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 地球运动计算题

合集下载

2020届高三地理 二轮复习 地球与地图 专题 (有答案)

2020届高三地理  二轮复习 地球与地图 专题 (有答案)

1.下图为我国某地地形图,图中道路为某次山地自行车越野赛的线路。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图示地区的地势特征。

(2)估算图示范围内自行车越野赛线路相对高度的数值范围。

(3)若车手保持匀速骑行,判断AB 、BC 、CD 中骑行最省力的路段并说明理由。

(4)图中甲、乙两处为观赛台,选择能看到CD 段赛况的观赛台并说明理由。

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为极地投影示意图,图中小虚线圈为极圈,大虚线圈为回归线;弧线ACB 为晨昏线,且弧AC 段为昏线;C 点为晨昏线与极圈的切点,也是晨昏线与120°E 的交点。

(1)C 在B

的 方向,图中A 、B 、C 、D 四点自转线速度由大到小的排序是 。

(2)判断图示日期,并说明理由。

(3)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 ,图示时刻北京时间是 时。

地球与地图

(4)说出该日北半球各地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

3.我国东南沿海某学校在当地开展研学旅行,将调查、搜集的大量材料进行了整理并绘制成图表。阅读相关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研学小组绘制的等高线(单位:m)地形图。

材料二研学小组统计的农村土地利用构成(%)变化表。

(1)M、N两条河流中,更适合开展漂流活动的是。

(2)描述该区域的地形特征。

(3)若在沿海建港口,甲、乙两城镇更具优势的是。简要分析其更有利于建港的自然条件。

(4)指出1977~2007年间该地在土地利用结构方面进行的调整,并分析这些调整对河流水文特征产生的影响。

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马衔山是祁连山东延的余脉之一,山顶基岩裸露,区内冰锥、雪蚀洼地、石海、冻融草丘、冰碛垄(冰碛垄是冰川搬运、堆积下来的巨大石块,呈垄状堆积)等冻寒地貌常见。小湖滩多年冻土上部模拟精做

【高中地理】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地图与地球等10个专题)-人教课标版7

【高中地理】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地图与地球等10个专题)-人教课标版7

【专项七】地理计算

【考情分析】

1.运用经纬度计算经纬线长度,探讨时间、距离、速度三者关系

2.运用经度差计算地方时,运用时区差计算区时,注意区时与地方时的互相转化以及日期的变更;

3.依托比例尺公式,解决比例尺类问题,构建直角三角形,探讨高程、坡度、水平距离与比例尺关系;

4.抓住等值线数值分布特性,探讨相对数值范畴、最值问题,注意运用气温垂直递减率

进行气温与高度的换算;

5.运用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探讨实际生活中楼间距、热水器以及杆影长度的问题;

6.结合变化曲线、柱状图,计算人口数量及其变化;根据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者的互相关系,拟定某一阶段人口再生产类型。

【知识交汇】

一、多种地理计算之间的关系

二、多种计算的基本措施

1.地图的计算

计算类别有关原理

比例尺的计算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地理坐标(经纬度)的计算①1º经线长为111km, 1º纬线长为111cosαkm〔其中

α为纬度〕;②北极星的地平高度等于本地纬度

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的计算等高线图上任意两地相对高度的计算可根据:

(n-1)d ≤▲H<(n+1)d〔其中n表达两地间不同等高线的条数,d表达等高距。〕

⑴两地之间距离的计算

两地之间距离的计算重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已知比例尺求实际距离,只要量出所求两点之间的图上距离再用公式(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进行计算即可,需要注意的是单位一定要一致。二是通过经度或纬度差来进行计算,纬度差1度的经线长约为111千米,经度差1度的纬线长约等于111千米×cosφ(φ为所求地的纬度)。

2022届高考地理(湘教)一轮复习核心素养小册子:专题三 地球上的大气

2022届高考地理(湘教)一轮复习核心素养小册子:专题三 地球上的大气

专题三地球上的大气

概念辨析

一、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

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地球输送热量,称为太阳辐射。

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地面增温,以辐射的形式向大气输送热量,

称为地面辐射。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后,大气增温,以辐射的形式向宇宙空间和地面输送热量,称为大气辐射;射向地面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

二、高原气温比同纬度平原地区低的主要原因

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吸收的地面长波辐射少,故大气逆辐

射弱,保温作用弱。

三、低压(气旋)与低压槽、高压(反气旋)与高压脊

1.低压(气旋)与低压槽

(1)低压(气旋):如果某天气系统中心气压低于四周,那么从气压角度说,该天气系统是低压,从气流角度说,该天气系统是气旋。低压(气旋)中心多阴雨天气。

(2)低压槽:从低气压中心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气压比两侧低,可能形成锋面,多阴雨天气。

2.高压(反气旋)与高压脊

(1)高压(反气旋):如果某天气系统中心气压高于四周,那么从气压角度说,该天气系统是高压;从气流角度说,该天气系统是反气旋。高压(反气旋)中心因气流下沉,难以成云致雨,故天气晴朗。

(2)高压脊:从高气压中心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气压比两侧高,因气流向两侧辐散,不可能形成锋面,天气晴朗干燥。

四、锋面气旋与热带气旋、台风(飓风)

1.锋面气旋与热带气旋

(1)锋面气旋:是含有锋面的气旋,一般分布于温带地区。锋面发育在低压槽中。

(2)热带气旋:分布于热带的低气压中心,一般不会出现低压槽,不会与锋面叠加。

2.台风(飓风)是热带气旋中最强的一级,因所处海域不同而名称各异。分布于西北太平洋上的称为台风,分布于印度洋和大西洋的称为飓风。

高三地理专题复习地球运动“对称性”规律探究

高三地理专题复习地球运动“对称性”规律探究

高三地理专题复习

地球运动“对称性”规律探究

在高中阶段研究地球运动规律时,为使问题简化,将地球看做一个正圆球体,把地球的自转、公转也当做匀速运动,即自转和公转的速度稳定不变。由此产生了很多具有“对称性”的地理现象,表现出自然对称美,在学习时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和陶冶,也悟出不少奥妙,思维能力得到提升。这就是地理的神奇所在。高考命题也常以此为切入点,巧妙融合对称性规律,考查学生的思维推理能力,空间现象能力、计算能力等。

前提:1.地球的形状是标准的正圆球;

2.地球自转和公转速度都是稳定(匀速)的。

一、对跖点(关于地心对称的两个点互为对跖点)

1.南极点与______点。

2.两个切点,即晨线和昏线的端点,晨昏线的交接点。

3.晨线的中点与________的中点。

4.昼半球的中心点(即__________点)和__________的中心点。

5.水半球的中心点与_________的中心点。

对跖点的特点:两个对跖点的:

1、经度和为_______,东、西经度互异,地方时差为_______,(南北极点除外)。

2、纬度数值为_______,南北纬度互异。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_______(不考虑海拔差异)。

3、季节______。

4、两对跖点之间的球面距离约_________千米,即赤道周长的________。

5、昼夜长短变化幅度________,昼夜长短正好______,一个对跖点的昼长等于另一个

对跖点的________。

6、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_______。

二、直射点在南北半球移动的纬度范围和速度对称

三、日出与日落的时刻关于正午对称。

专题3 热点4 地球一小时 课件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专题3 热点4 地球一小时 课件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2)“地球一小时”活动是在当地时间 3 月 28 日 20:30~ 21:30,共同熄灯一小时,当北京于 3 月 28 日 20:30~ 21:30 举行关灯一小时活动时,此时华盛顿当地时间则是 7:30~8:30,造成两地时间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地球自转 。 熄灯自东向西依次进行,先后经过了大洋洲、 亚 洲、欧洲、 非洲、南美洲,最后在 北美 洲西岸结束。

2.为了寻求地球水的渊源,人们还把 目光投 向了宇 宙。科 学家托 维利提 出假说 :地球 上的水 是太阳 风的杰 作。太 阳风即 太阳刮 起的风 ,但它 不是流 动的空 气,而 是一种 微粒流 或带电 质子流 。
源自文库

3.寻求心灵的宁静,前提是首先要有 一个心 灵。在 理论上 ,人人 都有一 个心灵 ,但事 实上却 不尽然 。有一 些人, 他们永 远被外 界的力 量左右 着,永 远生活 在喧闹 的外部 世界里 ,未尝 有真正 的内心 生活。
专题三 地理时事热点
热点四 地球一小时
材料: 2020 年 3 月 28 日(星期六)20:30 至 21:30,“地球一小时”活 动再次席卷全球。地球一小时(Ear th Hour )是世界自然基金会 (WWF)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所提出的一项全球性节能活动,提倡于 每年 3 月最后一个星期六的当地时间 20:30,家庭及商界用户关 上不必要的电灯及耗电产品一小时,以此来表明他们对应对气候 变化行动的支持。该活动跨越洲际和国界,全球众多城市、企业 和数以万计的个人自愿参加,已成为具备全球影响力的环境保护 公益活动。

moonteacher高中地理精品资料之地理计算专题归纳总结

moonteacher高中地理精品资料之地理计算专题归纳总结

专题:地理计算

地理学科中有关计算的内容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也是地理学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它是地理学科高考考试说明中十点能力要求之一,也是高考地理考查的基本技能之一。对这部分内容的考查,可以反映出考生的地理素质水平和学习潜质,也能很好地体现出地理高考试题能力立意的基本原则。因而,这部分内容一直是高考地理命题和文综命题的热点和焦点之一。2010年高考中全国、北京、天津、新课程等综合卷及广东卷、江苏等地理单科试卷都涉及了分值不等的地理计算类题目,从而使其成为了全国及各地高考地理试题的一大亮点。但部分考生由于计算技能、技巧不过关,往往降低了该类题目的得分率,因此高考复习中,我们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一、各种地理计算之间的知识网络

二、各种地理计算的基本原理精析

1、依据常规原理、公式计算

【案例】:自某城市市中心向南、向北分别设若干站点,监测城市气温的时空分布。监测时间为8日(多云)9时到9日9(晴)18时。监测结果如图2所示。据此完成第6题。(2010 全国卷1)

6.图示的最大温差可能是

A.4℃ B.12 C.16℃ D. 18℃

(思路点拨):该类试题在各地理计算中较常见,需要我们识记各种地理计算原理、规律,熟悉各地理公式,如比例尺、地方时、正午太阳高度等,考场中,需要我们能够从试题中提取出有效数据信息,代入地理公式,可以直接计算出地理结果。如本题主要考查读图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而计算查对趋于简单,为常规的温差计算。由题图可知,图示地区中的两条相邻的等温线的温度差为2°C;通过仔细观察图示区域,9日6点左右市中心北部6千米附近温度最低,为5-7℃;9日15点左右市中心附近温度最高,为21-23℃,所以最大温差取值为14-18℃,C选项16℃正确。而对于该类试题,诸多考生很难在试题的信息中获取有效的数值信息,致使答案失误,失分严重。

地球公转计算题

地球公转计算题

地球公转计算题

1. 地球公转一周需要多长时间?

答:地球公转一周,即绕太阳一圈,需要365.24天。

2. 如果地球的公转速度是每秒29.78千米,那么它绕太阳转一圈需要多少千米?

答:如果地球的公转速度是每秒29.78千米,那么它绕太阳转一圈需要的千米数为:29.78 * 24 * 60 * 60 * 365.24 = 1,496,000,000,000千米。

3. 如果地球离太阳的距离是1.5亿千米,那么地球到太阳的距离每年会增加多少千米?

答:地球到太阳的距离每年会增加的距离为:(1.5亿- 1) / 365.24 = 40,100千米。

4. 如果地球的公转轨道是一个完美的圆形,那么它的直径是多少千米?

答:如果地球的公转轨道是一个完美的圆形,那么它的直径等于地球到太阳的距离,即1.5亿千米。

5. 如果地球的公转速度增加10%,那么它绕太阳转一圈需要多长时间?

答:如果地球的公转速度增加10%,那么它的速度变为每秒32.758千米。因此,它绕太阳转一圈需要的时间为:365.24 / (32.758 / 29.78) = 365.24 * (29.78 / 32.758) = 365.24 * 0.9 = 328.716天。

2023课标版地理高考第一轮专题练习--专题三 地球上的大气

2023课标版地理高考第一轮专题练习--专题三 地球上的大气

2023课标版地理高考第一轮专题练习

专题三地球上的大气

考点1 大气的垂直分层与受热过程

[2022河北部分学校开学考试]2021年1月初,北极平流层出现了一次爆发性增暖事件,此次事件在数日内使北极平流层升温超过40 ℃,这极大地影响对流层北极涡旋的环流。此次北极平流层大幅升温后,会通过北极涡旋影响对流层。据此完成1—2题。

1.北极平流层底部的热源是( )

A.太阳辐射

B.地面辐射

C.大气逆辐射

D.大气散射

2.据材料推测,北极平流层底部升温会引起( )

①极地下沉气流减弱②极地下沉气流增强③极地高压势力增强④极地高压势力减弱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2022江苏常熟第一次质量监测]某校学生设计了验证大气受热过程的实验。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在阳光下放置一段时间后,两个塑料瓶中测量气温的温度计数值呈现明显差异。据此,完成3—4题。

时间有土瓶空瓶16:08(开始) 30 ℃30 ℃

16:17(结束) 38 ℃31 ℃

(天气状况:晴朗、微风场地:学校操场平均气温:22℃)

3.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

A.大气主要靠太阳辐射加热

B.晴朗天气不存在削弱作用

C.下垫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D.土壤不能吸收太阳辐射

4.该实验及结论可以用来解释( )

A.最高气温多出现在午后

B.不同纬度存在气温差异

C.沿海地区海陆风的形成

D.阴坡阳坡植被差异明显

[2022湖北新高考第一次联考]雾是空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或过饱和时凝结而成的。西双版纳是我国著名的热带静风多雾地区,也是我国重要的橡胶种植区,多雾天气对热带作物的生长十分有利。图a示意1961—2016年西双版纳三地雾出现的时间比例,图b示意西双版纳橡胶林分布的海拔比例。据此完成5—7题。

地球运动计算题归纳111021

地球运动计算题归纳111021

一、地方时、区时和日界线计算专题

1、关于区时计算

知识回顾:区时划分

时区和区时的计算类型1)即已知某地的经度求该地所在时区

(某地的经度+7.5°)÷15°所得的整数商即为该地所在的时区或某地经度÷15°所得的商若大于7.5,商进1,若小于7.5,商不变,商为该地所在的时区。2)求时区差区时差的求法有两种情况。

A. 两地都在东时区或西时区,则:区时差=(大时区数-小时区数)×1小时;

B. 两地中一地在东时区,一地在西时区,则:

区时差=(东时区数+西时区数)×1小时(不过日界线,不超过12个时区)

或区时差=[(12-东时区数)+(12-西时区数)]×1小时(过日界线,即两地在日界线两侧即过日界线的时差);

3)求区时

区时的计算可以分两种情况:过日界线或不经过日界线。

不过日界线:A. 所求地区时=已知地区时+区时差(所求时区在已知时区以东);

B. 所求地区时=已知地区时-区时差(所求时区在已知时区以西);

过日界线:A. 所求地区时=已知地区时+区时差-1天(所求时区在已知时区以东);B. 所求地区时=已知地区时-区时差+1天(所求时区在已知时区以西)。

所求区时=己知区时士时差(正负号的取选原则是:东加西减。)注意:在区时的计算过程中,计时采用全天24小时制,区时计算结果如果大于24小时,则为第二天,该数值减去24小时,即为所求时刻;如果区时计算结果小于0,则为前一天,用24小时减去所得值的绝对值,即为所求区时。这种计算方法是避开跨越日界线计算区时,因为日界线西侧的日期比日界线东侧的日期早一天,不然就涉及到加一天与减一天的问题。

【高中地理人教新课标】微专题三:地球的宇宙环境》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人教新课标】微专题三:地球的宇宙环境》教学设计

《地球的宇宙环境》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素养目标

运用资料,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人地协调:树立科学的宇宙观,认识到地球是人类在宇宙中唯一的

家园,保护地球的宇宙环境,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

综合思维:能够根据资料,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归纳总结八大行

星的共性与差异;能够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归纳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地理实践力:学会搜集地理资料,阅读、分析地理图表,从图表、

资料中获取信息;学会观测月相的基本方法。

(一)学习目标

1. 根据图像资料,描述各类天体的特点及天体系统的层次结构。

2. 运用示意图指出地球在不同层级天体系统的中位置,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

3. 运用资料分析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运动特征、结构特征,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4. 根据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综合分析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了解保护地球宇宙环境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运用示意图指出地球在不同层级天体系统中的位置,并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

2. 根据资料分析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教学难点】

根据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综合分析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三)课时安排

一、课标和素养解读

二、学习目标和要求

地球的宇宙环境:1课时

本节教学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第二部分行星地球。整体采用“情境创设—分组探究—归纳总结”方式展开。通过学生们比较熟悉的电影《流浪地球》为大情境背景。

情境一:再见太阳系

情境二:地木相撞危机

情境三:抵达新家园

运用这三个情境作为地球的宇宙环境的切入点,通过若干影视片段以及图片、景观图以及若干问题串,使学生分析研究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及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旨在落实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地球的运动练习

地球的运动练习

地球的运动练习

地球的运动练习

地球的运动练习1

地球的运动练习(下载:)

地球的运动练习2

1.地球自转的方向是______,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______小时,也就是______.

2.比较地球的自转与公转

比较项目地球自转地球公转

方向____________

周期____________

绕转中心____________

产生的现象(举一个即可)____________

3.在地球仪上人们把南北纬66.5o的两条线分别叫做__________和__________.

4.地球的形状是一个_______体,极半径比赤道半径_______(填“长”或“短”).

5.地球除了自转,还围绕着()公转,公转的.方向是(),周期是().地球公转时,地轴是()的,并且地轴的空间指向(),其北端始终指向()附近.

6.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做地球的(),其方向是(),周期约()小时,产生了()的现象.

高三地理专题训练:地球和地图(含解析)

高三地理专题训练:地球和地图(含解析)

地球和地图

专题训练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6小题。每小题只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创新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1—5题。

材料一北京时间2005年月10月12日9时,中国载人飞船“神舟六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飞船在轨飞行119小时,绕地球飞行圈,于北京时间2005年10月16日凌晨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四子王旗主着陆场成功着陆。

材料二下图为一假想宇宙飞船M绕地球公制轨道及方向的示意图。M第一次到达P点的时间是2005年10月6日8时(北京时间),飞船往返于最南与最北的时间间隔是1小时。

1.当“神舟六号”发射时,全球的两条日期分界线为()

A 180°和165°E

B 180°和15°W

C 0°和180°

D 0°和15°E

2.“神舟六号”在轨飞行时的速度与地球自转速度相比()

A 线速度相同,角速度飞船较地球大

B 角速度相同,线速度飞船较地球大

C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与地球相同

D角速度和线速度都比地球自转速度大

3.飞船M在地表投影(飞船、地心的连线与地面的交点)的纬度范围不超过()

A 30°

B 60°

C 90°

D 180°

4.飞船M第二次到达最北时的位置大约是()

A 165°E,30°N

B 165°E ,30°S

C 150°E ,30°N

D 180°,30°N

5.飞船M 第二次到达P 点时绕地球转了( )

A 1圈

B 2圈

C 12圈

D 24圈

(延伸题) 读下图,回答6~8题。 6.图中河流的流向为( )

A 东北流向西南 B 东南流向西北 C 西北流向东南

D 西南流向东北

7.如上图中等压线为一闭合等压线的部分,则图示地区( )

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一 地球运动 微专题3 太阳高度与方位学案

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一 地球运动 微专题3 太阳高度与方位学案

微专题3 太阳高度与方位

考试内容考试要求

节次考试内容加试要求

地球的运动(1)地球公转的方向、速

度、周期

(2)地球公转的轨道、黄

赤交角及图示

(3)正午太阳高度的时

空分布规律

分析地球公转

的地理意义

1.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

(1)纬度变化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①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图中c折线所示.

②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图中a折

线所示.

③春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图中b折线所示。

④同线相等规律:同一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相等.

⑤对称规律:以直射点所在纬线为对称轴南北对称的两条纬线,正午太阳高度相等。

(2)季节变化规律

①北半球夏至日错误!

②北半球冬至日错误!

③春、秋分日:赤道上达一年中最大值,其他地区介于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

(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幅度及分布特点

①南北回归线之间: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越大(由23。5°增大到47°),赤道上为23。5°,回归线上为47°。

②回归线至极圈之间: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相同(均为47°)。

③极圈以内地区: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越小(由47°减小到23.5°),极圈上为47°,极点上为23.5°.

2.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公式:H=90°-|α±β|

观测点和太阳直射点同在北(南)半球,取减号;分属于南北不同半球,取加号.

例:当太阳直射B点(10°N)时,C点(23.5°S)正午太阳高度是

H C=90°-BC=90°-(10°+23.5°)=56.5°

三年高考地理(广东卷21-23)真题知识点汇编地球及其运动

三年高考地理(广东卷21-23)真题知识点汇编地球及其运动

三年高考地理(广东卷21-23)真题知识点汇编地球及其运动一.选择题(共4小题)

据报道,北京时间2021年4月29日,包括我国搭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的长征5号B等三枚运载火箭先后发射升空。三个发射场均位于海岸线附近。如表为三枚运载火箭发射的相关信息。据此完成10~11题。

运载火箭名称发射场发射时间

中国长征5号B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北京时间4月29日11时23分

欧洲织女星库鲁(5°14′N,52°47′W)西三区区时4月28日22时50分

西五区区时4月28日22时44分美国猎鹰9号卡纳维拉尔角(28°29′N,80°

35′W)

1.三枚火箭发射离开地球表面的先后顺序为()

A.长征5号B、织女星、猎鹰9号

B.长征5号B、猎鹰9号、织女星

C.织女星、长征5号B、猎鹰9号

D.织女星、猎鹰9号、长征5号B

2.从纬度地带性角度考虑,三个发射场所在地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的个数为()A.0个B.1个C.2个D.3个

2022年6月5日,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将三位航天员顺利送入距离地表约400km的中国空间站。2022年12月4日,航天员安全返回地球。完成35~36题。

3.符合航天员驻留期间空间站绕太阳运动角速度大小变化的是()A.①B.②C.③D.④

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将我国3名航天员顺利送入距离地表约400km的中国空间站。2022年4月16日,航天员安全返回地球。据此完成7~8题。

4.驻留期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塔与广州市区广州塔两地每天正午太阳高度的差值()

高三地理主干知识专题训练: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高三地理主干知识专题训练: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高三地理主干知识专题训练: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2020届高三地理主干知识专题训练: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一、单选题

下面世界某区域图中,纬线L1上的点自转线速度大约是1300千米/时,纬线L2上的点自转线速度大约是1320千米/时。回答1~2题。

1.图示区域大部分位于( )

A.北半球中纬度

B.北半球低纬度

C.南半球中纬度

D.南半球低纬度

2.图中a、b两点地球自转线速度的差异和原因为 ( )

A.a点地势高,自转线速度大

B.b点地势低,自转线速度大

C.a点纬度高,自转线速度大

D.b点地势平坦,自转线速度大

1.A

2.A [解析] 第1题,中纬度地区的线速度为837~1447千米/时,故图示地区应位于中纬度;又因为图示越往北线速度越小,根据线速度分布规律知其位于北半球。第2题,a、b 两点纬度相同,在此情况下,地势越高,自转线速度越大。

图是地球表面某区域自转线速度等值线分布图。读图并回答3~4题。

3.图示区域大部分位于( )

A.北半球中纬度

B.北半球低纬度

C.南半球中纬度

D.南半球低纬度

4.图中a、b两点纬度相同,但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明显不同,原因是( )

A.a点地势高,自转线速度大

B.b点地势低,自转线速度大

C.a点地势低,自转线速度大

D.b点地势高,自转线速度大

3.C

4.D [解析] 第3题,读图可知,图中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大于60°纬线上的自转线速度837 千米/时,且越向北线速度越大,据此判断图中区域大部分位于南半球的中纬度地区。第4题,a、b两点纬度相同,由于地势不同,地球自转线速度不同,地势高的线速度大。读图可知b点线速度大于a点线速度,即b点地势高,自转线速度大。

高分突破地理答案详解(专题一至专题三).

高分突破地理答案详解(专题一至专题三).

第一部分材料梳理

专题一地球和地图

【考点突破】

考点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考点】地球的大小.

【分析】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解答】解:

地球的表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故A错误;

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故B错误;

地球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故C正确.;

地球公转周期为一年,但不能描述地球的大小,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地球大小的描述,属于基础题,牢记即可.

2.【考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及球形证据.

【分析】在1519年9月,航海家麦哲伦率领一支200多人的探险船队,分乘5艘帆船从西班牙出发,向西南穿越大西洋,绕过南美大陆南端的海峡,进入太平洋,1521年3月,船队到达菲律宾,他们向西穿过印度洋,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终于在1522年9月回到原出发地西班牙.麦哲伦船队首次完成了绕地球一周的航行,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解答】解:麦哲伦船队首次完成了绕地球一周的航行,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故选:C.

【点评】观察人类对地球的形状的认识过程示意图.

3.【考点】四大洋的的地理分布和概况.

【分析】根据证明地球形状的证据、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地球的运动等知识解答.

【解答】解:麦哲伦船队在环球航行中,依次经过的大洋是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最后又回到大西洋.根据题意.

故选:A.

【点评】该题考查了证明地球形状的证据、大洲和大洋、地球的运动等相关知识,解答时,认真阅读地图,根据图上提供的信息解答.

4.【考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及球形证据.

【分析】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探索过程.科学家经过长期的精密测量,发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经过测量,地球的极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地球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三地理常见的计算题

一、时间计算的基本知识

(一)时区和区时

1、时区的划分: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占经度15°,每个时区内使用相同的时刻,不同的时区有不同的时刻。全球有24个区时(标准时)。

2、时区的名称和分布:0°经线所在的时区(东经°与西经°之间)叫中时区(或零时区),由此向东,每隔经度 15°,依次为东一区、东二区,……东十二区,中时区向西,每隔经度15°,依次为西一区,西二区、…,西十二区。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各占经度°,它们之间的钟点相同而日期不同。

(1)东时区为东经,西时区为西经;

(2)东时区度数越大,时区数越大,时间越早;

(3)西时区度数越大,时区数越大,时间越晚;

(4)东时区早于西时区;

(5)中时区夸东西经。

3、中央经线和时区界线;0°经线是中时区的中央经线,其他各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度数是15°的整倍数,即15°乘以该时区的编号数。例如东八区的中央经线是东经120°

(15°×8=120°)。

4、区时

(1)各时区以本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刻,作为全区各地统一使用的时刻,这种适用于同一时区的时刻,称为区时。

(2)区时和时区的含义是不同的。区时是时间概念,时区是空间概念。区时和时区是有联系的。两地相差几个时区,区时就相差几个小时。也就是说,两个时区之间有几条时区界线,它们之间的区时就相差几个小时。较东的时区,它的区时较早。例如,当东八区是12点钟时,东九区已是 13点钟(下午1点)了,而东七区还在上午11点钟。

(3)求时区的方法:所在经度/15,若得整数,即为时区数;若有余数,>的进上去,整数部分加一,<的舍掉,即所得整数为时区数。

(4)两时区的时间差:“同减异加”若两时区同在东时区或西时区,则用减;若各在东西时区,则用加(12区-东X区)+(12区-西Y区)

(二)地方时

地方时是该地所在经度的时间。

地方时的计算要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转,同一纬线上东边的地点比西边地点先看到日出,东早西迟是计算地方时的关键。

(2)明确地方时与区时的联系,先确定对应点的时区,求出时区差。

(3)确定某一地点的地方时,该点可能是已知的,也可能是图中或题目条件中隐含的。

(4)明确地方时的换算关系1小时/15°;4分种/1°;4秒/1′。

(5)计算过程注意相加大于24小时要加一天,相反,相减,不够减时,借24小时,日期相应退一天。

[例题1] 一艘轮船,于2004年1月25日上午10点从,上海港起航,经过90整天后越过太平洋到达美国的圣弗兰西斯科(西八区),问到达地是几月几日几点钟?,

分析:已知从某时区出发的区时、到达地的时区和行程时间,求到达地的时刻,可归纳为如下公式: (出发地的区时+行程时间)±两地相隔的时区数× 1小时=到达地的区时。

2004年是闰年,二月份有29天(三月份是大月,有31天)。按出发地的时刻计算,90天后是四月二十四日上午10点。但是上海使用东八区的区时,圣弗兰西斯科是西八区的区时,按其在上海西面的方法来计算,要迟16个小时,所以到达地的时刻是四月二十三日18点。

解此题要注意下面的问题:

①换算区时题中有行程时间时,要统一归算成出发地(或到达地)的区时,并加行程时间。

②出发日期和到达日期是跨月份的,要注意大月(一、三、五、七、八、十、十二各月是31天),小月(四、六、九、十一各月是30天)的天数,二月份要注意平年(28天)或闰年(29天)。一般地说,这一年的公元年份能被4整除的(如2004年)是闰年,不能被4整除的

(如2003年)是平年。

③采用过日界线的计算方法,不但要注意日期的变更,而且计算两地相隔的时区也较复杂。须分别以 12减两地的区时编号数,然后相加。例如在东八区与西八区之间,按包括东、西十二区在内来计算其相隔的时区数,则为: (12区—8区)+(12区—8区)=8区,即相隔8个时区。一般

采用不过日界线而过零时区的计算方法较为简便。其运算结果是相同的。

答案:2004年4月23日18时

二、日界线

(一)自然日界线——国际日期变更线

国际上规定,把东、西十二区中央的180°经线作为日界线,也叫国际日期变更线。

首先,请大家考虑以下三个问题:

1、在图中找出国际日界线,其与180°经线重合吗?

2、分析自东12区向东进入西12区,或自西12区向西进入东12区,日期是怎样变更的?

3、想一想地球上哪一个时区的时刻最早,哪一个时区的时刻最迟,为什么?

地球自转方越过日东西界线,日期减一°180E°172.5天。°W172.5东西减一天东自十十二越过日界线,西向二区日期加一天。区加一天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越过日界线,日判断日界线的方法期减一天的是

180°国际日界线。从东十(日界线两侧的日期相差一天,当海船或飞机在太平洋上由西向东航行越过日界线时.

从西十二区进入东十二(二区进入西十二区),日期要减去一天,由东向西航行越过日界线时°180区),日期要加上一天。为了照顾同一行政区域内日期的统一,日界线有三处偏离了经线,曲折地绕过大陆和岛屿,使它通过海峡和大、洋,避免穿过陆地。日界线两侧的东、西十二区,日期不同而钟点相同。

涉及日界线的计算问题要注意:(1)先确定日界线的位置即180°经线。(2)按地球自转

方向越过日界线采用“日界线”的原则。)注意越过日界线计算日期时,要注意星期的变化,月份的变化(大小月差异,平3(,年份的变化。年与闰年的月份变化)”经线。:00)确定某

一日期所占比例时除确定(4180°经线外,还要找到“00(二)人为日界线——零点经线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