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专用名词
戏曲专业词语
戏曲专业词语
1、板眼:比喻条理和层次;比喻办法、主意等。
一字一板:形容说话从容清楚。
一板一眼:比喻言语行为有条理,合规矩,不马虎。
有板有眼:比喻言语行动有条不紊,富有节奏或章法。
在戏曲中,板眼是音乐中通常所说的节奏节拍。在中国戏曲音乐以及民间传统音乐中,经常以板鼓作为击节乐器来掌握控制节拍节奏,而且用板的敲击来表示强拍,以鼓键的点击来表示弱拍(或次强拍),因此在戏曲音乐术语中,就将强拍称为“板”,而将弱拍(或次强拍)统称为“眼”。
2、脸谱:现在常用“脸谱化”来表示某事物有其鲜明的特点。
来源于戏曲:京剧艺术作为一个直接面对观众的艺术种类,它必然遵循中国传统的美学习惯,以适应观众的欣赏要求,使人物一出现,就得判明其忠善或奸佞的性格特征。京剧艺术的化妆,并不是随心所欲地涂抹,而是有它一定的规则的,尤其是净角和丑角,必然按照一定的格式要求来勾画脸上的图案,这种格式叫做“脸谱”。
3、科班:常用来比喻正规的教育或训练。
在戏曲中,过去把学戏的地方叫做“科班”,按《词书》的解释,“科”字的定义就是“类别”,也就是“名目”,“班”字就是“行列”,也就是“集团”,把“科”与“班”连起来,就是“某一种名目的集团组织”。科班是在各种不同类型的学戏方式中最普遍的一种,也是培养演员在数量上最多的一种,它是以一种集团方式授艺的教学场所,成功系数较高,也就是好演员出得最多。
4、捧场:今泛指故意替别人的某种活动或局面吹嘘。
在戏曲中,捧场指通过包购戏票、哄堂喝彩、撰写文章等手段造成声势,以达到抬高某演员或剧团身价地位为目的。
戏曲艺术名词解释
戏曲艺术名词解释
戏曲艺术名词解释
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之一,是一种通过舞台表演形式来传达故事情节、表现人物形象、传承文化技艺的综合性艺术形式。戏曲艺术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戏曲艺术名词解释:
1. 京剧:京剧是中国最著名的戏曲艺术形式之一,也是世界戏曲艺术中的代表之一。它起源于北京,现在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戏曲艺术形式之一。
2. 昆曲: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形式之一,起源于江苏昆山,现在已经成为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文化艺术。昆曲以细腻、柔美、婉转的唱腔和表演风格著称。
3. 豫剧:豫剧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形式之一,起源于河南省,现在已经成为中国五大戏曲之一。豫剧以唱腔高亢、旋律优美、感情强烈著称。
4. 粤剧:粤剧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形式之一,起源于广东省,现在已经成为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文化艺术。粤剧以音乐、舞蹈、表演技巧精湛著称。
5. 秦腔:秦腔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形式之一,起源于陕西省,现在已经成为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文化艺术。秦腔以唱腔优美、表演华丽、情感强烈著称。
除了以上提到的几种戏曲艺术形式,中国还有许多其他戏曲艺术形式,如晋剧、话剧、评剧、曲剧等。每种戏曲艺术形式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都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精髓。
戏曲艺术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艺术形式,它通过舞台表演形式来传达故事情节、表现人物形象、传承文化技艺,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文
化艺术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戏剧名词大全
戏剧名词大全
摘要:
1.戏剧名词的概述
2.戏剧名词的分类
3.常见戏剧名词详解
4.戏剧名词在戏剧艺术中的重要性
正文:
【戏剧名词的概述】
戏剧名词,顾名思义,是指在戏剧表演艺术中,用来描述戏剧元素、表演技巧和舞台效果的专业术语。它们是对戏剧表演艺术的独特表现形式和内涵的归纳与总结,对于理解和欣赏戏剧具有重要的意义。
【戏剧名词的分类】
戏剧名词繁多,根据其含义和功能,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1.戏剧文学名词:如剧情、情节、人物、对白、独白等,主要描述剧本的内容和结构。
2.戏剧表演名词:如表演、角色、演员、动作、表情等,主要描述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技巧。
3.戏剧舞台名词:如舞台、布景、灯光、音效、服装等,主要描述舞台环境和视觉效果。
4.戏剧导演名词:如导演、指导、排练、诠释等,主要描述导演对戏剧的整体把握和艺术实现。
5.戏剧理论名词:如悲剧、喜剧、戏剧冲突、戏剧情境等,主要描述戏剧
的理论体系和审美标准。
【常见戏剧名词详解】
以下对一些常见的戏剧名词进行简要解读:
1.角色:戏剧中的人物,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也可以是虚构的人物。每个角色都有其独特的性格、动机和行动。
2.剧情:戏剧所讲述的故事,由一系列事件和情节构成。剧情可以是简单的,也可以是复杂的,通常具有一定的冲突和悬念。
3.表演:演员在舞台上通过动作、表情、语言等手段,塑造角色形象,表达剧情的过程。
4.舞台:戏剧表演的场所,可以是实体的舞台,也可以是虚拟的舞台。舞台设计包括布景、灯光、音效等元素,旨在营造戏剧情境和氛围。
5.冲突:戏剧中人物之间或人物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是推动剧情发展的重要动力。
戏曲艺术名词解释
戏曲艺术名词解释
一、戏曲概述
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艺术形式之一,源远流长,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它通过演员的唱、念、做、打等多种表演形式,结合音乐、舞蹈和戏剧元素,来讲述故事和传达情感。戏曲艺术以其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成为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
二、常见戏曲剧种
1. 京剧(Beijing Opera)
京剧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北京地区,并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流传。它以唱腔为主要表现形式,结合动作和化妆来展现角色性格特点。京剧具有高度规范的表演技巧和独特的音乐体系,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2. 黄梅戏(Huangmei Opera)
黄梅戏是湖北省黄梅地区流传最广的一种地方戏曲剧种。它以柔婉悠扬的唱腔和精美细腻的舞蹈为特色,常常表现浪漫的爱情故事。黄梅戏在20世纪50年代的电影《天仙配》中受到了广泛关注,成为中国流行文化的一部分。
3. 歌仔戏(Gezi Opera)
歌仔戏是福建省和台湾地区流传的一种戏曲剧种,具有浓厚的闽南文化特色。它以独特的唱腔和词曲结合形式为主要表现手段,通常讲述历史故事或民间传说。歌仔戏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灵动的表演形式,吸引了众多观众。
4. 评剧(Pingju Opera)
评剧是河北地区流传最广的一种戏曲剧种,起源于清朝时期。它以评书为基础,结合唱腔、念白、做功等表演形式来展现故事情节。评剧具有独特的曲调和语言风格,被誉为中国北方文化的代表。
三、戏曲艺术表演形式
1. 唱腔(Changqiang)
唱腔是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表演形式,指演员以特定的音调和节奏进行唱歌表演。不同剧种的唱腔风格各异,如京剧的咬字清晰、宽音高亢,黄梅戏的柔婉悠扬等。唱腔是戏曲表演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戏曲剧本中的名词解释
戏曲剧本中的名词解释
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中的剧本是戏曲作品的灵魂和核心。在众多脍炙人口的戏曲作品中,有许多特有的名词,这些名词饱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让观众在欣赏戏曲时能更好地理解剧情和角色。本文将解释一些常见的戏曲剧本名词,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戏曲剧本中背后的故事和文化。
武生:武生是戏曲中的一个重要角色类型,通常扮演英雄和武将等具有威风和正义感的角色。武生的表演风格以威严、刚毅、豪迈为主,动作要求力道十足,行走矫健。代表性的武生角色有《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等。他们通常身着华丽而古朴的戏服,配以锐利的武器,展现出男子气概和英勇风采。
净角:净角是戏曲中的另一种常见的角色类型,代表着聪明机智和反面人物。净角的表演要求机敏、灵活,通常以滑稽、幽默的方式表现角色特点。净角常常是一些丑角或反派角色,如《西游记》中的猪八戒、《红楼梦》中的贾琏。他们的戏服多为轻便、灵活的装束,以凸显角色的活泼和机智。
行当:行当是戏曲剧本中常见的概念,是对演员在舞台上的角色类型的分类。行当包括文生、武生、净生、老生、旦生、媒生等多个类别,每个行当都有其独特的表演要求和角色特点。行当的区分使得戏曲剧本中的不同角色类型更加清晰,也为演员在塑造角色时提供了准确的参考。
对子:对子是戏曲中的一种常见演唱形式,通过两个人轮唱的方式表达角色之间的对话或心情变化。对子要求演员唱腔准确、对答流畅,富有韵律感和情感表达力。在戏曲剧本中,对子是展现角色之间关系与冲突的重要手段,也是戏曲的独特之处之一。
程式:程式是戏曲演唱曲牌的一种,集中表达了一个人物的性格特点、爱情经历或人生感悟。程式以其独特的旋律和歌词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也成为了戏曲
戏剧名词大全
戏剧名词大全
【一字】
丑、介、旦、末、出、外、生、场、巫、串、折、弄、俫、净、帔、砌、傩、幕、酸、赚、靠。
【二字】
九宫、入破、卜儿、大曲、大面、大遍、小末、小旦、小戏、小生、才人、引子、引戏、文场、元曲、云手、队舞、六幺、幺篇、宫调、水袖、化妆、反串、书会、瓦舍、勾栏、开呵、木大、台词、台步、正末、正旦、正剧、正净、旦儿、末泥、本色、加官、龙套、布景、对白、代面、包厢、乐棚、务头、犯调、北曲、行头、行当、行家、行院、戏文、戏曲、戏剧、冲末、冲狭、曲破、曲牌、曲谱、老旦、老生、吊毛、传奇、杂当、过曲、集曲、合生、许胡、百戏、优伶、寻橦、花部、花旦、把子、走边、走索、场面、角抵、苍鹘、社火、邦老、孛老、序幕、身段、尾声、抢背、武旦、武丑、武场、武净、武生、板眼、板式、参军、转踏、法曲、青衣、京白、官衣、话剧、诗剧、贴净、贴旦、独白、科班、科汎、科浑、南曲、南戏、俗乐、院本、弦索、哑剧、亮相、起霸、圆场、面具、轴子、客串、剧场、剧种、剧本、悲剧、彩排、旁白、帮腔、家门、宾白、钵头、俳优、倡优、排遍、排演、脚色、脚本、梨园、副旦、副末、副净、唱腔、唱赚、翎子、盔头、检场、脸谱、彩旦、清唱、菊部、票友、郭秃、象人、教坊、雅部、雅乐、道具、喜剧、黑头、腔调、猴戏、掌记、搽旦、散乐、装孤、鼓板、缠令、缠达、韵白、滚调、跳丸、摘遍、锣经、楔子、舞台、题目、趟马、髯口、褶子、蟒袍、敷演、磕瓜、影戏、燕濯。
【三字】
十三调、二花脸、刀马旦、小花脸、三部曲、三花脸、三小戏、广播剧、文工团、文明戏、元杂剧、云韶府、中州韵、打出马、打背躬、立部伎、压轴戏、地方戏、问题剧、把子功、宋杂剧、竹竿子、吴江派、苏中郎、坐部伎、武二花、武花脸、参军戏、定场诗、定场白、掐弹词、性格化、毯子功、油花脸、昇平署、宜春院、独幕剧、南杂剧、草台班、闺门旦、活报剧、悲喜剧、临川派、鬼门道、诸宫调、基本功、街头剧、雅乐部、傀儡戏、滑稽戏、鼓子词、鼓吹部、鼓架部、幕表制、演出本、路歧人、髦儿戏、潜台词、踏谣娘、水磨腔、昆山腔。
4个字的戏曲名词解释大全
4个字的戏曲名词解释大全
戏曲是中国独特的艺术形式,融合了音乐、舞蹈、戏剧、杂技等多种表演形式,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吸引了世界各地观众的关注。在中国戏曲中,有许多以4个字构成的戏曲名词,这些名词既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又展示了中国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本文将对一些常见的4个字的戏曲名词进行解释,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戏曲文化。
六六大顺:这是指某个角色的服装饰品整齐、规整、漂亮。在戏曲表演中,服
装被认为是角色形象的重要表现手段之一。六六大顺的意思是指六角、六仁(衣服)、大顺(整齐)之意,指的是整个角色身上的服装细节都非常整齐、美观,体现了戏曲中角色形象的精致和规范。
四大名旦:这是指中国戏曲中最有声望、最具代表性的四位女性演员,也被称
为戏曲界的“四大天后”。她们分别是李香凝、孟小冬、荀慧生和程砚秋。四大名旦因其出色的演技、深厚的表演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备受赞誉,对中国戏曲的发展和传承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四大发明:这是指中国古代的四个重要发明,即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和印刷术。这四项发明在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并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四个发明的出现不仅提高了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也为世界科技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四大名著:这是指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四部重要著作,即《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和《三国演义》。这四部作品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展现了中国历史、哲学、伦理、文化等多个方面的精髓。它们不仅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重要影响,也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戏曲专业术语介绍
戏曲专业术语介绍
【压轴】一台折子戏演出中倒数第二个剧目。因最后一个剧目称大轴得名。
【串】演戏俗称“串戏”,因脚色须连贯成队故称串。一说串字来源于“爨”字,因旧时也以“爨”或“爨弄”泛称演剧。
【反串】指艺人扮演原所属行当外的角色。如旦行演员演生行或武生等。
【客串】非职业演员参加戏班演出称客串。
【票友】旧时对戏曲、曲艺的非职业演员、乐师的通称。相传清代八旗子弟凭清廷所发“龙票”,赴各地演唱子弟书,不取报酬,为清廷宣传,后就把非职业演员称为票友。
【优伶】古代以歌唱、舞蹈、滑稽、杂技表演为业的艺人之统称。一般认为以表演戏谑为主的称“俳优”,以表演乐舞为主的称“倡优”。演奏音乐的艺人称“伶人”。宋元以来,常称戏曲演员作优伶。
【行当】传统戏曲角色的类别。近代有生、旦、净、丑和生、旦、净、末、丑两种总分行方法。每个行当中各有若干分支,如生又分为老生、小生等。各剧种在分支的层次和名目上又有繁简之别。
【生】戏曲表演主要行当之一,演男性人物。生行初见于宋元南戏,后除元杂剧外,历代都有,一般扮演青壮年男子,是剧中主要人物。随着艺术的发展,生行又据所扮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划分为许多专行,如老生、小生、武生等。
【旦】戏曲表演主要行当之一。扮演女性人物。旦的名目初见于宋代歌舞,宋杂剧已有装旦,后历代都有这行脚色,又大都按扮演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及其表演特点划分为许多专行,如正旦、花旦、贴旦、闺旦、武旦、老旦、彩旦等。
【净】俗称“花脸”、“花面”。戏曲表演主要行当之一。一般认为是杂剧和金院本的副净演变而来。面部化妆用脸谱、唱用宽音或假音,动作大开大阖,大都扮演性格刚烈或粗鲁*险的男性人物。按扮演人物性格、身份及其艺术特点,又划分为许多专行,如京剧的正净、副净、武净等。
戏曲专业术语介绍
戏曲专业术语介绍
【压轴】一台折子戏演出中倒数第二个剧目。因最后一个剧目称大轴得名。
【串】演戏俗称“串戏”,因角色须连贯成队故称串。一说串字来源于“爨”字,因旧时也以“爨”或“爨弄”泛称演剧。
【反串】指艺人扮演原所属行当外的角色。如旦行演员演生行或武生等。
【客串】非职业演员参加戏班演出称客串。
【票友】旧时对戏曲、曲艺的非职业演员、乐师的通称。相传清代八旗子弟凭清廷所发“龙票”,赴各地演唱子弟书,不取报酬,为清廷宣传,后就把非职业演员称为票友。
【优伶】古代以歌唱、舞蹈、滑稽、杂技表演为业的艺人之统称。一般认为以表演戏谑为主的称“俳优”,以表演乐舞为主的称“倡优”。演奏音乐的艺人称“伶人”。宋元以来,常称戏曲演员作优伶。
【行当】传统戏曲角色的类别。近代有生、旦、净、丑和生、旦、净、末、丑两种总分行方法。每个行当中各有若干分支,如生又分为老生、小生等。各剧种在分支的层次和名目上又有繁简之别。
【生】戏曲表演主要行当之一,演男性人物。生行初见于宋元南戏,后除元杂剧外,历代都有,一般扮演青壮年男子,是剧中主要人物。随着艺术的发展,生行又据所扮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划分为许多专行,如老生、小生、武生等。
【旦】戏曲表演主要行当之一。扮演女性人物。旦的名目初见于宋代歌舞,宋杂剧已有装旦,后历代都有这行脚色,又大都按扮演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及其表演特点划分为许多专行,如正旦、花旦、贴旦、闺旦、武旦、老旦、彩旦等。
【净】俗称“花脸”、“花面”。戏曲表演主要行当之一。一般认为是杂剧和金院本的副净演变而来。面部化妆用脸谱、唱用宽音或假音,动作大开大阖,大都扮演性格刚烈或粗鲁*险的男性人物。按扮演人物性格、身份及其艺术特点,又划分为许多专行,如京剧的正净、副净、武净等。
戏曲相关的词语
戏曲相关的词语
戏曲有关的词语:梨园弟子、粉墨登场、字正腔圆、余音绕梁、维妙维肖、声情并茂。
1、梨园弟子[líyuándìzǐ]意思是原指唐玄宗培训的歌伶舞伎。后泛指戏剧演员。出处:唐·白居易《长恨歌》:“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蛾老。”译文:当年梨园的弟子,个个新添了白发,椒房阿监青蛾老。
2、粉墨登场[fěn mòdēng chǎng]化装上台演戏。今多比喻坏人经过一番乔装打扮爬上政治舞台。粉墨:化妆品,这里指化装。
出处:明·张岱《祭义伶文》:“汝生前;傅粉登场努眼张舌;喜笑鬼浑;观者绝倒;听者喷饭。”译文:你生前;扑粉登场瞪眼睛张舌;喜笑鬼浑;观众大笑;听的人喷饭。
3、字正腔圆[zìzhèngqiāngyuán](说或唱)字音准确,腔调圆润(多用于戏曲或曲艺):他的念白、唱腔都正腔圆,表演得声情并茂。出处: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上册:“接着便也说了这一句谚语,字正腔圆,果然是地道的无锡话。”
4、余音绕梁[yúyīnràoliáng]唱后歌声绕着屋梁三天不绝。后用来形容歌声优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出处:《列子·汤问》:“既去;而余音绕梁X;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
译文:“已经离开了;而余音绕梁污;三日不停;左右的人把那人就走了。
5、维妙维肖[wéimiàowéixiào]也作惟妙惟肖。形容艺术技巧好,描写、模仿得非常逼真。出处:清·冯镇峦《读聊斋杂说》:“形容维妙维肖,仿佛《水经注》造语。”译文:形容维妙维像,仿佛《水经注》诗句。
6、声情并茂[shēngqíngbìngmào](演唱、朗诵等)声音优美,感情丰富。出处:清·珠泉居士《续板桥杂记》:“余于王氏水阁听演《寻亲记·跌包》一出,声情并茂,不亚梨园能手。”译文:我在王氏水阁听演《寻亲记·跌包》一出,声情并茂,不亚梨园能手。
跟戏曲有关的词语
跟戏曲有关的词语
跟戏曲有关的词语有:亮相、行当、压轴、行头、跑龙套、唱白脸、花架子、对台戏、粉墨登场、字正腔圆、有板有眼、科班出身。
扩展资料:
中国戏剧主要包括戏曲和话剧,戏曲是中国传统戏剧,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为核心的中华戏曲百花苑。
话剧则是20世纪引进的西方戏剧形式。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堪称国粹,她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而且,在世界剧坛上也占有独特的位置,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
戏曲单词大全
戏曲单词大全
以下是一些与戏曲相关的常见词汇:
1. 京剧 (Peking Opera): 中国传统的歌舞戏曲之一,以唱腔、表演和化妆为特色。
2. 昆曲 (Kunqu Opera): 中国戏曲之一,被认为是中国戏曲的“祖师爷”,具有悠久的历史。
3. 豫剧 (Henan Opera): 中国戏曲之一,起源于河南地区。
4. 黄梅戏 (Huangmei Opera): 中国戏曲之一,主要流行于湖北、安徽和江苏一带。
5. 二黄腔 (Erhuang Opera): 中国戏曲之一,流行于浙江和上海一带。
6. 川剧 (Sichuan Opera): 中国戏曲之一,流行于四川地区,以脸谱和变脸技艺著称。
7. 越剧 (Yue Opera): 中国戏曲之一,流行于浙江一带,以其柔婉的唱腔和精致的表演而著称。
8. 评剧 (Pingju Opera): 中国戏曲之一,流行于北方地区,以其
独特的唱腔和表演形式而闻名。
9. 戏曲表演 (Opera Performance): 涵盖了戏曲中的各种表演形式,包括唱腔、舞蹈、武术等。
10. 曲艺 (Quyi): 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种表演形式,包括评书、相声、快板等。
11. 唱腔 (Singing Style): 戏曲中用于表达角色情感和推动剧情发展的歌唱方式。
12. 脸谱 (Facial Makeup): 戏曲演员在表演中用以装点面部的彩绘,可以反映角色性格。
这只是一小部分与戏曲相关的词汇,戏曲文化非常丰富,还有许多专业术语和表演技艺,需要深入学习和理解。
戏剧名词大全
戏剧名词大全
1. 话剧
2. 歌剧
3. 舞台剧
4. 杂剧
5. 影剧
6. 电视剧
7. 京剧
8. 评剧
9. 黄梅戏
10. 川剧
11. 豫剧
12. 二人转
13. 话剧界
14. 戏剧学
15. 角色扮演
16. 夸大动作
17. 立绘
18. 剧本
19. 剧场
20. 戏剧评论
21. 表演艺术
22. 演员
23. 观众
24. 反串
25. 恶搞
26. 创作戏剧
27. 舞台设计
28. 音效
29. 灯光
30. 化妆
31. 道具
32. 剧组
33. 彩排
34. 稿费
35. 故事情节
36. 情感表达
37. 喜剧
38. 悲剧
39. 悬疑剧
40. 剧情发展
41. 排练
42. 表演技巧
43. 入戏
44. 主角
45. 配角
46. 角色扮演
47. 舞台方向
48. 剧目
49. 演出
50. 表演契约
戏曲术语大全
戏曲术语(大全)
1、起霸
戏曲表演的一套程式动作。它是表现古代将士出征上阵前,整盔束甲的情境。起霸集中了基本功中很多动作和技巧,组合成连续的舞蹈,充分展示武将的威风气概,烘托渲染战斗气氛。起霸有男霸、女霸、整霸、半霸、单人起霸、双人起霸等多种。起霸在不同剧种中名称不一,动作组合也不尽相同。
2、档子
武打表演程式。用以表现战斗场面和渲染战斗气氛。凡交战双方的人数在三人以上,或彼此人数相当,在舞台上表现对打场面的称为档子。或持兵刃交战,或徒手格斗。档子名称根据人数而定,如交战双方为三人的,称“三股档”;四人的,称“四股档”,以此类推,根据人数多少而定名。舞台调度、步位均有一定的格式。有时上场人数可由少增多,先打四胜档,后变为六股档、八股档成人数更多的群打场面,称群档子。
3、抬轿
戏曲表演身段程式。一般为二人抬或四人抬。坐轿人居中,抬轿人分列前后。起轿时,轿夫两臂弯曲于双肩头,缓缓站起,双臂晃动,走抬轿步。行进间,坐轿、抬轿人动作协调,步法一致。上坡时,前者直立,后者屈腿走矮步,下坡时换作对应动作。表现路段坎坷时,抬者下蹲,以示轿体大幅度地起伏晃动。
4、对子
戏曲武打程式。二人对打的套子都称“对子”,包括徒手和各种兵器对打。往往是用两种不同的武器开打。每一套“对子”各有一定的章法,打法各异。徒手的称“对拳”;双方持同样武器的有“对刀”、“对枪”等;持不同兵器对打的把子有“单刀枪”、“大刀双刀”、“大刀双剑”、“大刀枪”、“棍儿枪”等,属把子功。
5、打背躬
戏曲常用表演手法。指剧情发展中有二人以上同时在场,其中一人在暗自思考或评价对方言行时,用来表达其内心活动的唱、念或表演、身段。打背躬时,通常平举一手,以衣袖从旁遮住脸部,面向观众进行讲述,假设同台其他人物未曾听见。武打中的“对枪”,双方各自伸出大拇指表示赞佩对方的武艺或仪表时的身段,也属背躬。
跟戏曲相关的名词
跟戏曲相关的名词
以下是与戏曲相关的名词:
1.青衣:戏曲中的一种角色,扮演庄重的青年或中年妇女。
2.台步:戏曲中的一种步伐,用于表达角色的情感和性格。
3.软靠、硬靠:戏曲中武将的服饰,软靠轻便灵活,硬靠笨重缓慢。
4.扎靠:戏曲中武将的装扮,头戴盔,身披靠,十分威武。
5.靠旗:戏曲中武将的道具,用来装饰和代表身份。
6.走台:戏曲中的一种表演方式,演员们在舞台上表演一段完整的戏,以展示他们的技能和表演能力。
7.叫板:戏曲中的一种表演方式,演员通过一句或一段唱词来表达角色的情感和需求。
8.文场、武场:戏曲中的乐队,文场以丝竹乐器为主,武场以打击乐器为主。
9.行头:戏曲中的服装、道具和化妆等。
10.凤冠:戏曲中后妃、公主等贵妇所戴的首饰。
11.头饰:戏曲中女性角色的头部装饰。
12.武生:戏曲中的一种角色,扮演勇猛的男性人物。
13.行当:传统戏曲角色的类别,如生、旦、净、末、丑等。
14.丑角:戏曲中的一种角色,以滑稽幽默为主要特点。
15.老旦:戏曲中的一种角色,扮演老年妇女。
16.老生:戏曲中的一种角色,扮演中老年男性人物。
17.亮相:戏曲中的一种表演技巧,通过静态的姿势来展示角色的性格和情感。
18.四功五法:戏曲演员唱、念、做、打四种艺术手段和口、手、眼、身、步五种技术方法的合称,为戏曲演员的基本功。
可长知识了!戏曲的29个专业名词详解
可长知识了!戏曲的29个专业名词详解
戏曲是中国传统艺术之一,剧种繁多有趣,表演形式载歌载舞,有说有唱,有文有武,集“唱、做、念、打”于一体,在世界戏剧史上独树一帜,从先秦的'俳优'、汉代的“百戏”、唐代的“参军戏”、宋代的杂剧、南宋的南戏、元代的杂剧,直到清代地方戏曲空前繁荣和京剧的形成。
【戏曲虚拟】
指用艺术的虚来表现生活的实的过程,是戏曲表现生活的基本手法。它利用舞台的假定性,灵活处理时间、空间。在艺术和生活的关系上,力求神似而不求形似。如以划桨虚拟行船,以摸索虚拟夜晚,以更声表示时间变化等。对自然环境、物体、人物、自然现象等,同样采取虚拟的手法,借助观众的联想来完成艺术创造。戏曲节奏戏曲术语。是使唱念打诸般艺术手段统一的共同要素。由戏曲形体动作节奏和音乐节奏两部分组成,二者相辅相成。戏曲的唱念、表演、舞蹈、武打等都有很强的节奏性。它能帮助表现人物情绪、点染戏剧色彩,烘托和渲染舞台气氛。
展开剩余86%
【戏曲程式】
戏曲表演中形成发展起来的艺术及技术上的格律和规范。它把生活中的语言和动作提炼加工,使唱、念、做、打和音乐伴奏、化妆、服装等都形成规范化的表演法式,使生活的形态音乐化、舞蹈化、规范化。如表演中的关门、行船、跑马等,都有基本固定的格式。它比生活中的自然形态更富有表现力,更具形式美,程式又须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有所丰富、变化和发展。
【压轴】
一台折子戏演出中倒数第二个剧目。因最后一个剧目称大轴得名。
【串】
演戏俗称“串戏”,因角色须连贯成队故称串。一说串字来源于“爨”字,因旧时也以“爨”或“爨弄”泛称演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亮相:
是一种戏曲上的表演动作。主要角色上场时、下场前,或者是一段舞蹈动作完毕后的一个短促停顿。集中而突出地显示出人物的精神状态,采用一种雕塑的姿势,这就称其为"亮相"。还有在一段武打完毕,敌对双方也都各自亮相,而战败一方的"亮相"被称为"败式"。戏曲的亮相有两个作用:一是向观众展示美丽的造型,二是便于拍摄剧照。
行当:
戏曲演员专业分工的类别,根据角色类型来划分。
压轴:
原本是戏曲名词,压轴,指一场折子戏演出的倒数第二个剧目。在现代社会中有很多应用,比如"压轴戏",但压轴也是人们知识的一个盲区。压轴本意是指倒数第二个节目,而不是人们常说的倒数第一个,倒数第一个称"压台"。
行头:
古代对戏曲服装的称谓,沿用至今。也可用以泛称一切戏曲演出用具。出自宋无名氏《错立身》戏文第十二出:" 延寿马,我招你自招你,只怕你提不得杖鼓行头。" 清李斗《扬州画舫录·新城北录下》:"戏具谓之行头,行头分衣、盔、杂、把四箱。"。
跑龙套:
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pǎo lóng tào,粤语称为"Kie Lie Fie",原指戏曲中拿着旗子做兵卒的角色,后比喻在人手下做无关紧要的事,或专做跑腿、服务性工作;或起次要作用,充当配角。现在多用于电影里面的角色。跑龙套也称呼为群众演员、特约演员。
唱白脸:
在传统戏曲中勾画白色脸谱扮演正面角色,比喻阴险狡诈的人,比如曹操。
花架子:
所指的行为在类别上很多。如古戏舞台上演武将的角色中专门有一个行当叫"架子花",是"花脸"的一种,观众所欣赏的重点之一就是他的功架(也称"架式"),即看他像不像武将。除了戏台之外,现实生活中所说的花架子,往往指一切专搞形式主义而不务实的人。
对台戏:
亦称对戏。是一组可供同时演出的舞台和一种流传的剧种形式。俩戏台左右紧挨相搭,建造各异讲究,两台的演员左右呼应起全场轰动和互动效应。之后变为各台独立的演出方法形成热闹的竞争。也有变为虽在同一场区相对搭台的"对戏台"。
粉墨登场:
是一个汉语成语,原指演员化妆上台演戏。比喻坏人经过一番打扮,登上政治舞台。出自清梁绍壬《两般秋雨盦随笔·清勤堂随笔》。字正腔圆:
是一个汉语成语,释义:意为说、唱吐字准确,腔调圆润。多用于戏曲、曲艺。
有板有眼:
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指说话、做事很有条理;或指说话的样子、语气有模有样。
科班出身:
是一个汉语成语,比喻具有受过正规教育或训练的资格。通常用来形容专业对口或在所从事的工作方向,有所学习有所研究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