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人本主义.

合集下载

人本主义心理学简介

人本主义心理学简介

人本主义心理学简介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

它的形成受当时人道主义和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在批判和继承行为主义心理学、精神分析心理学等学派的基础上形成了自身的理论体系。

与其它心理学派不同,它主要研究人的本性(nature、潜能(p otentiality、经验(experience、价值(value、创造力(creativity和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

人本心理学的形成,为人类了解自己树立了新的里程碑,为心理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所以又被西方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四位:马斯洛(Abraham Maslow,1908—1970、罗杰斯(Carl Ransom Rogers,1902—1987、罗洛·梅(Rollo May,1909—1994和布根塔尔(James Bugental,1915—。

1956年4月,马斯洛等人发起并创立了人本主义研究会组织,第一次讨论了人类价值的研究范围。

1962年,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会(American AssociationPsychology,简称AAHP在美国成立,这标志着人本主义心理学正式诞生,布根塔尔担任了第一任主席。

人本主义和其他学派最大的不同是特别强调人的正面本质和价值,而并非集中研究人的问题行为,并强调人的成长和发展,称为自我实现。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起源不少治疗师如罗杰斯、马斯洛等,都认为精神分析学派过于强调病态的行为和过于以决定论作为人的价值基础,缺乏了对行为的意义、正面的成长和发展的探索,因此决意创立一个全新的心理学取向,藉以强调正向的心理发展和个人成长的价值。

同时又加入了存在主义的哲学思想,强调自由、个人决定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理论1、人性本善论人性本善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基本的人性观,也是人本主义的动机论与人格论的出发点和理论支柱。

它认为人的天性中就有实现自己的潜能和满足人的基本需要的倾向。

人本主义人格理论

人本主义人格理论
人本主义人格理论
汇报人:XX
目录
CONTENTS
• 人格理论概述 • 人本主义心理学基础 • 人格结构与过程 • 人际关系与沟通 • 心理健康与异常人格 • 人格测量与评估方法 • 总结与展望
01 人格理论概述
CHAPTER
人格定义及特点
人格定义
人格是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的总和,包括个体的认知、情感、意志 和行为等方面。
访谈法
通过与被测者进行面对面的深入交谈,了解其内心世界和人格特点。例如,临床心理学 中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过程。
作品分析法
通过分析被测者的创作作品,如绘画、写作、音乐等,了解其人格特点和情感状态。例 如,艺术治疗和音乐治疗等领域中的应用。
07 总结与展望
CHAPTER
对人本主义人格理论总结
1 2 3
02 人本主义心理学基础
CHAPTER
人本主义心理学起源
人性本善的哲学思想
人本主义心理学起源于人性本善的哲学思想,认为人的本质是好的,有自我实 现的潜能。
对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的批判
人本主义心理学反对行为主义将人类行为简化为刺激-反应模式,同时也批判精 神分析过度强调潜意识和童年经历对人格的影响。
价值观
指个体对事物和行为的评价和选择标准,是个体行为和决策的重要 影响因素。
04 人际关系与沟通
CHAPTER
人际关系类型及影响因素
人际关系类型
包括家庭关系、朋友关系、同事关系等,每种关系都有其独 特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
个人特质、文化背景、社会地位、沟通技巧等都会对人际关 系产生影响。
有效沟通技巧和方法
投射法原理
通过向被测者提供一些模糊、不完整的刺激 ,让其自由发挥想象进行解释或创作,从而 间接地测量其人格特质。

人格心理学的人本主义流派

人格心理学的人本主义流派
人格心理学的 人本主义流派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个 心理学的新流派,是继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之后西 方心理学中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与其他人格 理论的主要区别在于,它假设人应该为其行为负主 要责任,因为人有自由意志。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起源 第二节 马斯洛的需要与自我实现理论 第三节 罗杰斯的自我理论 第四节 罗洛•梅的存在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五个中心论点
(1)人本主义心理学具有强烈的现象学倾向,他们强调 人的主观体验,对人主观世界的心理内容有强烈的兴 趣,且超越了当代心理学家的逻辑实证主义倾向。
(2)人本主义心理学坚持人类本质的统一与完善。 (3)人本主义心理学在承认人发展限制的同时,认为人
类有一种不可缺少的自由选择和自主倾向,人能够努 力克服自身条件的限制。 (4)人本主义心理学反对心理学中的还原论,主张按照 意识的本来面貌来看待意识经验。 (5)人本主义心理学相信不可能对人性进行穷尽的解释, 人的人格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人有实现自己潜能, 不断超越自我的能力。
(三)现象学——人本主义的方法论基础
重在现象或直接经验的审视和描述而不是因果分析。 马斯洛指出,由于现象学更强调自我的内在感受,因 此,现象学方法适合于研究人类的个体心理现象,应 成为心理学所适用的方法。
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是现代西方哲学的一 个重要流派,在20世纪50-60年代曾是欧美最为时髦的 哲学思潮。
4、存在主义哲学在本体论上十分重视的两个基本问题: a)人性的本质是什么?b)个体的存在意义是什么?存在 主义提出重视研究人的本质、尊严、自由、价值及个体 存在等,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三、社会文化背景(p232) (1)二战后,经济繁荣发展,物质生活富

许燕《人格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人本主义学派)【圣才出品】

许燕《人格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人本主义学派)【圣才出品】

第5编人本主义学派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打着反对精神分析的性本能决定论和行为主义的环境决定论的旗帜崛起并迅速发展,成为现代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一个多学派的松散团体,其中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和罗洛·梅等。

虽然他们有着各自独特的观点,但他们都强调个人的责任、强调“此时此地”、注意个人的现象场、强调个人的成长。

一、社会历史背景人本主义心理学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产生和发展的,这与美国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在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好,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大多得到了满足的情况下,人们开始追求更高级的需要,希望实现自我价值。

(二)社会问题越来越严重,社会内部的各种矛盾也越来越尖锐。

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美苏军备竞赛和核战争的威胁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精神空虚、道德沦丧、青少年犯罪、吸毒、种族歧视和失业率居高不下。

人们渴求科学的精神指导。

(三)青年人对现状的不满,到六十年代发展为一场反主流文化运动,经济的繁荣,科技的发达,并不能解决人类的精神生活和对价值的追求。

这些正好与人本主义心理学所强调的某些东西一致,如注重自我,提倡人的完善等。

(四)美国社会生活的异化,导致了青少年价值观的危机,学校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社会各界强烈要求改革当时的教育,反对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要求开发人的潜能,重新发现自我和人的尊严。

这些问题是传统的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所不能圆满解释的,于是,一场强调人的自身价值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运动,在马斯洛等人的召集下应运而生了。

二、哲学背景人本主义心理学以存在主义哲学作为其基本观点的理论渊源,以现象学作为其方法论的基础。

(一)存在主义1.存在主义是一种人生哲学,是20世纪西方哲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流派,影响非常广泛。

存在主义对心理学的影响很大,罗洛·梅是最具有存在主义取向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格观及教育观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格观及教育观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格观及教育观【摘要】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和自我价值,认为每个人都具有潜力和尊严。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格观注重个体的主动性、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认为人的本性是积极向上的。

在教育方面,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自我探索,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参与性。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育观提倡建立积极、包容、尊重的教育环境,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情绪管理和人际交往能力。

未来,人本主义心理学有望在教育领域发挥更大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建立和谐尊重的学习氛围。

【关键词】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格观、教育观、素养、教育环境、影响、应用、培养、发展、重要性、关键词1. 引言1.1 介绍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背景人本主义心理学起源于20世纪初的人类主义运动,该运动强调个体的尊严、自由和自我实现。

在心理学领域,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关注个体的主观体验和内在潜力,强调人的自我决定和自我实现的重要性。

人的个体性和整体性被看作是心理健康和幸福的基础,而非传统心理学中强调的疾病和缺陷。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背景可以追溯到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卡尔•罗杰斯和Abraham Maslow等心理学家的研究与实践。

他们都认为个体的主观体验和自我实现是理解和幸福的关键。

人本主义心理学在20世纪60年代迎来了巅峰,其理念与当时的人权、自由主义和经验主义等思潮相呼应,受到广泛关注。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背景是在对传统心理学以及社会文化环境下的批判与反思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

通过关注个体的主观体验和自我实现,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心理学领域的发展带来了新的视角和理念,也为教育领域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1.2 阐述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重要性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一种重要的心理学流派,它强调个体的主观体验和内在需求,关注人类的自我实现和个体尊严。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重要性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理解人类的心理和行为,强调了人的固有价值和个体的独特性。

人格心理学08:人本主义流派

人格心理学08:人本主义流派

充分发挥功能的人的特征
• 坦诚对待自己的体验;试图生 活在现实的空间里。他们的目 的是体验生活,而不仅仅是过 日子。
• 愿意相信自己的感觉,对别人 的需要感觉敏锐,但不会屈从 于社会行为标准对他们的要求, 他们似乎更遵从自己的兴趣、 价值观和需要。
• 能深刻而敏感地体会自己的情 感,包括积极和消极的情感。
人本主义流派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起源
(一)20世纪中期之前,人格心 理学中精神分析流派与行为主 义流派大行其道。
精神分析流派—强调本我的原始欲 望与人的无意识;人受性本能和攻 击本能控制。 行为主义流派—把人格看成是一套 由环境决定的行为模式,把人降低 为“一只较大的试验白鼠或一架较 慢的计算机”。
8条具体途径
• 全身心投入或献身于某一工作或事 业,彻底忘记自己的伪装和角色, 真正进入“无我”的境界,从而完 全成为自己。
• 每当面临前进和倒退、成长与安全 的选择时,要尽量做出成长的选择 而不是安全和退却。
• 要有高度的自发性,倾听自己内在 冲动的呼唤,任其显露出来。
• 在怀疑时,要诚实地说出来,而不 要隐瞒,因为你的顺从也要承担责 任。
8条具体途径
• 从小处做起,千里之行始于足 下。
• 自我实现不是一种终极状态, 而是一个实现个人潜能的过程。
• 高峰体验非常短暂,但对于自 我实现的意义重大。
• 要识别自己的防御心理,并有 勇气放弃这种防御。
三、罗杰斯的理论
(一)充分发挥功能的人 好的人生,是一种过程,而不 是一种状态;它是一个方向, 而不是终点。人的本性就是要 努力做到因满足于个人生活而 保持乐观态度。 他把达到这一目标的人称为充 分发挥功能的人。
• 自尊与对失败的反应 • 自我价值组合 • 自尊和文化

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人本主义是德文Anthropologismus的意译,又译人本学。

希腊文词源antropos和logos,意为人和学说。

通常指人本学唯物主义,是一种把人生物化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学说。

以19世纪德国的费尔巴哈及之后俄国的车尔尼雪夫斯基为代表。

费尔巴哈由于把庸俗唯物主义同一般的唯物主义混为一谈,避免采用甚至反对“唯物主义”这个术语,因而将自己的哲学称作“人本主义”或“哲学中的人本主义原则”。

车尔尼雪夫斯基也将他的唯物主义学说称作“人本主义”,并把他的哲学著作命名为《哲学中的人本主义原理》。

他们都反对把灵魂和肉体分割为两个独立的实体,反对把灵魂看作第一性的唯心主义观点。

但他们所了解的人,只是生物学意义上的自然人,只是抽象的、一般的人,而不是社会的人。

他们不是联系具体历史、联系社会实践来考察人,因而看不到人的社会性。

在现代西方哲学中,人本主义一词被某些唯心主义哲学家所歪曲。

如德国现象学者谢勒和法西斯主义理论家克拉格斯,就侈谈“哲学的人本主义”或以“肉体和灵魂的统一体”为对象的“人本学”或“性格学”。

他们的“人本主义”是一种宣扬非理性主义和种族主义的唯心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的五类起源首先,在历史上人本主义是14世纪下半期发源于意大利并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的哲学和文学运动,它构成现代西方文化的一个要素。

人本主义也指承认人的价值和尊严,把人看作万物的尺度,或以人性、人的有限性和人的利益为主题的任何哲学。

前者是文艺复兴的一个基本方面,当时思想家从这一方面把人重新纳入自然和历史世界中去,并以这个观点来解释人。

在这个意义上人本主义是造成17世纪科学革命的基本条件之一,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促使“科学主义”诞生的一个条件。

17世纪以来的基础主义和19世纪末期以来的自然主义并不反对文艺复兴的人本主义。

历史上的人本主义运动是同超自然信仰和中世纪的亚里士多德主义相对立的。

撇开历史上的人本主义不谈,我们现在讨论当代的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人格理论

人本主义人格理论
根据基本需要的似本能假设,马斯洛提出了 一种强调人性积极向上的动机理论,即基本 需要的层次发展学说。 需要可以分为由低到高排列的五个不同层次, 它们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 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自我实现论
1、自我实现的含义 、 从总体上说, 从总体上说,可以将自我实现定义为不断实现 潜能、智能和天资, 潜能、智能和天资,定义为完成天资或称之为 天数、命运和禀性, 天数、命运和禀性,定义为个人内部不断趋向 统一、整合或协同动作的过程。对一个人来说, 统一、整合或协同动作的过程。对一个人来说, 自我实现意味着他更真正地成为了他自己, 自我实现意味着他更真正地成为了他自己,更 完善地实现了他的潜能, 完善地实现了他的潜能,更接近了他的存在核 成了更完善的人。 心,成了更完善的人。
于是以交朊友小组的形式迚行集体咨询便成为他研究工作的重点之一对罗杰斯人格理论的简评他的理论在人格心理学的发展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为探讨个性的本质开辟了新的领域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人本主义人格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tic Psychology)是20 ) 世纪5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种心理学新思潮 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种心理学新思潮, 世纪 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种心理学新思潮,也称 为现象学的心理学(Phenomenological 为现象学的心理学 Psychology)。它重视研究人的本性、动机、潜能、 。它重视研究人的本性、动机、潜能、 经验以及价值。到了60、 年代 年代, 经验以及价值。到了 、70年代,迅速形成与发展 起来,成为西方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取向之一,也成 起来,成为西方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取向之一, 为第三势力。 为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在学术界和社会上反 响巨大、影响深远。 响巨大、影响深远。

人本主义人格理论 (1)

人本主义人格理论 (1)
•人本主义心理学 •马斯洛的需要与自我实现论 •罗杰斯的自我理论 •罗洛.梅的存在分析人格理论 •评价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
• 上世纪50年代在美国兴起。 • 现象学、存在主义。 • 提倡从人的主观意识经验出发,反对行 为主义的环境决定论和精神分析的无意 识动机决定论。 • “第三势力”。
兴起背景
• 社会背景:冷战、军备竞争、核战威胁。 • 科学背景:生态学、文化人类学、机体 整体论。
马斯洛需要层次论
(一)动机理论的基本假设(教材236)
1.人是一个统一的、有组织的整体,主张 以整体动力观揭示动机的性质; 2.人类的需要具有似本能的性质; 3.人类动机的终极目标是基本需要。
马斯洛需要层次论
(二)五种基本需要:
1 .生理需要。 2.安全需要。 3.爱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5.自我实现的需要。 • 1954年,1962,1970年。
“自我实现”的涵义
“自我实现也许可大致描述为充分利用和
开发天资、能力、潜能等等,这样 的人似乎在竭尽所能,使自己趋于 完美。”(Maslow, 1970)
• 尼采:“成为你自己”! • 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人才是健康的人。
• 自我实现者在人群中只占1%,其余则是“适应 良好的奴隶”。
自我实现理论
意识性、自由选择性、动态 性、存在与非存在的统一性
等特点。
存在特点之意识性
• 个人存在首先表现在对自己存在的意识, 能够把自己与其他存在区别开来。
• 人有一种维护和肯定自我存在的本 能需要。 • 此时,人才能获得 “我存在” 这一 体验。
存在特点之自由选择性
• 强调自由选择是人的本质。不应受 任何必然性的约束 。 • 个人的存在是自己自由选择的结果, 人必须承担选择的责任和后果,任 何逃避选择的行为都有损于自我的 存在。

人格心理学8人本论

人格心理学8人本论
“1941年,珍珠港事件之后的某一天,我正驾车回家,路上被一
群游行的人围住了,人群中有童子军、退伍军人、也有呐喊的人,
更有一个吹笛走音者,我停车观望,突然泪流满面,决心贡献余 生,发现一个伟大的和平纲领”
1943年发表两篇关于动机的论文,春季的《动机理论引言》,秋
季的《人类动机引论》,在后一篇里提出了著名的人类需要层次 理论
马斯洛其人——追求爱情与事业
1926年在父亲的逼迫下,马斯洛选学法律,但在学期最后一节课
退学
1927年冬天厌烦枯燥的大学生活,同时也为了暂时避开心爱的表
妹贝莎,以及追随表哥威尔,决定转到康奈尔大学,康奈尔虽然 是铁钦纳构造学派的大本营,但马还是没有发现使他感兴趣的课 程,选修的心理学课甚至让他失去了对心理学的兴趣,加上对表
马斯洛其人——追求爱情与事业
从爱情到婚姻:
• 高中时期的马斯洛第一次见到表妹后就被表妹的美貌吸引,
并爱上了表妹 • 由于父母的坚决反对,并且自己年龄小,怕耽搁学习,马斯 于是出现了两次转学来冷却与表妹的关系 • 1928年9月来威斯康辛后,思念表妹心切,于是在父母及众 人的反对下独自决定在当年的圣诞节与表妹结婚,并当即给 贝拍发了电报,结果如愿以偿成就了一辈子唯一的爱情和婚 姻,但当时马斯洛只有20岁,贝莎19岁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 本尼迪克特的人类学(也被马认为是完美人格者) 会聚的心理学家和人类学家,会聚的思想任由吸取,成就了马斯洛
马斯洛其人——思想的转变
1938年在本尼迪克特的建议下,为实践相对文化主义,去黑脚印
第安体验,印第安人的友好,安全感,教育中强调责任,深深地
影响着马斯洛,恰恰是这次考察,让他放弃了文化相对主义
妹的思念心切,1927年6月又回到纽约市立大学,重新开始学业

人格心理学.谈谈你对人本主义的看法

人格心理学.谈谈你对人本主义的看法

谈谈你对人本主义的看法20世纪60年代,人本上义思潮像风暴一样席卷着心理学。

各流派的治疗师都转而采用以人为中心的疗法。

人本主义倾向的研习斑和互助小组在各地不断涌现。

心理学者把罗杰斯和马斯洛的观点应用到教育和工业领域。

然而,几乎和出现时一样迅速,“第三思潮”在70年代又减弱了。

许多投向人本主义的人都改变了主张,一些人本主义定向的项目宣告失败。

关于这项运动的书籍也开始减少。

但是,像一场风暴一样,人本上义的人格理论还是留下了很深的影响。

相当多的心理治疗师在思想定向上都认为自己是人本主义的(Mayne,Norcross,&Sayette, 1994; Spett, 1983 ),更多的人在实际工作中使用罗杰斯的技术。

人本主义心理学者很愿意参加美国心理学会相关分会的活动,并出版了自己的刊物。

尽管这一运动从来没有代替根深蒂固的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理论,但是它为心理学家提供了另外一种看待人性的方法。

从这一思潮的沉浮中,可以看出人本主义理论和其他人格理论一样,都是既有贡献也会受到批评的。

1.贡献过去的人格理论家往往过于强调心理上出现的问题,人本主义的积极的理论提供了一种受欢迎的观点。

在那些努力去满足高层次需要的年轻人中间,罗杰斯和马斯洛的著作仍然柞常流行。

我们也确实看到他们把许多人格研究者的注意力吸引到健康人格的方面。

今天,研究者正在大量地考察着诸如创造性、快乐及身心健康问题。

毫不奇怪、人本主义心理学对心理治疗师和咨询者的咨询方法产生了重大影响。

许多治疗师都认为自己是“人本主义的”。

更重要的是,许多持其他理论观点的治疗师也都接受或部分接受了人本主义治疗理论的一些思想,他们也都接受罗杰斯强调以患者为中心的治疗观。

另外,许多治疗师在治疗实践中采用了罗杰斯式的方法,如治疗师的移情、对患者的积极关注、由患者对自己的变化负责以及患者和治疗师的自我剖析等。

此外,在20世纪60年代,人本主义理论促进了互助小组的兴起,在今天的团体治疗及自我改进和个体成长的治疗中还普遍存在着大量的互助小组。

人格心理学--人本主义.

人格心理学--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是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A.Maslow 和罗杰斯(C。

R.Rogers 。

人本主义的学习与教学观深刻地影响了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是与程序教学运动、学科结构运动齐名的20世纪三大教学运动之一。

目录1。

基本理论2。

差异3. 分类4. 自然人性论5. 自我实现人格论及其患者中心疗法6. 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观7。

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8。

学生中心的教学观9。

对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评价(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贡献(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缺陷一、基本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是建立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之上的。

对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产生深远影响的有两个著名的心理学家,分别是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

Maslow 和罗杰斯(Carl R。

Rogers,1902-1987 。

人本主义主张,心理学应当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而不是将人的心理肢解为不完整的几个部分,应该研究正常的人,而且更应该关注人的高级心理活动,如热情、信念、生命、尊严等内容。

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从全人教育的视角阐释了学习者整个人的成长历程,以发展人性;注重启发学习者的经验和创造潜能,引导其结合认知和经验,肯定自我,进而自我实现。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重点研究如何为学习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其从自己的角度感知世界,发展出对世界的理解,达到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有别于精神分析与行为主义的心理学界的“第三种力量”,主张从人的直接经验和内部感受来了解人的心理,强调人的本性、尊严、理想和兴趣,认为人的自我实现和为了实现目标而进行的创造才是人的行为的决定因素。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目标是要对作为一个活生生的完整的人进行全面描述。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行为主义将人类学习混同于一般动物学习,不能体现人类本身的特性,而认知心理学虽然重视人类认知结构,却忽视了人类情感、价值观、态度等最能体现人类特性的因素对学习的影响。

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

罗杰斯的人性观
1.人的核心是积极向上的,并蕴含着潜能
2.人具有获得他人积极关注的强烈需要 3.人具有求发展的实现倾向 4.人自身具有自我定向的潜能,根据自己的知觉和体验行动 5.每个人的内心世界只有自己才了解
罗杰斯相信人最基本的生存动机就是全面发展自己的潜能,不断成长和 实现自己。“将一个具有充分潜能的人早已存在的能力释放出来。”
哲学背景
存在主义哲学(当代西方哲学主要流派之一,它可以指任何以孤立个人的非
理性意识活动当作最真实存在的人本主义学说。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尊重人 的个性和自由。人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但人 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自我造就,活得精彩。)
心理学内部的矛盾运动
行为主义、精神分析
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力量来治疗自己存在的问题。
治疗步骤
来访者前来 求助 向来访者说 明咨询 鼓励来访者 情感的自我 表现 咨询师能够 接受、认识、 澄清对方的 消极情绪 帮助来访者 澄清可能的 决定及应采 取的行动
来访者成长 的萌动
接受和认识 来访者的积 极情感
来访者开始 接受真实的 自我
疗效的产 生
疗效的扩 大
来访者的 全面成长
儿童天真和真实的自我就能得到表现,健康的自我概念容易形成。但父
母的关注往往是有条件的:儿童的行为只有符合父母的价值观念,才会 得到肯定,否则就会受到批评、斥责,甚至惩罚。罗杰斯把这种条件称
为价值条件。
自我概念的正常发展必须满足两个基本条件: 无条件的尊重和自尊。 无条件的尊重是自尊产生的基础,因为只有当他人对自己尊重,自己才会 自尊 。
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于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兴起,70~80年代迅 速发展,它既反对行为主义把人等同于动物,只研究人的行为, 不理解人的内在本性,又批评弗洛伊德只研究精神症和精神病 人,不考察正常人心理,因而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种运动。 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

4-人本主义

4-人本主义

• 马斯洛于1930年获威斯康星大学心理学学士学位,次年获
得心理学硕士学位,1934 年获心理学哲学博士学位。在威
斯康星大学,他选修了美国灵长目动物研究的主导研究者, 以研究罗猴和依恋行为知名的 H.哈洛的研究实习课,并成
了哈洛的研究助手,后来又成了他的第一个博士生。期间
另一位著名格式塔心理学家 M.魏特海默也曾任马斯洛的老 师。至此,他渐渐对猿猴产生了兴趣,并自信找到了自己 的研究领域。在对猿猴的支配权和性行为的研究中,马斯 洛闯入了一个几乎完全未知的领域。
–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与主张代表了美国心理学界对时代精 神挑战的一种积极回应。
——心理史学家赫根汉(B.Hergenhahn)曾称这个年代为
“喧嚣的时代” ——罗洛•梅(R.May)称之为“意志瘫痪的时代” ——罗杰斯认为“恐怖、敌意和侵犯的存在是我们 时代的紧迫问题。” ——社会各界强烈批评 “重科学而轻人文”的教育 倾向 3、社会生活中的文化变迁、心理冲突与价值观的危机,需要有一
种新的心理学理论和心理治疗模式。
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思想渊源 (一)人性论、人道主义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历史源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人性论和文
艺复兴时代的人道主义思想。 1、人性论,是指对人的本质属性或人的主要属性“是什么”问题的 基本主张。 – 西方传统哲学和伦理学在人性问题上有两种对立的观点:性 恶论 —— 性善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大多继承了性善论思想。 2、人道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出现的一种反对中世纪盛行的宗教禁欲 主义的进步思潮,西方近代的人道主义特别强调尊重知识、关心人
罗洛•梅的存在心理学观点
1、人的存在 罗洛•梅指出,人的存在指的是人的整体存在,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 的。个人的存在是他自己选择的结果,任何逃避选择的行为都不利于其 自我的存在。心理治疗的目的是使病人重新经验他自己存在的真实性, 更充实地体会到自己存在的意义。 2、人的存在世界的三种方式 ①人与环境的关系方式 ②自我与他人的关系方式 ③人与自我的关系方式,即自我的内在世界 3、存在感 存在感是个人对自身存在的一种意识和体验。罗洛•梅认为,存在感是 人生的目标、支柱,是赋予人自我尊严的基础。

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心理学基本信息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

由马斯洛创立,以罗杰斯为代表,被称为除行为学派和精神分析以外,心理学上的「第三势力」。

人本主义和其它学派最大的不同是特别强调人的正面本质和价值,而并非集中研究人的问题行为,并强调人的成长和发展,称为自我实现。

简介:人本主义于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兴起,70~80年代迅速发展,它既反对行为主义把人等同于动物,只研究人的行为,不理解人的内在本性,又批评弗洛伊德只研究神经症和精神病人,不考察正常人心理,因而被称之为心理学的第三种运动。

人本学派强调人的尊严、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把人的本性的自我实现归结为潜能的发挥,而潜能是一种类似本能的性质。

人本主义最大的贡献是看到了人的心理与人的本质的一致性,主张心理学必须从人的本性出发研究人的心理。

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1908~1970)和罗杰斯(1902~1987)。

马斯洛的主要观点:对人类的基本需要进行了研究和分类,将之与动物的本能加以区别,提出人的需要是分层次发展的;他按照追求目标和满足对象的不同把人的各种需要从低到高安排在一个层次序列的系统中,最低级的需要是生理的需要,这是人所感到要优先满足的需要。

罗杰斯的主要观点:在心理治疗实践和心理学理论研究中发展出人格的"自我理论",并倡导了"患者中心疗法"的心理治疗方法。

人类有一种天生的"自我实现"的动机,即一个人发展、扩充和成熟的趋力,它是一个人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各种潜能的趋向。

起源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起源有很多方面,但主要来自两个领域。

一是欧洲影响广泛的存在主义哲学,一是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和亚拉伯罕·马斯洛的研究。

不少治疗师如罗杰斯、马斯洛等,都认为精神分析学派过于强调病态的行为和过于以决定论作为人的价值基础,缺乏了对行为的意义、正面的成长和发展的探索,因此决意创立一个全新的心理学取向,藉以强调正向的心理发展和个人成长的价值。

人格心理学 第六版 第十一章、人本主义流派

人格心理学 第六版 第十一章、人本主义流派

八、人本主义理论的贡献与批判
1、贡献 、
(一)把人的本性与价值提到心理学研 究对象的首位 (二)突出人的动机系统与高级需要的 重要作用 (三)提出实验客观范式与经验主观范 式统合的新构想 (四)促进以人为本的组织管理与教育 改革以及心理治疗的发展 (五)推动哲学世界观的积极变革
罗杰斯认为: 罗杰斯认为:当我们接触到与我们的自我 知觉不一致的信息的时候,焦虑就会产生。 知觉不一致的信息的时候,焦虑就会产生。 人们在意识之下的某一水平接受与 其自我不一致的信息,罗杰斯称其为“ 其自我不一致的信息,罗杰斯称其为“潜 知觉” 知觉”。 当自我概念与现实之间的差距非常 大时,防御机制就不能发挥作用, 大时,防御机制就不能发挥作用,个体就 会体验到“整合失败”。 会体验到“整合失败”
四、亚伯拉罕马斯洛 亚伯拉罕 马斯洛
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1908Harold Maslow, 1908-1970) 出生 于纽约市布鲁克林区。 于纽约市布鲁克林区。美国社会心 理学家、 理学家、人格理论家和比较心理学 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发起者 和理论家, 和理论家,心理学第三势力的领导 人。
卡尔. 卡尔.罗杰斯
1902-1987) (Carl.Ranson.Rogers 1902-1987)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家和发起者、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家和发起者、 心理治疗家, 心理治疗家,被心理学史学家誉为 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 “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 罗杰斯对教育心理学也带来了重要 的冲击, 的冲击,他的观点在教育心理学中 被普遍赞誉为人本主义观点。 被普遍赞誉为人本主义观点。他同 时也发展出体验性学习的理论, 时也发展出体验性学习的理论,这 个理论与他所称的认知性学习是相 对的。 对的。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也称“现象学心理学”,20世纪50—60年代产生于美国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和革新运动。

反对行为主义环境决定论和精神分析生物还原论思想,主张研究人的本性、潜能、经验、价值、创造力及自我实现等,故号称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理论:(1)人性本善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人性观、动机理论和人格理论的基础。

(2)需要层次理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动机理论。

(3)自我实现理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基本理论的核心。

包括自我实现的内涵(完满人性与个人潜能的实现)、自我实现的两种类型(健康型超越型)、15条人格特征和高峰体验等。

(4)以人为中心的疗法,旨在提供一种良好的心理氛围,调动来访者内部资源进行自我理解和自我矫正,以达心理健康。

(5)教育改革论是人本教育心理学的重要内容。

开展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重视教人胜于教书,强调有价值的经验学习和过程的学习方式,建立真诚互信的师生关系,以达到培养能适应变化和懂得如何学习的人。

(6)超个人心理学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心理学流派。

主张心理学者应关心人的价值与尊严,研究对人类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反对贬低人性的生物还原论和机械决定论。

其观点与近代心理学两大传统流派——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心理学有分歧,在西方称为心理学的第三种力量。

但作为一个学派它缺乏公认的强有力的领导人。

因此被认为不是一个体系严谨的学派,而是一种同观点学者的广泛联盟。

其创始人是A.马斯洛,后来的主要代表人物是C.罗杰斯。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凡是有机体都有一种内在倾向——以有助于维持和增强机体的方式发展自身的潜能,这就是机体潜能说。

人的机体除具有一般生物潜能外,还有心理潜能。

心理潜能也有求得发展的内在倾向。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理论——自我实现论就是指人有这种尽其所能的内在倾向。

人本主义心理学也称“现象学心理学”,20世纪50—60年代产生于美国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和革新运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是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A.Maslow 和罗杰斯(C.R.Rogers 。

人本主义的学习与教学观深刻地影响了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 是与程序教学运动、学科结构运动齐名的 20世纪三大教学运动之一。

目录1. 基本理论2. 差异3. 分类4. 自然人性论5. 自我实现人格论及其患者中心疗法6. 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观7. 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8. 学生中心的教学观9. 对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评价(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贡献(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缺陷一、基本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是建立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之上的。

对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产生深远影响的有两个著名的心理学家,分别是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Maslow 和罗杰斯(Carl R.Rogers,1902-1987 . 。

人本主义主张,心理学应当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而不是将人的心理肢解为不完整的几个部分,应该研究正常的人,而且更应该关注人的高级心理活动 ,如热情、信念、生命、尊严等内容。

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从全人教育的视角阐释了学习者整个人的成长历程,以发展人性;注重启发学习者的经验和创造潜能,引导其结合认知和经验,肯定自我,进而自我实现。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重点研究如何为学习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让其从自己的角度感知世界,发展出对世界的理解,达到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有别于精神分析与行为主义的心理学界的“第三种力量”,主张从人的直接经验和内部感受来了解人的心理,强调人的本性、尊严、理想和兴趣,认为人的自我实现和为了实现目标而进行的创造才是人的行为的决定因素。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目标是要对作为一个活生生的完整的人进行全面描述。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行为主义将人类学习混同于一般动物学习, 不能体现人类本身的特性,而认知心理学虽然重视人类认知结构,却忽视了人类情感、价值观、态度等最能体现人类特性的因素对学习的影响。

在他们看来,要理解人的行为,必须理解他所知觉的世界,即必须从行为者的角度来看待事物。

要改变一个人的行为,首先必须改变其信念和知觉。

人本主义者特别关注学习者的个人知觉、情感、信念和意图,认为它们是导致人与人的差异的“内部行为”,因此他们强调要以学生为中心来构建学习情景。

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人类具有天生的学习愿望和潜能,这是一种值得信赖的心理倾向,它们可以在合适的条件下释放出来; 当学生了解到学习内容与自身需要相关时,学习的积极性最容易激发;在一种具有心理安全感的环境下可以更好地学习。

罗杰斯认为,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知识,也不是教学生如何学习知识 ,而是要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手段,至于应当如何学习则应当由学生自己决定。

教师的角色应当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二、差异从以上的简单介绍可以发现,不同的学习理论流派强调了学习的不同方面。

实际上 ,这种差异的引起,往往是因为它们所依据的研究背景的差异(如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学习材料的组织程度等而引起的。

只要我们认真加以分析,就能够发现它们的共性以及各种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

“真理往往存在于两个极端的中间”,在学习各种派别的学习理论时,我们应当注意防止走极端,吸收各种学习理论中的合理因素为我所用,才是正确的态度。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教育的目标、学习的结果应该是使学生成为具有高度适应性和内在自由性的人。

三、分类根据学习对学习者的个人意义,可以将学习分为无意义学习与意义学习两大类。

意义学习,是指一种涉及学习者成为完整的人,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是一种与学习者各种经验融合在一起的、使个体全身心地投入其中的学习。

四、自然人性论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是根植于其自然人性论的基础之上的。

他们认为 , 人是自然实体而非社会实体。

人性来自自然, 自然人性即人的本性。

凡是有机体都具有一定内在倾向,即以有助于维持和增强机体的方式来发展自我的潜能;并强调人的基本需要都是由人的潜在能量决定的。

但是,他们也认为,自然的人性不同于动物的自然属性。

人具有不同于动物本能的似本能(instinct oid需要,并认为生理的、安全的、尊重的、归属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人类的似本能,它们是天赋的基本需要。

在此基础上 ,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进一步认为,似本能的需要就是人性,它们是善良的或中性的。

恶不是人性固有的,它是由人的基本需要受挫引起的,或是由不良的文化环境造成的。

五、自我实现人格论及其患者中心疗法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成长源于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格形成发展、扩充成熟的驱力。

所谓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就是“ 人对于自我发挥和完成的欲望, 也就是一种使它的潜力得以实现的倾向” 。

通俗地说,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 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必须忠于自己的本性” 。

正是由于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才使得有机体的潜能得以实现、保持和增强。

人格的形成就是源于人性的这种自我的压力,人格发展的关键就在于形成和发展正确的自我概念。

而自我的正常发展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无条件的尊重和自尊。

其中 , 无条件的尊重是自尊产生的基础, 因为只有别人对自己有好感 (尊重 , 自己才会对自己有好感(自尊。

如果自我正常发展的条件得以满足,那么个体就能依据真实的自我而行动,就能真正实现自我的潜能,成为自我实现者或称功能完善者、心理健康者。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自我实现者能以开放的态度对待经验,他的自我概念与整个经验结构是和谐一致的 , 他能经验到一种无条件的自尊,并能与他人和谐相处。

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自我概念极大地影响着他的行为。

心理变态者主要是由于他有一种被歪曲的、消极的自我概念的缘故。

如果他要获得心理健康,就必须改变这个概念。

因此,心理治疗的目的就在于帮助病人或患者创造一种有关他自己的更好的概念,使他能自由地实现他的自我,即实现他自己的潜能,成为功能完善者。

由于罗杰斯认为患者有自我实现的潜能,它不是被治疗家所创建的,而是在一定条件下自由释放出来的,因此“患者中心疗法”的基本做法是鼓励患者自己叙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

治疗者在治疗过程中,不为患者解释过去压抑于潜意识中的经验与欲望, 也不对患者的自我报告加以评价,只是适当地重复患者的话,帮助他澄清自己的思路, 使患者自己逐步克服他的自我概念的不协调,接受和澄清当前的态度和行为,达到自我治疗的效果。

而要有效运用患者中心疗法,使病人潜在的自我得到实现,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这就是:(1无条件地积极关注(unconditional positive regard:治疗者对患者应表现出真诚的热情、尊重、关心、喜欢和接纳,即使当患者叙述某些可耻的感受时, 也不表示冷漠或鄙视, 即“无条件尊重” ; (2 真诚一致 (congruence :治疗者的想法与他对患者的态度和行为应该是相一致的,不能虚伪做作; (3移情性理解(empathic understanding:治疗者要深入了解患者经验到的感情和想法,设身处地地了解和体会患者的内心世界。

六、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观由于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潜能是自我实现的,而不是教育的作用使然,因此在环境与教育的作用问题上,他们认为虽然“弱的本能需要一个慈善的文化来孕育他们,使他们出现,以便表现或满足自己”,但是归根到底,“ 文化、环境、教育只是阳光、食物和水,但不是种子”,自我潜能才是人性的种子。

他们认为,教育的作用只在于提供一个安全、自由、充满人情味的心理环境,使人类固有的优异潜能自动地得以实现。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 罗杰斯在 60年代将他的“患者中心” (client centered 的治疗方法应用到教育领域, 提出了“自由学习” 和“学生中心” (student centered 的学习与教学观。

罗杰斯认为,情感和认知是人类精神世界中两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彼此是融为一体的。

因此,罗杰斯的教育理想就是要培养“躯体、心智、情感、精神、心力融汇一体”的人,也就是既用情感的方式也用认知的方式行事的情知合一的人。

这种知情融为一体的人,他称之为“完人” (whole person或“功能完善者”(fully functioning person。

当然,“完人” 或“功能完善者”只是一种理想化的人的模式,而要想最终实现这一教育理想,应该有一个现实的教学目标,这就是“促进变化和学习,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和知道如何学习的人” 。

他说:“只有学会如何学习和学会如何适应变化的人,只有意识到没有任何可靠的知识,只有寻求知识的过程才是可靠的人,才是真正有教养的人。

在现代世界中,变化是唯一可以作为确立教育目标的依据,这种变化取决于过程而不是静止的知识。

”可见, 人本主义重视的是教学的过程而不是教学的内容,重视的是教学的方法而不是教学的结果。

七、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由于人本主义强调教学的目标在于促进学习,因此学习并非教师以填鸭式严格强迫学生无助地、顺从地学习枯燥乏味、琐碎呆板、现学现忘的教材,而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去吸收任何他自觉有趣和需要的知识。

罗杰斯认为,学生学习主要有两种类型:认知学习和经验学习,其学习方式也主要有两种:无意义学习和有意义学习,并且认为认知学习和无意义学习、经验学习和有意义学习是完全一致的。

因为认知学习的很大一部分内容对学生自己是没有个人意义(personal significance的,它只涉及心智 (mind ,而不涉及感情或个人意义,是一种“在颈部以上发生的学习”, 因而与完人无关,是一种无意义学习。

而经验学习以学生的经验生长为中心,以学生的自发性和主动性为学习动力,把学习与学生的愿望、兴趣和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因而经验学习必然是有意义的学习,必能有效地促进个体的发展。

所谓有意义学习(significant learning,不仅仅是一种增长知识的学习,而且是一种与每个人各部分经验都融合在一起的学习,是一种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

在这里,我们必须注意罗杰斯的有意义学习(significant learning和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meaning fullearning的区别。

前者关注的是学习内容与个人之间的关系;而后者则强调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它只涉及理智,而不涉及个人意义。

因此,按照罗杰斯的观点,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meaningful learning只是一种“在颈部以上发生的学习”,并不是罗杰斯所指的有意义学习(significant learning。

对于有意义学习,罗杰斯认为主要具有四个特征:(1全神贯注:整个人的认知和情感均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2自动自发:学习者由于内在的愿望主动去探索、发现和了解事件的意义;(3全面发展:学习者的行为、态度、人格等获得全面发展;(4自我评估:学习者自己评估自己的学习需求、学习目标是否完成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