
温作用
天气状况晴天,云量少,夜晚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
用差,气温较低;阴天,云量多,大气保温
作用强,气温较高
大气状况大气密度:大气密度越大,保温作用越强,
气温越高大气成分:大气中CO2和水汽等越多,
吸收地面辐射越多,气温较高
与外界热量交
高三地理下册高效课堂资料3.12微专题山地地形对气候的影响.doc
2018-2019 学年高三地理二轮复习导学案编号:09时间:2019.03.14编制:秦焕焕姜官宏徐仰理审核:
高三地理下册高效课堂资料
2018 ( 全国文综Ⅰ,37) 推测扎龙湿地的气候特点。( 6 分)
( 全国文综Ⅰ,11) 7 月毕节气温较重庆低的主导因素。(4 分)
2017 ( 全国文综Ⅰ,37) 苔原带阳坡地表温度和湿度的特点及产生原因。( 6 分)(2017 江苏)莱斯布里奇与温尼伯冬季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 2 分)
2016 ( 全国文综Ⅰ ) 说明勘察加半岛地形对气候区域差异的影响。( 6 分)
(2016?上海卷)从风向、地形角度分析降水量低的原因,并概括造成这里“旱季更显
干旱”的其他因素及其作用。( 6 分)
2013 ( 2013 年课标 1 )分析攀枝花 1 月份平均气温较高的原因。(8 分)
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考纲解读】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考情分析】
【学习目标】
1.自主梳理基础原理,用自己的话说出地形对气温、降水、风等气候要素的影响。
2.结合攀枝花、勘察加半岛等图文资料,运用整体性原理归纳地形对气候影响的思维过程。
3.举出 2 个以上实例说明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并与同学交流分享。
【体验高考】
(2018 全国卷Ⅰ)小明同学 7 月从重庆出发到贵州毕节旅游,收集到的相关高速公路信息如
图 3 所示。
1.避暑是小明此次旅游的目的之一。导致7 月毕节气温较重庆低的主导因素是()
A .地形B.纬度位置C.海陆位置 D .大气环流
【考向一】地形对气温的影响
微专题——气候对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影响
微专题——气候对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影响
气候的影响无处不在,渗透在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各个环节。气候对地理环境各要素影响的相关知识,点多面广,考生在作答时往往由于记不清而导致失分。将气候与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搭建成框架,条目化进行梳理,有助于考生分类存储知识,做到记得牢、调用准。
1
气候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地形的影响
(1)高寒地带:气候寒冷,冰蚀地貌广布。
(2)沙漠地带:降水稀少,温差大,风力作用强,风蚀地貌、沙漠广布。
(3)湿润地带:降水较多,流水作用强大、普遍,既有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沟谷),又有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三角洲、冲积平原)。
2.对水文的影响
(1)对河流的影响:
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对河流水系特征的影响
①河流流量和水位的季节变化(雨林气候、海洋性气候——
变化小;地中海气候——冬季汛期,夏季枯水期;热带草原气候、季风气候、大陆性气候——夏季丰水期);
② 结冰期的长短:温带地区的河流可能出现结冰期(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不同) 降水量大的地区,河网密度较大,河流的长度较长
(2)对湖泊的影响:
①内流湖区:气候干旱,蒸发量大,水位较低,盐度较高。
②外流湖区:降水丰富,湖泊面积较大,多为淡水湖。
(3)对沙漠地区水的影响:
①沙漠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量大,地表水缺乏。
②沙漠地区昼夜温差大,空气中的水汽凝结下渗地下而成地下水。
(4)对海水性质和洋流的影响:
①对海水盐度的影响:降水多,蒸发弱的地区一般盐度较低;反之盐度较高。
②风海流的形成:受盛行风的吹拂。
③上升流的形成:受离岸风的吹拂。
微专题透析气温的影响因素(含专题训练)
微专题透析气温的影响因素(含专题训练)
以上来源:地理学社
试题链接
一、影响气温的因素
01 真题赏析
(2013年全国1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居住在成都的小明和小亮在“寻找最佳避寒地”的课外研究中发现,有“百里钢城”之称的攀枝花1月平均气温达13.6℃(昆明为7.7℃,成都为5.5℃),是长江流域冬季的“温暖之都”。图7a 示意攀枝花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位置,图7b示意攀枝花周边地形
(1)分析攀枝花1月份平均气温较高的原因。(8分)
【赏析】由攀枝花周边地形图可知攀枝花位于河流谷地,北部为山地,冬季能够阻挡北方冷空气,使得当地气温偏高;由于地处谷地,盛行下沉气流,气流下沉的过程中气温升高,所以攀枝花1月份气温较高。
【答案】因地形阻挡,冬季受北方冷空气(寒潮)影响较小;位于河流(金沙江)谷地,山高谷深,盛行下沉气流,气流在下沉过程中增温。
02 深度思考
很多同学在分析攀枝花1月份平均气温较高的原因时,没有清晰的答题思路,所写答案五花八门。究其原因是:不能正确的获取图文
信息,没有严密的审题过程:该设问问题的落点是“气温较高”,答题时应迅速调用“影响气温因素”的主干知识;限定词是“1月”即冬季气温,结合图文信息:昆明纬度较攀枝花低,但1月气温反而比攀枝花低,说明这是气温分布的非地带性现象,应从下垫面找原因,答题时回扣影响气温的下垫面因素即可得到正确答题思路。影响气温的因素小结如下:
03 模拟考场
1.选择题
下图为某地某时刻等温线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最可能出现该等温线分布状况的月份和地方时时刻为()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之气温和降水微专题
例4 图中M、N两地降水资料 单位:毫米 。根据图表信息,分析M、N两地降水 季节分配的差异,并简述M地降水季节分配的原因。
地点 M N
1月 219.3 69.0
4月
7月
117.2 92.1
51.9
65.1
10月 133.9 77.0
全年 1778 810
2 M地降水冬季多于夏季,N地降水季节分配均匀。 4分 M地位于日本海沿岸,冬季西北季风经日本海增湿,再加上地形抬升,形成地形雨, 降水丰富。而夏季位于东南季风的背风坡,降水少。
马尼拉气候图
30 29 28 27 26 25 24 9月 11月 23 降雨量(毫米) 平均气温(℃)
地处热带,终年高温 4分 ;6月气温最高,主要原因是1--4月降水少,大气对太 阳辐射削弱少 4分 ;1月气温最低,主要原因是太阳高度角小,地面获得太阳 辐射少
2013·浙江文综 根据下列材料,完成 1 、 2 题。 材料一 美国本土年降水量分布及棉花 带范围图。
(克 / 米3)
单
位 体 30 积 水
过 饱 和
汽 含
17
量 9
未饱和
0 10
20
30
(℃) 温 度
二 降水的类型 1、对流雨 湿热空气强烈受热膨胀上升,强度大、历时短、范围小
分布:赤道附近,中纬度大陆夏季午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形对气温的影响整理汇总
一、海拔对气温的影响
1.平原高空的“高处不胜寒”。
由于地面是大气热量的主要直接热源,在平原的上空,由于离地较远,所以,高空气温较低。另外,高空湍流也使其气温不高。
2.山地的“高处不胜寒”
在高山上,海拔增加,山地近地面大气比同纬度平原近地面大气稀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少,太阳辐射因此很强。可是因为山地在同海拔地区地面面积较平原地区小,所以即使太阳辐射强,可地面小,使地面吸收热量、发出的长波辐射有限。因此也就导致山地大气得到的来自山地的地面辐射较少,使得气温不高。
此外,山地的地形复杂,植被较多,并且云雾较多也削弱了一定高度下的太阳辐射。另外,山地海拔较高,也使山地的湍流交换作用较强,风力较大,使气温不会太高。因而“高处不胜寒”。
3.高原地区的“高处不胜寒”。
高原地区同样有着高海拔,空气稀薄的特点,因此太阳辐射很强。然而高原地区与山地不同,大气与陆面接触面积比山地大,地面辐射较多。在强烈的太阳辐射下,广阔的地面增温并产生了比山地多的地面辐射。可地面辐射的增多并没形成平原地区那样白尔佼高气温,原因仍然在于其稀薄的大气,由于大气稀薄,水汽、二氧化碳较少,使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能力很弱,即大气的保温作用弱,使整个地气系统的热量流失很快。这样,大气的气温也就不会很高了,同样导致“高处不胜寒”。
比较起来,同纬度平原地区近地面空气密度大等因素,使其对大气的保温作用强,地气系统的热量流失慢,故气温较高。由此可见,同样是“高处不胜寒”,不同地形下原因不同。简单总结,平原高空大气是离地面这热源太远而“供热不足”高山地区的大气是地面小而“供热不足”以及高空风力的影响。而高原上的大气是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强而大气保温作用弱使气温不高。青藏高原气温低的根本原因是空气稀薄、且水汽和二氧化碳等含量少、大气的保温作用弱。
二、地形对气温日较差的影响
1.山地与平原气温日较差的差异
地形凹凸和形态的不同,对气温也有明显的影响。
在凸起地形如山顶,因大气与陆面接触面积小,受到地面日间增热、夜间冷却的影响较小,又因风速较大,湍流交换强,再加上夜间地面附近的冷空气可以沿坡下沉,而交换来自由大气中较暖的空气,因此气温日较差较小。
凹陷地形则相反,气流不通畅,湍流交换弱,又处于周围山坡的围绕之中,白天在强烈阳光下,地温急剧增高,影响下层气温,夜间地面散热快,又因冷气流的下沉,谷底和盆地底部特别寒冷,因此气温日较差很大。
2.高原与平原气温日较差的差异
与同纬度地区的平原相比,高原的气候资源一般具有气温日较差大的特点。高原与山地不同,大气与陆面接触面积比山地大,地面辐射较多。由于白天大量吸收太阳辐射,地面温度急剧升高,加速了近地面空气的升温作用夜间,地面以长波辐射迅速散热降温,由于高原大气保温作用弱,热量大量向空中散失,使近地面气温迅速下降,因而高原上各地日较差大。
三、地形对气温年较差的影响
1.山地与平原气温年较差的差异
在凸起地形如山顶,因大气与陆面接触面积小,夏季受到地面增热、冬季冷却的影响较小,又因风速较大,湍流交换强,因此气温年较差较小。
2.高原与平原气温年较差的比较
青藏高原与同纬度中国东部地区相比,气温年较差稍小。主要的原因是受海拔高度的影响大大超过了纬度的影响海拔高,本身气温就很低夏季云量增多、太阳辐射减弱,加上高原上空的空气又不断向四周散发热量,所以夏季气温不高而冬季,东西走向的高大山脉,阻挡了北来冷空气的人侵,没有“东部平原地区受近地层寒冷的冬季风的影响”这样的强降温因素,而且冬季晴朗而海拔高的优势也更使其能受到较多太阳辐射,所以气温下降不甚剧烈。
四、地形对冬季气温的影响
外围地形在冬季不同类型天气下有不同的作用〔14〕。寒潮平流期,如果地段的北面有山体作为屏障,则可减弱平流,尤其是四面或三面(北、东、西)为群山包围的盆地,在寒潮平流期风速较小,降温比较缓和,因此农作物受平流型寒(冻)害威胁较小;反之,则使冻害加重。
例如浙江省纬度基本相近的温州、丽水、缙云三地,由于外围地形不同,其历年(1954-1980)的最低气温不同。例如,温州北面的山体屏障良好,近25年来,最冷六年的年极端最低气温平均值为-3.8℃丽水为北面山体屏障良好的开旷盆地,其相应值-7.3℃,缙云北面山体有明显缺口,盆地狭窄,其相应值为-10.5℃)。浙江海盐县长川坝、澉浦乡,由于外围地形不同,同样品种和同年龄的柑桔树,其1978-1979年冬季受冻情况完全不同。
1.高大封闭盆地(谷地)对冬季气温的影响
四川盆地四周又有高峻的山脉围绕,阻滞北方冷空气进入盆地,,所以四川盆地中不仅霜雪少见,而且还是我国同纬度上冬季最温暖的地方。四川盆地的霜日和霜期不仅比同纬东部平原显著少而短,而且也比它南面的贵州高原上少而短。因此,四川盆地就成了一个孤立的温暖区。每日天气图上常见到,由于北方强寒潮南下,东部的霜冻线已越过了南岭,甚至到达了两广沿海,可是在寒潮的最初几天里,因为秦岭、巴山和大娄山脉等高大山脉屏障,冷空气不易进入,所以一直保持一个孤立的无霜区。如果南下的冷空气不太强,又无新的冷空气继续南下补充,霜冻线就不再进入四川盆地,这段时间内盆地中便保持无霜。这样,盆地中的霜日和无霜期就比东部平原上少而短了。
与此同时,福建省的武夷山脉、华南地区的南岭、宁夏地区的贺兰山,都有对其东部、南部地区起到冬季保温的作用,其原理与盆地北部高大山脉对冷空气的削弱相似。
2.非封闭盆地(谷地)对冬季气温的影响
并非凡是大型盆地内冬季总是温暖的。而必须有对冷空气的屏障作用作为条件。例如,四川盆地的东邻洞庭湖盆地,因为除了西侧而外,盆沿都不高,且缺口甚多,由北进入的冷空气恰易于在盆地内堆积滞留,所以它反而成为我国冬季东部平原中同纬度除了高山以外的最冷地区。
3.极地、高纬地区盆地(谷地)对冬季气温的影响
极地高纬地区冬季没有或极少太阳辐射热量,漫漫长夜中地面长期强烈辐射冷却的结果,大盆地无异成了一个冷窖。例如位于北极圈纬度附近的北半球寒极—西伯利亚的维尔霍扬斯克和奥依米亚康,也是大型山谷盆地地形,这里一月平均气温零下50℃左右,极端最低气温零下70℃左右,而附近拔海1020米高加维尔霍扬斯克山脉一个矿山上,1918年1月份测得平均气温竟比盆底的维尔霍扬斯高出21.0℃。
五、地形对冬季日最低气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