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生死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

合集下载

国内外生死教育的现状和未来

国内外生死教育的现状和未来

国内外生死教育的现状和未来生与死历来都是人们不可避免的一个话题。

生命的本质原来就蕴涵着死亡,有生必有死,无人可以幸免,这是生命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

正是因为这样死亡的问题是与整个生命及生活息息相关的,而生死教育也是我们所有人都应该学习的内容。

然而由于国内外文化的不同与生死观的差异,生死教育的现状在国内外有极大的差异。

1.国外生死教育的现状西方文化主要受基督教的影响,基督徒由耶稣之死来升发对“天堂”,永生的信念,它们认为死亡就是皈依天父。

因此国外的思想家们一直以来就不乏对生与死的思考。

而生死教育(国外称为死亡教育)正式兴起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的美国。

只用了10年时间美国开展死亡教育的学校、医院、社会服务机构就已经超过2000家。

之后许多国家相继效仿,推行以生死教育为主题的教育实践,一直发展至今已形成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

目前有不少国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一套生死教育形式。

美国:树立正确生死观念美国的生命教育起初是以死亡教育的形式出现的。

死亡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形式,名为谈“死”,实则是让孩子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念,以正确的态度保持生命、追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为推广生命教育,美国成立了各种专业协会,并出版了《生死学》等许多科普书籍和杂志。

澳大利亚: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澳大利亚的生命教育强调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

该国的生命教育中心和学校注重建立健全的共生伙伴关系,以及家校双方的互动沟通,同时借助流动教室的教学人员、多媒体科技和交互的教学协助,传达生命教育的意义。

日本:余裕教育在日本,“余裕教育”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余裕教育”倡导“热爱生命、选择坚强”,是针对日本青少年的脆弱心理和青少年自杀事件而提出的,目的是让青少年通过“余裕教育”认识到生命的美好和重要,使他们能面对并很好地承受挫折,更加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余裕教育”者认为,热爱生命的主要内容之一,是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并热爱其他生命。

为此,日本的学生经常被鼓励到牧场体验生活。

中外青少年生命教育的现状与启示_许海元

中外青少年生命教育的现状与启示_许海元

【健康教育】【基金项目】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7年度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编号:E E A 070222)。

【作者简介】 许海元(1971- ),男,河北井陉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单位】 1 河北经贸大学,石家庄 050061;2 河北师范大学。

中外青少年生命教育的现状与启示许海元1,胡夏娟2【文献标识码】 B 【中图分类号】 G 479【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10-0934-02【关键词】 生命;健康教育;历史;青少年 近年来,青少年自杀事件逐渐增多,且呈现出低龄化和上升趋势[1],已经引起了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青少年生命教育深入思考。

中国的生命教育刚刚起步,适合中国国情的生命教育体系还没有建立,因此,开展中外青少年生命教育现状研究,将会对中国的生命教育的基础研究和生命教育体系的建立具有重要启示。

1 国外青少年生命教育的发展历史及现状在西方国家生命教育的研究源于人们对死亡的思考。

第一位倡导生命教育的是美国的杰·唐纳·华特士,他于1968年在美国加州创建“阿南达村”学校,开始倡导和践行生命教育思想[2]。

最早提出“生命教育”概念的是1979年在澳洲雪梨成立的“生命教育中心”[3],该中心现在已经发展为一个国际性机构,属于联合国“非政府组织”(N G O )的一员。

1.1 美国青少年的生命教育 美国的生命教育起初是以死亡教育的形式出现的。

死亡教育作为生命教育的一种方式,后来发展为生死教育。

从20世纪80年代起,美国规定在中小学校开始实施“生命教育”,帮助学生科学地了解人的生与死,以理解的态度面对生命历程中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从而使其活得更充实、更有价值。

在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教育部门提出了“新品格教育”理念,“新品格教育”的提出是对当时青少年早孕、吸毒、自杀、暴力等现象的反思,目的是让学生树立客观的道德价值观,形成于人于己都有利的良好品格[4]。

生死教育概述

生死教育概述

生死教育概述大纲一、生死教育的时代背景1.提高现代人生活品质2.走出现行教育的困境二、生死教育思想的历史追寻1.西方生死教育思想的发展2.中国生死教育思想的发展三、生死教育的概念与内涵1.生命教育的概念2.死亡教育的概念3.生死教育的概念知识点汇总概念C01:生死教育原理和观点K01:生死教育日渐受到人们关注的原因是由于现代人希望提高自身的生活品质,并且克服现行生死教育的局限K02:西方生死教育从古罗马开始,经历了狄尔泰、斯普朗格、马斯洛等人的发展,带有鲜明的个人主义文化取向;中国生死教育可以追溯到儒家、道家的思想,到现代的鲁迅、蔡元培、陶行知等人都非常关注人的生命的个性化和主体性发展正文随着社会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

人们不仅在追求生活的幸福、思考生命的意义,同时也在探讨如何坦然面对死亡。

于是生命教育和死亡教育(以下简称生死教育)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

一、生死教育的时代背景1.提高现代人生活品质现代人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开始关注自身的精神生活世界,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幸福感◆心理健康◆压力应对关于这个问题,台湾著名学者杨国枢先生说:“近年来,台湾民众物质生活水准日益提升,多数民众都已远离了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求的桎梏,进而追求精神心理生活的改善。

晋达这种生活境界的人,对人生之意义与存有之本质的理解比较认真,因而会激发探索生死问题的兴趣。

但是当今中国内地企业员工的压力状况情况堪忧:“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对全国3000多名企业经营者的调查发现:87.4%的人感到压力很大;《中国企业家》杂志对252位企业家调查,90.6%的人处于“过劳”状态;零点调查集团的报告:41.1%的白领面临较大工作压力,61.4%正在经历不同程度的心理疲劳。

北京昌平区对2151名教师调查表明(2007):28.6%的教师压力非常大;49.6%的教师压力比较大;4%的教师觉得没有压力。

在生理方面,57%的教师经常失眠;54.4%的教师消化不良或者食欲不振;50.9%的教师经常出现呼吸困难或者头晕现象。

生命教育国内外发展及研究综述

生命教育国内外发展及研究综述

南达学校,并且首次开始实施生命观教育的相关课程。当 是青少年对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的理解和认识 ,将诸如酗
时课程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知道拥有怎样的人生才是成功 酒和吸毒等问题造成的伤害减至最低。该机构发展到现
的,怎么让 自己活得更有价值 ,面对人生的挑战该如何去应 在,目前已有59个分支。
对。之后他又总结出版了《生命教育》等书籍,启发人们从
· 10 ·
第 l2期
生 命 教 育 国 内外 发 展 及 研 究 综 述
2014血
始有关于生命教育的内容,学校也会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
20世纪 60年代 ,美国开始在高校有计划 、系统地推广
课程 ,会配备专业的师资力量进行课程讲授,其 目的就是帮 死亡教育;到70年代末期 ,美 国在各级学校基本普及了死
命教 育最早在 2O世 纪 80年代的 台湾开始 ,90年代 ,大 陆开始有零散 的生命教 育,理论 成果也开 始 出现。但 总体
来说 ,起 步 晚 ,成 果 少 ,这 一 方 面 的研 究 有 待 加 强 。
关 键 词 :生命 教 育 ;发 展 概 况 ;研 究 概 况
中图 分 类 号 :( 一01 1

国外生命教育的发展及研究
新的教育体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受战争后遗症等阴影效应的影
经过半个世纪的探索和实践发展,美国的生命观教育
响,欧美国家普遍开始关注生命教育这个课题,并在各个国 体系迅速发展成熟,逐步趋于完善。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于
家中逐步开展实施生命教育。追其根源,生命教育的兴起 1963年起开设生命教育课程 ,其发展模式科学合理,发展
(牡丹江师范学 院 ,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国外死亡教育的研究

国外死亡教育的研究

国外死亡教育的研究
国外死亡教育研究报告
引言
国外死亡教育是指在国外开展的相关教育活动,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面对死亡。

这种教育形式在很多发达国家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本研究报告将对国外死亡教育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以期为国内相关教育提供参考和借鉴。

1. 国外死亡教育的背景
•死亡教育的定义和目标
•国外死亡教育的历史和发展概况
2. 国外死亡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终身教育
•国外死亡教育的终身教育理念
•终身教育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方式
包容性教育
•国外死亡教育的包容性教育原则
•包容性教育的实践案例和效果评估
艺术与娱乐教育
•国外死亡教育中的艺术与娱乐教育应用
•艺术与娱乐教育对死亡教育的价值和影响
3. 国外死亡教育的实践与成果
学校和教育机构的实践案例
•国外学校开展的死亡教育项目介绍
•教育机构在死亡教育方面的经验总结
社区和家庭的参与
•国外社区组织的死亡教育活动
•家庭参与国外死亡教育的重要性和方式
4. 国外死亡教育对国内的启示和借鉴
•国外死亡教育经验对国内死亡教育的影响和启示
•如何借鉴国外死亡教育经验,推动国内发展
结论
本研究报告对国外死亡教育进行了系统研究和总结,在国内推动死亡教育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国外死亡教育的终身教育、包容性教育以及艺术与娱乐教育等内容和形式值得借鉴,并且国内学校、社区和家庭的参与对于死亡教育的推动至关重要。

期待国内能够根据
国外经验,积极发展和推进死亡教育,以提高人们对死亡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生命教育的发展趋势

生命教育的发展趋势

生命教育的发展趋势生命教育是一种全面的教育理念,旨在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关爱和对生态环境的关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提高,生命教育也在不断发展和进步。

以下是生命教育发展的趋势:1. 多元化的内容。

生命教育的内容逐渐从传统的生物和自然科学知识拓展到更为广泛的领域,包括心理健康、社会关系、环境保护、人类价值观等。

它将关注点从单纯的生物多样性转向了人与环境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2. 综合化的方法。

生命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实地考察、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社区参与等。

通过实际经验和亲身参与,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到生命的奇妙与多样性,并培养他们的环境意识和责任感。

3. 强调跨学科性。

生命教育不仅涵盖生物科学范畴,还涉及到伦理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

跨学科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广泛地认识到生命的重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和综合思考能力。

4. 引入科技手段。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生命教育也在逐渐引入科技手段,如虚拟实境、在线教育等。

通过科技手段,生命教育可以更生动地展示生命的奥秘,丰富教学资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生命的精彩。

5. 深入社区与实践。

生命教育不仅限于课堂教学,更注重将生活与学习相结合,将生命教育融入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各个环节。

例如,学校可以与社区合作,组织学生开展社区环境调查、义工活动等。

通过实践和社区参与,学生可以更直观地感知到自然环境的重要性,进而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6. 全球化的视野。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生命教育也应该具有全球视野,加强国际合作,通过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机构交流,探索解决全球性生命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全球公民意识。

总之,生命教育的发展趋势是多元化、综合化、跨学科,强调实践与社区的结合,引入科技手段,具有全球视野。

这样的发展趋势将有助于培养出关心生命、尊重环境,并具备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未来公民。

国内外生命教育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国内外生命教育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国内外生命教育的发展及研究现状,四六级考试水平
生命教育是一种根植于生命学中的综合性知识,也是一种从日常生活到社会发展自然环境中全面掌握知识、能力和品质的系统教育。

近年来,在国内外生命教育的研究和发展的领域得到了不断的突破和进展,体现出了令人振奋的发展趋势。

首先,国内外的学术界以及社会舆论,一致认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大力推动生命教育的发展。

由于生命教育的综合性和多个层面的探究,专家学者积极参与其中,完善了原有的理论框架,对理论中有待改进之处进行持续的更新,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各种学习需求。

其次,国内外高等教育形成了系统性的生命教育机制,是生命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驱动力。

学校不仅把生命领域的知识和能力融入到学生的专业学科中,而且还在课外设置了大量的实践实验课程,让学生能够更加全面系统地掌握学习内容,从而更好地发挥学习结果。

此外,国外学者要加强国际合作的交流,不仅可以收集其他国家在生命教育领域的经验和创新,也可以使自己的理念更加国际化,充分发挥国外学者在这一领域拥有的专业能力和精神对国内生命教育发展的重大影响,进一步促进国内外生命教育交流合作的深入开展。

总体而言,国内外生命教育的研究和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但大规模的实践研究仍需要继续努力。

未来,需要进一步完善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结构,培养学生翔实的实践能力,并建立一种跨学科思考的解决问题方法,从而引入创新的教育理念。

我国中小学生命与安全教育现状及对策

我国中小学生命与安全教育现状及对策

成功案例分享
01
02
学校还开设了生命安全体验馆,让学生在模拟场景中亲身体验各种危 险情境,学习正确的应对方法。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们不仅掌握了安全知识,还培养了应急反应 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失败案例分析
案例一:某县中小学生命与安 全教育形式化问题
该县虽然开设了生命与安全 教育课程,但教学内容陈旧 、形式单一,缺乏吸引力和
课时安排
生命与安全教育课程的课时安排因学校而异,但普遍较少。一些学校将生命与安全教育课 程列为必修课,每周安排一定的课时,而另一些学校则将其作为选修课或活动课,课时安 排较为灵活。
师资力量及培训机制
师资力量现状
目前,我国中小学生命与安全教育课程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专业教师数量不足,部分学校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
此外,未来还需要加强生命 与安全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 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做 法,不断提高我国中小学生
命与安全教育的水平。
01
02
03
04
05
THANKS
教材内容滞后,更新不及时
生命与安全教育教材内容陈旧 ,未能及时反映社会发展和科 技进步带来的新挑战。
教材编写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指 导,导致不同版本教材之间存 在差异和矛盾。
教材更新周期长,难以及时反 映新的安全问题和教育理念。
家庭和社会环境负面影响
家庭对生命与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对孩子进行相关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我国中小学生命与安全教育 现状及对策
汇报人:XXX
汇报时间:2024-01-28
目录
• 引言 • 我国中小学生命与安全教育现状分析 • 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 对策建议 • 案例分析 • 结论与展望

国内外对生命教育和语文教育关系的研究现状

国内外对生命教育和语文教育关系的研究现状

国内外对生命教育和语文教育关系的研究现状生命教育和语文教育是教育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两个分支,它们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文将介绍国内外对生命教育和语文教育关系的研究现状,并探讨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一、国内外对生命教育和语文教育关系的研究现状1. 国内研究在国内,许多教育学者一直致力于探索生命教育和语文教育之间的关系。

例如,中国教育学者王祥宏提出了“生命语文一体化”理念,认为应该在语文教育中融入生命教育,以培养人的生命素养和价值观。

同时,许多学校也在积极开展生命教育和语文教育的融合,通过开设综合性课程、生命语文课程等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国外研究在国外,也有许多教育学者对生命教育和语文教育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例如,美国教育学者詹姆斯·斯蒂文森提出了“语文-生命-文化”三个维度的教育模式,认为应该将语文、生命和文化三个方面融合在一起,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此外,许多国外的学校也采用了多种方式来融合生命教育和语文教育,例如开设综合课程、生命语文课程等。

二、生命教育和语文教育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1. 相互作用生命教育和语文教育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非常显著的。

语文教育是学生母语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生命教育则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生命的本质和意义。

同时,生命教育和语文教育也可以互相补充,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也可以了解生命教育的相关内容,从而提高综合素质。

2. 影响生命教育和语文教育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也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生命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价值观,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另一方面,语文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母语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

同时,生命教育和语文教育也可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生命教育和语文教育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它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相互补充和促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重要支持。

生命教育研究综述

生命教育研究综述

生命教育研究综述生命教育是一个综合性教育概念,它关注着个体的生命成长、生命意义和生命智慧。

它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情感智慧和生命力量,为他们的未来成长和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生命教育的研究不仅涉及到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等学科领域,还包含了伦理学、医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和融合。

生命教育的发展是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其研究与实践对于提高人类生存质量、促进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一、生命教育的概念与内涵二、生命教育的研究领域生命教育的研究领域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生命世界的认知研究、生命尊重与珍视研究、生命意义与生命追求研究、生命体验与情感体验研究、生命教育的实践与应用研究等。

生命世界的认知研究主要关注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和认知,包括生物学知识、生态知识、健康知识等方面,旨在培养学生对生命世界的理解、尊重和珍视。

生命尊重与珍视研究强调培养学生的生命伦理观念和行为素养,促进学生对自己、他人和自然界的尊重和珍视。

生命意义与生命追求研究涉及到哲学、宗教、心理学等领域,旨在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探索生命的价值,并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生命目标和生命追求。

生命体验与情感体验研究强调培养学生积极的生命体验和情感体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情感智慧和生命力量的发展。

生命教育的实践与应用研究是生命教育研究的重要方向,它旨在探索和总结生命教育的实践经验和方法,促进生命教育理念和精神在社会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和推广。

三、国内外生命教育研究的现状与特点国外生命教育研究主要集中在美国、日本和欧洲国家,其研究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生命教育研究领域涉及学科广泛,包括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生物学、医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形成了多学科交叉和融合的研究体系。

生命教育的研究方法多样,既有实证研究,也有理论研究,包括问卷调查、访谈、实地观察、案例分析等,形成了多层次、多角度的研究方法体系。

生命教育的研究成果丰硕,不仅形成了一批理论研究成果,还衍生出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和方法,对教育改革和课程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

生死教育的发展历程

生死教育的发展历程

生死教育的发展历程生死教育是指教育人们如何正确理解死亡、如何正确面对和应对死亡的教育。

它旨在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死亡观,提高他们对生命的尊重和对死亡的认知能力,从而达到更好地面对和应对死亡的目的。

生死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西方古代哲学。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全人的智慧就是探寻人生的意义,了解死亡的真相。

” 他认为,通过对死亡的反思和探索,人们才能获得真正的智慧和生活的意义。

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生死问题的关注越来越多。

20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各国开始兴起了关注生死教育的运动。

尤其是在美国,生死教育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实践。

一方面,这是因为60年代的人类社会变革使得人们对生死问题的关注不断增加;另一方面,这也与美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有关。

在中国,生死教育的发展历程相对较短。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生死问题的关注越来越多。

特别是由于中国一孩政策的实施,社会上出现了许多“独生子女”家庭,他们更加关注生命和死亡问题。

中国启动了大规模的生死教育运动,各种生死教育活动和资源相继出现。

同时,学校和社区也开始将生死教育纳入到教育课程中,提高学生的生活素养和心理健康水平。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兴起,生死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人们利用互联网平台和社交媒体传播生死教育知识,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面对死亡。

同时,一些移动应用也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生死教育资源,帮助人们随时随地进行生死教育学习。

尽管生死教育有了快速的发展,但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生死问题属于个体的敏感区域,人们对此有着不同的认知和反应。

因此,如何设计更加科学、系统和有效的生死教育课程,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其次,生死教育仍然在教育体制中的地位和重要性相对较低,缺乏必要的支持和投入。

此外,生死教育的效果评估和研究也相对不足,需要更多的研究和实践来提高生死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总之,生死教育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古希腊哲学的探索、西方社会的关注以及中国的推广。

高中生生命教育研究现状综述

高中生生命教育研究现状综述
○ 教育教学研究
高中生生: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对于生命教育的研究较为突出,国内相关学者对 于 生 命 教 育 内 涵、内 容、意 义、存 在 问 题、问 题 归因和实施对策等方面也有一定的创新。本文对国内外生命教育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抛砖引玉。
关 键 词 :国 外 研 究 现 状 ;国 内 研 究 现 状 ;现 状 综 述
(四 )法 国 的 生 命 教 育 18世纪,法 国 公 民 教 育 正 式 纳 入 教 育 体 系 。 启 蒙 思 想 家拉夏洛泰(Louis Ren de Caradenuc de La Chalotais)认 为, 公民教育是社会的幸福所在。为法国生命教育提供了思想 养 分 。20 世 纪 60~80 年 代 ,由 于 法 国 过 分 强 调 个 性 ,传 统 价 值观念在教育中被 忽 视,导 致 个 人 主 义 盛 行,社 会 责 任 感 弱 化,青少年犯罪率 急 剧 上 升,学 生 诈 骗、吸 毒、校 园 暴 力 事 件 频 发 。 基 于 此 背 景 ,法 国 生 命 教 育 提 上 日 程 。 法国生命教育针对不同阶段青少年的身心规律设置不 同的内容,从幼儿园 到 大 学,以 基 础 教 育 阶 段 的 内 容 最 为 丰 富。比如:小学阶段以 “学 习 共 处 ”为 内 容,对 如 何 认 识 自 己 的公民身份和身为国家公民的责任进行教育。 (五 )德 国 的 生 命 教 育 德国生命教育主要源于其对两次世界大战的深刻反思。 在此基础上生发了“朴素教育”和“善良 教 育”,丰 富 了 生 命 教 育的主要内容。从保护小动物,到保护 环 境 到 同 情 弱 者 到 宽 容 待 人 ,德 国 的 生 命 教 育 渗 透 到 生 活 的 方 方 面 面 。 由 上 可 见 ,西 方 发 达 国 家 中 都 非 常 重 视 生 命 教 育 ,特 别 是 针对中小学生。它们都将生命教育的目标注入学校教育目标 体 系 ,设 计 了 丰 富 的 生 命 教 育 课 程 ,把 课 堂 教 学 与 社 会 实 践 相 结 合 ,形 成 政 府 - 社 会 - 家 庭 - 学 校 联 动 的 教 育 网 络 。 二 、国 内 研 究 现 状 (一 )关 于 生 命 教 育 的 内 涵 研 究 王平提出了生命教育的三种形式:第 一 种 形 式 是 生 物 性 的生命教育,其主要 目 的 是 教 人 如 何 活 着;第 二 种 形 式 是 价 值性的生命教育,主 要 教 人 思 考 为 什 么 而 活;第 三 种 形 式 是 意义性的生命教育,其作用主要是进一步 教 育 人 如 何 才 能 更 好地活着。张勇在《生 命 教 育 的 内 涵 之 我 见 》一 文 中 阐 释 了 生命教育的三个层次,从自然性的生命教 育 至 精 神 性 的 生 命 教育最后到社会性的生命教育。郑晓江作为国内生命教育 领域研究比较早的学者,他多次在其专著 和 学 术 论 著 中 对 生 命教育进行如下界 定:对 于 受 教 育 者 而 言,生 命 教 育 开 始 于 认识人的自然生命,进而认识社会生 命,在 处 理 个 体 与 他 人、 与社会的关系中使受教育者不断丰富精 神 生 活、逐 渐 提 升 文 化素养、渐趋完善道德品质,最终追求 崇 高 的 精 神 生 命;也 就 是帮助生命教育对象学会认识生命的意 义 与 价 值,能 够 正 确 看 待 生 死 关 系 ,树 立 正 确 的 生 命 观 。 (二 )关 于 高 中 生 生 命 教 育 必 要 性 的 研 究 肖川在《大学的理 想 和 使 命 》一 文 中 提 道:“生 命 教 育 旨 在帮助学生强化生命意识,理解生命 意 义,提 升 生 命 质 量,让 学生收获一个灿 烂 的 人 生。”闫 守 轩、曾 佑 来 认 为,生 命 教 育 之可为之处在于帮助青少年认识生命、提 高 生 存 技 能 以 珍 惜 身体、学会生存;诗 化 肉 身,感 悟 生 命 的 价 值 与 情 怀,升 华 生 命。许洁英从教育基本理论和现实角 度 出 发,生 命 教 育 和 真

国内外生命教育的发展及研究现状-2019年教育文档

国内外生命教育的发展及研究现状-2019年教育文档

国内外生命教育的发展及研究现状一、生命教育的起源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最早提出了生命教育说,在美国加州阿南达村阿南达学校,倡导和实践生命教育思想,并出版了《生命教育》一书,“引导人们去充分体悟人生的意义;让身、心、灵兼备的生命态度,成为未来教育的新元素”。

二、生命教育的内涵近年来,虽然生命教育在我国蓬勃发展,但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理论上的认识还未达成一致。

综观专家学者们对生命教育的内涵所做的界定,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些阐释充分体现了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对“生命与教育"之间关系的不同认识。

大体来讲,有以下几类。

我国台湾学者认为“生命”属于教育的“内容”,认为生命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有关生命的教育。

中小学生命教育是指通过对中小学生进行生命孕育、发展知识的教授,让他们对自己有一定的认识,对他人的生命抱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并让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对社会及他人,尤其是残疾人的爱心,使中小学生在人格上获得全面发展[1]。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于2012年5月推出的职业培训课程《生命教育导师》中也指出:生命教育,即是直面生命和人的生死问题的教育.有的学者认为,生命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培养的教育,从肯定、珍惜个人自我生命价值,到他人、社会乃至自然、宇宙的价值,并涉及生死尊严、信仰问题的探讨,包括生死达观教育、认识哲学教育、情绪辅导教育、创造思考教育、多元智慧教育、终身学习教育、生活伦理教育、两性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社会公益教育及环境教育等多个方面。

狭义的生命教育是一种人生观教育,教育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进而珍惜生命[2]。

"还有学者将生命定位为教育的“目的”:认为“生命教育不是通常理解的珍惜生命的教育,不是只对生死存亡的极端事例有意义,而是要服务于生命个体的成长、融会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3].”任丽平(2004)也认为生命教育就是指对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生命意识熏陶、生存能力培养和生命价值升华,最终使其生命价值充分展现的活动过程,其核心是珍惜生命,注重生命质量,凸现生命价值[4]。

国内外生死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内外生死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内外生死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背景人有生老病死,现代社会的教育为我们提供了较多的关于“生”、“老”、“病”的教育,唯独关于“死”的教育非常缺失。

或许,是我们中国对死亡的忌讳使然吧,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成为中国人回避死亡问题的开端。

正是在这种避谈死亡的社会大环境下,我国青少年死亡意识淡薄,不敢面对死亡,或者漠视生命。

这里的生命,不仅仅是自己的生命,还有他人或其他物种的生命:近年来,中小学生以至大学生自杀自残(15岁至34岁年龄段的青壮年中,自杀是死因首位),他杀,虐杀动物的事件层出不穷。

比较有代表性的几个事件就有:上海复旦大学女研究生自杀事件、马加爵事件、刘海洋硫酸泼熊事件等等。

可以看出,现在的青少年对生命的漠视到达了何种地步。

由是,生死教育在我国的推广显得尤为重要。

一国内外生死教育现状1.国外生死教育起源以及现状对于国外生死教育现状,由于美国是最早兴起死亡教育的,我在此就以美国为主介绍国外的生死教育。

首先,我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死亡教育的起源:死亡教育(deatheducation)源于美国,最早可追溯到1928年哈布特·约翰发表的一篇对美国丧礼和殡仪馆制度评价的文章,而正式兴起则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HermanFeifel于1959年发表第一部死亡教育的代表著作《死亡的意义》(TheMeaningofDeath);而在1963年,RobertFulton在美国明尼苏达州的大学里首次开设了美国大学的第一门正规死亡教育课程;杰·唐纳·华特士,他于1968年在美国加州创建“阿南达村”学校,开始倡导和实践生命教育思想。

在这种背景下,美国的死亡教育开始逐渐兴起:从幼稚圆小学到中学大学,甚至到医院、社会服务机构都可见死亡教育课程、座谈会、研习会不断的开设举行(直至1973年,美国已有600所大学设有死亡教育课程,1976年已有1 500所中小学开设了死亡教育课程)。

此后,国外许多国家相继效仿美国,推行以“生死教育”(LifeanddeathEducation)为主题的教育实践,现已形成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

中西方生死观的比较研究

中西方生死观的比较研究
注重实践应用,将研究成果应用于生命教育、心理咨询、临终关怀等领域,为个体和社会提供更多有益 的帮助和支持。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03
中国传统生死观特点与内涵
重视生命价值与意义
01
珍惜生命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生命的宝贵, 认为生命只有一次,应该倍加珍 惜。
追求意义
02
03
积极向上
在有限的生命里,人们应该追求 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实现自己的 人生目标。
中国传统文化鼓励人们以积极向 上的态度面对生活,不断进取, 创造美好未来。
强调顺应自然与命运安排
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研究法,收集整理中西方生死观相关文 献资料,运用比较分析法进行深入剖析。
3
创新之处
综合运用多学科理论和方法,从哲学、心理学、 社会学等多角度揭示中西方生死观的内在逻辑和 联系。
论文结构安排
01
02
03
04
05
绪论
中西方生死观概 述
中西方生死观比 较分析
中西方生死观Biblioteka 实意义探讨结论与展望02
中西方生死观比较研究有助于 促进跨文化交流与理解,为生 命教育和临终关怀等领域提供 理论支持。
03
通过揭示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 对生死的认知和态度,为心理 健康、社会和谐等方面提供新 的视角和启示。
研究目的和方法
1 2
研究目的
系统梳理中西方生死观的内涵、特点及其形成原 因,比较二者异同,探讨其现实意义。
中西方生死观概述
中国传统生死观
重视生命
强调生命的珍贵和重要性,注重 养生和延长寿命。
道德约束
生死观念受到道德规范的约束, 强调“舍生取义”的精神。

论现行教育体制下中国大学生死亡教育的必要性

论现行教育体制下中国大学生死亡教育的必要性

论现行教育体制下中国大学生死亡教育的必要性论现行教育体制下中国大学生死亡教育的必要性摘要:在国外,死亡教育早已全面铺开。

而在我国,人们依然是谈死色变,从社会生活、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等多方面都表达了国民死亡教育缺失。

死亡教育缺失的各种弊端说明,在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下,大学生的死亡教育迫在眉睫,文中通过三个方面,描述在中国大学生中全面推开死亡教育课程的必要性。

关键词:生命教育;死亡;大学生死亡教育,也叫死生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形式,名为谈“死〞,实那么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念,以正确的态度珍爱生命、追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西方国家很早就开始了对死生教育的研究,把死亡当作一个生命问题、存在问题思考和处理。

死生教育是其传统教育中很重要的一环,早已在社会、家庭和学校中全面推开。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生命教育的国家,从死亡教育开展至今开设了别具一格的“死亡课〞;在英国小学的课堂上,殡葬行业的从业人员会走进课堂设计活动,让学生体验成为孤儿的感觉;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中小学校也有相关课程;而在内地,死亡教育那么表现为在社会、家庭和学校教育上的全面缺失。

一、我国现行教育中死亡教育缺失现状中国社会生活避谈死亡中国的孩子难以在社会生活中正面地接受死亡教育。

国人重丧葬,却讳言死,对死亡下意识地回避,邻居有丧事时,人们都会关严门窗,避之大吉;大人们那么教育小孩见到有人出殡要绕路走;在日常生活中,忌“四〞、喜“八〞,赠礼讲究成双成对。

如果性是年轻人都不敢公然谈及的话题,那么死亡二字,更是男女老幼皆忌而不言,.2007年CCTV播出了纪录片?濒死体验?,2021年?死亡笔记?电视剧受到广阔青少年追捧,网络上各类关于死亡的记录和恐怖片广泛传播……这些以死亡主题吸引观众的影片一定程度地引起大家对死亡的思考,但是缺少正确的引导,更可能引发青少年恐慌。

家庭教育中父母回避死亡教育在中国家庭教育中,人们不止不主动谈论死亡这一话题,甚至当家里有亲人离世,人们也会尽量隐瞒和保护孩子,不让孩子接触“死亡〞,一是防止他们焦虑、恐惧和不安,二是受到传统死亡观念的影响,三是因为自身缺乏正确的死亡观。

国内外儿童死亡教育的现状研究

国内外儿童死亡教育的现状研究

国内外儿童死亡教育的现状研究发布时间:2021-09-01T10:33:01.550Z 来源:《健康世界》2021年11期作者:潘婷苟芬郑玉婷[导读] 我国死亡教育起步较晚,其一由于教育学术领域谈论死亡较少见潘婷苟芬郑玉婷大理大学护理学院,云南大理 671000摘要:我国死亡教育起步较晚,其一由于教育学术领域谈论死亡较少见,又受到中国民族的、传统的思想文化等诸多原因的影响死亡教育在中国发展较缓慢。

其二由于近年我国中小学中生自杀、他杀、校园暴力、地震、流脑、新冠状病毒肺炎等事件的发生,对死亡教育的需求日益紧迫,且越来越受到社会的认同与重视。

迫切需要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死亡教育课程内容及实施方式。

关键词:儿童死亡教育现状困境路径死亡教育是一个探讨生死关系的教育课程,其包含死亡文化以及宗教信仰对死亡的看法与态度,目的是借助死亡的话题探讨生命的价值,使青少年儿童更加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敬畏自己及他人生命[1],并将这种态度落实在现实生活中。

死亡教育最早出现于美国,随后发展成熟。

在中国受我国传统观念的影响,死亡教育起步晚、内容单一且生死问题上一直持“未知生,焉知死”的观念,对生命的讨论保持在生的状态,则对死采取逃避的态度,在社会、教育界都存在忌讳死亡的现象,因此我国死亡教育发展缓慢理论薄弱[2-4]。

学术人员对死亡的研究与实践相对较少,使得死亡教育不被社会公众所接受。

本综述旨在接合中国实际情况探索适合我国的死亡教育的课程及模式。

1 儿童死亡教育发展概述1.1国外儿童死亡教育发展情况美国是最早开展死亡教育课程的国家,1959年出版《死亡的意义》。

随后大量的教材涌现出来。

70年成立了“死亡教育委员会”,出版了《死亡的准备教育》书籍,从死亡教育发展至今开设了别具一格的“死亡课”。

日本出版了《生与死的思考》和《对孩子来说什么是死》书籍以及录音带。

1976年英国皇家学院为儿童开设死亡相关课程。

邀请殡葬、医护人员,共同讨论死亡面临的问题,让学生模拟亲人死亡的情景,感受丧亲之痛,并提出应对方案。

国外生死观

国外生死观

国外生死观一、死亡的定义与理解在国外,死亡被定义为生命的终结,即个体的生命活动停止。

然而,对于死亡的理解,不同文化、宗教和哲学流派却有着不同的观点。

在基督教中,死亡被视为灵魂离开肉体的过程,而灵魂的命运将由上帝决定。

在古希腊哲学中,死亡被视为一种解脱,是生命中最高的目标之一,因此哲学家们鼓励人们接受死亡作为生命的必然部分。

此外,一些现代心理学家也提出,死亡是一种个体内心深处的恐惧和不安,需要通过认知重构和心理干预来缓解。

二、死亡恐惧与面对死亡恐惧是普遍存在的,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都有对死亡的恐惧和不安。

这种恐惧可能源于对未知的害怕、对失去生命的惋惜、对亲人朋友的怀念等。

在面对死亡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会采取不同的应对方式。

一些人可能会选择逃避或否认死亡,而另一些人则可能选择勇敢面对或寻求心理辅导。

在某些文化中,人们会通过悼念和祭祀等方式来表达对死亡的怀念和敬意,而在另一些文化中则可能更加注重对死者的超度和对生者的安慰。

三、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是生死观中最为核心的问题之一。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于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理解也存在差异。

在一些文化中,人们可能更加注重个人的价值和意义,而在另一些文化中则可能更加注重家庭、社会或神灵的价值和意义。

此外,对于生命的长短和质量,不同的人们也会有不同的看法。

一些人可能认为生命的价值与其长短无关,而另一些人则可能认为生命的质量和长短同等重要。

四、超脱与永生超脱与永生是生死观中另一个核心问题。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于超脱和永生的看法也存在差异。

在一些宗教中,人们相信灵魂可以脱离肉体而存在,并可能经历转世或天堂等过程。

而在另一些哲学流派中,人们则可能更加注重现世的生活和个人的超越,而非追求灵魂的永生。

此外,一些现代心理学家也提出,人们可以通过自我实现和成长来达到一种超越肉体限制的境界。

五、死亡教育与临终关怀死亡教育和临终关怀是生死观中另一个重要方面。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于死亡教育和临终关怀的需求也存在差异。

中外中小学生命教育现状与展望

中外中小学生命教育现状与展望


去确 认 孩 子
在 国 内外 中 小 学 教育甚 至 社 会各 界 得到 广泛 的认 同
与特 色
1

可 能 面 临 的 危 险 因 素 及 提 高防护 因 素 ; 在 生 命教育 的 资源
部分

生 命 教育 中心 的 教 学 人 员 会 事 先 评 估 学 校 的 需 求 和

协助 老 师 的教学 准 备 都 会 开 会讨 论
生 命教 育 思 想


阿 南达 学 校
15 00

开始 倡 导和 践 行
日 本 于 1 9 8 9 年 修改 的 新 微 学 大 纲 》 中 针 对 青少 年 的

19 7 6
90

年 美 国有
命 教 育课 程 普及


20
世纪
所 中小 学 开 设 了 生 年 代 美 国 中 小 学 的 生 命 教 育基 本

鳓 其数

等特 别 的 杂志
各 种 书籍

影片

视 听 教 材 更是 不 计
育的 思 想 时 度重视

。 。

他 所创 立 的 生 命 教 育理 念 就 受 到 了 人 们 的 高

几十 年 来
生 命 教 育 的实 践 在 全球 已 得 到 迅 速 发

美 国 生 命教 育的实 施 因 地 而 异 如 印 第安纳 州 通 过 互 联 网 及 电子 传 媒 推动 生 命 教 育 ; L i f c S k i l l M i n i s t r y 是 另外
, “
自杀 实


欺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外生死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
背景人有生老病死,现代社会的教育为我们提供了较多的关于“生”、“老”、“病”的教育,唯独关于“死”的教育非常缺失。

或许,是我们中国对死亡的忌讳使然吧,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成为中国人回避死亡问题的开端。

正是在这种避谈死亡的社会大环境下,我国青少年死亡意识淡薄,不敢面对死亡,或者漠视生命。

这里的生命,不仅仅是自己的生命,还有他人或其他物种的生命:近年来,中小学生以至大学生自杀自残(15岁至34岁年龄段的青壮年中,自杀是死因首位),他杀,虐杀动物的事件层出不穷。

比较有代表性的几个事件就有:上海复旦大学女研究生自杀事件、马加爵事件、刘海洋硫酸泼熊事件等等。

可以看出,现在的青少年对生命的漠视到达了何种地步。

由是,生死教育在我国的推广显得尤为重要。

一国内外生死教育现状
1.国外生死教育起源以及现状
对于国外生死教育现状,由于美国是最早兴起死亡教育的,我在此就以美国为主介绍国外的生死教育。

首先,我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死亡教育的起源:死亡教育(death education)源于美国,最早可追溯到1928年哈布特·约翰发表的一篇对美国丧礼和殡仪馆制度评价的文章,而正式兴起则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Herman Feifel于1959年发表第一部死亡教育的代表著作《死亡的意义》(The Meaning of Death);而在1963年,Robert Fulton在美国明尼苏达州的大学里首次开设了美国大学的第一门正规死亡教育课程;杰·唐纳·华特士,他于1968年在美国加州创建“阿南达村”学校,开始倡导和实践生命教育思想。

在这种背景下,美国的死亡教育开始逐渐兴起:从幼稚圆小学到中学大学,甚至到医院、社会服务机构都可见死亡教育课程、座谈会、研习会不断的开设举行(直至1973年,美国已有600所大学设有死亡教育课程,1976年已有1 500所中小学开设了死亡教育课程)。

此后,国外许多国家相继效仿美国,推行以“生死教育”(Lifeand death Education)为主题的教育实践,现已形成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

如在英国提出了“呼应课程”,所谓“呼应课程”就是教育要顺乎学生成长和发育的规律。

澳大利亚悉尼于1979年成立了“生命教育中心”;而在日本教育界则是提倡一种“余裕教育”,试图将学生从应试教育中解放出来,以寓教于乐的方式恢复孩子天真烂漫的本性。

此外,针对青少年浪费、破坏、自杀、杀人等日益严重的社会现实,日本政府于1989年新修订的《教学大纲》,明确提出以尊重人的精神和对生命敬畏的观念定位道德教育的目标。

2国内生死教育现状
在我国的传统观念中,对于死亡是十分忌讳的,人们教育青少年理想、信念、目标、知识等等,却很少谈及死亡。

由于死亡教育的缺失,青少年对死亡缺乏最基本的了解及思考。

而对死亡的无知使到青少年在死亡面前表现出极端的恐惧,面对死亡的威胁往往不知所措,缺乏自救能力,使很多本可以避免的悲剧发生。

更有甚者,根本不把死亡当作一回事,不珍惜自己的生命,更残酷的对待他人的生命:自杀,各种校园凶杀案的发生说明了这一点。

这一切都说明了中国内地并未像国外的一些国家一样,在学校教育和广大的普通民众之间广泛开展死亡教育;而是局限于学术界少数专家学者范围内的抽象理论研究,所以对于全社会的影响是非常有限的。

死亡教育对于普通大众来讲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概念,更不用说死亡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及意义等,总体上人们缺乏对死亡教育的价值和社会功用的基本了解。

就笔者而言,若不是本次选修课,根本不知有生死教育这一回事。

当然,中国内地生死教育开展的现状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由于中国内地死亡教育起步较晚,发展相对落后,其现状不容乐观。

但是由于近年来青少年自杀轻生的事情屡屡发生,使到越来越多的家长和专家意识到对于青少年的生死教育已刻不容缓。

“对于死亡的忌讳并没有给一个个生命如期带来吉祥和幸福,相反的对于死亡的无知和愚昧却将许多人带入了死亡的深渊,也让许多的生者无法疏解对死亡莫名的恐惧。

”同时期待着有朝一日“死亡教育能走进课堂,并且受到热情而又坦然的欢迎,就像欢迎生命的诞生!”(《中国青年报》2002年2月1日版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关于青少年自杀轻生现象的调查与思考》)
二国内外生死教育发展趋势
由于国外的生死教育起源较早,并且其与我国不同,在推广时比较深入社会,有比较广泛的群众基础。

从华特士于1968年在美国加州创建了“阿南达村”(Ananda Village)以及阿南达生活智慧学校,开始倡导和实践生命教育开始,几十年来,他提出的生命教育理念受到人们高度重视,并在较短的时间内波及国外许多国家和地区,逐步形成一种新的教育思潮。

因而生死教育在国外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形成了较完备的教育体系,所以国外的死亡教育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笔者认为其在未来的发展不会有太大的改变,而是保持一贯的水准。

对于我国国内的生死教育的发展,虽然我国在这方面研究较为滞后,笔者则认为它会日渐成熟。

越来越多的家长和专家会因为现在社会日益严重的青少年漠视生命的问题对生死教育日益关注。

此外,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全面推进的素质教育中已蕴涵着深刻的生命教育内容。

新世纪以来,生命教育首先在辽宁、上海等地开风气之先。

2004年12月,辽宁省教育厅启动了中小学生命教育工程,制定了《中小学生命教育专项工作方案》,以此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规定全省各中小学校不仅要开设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还要配备专门教师、专门教材及《生命教育教师手册》,推动全省中小学生命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

2005年6月17日,中共上海市科技教育工作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联合印发的《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对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生命教育的指导思想、生命教育原则、生命教育内容、实施生命教育的保障机制等,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并做出了详细的规定。

2003年4月8日,湖北省教育厅针对大学生自杀现象日益突出问题,专门组织召开了有全省81所高校党委书记参加的“防止高校学生自杀专题会议”。

据了解,这是湖北省乃至全国有史以来第一次以大学生自杀为主题的专题大型会议。

2005年12月11日,湖北省地方教材《生命教育》通过“立项初审”,并拟由人民出版社、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

河南大学编辑出版一套三册“生命教育丛书”(王北生等,2004;刘志军等,2004;刘济良等,2004),南京师范大学申请重点科研项目(冯建军,2004),另外,越来越多的大学,特别是医药类大学开设了生死教育这一门选修课,旨在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明白生命的可贵。

还有,现在社会中出现了一些临终关怀、艾滋病等方面的志愿者,以及关爱动物的一些民间组织,这些都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唤醒人们对生命的关注与尊重。

由此可见,生死教育在我国正悄然走来并有勃然发展的趋势。

三总结
总的来说,国外,尤其是美国等发达国家,生死教育发展相对成熟,而在中国,生死教育并未在社会上广泛流传,但可喜的是近年许多有识之士和学校已经开始关注这一问题,逐渐认识到生死教育的重要性,生死教育在我国正悄然走来并有勃然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章文献
)[Z].2005 生命教育的理论渊源与发展进程郭成,于锡金,郭熹崴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第31卷
生命教育课程设计讲授提纲浙江师范大学儿童研究院刘宣文
青少年生死教育鄭冰兒
从台湾生命教育到华人生命教育钮则诚(台湾)铭传大学教育研究所教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