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学第一章

合集下载

地貌学原理

地貌学原理

地貌学原理名词解释填空判断绘图题读图题大题第一章绪论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形态特征及其成因、演化、内部结构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地貌的变化发展受构造运动外营力作用和时间三个因素的影响。

内外时间以内营力作用为主的地貌来说,地貌的分布与大地构造单元、地壳运动方向以及构造线的走向都有一定的联系。

以外营力作用为主的地貌,则有呈唯独水平分布和沿山地垂直分布的规律。

第二章坡地地貌坡地地貌坡地上的风化岩块或土地在重力和流水作用下发生崩溃、滑动或蠕动形成的地貌坡地行程的两大重要作用重力和流水作用崩塌斜坡上的岩屑或块体,在重力作用下,快速向下坡移动。

崩塌形成的条件1。

地形条件2。

地质条件3。

气候条件4。

地震因素5。

人为因素崩塌堆积形成的地貌类型----倒石堆-沿斜坡崩塌的物体在坡度较平缓的坡麓地带滑坡斜坡上的大块岩土,由于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

滑坡作用力的力矩方程Pa-Qb-fR=0影响滑坡的各种因素1.地下水2.地表水3.斜坡岩石结构和岩性4.地震5.人为因素滑坡和断裂同样会形成阶地土屑蠕动斜坡上的碎屑或土壤颗粒在重力作用下缓慢向下坡运动。

坡积裙坡积物围绕坡地形成的地形,形似衣裙---坡积物在坡面流水作用下,被带刀平缓的坡麓地带堆积下来的堆积物。

坡地形状直线坡、凸形坡、凹形坡和各种形状组成的复式斜坡。

第三章河流地貌河流地貌河流的水流在流动过程中进行侵蚀,形成各种沟谷地貌,被侵蚀的物质沿沟谷向下游搬运并堆积,形成河漫滩、冲积扇和三角洲等堆积地貌。

凡有河流作用形成的地貌,称河流地貌。

读图题河流横坡面结构图【p20】河流流水作用1。

侵蚀作用2b搬运作用3。

堆积作用河流的侵蚀作用1。

冲蚀作用2。

磨蚀作用3。

溶蚀作用溶蚀作用是和河流水流对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白云岩进行溶解所产生的一种破坏现象。

河流的搬运作用1。

搬移2。

跃移3。

悬移河流侵蚀基准面河床纵坡面是河流作用形成的,每条河流下切侵蚀的最大深度并不是无止境的,往往受某一高度基面控制,河流下切到接近这一基面后即失去侵蚀能力,不再向下侵蚀,这一基面称为河流侵蚀基准面侵蚀基准面的变化影响河床纵坡面的发展影响河床纵坡面发展的因素1.水文情况2。

地貌学第一章绪论分解

地貌学第一章绪论分解

二.地貌学的研究内容
地貌空间 分布规律
地貌成因 地貌形态
地貌演变过程
(一).地貌形态
1、地貌形态要素 地貌的外表形态相似于一些常见的 几何形体,如圆锥形、角锥形、扇形以 及其它更复杂的几何形。 每一形态都是由面、线、点所构成 的。 这些地形面、地形线和地形点叫做 地貌要素或形态要素,它们决定了地貌 形态的几何特征。
(3)丘陵(Hill)
丘陵是指坡度较缓、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其高差一般小 于200m。 一般采用单指标—高差来划分丘陵类型: 缓丘 <20m
低丘
中丘 高丘
20—50m
50—100m 100—200m
(4)山地(Mountain)
山地是指地势相对高起、地面起伏较大的地区,其海拔一 般大于500m、起伏高度大于200m。 一般采用双指标划分山地类型: 海拔 起伏高度
二、知识结构
内外营力
内外营力
地貌形成与演变
地貌形成与演变
构造岩性
构造岩性
时间
时间
绪论
地貌学的发展与现状
地貌学的发展与现状
地貌学的实践意义
地貌学的实践意义
三、学习目标
1、掌握地貌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2、了解地貌形态的多样性,掌握地貌基本形 态类型及其分类指标和方法; 3、深刻理解在内外营力、地质构造、岩性、 作用时间的影响下,地貌形成和演变的原理 和规律,培养地貌的综合分析能力; 4、了解地貌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各个历史时 期人类对地貌的认识、地貌学研究成果、杰 出的地貌学者的学术思想和著作,重点了解 地貌学最新发展成就; 5、了解地貌学的实践意义。
一.地貌学的研究对象
地貌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面形态,即各 种各样的地形。 地球表面指的是地壳的外表面,即由岩 石或土(松散的岩石)组成的地面。地球表 面形状是指地壳表面由松散碎屑物或岩石构 成的起伏形态,如平原、高原、山脉、山峰、 丘陵、河谷、盆地、悬崖等。因而,地貌学 的研究对象是地貌或地形,即各种规模的地 表起伏形态的总和。

第一章地质地貌学基础

第一章地质地貌学基础

河 流 类 型 图 示
图 说 洪 积 扇
“ 悲 怆 ” 的 黄 土 高 原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长 江 河 谷
丹霞地貌
桂 林 山 水
沙 丘 地 貌
冰川
海岸地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提出的高度分类方案:
名称 极高山 绝对高程(米) 海拔高度(米) >5,000 相对高程(米)
强烈切割的 高山 中等切割的3,500—5,00 轻微切割的 强烈切割的 中山 中等切割的1,000-3,500 轻微切割的 低山 中等切割的500-1,000 轻微切割的 丘陵
三、不同规模和不同形态的地貌成因:
◆大陆和海洋——与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有关 ◆山地和平原——地壳运动 ◆河谷、沙丘等微地貌——外力作用,其成因主要受
气候条件的控制。由于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是太阳 能,因而外力作用具有明显的地带性特征。
四、地貌学的研究目的 揭示地表形态在内外力相互作用、岩性和 地质构造以及作用时间三方面影响下的发生和 发展规律,以便在人类生产活动中合理地利用 有利的地貌条件,改造不利的地貌条件。
岩浆作用
构造运动方向性与地质构造
• 水平运动 变形:挤压 拉张 剪切
变位:挤压
拉张 剪切
面断 两层 侧: 岩岩 块层 由发 明生 显破 的裂 错, 位并 、且 位岩 移断 裂
火 山 活 动 ( 喷 发 )
升降运动

高原、盆地、海
伏岩 地 升 和层 表 降 海发 的 运 陆生 方 动 变隆 向 : 迁起 运 运 和动动 凹;方 陷对向 引地: 起表岩 地的层 势影沿 高响垂 低:直 起使于
二、矿物的鉴别方法: 1、光学方法:将矿物制成薄片,运用偏光显 微镜观察,确定矿物类别;这种方法比较先 进,但易受仪器限制,土壤组从西德进口了 一台。 2、化学方法:有些矿物和化学试剂反应来加 以鉴定。 如方解石,白云石等。 3、物理方法:用矿物的一些物理性质来区分 矿物,这是最简单实用的方法,是我们在野 外鉴定的主要方法,这些物理性质主要有:

地貌学第一章绪论(1)

地貌学第一章绪论(1)

华山
西岳陕西华山,2200m
嵩山
中岳河南嵩山,1590m
衡山
湖南衡山,1290m
丹霞山
丹霞山,最高618m
鼎湖山
鼎湖山
南京钟山
南京钟山(紫金山),458.7m
南京紫金山
紫金山天文台
广州白云山
白云山主峰摩星岭,382.4m
地球上规模最大的山脉? 地球表面最低的地方在哪里? 地球表面最大的地貌单元是什么? 修建大型水库后为什么会诱发地震? 冰岛地貌的特点? 为什么世界各国都在争夺近海海域? 为什么环太平洋周围地震、火山活动强烈,而环大西洋周围
《地形分析》认为地貌是内外力同 时相互作用下的产物
研究地貌学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分 析地貌形态实际去了解内外力之间 的相互关系,以便确定地壳运动的 性质。
地貌分析的具体方法是分析斜坡形 态。
存在的主要问题:忽视了构造和岩 石的作用。
斜坡形态有三种:即凸形坡、凹形坡和 直线形坡。每种形态都包含着内外力的 数量关系。如:凸形坡表示地壳上升大 于剥蚀作用;凹形坡表示剥蚀作用强于 地壳上升;直线形坡则表示两者均等。 如果地壳上升时快时慢,斜坡的剖面形 态就变得复杂了。
第一章 绪论
一、地貌学研究内容 二、地貌学发展 三、地貌学的应用 四、地貌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一、地貌学研究内容 1、地貌学的定义(geomorphology) Geomorphology源自希腊语
词根geo(地球) geology morphe (外表形状、面貌) morphology logos (论述)
动力学与地貌学结合产生了动力地貌学。如:河流地貌、重力 地貌、风沙地貌、海岸地貌、冰川地貌、黄土地貌、岩溶地貌 等,一个接一个的兴起。

地貌学复习材料汇总

地貌学复习材料汇总

地貌学复习材料第一章绪论1.试述影响地貌发育的因素内、外营力相互作用地质构造和岩性作用时间2.简述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1)导致地表热量的重新分配和温度分布状况复杂化(2)改变降水量分布格局(3)影响生物界(4)影响自然界地域的分异(5)影响土地类型的分化3.简述我国山地的划分及界限的地理意义极高山:绝对高度>5000M 高山:3500M—5000M中山:1000M—3500M 低山:500M--1000M4.简述地貌的基本性质物质性界面性动力性天然性变化性第二章构造地貌1.丹霞地貌:是指由陆相红色砂砾岩构成的具有陡峭坡面的各种地貌形态。

2.断层线崖:由于差异侵蚀而把古老断层重新揭露出来,并沿断层线发育崖壁。

3.顺地形:背斜山与向斜谷是构造与地形相吻合的,即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4.逆地形:向斜山与背斜谷是构造与地形相反的,即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5.简述单斜构造地貌的水系特征顺向河次成河逆向河再顺向河第三章风化作用与坡地重力作用1.风化作用:引起岩石物理状况和化学成分变化的作用2.风化壳:被风化了的岩石圈的疏松表3.简述风化壳的特征具有分布不连续性,其组成以粘土和碎屑为主,也包括少量残存液体,在剖面上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带性,从地表向下颗粒由细到粗,风化时间由长到短。

4.简述风化壳发育发育的阶段性(1)物理风化为主的阶段:发育岩(碎)屑型风化壳,岩石以破碎为主,元素很少迁移,碎屑的化学成分基本与母岩一致,是风化的开始阶段,在特殊气候条件下(寒冷和干旱气候)下风化可能长期停留在这一阶段。

(2)化学风化为主的阶段:早期阶段:以富钙为特征(硅铝-硅酸盐型及硅铝-硫酸盐型风化壳)中期阶段:以富硅铝为主要特征(硅铝黏土型风化壳或高岭土型风化壳)晚期阶段:以富铝铁为特征(铁铝型风化壳或砖红壤型风化壳)化学风化进行的比较彻底。

5.简述影响风化壳发育的因素(1)气候条件:气候对风化壳发育的影响受一些因素影响,通常降水量愈大、制备与好、温度愈高,愈有利于风化壳的发育。

地貌学第一章 绪论

地貌学第一章 绪论

地貌形态由点、线、面组成,可以定量地 描述地貌形态要素的特征,如山峰的高程、坡 度等。根据《中国1:1000000地貌图制图规 范》,我国地貌基本形态类型分为平原、台地、 丘陵和山地;台地和丘陵按其相对高度可以进 一步划分次一级类型,山地按海拔和起伏度再 进一步划分山地类型。
地貌形成与发育是内外营力、地质构造与 岩性、作用时间的函数,地表形态在这三方面 因素的影响下不断发生变化,并表现出显著的 演变规律。对地貌成因的研究十分复杂,需要 综合地、唯物辩证地分析。这方面的研究是地 貌研究的核心、重点和难点。
但是,在某个具体时期和某个具体地区, 这二种作用力总是不平衡的。在某一时期和 某一地区,一种营力占了主导地位;而在另 一时期和另一个地区,可能是另一种营力占 了优势。
从地貌的长期发育史看,内力在地表变 化过程中通常都起着构成地表大型地貌骨架 的作用,或隆起成为高山高原,或下沉成为 海洋盆地,从而增大地势起伏。而外力作用 主要是将地表夷平,使高地蚀低,低地填高, 从而减小地势起伏,且在此过程小塑造出各 种丰富多彩的外力地貌。
(1)平原 平原(Plain)是指地面较平整(一般平均坡度
小于7°),最高点一般在边缘,且一般没有坡度 大于10°和高差大于30m的坡坎形态。
(2)台地(Platform)
台地是指具有较陡的台坡(一般坡度大 于10°)和 坡度较缓的台面(一般坡度小 于7°),台面水平投影面积一般大于台坡 投影面积,台坡高差大于30m的形态。
2、以外营力作用为主形成的地貌来 说,则有水平分布规律和垂直分布规律。
(四)地貌演变过程
地貌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地貌演变过程受 构造运动、外营力和时间三个因素的影响。地貌 发育的不同阶段,地貌的结构和地貌的组合都是 不同的。作为三维空间的地貌体,随着时间的推 移而不断变化,形成三维空间和时间组成的四维 空间组成的四维空间的总体。用四维空间思维来 研究地貌,不仅可以了解地貌特点和恢复地貌演 变过程,还可以预测地貌发展方向。

大学地理-地貌学-第一章绪论PPT课件

大学地理-地貌学-第一章绪论PPT课件
? 地貌对气候的影响
– 导致地表热量的重新分配和温度分布状况复杂化; – 改变降水量分布格局; – 山地的阴坡、阳坡的气温差异 – 降水在迎风坡与背风坡的差异、焚风效应
? 地貌对生物的影响;
– 山地垂直景观带:长白山 –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 高大山地常成为生物物种迁徙的屏障
地貌学
主讲教师:李鸿凯 lihk431@neΒιβλιοθήκη
13159563062 环科楼205
.
1
参考书目
? 杨景春,李有利编著:《地貌学原理》修订版,北 京大学出版社,2003。本书是根据作者1985年编写 的《地貌学教程》修订改编。
? 它较系统地介绍了地貌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 基本研究方法。本书以地貌营力系统为纲进行章节 划分。以外营力作用为主形成的地貌包括坡地地貌; 流水地貌;岩溶地貌;冰川地貌;冻土地貌;荒漠 地貌;黄土地貌;海岸地貌;以内营力为主形成的 地貌有大地构造地貌;褶曲构造地貌;断层构造地 貌;火山和熔岩地貌。地貌与环境、灾害是当前人 类面临的重要问题,本书也专门列了两章进行介绍。 本书对各种类型地貌的特征、成因和种种变异都从 构造、气候、人类活动和岩性等方面进行评述和解 释,使教材内容更加丰富,体系更加严谨。构造地 貌部分立足于动态分析,具有一定的深度。对于国 内外地貌学的经典的和现代的理论,以及各种典型 地貌实例,采用融会于全书之中的方法进行介绍。 全书各章还精选了一些典型地貌照片,使本教材更 为生动。
7
网站资源
? /gesc/kygz/dmx/ 西北师范大学地 貌学精品课程,地貌学习可参考相关章节的课件。
? http://162.105.149.18/Geomorphology北京大学地貌学精 品网站。授课教案包括许多国内外案例。

地貌学知识点归纳

地貌学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绪论1)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形态特征和及其成因、演化、内部结构和分布规律的科学2)地球内营力:地球表面以下的作用力。

例如地壳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等3)地球外营力:地球表面以上的作用力,例如流水、波浪、冰川、风等4)戴维斯“侵蚀轮回”学说:第二章坡地地貌1)风化作用:露地表的岩石,受到日光照射、温度变化、水的作用和生物作用等,发生破碎和分解,形成大小不等的岩屑、沙粒和黏土,这种作用被称为风化作用2)崩塌及形成条件:斜坡上的岩屑或块体,,在重力的作用下,快速向下坡移动,称为崩塌,条件:地形条件:坡度和高度;地质条件:岩石中的节理、断层、地层产状和岩性都对崩塌有直接影响;气候条件:温差大,降雨季节;地震因素;人为因素:开挖3)倒石堆的发育示意图(形成过程):4)滑坡及影响因素:斜坡上的大块岩(土)体,由于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影响。

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称为滑坡,条件:地下水、地表水、斜坡岩石结构和岩性、地震、人为因素5)滑坡的作用力:6)坡积裙:大气降雨或冰雪融化后,在斜坡的坡地上,形成片(面)状水流,在这种水流作用下,地面物质被侵蚀搬运使坡面降低,称为坡面水流侵蚀。

被侵蚀的物质堆积在坡脚外,被称为坡积物,它们围绕坡地边缘分布,形似衣裙,称为坡积裙第三章河流地貌1)横向环流和漩涡流横向环流:在弯曲河道中,从凸案由睡眠流向凹岸的水流(表流)由河底流向凸岸的水流(底流)构成一个连续的螺旋形向前移动的水流,称横向环流漩涡流:当水流绕过障碍物,如沙坡的脊部、河床基岩岩槛以及各种人工建筑物时,都会产生旋涡流2)溯源侵蚀:从源头、河口或瀑布向上游侵蚀,称为溯源侵蚀3)侵蚀基准面:河流下切到接近这一基准面后即失去侵蚀能力,不能再向下侵蚀,这一基准面称为侵蚀基准面4)影响河床纵剖面发展的因素:水文状况的改变、构造运动、岩性的差异、气候变化、5)河漫滩的形成与发展:6)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地质、地形、气象、水文、经济活动7)洪积扇的结构:洪积扇的结构多事砂砾互层和砾石层中夹砂透镜体或砂层中夹砾石透镜体8)三角洲与三角湾:三角洲:在潮流作用很强和河流挟沙很少的河口,涨潮时潮流一很快的速度溯河而上,形成强烈侵蚀,退潮时积蓄的河水和潮流一起沿河而下,加强了退潮流的力量,强烈冲刷河道,形成喇叭形的河口叫三角湾9)河流阶地的成因:具有较宽的谷底和河流下切侵蚀10)分水岭:是指分隔相邻两个水系的高地11)断头河:河流袭夺后,夺水的河流称袭夺河,被夺水的河流称被夺河,被夺河的下游因上游改道而源头截断,称为断头河12)河流地貌的发育阶段:河流地貌发育的初始阶段,称幼年期阶段;河流地貌发育的平衡阶段,称壮年期阶段;河流地貌发育的终极阶段,称老年阶段第四章岩溶地貌1)岩溶水的分带:垂直循环带、过度循环带、水平循环带、深部循环带2)溶沟与石芽:溶沟和石芽是石灰岩表面的溶蚀地貌,水流沿石灰岩表面流动,溶蚀和侵蚀出许多凹槽,称为溶沟,溶沟之间突出的部分,称为石芽3)干谷、盲谷和伏流:干谷:是岩区的干涸河谷,由于地壳上升,岩溶水的水平循环带下降,或上游河道水流流入落水洞成为地下洞,原有由地下水喝上游河道补给的河流失去了水源,因而变成干谷盲谷:在岩溶区,常见河谷上游从某一陡坝下的泉眼涌出,而河流流向的前方又有一落水洞,河水沿落水洞流入地下,这种上下游封闭的谷地称为盲谷伏流:转入底下的河流暗流段,叫伏流4)峰林和峰丛:峰丛:峰丛是由上部为耸立的锥形山峰和下部相连的基座组成的石灰岩山峰群峰林:高耸林立的散布石灰岩山峰的组合5)岩溶地貌的地带性特征:6)岩溶地貌的发育阶段性:幼年期阶段、青年期阶段、壮年期阶段、老年期阶段第五章冰川地貌1)雪线及其影响因素雪线:在高山和高纬地区,地表降雪的积累量和年消融量相等的界限,称为雪线影响因素:温度、降水量、地形2)冰川冰的形成过程:积雪变成冰川是先由新雪变成雪粒,再由雪粒变成冰川冰,最后形成冰川3)冰川的类型:1.按冰川发育的气候条件和冰川温度状况,分为海洋性气候冰川和大陆性气候冰川2.按冰川形态、规模和所处地形条件,可把冰川分为山岳冰川、大陆冰川、平顶冰川和山麓冰川4)冰斗、刃脊和角峰冰斗:冰斗是山地冰川重要的冰蚀地貌之一,它位于冰川的源头。

地貌学第一章

地貌学第一章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学院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CUG
3、地貌学的发展简史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学院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CUG
(1)古人对地貌的探索
年代 史前 西周 北魏 唐朝 北宋 明朝 清朝 古文献 / 《诗经· 大雅· 笃 公刘》 《水经注》 《抚州南城县 麻姑仙坛记》 《梦溪笔谈》 《徐霞客游记》 《柳庭舆地偶 说》 探索成果 利用有利地形地貌 有“岗”(丘陵)、“塬”(平原)和“隰” (低湿地)等描述 系统地介绍了河流水系经过地区的地理、经济情 况 有“东海三为桑田”的海水进退的概念 清晰界定了流水的侵独、搬运与堆积作用三者的 关系 记录了喀斯特洞穴的特征、类型及成因 认识到侵蚀和沉积是不可分割的统一过程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学院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CUG
(2)近代地学的发展
近代地貌学的起源是18世纪的上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地貌 学家对地貌形态及其分布的描述和地质学家对造貌地质作用 的认识,为现代地貌学的萌芽奠定了坚实基础。
时间 1963 1788 1830 作者 罗蒙索诺夫 J.Hutton 莱伊尔 著作 《论地层》 《地球的学说》 《地质学原理》 主要理论 地球表面的形态是由于内力和外力的斗 争和冲突而形成 将地形的变化看作是地球地质发展的组 成部分 将今论古思想,引用了许多地貌作用与 地貌变化的事实,尖锐地批评了灾变论
青藏高原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学院
天山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CUG
(6)地貌与人类的关系

地貌学

地貌学





(一)板块边界构造活动带上的构造地貌 1、新生代褶皱山带 欧亚板块与非洲、印度洋板块的碰撞形成的 连绵的阿尔卑斯山脉和喜马拉雅。 2、大陆裂谷带 位于非洲东部高原的大陆裂谷代表着陆壳拉张作 用正在发展为新的板块的边界构造活动带。




(二)板块内部相对构造活动带上的构造地貌 1、褶皱断块山脉 陆地上许多巨大的山系常常属于褶皱构造地貌,如 天山、秦岭、祁连山、乌拉尔山、阿帕拉契亚山脉等。 这些山脉曾经是古生代的板块边界构造活动带,因为板 块碰撞遭受到强烈的挤压褶皱运动;中生代后期,特别 是新生代后期又成为板块内部以断块运动为主的伴有褶 皱的强烈构造活动带,形成现代山脉。 由于这些山脉经历了古生代的以褶皱为主的板块碰 撞阶段,新生代的板块内部块断活动阶段,故称为褶皱 块断山脉。 2、断块山和断陷谷 在古生代的板块内部稳定区,由于新生代的块断运 动,形成有些以断块山为主,有些以断陷谷为主的块断 构造地貌。 断块山地:华北太行山、贺兰山、鲁西山地、江西 庐山等。 断陷谷地:汾渭盆地等。




2、背斜、向斜地貌 正地形: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负地形: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3、穹隆山地地貌 是指地下岩浆和塑性岩盐向上挤入盖层,以 及其他原因使得盖层拱起而成的穹隆构造与短轴 背斜构造上发育的地貌形态。 (三)火山熔岩地貌 1、火山口 2、火山锥 3、火山熔岩丘 熔岩垄岗 4、熔岩台地和高原



(二)活动大陆边缘:太平洋型的大陆边缘 在太平洋周围广泛分布着活动大陆边缘,它 是构造活动最强烈的板块边界,是世界上地震震,还有中浅源地震。 太平洋型的大陆边缘又可以分为二类:一是 由海沟和陆源山脉组成的安第斯型的大陆边缘, 另一是由海沟、火山岛弧、弧后盆地组成的东亚 型的。

地貌学-知识点(终极版)

地貌学-知识点(终极版)

地貌学-知识点(终极版)第一章:绪论要点:1.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地貌学: 研究地表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进展规律的学科。

研究内容: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特征、塑造地表形态的动力、地貌发育演化规律以及地貌的内部结构及地貌的空间分布规律,并依照地貌发育演化的规律来利用改造自然。

第四纪地质学: 是研究距今二三百万年内第四纪的沉积物、生物、气候地层、构造运动和地壳进展历史规律的学科。

第四纪地质研究内容:地层、古气候、生物、海平面变化、新构造运动等。

认识第四纪沉积物的形成,第四纪地层的划分和对照,拟定第四纪地质年代表。

研究第四纪环境,包括地壳运动的特征、气候的演化及生物界的进展历史,并由此产生一系列分支学科:新构造运动学、古冰川学、第四纪古地理学、古人类学等。

2.新生代以来的地质年表全新世(1.17万年)更新世(2.588百万年)3.地貌和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的理论与实际意义研究地质学的一具很重要的现实主义原理是“将今论古”,即用研究现代地质作用和现象的办法去了解地质历史阶段的地质过程。

为研究前第四纪的地质历史,有必要对第四纪地质学和地貌学举行研究。

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在生产实践上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农业生产、工业和民用建设等都在现代地表和第四纪地层上举行,农业区划、农田水利建设、水土保持、水电工程、道路工程、厂矿和港口建造、地下水勘探、砂矿勘测等都需要举行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勘察工作。

4.地貌和第四纪地质学的联系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均属于地球科学;2.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别仅研究的时空范围一致、研究对象和内容类同,而且研究办法亦有许多相似的地点;3.在理论和生产实践上它们也有密切联系,地貌工作者必需具有较充实的第四纪地质理论基础,才有也许对地貌进展的趋向举行预测性的研究, 研究第四纪地层时又往往借助于地貌学的办法。

1.地貌学是地质学与自然地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2.地貌学的理论和办法又是新构造运动和地震地质研究的重要手段,因此地质界以为地貌学是动力地质学或物理地质学的一部分;3.第四纪地质学是历史地质学的一具分支,它把第四纪自然环境作为其研究的要紧内容。

地质地貌学 第一章 地球的基本知识

地质地貌学 第一章 地球的基本知识
地球的基本知识
03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地球的形状:近似于球体,自西向东轻微倾斜
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地球的测量学参数:地球周长约4万千米,地球质量约5.97×10^24千克
地球的内部结构:地核、地幔、地壳等
地球的构造与组成
地球的内部结构:地核、地幔、地壳
地球的外部构造:水圈、大气圈、生物圈
地球的主要成分:铁、镍、硅、铝等元素
地球的地质历史:大陆漂移、板块构造等理论
地球的运动与变化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
地球的内部结构
地球的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地壳运动与地表形态的形成
04
地壳运动的形式与原因
地球内力作用:板块构造、地震、火山等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等
地壳运动的主要形式: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地质地貌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添加标题
地质地貌学在环境保护中的挑战与前景:尽管地质地貌学在环境保护中具有重要作用,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如数据获取和分析的难度、跨学科合作的需求等。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应用,地质地貌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添加标题
地质地貌学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通过研究地质地貌特征,可以了解自然环境的演变过程,为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地质地貌学的应用与发展前景
07
地质地貌学在资源开发中的应用
矿产资源开发:地质地貌学为矿产资源开发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支持
水资源开发:地质地貌学研究地下水循环系统,为水资源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能源资源开发:地质地貌学在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勘探中发挥重要作用
农业资源开发:地质地貌学为农业资源开发提供土壤、气候等方面的数据支持

地貌1-4章

地貌1-4章

地貌1-4章第一章绪论一、地貌学的研究对象地貌学是研究地表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发育规律的科学。

二、地貌学的研究内容1.研究地表形态特征;2.研究地貌的成因;3.研究地貌形成的时代;4.研究地貌的演化发育;5.研究地貌的组合规律;6.研究地貌的空间分布规律;7.研究地貌与生产建设的关系。

三、妨碍地貌形成与发育的基本因素1.地貌形成的营力(动力)(1)内力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内营力:是指地球内部放射能等引起的作用力。

(泛指源于地球内部的热能化学能、重力能及地球旋转运动所产生的作用。

)表现为构造运动、岩浆活动等造成地球表层物质的变位和变形。

(2)外力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外营力:是地球表面在太阳能和重力驱动下,经过空气、流水和生物等活动所引起的作用。

包括岩石的风化作用、块体运动、流水、冰川、风力、海洋的波纹、潮汐等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以及生物包括人类活动的作用等。

(3)内、外力相互作用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内、外营力关系:地貌是在内外力相互作用下的产物。

内力作用促使地表起伏,增加地势高差;外力作用夷平地表,削弱地势高差。

地貌发育过程中,两种力量并且浮现、彼此消长、相互作用、相互妨碍。

结论:地貌的形成是在内营力和外营力相互作用下生成和进展的。

2.内外力作用时刻地貌发育是构造、营力和时刻的函数(W.M.Davis,1850-1934)。

在其它条件相同的事情下,作用时刻长短别同亦会浮现别同的地貌形态,显示出地貌发育的时期性。

3.岩性和地质构造岩性的差异形成别同的抗蚀力,所以,在同一外力作用区,岩性差异也可形成别同的地貌形态。

地质构造是地貌形态的骨架,在地质构造妨碍下,浮现各类构造地貌。

4.人类活动对地貌的妨碍人类活动对地貌发育的妨碍通常有三种方式:一是经过改变地貌发育条件加速或延缓某种地貌过程;二是直截了当干预地貌过程,甚至改变地貌发育方向。

三是直截了当形成人工地貌。

四、地貌学的要紧分支学科和研究方向地貌学是介于自然地理学和地质学之间的一门边缘科学。

地貌学第1章 绪论

地貌学第1章 绪论

第三节
地貌学的发展简史
地貌学主要是在十九世纪中叶以后才逐渐发展起来 的。随着经济发展和自然资源开发的需要,使它从地
理学、水文地质学、测量学和地质学中分化出来,形
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南依次为昆仑山(T)、唐古拉山(J)、冈底斯山(K2—E)、喜马
拉雅山(N—Q)。显然,这些山脉的分布特征和中生代末期以 来印度洋板块不断向北俯冲,并与欧亚板快碰撞有密切关系。
(二)以外力作用为主形成的地貌
以外力作用为主形成的地貌,有沿纬向呈水平分布的规律 和沿山地的垂直分布规律。这种分布规律和一定的气候条件 有关。决定气候的主要因素是温度和降水量。温度从赤道向 两极降低,亦随绝对高度而递减,前者称为气候的纬度(水 平)分带,后者叫做气候的高度(垂直)分带。 一般低纬山区较高纬山区的高度分带明显。实际上,山区 地貌的高度分带只大体上分出上部冰雪地貌和下部流水地貌。
析地貌的不同要素的特征。
2. 地貌的基本形态和形态组合
自然界的地貌形态常以单个形态或形态组合的方式存在。
通常将地貌形态当中较小、较简单的地貌形态称为地貌基
本形态,例如冲沟、沙丘、冲积锥等。另一类范围较大,是包
括若干地貌基本形态的组合体,称为地貌形态组合,例如山地、
荒漠等。 地貌形态组合可以是简单的同一时代同一类型的地貌组合, 也可以是复杂的不同时代不同成因的地貌组合。一般较大的地 貌都是复杂的地貌形态组合体。
二、地貌的相对等级
地貌规模极其悬殊,按相对大小,并考虑地质构造基础、 塑造地貌的营力分为以下等级: 星体地貌:把地球作为一个整体,其形态、大小、海陆分 布等总体构成了星体地貌特征。 巨型地貌:即地球上的大陆和洋盆,是高度上具有显著差 异的两类地貌, 由内力作用形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地貌学的研究内容
1.什么叫地貌学?
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形态特征及其成因,演化,内部结构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地表形态有不同规模和各种特征。

最大规模的地表形态是陆地和海洋,陆地面积为14950万平方公里,占地球总面积的29%,海洋面积为36106万平方公里,占地球总面积的71%。

2.什么叫地貌?
地貌是内营力和外营力共同作用于地表的结果。

3.地貌的变化发展受几个因素的影响?
地貌的变化发展受构造运动,外营力作用和时间三个因素的影响。

4.地貌发育有几个阶段(几个期)?
地貌发育有幼年期,壮年期,老年期等三个期。

5.地貌结构类型?
按地貌形成的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可划分为切割型,叠置型,切割-叠置型和叠置-切割型等四种地貌结构类型。

6.四种类型地貌的分布规律?
以内营力作用为主的地貌来说,地貌的分布与大地构造单元,地壳运动方向以及构造线的走向都有一定的联系。

以外营力作用为主形成的地貌,则有呈纬度水平分布和沿山地垂直分布的规律。

这种分布与气候条件有联系,决定气候条件的主要要素(温度和降水)的分布是有一定格局的。

7.地貌学的研究对象?
地貌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特征,地貌的成因,地貌的演化过程,地貌的内部结构和地貌的空间分布规律等各个方面。

第二节地貌学的学科分类
1.地貌学是介于自然地理学和地质学之间的一门边缘科学,地貌学主要是从19世界中叶以后才逐渐发展起来的,由于地貌学的这一特点,各个国家的地貌学分属于不同的科学,地貌有坡地地貌,河流地貌,岩熔地貌,冰川地貌,冻土地貌,荒漠地貌,黄土地貌,海岸地貌,大地构造地貌,褶曲构造地貌,断层构造地貌,火山熔岩地貌和人类活动形成的地貌等13种类型。

2.气候地貌学和构造地貌学是地貌中的两大分支。

气候地貌学是研究地球上不同气候区的地貌形成演变规律和地貌组合特征。

构造地貌学一是研究地质构造受外力剥蚀后形成的地貌,称为静态构造地貌,或称次生构造地貌。

另一是研究地壳构造运动形成的地貌,它们的形成和分布与地壳构造运动的作用方向,受力方式有关,称为动态构造地貌,或称活动构造地貌。

3.从地貌形成作用来讲,有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和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貌。

4.应用地貌学分为工程地貌学砂矿地貌学,石油天然气地貌学和农业地貌学等。

除了上述地貌学的各个分支外,还有地貌年代学,遥感地貌学和地貌制图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