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民居的特点与分类
四川民居的特点
四川民居的特点
四川地区自古以来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势、气候、文化等方面的优势,促使该地区得以长久的繁荣昌盛,其民居也在南北融合的基础上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特色。基于此,文章将主要针对四川民居建筑布局、材料、结构、装饰等方面的特点展开深入分析。
标签:四川;民居;特点
四川地区主要分成川西高原与四川盆地两大部分,其中居住着汉族、羌族、藏族、彝族等民族群众,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常年温和多雨,有着非常显著的气候垂直差异[1]。四川民居主要起源于干栏式建筑形式,同时在南北融汇的基础上借鉴了中原地区民居的合院式布局形式,从而两者融合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巴蜀民居形式,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
一、四川民居的发展概述
四川文明究竟起源于何时尚无定论,从山峡的巫山县庙坝乡龙骨坡中发现了距今204万年的人类化石来看,四川地区属于原始人类的重要起源地。从发现的三星堆遗迹来看,早期房屋外围柱呈有序排列,而内柱呈无序排列,意味着这一阶段木制结构体系并未发展成熟,到后期则对房间功能进行了明确划分,同时也对房屋朝向有了更多关注;商周时期最早出现干栏式建筑,发展到春秋战国则逐渐成熟,这也是四川民居的雏形;秦汉到唐宋时期,大量中原文化的涌入,也让以干栏式建筑为主的房屋逐渐向宅院式发展,随着城池规划建设,形成了城镇的基本布局,越来越多的建筑形式与装饰变得更为多元,亭谢、楼台、树木、假山等都成为了民居宅院元素;元明清时期因战乱而迁入了大量湖广地区与北方民众,随之而来便是文化的交融,进一步丰富了四川民居建筑的类型,其中包含四合院、店宅、沿街联排、场镇等民居建设形式,并且技术体系方面均已成熟。
四川民居的特点与分类
四川民居的特点与分类
四川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省份,拥有独特的地理、气候和文化背景,这也影响了四川民居的特点与分类。四川民居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特点
而闻名,代表了四川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特点:
1.川西藏南木结构的特点:四川的民居通常采用木结构建造,以适应
地震和山区多雨的气候条件。川西藏南地区的木结构民居通常采用平房或
四合院的形式,以方便住户居住和日常生活。
2.川东平原的砖木结构:川东地区相对平原,土地肥沃,民居建筑通
常采用砖木结构,以适应地理条件和改善住房质量。
3.耐震性强:四川地处地震带,因此四川民居一直注重耐震性。传统
的四川民居采用木结构和砖木结构,以便在地震发生时提供更好的保护。
4.斗拱和剪刀撑:四川民居传统的屋顶通常采用斗拱和剪刀撑的结构,以增强屋顶的稳定性和耐震性。
5.丰富的装饰:四川民居装饰富丽而精美,常见的装饰有木雕、石雕、剪纸、彩绘等。这些装饰物代表了四川人民对美的追求和审美意识。
分类:
1.川西藏南木结构民居:川西藏南地区的民居通常采用木结构建造,
以方便在多雨的气候中居住。这些民居一般为平房或四合院的形式,房屋
外墙多使用木材和木板,屋顶采用石破、砖瓦等搭结构。
2.川东平原砖木结构民居:川东平原地区由于土地平坦,适宜种植农
作物,因此民居通常采用砖木结构建造,以提高住宅的质量。这些民居一
般为两层楼,使用砖瓦和木材作为建筑材料,房屋结构更重视实用性和耐用性。
3.群体民居:四川地区还有许多古老的群体民居,它们通常由多户人家组成,具有共享的内部空间和设施,如天井、厨房和储物间等。这种民居形式一直代表了四川人民的亲情观念和社区意识。
四川民居的特点与分类
四川民居的特点与分类
四川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气
候条件,在民居建筑上形成了独特的特点与分类。本文将从四川民居
的地理环境、建筑风格、特色元素和分类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和介绍。
一、四川民居的地理环境
四川地处中国西南地区,地势多为山地和高原,地理环境复杂多样。
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曾形容四川为“天府之国”,即因其土地肥沃、
气候宜人而得名。四川的地理环境为民居的建筑形式和结构提供了一
定的基础。四川的多山之地,使得四川民居常常出现独特的悬空建筑,以适应山地环境。四川地理环境所带来的湿润气候,也对民居的建筑
材料和防潮措施提出了特殊要求,使得四川民居在建筑材料和防潮上
有着独特的特点。
二、四川民居的建筑风格
四川民居建筑风格多样,包括传统的川西土楼建筑、川北的“黄龙府”、川东的“瓦厂”、川南的“宅院”等等。其中,以川西土楼建
筑最为著名。土楼建筑是四川的独特民居建筑之一,它采用传统的土
木结构和石灰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具有优良的抗震性能和防潮性能。
土楼建筑通常由多层楼房组成,一层为家庭集聚之所,二层以上为住宅,最顶层则用于储存粮食和干燥谷物。土楼建筑在外观上常常呈现
出雄伟壮观的特色,给人以深刻的视觉冲击力。
三、四川民居的特色元素
1. 四合院:四川民居中常见的建筑形式是四合院,它的基本布局由正厅、次厅和庭院组成。四合院的布局形式注重庭院的利用,能够形成
自然采光和通风的环境,同时也能形成家庭成员交流和社交的场所。2. 前庭后院:四川民居的特点之一是前庭后院的布局,即民居前部为
庭院,后部为院落。这种布局形式能够使得户内户外空间的界限清晰,同时也便于家庭生活的组织和管理。
四川民居
四川民居
四川民居总体特点概括为:青瓦出檐长穿斗格子墙悬崖伸吊脚外挑跑马廊
四川省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四
川省西边为川西高原,往东是川西
成都平原、峨眉山平原,龙泉山,
最后到达四川盆地。地势由西北向
东南倾斜。盆地内多为丘陵低山,
河流密布,盆地周围由高山峻岭围
合,与外界相对隔离,这种独特的
地理特征实属罕见。(地形简图)
四川人选择在山区丘陵谷地间的
小盆地建造房子,这种小盆地俗称
“坝子”或“平坝”。
四川盆地北有秦岭、大巴山阻挡寒潮侵袭,而夏季东南季风又可长驱直入。盆地由于地形的封闭状态,具有冬暖、夏热、春旱、秋雨、湿度大、云雾多、日照少等特点。盆地内极其边缘降水量大,因夏季东南季风的影响,在盆地西部和西北部边缘山地一带降水量大,为中国突出的多雨区,有“西蜀漏天”之称。(简图)充沛的雨水常因夜晚温度较低而形成川中多夜雨的现象,所以诗人李商隐的“巴山夜雨涨秋池”出自此处。因此全川湿度很大,为解决闷热的不适,房屋的自然通风
和除湿避潮成了普遍要求。冬季阴
冷,需要适当的采暖。有时候秋冬
季节很少见晴天,整日笼罩在低云
浓雾中,对房子的朝向要求也不是
那么严格。
四川盛产竹子,有各种种类,
比如楠竹、斑竹、寿竹、白夹竹等
等,竹子不仅可以做成各种生活用
品和工具,也可用来造房子,有一
种所谓的“捆绑式结构”的房屋几
乎全部是用竹材建成的。四川山地多,森里密布,木材资源分布广泛,各种松、杉、柏、杨、槐以及香樟、楠木等高级木材,据说楠木所建的房屋,不生虫,不结蜘蛛网,且利于人身心健康。举目是山的环境,开山采石,就地取材,是建房修路必然之举。四川各地有桐树、漆树生长,盛产桐油和土漆,是建筑油漆装饰广泛使用的材料。因此四川传统民居建筑所需的砖、瓦、砂、土、石及各种木材都是取自本土,使用多种多样的地方材料时,又会利用它们各自特点。
四川民居资料
四川民居
四川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座古老而富有历史文化底蕴的省份,其独特的地理环
境和多元的民族文化孕育了独具特色的建筑文化。在四川的乡村和城市,可以看到许多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四川民居,这些建筑不仅展现了古代四川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承载了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传承。
传统四川民居的特点
四川民居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建筑特点而著称。在建筑形式上,四川民居通常采
用独特的四合院或者多进多层的布局,建筑结构多为木质结构,屋顶常采用青瓦或茅草覆盖,整体建筑风格简洁、大方。
四川民居建筑材料
四川地处长江上游,气候潮湿多雨,因此四川民居建筑多采用木材为主要材料,木质结构既能够适应当地湿润的气候环境,又能有效抵御地震。此外,四川民居中常采用石材来作为地基和墙体的材料,以增加建筑的稳定性和耐久性。传统的四川民居往往采用天然材料,保持了与自然的和谐。
四川民居的布局和风格
四川民居在布局和风格上非常注重“四合五常六厅”的设计理念。所谓“四合”,
即院子四周建有房屋,院子中心留有空地,形成四合院布局。而“五常”则指房屋中
有前中后三间正房和两间辅房,呈叉字形排列,具有鲜明的层次感。此外,“六厅”
指正房内的分割,将房屋内部划分为前后廳、厅、厢房等区域,以满足家庭生活的不同需求。整体布局上让四川民居显得宽敞、明亮且合理。
四川民居的装饰和风水
四川民居在装饰方面注重雕刻和绘画,并融入了中国传统风水理念。门楣、梁头、柱子等处常常雕刻着狮子、龙凤等吉祥动物,寓意着家庭宁静和幸福。在墙壁上,常常会见到精美的壁画,描绘着山水、人物、花卉等,既美化了家居环境,又寓意着吉祥如意。在设计中,四川民居也十分重视风水,如“开门见山”、“背山靠水”等设计原则,让建筑更符合自然环境,为主人带来好运。
四川民居的特点与分类
四川民居的特点与分类
摘要:
一、四川民居的地域特色
1.四川民居的历史背景
2.四川民居的地形地貌影响
3.四川民居的建筑材料
二、四川民居的分类
1.四川民居的类型及特点
2.四川民居的布局与结构
3.四川民居的装饰风格
三、四川民居的文化内涵
1.四川民居与当地民俗的关系
2.四川民居的建筑风格与地域文化的联系
3.四川民居对后世的影响和启示
正文:
四川民居的特点与分类
四川民居是中国民居建筑中的一种独特类型,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本文将从四川民居的地域特色、分类和文化内涵三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四川民居的地域特色
四川民居的历史背景悠久,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在成都十二桥发现的殷商时期的干栏式建筑,是四川民居的雏形。四川民居在历史演变中,受到了地
形地貌、建筑材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地域特色。
四川民居的建筑材料以木材、砖石为主,同时充分利用当地的竹子、土石等资源。由于四川地处山区,木材资源丰富,因此木结构建筑在四川民居中占据主导地位。此外,四川民居还广泛采用砖石、竹子等材料,使得建筑外观朴实、经济实用。
二、四川民居的分类
四川民居的类型多样,具有不同的地域特点。根据地域、气候、建筑材料等因素,四川民居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成都平原地区民居:成都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水源丰富,民居多为四合院式布局,具有典型的川西建筑风格。建筑外观简洁大方,内部布局严谨,以厅堂为中心,两侧设有卧室、书房等。
2.川南地区民居:川南地区地势较为复杂,民居建筑风格独特。例如,自贡地区的盐商住宅,具有中西合璧的特点,融合了川南民居与西方建筑元素。
四川民居
(一)名人故居
成都是我国西南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传说公元前4世纪前,蜀王开明氏
的 后代迁到此地,始建成都。其后,名人辈出。汉代司马相如、扬雄、严君平;蜀汉诸葛
亮;
晋代左思;唐代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玄奘;宋代苏轼、陆游、范成大;现代郭沫
若、巴金等都在成都游历或居住过。因此,成都有多处名人旧居。成都市内的君平街道以
四川犍为县有个罗城镇,镇里的民居布局很有特色,即:俯视如同一条起航的船。镇子坐 落在铁山北麓,镇周围无溪河,人们靠雨水生活,期望用船形布局引来充沛的雨水。也有人说,这里的地形是两头小,中间大,老百姓自然地建成了船形镇。只见街两头的房屋两端互相接拢,由两端向中间不断扩开,中间的古楼处宽达20米。两侧的房屋如船舷,古楼如中仓,街头的“灵官庙”如舵叶,大山起伏、植被苍翠如同大海。街面以青石板铺地,房屋多是前店后宅,覆以青瓦。街两侧有长200多米、宽约5米的“凉厅子”,穿逗木结构。四方的乡民来此赶集,节日在此耍狮子,玩龙灯,踩高跷。罗城镇的建筑风格引起了国内外学者注意 。西南建筑设计院按照罗城镇的样式在澳大利亚墨尔本以西24公里处设计了一处“中国城旅游中心”。
川渝居民,有许多是湖北、陕西等地的人迁来修建的。《南溪县志》卷二记载明末战乱,对社会摧残严重,清初逐渐恢复。“当时,故家旧族百无一存,人迹几绝,有同草昧。民人多习楼居,夜偶不慎便为兽噬。二十年后楚粤闽赣之民纷来占插标地掘垦。”卷四谈民居建筑形式说:“住者多随田散居,背高临下,其始犹村堡制也。说者谓明末乱后,侨民占插始更今制,意或然与?古时庐舍有制,下不得僭上,僭者有罪。明制庐舍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饰彩色,不许造九五间数房屋,嗣变通架多而间少不在禁限。清制士庶人惟用油漆,逾制者罪之。故旧时庐舍至五进而止,数多三间,乡居或为五七间一列式,中产以上为三合式。三合式者中为堂,两翼卧室庖氵鬲而下旁向为廊庑者也,下周以厅屋则为四合式。有土筑、有木建、有砖砌。土筑者饰垩,木建者饰油漆,土筑者多用草覆。……民国以来营建无制,筑屋者喜楼居较为高敞,间有用砖柱水泥模仿西式者,以今较昔,大概屋较高,窗较低,室较明梁柱较小,雕文少而已。”这段文字把川渝农耕地区明代以来的民居变迁描述了一个大概,为我们了解当地的民居提供了资料。
四川民居的特点与分类
四川民居
人们常说:“衣食住行”,“住”在人们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民居即使民俗的体现又是经济的反映,各地民居的形式有很大的差别,四川作为我国人口最多的一个省,其民居形式确有许多与其他地区不同之处。
四川自然地理气候及材料概况
(一)地形地貌
四川全省地形大致以阿坝.甘孜、凉山三个自治州的东部边界为线,划分为川西高原和四川盆地两个差异显著的部分,其面积在全省(包括重庆市)面积56万平方公里小各约占一半。川西高原多为藏族、羌族、彝族等少数民族居住。四川盆地则几乎为汉族居住,仅川南及川东南边远地区有土家族、荷族等少数民族居住。本节主要介绍四川汉族民居所处的自然环境,即四川盆地的地形地貌基本特征。此外,从行政区划分,重庆市已确定为宣辖
市,但从自然地理角度看、重庆民居仍纳入四川民居作统一论述。
四川盆地是我国典型的外流盆地,地势北高南低,海拔300—700米,除川西成都平原约占面积7%外,余多为正陵、低山,加上盆地内河流遍布,沟谷探堑,地形变化大,地貌形态丰富。盆地四周高山峻岭,封闭围合,海拔1000—3000米以上,北及东北为米仓山、大巴山,东为巫山,东南及南为武陵山、大娄山、西及西南为大凉山、大雪山、耶睐山,西北则是眠山、龙门山等山脉。这种独特的与外界相对隔离的地理特征,世所罕见。所以,自古即行“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之说。四川省境内河川纵横,长江在三峡以上称川江,白宫宾以上又称金沙江.白西北青藏高原而来,从西至东横穿盆地南部.雅碧汀、眠汀、沦江、嘉陵江、渠江、乌江、涪江等十余条文干流注入长江,水力资源极为丰富,又兼舟揖交通之便。成都平原因有都江堰灌溉之便利、自古号称“天府之回”,富庶甲于天下。全川地理特征丰富多样,平原匠陵、山地高原、草地湖79等淘兼而有之,名山大川精聚纷呈,自然景观中外称誉。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夔门天下险,剑门天下雄,九寨天下奇,都堪称世界一流风景大观:巴山蜀水,地灵人杰,成为四川山地民尼异彩衬映的底景和生长的根基。
【推荐】川北民居范例-推荐word版 (10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川北民居范例
篇一:四川民居元素特征及应用
四川民居元素特征及应用
1 四川民居元素的特征分类
四川民居给人的总体映像是“青瓦出檐长,穿斗白粉墙,悬崖伸吊脚,外挑跑马廊”。但因东南西北文化习俗、地理环境等有所差异,因而,四川各地民居也略有不同。具体表现在各个地域建筑的空间组成、构造技术、装饰装修、材料质感及色彩、艺术形式和风格等上面。四川民居按大地域可分为川南、川北、川东、川西四种类型。
1. 1 统一性
四川民居建筑布局灵活,因地制宜,顺应自然。在建筑结构上,民居以悬山穿斗结构为主;屋面多用小青瓦,屋顶出檐较深;墙体是穿枋与木柱组成的方格套粉白竹编夹壁墙。
1. 2 差异性
1. 2. 1 川东民居
川东民居建筑共同特点为:沿街面大出檐,宽街沿,山面多为竹编夹泥墙套白,木板壁墙,部分地区面街一侧用“七”字挑檐(图1)。农村建筑平面多成“一”字形和“丁”字形。相对于川西而言,四合院较少。吊脚楼是川东的一大特色,如今龚滩、瓷器口保留较多。龚滩被称为杆栏式建筑的博物馆。
图1 “七”字挑檐
墙体:在部分地区,民居外墙有的采用天然加工成石砖大小,以灰浆加以连接,显得古朴厚实(图2) 。
大门:大门多呈“八”字形,在门扉上常刻以字画。
屋脊: 常有龙凤虎狮之类饰物, 屋脊常上翘。
窗:川东居民爱用回字格,并有莲子、喜梅等饰物。
柱础:雕花细腻,题材常以龙凤、牡丹、云气纹、麒麟等为主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四川民居与藏式建筑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四川民居与藏式建筑
传统建筑一直以来承载着中国文化的传承与演绎,其中四川民居和
藏式建筑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两个重要分支,都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风格。本文将对四川民居与藏式建筑进行比较和探讨,以展示中国传统
建筑的丰富多样性。
一、四川民居
四川民居是根据四川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而形成的一种独特建筑类型。四川民居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和四川西部山区,其建筑风格受到
了汉族文化和川西藏族文化的影响。四川民居常见的建筑材料有木材、砖瓦和石料,建筑形式多样,包括两层和三层的楼房、四合院和独立
的小屋等。
在建筑结构上,四川民居注重坚固耐用和适应地震的特点。其主要
特点之一是使用大量的木材进行搭建,木结构牢固,能够有效地抵御
地震的影响。同时,四川民居也注重空间的合理利用,充分考虑到了
通风、采光和采暖等方面的需求。
四川民居的外观设计注重对称和平衡感。多数民居都有两个独立的
庭院,分别位于前后两侧,形成了一个中心轴线,使整个建筑显得平
衡和谐。同时,四川民居也注重装饰和雕刻,常在门楣、门框和窗户
上雕刻各种图案,体现了川西传统的民族艺术风格。
二、藏式建筑
藏式建筑是西藏地区独特的建筑风格,形成于西藏高原特殊的自然
环境和藏族民族文化的熏陶下。藏式建筑以宗教寺庙为主,同时也包
括了民居、藏医院和政府建筑等。藏式建筑常用的建筑材料有石头、
土坯和木材,建筑形式以独栋和多进院式为主。
藏式建筑的特点之一是注重建筑的高度和规模。由于西藏地处高原
地区,气候寒冷,藏式建筑通常采用平顶或者斜顶的设计,以抵御寒
冷的气候。同时,寺庙建筑通常较大,规模宏大,体现了藏族人民对
四川民居
四川民居
四川民居总体特点概括为:青瓦出檐长穿斗格子墙悬崖伸吊脚外挑跑马廊
四川省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四
川省西边为川西高原,往东是川西
成都平原、峨眉山平原,龙泉山,
最后到达四川盆地。地势由西北向
东南倾斜。盆地内多为丘陵低山,
河流密布,盆地周围由高山峻岭围
合,与外界相对隔离,这种独特的
地理特征实属罕见。(地形简图)
四川人选择在山区丘陵谷地间的四川地图
小盆地建造房子,这种小盆地俗称“坝子”或“平坝”。
四川盆地北有秦岭、大巴山阻挡寒潮侵袭,而夏季东南季风又可长驱直入。盆地由于地形的封闭状态,具有冬暖、夏热、春旱、秋雨、湿度大、云雾多、日照少等特点。盆地内极其边缘降水量大,因夏季东南季风的影响,在盆地西部和西北部边缘山地一带降水量大,为中国突出的多雨区,有“西蜀漏天”之称。(简图)充沛的雨水常因夜晚温度较低而形成川中多夜雨的现象,所以诗人李商隐
的“巴山夜雨涨秋池”出自此处。
因此全川湿度很大,为解决闷热的
不适,房屋的自然通风和除湿避潮
成了普遍要求。冬季阴冷,需要适
当的采暖。有时候秋冬季节很少见
晴天,整日笼罩在低云浓雾中,对
房子的朝向要求也不是那么严格。
四川盛产竹子,有各种种类,
比如楠竹、斑竹、寿竹、白夹竹等
等,竹子不仅可以做成各种生活用品和工具,也可用来造房子,有一种所谓的“捆绑式结构”的房屋几乎全部是用竹材建成的。四川山地多,森里密布,木材资源分布广泛,各种松、杉、柏、杨、槐以及香樟、楠木等高级木材,据说楠木所建的房屋,不生虫,不结蜘蛛网,且利于人身心健康。举目是山的环境,开山采石,就地取材,是建房修路必然之举。四川各地有桐树、漆树生长,盛产桐油和土漆,是建筑油漆装饰广泛使用的材料。因此四川传统民居建筑所需的砖、瓦、砂、土、石及各种木材都是取自本土,使用多种多样的地方材料时,又会利用它们各自特点。
四川民居的特点与分类
四川民居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传统聚落民居和聚落建筑群。
其中,传统聚落民居以阆中古城明清民居区为代表,这种民居基本上是围绕旧城核心形成的区域,在旧城改造的新建设中几乎没有保留。典型的如阆中古城明清民居区,规模大,衔巷纵横,以华光楼为中心市楼,以十字街为主要布局形式,规则有序。有90多条街道和小巷,商店众多,各行各业都在蓬勃发展。一色木瓦房,青石铺地,街景散落,环境古色古香。古城里有几十个民居庭院,各具特色。
另一类是聚落建筑群,数量最大的是民居,也是乡土营建的原型。根据居住者的不同身份可分为普通民居、土司官寨、商居型住宅。传统的藏族民居,无论规模大小,房屋从下至上均由三部分空间组成:底层圈养牲畜,以获取肉食、奶类、肥料等生活物质保障;中间层是人的居所,有主室锅庄房(也有称为茶房)、卧室,以及用于加工、储藏粮食和草料等功能的空间,是主要的起居场所;顶层是神的居处,设置经堂、煨桑台、插风马旗等,敬神礼佛,表达神在人之上的精神崇拜,体现出藏传佛教中“神、人、畜”三界共居的建筑格局。
大多数民居是集中式的独栋建筑,外观形体整洁,体量高大。土司官寨由于既是住宅又兼有衙署的复合功能,不同功能分处于不同的建筑单体中,各功能房屋围合成院,自成一体。一些规模较大的商居型住宅,往往四周封闭围合,内部留出中庭天井。
以上就是四川民居的主要特点和分类。
四川民居
四川民居
四川民居总体特点概括为:青瓦出檐长穿斗格子墙悬崖伸吊脚外挑跑马廊
四川省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四
川省西边为川西高原,往东是川西
成都平原、峨眉山平原,龙泉山,
最后到达四川盆地。地势由西北向
东南倾斜。盆地内多为丘陵低山,
河流密布,盆地周围由高山峻岭围
合,与外界相对隔离,这种独特的
地理特征实属罕见。(地形简图)
四川人选择在山区丘陵谷地间的
小盆地建造房子,这种小盆地俗称
“坝子”或“平坝”。
四川盆地北有秦岭、大巴山阻挡寒潮侵袭,而夏季东南季风又可长驱直入。盆地由于地形的封闭状态,具有冬暖、夏热、春旱、秋雨、湿度大、云雾多、日照少等特点。盆地内极其边缘降水量大,因夏季东南季风的影响,在盆地西部和西北部边缘山地一带降水量大,为中国突出的多雨区,有“西蜀漏天”之称。(简图)充沛的雨水常因夜晚温度较低而形成川中多夜雨的现象,所以诗人李商隐的“巴山夜雨涨秋池”出自此处。因此全川湿度很大,为解决闷热的不适,房屋的自然通风
和除湿避潮成了普遍要求。冬季阴
冷,需要适当的采暖。有时候秋冬
季节很少见晴天,整日笼罩在低云
浓雾中,对房子的朝向要求也不是
那么严格。
四川盛产竹子,有各种种类,
比如楠竹、斑竹、寿竹、白夹竹等
等,竹子不仅可以做成各种生活用
品和工具,也可用来造房子,有一
种所谓的“捆绑式结构”的房屋几
乎全部是用竹材建成的。四川山地多,森里密布,木材资源分布广泛,各种松、杉、柏、杨、槐以及香樟、楠木等高级木材,据说楠木所建的房屋,不生虫,不结蜘蛛网,且利于人身心健康。举目是山的环境,开山采石,就地取材,是建房修路必然之举。四川各地有桐树、漆树生长,盛产桐油和土漆,是建筑油漆装饰广泛使用的材料。因此四川传统民居建筑所需的砖、瓦、砂、土、石及各种木材都是取自本土,使用多种多样的地方材料时,又会利用它们各自特点。
四川民居
3、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简洁朴实的建筑外貌。四川民居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建筑文化,这种文化与历史、人文等 因素息息相关,不但表达了民居主人的文化品位、社会地位,同时也包涵着人们的祈求和愿望,以及在满足居住 功能之外的某种追求。民居中的门楼的装饰、窗格的变化及围护结构的美化等,最能体现这种文化内涵。
种类
历史久远的干栏式建筑
风格
四川民居多为穿斗式屋架。这里的人们在建造民居时善于利用地形,因势修造,不拘成法。常常在同一住宅 中,地平有数个等高线。住宅基地的退台有横向、有纵向,造成屋顶高低的配合。加上屋檐一般不高,绿影婆娑, 润泽可悦,使人感到温适而明快。重庆及川东山区的民居不注重朝向,依山崖而建,吊脚楼伸出很大,有的层层 出挑,气魄宏大,雄伟异常。
四川早期民居的主要类型为干栏式建筑。干栏式建筑历史悠久,在远古时代是指以树干为栏的木阁楼。古有 “依树积木,以居其上”之说,也就是史书上记载的“巢居”。干栏式建筑主要是指那种穿斗式木结构,底层架 空的吊脚楼。
四川民居的特点与分类
四川民居的特点与分类
摘要:
一、四川民居的特点
1.依山临水,与环境融合
2.历史演变:干栏式建筑
3.建筑结构:穿斗式、抬梁式
4.功能分区明确
5.注重风水
二、四川民居的分类
1.围龙屋
2.客家土楼
3.庭园式民居
正文:
四川民居的特点与分类
四川民居作为我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四川民居的形成和发展深受地形、气候、材料、文化和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其在融汇南北的基础上自成一体,独具鲜明的地方特色。
一、四川民居的特点
1.依山临水,与环境融合
四川民居非常注重与环境的融合,大多依山临水,后高前低,层层拔高,与四邻环境协调。古林修竹、挖池堆石等自然元素被巧妙地运用于民居建筑
中,使之具有特殊的韵味。
2.历史演变:干栏式建筑
四川民居源于远古的干栏式建筑,经过殷商时期、汉代等地干栏式建筑的演变,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四川民居建筑风格。
3.建筑结构:穿斗式、抬梁式
四川民居的建筑结构多为穿斗式、抬梁式,有撑拱、斗拱的作法,体现出四川传统民居的布局和风格。
4.功能分区明确
四川民居多为四合院布局,分为前堂、后寝、厨房、望楼等四个院落,功能分区明确,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
5.注重风水
四川民居讲究风水,建筑布局和设计都充分考虑风水因素,以求达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处。
二、四川民居的分类
1.围龙屋
围龙屋是四川民居中的一种,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周边的山区。围龙屋建筑呈圆形或半圆形,以山为依托,形成独特的建筑群体。
2.客家土楼
客家土楼是四川民居的另一种类型,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南部的客家地区。客家土楼高大、气势雄浑,以土为主要建筑材料,具有很好的防御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民居
人们常说:“衣食住行”,“住”在人们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民居即使民俗的体现又是经济的反映,各地民居的形式有很大的差别,四川作为我国人口最多的一个省,其民居形式确有许多与其他地区不同之处。
四川自然地理气候及材料概况
(一)地形地貌
四川全省地形大致以阿坝.甘孜、凉山三个自治州的东部边界为线,划分为川西高原和四川盆地两个差异显著的部分,其面积在全省(包括重庆市)面积56万平方公里小各约占一半。川西高原多为藏族、羌族、彝族等少数民族居住。四川盆地则几乎为汉族居住,仅川南及川东南边远地区有土家族、荷族等少数民族居住。本节主要介绍四川汉族民居所处的自然环境,即四川盆地的地形地貌基本特征。此外,从行政区划分,重庆市已确定为宣辖
市,但从自然地理角度看、重庆民居仍纳入四川民居作统一论述。
四川盆地是我国典型的外流盆地,地势北高南低,海拔300—700米,除川西成都平原约占面积7%外,余多为正陵、低山,加上盆地内河流遍布,沟谷探堑,地形变化大,地貌形态丰富。盆地四周高山峻岭,封闭围合,海拔1000—3000米以上,北及东北为米仓山、大巴山,东为巫山,东南及南为武陵山、大娄山、西及西南为大凉山、大雪山、耶睐山,西北则是眠山、龙门山等山脉。这种独特的与外界相对隔离的地理特征,世所罕见。所以,自古即行“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之说。四川省境内河川纵横,长江在三峡以上称川江,白宫宾以上又称金沙江.白西北青藏高原而来,从西至东横穿盆地南部.雅碧汀、眠汀、沦江、嘉陵江、渠江、乌江、涪江等十余条文干流注入长江,水力资源极为丰富,又兼舟揖交通之便。成都平原因有都江堰灌溉之便利、自古号称“天府之回”,富庶甲于天下。全川地理特征丰富多样,平原匠陵、山地高原、草地湖79等淘兼而有之,名山大川精聚纷呈,自然景观中外称誉。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夔门天下险,剑门天下雄,九寨天下奇,都堪称世界一流风景大观:巴山蜀水,地灵人杰,成为四川山地民尼异彩衬映的底景和生长的根基。
(二)气候条件
盆地气候届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总的较为温和多雨。受地形影响,气温较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伯高2—4℃,具有冬暖、春早、夏热、秋雨、湿度大、云雾多、日照少等特点。全省年平均气温在-1—19℃之间,冬季最冷气温在0℃左右,夏季最热气温可达35℃以上、加重庆被称为中国“三大火炉’之一,夏季可热达40℃以上;全年无霜期,宜于农作物生长。在盆地周围山地的高山峡谷地区。气候垂直差异十分明显。盆地降水量大,全年约为1200毫米.雨水充沛,因气流多由西问东,温度夜晚最低,所以川中多夜雨.尤以秋季为甚。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句“巴山夜雨涨秋池”亦为真实写照。云雾多,日照少,在全国占第一位。重庆号称“雾都”,川西也有“蜀犬吠日”的说法。因此,在这种气候条件下对建筑朝向的要求就不是那样讲究。
(三)地方材料
盆地岩质多为侏罗纪和日垩纪紫红色砂页岩.土质除成都平原外多为红黏土,所以四川盆地又叫赤色盆地。山区石材丰富。砂岩开凿容易,毛石墙、乱石墙应用较普遍。较好的石材,如青百、石灰石,也有广泛分布。取石材常称为“连二石”。雅安、简阳一带还出产花岗石。石灰石广泛用于烧制生石灰。至于木材更是资源丰富,川西及盆地四周山地均森林密布,松、柏、杉、栋、杨、槐及香樟、楠木等树种十分多样。竹林则不仅生长于山林间,乡间房前屋后亦广有种植,既是生活用品和各种工具制作的材料,也是房屋建造的极好用材。黏土虽然丰富,坦多夹杂风化的砂页岩,—般常在山区有版筑土墙的应用,而高大坚实的土筑墙则较少见。烧制黏土砖、小青瓦是民居中应用极广的材料,特别是用于砌造空斗墙的薄型砖有较高的质量。在广大农村,稻草、芭茅草是随处可见的,常用于屋顶作为覆盖材料,
尤以成都平原地区的稻草顶十分考究,富于工艺水平,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四川多桐树、漆树,盛产桐油和土漆,在房屋建筑装修上面有广泛应用。四川传统民用的建造几乎全取材于这些多种多样、用之不竭的地方材料。
二、四川民居发展简史
四川民居作为古代巴蜀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在独特封闭的自然环境中,其风格极富地方持色,自成体系。但在悠久的历史演变发展过程中,又与外界各地有者丰富的文化交流,特别是伴随着历史上的人口迁徒和王朝兴衰更替,反映在民居建筑文化上又表现出与中原及其他地区建筑文化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多样性特征。
考古学证明,四川盆地也是原始人类的源起地。三峡巫山地区发现距今约二百万年的猿人化石。距今十万年前的“资阳人”,属早期新人类型.说明川西山地一带,已有原始人栖息居住。这些旧石器时期的原始人还只能选用天然洞穴作为藏身之所。到新石器时期,四川省境内已发现原始文化聚落遗址130多处。最有代表性的遗址要算距今六千年前的三峡大溪文化。从其墓葬形制特点分析,可知当时住居呈现出规则的南北向布局。应该说,这一远古时期至少是居住建筑的起源时期。据已有资料,从古巴蜀文明以来,四川民居的发展可以归纳为以下这样几个时期。
(一)古巴蜀时期
四川古代文明开化很早,相传夏氏民族即发样于岷江流域,至今川西北的北川县有“大禹故里”。四川古史传说中“蚕丛”、“鱼凫”、开明”、“杜宇”等开国时代,已有不少营造的实例。从甲骨文记载中可知,蜀在殷商时已是西南的一个大国。蜀国与巴国都曾派勇士帮助周武王灭封。“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是为史载。距今三干至四千年的广汉三星堆遗址,可能就是古蜀国的遗址,反映出这一时期的房屋比西安半坡村的浅穴居有所进步。其平面多呈圆形和正方形,小者十余平方米,可能为小家庭居住;大者六十余平方米,可能为母系族长之居或“公所”。房屋分布密集。三星堆文化后期出现长方形建筑和分间及敞门斗处理,可以看出向父系社会过渡的迹象,并开始注意向南的朝向。
成都十二桥商周时期干栏木结构居住建筑遗址的发现,反映了川西平原湖沼地区的典型住居形态,已具有后世四川民居的雏形,充分表现出穴居体系和干栏体系在同一地区综合发展,而又以干栏体系为主的建筑特征。这种架空的住屋适应环境,满足了防潮避水的居住要求。十二桥干栏遗址木梁规整,卯眼几何形状准确,可见其加工制作技术的水平较高。春秋战国时期。据各地出十的明器陶屋,多呈干栏式形态,但屋顶已出现四坡水的瓦顶式样,其建筑质量和技术水平又有长足进步。
(二)秦汉时期
秦灭巴蜀,并使之作为重要农业经济发展地区,李冰父子兴修水利,闻名于世的都江堰工程至今仍发挥作用。川西平原不仅沃野千里,城市建设也十分活跃。史载“秦民万家入蜀”,大量陕甘一带秦人到川中必带来秦地民风习俗,包括居住形式。其时,成都作为中心城市,则有“仪筑成都,以象咸阳”。据晋常璩《华阳国志》载,秦时成都营建“与咸阳同制”,建筑活动的兴盛可见一斑。至汉,又有文翁兴学倡教,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大大促进了秦汉时巴蜀建筑文化的发展,形成一个高峰。在遗留至今的大量汉阙和出土的汉代画像砖、画像石上,可以看出当时的建筑盛况,同时反映出民居发展的概貌和水平。
最为典型的是发掘于成都郊区的一块汉代画像砖,表现出一座四合院的全貌。该宅分“主二副二列院落,形成前庭、后院、杂务、库储四区,功能明确。主轴线行又有前后两院。宅门为悬山式大门,过二门后的内院为主院落,正面厅堂面阔三间坐于台基之上。厅堂系木柱抬梁式结构体系,檩悬山屋面,檐柱上设插拱挑起宽大檐口,庭院周以木构回廊,反映出夏热多雨的气候特点。副轴线也分二院,前院为杂务院,设灶厨及佣居,后院为仓库式储存室,中心是约—方形二层阙式高楼,庆殿屋顶,斗拱檐口,高楼仓储既可防潮,又可兼瞭望防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