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中的面子观比较及语用策略初探_叶晓兰

合集下载

语用学中礼貌和面子观的中西方差异-最新文档资料

语用学中礼貌和面子观的中西方差异-最新文档资料

语用学中礼貌和面子观的中西方差异礼貌是各社会各群体共有的现象,是维系人际和谐的工具和手段。

关于礼貌的研究文献,主要有以下五方面:(1)礼貌是人们交际中的一种现实目的;(2)礼貌是一种敬重。

(3)礼貌是一种语体。

(4)礼貌是一种话语表层现象。

(5)礼貌是一种语用现象。

总之,在语用学领域,人们关心的不是说话人是否对他人友善,而是他说了什么,以及他的话语对听话人产生了什么影响[1]。

面子是指个人在公众面前的自我形象,即每个人都拥有并希望得到他人认可的情感和社会需求,礼貌就是用来表示自己认可他人“面子”需求的方式,所以谈论面子时必须以礼貌为前提。

一、利奇礼貌原则的中西方差异(一)利奇礼貌原则的内容在西方文化中,关于礼貌的概述必须要从格赖斯的合作原则说起。

合作原则解释了会话含义的理解和产生,但它却没有解释人们为什么违反合作原则。

因此利奇从心理学角度提出礼貌原则[2]用来补充合作原则。

礼貌原则包括以下六个方面:得体准则:尽量少让别人吃亏,尽量多使别人受益;慷慨准则:尽量少让自己受益,尽量多让自己吃亏;赞誉准则:尽量少贬低别人,尽量多赞誉别人;谦逊准则:尽量少赞誉自己,尽量多贬低自己;一致准则: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尽量增加双方的一致;同情准则:尽量减少双方的反感,尽量增加双方的同情[3]。

由此可知,礼貌原则的核心是说话人在说话时尽可能多地维护别人利益,少为自己考虑,从而保证交际顺利完成。

利奇的礼貌原则可以用来指导汉语的某些礼貌表达,如涉及个体的评誉方面,中国文化中崇尚褒人贬己的原则。

对待他人要尽可能表示赞同与同情等。

(二)利奇礼貌原则表现的中西差异虽然利奇的礼貌原则在直觉上易于被人接受,但不同文化涉及的侧重点差异很大。

它是在社会、历史、人文、地理等多种因素的长期影响下逐步形成的[4]。

如利奇的谦逊准则具有普遍性,但不同文化中遵循这一准则的程度不同。

如当英语文化背景的人受到表扬,常常说一声“Thank you”,以避免伤害表扬者的积极面子来表示礼貌。

中西文化面子观的差异及影响

中西文化面子观的差异及影响

中西文化面子观的差异及影响中西文化面子观的差异及影响一、中西方面子观之比较(一)西方人眼中的面子观美国社会语言学家ErvingGoffman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提出了一套著名的面子理论。

在《论面子功夫》中,他从社会学角度系统分析了“面子”(face)这一概念。

他指出面子乃是社会互动行为中的仪式化表现。

换言之,社会互动必须依赖规范才得以进行,面子概念即代表个人行为符合特定社会规范,以及借此所获得的社会支持。

人们在生活中存在着普遍的面对面交流,这种交流有时需要在某种媒介作用下进行。

在与人交际的过程当中,面子主要表现为个人所展现出的社会形象。

个人所展现出的社会形象应具有连贯性和世俗性,凡有不依“面子规则”交际的人,必然会被视作有悖常规,使人青眼相待。

美国人类学家Brown&Levinson拓展了Goffman的定义,称面子为“ 每一个社会成员意欲为自己树立的一种公众自我形象,通过与他人的交际,这种形象可以被损害,保持或增强”。

该观点认为,在说话时照顾对方的面子,交往时为对方给予或者保留面子是人际交往合作的前提。

按照Brown和Levinson的说法,积极面子(positiveface)和消极面子(negativeface)都是人际交往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积极面子是希望个人正面的自我形象或个性受到别人的赞同、喜爱,这就意味着积极面子得到了维护。

消极面子则是不愿受制于别人,保存自我行为和选择自由,不受别人的干涉和阻挠。

积极面子关系着个人的利益,常见于“给别人一个面子”这样的情境,遵守支持别人的交往原则。

在交际当中主要体现为向对方表示关注并同意对方的意见,与对方达成共识,或者对对方的观点表示赞许。

消极面子则指向交际者的个性,它强调个人权利,在交际中维护自身独立性的同时,表示对对方独立需求的尊重,这种消极面子不完全为群体束缚。

归纳而言,西方人的面子观强调个人面子,强调个人行动自由和个人愿望的满足,其实质是以个人为中心的社会价值观。

中西方价值观中“面子观”的差异分析以电影《喜宴》为例

中西方价值观中“面子观”的差异分析以电影《喜宴》为例

中西方价值观中“面子观”的差异分析以电影《喜宴》为例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剖析中西方价值观中“面子观”的差异,并以电影《喜宴》为具体案例进行阐述。

面子,作为一种文化心理现象,它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具有不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在中国文化中,面子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心理现象,它关乎个人的尊严、荣誉和社会地位。

而在西方文化中,虽然也存在类似的概念,但其内涵和表现形式却与中国文化存在显著的差异。

电影《喜宴》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表现手法,展现了中西方价值观在“面子观”上的冲突与融合。

影片通过讲述一个中国家庭在儿子婚礼上的种种矛盾和冲突,深刻反映了中西方价值观在“面子观”上的差异。

本文将以此为切入点,分析中西方价值观中“面子观”的异同,并探讨其背后的文化根源和社会背景。

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不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还可以从中汲取启示,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的深入发展。

这也对于推动中西方文化的融合和共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中西方“面子观”的解读面子,这一深植于中华文化的社会心理现象,是理解中国社会行为和人际关系的关键。

在东方文化中,面子代表着个人的尊严、荣誉和地位,是个人在社会交往中期待获得的正向评价。

人们通常会为了维护面子,采取各种策略,如送礼、请客、夸耀等,来展示自己的社会地位和价值。

面子不仅仅是个人的事,它还关联着整个家庭和家族的名誉,因此,面子的得失往往与家族、亲友乃至整个社区息息相关。

然而,在西方文化中,“面子”这一概念并不如东方文化中那样显著。

西方文化更注重个人的独立、自主和权利,个体的行为更多是基于自身的感受和需要,而非外界的评价和期望。

因此,西方人在社交场合中,往往更直接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而不会过多考虑如何维护面子。

电影《喜宴》就是一个生动展现中西方“面子观”差异的例子。

在电影中,男主角高伟同作为一个在美国长大的华人,他面临着东西方文化的双重压力。

一方面,他要满足父母对于他结婚生子的期望,以维护家族的面子;另一方面,他又不想违背自己的内心,与一个并不爱的女人结婚。

论中西文化面子观和顾及面子策略

论中西文化面子观和顾及面子策略

论中西文化的面子观和顾及面子策略摘要世界上的人类交往离不开面子的交际,而交际是靠语言来表达和实现的。

言语又是受到礼貌制约、由面子来维系的。

中西不同的面子观是言语活动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因此,探讨和对比不同文化背景下面子观的差异及策略,有助于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避免出现语用失误,从而用英语进行更礼貌的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面子观礼貌文化交际中图分类号:g04文献标识码:a一面子的涵义面子就是指人们在特定的交际事件中所扮演的人际身份,这个身份主要是由人们在社会中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的不同而决定的:一是个体的真实身份,二是个体所扮演的社会角色。

英国学者brown和levinson在1978年发表的题为《语言应用的普遍现象:礼貌现象》(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politeness phenomena)一文中提出了面子论,即人们在交际中保留特定的面子是基于交际的双方都是有理性的社会成员,具有为交际目的的实现而选择适当的交际方式的推理能力。

而保留面子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持交际双方的良好的社会关系,使交际的目的得到更好的顺利实现。

二中西文化中的不同的面子观“面子”(face)在不同的语言背景之下所对应的意义是等价的,从字面上讲就是对人或者有机体的脸部的一种称呼。

但是对于人类社会发展史而言,人是社会性和群体性的动物,行为和话语都与自身的社会地位、尊严、荣誉及外在形象等价值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

以下就分别探讨中西文化背景下不同的面子观。

1中国人的面子观众所周知,礼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汉文化中,礼貌一向被提高到道德和个人修养的高度。

在以群体和他人为取向、以差异格局为社会结构的中国社会中,社会的每个成员在社会中都有其固定的身份、权利、义务、责任、荣誉和行为,根据不同的社会地位和身份,履行社会义务。

如果违反社会规范,就会名不正、言不顺,就会丢失脸面。

所以在“礼”的制约下,与“礼”直接相关的“面子”或“面子工夫”是一种扮演社会角色、做给别人看的功夫。

中西面子观的差异

中西面子观的差异

中西面子观的差异(一)【摘要】面子对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中西文化对于面子的定义与涵盖内容上存在差异,而这些差异影响着交际中礼貌言语对于面子的协同。

了解不同文化在协同面子时所使用的礼貌原则可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面子中西文化礼貌原则差异一、引言英汉两种语言表达礼貌时都注意到了面子问题。

而面子问题又是人们交往时彼此要考虑的社会因素。

人们不仅要尽力维护自己的面子,还要时刻关注他人的面子不受损害。

面子是人们交际中的心理现实,而维护面子是言语交际的最终目的,并且是普遍的语言现象。

但是,两种语言对面子的理解以及如何有效地协同交际双方的面子却不无差异。

二、中国的“面子观”与西方的面子理论1.中国的“面子观” 虽然脸面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概念,但是给脸面下个定义却非易事,其中广受引用的定义是由美国汉学家费正清提出的。

他认为面子是一种社会性的东西,个人的尊严将从适当的行为及社会赞许中获得。

“失去面子”则是由于不能遵照行为法则,以至于在别人看来出处于不利地位。

在中国,面子是调节和支配中国人社会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则。

面子行为就是维持社会关系和谐与稳定的工具性行为。

中国人为了面子,一般不会轻易地拒绝他人的请求,即使是一时不能满足他人的请求,也会采取其他一些不久或补偿性的行为。

这样,就达到了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稳定中国人的面子观念虽然不是中国文化的特有产物,但中国人对“面子” 的爱护,“面子”在中国人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确是无与伦比的,“面子” 时常支配和调节着中国人的社会行为。

2.西方的面子理论在西方,面子的概念最早是由ErvingGoffman提出来的。

他将面子定义为一个人积极正面社会价值。

每个人都是生活在社会群体中的社会人,人们不可避免的要进行交际,在交际过程中,面子就表现为个体拥有的社会形象。

后来Brown和Levinson把面子定义为:每个社会成员希望拥有的个人自我形象。

面子分为两类:消极面子和积极面子。

积极面子是指在交际活动中,个人的正面形象或“个性”包,括希望这种自我形象受到赞许的愿望。

中西方面子观之差异研究

中西方面子观之差异研究

中西方面子观之差异研究摘要:随着全球化浪潮的不断推进,中西方的交流越来越频繁。

要想达到预期交际目的,人们就要考虑面子问题。

分析了中西方文化与价值观的不同,探讨了中西方面子观的差异,以引起人们对此问题的注意,避免跨文化交际的失误。

关键词:面子;文化差异;价值观;思维模式一、面子理论最早对“面子”进行论述的著作是美国传教士明恩溥(Authur.H.Smith,1894)所著的《中国人的素质》。

明恩溥虽然发现了面子在中国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但他无法给出面子的定义。

林语堂深受中国文化熏陶,他虽然对面子进行了生动的描绘和细致的分析,但是,他承认“面子是抽象而不可捉摸的”,容易举例而难以下定义。

第一个给面子下定义的人是胡先缙,她把面子定义为“人从社会成就而拥有的声望,是社会对人看得见的成就的承认”。

她还认为,“面子代表在中国广受重视的一种声誉,这是在人生经历中步步高升,藉由成功和夸耀而获致的名声……”胡先缙的定义片面强调了“面子”中的成就因素,忽视了面子的其他方面,显得过于狭窄。

金耀基把“面子”分为“社会性的面”和“道德性的面”。

“社会性的面”并不是每个人都拥有的,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是没有社会性的面子的。

“社会性的面”体现了社会互动中他律性的一面,与西方“耻”(shame)的概念相联系。

而“道德性的面”是人人可拥有的,至少有普遍拥有的潜能。

他与西方“罪”(sin)的概念相联系,体现了社会互动中自律性的一面。

美国汉学家费正清(J.K.Fairhank)认为:面子是一种社会性的东西,个人的尊严将从适当的行为及社会赞许中获得。

“失去面子”则是由于没能遵守社会行为准则,以至于没有得到别人的称许或认可。

高夫曼(Erring Goffman)(1967)将面子定义为一个人积极、正面的社会价值。

人们不可避免地要进行面对面,或借助某种媒介的交际。

在交际过程中,面子就表现为个体拥有的社会形象。

这种形象必须体现一致性和约定俗成性,任何不按照此“面子规约”行事的人,都会被认为是稀奇古怪、不合常理的。

中西文化背景下面子理论差异的探讨

中西文化背景下面子理论差异的探讨

中西⽂化背景下⾯⼦理论差异的探讨2019-10-06⾯⼦――这个脸⾯是⼼理上的,⽽不是⽣理上的, 它抽象, 不可捉摸, 但却是中国⼈调节社会交往的最细腻的标准, 它触及到了中国⼈社会⼼理最微妙奇异之点。

然⽽, 这个看似⼀听就懂的⾯⼦, 究竟是怎么⼀回事, ⼀想就觉得糊涂了。

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 中外学者针对⾯⼦问题进⾏了努⼒的探索, 如今⾯⼦这个词已被不同领域的学者―社会⼈类学家、社会语⾔学家、社会学家和⼼理学家―⽤于解释各种各样的社会现象, 但是在不同的理论就有关⾯⼦的基本概念却远未达成共识 “⾯⼦”在不同的⽂化背景下具有不同的⽂化特征,本⽂简要回顾了东西⽅的⾯⼦理论,并对其差异的成因进⾏了探讨。

(⼀) 西⽅⽂化中的⾯⼦论西⽅学者Goffman以社会⼼理学的⾓度对⾯⼦提出看法,他指出“⼀个⼈在某⼀具体交际场合中,通过采取⾔语动作⽽为⾃⼰获得的正⾯的社会价值,是按照社会所赞许的属性⽽创造的⾃我形象”。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戏剧理论,他将整个社会⽐作⼀个剧场,所有⼈都在其中进⾏⾓⾊扮演,在台前,⼈类表现出前台⾏为,这是⼀种社会期待下的理想⾏为,以博取他⼈的赞许,⽽在台后,不想被观众发现识破的⾏为称为后台⾏为,是⼈们刻意隐藏的内在部分, 在演出部分中能否表现出符合社会期待的前台⾏为便关系到表演者的颜⾯。

“⾯⼦策略”是⼈们在交际中所采取的与⾯⼦相⼀致的⾏动,如避免发⽣尴尬、丧失⾃尊等。

他说,⼈们在交往中⽆时⽆刻不涉及“脸⾯⼯作”,⽽“脸⾯⼯作”是互相配合的,也就是说⾯⼦的维持和赋予取决于他⼈,⼀个⼈丢不丢⾯⼦归根到底掌握在他⼈⼿中,要想⾃⼰不丢⾯⼦,最保险的⽅法就是不去伤害他⼈的⾯⼦。

因此,⼈们在交际中总是使⽤礼貌语⾔。

Ting-Toomey在其“⾯⼦磋商理论”中将⾯⼦分为⾃我⾯⼦和他⼈⾯⼦,认为不同⽂化对⾃我的差异导致东西⽅对⾃我呈现不同的样貌,进⽽导致了东西⽅⾯⼦概念上的差异。

Brown和 Levinson将“⾯⼦”定义为“每⼀个社会成员意欲为⾃⼰挣得的⼀种在公众中的个⼈形象”。

中西方价值观中“面子观”的差异分析——以电影《喜宴》为例

中西方价值观中“面子观”的差异分析——以电影《喜宴》为例

中西方价值观中“面子观”的差异分析——以电影《喜宴》为例导言中西方价值观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异,其中之一就是对待“面子观”的态度。

在中西方文化中,面子观都具有重要的地位,但两者对待面子的方式却有着巨大的差异。

本文将以电影《喜宴》为例,通过分析中国和西方的面子观差异,来探究中西方文化在价值观上的差异。

一、中西方文化中的面子观面子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不同文化对其有着不同的理解和重视。

起首,中华文化中的面子观是一个分外重要的观点,它代表了个人的尊严、社会地位和家族声誉,而且与亲情、友情以及社会干系密切相关。

对于中华文化,面子是需要维护和保卫的,失去面子就是失去了一切。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中的面子观并不像中国文化中那样重要。

西方人更加重视个人自由和独立,他们信任真实和坦诚,在面对问题时更倾向于直接解决。

他们追求个人价值和成就,对于外界的看法并不如中国文化中那样重要。

二、电影《喜宴》中的面子观差异《喜宴》是一部由台湾导演李安执导的电影,叙述了一个家庭为了维护家族的面子而进行的一系列喜事。

在这部电影中,中西方文化的面子观差异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起首,电影中的主人公曾经同性恋的事实成为了一个需要隐藏的面子。

在中国文化中,同性恋被视为一种丢脸的事情,因此被家庭所否定。

而在西方文化中,这并不会引起太大的关注,因为个人选择和自由是西方文化的核心。

这一差异使得电影中的家庭面临着巨大的狐疑和冲突。

其次,在电影中,主人公选择婚姻的对象受到了家族的强烈的责备和抵制,因为她来自底层社会,与传统中国家庭的期望相去甚遥。

在西方文化中,个人幸福和选择是至高无上的,而在中国文化中,个人幸福往往需要顾及家庭的利益和面子。

这一差异使得电影中的主人公面临着是否坚持自己选择的逆境。

最后,在电影中,电影创设了许多笑点和尴尬的场景,尤其是在宴会上出现的错误和糗事。

这些场景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的“面子面子”观念,中国人往往不允诺在大众面前出现尴尬和错误,因为这会直接损害到个人和家族的面子。

语用学中礼貌和面子观的中西方差异

语用学中礼貌和面子观的中西方差异
的 比较还不 完善。本文从 L e e c h的 “ 礼貌原则 ”和 B r o w n 及 L e v i n s o n的 “ 面子理论”入 手,指 出其不适 用于汉语 文化的

并进 一步分析其原 因,以加深对礼貌原则 的理解 ,减少 我们在跨 文化 交际 中的礼貌 策略使用 上的失误 。
四是谦逊原则要求尽量少赞誉 自己 ,尽
认为 ,发话入违反合作原 则 ,把话说得 这 里 的 “ y e s ” 是与 “ 赞 同准 则” 一致 貌 策略 分 为不威胁 面 子 的行 为、非公 开地 威胁 面子 、带补 偿行 为 地公 开地
面 子和 不 带任 伺补 偿行 为 地威胁 作铺垫 ,使人更容易接受。中国人一般 威 肋、 更不会直接表达出不同意 ,而 日本人 则 面 子 。第三 类礼 貌 策略 中又 区分 负面 更甚 ,他们表示不同意的方 式常常 非常 礼 貌 ( Ne g a i t v e P o l i t e n e s s )和正面礼貌
语用学中礼貌和面子观的中西方差异
李 慧
要 :长期 以来 ,礼貌 和面子观是语用 学研 究的重要课题。关 于面子观和礼貌 的探 讨体 现 出多层 面、 多角度 的特 点,但主
中在对面子观 与礼貌研 究的综述 和总结 ,或者 礼貌 和面子观在语 用策略上 的体现 等方面 ,在语用 学礼貌原则 的中西方差
面子的威胁 。布朗和列文森对于礼貌策 略 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减轻对听 话人 的面
的特 殊含意 。因此 ,合作原则需要某种
补充。
常的 ,但用怎样的方式来表示不同意却 子 威胁 上 。他 们按 照 对听 话 人面 子威 各不相同。如在英国 ,人们 表示否定 时 胁 的程 度 高低 ,即说 话人 采取 补 偿行 常常使用 “ Y e s ,b u t ……”这样的方式 。 的 ,表面上的统一是为后面 表示不同意

中西文化面子观的差异及影响

中西文化面子观的差异及影响

中西文化面子观的差异及影响一、中西方面子观之比较(一)西方人眼中的面子观美国社会语言学家ErvingGoffman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提出了一套著名的面子理论。

在《论面子功夫》中,他从社会学角度系统分析了“面子”(face)这一概念。

他指出面子乃是社会互动行为中的仪式化表现。

换言之,社会互动必须依赖规范才得以进行,面子概念即代表个人行为符合特定社会规范,以及借此所获得的社会支持。

人们在生活中存在着普遍的面对面交流,这种交流有时需要在某种媒介作用下进行。

在与人交际的过程当中,面子主要表现为个人所展现出的社会形象。

个人所展现出的社会形象应具有连贯性和世俗性,凡有不依“面子规则”交际的人,必然会被视作有悖常规,使人青眼相待。

美国人类学家Brown&Levinson拓展了Goffman的定义,称面子为“ 每一个社会成员意欲为自己树立的一种公众自我形象,通过与他人的交际,这种形象可以被损害,保持或增强”。

该观点认为,在说话时照顾对方的面子,交往时为对方给予或者保留面子是人际交往合作的前提。

按照Brown和Levinson的说法,积极面子(positiveface)和消极面子(negativeface)都是人际交往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积极面子是希望个人正面的自我形象或个性受到别人的赞同、喜爱,这就意味着积极面子得到了维护。

消极面子则是不愿受制于别人,保存自我行为和选择自由,不受别人的干涉和阻挠。

积极面子关系着个人的利益,常见于“给别人一个面子”这样的情境,遵守支持别人的交往原则。

在交际当中主要体现为向对方表示关注并同意对方的意见,与对方达成共识,或者对对方的观点表示赞许。

消极面子则指向交际者的个性,它强调个人权利,在交际中维护自身独立性的同时,表示对对方独立需求的尊重,这种消极面子不完全为群体束缚。

归纳而言,西方人的面子观强调个人面子,强调个人行动自由和个人愿望的满足,其实质是以个人为中心的社会价值观。

植根于此面子观后的是一种个人主义的文化观念。

浅谈中西文化中的“面子”

浅谈中西文化中的“面子”

跨文化交际作业The differences in “Face”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The differences in “ Face”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All Asians have this quality of face , honor , integrity and pride . In return , all Asians respect the face of their people, familyetc. Their values are to be truthful but discreet and considerate; caring without being weak ;and never lose your face or cause an Asian to lose face . Face cannot be underestimated. Asians have long memories, and any loss of face will be remembered.How can we Chinese measure Face ?Face is the measure of one’s self pride, integrity, character and good name, but it is much more than personal pride; it involves the entire group (the family, the school, the neighborhood, the work place, the city and the country). Face keeps relationships in order as it allows the longevity of group harmony, and it promotes group solidarity. It measures the social standing of the person within the group and the social standing of the group as well. If one person loses face, the whole group loses face, so it is much deeper and stronger than a simple embarrassment. The theory of face allows the group to have social control over the behavior of the individual. It is most evident in communication between superiors and subordinates.Do Westerners have Face ?Westerners have a face component in their society, but appear to place more value on privacy as they have ever written books on privacy and adamantly guard their right to it. Through the actions of many Westerners, the absence of the Asian—type face is visible. There is no timidity with a Westerner in regards to speaking theirmind, asking questions in the classroom or challenging their superiors, to say an outright no to friends or colleagues, this end result of their actions does not affect the group in any manner, just the individual. Westerners sometimes refer to having a loss of face as a form of slight awkwardness, but shame is usually not a large part of it. When a Westerner does something wrong, he or she feels more guilty than shame. If an individual does something wrong, he will take full responsibility for himself .Thus the group is not held responsible for the action of the individual. Westerners think i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a democratic culture where every individual has his own personal rights.The reason analysis of different attitudes towards FaceThe different attitudes towards Face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ers reflect two different values: “ We-culture” and“I-culture”, also called Collectivism and Individualism.The Confucian ideal for handling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country and the individual is: self—cultivation for the harmony of the family, for the order of the country and for the peace of the world. What’s more, this ideal has become a belief and practice of the whole Chinese people. Influenced by this tradition, Chinese tend to maintain the collective interest even by sacrificing his owninterest. Thus, one must take the responsibility for the family,society, race and nation. It is also embodied in the famous couplet: Concern for the world comes first, joy for the self comes last.Western tradition cultivates the Individualism , the essence of culture values in western countries. In western history and culture , Individualism is praised as high as liberty, democracy, freedom and human rights.It is obvious, when we think about it, that people of different cultures and backgrounds , have different values, attitudes andbehaviors towards the same thing.关键词:面子集体主义个人主义儒家文化传统哲学民主平等自由人权中文摘要: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人重视面子和荣誉,他们也同样尊重家人和他人的面子,在公共场合,尤其谨慎,不轻易表露自己的感情和态度,以免自己丢面子,同时造成家人或单位乃至集体跟着没面子。

试论面子理论的中西文化差异

试论面子理论的中西文化差异

试论面子理论的中西文化差异摘要: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各种语言学家帮助成功完成交际起到了重要贡献。

其中面子理论帮助会话含意学说解答言语交际中的一些语用语言与社会语用问题,是个非常具有影响力的理论。

面子理论在中西方文化的背景下有着不同的理解跟侧重点。

本文主要探讨对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面子理论应用。

关键词:面子理论中西文化跨文化交流莱可夫、布朗与列文森、利奇等人对语言使用中的礼貌,礼貌原则,面子,威胁面子的话语等进行讨论,从而丰富了会话含意理论,推动着语用学的发展。

而在处理礼貌问题方面布朗与列文森提出的“面子理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面子理论简介布朗和莱文森在高夫曼等人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成熟的面子理论,力图将面子作为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来研究。

他们认为面子是每个社会成员想为自己争取的公开的自我形象。

人们在交际活动中希望彼此维护对方的面子,并随面子威胁程度的增大而采用较高程度的礼貌策略。

面子威胁程度的计算取决于交际双方之间的社会距离、社会权力的差别以及特定文化对具体言语行为强加程度的认定。

(桂诗春,2004,46)他们于1978年推出了专著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 politeness phenomena; 经过修订以后1987年又出版了politeness: some universals of language usage。

其中布朗和列文森系统地阐述了他们的礼貌理论。

该理论实际上包括三个基本概念:面子、威胁面子的行为以及礼貌策略。

面子可以分为正面面子和负面面子两种。

正面面子是指希望获得他人的肯定、喜爱或赞许,以及被视为同一群体的成员,如果这些得到满足,正面面子就得以维护与保留;负面面子指有自主的权利、有行动的自由,行为不受他人的强制或甘于。

如果说话人迁就或服从听话人,从听话人的角度着想,不强求或者打扰对方,这就是维护听话人的负面面子的行为,这也称为“负面礼貌”。

中西方跨文化交际中维护面子问题分析-西方文化论文-文体论文

中西方跨文化交际中维护面子问题分析-西方文化论文-文体论文

中西方跨文化交际中维护面子问题分析-西方文化论文-文体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快,跨文化交流正成为主流,比如面子问题在交际中容易演变为文化冲突。

本文以电影《面子》为切入点,分析女主人公小薇为维护“面子”作出的努力,从三个方面探讨了中西方面子观形成差异的原因,寻找维护双方面子的解决办法。

一、中西方文化对“面子”的理解“面子”最早被华裔人类学家胡先缙女士定义为“个人在社会上有所成就而拥有的声望,是社会对人看得见的成就得承认”在中国的定义中,“面子”不仅代表声望、权威、地位、金钱、荣誉、尊严,它的内涵比这些词语包含的范围还要广阔,它是“体面”与“情面”的总和。

其中“情面”作为中国文化所独有,指人际关系中的情分或情意,所以中国人的“面子”倾向于社会心理地位的认定,具有社会性、相互性和等级性特点。

而“面子”在西方通常有很多解释,但都指同一个含义:个人在他人面前和社会上的地位和尊严,即个人自尊心。

西方有人将“面子”分为两种,一种是“消极面子”,即个人行动自由不受他人阻碍,个人意愿不受别人干涉;另一种是“积极面子”,即个人意愿、行动和要求受他人影响并且得到满足。

西方文化中的认知更倾向于“消极面子”。

虽然西方人认为面子也有社会性,但与中国对“面子”的理解相比,西方更注重个利、行动的自由。

二、面子冲突的成因分析(一)文化价值观差异中西文化价值观最明显的差异是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取向。

中国文化倾向于集体主义取向,中国人往往会以牺牲个人利益为代价,换取集体和国家的利益,表现在面子观上注重积极面子而弱化消极面子。

具体表现在人际交往中通过恭谦和自谦的手段给予对方脸面以达到交际的和谐。

而西方则倾向于个人主义取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社会的认可,完全不依赖于其家庭和人际关系,在面子观上的表现追求消极面子,弱化积极面子。

西方人讲究隐私,不喜欢把工作、婚姻等私人告知别人,也不随意干涉别人的生活。

[汇总]面子理论

[汇总]面子理论

中西方面子理论差异探微“礼貌”本身是日常生活行为中具有道德或伦理意义的一项行为准则,包括人们为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所作出的种种努力。

它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条重要准绳。

面子论是一种礼貌现象,其中包括英国学者Brown 和Levinson 建立在西方文化基础上的“面子保全论”,它是言语活动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这个理论是否在中西方文化中都普遍适用?面子论是否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本文将对中西方不同文化情境中的面子理论差异及其成因进行探讨。

一、中西方文化情境中的面子理论(一)西方文化中的面子论英国社会心理学家Erving Goffman 早在20 世纪50 年代就从社会学角度提出“面子”(face)这一概念。

他把“面子”界定为“一个人在某一具体交际场合中,通过采取言语动作而为自己获得的正面的社会价值,是按照社会所赞许的属性而创造的自我形象”[1]。

“面子策略”则指人们在交际中所采取的与面子相一致的行动,如避免发生尴尬、丧失自尊等。

他说,人们在交往中无时无刻不涉及“脸面工作”(face work)[1]。

“脸面”是人类行为准则之一,渗透于人际行为之中。

一方面,人的行为受到面子的约束,另一方面人们也期待他人对面子给予考虑。

面子是个人神圣的私有物,是安全感和幸福感的中枢。

Goffman认为:“脸面工作”是互相配合的[2]。

面子的维持和赋予取决于他人,换言之,一个人丢不丢面子归根到底掌握在他人手中。

要想自己不丢面子,最保险的方法就是不去伤害他人的面子。

因此,人们在交际中总是使用礼貌语言。

英国人类学家Brown 和Levinson 于1978 年发表了一篇题为《语言应用的普遍现象:礼貌现象》(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Politeness Phenomena)的文章,第一次对礼貌、面子这一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探讨[3]。

他们调查了英语、墨西哥一种土著语和印度南方一种土著语中的礼貌现象,发现在三种毫无关系的文化中,语言使用中的礼貌现象绝非偶然,而是一种普遍现象[3]。

中西方角度分析“面子”

中西方角度分析“面子”

中西方文化视角之“面子”文化刘斐玥3150105071“面子”二字,对中国人来说尤为特殊。

几千年来积淀的语料,如“士可杀不可辱”、“君子死,冠不免”,中国人对面子的重视性可见一斑。

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性,使得中西方学者对中国面子文化的理解有同有异。

而对面子文化的正确认识对当今中国形象构建、中国文化传播和西方媒体对中国的认识有着深远的影响。

因此本文将从中国作家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与美国作家明恩溥的《中国人的素质》二书中有关面子的文本对此进行具体分析。

就面子产生的原因与根源而言,中西方作者便持有不同的观点。

明恩溥在书中称“中国人作为一个种族,有一种强烈的戏剧本能”,他将中国面子文化产生的原因归结于中国人的戏剧性心理,即生活如同演戏,中国人善于将自己置身于戏剧场景之中,作为演员的中国人必须“在合适的时间用合适的方式讲出一段漂亮的话”,并且要“在生活的各种复杂关系中像这样恰当地去做”,如果不这样做,或者忘记这样做,就叫“下不了台”、“丢面子”。

在明恩溥眼中,中国人是夸张的drama queen,中国人因为面子文化而做的种种事情,均是因为与身俱来的民族性的戏剧血液与强烈的代入感。

明恩溥代表了大多数西方人的观点,即他们认为中国的面子文化,即使不荒唐,也是多余的,是一种“戏剧表演”,是我们主动地将自己代入,扩大自己的情感,放大自己的反应。

但实际上,中国的面子文化根源已久,是有着长久以来不可抗拒因素所塑造的民族心理,而非西方作家片面理解的“戏剧本能”。

首先,源于中国半封闭的地理环境,造成了中国人极强的自我意识;其次,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是面子产生的直接原因,长期被儒家礼制浸润的中国社会使得中国面子文化尤为突出;加之中国人的人情社会和耻感文化,使得面子文化成为传统。

以上原因是被普遍认可的,但中国作家柏杨在书中又另外引入了“只我例外”的心理原则来进行阐述。

文中写到中国人在遇到种种事情时,常怀有“盖我阁下如果不能例外,岂不有失面子?”的心理,认为中国人的面子文化源于骄傲与自私的丑陋民族个性,这便与面子的定义有关了。

中西方“面子”文化差异研究

中西方“面子”文化差异研究

中西方“面子”文化差异研究摘要:“面子”是中西方文化中共有的现象,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常常会遇到因面子问题而引发的文化冲突。

本文以电影《刮痧》、《喜宴》中的冲突为例,分析不同“面子观”影响下的言语行为差异和文化根源,促进中西方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面子;文化差异;价值取向;跨文化交际中西方文化差异是电影经常反映的素材,电影《刮痧》和《喜宴》生动形象的反映了中西方文化对“面子”的不同观点和看法。

本文以电影片段为切入点,分析“面子观”影响下的言语行为和文化根源,从而让交际者提高对社会文化和语言差异的敏感度,减少因“面子”引发的文化冲突。

一、中西方对“面子”的理解差异(一)西方人的“面子论”英国学家Brown和Levison将“面子”定义为“每个社会成员意欲为自己挣得的一种公众中的社会形象”,分为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

积极面子,即个人的正面自我形象,期望受到认可或赞许。

西方的“赞美文化”就是典型,如“You look good today”;消极面子,即个人拥有行动自由、不受干涉的权利,让对方有充分的自由选择和决定权。

凡有违交际者自由愿望的行为就是对交际者消极面子的侵犯。

因此,既要维护积极面子,又要照顾消极面子,才能在交际中给彼此留足面子。

(二)中国人的“面子观”在中国文化和社会关系中,“面子”往往代表个人荣誉、地位和尊严,是调节和支配中国人社会行为的重要准则。

在人际交往中,最关键的是如何保住面子,例如鲁迅笔下的阿Q,他的“精神胜利法”就是一种为保住面子而进行的心理上的自我防御行为。

中国人注重“赏脸”,避免“丢脸”,极力要“给面子”和“顾全面子”,因此只有注意到自己和他人的身份和社会地位,知道如何维护他人的面子,又能施行相应的言语行为,才能给自己保住面子。

二、中西方“面子观”影响下的言语行为差异(一)“避免冲突”和“就事论事”电影《刮痧》中,有这样一幕:保罗父亲:“我只相信事实,你不应该打丹尼斯!”许大同:“我为什么打我自己的儿子?还不是因为尊重你,为了给你面子!”保罗父亲:“什么乱七八糟的中国逻辑!打你自己的孩子怎么可能是给我面子!”中国有很多“许大同”们,他们会因为自家孩子欺负了别人,主动负荆请罪,甚至当场打骂孩子,借己之手替对方家长出气,贬己尊人,给足对方宽宏大量的“面子”。

中西面子文化的语用策略分析的开题报告

中西面子文化的语用策略分析的开题报告

中西面子文化的语用策略分析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分析面子文化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社会现象,它关乎着个体和群体的尊严、地位和社会形象。

在不同文化中,面子文化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语用策略。

中西方的面子文化差异较大,这意味着在跨文化交际中需要注意使用不同的语用策略。

因此,本文以中西面子文化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中西方面子文化的语用策略差异,并对这种差异进行对比研究,以期为跨文化交际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二、研究目标和内容1. 研究目标本文旨在通过对比研究中西方面子文化的语用策略,揭示其中的差异,探讨其原因,并为跨文化交际提供借鉴。

2. 研究内容(1)中西方面子文化的概述本文将首先介绍中西方面子文化的概念和特点,为后续研究打下基础。

(2)中西方面子文化的语用策略对比分析本文将分别从中西方面子文化的语言行为理论、礼貌原则和敬称的使用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以揭示中西方面子文化的差异。

(3)中西方面子文化差异的原因分析本文将从文化心理学和社会文化背景等方面分析探讨中西方面子文化差异的原因,为跨文化交际提供解释和指导。

(4)跨文化交际中的面子文化语用策略本文将以案例分析的方式探讨在跨文化交际中如何应对中西方面子文化的差异,为审慎使用语用策略提供实际指导。

三、研究方法和意义1. 研究方法本文将采用文献综述法和案例分析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

文献综述法将收集和梳理中西方面子文化相关的学术资料,综合分析其语用策略的差异和原因;案例分析法将收集和分析跨文化交际中的实际案例,探讨如何运用语用策略处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面子问题。

2. 研究意义本文将有助于增进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士相互理解和交流,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效果;同时,研究还可以为语言教学和文化传播提供启示,促进语言交际和文化交流的深入发展。

中西“脸面观”下语用策略差异及国内汉语教学的开题报告

中西“脸面观”下语用策略差异及国内汉语教学的开题报告

中西“脸面观”下语用策略差异及国内汉语教学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与目的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脸面观念的不同。

在汉语中,脸面观念是一种常见的文化现象,它与礼貌、尊重和羞耻等价值观密切相关。

而在西方文化中,脸面观念的意义和表达方式则略有不同。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中西“脸面观”下语用策略的差异,以及如何在国内汉语教学中加以应用。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本文将以中西脸面观为基础,通过对两种文化中脸面观念的不同表现进行比较分析,进一步探讨中西“脸面观”的异同之处。

同时,本文将通过相关语料的收集和分析,深入探讨中西“脸面观”下在口语运用中的语用策略,以及不同策略间的差异和适用情况。

最终,本文将探讨如何在汉语教学中应用上述研究成果,以提高学习者的语用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研究意义通过本研究对中西“脸面观”下语用策略的差异进行深入分析,可以进一步深化汉语教学与文化学习的结合,丰富语言文化的多样性。

此外,本研究还可以帮助教师在教学中更好地把握学习者的文化背景和语言运用特点,提升汉语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同时,对汉语教育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四、预期工作及进度安排本文的研究将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文献调研和资料收集,以了解相关研究现状和相关数据信息;2)分析中西方脸面观念的异同,并对各自的语用策略进行比较探讨;3)收集中西方实际语料,并对其进行语用分析;4)结合研究结果,制定汉语教学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提高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5)撰写完成论文并进行修改。

估计完成时间为12个月,并在每个阶段都进行相应的数据分析和论文撰写和修改工作。

中西文化中的面子观比较及语用策略初探

中西文化中的面子观比较及语用策略初探

1面子理论面子在中国社会是一种既复杂又微妙的文化现象,中外学者从未间断对其探索。

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语言学家和哲学家从各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根据Brown和Levinson(1987)的礼貌理论,面子是社会成员希望他人认可的公众自我形象。

面子是情绪上授予的东西,面子可以被给予、被丢失、被维护或被提高,而且在交际中时常受到人们的关注。

这两位学者还认为面子有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

积极面子指的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赞许。

消极面子指的是希望有自主的自由,不因迁就别人而使自己受到干预或妨碍。

他们同时提出面子威胁论,认为几乎所有的言语行为都是面子威胁行为。

要求、命令、建议等是对受话人消极面子的威胁行为;道歉,接受恭维则是对说话人自身积极面子的威胁。

美国社会语言学家Erving Goffman把面子定义为在交际中根据他人的臆测为自己有效争取的肯定的社会价值。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维护自己的面子,也通过遵循社会准则与风俗、对他人的尊严表示尊重、显示与他人社会身份和地位相一致的方式来维护他们的面子。

基于这一点,Goffman认为脸面工作(facework)指的是避免威胁他人面子和修复受损面子的策略。

他将面子分为两大类:自我面子和他人面子。

Stella Ting-Toomey认为面子是在特定的社会情境下,个人所声讨的一种积极的社会自我意象。

Ting-Toomey进一步分析了不同文化中的面子协商差异。

他在两个维度上将面子关注分为:(1)面子关注原则:自我面子或他人面子;(2)面子需求原则:消极面子(关注自治)和积极面子(关注包含)。

面对矛盾冲突,Stella Ting-Toomey和Oetzel提出了13条细化的面子策略:第三方参与解决矛盾、道歉、表明自我想法、坚持自我想法、私下交谈、放弃、保持冷静、综合双方观点、忽略矛盾的存在、尊重他人想法、直接冲突、避免矛盾发生和让步。

20世纪80年代,语用学刚被引入到中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煤层气生产过程中,煤粉的产出对其产能的持续高效具有重大 的抑制危害作用。 根据煤层气排采现场中大量的生产资料统计可知, 不同的煤层气排采区块、不同的煤层气生产层段以及不同的煤层气生 产井型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煤粉产出现象。 煤粉的产出将造成煤储 层中裂缝导流能力的降低 ,导致煤层气井产能过早地衰减 。 此外,煤粉 的大量产出亦能造成井底埋泵、卡泵的发生,这必将对煤层气的持续 开 采 带 来 严 重 影 响 [3-4]。
本文基于陕西省韩城地区煤层气生产现场实践与煤粉产出物理 模拟实验,从不同角度对煤粉的形成着手分析。 本文主要通过研究煤 层气生产区块内的煤体结构、煤储层构造特征,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分 析其对煤粉形成的影响。其中包括煤岩变质程度的分析及煤体结构构 造的研究;并通过进行煤粉产出物理模拟实验,主要选择具有不同变 质程度和不同变形构造程度的煤岩进行实验分析,进一步寻找煤粉的 产出与煤体结构特征之间的关系,以此实现正、反演同步分析研究的 目的。
20 世纪 80 年代,语用学刚被引入到中国。 最先提出“面子”的 是 顾 曰 国 。 他 认 为 Brown & Levinson 的 面 子 不 适 用 于 中 国 文 化 和 中 国 人,后来又形成了一套基于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礼貌准则。
人类学家胡先缙在《中国人的面子观》中提出中国人的面子具有 两 个 方 面— ——“脸 ”和 “面 ”。 “脸 ”指 的 是 社 会 相 信 的 个 人 道 德 品 格 。 “面”是个人透过成就和夸耀而获得的声望。
因此,尽量降低或有效控制煤粉的产出是对煤层气资源高能排采 的重大保障,而进行煤粉的成因分析与产出机理的深入研究是对煤粉 产出进行科学控制的先决条件。
煤粉的产出是煤(储)层自身特征、储层改造工程以及排采工程扰 动相互耦合效应的结果。 其中煤(储)层中的煤体结构、构造等因素是 导致煤粉形成的基础物质条件之一 。 由于我国的煤盆地 (群)经历了包 括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在内的中、新生代大地构造运 动的影响,煤(储)层受到不同程度的改造和破坏,从而造成程度不一 的构造煤的发育及煤变质程度的高低各异。 由此可知,煤体结构对我 国煤层气开发中煤粉的形成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煤体结构是指 煤层经过地质构造变动后煤的结构和构造的保留程度。煤层遭受的构 造破坏愈强烈,煤就愈破碎、煤的原生结构和构造保留得也愈差,因而 煤层结构、构造呈现出不同的变化。
【关键词】文化;面子观;语用策略;跨文化交际
1 面子理论
面子在中国社会是一种既复杂又微妙的文化现象, 中外学者从未 间断对其探索。 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语言学家和哲学家从 各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根据 Brown 和 Levinson (1987)的 礼 貌 理 论 ,面 子 是 社 会 成 员 希 望 他人认可的公众自我形象。 面子是情绪上授予的东西,面子可以被给 予、被丢失、被维护或被提高,而且在交际中时常受到人们的关注。 这 两位学者还认为面子有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 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 积极面子指的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赞许。消极面子指的是希望有 自主的自由,不因迁就别人而使自己受到干预或妨碍。 他们同时提出 面子威胁论, 认为几乎所有的言语行为都是面子威胁行为。 要求、命 令、建议等是对受话人消极面子的威胁行为;道歉,接受恭维则是对说 话人自身积极面子的威胁。
Stella Ting-Toomey 认 为 面 子 是 在 特 定 的 社 会 情 境 下 , 个 人 所 声 讨的一种积极的社会自我意象。 Ting-Toomey 进一步分析了不同文化 中的面子协商差异。 他在两个维度上将面子关注分为:(1)面子关注原 则 :自 我 面 子 或 他 人 面 子 ;(2)面 子 需 求 原 则 :消 极 面 子(关 注 自 治) 和 积 极面子(关注包 含)。 面 对 矛 盾 冲 突 ,Stella Ting-Toomey 和 Oetzel 提 出 了 13 条细化的面子策略:第三方参与解决矛盾、道歉、表明自我想法、 坚持自我想法、私下交谈、放弃、保持冷静、综合双方观点、忽略矛盾的 存在、尊重他人想法、直接冲突、避免矛盾发生和让步。
中国学者贾玉新认为,面子功夫是中国社会进行再生产的文化动 力。 中国人的面子观念包含四个特征 :关系性的、社会性的、等级性的、
道德性的。首先,面子在中国文化中是作为关系而被概念化的。这就表 明面子是以人的感情为基础,照顾别人的面子能够促进人际关系的和 谐。 中国人面子的关系性可以概括为:面子既是人们在社会中加强和 表达和谐人际关系的目标,也是达到此目标的手段,它是关于责任、权 利和义务的严格法律的代替者。 在他看来,中国人面子的第二特征是 其公共性/社会性: 面子是公众对任何偏离或违背社会准则行为的检 验。这样,害怕丢脸就表明意识到社会制裁的力量。中国人的面子观念 起源于儒家思想,并且具有等级性。 人们根据家庭内部的关系 、等级形 式、面子功能、年龄、血统和社会等级构成了这种关系等级。 中国人面 子观的第四个特征是其道德性。 正如胡先缙的观点一样,“脸”是道德 标准的首要载体。
韩 城 地 区 的 地 理 位 置 位 于 陕 西 省 中 部 ,西 安 市 东 北 190km,北 依 宜川,西邻黄龙,南接合阳,东隔黄河与山西省河津、乡宁、万荣等县市 相望。 其所处大地构造位置位于鄂尔多斯盆地渭北隆起东部,北接陕
北斜坡,南延渭河地堑,东与晋西挠褶带隔黄河相望 。 在区域构造控制 下,韩城区域内地层总体呈一走向 NE,向 NW 方向缓倾的单斜构造[5]。 地质构造的总体特点为南强北弱,东强西弱,边浅部复杂,中深部简 单,南北分区性明显,即北区挤压构造形迹发育较多,南区拉伸构造形 迹占据主导,主要构造变形带集中在矿区东南边缘地带[6]。 上述的构造 运动特点决定了构造煤的发育特点:南区多为原生构造煤,局部为碎 裂煤,而北区多分布碎粒煤和糜棱煤,浅部煤体结构较深部复杂,特别 在边浅部煤层由陡变缓地带,煤层多为碎粒煤和糜棱煤。 区域内主要 含煤地层为二叠纪山西组及石炭纪太原组,主要可采煤层分别为山西 组 2#、3# 煤层及太原组 11# 煤层,其次为山西组 5# 煤。
3 美国人的面子观
美国人很少谈及面子,有人因此认为美国人不关心面子。 然而事 实并非如此。研究面子问题的社会学者和语言学家已经证明了面子问 题是人类交际活动中共同关注的问题,所以美国人也绝不例外。
有关“面子”的用语美国人使用的很有限。 大多数美国人只熟悉“顾 全面子(save face)”和“丢面子(lose face)”这样的短语。 而这些短语用得也 很少。 当然, 美国人关心自己所获得的尊重(respect)、荣耀(honor)和声 誉(reputation)的问题,但通常表达方式不同。
科技·探索·争鸣
Science & Technology Vision
科技视界
高校科技
中西文化中的面子观比较及语用策略初探
叶晓兰 (海南大学 旅游学院,海南 海口 571127)
【摘 要】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因为文化的差异,时常出现面子冲突或者威胁面子行为。因此,对于跨文化交际者来说,了解对方的面子 观和面子需求 是很重要的 。 本文是从文 化的角度来探讨中美两国人的面 子观的差异,并分析两国人的不同的语用策略,希望给中美的 胡 先 缙 提 出 中 国 人 的 面 子 具 有 两 个 方 面 — ——“ 脸 ” 和 “面”。 “脸”指的是社会相信的个人道德品格。 “面”是个人通过成就和 荣耀而获得的声望。
脸和面是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获得面子就意味着提升了超出他 真正身份的声誉。 脸是一个人品格的基本条件,决定了他可以获得多 少面子。如果一个人丢了脸,那他就不能维护自己的面子。脸和面在中 国社会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每个人都力争保护自己的脸,也就 是他的道德尊严,同时试图提升自己的面,也就是提高自己的声誉。
根据前人的研究,文化变量对两国人民的面子观有影响。 中国文 化属于属于集体主义、高权势距离、高语境;美国文化则属于个人主 义、低权势距离、地语境。 因此,普遍认为,中国人更关注他人面子,而 且中国文化是以“积极面子”为其特征的。
而美国文化比较重视“自由”和“个人主义”。 换言之,它强调个人 的权利和自我行动的权利;厌恶对他人事务的干涉;尊重个人的隐私, 并对个人的癖好、特点有相当的容忍度。 受这种观念的影响,美国人更 关 注 自 我 面 子 ,美 国 文 化 则 偏 重 于 “独 立 ”的 礼 貌 面 (下 转 第 172 页 )
美 国 社 会 语 言 学 家 Erving Goffman 把 面 子 定 义 为 在 交 际 中 根 据 他人的臆测为自己有效争取的肯定的社会价值。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 维护自己的面子,也通过遵循社会准则与风俗、对他人的尊严表示尊 重、显示与他人社会身份和地位相一致的方式来维护他们的面子。 基 于这一点,Goffman 认为脸面工作(facework) 指的是避免威胁他人面子 和修复受损面子的策略 。 他将面子分为两大类 :自我面子和他人面子 。
因此,在中国文化中,“面子”的作用是在社会网络中保持和谐,在 社会关系中起到承认成员身份和地位的作用 。 “面子”可以通过成就获 得,而赢得“面子”的更重要的因素是善于给“面子”和顾“面子”, 这意 味着信任。 此外,“面子”在人与人之间意味着责任,顾“面子”和给“面 子”是建立在等级、责任与忠实基础上的。
综上所述,在中国文化中,面子是一个特殊的概念,中国人的面子 与美国人的面子最主要的区别是中国人的面子体现在人际关系上,或 者说是中国人面子的关系性。它与儒家思想里的社会秩序有着密切联 系。 儒家思想所倡导的是:一个人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在最大程度 上服从于自己所在的社团或社会,以达到同属和共识的氛围。 个人应 该和其他人联系在一起,归属于一个集体,而不是单单满足自己的欲 望。 在中国,面子是社会资本,有“薄”、“厚”之分,可以借、可以给,可以 提升,也可以缩小。 面子深深植入中国人的身份和正直的核心。 而且, 因为中国人的身份和正直与他人是联系在一起的,所以面子是“集体 财产”(Collective property)。 因此,面子主要是社会问题,不能脱离社会 背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